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6506A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16506A CN103716506A CN201310459558.1A CN201310459558A CN103716506A CN 103716506 A CN103716506 A CN 103716506A CN 201310459558 A CN201310459558 A CN 201310459558A CN 103716506 A CN103716506 A CN 1037165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ixel value
- value
- corresponding relation
- pix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9—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Noise or error suppression
- H04N1/4092—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093—Modification of content of picture, e.g. retouch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7—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7—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 H04N1/4072—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dependent on the contents of the original
- H04N1/4074—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dependent on the contents of the original using histogr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Color Imag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考虑图像背景以外的颜色而生成对用于变换像素值的恰当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数据。该图像处理装置具备:取得部,取得使用多个像素表示对象图像的对象图像数据,该对象图像数据包括多个像素各自的像素值;提取部,从对象图像的多个像素中提取多个边缘像素;第一确定部,使用多个边缘像素确定第一基准值;以及生成部,使用第一基准值生成对上述多个像素各自的像素值即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变换后像素值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对应关系数据,使得第一基准值以下的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与比第一基准值大的像素值变换为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彼此不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图像的像素值进行变换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对图像进行颜色调整的技术,公知有例如根据图像的柱状图求出基底的颜色(例如,作为背景颜色的底色)、并根据基底的颜色对图像进行颜色调整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44268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为了进行图像的颜色调整等而变换像素值时,考虑了背景的颜色,但对于图像背景以外(例如,文字或图表)的颜色并没有进行考虑。其结果是,有可能发生各种不良问题(例如,除了图像背景以外的颜色变浅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考虑图像的背景以外的颜色生成对用于变换像素值的恰当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数据。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并能够通过以下的适用例来实现。
[适用例1]
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具备:取得部,取得使用多个像素表示对象图像的对象图像数据,该对象图像数据包括上述多个像素各自的像素值;提取部,从上述对象图像的上述多个像素中提取多个边缘像素;第一确定部,使用上述多个边缘像素确定第一基准值;以及生成部,使用上述第一基准值生成对上述多个像素各自的像素值即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变换后像素值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对应关系数据,使得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下的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与比上述第一基准值大的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彼此不同。
根据上述构成,使用多个边缘像素确定第一基准值,并生成对使得比第一基准值小的变换前像素值与比第一基准值大的变换前像素值之间特性不同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对应关系数据。由此,使用对除了背景以外(文字或图表等)部分进行表示的边缘像素生成对应关系,因此能够考虑除了背景以外的颜色而准确地生成对变换前像素值与变换后像素值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对应关系数据。
另外,本发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除了图像处理装置之外,例如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方法、用于实现图像处理方法的计算机程序、记录了该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中的作为图像处理装置的复合机200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图像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输入彩色图像CI的一例的图。
图4是第一输入图像分离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区域判断图像JI的一例的图。
图6是对表示对象范围内的像素中的R成分像素值的频度的柱状图Hr进行表示的图。
图7是表示标签图像LI的一例的图。
图8是第一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9表示每个颜色成分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
图10表示每个颜色成分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
图11是表示每个颜色成分的非照片区域用的底色校正对应关系的图。
图12是第一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每个颜色成分的照片区域用的底色校正对应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每个颜色成分的白平衡对应关系的图。
图15是第二输入图像分离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第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ey的图。
图18是表示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gy的图。
图19是表示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y的图。
图20是第二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照片区域用的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py的图。
图22是表示变形例中连接有复合机200的网络系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例
A-1.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
接着,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例中的作为图像处理装置的复合机200的结构的框图。
复合机200具备CPU210、DRAM等易失性存储装置220、扫描仪230、打印机240、显示部250、鼠标或键盘等操作部260、供存储卡(未图示)插入的卡槽部270、通信部280和硬盘驱动器或闪存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装置290。
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设置有缓冲区域221,用于暂时存储在CPU210执行处理时生成的各种数据。另外,CPU210也可以将各种数据不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而暂时地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290中。
扫描仪230是通过使用光电变换元件(例如,CCD、CMOS)读取原稿来取得扫描数据的图像读取装置。扫描数据是由RGB像素数据构成的位图数据。RGB图像数据是包括红色(R)、绿色(G)、蓝色(B)三种颜色成分的颜色成分值(本实施例的各个颜色成分值为256级灰度的灰度值)的图像数据。以下,也将颜色成分中红色成分称为R成分,将绿色成分称为G成分,将蓝色成分称为B成分。
打印机240根据打印数据执行打印。打印机240是所谓的喷墨式彩色打印机。另外,作为打印机240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打印机(例如,激光彩色打印机)。显示部250显示用于扫描图像的设定画面、打印动作方式的选择画面等。
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290中存储有驱动程序291。例如可以以制造者预先将驱动程序291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290中的方式提供驱动程序291,也可以通过CD-ROM或DVD-ROM等提供驱动程序291。
CPU210通过执行驱动程序291而作为后述的执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部100发挥作用。图像处理部100具备取得部110、提取部115、特定部120、柱状图制作部130、第一确定部135、第二确定部140、生成部145、第一执行部150、第二执行部155、第三执行部160和打印数据生成部165、输出部170。通过这些功能块执行后述的图像处理。
A-2.图像处理
图2是图像处理的流程图。该图像处理是用于使用扫描数据执行颜色调整处理并执行打印的处理。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将原稿放置在扫描仪230上,对操作部260进行操作来指示复印(Copy),从而开始上述图像处理。在用户指示进行复印时,对操作部260进行操作,一并指示复印件(打印件)的打印动作方式是彩色动作方式还是灰度动作方式。
在图2的步骤S5中,取得部110取得作为处理对象的扫描数据。具体而言,取得部110通过使扫描仪230读取原稿,从扫描仪230取得扫描数据,将取得的扫描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接着,在步骤S10中,取得部110判断用户所选择的打印动作方式是彩色动作方式还是灰度动作方式。以下,首先说明用户选择了彩色动作方式的情况(后述步骤S20-S50),接着,说明用户选择了灰度动作方式的情况(后述步骤S60-S90)。
A-2-1:彩色动作方式
在用户所选择的打印动作方式为彩色动作方式的情况下(步骤S10:彩色动作方式),在步骤S20中,取得部110采用(取得)扫描数据直接作为处理对象的彩色图像数据。以下,也将彩色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称为输入彩色图像。彩色图像数据是由R、G、B成分的像素值构成的位图数据。彩色图像数据被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图3表示了输入彩色图像的一例。如图3所示,输入彩色图像CI包括背景图像Bg1、表示照片的照片图像Ob2、Ob3和表示文字的文字图像Ob4。背景图像Bg1的颜色反映了由扫描仪230取得的原稿介质(例如,纸)的颜色(也被称为底色,例如浅灰色)的颜色。背景图像Bg1由多个背景像素构成。照片图像Ob2、Ob3由多个照片像素构成。文字图像Ob4由多个文字像素构成。在上述步骤S5中,将由取得部110取得的彩色图像数据作为表示图3的输入彩色图像CI的数据而说明以下的图像处理。
接着,在步骤S30中,图像处理部100根据取得的彩色图像数据执行第一输入图像分离处理。在该第一输入图像分离处理中进行标记处理,在输入彩色图像CI中确定照片区域和非照片区域。
