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51755A -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51755A
CN103751755A CN201410043280.4A CN201410043280A CN103751755A CN 103751755 A CN103751755 A CN 103751755A CN 201410043280 A CN201410043280 A CN 201410043280A CN 103751755 A CN103751755 A CN 103751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ese herbal
preparation
herbal medicine
parts
bacillus subtil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32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51755B (zh
Inventor
文正常
潘淑惠
王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FARMI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FARMI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FARMI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IZHOU FARMI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41004328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517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51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51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51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517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中草药按质量份数计算,包括当归、川芎、桃仁、栀子、益母草、车前子、牛膝、干姜以及甘草;生物菌按中草药总质量每克含菌量计算。本发明运用选择性优势生物复合菌,在一定条件下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常用中草药药物进行生物发酵、降解,提高其组方药物的溶出率和增强其药物的生物活性,在使用过程中,将改善奶牛消化系统微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对药物纤维的降解能力,从而促进中草药的消化吸收。利用中草药药物方剂活血化瘀、防腐生肌等功效,改善炎性子宫的局部血液循环和促进损伤粘膜组织的修复,从而达到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进行“无抗”防治之目的。

Description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畜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畜禽产品及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我们在努力提高畜禽生产水平的同时,如何生产出合格的肉、蛋、奶等主要畜禽产品,提高和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及生命健康,是亟待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其中,如何在畜禽产品生产环节杜绝和减少生物污染,化学药物、抗生素的残留等问题,都为当前在畜禽的饲养和疫病防控的手段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关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中,都明确了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化药、抗生素等产品的广泛使用。现代生产实践研究表明,在当前的畜禽疫病防控方面,生物技术、中兽医医药技术拟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解决畜禽养殖生态环境净化,动物健康保健,化药、抗生素残留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学技术手段。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生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要产科疾病,是引起奶牛不孕、习惯性流产、奶生产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年来,我国绝大部份地区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仍以传统的子宫清洗、利凡诺、金霉素、庆大霉素等化药宫内消炎治疗方法为主,虽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易导致抗药性和奶中药物残留,形成“抗生奶”危害人类健康。自从我国对奶制品相关药残标准强制执行以来,抗生素治疗方法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同时,改用中草药等其他“无抗”方法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使用面仍较狭窄。目前,奶牛子宫内膜炎抗生素防治方法的应用与奶产品抗生素残留问题,形成了一个矛盾的生产共同体,使该病的防治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据我省近几年奶牛生产常见疾病调查显示,目前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占奶牛常见疾病30%,占产科疾病的80%,对奶牛繁殖的影响占60-65%,按原有传统方法治疗后,奶牛繁殖率可达80-90%,目前仅为70-80%,其繁殖率下降了10%左右(该数据为贵州某奶牛公司提供),由此表明奶牛子宫内膜炎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前提高奶牛综合生产水平的主要疾病。有关奶牛子宫内膜炎“无抗”疗法近年来在中草药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产生了不少的经验药方,由于受剂型的限制,有效成份吸收不彻底,利用率低,疗效不确切,投药量大,药物自身的毒性经机体带来的副用难以消除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炎症消除慢且不彻底,治疗时间长,用药成本明显增高,延长了配种受孕时间和受胎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它达到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进行“无抗”防治的目的,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按质量份数计算,包括当归80-90份、川芎25-35份、桃仁30-40份、栀子25-35份、益母草110-140份、车前子40-50份、牛膝20-30份、干姜25-35份以及甘草12-17份;生物菌按中草药总质量每克含菌量计算,包括嗜酸乳酸杆菌10×109-10×1010个/g、枯草芽孢杆菌10×109-10×1010个/g 。 
