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8120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18120A
CN103818120A CN201310552822.6A CN201310552822A CN103818120A CN 103818120 A CN103818120 A CN 103818120A CN 201310552822 A CN201310552822 A CN 201310552822A CN 103818120 A CN103818120 A CN 103818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ear
balladeur train
towards
act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528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18120B (zh
Inventor
一渡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18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8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18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81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16544Constructions for the positioning of wipers
    • B41J2/16547Constructions for the positioning of wipers the wipers and caps or spittoons being on the same movable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3/00Power drives for actions or mechanisms
    • B41J23/02Mechanical power drives
    • B41J23/025Mechanical power drives using a single or common power source for two or more function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haracter Spaces And Line Spaces In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其课题在于,只有滑架位于维持回复机构上时才能向维持回复机构进行驱动传递。驱动传递机构(300)包括:驱动传递齿轮(331),能在与驱动维持回复机构(81)的回复齿轮(233)连接的连接位置和解除与回复齿轮(233)连接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以及齿轮移动机构(300A),使得驱动传递齿轮(331)在连接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移动;齿轮移动机构(300A)包括:螺旋弹簧(307)和杆部件(308),通过滑架(33)朝第一方向移动,使得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连接位置;以及保持机构(300B),在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滑架(33)朝与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保持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装置,绘图器,上述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作为使用排出墨液滴的记录头的液体排出记录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喷墨记录装置等为人们所公知。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维持回复记录头性能的维持回复机构(维护单元)。维持回复机构包括密封记录头的喷嘴的罩,吸引罩内的吸引泵,擦拭(摩擦接触)喷嘴面的擦拭部件(也称为接触刷,擦拭刮板)等。
并且,为了驱动这种维持回复机构的罩或擦拭部件,使得例如运送被记录介质的运送机构的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维持回复机构,这为人们所公知。
以往,作为将来自多个驱动源的输出分别传递到多个各驱动部的装置,设有例如根据来自第一驱动源的输出驱动回转的第一切换齿轮,根据来自第二驱动源的输出驱动回转的第二切换齿轮,并列配置为能与第一切换齿轮或第二切换齿轮之中某一方啮合、用于将驱动力分别传递到多个各驱动部的多个传递齿轮,支承第一切换齿轮及第二切换齿轮使它们能朝滑架往复移动的所设定方向滑动的支轴,使得第一切换齿轮及第二切换齿轮可选择地定位在与传递齿轮的配置对应的多个驱动传递位置中某个、且通过滑架相接朝滑架往复移动的所设定方向滑动、变更第一切换齿轮及第二切换齿轮的驱动传递位置的定位部件,将定位部件朝沿着滑架往复移动的所设定方向的一方向弹性赋能的赋能部件,这为人们所公知(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35532号公报
于是,考虑通过移动使得驱动传递齿轮的位置在滑架上移动,将一个驱动源的驱动力在形成图像时传递到运送被记录介质的运送机构,当进行维持回复时传递到维持回复机构。
这种场合,只有滑架需要维持回复机构时才能将驱动传递到维持回复机构,因此,例如,擦拭头的喷嘴面后,不能通过清扫部件清扫附着在擦拭部件的废液。
即,通过使得滑架移动,使得喷嘴面相对擦拭部件相对移动,进行擦拭动作,因此,擦拭动作后,滑架离开维持回复机构,因此,不能将驱动传递到清扫部件。
这样,在通过滑架使得进行驱动传递的驱动传递齿轮移动中,清扫维持回复机构的擦拭部件的清扫部件必须用其它驱动源驱动,存在构成复杂、装置大型化、成本变高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即使滑架离开维持回复机构侧时也能进行向维持回复机构侧的驱动传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记录头,包括排出液滴的喷嘴;
