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40895A - 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 - Google Patents

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40895A
CN103740895A CN201310690717.9A CN201310690717A CN103740895A CN 103740895 A CN103740895 A CN 103740895A CN 201310690717 A CN201310690717 A CN 201310690717A CN 103740895 A CN103740895 A CN 1037408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ircular coil
bar portion
constant velocity
brac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907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立军
黄仁刚
向军
王维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ODM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ODM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ODM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ODM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9071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408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3740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08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主要应用于等速万向节钟形壳的淬火,包括感应加热装置、冷却装置以及连接装置,感应加热装置包括感应线圈,感应线圈包括圆线圈Ⅰ、圆线圈Ⅱ、杆部圆线圈Ⅰ、杆部圆线圈Ⅱ、直导体Ⅰ以及直导体Ⅱ,冷却装置包括两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圆线圈Ⅱ、杆部圆线圈Ⅰ和杆部圆线圈Ⅱ各自的圆弧半径均相等且均小于圆线圈Ⅰ的圆弧半径,杆部圆线圈Ⅰ和杆部圆线圈Ⅱ之间有间隔。本发明将感应加热装置的加热感应圈分成多段组合的非封闭结构,通过两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进行冷却,在对工件杆部感应加热时,散热及冷却效果显著,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速万向节加热淬火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
背景技术
淬火感应器是利用感应加热原理对淬火工件进行加热的终端设备,工件表面淬火质量及设备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应器的结构设计及其制造质量,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的结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钟形壳制造过程中的淬火质量和热处理效率。现有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采用相对封闭的感应导体作为加热装置与一进一出两根冷却水管作为冷却装置的组合,完成对等速万向节钟形壳制造过程中加热淬火的热处理。上述现有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能够满足一般性的使用需求,但在结构设计和使用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①工件与感应导体间距设计较小,感应器加热工件时,工件受热膨胀易触及感应导体,造成感应导体损伤;②采用一进一出冷却水管设计,水流量相对较小,冷却效果差,水管常因得不到及时冷却出现爆裂、扭曲、开裂等质量缺陷,感应器失效,使用寿命低;③因感应器冷却效果差等因素,感应导体的发热效率设计较低,淬火加热工件所需时间较长,生产效率低;④加热工件淬火层不均匀,工件应力集中区域淬火后常有烧融、开裂缺陷,淬火层深度不达标等质量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将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线圈分成多段组合的非封闭结构,通过两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进行冷却,在对工件杆部感应加热时,散热及冷却效果显著,使用寿命长。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包括用于加热工件的感应加热装置、用于使感应加热装置冷却的冷却装置以及用于安装固定感应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的连接装置,所述感应加热装置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包括圆线圈Ⅰ、圆线圈Ⅱ、杆部圆线圈Ⅰ、杆部圆线圈Ⅱ、直导体Ⅰ以及直导体Ⅱ,所述圆线圈Ⅰ、圆线圈Ⅱ、杆部圆线圈Ⅰ、杆部圆线圈Ⅱ、直导体Ⅰ和直导体Ⅱ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直导体Ⅰ连接于圆线圈Ⅰ和杆部圆线圈之间且与圆线圈Ⅰ和杆部圆线圈连通,所述直导体Ⅱ连接于杆部圆线圈Ⅱ和圆线圈Ⅱ之间并与杆部圆线圈Ⅱ和圆线圈Ⅱ相通,所述圆线圈Ⅰ和圆线圈Ⅱ电连接,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两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所述杆部圆线圈Ⅰ与一根进水管连通、所述杆部圆线圈Ⅱ与另一根进水管连通,所述圆线圈Ⅰ和圆线圈Ⅱ均与出水管连通,所述圆线圈Ⅰ、圆线圈Ⅱ、杆部圆线圈Ⅰ和杆部圆线圈Ⅱ均形成圆弧形线圈,所述圆线圈Ⅱ、杆部圆线圈Ⅰ和杆部圆线圈Ⅱ各自的圆弧半径均相等且均小于圆线圈Ⅰ的圆弧半径,所述圆线圈Ⅰ到杆部圆线圈Ⅰ的距离大于圆线圈Ⅱ到杆部圆线圈Ⅱ的距离,所述杆部圆线圈Ⅰ和杆部圆线圈Ⅱ之间有间隔。
