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31365U - 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31365U
CN211531365U CN202020112245.4U CN202020112245U CN211531365U CN 211531365 U CN211531365 U CN 211531365U CN 202020112245 U CN202020112245 U CN 202020112245U CN 211531365 U CN211531365 U CN 211531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joint
induction coil
intermediate frequency
frequency furn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122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国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Feima Electric Furnace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Feima Electric Furnac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Feima Electric Furnace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zhou Feima Electric Furnac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122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31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31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31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包括第一吸收线圈、加热线圈和第二吸收线圈,第一吸收线圈、加热线圈和第二吸收线圈均由空心管按同一螺旋方向缠绕形成;第一吸收线圈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以及加热线圈的第三接头靠近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设置,加热线圈的第四接头以及第二吸收线圈的第五接头和第六接头靠近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设置;第一接头、第三接头和第五接头用于接入冷却水,第二接头、第四接头和第六接头用于接出冷却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的外壁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加热线圈由一个空心管形成,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分别靠近感应线圈的两端设置,避免了由多条空心管形成加热线圈时,在感应线圈中部形成接头而产生漏磁。

Description

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频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
背景技术
常用的中频炉为利用物料的感应电热效应而使物料加热或熔化的电炉。其主要部件有感应器、炉体、电源、电容和控制系统等。当交变电流通过感应器的感应线圈时,在感应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磁场,炉内导电材料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感应电势。在炉料表面一定深度形成电流(涡流),炉料靠涡流加热熔化。因此,感应线圈的性能直接影响中频炉的加热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感应线圈常由多个空心管缠绕形成,导致在感应线圈中部形成接头,使得感应线圈间隙过大,进而导致感应线圈漏磁严重,影响中频炉的加热效果、增加中频炉的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用以解决感应线圈由多个空心管缠绕形成时在感应线圈中部形成接头,导致感应线圈漏磁严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吸收线圈、加热线圈和第二吸收线圈;所述第一吸收线圈、所述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吸收线圈均由空心管按同一螺旋方向缠绕形成;所述第一吸收线圈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以及所述加热线圈的第三接头靠近所述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设置,所述加热线圈的第四接头以及所述第二吸收线圈的第五接头和第六接头靠近所述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一接头、所述第三接头和所述第五接头用于接入冷却水,所述第二接头、所述第四接头和所述第六接头用于接出冷却水;所述第三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的外壁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相对设置,所述第四接头和所述第五接头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接头具有向所述感应线圈第二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四接头具有向所述感应线圈第一端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均沿所述感应线圈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均设有电源连接铜件,所述电源连接铜件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收线圈、所述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吸收线圈均包括多匝线圈;每匝线圈包括感应部和弯折部,各所述感应部均呈圆环状,相邻两个所述感应部之间通过所述弯折部连接。
进一步地,各所述弯折部的长度均小于各所述感应部的长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固定件,各所述固定件均沿所述感应线圈轴向设置,各匝线圈均分别与每一所述固定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外侧,在所述感应线圈外侧圆周方向上,各所述固定件间隔均布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螺栓,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每圈线之间通过所述连接螺栓连接。
