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1829B - 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1829B
CN103711829B CN201410006448.4A CN201410006448A CN103711829B CN 103711829 B CN103711829 B CN 103711829B CN 201410006448 A CN201410006448 A CN 201410006448A CN 103711829 B CN103711829 B CN 1037118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valve
clutch release
release slave
out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064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1829A (zh
Inventor
杨怀友
李宏
田鹤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Jiuj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ONGXING SHOCK-REDUC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ONGXING SHOCK-REDUC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ONGXING SHOCK-REDUC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064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118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11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1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1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18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本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包括贮油缸、工作缸、活塞杆、底座、外缸和导向器,工作缸设置在贮油缸内,导向器固定在贮油缸和工作缸的顶端,底座固定在贮油缸和工作缸的底端,贮油缸设置在外缸内,导向器上具有连通工作缸顶端和外缸顶端的流通孔,活塞杆内端的端部处设有单向阀一,工作缸的底端设有单向阀二,且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二单向导通的方向相同,外缸底端处设有纵向惯性阀,底座处设有横向惯性阀,外缸的底端通过纵向惯性阀和横向惯性阀与工作缸和贮油缸的底端相连通。本减震器具有散热效果好,提高了车辆抗侧倾和抗“点头”的能力等优点。

Description

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震器,特别涉及一种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人们设计出了很多汽车的避震装置,如减震器,在汽车上安装减震器以提高驾乘者的舒适性这一技术得到广泛的使用。
现有的减震器,例如本申请人在2012年申请的一种汽车减震器[申请号:201220506156.3;授权公告号:CN202971705U],包括贮油缸、导向装置、活塞、活塞杆以及设置在贮油缸内的工作缸构成,导向装置设置在贮油缸的顶部开口处,活塞杆穿过导向装置与工作缸内的活塞固定连接,当活塞杆受力时能带动上述的活塞在工作缸内上下滑动。
该种结构的减震器工作时,当活塞上下滑动,工作缸内的压力油通过压缩阀进入到油气混合腔内,或者油气混合腔内的压力油通过补偿阀进入到工作缸内,压力油的流向是双向流动。该种结构的减震器,只包括贮油缸和工作缸,是双筒减震器,而且由于是双向运动,减震器在拉伸或者压缩工作时,只有部分的压力油在缸体、油气混合腔内移动,产生的热量均位于减震器的内部,不易散热,散热效果差。而且该种结构的减震器,只对车辆上下的振动起到减震的作用,对于车辆的侧倾以及“点头”问题不起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该减震器中的压力油是单向循环流动,做功后温度较高的压力油贴着减震器最外层的内侧壁流动,散热效果好,而且还提高了车辆抗侧倾和抗“点头”的能力。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包括贮油缸、工作缸、活塞杆、底座和导向器,所述的工作缸设置在贮油缸内,所述的导向器固定在贮油缸和工作缸的顶端,所述的底座固定在贮油缸和工作缸的底端,所述活塞杆的内端位于工作缸的工作腔内,外端伸出工作缸外与外部承重物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缸,上述的贮油缸设置在外缸内,所述的导向器上具有连通工作缸顶端和外缸顶端的流通孔,所述活塞杆内端的端部处设有单向阀一,所述工作缸的底端设有单向阀二,且所述的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二单向导通的方向相同,所述外缸底端处设有纵向惯性阀,所述的底座处设有横向惯性阀,所述外缸的底端通过纵向惯性阀和横向惯性阀与工作缸和贮油缸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的横向惯性阀和纵向惯性阀均具有使外缸的底端与工作缸和贮油缸的底端相互连通或者隔断的功能。
