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9534B -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9534B
CN103269534B CN201310161135.1A CN201310161135A CN103269534B CN 103269534 B CN103269534 B CN 103269534B CN 201310161135 A CN201310161135 A CN 201310161135A CN 103269534 B CN103269534 B CN 1032695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flexible cable
interface channel
link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611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9534A (zh
Inventor
刘培林
陈建民
刘义勇
李林
张锦宝
陈品
陈哲
毛向卫
孙艳
李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Co Ltd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Qingdao Co Ltd
CNOOC Deepwater Development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Co Ltd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Qingdao Co Ltd
CNOOC Deepwater Developmen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Co Ltd,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Qingdao Co Ltd, CNOOC Deepwater Development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to CN2013101611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695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69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9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9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9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包括数根柔性电缆串接在一起形成的感应线圈,每根柔性电缆的两端均分别机械地、电性地连接有第一接头和与该第一接头相适配的第二接头,每后一根柔性电缆的第一接头均和与其相连的前一根柔性电缆的第二接头机械地、电性地且可分离地连接。本发明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避免了电缆过度缠绕,且安装简单、快捷,适用于大、小型工件的加热使用。

Description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应加热器,尤其涉及一种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背景技术
大型工件的焊接中,如导管架焊接,由于客观因素常会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焊接残余应力,而采用对焊接焊缝处加热的方法,可以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对工件进行加热的方法包括有热传导加热和电磁感应加热。目前,对如导管架焊缝的大型工件采用的加热方法主要是通过热传导加热。而热传导加热存在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加热温度难以达到要求且不便于控制等缺点。感应加热一般由电磁感应加热器实现,采用电磁感应加热器对工件加热的原理是:电磁感应圈在工件周围产生交变磁场,根据电磁感应原理,交变磁场在工件中产生感应电流,由于工件本身存在电阻,感应电流在工件中流动会生热,从而达到加热工件的目的。由于感应加热具有效率高、控制精确、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现有常规的电磁感应加热器主要是对小工件进行加热,其感应加热感应线圈通常采用封闭式或者固定式,且在设计之初其感应加热工件体积就被限定,对于导管架的焊缝,有的直径达4.2m,其在加热时无法采用固定式或者封闭式的感应线圈。大型导管架焊缝目前现场加热主要是通过热传导进行加热,而非采用感应加热方式,然而,热传导加热方式的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加热温度难以达到要求,且不便于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包括数根柔性电缆串接在一起形成的感应线圈,每根柔性电缆的两端均分别机械地、电性地连接有第一接头和与该第一接头相适配的第二接头,每后一根柔性电缆的第一接头均和与其相连的前一根柔性电缆的第二接头机械地、电性地且可分离地连接。
优选地,每根柔性电缆均包括导电内芯及包裹在所述导电内芯外周的外皮,所述导电内芯和外皮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水流通的环形通道;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内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环形通道的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且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外周面,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通道或第二连接通道形成进水端,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通道或第一连接通道形成出水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头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接头端,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接头端;
