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2877A - 负压式增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负压式增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2877A
CN103702877A CN201280035638.8A CN201280035638A CN103702877A CN 103702877 A CN103702877 A CN 103702877A CN 201280035638 A CN201280035638 A CN 201280035638A CN 103702877 A CN103702877 A CN 1037028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iston
guiding valve
negative pressure
key membe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56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2877B (zh
Inventor
寺崎阳一
酒井智康
仲川雅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dv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dv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dv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02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28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28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28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2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the fluid being gaseous
    • B60T13/46Vacuum systems
    • B60T13/52Vacuum systems indirect, i.e. vacuum booster units
    • B60T13/565Vacuum systems indirect, i.e. vacuum booste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associated with master cylinders, e.g. integrally form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2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the fluid being gaseous
    • B60T13/46Vacuum systems
    • B60T13/52Vacuum systems indirect, i.e. vacuum booster units
    • B60T13/57Vacuum systems indirect, i.e. vacuum booste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ontrol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负压式增力装置。将滑阀(60)保持在前方规定位置的保持单元具备以能够沿径向直线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动力活塞(30)的卡止部件(64)和对该卡止部件(64)朝径向内侧施力的箍簧(65)。在卡止部件(64)设置有能够与设置于滑阀(60)的钩(60b)卡合/脱离、且与箍簧(65)等构成上述保持单元的钩(64a)。当柱塞(41)相对于动力活塞(30)前进大于规定值时,卡止部件(64)的从动斜面(64c)由柱塞(41)的推动斜面(41d)朝径向外侧推动,卡止部件(64)的钩(64a)从滑阀(60)的钩(60b)脱离。与键部件(63)对应地在动力活塞(30)设置有退让部(30m)。由此,能够以不产生新的课题(成本上升/轴向尺寸增加等)的方式解决因键部件的弯曲变形而导致的不良情况。

Description

负压式增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用制动装置中采用的负压式增力装置,特别是涉及能够补偿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踏板踩踏力的不足的负压式增力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负压式增力装置之一,例如存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该装置构成为能够将输入-输出特性在通常制动用特性和紧急制动用特性之间切换,在紧急制动时将负压式增力装置的输入-输出特性从通常制动用特性切换成紧急制动用特性,由此能够得到与驾驶员强力踩踏制动踏板时相同的结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38612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