单向阀一将工作腔分为单向阀一以上的上腔和单向阀一以下的下腔,当活塞杆向上移动时,单向阀一关闭,单向阀二开启,上腔内的压力油通过流通孔、贴着外缸的内侧壁、纵向惯性阀、横向惯性阀和单向阀二进入到下腔,贮油缸内的压力油也通过单向阀二进入到下腔以补充活塞杆拉出后体积减少的部分;当活塞杆向下移动时,单向阀一开启,单向阀二关闭,下腔内的压力油通过单向阀一进入到上腔,因为活塞杆进入,活塞杆位于工作腔内的体积增大,上腔内的压力油通过流通孔、贴着外缸的内侧壁、纵向惯性阀、横向惯性阀流动到贮油缸中。本减震器活塞杆在拉伸或者压缩时,压力油都是单向循环流动的,减少减震器中单向阀的数量,结构简单;在工作缸内做功升温后的压力油始终沿着外缸的内侧壁移动,散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而且当车辆产生离心力或过大加速度的时候,通过纵向惯性阀和横向惯性阀的关闭或者部分关闭,隔断压力油的循环流动或瞬间降低压力油的流量,提高阻尼,产生极大的阻尼,大大增加单侧或全车的悬架刚度,增加车辆抗侧倾、抗“点头”的能力。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的底座内具有安装腔一,上述的横向惯性阀位于安装腔一内,所述底座上侧壁的中心处具有通油孔一,下侧壁的中心处具有通油孔二。横向惯性阀位于底座的安装腔一内,该种结构合理利用空间,结构紧凑,通油孔一和通油孔二使外缸底端与工作缸底端、贮油缸均能够相互连通。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外缸的底端固连有底盖,所述的底盖内具有安装腔二,上述的纵向惯性阀位于安装腔二内,所述的底盖靠近底座一侧的中心处具有一对与安装腔二相连通的通油孔三和通油孔四,所述的通油孔三与外缸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的通油孔四与通油孔二相连通。纵向惯性阀外接在外缸底端的侧部,该种结构,不会影响到现有减震器的具体结构,加工方便。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的横向惯性阀包括阀杆一、阀芯一和一对弹簧一,所述的阀杆一与活塞杆相互垂直,且阀杆一的两端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的阀芯一套在阀杆一的中部处,所述的一对弹簧一分别套在阀杆一的两端,且每根弹簧一的一端均抵靠在阀芯一上,另一端均抵靠在底座上,所述阀芯一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安装腔的内侧壁相贴合,所述的阀芯一和底座在通油孔一和通油孔二处均具有供压力油通过的间隙。将该减震器安装到车辆中,阀杆一轴向的方向与车辆的左右方向一致,车辆在转弯产生离心力时,阀芯一由于惯性的作用会沿着阀杆一移动,阀芯一关闭或者部分关闭通油孔一和通油孔二,产生极大的阻尼,大大增加单侧或全车的悬架刚度,提高车辆抗侧倾的能力,之后阀芯一在弹簧一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的纵向惯性阀包括阀杆二、阀芯二和一对弹簧二,所述的阀杆二与阀杆一和活塞杆均相垂直,阀杆一的两端固定在底盖上,所述的阀芯二套在阀杆二的中部处,所述的一对弹簧二分别套在阀杆二的两端,且每根弹簧二的一端均抵靠在阀芯二上,另一端均抵靠在底盖上,所述阀芯二的外侧壁与安装腔二的内侧壁相贴合,所述的阀芯二和底盖在通油孔三和通油孔四处均具有供压力油通过的间隙。将该减震器安装到车辆中,阀杆二轴向的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车辆瞬间加速或者瞬间刹车时,阀芯二由于惯性的作用会沿着阀杆二移动,阀芯二关闭或者部分关闭通油孔三和通油孔四,产生极大的阻尼,大大增加单侧或全车的悬架刚度,提高车辆抗“点头”的能力,之后阀芯二在弹簧二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的底盖与外缸通过螺纹固连,所述的底盖与外缸之间具有密封圈。螺纹固连结构简单,使用密封圈防止压力油从底盖与外缸之间的缝隙处渗出,密封效果好。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阀芯一和阀芯二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一个凹入的导向槽,所述的每根弹簧一和弹簧二的一端分别抵靠在相应导向槽的底部。导向槽对弹簧一和弹簧二均起导向、定位的作用,使弹簧一和弹簧二在安装后不会偏移,阀芯一和阀芯二灵敏度高、移动时的精度高。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外缸的内侧壁和贮油缸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外置通道,所述贮油缸的内侧壁和工作缸的外侧壁之间形成贮油腔,所述的通油孔三与外置通道相连通。