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自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端内并贯通至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周面,所述第一接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插接在所述柔性电缆的一端,且将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环形通道;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自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端内并贯通至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周面,所述第二接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插接在所述柔性电缆的另一端,且将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环形通道;
每后一根柔性电缆的第一接头的第一接头端均插接在与其相连的前一根柔性电缆的第二接头的第二接头端内。
优选地,所述导电内芯一末端卡固在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内,对应的所述外皮一端紧密包覆在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周面上,且包覆在所述外皮内的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周面上设有贯通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的第一连接孔,将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环形通道连通;所述导电内芯另一末端卡固在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内,所述外皮另一端紧密包覆在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周面上,且包覆在所述外皮内的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周面上设有贯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的第二连接孔,将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环形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内还分别设有第一接头通道和第二接头通道;所述第一接头通道自所述第一接头端的外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一接头端内并贯通至所述第一接头端的外周面;所述第二接头通道自所述第二接头端的外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二接头端内并贯通所述第二接头端的外周面。
优选地,配合连接的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中,位于所述第一接头端内的所述第一接头通道与位于所述第二接头端内的所述第二接头通道连通,形成供冷却水流通以冷却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接头通道。
优选地,位于所述感应线圈最前端的柔性电缆的第一接头和位于所述感应线圈最后端的柔性电缆的第二接头分别配合连接有一个第二接头和一个第一接头。
优选地,所述感应线圈呈柱状环形结构或呈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环形结构;在所述感应线圈中,每根柔性电缆的长度均小于该每根柔性电缆所在圈的周长。
优选地,每根柔性电缆的长度均与该每根柔性电缆所在圈的半周长相当。
优选地,所述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夹、将所述感应线圈吊装到待加热工件上的吊装辅助装置、和/或将所述感应线圈固定在待加热工件上的固定装置;
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夹包括一对呈长条状的卡件,所述卡件呈对称卡合在呈并排的所述数根柔性电缆两侧,固定所述数根柔性电缆之间的间隙;
所述吊装辅助装置包括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感应线圈上的吊装板、及连接在所述吊装板上的吊装环,所述吊装环连接在远离所述感应线圈的所述吊装板的侧面上;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感应线圈上的压线板、活动连接在所述压线板上的调节杆、以及用于固定在待加热工件上的永磁吸铁器;
所述压线板上垂直连接有一支撑杆,所述调节杆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上,使得所述调节杆沿所述支撑杆可上下移动,且以所述支撑杆为轴可绕所述支撑杆转动;所述永磁吸铁器连接在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上。
本发明中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采用数根柔性电缆与插接式接头连接装配形成,避免了电缆过度缠绕,安装简单、快捷,适用于大、小型工件的加热使用。
本发明中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进一步内设有冷却通道,可通水冷却,防止感应线圈过热烧坏,保证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在大电流功率下能正常工作,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温度高,可控性好及使用安全可靠等优点。
此外,通过吊装辅助装置和/或固定装置,方便将该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吊装到工件上和、或将该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更好固定在工件上。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中的柔性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柔性电缆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分别是图1所示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中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柔性电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中两柔性电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的吊装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在待加热工件上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在待加热工件上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2是图11中待加热工件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其特别适用于给诸如海洋石油平台中的导管架平台等大型工件的焊缝位置进行感应加热,可以理解地,其也不排除给小型工件进行加热。