CN103826876A - 泄气保用轮胎 - Google Patents

泄气保用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6876A
CN103826876A CN201280047047.2A CN201280047047A CN103826876A CN 103826876 A CN103826876 A CN 103826876A CN 201280047047 A CN201280047047 A CN 201280047047A CN 103826876 A CN103826876 A CN 103826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bead
tire
triangle
h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70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6876B (zh
Inventor
田中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6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6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6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68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009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comprising sidewall rubber inserts, e.g. crescent shaped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03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 B60C2015/061Dimensions of the bead filler in terms of numerical values or ratio in proportion to section he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2015/0696Asymmetric bead reinforcement, e.g. arrangement of bead reinforcing layer or ape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009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comprising sidewall rubber inserts, e.g. crescent shaped inserts
    • B60C2017/0054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of the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3/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泄气保用轮胎(1),设置有胎体(6)、带束层(7)、侧部强化橡胶层(9)以及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其中,胎体(6)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其中一个三角胶的高度(A1)大于另一个三角胶的高度(A2)。侧部强化橡胶层中的一个侧部强化橡胶层(9A)的内端部高度(B1)大于另一个侧部强化橡胶层(9B)的内端部高度(B2)。在轮胎的至少设置有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和侧部强化橡胶层(9)的径向区域中,一个胎圈部分(4)和另一个胎圈部分(4)在轮胎的相同径向位置处具有相同的轮胎厚度。

Description

泄气保用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即便在被刺穿时仍然可以行驶较长距离的泄气保用轮胎,并且更特别地涉及一种下述泄气保用轮胎:该泄气保用轮胎可以展现良好的泄气保用性能同时防止泄气保用轮胎的均匀性和生产率的劣化。
背景技术
传统上,可以在被刺穿时行驶某一长度的距离(下文中这种行驶称为“泄气保用行驶”)的泄气保用轮胎已被熟知。泄气保用轮胎通常具有位于每个侧壁部分的呈新月截面形状的侧部强化橡胶层。为了改进轮胎的泄气保用性能,建议使用具有大体积的侧部强化橡胶层的泄气保用轮胎。然而泄气保用轮胎可能由于其增加的弹簧常数和质量而使驾驶舒适度和油耗劣化。
此外,车辆通常包括具有负弧度定位的后轮。因此,安装在车辆的后轮上的泄气保用轮胎在其内侧受到较大的轮胎载荷,并且损坏趋向于集中在轮胎的内侧。另一方面,安装在车辆的前轮上的泄气保用轮胎在转向时在其外侧受到较大的轮胎载荷,并且损坏趋向于集中在轮胎的外侧。
鉴于上述问题,下述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公开了一种泄气保用轮胎,该泄气保用轮胎包括具有不同厚度的一对侧部强化橡胶层,该对侧部强化橡胶层预期安装至车辆使得具有相对较大厚度的侧部强化橡胶层设置在车轮的损坏趋向于集中的那侧(即后轮的内侧或是前轮的外侧)。
【相关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No.10-138719。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泄气保用轮胎趋向于因其侧壁部分的不同厚度而具有质量平衡和均匀性的问题。此外,上述泄气保用轮胎可能难以使用常规标准的囊体进行模制,这是由于泄气保用轮胎具有相对于其轮胎赤道的不对称形状的内腔表面。因此,由于必须使用特殊的囊体来用于模制以上泄气保用轮胎,因此泄气保用轮胎趋向于具有较低的生产率。
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制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具有以下主要目的:提供一种泄气保用轮胎,该泄气保用轮胎可以带来良好的泄气保用性能、同时防止其均匀性和生产率的劣化。