负压式增力装置具备:活动分隔壁,该活动分隔壁将壳体内划分成定压室和变压室;动力活塞,该动力活塞与上述活动分隔壁结合;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在上述动力活塞内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上述动力活塞前进后退,且承受来自外部的操作力;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将上述动力活塞的推进力输出至外部;滑阀,该滑阀在上述动力活塞与上述输入部件之间以与上述动力活塞同轴且能够前进后退的方式组装;保持单元,当上述输入部件相对于上述动力活塞的前进量在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该保持单元将上述滑阀保持在前方规定位置;活动单元,当上述输入部件相对于上述动力活塞的前进量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该活动单元使上述滑阀朝后方位置移动规定量;以及恢复单元,当上述动力活塞和上述滑阀相对于上述壳体返回规定位置的情况下,该恢复单元使上述滑阀恢复至上述前方规定位置,并且,负压式增力装置具备控制阀,该控制阀组装在上述动力活塞内,且具备大气控制阀部和负压控制阀部,利用上述大气控制阀部和设置于上述输入部件的大气阀座来控制上述变压室与大气的连通/隔断,利用上述负压控制阀部和设置于上述动力活塞以及/或者上述滑阀的负压阀座来控制上述变压室与上述定压室的连通/隔断,上述保持单元具备卡止部件和施力部件,上述卡止部件以能够沿径向直线移动的方式组装于上述动力活塞,上述施力部件对上述卡止部件朝径向内侧施力,在上述卡止部件设置有能够与设置于上述滑阀的钩卡合/脱离、且与上述施力部件一起构成上述保持单元的钩。另外,所谓后方意味着相对于负压式增力装置的制动踏板侧或者车辆后方侧,所谓前方意味着相对于负压式增力装置的制动主缸侧或者车辆前方侧。
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采用如下的键部件:在上述动力活塞和上述滑阀相对于上述壳体返回规定位置(制动动作结束而制动踏板返回初始位置时的恢复位置)的情况下,该键部件在从上述动力活塞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两端部与上述壳体抵接、且在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与上述动力活塞和上述滑阀抵接。该键部件由在通常的使用中不变形的板厚/材质形成,因此设定成:当上述动力活塞和上述滑阀相对于上述壳体返回规定位置时,设置于上述滑阀的钩与设置于上述卡止部件(该卡止部件以能够沿径向直线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动力活塞,沿动力活塞的轴向与动力活塞一体地移动)的钩也分别返回规定位置而相互卡合,恢复(从紧急制动用特性恢复成通常制动用特性)成初始状态。
然而,当制动踏板从返回后的位置(初始位置)被朝后方强力牵拉的情况下(该情况是当并非为通常的使用、而是制动踏板并未被踩踏的防盗装置中制动踏板从返回后的位置被朝后方强力牵拉的异常使用时产生的情况),存在键部件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被朝后方牵拉而弯曲变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因键部件的弯曲变形,动力活塞和滑阀相对于壳体的规定位置(恢复位置)产生规定的前后差,存在设置于滑阀的钩和设置于卡止部件的钩并不卡合、并不恢复至初期状态(在该情况下,并不从紧急制动用特性恢复成通常制动用特性,在通常制动时感觉恶化)的顾虑。另外,对于上述的课题(因键部件的弯曲变形而导致的不良情况),虽然能够通过将键部件的板厚/材质变更为难以弯曲变形的板厚/材质来消除,但是,在该情况下成本上升。并且,对于上述课题,能够通过变更各部分的尺寸以使得即便在动力活塞和滑阀相对于壳体的规定位置产生规定的前后差设置于滑阀的钩和设置于卡止部件的钩也卡合来消除,但是,在该情况下,该负压式增力装置整体的轴向尺寸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以不产生新的课题(成本上升/轴向尺寸增加等)的方式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在上述形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采用当上述动力活塞和上述滑阀相对于上述壳体返回规定位置的情况下在从上述动力活塞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两端部与上述壳体抵接、且在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与上述动力活塞和上述滑阀抵接的键部件,
并且设定成:即便在上述键部件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下,设置于与上述键部件的中间部径向内侧部位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上述滑阀的上述钩也和组装于与上述键部件的中间部径向外侧部位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上述动力活塞的上述卡止部件的上述钩卡合。
