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64064A - 口腔卫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口腔卫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64064A
CN103764064A CN201280042238.XA CN201280042238A CN103764064A CN 103764064 A CN103764064 A CN 103764064A CN 201280042238 A CN201280042238 A CN 201280042238A CN 103764064 A CN103764064 A CN 1037640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toothbrush
mentioned
shell
oral hygi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22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64064B (zh
Inventor
佐川昌幸
北川忠伸
星野纯一
王嵬
岸本季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64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4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64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40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17/00Accessories for brushes
    • A46B17/04Protective covers for the brist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A46B5/0095Removable or interchangeable brush hea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7/00Devices for cleaning, polishing, rinsing or drying teeth, teeth cavities or prostheses; Saliva removers; Dental applian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C17/16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 A61C17/2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 A61C17/222Brush body details, e.g. the shape thereof or connection to hand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7/00Devices for cleaning, polishing, rinsing or drying teeth, teeth cavities or prostheses; Saliva removers; Dental applian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C17/16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 A61C17/2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 A61C17/3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 A61C17/34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driven by electric motor
    • A61C17/3409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driven by electric motor characteriz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brush body
    • A61C17/3481Vibrating brush body, e.g. by using eccentric weigh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rus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口腔卫生装置(2),其具有:功能部件(50),其作用于口腔;以及装置主体。装置主体包括:主体壳体(11),其构成为能够与功能部件结合以及能够自功能部件分离;把持壳体(70),其覆盖主体壳体的外表面(20、30),具有在使用口腔卫生装置时被把持的把持外表面;以及外观部分(12),其在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把持外表面与功能部件(50)之间。外观部分(12)具有外表面,该外表面在与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位于比把持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包括把持外表面和外观部分的外表面。

Description

口腔卫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腔卫生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口腔卫生装置的一个例子公开有一种电动牙刷。该电动牙刷具有主体壳体、把持壳体、牙刷部件(功能部件)、罩以及电动机。主体壳体和牙刷部件具有能够使它们相互结合及相互分离的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46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电动牙刷的使用者在进行使主体壳体和牙刷部件之间结合或分离的作业时,用一只手保持牙刷部件,用另一只手保持把持壳体。但是,受到在使主体壳体和牙刷部件之间结合或分离时作用的反作用力,把持壳体相对于手而言,存在打滑的可能性。另外,虽然在这里提到的是电动牙刷的课题,但是具有能够使主体壳体和功能部件之间结合及分离的构造的其他的口腔卫生装置也有同样的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壳体,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口腔卫生装置,该口腔卫生装置能够有助于提高向主体壳体结合功能部件及自主体壳体分离功能部件的作业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采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口腔卫生装置包括:功能部件,其作用于口腔;以及装置主体。上述装置主体包括:主体壳体,其构成为能够与上述功能部件结合以及能够自上述功能部件分离;把持壳体,其覆盖上述主体壳体的外表面,具有在使用上述口腔卫生装置时被把持的把持外表面;以及外观部分,其在上述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上述把持外表面与上述功能部件之间。上述外观部分具有外表面,该外表面在与上述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位于比上述把持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上述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包括上述把持外表面和上述外观部分的外表面。
在该口腔卫生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外观部分的外表面遍及上述装置主体的整周且位于比上述把持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
在该口腔卫生装置中,优选的是,该口腔卫生装置还包括罩,该罩构成为能够与上述装置主体结合及能够自上述装置主体分离。在该结构中,上述外观部分的外表面位于比上述罩的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上述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包括上述把持外表面、上述外观部分的外表面以及上述罩的外表面。
在该口腔卫生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外观部分具有能够限制上述装置主体相对于设置面旋转的构造。
在该口腔卫生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外观部分作为相对于上述主体壳体和把持壳体独立的部件而形成,并且固定于上述主体壳体。
在该口腔卫生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外观部分作为上述把持壳体的一部分而形成。
在该口腔卫生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口腔卫生装置是电动牙刷,上述功能部件是牙刷部件。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口腔卫生装置还包括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带偏心砝码的输出轴。
在该口腔卫生装置中,优选的是,作为电动牙刷的上述口腔卫生装置还包括罩,该罩构成为能够与上述装置主体结合及能够自上述装置主体分离。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口腔卫生装置,能够提高向主体壳体结合功能构件及自主体壳体分离功能部件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口腔卫生装置,图1(a)是表示同一装置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1(b)是表示在罩的局部剖开状态下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图2(a)是表示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2(b)是表示在牙刷附件(日语:ブラシアタッチメント)的局部剖开状态下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图3(a)是表示在把持壳体的局部剖开状态下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在外壳和装饰环的局部剖开状态下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图4(a)是表示在内壳的局部剖开状态下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在省略了干电池的状态下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口腔卫生装置,图5(a)是表示左侧面构造的侧视图,图5(b)是表示正面构造的主视图,图5(c)是表示顶面构造的俯视图,图5(d)是表示底面构造的仰视图。
图6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图6(a)是表示左侧面构造的侧视图,图6(b)是表示正面构造的主视图,图6(c)是表示顶面构造的俯视图,图6(d)是表示底面构造的仰视图。
图7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口腔卫生装置,表示分解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口腔卫生装置,示意性地表示各部件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9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口腔卫生装置,图9(a)是表示图5中的D5A-D5A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9(b)是表示图5中的D5B-D5B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10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口腔卫生装置的罩,图10(a)是表示左侧面构造的侧视图,图10(b)是表示从D10A-D10A平面向右方看到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0(c)是表示从D10A-D10A平面向左方看到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0(d)是表示D10B-D10B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0(e)是表示D10C-D10C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0(f)是表示D10D-D10D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面视图。