图4是第一输入图像分离处理的流程图。首先,在图4的步骤S200中,特定部120设定区域判断图像JI。图5表示区域判断图像JI的一例。构成区域判断图像JI的多个像素分别与构成输入彩色图像CI的多个像素对应。如图5(A)所示,在步骤S200的阶段(设定区域判断图像JI时)中,关于与区域判断图像JI的各个像素对应的标签值,将与所有像素对应的各个标签值设定为“0”。特定部120将表示各个像素的标签值的标签值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接着,在步骤S205中,提取部115将输入彩色图像CI的像素中不执行后述步骤S230或步骤S240中的任一个处理的一个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
接着,在步骤S210中,提取部115计算包含对象像素的对象范围的颜色数目。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的步骤S210的右侧所示,该对象范围由对象像素和包围该对象像素的八个周围像素构成。即对象范围由九个像素构成,该九个像素排列为纵向三个像素×横向三个像素的矩阵状。使用图6说明对象范围的颜色数目的计算方法。
提取部115首先分别针对R、G、B成分制作表示对象范围内的像素的像素值的频度的柱状图,并将表示柱状图的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图6是对表示对象范围内的像素中的R成分的像素值的频度的柱状图Hr进行表示的图。在柱状图Hr中,0-255像素值的范围被划分为每16个灰度宽度为一组的16个组Ar。关于与其它颜色成分的像素值对应的柱状图(未图示),像素值同样被划为到16个组Ar中。
提取部115在R成分的柱状图Hr中按每一组Ar统计频度,计算出每一组Ar的合计频度(也被称为组频度)。接着,提取部115确定组频度比预定阈值(例如,2)大的组Ar,将确定出的组Ar的合计数计算为R成分的颜色数目(也称为R成分颜色数目)。提取部115对于G成分、B成分也同样地计算G成分颜色数目(也称为G成分颜色数目)、B成分颜色数目(也称为B成分颜色数目)。提取部115将R成分颜色数目、G成分颜色数目和B成分颜色数目的合计值计算为上述对象范围的颜色数目。另外,在图6的柱状图Hr中,在组频度比预定阈值大的组Ar的下侧标注白圈,在组频度为预定阈值以下的组Ar的下侧标注“X”标记。在图6的例子中,白圈的数目(这里为2)与R成分颜色数目对应。
在计算出对象范围的颜色数目之后,在图4的步骤S220中,提取部115判断计算出的颜色数目是否比阈值Th1(例如,5)大。在颜色数目比阈值Th1大的情况下(步骤S220:是),提取部115提取对象像素作为照片像素(步骤S230)。接着,在步骤S235中,特定部120将区域判断图像JI中与提取为照片像素的对象像素对应的像素标签值从“0”变为“1”(即,更新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标签值数据)。
另一方面,在颜色数目为阈值Th1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20:否),提取部115提取对象像素作为非照片像素(步骤S240)。另外,此时,特定部120将区域判断图像JI中与提取为非照片像素的对象像素对应的像素的标签值维持为“0”不变。
接着,在步骤S250中,提取部115判断是否将输入彩色图像CI的所有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在提取部115未选择输入彩色图像CI的所有像素作为对象像素的情况下(步骤S250:否),返回步骤S205的处理。在提取部115将输入彩色图像CI的所有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的情况下(步骤S250:是),转移到步骤S260的处理。
如图5(B)所示,在特定部120对输入彩色图像CI的所有像素进行照片像素或非照片像素的提取的阶段中,区域判断图像JI的各个像素的标签值为“0”或“1”。在区域判断像素JI中,标签值“1”表示与该像素对应的输入彩色图像CI的像素被提取为照片像素。在区域判断图像JI中,标签值“0”表示与该像素对应的输入彩色图像CI的像素被提取为非照片像素。
接着,在图4的步骤S260中,特定部120进行标记处理,在输入彩色图像CI中确定照片区域和非照片区域。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5(B)所示的区域判断图像JI中,特定部120参照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的标签值数据,将通过连接标签值为“0”的多个像素而构成的区域确定为一个非照片区域Nph。另外,特定部120将通过连接标签值为“1”的多个像素而构成的区域(图5(B)的阴影部分)确定为照片区域Ph。而且,在存在彼此不相邻(分离)的照片区域Ph的情况下,特定部120变更区域判断图像JI的标签值(即,更新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标签值数据),以使属于相同照片区域Ph的多个像素具有相同的标签值,使在彼此不同的照片区域Ph之间的标签值不同。将表示该结果的标签图像称为标签图像LI(在后面使用图7进行说明)。另外,在图5(B)所示的区域判断图像JI的例子中,确定两个照片区域Ph,这些照片区域Ph不彼此相邻(分离)。
另外,作为判断两个像素A、B是否连接的方法,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在像素B距离像素A在预定距离内时判断为连接。例如,在像素被配置成栅格状的图像中,如果假设预定距离为1.5像素大小的距离,则在包围在像素A的周围的八个像素的任一个位置均存在像素B时判断为两个像素连接。
图7表示标签图像LI的一例。构成标签图像LI的像素与在上述S250的处理中判断为“是”之后的区域判断图像中的像素分别对应。在标签图像LI中,对由具有相同标签值的像素构成的像素区域分别进行确定。在图7的例子中,确定有如下区域:由标签值为“0”的像素构成的一个非照片区域Nph;由标签值为“2”的像素构成的一个照片区域Ph1;和由标签值为“3”的像素构成的一个照片区域Pn2。特定部120将与各个区域的像素标签值相同的数值作为识别符对这些区域予以标记(标记处理)。由此,能够分别地识别一个非照片区域Nph、两个照片区域Ph1、Ph2。这三个图像区域Nph、Ph1、Ph2分别与将输入彩色图像CI的多个像素连接而构成区域对应。即,在标签图像LI中,非照片区域Nph对应于由输入彩色图像CI中的背景图像Bg1和文字图像Ob4构成的区域。照片区域Ph1对应于输入彩色图像CI中的照片图像Ob2。照片区域Ph2对应于输入彩色图像CI中的照片图像Ob3。
其结果是,在输入彩色图像CI中,照片图像Ob2、Ob3被确定为分别独立的照片区域,除去这些区域Ob2、Ob3之外的区域(由背景图像Bg1和文字图像Ob4构成的区域)被确定为非照片区域。另外,如图3所示,在输入彩色图像CI中,也将确定为照片区域的区域称为照片区域Pha,将确定为非照片区域的区域称为非照片区域Npha。特定部120在图4的步骤S260处理后结束第一输入图像分离处理。
在图2的步骤S30的第一输入图像分离处理结束后,图像处理部100接着执行第一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步骤S40)。在该第一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中,执行将输入彩色图像CI的非照片区域中的背景颜色即底色校正为白色的处理。通常底色是表示由扫描仪230扫描后的原稿介质(例如,纸)的颜色。
图8是第一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的流程图。在最初的步骤S300中,提取部115参照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的标签值数据确定输入彩色图像CI的非照片区域Npha,将非照片区域Npha内的像素中不执行后述步骤S330或步骤S340处理中的任一个的一个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
接着,在步骤S310中,提取部115计算包含对象像素的对象范围的分散值。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的步骤S310的右侧所示,该对象范围由对象像素和包围该对象像素的八个周围像素构成。即,对象范围由九个像素构成,该九个像素排列为纵向三个像素×横向三个像素的矩阵状。具体而言,提取部115使用下述公式(EQ1)分别计算对象范围内的九个像素各自的亮度值Y,
亮度值Y=((0.298912×R)+(0.586611)×G+(0.114478×B))…(EQ1)
R:R成分的像素值,G:G成分的像素值,B:B成分的像素值
而且,使用对象范围内九个像素各自的亮度值Y,根据已知的计算式,计算对象像素的亮度值Y的分散值。
接着,在步骤S320中,提取部115判断计算出的分散值是否大于阈值Th2。在分散值比阈值Th2大时(步骤S320:是),提取部115判断对象像素为边缘像素。然后,柱状图制作部130进行处理,以便在图9所示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中按每个颜色成分使对象像素的像素值(也称为对象像素值)的频度增加1(步骤S330)。即,柱状图制作部130更新边缘像素用柱状图,将表示更新后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在开始图8的处理后,在首次更新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时,在更新之前对边缘像素用柱状图进行初始化。图9表示每个颜色成分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具体而言,图9(A)表示R成分的像素值的柱状图Her,图9(B)表示G成分的像素值的柱状图Heg,图9(C)表示B成分的像素值的柱状图Heb。另外,在图3所述的输入彩色图像CI中,也可以是例如文字图像Ob4的轮廓部分的像素为边缘像素。
另一方面,在分散值为阈值Th2以下时(步骤S320:否),提取部115判断对象像素不是边缘像素即为非边缘像素。然后,柱状图制作部130执行以下处理(步骤S340):在图10所示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中按每个颜色成分使对象像素值的频度增加1。即,柱状图制作部130更新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将对更新后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进行表示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在开始图8的处理后,首次更新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时,在更新前对边缘像素用柱状图进行初始化。图10是表示每个颜色成分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具体而言,图10(A)表示R成分的像素值的柱状图Hgr、图10(B)表示G成分的像素值的柱状图Hgg,图10(C)表示B成分的像素值的柱状图Hgb。
在步骤S330或步骤S340的处理之后,在步骤S350中,提取部115判断是否选择了非照片区域Npha内的所有像素作为对象像素。在提取部115未选择非照片区域内的所有像素作为对象像素时(步骤S350:否),返回步骤S300的处理。在提取部115选择非照片区域内的所有像素作为对象像素时(步骤S350:是),转移到步骤S360的处理。
在步骤S360中,第一确定部135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数据,根据图9所示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按每个颜色成分分别确定文字颜色值。具体而言,第一确定部135在每个颜色成分的各个边缘像素用柱状图中确定成为最高频度(也称为最高频度或峰值)的像素值。然后,第一确定部135将比最高频度的像素值大且与最高频度的一半频度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该颜色成分的文字颜色值。例如,如图9(A)所示,第一确定部135在R成分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er中对成为最高频度Fer的像素值P1mr进行确定。而且,第一确定部135将比像素值P1mr大且与最高频度Fer的一半频度Ferh对应的像素值P1r确定为R成分中的文字颜色值。在G成分和B成分中,第一确定部135也同样在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eg、Heb中对成为最高频度Feg、Feb的像素值P1mg、P1mb进行确定。而且,第一确定部135将比像素值P1mg、P1mb大的且与最高频度Feg、Feb的一半频度Fegh、Fegh对应的像素值P1g、P1b分别确定为G、B成分中的文字颜色值(参考图9(B)、(C))。以下,将R、G、B成分中的文字颜色值分别称为文字颜色值P1r、P1g、P1b。第一确定部135将表示文字颜色值P1r、P1g、P1b的文字颜色值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确定部135将比最高频度的像素值大且与最高频度的一半频度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该颜色成分的文字颜色值,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确定部135也可以将比最高频度大且与相对于最高频度为比0大比1小的预定比例的频度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文字颜色值。另外,第一确定部135也可以将边缘像素的像素值平均值或默认值确定为文字颜色值。进而,第一确定部135也可以将最高频度自身确定为文字颜色值。
