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5134A -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5134A
CN103825134A CN201310462140.6A CN201310462140A CN103825134A CN 103825134 A CN103825134 A CN 103825134A CN 201310462140 A CN201310462140 A CN 201310462140A CN 103825134 A CN103825134 A CN 103825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lane
terminal
wall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621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5134B (zh
Inventor
绿川和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5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5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5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5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即使在对象连接器的拔出过程中进行扭转拔出动作,也能够防止连接器的外壳、端子的接触部损伤。对于侧壁(14)而言,在该侧壁(14)的内壁面形成有越趋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从而引导对象连接器(2)的侧缘斜面(14B-1),对于端壁(15)而言,在该端壁(15)的内壁面形成有越趋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从而引导对象连接器(2)的端缘斜面(15C),对于转角壁(16)而言,在将所述侧缘斜面(14B-1)与所述端缘斜面(15C)连结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转角斜面(16C),该转角斜面(16C)延伸到比端子(20)的接触部(21)靠下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于电路板的安装面上并以相对于该安装面呈直角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并供对象连接器从上方嵌合连接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这种电路板用电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在该专利文献1中,电路板用电连接器(以下,简称为“连接器”)的外壳以相对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并延伸,以该长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多个端子。上述外壳具有:与电路板的安装面相对的底壁、从该底壁向上方立起并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突壁、以及以包围该突壁的方式从上述底壁朝向上方立起的周壁。该周壁与上述突壁之间的环状的空间形成为用于从上方接受对象连接器的嵌合部的接受部。
多个端子具有弹性臂部,该弹性臂部位于在突壁的侧面(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面)且向接受部侧开口的槽部内并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在作为该弹性臂部的自由端的上端,在靠近上述突壁的上端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上述接受部侧且向槽部外突出的接触部。
上述周壁具有:两个侧壁,它们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两个端壁,它们沿相对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转角壁,其在上述周壁的转角位置且在上述侧壁与上述端壁的端部彼此之间形成为过渡部。
在上述外壳的侧壁、端壁以及转角壁各自的内壁面(形成接受部的面)形成有越趋向接受部侧越向下方倾斜的斜面。这些斜面位于比上述突壁的上端面靠上方且位于接受部的空间外,并作为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朝向接受部引导对象连接器的引导面发挥作用。侧壁、端壁以及转角壁各自的斜面在上下方向延伸至彼此相同高度的位置,各斜面的下缘与突壁的上端面位于几乎相同的高度。换言之,各斜面的下缘位于比端子的接触部靠上方的位置,上述各斜面在上下方向位于接受部的范围外的位置。
另一方面,对象连接器的外壳具有形成为适合上述连接器的环状的接受部的外形的嵌合部。即,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象连接器的嵌合部以该外壳的外壁周面与上述连接器的接受部的内壁周面几乎不具有间隙的状态收容于上述接受部内。因此限制上述对象连接器在该对象连接器的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连接器的接受部内时在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另一方面,在将上述对象连接器的嵌合部从接受部拔出且在上下方向位于连接器的各斜面的位置时,对象连接器在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允许在形成于上述嵌合部与上述各斜面之间的空间的范围内进行。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732709
通常,在将对象连接器的嵌合部从上方嵌入连接器的接受部内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中,在拔出对象连接器时,若一边使该对象连接器形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姿势、一边将该对象连接器拿起则容易拔出,另外,在多数情况下,如此地进行操作。此时,对象连接器多无意识地形成为以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双方的成分而扭转的方式倾斜的姿势(以下,称为“扭转倾斜姿势”)。以下,将使对象连接器形成为扭转倾斜姿势而进行的拔出动作称为“扭转拔出动作”。