图11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把持壳体,图11(a)是表示正面构造的主视图,图11(b)是表示图11(a)中的D11A-D11A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1(c)是表示YZ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1(d)是表示D11B-D11B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1(e)是表示D11C-D11C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1(f)是表示D11D-D11D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12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牙刷附件,图12(a)是表示正面构造的主视图,图12(b)是表示背面构造的后视图,图12(c)是表示从D12A-D12A平面向右方看到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2(d)是表示D12B-D12B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2(e)是表示D12C-D12C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12(f)是表示D12D-D12D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13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外壳,图13(a)是表示左侧面构造的侧视图,图13(b)是表示右侧面构造的侧视图,图13(c)是表示正面构造的主视图,图13(d)是表示背面构造的后视图。
图14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外壳,图14(a)是表示以底面侧且左侧面侧为观察点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14(b)是表示以顶面侧且右侧面侧为观察点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15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内壳,图15(a)是表示左侧面构造的侧视图,图15(b)是表示右侧面构造的侧视图,图15(c)是表示正面构造的主视图,图15(d)是表示背面构造的后视图。
图16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内壳,图16(a)是表示以底面侧且左侧面侧为观察点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16(b)是表示图16(a)中的内壳在被XZ平面剖开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16(c)是表示图16(a)中的内壳在被YZ平面剖开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7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图17(a)是表示省略图9(a)中的罩和牙刷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7(b)是表示省略图9(b)中的罩和牙刷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口腔卫生装置,图18(a)是表示比装饰环靠上方的部分的正面构造,并且是表示罩被YZ平面剖开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8(b)是表示比装饰环靠上方的部分的背面构造,并且是表示罩被YZ平面剖开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9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图19(a)是表示比装饰环靠上方的部分的左侧面构造,并且是表示牙刷附件被XZ平面剖开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9(b)是表示比装饰环靠上方的部分的背面构造,并且是表示牙刷附件被XZ平面剖开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0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图20(a)是表示上部结合部分的局部进入到牙刷附件内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0(b)是表示上部结合部分的局部从图20(a)中的状态进一步进入到牙刷附件内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0(c)是表示上部结合部分的局部从图20(b)中的状态进一步进入到牙刷附件内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0(d)是表示上部结合部分以及牙刷附件互相结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图21(a)是表示图20中的D20A-D20A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21(b)是表示图20中的D20B-D20B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22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牙刷主体,图22(a)是表示在把持壳体被XZ平面剖开的状态下的左侧面构造的侧视图,图22(b)是表示在把持壳体被XZ平面剖开的状态下的右侧面构造的侧视图。
图23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牙刷主体,图23(a)是表示在把持壳体被YZ平面剖开的状态下的正面构造的主视图,图23(b)是表示在把持壳体被YZ平面剖开的状态下的背面构造的后视图。
图24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牙刷主体,图24(a)相当于图22和图23中的D22A-D22A平面的剖面构造,是表示作为主体壳体和把持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状态的分离状态的剖视图,图24(b)相当于图22和图23中的D22B-D22B平面的剖面构造,是表示作为主体壳体和把持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状态的分离状态的剖视图。
图25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牙刷主体,图25(a)相当于图22和图23中的D22A-D22A平面的剖面构造,是表示作为主体壳体和把持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状态的断开状态的剖视图,图25(b)相当于图22和图23中的D22B-D22B平面的剖面构造,是表示作为主体壳体和把持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状态的断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26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牙刷主体,图26(a)相当于图22和图23中的D22A-D22A平面的剖面构造,是表示作为主体壳体和把持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状态的接通状态的剖视图,图26(b)相当于图22和图23中的D22B-D22B平面的剖面构造,是表示作为主体壳体和把持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状态的接通状态的剖视图。
图27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阳极配件,图27(a)是表示顶面构造的俯视图,图27(b)是表示左侧面构造的侧视图,图27(c)是表示正面构造的主视图。
图28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把持壳体,图28(a)是表示顶面构造的俯视图,图28(b)是表示图22和图23中的D22C-D22C平面的剖面构造,且表示省略了内壳和干电池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8(c)是表示图22和图23中的D22C-D22C平面的剖面构造,且表示省略了干电池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9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把持壳体,图29(a)是表示图28(b)中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29(b)是表示图28(c)中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30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的把持壳体,图30(a)是表示在图29(b)中插入有干电池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0(b)是表示从图30(a)中的XZ平面的向右方看到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31是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口腔卫生装置的电动牙刷,图31(a)是表示在牙刷附件的局部剖开状态下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31(b)是表示牙渍护理附件(日语:ステインケアアタッチメント)从牙刷主体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用语进行如下定义。
(A)Z方向表示装置1的长度方向。
(B)Y方向表示在装置1的正面观察,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
(C)X方向表示在装置1的侧面观察,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
(D)X轴表示规定X方向的坐标轴。
(E)Y轴表示规定Y方向的坐标轴。
(F)Z轴表示规定Z方向的坐标轴。
(G)XY平面表示由X轴和Y轴规定的平面。
(H)XZ平面表示由X轴和Z轴规定的平面。
(I)YZ平面表示由Y轴和Z轴规定的平面。
(J)前方XA表示在X方向上从背面侧朝向正面侧的方向。
(K)后方XB表示在X方向上从正面侧朝向背面侧的方向。
(L)右方YA表示在正面观察到的Y方向上从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
(M)左方YB表示在正面观察到的Y方向上从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
(N)上方ZA表示在Z方向上从装置1的底部朝向顶端的方向。
(O)下方ZB表示在Z方向上从装置1的顶端朝向底部的方向。
(P)矢径方向表示在XY平面上以Z轴为中心的矢径的方向。
(Q)外方向表示在矢径方向上从Z轴远离的方向。
(R)内方向表示在矢径方向上向Z轴接近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矢径方向上,对于将中心轴线与其他的点之间进行2点连接而成的线段而言,在将通过让中心轴线固定并且移动其他的点而形成的圆作为虚拟圆时,上述线段与该虚拟圆的半径相当。
图1(a)表示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外观立体构造。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具有:电动牙刷2,其用于清洁牙齿;以及罩80,其用于保护电动牙刷2的牙刷附件50。罩80具有:外周壁部81,其覆盖牙刷附件50的四周;以及上侧壁部82,其用于封堵外周壁部81的上侧的开口部分。上侧壁部82具有2个通气孔82A,该通气孔82A具有圆弧形状。需要说明的是,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是“口腔卫生装置”的一个例子。此外,牙刷附件50是“功能部件”的一个例子。
图1(b)是表示在图1(a)中罩80被XZ平面剖开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电动牙刷2具有:牙刷主体10,其内置有各种部件;以及牙刷附件50,其嵌入有多个毛束51。牙刷主体10是装置主体的一个例子。
图2(a)是表示在图1(b)中省略了罩80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即电动牙刷2。牙刷主体10具有:主体壳体11,其与牙刷附件50结合;把持壳体70,其供使用者把持;以及装饰环12,其用于提高电动牙刷2的美观度。装饰环12是“外观部分”的一个例子。
装饰环12具有多个装饰部分12A(参照图5(a))。单个装饰部分12A具有四角锥形状。各装饰部分12A在装饰环12的周向以等间隔形成。装饰环12的外表面(以下称为“装饰面12Z”)具有以2点以上的部位与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设置面接触的形状。此外,装饰面12Z利用蒸镀用塗料来涂装。蒸镀的涂料形成为具有金属光泽的皮膜。
图2(b)是表示在图2(a)中牙刷附件50被XZ平面剖开的电动牙刷2。主体壳体11的局部位于牙刷附件50内的空间。
图3(a)是表示在图2(b)中把持壳体70被XZ平面剖开的电动牙刷2。主体壳体11具有:外壳20,其具有暴露在外部的部分;以及内壳30,其被把持壳体70和外壳20所覆盖。把持壳体70具有:外周壁部71,其覆盖外壳20和内壳30的四周;下侧壁部72,其用于封堵外周壁部71的下侧的开口部分;以及防水薄膜(省略图示),其粘贴于下侧壁部72的外表面。
图5(d)表示下侧壁部72的平面构造。下侧壁部72具有:中间凹部72A,其从把持壳体70的外表面侧向内部的空间侧凹陷;4个槽72B,其用于连接中间凹部72A和外周壁部71;以及通气孔72C,其用于使把持壳体70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彼此连通。需要说明的是,中间凹部72A、4个槽72B以及通气孔72C均被上述防水薄膜覆盖。
图3(b)是表示在图3(a)中外壳20和装饰环12被XZ平面剖开的电动牙刷2。内壳30的局部位于外壳20内的空间。在外壳20上设置有用于将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间隙密封起来的弹性构件25。