滑架,搭载上述记录头,往复移动;
运送回转体,与上述记录头对向,运送被记录介质;
维持回复机构,维持回复上述记录头的状态;以及
驱动传递机构,将上述运送回转体的回转传递到上述维持回复机构;
上述驱动传递机构包括:
驱动传递齿轮,能在与驱动上述维持回复机构的回复齿轮连接的连接位置和解除与上述回复齿轮连接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齿轮移动机构,使得上述驱动传递齿轮在上述连接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齿轮移动机构包括:
通过上述滑架朝第一方向移动、使得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的机构;以及
保持机构,在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即使上述滑架朝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保持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即使滑架离开维持回复机构侧时也能进行向维持回复机构侧的驱动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机构部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该机构部的主要部分的平面说明图。
图3是维持回复机构的模式概略构成图。
图4是该维持回复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平面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驱动切换单元的立体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该驱动切换单元和维持回复机构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7是供说明该驱动切换单元的模式说明图。
图8A和图8B是供说明该实施形态动作的模式说明图。
图9A和图9B是接着图8A和图8B的模式说明图。
图10是接着图9A和图9B的模式说明图。
图11是供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模式说明图。
图12A和图12B是供说明该实施形态的动作说明的模式说明图。
图13A和图13B是接着图12A和图12B的模式说明图。
图14是接着图13A和图13B的模式说明图。
图15是供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模式说明图。
图16是说明该实施形态的闩锁机构一例的截面说明图。
图17A和图17B是供说明该实施形态动作的模式说明图。
图18是接着图17A和图17B的模式说明图。
图19A和图19B是供说明将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适用于盒装填部的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首先,参照图1及图2说明适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一例。图1是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机构部的侧面说明图,图2是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说明图。
该图像形成装置是串行型喷墨记录装置,以横架在装置本体1的左右侧板21A,21B的作为导向部件的主从导向杆31,32,可朝主扫描方向移动地保持滑架33,由没有图示的主扫描电机通过同步带,朝图2所示箭头方向(滑架主扫描方向)移动扫描。
在该滑架33上,搭载由用于排出黄色(Y)、青色(C)、品红色(M)、黑色(K)的各色墨滴的液体排出头构成的记录头34a、34b(不区别时称为“记录头34”)。
记录头34沿着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配列由多个喷嘴构成的喷嘴列,使得墨滴排出方向向着下方安装在滑架33。
记录头34分别具有二列喷嘴列。并且,记录头34a的一喷嘴列排出黑色(K)的液滴,另一喷嘴列排出青色(C)的液滴,记录头34b的一喷嘴列排出品红色(M)的液滴,另一喷嘴列排出黄色(Y)的液滴。
又,在滑架33,与记录头34的喷嘴列对应,搭载用于供給各色墨水的副罐35a、35b(不区别时称为“副罐35”)。各色墨盒10y、10m、10c、10k装卸自如地安装在盒装填部4,从该各色墨盒10y、10m、10c、10k由供給泵单元5通过各色供給管36,将各色墨水补充供給上述副罐35。
另一方面,设有用于一张一张分离供給载置在供纸盘2的纸载置部(压板)41上的纸42的半月滚子(供纸滚子)43,以及与供纸滚子43对向、由摩擦系数大的材质构成的分离垫44,该分离垫44朝着供纸滚子43侧被赋能。
并且,为了将从该供纸部供給的纸42送入记录头34的下方侧,设有对纸42进行导向的导向部件45,对向辊46,运送导向部件47,以及具有前端加压滚子49的推压部件48。并且,设有作为运送机构的运送带51,用于静电吸附所供給的纸42,运送到与记录头34对向的位置。
该运送带51是环状带,架设在运送辊52和张力辊53之间,构成为沿着带运送方向(副扫描方向)绕转移动。又,设有用于使得该运送带51表面带电的作为充电机构的充电辊56。该充电辊56配置为与运送带51表层接触,随着运送带51回转而从动回转。由没有图示的副扫描电机通过同步带驱动运送辊52回转,使得该运送带51朝着图2所示带运送方向绕转移动。
再有,作为用于将记录头34记录的纸42进行排纸的排纸部,设有用于从运送带51分离纸42的分离爪61,排纸辊62,以及作为排纸滚子的马刺63,将排纸盘3设在排纸辊62下方。
又,在装置本体1的背面部装卸自如地安装双面单元71。该双面单元71取入运送带51的因逆向回转返回的纸42,使其翻转,再次供纸到对向辊46和运送带51之间。又,该双面单元71的上面设为手工送纸盘72。
再有,如图2所示,在滑架33的扫描方向一侧的非打印区域,配置用于维持、回复记录头34的喷嘴状态的维持回复机构81。在该维持回复机构81,设有用于盖住记录头34的各喷嘴面的各盖部件(以下称为“盖”)82a、82b(不区别时称为“盖82”)。又,设有用于擦拭喷嘴面的作为擦拭部件的刮取部件(刮板)83,以及空排出接受器84,为了排出增粘的墨水,使得对于记录不起贡献作用的液滴排出,所述空排出接受器84接受进行空排出时的液滴。再有,设有锁定滑架33的滑架锁定件87等。
