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3627A - 连接器及收容构造体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收容构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3627A
CN103703627A CN201280034903.0A CN201280034903A CN103703627A CN 103703627 A CN103703627 A CN 103703627A CN 201280034903 A CN201280034903 A CN 201280034903A CN 103703627 A CN103703627 A CN 103703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tact
shell
mounting bas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49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3627B (zh
Inventor
海老泽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03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3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3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36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从安装对象物拆下连接器就可简单地实现接点的更换作业、实现节约空间化的连接器及收容构造体。连接器(10)具备固定于安装对象物(51)的外壳(20)和接点(30),外壳(20)具有安装基座部(21)、配置于比安装基座部(21)靠正面侧的嵌合部(22)、形成于嵌合部(22)的底部(22b)的贯通孔(23)、与贯通孔(23)连通且在外壳(20)的侧面侧向外部开口的配置空间(24),接点(30)一体地具有第一部分(31)和与第一部分(31)相连的第二部分(32),贯通孔(23)及配置空间(24)形成为通过将接点(30)从外壳(20)的侧面穿过配置空间(24)插入外壳(20)内而能够将接点(30)配置于外壳(20)内的规定位置的大小。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收容构造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及收容构造体。
背景技术
以往,如图10所示,公知有这样的插座侧连接器110,该插座侧连接器110固定于保护框体150,与固定在被收容于保护框体150内的物体170的插头侧连接器160嵌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如图11所示,该以往的插座侧连接器110包括外壳120、利用外壳120保持的插座型电接点130、相对于外壳120固定而用于防止插座型电接点130脱出的螺纹式的保持构件180。
而且,如图11所示,插座型电接点130从与配置有插座型电接点130的插座部133的外壳120的正面侧相反一侧的外壳120的背面侧插入外壳120内,利用形成于插座型电接点130的基部134和形成于外壳120的台阶部126之间的卡合及保持构件180相对于外壳120的固定而相对于外壳120固定。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69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通常来说,在插座侧连接器110那样的连接器中,由于相对于插座侧连接器110插入连接对象物(插头侧连接器160)的关系,必然在插座部133侧(外壳120的正面侧)确保作业空间,但存在难以在与插座部133侧相反的一侧(外壳120的背面侧)确保作业空间的情况。
而且,在采用如插座侧连接器110那样将插座型电接点130从外壳120的背面侧安装的结构的情况下,在插座型电接点130产生损伤等时,在将插座侧连接器110安装于安装对象物(保护框体150)的状态下,难以从外壳120仅更换插座型电接点130,存在根据保护框体150的结构等需要暂时将插座侧连接器110自身从安装对象物(保护框体150)拆下来更换插座型电接点130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往的问题而做成的,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从安装对象物拆下连接器就能简单地实现接点的更换作业、实现装置的节约空间化的连接器及收容构造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备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外壳和利用所述外壳保持的接点,所述外壳具有:安装基座部,其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嵌合部,其配置于比所述安装基座部靠正面侧,具有对用于收容连接对象物的收容空间进行限定的收容框部及底部;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底部;配置空间,其从所述贯通孔的背面侧的端部朝向所述外壳的侧面侧形成且与所述贯通孔连通,并且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侧向外部开口,所述接点一体地具有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贯通孔内并且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配置空间内的第二部分,所述贯通孔及所述配置空间形成为如下大小:通过以所述第一部分为前端将所述接点从所述外壳的侧面穿过所述配置空间插入所述外壳内,能够将所述接点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规定位置,从而解决了上述的课题。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向与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所述贯通孔的缘部限制。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平板状。
另外,也可以是,在沿着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看的情况下,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二部分具有位于比所述收容框部靠外侧的部分。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二部分在位于比所述收容框部靠外侧的上部及下部具有沿着所述插入方向贯通形成的螺栓孔。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安装基座部具有沿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贯通形成的螺栓孔,所述安装基座部的所述螺栓孔在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看的情况下形成得比所述收容框部靠外侧。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螺栓孔和所述安装基座部的所述螺栓孔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插入方向上重叠。