该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包括数根柔性电缆2,柔性电缆2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可为但不局限于十根。每根柔性电缆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相适配。具体地,每根柔性电缆2的两端分别机械地、电性地连接该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该数根柔性电缆2通过每后一根柔性电缆2上的第一接头3均与其前一根柔性电缆2上的第二接头4配合连接,依次连接形成一感应线圈200,即串连在一起形成感应线圈200;该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之间为机械地、电性地且可分离地连接。感应线圈200的两端分别留有用于外接电源的一第一接头3和一第二接头4。该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适用于对大、小型工件的加热,根据工件的大小,采用对应数量的柔性电缆2进行装配,以形成具有合适大小及线圈数量的感应线圈200。采用分段装配形成的感应线圈200,可避免各圈之间发生缠绕的问题而影响使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头3为公接头,第二接头4为与第一接头3相适配的母接头。
该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的工作额定电流可高达1000A以上,当采用较高的工作额定电流通过时,其感应线圈200产生的电阻热也相应较大,容易过热,因此为了防止感应线圈200过热烧坏等问题,该柔性装配式加热感应器中设有供冷却水流通的通道,可及时接入冷却水来冷却感应线圈200。
如图2所示,柔性电缆2具有一定的柔性,利于变形以贴合到待加热工件上,如可弯折成弧形、甚至环形等形状,柔性电缆2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为36-44mm,优选地,为40mm。参考图3所示,该柔性电缆2包括导电内芯21及包裹在导电内芯21外周的外皮22。其中,导电内芯21由多股涂有绝缘漆的铜丝绕制而成,其直径在本实施例中可为18-22mm,优选地,为20mm;外皮22由耐高温橡胶材料制成。在导电内芯21和外皮22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水流通的环形通道23,在柔性电缆2通电过热情况下,可通过外接冷却水流经该环形通道23对柔性电缆2进行冷却。
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能与导电内芯21导电。如图5所示,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内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通道310和第二连接通道410,且第一连接通道310和第二连接通道410分别贯通至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的外周面,当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分别连接在柔性电缆2两端上时,第一连接通道310和第二连接通道410分别连通环形通道23,形成冷却通道,第一连接通道310或第二连接通道410形成进水端,对应的第二连接通道410或第一连接通道310形成出水端,冷却水可从进水端进入柔性电缆2,从出水端流出柔性电缆2。
具体的,参考图4A、图4B及图5,第一接头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端31和第一接头端32,第二接头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端41和第二接头端42。第一连接通道310形成在第一连接端31内,第二连接通道410形成在第二连接端41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通道310自第一连接端31的外端面延伸至第一连接端31内并贯通至第一连接端31的外周面,第二连接通道410自第二连接端41的外端面延伸至第二连接端41内并贯通至第二连接端41的外周面。第一连接通道310贯通第一连接端31外周面,从而在该外周面上形成通孔;第二连接通道410贯通第二连接端41外周面,从而在该外周面上形成通孔。通孔位于柔性电缆2的外皮22外侧,不被外皮22包裹住。进一步的,在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41的通孔上分别连接水嘴51、52,外接冷却水管。
第一接头3通过第一连接端31插接在柔性电缆2的一端,且将第一连接通道310连通环形通道23;第二接头4通过第二连接端41插接在柔性电缆2的另一端,且将第二连接通道410连通环形通道23。其中,如图5所示,柔性电缆2的导电内芯21一末端卡固在第一连接通道310内,对应的外皮22一端紧密包覆在第一连接端31的外周面上,且包覆在外皮22内的第一连接端31的外周面上设有贯通第一连接通道310的第一连接孔311,将第一连接通道310连通环形通道23,使得冷却水通过该第一连接孔311在第一连接通道310和环形通道23内流通。导电内芯21另一末端卡固在第二连接通道410内,对应的外皮22另一端紧密包覆在第二连接端41的外周面上,且包覆在外皮22内的第二连接端41的外周面上设有贯通第二连接通道410的第二连接孔411,将第二连接通道410连通环形通道23,使得冷却水通过该第二连接孔411在第二连接通道410和环形通道23内流通。
在外皮22与第一连接端31之间和外皮22与第二连接端41之间可分别设置密封圈81、82,将外皮22与第一连接端31、第二连接端41的连接处密封起来,如图4A、4B所示,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41对应外皮22包覆的位置可设有环形凹槽301、401以分别容置密封圈81、82。
如图1、6所示,相邻连接的两柔性电缆2中,一柔性电缆2上的第一接头3的第一接头端32插接在另一柔性电缆2上的第二接头4的第二接头端42内。为了方便第一接头端32插接到第二接头端42内,在第二接头端42轴向上开设有至少一开缝421,如图4B所示。在第一接头端32插接时,第二接头端42设有开缝421的部分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一接头端32顺利插接到第二接头端42内。通过一夹箍6夹固在第二接头端42外周压合开缝421,开缝421在受挤压下变窄甚至闭合,将第一接头端32紧密连接在第二接头端42内,使得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充分紧密接触,满足导电要求。夹箍6于第二接头端42上的锁固可采用螺钉螺接在该夹箍6的两相对端上,将夹箍6闭合在第二接头端42上。