又,如图2所示,在滑架33的扫描方向另一侧的非打印区域,配置空排出接受器88,为了排出在记录等增粘的记录液,使得对于记录不起贡献作用的液滴排出,所述空排出接受器88接受进行空排出时的液滴。在空排出接受器88设有沿着记录头34的喷嘴列方向的开口部89等。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供纸盘2一张一张分离供給纸42,用导向部件45将供給的纸42导向到大致铅垂上方,夹入到运送带51和对向辊46之间运送。进而,纸42的前端由运送导向部件47导向,由前端加压滚子49压接在运送带51上,作大致90°运送方向转换。
这时,通过充电辊56使得运送带51以交变的带电电压图形,即,在作为绕转方向的副扫描方向,正和负以所设定的宽度带状地交替带电。若将纸42供給到该运送带51上,则纸42被吸附在运送带51上,通过运送带51的绕转移动,将纸42朝副扫描方向运送。
于是,一边使得滑架33移动,一边根据图像信号驱动记录头34,向停止的纸42排出墨滴,记录一行。此后,将纸42运送所设定量后,进行下一行的记录。通过接收到记录结束信号或纸42后端到达记录区域的信号,结束记录动作,将纸42排出到排纸盘3。
并且,当进行记录头34的喷嘴的维持回复时,使得滑架33移动到作为原位置的与维持回复机构81对向的位置。接着,由盖82盖住,从喷嘴进行吸引,实行排出对于形成图像不起贡献作用的液滴的空排出等,通过上述维持回复动作,能稳定地排出液滴形成图像。
下面,参照图3及图4说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维持回复机构81。图3是该维持回复机构的模式概略构成图,图4是该维持回复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平面说明图。
该维持回复机构81是在维持装置框架211上分别可升降(可进退)地保持盖82a、82b(保持在盖支架212),保持在刮取架223的刮取部件83,作为清扫机构的刮取部件清洁器86。又,在刮取部件83和盖部件82a之间,配置筒状的空排出接受器84。
在该空排出接受器84的刮取部件83侧,设有刮取刮板部85,作为刮落除去附着在刮取部件83的墨水的刮取清扫机构(部件)。
当进行刮取部件83的清洁时,在用刮取清洁器86使得刮取部件83与刮取刮板部85压接状态下,使得刮取部件83相对移动(在本例中为下降)。由此,将附着在刮取部件83的墨水刮落在刮取刮板部85内,通过作为吸引机构的吸引泵220将刮落在刮取刮板部85内的墨水吸引排出到没有图示的废液罐。
刮取部件清洁器86与刮取部件83相接,清洁器滚子241将刮取部件83朝刮取刮板部85侧推压,将所述清洁器滚子241回转自如地安装在清洁器架242的上端部。该清洁器架242由支轴244可摆动地安装在框架211,用没有图示的拉伸弹簧朝不与刮取部件83相碰接触的退避位置侧拉引。又,为了不使得清洁器架242摆动,设有连杆部件245。
又,距印刷区域最近侧的盖82a通过作为管部件的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可挠性管219,连接作为吸引机构的管式抽吸泵(吸引泵)220。由此,仅盖82a作为吸引(回复)和保湿用盖,盖82b仅作为保湿用盖。所以,当记录头34进行回复动作时,使得进行回复动作的记录头34选择地移动到能由吸引用盖82a覆盖的位置。
吸引泵220对于吸引管219通过多个加压部件反复加压及移动,使得管210产生吸力。
另一方面,在盖82a、82b、刮取部件83等的下方,配置回转自如地支承在框架211的凸轮轴221。在该凸轮轴221上设有用于使得盖支架212升降的盖凸轮222,和用于使得刮取部件83升降的刮取凸轮224。又,设有在空排出接受器84内被空排出的液滴有关的作为回转体的滚轮226,用于使刮取部件清洁器86摆动的清洁器凸轮228,以及用于使得滑架锁定件87升降的滑架锁定凸轮229。
并且,如后所述,运送辊52的驱动力通过驱动传递机构300传递到回复齿轮233,吸引泵220及凸轮轴221回转。
中间齿轮234和该回复齿轮233设为一体,中间齿轮234通过中间齿轮235与带有单向离合器237的中间齿轮236啮合,中间齿轮236和中间齿轮238同轴,中间齿轮238通过中间齿轮239与固定在凸轮轴221的凸轮齿轮240啮合。作为带有单向离合器237的中间齿轮236、中间齿轮238的旋转轴的中间轴241可旋转地保持在框架211。
下面,参照图5至图7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形态的作为驱动传递机构的驱动切换单元的立体说明图,图6是用于说明该驱动切换单元和维持回复机构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7是供说明该驱动切换单元的模式说明图。
运送回转体使得与记录头34对向、运送纸42的运送带51回转,驱动切换单元300是将作为运送回转体的运送辊52的回转传递到维持回复机构81侧的驱动传递机构。
该驱动切换单元300将驱动传递齿轮331配置在安装在运送辊52的轴部52a的驱动齿轮332和维持回复机构81的回复齿轮233之间。
轴部件303架设在框架部件301a、301b之间,驱动传递齿轮331可移动地保持在轴部件303。轴部件303配置在主扫描方向,驱动传递齿轮331也在主扫描方向可移动。
该驱动传递齿轮331通过进入驱动齿轮332和回复齿轮233之间,与回复齿轮233连接,将驱动齿轮332的回转传递到回复齿轮233。又,驱动传递齿轮331通过从驱动齿轮332和回复齿轮233之间离开,解除与回复齿轮233的连接,驱动齿轮332的回转不传递到回复齿轮233。
即,驱动传递齿轮331设为在与维持回复机构的回复齿轮233连接的连接位置(图5及图6的实线位置)和与回复齿轮233的连接被解除的解除位置(图5及图6的双点划线位置)之间能朝主扫描方向移动。
并且,设有齿轮移动机构300A,通过滑架33在主扫描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使得驱动传递齿轮331在连接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即,首先,齿轮移动机构300A设有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306、307,给予使得驱动传递齿轮331沿着轴部件303移动到解除位置及连接位置。
螺旋弹簧306设在驱动传递齿轮331和框架部件301a之间,具有将驱动传递齿轮331朝箭头B方向推压的回复力。又,螺旋弹簧307设在驱动传递齿轮331和框架部件301b之间,具有将驱动传递齿轮331朝箭头A方向推压的回复力。