另外,也可以是,连接器还具备相对于所述贯通孔的缘部压靠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一部分的间隔构件,在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底部形成有将所述间隔构件保持为能够从正面侧装卸的间隔件保持部。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嵌合部的所述收容框部的内侧壁形成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嵌合部形成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与同其在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安装基座部的一部分协作来限制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安装基座部形成有在相对于所述外壳装卸所述接点时对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二部分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连接器还具备信号用接点。
另外,本发明的具备连接器的收容构造体通过具备所述连接器和供所述连接器安装的收容构造体而解决了上述课题。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连接器设置多个,所述多个连接器相对于所述收容构造体的安装面板安装为格子状,所述收容构造体还具备对两个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接点间进行连接的连接构件。
另外,也可以是,安装于所述安装面板的多个连接器借助所述连接构件串联地连接。
另外,所述连接器还具备与电线连接的信号用接点,所述多个连接器借助所述电线串联地连接。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连接器构成为能够从外壳的侧面侧插拔接点,能够从外壳的配置有与连接对象物嵌合的嵌合部的正面侧进行接点的插拔作业,因此,容易确保作业空间,能够在将连接器安装于安装对象物的状态下简单地实现接点的更换作业,且不需要在安装对象物的背面侧确保作业空间,能够实现装置的节约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使用形态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连接器、电池侧连接器和电池侧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分解表示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剖切连接器和安装面板来表示接点的插入装卸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配置及基于汇流条的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形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连接器配置及基于汇流条的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形态的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作为连接构件的变形例的供电线的立体图。
图10是以往的插座侧连接器的使用形态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插座侧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连接器。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连接器插入电池侧连接器(连接对象物)的方向规定为第一方向(插入方向)X,将接点相对于外壳的插拔方向(以及一对接点相对于外壳的排列配置方向)规定为第二方向Y,将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的方向规定为第三方向Z。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所示的实施例中,以第二方向Y相对于第一方向X正交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二方向Y不与第一方向Z正交。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相对于收容架安装有连接器的状态下,第二方向Y与水平方向一致,第三方向Z与铅垂方向一致,但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是电源供给用连接器,如图1~图3所示,其安装于收容架(收容构造体)50的安装面板(安装对象物)51,在相对于收容架50插入电池单元70时,连接器10与安装于电池单元70的电池侧连接器60嵌合。
如图4、图5所示,各连接器10具备:背面侧固定在收容架50的安装面板51上的外壳20;利用外壳20保持的一对接点30;安装于外壳20而用于保持信号用接点40b的信号用外壳40;安装于外壳20的螺母41;安装于外壳20的垫圈42;安装于外壳20的间隔构件43;如图2所示将外壳20固定于安装面板51的第一螺栓44;以及将外壳20、接点30及汇流条(连接构件)54固定于安装面板51的第二螺栓45。
如图4~图6所示,外壳20具有:固定于收容架50的安装基座部21;配置于比安装基座部21靠正面侧的嵌合部22;以及沿第一方向X嵌通形成而用于保持信号用外壳40的信号用外壳保持部25。
如图4、图5所示,在沿第一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安装基座部21具有位于收容框部22a(嵌合部22)的外侧的部分,在该部分具有:供第一螺栓44嵌通的第一螺栓孔21a;供第二螺栓45嵌通的第二螺栓孔21b;以及在进行接点30相对于外壳20的装卸时对接点30的第二部分32进行引导的引导部21c。
如图4所示,嵌合部22具有:收容框部22a及底部22b;由收容框部22a及底部22b限定并在外壳20的正面侧开口、使电池侧连接器60从正面侧插入而收容该电池侧连接器60的收容空间22c;形成于底部22b而用于保持间隔构件43的间隔件保持部22d;形成于收容框部22a的内侧壁而用于引导电池侧连接器60的引导部22e;以及移动限制部22f,其与沿第一方向X对置的安装基座部21的一部分协作而用于限制接点30的第二部分32在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
