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3021A - 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船舶的掌舵方法 - Google Patents

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船舶的掌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03021A
CN103803021A CN201310385315.8A CN201310385315A CN103803021A CN 103803021 A CN103803021 A CN 103803021A CN 201310385315 A CN201310385315 A CN 201310385315A CN 103803021 A CN103803021 A CN 103803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boat
mentioned
ships
boats
b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853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寺冈久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3803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30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船舶的掌舵方法。在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能够使驳船以较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一种驳船(14)与用于推着该驳船航行的顶推船(1)之间的连结构造,在驳船上形成有朝向后方宽度变宽的形状的凹部(18),顶推船(1)的前端部与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相抵接,该连结构造包括:成对的钢丝(24A、24B),其用于分别将驳船的后部的凹部(18)的两侧与顶推船的后部之间连接起来;以及钢丝卷绕装置(22A、22B),其用于分别对成对的钢丝(24A、24B)进行卷绕以及送出;在顶推船的前端部与驳船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俯视看来相对于驳船倾斜。

Description

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船舶的掌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船舶的掌舵方法,特别是涉及用于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而设置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掌舵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驳船等大型船舶在湾内等被其他船舶推着或者拖着进行航行。例如,在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将驳船的后部与顶推船的前端部连结起来,并由顶推船掌舵。
作为这样的驳船与顶推船之间的连结构造,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构造:事先在驳船的后部设置与顶推船的前端部相对应的那样形状的凹部,使顶推船的前端部抵接于该凹部的最深部,使楔状构件嵌入顶推船的侧部与凹部之间的间隙,从而将驳船和顶推船固定为一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401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与驳船相比,顶推船非常小,即使利用顶推船来较大幅度地改变行进方向,也无法获得充足的转弯力反而使驳船的转弯半径变大。因此,在较狭窄的湾内、河流中航行的情况、或者多只船舶横行的情况下,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需要非常熟练的技术。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能够使驳船以较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是船舶与用于推着船舶航行的顶推船之间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船舶的后部形成有最深部呈圆弧形状、且朝向后方去宽度变宽的形状的凹部,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为圆弧形状,顶推船的前端部与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该连结构造包括:成对的钢丝,其用于分别将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两侧与顶推船之间连接起来;以及钢丝卷绕装置,其用于分别对成对的钢丝进行卷绕以及送出;在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与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在俯视时相对于船舶倾斜。
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在使顶推船的前端部与形成在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利用自成对的钢丝卷绕装置伸出的成对的钢丝分别将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两侧与顶推船的后部之间连接起来,因此利用其中一个钢丝卷绕装置将一个钢丝卷绕起来、并且利用其中另一个钢丝卷绕装置将另一个钢丝送出,从而能够使顶推船相对于船舶倾斜。
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与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为相对应的形状。
而且,在本技术方案中,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和顶推船的前端部呈彼此相对应的圆弧形状。
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形成在船舶的后部的凹部和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为圆弧形状,因此在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与形成在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内周面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顺畅地相对于船舶旋转。
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
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在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中心与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中心一致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相对于船舶旋转。此外,能够增大顶推船的前端部与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之间的接触面积。