一种中频炉,包括上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第一吸收线圈、加热线圈和第二吸收线圈均由空心管按同一螺旋方向缠绕形成;第一吸收线圈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以及加热线圈的第三接头靠近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设置,加热线圈的第四接头以及第二吸收线圈的第五接头和第六接头靠近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设置;第一接头、第三接头和第五接头用于接入冷却水,第二接头、第四接头和第六接头用于接出冷却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的外壁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加热线圈由一个空心管形成,加热线圈的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以及第一吸收线圈和第二吸收线圈的接头分别靠近感应线圈的两端设置,避免了由多条空心管形成感应线圈时,在感应线圈中部形成接头导致的间隙过大,进而减少了漏磁的产生。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吸收线圈;
11:第一接头;
12:第二接头;
2:加热线圈;
21:第三接头;
211:第一延伸部;
22:第四接头;
221:第二延伸部;
23:电源连接铜件;
3:第二吸收线圈;
31:第五接头;
32:第六接头;
4:感应部;
5:弯折部;
6:固定件;
7: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吸收线圈1、加热线圈2和第二吸收线圈3;所述第一吸收线圈1、所述加热线圈2和所述第二吸收线圈3均由空心管按同一螺旋方向缠绕形成;所述第一吸收线圈1的第一接头11和第二接头12以及所述加热线圈2的第三接头21靠近所述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设置,所述加热线圈2的第四接头22 以及所述第二吸收线圈3的第五接头31和第六接头32靠近所述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一接头11、所述第三接头21和所述第五接头31用于接入冷却水,所述第二接头12、所述第四接头22和所述第六接头32用于接出冷却水;所述第三接头21和所述第四接头22的外壁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加热线圈2由一个空心管形成,加热线圈2的所述第三接头21和所述第四接头22以及第一吸收线圈1和第二吸收线圈3的接头分别靠近感应线圈的两端设置,避免了由多条空心管形成感应线圈时,在感应线圈中部形成接头导致的间隙过大,进而减少了漏磁的产生。
可以理解的,空心管应当为金属材质的,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本实施例优选的,空心管为紫铜材质的挤压制铜管;空心管的截面形状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优选的,空心管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头12和所述第三接头21相对设置,所述第四接头22和所述第五接头31相对设置,应当理解的,第二接头12和第三接头21是相对但不连通的,同样的,第四接头22和第五接头31也相对但不连通的;通过将第二接头12和第三接头21相对设置、将第四接头22和第五接头31相对设置,可实现将第一吸收线圈1、加热线圈2和第二吸收线圈3的接续,以形成感应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接头21具有向所述感应线圈第二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11,所述第四接头22具有向所述感应线圈第一端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21,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均沿所述感应线圈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上均设有电源连接铜件23,所述电源连接铜件23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收线圈1、所述加热线圈2和所述第二吸收线圈3均包括多匝线圈;每匝线圈包括感应部4和弯折部5,各所述感应部4 均呈圆环状,并且各所述感应部4沿所述感应线圈的轴向依次等距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感应部4之间通过所述弯折部5连接;以形成加热线圈2为例,前一感应部4的第二端与后一感应部的第一端通过弯折部5连接,以此循环,另外,最前面一个感应部4的第一端用于延伸形成第三接头21,最后面一个感应部4的第二端用于延伸形成第四接头22,进而形成加热线圈2,形成第一吸收线圈1和第二吸收线圈3的方法可参照加热线圈2;以便于在制作感应线圈时,将空心管缠绕后,可通过挤压形成感应部4和弯折部5并控制相邻两匝线圈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各所述弯折部5的长度均小于各所述感应部4的长度;使得构成同一匝线圈的空心管能够更多的位于同一平面上,便于控制和缩小相邻两匝线圈之间的间距,进而进一步减少了漏磁的发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收线圈1和所述第二吸收线圈3均包括2匝线圈,所述加热线圈2包括21匝线圈;通过设置较多匝数的加热线圈2,以保证感应线圈的加热效果,同时,加热线圈2为同一空心管缠绕制得,中间没有接头,避免了漏磁,提高了加热效果、降低了能耗。
进一步地,在所述感应线圈的轴向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线圈之间的间距相等,例如,形成加热线圈2的各匝线圈的间距相等,形成第一吸收线圈 1和第二吸收线圈3的各匝线圈的间距也相等,且不同于形成加热线圈2的各匝线圈的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固定件6,各所述固定件6均沿所述感应线圈轴向设置,各匝线圈均分别与每一所述固定件6连接,以固定各匝线圈的间距,避免使用过程中,各匝线圈的位置发生偏移。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6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外侧,在所述感应线圈外侧圆周方向上,各所述固定件6间隔均布设置;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可以为连接杆。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螺栓7,所述固定件6与所述每圈线之间通过所述连接螺栓7连接;以便于感应线圈的拆卸和维护。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频炉,包括上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