如图6所示,外壳20还具有:沿着第一方向X在嵌合部22的底部22b贯通形成的贯通孔23;以及配置空间24,其形成于安装基座部21与嵌合部22之间,从贯通孔23的背面侧的端部朝向外壳20的侧面侧形成且与贯通孔23连通,并且在外壳20的侧面侧向外部开口。
贯通孔23及配置空间24具有如下的大小、位置、形状:通过以第一部分31为前端将接点30从外壳20的侧面穿过配置空间24插入外壳20内而能将接点30配置于外壳20内的规定位置。
接点30是电源供给用的接点,在连接器10与电池侧连接器60嵌合时,接点30与电池侧连接器60的电池侧接点(未图示)电连接。如图4所示,接点30相对于外壳20在第二方向Y上并列地各配置两个。如图1、图7所示,相对于收容架50安装多个连接器10的各接点30利用作为连接构件的汇流条54相互连接,结果,各连接器10借助汇流条54串联地连接。
接点30由非弹性的导电性金属(反射炉精炼铜、纯度99%左右的铜)形成,各自具有相同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接点30在将纯铜的导电率设为100%时具有50%以上的导电率。接点30通过将金属板冲孔加工为规定形状之后对规定部位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在平面上展开的情况下没有重复部分的形状。
如图4、图5所示,接点30具有形成为平板状的第二部分32和在第二部分32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相对于第二部分32垂直立设的平板状的第一部分31。
如图4、图6所示,接点30的第一部分31沿第一方向X延伸,在将接点30组装于外壳20的状态下,接点30的第一部分31的一部分配置于贯通孔23内,且一部分配置于收容空间22c内。位于收容空间22c内的第一部分31起到与电池侧连接器60的电池侧接点(未图示)接触的接触部的作用。
如图4、图6所示,在将接点30组装于外壳20的状态下,接点30的第二部分32的一部分配置于配置空间24内。在沿第一方向X看的情况下,第二部分32具有在比收容框部22a(嵌合部22)靠外侧朝向第三方向Z的两侧突出的部分,在该部分具有供第二螺栓45嵌插的螺栓孔32a。如图4所示,螺栓孔32a分别形成于第三方向Z上的第二部分32的两端,在将接点30组装于外壳20的状态下,螺栓孔32a形成在与形成于安装基座部21的第二螺栓孔21b沿第一方向X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该螺栓孔32a的周边部分起到与汇流条54连接的连接部的作用。
信号用外壳40相对于形成于外壳20的信号用外壳保持部25从外壳20的背面侧插入,利用形成于信号用外壳40的安装弹簧部40a相对于外壳20卡定。如图4所示,信号用外壳40的一部分位于外壳20的收容空间22c内。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附图标记55是用于连接各连接器10的信号用接点40b之间的信号线(电线)。
间隔构件43构成为在外周面具有槽的弹簧销,如图4、图5所示,间隔构件43以能从外壳20的正面侧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外壳20的间隔件保持部22d,相对于贯通孔23的缘部朝向第二方向压靠接点30的第一部分31,由此能防止贯通孔23与第一部分31之间的晃动。
如图2所示,第一螺栓44从外壳20的正面侧嵌通形成于外壳20的第一螺栓孔21a和形成于安装面板51的螺栓孔(未图示),从而将外壳20固定于安装面板51。
如图2所示,第二螺栓45从外壳20的正面侧嵌插在形成于外壳20的第二螺栓孔21b、形成于接点30的第二部分32的螺栓孔32a、形成于汇流条54的螺栓孔54a和形成于安装面板51的螺栓孔(未图示),从而将外壳20、接点30及汇流条54固定于安装面板51。
如图1、图2所示,收容架50具有供多个连接器10安装的安装面板51和划分出用于收容电池单元70的多个电池单元收容部53的框架52。电池单元70在相对于收容架50插入时被收容架50的框架52引导,在相对于收容架50收容时被收容架50的框架52支承。
电池侧连接器60安装于电池单元70的壳体71,在将电池单元70插入收容架50时,电池侧连接器60与安装于收容架50的连接器10嵌合,将内置于电池单元70且与蓄电池(二次电池)72相连接的电池侧汇流条73和接点30之间电连接。如图3所示,电池侧连接器60具备:以至少能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状态安装于壳体71的第一电池侧外壳61;以能相对于第一电池侧外壳61沿第二方向Y相对滑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一电池侧外壳61的第二电池侧外壳62;以及被收容于由第一电池侧外壳61及第二电池侧外壳62构成的接点收容部(未图示)的电源供给用的电池侧接点(未图示)。
接着,以下说明接点30的更换方法。
在此,在像本实施例这样用作电源供给用的连接器10中,以基于流过大电流的发热等为起因而对接点30产生损伤,存在需要中途更换接点30的情况,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中,利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接点30的更换。
首先,不拆下第一螺栓44而在将外壳20和安装面板51固定的状态下,从外壳20的正面侧拆下用于将外壳20、接点30及汇流条54固定于安装面板51的第二螺栓45(第一步骤)。
接着,从外壳20的正面侧将间隔构件43从外壳20拆下(第二步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的顺序也可以与上述相反。
在此,在进行第一步骤及第二步骤之后的状态下,接点30的第一部分31被贯通孔23的缘部限制向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移动,第二部分32被安装基座部21及移动限制部22f限制向第一方向X移动,其结果是,接点30被外壳20保持为动配合状,不会从外壳20脱落。
接着,如图6所示,通过使接点30相对于外壳20朝向第二方向Y的外侧滑动,从而在从贯通孔23拔出接点30的第一部分31的同时将接点30的第二部分32从配置空间24拔出,将接点30从在外壳20的侧面向外部开口的配置空间24拆下(第三步骤)。
接着,将新的接点30以第一部分31为前端从配置空间24插入外壳20内,从而将接点30配置于外壳20内的规定位置(第四步骤)。
在此,在第四步骤后的状态下,接点30的第一部分31被贯通孔23的缘部限制向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移动,第二部分32被安装基座部21及移动限制部22f限制向第一方向X移动,其结果是,接点30被外壳20保持为动配合状,不会从外壳20脱落。
接着,使用第二螺栓45将外壳20、接点30及汇流条54固定于安装面板51(第五步骤)。
最后,将间隔构件43安装于形成在外壳20上的间隔件保持部22d(第六步骤)。需要说明的是,第五步骤和第六步骤的顺序也可以与上述相反。
接着,关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相对于收容架50的配置形态及基于汇流条54的连接器10中间的连接形态,以下,基于表示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的图7及表示比较例的实施方式的图8进行说明。
