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22936U - 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22936U
CN216122936U CN202121746758.1U CN202121746758U CN216122936U CN 216122936 U CN216122936 U CN 216122936U CN 202121746758 U CN202121746758 U CN 202121746758U CN 216122936 U CN216122936 U CN 216122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ipe
water inlet
outlet end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467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辉
张渝春
周建峰
董晓萍
张言
钟德刚
江长友
彭小明
刘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Jialing Speci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Jialing Speci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Jialing Speci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Jialing Speci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467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22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22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22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它包括线圈和连接导体,一列线圈按直线排列,前段的至少一个线圈与中段的至少一个线圈依次连接构成串联电路,后段的至少一个线圈构成另一个电路支路,再通过第一连接导体将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的首端连接,并通过第二连接导体将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的尾端连接,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构成并联电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1、加热快、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2、占用场地小,节约了空间;3、能够长时间连续运行,提高使用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感应热处理设备,应用于钢制杯形工件、圆柱形工件的热处理。
背景技术
钢制杯形工件如图1所示,其淬火处理是对杯形工件整体进行加热,使其金相组织转变为奥氏体,再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冷却。由于杯形工件本身形状的特殊性,淬火加热通常采用热辐射方法,这种加热方法主要有以下缺点:
1、热效率低。设备生产准备周期长,散热大;
2、生产效率低。产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预热、升温和保温;
3、劳动条件差。生产现场具有油污重、污染大和热辐射高温等。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它能提高杯形工件、圆柱形工件热处理的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改善劳动条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线圈和连接导体,一列线圈按直线排列,前段的至少一个线圈与中段的至少一个线圈依次连接构成串联电路,后段的至少一个线圈构成另一个电路支路,再通过第一连接导体将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的首端连接,并通过第二连接导体将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的尾端连接,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构成并联电路。
优选地,所述线圈为由金属管绕制而成的管筒线圈,所述连接导体为直管型的连接管;管筒线圈留有通水的进/出水端头,连接管两端有进/出水的弯头;前段的管筒线圈与中段的管筒线圈进/出水端头依次连通,后段的管筒线圈进/出水端头单独接通;再通过第一连接管将前段管筒线圈的出水端头与后段管筒线圈进水端头连通,并通过第二连接管将中段管筒线圈出水端头与后段管筒线圈的出水端头汇合排出热水;
或者前段的管筒线圈、中段的管筒线圈和后段的管筒线圈进/出水端头依次连通,后段管筒线圈的出水端头接入第一连接管或第二连接管,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通,从第二连接管或第一连接管的出水口排出热水。
所述管筒线圈和连接管的外表面涂有绝缘漆,管筒线圈之间由紧邻的进/出水端头侧壁焊接,连接管与管筒线圈之间通过金属板在相应的进/出水端头侧壁上焊接。金属板表面也经绝缘处理。
所述管筒线圈和连接管都固定安装在固定板上,固定板用于固定直线排列的管筒线圈,又便于拆卸;固定板用绝缘材料制成。
管筒线圈的绕向空心内插入炉腔管道,使炉腔管道内的工件在外力作用下由工件入口端向工件出口端移动,同时在电磁感应的作用下,完成工件加热。炉腔管道材料为耐高温不锈钢管,在不锈钢管的长度方向开一个通槽,避免电磁屏蔽。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并联后,再与前段线圈串联,前段线圈的电流大,工件进入前段线圈内,快速达到要求的温度。中段线圈被后段线圈并联分流后,线圈电流减小,工件进入中段线圈和后段线圈内,在较小电流激励下能在要求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既节约了能源,又满足了工件热处理工艺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加热快、热效率高,生产准备周期短,散热小,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能源消耗;