图4(a)是表示在图3(b)中内壳30被XZ平面剖开的电动牙刷2。内壳30保持有:振动产生装置40,其用于使牙刷附件50振动;以及电池保持部分31(参照图7),其用于保持干电池3。振动产生装置40具有电动机41、偏心砝码43以及隔离件44。
图4(b)是表示从图4(a)中省略了干电池3的电动牙刷2。在把持壳体70上设置有用于与干电池3的阳极接触的阳极配件64。在内壳30设置有:通电配件67,其与阳极配件64连接;阴极配件63,其用于与干电池3的阴极接触;以及电路基板61,其用于将通电配件67以及阴极配件63与电动机41彼此连接起来。需要说明的是,阳极配件64是“把持侧电极”的一个例子。此外,通电配件67是“导电构件”的一个例子。
作为主体壳体11的材料,使用比牙刷附件50的刷柄53的材料硬的材料。作为主体壳体11和刷柄53的材料的组合,例如举出以下的材料组合。作为主体壳体11的材料,使用加入玻璃纤维的ABS树脂,作为刷柄53的材料,使用聚甲醛树脂。或者,使用ABS树脂作为主体壳体11的材料,使用聚丙烯树脂作为刷柄53的材料。总之,只要是具有为了维持主体壳体11和刷柄53的各自的功能所需要的硬度,并且主体壳体11具有比刷柄53硬度高的材料的组合,就能够不限于这里所例示出来的组合地选择其他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主体壳体11中的外壳20出于以下的目的而优选使用比上述刷柄53硬的材料,即,即使反复执行规定次数的、与牙刷附件50的结合及分离,也能维持必要的功能。另一方面,对于主体壳体11中的内壳30而言,即使使用比刷柄53柔软的材料,也不存在伴随着主体壳体11和牙刷附件50之间的结合及分离而降低耐久性的问题,因此,也能够选择与外壳20不同的材料。
参照图5,说明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外观的结构。图5(a)表示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左侧面构造。图5(b)表示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正面构造。图5(c)表示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顶面构造。图5(d)表示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底面构造。
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外表面1Z具有罩80的外表面(以下称为“罩外表面80Z”)、装饰面12Z以及把持壳体70的外表面(以下称为“把持外表面70Z”)。罩外表面80Z和把持外表面70Z具有平滑弯曲的形状。
如图5(c)所示,装饰面12Z遍及罩外表面80Z的整周且位于比罩外表面80Z靠外侧方向的位置。此外,如图5(d)所示,装饰面12Z遍及把持外表面70Z的整周且位于比把持外表面70Z靠外侧方向的位置。
如图5(a)所示,在与罩外表面80Z和把持外表面70Z的正面以及背面相对应的位置,装饰部分12A从罩外表面80Z和把持外表面70Z向外侧方向突出规定突出量LA。需要说明的是,规定突出量LA相当于装饰部分12A中最向外侧方向突出的部分与罩外表面80Z以及把持外表面70Z之间的距离。
如图5(b)所示,在与罩外表面80Z和把持外表面70Z的右侧面以及左侧面相对应的位置,装饰部分12A从罩外表面80Z和把持外表面70Z向外侧方向突出规定突出量LB。规定突出量LB比规定突出量LA大。需要说明的是,规定突出量LB相当于装饰部分12A中最向外侧方向突出的部分与罩外表面80Z以及把持外表面70Z之间的距离。
参照图6说明电动牙刷2的外观的结构。图6(a)表示电动牙刷2的左侧面构造。图6(b)表示电动牙刷2的正面构造。图6(c)表示电动牙刷2的顶面构造。图6(d)表示电动牙刷2的底面构造。
电动牙刷2的外表面2Z具有牙刷附件50的外表面(以下称为“牙刷面50Z”)、外壳20的外表面20、装饰面12Z以及把持外表面70Z。
如图6(c)所示,装饰面12Z遍及牙刷面50Z和外壳20的外表面20Z的整周且位于比牙刷面50Z和外壳20的外表面20Z靠外侧方向的位置。
如图6(a)所示,在与外壳20的外表面20Z的正面以及背面相对应的位置,装饰部分12A从外壳20的外表面20Z向外侧方向突出规定突出量LC。需要说明的是,规定突出量LC相当于装饰部分12A中最向外侧方向突出的部分和外壳20的外表面20Z之间的距离。
如图6(b)所示,在与外壳20的外表面20Z的右侧面以及左侧面相对应的位置,装饰部分12A从外壳20的外表面20Z向外侧方向突出规定突出量LD。规定突出量LD比规定突出量LC大。需要说明的是,规定突出量LD相当于装饰部分12A中最向外侧方向突出的部分和外壳20的外表面20Z之间的距离。
参照图7和图8,说明各部件之间的结合构造。
图7表示能分离地构成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立体构造。使用者能够将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拆分成电动牙刷2和罩80。此外,使用者能够将电动牙刷2拆分成牙刷主体10和牙刷附件50。此外,使用者能够将牙刷主体10拆分成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
主体壳体11具有外壳20和内壳30。内壳30具有用于收容干电池3的电池保持部分31。电池保持部分31具有开口部分31A,该开口部分31A供干电池3向电池保持部分31内的空间插入以及供干电池3从电池保持部分31内的空间取出。
图8表示示意性的各部件之间的结合构造。
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具有以下4个结合构造。
(A)电动牙刷2和罩80具有能够使电动牙刷2和罩80彼此结合以及分离的罩结合构造R(参照图18)。罩结合构造R具有:2个外侧嵌合部分RA,其形成于外壳20的外表面20Z;以及2个罩侧嵌合部分RB,其形成于罩80的内表面(以下称为“罩内表面80W”)。
(B)牙刷主体10和牙刷附件50具有能够使牙刷主体10和牙刷附件50彼此结合以及分离的牙刷结合构造S(参照图19)。牙刷结合构造S具有:1个外侧嵌合部分SA,其形成于外壳20的外表面20Z;以及牙刷侧嵌合部分SB,其形成于牙刷附件50的背面壁部。需要说明的是,牙刷结合构造S是“部件结合构造”的一个例子。
(C)外壳20和内壳30具有能够使外壳20和内壳30彼此结合以及分离的主体结合构造T。主体结合构造T具有:2个内侧嵌合部分TA(参照图15(a)~图15(d)),其形成于内壳30的外表面30Z;以及2个外侧嵌合部分TB(参照图13(a)和图13(b)),其形成于外壳20的外表面20Z。
(D)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具有能够使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彼此结合以及分离的把持结合构造U。把持结合构造U具有: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参照图24(a)),其限制或者允许把持壳体70相对于外壳20的相对旋转;以及下侧把持结合构造UY(参照图24(b)),其限制或者允许把持壳体70相对于内壳30的相对旋转。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和下侧把持结合构造UY通过协作使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结合或者分离。需要说明的是,把持结合构造U是“相对动作构造”的一个例子。此外,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是“第2旋转构造”的一个例子。此外,下侧把持结合构造UY是“第1旋转构造”的一个例子。此外,外壳20的外表面20Z和内壳30的外表面30Z是主体壳体的外表面的一个例子。
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参照图24(a))具有:2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A,其形成于把持壳体70的内表面(以下称为“把持内表面70W”);以及2个外侧嵌合部分UB,其形成于外壳20的外表面20Z。
下侧把持结合构造UY(参照图24(b))具有:2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其形成于把持内表面70W;以及1个内侧嵌合部分UD,其形成于内壳30的外表面30Z。
需要说明的是,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各结合构造R、S、T、U的结合状态是指,在对利用各自的结合构造彼此结合起来的2个部件没有力作用时,或者对2个部件向使该2个部件彼此分离的方向作用的力小于规定的力时,这2个部件的相对运动被限制的状态。
图9(a)表示图5(c)中的D5A-D5A平面的剖面构造。图9(b)表示图5(c)的D5B-D5B平面的剖面构造。图9(a)和图9(b)示出了位于主体壳体11内的各部件。
上部结合部分21整体位于牙刷附件50内。电动机41整体位于上部结合部分21内。中间结合部分22的外表面与罩内表面80W相对。内壳30中的上侧的部分位于外壳20内。内壳30中的下侧的部分位于把持壳体70内。
参照图10说明罩80的结构。图10(a)表示罩80的正面构造。图10(b)表示从图10(a)中的D10A-D10A平面向右方YA看到的、罩80的剖面构造。图10(c)表示从图10(a)的D10A-D10A平面向左方YB看到的、罩80的剖面构造。图10(d)表示从图10(a)~图10(c)中的D10B-D10B平面向下方ZB看到的、罩80的剖面构造。图10(e)表示从图10(a)~图10(c)中的D10C-D10C平面向下方ZB看到的、罩80的剖面构造。图10(f)表示从图10(a)~图10(c)中的D10D-D10D平面向下方ZB看到的、罩80的剖面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省略了各坐标轴。关于图10说明中的坐标,与图1~图9所示出的坐标相同。
罩80具有:2个接触部分83,其通过与牙刷附件50和外壳20接触来引导牙刷附件50和外壳20的移动;以及2个罩侧嵌合部分RB,其构成罩结合构造R。各接触部分83从罩80的开口部分84一直形成到上侧壁部82。一个接触部分83与另一个接触部分83具有以X轴为中心彼此相对的位置关系。各罩侧嵌合部分RB与接触部分83邻接并形成于罩80的开口部分84附近。此外,如图10(d)所示,各罩侧嵌合部分RB具有相对于区划接触部分83的罩内表面80W向外侧方向凹陷的形状。
参照图11说明把持壳体70的结构。图11(a)表示把持壳体70的正面构造。图11(b)表示从图11(a)中的D11A-D11A平面向右方YA看到的、把持壳体70的剖面构造。图11(c)表示从图11(a)中的D11B-D11B平面向后方ZB看到的、把持壳体70的剖面构造。图11(d)表示从图11(a)~图11(c)中的D11B-D11B平面向下方ZB看到的、把持壳体70的剖面构造。图11(e)表示从图11(a)~图11(c)中的D11C-D11C平面向下方ZB看到的、把持壳体70的剖面构造。图11(f)表示从图11(a)~图11(c)中的D11D-D11D平面向下方ZB看到的、把持壳体70的剖面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省略了各坐标轴。关于图11说明中的坐标,与图1~图9所示出的坐标相同。
把持壳体70具有:2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A,其构成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2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其构成下侧把持结合构造UY;以及2个纵肋76,其从把持内表面70W向内侧方向突出。此外,在此基础上,把持壳体70具有:固定部分74,其用于固定阳极配件64(参照图4);以及开口部分73,其供主体壳体11向内部的空间插入。
各把持侧嵌合部分UA在把持内表面70W上位于开口部分73附近。一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A与另一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A以X轴为中心彼此相对。
各把持侧嵌合部分UC在Z方向上从把持壳体70的下侧壁部72一直形成到中间部分。一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与另一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在周向上具有与内壳30的内侧嵌合部分UD(参照图15)的大小相对应的间隔。
各纵肋76在绕Z轴的方向上形成在与把持侧嵌合部分UA相对应的位置。此外,各纵肋76在Z方向上从把持壳体70的下侧壁部72形成到把持侧嵌合部分UA的下方附近。
参照图12说明牙刷附件50的结构。图12(a)表示牙刷附件50的正面构造。图12(b)表示牙刷附件50的背面构造。图12(c)表示从图12(a)中的D12A-D12A平面向右方YA看到的、牙刷附件50的剖面构造。图12(d)表示从图12(a)~图12(c)中的D12B-D12B平面向下方ZB看到的、牙刷附件50的剖面构造。图12(e)表示从图12(a)~图12(c)中的D12C-D12C平面向下方ZB看到的、牙刷附件50的剖面构造。图12(f)表示从图12(a)~图12(c)中的D12D-D12D平面向下方ZB看到的、牙刷附件50的剖面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图12中省略了各坐标轴。关于图12说明中的坐标,与图1~图9所示出的坐标相同。
牙刷附件50具有:多个毛束51,其用于清洁牙齿;刷头52,其嵌入有各毛束51;以及刷柄53,其能与主体壳体11结合。刷柄53具有供主体壳体11插入的开口部分59。刷柄53是筒部的一个例子。刷头52和刷柄53由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为单个部件。
刷柄53具有:牙刷侧嵌合部分SB,其构成牙刷结合构造S;以及引导肋54,其能嵌入于外壳20的引导槽21A(参照图13(c))。此外,在此基础上,刷柄53具有旋转结合构造55,旋转结合构造55用于使刷柄53与不同于外壳20的另一构造的外壳(以下称为“另一构造壳体”)彼此结合及分离。另一构造壳体具有:另一构造嵌合凸部,其用于与牙刷侧嵌合部分SB结合及分离;以及另一构造操作感赋予部,其在使用者将牙刷附件50与另一构造壳体之间结合时,用于向使用者赋予操作感。需要说明的是,另一构造壳体的图示省略。