首先,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沿第一方向X看的情况下,电池单元收容部53被划分为3行×4列(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的格子状,并且与此相伴,各连接器10相对于安装面板51安装为3行×4列(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的格子状。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行数及列数不限定于上述。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电池单元70和电池单元收容部53的组合不受限定为目的、即为了将任意电池单元70收容于任意电池单元收容部53,使所有的电池单元收容部53、所有的连接器10及所有的电池单元70构成为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各连接器10借助汇流条54串联地连接。
因此,在使用汇流条54将各连接器10串联地连接的情况下,如图7(或图8)所示,利用汇流条54将位于上方的连接器10的右侧(或左侧)的接点30和位于下方的连接器10的左侧(或右侧)的接点30倾斜地连接,从而将在第三方向Z上排列的多个连接器10连接,另外,利用沿第二方向Y配置的汇流条54将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连接器10连接。
在此,第三方向Z上的各电池单元收容部53的尺寸M及第二方向Y上的各电池单元收容部53的尺寸L根据电池单元70的第二方向Y的尺寸及第三方向Z的尺寸来决定。因此,如比较例的图8所示,在各接点30各设置一处与汇流条54连接的连接部(在本实施例中为形成于接点30的螺栓孔32a的周边部分)的情况下,难以调整在第三方向Z上对连接器10进行连接的汇流条54(54A)的尺寸以及在第二方向Y上对连接器10进行连接的汇流条54(54B)的尺寸关系,需要两种尺寸的汇流条。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各接点30各设置两处连接部,通过使该两处的连接部在第三方向Z上排列来调节在第三方向Z上对连接器10进行连接的汇流条54(54A)的必要尺寸,使在第三方向Z上对连接器10进行连接的汇流条54(54A)的尺寸和在第二方向Y上对连接器10进行连接的汇流条54(54B)的尺寸相同。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连接器10构成为能够从外壳20的侧面侧插拔接点30,能够从外壳20的配置有与电池侧连接器(连接对象物)60嵌合的嵌合部22的正面侧进行接点30的插拔作业,因此,容易确保作业空间,能够在将连接器10安装于安装面板(安装对象物)51的状态下简单地实现接点30的更换作业,且不需要在安装面板(安装对象物)51的背面侧确保作业空间,能够实现装置的节约空间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以接点是电源供给用接点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接点也可以用作信号接点。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汇流条54用作连接各连接器10的连接构件的实施方式,但对于连接构件的具体形态,只要能将各连接器10之间连接即可,可以为任何构件,例如可以代替一部分或全部的汇流条54而使用图9所示那样的供电线54’,在该供电线54’的两端连接具有供第二螺栓45贯穿的孔54b’的端子54a’。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20…外壳
21…安装基座部
21a…第一螺栓孔
21b…第二螺栓孔
21c…引导部
22…嵌合部
22a…收容框部
22b…底部
22c…收容空间
22d…间隔件保持部
22e…引导部
22f…移动限制部
23…贯通孔
24…配置空间
25…信号用外壳保持部
30…接点
31…第一部分
32…第二部分
32a…螺栓孔
40…信号用外壳
40a…安装弹簧部
40b…信号用接点
41…螺母
42…垫圈
43…间隔构件
44…第一螺栓
45…第二螺栓
50…收容架(收容构造体)
51…安装面板(安装对象物)
52…框架
53…电池单元收容部
54…汇流条(连接构件)
54a…螺栓孔
54’…供电线
54a’…端子
54b’…孔
55…信号线(电线)
60…电池侧连接器(连接对象物)
61…第一电池侧外壳
62…第二电池侧外壳
70…电池单元
71…壳体
72…蓄电池
73…电池侧汇流条
X…第一方向(插入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Claims (16)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连接器具备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外壳和利用所述外壳来保持的接点,
所述外壳具有:安装基座部,其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嵌合部,其配置于比所述安装基座部靠正面侧,具有对用于收容连接对象物的收容空间进行限定的收容框部及底部;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底部;配置空间,其从所述贯通孔的背面侧的端部朝向所述外壳的侧面侧形成且与所述贯通孔连通,并且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侧向外部开口,
所述接点一体地具有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贯通孔内并且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配置空间内的第二部分,
所述贯通孔及所述配置空间形成为如下大小:通过以所述第一部分为前端将所述接点从所述外壳的侧面穿过所述配置空间插入所述外壳内,能够将所述接点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规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向与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所述贯通孔的缘部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平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沿着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看的情况下,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二部分具有位于比所述收容框部靠外侧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二部分在位于比所述收容框部靠外侧的上部及下部具有沿着所述插入方向贯通形成的螺栓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基座部具有沿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贯通形成的螺栓孔,
