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0994B - 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0994B
CN103710994B CN201210478477.1A CN201210478477A CN103710994B CN 103710994 B CN103710994 B CN 103710994B CN 201210478477 A CN201210478477 A CN 201210478477A CN 103710994 B CN103710994 B CN 1037109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base resin
manufacture method
suede leather
coated texti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784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0994A (zh
Inventor
筱原胜治
谢建正
卢韦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wan 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Taiwan 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cation of CN103710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0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0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09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Synthetic Leather, Interior Materials Or Flexible Sheet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公开一种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系于基布表面涂布含有水性树脂(A)、热膨胀型微粒(B)与发泡助剂(C)等的水性树脂组成物后,经由多阶段加热处理,即可制得兼具复数个封闭孔以及复数个连续孔的绒革感涂布织物。

Description

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复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发泡型合成皮材料广泛应用在日常用品中,通常此类材料系以织物为基布,于其表面涂布各种高分子材料而制成。近来随着基布、高分子材料、表面处理的进步,发泡型合成皮材料的种类、触感与功能性大幅提升,以因应各种不同需求。
绒革(Suede)感涂布织物,亦称为人造麂皮,为发泡型合成皮材料的一种,其种类与制造方法相当多样化。举例而言,一种习知方式是于基布表面先利用湿式涂布法涂布一层水性聚氨基甲酸酯(PU)树脂,于湿式凝固并去除PU树脂所含的溶剂后,再进行磨革(buffing)处理,使其表面起绒并拉伸后,可具有麂皮质感。另一种习知方式则是于基布表面利用干式涂布法涂布一层树脂并干燥后,再进行上述磨革处理。此外,其它习知方式则是将纤维直接进行磨革处理,或者利用接着剂、静电植绒法或其它方式,将植毛植于基布表面,以赋予绒革感。
然而上述习知制程仍存在下列问题。首先,湿式涂布PU法需使用较大量的溶剂,较不环保、步骤繁琐且费时。其次,湿式干式涂布树脂法需要使用接着剂将树脂固着于基布上,一方面接着剂较不环保,另一方面则是在磨革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树脂剥离,进而影响绒革感涂布织物的质量。再者,利用接着剂或静电植绒法,一方面接着剂较不环保,另一方面静电植绒法植入的植毛经一段时间使用后,容易脱落,亦影响绒革感涂布织物的质量。
有鉴于此,亟需提供一种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以改善习知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程的种种缺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是在提供一种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系于于基布表面涂布含有水性树脂(A)、热膨胀型微粒(B)与发泡助剂(C)等的水性树脂组成物后,经由多阶段加热处理,即可制得绒革感涂布织物。
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则是在提供一种绒革感涂布织物,其系利用上述方法制得。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提出一种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在一实施例中,首先,进行一干式涂布步骤,以于基布的至少一表面涂布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
在一例示中,前述的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可包括但不限于水性树脂(A)、复数个热膨胀型微粒(B)、发泡助剂(C)、架桥剂(crosslinkingagent)水溶液(D)以及硅系添加剂(E)。前述的热膨胀型微粒(B)、发泡助剂(C)以及架桥剂水溶液(D)系均匀分散于水性树脂(A)中。
在另一例示中,前述的热膨胀型微粒(B)的平均粒径为1μm至100μm,其每一者具有一外壳包覆一液体,此外壳包括热塑性树脂,且此热塑性树脂的软化点系高于前述液体的初沸点(initialboilingpoint;IBP)。
再又一例示中,前述的发泡助剂(C)包括碳数5至17的碳氢化合物溶剂,此碳氢化合物溶剂系不溶于水,且该碳氢化合物溶剂的挥发速率系低于水的挥发速率。
在又另一例示中,基于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热膨胀型微粒(B)的使用量为10重量份至20重量份,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为20重量份至150重量份,以及架桥剂水溶液(D)的使用量为1重量份至4重量份。