牙刷侧嵌合部分SB具有在刷柄53的背面壁部形成的贯通孔。引导肋54从牙刷附件50的开口部分59形成到Z方向的中间部分。
旋转结合构造55具有:凹嵌合部分56,其供另一构造操作感赋予部嵌入;操作感赋予部57,其用于向另一构造操作感赋予部赋予反作用力;以及旋转引导槽58,其用于将另一构造操作感赋予部向操作感赋予部57引导。
凹嵌合部分56具有用于与嵌入到凹嵌合部分56的另一构造操作感赋予部相接触的限制立面56A。操作感赋予部57具有:引导斜面57A,其用于将另一构造操作感赋予部向凹嵌合部分56引导;限制立面57B,其用于与嵌入到凹嵌合部分56的另一构造操作感赋予部相接触;以及中间曲面57C,其用于连接引导斜面57A和限制立面57B。旋转引导槽58具有能将另一构造嵌合凸部从开口部分59引导到牙刷侧嵌合部分SB的形状。
使用者将牙刷附件50结合于另一构造壳体时,将另一构造嵌合凸部插入于旋转引导槽58。接着,通过使牙刷附件50相对于另一构造壳体绕Z轴旋转,从而将另一构造嵌合凸部嵌入于牙刷侧嵌合部分SB。此时,另一构造操作感赋予部从旋转引导槽58经由引导斜面57A和中间曲面57C向凹嵌合部分56移动。另一构造操作感赋予部在越过引导斜面57A和中间曲面57C时,将来自操作感赋予部57的反作用力作为操作感而赋予给使用者。
嵌入于牙刷侧嵌合部分SB的另一构造嵌合凸部通过与刷柄53的背面壁部接触而使其相对于刷柄53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将牙刷附件50结合于另一构造壳体。
使用者通过对刷柄53赋予为了使另一构造嵌合凸部从牙刷侧嵌合部分SB爬上刷柄53的背面壁部的内表面而向刷柄53赋予所需的力,从而能够使牙刷附件50从另一构造壳体分离。
参照图13说明外壳20的结构。图13(a)表示外壳20的左侧面构造。图13(b)表示外壳20的右侧面构造。图13(c)表示外壳20的正面构造。图13(d)表示外壳20的背面构造。
外壳20具有:上部结合部分21,其用于与牙刷附件50结合;下部结合部分23,其用于与把持壳体70结合;以及中间结合部分22,其用于将上部结合部分21和下部结合部分23彼此连接起来。上部结合部分21、中间结合部分22以及下部结合部分23由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为单个部件。
上部结合部分21具有:1个外侧嵌合部分SA,其构成牙刷结合构造S;以及引导槽21A,其用于将牙刷附件50的引导肋54向中间结合部分22的相对面22C引导。
中间结合部分22具有:2个外侧嵌合部分RA,其构成罩结合构造R;以及2个固定部分22A,其能嵌入装饰环12的凹部。此外,在此基础上,中间结合部分22具有:嵌合槽22B,其供弹性构件25(参照图3(a))嵌入;以及相对面22C,其与牙刷附件50的开口部分59侧的端面相对。各固定部分22A和各外侧嵌合部分RA具有从中间结合部分22的外表面沿着矢径方向突出的形状。
下部结合部分23具有:2个外侧嵌合部分UB,其构成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以及2个外侧嵌合部分TB,其用于形成主体结合构造T。各外侧嵌合部分TB具有孔,该孔贯穿下部结合部分23的壁部的局部。
各外侧嵌合部分UB(参照图24(a))具有:第1旋转槽UB1,其用于限制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的把持侧嵌合部分UA的移动范围;第2旋转槽UB2,其用于将把持侧嵌合部分UA向第1旋转槽UB1引导;以及交界肋UB3,其位于第1旋转槽UB1和第2旋转槽UB2之间的交界处。在把持侧嵌合部分UA从第2旋转槽UB2向第1旋转槽UB1移动时,以及把持侧嵌合部分UA从第1旋转槽UB1向第2旋转槽UB2移动时,交界肋UB3具有向把持壳体70赋予反作用力的功能。
如图13(a)所示,一个外侧嵌合部分UB和一个外侧嵌合部分TB位于下部结合部分23的外表面中的右侧面。如图13(b)所示,另一个外侧嵌合部分UB和另一个外侧嵌合部分TB位于下部结合部分23的外表面中的左侧面。
参照图14(a)和图14(b),说明外侧嵌合部分SA的形状。
外侧嵌合部分SA具有:2个直立壁部SA1,其从上部结合部分21的外表面向后方XB突出;以及中间凹部SA4,其在2个直立壁部SA1之间从上部结合部分21的外表面向后方XB突出。中间凹部SA4相对于各直立壁部SA1形成凹部。
各直立壁部SA1具有:结合侧接触面SA2,其在与牙刷附件50结合时,向使用者赋予操作感;以及分离侧接触面SA3,其在与牙刷附件50分离时,向使用者赋予操作感。结合侧接触面SA2具有相对于上部结合部分21的外表面向后方XB竖直立起的形状。分离侧接触面SA3具有相对于上部结合部分21的外表面随着从下方ZB向上方ZA去而向后方XB突出的形状。
参照图15(a)~图15(d),说明内壳30的结构。
内壳30具有:电池保持部分31,其用于保持干电池3(参照图7);基板保持部分32,其用于保持电路基板61(参照图9);以及装置保持部分33,其用于保持振动产生装置40。
电池保持部分31具有:2个内侧嵌合部分TA,其构成主体结合构造T;开口部分31A,其供干电池3插入以及取出;以及夹持部分31B,其用于夹持干电池3。此外,在此基础上,电池保持部分31具有:切口部分31C,其用于使收容于电池保持部分31内部的干电池3的局部暴露出来;阴极嵌入部分31D,其供阴极配件63(参照图16)嵌入;以及阳极嵌入部分31E,其供通电配件67(参照图16)嵌入。此外,在此基础上,电池保持部分31具有:作为壁部的基础部分31F,其具有较高强度;以及3个支承部分31G,其将内侧嵌合部分TA连接于基础部分31F。
各内侧嵌合部分TA被3个支承部分31G支承于基础部分31F。此外,各内侧嵌合部分TA在内壳30的外表面30Z中的、被3个支承部分31G所包围的部分上从内壳30的外表面30Z向外侧方向突出。
阳极嵌入部分31E在电池保持部分31的外表面上,从一个端部一直形成到另一个端部。此外,阳极嵌入部分31E具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用于通过热铆接固定通电配件67。
各夹持部分31B伴随着从其与电池保持部分31的壁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朝向前端部分去而自外侧方向向内侧方向倾斜。因此,在将干电池3插入于电池保持部分31时,各夹持部分31B通过与干电池3的接触而自内侧方向朝外侧方向扩开。
基板保持部分32具有:连接部分32A,其用于将基板保持部分32的壁部的局部与装置保持部分33的壁部的局部彼此连接起来;以及2个钩挂部分32B,其用于钩挂电路基板61(参照图16)。
参照图16(a)~图16(c),说明电子部件。
电动机41和隔离件44被具有粘着性的胶带固定于装置保持部分33。偏心砝码43固定于电动机41的输出轴42(参照图17)。
电动牙刷2具有包含多个电子类部件的电子部件组60。电子部件组60具有:电路基板61,其用于向电动机41供给干电池3的电流;电流保险丝62,其安装在电路基板61上;阴极配件63,其用于与干电池3的阴极接触;以及阳极配件64(参照图4),其用于与干电池3的阳极接触。此外,在此基础上,电子部件组60具有:通电配件67,其与阳极配件64的靠电路基板61侧的端部相连接;阴极导线65,其用于将阴极配件63的靠电路基板61侧的端部与电路基板61的输出侧的阴极端子之间彼此连接起来;以及阳极导线66,其用于将通电配件67的靠电路基板61侧的端部与电路基板61的输出侧的阳极端子彼此连接起来。
电流保险丝62位于阳极导线66的一端与阳极导线66的另一端之间。阴极配件63固定于内壳30的基板保持部分32。阴极配件63的靠电路基板61侧的端部与电路基板61的输入侧的阴极端子相连接。通电配件67固定于电池保持部分31的阳极嵌入部分31E。电路基板61的输出侧的阴极端子与电动机41的阴极端子相连接。电路基板61的输出侧的阳极端子与电动机41的阳极端子相连接。
参照图17,说明由电子部件形成的电路。图17(a)表示在图9(a)中省略了罩80和牙刷附件50的状态。图17(b)表示在图9(b)中省略了罩80和牙刷附件50的状态。
在将干电池3插入电池保持部分31时,并且阳极配件64和通电配件67彼此接触时,电子部件组60形成按如下顺序进行电连接而成闭合电路:干电池3的阳极、阳极配件64、电路基板61、阳极导线66、电动机41、阴极导线65、电路基板61、阴极配件63以及干电池3的阴极。
在流经闭合电路的电流比额定电流大时,电流保险丝62将电子部件组60所形成的闭合电路断开。阳极配件64在因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而移动到与通电配件67不接触的位置时,就将由电子部件组60形成的闭合电路断开。此外,阳极配件64在因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而移动到与通电配件67接触的位置时,就将由电子部件组60形成的闭合电路接通。
通电配件67具有:直线部分67A,其嵌入于阳极嵌入部分31E(参照图15(c));以及弯折部分67B,其是通过实施弯折加工而成的。此外,通电配件67通过热铆接而被固定于阳极嵌入部分31E。弯折部分67B位于内壳30的开口部分。弯折部分67B的外表面具有弯曲形状。弯折部分67B的弯曲的外表面能够抑制发生以下情况,即,在接触时伴随着与阳极配件64之间的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彼此的部件发生磨损。
参照图18,说明罩结合构造R的动作。
图18(a)是在电动牙刷2和罩80彼此结合的状态下的正面构造,表示罩80被YZ平面剖开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局部的正面构造。图18(b)是在电动牙刷2和罩80彼此结合的状态下的背面构造,表示罩80被YZ平面剖开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局部的背面构造。
在电动牙刷2和罩80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在向Z方向作用比第1分离力大的力时,罩结合构造R解除电动牙刷2和罩80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在电动牙刷2和罩80彼此分离的状态、并且外壳20的外侧嵌合部分RA与罩80的罩侧嵌合部分RB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彼此对应的状态下,在向Z方向作用比第1结合力大的力时,罩结合构造R将电动牙刷2和罩80彼此结合起来。
参照图19~图21,说明牙刷结合构造S的动作。
图19(a)是在牙刷主体10和牙刷附件50彼此结合的状态下的左侧面构造,表示牙刷附件50被XZ平面剖开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局部的左侧面构造。图19(b)是在牙刷主体10和牙刷附件50彼此结合的状态下的背面构造,表示牙刷附件50被XZ平面剖开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局部的背面构造。
在牙刷主体10和牙刷附件50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在向Z方向作用比第2分离力大的力时,牙刷结合构造S解除电动牙刷2和罩80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在电动牙刷2和罩80彼此分离的状态下、并且外壳20的外侧嵌合部分SA与牙刷附件50的牙刷侧嵌合部分SB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彼此对应的状态下,在向Z方向作用比第2结合力大的力时,牙刷结合构造S将电动牙刷2和罩80彼此结合起来。
参照图20和图21,说明牙刷结合构造S的详细的关系。
图20关于牙刷结合构造S和其周围的剖面构造,表示利用牙刷结合构造S将牙刷主体10和牙刷附件50彼此结合起来的过程。图21(a)是表示主体壳体11和牙刷附件50的、在图20(c)中的D20A-D20A平面处的剖面构造。图21(b)是表示主体壳体11和牙刷附件50的、在图20(d)中的D20B-D20B平面处的剖面构造。
如图20(a)所示,通过使牙刷附件50相对于上部结合部分21向下方ZB移动,而将上部结合部分21的顶端部分插入于开口部分59。此时,引导肋54进入到引导槽21A内。
如图20(b)所示,通过使牙刷附件50相对于上部结合部分21进一步向下方ZB移动,而使得开口部分59的端面与上部结合部分21的外侧嵌合部分SA接触。
如图20(c)所示,在向下方ZB作用比第2结合力大的力时,牙刷附件50(刷柄53)的背面壁部一边与各直立壁部SA1(参照图14(a))接触一边滑动。此时,各直立壁部SA1对背面壁部赋予反作用力。作用于背面壁部的反作用力将伴随着结合牙刷附件50的操作的操作感赋予使用者。如图21(a)所示,在背面壁部在各直立壁部SA1上移动时,操作感赋予部57在中间凹部SA4(参照图14(a))上移动。
如图20(d)所示,在牙刷侧嵌合部分SB的整体移动到与上部结合部分21的外侧嵌合部分SA相对应的位置时,使牙刷侧嵌合部分SB和外侧嵌合部分SA彼此嵌合起来。因此,将牙刷附件50与牙刷主体10相结合。
如图21(b)所示,外侧嵌合部分SA的各直立壁部SA1分别与牙刷侧嵌合部分SB的壁面接触。各直立壁部SA1与牙刷侧嵌合部分SB的壁面之间的接触对牙刷附件50相对于上部结合部分21的旋转进行限制。此外,在使外侧嵌合部分SA和牙刷侧嵌合部分SB彼此嵌合时,引导肋54嵌入于上部结合部分21的引导槽21A。
参照图22(a)和图22(b),说明主体结合构造T的详细关系。
在外壳20和内壳30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在向电动牙刷2的Z方向作用比第3分离力大的力时,主体结合构造T解除外壳20和内壳30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在外壳20和内壳30彼此分离的状态下、并且内侧嵌合部分TA和外侧嵌合部分TB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彼此对应的状态下,在向电动牙刷2的Z方向作用比第3结合力大的力时,主体结合构造T将外壳20和内壳30彼此结合起来。
参照图22~图26,说明把持结合构造U的详细关系。
图22(a)是表示在把持壳体70被XZ平面剖开的状态下的牙刷主体10的左侧面构造。图22(b)是表示在把持壳体70被XZ平面剖开的状态下的牙刷主体10的右侧面构造。图23(a)是表示在把持壳体70被YZ平面剖开的状态下的牙刷主体10的正面构造。图23(b)是表示在把持壳体70被YZ平面剖开的状态下的牙刷主体10的背面构造。