外置通道的流通横截面积较小,远小于工作腔的直径,该种结构,有利于增加阻尼,使减震器的减震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工作缸的底端、单向阀二的下方固连有阻尼阀,所述的阻尼阀与底座上侧壁之间形成阻尼腔,所述的通油孔一和阻尼腔相连通。阻尼阀提供运动阻力,吸收和消耗自由振动的能量,避免不必要的振动破坏,起到保护的作用,阻尼腔用于贮存压力油。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的阻尼阀上具有导油通道,所述的导油通道使贮油腔和工作腔相互连通。阻尼阀是单向导通的,阻尼阀位于工作缸的底部,导油通道位于工作缸底部的侧壁处,导油通道使贮油腔与阻尼阀上方单向阀二下方的工作腔相连通,阻尼腔通过阻尼阀、阻尼阀上方单向阀二下方的工作腔、导油通道和贮油腔相连通。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的底座与底盖之间形成底腔,上述的通油孔二和通油孔四分别与底腔相连通。底腔存有一定的压力油,起过渡的作用,底腔与底盖相贴合,能够更好的散热。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的单向阀二和阻尼阀通过销轴相连。通过销轴使单向阀二定位在工作缸的底部,限定单向阀二的位置。
在上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中,所述的底座位于底盖内。合理利用空间。
1、本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包括外缸、贮油缸和工作缸三个缸体,工作缸内的压力油做功升温后从工作腔中经过流通孔沿着外置通道流动,由于外置通道是处于减震器的最外侧,散热容易,散热效果好,减震器使用寿命长;而且本减震器不论活塞杆被拉伸还是压缩,压力油的流动方向均是单循环流动,该种流动方式,可以相应的减少单向阀设置的数量,使减震器的整体结构简单,而且压力油单循环流动,减震器的反应灵敏度高,减震效果好。
2、本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在底座和外缸的底端处分别设有横向惯性阀和纵向惯性阀,横向惯性阀在车辆转弯的情况下隔断压力油的流通或者降低压力油的流通量,纵向惯性阀在车辆瞬间加速、刹车的情况下隔断压力油的流通或者降低压力油的流通量,大大提高阻尼,大大增加单侧或全车的悬架刚度,进而增加车辆抗侧倾、抗“点头”的能力,车辆不会侧翻或向前翻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本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中,1、贮油缸;2、工作缸;2a、工作腔;3、活塞杆;4、底座;4a、安装腔一;4b、通油孔一;4c、通油孔二;5、导向器;5a、流通孔;6、外缸;7、单向阀一;8、单向阀二;9、横向惯性阀;9a、阀杆一;9b、阀芯一;9c、弹簧一;10、纵向惯性阀;10a、阀杆二;10b、阀芯二;10c、弹簧二;11、底盖;11a、安装腔二;11b、通油孔三;11c、通油孔四;12、密封圈;13、导向槽;14、外置通道;15、贮油腔;16、阻尼阀;16a、导油通道;17、阻尼腔;18、底腔;19、销轴;20、阀芯;21、弹簧;22、定位块一;23、定位块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包括贮油缸1、工作缸2、活塞杆3、底座4、导向器5、外缸6、单向阀一7、单向阀二8、阻尼阀16、纵向惯性阀10、横向惯性阀9和底盖11。
工作缸2设置在贮油缸1内,贮油缸1设置在外缸6内,外缸6也是本减震器的外壳,外缸6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有底盖11,且连接处设有密封圈12,底盖11密闭外缸6的底端,底盖11上焊接有拉环。导向器5固定在工作缸2和贮油缸1的顶端,底座4固定在工作缸2和贮油缸1的底端,且导向器5和底座4均对工作缸2、贮油缸1起到定位的作用,导向器5的周向外侧壁稍微凸出于贮油缸1的外侧壁,外缸6套在贮油缸1上,且外缸6的顶端内侧抵靠在导向器5的周向外侧壁上。外缸6的内侧壁与贮油缸1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外置通道14,贮油缸1的内侧壁和工作缸2的外侧壁之间形成贮油腔15,工作缸2内为工作腔2a。外置通道14沿减震器径向的宽度小于工作腔2a的直径,同时也小于贮油腔15沿减震器径向的宽度。导向器5位于外缸6内,底座4设置在底盖11内。
活塞杆3穿过导向器5,活塞杆3的内端位于工作腔2a内,外端伸出工作腔2a外与外部承重物相连接,活塞杆3内端的端部处具有单向阀一7。工作缸2的底端具有单向阀二8,单向阀一7和单向阀二8单向导通的方向相同,且只能使压力油从下腔往上腔流动。工作缸2底端与底座4之间固连有阻尼阀16,一根销轴19穿过阻尼阀16和单向阀二8的中心处,使单向阀二8和阻尼阀16相连,销轴19的两端均具有挡沿,挡沿使单向阀二8定位在工作缸2的底端,单向阀二8不会在压力油的作用下偏离原位。