所述安装基座部的所述螺栓孔在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看的情况下形成得比所述收容框部靠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基座部具有沿所述插入方向贯通形成的螺栓孔,
所述安装基座部的所述螺栓孔在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看的情况下形成得比所述收容框部靠外侧,
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螺栓孔和所述安装基座部的所述螺栓孔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插入方向上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连接器还具备相对于所述贯通孔的缘部压靠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一部分的间隔构件,
在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底部形成有将所述间隔构件保持为能够从正面侧装卸的间隔件保持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部的所述收容框部的内侧壁形成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部形成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与同其在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安装基座部的一部分协作来限制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基座部形成有在相对于所述外壳装卸所述接点时对所述接点的所述第二部分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还具备信号用接点。
13.一种具备连接器的收容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该收容构造体具备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和供所述连接器安装的收容构造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备连接器的收容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设置多个,
所述多个连接器相对于所述收容构造体的安装面板安装为格子状,
所述收容构造体还具备对两个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接点间进行连接的连接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收容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安装于所述安装面板的多个连接器借助所述连接构件串联地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容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还具备与电线连接的信号用接点,
所述多个连接器借助所述电线串联地连接。
CN201280034903.0A 2011-07-19 2012-07-10 连接器及收容构造体 Active CN1037036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8002A JP5112544B1 (ja) 2011-07-19 2011-07-19 コネクタおよび収容ラック
JP2011-158002 2011-07-19
PCT/JP2012/067541 WO2013011866A1 (ja) 2011-07-19 2012-07-10 コネクタおよび収容構造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3627A true CN103703627A (zh) 2014-04-02
CN103703627B CN103703627B (zh) 2016-04-13

Family

ID=47558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4903.0A Active CN103703627B (zh) 2011-07-19 2012-07-10 连接器及收容构造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24041B2 (zh)
JP (1) JP5112544B1 (zh)
CN (1) CN103703627B (zh)
TW (1) TWI493814B (zh)
WO (1) WO201301186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8704A (zh) * 2011-09-16 2014-04-23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08886242A (zh) * 2016-03-28 2018-11-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连接构造体
CN113853317A (zh) * 2019-05-20 2021-12-2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气设备的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1998B2 (ja) * 2012-10-24 2016-10-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のための筐体用コネクタ
US9583886B2 (en) * 2014-02-24 2017-02-28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Receptacle assembly with guide frame
CN105845865B (zh) * 2016-06-07 2018-11-06 佛山市威思通电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快速更换电池的电池包装置