另外,在本技术方案中,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包含如下的情况:在顶推船的前端部安装有缓冲件,从顶推船的圆弧形状的前端部的中心至缓冲件的外周面的距离与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相等;在凹部中安装有缓冲件,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从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中心至缓冲件的内周面的距离相等。
本发明的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方法是船舶与用于推着船舶航行的顶推船之间的连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船舶的后部形成最深部呈圆弧形状、且朝向后方去宽度变宽的形状的凹部,将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为圆弧形状,使顶推船的前端部与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利用成对的钢丝分别将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两侧与顶推船的后部之间连接起来,并设置用于分别对成对的钢丝进行卷绕以及送出的钢丝卷绕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掌舵方法用于一边利用顶推船推着借助上述连结构造连接有顶推船的船舶航行一边掌舵船舶,其特征在于,利用钢丝卷绕装置将成对的钢丝中的一个钢丝卷绕起来,同时将另一个钢丝送出,使顶推船在俯视时相对于船舶倾斜,来掌舵船舶。
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通过这样在使顶推船相对于船舶倾斜的状态下使顶推船前进,能够使船舶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在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能够使驳船以较小的半径进行方向转换。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顶推船的侧视图,图1的(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顶推船的俯视图。
图2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驳船的侧视图,图2的(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驳船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b)中的船尾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4的(a)是表示顶推船与驳船的后部相连结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的(b)是表示顶推船与驳船的后部相连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a)的驳船的船尾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图4的(b)的驳船的船尾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表示驳船的储藏部为空的状态下的连结构造的侧视放大图。
图8是顶推船的后部向驳船的左舷侧倾斜的状态下的、驳船的船尾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对本发明的水上浮游构造物与顶推船1的连结构造以及连结方法、水上浮游构造物的掌舵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利用顶推船1推着作为船舶的驳船14航行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1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顶推船1的侧视图,图1的(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顶推船1的俯视图。另外,图1的(b)仅表示顶推船1的外形。
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顶推船1包括:船主体2;作为推进机构的螺杆4,其设于船主体2的后方下部;作为掌舵机构的舵板6,其设于螺杆4的后方;以及操作室8,其设在船主体2的甲板上。
船主体2的前部形成为具有规定半径的半圆状,该船主体2从前部至后端部形成为同一宽度,该船主体2的后方的左右角部被倒角。在船主体2的外周面安装有例如由橡胶、发泡树脂等制成的缓冲件12A、12B。如图1所示,在船主体2的前部以沿着圆弧状的外周面的方式安装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缓冲件12A,从船主体2的前部至后端部以在水平方向上空开间隔的方式安装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缓冲件12B。此外,在船主体2的后部的两侧部上竖立设有用于将钢丝固定的钢丝固定支柱10A、10B。
螺杆4被配置在船主体2内的发动机(未图示)驱动而旋转,从而对顶推船1施加朝向前方的推进力。通过作业员对设置在操作室8内的控制装置进行操作,能够控制用于使螺杆4旋转的发动机的驱动/停止以及旋转速度。另外,优选的是,用于使螺杆4旋转的发动机使用具有充足的驱动力的设备,以便能够在顶推船1与驳船14相连结的状态下推着驳船14航行。
舵板6以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固定于自船主体2的后部朝向下方延伸的旋转轴6a。利用控制装置能够使舵板6以旋转轴6a为中心向左旋转或者向右旋转,由此能够掌舵顶推船1的行进方向。
图2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成为被推着航行的对象的驳船14的侧视图,图2的(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成为被推着航行的对象的驳船14的俯视图。此外,图3是图2的(b)中的船尾附近的放大图。如上述图所示,驳船14包括:船主体16;储藏部17,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船主体16中;以及钢丝操作部20,其设于船后部。
船主体16的从前端部至中间部之间的形状与公知的驳船14的形状相同,船主体16的后端部两侧被倒角成圆弧状。此外,在驳船14的后端部中央处形成有从船底至船舷的上端部均为同一截面形状的、俯视时呈三角形状的凹部18。凹部18的最深部18A的内缘部形成为以位于船主体16的中心轴线上的点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凹部18呈与该最深部18A相连续且朝向后方去宽度变宽的日文ハ字型。凹部18的最深部18A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形成为与从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圆弧中心至外缘部之间的距离相等。另外,将本实施方式中的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外缘部称作缓冲件12A的外周面,从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圆弧中心至外缘部的距离与半圆形状的半径加上缓冲件12A的厚度之后得到的长度相等。