【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泄气保用轮胎,包括:胎体、带束层、一对侧部强化橡胶层、以及一对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其中胎体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包括主体部分和一对折返部分,其中主体部分经由胎面部分和侧壁部分在胎圈芯之间延伸,胎圈芯分别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和第二胎圈部分中,所述一对折返部分各自围绕胎圈芯从轮胎的轴向内侧折返至外侧;带束层在胎面部分中设置于胎体的径向外侧;所述一对侧部强化橡胶层各自在每个侧壁部分中在轴向上设置于胎体的内侧,侧部强化橡胶层各自具有新月形横截面形状,侧部强化橡胶层各自包括中心部分和两个端部部分,中心部分具有侧部强化橡胶层的最大宽度,端部部分各自以渐缩的形状在轮胎的径向方向上延伸,侧部强化橡胶层包括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侧的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和设置在第二胎圈部分侧的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所述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中的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和设置在第二胎圈部分中的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各自由具有高刚度的橡胶制成并且在每个胎圈部分中设置于胎体帘布层的主体部分与折返部分之间,从而以渐缩的形状从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与胎圈芯的径向外表面连接的底部延伸至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径向外端部,其中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具有的第一三角胶高度A1大于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第二三角胶高度A2,其中将每个三角胶高度限定成在标准条件下在包括有轮胎轴线的轮胎横截面中从底部的中心点至径向外端部的长度,在该标准条件下,轮胎装配至标准的轮辋上并且充气至标准压力,但是没有加载轮胎载荷,其中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具有的第一内端部高度B1大于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的第二内端部高度B2,其中将每个内端部高度限定成从侧部强化橡胶层的径向内端部至胎圈部分的胎圈趾部的径向距离,并且其中在轮胎的至少设置有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和侧部强化橡胶层的径向区域中,在相应的第一胎圈部分侧和第二胎圈部分侧、于相同径向位置处,轮胎具有相同厚度。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泄气保用轮胎包括由高刚度橡胶制成的一对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该一对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中的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和设置在第二胎圈部分中的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具有的高度A1大于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高度A2。因此,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可以在泄气保用行驶期间减小第一胎圈部分的变形。因此,通过将第一胎圈部分提供至车辆的损坏趋向于集中的车轮位置,可以改进轮胎的耐久性和泄气保用性能。此外,由于具有相对较低高度的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设置在第二胎圈部分中,因此可以获得较小质量及较低弹簧常数的第二胎圈部分,从而改进轮胎的驾驶舒适性和油耗。
根据本发明的泄气保用轮胎包括一对侧部强化橡胶层,该一对侧部强化橡胶层包括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侧的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以及设置在第二胎圈部分侧的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具有的内端部高度B1大于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的内端部高度B2。因此,具有相对较短的径向长度的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侧,其中在第一胎圈部分侧设置有具有相对较高高度A1的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并且具有相对较大的径向长度的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设置在第二胎圈部分侧,其中在第二胎圈部分侧设置有具有相对较低高度A2的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因此,第一胎圈部分和第二胎圈部分在质量上良好地实现平衡,使得可以获得轮胎的更好的均匀性。
此外,在轮胎的至少设置有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和侧部强化橡胶层的径向区域中,在相应的第一胎圈部分侧和第二胎圈部分侧、于相同的径向位置处,轮胎具有相同厚度。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泄气保用轮胎可以具有以下内腔表面:该内腔表面相对于轮胎赤道具有对称的形状。由于可以通过使用常规的囊体来模制根据本发明的泄气保用轮胎,因此可以实现更好的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的截面视图;
图2是示出了第一胎圈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3是示出了第二胎圈部分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1和图4各自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在标准条件下的包括有轮胎轴线的泄气保用轮胎1。图2是示出了图1的第一胎圈部分的放大视图,而图3是示出了图1的第二胎圈部分的放大视图。
此处,标准条件是使得轮胎1安装在标准的车轮轮辋(未示出)上,并且轮胎1充气至标准压力但是未加载轮胎载荷。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本申请——包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轮胎的各种尺寸、位置等指的是轮胎的在标准条件下的尺寸、位置等。
