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8292B - 车辆及其顶部气囊组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及其顶部气囊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8292B
CN103738292B CN201310743218.1A CN201310743218A CN103738292B CN 103738292 B CN103738292 B CN 103738292B CN 201310743218 A CN201310743218 A CN 201310743218A CN 103738292 B CN103738292 B CN 1037382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flexible piece
airbag assembly
roof airba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32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38292A (zh
Inventor
吴春涛
岳国辉
陈现岭
张凯
张晓东
黄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74321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382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38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8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382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82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顶部气囊组件。所述车辆的车身内具有驾驶舱,所述顶部气囊组件包括:适于设在所述驾驶舱顶部的支架;封装壳体,所述封装壳体与所述支架连接;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设在所述封装壳体内;气囊,所述气囊设在所述封装壳体内且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通;以及柔性件,所述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气囊上,所述柔性件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驾驶舱的顶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通过采用柔性件对气囊的运动进行限制,提高了气囊对坐人员的保护程度。另外,本发明的气囊的体积较小,柔性件的一端直接与气囊连接,提高了气囊的强度。此外,当气囊内的压强较低时,由于柔性件的限制作用可延长气囊的作用时间。

Description

车辆及其顶部气囊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顶部气囊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本申请发明人已知的范围内,目前已经有多种方式对中、后排乘员提供保护。其中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于2009年底提出一种顶部气囊的发明申请(中国申请号200910222880.6),气囊展开后,靠较大的背板提供支撑,从而对乘员提供保护,这样将会要求背板刚度较大,且气囊体积相对较小。然而当后排乘员体型较小时,较小尺寸的背板不能对乘员进行较好保护,而背板过大且刚硬时,有可能会伤及体型较大的乘员。
吉利汽车于2012年9月提出一种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中国申请号:201120559286.9),其气囊为“L”形,该气囊缺少有效支撑。在碰撞过程中,将发生弯曲,对乘员保护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顶部气囊组件,所述顶部气囊组件可被稳定可靠地支撑。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所述顶部气囊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车辆的顶部气囊组件,所述车辆的车身内具有驾驶舱,所述顶部气囊组件包括:适于设在所述驾驶舱顶部的支架;封装壳体,所述封装壳体与所述支架连接;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设在所述封装壳体内;气囊,所述气囊设在所述封装壳体内且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通;以及柔性件,所述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气囊上,所述柔性件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驾驶舱的顶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部气囊组件,通过采用柔性件对气囊的运动进行限制,提高了气囊对乘坐人员的保护程度。另外,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气囊的体积较小,柔性件的一端直接与气囊连接,提高了气囊的强度,而且本发明的气囊使得气体发生器所需的药量也较小。此外,当气囊内的压强较低时,由于柔性件的限制作用,可以延长气囊的作用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柔性件为两个,且所述两个柔性件的所述第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气囊的左右两侧上。由此进一步加强了柔性件对气囊的运动范围的控制,且进一步提高了气囊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柔性件为拉带或绳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囊组件包括还包括设在所述驾驶舱的顶部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其中所述支架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其中所述柔性件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固定部上。
可选地,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顶部内饰板,所述顶部内饰板上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柔性件的沟槽,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设在所述顶部内饰板和所述车身的顶部外板之间;和封装件,所述封装件设在所述沟槽的底部且与所述顶部内饰板的下表面平齐,从而使得外表面没有分缝痕迹,外观美观。
优选地,所述顶部内饰板与所述车身的顶部外板大致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封装壳体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设在所述支架上且开口朝下;盖体,所述盖体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基座的底部以封闭或打开基座的底部,所述盖体与所述基座限定出容纳空间,其中所述气体发生器固定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气囊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盖体的下表面与所述顶部内饰板的下表面平齐。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车身内限定出驾驶舱;前排座椅,所述前排座椅设在所述驾驶舱内;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设在所述驾驶舱内且间隔开地设在所述前排座椅后方;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顶部气囊组件,所述顶部气囊组件对应地设在所述后排座椅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排座椅有多排,且所述多个后排座椅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所述气囊组件有多个且分别对应所述多排后排座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顶部气囊的车辆,气囊组件由两个固定点固定在驾驶舱顶部,且通过柔性件(例如拉带)对气囊进行约束限制,提高了对后排座位上乘坐人员的保护程度,而且气囊强度高、作用时间长。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顶部气囊的车辆中气囊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中气囊收回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圈示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圈示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车辆中气囊的分布图。