在此,螺旋弹簧306的弹簧载荷比螺旋弹簧307的弹簧载荷大。由此,当驱动传递齿轮331同时受到螺旋弹簧306的回复力和螺旋弹簧307的回复力时,移动到解除位置,通过设为不受到螺旋弹簧306的回复力的状态,由螺旋弹簧307的回复力移动到连接位置。
并且,在驱动传递齿轮331和螺旋弹簧306之间,设有作为动作部件的杆部件308,当滑架33朝第一方向(箭头A方向)移动时,该杆部件308使得螺旋弹簧306压缩,从驱动传递齿轮331离开。
该杆部件308可移动地保持在轴部件303,在上部设有与滑架33的接触部33a相碰接触的凸台部309。当滑架33朝第一方向移动时,通过滑架33的接触部33a与凸台部309相碰接触,朝驱动传递齿轮331能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第一方向推压该杆部件308。
即,通过上述螺旋弹簧306、307、以及杆部件308构成移动机构,通过滑架33朝第一方向移动,使得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连接位置。
并且,设有保持机构300B,将杆部件308限制在保持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的位置。
保持机构300B包括制动部件311和导向部件312,所述制动部件311可回转地设在杆部件308的凸台部309,所述导向部件312形成制动部件311能移动的槽部320。
在构成驱动切换单元300的框架的导向部件312的槽部320内,配置能朝主扫描方向移动的制动部件311。制动部件311在四方形状部件的对向两端部,形成V字形状的切口部311a。
另一方面,导向部件312的槽部320包括槽部分320a和槽部分320b,在制动部件311的切口部311a位于主扫描方向状态下,制动部件311嵌入槽部分320a,槽部分320b成为制动部件311能回转。
又,沿着主扫描方向,在槽部320的与槽部分320a相反侧的端部,形成突起部320c,该突起部320c通过与制动部件311的切口部311a相碰接触,将制动部件311变更为限制杆部件308的位置的姿势。制动部件311在限制杆部件308的位置的姿势下,通过再次与突起部320c相碰接触,制动部件311回到解除杆部件308的位置限制的姿势。
即,保持机构300B限制杆部件308的位置,在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滑架33移动到与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箭头B方向),也能保持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8至图10说明这样构成的本实施形态的动作。图8至图10是供说明该动作的模式说明图。
首先,图8A表示驱动传递前状态。这时,杆部件308被螺旋弹簧306推向驱动传递齿轮331侧,因此,驱动传递齿轮331受到螺旋弹簧306的回复力。由此,驱动传递齿轮331被推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方向(箭头B方向),保持在螺旋弹簧306的回复力和螺旋弹簧307的回复力平衡的解除位置。
这样,驱动传递齿轮331与驱动齿轮332、回复齿轮233哪一个都不连接,因此,即使为了打印驱动运送辊52回转,也不能将驱动力传递到维持回复机构81的回复齿轮233。又,打印中,滑架33与杆部件308也不相碰接触。
若从该状态,滑架33朝箭头A方向(右侧板21B方向)移动,则图8A中用虚线表示的设在滑架33底面的接触部33a与杆部件308的凸台部309相碰接触。
接着,因滑架33进一步朝箭头A方向移动,如图8B所示,杆部件308也朝箭头A方向移动。因该杆部件308的移动,螺旋弹簧306压缩,因此,螺旋弹簧306的回复力不作用到驱动传递齿轮331。
因此,驱动传递齿轮331因螺旋弹簧307的回复力朝箭头方向(与箭头A方向相同)移动,直到连接位置,进入到驱动齿轮332和回复齿轮233之间,驱动齿轮332和回复齿轮233与驱动传递齿轮331连接。
这时,在回复齿轮233的箭头A方向的端面部,形成凸缘部233a,因此,若驱动传递齿轮331与该凸缘部233a相碰,则驱动传递齿轮331不能继续朝箭头A方向移动。
这样,驱动传递齿轮331与驱动齿轮332及回复齿轮233连接,能将运送辊52的回转(驱动运送辊52的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维持回复机构81。
在此,因使得滑架33进一步朝箭头A方向移动,杆部件308也进一步朝箭头A方向移动。并且,如图8B所示,因制动部件311的切口部311a与导向部件312的槽部320的突起部320c相碰接触,制动部件311约45°回转。即,制动部件311变更为限制杆部件308的位置的姿势。
在该状态下,若如图9A所示,使得滑架33朝箭头B方向移动,则杆部件308受到螺旋弹簧306的回复力朝箭头B方向移动。这时,制动部件311的姿势为约45°回转,因此,不能从槽部320的槽部分320b沿槽部分320a回转移动。
由此,杆部件308也不能朝箭头B方向移动。在此,将杆部件308朝箭头B方向移动被限制的位置设为以下位置:杆部件308与驱动传递齿轮331接触位置(正确地说,是驱动传递齿轮331和回复齿轮233的连接没有被解除的位置)的箭头A方向侧。
这样,即使滑架33朝箭头B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即使滑架33从维持回复机构81侧离开,螺旋弹簧306的回复力也不作用到驱动传递齿轮331,驱动传递齿轮331保持为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
下面,为了从该状态,使得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解除位置,如图9B所示,使得滑架33再次朝箭头A方向移动。
由此,如图9B所示,滑架33与杆部件308相碰接触,杆部件308也朝箭头A方向移动,因此,制动部件311沿着槽部分320b移动,成为能回转。进而,通过滑架33朝箭头A方向移动,制动部件311与导向部件312的突起部320c接触,制动部件311的姿势朝约45°相反方向回转。
由此,制动部件311成为能从槽部320的槽部分320b沿槽部分320a的周面回转的状态。即,制动部件311变更为解除杆部件308的位置限制的姿势。
因此,如图10所示,通过使得滑架33朝箭头B方向移动,杆部件308受到螺旋弹簧306的回复力朝箭头B方向移动时,制动部件311能进入槽部320的槽部分320a。
由此,杆部件308与驱动传递齿轮331接触后仍因螺旋弹簧306的回复力朝箭头B方向移动,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解除位置。