接着,对涂布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的基布进行多阶段加热处理,以形成绒革感涂布织物。前述的多阶段加热处理可包括但不限于进行第一加热处理、第二加热处理以及第三加热处理。在一例示中,第一加热处理系用以去除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水份,第二加热处理系使水性树脂(A)固化并形成第一涂布层,而第三加热处理系对第一涂布层进行,以形成一发泡层。前述的发泡层兼具复数个封闭孔以及复数个连续孔,其中前述的封闭孔系由热膨胀型微粒(B)经膨胀形成,而前述的连续孔系因发泡助剂(C)挥发而形成。所得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系由前述的发泡层与基布所组成,其中发泡层与基布的间系直接结合且不存在任何黏着层。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更至少包含硅系添加剂(E),基于该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上述的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为20重量份至50重量份,且硅系添加剂(E)的使用量可例如为0.1重量份至1.0重量份。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的水性树脂(A)可包括但不限于水性聚氨基甲酸酯(PU)树脂、水性丙烯酸树脂或其上述任意组合。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的热塑性树脂可包括丙烯腈共聚物,且上述的液体可包括但不限于碳数2至12的碳氢化合物。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的发泡助剂(C)可包括但不限于碳数5至17的异构烷烃(isoparaffin;IP)溶剂。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的架桥剂水溶液(D)包含50重量百分比的架桥剂,且上述的架桥剂可包括但不限于聚碳化二亚胺、水分散型异氰酸化合物、胺类化合物、氮丙啶化合物、环氧树脂化合物或上述的任意组合。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三加热处理的第三温度系高于第二加热处理的第二温度,第二温度又高于第一加热处理的第一温度,且在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下上述热膨胀型微粒(B)并不膨胀。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进行上述干式涂布步骤之前,更至少包含进行底涂步骤以及预加热处理。前述的底涂步骤系将第二水性树脂组成物涂布于上述基布的至少一表面,而预加热处理则对第二水性树脂组成物进行处理,以去除第二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水份且于基布表面形成第二涂布层。
在一例示中,前述第二水性树脂组成物可包括但不限于水性树脂(A)、热膨胀型微粒(B)、发泡助剂(C)以及架桥剂水溶液(D),其中热膨胀型微粒(B)、发泡助剂(C)以及架桥剂水溶液(D)系均匀分散于水性树脂(A)中,且基于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热膨胀型微粒(B)的使用量为5重量份至20重量份,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为50重量份至150重量份,以及架桥剂水溶液(D)的使用量为2重量份至4重量份。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预加热处理的第四温度与第一加热处理的第一温度为相同。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的干式涂布步骤更至少包含利用具有第一凸面图案的第一压花轮进行压花轮涂布处理,使上述的水性树脂组成物藉由第一压花轮于基布上压印,而形成具有第一凸面图案的水性树脂组成物。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三加热处理更至少包含利用具有一第二凸面图案的一第二压花轮对上述第一涂布层施予至少一加热压印处理,使第一涂布层形成具有隆起的第二凸面图案的发泡层,其中隆起的第二凸面图案与第一凸面图案可相同或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提出一种绒革感涂布织物,其系利用上述的方法制得,其中此绒革感涂布织物系由一基布与至少一发泡层所组成,前述至少一发泡层兼具复数个封闭孔以及复数个连续孔,基布与该至少一发泡层的间系直接结合且不存在黏着层。
应用本发明的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系于于基布表面涂布含有水性树脂(A)、热膨胀型微粒(B)与发泡助剂(C)等的水性树脂组成物后,经由多阶段加热处理,即可制得触感较柔软细腻的绒革感涂布织物。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系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的部分流程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方法
101:进行干式涂布步骤,以于基布的至少一表面涂布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步骤
110:对涂布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的基布进行多阶段加热处理的步骤
111:进行第一加热处理,以去除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水份的步骤
113:进行第二加热处理,使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水性树脂固化并形成第一涂布层的步骤
115:对第一涂布层进行第三加热处理,使第一涂布层形成兼具多个封闭孔以及连续孔的发泡层的步骤
117:形成绒革感涂布织物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承前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系于基布表面涂布含有水性树脂(A)、热膨胀型微粒(B)与发泡助剂(C)的水性树脂组成物后,经由多阶段加热处理,即可制得兼具复数个封闭孔以及复数个连续孔的绒革感涂布织物。
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
请参阅图1,其系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的部分流程图。以下系配合图1,说明本发明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100。
一、干式涂布水性树脂组成物
首先,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系先进行一干式涂布步骤,以于一基布的至少一表面均匀涂布一水性树脂组成物(或称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如步骤101所示。上述干式涂布步骤所涂布的水性树脂组成物可不具图案(例如作为底涂层)或具有图案(例如作为顶涂层)。在其它实施例中,上述的干式涂布步骤亦可选择性利用具有第一凸面图案的第一压花轮进行压花轮涂布处理(或称Gravurerollcoating制程),使水性树脂组成物藉由第一压花轮于基布上压印,而形成具有第一凸面图案的水性树脂组成物,以作为顶涂层用。
本发明使用的基布并无限制,可为不织布、织物或树脂薄膜。大体而言,前述水性树脂组成物可涂布于基布的一表面或二表面,且前述水性树脂组成物于基布表面的涂布量一般为60g/m2至90g/m2
在一例示中,前述的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可包括但不限于水性树脂(A)、复数个热膨胀型微粒(B)、发泡助剂(C)、架桥剂水溶液(D)以及硅系添加剂(E)。前述的热膨胀型微粒(B)、发泡助剂(C)以及架桥剂水溶液(D)系均匀分散于水性树脂(A)中。以下就各成分而析述之。