接着,在步骤S370中,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数据,第二确定部140按每个颜色成分根据图10所示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分别确定背景颜色值。具体而言,第二确定部140在每个颜色成分的各个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中对成为最高频度(峰值)的像素值进行确定。第二确定部140将比最高频度的像素值小且与最高频度的一半频度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该颜色成分的背景像素。例如,如图10(A)所示,第二确定部140在R成分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gr中对成为最高频度Fgr的像素值P2mr进行确定。然后,第二确定部140将比像素值P2mr小且与最高频度Fgr的一半频度Ggrh对应的像素值P2r确定为R成分中的背景颜色值P2r。对于G成分和B成分,第二确定部140也同样在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fP2gb中对成为最高频度Fgg、Fgb的像素值P2mg、P2mb进行确定。而且,第二确定部140将比像素值P2mg、P2mb小且与最高频度Fgg、Fgb的一半频度Fggh、Fgbh对应的像素值P2g、P2b分别确定为G、B成分中的背景颜色值(参照图10(B)、(C))。以下,也将R、G、B成分中的背景颜色值分别称为背景颜色值P2r、P2g、P2b。第二确定部140将表示背景颜色值P2r、P2g、P2b的背景颜色值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确定部140将比最高频度的像素值小且与最高频度的一半频度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该颜色成分的背景颜色值,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二确定部140也可以将比最高频度的像素值小且与相对于最高频度为比0大比1小的预定比例的频度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该颜色成分的背景颜色值。另外,第二确定部140也可以将非边缘像素的像素值的平均值或默认值确定为背景颜色值。进一步,第二确定部140也可以将最高频度本身确定为背景颜色值。
接着,在步骤S380中,生成部145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文字颜色值数据和背景颜色值数据确定文字颜色值P1r、P1g、P1b、背景颜色值P2r、P2g、P2b,根据所确定的文字颜色值和背景颜色值生成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并将生成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对应关系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用于规定图11所示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
图11是表示每个颜色成分的非照片区域中的底色校正对应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11(A)是表示R成分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r的图,图11(B)是表示G成分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g的图,图11(C)是表示B成分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b的图。如图11(A)-(C)所示,这些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1)-(4)的特性:
特性(1),在变换前的像素值(在以下也称为输入像素值)在0以上且文字颜色值P1r、P1g、P1b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变换后的像素值(以下也称为输出像素值)与输入像素值为相同的值。换而言之,文字颜色值P1r、P1g、P1b以下的范围内的输入像素值与具有与该输入像素值相同的值的输入像素值建立对应;
特性(2),如果输入像素值在比文字颜色值P1r、P1g、P1b大且比背景颜色值P2r、P2g、P2b小的范围内,则输出像素值的变化量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量成正比例地增加;
特性(3),对于背景颜色值P2r、P2g、P2b以上的输入像素值,该输入像素值与表示白色的相同输出像素值建立对应;
特性(4),在输入像素值的整个范围内,输出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连续地变化。
上述特性(3)中的所谓“表示白色的相同像素值”是“255”。以下,在存在“表示白色的相同像素值”的记载的情况下,“表示白色的相同像素值”也为“255”。另外,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表示与白色接近颜色的相同像素值”(比“255”小的值(例如250))来代替“表示白色的相同像素值”。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特性(2)所示,采用了输入像素值在比文字颜色值P1r、P1g、P1b大且比背景颜色值P2r、P2g、P2b小的范围内输出像素值的变化量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量成正比例地增加的特性,但是不限于此,例如,输出像素值也可以相对于输入像素值曲线地增加。一般而言,在输入像素值比文字颜色值P1r、P1g、P1b大且比背景颜色值P2r、P2g、P2b小的范围内,只要输出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为单调增加(非减少)的特性即可。另外,与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增加而维持输出像素值所能得到的广义单调增加相比,特别优选为狭义的单调增加,即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增加不必维持输出像素值增加输出像素值。
在生成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后,在图8的步骤S390中,第一执行部150将R、G、B三个颜色成分中不执行后述步骤S410的处理的一个颜色成分选择为对象颜色成分。
接着,在步骤S400中,第一执行部150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标签值数据,确定输入彩色图像CI的非照片区域Npha,将所确定的非照片区域Npha内的像素中不执行后述步骤S410处理的一个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
接着,在步骤S410中,第一执行部150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彩色图像数据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使用与对象像素值对应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将对象像素的对象颜色成分的对象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而变换为对象颜色成分的输出像素值。然后,第一执行部150将变换后的输出像素值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接着,在步骤S420中,在第一执行部150没有选择非照片区域Npha内的所有像素作为对象像素的情况下(步骤S420:否)返回到步骤S400的处理。在第一执行部150将非照片区域Npha内的所有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的情况下(步骤S420:是),转移到步骤S430的处理。
在步骤S430中,第一执行部150判断是否将所有颜色成分选择为对象颜色成分。在第一执行部150判断没有将所有颜色成分选择为对象颜色成分的情况下(步骤S430:否),返回步骤S390的处理。在第一执行部150判断将所有颜色成分选择为对象颜色成分的情况下(步骤S430:是),结束该第一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
如果结束图2的第一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步骤S40),则图像处理部100接着在步骤S50中执行第一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在该第一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中,执行将输入彩色图像CI的照片区域Pha中的背景颜色即底色校正为白色的底色校正处理、和白平衡处理。
图12是第一照片区域用颜色校正处理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510中,生成部145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背景颜色值数据,确定背景颜色值P2r、P2g、P2b,根据各个背景颜色值P2r、P2g、P2b按照每个颜色成分生成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并将生成的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该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用于定义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
图13是表示各个颜色成分的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13(A)是表示R成分的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pr的图,图13(B)是表示G成分的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pg的图,图13(C)是表示B成分的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pb的图。这些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如图13(A)-(C)所示,至少包含以下(5)-(7)的特性:
特性(5),如果输入像素值在0以上且比背景颜色值P2r、P2g、P2b小的范围内,则输出像素值的变化量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量成正比例地增加;
特性(6),对于背景颜色值P2r、P2g、P2b以上的输入像素值,该输入像素值与表示白色的相同输出像素值建立对应;
特性(7),在输入像素值的整个范围中,输出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连续地变化。
另外,在上述特性(5)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特性:如果输入像素值在0以上且比背景颜色值P2r、P2g、P2b小的范围内,则输出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曲线地增加。
接着,在步骤S520中,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标签值数据,第二执行部155确定输入彩色图像CI的照片区域Pha,将所确定的照片区域Pha中不执行后述步骤S522-S610的处理的一个照片区域选择为对象照片。
接着,在步骤S522中,第二执行部155将R、G、B这三个颜色成分中不进行后述步骤S524-S528处理的一个颜色成分选择对象颜色成分。
接着,在步骤S524中,第二执行部155将对象照片区域内的像素中不执行后述步骤S526的处理的一个像素选择为对象图像。
接着,在步骤S526中,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彩色图像数据和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使用与对象颜色成分对应的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第二执行部155将对象像素的对象颜色成分的对象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而变换为对象颜色成分的输出像素值。然后,第二执行部155将变换后的输出像素值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接着,在步骤S528中,在第二执行部155没有将对象照片区域内的所有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的情况下(步骤S528:否),返回到步骤S524的处理。在第二执行部155将对象照片区域内的所有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的情况下(步骤S528:是),转移到步骤S530的处理。
在步骤S530中,第二执行部155判断是否将全部三种颜色成分选择为对象颜色成分。在第二执行部155没有将全部颜色成分选择为对象颜色成分的情况下(步骤S530:否),返回到步骤S522的处理。在第二执行部155将所有的颜色成分选择为对象颜色成分的情况下(步骤S530:是),转移到步骤S540的处理。
在上述步骤S522-S530中,第二执行部155使用对应的颜色成分的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将对象照片区域的各个颜色成分的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而变换为输出像素值。
在步骤S540中,生成部145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数据确定由步骤S526变换后的输出像素值,使用确定出的输出像素值按三种颜色成分计算对象照片区域的平均颜色值。具体而言,生成部145对一种颜色成分(例如R成分)对对象照片区域中的所有像素的变换后的像素值进行合计,通过将合计值除以像素数目,计算一种颜色成分中对象照片区域的平均颜色值。对于其它颜色成分(例如,G成分和B成分),生成部145也同样分别计算对象照片区域的平均颜色值。以下,也将R成分的平均颜色值称为平均颜色值Pavr,将G成分的平均颜色值称为平均颜色值Pavg,将B成分的平均颜色值称为平均颜色值Pavb。
