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27590B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27590B
CN103727590B CN201310464240.2A CN201310464240A CN103727590B CN 103727590 B CN103727590 B CN 103727590B CN 201310464240 A CN201310464240 A CN 201310464240A CN 103727590 B CN103727590 B CN 1037275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w
outlet
air
indoor unit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642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27590A (zh
Inventor
田中英志
伊东干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27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27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27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27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能使调和的空气自下吹出且外壳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在外壳(10),在正面面板的下部形成有右侧吸入口(18a)和左侧吸入口(18b),在上部形成有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在下部形成有下侧吹出口(17c)。室内热交换器(40)设在室内风扇(30)的上方,对从室内风扇(30)朝向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输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外壳(10)具有管道(20),该管道(20)将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附近的内部空间(S3)与下侧吹出口(17c)连接起来。该管道(20)配置在正面面板(11)与室内风扇(30)和室内热交换器(40)之间。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式空调室内机,特别涉及在外壳的上部和下部具有吹出口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在外壳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具备上方吹出口和下方吹出口,从中央吸入空气,通过热交换器而对吸入的空气进行调和,从上方吹出口和下方吹出口将调和空气吹出。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7709号公报)所示的以往的空调室内机中,为如下结构:在前表面或侧面设置有吸入口,在送风风扇的背面侧设置有与下方的暖风吹出口相通的通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77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若要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那样地在送风风扇的背面侧设置通道,则存在着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外壳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变长的趋势。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能够使调和的空气自下吹出,并且外壳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具备:外壳,其具有从下部向上部延伸的正面面板,并形成有吸入口,且该外壳在上部形成有第一吹出口,在正面面板的下部形成有第二吹出口;送风风扇,其从吸入口吸入空气并朝向第一吹出口所在的上方送出空气;以及热交换器,其设置在送风风扇的上方,对从送风风扇朝向第一吹出口输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外壳还具有管道,所述管道将第一吹出口附近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吹出口连接起来,管道配置在正面面板与送风风扇和热交换器之间。
根据第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外壳具有的管道配置在正面面板与送风风扇和热交换器之间,将第一吹出口附近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吹出口连接起来,因此,能够使管道承担正面面板的隔热材料的一部分作用,能够减薄正面面板的隔热材料或去除隔热材料。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还具备关闭部件,所述关闭部件设置在管道的第一吹出口附近,在使调和后的空气从第一吹出口吹出时,所述关闭部件将管道关闭。
根据第二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使调和后的空气从第一吹出口吹出时,通过关闭部件将管道关闭,从而管道内的空气发挥隔热效果。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二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热交换器构成为,能够对从送风风扇送来的空气进行冷却,外壳构成为,在热交换器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制冷时,使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一吹出口吹出。
根据第三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时从送风风扇通过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空气从第一吹出口吹出,但能够利用管道对正面面板与送风风扇和热交换器之间进行隔热而防止正面面板变冷。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热交换器构成为,能够对从送风风扇送来的空气进行加热,外壳构成为,在热交换器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时,能够选择如下模式:使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第一吹出口吹出并从第二吹出口吹出的上下吹风模式;和仅从第二吹出口吹出的下吹风模式。
根据第四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上下吹风模式和下吹风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下均能够在制热时通过管道而使暖风从第二吹出口吹出。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外壳的第一吹出口包括设在管道的左右且配置于正面面板的左第一吹出口和右第一吹出口。