在专利文献1中,在对象连接器的外壳的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处于连接器的外壳的接受部内的状态下,由于不存在允许对象连接器沿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移动的空间(以下,称为“宽裕的空间”)所以不具有该方向的自由度。因此,限制对象连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因而无法使上述对象连接器形成为扭转倾斜姿势。
但是,多数情况下会无意识地进行连接器拔出过程中的扭转拔出动作。假设在专利文献1中进行上述扭转拔出动作,则上述对象连接器的上述嵌合部主要是有力地抵接于形成接受部的转角壁的内壁面,并且与从上述连接器的突壁的侧面突出的端子的接触部也具有大的接触压并相互干涉。在结束拔出对象连接器为止的期间,多数情况下会一边伴随冲击一边振动地反复进行这种动作。其结果存在连接器的外壳、端子的接触部损伤的危险。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中鉴于这种情况,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对象连接器的拔出过程中进行扭转拔出动作,也能够防止连接器的外壳、端子的接触部损伤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板的安装面上,以相对于该安装面呈直角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并供对象连接器从上方嵌合连接,所述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以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沿该方向延伸;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以所述长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所述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底壁,该底壁面接触配置于安装面;周壁,该周壁从所述底壁向上方立起并且平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在该周壁内形成有用于接受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嵌合部的接受部,所述周壁具有:两个侧壁,该侧壁沿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两个端壁,该端壁沿相对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转角壁,该转角壁在所述周壁的转角位置且在所述侧壁与所述端壁的端部彼此之间形成为过渡部,所述端子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朝向所述接受部内侧突出并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接触。
该电路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中,对于所述侧壁而言,在该侧壁的内壁面形成有侧缘斜面,该侧缘斜面越趋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从而引导对象连接器,对于所述端壁而言,在该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端缘斜面,该端缘斜面越趋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从而引导对象连接器,对于所述转角壁而言,在将所述侧缘斜面与所述端缘斜面连结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转角斜面,该转角斜面延伸到比所述端子的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上述转角壁的转角斜面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个方向的成分而展开,并延伸至比端子的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对象连接器的拔出过程中,在将该对象连接器的下端引导至比上述转角斜面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的时刻,换言之,在上述对象连接器的下端在接受部内仍位于比端子的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的时刻,在上述对象连接器与上述转角斜面之间形成有宽裕的空间。其结果是,允许上述对象连接器在上述宽裕的空间的范围内沿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移动,因此即使上述对象连接器形成为扭转倾斜姿势,该对象连接器也不会与连接器的外壳的转角壁的内壁面干涉。
另外,在本发明中,允许对象连接器在上述宽裕的空间的范围内移动的结果是,在对象连接器与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之间也会产生间隙。因此即使在上述对象连接器的下端仍位于比上述端子的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的时刻使上述对象连接器形成为扭转倾斜姿势,也能够避免上述对象连接器与上述接触部干涉。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连接器的外壳、端子的接触部损伤。
在本发明中,对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端壁而言,在上端面的一部分没入形成有在对象连接器以倾斜的姿势被拔出的过程中相对于该对象连接器退避的凹部。由于形成有这种凹部,从而即使上述对象连接器形成为扭转倾斜姿势,该对象连接器的对应部分也会退入到上述凹部内,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该对象连接器与连接器的上述端壁抵接。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转角壁的转角斜面延伸至比端子的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对象连接器的拔出过程中,即使该对象连接器的下端位于比端子的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也会在上述对象连接器与上述转角斜面之间形成有允许上述对象连接器沿在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宽裕的空间,因此即使该对象连接器形成为扭转倾斜姿势,也能够避免该对象连接器与连接器的外壳的转角壁的内壁面、端子的接触部干涉。其结果能够防止上述连接器的外壳、上述端子的接触部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以及作为对象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表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图2是图1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表示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