在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在绕电动牙刷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作用比第4分离力大的力时,把持结合构造U解除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在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彼此分离的状态下、并且在把持侧嵌合部分UA和外侧嵌合部分UB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彼此对应的状态且把持侧嵌合部分UC和内侧嵌合部分UD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彼此对应的状态下,在绕电动牙刷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作用比第4结合力大的力时,把持结合构造U将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彼此结合起来。
把持结合构造U允许在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彼此结合的状态下,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旋转。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旋转状态被分为如下3个状态:图24(a)和图24(b)所示的“分离状态”、图25(a)和图25(b)所示的“断开状态”以及图26(a)和图26(b)所示的“接通状态”。
在把持壳体70和主体壳体11之间处于分离状态时,把持壳体70能从主体壳体11分离。在把持壳体70和主体壳体11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时,电动牙刷2的电源被断开。在把持壳体70和主体壳体11之间处于接通状态时,电动牙刷2的电源被接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持壳体70结合于主体壳体11的结合状态下,能够切换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
当把持壳体70从分离状态相对于主体壳体11沿着图24(a)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把持壳体70和主体壳体11从分离状态向结合状态转换。以下,将该旋转方向称为“结合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持壳体70从分离状态向结合方向旋转时,把持壳体70和主体壳体11最初向与断开状态(图25(a)和图25(b))所对应的结合状态转换,接着向与接通状态(图26(a)和图26(b))所对应的结合状态转换。即,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按照分离位置、电源断开位置以及电源接通位置的顺序沿着结合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当把持壳体70从断开状态相对于主体壳体11沿着图25(a)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把持壳体70和主体壳体11从结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以下,将该旋转方向称为“分离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处于断开状态时的、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的旋转位置相当于“第1旋转位置”。此外,处于接通状态时的、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的旋转位置相当于“第2旋转位置”。
参照图22~图24,详细说明分离状态。
图24(a)表示在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分离状态下的、图22(a)和图22(b)中的D22A-D22A平面的剖面构造。图24(b)表示在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分离状态下的、图22(a)和图22(b)中的D22B-D22B平面的剖面构造。
如图24(a)所示,在使把持壳体70从分离状态向结合方向旋转的操作力比第4结合力小时,把持侧嵌合部分UA的绕Z轴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外壳20的第1旋转槽UB1内。第1旋转槽UB1与从外壳20的旋转限制壁部UB4到交界肋UB3的范围相当。
旋转限制壁部UB4在与把持侧嵌合部分UA接触时,对把持壳体70向相对于外壳20的分离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交界肋UB3在与把持侧嵌合部分UA接触时,对把持壳体70向相对于外壳20的结合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
此外,如图24(b)所示,在使把持壳体70从分离状态向结合方向旋转的操作力比第4结合力小时,把持侧嵌合部分UA的绕Z轴的移动范围被内侧嵌合部分UD所限制。内侧嵌合部分UD在与把持侧嵌合部分UC接触时,对把持壳体70向相对于内壳30的结合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
如图22(a)和图22(b)所示,第1旋转槽UB1沿着内壳30的外表面30Z向下方ZB开口。因此,在把持侧嵌合部分UA位于第1旋转槽UB1的状态下,当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向下方ZB移动时,把持侧嵌合部分UA从第1旋转槽UB1脱离。此外,在使把持侧嵌合部分UA和第1旋转槽UB1在Z方向对齐的状态下,当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向上方ZA移动时,把持侧嵌合部分UA进入第1旋转槽UB1。
因此,在图24(a)和图24(b)中的分离状态下,为了使把持侧嵌合部分UA从第1旋转槽UB1脱离,而使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向下方ZB移动,从而能够使主体壳体11从把持壳体70的开口部分73脱离。
对从分离状态向断开状态的转换进行说明。
在分离状态下,当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向结合方向旋转时,如图24(a)所示,把持侧嵌合部分UA与交界肋UB3接触。
在图24(a)和图24(b)所示的分离状态下,当利用比第4结合力大的操作力使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向结合方向旋转时,把持侧嵌合部分UA沿着结合方向越过交界肋UB3,并且把持侧嵌合部分UC沿着结合方向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由此,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的旋转状态,向如图25(a)和图25(b)所示的断开状态转换。
第4结合力相当于将把持侧嵌合部分UA沿着结合方向越过交界肋UB3所必需的操作力和把持侧嵌合部分UC沿着结合方向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所必需的操作力加在一起的力。需要说明的是,第4结合力是“第2操作力”的一个例子。
如图23(a)和图23(b)所示,在分离状态时,阳极配件64与通电配件67是非接触状态。阳极配件64的顶端部分伴随着把持壳体70向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结合方向的旋转,逐渐接近通电配件67。此外,在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状态从分离状态转换到断开状态时,阳极配件64与通电配件67也是非接触状态。
参照图25,详细说明断开状态。
图25(a)表示在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断开状态下的、图22(a)和图22(b)中的D22A-D22A平面的剖面构造。图25(b)表示在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断开状态下的、图22(a)和图22(b)中的D22B-D22B平面的剖面构造。
如图25(b)所示,在使把持壳体70从断开状态向结合方向旋转的操作力比接通操作力小时,内侧嵌合部分UD保持在2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之间。由此,把持壳体70向相对于内壳30(主体壳体11)的结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而维持断开状态。
此外,如图25(b)所示,在使把持壳体70从断开状态向分离方向旋转的操作力比第4分离力小时,内侧嵌合部分UD保持在2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之间。由此,把持壳体70向相对于内壳30(主体壳体11)的分离方向的旋转被限制而维持断开状态。
此外,如图25(a)所示,在使把持壳体70从断开状态向分离方向旋转的操作力比第4分离力小时,把持侧嵌合部分UA被外侧嵌合部分UB的交界肋UB3所支承。由此,把持壳体70向相对于外壳20(主体壳体11)的分离方向的旋转被限制而维持断开状态。
因此,在断开状态下,在使把持壳体70向结合方向旋转的操作力比接通操作力小时,并且在使把持壳体70向分离方向旋转的操作力比第4分离力小时,把持壳体70不相对于主体壳体11旋转。
对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转换进行说明。
在图25(a)和图25(b)所示的断开状态下,当利用比接通操作力大的操作力使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向结合方向旋转时,把持侧嵌合部分UC沿着结合方向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由此,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的旋转状态,向如图26(a)和图26(b)所示的接通状态转换。
接通操作力相当于使1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向结合方向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所必需的操作力。因此,接通操作力比使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旋转状态从分离状态向断开状态改变所必需的第4结合力小,需要说明的是,接通操作力相当于“第1操作力”。
如图23所示,在断开状态时,阳极配件64与通电配件67是非接触状态。阳极配件64的顶端部分伴随着把持壳体70向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结合方向的旋转,逐渐接近通电配件67。而且,在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状态从断开状态转换到接通状态时,阳极配件64与通电配件67相接触。因此,形成电子部件组60的闭合电路(参照图16)。因此,电动机41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在断开状态下,阳极配件64相对于通电配件67的旋转位置相当于“第1电极位置”。此外,在接通状态下,阳极配件64相对于通电配件67的旋转位置相当于“第2电极位置”。
对从断开状态向分离状态的转换进行说明。
在图25(a)和图25(b)所示的断开状态下,当利用比第4分离力大的操作力使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向分离方向旋转时,把持侧嵌合部分UA沿着分离方向越过交界肋UB3,并且把持侧嵌合部分UC沿着分离方向越过内壳30的内侧嵌合部分UD。由此,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的旋转状态,向如图24(a)和图24(b)所示的分离状态转换。
第4分离力相当于将把持侧嵌合部分UA沿着分离方向越过交界肋UB3所必需的操作力和1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沿着分离方向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所必需的操作力加在一起的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b)所示,内侧嵌合部分UD具有:第1斜面,其在把持壳体70向结合方向旋转时,与1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抵接;以及第2斜面,其在把持壳体70向分离方向旋转时,与1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抵接。第2斜面具有比第1斜面大的倾斜角度。因此,在把持壳体70向分离方向旋转时使1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所必需的旋转力比在把持壳体70向结合方向旋转时使1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所必需的旋转力大。因此,第4分离力比第4结合力大。但是,也可以使第4分离力和第4结合力相等。需要说明的是,第4分离力是“第2操作力”的一个例子。
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在从分离状态转换到断开状态的过程或者从断开状态转换到分离状态的过程中,在绕Z轴的方向相对地旋转第1规定旋转量。此外,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在从断开状态转换到接通状态的过程或者从接通状态转换到断开状态的过程中,在绕Z轴的方向相对地旋转第2规定旋转量。第2规定旋转量比第1规定旋转量小。需要说明的是,第1规定旋转量相当于“第2操作量”。此外,第2规定旋转量相当于“第1操作量”。
参照图26(a)和图26(b),详细说明接通状态。
图26(a)表示在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接通状态下的、图22(a)和图22(b)中的D22A-D22A平面的剖面构造。图26(b)表示在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接通状态下的、图22(a)和图22(b)中的D22B-D22B平面的剖面构造。