附图标记:
车身1;驾驶舱10;顶部外板11;
前排座椅2;后排座椅3;
顶部气囊组件4;
支架41;封装壳体42;容纳空间420;基座421;盖体422;
气体发生器43;气囊44;柔性件45;
固定结构5;
第一固定部51;第二固定部52;顶部内饰板53;沟槽531;封装件5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首先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1、前排座椅2、后排座椅3、以及顶部气囊组件4。如图1所示,车身1内限定出驾驶舱10,前排座椅2设在驾驶舱10内,后排座椅3设在驾驶舱10内且间隔开地设在前排座椅2后方,顶部气囊组件4对应地设在后排座椅3的上方。其中顶部气囊组件4将在下面参考图1-图2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部气囊组件4,包括设在驾驶舱10顶部的支架41、与支架41连接的封装壳体42、设在封装壳体42内的气体发生器43和气囊44、以及柔性件45,其中气囊44的进气口与气体发生器43相连,这样气体发生器43产生的气体使得气囊44从封装状态(如图2所示)迅速展开至展开状态(如图1所示)。
柔性件45的第一端(例如如图1和图2中的后端)连接至气囊44上,柔性件45的第二端(例如图1和图2中的前端)连接至驾驶舱10的顶部。这样在碰撞发生后,当乘坐人员和气囊相互作用时,柔性件45可以有效地约束气囊44的作用,避免气囊44摇摆,提高保护能力。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些示例中,柔性件45的前端固定连接至驾驶舱10的顶部,而后端连接气囊,也是可以实现的。其中气体发生器应当与车辆的ECU电连接。
由此,当碰撞发生时,通过ECU判定,气体发生器43点火,气囊44吸入气体展开。展开后,正面向坐在后排座位3上的乘坐人员的头部区域,如图5所示,当乘坐人员与气囊发生作用后,气囊44由柔性件45提供有效的支撑力,达到保护乘坐人员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柔性件45对气囊44的运动进行限制,提高了气囊对后排座位上乘坐人员的保护程度。另外,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气囊44的体积较小,柔性件45的一端直接与气囊连接,提高了气囊44的强度,而且本发明的气囊44使得气体发生器43所需的药量也较小。此外,当气囊44内的压强较低时,由于柔性件45的限制作用,可以延长气囊44的作用时间。
优选地,柔性件45为两个,且两个柔性件45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在气囊44的左右两侧上。如图5所示,由此进一步加强了柔性件45对气囊44的运动范围的控制,且进一步提高了气囊44的强度。可选地,如图1-图5所示,柔性件45为拉带,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柔性带45还可以为绳索或其余类型的柔性件。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驾驶舱10的顶部具有固定结构5,固定结构5包括:第一固定部51和第二固定部52,其中顶部气囊组件4的支架41安装在第一固定部51上,第二固定部52与第一固定部51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其中柔性件45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二固定部52上。换句话说,顶部气囊组件4在驾驶舱10的顶部具有两个固定点,放置气体发生器43和气囊44的封装壳体42固定在第一固定部51上,而柔性件45的第二端则固定在第二固定部52上。
进一步地,如图1-图4所示,固定结构还包括顶部内饰板53,优选地,顶部内饰板53与车身1的顶部外板11大致平行。顶部内饰板53上具有用于容纳柔性件45的沟槽531,优选地,固定结构还包括封装件54,封装件54设在沟槽531的底部且与顶部内饰板53的下表面平齐,从而使得外表面没有分缝痕迹,外观美观。该封装件54采用轻薄柔性材料,这样可以在顶部内饰板53上形成局部弱化区域,由此在碰撞发生时,便于柔性件45撕裂封装件54。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固定部51和第二固定部52设在顶部内饰板53和车身1的顶部外板11之间。具体地,封装壳体42包括:基座421和盖体422,基座421设在支架41上且开口朝下,盖体422可枢转地设在基座421的底部,可以封闭或打开基座421的底部且与基座421限定出容纳空间420,其中气体发生器43固定在容纳空间420内,气囊44容纳在容纳空间420内且进气口与气体发生器43相连。优选地,盖体422的下表面与顶部内饰板53的下表面平齐,从而外观美观。
这样,当碰撞发生时,通过ECU判定,气体发生器43点火,气囊44吸入气体且从基座421底部伸出并展开。展开后,正面向坐在后排座位3上的乘坐人员的头部区域以便对乘坐人员发生作用后。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排座椅3可以有多排,且多个后排座椅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顶部气囊组件4有多个且分别对应多排后排座椅3。而且,在同一排上,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气囊组件,如图5所示。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车辆的乘坐人员人数,灵活布置所需顶部气囊组件4的数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顶部气囊的车辆,顶部气囊组件4由两个固定点固定在驾驶舱顶部,且通过柔性件45(例如拉带)对气囊进行约束限制,提高了对后排座位上乘坐人员的保护程度,而且气囊强度高、作用时间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用于车辆的顶部气囊组件,所述车辆的车身内具有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气囊组件包括:
适于设在所述驾驶舱顶部的支架;
封装壳体,所述封装壳体与所述支架连接;
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设在所述封装壳体内;
气囊,所述气囊设在所述封装壳体内且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通;以及
柔性件,所述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气囊上,所述柔性件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驾驶舱的顶部;
设在所述驾驶舱的顶部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
第一固定部,其中所述支架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
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其中所述柔性件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固定部上;
顶部内饰板,所述顶部内饰板上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柔性件的沟槽,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设在所述顶部内饰板和所述车身的顶部外板之间;