储藏部17为将船主体16划分而成的长方体状的空间,其能够储藏煤等。
钢丝操作部20由一对钢丝卷绕机构22A、22B构成,各钢丝卷绕机构22A、22B均能够独立地对钢丝24A、24B进行卷绕以及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靠船头侧的钢丝卷绕机构22B能够对沿船体的右舷侧延伸的钢丝24B进行卷绕以及送出,靠船尾侧的钢丝卷绕机构22A能够对沿船体的左舷侧延伸的钢丝24A进行卷绕以及送出。在船体2的缘上的、与钢丝卷绕机构22A的侧方相当的位置处竖立设有支柱26A,在船体2的缘上的、与钢丝卷绕机构22B的侧方相当的位置处竖立设有支柱26B。此外,在船体2的外周的后端部两侧分别设有导向钩28A、28B。自一对钢丝卷绕机构22A、22B朝向船体侧延伸的钢丝24A、24B首先朝向侧方向延伸,然后被支柱26A、26B改变方向,之后被导向钩28A、28B引导,进而沿着船体2的外周面朝向后方延伸。
如后述,驳船14的钢丝操作部20能够通过无线或者有线的方式与顶推船1的操作室8的控制装置相连接,通过对顶推船1的操作室8的控制装置进行操作,能够使各钢丝卷绕机构22A、22B对钢丝进行卷绕以及送出。
以下,对顶推船1与驳船14的后部相连结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4的(a)是表示顶推船1与驳船14的后部相连结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的(b)是表示顶推船1与驳船14的后部相连结的状态的俯视图。此外,图5是图4的(a)的驳船14的船尾附近的放大侧视图。图6是图4的(b)的驳船14的船尾附近的放大俯视图。如上述图所示,在顶推船1与驳船14的后部相连结的情况下,首先,将顶推船1以使顶推船1和驳船14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以下仅称作中心轴线)对齐的方式配置在驳船14的后方,并使顶推船1朝向驳船14前进。然后,当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缓冲件12A与形成在驳船14的后部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密合时,使顶推船1停止。
接着,将驳船14的自钢丝卷绕机构22A延伸的钢丝24A的前端部固定在被设于顶推船1的后端部的钢丝固定支柱10A上,将驳船14的自钢丝卷绕机构22B延伸的钢丝24B的前端部固定在被设于顶推船1的后端部的钢丝固定支柱10B上。然后,利用顶推船1的操作室8的控制装置对钢丝卷绕机构22A、22B进行操作,将一对钢丝24A、24B卷绕起来直至钢丝无松弛。由此,能够利用一对钢丝24A、24B将驳船14的凹部18的两侧的支柱26A、26B与顶推船1的后部的钢丝固定支柱10A、10B之间连接起来。
这样,顶推船1成为这样的状态:其前端部2A与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相抵接、并且其后端部的两侧被一对钢丝朝向驳船14拉紧,从而能够使顶推船1的前端部2A连结在驳船14的后端部。
另外,上述图4的(a)和图5表示的是在驳船14的储藏部17中装满煤后的状态下的连结构造。相对于此,图7是表示驳船14的储藏部17为空的状态下的连结构造的放大侧视图。由于驳船14的凹部18从船底至船舷的上端部均为同一截面形状,因此无论驳船14的承载量为多少,都能够使顶推船1的前端部2A与驳船14的凹部18相抵接。
采用这样的驳船14与顶推船1的连结构造,由于凹部18的最深部18A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形成为与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半圆形状的半径加上缓冲件12A的厚度之后得到的长度相等,因此能够改变顶推船1相对于驳船14的角度(中心轴线之间所成的角度)。以下,作为一例,对从如图6所示那样驳船14与顶推船1排列在直线上的状态改变为如图8所示那样顶推船1的后部向驳船14的左舷侧倾斜的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与驳船14的左舷侧的钢丝24A相对应的钢丝卷绕机构22A将连接在顶推船1的左舷后部的钢丝24A卷绕起来,同时利用与右舷侧的钢丝24B相对应的钢丝卷绕机构22B以使连接在顶推船1的右舷后部的钢丝24B不产生松弛的状态一边保持该钢丝24B一边将该钢丝24B送出。由此,顶推船1的后端部的左舷侧借助钢丝24A朝向侧方拉。然后,由于凹部18的最深部18A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形成为与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半圆形状的半径加上缓冲件12A的厚度之后得到的长度相等,因此在前端部2A与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1绕该前端部2A的半圆形状的中心轴线顺畅地旋转,从而能够使顶推船1的后部向驳船14的左舷侧倾斜。
此外,在使顶推船1的后部向驳船14的右舷侧倾斜的情况下,只要利用与驳船14的右舷侧的钢丝24B相对应的钢丝卷绕机构22B将连接在顶推船1的右舷后部的钢丝24B卷绕起来,同时利用与左舷侧的钢丝24A相对应的钢丝卷绕机构22A以使连接在顶推船1的左舷后部的钢丝24A不产生松弛的状态将该钢丝24A送出即可。
这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驳船14与顶推船1的连结构造,能够使顶推船1相对于驳船14朝向期望的方向(倾斜)。另外,在该情况下,各钢丝24A、24B与驳船14的船主体16的后端部两侧相抵接。因此,优选的是,将驳船14的船主体16的后端部两侧被倒角成圆弧状。
接着,对在这样使顶推船1与驳船14的后部相连结的状态下、利用顶推船1推着驳船14航行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使驳船14直线行进的情况下,首先,利用顶推船1的操作室8的控制装置对一对钢丝卷绕机构22A、22B进行操作,如图6所示,使驳船14的中心轴线与顶推船1的中心轴线对齐。然后,在顶推船1的操作室8对控制装置进行操作,使顶推船1的螺杆4旋转,并且使舵板6旋转至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位置。由此,顶推船1沿船体中心轴线方向前进,进而,驳船14被顶推船1推着朝向前方前进。
接着,对使驳船14以较大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的情况进行说明。在使驳船14以较大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的情况下,与使驳船14直线前进的情况同样,如图6所示,使驳船14的中心轴线与顶推船1的中心轴线对齐。然后,在该状态下,利用控制装置根据转弯方向使顶推船1的舵板6倾斜,并使顶推船1的螺杆4旋转,从而使顶推船1前进。由于相对于驳船14而言,顶推船1较小,因此虽然利用顶推船1的舵板6所产生的转弯力无法使驳船14以较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但是通过使顶推船1的舵板6倾斜,能够使驳船14进行转弯。
接着,对使驳船14以较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的情况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使驳船14的行进方向朝向左舷侧转弯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样使驳船14以较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装置对一对钢丝卷绕装置进行操作,如图8所示,使顶推船1的后部向驳船14的左舷侧倾斜。另外,在图8中,使顶推船1旋转至驳船14的凹部18的侧面与顶推船1的侧面相抵接为止,但只要使顶推船1的旋转角度成为与驳船14的转弯角度相应的角度即可。即,不一定需要使顶推船1旋转至驳船14的凹部18的侧面与顶推船1的侧面相抵接为止。