标准车轮轮辋是由标准机构对轮胎进行官方认证的车轮轮辋,并且标准的车轮轮辋例如是JATMA中指定的“标准轮辋”、ETRTO中的“测量轮辋”、TRA中的“设计轮辋”、等等。
标准压力是由标准机构对轮胎进行官方认证的压力,并且标准压力时JATMA中的“最大空气压力”、ETRTO中的“充气压力”、以及TRA中的表格“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限制”中给出的最大压力、等等。然而,在客车轮胎的情况下,标准压力统一限定为180千帕。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包括:胎体6,胎体6经由胎面部分2和侧壁部分3而在设置于胎圈部分4中的胎圈芯5之间延伸;带束层7,带束层7在胎面部分2中设置于胎体6的径向外部;一对胎面三角胶橡胶部件8,其中胎面三角胶橡胶部件8各自从每个胎圈芯5径向向外渐缩;以及一对侧部强化橡胶层9,其中侧部强化橡胶层9各自具有新月形横截面形状并且在每个侧壁部分3中设置于胎体6的轴向内侧。胎圈部分4包括第一胎圈部分4A和第二胎圈部分4B。
胎体6包括帘线制成的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6A,该胎体帘布层6A包括:经由胎面部分2和侧壁部分3而在胎圈芯5、5之间延伸的主体部分6a:以及一对折返部分6b,其中折返部分6b各自围绕胎圈芯5从轮胎的轴向内侧折返至轮胎的轴向外侧。胎体帘线布置成相对于轮胎赤道C呈从75度至90度的范围内的角度。对于胎体帘线,优选为使用有机纤维帘线,例如聚合物、尼龙、人造丝、芳纶等。对于胎体帘线,可以使用钢制帘线。
胎体帘布层6A的折返部分6b优选为设置成在轮胎的径向方向上比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的外端部8b更靠近外侧。更优选的是,胎体帘布层6A的折返部分6b设置在带束层7与胎体帘布层6A的主体部分6a之间。因此,侧壁部分3的弯曲刚性可以有效地增强,从而进一步改进泄气保用性能。
带束层7包括至少一个带束帘线的带束帘布层,所述至少一个带束帘线的带束帘布层设置成相对于轮胎赤道C呈从10度至40度的范围内的角度。在该实施方式中,带束层7包括彼此叠置的两个带束帘布层7A和7B,使得帘布层的每个带束帘线是交叉的。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钢制帘线应用于带束帘线,然而可以应用芳纶帘线或人造丝帘线。
具有束带帘线——该带束帘线设置成相对于轮胎的圆周方向呈小于5度的角度——的束带层10设置在带束层7上。
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在每个胎圈部分4中设置于胎体帘布层6A的主体部分6a与折返部分6b之间。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各自使其底部8a与胎圈芯5的径向外表面连接。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各自以渐缩的形状从底部8a延伸至其径向外端部8b。
由于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由具有高刚性的橡胶制成,因此侧壁部分3和胎圈部分4的弯曲刚性可以增强以使得侧壁部分3和胎圈部分4的变形减小。鉴于上述情况,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优选具有复合弹性模量,该复合弹性模量在不小于5兆帕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不小于8兆帕的范围内。当复合弹性模量小于5兆帕时,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泄气保用性能。同时,当复合弹性模量过大时,正常行驶时的驾驶舒适性可能劣化。因此,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优选使其复合弹性模量在不超过15兆帕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不超过12兆帕的范围内。
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通过使用由Iwamoto Seisakusho Co.在以下条件下制造的粘弹性光谱仪基于JIS-K6394来测量复合弹性模量:温度为70摄氏度、频率10赫兹、初始应变10%、以及动态应变幅度+/-1%。
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包括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4A中的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以及设置在第二胎圈部分4B中的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B。在此实施方式中,对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和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B使用了相同的橡胶成分。因此,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和第二三角胶橡胶部件8B具有相同的复合弹性模量。
如图2和图3所示,相应的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优选具有从胎圈基线B1至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的外端部的、相对于轮胎截面高度H在不小于10%、更优选为不小于25%的范围内的径向高度Hb。当高度Hb相对于轮胎截面高度H小于10%时,轮胎质量可能增加,并且驾驶舒适性可能劣化。鉴于以上情况,高度Hb优选地设定在相对于轮胎截面高度H不超过50%、更优选为不超过45%的范围内。
侧部强化橡胶层9各自在每个侧壁部分3中在轴向上设置于胎体6的内侧。侧部强化橡胶层9包括中心部分和两个端部部分,其中中心部分具有侧部强化橡胶层9的最大宽度,两个端部部分从中心部分渐缩从而具有新月形横截面形状。在此实施方式中,侧部强化橡胶层9各自经由胎体帘布层6A的主体部分6a而与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的轴向内侧相邻的径向内端部9a。此外,侧部强化橡胶层9各自具有设置在带束层7的轴向外边缘7e附近的径向外端部9b。
由于具有侧部强化橡胶层9的泄气保用轮胎可能具有较高的弯曲刚性,尤其是在侧壁部分3的轮胎最大位置处可能具有较高的弯曲刚性,因此可以减小侧壁部分3在泄气保用行驶期间的挠曲。为了改进上述优点,侧部强化橡胶层9优选具有在不小于3兆帕范围内、更优选为在不小于6兆帕的范围内的复合弹性模量。另一方面,侧部强化橡胶层9的较大的复合弹性模量可能会使正常行驶期间的驾驶舒适性劣化。鉴于以上情况,侧部强化橡胶层9的复合弹性模量优选地设定在不超过12兆帕的范围内,更优选地设定在不超过9兆帕的范围内。