上述一连串动作需要在从记录头34位于盖82正上方的位置到滑架33与右侧板21B相碰的空间内实施。
这样,齿轮移动机构构成为包括移动机构和保持机构,所述移动机构通过滑架朝第一方向移动,使得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在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滑架朝与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所述保持机构保持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即使滑架从维持回复机构侧离开时也能向维持同复机构侧传递驱动。
由此,例如,擦拭头的喷嘴面后,能够通过清扫部件清扫附着在刮取部件的废液。
下面,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图11是供说明该实施形态的模式说明图。
在本实施形态中,齿轮移动机构400A的构成保持机构的凸轮槽420形成在没有图示的框架部件。并且,杆部件308的凸台部309可移动地嵌合在凸轮槽420。该凸台部309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相同,通过滑架33相碰接触,伴随滑架33的朝箭头A方向移动而移动。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杆部件308的底面侧设置凸台部309,凸轮槽420也与凸台部309对应,设在杆部件308的下侧。
在此,在杆部件308,在与轴部件303嵌合部分形成长孔,轴部件303插入该长孔中,在图中设为能沿上下方向(箭头C、D方向)移动。由此,杆部件308的凸台部309能沿凸轮槽420移动。
又,在杆部件308和框架部件之间,设有拉伸弹簧341,其朝着杆部件308使得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解除位置的方向,对杆部件308加压。该拉伸弹簧341同时朝着凸台部309推压凸轮槽420的轴部件303侧壁面的方向,对杆部件308加压。
又,虽然没有图示,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相同,设有将驱动传递齿轮331朝与回复齿轮233的连接位置方向加压的弹簧(与上述弹簧306作用相同)。
在此,凸轮槽420大致呈心形状,具有槽部分420a~420d。槽部分420a将杆部件308保持在驱动传递齿轮331成为解除位置的位置。作为第一槽部分的槽部分420b成为杆部件308朝箭头A方向移动时的导向部分,所述箭头A方向是驱动传递齿轮331朝连接位置移动的方向。
作为第二槽部分的槽部分420c,在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当杆部件308朝箭头B方向返回时,将杆部件308的位置限制为保持驱动传递齿轮331处于连接位置状态的位置。
作为第三槽部分的槽部分420d,在杆部件308保持在槽部分420c的状态下,当再次朝箭头A方向移动,朝箭头B方向移动时,因拉伸弹簧341的回复力,杆部件308离开槽部分420c,对朝箭头B方向返回时的移动进行导向。
在槽部分420a和槽部分420b的连接部分和槽部分420d之间,形成斜面部420e。该场合,与槽部分420a和槽部分420b的连接部分相比,斜面部420e使得槽部分420d侧高。由此,防止凸台部309从槽部分420a移动到槽部分420d侧。
下面,参照图12至图14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动作。图12至图14是供说明该动作的模式说明图。
首先,如图12A所示,从驱动传递齿轮331处于解除位置状态,使得滑架33朝箭头A方向移动。由此,如图12B所示,滑架33推压杆部件308,凸台部309受凸轮槽420的槽部分420b导向,朝箭头A方向移动,在该图中,到达凸轮槽420的右死点。
由此,驱动传递齿轮331也朝箭头A方向移动至连接位置,回复齿轮233和没有图示的运送辊的驱动齿轮连接。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因回复齿轮233的凸缘部233a限制继续朝箭头方向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如图12A所示,若使得滑架33朝箭头B方向移动,则杆部件308因拉伸弹簧341的回复力朝箭头B方向移动,嵌入槽部分420c限制保持。这时的杆部件308的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相同,设定在保持驱动传递齿轮331和回复齿轮233以及没有图示的驱动齿轮332的连接状态的位置。
此后,如图12B所示,通过再次使得滑架33朝箭头A方向移动,杆部件308的凸台部309离开槽部分420c,到达槽部分420d的右死点。
于是,如图13A所示,若使得滑架33朝箭头A方向移动,则杆部件308的凸台部309沿着槽部分420d,朝箭头B方向移动,在斜面部420e滑降,返回到最初的解除位置(自由位置)。
如上所述,因斜面部420e,当滑架33朝箭头A方向移动时,不会从图12A状态移到图13B状态。
上述一连串动作需要在从记录头34位于盖82正上方的位置到滑架33与右侧板21B相碰的空间内实施。
下面,参照图15及图16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图15是供说明该实施形态的模式说明图,图16是说明该实施形态中的闩锁机构一例的截面说明图。
在本实施形态中,齿轮移动机构500A包括作为动作部件的杆部件508以及因杆部件508动作的闩锁机构510,所述杆部件508因滑架33朝第一方向移动受到推压而变位。
闩锁机构510因杆部件508推压,使得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连接位置,即使滑架33朝第二方向移动离开杆部件508,驱动传递齿轮331保持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
该闩锁机构510如图16所示,包括在具有爪部502的圆筒形状的保持部件501的内部,一端具有齿形部504的敲击部件503,以及在该敲击部件503中,同样具有齿形部506的回转体505。
保持部件501的爪部502形成与回转体505的齿形部506相同数量的导向槽,构成为以各自相同数量的上部点(upper point)、下部点(lower point),回转体505的齿形部506与导向槽嵌合。