按质量份数计算,包括当归85份、川芎30份、桃仁35份、栀子30份、益母草125份、车前子45份、牛膝25份、干姜30份以及甘草15份;生物菌按中草药总质量每克含菌量计算,包括嗜酸乳酸杆菌10×109个/g、枯草芽孢杆菌10×109个/g。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的制备方法,按上述质量份数取各组份,将当归、川芎、桃仁、栀子、益母草、车前子、牛膝、干姜以及甘草混合后粉碎,获得混合药粉;向混合药粉中,加入混合药粉总质量15%的水,并充分拌匀,获得润湿药粉;向润湿药粉中分别加入嗜酸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然后在37℃下密闭发酵48h,然后在65-80℃下干燥至水分含量11-14%,获得干燥药粉;对干燥药粉中的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活性检验,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酸杆菌按10×109个/g(指每克药物中活菌数量)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根据活性检验计数结果添加,使活菌量不低于10×109个/g;最后将产品分装后即可。 
混合药粉的粉碎粒度为过80目筛。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的制备方法,按上述质量份数取各组份,将当归、川芎、桃仁、栀子、益母草、车前子、牛膝、干姜以及甘草混合,将混合物中按1:3的质量比加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将浸泡后混合药物与水加热进行三次煎煮,每次1.5-2小时,将三次煎煮后的药夜混合过滤,在100℃条件下浓缩至2g生药/10ml;向浓缩液中加入占浓缩液总质量0.05%的冰片,待冰片充分溶化后,将浓缩液按100目标准过滤备用;将过滤后的浓缩液在压力为15磅,温度为121℃下高压灭菌20分钟;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在经灭菌冷确浓缩过滤液中按10×109个/ml(此处为每ml灭菌浓缩过滤液中含有10×109个活菌)标准分别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最后进行分装即可。 
本发明中所采用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ACCC01854株,嗜酸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为CICC23119株,均可购自中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均为我国目前微生态制剂研发、生产中首选的优势菌株,对多数致病性菌在动物体内的生长繁殖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利用其生物活性对中草药进行发酵、降解,可提高中草药的生物利用度,使用时亦能改善动物机体的微生态环境,将有利益药物的消化吸收,对中草药的功能发挥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技术效果,进行了以下实验: 
本发明的配方具有活血化瘀、清热燥湿,生肌腐蚀,收敛之功效。
一、选择性益生菌对配方主药的发酵作用试验研究 
1、实验建立:
1、实验材料:选择性益生菌优势菌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ACCC01854株,嗜酸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为CICC23119株购自中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含量测定用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等标准品购自中国中国药品生物制剂检定所;实验用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等药材购自贵阳三桥中草药批发市场;选择性培养基由实验室制备。
实验仪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仪为LC—20A,恒温培养箱、干燥箱、发酵袋等由实验室制备。 
2、实验方法: 
2.1发酵实验:将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等药材分别粉碎,80目过筛。实验共设三个组,每组分别取350g原药,按原药总质量的15%加入无菌水拌润用发酵袋分装密闭;第一组为实验对照,第二、三组分别按10×109/g、10×1010/g同时加入实验用枯草芽孢杆菌和嗜酸乳酸杆菌,放入恒温箱37℃发酵48h,然后在80℃烘箱中干燥至水分含量13%左右后取出,密闭备用。
2.2药物主要成分渗出率的测定: 
2.2.1药物标准曲线普的建立:称取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标准对照品各3mg, 分别置100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制成每1ml含30ug的标准品溶液,各自分别取标准品溶液1ul、5ul 、8ul、10ul、 12ul进样,记录色谱峰峰面积,以各标准对照品进样量为横坐标,以色谱峰峰面积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得出各标准对照品的回归方程,以此表明对照品进样量范围与峰面积的良好线性关系。即:益母草碱:回归方程A=7.4×106C+5982.6,相关系数R=0.9995,进样量范围0.16-1.92;当归多糖:回归方程A=4.85×106C+1063.6, 相关系数R=0.9997,进样量范围0.0368-0.32ug;川芎脂溶本内脂:回归方程A=3.8×106C-7312.5,相关系数R=0.9997,进样量范围0.018-0.235ug;桃仁杏仁甙:回归方程A=1.4×106C+1095.8,相关系数R=0.9999,进样量范围0.03-0.36 ug.