接着,在步骤S550中,生成部145将各个平均颜色值Pavr、Pavg、Pavb中与最小平均颜色值对应的颜色成分设定为基准颜色成分。
接着,在步骤S560中,生成部145使用每个颜色成分的平均颜色值,按每个颜色成分生成用于规定白平衡对应关系的白平衡对应关系数据,将生成的白平衡对应关系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此时,生成部145根据与基准颜色成分对应的白平衡对应关系和与除了基准颜色成分以外的颜色成分对应的白平衡对应关系来规定不同的对应关系。以下,以基准颜色成分为B成分的情况为例,对白平衡对应关系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每个颜色成分的白平衡对应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14(A)是表示R成分的白平衡对应关系Hvr的图,图14(B)是表示G成分的白平衡对应关系Hvg的图,图14(C)是表示B成分的白平衡对应关系Hvb的图。如图14(C)所示,与基准颜色成分对应的白平衡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8)的特性:
特性(8),无论输入像素值是什么值,输出像素值和输入像素值均为相同值。换而言之,输入像素值和具有与该输入像素值相同的值的输出像素值建立对应。
如图14(A)、(B)所示,与除了基准颜色成分以外的颜色成分对应的白平衡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的(9)-(12)的特性:
特性(9),输入像素值与对应的颜色成分的平均颜色值相等,将该输入像素值和与基准颜色成分的平均颜色值相等的输出像素值建立对应。例如,在图14(A)的例子中,针对与R颜色成分的平均颜色值Pavr相等的输入像素值,将该输入像素值和与基准颜色成分的平均颜色值Pavb相等的输出像素值建立对应;
特性(10),如果输入像素值在0以上且比对应的颜色成分的平均值小的范围内,则输出像素值的变化量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量成正比例地增加;
特性(11),如果输入像素值在比对应颜色成分的平均颜色值大且为255以下的范围内,则输出像素值的变化量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量成正比例地增加;
特性(12),在输入像素值的全部范围内,输出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连续地变化。
接着,在步骤S570,第三执行部160选择除了基准颜色成分以外的颜色成分中不执行后述步骤S580-S600的处理的一个颜色成分。
接着,在步骤S580中,第三执行部160将对象照片区域内的像素中不执行后述步骤S590的处理的一个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
接着,在步骤S590中,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数据,确定对象像素的对象颜色成分的对象像素值,使用与对象颜色成分对应的白平衡对应关系,第三执行部160将所确定的对象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而变换为对象颜色成分的输出像素值。此时,第三执行部160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白平衡对应关系数据。另外,第三执行部160将变换后的输出像素值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接着,在步骤S600中,在判断第三执行部160没有将对象照片区域内的所有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的情况下(步骤S600:否),返回到步骤S580的处理。在第三执行部160将对象照片区域内的所有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的情况下(步骤S600:是),转移到步骤S610的处理。
在步骤S610中,第三执行部160判断是否选择了除基准颜色以外的全部颜色成分。在第三执行部160未选择除基准颜色以外的所有颜色成分的情况下(步骤S610:否),返回到步骤S570的处理。在第三执行部160选择了除基准颜色成分以外的所有颜色成分的情况下(步骤S610:是),转移到步骤S620的处理。
在步骤S620中,第三执行部160判断是否将所有的照片区域选择为对象照片区域。在第三执行部160没有将所有的照片区域选择为对象照片区域的情况下(步骤S620:否),返回步骤S520的处理。在第三执行部160将所有的照片区域选择为对象照片区域的情况下(步骤S620:是),结束第一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
如上所述,通过第一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步骤S40)和第一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步骤S50),对在图2的步骤S20中取得的彩色图像数据进行颜色调整,完成输出彩色图像数据。然后,输出彩色图像数据被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上述图像处理中从上述步骤S5取得扫描数据到完成输出彩色图像数据的处理被包含在颜色调整处理(参照图2)中。
完成输出彩色图像数据后,接着,在步骤S100中,打印数据生成部165使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输出彩色图像数据进行打印数据生成处理。具体而言,打印数据生成部165将由R、G、B成分的像素值构成的位图数据即输出彩色图像数据、变换成由每种墨水的像素值(在此为C、M、Y、K成分的像素值)构成的位图数据(也称为CMYK图像数据)。然后,打印数据生成部165对CMYK图像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生成表示像点形成状态的像点数据,生成表示像点数据的打印数据,将生成的打印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接着,在步骤S110中,输出部170将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打印数据发送到打印机240,执行打印。在由打印机240完成打印时,结束图2所示的图像处理。
A-2-2:灰度动作方式
在用户选择的打印动作方式为灰度动作方式的情况下(图2的步骤S10:灰度动作方式),取得部110在步骤S60中取得灰度图像数据,并将取得的灰度图像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具体而言,取得部110使用上述式(EQ1)将由R、G、B成分的像素值构成的位图数据即扫描数据变换为由亮度值Y成分构成的位图数据(即,由作为一个成分的亮度成分表示的位图数据),取得变换后的位图数据作为处理对象的灰度图像数据。也将所取得的灰度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称为输入灰度图像。设定输入灰度图像与图3所示的输入彩色图像CI同样包含有背景图像、多幅照片图像、文字图像的图像,说明以下的图像处理。
接着,在图2的步骤S70中,图像处理部100根据取得的灰度图像数据执行第二输入图像分离处理。在该第二输入图像分离处理中,进行标记处理,在输入灰度图像中确定照片区域和非照片区域。
图15是第二输入图像分离处理的流程图。在该第二图像分离处理中,对与图4的第一输入图像分离处理的步骤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5的最初的步骤S200、S205分别与图4的步骤S200和S205相同。在接下来的步骤S210m中,提取部115计算包含对象像素的对象范围的颜色数目。在本实施例中,该对象范围与在图4步骤S210中使用的对象范围相同。具体而言,提取部115制作柱状图Hy,该柱状图Hy表示对象范围内的像素的像素值(亮度值Y)的频度,将表示柱状图的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该柱状图Hy与将图6中所示的柱状图Hr的横轴作为亮度值Y的柱状图相同。在柱状图Hy中,与图6的柱状图Hr同样地,将0-255的像素值(亮度值Y)划分为16个灰度宽度为一组的16个组Ar。
提取部115在柱状图Hy中按每个组Ar合计频度,计算出每个组Ar的组频度。接着,提取部115确定组频度比预定阈值(例如,2)大的组Ar,计算所确定的组Ar的合计数作为颜色数目。
在计算出对象范围的颜色数目之后,在步骤S220m中,提取部115判断计算出的颜色数目是否大于阈值Th3(例如,2)。在颜色数目比Th3大的情况下(步骤S220m:是),提取部115提取对象像素作为照片像素(步骤S230),并转移到步骤S235的处理。步骤S235与图4的步骤S235相同。另一方面,在颜色数目为阈值Th3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20m:否),提取部115提取对象像素作为非照片像素(步骤S240)。
在第二输入图像分离处理中,此后,与图4的第一输入图像分离处理同样地,对所有像素进行处理(步骤S250),并进行标记处理(步骤S260)。在组图像中确定照片区域和非照片区域。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的标签值数据表示所确定的照片区域和非照片区域。
在图2的步骤S70的第二输入图像分离处理结束后,图像处理部100接着执行第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步骤S80)。在该第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中,进行将灰度图像的非照片区域中的背景颜色即底色校正为白色的处理。
图16是第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的流程图。在该第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中,对与图8的第一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步骤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6的最初步骤S300与图8的步骤S300相同。在接下来的步骤S310中,提取部115计算包含对象像素的对象范围的分散值。该对象范围与在图8的步骤S310中所使用的对象范围相同。具体而言,柱状图制作部130使用对象范围内的九个像素的像素值(亮度值Y),计算对象像素的亮度值Y的分散值。
接着,在步骤S320中,提取部115判断计算出的分散值是否大于阈值Th4。在分散值比阈值Th4大的情况下(步骤S320m:是),提取部115判断对象像素为边缘像素。然后,柱状图制作部130进行如下处理:在图17所示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中,使对象像素的对象像素值(亮度值Y)的频度加1(步骤S330m)。图17是表示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ey的图。柱状图制作部130将表示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ey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另一方面,在分散值为阈值Th4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320m:否),提取部115判断对象像素不是边缘像素,是非边缘像素。然后,柱状图制作部130进行以下处理:在图18所示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中使对象像素值的频度加1(步骤S340m)。图18是表示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gy的图。柱状图制作部130将表示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gy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在输入灰度图像的非照片区域中,将所有的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后(步骤S350:是),在步骤S360m中,第一确定部135参照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数据,根据图17所示的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ey确定文字颜色值P1y。具体而言,第一确定部135在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ey中对成为最高频度Fey的像素值P1my进行确定。然后,第一确定部135将比像素值P1my大且与最高频度Fey的一半频度Feyh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文字颜色值P1y,将表示所确定的文字颜色值P1y的文字颜色值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确定部135将比像素值P1my大且与最高频度Fey的一半频度Feyh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文字颜色值P1y,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确定部135也可以将比成为最高频度Fey的像素值P1my大且与相对于最高频度Fey为比0大比1小的预定比例的频度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文字颜色值P1y。另外,第一确定部135也可以将边缘像素的像素值的平均值或默认值确定为文字颜色值P1y。进而,第一确定部135也可以将最高频度Fey自身确定为文字颜色值。