在实施本发明时,上述退让部是沿着上述动力活塞的径向形成于上述动力活塞或者上述键部件的凹部,且能够形成为该凹部的径向外侧部位相比径向内侧部位依次变深。并且,上述退让部是沿着上述动力活塞的径向形成于上述动力活塞或者上述键部件的凹部,且能够形成为该凹部遍及径向全长形成为相同深度。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上述的退让部设置于上述动力活塞或者上述键部件,并且设定成:即便在上述键部件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下,设置于与上述键部件的中间部径向内侧部位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上述滑阀的上述钩也和组装于与上述键部件的中间部径向外侧部位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上述动力活塞的上述卡止部件的上述钩卡合。因此,即便键部件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朝后方弯曲变形,当动力活塞和滑阀相对于壳体分别返回规定位置时,设置于滑阀的钩和设置于卡止部件的钩卡合,恢复成初始状态。
并且,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由于能够通过将上述的退让部设置于上述动力活塞或者上述键部件而加以实施,因此不会产生像变更键部件的板厚/材质那样的成的鼓的成本上升,并且,不会发生该负压式增力装置整体的轴向尺寸增加(尺寸变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负压式增力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动力活塞单体的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滑阀单体的主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滑阀单体的侧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的滑阀单体的俯视图。
图7是图2所示的滑阀单体的后视图。
图8概要性地示出键部件弯曲变形的情况下的恢复状态,(a)是退让部设置于动力活塞的情况下的图,(b)是退让部设置于动力活塞的情况下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当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8示出基于本发明的负压式增力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该负压式增力装置具备组装于壳体10的活动分隔壁20和动力活塞30,并且,具备组装于动力活塞30的输入部件40、输出部件50、滑阀60、控制阀70等。
如图1所示,壳体10具备前方罩11和后方罩12,且内部由活动分隔壁20划分成始终通过负压导入管13与负压源(例如省略图示的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通的定压室R1、以及与该定压室R1和大气分别连通/隔断的变压室R2。该壳体10构成为由设置于气密地贯通壳体10和活动分隔壁20的多根(在图1中示出一根)拉杆14的后端部的螺纹部固定于静止部件即车体(省略图示)。另外,在设置于拉杆14的前端部的螺纹部组装有制动主缸100。
活动分隔壁20由金属制的板21和橡胶制的隔膜22构成,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壳体10沿前后方向移动。隔膜22在形成于其外周缘的圆缘(bead)部由设置于后方罩12的外周缘的折回部和前方罩11气密地夹持。并且,隔膜22在形成于其内周缘的圆缘部与板21一起被气密地固定于设置在动力活塞30的前方凸缘部外周的槽中。
图1所示的制动主缸100的缸体主体101的后端部101a贯通形成于前方罩11的中心筒部而气密地突出至定压室R1内,并且形成于缸体主体101的凸缘部101b的后表面与前方罩11的前表面抵接。并且,制动主缸100的活塞102构成为从缸体主体101朝后方突出而突出至定压室R1内,且由输出部件50的前端朝前方推动。
动力活塞30是与活动分隔壁20结合的中空状的活塞,在形成为圆筒状的部位以气密且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壳体10的后方罩12,且由夹设在该动力活塞30与壳体10的前方罩11之间的弹簧31朝后方施力。并且,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动力活塞30的轴心,从前端面朝向后端面依次设置有反力室孔30a、直径小于反力室孔30a的直径的抵接部件收纳孔30b、柱塞收纳孔30c、直径大于柱塞收纳孔30c的直径的柱塞/阀收纳孔30d、控制阀收纳孔30e、过滤器收纳孔30f等,以与反力室孔30a连续且与抵接部件收纳孔30b同心的方式设置有环状凹槽30g。另外,在图1、图2以及图3中,在相比动力活塞30的轴中心(图1、图2的点划线)靠下方的下半部分记载了沿着组装于动力活塞30的键部件63的长边方向的截面,在相比动力活塞30的轴中心靠上方的上半部分记载了与键部件63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
并且,在动力活塞30,与柱塞收纳孔30c对应地沿半径方向设置有卡止部件安装孔30h,并且,与柱塞/阀收纳孔30d对应地沿径向设置有键部件插通孔30i。并且,在动力活塞30设置有能够连通定压室R1和控制阀收纳孔30e的一对连通孔30j(在图2中仅图示出一方),在上述各连通孔30j的后端部形成有能够供控制阀70的负压阀部70a就座的圆弧状负压阀座30k。
输入部件40是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动力活塞30前进后退、且承受来自外部的操作力的部件,输入部件40具备:柱塞41,该柱塞41从动力活塞30的抵接部件收纳孔30b被收纳于控制阀收纳孔30e,且能够相对于动力活塞沿轴向(前后方向)移动;以及输入杆42,该输入杆42在球状前端部42a呈关节状地连结于上述柱塞41,且在后端部42b连结于制动踏板110(参照图1)。