作为优选,所述圆线圈Ⅰ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Ⅰ,所述圆线圈Ⅱ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Ⅲ,所述杆部圆线圈Ⅰ的外表面和杆部圆线圈Ⅱ的外表面均设有导磁体Ⅴ,所述直导体Ⅰ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Ⅱ,所述直导体Ⅱ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Ⅳ。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管包括汇流管Ⅰ和汇流管Ⅱ,所述汇流管Ⅱ底端与汇流管Ⅰ连通、顶端与加热感应圈连通,所述汇流管Ⅰ上设有汇流管接头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汇流管接头组件包括汇流管接头和接头连接管,所述接头连接管连接于汇流管Ⅰ和汇流管接头之间且与汇流管Ⅰ和汇流管接头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出水管包括附加冷却水管,所述附加冷却水管一端与感应线圈连通,另一端连接有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上设有冷却水管接头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水管接头组件包括与冷却水管连接的冷却水管接头管Ⅰ和与冷却水管接头管Ⅰ连接的冷却水管接头管Ⅱ。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汇流板,两个汇流板之间通过电极绝缘板绝缘,其中一条进水管设在一个汇流板背离电极绝缘板的一侧,另一条进水管设在另一个汇流板背离电极绝缘板的一侧。
作为优选,两个汇流板以及电极绝缘板之间通过螺栓Ⅱ和螺母Ⅱ配合连接,所述螺栓Ⅱ与至少一个汇流板绝缘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安装连接板Ⅰ、安装连接板Ⅱ和感应器线圈支撑架,所述电极绝缘板夹于安装连接板Ⅰ和安装连接板Ⅱ之间,其中一个汇流板安装于安装连接板Ⅰ的顶部、另一个汇流板安装于安装连接板Ⅱ的顶部,所述感应器线圈支撑架安装在安装连接板Ⅰ和安装连接板Ⅱ的顶部,所述出水管固定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上,所述感应线圈固定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上。
作为优选,所述感应器线圈支撑架通过两组固定件与感应线圈连接,每组固定件均包括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固定连接的螺栓Ⅰ和设在螺栓Ⅰ远离感应器线圈支撑架一端的感应器线圈支撑架辅件,所述感应线圈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辅件固定连接。
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感应加热装置的加热线圈采用圆线圈Ⅰ、圆线圈Ⅱ、杆部圆线圈Ⅰ、杆部圆线圈Ⅱ、直导体Ⅰ以及直导体Ⅱ多段组合的结构,形成非封闭的加热系统,同时附加至少二进一出的冷却水管设计,在对工件杆部感应加热时,散热及冷却效果显著,使用寿命长;圆线圈Ⅰ、圆线圈Ⅱ、杆部圆线圈Ⅰ以及杆部圆线圈Ⅱ采用与工件的周向轮廓相一致的弧形结构设计,直导体Ⅰ以及直导体Ⅱ采用与工件的轴向轮廓相一致的结构,制得的加热线圈与工件杆部结构相匹配,淬火加热工件时,工件受热区域面积较传统感应器有所提升,有效规避工件局部受热出现烧融的现象;感应器的加热效率高,单只工件加热时间短,能量损耗低、生产效率高;加热线圈表面设置结构与加热线圈相匹配的导磁体,充分利用导磁体在线圈中的电流磁效应,有选择性的对工件局部感应加热,有效规避工件局部淬裂及淬火层不均匀的质量缺陷;采用电极绝缘板和安装连接板加强整个装置各部件的链接,有效降低感应器在加热过程中变形的风险,装置使用寿命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感应加热装置加热工件时与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直导体Ⅰ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直导体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附加冷却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汇流管Ⅱ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圆线圈Ⅰ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导磁体Ⅰ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圆线圈Ⅱ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磁体Ⅲ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杆部圆线圈Ⅰ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导磁体Ⅴ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4所示,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包括用于加热工件的感应加热装置、用于使感应加热装置冷却的冷却装置以及用于安装固定感应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的连接装置,其中,感应加热装置包括圆线圈Ⅰ19、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杆部圆线圈Ⅱ262、直导体Ⅰ23以及直导体Ⅱ24,圆线圈Ⅰ19、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杆部圆线圈Ⅱ262、直导体Ⅰ23和直导体Ⅱ24均为采用空心导电材料如铜等材料制成的中空管状结构,直导体Ⅰ23连接于圆线圈Ⅰ19和杆部圆线圈261之间且与圆线圈Ⅰ19和杆部圆线圈261连通,直导体Ⅱ24连接于杆部圆线圈Ⅱ262和圆线圈Ⅱ20之间并与杆部圆线圈Ⅱ262和圆线圈Ⅱ20相通,圆线圈Ⅰ19和圆线圈Ⅱ20电连接,冷却装置包括两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杆部圆线圈Ⅰ261与一根进水管连通、杆部圆线圈Ⅱ262与另一根进水管连通,圆线圈Ⅰ19和圆线圈Ⅱ20均与出水管连通,圆线圈Ⅰ19、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均形成圆弧形线圈,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三者各自的圆弧半径(即各自所形成的圆弧所在圆的半径)均相等且均小于圆线圈Ⅰ19的圆弧半径,圆线圈Ⅰ19、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各自圆弧所在圆的圆心线重合,圆线圈Ⅰ19到杆部圆线圈Ⅰ261的距离大于圆线圈Ⅱ20到杆部圆线圈Ⅱ262的距离,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之间有间隔。圆线圈Ⅰ19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Ⅰ18,圆线圈Ⅱ20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Ⅲ21,杆部圆线圈Ⅰ261的外表面和杆部圆线圈Ⅱ262的外表面均设有导磁体Ⅴ27,直导体Ⅰ23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Ⅱ22,直导体Ⅱ24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Ⅳ25。圆线圈Ⅰ19、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杆部圆线圈Ⅱ262、直导体Ⅰ23和直导体Ⅱ24相互之间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也可由各自制造完成后连接如焊接而成的结构,圆线圈Ⅰ19、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所形成圆弧所在圆的的圆心轴在同一直线上但四者的圆心之间有间距,整体上与万向节钟形壳的轮廓结构相吻合,便于加热。由于实际生产时,由于难免存在误差,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三者各自的圆弧半径很难完全相等,圆线圈Ⅰ19、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各自圆弧所在圆的圆心线也很难完全重合,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相等和重合仅在理论上而言,实际上存在的误差而导致不相等、不重合的产品或者因规避本产品而刻意做出的产品均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每根进水管包括汇流管Ⅰ1和汇流管Ⅱ28,汇流管Ⅱ28底端与汇流管Ⅰ1连通、顶端向上延伸与加热感应圈连通(一根进水管的汇流管Ⅱ28与杆部圆线圈Ⅰ261连通,另一根进水管的汇流管Ⅱ28与杆部圆线圈Ⅱ262连通),汇流管Ⅰ1上设有用于与外接进水管路连接汇流管接头组件,其中汇流管接头组件包括汇流管接头3和接头连接管2,所述接头连接管2连接于汇流管Ⅰ1和汇流管接头3之间且与汇流管Ⅰ1和汇流管接头3连通。出水管包括附加冷却水管14,附加冷却水管14一端与感应线圈连通,另一端连接有冷却水管15,冷却水管15上设有用于连接外接出水管路的冷却水管接头组件,其中冷却水管接头组件包括与冷却水管15连接的冷却水管接头管Ⅰ16和与冷却水管接头管Ⅰ16连接的冷却水管接头管Ⅱ17。
本实施例中,冷却装置还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汇流板9,两个汇流板9之间通过电极绝缘板13绝缘,其中一条进水管设在一个汇流板9背离电极绝缘板13的一侧,另一条进水管设在另一个汇流板9背离电极绝缘板13的一侧。两个汇流板9以及电极绝缘板13之间通过螺栓Ⅱ29和螺母Ⅱ6配合连接,螺栓Ⅱ29与至少一个汇流板9绝缘连接。优选螺栓Ⅱ29与每个汇流板9均通过一个绝缘垫圈8绝缘,螺母Ⅱ6和位于螺母Ⅱ6处的绝缘垫圈8之间通过垫圈7连接。