2.2.2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晴-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
2.2.2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晴-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 
2.2.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称取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标准对照品各3mg, 分别置100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制成每1ml含30ug的标准品溶液即可。 
2.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称取各实验组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供试样品粉末各10mg, 分别置锥容量瓶中,加甲醇25ml称重,超声处理5分钟,冷却,补重,滤过,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可。 
2.2.4 测定:分别吸取各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10ul,进入液相色谱系统仪进行测定。 
3、实验结果: 
选择性生物菌对中药发酵主要成分溢出率结果:从表中测定结果显示,选择性优势益生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对中草药当归、川芎、桃仁等中药进行发酵,能显著提高其主要成分的溢出率,与益生菌群添加量呈正相关。但对益母草碱的溢出率无明显作用。
Figure 2014100432804100002DEST_PATH_IMAGE001
4、讨论与结论: 
4.1根据实验结果显示,选择性优势益生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对中草药当归、川芎、桃仁等中药进行发酵,能显著提高当归多糖、川芎脂溶性本内脂、桃仁杏仁甙等主要成分的溢出率,对提高中草药的生物利用度具有良好的功能优势。
4.2实验选择的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酸杆菌是我国目前微生态制剂研发、生产中首选的优势菌株,对多数致病性菌在动物体内的生长繁殖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与相关中草药共同使用,在提高中草药生物利用度的同时,亦能改善动物机体的微生态环境,有利益药物的消化吸收,对中草药的功能发挥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4.3将有益微生物用于中草药的加工与炮制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本发明利用选择性优势菌株对相关中草药主要成分的影响展开相关试验探索,对开展中草药新剂型的研发和功能性拓展具有积极的科学指导意义。 
二、本发明的药物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血清SOD和MDA的影响试验研究 
1、实验动物:
在我省某奶牛养殖生产基地选择经临床分析诊断患有不同程度儗似子宫内膜炎的患牛12头为实验对象,临床表现以奶牛阴道排出炎性分泌物为主要病理特征;阴道检查时子宫颈口松弛,阴道及子宫内膜充血肿胀,并有一定量的脓性分泌物为判断标准。
2、实验材料: 
2.1实验药物制剂:采用权利要求3的方案制备的内服散剂(以下简称: 内服散剂)、以及采用权利要求5的方案制备的清洗液制剂(以下简称: 清洗液),由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制备。
2.2实验检测试剂: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130326)。 
2.3血清检测样本采集:用药前一天采集第一次,用药后分别在4d、8d采集第二次和第三次。 
3、实验方法: 
3.1检测方法:血清SOD的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血清MDA的测定采用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试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3.2实验分组:实验设健康对照组2头,病理对照组2头,内服散剂治疗组5头,内服散剂内服结合清洗液进行子宫清洗灌注治疗5头。(见表2) 
Figure 2014100432804100002DEST_PATH_IMAGE002
4、实验结果:
4.1血清中SOD测定结果:从表2实验结果显示,用药组血清中的SOD的含量要高于病理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口服加子宫用药实验组要高于口服用药实验组。
4.2血清中MDA检测结果分析:从表4实验结果显示,用药组血清中的MDA的含量要低于病理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口服加子宫用药实验组要低于口服用药实验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 
4.3临床痊愈情况观察结果:药物治疗实验组经3天用药后,患牛阴道炎性分泌物明显减少,经5天用药后,临床病理症状基本消失。但口服加子宫用药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口服用药实验组。 
5、讨论与结论 
5.1 在动物机体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与疾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对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活性的高低间接反映动物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当SOD的活力或含量下降使机体内O2-浓度增加,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发生障碍。同时,氧自由基和活性氧首先攻击生物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引发膜脂过氧化作用,并因此生成过氧化物的终产物丙二醛(MDA),从而引起机体细胞的损伤,导致细胞代谢及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因此,患畜血清中SOD 和MDA值的变化,是考量组织炎症消长的重要参考参考指标。
5.2 实验结果表明,内服散剂、清洗液的使用,能显著提高子宫内膜炎患牛血清中的SOD含量和显著降低MDA的含量,同时与子宫内膜炎临床病理症状的消退呈正相关,由此表明实验用内服散剂及清洗液对奶牛宫内膜炎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 
5.3当前,奶牛子宫内膜炎应用传统的子宫清洗、利凡诺等化药宫内消炎治疗方法,其组织抗炎效果比中草药要直接,但很易造成奶制品抗生素残留,对人类食品卫生安全带来潜在的危害。兽用中草药生物合元技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应用,对提高其防治效果、提高奶牛受胎率和解决奶产品抗生素残留等积极的生产及社会意义。 