图3是插座连接器的转角斜面的位置的该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表示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剖面。
图4是表示连接器拔出过程中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表示进行扭转拔出动作的状态。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1、101…插座连接器;15C、115C…端缘斜面;2、102…插头连接器(对象连接器);16、116…转角壁;10、110…插座侧外壳;16C、116C…转角斜面;13、113…周壁;17、117…接受部;14、114…侧壁;20、120…端子;14B-1、114B-1…侧缘斜面;21、121…接触部;15、115…端壁;50、150…对象端子;15A、115A…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添付文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相对于该插座连接器1从上方嵌合的插头连接器2的立体图,表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2是图1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的立体图,表示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图3是插座连接器1的转角斜面16C的位置的该插座连接器1的剖视图,表示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剖面。
本实施方式中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作为该插座连接器1的对象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2,是分别配置于不同的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的电路板用连接器,构成为以相对于各电路板的面呈直角的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为插拔方向的连接器组装体。
在图1中可看出,插座连接器1具有:薄型的大致呈长方体外形的插座侧外壳10,其以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为长度方向;多个端子20,它们以该插座侧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并被该插座侧外壳10保持而排列成两列;以及四个固定件30,它们被保持于上述插座侧外壳10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的两端侧部分。以图1所示的姿势将该插座连接器1配置安装于电路板上。
上述插座侧外壳10例如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具有:底壁11,其平行地面接触配置于上述安装面(参照图3);突壁12,其在图1中从该底壁11朝向上方立起并且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框状的周壁13,其从上述底壁11朝向上方立起并且包围上述突壁12且将平面形状形成为矩形。该周壁13具有:一对侧壁14,它们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一对端壁15,它们沿相对于该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上述一对侧壁14的端部彼此连结;以及转角壁16,其在上述周壁13的转角位置且在上述侧壁14与上述端壁15的端部彼此之间形成为过渡部。在从上方观察时由周壁13的内壁面包围并朝向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接受插头连接器2的接受部17。如后所述,该接受部17在上下方向形成于从周壁13的最高位置的上端面(位于周壁13的四角的上端面)遍及底壁11的上表面的范围。对于该接受部17的形状的详细情况进行后述。
侧壁14具有:多个端子排列壁部14A,它们在端子排列方向位于端子排列范围内;和侧壁端部14B,其在同一方向位于该端子排列壁部14A的两侧。另外,在图1中可看出,端子排列壁部14A位于与侧壁端部14B相比上端面向下方凹下的位置。另外,该端子排列壁部14A的上端面,在上下方向与突壁12的上端面几乎位于同一位置,换言之,位于比后述的端子20的接触部21靠上方的位置。
端子排列壁部14A的用于保持端子20的端子保持槽14A-1,相对于在突壁12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而形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对称的形态的两列,并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以等间隔而排列形成。各端子保持槽14A-1遍及突壁12的侧面、底壁11的上表面、端子排列壁部14A的内壁面14A-2(与突壁12的侧面对置的面)、以及该侧壁14的上端面以及外壁面而连续地延伸并且凹下,且在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横S字槽状。另外,端子排列壁部14A的上述内壁面14A-2形成为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
侧壁端部14B具有位于比端子排列壁部14A的上端面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以下,称为“上部”)、和位于比该上端面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以下,称为“下部”)。该侧壁端部14B的内壁面(形成接受部17的一部分内周面的面)具有形成于该侧壁端部14B的上部的侧缘斜面14B-1、和形成于下部的垂立侧面14B-2。在图1中可看出,对于侧壁端部14B的内壁面而言,侧缘斜面14B-1位于比垂立侧面14B-2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偏离的位置,在该侧缘斜面14B-1与垂立侧面14B-2之间的边界位置(端子排列壁部14A的上端面的高度位置)形成有窄的台阶部。