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包括安装连接板Ⅰ30、安装连接板Ⅱ31和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所述电极绝缘板夹于13安装连接板Ⅰ30和安装连接板Ⅱ31之间,其中一个汇流板9安装于安装连接板Ⅰ30的顶部、另一个汇流板9安装于安装连接板Ⅱ31的顶部,所述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安装在安装连接板Ⅰ30和安装连接板Ⅱ31的顶部,所述出水管固定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上,所述感应线圈固定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上。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通过两组固定件与感应线圈连接,每组固定件均包括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固定连接的螺栓Ⅰ12和设在螺栓Ⅰ12远离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一端的感应器线圈支撑架辅件10,感应线圈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辅件10固定连接,其中,螺栓Ⅰ12贯穿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两侧,螺栓Ⅰ12上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母11,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夹于两个螺母11之间,这样,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通过螺栓Ⅰ12抵住感应线圈,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和感应线圈之间的力度可进行微调,可有效降低感应器在加热过程中变形的风险。本实施例中,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底部设有使汇流板9穿过的深倒U型窄槽,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顶部设有一U型宽槽,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与汇流板9之间通过螺钉4连接。
工作时,如图5所示,圆线圈Ⅰ19和圆线圈Ⅱ20分别位于工件32的一个台阶处,加热时,感应线圈通电,电磁感应使工件发热;冷却时,一个进水管通过其汇流管接头3进水,再经其接头连接管2、汇流管Ⅰ1、汇流管Ⅱ28流至杆部圆线圈Ⅰ261,然后再流经直导体Ⅰ23、圆线圈Ⅰ19至附加冷却水管14,最后再经冷却水管15、冷却水管接头管Ⅰ16和冷却水管接头管Ⅱ17流出。另一个进水管通过其汇流管接头3进水,再经其接头连接管2、汇流管Ⅰ1、汇流管Ⅱ28流至杆部圆线圈Ⅱ262,然后再流经直导体Ⅱ24、圆线圈Ⅱ20至附加冷却水管14,最后再经冷却水管15、冷却水管接头管Ⅰ16和冷却水管接头管Ⅱ17流出;采用二进一出的冷却水管设计,冷却效率高,结构合理,当然,也可以采用采用多进多出即多根进水管多根出水管的冷却水管设计,但结构上相对冗杂。
本实施例中,直导体Ⅰ23的结构如图6所示,在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向感应线圈延伸的方向上,直导体Ⅰ23先直线延伸,在向外侧弯曲,最后再沿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向感应线圈延伸的方向延伸,以使直导体Ⅰ23的轮廓和钟形壳的杆部和杯体结构更吻合;直导体Ⅱ24的结构如图7所示,整体上沿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向感应线圈延伸的方向延伸;附加冷却水管14的结构如图8所示,在自感应线圈向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延伸的方向上,附加冷却水管14先沿垂直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的方向向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延伸,再沿平行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的方向向左延伸,然后再沿平行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的方向竖直向下延伸,最后再沿垂直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的方向水平向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延伸并最终与冷却水管接头组件连接;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的结构如图9所示,其底部设有使汇流板9穿过的深倒U型窄槽,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顶部设有一U型宽槽;图10所示为汇流管Ⅱ28的结构示意图,其底端从汇流板9的侧部向上延伸并向另一个汇流管Ⅱ28倾斜最终与感应线圈连接;图11所示为圆线圈Ⅰ19的结构示意图,整体为中空结构,端部设有一个小尖端,便于与直导体Ⅰ23连接;图12所示为导磁体Ⅰ18的结构示意图,其整体为一个槽体,槽内轮廓与圆线圈Ⅰ19的外轮廓一致,便于包覆在圆线圈Ⅰ19外表面;图13所示为圆线圈Ⅱ20的结构示意图,整体上呈三角管型结构,其端部也设有小尖端,便于与直导体Ⅱ24连接;图14所示为磁体Ⅲ21的结构示意图,其整体为一个槽体,槽内轮廓与圆线圈Ⅱ20的外轮廓一致,便于包覆在圆线圈Ⅱ20外表面;图15所示为杆部圆线圈Ⅰ261的结构示意图,与杆部圆线圈Ⅱ262的结构相同,装置组装完成后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为对称结构,图16所示