三、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的毒性试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1实验动物:Ⅱ级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黔) 2002-0001。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性20只,雄性20只;大鼠(SD品系):雌性16只,雄性16只,14周龄,体重220±20 g。
2.2受试药物:采用权利要求3的方案制备的内服散剂(以下简称: 内服散剂)、最大浓度为1g(生药)/ml,为棕褐色。 
2、实验条件: 
试验动物进入清洁实验室后饲养一周,观察动物活动、进食、大小便均无异常后开始试验。全不锈钢大鼠饲养笼(50×32×22.5cm),动物雌雄分笼,鼠全价颗粒饲料喂养,由经过培训的饲养人员专人饲养管理。动物室光照充足,通风和空调设备良好,室温18~25℃,相对湿度50~70%,实验室按常规定期消毒。
3、实验检测仪器 
血液学指标检测用 CELL-DYN1700全自动全血细胞计数仪(美国);血液生化学检测用ABBOTT-AEROSET 2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凝血检测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日本);奥林巴斯显微镜(日本);赛多利斯BS223S电子天平(德国)。
4、实验内容 
4.1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最大给药量测定(MTD)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各20只: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内服散剂药物试验组用1g(生药)/ml,一天内1次灌胃给药,每次0.4ml/10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观察14天,记录受试小鼠行为、活动、摄食量、体重、粪便、死亡等情况,未死亡小鼠于14天后处死进行尸检。
4.2、大鼠反复给药毒性试验 
4.2.1实验分组及给药剂量(见表5)
Figure 2014100432804100002DEST_PATH_IMAGE005
4.2.2:主要检查内容:
4.2.2.1一般观察:每天详细笼旁观察并记录试验动物的外观体征和行为活动情况、精神状况、进食与饮水、大小便、口、鼻、眼异常分泌物和被毛等情况有无异常。
4.2.2.2 体重和进食量:每周称体重一次,并按体重变化调整给药量。每日记录饮食量以及饮水量,每周统计一次进食量及引水量,以食量以g/100g(体重)/d与水量以ml/100g(体重)/d表示。 
4.2.2.3 血常规指标检查:取血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 
4.2.2.4血液生化指标:取血检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尿素氮(BUN)、胆碱酯酶(CHE)、总胆固醇(CHO)、肌酐(Cr)、血清球蛋白(GLO)、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 
4.2.2.5 系统尸检:试验动物在每批处死后,进行系统尸解。注意观察各脏器的外观形态颜色、大小、质地。 
4.2.2.6病理组织学检查: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等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4.2.2.7对照组与给药组动物均将各主要脏器同一部位取材,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照相。高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的主要脏器组织作病理学检查,保存中、低剂量组的主要脏器组织备查。 
5、 试验结果 
5.1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药物试验组40g(生药)/kg剂量给药的小鼠,当天见小鼠毛色光滑、粪便为褐色,质地较稀软,摄食、活动较少,第二天后小鼠活动、摄食量、体重增长、粪便等均恢复正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且14天内无死亡及其它异常发生,两组同时处死后进行尸检,各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经肉眼观察未见异常改变。
5.2大鼠反复给药毒性试验结果 
5.2.1对动物一般情况的影响:试验动物在整个试验期内动物行为活动、饮食、大小便和被毛色泽等情况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未见呕吐、流涎、流泪、呼吸困难等症状,整个试验期间有个别动物死亡,经笼旁观察及大体解剖学观察,死亡动物未见显著异常,为给药不当致死。
5.2.2体重:各组动物给药后,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长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数据经统计学分析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6)。 
Figure 2014100432804100002DEST_PATH_IMAGE006
与对照组比较:p>0.05 
5.2.3 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10g/kg显著降低小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数,提高大细胞(粒细胞)百分数和小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经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其数值在正常值范围内。各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在不同给药变化未见明显规律性,而且与给药剂量未见显著相关性。试验结果见表7。
Figure 421577DEST_PATH_IMAGE002
5.2.4对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6g/kg剂量组显著提高血TBIL的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各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给药剂量未见显著相关性。试验结果见表8。 
5.2.5 对大鼠主要脏器的解部学观察:试验结束后处死动物,立即解剖,肉眼观察大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等主要脏器,各脏器表面光滑,无粘连,色泽正常,未见充血、肿胀、出血、坏死、粘连,胃肠无扩张,肠壁无水肿、出血、溃疡等异常现象。 
5.2.6 对病理脏器组织学检查结果如图1-6所示: 
心脏:心肌细胞横纹清晰,核居中,间质未见血管扩张及炎细胞浸润;心外膜、心内膜无异常。
肝脏:肝细胞排列呈索状,肝小叶结构清楚,汇管区未见炎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多边形,浆丰富,核大而圆。 
脾脏:纤维包膜完整,无增厚,脾小体清晰可见,小梁结构正常,红髓、白髓清楚,未见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 
肺脏:细支气管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肺泡壁结构完整,肺间隔及支气管完好无损,腔内无明显渗出物,未见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 