为了防止接头过热烧坏,在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内还分别设有第一接头通道320和第二接头通道420。第一接头通道320和第二接头通道420分别设在第一接头端32和第二接头端42内。具体的,第一接头通道320自第一接头端32的外端面延伸至第一接头端32内并贯通至第一接头端32的外周面;第二接头通道420自第二接头端42的外端面延伸至第二接头端42内并贯通第二接头端42的外周面。配合连接的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中,第一接头通道320与第二接头通道420连通,形成供冷却水流通以冷却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的接头通道。第一接头通道320贯通第一接头端32外周面,从而在该外周面上形成通孔;第二接头通道420贯通第二接头端42外周面,从而在该外周面上形成通孔。通孔位于柔性电缆2的外皮22外侧,不被外皮22包裹住。进一步的,在第一接头端32和第二接头端42的通孔上分别连接水嘴53、54,利于外接冷却水管。
再如图4A、5所示,在第一接头端32连接第二接头端42的外周面上可设有环形凹槽302,以容置密封圈83。一同如图6中所示,通过密封圈83密封第一接头端32和第二接头端42的连接处。
本发明该优选实施例中,由数根柔性电缆2和第一接头3、第二接头4依次连接成的感应线圈200,可呈柱状环形结构(如图1所示),此时,各段柔性电缆2的长度可相等;或呈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环形结构,如图7所示,此时,各段柔性电缆2的长度随着其所在环的半径的增加而增加。在感应线圈200中,每根柔性电缆2的长度可小于该柔性电缆2所在圈的周长,优选地,每根柔性电缆2长度为所在圈半周长相当,从而感应线圈200中,每圈由两根柔性电缆2组成,使得感应线圈200的装配更加简单方便。可以理解的,感应线圈200中每圈也可由两根以上的柔性电缆2组成。
参考图1、7,由数根柔性电缆2装配成的感应线圈200两侧的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分别连接在该两侧的柔性电缆2的自由端上,通过该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连接电源线101、102以外接电源,优选接入中频电流,将电源自该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传导至柔性电缆2。上述的自由端即是柔性电缆2不与另一柔性电缆2连接的一端。该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均可为圆柱状结构,能够实现与柔性电缆2的360°插接,使得装配更简单便捷。在感应线圈200两侧的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分别配合连接上一第二接头4和第一接头3,电源线102、101可分别连接在第二接头4和第一接头3上。相连接的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内形成有完整的接头通道,便于冷却,从而感应线圈200中的每根柔性电缆2、每个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都能在过热时通过外接冷却水得到充分冷却。
再如图1、7所示,感应线圈200中每一圈的柔性电缆2间隔并排。为了控制感应线圈200中各圈柔性电缆2之间的间隙及使其加热温度分布均匀,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夹7。每一固定夹7包括一对呈长条状的卡件71,卡件71呈对称卡合在呈并排的数根柔性电缆2两侧,固定数根柔性电缆2之间的间隙。该卡件71可为波浪形卡件,其中的弧形面可对应配合在柔性电缆2外周上。通过两个卡件71对称配合在柔性电缆2的外圆周上,采用螺钉于相邻柔性电缆2之间而锁固两个卡件71,即可将两个卡件71形成固定在感应线圈200上的固定夹7。
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例中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应用时,安装在待加热工件外周上。安装时,可先将数根柔性电缆2装配成感应线圈200,再安装到待加热工件上;或者,优选的,先将数根柔性电缆2分别转配成感应线圈200的至少两半环形结构,将各半环形结构放置到待加热工件上,再将各半环形结构组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感应线圈200。
通常,该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由于具有一定重量,需要应用吊装机械等设备来吊装该感应加热器。因此在吊装时,需要在该感应加热器的感应线圈200上安装至少一吊装辅助装置8。如图8所示,吊装辅助装置8可包括吊装板81、及连接在吊装板81上的吊装环82。并参考图13,吊装板81可拆卸安装在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的感应线圈200上,吊装环82连接在远离感应线圈200的吊装板81的侧面上。吊装板81于感应线圈200上的安装方式不限定,例如卡合方式或吸合方式等。采用卡合方式时,吊装板81相对两侧相对板面向同一侧弯折形成折部83,两折部83可卡合到感应线圈200的两外侧上。当吊装板81采用磁铁材料制成时,其可通过吸合作用吸附到感应线圈200上。
为了将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的感应线圈200更好贴合待加热工件上时,可通过至少一固定装置9固定该感应线圈200于待加热工件上。如图9所示,并结合图1、7、11,该固定装置9可包括压线板91、活动连接在压线板91上的调节杆92以及永磁吸铁器93。压线板91用于安装在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的感应线圈200上,并将感应线圈200压合到待加热工件外周表面上。压线板91上垂直连接有一支撑杆911,调节杆92一端活动连接在支撑杆911上,使得调节杆92沿支撑杆911可上下移动,且以支撑杆911为轴可绕支撑杆911转动。永磁吸铁器92连接在调节杆92的另一端上,用于固定在待加热工件上。使用时,将压线板91安装到感应线圈200上,永磁吸铁器93置于待加热工件上,转动永磁吸铁器93的控制手柄931使永磁吸铁器93吸附到待加热工件上,调整调节杆92的方向和在压线板91上的高度至适当位置,再将调节杆92紧固在支撑杆911上,即完成固定装置9的安装。