又,敲击部件503的齿形部504设为保持部件501的爪部502、回转体505的齿形部506的二倍齿数。
另一方面,杆部件508由轴部540可摆动地保持在右侧板21B,一端部与闩锁机构510的敲击部件503对向,另一端部配置在滑架33相碰接触的位置。
并且,在杆部件508的另一端部侧和右侧板21B之间,设有压缩弹簧541,对杆部件508朝使得其一端部从闩锁机构510的敲击部件503离开的方向加压。
又,驱动传递齿轮331因螺旋弹簧207常时朝着解除位置侧被推压,处于与闩锁机构510的保持部件501碰接状态。在该解除位置,驱动传递齿轮331处于与驱动齿轮332连接,与回复齿轮233不连接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17至图18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动作。图17至图18是供说明该动作的模式说明图。
首先,在图17A所示连接前的状态中,如上所述,驱动传递齿轮331朝着解除位置侧被推压,驱动传递齿轮331处于与驱动齿轮332连接,与回复齿轮233不连接的状态。
因此,即使在该状态下打印,运送辊52的回转也不传递到维持回复机构81。滑架33也与杆部件508不相碰。
从该状态使得滑架33朝箭头A方向移动,如图17B所示,滑架33与杆部件308碰接,杆部件508的另一端部朝右侧板21B被推压。
由此,杆部件508朝着箭头方向回转,杆部件508的一端部将闩锁机构510的敲击部件503朝图示左方向(箭头B方向)压入。
这时,敲击部件503的齿形部504和回转体505的齿形部506相碰接触,回转体505沿着保持部件501的导向槽朝箭头B方向移动。若回转体505由该导向槽朝箭头B方向移动,则回转体505的齿形部506沿着敲击部件503的齿形部504的斜面回转。
这样,通过闩锁机构510的回转体505朝箭头B方向移动,驱动传递齿轮331移动到连接位置,回复齿轮233和没有图示的运送辊的驱动齿轮连接。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因回复齿轮233的凸缘部233a限制继续朝箭头方向的移动。
在图16中,回转体505成为导向槽的左侧位置的点成为回转体505的最左点。这时,与回转体505相碰接触、朝箭头B方向移动的驱动传递齿轮331如上所述与回复齿轮233的凸缘部233a相碰,设定为保持与驱动齿轮332及回复齿轮233连接的状态的位置关系。
若从该状态如图18所示,使得滑架33朝箭头B方向移动,则杆部件508因拉伸弹簧541的回复力,离开闩锁机构510的敲击部件503。
这时,闩锁机构510的回转体505的齿形部506在上部点与保持部件501的导向槽嵌合,敲击部件503、回转体505、驱动传递齿轮331在稍稍朝箭头A方向错开的位置,保持状态。
因此,保持驱动传递齿轮331与驱动齿轮332及回复齿轮233连接的位置(状态)。
上述一连串动作需要在从记录头34位于盖82正上方的位置到滑架33与右侧板21B相碰的空间内实施。
下面,参照图19说明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适用于盒装填部的例子。图19是供说明该适用例的说明图。
盒装填部4包括插入各墨盒10的支架部800。并且,在盒装填部4的表面设有凹部801,在凹部801可移动地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地制动部件相同的回转凸轮802。
又,在凹部801的内部,配置没有图示的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能沿着图示上下方向滑动。该滑动部件的凸台部804插入回转凸轮802的孔,回转凸轮802安装为回转自如。没有图示的拉伸螺旋弹簧与滑动部件的凸台部804连接保持常时朝图示下方向拉引的状态。
在该构成中,如图19A所示,若将墨盒10安装到盒装填部4,则墨盒10和凸台部804相碰接触,伴随回转凸轮802、滑动部件朝上方向滑动。此后,回转凸轮802的周围端面与盒装填部4的凹部801相碰接触,回转凸轮802约45°回转。
此后,若解除墨盒10的压入,则如图19B所示,因拉伸螺旋弹簧的弹力,墨盒10、回转凸轮802、滑动部件朝着图示下方向被推回。这时,凹部801的局部进入设在回转凸轮802的切口部802a,不能继续往下方向移动。
当将墨盒10从盒装填部4拔取时,若再次朝上方向压入墨盒10,则凹部801从回转凸轮802的切口部802a脱离,在最上部再次与凹部801接触,回转凸轮802回转。
此后,若解除墨盒10的压入,则因拉伸螺旋弹簧的弹力,墨盒10、回转凸轮802、滑动部件再次朝着图示下方向被推回,因此,能容易地拔取墨盒10。
在本发明中,所谓“纸”并不将材质限定为纸,也包含OHP、布、玻璃、基板等,意味墨滴或其它液体等可附着者。也包括称为被记录介质、记录介质、记录纸等。又,图像形成、记录、印字、打印、印刷也都作为同义语。
又,“图像形成装置”意味将液体排出到纸、丝、纤维、布、皮革、金属、塑料、玻璃、木材、陶瓷等介质上形成图像的装置,又,所谓“图像形成”不仅对介质赋与具有文字或图形等意义的图像,而且也意味对介质赋与不具有图形等意义的图像(包含仅仅使得液滴附着在介质上)。
又,所谓“墨”并不作特别限定,并不局限于称为墨者,而是用于作为称为记录液、定影处理液、液体等能形成图像的所有液体的总称,例如,也包括DNA试料、抗蚀剂、图案材料、树脂等。
又,所谓“图像”并不局限于平面图像,也包含赋与形成立体物的图像,或将立体自身三元造型形成的像。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记录头,具有排出液滴的喷嘴;
滑架,搭载上述记录头,往复移动;
运送回转体,与上述记录头对向,运送被记录介质;
维持回复机构,维持回复上述记录头的状态;以及
驱动传递机构,将上述运送回转体的回转传递到上述维持回复机构;
上述驱动传递机构包括:
驱动传递齿轮,能在与驱动上述维持同复机构的回复齿轮连接的连接位置和解除与上述回复齿轮连接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齿轮移动机构,使得上述驱动传递齿轮在上述连接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齿轮移动机构包括:
通过上述滑架朝第一方向移动使得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的机构;以及
保持机构,在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即使上述滑架朝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保持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齿轮移动机构包括:
动作部件,因上述滑架朝第一方向移动,上述动作部件受上述滑架推压,变位到上述驱动传递齿轮能移动到连接位置的位置;以及
位置限制机构,限制上述动作部件的位置;
上述位置限制机构在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当上述滑架朝上述第二方向移动时,将上述动作部件的位置限制在保持上述驱动传递齿轮处于连接位置的状态的位置,当上述滑架再次朝第一方向移动推压上述动作部件时,解除上述动作部件的位置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位置限制机构包括:
制动部件,可回转地设在上述动作部件;以及
导向部件,形成上述制动部件能移动的槽部;
上述制动部件当上述滑架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动时,在上述导向部件的上述槽部的端部,变更为限制上述动作部件的位置的姿势,当上述滑架再次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动时,在上述导向部件的上述槽部的端部,变更为解除上述动作部件的位置限制的姿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齿轮移动机构包括:
动作部件,因上述滑架朝第一方向移动,上述动作部件受上述滑架推压,变位到上述驱动传递齿轮能移动到连接位置的位置;
使得上述动作部件朝上述第二方向加压的机构;以及
凸轮槽,设在上述动作部件的突起部嵌合在该凸轮槽;
上述凸轮槽至少包括:
第一槽部分,当上述滑架朝第一方向移动时,该第一槽部分对上述动作部件朝上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
第二槽部分,与上述第一槽部分连续,当上述滑架朝上述第二方向移动、上述动作部件朝第二方向移动时,将上述动作部件的位置限制保持在上述驱动传递齿轮处于连接位置状态得到保持的位置;以及
第三槽部分,当上述滑架再次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动、上述动作部件脱离上述第二槽部分时,将上述动作部件朝上述第二方向导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齿轮移动机构包括:
动作部件,因上述滑架朝第一方向移动,上述动作部件受推压而变位;以及
闩锁机构,受上述动作部件推压,使得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即使上述滑架朝第二方向移动、离开上述动作部件,也保持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移动到连接位置的状态。
CN201310552822.6A 2012-11-15 2013-11-08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81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0780 2012-11-15
JP2012250780A JP6102199B2 (ja) 2012-11-15 2012-11-1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8120A true CN103818120A (zh) 2014-05-28
CN103818120B CN103818120B (zh) 2016-05-25

Family

ID=50681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5282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8120B (zh) 2012-11-15 2013-11-0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05513B2 (zh)
JP (1) JP6102199B2 (zh)
CN (1) CN1038181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1186A (zh) * 2015-11-06 2017-08-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18304B2 (en) 2018-02-19 2020-04-14 Ricoh Company, Ltd.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3650A (zh) * 2005-08-31 2007-03-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送纸机构的打印机
CN101357546A (zh) * 2007-07-31 2009-02-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JP4233984B2 (ja) * 2003-11-18 2009-03-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装置の維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01228A (zh) * 2009-09-02 2011-04-0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10134184A1 (en) * 2009-12-07 2011-06-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141167A1 (en) * 2009-12-15 2011-06-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984958B2 (en) * 2005-09-30 2011-07-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record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5353A (ja) * 1993-10-29 1995-05-16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3464089B2 (ja) * 1995-11-20 2003-1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における駆動伝達切換機構