侧缘斜面14B-1形成为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平行并且越趋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的斜面。该侧缘斜面14B-1作为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即朝向接受部17侧引导插头连接器2的引导面发挥作用。垂立侧面14B-2形成为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与上述端子排列壁部14A的内壁面14A-2彼此结合而形成为一个平坦面,并形成接受部17的内周面的一部分。
在图1中可看出,端壁15的上端面位于比后述转角壁16的上端面靠下方的位置,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进一步台阶状地凹下而形成凹部15A。如后所述,该凹部15A是为了相对于处于扭转倾斜姿势的插头连接器2退避而形成的。该端壁15的内壁面(形成接受部17的一部分内周面的面)具有形成于位于比后述端子20的接触部21的高度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的边界棱线15B的上方的端缘斜面15C、和形成于上述边界棱线15B的下方的垂立端面15D(也参照图3)。
端缘斜面15C形成为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平行并且越趋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的斜面。该端缘斜面15C延伸到比端子20的接触部21更向下方(也参照图3),并作为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即朝向接受部17侧引导插头连接器2的引导面发挥作用。另外,垂立端面15D形成为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并形成接受部17的内周面的一部分。
转角壁16的上端面与侧壁端部14B的上端面位于相同的高度,并与该上端面彼此结合而形成为一个平坦面。转角壁16的内壁面(形成接受部17的面)形成为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个方向的成分,并具有形成于与上述端壁15的边界棱线15B位于相同的高度的边界棱线16A的上方的过渡斜面16B以及转角斜面16C、和形成于该边界棱线16A的下方的垂立角面16D。
过渡斜面16B在周向上位于侧壁14的侧缘斜面14B-1与转角壁16的转角斜面16C之间,并越趋向接受部17侧而越以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个方向的成分而展开的方式向下方倾斜。该过渡斜面16B被侧壁14的侧缘斜面14B-1、垂立侧面14B-2、和转角壁16的转角斜面16C包围而形成为三角形状。在图1中可清楚看出,过渡斜面16B的下边即该过渡斜面16B与侧壁14的垂立侧面14B-2之间的边界棱线,在上下方向从垂立侧面14B-2的上缘位置以下降的方式延伸至转角壁16的边界棱线16A的位置。即,过渡斜面16B延伸至比端子20的接触部21靠下方的位置,并作为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即朝向接受部17侧引导插头连接器2的引导面发挥作用。
转角斜面16C形成为越趋向下方越向接受部17的内侧倾斜的斜面,与过渡斜面16B彼此结合,并将侧壁14的侧缘斜面14B-1与端壁15的端缘斜面15C连结。转角斜面16C延伸至比端子20的接触部21靠下方的位置(也参照图3),并与上述过渡斜面16B同样,作为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即朝向接受部17侧引导插头连接器2的引导面发挥作用。另外,垂立角面16D相对于底壁11呈直角地延伸,并将侧壁端部14B的垂立侧面14B-2与端壁15的垂立端面15D连结。
以下,对在上下方向将接受部17划分为三个空间的情况进行说明。接受部17在比端壁15以及转角壁16各自的边界棱线15B、16A靠下方的位置,形成为形成于由侧壁14的内壁面14A-2以及垂立侧面14B-2、端壁15的垂立端面15D、转角壁16的垂立角面16D形成的内周面、与和该内周面对置的突壁12的外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以下,称为“下侧环状空间”)。形成该下侧环状空间的上述内周面以及外周面沿连接器插拔方向(相对于底壁11的面呈直角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该连接器插拔方向不倾斜。
另外,接受部17在端子排列壁部14A的上端面与边界棱线15B、16A之间的上下方向范围,形成为形成于由侧壁14的内壁面14A-2以及垂立侧面14B-2、端壁15的端缘斜面15C、转角壁16的过渡斜面16B以及转角斜面16C形成的内周面、与和该内周面对置的突壁12的外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以下,称为“上侧环状空间”)。该上侧环状空间越趋向上方越在端壁15的端缘斜面15C的范围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逐渐展开,而且在转角壁16的过渡斜面16B以及转角斜面16C的范围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逐渐展开。
另外,接受部17在比端子排列壁部14A的上端面靠上方的位置,换言之,在比突壁12的上端面靠上方的位置,形成为被由包括侧壁14的侧缘斜面14B-1在内的面(假想面)、端壁15的端缘斜面15C、转角壁16的过渡斜面16B以及转角斜面16C形成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该空间与上述上侧环状空间连续并在上述端缘斜面15C、过渡斜面16B以及转角斜面16C的位置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展开,并且在侧壁14的侧缘斜面14B-1的位置越趋向上方越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逐渐展开。
另外,在图1中可看出,底壁11在端子排列方向的靠近两端壁15的位置、换言之在端子排列范围外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保持固定件30的固定件保持槽11A。该固定件保持槽11A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并朝向下方而且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敞开。