在这样地使顶推船1相对于驳船14倾斜的状态下,使顶推船1的舵板6位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位置,并使螺杆4旋转,从而使顶推船1沿船体中心轴线方向前进。由此,在驳船14的后部上,在顶推船1的前方(即,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为朝向驳船14的右舷方向)施加推进力,从而能够使顶推船1以较大幅度进行转弯(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为使驳船14的前方朝向左舷方向)。即,能够利用顶推船1代替舵来使驳船14转弯。
而且,在使驳船14以更大幅度进行转弯的情况下,只要使顶推船1相对于驳船14在水平方向上倾斜,并且使顶推船1的舵板6转动即可。例如,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继续保持顶推船1的行进方向朝向左舷侧,并使顶推船1的舵板6以舵板6的后部朝向左舷侧的方式倾斜则较佳。由此,与仅是使顶推船1的后部向驳船14的左舷侧倾斜的做法相比,会在驳船14的后部上作用有朝向侧方的更大的力,因此能够使驳船14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对使驳船14的行进方向朝向左舷侧转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使驳船14的行进方向朝向右舷侧转弯的情况下,只要将上述所说明的作业左右调换位置来进行即可。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在驳船14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去宽度变宽的这样形状的凹部18,在使顶推船1的前端部2A与该凹部18的最深部18A相抵接的状态下,利用自一对钢丝卷绕装置22A、22B延伸的一对钢丝24A、24B,使驳船14的后部的凹部18两侧与顶推船1的后部两侧的钢丝固定支柱10之间彼此连接起来,因此通过利用其中一个钢丝卷绕装置将一个钢丝卷绕起来,同时利用其中另一个钢丝卷绕装置将另一个钢丝送出,从而能够使顶推船1相对于驳船14倾斜。
而且,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这样使顶推船1相对于驳船14倾斜,因此能够利用顶推船1代替舵来使驳船14转弯。即,在利用顶推船1推着驳船14航行时,在使驳船14进行稍微转弯的情况下,仅利用顶推船1的舵就能够进行转弯,在使驳船14以较大幅度进行转弯的情况下,通过使顶推船1相对于驳船14倾斜就能够进行转弯,进而在使驳船14以更大幅度进行转弯的情况下,通过使顶推船1相对于驳船14倾斜、并且使顶推船1的舵板倾斜就能够进行转弯。即,采用本实施方式,在利用顶推船1推着驳船14航行时,无论是以较大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还是以较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均能够容易地应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形成为圆弧形状,并且形成为顶推船1的前端部2A所对应的圆弧形状,因此在使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外缘部与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相抵接的状态下,通过操作钢丝卷绕装置22A、22B,能够使顶推船1顺畅地绕该圆弧中心旋转。
而且,由于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从顶推船1的圆弧形状中心至外缘部的距离相等,因此在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圆弧形状中心与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的圆弧形状的中心对齐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1相对于驳船14旋转。此外,能够增大顶推船1的前端部与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之间的接触面积。
此外,通过使顶推船1相对于驳船14倾斜、并且使顶推船1的舵板6倾斜,能够以更小的转弯半径使驳船14进行转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驳船14上设置了一对钢丝卷绕机构22A、22B,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顶推船上设置一对钢丝卷绕机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从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圆弧中心至外缘部的距离相等的方式形成了驳船14的凹部18,但凹部18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事先在驳船的凹部的最深部形成圆弧状的凸部,在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半径与该凸部的半径相同的凹部。但是,优选的是,如本实施方式、上述例所示的那样,驳船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形状与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为彼此相对应的形状。
此外,也可以是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的圆弧形状的半径未必与从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圆弧中心至外缘部的距离相等,例如,即使使从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中心至外缘部的距离小于驳船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也能够使顶推船顺畅地进行旋转。但是,驳船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从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中心至外缘部的距离相等的结构能够增大驳船的凹部的最深部与顶推船的前端部相抵接的部分,因此能够使连结构造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推船1的前端部2A的外周安装有缓冲件12A,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驳船的凹部的内周面安装缓冲件。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从驳船的凹部的圆弧形状的最深部的中心至缓冲件的内周面的距离相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钢丝24A、24B的前端固定于被设于顶推船1的后部的两侧的钢丝固定支柱10A、10B,但是钢丝的固定位置不限于此,只要是比顶推船1的前端部的半圆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钢丝24A、24B以沿着驳船14的后方的外周面的方式绕起来,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从支柱26A、26B直接向顶推船1的钢丝固定支柱10A、10B延伸的方式绕钢丝。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利用顶推船1推着驳船14航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利用顶推船推着集装箱运货船、货船、普通客船等船舶航行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顶推船;2船主体;4螺杆;6舵板;8操作室;10A、10B钢丝固定支柱;12A、12B缓冲件;14驳船;16船主体;18凹部;18A最深部;20钢丝操作部;22A、22B钢丝卷绕机构;24A、24B钢丝;26A、26B支柱。