接着,在步骤S370m中,第二确定部140参照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数据,根据图18所示的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gy确定背景颜色值P2y。具体而言,第二确定部140在非边缘像素用柱状图Hgy中对成为最高频度Fgy的像素值P2my进行确定。第二确定部140将比像素值P2my小且与最高频度Fgy的一半频度Fgyh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背景颜色值P2y,并将表示所确定的背景颜色值P2y的背景颜色值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确定部140将比最高频度Fgy的像素值P2my小且与最高频度Fgy的一半频度Fgyh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背景颜色值P2y,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二确定部140也可以将比最高频度Fgy的像素值P2my小且与相对于最高频度Fgy为比0大比1小的预定比例的频度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背景颜色值。另外,第二确定部140也可以将非边缘像素的像素值的平均值或默认值确定为背景颜色值P2y。进一步,第二确定部140也可以将最高频度Fgy本身确定为背景颜色值P2y。
接着,在步骤S380m中,生成部145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文字颜色值数据和背景颜色值数据确定文字颜色值P1y、背景颜色值P2y,根据确定的文字颜色值P1y和背景颜色值P2y生成图19所示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并将生成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对应关系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用于规定图19所示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与亮度成分对应。
图19是表示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y的图。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y至少包含以下(13)-(16)的特性:
特性(13),在输入像素值在0以上且文字颜色值P1y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输出像素值对应于相同的值。换而言之,表示黑色的相同输出像素值与文字颜色值P1y以下范围内的输入像素值建立对应;
特性(14),如果输入像素值在比文字颜色值P1y大且比背景颜色值P2y小的范围内,则输出像素值的变化量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量成正比例地增加;
特性(15),对于背景颜色值P2y以上的输入像素值,表示白色的相同输出像素值与输入像素值建立对应;
特性(16),在输入像素值的整个范围内,输出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连续地变化。
上述特性(13)中的所谓“表示黑色的相同像素值”是“0”。另外,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接近黑色的颜色的相同像素值”(比“0”大的值(例如,5))与文字颜色值P1y以下的范围内的输入像素值建立对应。一般而言,也可以是“相同像素值”与文字颜色值P1y以下范围内的输入像素值建立对应。
另外,在上述特性(14)中,采用了输入像素值在比文字颜色值P1y大且比背景颜色值P2y小的范围内、输出像素值的变化量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量成正比例地增加特性,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果输出像素值在比文字颜色值P1y大且比背景颜色值P2y小的范围内,则输出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曲线地增加的特性。一般而言,如果输入像素值在比文字颜色值P1y大且比背景颜色值P2y小的范围内,只要输出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为单调增加(非减少)的特性即可。另外,与广义的单调增加相比,特别优选为狭义的单调增加。
在生成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步骤S380m)并选择了非照片区域内的对象像素(步骤S400)后,在步骤S410m中,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灰度图像数据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使用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y,第一执行部150将对象像素的像素值(亮度值Y)作为输入像素值而变换为输出像素值。第一执行部150将变换后的输出像素值Gny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第一执行部150对非照片区域内的所有像素进行步骤S410m的处理(步骤S420:是),结束该第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
如果结束图2的第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步骤S80),则图像处理部100接着在步骤S90中执行第二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在该第二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中执行将输入灰度图像的照片区域中的背景颜色即底色校正为白色的底色校正处理。
图20是第二照片区域用颜色校正处理的流程图。在该第二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中,对于图12的第一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的步骤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首先,在步骤S510m中,生成部145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背景颜色值数据确定背景颜色值P2y,根据背景颜色值P2y生成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并将生成的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该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用于定义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
图21是表示每个颜色成分的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py的图。如图21所示,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17)-(19)的特性:
特性(17),如果输入像素值在0以上且比背景颜色值P2y小的范围内,则输出像素值的变化量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量成正比例地增加;
特性(18),对于背景颜色值P2y以上的输入像素值,表示白色的相同输出像素值与输入像素值建立对应;
特性(19),在输入像素值的整个范围中,输出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的变化而连续地变化。
另外,在上述特性(17)中,也可以是如下特性:如果输入像素值在0以上且比背景颜色值P2r、P2g、P2b小的范围内,则输出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曲线地增加。
在步骤S520中选择对象照片区域、并在步骤S524中将对象照片区域内的像素选择为对象像素之后,在步骤S526m中,参照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灰度图像数据和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使用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py,第二执行部155将对象像素的对象颜色成分的对象像素值(亮度值Y)作为输入像素值而变换为输出像素值。然后,第二执行部155将变换后的输出像素值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另外,第二执行部155对对象照片区域的所有像素执行步骤S526m的处理(步骤S528)。然后,第二执行部155对所有的照片区域执行步骤S524-S528的处理(步骤S620),结束该第二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
如上所述,通过第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步骤S80)和第二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步骤S90),对在图2的步骤S60中取得的灰度图像数据进行颜色调整,完成输出灰度图像数据。然后,输出灰度图像数据被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在上述图像处理中从上述步骤S5取得扫描数据到完成输出灰度图像数据的处理被包含在颜色调整处理(参照图2)中。
完成输出灰度图像数据后,接着,在步骤S100中,打印数据生成部165使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输出灰度图像数据进行打印数据生成处理。具体而言,打印数据生成部165将由亮度值Y构成的位图数据即输出图像数据变换成由C、M、Y、K成分的像素值构成的位图数据(CMYK图像数据)。而且,打印数据生成部165对CMYK图像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生成作为像点数据的打印数据,并将生成的打印数据存储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
接着,在步骤S110中,输出部170将在易失性存储装置220中存储的打印数据发送到打印机240,执行打印。在打印机240完成打印时,结束图2所示的图像处理。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使用文字颜色值(图9、图17)生成用于规定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图11、图19)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使得以下的两个特性彼此不同:
将使用非照片区域(例如,非照片区域Npha)的边缘像素确定的文字颜色值以下的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而变换为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时的特性;
将比文字颜色值大的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而变换为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时的特性。
由此,使用表示除了背景以外(例如,图3的文字图像Ob4)的部分的边缘像素规定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因此能够考虑除了背景以外的颜色,适当地生成对变换前像素值和变换后像素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关系数据。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使用背景颜色值生成用于规定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图11、图19)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使得以下的两个特性彼此不同:
将比使用非照片区域(例如,非照片区域Npha)的非边缘像素确定的背景颜色值(图10、图18)小的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而变换为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时的特性;
将背景颜色值以上的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而变换为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时的特性。
由此,使用表示除了背景以外(例如,图3的文字图像Bg1)的部分的非边缘像素规定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因此能够考虑背景的颜色,准确地生成对变换前像素值和变换后像素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关系数据。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使用文字颜色值(图9、图17)和背景颜色值(图10、图18)生成用于规定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图11、图19)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并使以下三个特性彼此不同:
将文字颜色值以下的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而变换为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时的特性,