2、加热装置占用场地小,线圈采用串联+并联的方式,完成了迅速升温到要求的温度后又保温,加热装置的整体构造紧凑,占用场地小;
3、加热装置能够长时间连续运行,管筒线圈和连接管通入流动循环水,降温了管筒线圈的工作温度;
4、改善了现场工作环境。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用作杯形工件和圆柱形工件的感应加热,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杯形工件外形及排序组合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中,1-1、第一管筒线圈;1-2、第二管筒线圈;1-3、第三管筒线圈;1-4、第四管筒线圈;1-5、第五管筒线圈;1-6、第六管筒线圈;1-7、第七管筒线圈;2-1、第一连接管;2-2、第二连接管;3、金属板;4、固定板,5、炉腔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内容,本专利申请使用方位词“前”、“后”进行区别,所述“前”、“后”是依据以上附图的布设方位来确定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方向发生改变,其方位的称谓随之改变,不能视为对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包括线圈和连接导体,一列线圈按直线排列,前段的至少一个线圈与中段的至少一个线圈依次连接构成串联电路,后段的线圈连接构成另一个电路支路,再通过第一连接导体将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的首端连接,并通过第二连接导体将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的尾端连接,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构成并联电路。
所述线圈为由金属管绕制而成的管筒线圈,所述连接导体为直管型的导电连接管,管筒线圈留有通水的进/出水端头,连接管两端有进/出水的弯头;前段的几个管筒线圈与中段的几个管筒线圈进/出水端头依次连通,后段的几个管筒线圈进/出水端头单独接通;再通过第一连接管将前段管筒线圈的出水端头与后段管筒线圈进水端头连通,并通过第二连接管将中段管筒线圈出水端头与后段管筒线圈的出水端头汇合排出热水。
以上各端头由耐温塑料软管连通,供给流动循环水为运行的管筒线圈快速降温,保证加热装置长时间可靠运行。
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管筒线圈和连接管,管筒线圈和连接管均由方铜管加工而成,通过焊接的方式实施通电;各部件组合连接的结构如下:
前段的第一管筒线圈1-1出水端头与第二管筒线圈1-2入水端头的下侧壁焊接在一起,第二管筒线圈1-2出水端头与中段的第三管筒线圈1-3入水端头的下侧壁焊接在一起,第三管筒线圈1-3出水端头与第四管筒线圈1-4入水端头的下侧壁焊接在一起;
后段的第五管筒线圈1-5出水端头与第六管筒线圈1-6入水端头的下侧壁焊接在一起,第六管筒线圈1-6出水端头与第七管筒线圈1-7入水端头的底部下侧壁焊接在一起;中段的第三管筒线圈1-3入水端头与后段的第五管筒线圈1-5入水端头通过第一连接管2-1上的金属板3焊接联在一起;中段的第四管筒线圈1-4出水端头与第七管筒线圈1-7出水端头通过第二连接管3-2的金属板3焊接联在一起。
按照这种连接方式,实现了前段的第一管筒线圈1-1与第二管筒线圈1-2串联,中段的第三管筒线圈1-3与第四管筒线圈1-4串联,后段的第五管筒线圈1-5、第六管筒线圈1-6与第七管筒线圈1-7串联;中段的所有管筒线圈与后段的所有管筒线圈并联后,再与前段的所有管筒线圈串联。
采用串联+并联的连接方式可使工件在串联位置快速升温到需要的温度,之后在并联位置完成保温的作用。这种连接方式的好处是加热快,加热装置占用场地小。
管筒线圈之间、连接管之间以及管筒线圈与连接管之间,在端头通过耐温塑料软管连通,实现整个感应加热装置内部循环水流通。具体连通如下:第一管筒线圈1-1出水端头与第二管筒线圈1-2入水端头连通;第二管筒线圈1-2出水端头与第三管筒线圈1-3入水端头连通;第三管筒线圈1-3出水端头与第四管筒线圈1-4入水端头连通;
第五管筒线圈1-5出水端头与第六管筒线圈1-6入水端头连通;第六管筒线圈1-6出水端头与第七管筒线圈1-7入水端头连通;第二管筒线圈1-2出水端头与第一连接管2-1入水端头连通;第一连接管2-1出水端头与第五管筒线圈1-5入水端头连通;第四管筒线圈1-4出水端头与第二连接管3-2入水端头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管3-2出水端头与第七管筒线圈1-7出水端头连接在一起。从而使管筒线圈在感应加热过程中不会过热。
所有管筒线圈和连接管由固定板4固定组合在一起,实现了线圈的固定,同时便于拆卸。
将炉腔管道5插入管筒线圈的空心内。如图1所示,杯形工件经排序组合后按规则排布,杯形工件在外力作用下从炉腔管道5入口端向5出口端移动,同时在电磁感应的作用下完成加热。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施杯形工件在炉腔管道5快速加热,减少了场地面积,设备加热稳定性好。

Claims (9)

1.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包括线圈和连接导体,一列线圈按直线排列,其特征是:前段的至少一个线圈与中段的至少一个线圈依次连接构成串联电路,后段的至少一个线圈构成另一个电路支路,再通过第一连接导体将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的首端连接,并通过第二连接导体将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的尾端连接,中段线圈与后段线圈构成并联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线圈为由金属管绕制而成的管筒线圈,所述连接导体为直管型的连接管;管筒线圈留有通水的进/出水端头,连接管两端有进/出水的弯头;前段的管筒线圈与中段的管筒线圈进/出水端头依次连通,后段的管筒线圈进/出水端头单独接通;再通过第一连接管将前段管筒线圈的出水端头与后段管筒线圈进水端头连通,并通过第二连接管将中段管筒线圈出水端头与后段管筒线圈的出水端头汇合排出热水;