水性树脂(A)
在一实施例中,适用于本发明的水性树脂(A)可包括但不限于水性聚氨基甲酸酯(PU)树脂、水性丙烯酸树脂或上述任意组合。上述适用的水性PU树脂的具体例如:商品名Evafanol系列产品(例如EvafanolHA-15),Neostecker系列产品(以上由台湾日华化学制);商品名WUA,WUS,WUP(例如WUP-224)系列产品(以上由台湾立大化工制);商品名W、WD系列产品(以上由台湾安锋实业制);商品名UE、W系列产品(以上由台湾南宝树脂化学工厂制)或其它性能相等的产品。上述水性树脂(A)可单独一种或混合复数种使用。
在此说明的是,上述适用于本发明的水性树脂(A)以具有成膜性者为佳,缺乏成膜性或成膜性不佳的水性PU产品不适用于本发明。
其次,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适用的水性丙烯酸树脂以软型丙烯酸树脂(soft-typedacrylresin)为宜,其具体例可例如:商品名R-235(台湾立大化工制);商品名F-325(台湾产协企业制);商品名ETERSOL1115-2(台湾长兴化工制)或其它性能相等的产品。
热膨胀型微粒(B)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热膨胀型微粒(thermallyexpandablemicrosphere)(B)以平均粒径为1μm至100μm为宜,其每一者具有一外壳包覆一液体。前述外壳包括热塑性树脂,且此热塑性树脂的软化点系高于前述液体的初沸点(initialboilingpoint;IBP)。在一例示中,热塑性树脂可例如为(甲基)丙烯腈聚合物或(甲基)丙烯腈共聚物,其具体例如:乙烯基卤化物(vinylhalides)、亚乙烯基卤化物(vinylidenehalides)、苯乙烯单体(styrenemonomers)、(甲基)丙烯酸单体〔(meth)acrylatemonomers〕(包括「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醋酸乙烯(vinylacetate)、丁二烯(butadiene)、乙烯基吡啶(vinylpyridine)、氯丁二烯(chloroprene)等共聚合单体所形成的(甲基)丙烯腈聚合物或共聚物。此外,前述热塑性树脂亦可与交联剂(crosslinkingagent)进行交联,其中适用的交联剂的具体例如:二乙烯苯(divinylbenzene)、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glycoldi(meth)acrylate〕、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triethyleneglycoldi(meth)acrylate〕、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ethylolpropanetri(meth)acrylate〕、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butyleneglycoldi(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llyl(meth)acrylate〕、三丙烯醯基六氢(triacrylformal)、三丙烯基异氰酸酯(triallylisocyanurate)等。上述使用的交联剂可完全未交联或部分交联。
其次,上述热塑性树脂所包覆的液体可例如为碳数6至12的碳氢化合物,其具体例如:己烷、庚烷、异丁烯、异戊烷、新戊烷、环丙烷、环丁烷、环庚烷、环己烷等。
上述适用的热膨胀型微粒的具体例如:商品名松本微粒(MatsumotoMicrosphere)F以及FN系列产品,例如MicrosphereF-30、F36、F-48、F-50、F-65、F-80、F-100、F-105、FN-100、FN-105、FN-180等(以上由日本松本油脂制药制);商品名DAIFORM微粒产品(大日精化工业(DainichiseikaColor&ChemicalsMfg.Co.,Ltd.)制);商品名KUREHA微粒产品(美国吴羽(KUREHA)公司制);商品名ADVANCELL系列微粒产品(日本积水化学工业制);商品名Expancel系列微粒产品(AkzoNobel公司制)或其它性能相等的产品。上述热膨胀型微粒(B)可单独一种或混合复数种使用。
一般而言,基于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热膨胀型微粒(B)的使用量为5重量份至20重量份。倘若热膨胀型微粒(B)的使用量少于5重量份,则后续所得的发泡层会因封闭孔不足,而有触感不佳、不够轻盈等缺点。倘若热膨胀型微粒(B)的使用量超过20重量份,则后续所得的发泡层会因过多的封闭孔,而有触感过于干涩、柔软度不足、强度不高、不容易分散、成型不完整等缺点。
发泡助剂(C)
在一实施例中,适用于本发明的发泡助剂(C)系以不溶于水且其挥发速率低于水的挥发速率的碳氢化合物溶剂为较佳,可例如碳数5至17的碳氢化合物溶剂,然以碳数2至12的碳氢化合物为较佳,又以碳数5至17的异构烷烃(isoparaffin;IP)溶剂为更佳。
上述适用的发泡助剂(C)的具体例如:商品名IPSOLVENT(例如IPSOLVENT1016、IPSOLVENT1620、IPSOLVENT2028等)系列产品(日本出光兴产制);商品名NASOLVENT系列产品(日本日油制);商品名ISOPAR系列产品(美国ExxonMobilChemical制)。上述发泡助剂(C)可单独一种或混合复数种使用。举例而言,IPSOLVENT1016、IPSOLVENT1620与IPSOLVENT2028(日本出光兴产制)三者的重量百分比(wt%)可例如为0/100/0至20/60/20。
一般而言,基于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为20重量份至150重量份。
在此说明的是,前述的水性树脂组成物系作为顶涂(topcoating)用,以涂布于基布的上述表面。当基布为树脂薄膜时,可以只形成顶涂层,不需要底涂(undercoating)层。然而当基布为不织布或织物,可以选择性预先形成底涂层,可有效避免顶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渗透基布、而造成后续所得的涂布织物太硬而触感不佳等不良情形发生。在一例示中,基于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顶涂用的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为20重量份至50重量份,然以20重量份至40重量份为更佳。
倘若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少于20重量份,则后续所得的发泡层会因连续孔不足而有绒革表面粗糙、触感不佳、柔软度不足等缺点。倘若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超过150重量份,则不易分散且后续所得的发泡层会因过多的连续孔而有过于柔软、成形不佳等缺点。
架桥剂水溶液(D)
在一实施例中,适用于本发明的架桥剂水溶液(D)包含50重量百分比的架桥剂,其可包括但不限于聚碳化二亚胺(polycarbodiimide)、水分散型异氰酸化合物(例如封闭型及未封闭型异氰酸化合物、聚异氰酸酯等)、胺类化合物〔例如三聚氰胺(melamine)〕、氮丙啶(aziridine)化合物〔例如聚氮丙啶(polyaziridine)〕、环氧树脂树脂以及上述的任意组合。上述架桥剂水溶液(D)可单独一种或混合复数种使用。