在图1中可看出,端子20是沿板厚方向将冲裁金属板所得到的带状片弯曲而制成的。对于该端子20而言,在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整体形成为将U字状部分与倒U字状部分连结而得的横S字状,以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50接触的方式弯曲的接触部21形成于一端侧,而且被焊接于电路板的对应电路部的连接部22形成于另一端侧。将该端子20以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呈倒U字形状部分的被保持部23跨越侧壁14的方式从上方压入并安装于端子保持槽14A-1内,并在该侧壁14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该端子20。在被保持部23朝向上述接触部21侧突出地形成有用于与上述对象端子50卡止的锁止突部23A。
在图1中可看出,在上述端子20被上述端子保持槽14A-1保持的状态下,该端子20的接触部21从突壁12的侧面朝向接受部17的内侧突出,并且上述锁止突部23A从侧壁14的端子排列壁部14A的内壁面14A-2朝向接受部17的内侧突出。另外,上述端子20的连接部22以与插座侧外壳10的底面(底壁11的下表面)几乎相同的高度从该插座侧外壳10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外延。
固定件30是以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方式冲裁该金属板而制成的,并向插座侧外壳10的固定件保持槽11A从下方压入并保持该固定件30。上述固定件30被焊接于电路板的对应部(未图示),由此有助于相对于该电路板固定插座连接器1。
接下来,基于图1以及图2对作为对象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插头连接器2具有:大致呈长方体外形的插头侧外壳40;和多个对象端子50,它们以该插头侧外壳40的长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并被该插头侧外壳40保持而排列成两列。将该插头连接器2以图1以及图2所示的姿势嵌合连接于插座连接器1。
上述插头侧外壳40例如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并形成为以与电路板的安装面(未图示)平行的一个方向为长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该插头侧外壳40具有:底壁41,其与上述安装面平行;和框状的周壁43,其从该底壁41朝向图1中的下方延伸。该周壁43形成为适合于已叙述的插座侧外壳10的接受部17的下侧环状空间的外周形状,并且由该周壁43的内周面形成并向下方开口的空间(未图示)形成为用于接受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12的接受部。将周壁43在各角位置以适合于插座侧外壳10的转角壁16的垂立角面16D的方式倒角。另外,周壁43具有:一对侧壁44,它们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和一对端壁45,它们沿相对于该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上述一对侧壁44的端部彼此连结。
对象端子50是沿板厚方向将冲裁金属板而得的带状片弯曲而制成的。将该对象端子50一体模具成型而保持于插头侧外壳40的各侧壁44,并沿该侧壁44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该对象端子50。该对象端子50具有:在与插头侧外壳40的底壁41几乎相同的高度位置从侧壁44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外延的直的连接部51、和与该连接部51连续并朝向图1中的下方弯曲并且U字状地折回并被埋没保持于上述侧壁44的U字状部分。该U字状部分沿上述侧壁44延伸,U字状的板面以与该侧壁44形成同一面的方式露出。
上述对象端子50的U字状部分的两个腿部中的位于侧壁44的内侧面侧的一方的腿部(未图示),形成为用于接受插座连接器1的端子20的突状的接触部21并与该接触部21接触的接触凹部(未图示)从板面凹下。另外,位于侧壁44的外侧面侧的另一方的腿部,形成为用于接受上述端子20的锁止突部23A并与该锁止突部23A卡止的被锁止凹部53从板面凹下。
接下来,基于图1以及图2对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之间的连接器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通过焊接将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分别安装于对应的电路板。接下来,在图1中可看出,使插座连接器1形成为接受部17朝向上方的姿势,并且在该插座连接器1的上方,使插头连接器2的接受部(未图示)形成为朝向下方的姿势。
接下来,维持图1的姿势不变而使插头连接器2下降,并使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12向插头连接器2的上述接受部内从下方进入,并且使插头连接器2的周壁43向插座连接器1的接受部17内从上方进入。其结果是,插座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部21以及锁止突部23A,分别突入卡止于插头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50的接触凹部(未图示)内以及被锁止凹部53内,由此实现端子彼此的电接触以及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的锁止。
另外,如图2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插头侧外壳40的底壁41的底面(在图2中为上表面)与位于插座侧外壳10的周壁13的四角的最高面位于几乎相同的高度,并将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侧外壳40的整体收容于插座连接器1的接受部17内。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侧外壳40整体作为嵌合部发挥作用。另外,如已叙述那样,插头侧外壳40的周壁43形成为适合于插座侧外壳10的接受部17的下侧环状空间的形状。因此,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将上述周壁43的外壁周面以与周壁13的内壁周面几乎不具有间隙的状态收容于上述下侧环状空间。