如图2所示,柱塞41在其前端能够经由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动力活塞30的抵接部件收纳孔30b的抵接部件81与被收纳于动力活塞30的反力室孔30a的反力部件82卡合,在其后端形成有环状的大气阀座41a,控制阀70的大气阀部70b以能够离开的方式就座于该大气阀座41a。反力部件82是反作用橡胶盘,在被收纳于输出部件50的后方部件51的圆筒部51a内的状态下与动力活塞30的反力承受面抵接,且能够与抵接部件81的前表面抵接。
输出部件50由后方部件51和输出杆52(参照图1)构成,上述后方部件51与反力部件82一起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动力活塞30的反力室孔30a和环状凹槽30g,上述输出杆52一体地组装于后方部件51的前端部,输出杆52的前端以能够推动制动主缸100的活塞102的卡合部的方式与活塞102的卡合部抵接。
如图2、图4~图7所示,滑阀60在动力活塞30与输入部件40之间经由气密用密封圈61以同轴且能够前进后退(能够沿轴线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动力活塞30,由夹设在动力活塞30与滑阀60之间的弹簧62朝后方施力,且在其后端形成有能够供控制阀70的第二负压阀部70c就座的第二负压阀座60a。并且,滑阀60构成为其轴向移动位置由组装于动力活塞30的键部件63、卡止部件64、箍簧65等规定。
并且,滑阀60在其前端部外周具有一对钩60b和一对推动斜面60c,在其中间部具有密封件安装槽60d和卡止面60e(参照图5、图6)。各钩60b能够与形成在卡止部件64的后方内端的圆弧状的钩64a卡合或从钩64a脱离,各推动斜面64c能够与形成在卡止部件64的后方内段的圆弧状的从动斜面64b卡合或从从动斜面64b脱离。并且,卡止面64e能够与键部件63的前表面卡合或从键部件63的前表面脱离。另外,在从滑阀60的前端到密封件安装槽60d的近前侧为止的范围设置有一对狭缝60f(参照图4、图5)。
键部件63插通于形成在动力活塞30的径向的键部件插通孔30i,以便规定相对于壳体10的动力活塞30、柱塞41、滑阀60等的初始位置(恢复位置),并且规定相对于动力活塞30的柱塞41和滑阀60的轴向移动。键部件63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小于键部件插通孔30i的前后方向尺寸,键部件63能够相对于动力活塞30沿前后方向移动规定量。
该键部件63能够在从动力活塞30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两端部的后端面与后方罩12抵接,如图2所示,相对于壳体10的动力活塞30朝后方移动的移动极限位置是键部件插通孔30i的前方壁与键部件63的前端面抵接、且键部件63的两端部的后端面与后方罩12抵接的位置。饿,键部件63能够在其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与形成在柱塞41的中央部的环状槽的前后两端面41b、41c抵接,相对于动力活塞30的柱塞41朝后方移动的移动极限位置是环状槽的前端面41b与键部件63的前端面抵接、且键部件63的后端面与键部件插通孔30i的后方比抵接的位置。并且,相对于动力活塞30的柱塞41朝前方移动的移动极限位置是环状槽的后端面41c经由O型圈43与键部件63的后端面抵接、且键部件63的前端面与键部件插通孔30i的前方壁抵接的位置。
并且,键部件63能够在其中间部(相比与柱塞41抵接的部位靠径向外侧的部位)前表面与形成在滑阀60的中间部的卡止面60e(参照图5、图6以及图8)抵接,当在滑阀60相对于动力活塞30移动至后方位置的状态下、动力活塞30和滑阀60相对于壳体10返回图2所示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在限制动力活塞30的朝后方的移动之前限制滑阀60的朝后方的移动,从而使滑阀60相对于动力活塞30克服弹簧62的作用力恢复至前方规定位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卡止部件64从动力活塞30的外周以能够沿半径方向直线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形成在动力活塞30的径向的卡止部件安装孔30h,能够朝动力活塞30的外周突出,且由装配在动力活塞30的外周的箍簧65朝半径方向内侧施力。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省略图示,但卡止部件64呈一对而使用两个,且在径向对置配置。
如图2所示,在该卡止部件64中,在内端部形成有能够与滑阀60的钩60b卡合或从钩60b脱离的钩64a、能够与滑阀60的推动斜面60c卡合或从推动斜面60c脱离的从动斜面64b、以及能够与形成在柱塞41的环状的推动斜面41d卡合或从推动斜面41d脱离的从动斜面64c,在中间部形成有能够与形成在动力活塞30的卡止部件安装孔30h的止挡件30h1(参照图3的阶梯部)抵接的阶梯部(省略图示),在外端部形成有箍簧65的安装槽64e。
因此,当位于图2所示的位置的输入部件40中的柱塞41相对于动力活塞30的前进量在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形成于柱塞41的推动斜面41d与卡止部件64的从动斜面64c不卡合,保持能够实现滑阀60的钩60b和卡止部件64的钩64a的卡合的状态,如图2所示,滑阀60被保持在前方规定位置。因而,卡止部件64的钩64a、滑阀60的钩60b、箍簧65等作为将滑阀60保持在前方规定位置的保持单元发挥功能。