一般而言,基于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架桥剂水溶液(D)的使用量为1重量份至4重量份。倘若架桥剂水溶液(D)的使用量少于1重量份,则后续所得的发泡层会有强度不足等缺点。倘若架桥剂水溶液(D)的使用量超过4重量份,则后续所得的发泡层会有过硬、触感不佳等缺点。
硅系添加剂(E)
在一实施例中,当水性树脂组成物作为顶涂用的发泡层时,更可选择性于前述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中添加硅系添加剂(E),用以改善顶涂用的发泡层的触感为较湿润。本发明并不限定硅系添加剂(E)的种类,各种习知的硅系添加剂(E)均可使用,例如硅油或经改质的硅油等。
上述经改质的硅油可例如于聚硅氧烷(polysiloxane)的侧链、两末端或于一端导入有机官能基,以获得反应性或非反应性的有机改质硅油。
前述用于改质硅油的有机官能基可包括但不限于胺基(amino)、环氧基(epoxy)、羧基(carboxyl)、羰基(carbonyl)、烷基、聚醚基等,然以胺基或羰基为较佳。适用的经胺基改质硅油的具体例可包括但不限于可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名SH29PA、SF8417、BY16-205、BY16-849、BY16-891、BY16-898、BY16-892、BY16-890、BY16-872、BY16-893、BY16-203、FZ-3760、FZ-3785、FZ-3789(DowCorningTorayCo.,Ltd.制)等市售品。适用的经羰基改质硅油的具体例可包括但不限于可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名SF8427(DowCorningTorayCo.,Ltd.制)等市售品。
一般而言,基于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硅系添加剂(E)的使用量可例如为0.1重量份至1.0重量份,然以0.1重量份至0.5重量份为较佳。倘若硅系添加剂(E)的使用量为0.1重量份至1.0重量份,则可赋予后续所得的发泡层有湿润的触感。若无添加硅系添加剂(E),则后续热膨胀型微粒(B)发泡后所得的触感较为干涩。
添加剂(F)
在一实施例中,当水性树脂组成物作为顶涂用的发泡层时,又可选择性于前述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中添加例如表面平坦剂、消泡剂、密着助剂、染料、分散剂、增滑剂(slippingagent)等添加剂(F)。
上述的表面平坦剂可例如:氟系界面活性剂、乙烯(vinyl)系界面活性剂、丙烯(acryl)系界面活性剂等。其中,前述适用的氟系界面活性剂的具体例可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名FlourateFC-430、FC-431(以上由3M制),商品名FtopEF122A、122B、122C、126、BL20(以上由Tochemproduct制)等市售品。前述适用的乙烯(vinyl)系界面活性剂的具体例如:AntoxSAD、AntoxLMA-10(日本乳化剂株式会社)等。前述适用的丙烯(acryl)系界面活性剂的具体例如:DisrolH14-N、DisrolAQ-3(日本乳化剂株式会社)等。
上述的表面平坦剂可单独一种或混合复数种使用。
上述消泡剂的具体例如:聚硅氧系、高级醇系、聚醚系、脂肪酸酯系、聚乙二醇系、矿物油系等化合物。上述的消泡剂可单独一种或混合复数种使用。
上述的密着助剂可例如三聚氰胺(melamine)化合物及硅烷(silane)系化合物,其作用在于增加水性树脂组成物与基布间的密着性,其中三聚氰胺的具体例如:商品名Cymel-300、Cymel-303(CYTEC制造)、MW-30MH、MW-30、MS-11、MS-001、MX-750、MX-706(三和化学制)等市售品。而至于硅烷(silane)系化合物的具体例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2-甲氧基乙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2-(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硫醇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双-1,2-(三甲氧基硅基)乙烷等。上述的密着助剂可单独一种或混合复数种使用。
上述染料可为无机染料或有机染料。无机染料系有金属氧化物、金属错盐等的金属化合物,其具体例如:铁、钴、铝、镉、铅、铜、钛、镁、铬、亚铅、锑等的金属氧化物,以及前述金属的复合氧化物。有机染料的具体例如:C.I.颜料黄1,3,11,12,13,14,15,16,17,20,24,31,53,55,60,61,65,71,73,74,81,83,93,95,97,98,99,100,101,104,106,108,109,110,113,114,116,117,119,120,126,127,128,129,138,139,150,151,152,153,154,155,156,166,167,168,175;C.I.颜料橙1,5,13,14,16,17,24,34,36,38,40,43,46,49,51,61,63,64,71,73;C.I.颜料红1,2,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1,22,23,30,31,32,37,38,40,41,42,48:1,48:2,48:3,48:4,49:1,49:2,50:1,52:1,53:1,57,57:1,57:2,58:2,58:4,60:1,63:1,63:2,64:1,81:1,83,88,90:1,97,101,102,104,105,106,108,112,113,114,122,123,144,146,149,150,151,155,166,168,170,171,172,174,175,176,177,178,179,180,185,187,188,190,193,194,202,206,207,208,209,215,216,220,224,226,242,243,245,254,255,264,265;C.I.颜料紫1,19,23,29,32,36,38,39;C.I.颜料蓝1,2,15,15:3,15:4,15:6,16,22,60,66;C.I.颜料绿7,36,37;C.I.颜料棕23,25,28;C.I.颜料黑1,7等。前述染料可单独一种或混合复数种使用。
上述分散剂的具体例如:羟乙基纤维素、阳离子化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瓜尔胶(guargum)、阳离子化瓜尔胶、黄原胶(xanthangum)、海藻酸盐、阳离子化淀粉等的多糖类及其衍生物;植酸(phyticacid)、二(聚氧乙烯)烷基醚磷酸、三(聚氧乙烯)烷基醚磷酸等的聚乙烯醇(poval)及其磷酸酯类。上述的分散剂可单独一种或混合复数种使用。
上述的增滑剂的具体例如:胺基硅酮(aminosilicone)系乳化液(例如商品名G-7103,台湾日华化学制)、氟系乳化液、醯胺(amide)系乳化液、蜡(wax)系乳化液等。
一般而言,基于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添加剂(F)的使用量为0.1重量份至4.0重量份,然以0.2重量份至2.0重量份为较佳,又以0.3重量份至1.0重量份为更佳。