将比文字颜色值大且比背景颜色小的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而变换为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时的特性,
将为背景颜色值以上的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而变换为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时的特性。
由此,使用表示除了背景以外(例如,图3的文字图像Ob4)的部分的边缘像素和表示背景(例如,图3的背景图像Bg1)部分的非边缘像素这两者来规定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因此能够考虑边缘部分的颜色(文字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这两者,适当地生成对变换前像素值和变换后像素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关系数据。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在彩色动作方式的情况下,生成部145生成对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r、Gng、Gnb(图11)进行规定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根据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r、Gng、Gnb将文字颜色值P1r、P1g、P1b以下的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和与该像素值为相同值的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建立对应。由此,能够抑制与除了背景以外的像素相关的颜色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如能够抑制具有文字颜色值P1r、P1g、P1b以下的像素值的像素颜色(特别是,集中了这样的像素的部分的颜色(例如,比图3的文字图像Ob4的边缘靠内侧的部分的颜色))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在彩色动作方式的情况下,生成部115使用对R、G、B颜色成分的每一个分别确定的文字颜色值P1r、P1g、P1b,对R、G、B颜色成分的每一个生成对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r、Gng、Gnb(图11)进行规定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由此,能够生成适用于根据各种颜色得到的边缘像素颜色(例如,文字图像中比边缘靠内侧部分的颜色)的对应关系数据。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在灰度颜色方式的情况下,生成部145生成对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y(图19)进行规定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根据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y使相同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与文字颜色值P1y以下的输入像素值建立对应关系。因此,集合了文字颜色值P1y以下的像素值的像素部分(例如,输入灰度图像的文字图像中比边缘靠内侧的部分)的颜色被变换为相同颜色,从而能够抑制在该部分中出现颜色不均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在选择灰度动作方式的情况下,在生成部145生成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时,使用根据一个亮度成分确定的文字颜色值P1y,由此能够适当地生成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根据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规定了与亮度成分对应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y(图19)。
在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在灰度动作方式的情况下,生成部145生成对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y(图19)进行规定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根据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ny将表示黑色的相同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与文字颜色值P1y以下的输入像素值建立对应。因此,将集合了文字颜色值P1y以下的像素值的像素部分的颜色变换为黑色,从而使观察者能够容易地观察到该部分。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生成对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图11、图19)进行规定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为如果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在比文字颜色值大且比背景颜色值小的范围内、则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相对于输入像素值单调增加的对应关系。由此,能够抑制比文字颜色值大且比背景颜色值小的像素值的像素的颜色(特别是集合了这样的像素的部分的颜色(例如,图3的文字图像Ob4中的边缘部分的颜色))变换得不自然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生成对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图11、图19)进行规定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根据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将表示白色的相同输出像素值与比背景颜色值大的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建立对应。由此,能够使背景颜色值以上的图像值的像素颜色(特别是集合了这样的像素的部分的颜色(例如背景图像Bg1(图3)的颜色))变换为白色,使变换后的像素值所表现的像素能够以自然颜色表现。
在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第一确定部135将使用非照片区域(例如,图3的非照片区域Npha)中的多个边缘像素的各个像素值中的频度最高的像素值而得到的值确定为文字颜色值(图9、图17),由此能够适当地确定文字颜色值。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第一确定部135将图3的非照片区域Npha中的多个边缘像素的各个像素值中比最高频度的像素值大且与相对于最高频度为预定比例的(在实施例中为一半)频度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文字颜色值(图9、图17)。由此能够更适当地确定文字颜色值。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不使用照片区域(例如,图3的照片区域Pha)中的多个照片像素,而将非照片区域(例如图3的非照片区域Npha)中的边缘像素和非边缘像素各自的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生成对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图11、图19)进行规定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根据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将输入像素值变换为输出像素值。如此,能够在非照片区域中不受照片区域(即照片像素)的影响,并且能够适当地变换边缘像素和非边缘像素的各自的像素值。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生成用于规定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图13、图21)的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和用于规定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关系(图11、图19)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以使以下两个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不同:
使用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对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的所有范围中的至少一个像素值进行变换后的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
使用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对上述至少一个像素值(变换前的像素值)进行变换后的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
因此,在输入图像(输入彩色图像CI或输入灰度图像)中可以生成规定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数据,该对应关系适用于照片区域(多个照片像素)和非照片区域(多个非照片像素)的每一个。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在输入图像(输入彩色图像CI或输入灰度图像)中使用包含在非照片区域(多个非照片像素)中的背景图像(多个背景像素)生成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照片区域和非照片区域形成在由扫描数据所表现的图像(输入图像)上,该扫描数据通过读取相同的原稿而生成。因此,通过在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和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中共同使用根据多个背景像素求出的值(背景颜色值,图10、图18),能够针对由变换后的像素值表现的图像的照片图像和非照片图像这两者而抑制原稿介质(例如,纸)颜色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生成对白平衡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白平衡对应关系数据,该白平衡对应关系用于将以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Gpr、Gpg、Grb进行变换的变换后像素值(即,底色校正后的像素值)作为输入像素值而变换为白平衡被调整后的输出像素值(变换后的像素值)。由此,在进行白平衡调整时,能够抑制原稿介质(例如,纸)颜色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按每个照片区域规定对应关系,因此能够按每个照片区域进行适应于照片区域的颜色调整。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针对一个非照片区域生成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该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数据用于规定一个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图11、图19)。如此,在进行一个非照片区域的颜色调整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一个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能够抑制在观察由变换后的像素值表现的图像时产生局部不协调感。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提取部115在输入图像分离处理(图4、图15)中使用颜色数目而提取对象像素作为照片像素或非照片像素。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照片像素或非照片像素的提取。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机200中,生成部145在第一照片区域用颜色调整处理(图12)中,按每个颜色计算平均颜色值,使用最小的平均颜色值生成白平衡对应关系数据,该白平衡对应关系数据用于按每个颜色成分规定白平衡对应关系。由此能够抑制进行了白平衡之后的变换后像素值所表现的图像不自然地变亮的情况。
上述实施例的文字颜色值P1r、P1g、P1b、P1y对应于第一基准值。另外,背景颜色值P2r、P2g、P2b、P2y对应于第二基准值。
B变形例:
变形例1:图22是表示变形例中的网络系统的图。在本变形例中,如图22所示,复合机200通过局域网(LAN)500与个人计算机300连接。另外,如图22所示,复合机200通过局域网500、互联网600与服务器400连接。此时,复合机200的图像处理部100(图1)的一部分功能也可以由个人计算机300或服务器400分担,整体上实现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功能。具备这些多个装置的系统对应于图像处理装置。例如,如图22所示,第一确定部135和生成部145也可以由服务器400的CPU410实现。此时,复合机200和服务器400整体对应于图像处理装置。另外,复合机200的CPU210实现了第一图像处理部100a的功能,该第一图像处理部100a包括从图像处理部100(图1)中除去了第一确定部135和生成部145后剩余的处理部。服务器400具备CPU410和未图示的存储器,CPU410通过执行程序实现包括第一确定部135和生成部145的第二图像处理部100b的功能。此时,在复合机200的处理部和服务器400的处理部之间对进行处理执行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发送接收。例如,第一确定部135从复合机200的柱状图制作部130取得表示边缘像素用柱状图的数据。生成部145从复合机200的第二确定部140取得表示背景颜色值P2r、P2g、P2b的数据。执行部150、155、160从服务器400的生成部145取得对应关系数据。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复合机200实现了图像处理部100的功能,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各种装置(例如,数字照相机、扫描仪、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实现。
变形例2:在上述实施例中,取得部110根据从扫描仪230得到的扫描数据而取得图像数据,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法取得图像数据。例如,取得部110也可以通过卡槽部270从存储卡等存储介质中取得图像数据。另外,取得部110也可以通过通信部280从其它的外部装置取得图像数据。
变形例3:在上述实施例中,图像处理部100根据由颜色调整处理(图2)生成的位图数据(输出彩色图像数据、输出灰度图像数据)生成打印数据并执行打印,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图像处理部100的输出部170也可以将通过颜色调整而生成的位图数据经由卡槽部270输出到存储卡等存储介质中。另外,输出部170也可以将通过颜色调整处理而生成的位图数据经由通信部280发送到与局域网或互联网连接的其它的外部装置(例如,图22中的个人计算机300或服务器400)。一般地,输出部170也可以将通过包含颜色调整处理(图2)的图像处理而生成的图像数据、输出到预先设定的图像输出装置(例如,打印机240或显示部250),也可以代替该图像输出装置,输出到由用户指定的装置(例如,安装在卡槽部270中的存储卡)。另外,也可以省略打印数据生成部165。
变形例4:在上述实施例的输入图像分离处理(图4、图15)中,提取部115使用表示频度的柱状图计算组频度,该频度为对象范围中像素的像素值的频度,计算组频度,并将大于预定阈值的组的合计数作为颜色数目,但是不限于此。作为颜色数目也可以采用与在对象范围中使用的颜色数目相关的各种值。例如,115在表示对象范围中的像素的像素值频度的柱状图中,也可以是提取部将频度大于预定阈值的像素值的数目作为颜色数目。
变形例5:在上述实施例中,由取得部110所取得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入图像(输入彩色图像或输入灰度图像)也可以包括由计算机绘制的绘图图像(例如插图、表、曲线图、图案)。此时,优选以由提取部115提取构成绘图图像的像素作为非照片像素的方式、预先设定在输入图像分离处理(图4、图15)中使用的阈值Th1、Th3。
变形例6:在上述变形例中,提取部115在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处理(图8、图16)中使用分散值判断对象像素是边缘像素或非边缘像素,但是不限于此。作为判断对象像素是否为边缘像素或非边缘像素的判断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任意方法。例如,也可以是提取部115计算对象范围内的边缘强度,根据边缘强度判断对象像素是边缘像素或非边缘像素。在边缘强度的计算中例如可以使用sobel滤波器、Prewitt滤波器及Roberts滤波器等各种边缘检测用滤波器。
变形例7:在上述实施例中,表示颜色调整对象(图2)的对象即表示彩色图像数据的颜色空间不限于R、G、B颜色空间,还可以采用能够表现彩色图像的任意颜色空间(例如,YCbCr颜色空间)。另外,作为表示颜色调整处理(图2)的对象即灰度图像数据的一个成分,可以采用表示明亮度的任意成分(例如,绿色成分(R成分))。
变形例8:在上述实施例中,按颜色成分的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图11)也可以包含下述特性(20)代替上述特性(1):
特性(20),在输入像素值在文字颜色值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输出像素值与表示黑色的相同值建立对应关系。换而言之,表示黑色的相同输出像素值与在文字颜色值P1y以下的范围内的输入像素值建立对应。
另外,非照片区域用底色校正对应关系(图19)也可以包括下述特性(21)代替上述特性(13):
特性(21),在输入像素值在文字颜色值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输出像素值与输入像素值相同。换而言之,对于输入像素值在文字颜色值以下的范围内的输入像素值,输出像素值与该输入像素值为相同值。
变形例9: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也可以将通过硬件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软件,反之,也可以将通过软件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硬件。
以上,根据实施例、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地理解本发明所进行的说明,并不是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变更、改进,并且这些等价的方式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具备:
取得部,取得使用多个像素表示对象图像的对象图像数据,该对象图像数据包括上述多个像素各自的像素值;
提取部,从上述对象图像的上述多个像素中提取多个边缘像素;
第一确定部,使用上述多个边缘像素确定第一基准值;以及
生成部,使用上述第一基准值生成对上述多个像素各自的像素值即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变换后像素值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对应关系数据,使得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下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与比上述第一基准值大的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彼此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提取部还从上述对象图像的上述多个像素中提取多个非边缘像素,
上述图像处理装置还具备使用上述多个非边缘像素确定第二基准值的第二确定部,
除了上述第一基准值之外,上述生成部还使用上述第二基准值生成对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使得比上述第二基准值小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与上述第二基准值以上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彼此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基准值是比上述第二基准值小的基准值,
上述生成部使用上述第一基准值和上述第二基准值生成对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使得如下三个特性彼此不同: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下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比上述第一基准值大且比上述第二基准值小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和上述第二基准值以上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生成部生成对将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下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和像素值与上述变换前像素值相同的上述变换后像素值建立对应的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由上述对象图像数据表示的上述多个像素的像素值分别表示多个颜色成分的像素值,
上述第一确定部对上述多个颜色成分分别确定上述第一基准值,
上述生成部使用对上述多个颜色成分分别确定的上述第一基准值,对上述多个颜色成分分别生成对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生成部生成对将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下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与相同的上述变换后像素值建立对应的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由上述对象图像数据表示的上述多个像素的像素值分别表示一个成分的像素值,
上述第一确定部确定用于上述一个成分的上述第一基准值,
上述生成部使用用于上述一个成分的上述第一基准值,生成对用于上述一个成分的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生成部生成对上述相同的变换后像素值为表示黑色的像素值的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生成部,
在确定用于将上述对象图像变换为彩色图像的对应关系的彩色动作方式下,生成对将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下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和像素值与上述变换前像素值相同的上述变换后像素值建立对应的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在确定用于将上述对象图像变换为灰度图像的对应关系的灰度动作方式下,生成对将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下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与相同的上述变换后像素值建立对应的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在上述彩色动作方式下,
上述第一确定部对表现彩色图像的多个颜色成分分别确定上述第一基准值,
上述生成部使用对上述多个颜色成分分别确定的上述第一基准值,对上述多个颜色成分分别生成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在上述灰度动作方式下,
上述第一确定部确定用于表现灰度图像的一个成分的上述第一基准值,
上述生成部使用用于上述一个成分的上述第一基准值生成用于上述一个成分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如果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在比上述第一基准值大且比上述第二基准值小的范围内,则上述生成部生成对使上述变换后像素值相对于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单调增加的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2、3和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生成部生成对将上述第二基准值以上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与表示白色的相同的上述变换后像素值建立对应的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确定部将使用上述多个边缘像素的各个像素值中最高频度的像素值而得到的值确定为上述第一基准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确定部将比上述最高频度的像素值大且相对于上述最高频度为预定比例的频度所对应的像素值确定为上述第一基准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提取部从上述对象图像的上述多个像素中提取上述多个边缘像素和构成照片的多个照片像素,
上述生成部不使用上述多个照片像素而生成对将上述多个像素中的上述多个边缘像素的各个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的上述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上述对应关系数据。
16.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具备:
取得步骤,取得使用多个像素表示对象图像的对象图像数据,该对象图像数据包括上述多个像素各自的像素值;
提取步骤,从上述对象图像的上述多个像素中提取多个边缘像素;
确定步骤,使用上述多个边缘像素确定第一基准值;以及