并且,当输入部件40中的柱塞41相对于动力活塞30的前进量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形成于柱塞41的推动斜面41d与卡止部件64的从动斜面64c卡合,卡止部件64克服箍簧65的作用力被朝半径方向外侧推动。因此,滑阀60的钩60b与卡止部件64的钩64a之间的卡合被解除而成为脱离状态,借助弹簧62使滑阀60朝后方位置移动规定量,形成在滑阀60的后端的第二负压阀座60a就座于控制阀70的第二阀部70c。因而,柱塞41的推动斜面41d、卡止部件64的从动斜面64c、弹簧62等作为使滑阀60朝后方位置移动规定量的活动单元发挥功能。
并且,当在滑阀60相对于动力活塞30移动至后方位置的状态下动力活塞30和滑阀60借助键部件63的功能而相对于壳体10发挥图2所示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在动力活塞30即将返回规定位置之前,滑阀60返回规定位置并停止,因此,卡止部件64的从动斜面64b与滑阀60的推动斜面60c卡合,卡止部件64克服箍簧65的作用力暂时被朝半径方向外侧推动。
因此,当动力活塞30返回规定位置时,卡止部件65借助箍簧65的作用力被朝半径方向内侧推压,成为卡止部件64的钩64a能够与滑阀60的钩60b再次卡合的状态。因而,键部件63、滑阀60的推动斜面60c、卡止部件64的从动斜面64b、箍簧65等作为使滑阀60恢复至前方规定位置的恢复单元发挥功能。
控制阀70由环状的活动部70A、环状的固定部70B、以及圆筒状的波纹部70D构成,活动部70A具有上述的负压阀部70a、大气阀部70b以及第二负压阀部70c,固定部70B气密地嵌合固定于形成在动力活塞30的控制阀收纳孔30e的阶梯部,波纹部70D连结环状的活动部70A和环状的固定部70B。环状的活动部70A由夹设在该活动部70A与输入杆42之间的弹簧71朝前方施力,且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环状的固定部70B由夹设在该固定部70B与输入杆42之间的弹簧72朝前方施力,且被固定于动力活塞30。
负压阀部70a能够就座于形成在动力活塞30的一对圆弧状负压阀座30k或从圆弧状负压阀座30k离开,通过就座于圆弧状负压阀座30k而隔断定压室R1与变压室R2的连通,通过从圆弧状负压阀座30k离开而使定压室R1与变压室R2连通。大气阀部70b能够就座于形成在柱塞41的环状的大气阀座41a或从环状的大气阀座41a离开,通过就座于环状的大气阀座41a而隔断变压室R2与大气的连通,通过从环状的大气阀座41a离开而使变压室R2与大气连通。第二负压阀部70c能够就座于形成在滑阀60的第二负压阀座60a或从第二负压阀座60a离开,通过就座于第二负压阀座60a而隔断定压室R1与变压室R2的连通,通过从第二负压阀座60a离开而使定压室R1与变压室R2连通。
过滤器91、92在动力活塞30的过滤器收纳孔30f内被装配在过滤器收纳孔30f与输入杆42之间,大气能够通过形成于从外周保护动力活塞30的滑动部的护罩93的通气孔93a流入上述过滤器91、92。护罩93在前端部嵌合固定于壳体10的后方罩12的后端筒部,在后端部嵌合固定于输入杆42的中间部外周。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规定初始位置(返回位置)的键部件63对应而在动力活塞30设置有退让部30m。该退让部30m是沿着动力活塞30的径向形成于动力活塞30的凹部(倾斜部),且形成为该凹部的径向外侧部位(图2的下方部位)相比径向内侧部位(图2的上方部位)依次变深(形成为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朝前方倾斜的形状)。因此,当键部件63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参照图8的(a))下,利用退让部30m确保需要量的滑阀60相对于动力活塞30的返回量(动力活塞30相对于壳体10朝后方移动的移动量),与不设置退让部30m的情况(参照图8的(b))相比,动力活塞30相对于壳体10的返回量(朝后方移动的移动量)增大。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当键部件63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参照图8的(a))下,也与键部件63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不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参照图2)同样,当制动踏板110返回图1的初始位置(恢复位置)、动力活塞30返回规定位置(初始位置)时,与键部件63的中间部径向内侧部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滑阀60的钩60b、和组装于与键部件63的中间部径向外侧部位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动力活塞30的卡止部件64的钩64a卡合,在上述各钩60b、64a之间形成有轴向间隙。另外,图8的(a)所示的情况下的形成在各钩60b、64a之间的轴向间隙为S1,小于图2所示的情况下的形成在各钩60b、64a之间的轴向间隙S2,但也能够设定成该轴向间隙S1大致为零而加以实施。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当如图2所示键部件63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并不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下的通常制动时,输入部件40和动力活塞30的相对移动量(相对于动力活塞30的输入部件40的前进量)在规定值以下,因此柱塞41的推动斜面41d与卡止部件64的从动斜面64c不卡合,滑阀60被保持在前方规定位置(图2所示的滑阀60的钩60b与卡止部件64的钩64a卡合的位置)。因而,此时,滑阀60相对于动力活塞30几乎不移动,能够得到一般公知的通常制动工作。