接下来,对连接器拔出动作进行说明。通过以比端子彼此的锁止力大的拔出力将处于与插座连接器1嵌合的连接器嵌合状态的插头连接器2向上方拿起而将其拔出。抓住配置有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板来进行该拔出动作。另外,对于插头连接器2,多以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的至少一方的成分而倾斜的姿势(以下,称为“倾斜姿势”)进行拔出动作。以下,将上述倾斜姿势中的以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双方的成分而扭转的方式倾斜的姿势(参照图4)称为“扭转倾斜姿势”。
如已叙述那样,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在比端壁15以及转角壁16各自的边界棱线15B、16A靠下方的位置,在形成接受部17的下侧环状空间的内周壁面与上述周壁43的外周壁面之间几乎不形成有间隙,不存在宽裕的空间。因此,在插头连接器2的下端位于比上述边界棱线15B、16A靠下方的位置的时刻,即使欲使该插头连接器2形成为倾斜姿势,也会由于通过接受部17的上述内周壁面限制该插头连接器2的周壁43移动,所以无法形成为倾斜姿势。其结果是,插头连接器2无论在哪个方向都不会倾斜而朝向上方(连接器拔出方向)移动。
而且,即使在拔出动作的中途,若插头连接器2的下端达到比上述边界棱线15B、16A靠上方的位置,则也会在该插头连接器2与端壁15的端缘斜面15C之间在端子排列方向形成有宽裕的空间,并且,在上述插头连接器2与转角壁16的过渡斜面16B以及转角斜面16C之间在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个方向形成有宽裕的空间。因此,允许插头连接器2由于与端缘斜面15C之间的宽裕的空间而在端子排列方向移动,并且允许插头连接器2由于过渡斜面16B以及转角斜面16C之间的宽裕的空间而在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个方向移动。
其结果是,在拔出过程中,即使插头连接器2形成为具有端子排列方向的成分的倾斜姿势,该插头连接器2也不会与端缘斜面15C干涉。另外,即使插头连接器2形成为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个方向的成分的扭转倾斜姿势(参照图4),该插头连接器2也不会与过渡斜面16B以及转角斜面16C干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状地没入形成于端壁15的上端面的凹部15A作为相对于上述扭转倾斜姿势的插头连接器2退避的部位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该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侧外壳10的端壁15抵接。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插头连接器2的下端仍位于比端子20的接触部21靠下方的位置的时刻使该插头连接器2形成为倾斜姿势,也能够防止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侧外壳10损伤。
另外,允许插头连接器2在上述宽裕的空间的范围内移动的结果是,在该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部21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即使在插头连接器2的下端仍位于比端子20的接触部21靠下方的位置的时刻使该插头连接器2形成为扭转倾斜姿势,也能够避免该插头连接器2与接触部21干涉。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还能够防止端子20的接触部21损伤。
若插头连接器2进一步朝向上方移动,从而该插头连接器2的下端达到端子排列壁部14A的上端面位置,换言之,达到侧壁端部14B的垂立侧面14B-2的上缘位置,则在插头连接器2与侧缘斜面14B-1之间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形成有宽裕的空间。因此,允许插头连接器2由于该宽裕的空间而沿连接器宽度方向移动,从而即使插头连接器2具有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成分而形成为倾斜姿势,该插头连接器2也不会与侧缘斜面14B-1干涉。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侧外壳10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缘斜面14B-1越趋向上方越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端缘斜面15C越趋向上方越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倾斜,而且过渡斜面16B以及转角斜面16C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以及端子排列方向外侧的两个方向倾斜,因此插头连接器2与各斜面之间的宽裕的空间随着该插头连接器2向上方移动而增大。因此随着插头连接器2向上方移动,能够使该插头连接器2以更大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倾斜姿势,因此能够容易地拔出插头连接器2。
对于插头连接器2的拔出动作而言,振动地反复进行一边使该插头连接器2形成为倾斜姿势一边将其拔出的动作,此时,具有宽裕的空间大小的自由度,因此能够容易地使插头连接器2形成为倾斜姿势。而且,将该插头连接器2引导至插座连接器1的接受部17外,由此拔出动作结束。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插座侧外壳10的转角壁16的内壁面形成有向端子20的接触部21的下方延伸的过渡斜面16B,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转角壁的内壁面未形成有过渡斜面,侧壁的侧缘斜面形成为向端子的接触部的下方延伸,在这方面,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除转角壁的内壁面以及侧壁的内壁面的形状之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相同,因此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加上“100”后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1的立体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侧壁114的侧壁端部114B的内壁面具有侧缘斜面114B-1和垂立侧面114B-2,其中,侧缘斜面114B-1位于边界棱线114B-3的上方,该边界棱线114B-3位于比端子120的接触部121靠下方的位置,垂立侧面114B-2位于该边界棱线114B-3的下方。侧缘斜面114B-1形成为越趋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并延伸至边界棱线114B-3的位置即延伸至比端子120的接触部121靠下方的位置的斜面。