根据第五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从前面观察,第一吹出口的占有区域设在管道的占有区域的左右,从而即使构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时第一吹出口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管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重叠,也能够确保在正面面板均衡地具有足够面积的第一吹出口。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外壳的吸入口包括分在管道的左右而配置于正面面板的左侧吸入口和右侧吸入口。
根据第六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从前面观察,吸入口的占有区域分在管道的占有区域的左右,从而即使构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时吸入口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管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重叠,也能够确保在正面面板均衡地具有足够面积的吸入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尽管在外壳的前后方向上正面面板与管道及送风风扇和热交换器重叠,但能够缩短外壳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并且能够利用管道将提供到处于上方的第一吹出口附近的内部空间的调和空气导向下方的第二吹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由于能够提高配置有管道的部位的隔热效果,因此容易将外壳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设计得较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即使将正面面板与管道及送风风扇和热交换器重叠的前后方向形成得较短,也能够利用管道防止正面面板变冷,能够防止在制冷时结露。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上下吹风模式和下吹风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下均使暖风从第二吹出口吹到脚下,能够从脚下暖和起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通过构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时第一吹出口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管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重叠,从而容易缩短外壳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通过构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时吸入口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管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重叠,从而容易缩短外壳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的概要的主视图。
图2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俯视图,(b)是示意性地示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c)是示意性地示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侧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管道的位置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垂直挡板和水平挡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立式空调室内机的上下吹风模式的气流的概念图。
图6是用于说明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管道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
图7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示例的俯视图,(b)是示意性地示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示例的主视图,(c)是示意性地示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示例的侧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立式空调室内机;
10:外壳;
11、11A:正面面板;
17a:右侧吹出口;
17b:左侧吹出口;
17c:下侧吹出口;
18a、18c:右侧吸入口;
18b、18d:左侧吸入口;
20、20A:管道;
21:风门;
30:室内风扇;
40:室内热交换器;
51a、51b:垂直挡板;
53:水平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1)立式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的概要的主视图。此外,图2的(a)是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2的(b)是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2的(c)是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1能够对应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这两种运转。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未图示)借助于连接配管而与该立式空调室内机1连接,由室外机和立式空调室内机1的室内热交换器40(参照图2的(c))构成冷冻回路。
制冷剂在该冷冻回路中循环,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在制热时,通过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使热从制冷剂移动到室内空气而使室内空气变暖,在制冷时,通过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使热从室内空气移动到制冷剂而使室内空气被冷却。即,在制热时,立式空调室内机1的室内热交换器40作为散热器而起作用,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0作为蒸发器而起作用。
作为这种制热时的冷冻回路,例如具有如下结构:制冷剂依次在室外机的压缩机(未图示)、立式空调室内机1的室内热交换器40、膨胀机构和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未图示)中循环。在该制热时的冷冻回路中,由于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中而被压缩后排出,从而制冷剂在制热时的冷冻回路中循环。在压缩机中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0散热而成为液体制冷剂,在膨胀结构发生膨胀,在室外热交换器蒸发而成为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中。