为导磁体Ⅴ27的结构示意图;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电极绝缘板13、安装连接板Ⅰ30、安装连接板Ⅱ31以及汇流板9均为板状结构,图17所示为汇流板9的结构示意图,安装连接板Ⅰ30和安装连接板Ⅱ31在同一平面上,安装连接板Ⅱ31底部设置有长槽,电极绝缘板13、汇流板9均垂直于安装连接板Ⅰ30个安装连接板Ⅱ31,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既垂直于安装连接板Ⅰ30个安装连接板Ⅱ31,又垂直于电极绝缘板13和汇流板9,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的结构和大小均相同,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到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的距离小于圆线圈Ⅰ19到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的距离,直导体Ⅰ23和直导体Ⅱ24朝向所加热工件32一侧的轮廓结构应当与所加热工件32的外轮廓结构相一致,且与所加热工件32之间应当有一定间距,汇流管Ⅰ1呈倒L型,杆部圆线圈Ⅰ261所在一侧的汇流管Ⅱ28至下而上逐渐向另一侧的连接座靠近后与杆部圆线圈Ⅰ261连接,杆部圆线圈Ⅱ262所在一侧的汇流管Ⅱ28至下而上逐渐向另一侧的连接座靠近后与杆部圆线圈Ⅱ262连接,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对称设置且二者之间有一定间距,本实施例在组装完成后从其主视图上看,感应线圈围成一个半封闭结构;冷却水管接头组件固定在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上并穿过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螺栓Ⅰ12的轴向垂直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采用上述结构后,该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整个结构设计精巧、合理,且外形美观。
本实施例中,感应加热装置采用杆部圆线圈Ⅰ261、杆部圆线圈Ⅱ262、圆线圈Ⅰ19和圆线圈Ⅱ20的半圆形圆线圈结构,采用直导体Ⅰ23和直导体Ⅱ24的直导体结构的组合方式,整体上与工件轮廓结构更加吻合,同时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之间有间隔,感应线圈整体上形成非封闭的加热系统(即非绕制成一圈或若干圈),附加两进一出的冷却水管设计,在对工件杆部感应加热时,散热及冷却效果显著,使用寿命长;感应线圈表面设置导磁体,可充分利用导磁体在线圈中的电流磁效应,有选择性的对工件局部感应加热,有效规避工件局部淬裂及淬火层不均匀的质量缺陷;导磁体Ⅰ18、导磁体Ⅱ22、导磁体Ⅲ21、导磁体Ⅳ25以及导磁体Ⅴ27均采用硅钢制造而成,传导性能和耐温性能强,提高感应加热装置加热工件的效率;杆部圆线圈Ⅰ261、杆部圆线圈Ⅱ262、圆线圈Ⅰ19和圆线圈Ⅱ20均为弧形结构,与工件32杆部结构相匹配,淬火加热工件时,工件受热区域面积较传统感应器有所提升,有效规避工件局部受热出现烧融的现象;感应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高,单只工件加热时间短,能量损耗低、生产效率高;为使感应线圈与工件相对位置距离设计合理科学,在确保加热体和工件不受损伤的前提下,使加热效率达到最高,感应线圈朝向工件一侧的表面的与工件32杆部的间隙宜设计在2~10mm之间,其中杆部圆线圈Ⅰ261、杆部圆线圈Ⅱ262、圆线圈Ⅰ19和圆线圈Ⅱ20处与工件间隙设计值宜在在3mm以内;该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通过将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座Ⅰ和连接座Ⅱ,连接座Ⅰ和连接座Ⅱ之间通过电极绝缘板连接加强整个装置各部件的链接并通过电极绝缘板绝缘,可有效降低感应器在加热过程中变形的风险,装置使用寿命提升;电极绝缘板和绝缘垫圈8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材料,电极绝缘板厚度为1.5~8mm,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采用电胶木,安装连接板Ⅰ30、安装连接板Ⅱ31、汇流板9以及螺栓Ⅱ29、螺母Ⅱ6、螺栓Ⅰ12等采用紫铜材料;当然安装连接板Ⅰ30、安装连接板Ⅱ31、汇流板9以及螺栓Ⅱ29、螺母Ⅱ6、螺栓Ⅰ12等也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但是相对强度低,使用寿命较差;安装连接板Ⅰ30、安装连接板Ⅱ31和其上的汇流板、汇流管之间优选采用焊接,当然也可为其他固定结构。

Claims (10)

1.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包括用于加热工件的感应加热装置、用于使感应加热装置冷却的冷却装置以及用于安装固定感应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的连接装置,所述感应加热装置包括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包括圆线圈Ⅰ(19)、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杆部圆线圈Ⅱ(262)、直导体Ⅰ(23)以及直导体Ⅱ(24),所述圆线圈Ⅰ(19)、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杆部圆线圈Ⅱ(262)、直导体Ⅰ(23)和直导体Ⅱ(24)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