生成步骤,使用上述第一基准值生成对将上述多个像素各自的像素值即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定的对应关系数据,使得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下的上述变换前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与比上述第一基准值大的像素值变换为上述变换后像素值时的特性彼此不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16749 | 2012-09-28 | ||
JP2012216749A JP6031921B2 (ja) | 2012-09-28 | 2012-09-28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16506A true CN103716506A (zh) | 2014-04-09 |
CN103716506B CN103716506B (zh) | 2017-07-18 |
Family
ID=50384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59558.1A Active CN103716506B (zh) | 2012-09-28 | 2013-09-25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72843B2 (zh) |
JP (1) | JP6031921B2 (zh) |
CN (1) | CN103716506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04545A (zh) * | 2017-06-20 | 2018-12-28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和图像处理系统 |
CN111079738A (zh) * | 2019-11-23 | 2020-04-28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71419B2 (ja) * | 2012-10-25 | 2017-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CN111368923B (zh) * | 2020-03-05 | 2023-12-19 | 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神经网络训练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41267A1 (en) * | 2000-11-22 | 2005-02-2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1360176A (zh) * | 2007-07-31 | 2009-02-04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CN102442079A (zh) * | 2010-09-10 | 2012-05-09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82288A (en) * | 1987-09-25 | 1989-03-28 | Canon Kk |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
JPH0344268A (ja) | 1989-07-12 | 1991-02-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下地除去装置 |
JPH10304212A (ja) * | 1997-04-25 | 1998-11-13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
DE60042257D1 (de) * | 1999-03-02 | 2009-07-09 | Seiko Epson Corp | Beurteilsungsvorrichtung für hintergrundbilddaten, beurteilungsverfahren für hintergrundbilddaten und medium in welchem ein steuerprogramm für hintergrundbilddaten aufgezeichnet wird |
JP2000253251A (ja) | 1999-03-02 | 2000-09-14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データ下地領域設定方法、画像データ下地領域設定装置および画像データ下地領域設定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媒体 |
JP3325243B2 (ja) | 1999-09-20 | 2002-09-17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JP2001251507A (ja) * | 2000-03-03 | 2001-09-14 | Fujitsu Ltd | 画像処理装置 |
JP3880277B2 (ja) * | 2000-03-03 | 2007-02-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7006253B2 (en) * | 2001-04-30 | 2006-02-28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JP3772133B2 (ja) | 2001-06-14 | 2006-05-1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自動階調補正装置,自動階調補正方法および自動階調補正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TWI231701B (en) | 2001-06-14 | 2005-04-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Automatic tone correction device, automatic tone correction method, and tone correction program recording medium |
US7340092B2 (en) * | 2001-12-21 | 2008-03-04 | Minolta Co., Ltd. |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program for executing im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on which the program is stored |
JP4169674B2 (ja) * | 2003-09-12 | 2008-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
JP4115460B2 (ja) * | 2005-04-12 | 2008-07-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JP4240107B2 (ja) * | 2006-10-27 | 2009-03-1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領域判定方法、領域判定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4900175B2 (ja) * | 2007-10-04 | 2012-03-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4960897B2 (ja) * | 2008-01-30 | 2012-06-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
JP5300639B2 (ja) * | 2009-07-23 | 2013-09-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036844B2 (ja) * | 2010-04-15 | 2012-09-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圧縮装置、画像出力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圧縮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2012
- 2012-09-28 JP JP2012216749A patent/JP6031921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9-24 US US14/035,298 patent/US9172843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9-25 CN CN201310459558.1A patent/CN10371650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41267A1 (en) * | 2000-11-22 | 2005-02-2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1360176A (zh) * | 2007-07-31 | 2009-02-04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CN102442079A (zh) * | 2010-09-10 | 2012-05-09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04545A (zh) * | 2017-06-20 | 2018-12-28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和图像处理系统 |
CN111079738A (zh) * | 2019-11-23 | 2020-04-28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
CN111079738B (zh) * | 2019-11-23 | 2023-09-29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72666A (ja) | 2014-04-21 |
US9172843B2 (en) | 2015-10-27 |
CN103716506B (zh) | 2017-07-18 |
US20140092443A1 (en) | 2014-04-03 |
JP6031921B2 (ja) | 2016-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26568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
US8237991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 |
JP4890974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
JP4683654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EP2670125B1 (en) |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correcting color of border region between object and background in image | |
US9253368B2 (en) |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setting binary value without using dither matrix when prescribed condition is satisfied | |
US10373030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that executes halftone process on target image data including edge pixel | |
CN103716506A (zh)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
JP5151708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
JP5058695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
JP7205689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JP5949399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1228764A (ja)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
JP5915410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8174418A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JP6834701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JP6781398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JP2011228763A (ja)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
JP2020136785A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JP2004201245A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JP2014110576A (ja) | 印刷物識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