此外,作为制冷时的冷冻回路,例如具有如下结构:制冷剂依次在室外机的压缩机、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膨胀机构和立式空调室内机1的室内热交换器40中循环。在该制冷时的冷冻回路中,也是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中而被压缩后排出,从而制冷剂在制冷时的冷冻回路中循环。在压缩机中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散热而成为液体制冷剂,在膨胀结构发生膨胀,在室内热交换器40蒸发而成为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中。
立式空调室内机1主要具备外壳10、室内热交换器40和室内风扇30。室内热交换器40和室内风扇30被收纳在外壳10内。如图2的(c)所示,室内风扇30配置在外壳10的下方,室内热交换器40配置在外壳10的上方。
(2)外壳的外观
外壳10具有被正面面板11、右侧面面板12、左侧面面板13、顶面面板14、底面面板15和背面面板16包围而成的长方体形状。在正面面板11,朝向正面面板11在右侧的上方形成有右侧吹出口17a,朝向正面面板11在左侧的上方形成有左侧吹出口17b,在下方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下侧吹出口17c。在右侧吹出口17a设置有垂直挡板51a,所述垂直挡板51a在立式空调室内机1停止时覆盖右侧吹出口17a而成为外壳10的一部分,在立式空调室内机1运转时用于调节从右侧吹出口17a吹出的气流的左右方向的风向。同样地,在左侧吹出口17b设置有垂直挡板51b,所述垂直挡板51b在立式空调室内机1停止时覆盖左侧吹出口17b而成为外壳10的一部分,在立式空调室内机1运转时用于调节从左侧吹出口17b吹出的气流的左右方向的风向。
在外壳10的右侧面面板12,在下方的靠前方形成有右侧吸入口18a。此外,在外壳10的左侧面面板13,在下方的靠前方形成有左侧吸入口18b。
(3)外壳内部的结构
如图2的(b)和图2的(c)所示,在外壳10的内部的下方配置有室内风扇30。室内风扇30例如是与正面面板11平行地安装有转子(未图示)的西洛克风扇,所述转子配置有多个叶片。室内风扇30处于背面面板16的前方,配置在被隔板19隔开的内部空间S1中。在内部空间S1的前方,在隔板19与正面面板11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S2。此外,在内部空间S1、S2的上方,以室内热交换器40为界地形成有内部空间S3。
当例如从右侧面观察时,如图2的(c)所示,室内热交换器40倾斜配置成,越靠近上端部就越靠近背面面板16。在室内风扇30的上方的、内部空间S1与内部空间S3的交界部分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0。室内热交换器40的下端被排水盘41支承。该排水盘41设置在隔板19上。这些隔板19和排水盘41成为内部空间S2与内部空间S3的交界。即,内部空间S1被右侧面面板12、左侧面面板13、底面面板15、背面面板16、隔板19、排水盘41和室内热交换器40包围。此外,内部空间S2被正面面板11、右侧面面板12、左侧面面板13、底面面板15、隔板19和排水盘41包围。此外,内部空间S3被右侧面面板12、左侧面面板13、顶面面板14、室内热交换器40、排水盘41和隔板19包围。
在内部空间S2中,沿着正面面板11形成有上下延伸的管道20。在图3中示出了管道20与右侧吹出口17a、左侧吹出口17b、第三吹出口17和右侧吸入口18a之间的大致的位置关系。管道20的上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到右侧吹出口17a与左侧吹出口17b之间。因此,管道20的上端位于室内热交换器40的前方。此外,管道20的下端到达下侧吹出口17c的上部。管道20是由例如聚酯或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形成的中空的管。优选管道20的截面形状是例如圆形或方形等容易成形的形状。在管道20的上端部附近设置有风门21,所述风门21用于选择性地形成管道20的上端部与内部空间S3之间开通的状态和关闭的状态。在风门21处于图2的(b)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即风门21打开时,管道20的上端部与内部空间S3之间开通,在风门21处于图2的(b)中的虚线所示的位置即风门21关闭时,管道20的上端部与内部空间S3之间关闭。
在正面面板11的内表面侧,在右侧吹出口17a、17b之间安装有隔热材料42。从前表面侧观察,安装有隔热材料42的高度方向的区域是与室内热交换器40对应的区域。此外,从前表面观察,如图2的(b)所示,隔热材料42配置成包围管道20的上部的周围。换言之,是指,对于存在管道20的部分,除去了隔热材料42。
(4)垂直挡板和水平挡板
如图1所示,垂直挡板51a设置在右侧吹出口17a,垂直挡板51b设置在左侧吹出口17b。垂直挡板51a、51b通过变更相对于正面面板11的角度,从而如图2的(a)的箭头Ar1、Ar2所示那样地调节对吹出的调和空气进行引导的角度。例如,当增大相对于正面面板11的角度时,与减小角度的情况相比,吹出方向偏向前方。另一方面,当减小相对于正面面板11的角度时,从右侧吹出口17a被引导到靠右侧,从左侧吹出口17b被引导到靠左侧。在图4中示出了右侧吹出口17a及其周围的截面形状。垂直挡板51a具有旋转轴52,以该旋转轴52为中心进行旋转。虽未图示垂直挡板51b,但其与垂直挡板51a同样地构成为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马达(未图示)驱动垂直挡板51a、51b,垂直挡板51a、51b进行旋转。垂直挡板51a、51b均由板状的部件构成,分别具有与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的开口部的形状相同的形状。
在图4中仅示出了右侧吹出口17a的水平挡板53,但在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分别设置有多个水平挡板53。设置于右侧吹出口17a的水平挡板53和设置于左侧吹出口17b的水平挡板53是左右对称的结构。水平挡板53通过变更相对于水平面(顶面面板14)的角度,从而如图2的(c)的箭头Ar3所示那样地调节对吹出的调和空气进行引导的角度。例如,当增大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时,与减小角度的情况相比,吹出方向偏向上方。另一方面,当减小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时,向靠近水平面的方向(朝向前方笔直地)引导从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吹出的调和空气。如图4所示,水平挡板53具有旋转轴54,以该旋转轴54为中心进行旋转。
(5)调和空气的吹出
(5-1)制热时
制热时的调和空气的吹出法有两种模式。一个是从右侧吹出口17a左侧吹出口17b和下侧吹出口17c吹出的上下吹风模式,另一个是仅从下侧吹出口17c吹出的下吹风模式。在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制热时的上下吹风模式时的气流。
在图5中,室内空气被吸入到右侧吸入口18a中时产生的气流用箭头Ar4表示,室内空气被吸入到左侧吸入口18b中时产生的气流用箭头Ar5表示。另一方面,从右侧吹出口17a、左侧吹出口17b和下侧吹出口17c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气流分别用箭头Ar1、Ar2、Ar6表示。
在图5所示的上下吹风模式下,当室内空气从右侧吸入口18a和左侧吸入口18b被吸入到外壳10中时,首先,进入到正面面板11侧的内部空间S2中。进入到内部空间S2中的室内空气从隔板19的开口部19a(参照图2的(b)和图2的(c))被吸入到室内风扇30中,并借助离心力而朝向内部空间S1的上方被吹出。利用室内风扇30吹到内部空间S1中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0时被调和而成为调和空气并进入到内部空间S3中。该调和空气在制热时从室内热交换器40受热而成为高于室内空气的温度。