封装件,所述封装件设在所述沟槽的底部且与所述顶部内饰板的下表面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为两个,且所述两个柔性件的所述第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气囊的左右两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为拉带或绳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内饰板与所述车身的顶部外板大致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壳体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设在所述支架上且开口朝下;
盖体,所述盖体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基座的底部以封闭或打开基座的底部,所述盖体与所述基座限定出容纳空间,
其中所述气体发生器固定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气囊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与所述顶部内饰板的下表面平齐。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车身内限定出驾驶舱;
前排座椅,所述前排座椅设在所述驾驶舱内;
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设在所述驾驶舱内且间隔开地设在所述前排座椅后方;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顶部气囊组件,所述顶部气囊组件对应地设在所述后排座椅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座椅有多排,且所述多排后排座椅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所述顶部气囊组件有多个且分别对应所述多排后排座椅。
CN201310743218.1A 2013-12-30 2013-12-30 车辆及其顶部气囊组件 Active CN1037382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3218.1A CN103738292B (zh) 2013-12-30 2013-12-30 车辆及其顶部气囊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3218.1A CN103738292B (zh) 2013-12-30 2013-12-30 车辆及其顶部气囊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8292A CN103738292A (zh) 2014-04-23
CN103738292B true CN103738292B (zh) 2016-08-17

Family

ID=50495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3218.1A Active CN103738292B (zh) 2013-12-30 2013-12-30 车辆及其顶部气囊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382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1048B (zh) * 2017-03-16 2022-05-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US10688954B2 (en) * 2017-11-29 2020-06-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assembly with tethered reaction surface and cushion configured to permit forward head rotatio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8541A (zh) * 2009-05-27 2010-12-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打开角度有限的气囊门的顶部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70537A1 (en) * 2000-11-22 2002-06-13 Webber James Lloyd Tensioning device for side restraint
US6588793B2 (en) * 2001-09-19 2003-07-08 Autoliv Asp, Inc. Thin airbag module design for overhead applications
DE10246545A1 (de) * 2002-09-30 2004-04-08 Takata-Petri (Ulm) Gmbh Insassenschutzeinrichtung
JP2008247113A (ja) * 2007-03-29 2008-10-16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12009000321T5 (de) * 2008-02-12 2011-02-24 TK Holdings, Inc., Auburn Hills Airbag
CA2834962A1 (en) * 2011-05-02 2012-11-08 Michael F. Fink Side curtain airbag and method and appartus for manufacturing a side curtain airbag
CN202429165U (zh) * 2011-12-28 2012-09-12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8541A (zh) * 2009-05-27 2010-12-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打开角度有限的气囊门的顶部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8292A (zh) 2014-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89189B1 (en) Vehicle side air bag device
CN106660507B (zh)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CN103010145B (zh) 用于车辆的中央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CN102079284B (zh) 车辆的气囊装置
US8870223B2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10632954B2 (en) Airbag assembly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airbag assembly
CN103158663B (zh) 侧面内饰系统
EP3939859A1 (en) Airbag device for driver's seat
CN204149989U (zh) 一种保护乘员头颈胸和膝部的安全气囊
WO2009068131A3 (de) Seitenairbagsystem, rückenlehne und kopfstütze
CN103738292B (zh) 车辆及其顶部气囊组件
US20130307253A1 (en) Airbag cover and module
US20150130170A1 (en) Airbag for vehicle
CN106414186A (zh) 汽车乘客保护装置及汽车座椅
CN204801711U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模块
JP2004189216A (ja) ボディ構造と側面衝突保護装置とを備えた自動車
JP5989494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60012155A1 (en) Vehicle side airbag apparatus and seat containing same
JP5885329B2 (ja) エアバッグ
CN104245434B (zh) 防撕裂装置和具有防撕裂装置的车辆座椅覆盖物
CN203198904U (zh) 车用副仪表板及带有副仪表板的汽车
CN209757037U (zh) 一种顶置式安全气囊
CN206124972U (zh) 气囊盖板及气囊盖板安装总成
CN104071113B (zh) 一种用于乘员头颈胸和膝部保护的安全气囊
CN103998296B (zh) 具有偏导器及囊支撑凸缘的气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