阻尼阀16是单向导通的,与底座4之间形成阻尼腔17,阻尼阀16位于工作缸2侧壁的底部处具有导油通道16a,导油通道16a使贮油腔的底端和阻尼阀上方单向阀二下方的工作腔相互连通,阻尼腔通过阻尼阀、阻尼阀上方单向阀二下方的工作腔、导油通道和贮油腔底端相连通。底座4内具有安装腔一4a,横向惯性阀9安装在安装腔一4a内,底座4上下两侧壁的中心处分别具有与安装腔一4a相连通的通油孔一4b和通油孔二4c,底座4的下侧壁与底盖11之间形成底腔18,通油孔二4c与底腔18相连通,通油孔一4b与阻尼腔17相连通。底盖11的侧壁上具有安装腔二11a,纵向惯性阀10安装在安装腔二11a内,底盖11靠近底座4一侧的中心处具有一对与安装腔二11a相连通的通油孔三11b和通油孔四11c,通油孔三11b与外置通道14相连通,通油孔四11c与底腔18相连通。导向器5上具有流通孔5a,流通孔5a的一端与工作腔2a的顶端相连通,另一端与外置通道14的顶端相连通。即工作腔2a、贮油腔15和外置通道14通过流通孔5a、通油孔三11b、安装腔二11a、通油孔四11c、底腔18、通油孔二4c、通油孔一4b、阻尼腔17和导油通道16a相互连通。横向惯性阀9和纵向惯性阀10均位于压力油的导油通道上。
如图1、图2所示,横向惯性阀9包括阀杆一9a、阀芯一9b和一对弹簧一9c,阀杆一9a与活塞杆3相互垂直,阀杆一9a的一端插入到安装腔一4a内侧壁的安装孔内,另一端插入到堵头的安装孔内,通过堵头将阀杆一9a固定在安装腔一4a内,阀芯一9b套在阀杆一9a的中部处,阀芯一9b的左右两侧的中心处均具有一个凹入的导向槽13,一对弹簧一9c分别套在阀杆一9a的两端,且每根弹簧一9c的一端均抵靠在导向槽13的底部,另一端分别抵靠在安装腔一4a的内侧壁上和堵头的内侧壁上,阀芯一9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底座4的上侧壁和下侧壁相贴合,且阀芯一9b和底座4在通油孔一4b和通油孔二4c处具有供压力油通过的间隙。
如图1、图3所示,纵向惯性阀10包括阀杆二10a、阀芯二10b和一对弹簧二10c,阀杆二10a与活塞杆3相互垂直,且阀杆二10a和阀杆一9a也相互垂直,阀杆二10a的两端分别插入到安装腔二11a内侧壁的安装孔内,阀芯二10b套在阀杆二10a的中部处,阀芯二10b的左右两侧的中心处均具有一个凹入的导向槽13,一对弹簧二10c分别套在阀杆二10a的两端,且每根弹簧二10c的一端均抵靠在导向槽13的底部,另一端分别抵靠在安装腔二11a的内侧壁上,阀芯二10b的外侧壁与安装腔二11a的内侧壁相贴合,阀芯二10b和底盖11在通油孔三11b和通油孔四11c处均具有供压力油通过的间隙。
工作时,当活塞杆3向上移动时,单向阀一7关闭,单向阀二8开启,位于上腔内的压力油通过流通孔5a进入到外置通道14内,再通过通油孔三11b、安装腔二11a、通油孔四11c、底腔18、通油孔二4c、安装腔一4a、通油孔一4b、阻尼腔17、阻尼阀16和单向阀二8进入到下腔,同时贮油腔15内的压力油通过导油通道16a、单向阀二8也进入到下腔中以补偿工作腔2a内活塞杆3体积降低的部分;当活塞杆3向下移动时,单向阀一7开启,单向阀二8关闭,下腔内的压力油通过单向阀一7进入到上腔,上腔由于活塞杆3的深入,活塞杆3在工作腔2a内的体积变大,上腔内的压力油通过流通孔5a进入到外置通道14,再通过通油孔三11b、安装腔二11a、通油孔四11c、底腔18、通油孔二4c、安装腔一4a、通油孔一4b、阻尼腔17、阻尼阀16、阻尼阀上方单向阀二下方的工作腔、导油通道16a进入到贮油腔15内。活塞杆3无论是拉伸还是压缩,压力油均是单向循环流动。
本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安装到车辆上后,安装后阀杆一9a的轴向与汽车的左右方向一致,阀杆二10a的轴向与汽车的前后方向一致。当汽车转弯产生离心力时,阀芯一9b由于惯性的作用还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阀芯一9b会沿着阀杆一9a移动,即阀芯一9b会关闭或者部分关闭通油孔一4b和通油孔二4c,截断压力油的流动或者大大降低压力油的流量,提高阻尼,产生极大的阻尼,大大增加单侧或全车的悬架刚度,增加车辆抗侧倾的能力,车辆正常行驶后,阀芯一9b在弹簧一9c的作用下回复原位。当汽车瞬间加速或者急刹车时,阀芯二10b由于惯性的作用还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阀芯二10b会沿着阀杆二10a移动,即阀芯二10b会关闭或者部分关闭通油孔三11b和通油孔四11c,截断压力油的流动或者大大降低压力油的流量,提高阻尼,产生极大的阻尼,大大增加单侧或全车的悬架刚度,增加车辆抗“点头”的能力,车辆正常行驶后,阀芯二10b在弹簧二10c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纵向惯性阀10和横向惯性阀9均只包括阀芯20和一对弹簧21,弹簧21分别位于阀芯20的两侧,阀芯20的两端面上均具有一对凸出的定位块一22,底盖11和底座4上具有一对凸出的定位块二23,弹簧21的一端套在定位块一22上,另一端套在定位块二23上,定位块一22和定位块二23对弹簧21起到定位的作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贮油缸1、工作缸2、工作腔2a、活塞杆3、底座4、安装腔一4a、通油孔一4b、通油孔二4c、导向器5、流通孔5a、外缸6、单向阀一7、单向阀二8、横向惯性阀9、阀杆一9a、阀芯一9b、弹簧一9c、纵向惯性阀10、阀杆二10a、阀芯二10b、弹簧二10c、底盖11、安装腔二11a、通油孔三11b、通油孔四11c、密封圈12、导向槽13、外置通道14、贮油腔15、阻尼阀16、导油通道16a、阻尼腔17、底腔18、销轴19、阀芯