如图26(a)所示,在把持侧嵌合部分UA支承于旋转限制壁部UB5时,把持壳体70相对于外壳20向分离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如图26(b)所示,在使把持壳体70从接通状态向分离方向旋转的操作力比断开操作力小时,把持侧嵌合部分UC支承于内侧嵌合部分UD。由此,把持壳体70相对于内壳30向分离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因此,在接通状态下,在使把持壳体70向分离方向旋转的操作力比断开操作力小时,把持壳体70不相对于主体壳体11旋转。此时,外壳20的旋转限制壁部UB5使把持侧嵌合部分UA无法向结合方向旋转。因此,在接通状态下,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不向结合方向旋转。
对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转换进行说明。
在图26(a)和图26(b)所示的接通状态下,当利用比断开操作力大的操作力使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向分离方向旋转时,把持侧嵌合部分UC沿着分离方向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由此,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旋转状态,向如图25(a)和图25(b)所示的断开状态转换。
断开操作力相当于使1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沿着分离方向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所必需的操作力。如上述那样,把持壳体70向分离方向旋转时使1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所必需的旋转力比把持壳体70向结合方向旋转时使1个把持侧嵌合部分UC越过内侧嵌合部分UD所必需的旋转力大。因此,断开操作力比使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旋转状态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改变所必需的接通操作力大。但是,断开操作力和接通操作力也可以设定为一样大。需要说明的是,断开操作力是“第1操作力”的一个例子。
阳极配件64(参照图23)在接通状态下与通电配件67接触。而且,在使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旋转状态从接通状态转换为断开状态时,阳极配件64离开通电配件67。由此,电子部件组60的闭合电路断开(参照图16)。因此,电动机41的旋转停止。
参照图27,说明阳极配件64的形状。图27(a)表示阳极配件64的顶面构造。图27(b)表示阳极配件64的左侧面构造。图27(c)表示阳极配件64的正面构造。
阳极配件64具有:阳极接点部分64A,其用于与干电池3(参照图30)的阳极接触;2个配件接点部分64B,其用于与通电配件67接触;以及2个嵌合部分64C,其嵌入于把持壳体70的固定部分74。通电配件67(参照图29)与2个配件接点部分64B中的一者相接触。
各嵌合部分64C具有钩挂于把持壳体70的内表面的钩挂部分64D。各钩挂部分64D的顶端部分具有越向顶端去越细的形状。各配件接点部分64B从与嵌合部分64C之间的连接部分朝向顶端部分去而从下方ZB向上方ZA倾斜。各配件接点部分64B的顶端部分向通电配件67侧弯曲。
阳极接点部分64A、各嵌合部分64C、各钩挂部分64D以及各配件接点部分64B由一张连续的金属板形成。阳极接点部分64A位于比各嵌合部分64C和各钩挂部分64D靠上方ZA的位置。各配件接点部分64B的顶端部分在与内壳30或者通电配件67(参照图29)不接触时,位于比阳极接点部分64A靠上方ZA的位置。
参照图28~图30,详细说明把持壳体70的电极构造。
图28(a)是表示阳极配件64被拆卸下来的状态下的把持壳体70的平面构造。图28(b)表示在图22(a)中的D22C-D22C平面的剖面构造中省略了内壳30的状态。图28(c)表示图22(a)中的D22C-D22C平面的剖面构造。
阳极配件64的嵌合部分64C嵌入于把持壳体70的固定部分74。各钩挂部分64D被按压于把持壳体70的内表面。固定部分74和嵌合部分64C之间的嵌合、以及把持壳体70的内表面与钩挂部分64D之间的接触对阳极配件64相对于把持壳体70的下侧壁部72的旋转和移动进行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把持壳体70的内表面上,从外周壁部71的内表面到下侧壁部72的内表面之间的交界部分及其附近的部分具有平滑的弯曲形状。各钩挂部分64D被按压于该弯曲形状的部分。
如图28(b)和图29(a)所示,在内壳30未插入到把持壳体70内时,阳极配件64的各配件接点部分64B的顶端部分位于比阳极接点部分64A和限制部分75靠上方ZA的位置。
如图28(c)和图29(b)所示,内壳30的开口部分31A的壁部通过与各配件接点部分64B的顶端部分接触,而向下方ZB按下各配件接点部分64B。在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位置是断开位置时,配件接点部分64B不与通电配件67的弯折部分67B接触。
如图30(a)所示,将内壳30插入于把持壳体70时,把持壳体70使阳极接点部分64A和干电池3的阳极彼此接触,该内壳30在电池保持部分31插入有干电池3。
如图30(b)所示,下侧壁部72的限制部分75隔着间隙与干电池3相对。内壳30的开口部分31A的端面位于比干电池3的阳极平面3A靠下方ZB的位置。通电配件67的弯折部分67B位于开口部分24的端面的下方ZB。此外,通电配件67的弯折部分67B位于比开口部分31A的内表面靠外侧方向的位置。即,弯折部分67B位于难以与干电池3接触的位置。
参照图9,说明电动牙刷2的动作。
使用者在使用电动牙刷2时使刷头52振动时,使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向结合方向旋转。即,使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相对旋转状态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改变。随着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改变,阳极配件64与通电配件67相接触。由此,形成了将干电池3和电动机41之间电连接的闭合电路。
电动机41利用从干电池3供给来的电流使输出轴42和偏心砝码43旋转。由偏心砝码43的旋转引起的振动经由主体壳体11向牙刷附件50传递。因此,刷头52和各毛束51伴随着电动机41的旋转而振动。
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发挥以下的效果。
(1)电动牙刷2的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具有能够使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相对动作的把持结合构造U。把持结合构造U作为电动机41的电源开关发挥作用。采用该结构,能够省略电动机41的电源开关部件。因此,有助于对电动牙刷2的小型化有贡献。
(2)电动牙刷2的牙刷主体10在外壳20的中间结合部分22没有电动机41的电源开关部件。采用该结构,与在外壳20的中间结合部分22具有电源开关部件的结构相比,缩小了电动牙刷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
(3)把持结合构造U具有允许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相对旋转的结构。采用该结构,在为了选择电动机41的电源的接通及断开而操作把持壳体70时,电动牙刷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不发生变化。因此,使用者在使用电动牙刷2的过程中也能真实感觉到小型化。
(4)作为能够允许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相对旋转的结构,把持结合构造U具有:下侧把持结合构造UY,其作为电动机41的电源开关发挥作用;以及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其能使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彼此结合及分离。采用该结构,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相对旋转具有2个功能,与使不同的运动分别具有上述功能的结构相比,有助于对电动牙刷2的小型化。
(5)在下侧把持结合构造UY中,用于对电动机41的电源的接通及断开进行改变的接通操作力和断开操作力比在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中,用于分离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的第4分离力小。采用该结构,减小了发生以下情况的可能,即,伴随着用于对电动机41的电源的接通及断开进行改变的操作,使把持壳体70从主体壳体11分离。
(6)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在结合方向旋转时,将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彼此结合。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在分离方向旋转时,将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彼此分离。下侧把持结合构造UY在结合方向旋转时,将电动机41的电源接通。下侧把持结合构造UY在分离方向旋转时,将电动机41的电源断开。采用该结构,能够抑制发生以下情况,即,伴随着用于将电动机41的电源从断开变为接通的动作,把持壳体70从主体壳体11分离。因此,在使用电动牙刷2时使刷头52振动时,减小了发生以下情况的可能,即,由把持壳体70从主体壳体11向分离方向旋转所导致的刷牙中断。
(7)下侧把持结合构造UY具有第2规定操作量,该第2规定操作量是用于对电动机41的电源的接通及断开进行改变的操作量。上侧把持结合构造UX具有第1规定操作量,该第1规定操作量是用于对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结合及分离进行改变的操作量。第2规定操作量比第1规定操作量小。采用该结构,减小了发生以下情况的可能,即,伴随着用于接通及断开电动机41的电源的动作,把持壳体70从主体壳体11分离。
(8)主体壳体11和牙刷附件50具有能够使主体壳体11和牙刷附件50彼此结合及分离的牙刷结合构造S。牙刷结合构造S利用主体壳体11和牙刷附件50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使主体壳体11和牙刷附件50之间结合或者分离。采用该结构,与通过如下方式将功能部件和主体壳体彼此结合的结合构造相比,能够容易结合主体壳体11和牙刷附件50,即,通过使功能部件相对于主体壳体在Z方向移动,而使主体壳体的局部进入到功能部件内,之后使功能部件相对于主体壳体旋转来将功能部件和主体壳体彼此结合。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作为当作比较例来说明的结合构造的一个例子列举了用于使另一构造壳体和牙刷附件50彼此结合及分离的旋转结合构造55。
(9)阳极配件64固定于把持壳体70的下侧壁部72。采用该结构,能够伴随着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来改变阳极配件64相对于通电配件67的位置。
(10)主体壳体11具有用于与干电池3的阳极相连接的通电配件67。阳极配件64具有与通电配件67不接触的第1电极位置和与通电配件67相接触第2电极位置。把持结合构造U利用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相对旋转来改变阳极配件64的第1电极位置和第2电极位置。采用该结构,利用刷牙时所把持的把持壳体70的操作来选择电动机41的电源的断开及接通,因此,使用者能够直观地操作电动机41的电源。
(11)把持壳体70具有限制部分75,该限制部分75用于限制阳极接点部分64A与干电池3的阴极彼此接触。限制部分75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限制部分75的顶端部分在把持壳体7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比阳极接点部分64A靠电池保持部分31侧的位置。采用该结构,在干电池3的阴极以面对阳极配件64的状态被收容于电池保持部分31时,干电池3的阴极与限制部分75接触并且隔着间隙与阳极接点部分64A相对。即,干电池3的阴极不与阳极接点部分64A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短路的发生。
(12)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携带用的结构,因与固定式的电动牙刷相比其体形较小。因此,对于习惯使用固定式的电动牙刷的使用者而言,由于电动牙刷2的与手接触的面积比固定式的电动牙刷小,在刷牙时可能产生难以握住把持壳体的感觉。另一方面,电动牙刷2具有比把持外表面70Z向外侧方向突出的装饰环12。装饰环12通过卡在使用者的手而抑制把持壳体70相对于使用者的手进行滑动。因此,习惯使用固定式的电动牙刷的使用者通过将装饰环12作为止滑部而握住把持壳体70,能够减轻上述的不适感。
(13)专利文献1的电动牙刷的把持壳体为了提高美观度而具有平滑的弯曲形状。因此,在刷牙时存在把持壳体相对于使用者的手打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电动牙刷2具有装饰环12,因此提高了使用专利文献1的电动牙刷时的操作性。
(14)通电配件67固定于内壳30的电池保持部分31的外表面。采用该结构,减少了通电配件67与阴极配件63之间的接触的可能。此外,与通电配件67固定于电池保持部分31的内表面的结构相比,使通电配件67相对于电池保持部分31的作业变得容易。
(15)电池保持部分31具有供干电池3的插入及取出的切口部分31C。采用该结构,在从电池保持部分31取出干电池3时,能够抓住干电池3在切口部分31C处暴露的外周面。因此,从电池保持部分31取出干电池3的作业变得容易。