肾脏:肾脏皮质、髓质、肾小球结构正常,肾小球细胞数未增多,毛细血管管腔无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未见异常。 
大脑:大脑组织结构正常,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形态正常。各层神经元细胞无明显异常。 
6、讨论与结论: 
6.1 内服散剂最大给药量试验结果表明,小鼠给药后均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14天内亦无死亡。因此内服散剂的最大给药量为40g(生药)/kg。
6.2在本次实验条件下,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5 W后,凝血系统指标、血液生化生化指标与脏器组织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且各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在不同给药变化未见明显规律性,而且与给药剂量未见显著相关性,推测无明显毒理学意义。 
四、本发明的药物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生产防治比较试验研究 
1、试验材料:
试验采用权利要求3的方案制备的内服散剂(以下简称: 内服散剂)、以及采用权利要求5的方案制备的清洗液制剂(以下简称: 清洗液),由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制备;实验用三效粉针和利凡诺由项目实施协作单位提供。
2、试验动物: 
根据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病理指征,由项目实施协作单位选择提供儗拟患牛36头进行分组治疗试验。
3、试验方法: 
3.1 患牛选择标准:临床表现以奶牛阴道排出炎性分泌物为主要病理特征;阴道检查时子宫颈口松弛,阴道及子宫内膜充血肿胀,并有一定量的脓性分泌物为判断标准。
3.2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患牛阴道炎性分泌物减少,但脓性分泌物消失,判定为有效;患牛阴道停止排炎性分泌物,宫颈和阴道粘膜充血病理表征消失,重症患牛直肠检查子宫的形状大小、质地变化收缩反应恢复正常,判定为痊愈。 
3.3试验分组与药物使用方法:试验共设4个组: 
3.3.1 试验Ⅰ组为抗生素、化药治疗组,用三效粉针10g/头颈部肌肉注射,1天一次,连续治疗5-7天,0.3%痢凡诺子宫清洗,每2天一次。
3.3.2 试验Ⅱ组为内服散剂治疗组,用内服散剂400g/头兑水灌服,1天2次,1次200 g。连用5-7天; 
3.3.3 试验Ⅲ组为内服散剂结合清洗液治疗组,用内服散剂400g/头兑水灌服,1天2次,1次200 g,连用5-7天,清洗液按1:10兑水子宫清洗后,再宫内灌注清洗液150-200ml,每2天一次。
3.3.4 试验Ⅳ组为试验对照组,不做药物治疗处理。 
4、试验结果 
表中9试验结果显示,各药物治疗试验组有效率为100%,试验Ⅰ组的治愈率为91.67%,试验Ⅱ组为66.67%,试验Ⅲ组为83.33%,试验Ⅳ组为零。
Figure 2014100432804100002DEST_PATH_IMAGE009
、讨论与结论:
5.1根据生产防治比较试验结果,各药物治疗方法对奶牛子宫内膜炎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有效率为100%。其中抗生素、化药结合治疗组治愈率为91.67%,合元制剂治疗组治愈率分别为83.33%和66.67%。其效果差异我们认为与合元制剂在抑制或杀菌方面没有抗生素、化药直接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5.2虽然抗生素和化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效果仍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在治疗期间易导致奶中药物残留。自从我国对奶制品药残标准强制执行以来,该方法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不符合国家当前对奶制品生产的食品安全要求。本发明的内服散剂结合清洗液治疗方法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效果仍较为显著,如果将治疗时间或周期相对延长,其效果完全能达到奶牛生产中对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技术需求,对解决当前奶牛养殖“无抗奶”的生产具有积极的生产、经济及社会意义。 
本发明运用选择性优势生物复合菌,在一定条件下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常用中草药药物进行生物发酵、降解,提高其组方药物的溶出率和增强其药物的生物活性,在使用过程中,将改善奶牛消化系统微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对药物纤维的降解能力,从而促进中草药的消化吸收。同时将其中药组方提取物与生物菌配合组成生物合元制剂,利用选择性生物菌对奶牛炎性子宫内常在致病菌的定植进行有效抑制,同时将炎性子宫内的炎性产物组织胺进行有效分解;利用中草药药物方剂活血化瘀、防腐生肌等功效,改善炎性子宫的局部血液循环和促进损伤粘膜组织的修复,从而达到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进行“无抗”防治之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可获得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剂,它们均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可根据需要选择药物的制剂类型,本发明对当前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有效防治及奶产品抗生素残留等问题的解决具有良好社会、经济及生态意义。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大鼠实验中肝脏组织变化检查结果; 
附图2为本发明的大鼠实验中睾丸组织变化检查结果;
附图3为本发明的大鼠实验中脾脏组织变化检查结果;
附图4为本发明的大鼠实验中卵巢组织变化检查结果;
附图5为本发明的大鼠实验中肾脏组织变化检查结果;
附图6为本发明的大鼠实验中心肌组织变化检查结果。
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1: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的制备生物合元制剂(内服散剂),按质量份数计算,取当归85份、川芎30份、桃仁35份、栀子30份、益母草125份、车前子45份、牛膝25份、干姜30份以及甘草15份;将上述药物混合后粉碎,过80目筛,获得混合药粉;向混合药粉中,加入混合药粉总质量15%的蒸馏水,并充分拌匀,获得润湿药粉;向润湿药粉中按10×10 9 个/g分别加入嗜酸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CCC01854株,嗜酸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CICC23119株,均购自中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发酵袋封装密闭在37℃下发酵48h,然后在65-80℃下干燥至水分含量13%左右获得干燥药粉;对干燥药粉中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活性检验,方法是,取发酵中药干品1g,加入蒸馏水100ml,食盐10g,100℃条件下5分钟,平板普通营养培养基37℃培养18-24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计算活菌含量;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酸杆菌按10×10 9 个/g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根据活性检验计数结果添加,使活菌量不低于10×10 9 个/g;最后将产品在干燥环境下按1000g重量标准分装密闭,并在阴凉、干燥处存放。