20、弹簧21、定位块一22、定位块二2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一种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包括贮油缸(1)、工作缸(2)、活塞杆(3)、底座(4)和导向器(5),所述的工作缸(2)设置在贮油缸(1)内,所述的导向器(5)固定在贮油缸(1)和工作缸(2)的顶端,所述的底座(4)固定在贮油缸(1)和工作缸(2)的底端,所述活塞杆(3)的内端位于工作缸(2)的工作腔(2a)内,外端伸出工作缸(2)外与外部承重物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缸(6),上述的贮油缸(1)设置在外缸(6)内,所述的导向器(5)上具有连通工作缸(2)顶端和外缸(6)顶端的流通孔(5a),所述活塞杆(3)内端的端部处设有单向阀一(7),所述工作缸(2)的底端设有单向阀二(8),且所述的单向阀一(7)和单向阀二(8)单向导通的方向相同,所述外缸(6)底端处设有纵向惯性阀(10),所述的底座(4)处设有横向惯性阀(9),所述外缸(6)的底端通过纵向惯性阀(10)和横向惯性阀(9)与工作缸(2)和贮油缸(1)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的横向惯性阀(9)和纵向惯性阀(10)均具有使外缸(6)的底端与工作缸(2)和贮油缸(1)的底端相互连通或者隔断的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4)内具有安装腔一(4a),上述的横向惯性阀(9)位于安装腔一(4a)内,所述底座(4)上侧壁的中心处具有通油孔一(4b),下侧壁的中心处具有通油孔二(4c)。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缸(6)的底端固连有底盖(11),所述的底盖(11)内具有安装腔二(11a),上述的纵向惯性阀(10)位于安装腔二(11a)内,所述的底盖(11)靠近底座(4)一侧的中心处具有一对与安装腔二(11a)相连通的通油孔三(11b)和通油孔四(11c),所述的通油孔三(11b)与外缸(6)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的通油孔四(11c)与通油孔二(4c)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惯性阀(9)包括阀杆一(9a)、阀芯一(9b)和一对弹簧一(9c),所述的阀杆一(9a)与活塞杆(3)相互垂直,且阀杆一(9a)的两端固定在底座(4)上,所述的阀芯一(9b)套在阀杆一(9a)的中部处,所述的一对弹簧一(9c)分别套在阀杆一(9a)的两端,且每根弹簧一(9c)的一端均抵靠在阀芯一(9b)上,另一端均抵靠在底座(4)上,所述阀芯一(9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安装腔的内侧壁相贴合,所述的阀芯一(9b)和底座(4)在通油孔一(4b)和通油孔二(4c)处均具有供压力油通过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惯性阀(10)包括阀杆二(10a)、阀芯二(10b)和一对弹簧二(10c),所述的阀杆二(10a)与阀杆一(9a)和活塞杆(3)均相垂直,阀杆一(9a)的两端固定在底盖(11)上,所述的阀芯二(10b)套在阀杆二(10a)的中部处,所述的一对弹簧二(10c)分别套在阀杆二(10a)的两端,且每根弹簧二(10c)的一端均抵靠在阀芯二(10b)上,另一端均抵靠在底盖(11)上,所述阀芯二(10b)的外侧壁与安装腔二(11a)的内侧壁相贴合,所述的阀芯二(10b)和底盖(11)在通油孔三(11b)和通油孔四(11c)处均具有供压力油通过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盖(11)与外缸(6)通过螺纹固连,所述的底盖(11)与外缸(6)之间具有密封圈(1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一(9b)和阀芯二(10b)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一个凹入的导向槽(13),所述的每根弹簧一(9c)和弹簧二(10c)的一端分别抵靠在相应导向槽(13)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缸(6)的内侧壁和贮油缸(1)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外置通道(14),所述贮油缸(1)的内侧壁和工作缸(2)的外侧壁之间形成贮油腔(15),所述的通油孔三(11b)与外置通道(14)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缸(2)的底端、单向阀二(8)的下方固连有阻尼阀(16),所述的阻尼阀(16)与底座(4)上侧壁之间形成阻尼腔(17),所述的通油孔一(4b)和阻尼腔(17)相连通,所述的阻尼阀(16)上具有导油通道(16a),所述的导油通道(16a)使贮油腔(15)和工作腔(2a)相互连通,所述的底座(4)与底盖(11)之间形成底腔(18),上述的通油孔二(4c)和通油孔四(11c)分别与底腔(18)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阀二(8)和阻尼阀(16)通过销轴(19)相连,所述的底座(4)位于底盖(11)内。