另一方面,当驾驶员慌慌张张地踩踏制动踏板110的紧急制动时,输入部件40和动力活塞30之间的相对移动量(相对于动力活塞30的输入部件40的前进量)变得大于规定值。此时,柱塞41的推动斜面41d与卡止部件64的从动斜面64c卡合,卡止部件64克服箍簧65的作用力被朝半径方向外侧推动。因此,滑阀60的钩60b与卡止部件64的钩64a的卡合被解除而脱离,借助弹簧62使滑阀60朝后方位置移动规定量。
并且,当滑阀60朝后方移动时,形成在滑阀60的后端的第二负压阀座60a就座于控制阀70的第二负压阀部70c,隔断定压室R1与变压室R2的连通。此时,柱塞41处于与输入杆42一体地朝前方移动的过程中,滑阀60将控制阀70的活动部70a朝后方推回,因此,形成在柱塞41的后端的环状的大气阀座41a和控制阀70的大气阀部70b急速离开,变压室R2与大气连通。结果,与通常制动动作相比,急速地进行定压室R1与变压室R2的连通隔断以及变压室R2与大气的连通,能够使突变状态下的输出大于通常状态下的输出,能够得到比通常制动时大的推进力(输出)。
并且,当上述的紧急制动动作结束而制动踏板110返回时,柱塞41的环状槽的前端面41b与键部件63抵接并朝后方移动。当键部件63与后方罩12抵接时,键部件63与滑阀60的卡止面60e抵接,限制与动力活塞30一起后退的滑阀60朝后方的移动。此后,动力活塞进一步后退,因此,与动力活塞30一体地后退的卡止部件64的从动斜面64b与滑阀60的推动斜面60c卡合,卡止部件64克服箍簧65的作用力暂时被朝半径方向外侧推动。
因此,当动力活塞30返回规定位置(图2的初始位置)时,卡止部件64借助箍簧65的作用力被朝半径方向内侧推动,成为卡止部件64的钩64a与滑阀60的钩60b再次卡合的状态(初始状态)。因而,准备下一次紧急制动动作。
然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上述的退让部30m设置于动力活塞30,如图8的(a)所示,设定成:即便在键部件63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下,当动力活塞30返回规定位置(初始位置)时,设置于与键部件63的中间部径向内侧部位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滑阀60的钩60b、和组装于与键部件63的中间部径向外侧部位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动力活塞30的卡止部件64的钩64a卡合。因此,即便存在键部件63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当动力活塞30和滑阀60相对于壳体10分别返回规定位置(恢复位置)时,如图8的(a)所示,设置于滑阀60的钩60b和设置于卡止部件64的钩64a卡合,滑阀60相对于动力活塞30恢复至初始状态。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能够通过在动力活塞30设置上述的退让部30m而加以实施,因此不会发生像变更键部件63的板厚/材质那样的成本上升,并且不会发生该负压式增力装置整体的轴向尺寸增加(尺寸变大)。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能够得到日本特开2005-138612号公报所记载的各种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当在动力活塞30并未设置上述的退让部30m的情况下,如图8的(b)所示,在键部件63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下,与键部件63的中间部径向外侧部位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动力活塞30无法必要充分地朝后方移动(返回)。因此,在动力活塞30和滑阀60相对于壳体10的规定位置(各自的恢复位置)产生规定的前后差,设置于滑阀60的钩60b和设置于卡止部件64的钩64a不卡合,滑阀60并不相对于动力活塞30恢复至初始状态。在该情况下,并不从紧急制动用特性恢复成通常制动用特性,存在在通常制动时感觉恶化的顾虑。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动力活塞30设置上述的退让部30m而加以实施,但是,如图9所示,也可以通过在肩部63设置与上述的退让部30m相当的退让部30a而加以实施。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退让部30m是沿着动力活塞30的径向形成于动力活塞30的凹部(倾斜部),且形成为该凹部的径向外侧部位(图2的下方部位)与径向内侧部位(图2的上方部位)相比依次变深,但是,如图10所示,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退让部30m是沿着动力活塞30的径向形成于动力活塞30的凹部,且该凹部形成为遍及径向全长都形成为相同深度。