参考图1、2,上述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的应用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柔性电缆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
S2、将数根连接有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的柔性电缆2分别预装成至少两半环形结构,至少两半环形结构包括相同数量的数根并排的柔性电缆2;每一半环形结构中,第一接头3均位于同一侧,第二接头4位于另一侧。
且,其中第一接头3上通孔的孔轴线及水嘴51、53统一垂直于环面并朝同一方向,第二接头4上通孔的孔轴线及水嘴52、54统一垂直于环面并朝同一方向,利于外接冷却水。
S3、将至少两半环形结构放置到待加热工件外周上,每一半环形结构以第一接头3相对另一半环形结构的第二接头4。可采用如图8所示吊装辅助装置8安装到感应线圈200的半环形结构上,利于吊装。
S4、通过一半环形结构上的第一接头3与另一半环形结构上的第二接头4一一对应连接,而一半环形结构上的第二接头4与另一半环形结构上的第一接头3依次错开连接,将至少两半环形结构连接起来,在待加热工件外周上形成整体的感应线圈200,并在感应线圈200两侧分别留有一第一接头3和一第二接头4。进一步可采用如图9所示固定装置9将感应线圈200压实到待加热工件外周上。
S5、将感应线圈200两侧的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外接电源,感应线圈200通电后对待加热工件进行加热。
以下通过加热不同待加热工件来具体说明该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的装配应用:
一、待加热工件为两圆柱状钢管对接焊接组成的圆柱状工件11,如图10所示,待加热的位置为两钢管对接处的焊缝,即为该圆柱状工件11的外周上。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的感应线圈200中,每圈由两段柔性电缆2组成。装配时,将数根柔性电缆2预装成两个半圆柱环形结构,每个半圆柱环形结构包括相同数量且平行并排的柔性电缆2,并排的柔性电缆2采用固定夹7固定连接;每个半圆柱环形结构中的第一接头3位于同一侧,第二接头4位于另一侧,并且第一接头3上通孔的孔轴线统一垂直于环面并朝同一方向,第二接头4上通孔的孔轴线统一垂直于环面并朝同一方向。
将两个半圆柱环形结构分别吊装到圆柱状工件11外周,并对应在焊缝位置上;吊装时可采用图8所示吊装辅助装置8安装到感应线圈200的每一半圆柱环形结构上,将每一半圆柱环形结构吊装到圆柱状工件11上。将一半圆柱环形结构上的第一接头3一一对应插接在另一半圆柱环形结构的第二接头4中,而该一半圆柱环形结构上的第二接头4与该另一半圆柱环形结构上的第一接头3依次错开插接,并采用夹箍6将第一接头3与第二接头4紧固连接,将各对应的柔性电缆2连接起来,从而装配成相对两侧留有一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的感应线圈200。该装配成的感应线圈200包裹在圆柱状工件11外周上的焊缝处,通过将感应线圈200两侧的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外接电源,感应线圈200通电后即可对圆柱状工件11的焊缝进行加热。
二、待加热工件为两柱状钢管焊接形成的T形工件12,如图11、12所示,待加热的位置为两钢管对接处的焊缝。
结合图11-13,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的感应线圈200中,每圈由两段柔性电缆2组成。将数根柔性电缆2预装成两个半环形结构,每个半环形结构包括相同数量且平行并排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柔性电缆2,并排的柔性电缆2采用固定夹7固定连接;每个半环形结构中的第一接头3位于同一侧,第二接头4位于另一侧,并且第一接头3上通孔的孔轴线统一垂直于环面并朝同一方向,第二接头4上通孔的孔轴线统一垂直于环面并朝同一方向。
在两个半环形结构上各装上吊装辅助装置8,将两个半环形结构分别吊装到T形工件12外周,并对应在焊缝位置上;将一半环形结构上的第一接头3一一对应插接在另一半环形结构的第二接头4中,而该一半环形结构上的第二接头4与该另一半环形结构上的第一接头3依次错开插接,并采用夹箍6将第一接头3与第二接头4紧固连接,将各对应的柔性电缆2连接起来,从而装配成相对两侧留有一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的感应线圈200。该装配成的感应线圈200位于T形工件12中一钢管的表面,且相对包裹在另一钢管的外周。为了将该感应线圈200压实固定在T形工件12上以保证加热效果,可采用至少一个固定装置9来固定该感应线圈200于T形工件12上。通过将感应线圈200两侧的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通过电源线101、102外接电源,感应线圈200通电后即可对T形工件12的焊缝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的,上述感应线圈200也可先预装完成再直接安装到待加热工件上。对于大型待加热工件,需要采用较多数量的柔性电缆2,装配成较多圈的感应线圈200,外接电源的工作额定电流较大,因此装配成的感应线圈200产生的电阻热也相应较大,容易过热,因此为了防止感应线圈200过热烧坏等问题,参考图5,分别在第一接头3的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接头4的第二连接端41上的水嘴51、52外接冷却水管,使得冷却水自第一连接通道310或第二连接通道410进入柔性电缆2的环形通道23内,然后自第二连接通道410或第一连接通道310流出以带走热量,达到冷却柔性电缆2的目的;同时,参考图6,第一接头端32和第二接头端42上的水嘴53、54也外接冷却水管,使得冷却水自第一接头通道320或第二接头通道420进入而流向第二接头通道420或第一接头通道320,并从第二接头通道420或第一接头通道320流出以带走热量,从而达到冷却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的目的。通过冷却作用,保证该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根柔性电缆串接在一起形成的感应线圈,每根柔性电缆的两端均分别机械地、电性地连接有第一接头和与该第一接头相适配的第二接头,每后一根柔性电缆的第一接头均和与其相连的前一根柔性电缆的第二接头机械地、电性地且可分离地连接;