JPH09226110A (ja) * 1995-12-19 1997-09-0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ATE491580T1 (de) * 2005-08-31 2011-01-15 Brother Ind Ltd Drucker mit blätterzuführeinrichtung
JP4835532B2 (ja) * 2007-07-31 2011-12-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418765B2 (ja) * 2009-04-07 2014-0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019954B2 (ja) 2012-01-23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3984B2 (ja) * 2003-11-18 2009-03-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装置の維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23650A (zh) * 2005-08-31 2007-03-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送纸机构的打印机
US7984958B2 (en) * 2005-09-30 2011-07-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recording device
CN101357546A (zh) * 2007-07-31 2009-02-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102001228A (zh) * 2009-09-02 2011-04-0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10134184A1 (en) * 2009-12-07 2011-06-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141167A1 (en) * 2009-12-15 2011-06-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1186A (zh) * 2015-11-06 2017-08-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32663A1 (en) 2014-05-15
CN103818120B (zh) 2016-05-25
US8905513B2 (en) 2014-12-09
JP2014097624A (ja) 2014-05-29
JP6102199B2 (ja) 201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863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30827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223779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92797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8273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recording head for ejecting liquid droplets
JP52237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181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02716565U (zh)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295089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24599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0402303C (zh) 具有除卡纸装置的多功能机器及除卡纸方法
US8955945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4442004B (zh) 液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21398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1037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732918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512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8996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記録液排出方法
JP4627501B2 (ja) 取っ手及び取っ手を備えた機器
JP20141218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メンテナンス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1160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45858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3000954A (ja) ヘッ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0076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3077098A (ja) 汚れ防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