CN201410006448.4A 2014-01-06 2014-01-06 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 Active CN1037118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6448.4A CN103711829B (zh) 2014-01-06 2014-01-06 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6448.4A CN103711829B (zh) 2014-01-06 2014-01-06 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1829A CN103711829A (zh) 2014-04-09
CN103711829B true CN103711829B (zh) 2016-01-20

Family

ID=50405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06448.4A Active CN103711829B (zh) 2014-01-06 2014-01-06 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118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09438B (zh) * 2018-07-24 2021-03-02 安徽微威胶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气动增压式汽车减震风冷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85774A (en) * 1953-08-14 1957-03-19 Gen Motors Corp Shock absorber with liquid cooling
EP1788276A2 (de) * 2005-11-21 2007-05-23 ThyssenKrupp Bilstein Suspension GmbH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amplitudenselektiver Dämpfungseinrichtung
CN101915280A (zh) * 2010-08-11 2010-12-15 太原科技大学 无级可调阻尼力减振器
CN102109024A (zh) * 2009-12-29 2011-06-29 深圳市德平国瀚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控减振器
CN202056237U (zh) * 2011-05-13 2011-11-30 黄小火 一种油压缓冲装置
CN103089889A (zh) * 2011-11-03 2013-05-08 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流变泵式变阻尼减振器
CN103322119A (zh) * 2013-05-17 2013-09-25 江苏大学 气动可调阻尼同轴一体式减振支柱
CN103423358A (zh) * 2012-05-23 2013-12-04 昭和株式会社 液压减震器
CN203670581U (zh) * 2014-01-06 2014-06-25 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起停自动调整减震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6618B2 (ja) * 2010-06-21 2014-04-0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油圧緩衝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85774A (en) * 1953-08-14 1957-03-19 Gen Motors Corp Shock absorber with liquid cooling
EP1788276A2 (de) * 2005-11-21 2007-05-23 ThyssenKrupp Bilstein Suspension GmbH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amplitudenselektiver Dämpfungseinrichtung
CN102109024A (zh) * 2009-12-29 2011-06-29 深圳市德平国瀚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控减振器
CN101915280A (zh) * 2010-08-11 2010-12-15 太原科技大学 无级可调阻尼力减振器
CN202056237U (zh) * 2011-05-13 2011-11-30 黄小火 一种油压缓冲装置
CN103089889A (zh) * 2011-11-03 2013-05-08 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流变泵式变阻尼减振器