每根柔性电缆均包括导电内芯及包裹在所述导电内芯外周的外皮,所述导电内芯和外皮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水流通的环形通道;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内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环形通道的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导电内芯一末端卡固在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内,另一末端卡固在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内;且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外周面,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通道或第二连接通道形成进水端,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通道或第一连接通道形成出水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接头端,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接头端;
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自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端内并贯通至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周面,所述第一接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插接在所述柔性电缆的一端,且将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环形通道;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自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端内并贯通至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周面,所述第二接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插接在所述柔性电缆的另一端,且将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环形通道;
每后一根柔性电缆的第一接头的第一接头端均插接在与其相连的前一根柔性电缆的第二接头的第二接头端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内芯一末端卡固在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内,对应的所述外皮一端紧密包覆在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周面上,且包覆在所述外皮内的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周面上设有贯通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的第一连接孔,将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环形通道连通;所述导电内芯另一末端卡固在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内,所述外皮另一端紧密包覆在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周面上,且包覆在所述外皮内的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周面上设有贯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的第二连接孔,将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环形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内还分别设有第一接头通道和第二接头通道;所述第一接头通道自所述第一接头端的外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一接头端内并贯通至所述第一接头端的外周面;所述第二接头通道自所述第二接头端的外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二接头端内并贯通所述第二接头端的外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配合连接的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中,位于所述第一接头端内的所述第一接头通道与位于所述第二接头端内的所述第二接头通道连通,形成供冷却水流通以冷却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接头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感应线圈最前端的柔性电缆的第一接头和位于所述感应线圈最后端的柔性电缆的第二接头分别配合连接有一个第二接头和一个第一接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呈柱状环形结构或呈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环形结构;在所述感应线圈中,每根柔性电缆的长度均小于该每根柔性电缆所在圈的周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柔性电缆的长度均与该每根柔性电缆所在圈的半周长相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夹、将所述感应线圈吊装到待加热工件上的吊装辅助装置、和/或将所述感应线圈固定在待加热工件上的固定装置;
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夹包括一对呈长条状的卡件,所述卡件呈对称卡合在呈并排的所述数根柔性电缆两侧,固定所述数根柔性电缆之间的间隙;
所述吊装辅助装置包括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感应线圈上的吊装板、及连接在所述吊装板上的吊装环,所述吊装环连接在远离所述感应线圈的所述吊装板的侧面上;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感应线圈上的压线板、活动连接在所述压线板上的调节杆、以及用于固定在待加热工件上的永磁吸铁器;
所述压线板上垂直连接有一支撑杆,所述调节杆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上,使得所述调节杆沿所述支撑杆可上下移动,且以所述支撑杆为轴可绕所述支撑杆转动;所述永磁吸铁器连接在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上。
CN201310161135.1A 2013-05-03 2013-05-03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Active CN1032695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61135.1A CN103269534B (zh) 2013-05-03 2013-05-03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61135.1A CN103269534B (zh) 2013-05-03 2013-05-03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9534A CN103269534A (zh) 2013-08-28