另外,转角壁116的内壁面具有:位于与上述边界棱线114B-3位于相同的高度的边界棱线116A的上方的转角斜面116C、和位于该边界棱线116A的下方的垂立角面116D。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转角壁116的内壁面未形成有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过渡斜面,通过上述转角斜面116C将侧壁端部114B的侧缘斜面114B-1与端壁15的端缘斜面115C连结。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侧壁端部114B的侧缘斜面114B-1向端子120的接触部121的下方延伸,因此在连接器拔出过程中,若插头连接器102(未图示)的下端达到边界棱线114B-3的高度位置,则在插头连接器102与侧缘斜面114B-1之间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形成有宽裕的空间。因此在插头连接器102的下端仍位于比端子120的接触部121靠下方的位置的时刻,允许该插头连接器10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移动。其结果,即使插头连接器102形成为具有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成分的倾斜姿势,也能够防止与侧缘斜面114B-1抵接而且能够防止与端子120的接触部121干涉。
另外,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象连接器形成为电路板用电连接器,但是对象连接器的种类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与电缆连接的电缆用电连接器。
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插座侧外壳设有突壁,但是该突壁不是必须的结构。在插座侧外壳未设有突壁的情况下,不需要在插头侧外壳形成接受部。另外此时,将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例如设为从侧壁的端子排列壁部的内壁面向接受部侧突出。

Claims (2)

1.一种电路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板的安装面上,以相对于该安装面呈直角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并供对象连接器从上方嵌合连接,
所述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以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沿该方向延伸;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以所述长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所述外壳,
所述外壳具有:底壁,该底壁面接触配置于安装面;周壁,该周壁从所述底壁向上方立起并且平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在该周壁内形成有用于接受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嵌合部的接受部,
所述周壁具有:两个侧壁,该侧壁沿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两个端壁,该端壁沿相对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转角壁,该转角壁在所述周壁的转角位置且在所述侧壁与所述端壁的端部彼此之间形成为过渡部,
所述端子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朝向所述接受部内侧突出并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接触,
所述电路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侧壁而言,在该侧壁的内壁面形成有侧缘斜面,该侧缘斜面越趋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从而引导对象连接器,
对于所述端壁而言,在该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端缘斜面,该端缘斜面越趋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从而引导对象连接器,
对于所述转角壁而言,在将所述侧缘斜面与所述端缘斜面连结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转角斜面,该转角斜面延伸到比所述端子的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端壁而言,在上端面的一部分没入形成有在对象连接器以倾斜的姿势被拔出的过程中相对于该对象连接器退避的凹部。
CN201310462140.6A 2012-11-16 2013-09-30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Active CN103825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2145A JP5659212B2 (ja) 2012-11-16 2012-11-16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252145 2012-1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5134A true CN103825134A (zh) 2014-05-28
CN103825134B CN103825134B (zh) 2016-01-27

Family

ID=50760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62140.6A Active CN103825134B (zh) 2012-11-16 2013-09-30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59212B2 (zh)