直导体Ⅰ(23)连接于圆线圈Ⅰ(19)和杆部圆线圈(261)之间且与圆线圈Ⅰ(19)和杆部圆线圈(261)连通,所述直导体Ⅱ(24)连接于杆部圆线圈Ⅱ(262)和圆线圈Ⅱ(20)之间并与杆部圆线圈Ⅱ(262)和圆线圈Ⅱ(20)相通,所述圆线圈Ⅰ(19)和圆线圈Ⅱ(20)电连接,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两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所述杆部圆线圈Ⅰ(261)与一根进水管连通、所述杆部圆线圈Ⅱ(262)与另一根进水管连通,所述圆线圈Ⅰ(19)和圆线圈Ⅱ(20)均与出水管连通,所述圆线圈Ⅰ(19)、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均为圆弧形线圈,所述圆线圈Ⅱ(20)、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各自的圆弧半径均相等且均小于圆线圈Ⅰ(19)的圆弧半径,所述圆线圈Ⅰ(19)到杆部圆线圈Ⅰ(261)的距离大于圆线圈Ⅱ(20)到杆部圆线圈Ⅱ(262)的距离,所述杆部圆线圈Ⅰ(261)和杆部圆线圈Ⅱ(262)之间有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线圈Ⅰ(19)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Ⅰ(18),所述圆线圈Ⅱ(20)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Ⅲ(21),所述杆部圆线圈Ⅰ(261)的外表面和杆部圆线圈Ⅱ(262)的外表面均设有导磁体Ⅴ(27),所述直导体Ⅰ(23)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Ⅱ(22),所述直导体Ⅱ(24)的外表面设有导磁体Ⅳ(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包括汇流管Ⅰ(1)和汇流管Ⅱ(28),所述汇流管Ⅱ(28)底端与汇流管Ⅰ(1)连通、顶端与加热感应圈连通,所述汇流管Ⅰ(1)上设有汇流管接头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管接头组件包括汇流管接头(3)和接头连接管(2),所述接头连接管(2)连接于汇流管Ⅰ(1)和汇流管接头(3)之间且与汇流管Ⅰ(1)和汇流管接头(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包括附加冷却水管(14),所述附加冷却水管(14)一端与感应线圈连通,另一端连接有冷却水管(15),所述冷却水管(15)上设有冷却水管接头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管接头组件包括与冷却水管(15)连接的冷却水管接头管Ⅰ(16)和与冷却水管接头管Ⅰ(16)连接的冷却水管接头管Ⅱ(17)。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汇流板(9),两个汇流板(9)之间通过电极绝缘板(13)绝缘,其中一条进水管设在一个汇流板(9)背离电极绝缘板(13)的一侧,另一条进水管设在另一个汇流板(9)背离电极绝缘板(13)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汇流板(9)以及电极绝缘板(13)之间通过螺栓Ⅱ(29)和螺母Ⅱ(6)配合连接,所述螺栓Ⅱ(29)与至少一个汇流板(9)绝缘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安装连接板Ⅰ(30)、安装连接板Ⅱ(31)和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所述电极绝缘板夹于(13)安装连接板Ⅰ(30)和安装连接板Ⅱ(31)之间,其中一个汇流板(9)安装于安装连接板Ⅰ(30)的顶部、另一个汇流板(9)安装于安装连接板Ⅱ(31)的顶部,所述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安装在安装连接板Ⅰ(30)和安装连接板Ⅱ(31)的顶部,所述出水管固定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上,所述感应线圈固定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通过两组固定件与感应线圈连接,每组固定件均包括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固定连接的螺栓Ⅰ(12)和设在螺栓Ⅰ(12)远离感应器线圈支撑架(5)一端的感应器线圈支撑架辅件(10),所述感应线圈与感应器线圈支撑架辅件(10)固定连接。
CN201310690717.9A 2013-12-16 2013-12-16 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 Pending CN1037408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90717.9A CN103740895A (zh) 2013-12-16 2013-12-16 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90717.9A CN103740895A (zh) 2013-12-16 2013-12-16 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40895A true CN103740895A (zh) 2014-04-23

Family