CN103423358A (zh) * 2012-05-23 2013-12-04 昭和株式会社 液压减震器
CN103322119A (zh) * 2013-05-17 2013-09-25 江苏大学 气动可调阻尼同轴一体式减振支柱
CN203670581U (zh) * 2014-01-06 2014-06-25 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起停自动调整减震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1829A (zh) 201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1828B (zh) 三筒自适应式防侧倾减震器
CN205173350U (zh) 一种油压减振器
CN103711829B (zh) 三筒自适应式防倾减震器
CN203670581U (zh) 一种汽车起停自动调整减震器
CN203670580U (zh) 一种转向抗侧倾减震器
CN212131160U (zh) 前减震器悬架总成
CN203488620U (zh) 一种增强稳定性的汽车减震器
CN205524615U (zh) 一种摩托车
CN115492889A (zh) 一种新型压缩缓冲结构的减震器及车辆
CN204985478U (zh) 一种车用双向减震器
CN108119592B (zh) 一种高速标动轨道用双向外置可调油压减振器
CN205533984U (zh) 一种减震橡胶垫
CN103727163B (zh) 三筒单循环式汽车减震器
CN201763878U (zh) 单筒式减震器
CN205089876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
CN103883662B (zh) 液压式减振器
CN207777512U (zh)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减震器的橡胶衬套
CN203784181U (zh) 一种快散热式减震器
CN208546479U (zh) 一种平稳运行的锂电池塑壳封口生产设备
CN209800603U (zh) 一种用于高速动车双循环抗蛇行油压减振器的活塞组件
CN202867686U (zh) 调节式汽车减震器
CN106246793A (zh) 一种油气弹簧动力缸、油气悬架及汽车
CN202955168U (zh) 减震器
CN201232727Y (zh) 液压缓冲减振器
CN111075877A (zh) 一种轨道车辆用非对称性油压减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3

Address after: 317600 Room 202, No. 150, jiefangtang Road, Kanmen street, Yuhuan Ci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Taizhou Jiuj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7699 Yuhuan County automobile and motorcycle industrial zone, Zhejiang, Taizhou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ZHONGXING SHOCK ABSORBER MF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7600 Room 202, No. 150, jiefangtang Road, Kanmen street, Yuhuan Ci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Taizhou Jiuj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7600 Room 202, No. 150, jiefangtang Road, Kanmen street, Yuhuan Ci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Taizhou Jiuju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9 Yinghai Road, Bingang Industrial City, Ganjiang Town, Yuhuan Ci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7600

Patentee after: Taizhou Jiuj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202, No. 150 Jiefangtang Road, Kamen Street, Yuhuan Ci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760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Taizhou Jiuj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