JP6840542B2 (ja) 2017-01-04 2021-03-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76991A (ja) * 2007-04-25 2008-11-13 Souriau Japan Kk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9252699A (ja) * 2008-04-10 2009-10-29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CN101964483A (zh) * 2009-07-22 2011-02-02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组装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9377U (ja) * 1982-09-25 1984-04-0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ア−ス付コンセント
WO2011056979A2 (en) * 2009-11-06 2011-05-12 Molex Incorporated Modular jack with enhanced shielding
US8939798B2 (en) * 2011-12-12 2015-01-27 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 Local area networks for intelligent patching system controllers and related methods, controllers and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s
US8894438B2 (en) * 2012-07-11 2014-11-25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Receptacle assembly having angled receptacle guide fram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76991A (ja) * 2007-04-25 2008-11-13 Souriau Japan Kk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9252699A (ja) * 2008-04-10 2009-10-29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CN101964483A (zh) * 2009-07-22 2011-02-02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组装体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8704A (zh) * 2011-09-16 2014-04-23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03748704B (zh) * 2011-09-16 2016-11-02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US9537123B2 (en) 2011-09-16 2017-01-0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Electrical storage device
CN108886242A (zh) * 2016-03-28 2018-11-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连接构造体
CN108886242B (zh) * 2016-03-28 2020-07-3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连接构造体
CN113853317A (zh) * 2019-05-20 2021-12-2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气设备的构造
CN113853317B (zh) * 2019-05-20 2022-07-0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气设备的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12544B1 (ja) 2013-01-09
US9124041B2 (en) 2015-09-01
TW201308799A (zh) 2013-02-16
US20140148050A1 (en) 2014-05-29
CN103703627B (zh) 2016-04-13
TWI493814B (zh) 2015-07-21
WO2013011866A1 (ja) 2013-01-24
JP2013025938A (ja) 2013-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3627A (zh) 连接器及收容构造体
CN103748704A (zh) 蓄电装置
CN101567511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8631111A (zh) 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盖体
CN101752690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722222A (zh) 用于便携式装置的连接模块
CN201178143Y (zh) 卡连接器
CN20380033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2564624U (zh) 电连接器
CN103298308A (zh) 电子装置以及印刷电路板连接方法
CN202308627U (zh) 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
CN201278378Y (zh) 堆叠式卡连接器组
CN103187674A (zh) Usb连接器
CN202276012U (zh) 电子装置
CN201498848U (zh) Led插座连接器
CN214099988U (zh)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连接器和电机
CN204992010U (zh) 连接器
CN109586115A (zh) 电源连接用连接器
CN102013593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US8142219B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casing with a holder between a substrate and a female connector
CN100440636C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927781U (zh) 堆叠式电连接器
CN201243133Y (zh) 防止电磁干扰的叠层电连接器
CN101546875B (zh) 电子卡连接器模组
CN201167183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