在上下吹风模式下,风门21打开而使内部空间S3与管道20的上端开通。在这种状态下,进入到内部空间S3中的调和空气从内部空间S3通过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而被吹出,形成箭头Ar1、Ar2所示的气流。与此同时地,进入到内部空间S3中的调和空气从内部空间S3经管道20而被吹出到下侧吹出口17c,形成箭头Ar6所示的气流。
另一方面,在制热时的下吹风模式下,风门21打开的同时利用垂直挡板51a、51b使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关闭,仅从内部空间S3通过管道20而被送到下侧吹出口17c的调和空气的路径开通。由此,在下吹风模式下,从内部空间S3通过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而吹出的气流(箭头Ar1、箭头Ar2的气流)消失,仅为从下侧吹出口17c吹出的气流(箭头Ar6的气流)。
(5-2)制冷时
制冷时的调和空气的吹出法仅为从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吹出的上吹风模式。在该制冷时的上吹风模式下,风门21关闭,从内部空间S3通过管道20而被送到下侧吹出口17c的调和空气的路径关闭。
即,在制冷时的上吹风模式下,成为图5所示的制热时的上下吹风模式的气流中的箭头Ar6所示的气流消失的状态。因此,当室内空气从右侧吸入口18a和左侧吸入口18b被吸入到外壳10中时,首先,进入到正面面板11侧的内部空间S2中是与制热时的上下吹风模式相同。进入到内部空间S2中的室内空气从隔板19的开口部19a被吸入到室内风扇30中,借助离心力而朝向内部空间S1的上方吹出也与制热时的上下吹风模式相同。利用室内风扇30而吹出到内部空间S1中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0时被调和而成为调和空气并进入到内部空间S3中。该调和空气在制冷时被室内热交换器40夺走热量而成为低于室内空气的温度。进入到内部空间S3中的调和空气从内部空间S3通过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而被吹出,形成箭头Ar1、Ar2所示的气流。但是,在上吹风模式下,风门21关闭而使内部空间S3与管道20的上端关闭,因此进入到内部空间S3中的调和空气不会从内部空间S3侵入到管道20中。
(6)特征
(6-1)
上述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1的外壳10具有从下部向上部延伸的正面面板11,该外壳10在下部形成有右侧吸入口18a和左侧吸入口18b(吸入口的示例),在上部形成有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第一吹出口的示例),在正面面板的下部形成有下侧吹出口17c(第二吹出口的一个示例)。这里,上部指外壳10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靠上方的部位,下部指外壳10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靠下方的部位。室内风扇30(送风风扇的一个示例)从右侧吸入口18a和左侧吸入口18b吸入空气并朝向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所在的上方送出空气。室内热交换器40(热交换器的一个示例)设置在室内风扇30的上方,对从室内风扇30朝向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输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外壳10具有管道20,该管道20将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附近的内部空间S3与下侧吹出口17c连接起来。该管道20配置在正面面板11与送风风扇30和热交换器40之间。
在外壳10中,在正面面板11与室内风扇30和室内热交换器40之间配置管道20,利用管道20将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附近的内部空间S3与下侧吹出口17c连接起来,使管道20承担正面面板11的隔热材料的一部分作用。这样,使管道20承担正面面板11的隔热材料42的一部分作用,减薄了管道20的周围的正面面板11的隔热材料42。这里,只是减薄了隔热材料42,但若管道20的隔热性能足够高,则也能够去除管道20与内部空间S3之间的隔热材料42。其结果是,尽管在外壳10的前后方向上正面面板11与管道20及送风风扇30和室内热交换器40重叠,但也能够缩短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此外,在制热时的上下吹风模式下,能够利用管道20将提供到处于上方的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附近的内部空间S3的调和空气导向下方的下侧吹出口17c。
(6-2)
风门21(关闭部件的一个示例)设置在管道20的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附近,在使调和后的空气从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吹出时,该风门21关闭管道20。因此,例如在制冷时,在从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吹出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温度的调和空气(调和后的空气的一个示例)时利用风门21关闭管道20,从而管道20内的空气发挥隔热效果。通过关闭风门21,从而能够提高配置有管道20的部位的隔热效果,因此容易将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设计得较短。
(6-3)
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0构成为,能够对从室内风扇30送来的空气进行冷却。在制冷时,从右侧吸入口18a和左侧吸入口18b吸入的空气从室内风扇30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0被冷却而成为调和空气,该被冷却的调和空气从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被吹出。此时,能够利用管道20对正面面板11与室内风扇30和室内热交换器40之间进行隔热而防止正面面板11变冷。即使将正面面板11、管道20、室内风扇30和室内热交换器40重叠的前后方向形成得较短,也能够利用管道20防止正面面板11变冷,能够防止在制冷时结露。
(6-4)
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0构成为,能够对从室内风扇30送来的空气进行加热,外壳10构成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0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时,能够选择如下模式:将从右侧吸入口18a和左侧吸入口18b吸入的室内空气调和并使调和空气从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吹出,同时从下侧吹出口17c吹出的上下吹风模式;和仅从下侧吹出口17c吹出的下吹风模式。
在上下吹风模式和下吹风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下,在制热时均能够使暖风通过管道20而从下侧吹出口17c吹出。在制热时的上下吹风模式和下吹风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下均能够使暖风从立式空调室内机的下侧吹出口17c吹到脚下,能够从脚下暖和起来。
(6-5)