本发明的实施例2: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的制备方法生物合元制剂(清洗液),按质量份数计算,取当归85份、川芎30份、桃仁35份、栀子30份、益母草125份、车前子45份、牛膝25份、干姜30份以及甘草15份,并将其混合,将混合物中按1:3的质量比加清洁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将浸泡后混合药物与水加热进行三次煎煮,每次1.5—2小时,将三次煎煮后的药夜混合,用三层纱布过滤,将过滤液在100℃条件下浓缩至2g生药/10ml(这里是指每10ml过滤液中包含2g生药);向浓缩液中加入占浓缩液总质量0.05%的冰片,待冰片充分溶化后,用中药过滤器将浓缩液按100目标准过滤备用;将过滤后的浓缩液在压力为15磅,温度为121℃下高压灭菌20分钟;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在经灭菌冷确浓缩过滤液中按10×109个/ml标准分别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最后将250ml或500ml玻璃或塑料分装瓶高温灭菌,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封装,并在阴凉、干燥处存放。 

Claims (5)

1.一种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算,包括当归80-90份、川芎25-35份、桃仁30-40份、栀子25-35份、益母草110-140份、车前子40-50份、牛膝20-30份、干姜25-35份以及甘草12-17份;生物菌按中草药总质量每克含菌量计算,包括嗜酸乳酸杆菌10×109-10×1010个/g、枯草芽孢杆菌10×109-10×1010个/g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算,包括当归85份、川芎30份、桃仁35份、栀子30份、益母草125份、车前子45份、牛膝25份、干姜30份以及甘草15份;生物菌按中草药总质量每克含菌量计算,包括嗜酸乳酸杆菌10×109个/g、枯草芽孢杆菌10×109个/g。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上述质量份数取各组份,将当归、川芎、桃仁、栀子、益母草、车前子、牛膝、干姜以及甘草混合后粉碎,获得混合药粉;向混合药粉中,加入混合药粉总质量15%的水,并充分拌匀,获得润湿药粉;向润湿药粉中分别加入嗜酸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然后在37℃下密闭发酵48h,然后在65-80℃下干燥至水分含量11-14%,获得干燥药粉;对干燥药粉中的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活性检验,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酸杆菌按10×109个/g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根据活性检验计数结果添加,使活菌量不低于10×109个/g;最后将产品分装后即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药粉的粉碎粒度为过80目筛。
5.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上述质量份数取各组份,将当归、川芎、桃仁、栀子、益母草、车前子、牛膝、干姜以及甘草混合,将混合物中按1:3的质量比加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将浸泡后混合药物与水加热进行三次煎煮,每次1.5-2小时,将三次煎煮后的药夜混合过滤,在100℃条件下浓缩至2g生药/10ml;向浓缩液中加入占浓缩液总质量0.05%的冰片,待冰片充分溶化后,将浓缩液按100目标准过滤备用;将过滤后的浓缩液在压力为15磅,温度为121℃下高压灭菌20分钟;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在经灭菌冷确浓缩过滤液中按10×109个/ml标准分别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最后进行分装即可。
CN201410043280.4A 2014-01-29 2014-01-29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7517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43280.4A CN103751755B (zh) 2014-01-29 2014-01-29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43280.4A CN103751755B (zh) 2014-01-29 2014-01-29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51755A true CN103751755A (zh) 2014-04-30
CN103751755B CN103751755B (zh) 2018-10-19

Family

ID=50519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3280.4A Active CN103751755B (zh) 2014-01-29 2014-01-29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5175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7534A (zh) * 2014-08-26 2014-11-05 郭庆 一种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4173630A (zh) * 2014-08-19 2014-12-03 河南华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药灌注液及其制备工艺
RU2693900C1 (ru) * 2018-11-15 2019-07-05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Алтайский научный центр агробиотехнологий" (ФГБНУ ФАНЦА) Способ профилактики эндометрита у коров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7898A (zh) * 2007-04-24 2007-10-24 史义林 一种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复方灌注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20946A (zh) * 2012-11-28 2013-02-13 蒋常德 一种防治猪传染病的中草药活性发酵液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7898A (zh) * 2007-04-24 2007-10-24 史义林 一种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复方灌注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20946A (zh) * 2012-11-28 2013-02-13 蒋常德 一种防治猪传染病的中草药活性发酵液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付云超等: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分析与治疗措施", 《黑龙江动物繁殖》, vol. 20, no. 6, 31 December 2012 (2012-12-31), pages 22 - 24 *