侧部强化橡胶层9包括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4A侧的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9A和设置在第二胎圈部分4B侧的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9B。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9A和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9B使用了相同的橡胶成分。因此,相应的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9A和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9B具有相同的复合弹性模量。
优选的是,将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的复合弹性模量设定成大于侧部强化橡胶层9的复合弹性模量。因此可以改进在正常行驶期间的驾驶舒适性和转向稳定性。此外,可以进一步改进轮胎的泄气保用性能,这是由于侧壁部分3在泄气保用行驶期间平稳地弯曲。
相应的侧部强化橡胶层9具有在其径向外端部9b与内端部9a之间的、相对于轮胎截面高度H从35%至70%的范围内的径向长度Hs。对于用于客车的轮胎,相应的侧部强化橡胶层9优选具有从5毫米至20毫米的范围内的厚度“rt”。
在根据本发明的泄气保用轮胎中,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具有第一三角胶高度A1,其中第一三角胶高度A1是从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的底部8a的中心点至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的径向外端部8b的长度,并且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B具有第二三角胶高度A2,其中第二三角胶高度A2是从底部8a的中心点至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B的径向外端部8b的长度。根据本发明的轮胎具有的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第一三角胶高度A1大于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第二三角胶高度A2。此外,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的外端部8b定位成在轮胎的径向方向上距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在该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处侧部强化橡胶层9具有其最大宽度“rt”——5毫米内。
根据本发明的泄气保用轮胎1包括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4A中的具有相对较高的高度的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因此,第一胎圈部分4A相比于第二胎圈部分4B可以具有相对较高的刚性。因此,第一胎圈部分4A优选设置在车辆的损坏趋向于集中的车轮位置。例如,第一胎圈部分4A优选安装至后轮的内侧,或是前轮的外侧。因此,由于安装至以上车辆的泄气保用轮胎1不仅可以减小其变形,并且还在泄气保用行驶期间产生热,因此改进了轮胎的泄气保用性能。
设置在第二胎圈部分4B中的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B具有相对较低的高度。由于第二胎圈部分4B相比于第一胎圈部分4A可能具有相对较低的刚性,因此第二胎圈部分4B优选设置在车辆的损坏不易集中的车轮位置处。例如,第二胎圈部分4B优选安装至后轮的外侧,或是前轮的内侧。因此,安装至以上车辆的泄气保用轮胎1可以具有合适的弹簧常数和轮胎质量、同时保持泄气保用性能。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的第一三角胶高度A1设定在相对于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B的第一三角胶高度A2的从1.25倍到2.0倍的范围内。因此,可以以良好平衡的方式进一步改进正常行驶期间的泄气保用性能、驾驶舒适性以及转向稳定性。
关于侧部强化橡胶层9,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9A的内端部高度B1大于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9B的内端部高度B2。此处,相应的内端部高度B1和B2是从侧部强化橡胶层9的径向内端部9a至胎圈趾部Bt的径向距离。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9A和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9B的相应的径向外端部9b相对于轮胎的径向方向设置在相同的位置处。
因此,具有相对较短的径向长度Hs的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9A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4A侧,其中在第一胎圈部分4A侧设置有具有较高高度A1的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并且具有相对较大的径向长度Hs的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9B设置在第二胎圈部分4B侧,其中在第二胎圈部分4B侧设置有具有相对较低高度A2的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B。因此,第一胎圈部分4A和第二胎圈部分4B在质量上实现良好的平衡,使得可以获得轮胎的更好的均匀性。
在如图1——图1是包括轮胎轴线的截面图——中示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和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9A的总面积与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B和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9B的总面积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进一步获得更好的质量平衡和均匀性。