(16)电池保持部分31具有从外侧方向向内侧方向倾斜的夹持部分31B。采用该结构,在将干电池3插入到电池保持部分31时,干电池3将各夹持部分31B向外侧方向扩开,因此利用各夹持部分31B的恢复力使干电池3相对于电池保持部分31的位置不易发生变化。
(17)主体壳体11具有与阴极配件63和阳极配件64相连接的电路基板61。电路基板61具有电流保险丝62。采用该结构,能够容易形成从干电池3到电动机41的通电路径。此外,当干电池3发生短路时,能够抑制干电池3中有大电流流动。
(18)通电配件67具有直线部分67A和弯折部分67B。采用该结构,在伴随着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而使弯折部分67B与通电配件67接触时,相比于配件的边缘部分与通电配件67接触的结构,在与通电配件67接触时不易切削阳极配件64。
(19)主体壳体11在比外壳20和内壳30之间的结合部分靠上方ZA的位置具有弹性构件25。即,弹性构件25通过与把持壳体70的开口部分73附近的把持内表面70W接触,而将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间隙密封。采用该结构,能够抑制异物进入主体壳体11内部。此外,利用1个弹性构件25就达到了抑制异物进入的效果,与利用多个弹性构件来实现相同的效果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牙刷主体10的体形。
(20)主体结合构造T具有内壳30的内侧嵌合部分TA和外壳20的外侧嵌合部分TB。内侧嵌合部分TA借助3个支承部分31G连接于内壳30的基础部分31F。采用该结构,与内侧嵌合部分TA没有借助支承部分31G连接于基础部分31F的结构相比,提高了内侧嵌合部分TA的强度。
(21)牙刷结合构造S具有上部结合部分21的外侧嵌合部分SA和牙刷附件50的牙刷侧嵌合部分SB。外侧嵌合部分SA具有对牙刷附件50相对于上部结合部分21的旋转进行限制的结构。采用该结构,在牙刷附件50安装在上部结合部分21的状态下,能够抑制牙刷附件50相对于上部结合部分21进行旋转。
(22)外侧嵌合部分SA的直立壁部SA1具有赋予牙刷附件50操作感的功能和限制牙刷附件50的旋转的功能。采用该结构,与使各自独立的部件具有这2个功能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牙刷结合构造S小型化。
(第2实施方式)
作为图3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主要不同点,具有以下的不同点。即,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电动牙刷2具有1个功能部件即牙刷附件50。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电动牙刷2具有2个功能部件即牙刷附件50和牙渍护理附件100。下面,详细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的不同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一部分说明或者全部说明。
图31(a)表示在图2(a)中牙刷附件50被XZ平面剖开的电动牙刷2。牙刷主体10具有牙渍护理附件100。牙渍护理附件100与外壳20的上部结合部分26结合。此外,牙渍护理附件100位于牙刷附件50内的空间。
图31(b)表示在图31(a)中省略牙刷附件50,并且将牙渍护理附件100从上部结合部分26分离后的状态下的电动牙刷2。上部结合部分26具有:凹嵌合部分26B,其供牙渍护理附件100嵌入;以及顶端支承部分26C,其用于在Z方向支承牙渍护理附件100。此外,在此基础上,上部结合部分26具有:引导槽26A,其与第1实施方式的上部结合部分21的引导槽21A是相同的形状;以及弹性构件27,其用于对牙刷附件50的内表面和上部结合部分26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需要说明的是,上部结合部分26的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上部结合部分21的结构相同。
牙渍护理附件100具有:凸嵌合部分101,其能嵌入于凹嵌合部分26B;以及护理部分102,其用于研磨牙齿。护理部分102具有作用面103,该作用面103随着从上方ZA朝向下方ZB去而自后方XB向前方XA倾斜。作为牙渍护理附件100的材料,使用带有研磨剂的硅橡胶。
主体壳体11具有与XY平面正交的中心轴线。牙渍护理附件100具有与XY平面正交的中心轴线。在电动牙刷2的XZ平面中,牙渍护理附件100的中心轴线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中心轴线位于后方XB。此外,牙渍护理附件100的中心轴线和主体壳体11的中心轴线彼此平行。
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所实现的(1)~(22)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效果。
(23)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第1功能部件的牙刷附件50和作为第2功能部件的牙渍护理附件100。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1个电动牙刷2对口腔进行2种清洁作业。
(24)牙渍护理附件100与主体壳体11的上部结合部分26结合。因此,与牙渍护理附件100不能与上部结合部分26结合的结构相比,对同一附件100的管理变得容易。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口腔卫生装置包括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以外的实施方式。以下,作为口腔卫生装置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示出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各变形例能够彼此组合起来使用。
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具有使外壳20和牙渍护理附件100彼此结合及分离的结构。但是,外壳20和牙渍护理附件100之间的关系并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将牙渍护理附件100固定于外壳20的结构。即,牙渍护理附件100不能从外壳20分离。
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具有使牙渍护理附件100的凸嵌合部分101相对于外壳20的上部结合部分26偏心的中心轴线。但是,上部结合部分26和凸嵌合部分101的关系并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的上部结合部分26和凸嵌合部分101同轴。
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第2功能部件的牙渍护理附件100。但是,第2功能部件的形态并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第2功能部件的修指甲(日语:爪磨き)用附件或者牙龈按摩附件。
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第1功能部件的牙刷附件50、并具有作为第2功能部件的牙渍护理附件100。但是,第1功能部件和第2功能部件的形态并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以下的(A)~(F)中的组合而成的第1功能部件和第2功能部件。
(A)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第1功能部件的牙刷附件50。此外,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牙刷附件、牙龈按摩附件、要点磨砺刷(日语:ポイント磨きブラシ)、修指甲用附件、牙膏管(日语:歯磨剤チューブ)以及振动调整用的块体(日语:錘)中的任意一个功能部件作为第2功能部件。
(B)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第1功能部件的牙龈按摩附件。此外,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牙刷附件、牙龈按摩附件、要点磨砺刷、修指甲用附件、牙膏管、振动调整用的块体、牙间刷以及牙渍护理附件中的任意一个功能部件作为第2功能部件。
(C)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第1功能部件的要点磨砺刷。此外,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要点磨砺刷、牙刷附件、牙龈按摩附件、修指甲用附件、牙膏管、振动调整用的块体、牙间刷以及牙渍护理附件中的任意一个功能部件作为第2功能部件。
(D)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第1功能部件的修指甲用附件。此外,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牙刷附件、牙龈按摩附件、要点磨砺刷、牙膏管、振动调整用的块体、牙间刷以及牙渍护理附件中的任意一个功能部件作为第2功能部件。
(E)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第1功能部件的牙渍护理附件。此外,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牙渍护理附件、牙刷附件、牙龈按摩附件、要点磨砺刷、修指甲用附件、牙膏管、振动调整用的块体、牙间刷以及糊状剂管(日语:ペースト剤チューブ)中的任意一个功能部件作为第2功能部件。
(F)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第1功能部件的牙间刷。此外,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牙间刷、牙刷附件、牙龈按摩附件、要点磨砺刷、修指甲用附件、牙膏管以及振动调整用的块体中的任意一个功能部件作为第2功能部件。
在上述(A)~(F)的变形例中,具有振动调整用的块体的电动牙刷2具有将牙刷主体10和块体彼此结合及分离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使块体与牙刷主体10结合时,振动产生装置40向第1功能部件或者第2功能部件赋予的振动变小。另一方面,在使块体从牙刷主体10分离时,与结合有块体时相比,振动产生装置40向第1功能部件或者第2功能部件赋予的振动变大。即,块体能够调整振动产生装置40向第1功能部件或者第2功能部件赋予的振动的大小。
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具有由硅橡胶形成的牙渍护理附件100。但是,牙渍护理附件100的结构并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被实施了滚花加工的金属材料作为牙渍护理附件。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在通电配件67与电路基板61的输出侧的阳极端子之间具有电流保险丝62。但是,电流保险丝62的形成位置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在阴极配件63与电路基板61的输出侧的阴极端子之间具有电流保险丝62。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具有与主体壳体11独立地构成的装饰环12。但是,电动牙刷2的结构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具有作为主体壳体11的局部而形成的与装饰环12相当的部分来取代装饰环12。或者,具有作为把持壳体70的局部而形成的与装饰环12相当的部分来取代装饰环12。
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中,在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位置是接通位置时,把持外表面70Z不形成相对于罩外表面80Z成一体的外表面。但是,电动牙刷2的外表面的形状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在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中,在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位置是接通位置时以及是断开位置时,把持外表面70Z形成与罩外表面80Z一体的外表面。需要说明的是,所形成的一体的外表面是表示在将一个外表面延长而形成虚拟面时,另一个外表面的全部都属于该虚拟面的状态。