此处应留意的是,上述含有硅系添加剂(E)的水性树脂组成物系作为顶涂用。在其它实施例中,利用上述顶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或称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进行干式涂布步骤之前,更可选择性进行一底涂(undercoating)步骤以及预加热处理,以将底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或称第二水性树脂组成物)先涂布于基布的上述表面,并经由预加热处理去除底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所含的水份,以于基布表面形成底涂层(或称第二涂布层)。
关于底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亦可包含水性树脂(A)、热膨胀型微粒(B)、发泡助剂(C)以及架桥剂水溶液(D),但排除使用硅系添加剂(E)。倘若底涂用的发泡层使用硅系添加剂(E),会减损底涂用的发泡层与顶涂用的发泡层的密着性。基于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底涂用的水性树脂(A)、热膨胀型微粒(B)以及架桥剂水溶液(D)的使用量,与前述顶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的使用量皆相同,然而底涂用的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为80重量份至150重量份,又以100重量份至140重量份为更佳。
前述的底涂步骤系将底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涂布于上述基布的至少一表面,而预加热处理则对底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进行处理,以去除其所含的水份且于基布表面形成第二涂布层但不使热膨胀型微粒(B)起泡。
二、进行多阶段加热处理
接着,对涂布上述水性树脂组成物的基布进行多阶段加热处理,如步骤110所示。前述的多阶段加热处理可包括但不限于进行第一加热处理、第二加热处理以及第三加热处理。其中,第一加热处理系用以去除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水份,如步骤111所示。第二加热处理系使水性树脂(A)固化并形成一涂布层,如步骤113所示。至于第三加热处理,则是对此涂布层进行更高温的处理,使发泡助剂(C)挥发而形成复数个连续孔,在此同时或的后,使热膨胀型微粒(B)包覆的液体挥发而膨胀而形成复数个封闭孔,从而使涂布层形成兼具多个封闭孔以及连续孔的发泡层,如步骤115所示。前述的第一加热处理、第二加热处理与第三加热处理可于烘箱中进行。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三加热处理的第三温度系高于第二加热处理的第二温度,第二温度又高于第一加热处理的第一温度。其次,在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下,上述的热膨胀型微粒(B)并不膨胀。具体而言,第一温度为80℃至100℃,第二温度为100℃至120℃,且第三温度为120℃至150℃。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影响触感与柔软度的前提下,上述的干式涂布步骤、第一加热处理与第二加热处理可进行一次或重复多次,以形成一或多个涂布层。具体而言,顶涂用的发泡层可形成一或多层的第一涂布层;同样地,底涂用的涂布层亦可形成一或多层的第二涂布层,在一实施例,上述预加热处理使用的第四温度与前述第一加热处理的第一温度为相同。在此实施例中,基布上预先形成的底涂用的涂布层,更可有效避免后续顶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渗透基布、而造成所得的涂布织物有过硬而触感不佳等不良情形发生。在形成多个第二涂布层及/或多个第一涂布层后,再同时进行第三加热处理,例如于120℃至130℃进行5秒至1分钟,以形成绒革感涂布织物。
经第三加热处理后所得的绒革感涂布织物,其发泡层兼具复数个封闭孔以及复数个连续孔,如步骤117所示,其中前述的封闭孔系由热膨胀型微粒(B)包覆的液体挥发而膨胀形成,而前述的连续孔则是因发泡助剂(C)挥发而形成。由于所得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系由前述的发泡层与基布所组成,因此发泡层与基布的间系直接结合且不存在任何黏着层。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加热处理更可选择性利用不具任何图案的熨斗或者具有第二凸面图案的第二压花轮对上述第一涂布层施予至少一加热压印处理,使第一涂布层形成具有隆起的第二凸面图案的发泡层(亦称Embossroll加热制程或Embossroll花样加工制程),其中隆起的第二凸面图案与第一凸面图案可相同或不同。一般而言,前述发泡层的隆起部分可不具有图案(即,经熨斗加热压印)或具有隆起图案(即,经第二压花轮加热压印)。此隆起图案兼具多个封闭孔与多个连续孔,其中连续孔系由发泡助剂(C)挥发而形成,连续孔则由热膨胀型微粒(B)包覆的液体挥发而膨胀形成。
在此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排除使用黏着剂,且毋需进行磨革(buffing)处理,即可获得绒革感涂布织物,即使无合成皮的制造设备亦可轻易加工,因此可有效简化制程且又环保。惟需补充的是,在其它例子中,视制程需求,上述所得的绒革感涂布织物亦可选择性进行习知磨革处理,以加强其表面起绒程度以具有麂皮质感。
经由上述步骤所得的绒革感涂布织物,不仅具有更佳的绒革触感与柔软度,同时可不须在大型机台中进行,故可大幅降低设备成本并节省制程时间。
以下利用实施例以说明本发明的应用,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
制备阴离子型水性聚氨基甲酸酯树脂
实施例1
此实施例系将20重量份的MicrosphereF-80(B-3)(日本松元油脂制药制)、40重量份的IPSOLVENT1620(C-2)(日本出光兴产制)、4重量份的50wt%架桥剂水溶液(D)以及0.3重量份的硅酮(E),均匀分散于100重量份的EvafanolHA-15(A-1)(台湾日华化学制)中,并检测其分散性。接下来,将顶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利用干式涂布法以60g/m2的涂布量,均匀涂布于基布表面。然后,将涂布上述水性树脂组成物的基布置于约90℃的烘箱中约5分钟,以去除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水份。接着,于100℃至120℃的温度下,使EvafanolHA-15(A-1)固化并形成一涂布层。的后,将具有涂布层的基布再于130℃下处理1分钟,使前述涂布层形成顶涂的发泡层,而顶涂的发泡层与基布即组成绒革感涂布织物(实施例1)。的后,检测此绒革感涂布织物的绒革表面、发泡性、触感、柔软度等,其检测方法容后再述。
实施例2
同实施例1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作方法,不同处在于实施例2系改变原料的种类及使用量,其配方及检测结果如第1表所示。
实施例3