在又一优选实施方式中,高度差{(A1-B1)-(A2-B2)}的绝对值不超过10毫米。此处,“A1”是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A的第一三角胶高度,“A2”是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B的第二三角胶高度,“B1”是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9A的第一内端部高度,并且“B2”是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9B的第二内端部高度。当上述高度差{(A1-B1)-(A2-B2)}的绝对值超过10毫米时,轮胎的均匀性和驾驶舒适性可能劣化。此外,轮胎的腔体表面趋向于相对于轮胎赤道而形成不对称的形状。
胎体帘布层6A的主体部分6a包括夹置部分J,该夹置部分J在侧部强化橡胶层9与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之间延伸。通过改变每个胎圈部分4A和4B中的侧部强化橡胶层9的内端部高度B1和B2来调节夹置部分J的径向长度。在图1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胎圈部分4A侧的夹置部分J相对于第二胎圈部分4B侧的夹置部分J相对径向向外地定位。因此,由于第一胎圈部分4A中的胎体帘布层6A的主体部分6a的轮廓具有的曲率半径Ra小于第二胎圈部分4B中的主体部分6a的轮廓的曲率半径Rb,因此施加至第一胎圈部分4A中的胎体6的帘线的张力降低,使得驾驶舒适性得以改进。此外,施加至第二胎圈部分4B中的胎体6的帘线的张力增加,使得转向稳定性得以改进。
如图4所示,在轮胎的径向区域“hm”——径向区域“hm”中至少设置有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8和侧部强化橡胶层9——中,根据本发明的泄气保用轮胎1在轮胎的位于相应的第一胎圈部分侧和第二胎圈部分侧处的相同的径向位置处具有相同的厚度Ta(=Tb)。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可以具有相对于轮胎赤道C呈对称的形状的内腔表面。因此,由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可以通过使用常规的囊体来模制,所以可以实现更好的生产率。
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所示出的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各个方面进行修改并实施。
比较测试
制造了具有图1的除了表1中示出的细节之外的基本结构的泄气保用轮胎225/55R17并对其泄气保用行驶距离、轮胎质量、以及弹簧常数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泄气保用行驶距离测试:
测试轮胎各自装配在17×7J的车轮轮辋上,该车轮轮辋在没有气门芯的情况下内压为0千帕,并且测试轮胎各自安装至排量为3500cc的FR车辆的后轮——该后轮具有设定成-2度的内斜度倾角(camberangle)。测试驾驶员将车辆以8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驾驶在3500米长的、包括R150和R110转角的测试道路上并测量可行驶的距离。结果在表1中通过指数——指数以Ref.1为基准,Ref.1为100——而表示出,其中值越大则性能越好。
轮胎质量测试:
对每个测试轮胎的质量进行测量。结果在表1中通过指数——指数以Ref.1为基准,Ref.1为100——而表示出,其中值越小则质量越轻。
弹簧常数测试:
装配在上述车轮轮辋上的每个测试轮胎的竖向挠曲在230千帕的内压以及4.7+/-1.0千牛的竖向载荷下进行测量。之后,然后计算弹簧常数,其中弹簧常数是每1毫米竖向挠曲的竖向载荷。结果在表1中通过指数——指数以Ref.1为基准,Ref.1为100——而表示出。指数越小则驾驶舒适性越好。
均匀性测试:
基于由JASO C607:2000限定的用于车辆轮胎的均匀性测试方法而使用轮胎均匀性测试机器来测量每个测试轮胎的侧向力变量(LFV)。结果在表1中通过指数——指数以Ref.1为基准,Ref.1为100——而表示出。指数越大则均匀性越好。测量条件如下:
车轮轮辋尺寸:17×7J;
轮胎旋转速度:60转/每分钟;
内压:200千帕;以及
竖向轮胎载荷:4000千牛。
生产率测试:
通过在以下标准下使用具有对称形状的轮胎模制囊体来对每个轮胎进行模制,从而评估每个测试轮胎的生产率:
A:次品的数量不超过0.5%;
B:次品的数量超过0.5%但是不超过1.0%;以及
C:次品的数量超过1.0%。
测试结果在表1中示出。
表1-1
Figure BDA0000482695960000121
Figure BDA0000482695960000131
表1-2
Figure BDA0000482695960000141
如表1所示,证实了:Ex.1至Ex.3相比于Ref.1和Ref.2降低了其弹簧常数同时保持了其泄气保用行驶距离和轮胎质量。
此外,证实了:Ex.4至Ex.6显著改进了其泄气保用行驶距离,这是由于Ex.4至Ex.6设置有以下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该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复合弹性模量大于侧部强化橡胶层的复合弹性模量。此外,证实了:防止了相应的示例轮胎增加轮胎质量和弹簧常数。
【附图标记说明】
2  胎面部分
3  侧壁部分
4  胎圈部分
5  胎圈芯
6  胎体
6a 主体部分
6b 折返部分
7  带束层
8  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
9  侧部强化橡胶层
10 束带层

Claims (6)

1.一种泄气保用轮胎,包括:
胎体,所述胎体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包括主体部分和一对折返部分,所述主体部分经由胎面部分和侧壁部分在胎圈芯之间延伸,所述胎圈芯分别设置在第一胎圈部分和第二胎圈部分中,所述一对折返部分各自围绕所述胎圈芯从所述轮胎的轴向内侧折返至外侧,
带束层,所述带束层在所述胎面部分中设置于所述胎体的径向外侧,
一对侧部强化橡胶层,所述侧部强化橡胶层各自在每个侧壁部分中在轴向上设置于所述胎体的内侧,所述侧部强化橡胶层各自具有新月形横截面形状,所述侧部强化橡胶层各自包括中心部分和两个端部部分,所述中心部分具有所述侧部强化橡胶层的最大宽度,两个所述端部部分各自以渐缩的形状在所述轮胎的径向方向上延伸,所述侧部强化橡胶层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胎圈部分侧的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胎圈部分侧的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以及