李金岭等: "中兽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 《兽医导刊》 *
邓洪宇: "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活菌制剂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动物试验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农业科技辑》, no. 2, 15 February 2012 (2012-02-15) *
钟建新等: ""益母生化散"的临床应用及毒副作用观察试验",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3630A (zh) * 2014-08-19 2014-12-03 河南华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药灌注液及其制备工艺
CN104173630B (zh) * 2014-08-19 2017-08-25 河南华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药灌注液及其制备工艺
CN104127534A (zh) * 2014-08-26 2014-11-05 郭庆 一种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4127534B (zh) * 2014-08-26 2016-01-20 郭庆 一种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
RU2693900C1 (ru) * 2018-11-15 2019-07-05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Алтайский научный центр агробиотехнологий" (ФГБНУ ФАНЦА) Способ профилактики эндометрита у коров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51755B (zh) 2018-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4421B (zh) 一种防治畜禽腹泻的中药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饲料
CN101773594A (zh) 一种治疗羊腹泻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30577B (zh) 一种治疗肝胆结石和肾结石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326536C (zh) 治疗和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
JP2022001572A (ja) 漢方処方菌叢カプセ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2型糖尿病の治療薬の製造における漢方処方菌叢カプセルの使用
CN102488694B (zh) 一种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灌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51755A (zh)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生物合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46864B (zh) 一种防治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中药兽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559470A (zh) 一种牲畜用中成药
CN104258139A (zh) 一种用于防治慢性型猪瘟疫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35394A (zh) 一种用于治疗宫颈糜烂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72874A (zh) 用于蛋鸡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56165A (zh) 用于防治慢性型猪瘟疫的功能性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330349C (zh) 一种治疗尿路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79697A (zh) 一种治疗鸡球虫病中草药制剂
CN102846725A (zh) 一种复方聚维酮碘栓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389717A (zh) 一种用于治疗仔猪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7375866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用于仔猪保健促生长的药物中的用途
CN106266149A (zh) 清热中药组合物联合抗生素在制备抑制炎症因子药物方面的应用
CN105878875A (zh) 一种用于防治禽坏死性肠炎的中药超微粉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40006A (zh) 具有免疫增强、抗炎抗病毒活性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54420A (zh) 黄芩地锦草散及其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
CN115779046B (zh) 一种防治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与应用
CN109125427B (zh) 一种盆炎净栓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14349A (zh) 预防和治疗a型魏氏梭菌病的中药组合物、提取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Pan Shuhui

Inventor after: Wen Zhengchang

Inventor after: Wang Xuan

Inventor before: Wen Zhengchang

Inventor before: Pan Shuhui

Inventor before: Wang Xua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WEN ZHENGCHANG PAN SHUHUI WANG XUAN TO: PAN SHUHUI WEN ZHENGCHANG WANG XUA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