本实施例提供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第一吸收线圈1、加热线圈2和第二吸收线圈3均由空心管按同一螺旋方向缠绕形成;第一吸收线圈1的第一接头11和第二接头12以及加热线圈2的第三接头21靠近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设置,加热线圈2的第四接头22以及第二吸收线圈3的第五接头31和第六接头32靠近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设置;第一接头11、第三接头21和第五接头31用于接入冷却水,第二接头12、第四接头22和第六接头32用于接出冷却水;第三接头21和第四接头22的外壁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加热线圈 2由一个空心管形成,加热线圈2的第三接头21和第四接头22分别靠近感应线圈的两端设置,以避免由多条空心管形成加热线圈2时,在感应线圈中部形成接头导致的间隙过大,进而减少了漏磁的产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端”、“底端”、“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吸收线圈、加热线圈和第二吸收线圈;所述第一吸收线圈、所述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吸收线圈均由空心管按同一螺旋方向缠绕形成;所述第一吸收线圈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以及所述加热线圈的第三接头靠近所述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设置,所述加热线圈的第四接头以及所述第二吸收线圈的第五接头和第六接头靠近所述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一接头、所述第三接头和所述第五接头用于接入冷却水,所述第二接头、所述第四接头和所述第六接头用于接出冷却水;所述第三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的外壁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相对设置,所述第四接头和所述第五接头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头具有向所述感应线圈第二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四接头具有向所述感应线圈第一端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均沿所述感应线圈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均设有电源连接铜件,所述电源连接铜件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收线圈、所述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吸收线圈均包括多匝线圈;每匝线圈包括感应部和弯折部,各所述感应部均呈圆环状,相邻两个所述感应部之间通过所述弯折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弯折部的长度均小于各所述感应部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收线圈和所述第二吸收线圈均包括2匝线圈;所述加热线圈包括21匝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固定件,各所述固定件均沿所述节能感应线圈轴向设置,各匝线圈均分别与每一所述固定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外侧,在所述感应线圈外侧圆周方向上,各所述固定件间隔均布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螺栓,所述固定件与每圈线之间通过所述连接螺栓连接。
10.一种中频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
CN202020112245.4U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 Active CN211531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2245.4U CN211531365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2245.4U CN211531365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31365U true CN211531365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40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12245.4U Active CN211531365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313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457843A (en) Flexible conductor for induction heating
CN211531365U (zh) 一种中频炉节能感应线圈及中频炉
RU2263418C2 (ru) Индукционны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текучих сред
CN205037746U (zh) 一种提高感应器电效率的线圈结构
CN103269534B (zh)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CN219371434U (zh) 中频电炉连接器及中频电炉
CN210780241U (zh) 一种电机用导磁体
CN105444141B (zh) 流体加热装置
CN210291116U (zh) 一种电磁和电阻复合式管道加热装置
CN110070974A (zh) 一种高频空心变压器
CN207820266U (zh) 一种感应线圈加热装置
CN210006561U (zh) 一种高频空心变压器
CN218277193U (zh) 一种改善加热性能的双管并绕结构
CN217693753U (zh) 一种用于感应电炉的新式无对接焊接接头感应线圈
CN101983823A (zh) 太阳能组件汇流条的焊接装置和焊接方法
CN110121225B (zh) 一种变频压缩机转子内孔加热用感应器
CN203343574U (zh) 一种电磁焊接头及采用该电磁焊接头的电磁焊接设备
CN219287763U (zh) 一种加热线圈及加热装置
CN108207050B (zh) 一种棺形结构感应线圈
JPH06310264A (ja) 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の変流器
CN219297577U (zh) 一种带圆角台阶轴淬火用感应加热器
KR101187323B1 (ko) 고주파 유도가열기의 수랭식 트랜스포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02565496U (zh) 感应透热感应器螺旋线圈
CN216122936U (zh) 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
CN214673356U (zh) 一种超高频低漏感耐高压同轴水冷软连接电缆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