Claims (3)

1.一种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其是船舶与用于推着船舶航行的顶推船之间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船舶的后部以横跨上述船舶的大致整个宽度的方式形成有朝向后方去宽度变宽的形状的凹部,
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与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
该连结构造包括:成对的钢丝,其用于分别将上述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两侧与上述顶推船之间连接起来;以及
钢丝卷绕装置,其用于分别对上述成对的钢丝进行卷绕以及送出,
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与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呈彼此相对应的圆弧形状,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
在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与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上述顶推船在俯视时相对于上述船舶倾斜。
2.一种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方法,其是船舶与用于推着船舶航行的顶推船之间的连结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为圆弧形状,
在上述船舶的后部以横跨上述船舶的大致整个宽度的方式形成凹部,该凹部的形状为:最深部与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相对应,并形成为半径与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的圆弧形状,且朝向后方去凹部的宽度变宽,
使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与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在这样使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与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上述顶推船在俯视时相对于上述船舶倾斜,
利用成对的钢丝分别将上述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两侧与上述顶推船之间连接起来,
设置用于分别对上述成对的钢丝进行卷绕以及送出的钢丝卷绕装置。
3.一种船舶的掌舵方法,其特征在于,其用于一边利用顶推船推着借助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构造连接有上述顶推船的船舶航行,一边掌舵上述船舶,
利用上述钢丝卷绕装置将上述成对的钢丝中的一个钢丝卷绕起来,同时将另一个钢丝送出,使上述顶推船在俯视时相对于上述船舶倾斜,来掌舵上述船舶。
CN201310385315.8A 2012-11-08 2013-08-29 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船舶的掌舵方法 Pending CN1038030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5976 2012-11-08
JP2012245976A JP5253621B1 (ja) 2012-11-08 2012-11-08 船舶とプッシャー船との連結構造、連結方法、及び船舶の操舵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03021A true CN103803021A (zh) 2014-05-21

Family

ID=49041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85315.8A Pending CN103803021A (zh) 2012-11-08 2013-08-29 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船舶的掌舵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253621B1 (zh)
CN (1) CN103803021A (zh)
SG (1) SG201305484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3473A (zh) * 2015-08-04 2015-11-25 屈绍金 一种双机式拖船动力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2238B1 (ja) * 2021-05-26 2022-05-06 剛太 山内 貫流溝を有するプッシャ・バージ船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0734A (en) * 1955-11-23 1959-01-27 Armstrong John Percy Coupling and steering apparatus for a single screw tug
JPS5216795A (en) * 1975-07-31 1977-02-08 Nippon Kokan Kk <Nkk> Lashing apparatus for pusher
CN2586652Y (zh) * 2002-11-20 2003-11-19 宋良华 顶推船和驳船的嵌入、连接和脱离装置
CN1718501A (zh) * 2005-08-02 2006-01-11 武汉思诺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顶推船和驳船的嵌入式联接装置
CN2776837Y (zh) * 2005-01-01 2006-05-03 杨侠 一种连接推船与驳船的连接机构
CN1840425A (zh) * 2005-03-31 2006-10-04 村田油压机械株式会社 顶推船/驳船连结装置
CN1948082A (zh) * 2006-09-30 2007-04-18 武汉国裕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推船/驳船联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504458A (nl) * 1974-06-25 1975-12-30 Weser Ag Stuurkabelinrichting voor scheepsverbindingen.