此实施例系将15重量份的MicrosphereF-50(B-2)(日本松元油脂制药制)以及60重量份的IPSOLVENT1620(C-2)(日本出光兴产制),均匀搅拌并分散于100重量份的EvafanolHA-15(A-1)(台湾日华化学制)中,并检测其溶液安定性、分散性等。接下来,将底涂用的水性树脂组成物利用干式涂布法以60g/m2的涂布量,均匀涂布于基布表面。然后,将涂布上述水性树脂组成物的基布置于80℃至100℃的烘箱中,以去除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水份。接着,于100℃至120℃的温度下,使EvafanolHA-15(A-1)固化并形成一涂布层。的后,将具有涂布层的基布再于130℃的烘箱中处理1分钟,使前述涂布层形成底涂的发泡层,而底涂的发泡层与基布即组成绒革感涂布织物(实施例3)。的后,检测此绒革感涂布织物的绒革表面、发泡性、触感、柔软度等,其配方及检测结果如第1表所示,而检测方法容后再述。
实施例4至6
同实施例3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作方法,不同处在于实施例4至6系改变原料的种类及使用量,其配方及检测结果如第1表所示。
比较例1至17
同实施例1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作方法,不同处在于比较例1至17系改变原料的种类及使用量,以及具有涂布层的基布再于130℃的烘箱中处理1分钟及/或利用120℃的熨斗或第二压花轮加热压印处理5秒,其配方及检测结果如第2表所示。
评估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效能
前述实施例1至6与比较例1至17制得的水性树脂组成物在均匀搅拌并分散后,利用肉眼观察,根据下述检测标准,评估上述实施例所得的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溶液安定性,并评估上述实施例与比较例所得的水性树脂组成物的分散性,其中每个样品均经过至少3次的测试,而评估结果如第1表与第2表所示。
○:佳
△:普通
×:不良
评估绒革感涂布织物的效能
前述实施例1至6与比较例1至17制得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系利用肉眼观察以及手摸触感,根据下述检测标准,评估上述实施例与比较例所得的绒革感涂布织物,其绒革表面、发泡性、触感、柔软度,其中每个样品均经过至少3次的测试,其评估结果如第1表与第2表所示。
○:较佳(绒革表面较细、发泡佳、触感较湿润、较柔软)
△:普通(绒革表面、发泡性、触感、柔软度居次)
×:不良(绒革表面较粗、发泡差、触感较干涩、柔软度差)
综合第1表与第2表的结果可知,当水性树脂组成物同时使用水性树脂(A)、热膨胀型微粒(B)、发泡助剂(C)以及架桥剂水溶液(D)时,其形成的水性树脂组成物具有较佳的溶液安定性、分散性,由此所制得的绒革感涂布织物具有较佳的绒革表面、发泡性、触感、柔软度,其底涂层亦具有较佳的手感。其次,当水性树脂组成物进一步添加硅系添加剂(E)时,由此制得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顶涂层更具有较湿润且较佳的触感,故确实可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需补充的是,本发明虽以特定的化合物、组成、反应条件、制程、分析方法或特定仪器作为例示,说明本发明的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惟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任何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知,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本发明的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亦可使用其它的化合物、组成、反应条件、制程、分析方法或仪器进行。
由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可知,应用本发明的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其优点在于利用含有水性树脂(A)、热膨胀型微粒(B)与发泡助剂(C)等的水性树脂组成物涂布于基布表面,经由多阶段加热处理,即可轻易制得绒革感涂布织物。由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排除使用黏着剂,溶剂使用量极少,且毋需进行磨革处理,即使无合成皮的制造设备亦可轻易加工,因此可有效简化制程且又环保。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任何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第1表

Claims (21)

1.一种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至少包含:
进行一干式涂布步骤,以于一基布的至少一表面涂布一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其中该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至少包含:
一水性树脂(A);
复数个热膨胀型微粒(B),其中所述热膨胀型微粒(B)的平均粒径为1μm至100μm,所述热膨胀型微粒(B)的每一者具有一外壳包覆一液体,该外壳包括热塑性树脂,且该热塑性树脂的软化点系高于该液体的初沸点(initialboilingpoint;IBP);
一发泡助剂(C),其中该发泡助剂(C)包括碳数5至17的碳氢化合物溶剂,该碳氢化合物溶剂系不溶于水,且该碳氢化合物溶剂的挥发速率系低于水的挥发速率;以及
一架桥剂水溶液(D),且
其中所述热膨胀型微粒(B)、该发泡助剂(C)以及该架桥剂水溶液(D)系均匀分散于该水性树脂(A)中,且基于该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所述热膨胀型微粒(B)的使用量为10重量份至20重量份,该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为20重量份至150重量份,以及该架桥剂水溶液(D)的使用量为1重量份至4重量份;以及
对涂布该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的该基布进行一多阶段加热处理,以形成该绒革感涂布织物,其中该多阶段加热处理至少包含:
进行一第一加热处理,以去除该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水份;
进行一第二加热处理,使该水性树脂(A)固化并形成一第一涂布层;以及
对该第一涂布层进行一第三加热处理,以形成一发泡层,其中该发泡层兼具复数个封闭孔以及复数个连续孔,所述封闭孔系由所述热膨胀型微粒(B)经膨胀形成,而所述连续孔系因该发泡助剂(C)挥发而形成,且