另外,当如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在设置于键部件63的退让部63a凹部(退让部63a)形成为径向外侧部位相比径向内侧部位依次变深的情况下,与在设置于键部件的退让部凹部形成为遍及径向全长形成为相同深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键部件的刚性。并且,当如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在设置于动力活塞30的退让部30m凹部形成为遍及径向全长形成为相同深度的情况下,与凹部形成为径向外侧部位相比径向内侧部位依次变深的情况相比,退让部的制作容易。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负压阀座30k设置于动力活塞30、将负压阀座60a设置于滑阀60而实施本发明,但是,当设定成滑阀60位于前方位置时的负压阀座60a的位置是上述的负压阀座30k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不在动力活塞30设置负压阀座30k而加以实施。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单列型负压式增力装置中实施本发明,但本发明当然在串列型、三活塞型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也同样能够实施,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并加以实施。

Claims (3)

1.一种负压式增力装置,
所述负压式增力装置具备:活动分隔壁,该活动分隔壁将壳体内划分成定压室和变压室;动力活塞,该动力活塞与所述活动分隔壁结合;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在所述动力活塞内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动力活塞前进后退,且承受来自外部的操作力;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将所述动力活塞的推进力输出至外部;滑阀,该滑阀在所述动力活塞与所述输入部件之间以与所述动力活塞同轴且能够前进后退的方式组装;保持单元,当所述输入部件相对于所述动力活塞的前进量在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该保持单元将所述滑阀保持在前方规定位置;活动单元,当所述输入部件相对于所述动力活塞的前进量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该活动单元使所述滑阀朝后方位置移动规定量;以及恢复单元,当所述动力活塞和所述滑阀相对于所述壳体返回规定位置的情况下,该恢复单元使所述滑阀恢复至所述前方规定位置,并且,负压式增力装置具备控制阀,该控制阀组装在所述动力活塞内,且具备大气控制阀部和负压控制阀部,利用所述大气控制阀部和设置于所述输入部件的大气阀座来控制所述变压室与大气的连通/隔断,利用所述负压控制阀部和设置于所述动力活塞以及/或者所述滑阀的负压阀座来控制所述变压室与所述定压室的连通/隔断,所述保持单元具备卡止部件和施力部件,所述卡止部件以能够沿径向直线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动力活塞,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卡止部件朝径向内侧施力,在所述卡止部件设置有能够与设置于所述滑阀的钩卡合/脱离、且与所述施力部件一起构成所述保持单元的钩,
所述负压式增力装置的特征在于,
采用当所述动力活塞和所述滑阀相对于所述壳体返回规定位置的情况下在从所述动力活塞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两端部与所述壳体抵接、且在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与所述动力活塞和所述滑阀抵接的键部件,
在所述动力活塞或者所述键部件设置有退让部,以便在所述键部件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下确保需要量的所述滑阀相对于所述动力活塞的返回量,
所述负压式增力装置设定成:即便在所述键部件的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朝后方弯曲变形的情况下,设置于与所述键部件的中间部径向内侧部位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所述滑阀的所述钩也和组装于与所述键部件的中间部径向外侧部位抵接而朝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的所述动力活塞的所述卡止部件的所述钩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式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让部是沿着所述动力活塞的径向形成于所述动力活塞或者所述键部件的凹部,且形成为该凹部的径向外侧部位相比径向内侧部位依次变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式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让部是沿着所述动力活塞的径向形成于所述动力活塞或者所述键部件的凹部,该凹部形成为遍及径向全长形成为相同深度。
CN201280035638.8A 2011-07-21 2012-07-19 负压式增力装置 Active CN1037028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9857 2011-07-21
JP2011159857A JP5565590B2 (ja) 2011-07-21 2011-07-21 負圧式倍力装置
PCT/JP2012/068320 WO2013012033A1 (ja) 2011-07-21 2012-07-19 負圧式倍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2877A true CN103702877A (zh) 2014-04-02
CN103702877B CN103702877B (zh) 2015-05-20