CN103269534B true CN103269534B (zh) 2015-12-16

Family

ID=49013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61135.1A Active CN103269534B (zh) 2013-05-03 2013-05-03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695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6909B (zh) * 2013-12-20 2015-11-11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焊接设备
CN106082598A (zh) * 2016-06-24 2016-11-09 深圳大学 光学精密非球面玻璃模压成型设备
US10917946B2 (en) * 2017-05-26 2021-02-09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Induction heat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95707A (fr) * 1972-03-14 1973-06-18 Kabel Metallwerke Ghh Cable a courant fort refroidi par un liquide, en particulier cable de jonction pour des fours de fusion electriques a arc
DE3152716C2 (de) * 1981-01-28 1984-08-16 Tol'jattinskij politechničeskij institut Zweipoliges Anschlussst}ck f}r ein wassergek}hltesHochstromkabel
CN101868076B (zh) * 2009-04-15 2013-02-27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 软带式电磁感应加热器
CN203279234U (zh) * 2013-05-03 2013-11-06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9534A (zh) 2013-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57042A1 (en) Graphene-heating and heat-preserving sleeve for an oilfield petroleum gathering pipeline
CN204451200U (zh) 一种塑料管道电磁加热装置
CA2943862A1 (en) Electrical hollow conductor for an electromagnetic machine
CN103269534B (zh)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CN101868076A (zh) 软带式电磁感应加热器
CN109714845B (zh) 一种感应式空气加热方法、装置及应用
CN103096527B (zh) 电加热棒装置
CN203279234U (zh)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CN102937329A (zh) 高效率取暖设备
CN204451199U (zh) 一种塑料管道电磁熔接夹具
KR101447106B1 (ko) 볼트 유도가열 시스템
CN213586355U (zh) 一种励磁线圈及包含其的电弧加热器
CN109738351B (zh) 一种空芯复层电缆接头试验装置
US11191131B2 (en) Double-sided flat inductor assembly
CN201414235Y (zh) 软带式电磁感应加热器
CN102436867A (zh) 变角可卸再生式水冷电缆
CN104185326B (zh) 加热金属件的电感应加热器
CN201418165Y (zh) 多功能柔性感应加热器
CN210197680U (zh) 外盘管式电磁加热体
CN208227371U (zh) 铁合金电炉短网系统
CN110536497B (zh)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及加热方法
CN102751692B (zh) 一种复合导电管母线连接器
US20190289682A1 (en) Inductors and inductor extraction assemblies
CN204697323U (zh) 管与管三通焊接感应加热装置
CN21967829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转子整体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010 Beijing,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No. 25, No.

Co-patentee after: CNOOC Deepwater Development Limited

Patentee after: China Offshore Oil Group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Qingdao)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China Petroleum University (East China)

Address before: Chinese CNOOC Building No. 25 Beijing 100010 Dongcheng District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Co-patentee before: CNOOC Deepwater Development Limited

Patentee befor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o-patentee before: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Qingdao)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China Petroleum University (Ea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