作为上述变形例的一个例子的电动牙刷2,具有XY平面的剖面形状是N边形的罩来代替罩80,具有XY平面的剖面形状是N边形的把持壳体来代替把持壳体70。N边形的罩和N边形的把持壳体在相对的旋转位置是断开位置及接通位置时的各个情况下,罩及把持壳体的外表面形成一体的外表面。此时,为了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改变的、把持壳体的旋转角度被“360度/N度”所限制。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作为把持结合构造U具有能使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旋转的结构。但是,关于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相对动作的结构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替代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或者在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旋转的基础上,而具有能使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结构。该电动牙刷2在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位于长度方向的第1规定位置时,断开电动机41的电源。另一方面,在把持壳体70相对于主体壳体11位于长度方向的第2规定位置时,接通电动机41的电源。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的把持结合构造U具有能使把持壳体70整体相对于主体壳体11旋转的结构。但是,关于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的相对旋转的结构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的把持结合构造U具有各自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1进行旋转的2个把持壳体(以下称为“分割把持壳体”)。分割把持壳体具有:下侧分割壳体,其包括从下侧壁部72到Z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壳体;以及上侧分割壳体,其包括从中间部分到开口部分73的壳体。将下侧分割壳体和上侧分割壳体合并在一起而成的分割把持壳体的结构以把持壳体70的结构为标准。该变形例的把持结合构造U具有能使下侧分割壳体相对于主体壳体11旋转的结构。主体壳体11和下侧分割壳体之间的相对的旋转状态与主体壳体11和把持壳体70之间的相对的旋转状态一样,具有分离状态、断开状态以及接通状态。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牙刷2在外壳20的上部结合部分21内具有电动机41。但是,电动机41的位置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在中间结合部分22内具有电动机41。或者,跨越中间结合部分22和下部结合部分23地具有电动机41。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装饰环12具有能使装饰面12Z的2点以上的部位与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设置面接触的结构。但是,装饰环12的形状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装饰环12具有能与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设置面接触的平面。平面用于限制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相对于设置面进行旋转。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具有电动牙刷2和罩80。但是,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的结构部件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没有罩80。即,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可以仅由电动牙刷2形成。
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干电池3作为电动牙刷2的电源。但是,电动牙刷2的电源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内容。例如,变形例的电动牙刷2可以使用2次电池作为电源。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便携式口腔卫生装置1以外的其他的口腔卫生装置。作为其他的口腔卫生装置,例如列举出牙渍清除装置。牙渍清除装置具有用于研磨牙齿的研磨部分;用于使研磨部分振动的电动机;用于保持电动机的主体壳体;以及覆盖主体壳体的外表面的把持壳体。此外,主体壳体和把持壳体具有能够使主体壳体和把持壳体之间相对动作的相对动作构造。此外,相对动作构造作为电动机的电源开关发挥作用。
总之,只要是包括以下部分的口腔卫生装置,对任何装置都适用本发明,即,包括:作用于口腔的功能部件;用于使功能部件工作的电动机;用于保持电动机的主体壳体;以及覆盖主体壳体的外表面的把持壳体。

Claims (8)

1.一种口腔卫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口腔卫生装置具有:
功能部件,其作用于口腔;以及
装置主体,
上述装置主体包括:
主体壳体,其构成为能够与上述功能部件结合以及能够自上述功能部件分离;
把持壳体,其覆盖上述主体壳体的外表面,具有在使用上述口腔卫生装置时被把持的把持外表面;以及
外观部分,其在上述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上述把持外表面与上述功能部件之间,
上述外观部分具有外表面,该外表面在与上述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位于比上述把持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
上述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包括上述把持外表面和上述外观部分的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卫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观部分的外表面遍及上述装置主体的整周且位于比上述把持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口腔卫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口腔卫生装置还包括罩,该罩构成为能够与上述装置主体结合及能够自上述装置主体分离,
上述外观部分的外表面位于比上述罩的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
上述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包括上述把持外表面、上述外观部分的外表面以及上述罩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口腔卫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观部分具有能够限制上述装置主体相对于设置面旋转的构造。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口腔卫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观部分作为相对于上述主体壳体和把持壳体独立的部件而形成,并且固定于上述主体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口腔卫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观部分作为上述把持壳体的一部分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口腔卫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口腔卫生装置是电动牙刷,
上述功能部件是牙刷部件,
上述口腔卫生装置还包括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带偏心砝码的输出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口腔卫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口腔卫生装置还包括罩,该罩构成为能够与上述装置主体结合及能够自上述装置主体分离。
CN201280042238.XA 2011-10-19 2012-10-10 口腔卫生装置 Active CN103764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0213A JP5975247B2 (ja) 2011-10-19 2011-10-19 口腔衛生装置
JP2011-230213 2011-10-19
PCT/JP2012/006477 WO2013057899A1 (ja) 2011-10-19 2012-10-10 口腔衛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4064A true CN103764064A (zh) 2014-04-30
CN103764064B CN103764064B (zh) 2016-07-06

Family

ID=48140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2238.XA Active CN103764064B (zh) 2011-10-19 2012-10-10 口腔卫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75247B2 (zh)
CN (1) CN103764064B (zh)
WO (1) WO2013057899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4523U (ja) * 1993-02-10 1994-09-13 剛三 松木 組立て歯ブラシ並びに携帯用歯ブラシ
JPH1142116A (ja) * 1997-07-28 1999-02-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歯ブラシ
JP3134115U (ja) * 2007-05-25 2007-08-02 協和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歯ブラシ
WO2011086960A1 (ja) * 2010-01-14 2011-07-21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口腔ケア装置
CN201920933U (zh) * 2009-12-25 2011-08-1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动牙刷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6971U (zh) * 1976-08-31 1978-03-31
US4615635A (en) * 1985-06-10 1986-10-07 Kim Kun H Toothbrush with flow control valve
US5028158A (en) * 1990-04-19 1991-07-02 Theodore Fey Toothbrush with means for attaching a toothpaste tube
JPH04244109A (ja) * 1991-01-30 1992-09-01 Hiroshi Fukuba 電動歯ブラシ
JPH0548723U (ja) * 1991-12-05 1993-06-29 株式会社川崎精機製作所 電動歯ブラシ
JPH08224259A (ja) * 1995-02-20 1996-09-03 Tokyo Nakai:Kk 歯間歯ブラシおよびブラシ保持具
JP3029075U (ja) * 1996-03-18 1996-09-17 株式会社川崎精機製作所 歯ブラシ
NO310174B1 (no) * 1999-04-19 2001-06-05 Stein Hofstad Flerfunksjons artikkel for personlig hygien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4523U (ja) * 1993-02-10 1994-09-13 剛三 松木 組立て歯ブラシ並びに携帯用歯ブラシ
JPH1142116A (ja) * 1997-07-28 1999-02-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歯ブラシ
JP3134115U (ja) * 2007-05-25 2007-08-02 協和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歯ブラシ
CN201920933U (zh) * 2009-12-25 2011-08-1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动牙刷
WO2011086960A1 (ja) * 2010-01-14 2011-07-21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口腔ケ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85774A (ja) 2013-05-13
WO2013057899A1 (ja) 2013-04-25
JP5975247B2 (ja) 2016-08-23
CN103764064B (zh) 2016-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4066B (zh) 口腔卫生装置
JP5938723B2 (ja) 口腔衛生装置
US20210330067A1 (en) Oral Care System and Method
TWI364887B (en) Connectors designed for ease of use
USD548978S1 (en) Holder for an electric toothbrush and a charger unit
US8893732B2 (en) Makeup puff apparatus
US10582764B2 (en) Oral care system and method
CN105835012A (zh) 作业工具
CN103764065A (zh) 口腔卫生装置
CN103764064A (zh) 口腔卫生装置
CN105877993A (zh) 可视洗耳器及洗耳装置
JP6115843B2 (ja) 口腔衛生装置
JP6497665B2 (ja) オーラルケアセット
CN104939721B (zh) 洗脸用电动刷装置
CN108936999A (zh) 智能指环
CN211067123U (zh) 可调角度的口腔清洁装置
USD486792S1 (en) Electrical outlet adapter
CN209827070U (zh) 一种多功能牙刷
WO2013076903A1 (ja) 口腔衛生装置
CN210954987U (zh) 一种组合式鼠标
CN205647902U (zh) 一种佩戴式新型蓝牙耳机
JP6443834B2 (ja) オーラルケアセット
CN211300450U (zh) 一种模块式结构的智能洗牙器
CN218589162U (zh) 冲牙器
CN209375708U (zh) 一种带全功能物理按键的智能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