Family

ID=47558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5638.8A Active CN103702877B (zh) 2011-07-21 2012-07-19 负压式增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65590B2 (zh)
CN (1) CN103702877B (zh)
WO (1) WO2013012033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9456A (ja) * 1996-10-25 1998-05-19 Jidosha Kiki Co Ltd 倍力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CN1613702A (zh) * 2003-11-04 2005-05-11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负压型助力器
CN1791526A (zh) * 2003-05-16 2006-06-21 博世株式会社 负压增力装置
JP2008247376A (ja) * 2007-03-07 2008-10-16 Advics:Kk 負圧式倍力装置
CN101516698A (zh) * 2006-09-29 2009-08-26 博世株式会社 负压增力装置及使用其的制动增力装置
JP2011131696A (ja) * 2009-12-24 2011-07-07 Nissin Kogyo Co Ltd 負圧ブース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9456A (ja) * 1996-10-25 1998-05-19 Jidosha Kiki Co Ltd 倍力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CN1791526A (zh) * 2003-05-16 2006-06-21 博世株式会社 负压增力装置
CN1613702A (zh) * 2003-11-04 2005-05-11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负压型助力器
CN101516698A (zh) * 2006-09-29 2009-08-26 博世株式会社 负压增力装置及使用其的制动增力装置
JP2008247376A (ja) * 2007-03-07 2008-10-16 Advics:Kk 負圧式倍力装置
JP2011131696A (ja) * 2009-12-24 2011-07-07 Nissin Kogyo Co Ltd 負圧ブース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2877B (zh) 2015-05-20
WO2013012033A1 (ja) 2013-01-24
JP2013023083A (ja) 2013-02-04
JP5565590B2 (ja)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61524B2 (en) Master cylinder of brake
DE102013217124A1 (de) Bremssteuerungsvorrichtung
DE112011103226T5 (de) Hydraulisches Bremssystem mit gesteuerter Verstärkung
CN104249722A (zh) 设计为利于制动滞后的调整的用于车辆的制动系统
DE102008064394A1 (de) Elektrisch betriebener Bremskraftverstärker und Hauptzylinder
WO2009081613A1 (ja) 車両用湿式多板ブレーキ装置
JP4273931B2 (ja) 負圧式倍力装置
CN100361849C (zh) 负压增力装置
CN204592084U (zh) 一种带滑套的柱塞式离合总泵
JPH0232532Y2 (zh)
JP2509719Y2 (ja) 負圧倍力装置
CN103702877A (zh) 负压式增力装置
US4338787A (en) Variable ratio brake master cylinder device
US5261313A (en) Plunger for a control valve with variable reaction force
EP0173338A1 (en) Tandem brake booster
JP2000219125A (ja) ブレーキ装置
DE602004004204T2 (de) Unterdruckbremskraftverstärker
US6389951B1 (en) Brake booster
SU1026644A3 (ru)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а система автомобил
US6973784B2 (en) Hydraulic master cylinder
CN102381301A (zh) 主缸和制动助力器组件
US6397724B1 (en) Negative pressure type servo unit
US4269110A (en) Reaction lever mechanism for a vacuum brake booster
GB2118654A (en) Brake power booster
US5018796A (en)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valv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