其中该绒革感涂布织物系由该发泡层与该基布所组成,该发泡层与该基布的间系直接结合且不存在任何黏着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基布为一织物或一树脂薄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织物为一不织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更至少包含硅系添加剂(E),其中基于该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该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为20重量份至50重量份,以及该硅系添加剂(E)的使用量为0.1重量份至1.0重量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水性树脂(A)系选自于由水性聚氨基甲酸酯(PU)树脂、水性丙烯酸树脂及其上述任意组合所组成的一族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热塑性树脂包括(甲基)丙烯腈共聚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热塑性树脂包括(甲基)丙烯腈聚合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液体为碳数6至12的碳氢化合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发泡助剂(C)为碳数5至17的异构烷烃(isoparaffin;IP)溶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架桥剂水溶液(D)包含50重量百分比的架桥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架桥剂系选自于由水分散型异氰酸化合物、胺类化合物、氮丙啶化合物、环氧树脂化合物以及上述的任意组合所组成的一族群。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胺类化合物为聚碳化二亚胺。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一水性树脂组成物于该表面的涂布量为60g/m2至90g/m2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三加热处理的一第三温度系高于该第二加热处理的一第二温度,该第二温度系高于该第一加热处理的一第一温度,且在该第一温度与该第二温度下所述热膨胀型微粒(B)并不膨胀。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一温度为80℃至100℃,该第二温度为100℃至120℃,且该第三温度为120℃至150℃。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进行干式涂布步骤之前,更至少包含:
进行一底涂步骤,以将一第二水性树脂组成物涂布于该基布的该至少一表面,其中该第二水性树脂组成物至少包含该水性树脂(A)、所述热膨胀型微粒(B)、该发泡助剂(C)以及该架桥剂水溶液(D),所述热膨胀型微粒(B)、该发泡助剂(C)以及该架桥剂水溶液(D)系均匀分散于该水性树脂(A)中,且基于该水性树脂(A)的使用量为100重量份,所述热膨胀型微粒(B)的使用量为5重量份至20重量份,该发泡助剂(C)的使用量为50重量份至150重量份,以及该架桥剂水溶液(D)的使用量为2重量份至4重量份;以及
对该第二水性树脂组成物进行一预加热处理,以去除该第二水性树脂组成物的水份且于该基布的该表面形成一第二涂布层,其中该预加热处理的一第四温度与该第一加热处理的一第一温度为相同。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干式涂布步骤更至少包含:
利用一第一压花轮对该第一涂布层施予一压花轮涂布处理,使该第一压花轮的一凸面图案压印于该第一涂布层的一部分上,其中该部分形成具有一隆起图案的该发泡层,且该部分兼具所述封闭孔与所述连续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三加热处理系于120℃至130℃的该第三温度进行5秒至1分钟。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干式涂布步骤更至少包含:
利用具有一第一凸面图案的一第一压花轮进行一压花轮涂布处理,使该水性树脂组成物藉由该第一压花轮于该基布上压印,而形成具有该第一凸面图案的该水性树脂组成物。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绒革感涂布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该第三加热处理更至少包含:
利用具有一第二凸面图案的一第二压花轮对该第一涂布层施予至少一加热压印处理,使该第一涂布层形成具有隆起的该第二凸面图案的该发泡层,其中该第二凸面图案与该第一凸面图案为相同或不同。
21.一种绒革感涂布织物,其利用如权利要求第1项至第20项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而制得,其中该绒革感涂布织物系由一基布与至少一发泡层所组成,该至少一发泡层兼具复数个封闭孔以及复数个连续孔,该基布与该至少一发泡层的间系直接结合且不存在黏着层。
CN201210478477.1A 2012-10-08 2012-11-22 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7109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7156 2012-10-08
TW101137156A TWI480444B (zh) 2012-10-08 2012-10-08 絨革感塗佈織物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0994A CN103710994A (zh) 2014-04-09
CN103710994B true CN103710994B (zh) 2015-12-02

Family

ID=50404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78477.1A Active CN103710994B (zh) 2012-10-08 2012-11-22 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10994B (zh)
TW (1) TWI4804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6356B (zh) * 2015-04-23 2016-06-15 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仿羊绒人造革及其制造方法
CN105568700A (zh) * 2015-12-21 2016-05-11 福建宝利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人造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19656B (zh) * 2017-12-21 2021-03-09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水性绒面革浆料、及湿法工艺加工绒面革的方法和应用
CN112585316B (zh) 2018-08-21 2023-01-17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形成合成皮革的方法
MX2021001999A (es) * 2018-08-21 2021-04-28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oceso para formar un cuero sintetico.