外壳10的右侧吹出口17a(右第一吹出口的一个示例)和左侧吹出口17b(左第一吹出口的一个示例)分在管道20的左右而配置于正面面板11。从前面观察,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的占有区域分在管道20的占有区域的左右,从而构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时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管道2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重叠,能够确保在正面面板11上均衡地具有足够面积的右侧吹出口17a和左侧吹出口17b。由此,容易缩短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7)变形例
(7-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管道20由一根管状部件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管道也可以由其它部件构成。例如,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地采用两根管状部件22来构成管道20A。
(7-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右侧吸入口18a和左侧吸入口18b形成在外壳10的右侧面面板12和左侧面面板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形成右侧吸入口和左侧吸入口的不限于右侧面面板12和左侧面面板13。例如,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外壳10A那样,右侧吸入口18c和左侧吸入口18d分在管道20的左右而配置在正面面板11A。在该外壳10A的右侧面面板12A和左侧面面板13A未形成有右侧吸入口和左侧吸入口。这样,从前面观察,右侧吸入口18c和左侧吸入口18d的占有区域分在管道20A的占有区域的左右,从而构成为:即使在从侧面观察时右侧吸入口18c和左侧吸入口18d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管道20A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重叠,也能够确保在正面面板11A上均衡地具有足够面积的右侧吸入口18c和左侧吸入口18d。通过构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右侧吸入口18c和左侧吸入口18d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管道2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重叠,从而容易缩短外壳10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Claims (13)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所述立式空调室内机具备:
外壳(10、10A),其具有从下部向上部延伸的正面面板(11、11A),并形成有吸入口(18a、18b、18c、18d),且该外壳(10、10A)在上部形成有第一吹出口(17a、17b),在所述正面面板的下部形成有第二吹出口(17c);
送风风扇(30),其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并朝向所述第一吹出口所在的上方送出空气;以及
热交换器(40),其设置在所述送风风扇的上方,对从所述送风风扇朝向所述第一吹出口输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外壳还具有管道(20、20A)以及隔板(19),所述管道将位于所述第一吹出口附近且与所述第一吹出口连通的第一内部空间(S3)与所述第二吹出口连接起来,所述隔板(19)设置于所述正面面板与所述送风风扇之间并且具有用于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被吸入到所述送风风扇中的开口部(19a),所述管道配置在所述正面面板与所述送风风扇和所述热交换器之间并且在形成于所述正面面板与所述隔板之间的第二内部空间(S2)中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外壳的所述吸入口包括分在所述管道的左右而配置于所述正面面板的左侧吸入口(18d)和右侧吸入口(18c),所述第二吹出口配置在所述左侧吸入口与所述右侧吸入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具备关闭部件(21),所述关闭部件设置在所述管道的所述第一吹出口附近,在使调和后的空气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时,所述关闭部件将所述管道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热交换器构成为,能够对从所述送风风扇送来的空气进行冷却,
所述外壳构成为,在所述热交换器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制冷时,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热交换器构成为,能够对从所述送风风扇送来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外壳构成为,在所述热交换器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时,能够选择如下模式: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并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上下吹风模式;和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仅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下吹风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热交换器构成为,能够对从所述送风风扇送来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外壳构成为,在所述热交换器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时,能够选择如下模式: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并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上下吹风模式;和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仅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下吹风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热交换器构成为,能够对从所述送风风扇送来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外壳构成为,在所述热交换器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时,能够选择如下模式: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并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上下吹风模式;和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仅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下吹风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吹出口包括设在所述管道的左右且配置于所述正面面板的左第一吹出口(17b)和右第一吹出口(17a)。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吹出口包括设在所述管道的左右且配置于所述正面面板的左第一吹出口(17b)和右第一吹出口(17a)。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吹出口包括设在所述管道的左右且配置于所述正面面板的左第一吹出口(17b)和右第一吹出口(17a)。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吹出口包括设在所述管道的左右且配置于所述正面面板的左第一吹出口(17b)和右第一吹出口(17a)。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吹出口包括设在所述管道的左右且配置于所述正面面板的左第一吹出口(17b)和右第一吹出口(17a)。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吹出口包括设在所述管道的左右且配置于所述正面面板的左第一吹出口(17b)和右第一吹出口(17a)。