一对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所述一对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胎圈部分中的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胎圈部分中的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所述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各自由具有高硬度的橡胶制成并且在每个所述胎圈部分中设置于所述胎体帘布层的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折返部分之间,从而以渐缩的形状从所述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与所述胎圈芯的径向外表面连接的底部延伸至所述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径向外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具有的第一三角胶高度A1大于所述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第二三角胶高度A2,其中将每个三角胶高度限定成在标准条件下在包括有轮胎轴线的轮胎横截面中从所述底部的中心点至所述径向外端部的长度,在所述标准条件下,所述轮胎安装至标准的轮辋上并且充气至标准压力,但是没有加载轮胎载荷,
其中所述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具有的第一内端部高度B1大于所述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的第二内端部高度B2,其中将每个内端部高度限定成从所述侧部强化橡胶层的所述径向内端部至所述胎圈部分的胎圈趾部的径向距离,以及
其中在所述轮胎的至少设置有所述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和所述侧部强化橡胶层的径向区域中,在相应的第一胎圈部分侧和第二胎圈部分侧、于相同径向位置处,所述轮胎具有相同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
其中所述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具有的复合弹性模量大于所述侧部强化橡胶层的复合模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
其中高度差{(A1-B1)-(A2-B2)}的绝对值不超过10毫米,并且其中A1是所述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第一三角胶高度,A2是所述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第二三角胶高度,B1是所述第一侧部强化橡胶层的第一内端部高度,以及B2是所述第二侧部强化橡胶层的第二内端部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
其中所述第一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所述第一三角胶高度A1设定在相对于所述第二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的所述第二三角胶高度A2的从1.25倍至2.0倍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
其中所述胎体帘布层的所述折返部分相对于所述胎圈三角胶橡胶部件径向向外地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
其中所述胎体帘布层的所述折返部分定位在所述胎体与所述带束层之间。
CN201280047047.2A 2011-09-26 2012-09-12 泄气保用轮胎 Active CN103826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9525 2011-09-26
JP2011209525A JP5530413B2 (ja) 2011-09-26 2011-09-26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PCT/JP2012/073255 WO2013047192A1 (ja) 2011-09-26 2012-09-12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6876A true CN103826876A (zh) 2014-05-28
CN103826876B CN103826876B (zh) 2016-09-07

Family

ID=47995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7047.2A Active CN103826876B (zh) 2011-09-26 2012-09-12 泄气保用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56521B2 (zh)
EP (1) EP2762335B1 (zh)
JP (1) JP5530413B2 (zh)
KR (1) KR101914816B1 (zh)
CN (1) CN103826876B (zh)
WO (1) WO201304719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5157A (zh) * 2014-10-03 2017-05-2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缺气保用轮胎
CN106715158A (zh) * 2014-10-03 2017-05-2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缺气保用轮胎
CN109501530A (zh) * 2018-10-15 2019-03-22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耐久性能的缺气保用胎