ID=50497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90717.9A Pending CN103740895A (zh) 2013-12-16 2013-12-16 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4089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2239A (zh) * 2020-12-15 2021-05-14 燕山大学 用于曲面零件的热加工装置及其热加工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822A (ja) * 1983-06-27 1985-01-18 High Frequency Heattreat Co Ltd 段付き部材の段部近傍不等焼戻し方法および不等焼戻し用加熱コイル
WO2010038722A1 (ja) * 2008-10-02 2010-04-08 Ntn株式会社 高周波誘導加熱用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自動車用動力伝達部品
JP2011021242A (ja) * 2009-07-16 2011-02-03 Fuj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Ltd 高周波誘導加熱方法及び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
CN202246742U (zh) * 2011-08-05 2012-05-30 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 用于花键轴淬火的感应线圈
CN202558893U (zh) * 2012-05-22 2012-11-28 浙江欧迪恩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式等速万向节中频淬火感应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822A (ja) * 1983-06-27 1985-01-18 High Frequency Heattreat Co Ltd 段付き部材の段部近傍不等焼戻し方法および不等焼戻し用加熱コイル
WO2010038722A1 (ja) * 2008-10-02 2010-04-08 Ntn株式会社 高周波誘導加熱用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自動車用動力伝達部品
JP2011021242A (ja) * 2009-07-16 2011-02-03 Fuj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Ltd 高周波誘導加熱方法及び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
CN202246742U (zh) * 2011-08-05 2012-05-30 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 用于花键轴淬火的感应线圈
CN202558893U (zh) * 2012-05-22 2012-11-28 浙江欧迪恩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式等速万向节中频淬火感应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林信智: "《淬火感应器的选用、设计与制造》", 31 March 1991, article "淬火感应器"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2239A (zh) * 2020-12-15 2021-05-14 燕山大学 用于曲面零件的热加工装置及其热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6537A (zh) 异种金属管的焊接方法
CN103740895A (zh) 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
CN203668459U (zh) 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淬火感应器
CN102881361B (zh) 水冷电极电缆
CN113042846A (zh) 可变长度真空感应钎焊炉
CN205170921U (zh) 一种基于重载大模数链轮感应加热的新型感应线圈
CN203607246U (zh) 一种基于中频感应加热原理的变压器引线焊接结构
CN209120502U (zh) 一种发电机组测试设备专用翅片式电热管
CN207083247U (zh) 一种感应加热装置
CN202009511U (zh) 一种冶炼短网系统
CN207820266U (zh) 一种感应线圈加热装置
CN208227371U (zh) 铁合金电炉短网系统
CN110121225B (zh) 一种变频压缩机转子内孔加热用感应器
CN204665630U (zh) 液体电阻电加热器及其功率调节装置
CN210731337U (zh) 一种点焊钳嵌入式水管结构
CN101983823A (zh) 太阳能组件汇流条的焊接装置和焊接方法
CN104819555B (zh) 液体电阻电加热器
CN103035333B (zh)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用水电缆
CN206109454U (zh) 高频热处理感应棒
CN211531365U (zh) 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
CN105097192A (zh) 一种易散热变压器壳体
EP2287546B1 (en) Refrigerant heating device
CN105345198B (zh) 一种加热装置以及真空钎焊炉
CN208889427U (zh) 一种电力工程用电抗器
CN204069377U (zh) 空调电热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