CN201310464240.2A 2012-10-10 2013-10-08 立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03727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4660A JP5712990B2 (ja) 2012-10-10 2012-10-10 床置き型空調室内機
JP2012-224660 2012-10-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27590A CN103727590A (zh) 2014-04-16
CN103727590B true CN103727590B (zh) 2016-07-20

Family

ID=50451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64240.2A Active CN103727590B (zh) 2012-10-10 2013-10-08 立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12990B2 (zh)
CN (1) CN1037275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6250B (zh) * 2015-08-06 2017-09-0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108731110A (zh) * 2018-07-26 2018-11-02 邓明义 一种新型立式空调室内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43150U (ja) * 1997-05-07 1997-11-11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床置式ファンコイルユニット
JPH10196997A (ja) * 1997-01-10 1998-07-31 Kimura Kohki Co Ltd エア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ー
CN1382945A (zh) * 2001-04-25 2002-12-04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1644462A (zh) * 2008-08-08 2010-02-10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JP2011137565A (ja) * 2009-12-25 2011-07-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420U (zh) * 1985-07-08 1987-01-26
JPS6370033A (ja) * 1986-09-10 1988-03-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カラ−温度表示付空気調和機
JPH0740758Y2 (ja) * 1989-09-04 1995-09-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6997A (ja) * 1997-01-10 1998-07-31 Kimura Kohki Co Ltd エア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ー
JP3043150U (ja) * 1997-05-07 1997-11-11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床置式ファンコイルユニット
CN1382945A (zh) * 2001-04-25 2002-12-04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1644462A (zh) * 2008-08-08 2010-02-10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JP2011137565A (ja) * 2009-12-25 2011-07-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77577A (ja) 2014-05-01
CN103727590A (zh) 2014-04-16
JP5712990B2 (ja) 2015-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4542B (zh) 车用空调系统
KR101397217B1 (ko) 열원 유닛
EP2975330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s
CN105485765B (zh) 一种风管机、具有其的空调系统及出风控制方法
EP2993423B1 (en) Decorative panel and air-conditioner in-room unit provided with same
CN107278256B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103620326A (zh) 组合制冷器具
CN101511619A (zh) 车用空调装置的排水构造
CN102345954A (zh) 一种风冷冰箱
JP6149494B2 (ja) 化粧パネル、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KR20140133722A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CN106029410A (zh) 汽车用空调装置
CN103727590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09154348A2 (ko) 버스용 천정형 에어컨 장치
WO2006054547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386849B2 (ja)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CN104487779A (zh) 空调室内机
JP4986696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KR20170072987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5972872A (zh) 一种模块式蒸发器结构及具有其的组合式基站空调
CN208312763U (zh) 热泵单元
JP201721509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WO2017203680A1 (ja) 冷却ユニット
CN101813344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05843135U (zh) 一种模块式蒸发器结构及具有其的组合式基站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