CN112313093A (zh) * 2018-06-25 2021-02-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缺气保用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2882B2 (ja) * 2014-05-14 2016-06-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2294A (ja) * 2004-12-28 2006-07-13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6205917A (ja) * 2005-01-28 2006-08-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0023823A (ja) * 2008-06-16 2010-02-0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EP2239154A1 (en) * 2008-01-04 2010-10-1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Side part reinforcing layer and run-flat t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3922B2 (ja) 1996-11-08 2005-10-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サイド補強層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と該タイヤの装着方法
JP4653556B2 (ja) * 2005-05-13 2011-03-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
JP2006346999A (ja) * 2005-06-16 2006-12-2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2294A (ja) * 2004-12-28 2006-07-13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6205917A (ja) * 2005-01-28 2006-08-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EP2239154A1 (en) * 2008-01-04 2010-10-1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Side part reinforcing layer and run-flat tire
CN101873942A (zh) * 2008-01-04 2010-10-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侧部补强层及漏气保用轮胎
JP2010023823A (ja) * 2008-06-16 2010-02-0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5157A (zh) * 2014-10-03 2017-05-2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缺气保用轮胎
CN106715158A (zh) * 2014-10-03 2017-05-2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缺气保用轮胎
CN106715157B (zh) * 2014-10-03 2019-03-1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缺气保用轮胎
CN106715158B (zh) * 2014-10-03 2019-07-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缺气保用轮胎
CN112313093A (zh) * 2018-06-25 2021-02-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缺气保用轮胎
US11541690B2 (en) 2018-06-25 2023-01-0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Run-flat tire
CN109501530A (zh) * 2018-10-15 2019-03-22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耐久性能的缺气保用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6876B (zh) 2016-09-07
WO2013047192A1 (ja) 2013-04-04
EP2762335B1 (en) 2017-03-22
EP2762335A1 (en) 2014-08-06
JP2013071468A (ja) 2013-04-22
KR20140068967A (ko) 2014-06-09
EP2762335A4 (en) 2015-07-29
US20140224401A1 (en) 2014-08-14
KR101914816B1 (ko) 2018-11-02
US9656521B2 (en) 2017-05-23
JP5530413B2 (ja)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35455B1 (en) Run-flat tire and mounting method thereof
US10328753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173756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870318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245894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3826876A (zh) 泄气保用轮胎
EP3730314A1 (en) Tire for motorcycles and tire set for motorcycles
US10596860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9070641A (zh) 充气轮胎
EP3189979B1 (en) Pneumatic tire
EP3202598B1 (en) Run-flat tire
JP671099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202597B1 (en) Run-flat tire
EP3943660A1 (en) Tire
JP200230191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760474A (zh)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KR20150097525A (ko) 비대칭적 크라운을 구비한 타이어
CN116729030A (zh) 充气轮胎
JP2018140771A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