或者前段的管筒线圈、中段的管筒线圈和后段的管筒线圈进/出水端头依次连通,后段管筒线圈的出水端头接入第一连接管或第二连接管,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通,从第二连接管或第一连接管的出水口排出热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管筒线圈之间由紧邻的进/出水端头侧壁焊接,连接管与管筒线圈之间通过金属板在相应的进/出水端头侧壁上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管筒线圈和连接管都固定安装在固定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是:管筒线圈的空心内插入炉腔管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是:前段的第一管筒线圈(1-1)出水端头与第二管筒线圈(1-2)入水端头的下侧壁焊接在一起,第二管筒线圈(1-2)出水端头与中段的第三管筒线圈(1-3)入水端头的下侧壁焊接在一起,第三管筒线圈(1-3)出水端头与第四管筒线圈(1-4)入水端头的下侧壁焊接在一起;
后段的第五管筒线圈(1-5)出水端头与第六管筒线圈(1-6)入水端头的下侧壁焊接在一起,第六管筒线圈(1-6)出水端头与第七管筒线圈(1-7)入水端头的底部下侧壁焊接在一起;中段的第三管筒线圈(1-3)入水端头与后段的第五管筒线圈(1-5)入水端头通过第一连接管(2-1)上的金属板(3)焊接联在一起;中段的第四管筒线圈(1-4)出水端头与第七管筒线圈(1-7)出水端头通过第二连接管(3-2)的金属板(3)焊接联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是:第一管筒线圈(1-1)出水端头与第二管筒线圈(1-2)入水端头连通;第二管筒线圈(1-2)出水端头与第三管筒线圈(1-3)入水端头连通;第三管筒线圈(1-3)出水端头与第四管筒线圈(1-4)入水端头连通;
第五管筒线圈(1-5)出水端头与第六管筒线圈(1-6)入水端头连通;第六管筒线圈(1-6)出水端头与第七管筒线圈(1-7)入水端头连通;第二管筒线圈(1-2)出水端头与第一连接管(2-1)入水端头连通;第一连接管(2-1)出水端头与第五管筒线圈(1-5)入水端头连通;第四管筒线圈(1-4)出水端头与第二连接管(3-2)入水端头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管(3-2)出水端头与第七管筒线圈(1-7)出水端头连接在一起;各端头用耐温塑料软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管筒线圈和连接管都在固定板(4)上固定组合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炉腔管道(5),炉腔管道(5)插入管筒线圈的绕向空心内。
CN202121746758.1U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 Active CN216122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46758.1U CN216122936U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46758.1U CN216122936U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22936U true CN216122936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23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46758.1U Active CN216122936U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229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14845B (zh) 一种感应式空气加热方法、装置及应用
CN216122936U (zh) 一种快速感应加热装置
CN113042846B (zh) 可变长度真空感应钎焊炉
CN101906514A (zh) 超音频感应加热扩散装置
CN103801600A (zh) 连续推进式中频加热弯管的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
CN204220900U (zh) 一种锻造连续生产的加热生产线
CN204291433U (zh) 加热金属件的电感应加热器
CN103269534B (zh)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CN105466000A (zh) 一种即开即热式电热水器
CN2869669Y (zh) 大功率电磁感应热管系统
CN203678955U (zh) 连续推进式中频加热弯管的加工设备
CN208980763U (zh) 移动式棒材端部感应加热去应力装置
CN104185326B (zh) 加热金属件的电感应加热器
CN102418990A (zh) 电磁感应式换热器
CN216337813U (zh) 一种支撑杆球头加热淬火感应器
CN204724614U (zh) 空心铜锭连续加热装置
CN201514020U (zh) 超/变频电磁感应电子热水锅炉
CN201785441U (zh) 超音频感应加热扩散装置
CN206380117U (zh) 大功率中频炉感应线圈
CN2842968Y (zh) 一种电磁感应热管
CN110551881A (zh) 小径排管焊后热处理无冷却感应加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9831841A (zh) 用于热弯机的非接触式加热圈
CN213977784U (zh) 一种导块类大小槽口同时淬火感应器
RU2688131C1 (ru) Индукционны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топлива
CN102235740A (zh) 感应螺旋式低碳流体电加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