CN111905981B (zh) * 2020-08-12 2022-03-25 常熟市迅达亿针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布涂层面料的制备方法
CN112431031B (zh) * 2020-11-04 2023-09-22 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光雾度、易清洁反绒沙发家具用聚氨酯合成革及其制备方法
CN115637597A (zh) * 2022-10-09 2023-01-24 温州同赢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凹陷图案的合成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5048A (zh) * 1997-03-31 1998-10-07 彩扬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似绒毛表层的胶布(皮)的制造方法
CN101378831A (zh) * 2006-02-10 2009-03-04 阿克佐诺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微球
CN102702449A (zh) * 2012-06-13 2012-10-03 福建省锦浪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耐热性发泡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1160A (zh) * 1997-02-16 1998-08-26 戴增嗣 无尘轧花厂的厂房和通风除尘室
JP4330320B2 (ja) * 2002-09-27 2009-09-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マット層形成用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離型シート
JP2008138167A (ja) * 2006-11-09 2008-06-19 Shizen Sozai Kenkyusho:Kk コーティング剤、調湿建材、壁紙及び接着剤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5048A (zh) * 1997-03-31 1998-10-07 彩扬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似绒毛表层的胶布(皮)的制造方法
CN101378831A (zh) * 2006-02-10 2009-03-04 阿克佐诺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微球
CN102702449A (zh) * 2012-06-13 2012-10-03 福建省锦浪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耐热性发泡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发泡微胶囊仿麂皮工艺探讨;吕学坤等;《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1231(第22期);第15-1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80444B (zh) 2015-04-11
CN103710994A (zh) 2014-04-09
TW201414901A (zh)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0994B (zh) 绒革感涂布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53702A (zh) 有机硅合成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73244B (zh) 一种皮革漆层表面印刷工艺
CN105793029B (zh) 表皮材料
CN105949874A (zh) 印刷用亮度油墨组合物、使用该亮度油墨组合物的纸制容器材料和隔热性发泡纸制容器
CN106164201A (zh) 粘合片
PL103078B1 (pl) Sposob wytwarzania wykonczonych skor lub substytutow skory
CN106349914A (zh) 一种pvc革用水性雾面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934202B (zh) 随角异色效应漆
US20210002531A1 (en) Flocked products having a silicone adhesive composition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07614540A (zh) 椭圆状、针状或棒状交联聚合物粒子及其用途
CN107653701B (zh) 数码印花有机硅合成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67157B (zh) 合成皮革用离型纸及合成皮革的制造方法
CN1338540A (zh) 用于织物处理的二有机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组合物
HRP20041223A2 (en) Printing and coating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expandable polystyrene
CN108129971A (zh) 一种环保耐指纹防刮涂层及其使用方法
CN1806023B (zh) 涂布剂组合物
CN107323020A (zh) 一种硅橡胶聚合物耐候性皮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75326A (zh) 基于纤维素纤维的基材,其制备方法和其作为粘性胶带的基材的用途
CN114318889A (zh) 一种高物性军用皮带革及其制备方法
US20180305582A1 (en) Molded silicone adhesive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07267016A (zh) 共价交联包覆型聚丙烯酸酯基石墨烯纳米复合涂饰剂的制备方法
CN107974151A (zh) 一种耐强碱、强酸的uv涂料
CN107699067A (zh) 离型剂、离型膜、复合膜、喷墨打印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773995B (zh) 一种高耐久性的含氟抗指纹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hinohara Katsuji

Inventor after: Xie Jianzheng

Inventor after: Lu Weicheng

Inventor before: Shinohara Katsuji

Inventor before: Xie Jianzheng

Inventor before: Lu Weichen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