CN (1) CN10382513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86492A1 (ja) * 2014-06-02 2015-12-10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コネクタ及びプラグコネクタ
CN112018535A (zh) * 2019-05-31 2020-12-0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组装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9063B2 (ja) * 2016-09-07 2018-10-0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3342A (ja) * 1998-10-20 2000-05-12 Hirose Electric Co Ltd フローティング電気コネクタ
CN201048179Y (zh) * 2007-05-25 2008-04-16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202268547U (zh) * 2011-09-30 2012-06-06 岱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2363639U (zh) * 2011-12-08 2012-08-01 东莞昆嘉电子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之插座及其端子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08A (en) * 1851-04-01 hollingsworth
JP3707016B2 (ja) * 2002-09-24 2005-10-1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7323854A (ja) * 2006-05-30 2007-12-13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4858050B2 (ja) * 2006-09-29 2012-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454651B2 (ja) * 2007-07-25 2010-04-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3342A (ja) * 1998-10-20 2000-05-12 Hirose Electric Co Ltd フローティング電気コネクタ
CN201048179Y (zh) * 2007-05-25 2008-04-16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202268547U (zh) * 2011-09-30 2012-06-06 岱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2363639U (zh) * 2011-12-08 2012-08-01 东莞昆嘉电子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之插座及其端子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86492A1 (ja) * 2014-06-02 2015-12-10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コネクタ及びプラグコネクタ
JP2015228340A (ja) * 2014-06-02 2015-12-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コネクタ及びプラグコネクタ
CN112018535A (zh) * 2019-05-31 2020-12-0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组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5134B (zh) 2016-01-27
JP5659212B2 (ja) 2015-01-28
JP2014102885A (ja) 2014-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4036B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插塞式连接器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JP606840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722707B2 (ja) 垂直嵌合雌端子及びこれが装着されるハウジング
CN102646884B (zh) 电连接器
CN102544856B (zh) 连接部件
CN104241951A (zh) 带引导零件的电连接器
JP7109303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KR20140099297A (ko) 전자 디바이스를 위한 커넥터
JP2006049260A (ja) ランドグリッドアレイ電気コネクタ
CN105406235A (zh) 插座连接器
CN201054396Y (zh) 电连接器
TWI312212B (en) Low insertion force socket
JP2006210206A (ja) コネクタ及び携帯端末
CN103825134A (zh)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CN201266731Y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03715571A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
KR102111410B1 (ko) 압력 분산 지지형 소켓커넥터 및 플러그커넥터를 갖는 커넥터 장치
CN102544942A (zh) 连接器组装体
JP2015118918A (ja) 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コネクタ装置
CN106159553B (zh) 电连接器组件
KR100806358B1 (ko) 이동통신단말기용 커넥터 플러그
CN102906945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8321635A (zh) 磁吸式连接器组合
CN201392914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05069924U (zh) 卡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