JPS6047695U (ja) * 1983-08-31 1985-04-03 井田 勝則 プッシャ−船連係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0734A (en) * 1955-11-23 1959-01-27 Armstrong John Percy Coupling and steering apparatus for a single screw tug
JPS5216795A (en) * 1975-07-31 1977-02-08 Nippon Kokan Kk <Nkk> Lashing apparatus for pusher
CN2586652Y (zh) * 2002-11-20 2003-11-19 宋良华 顶推船和驳船的嵌入、连接和脱离装置
CN2776837Y (zh) * 2005-01-01 2006-05-03 杨侠 一种连接推船与驳船的连接机构
CN1840425A (zh) * 2005-03-31 2006-10-04 村田油压机械株式会社 顶推船/驳船连结装置
CN1718501A (zh) * 2005-08-02 2006-01-11 武汉思诺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顶推船和驳船的嵌入式联接装置
CN1948082A (zh) * 2006-09-30 2007-04-18 武汉国裕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推船/驳船联接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3473A (zh) * 2015-08-04 2015-11-25 屈绍金 一种双机式拖船动力系统
CN105083473B (zh) * 2015-08-04 2017-06-30 珠海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双机式拖船动力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53621B1 (ja) 2013-07-31
JP2014094612A (ja) 2014-05-22
SG2013054846A (en) 2014-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B2523249B (en) Ship equipped with main propeller and additional propeller and hybrid operating method therefor
JP6523568B2 (ja) 水中ドローン
US8991326B2 (en) Displacement hull form not subject to the limitation of hull speed
US20150329186A1 (en) Oscillating foil propuls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motion of an oscillating movable foil
EP2547581B1 (en) Ship with azimuting tractor drive
KR101185515B1 (ko) 선박
ITRM20120287A1 (it) Scafo perfezionato di un rimorchiatore e rimorchiatore comprendente detto scafo perfezionato.
CN103803021A (zh) 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船舶的掌舵方法
JP6435687B2 (ja) 水中航走体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698103B2 (ja) 操舵方法
WO2010151659A1 (en) Pod drive installation and hull configuration for a marine vessel
US20170305522A1 (en) Propeller ship with front positioned twin rudders
CN201313627Y (zh) 用于潜艇的推进和水平转向机构
CN114179961A (zh) 姿态自适应式水面双体无人平台
JP2016107715A (ja) 舵および舵ユニットならびに船舶
RU2479464C2 (ru) Движительно-рулевой комплекс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щика водолазов
CN110203366B (zh) 控制具有前置矢量推进系统的无人船行驶的方法
KR20150001726U (ko) 선박의 추진 구조체
US8397656B1 (en) Method of steering a craft
RU2800467C2 (ru) Рулевой механизм мелкосидящего контейнеровозного судна и контейнер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удна для внутренних водных путей
CZ304300B6 (cs) Koncová hybridní část plavidla s kormidelním zařízením a nosičem vrtulové propulze a plavidlo, jehož střední část trupu je oboustranně zakončená touto koncovou hybridní částí
JP2016182893A (ja) 船舶
NO20171607A1 (en) Side pulling maneuverable tug
JP2017095020A (ja) 船舶、及び船舶の操船方法
JP2023079118A (ja) 船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