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56451B - 一种治疗湿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湿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56451B CN103656451B CN201310665436.8A CN201310665436A CN103656451B CN 103656451 B CN103656451 B CN 103656451B CN 201310665436 A CN201310665436 A CN 201310665436A CN 103656451 B CN103656451 B CN 1036564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ams
- gram
- rhizoma
- radix
- dri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湿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它主要是由茵陈蒿、栀子、虎杖、薏苡仁、大青叶、犀角、白鲜皮、土茯苓、附子等药物按一定重量配比制备而成,本发明药物具有健脾理肝,清热解湿,止渴利尿,消炎解毒的功能,用于治疗湿热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湿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高温酷热后,接连阴雨绵绵,人体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浑身无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恶心等。目前,西药治疗湿热效果不佳,且长期服用西药有较多副作用,因此,人们对有效治疗湿热的中药存在很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依据中医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反复的试验和验证,终于找到了有效治疗湿热的药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治疗湿热的组合药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了该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药物是选择茵陈蒿、栀子、虎杖、薏苡仁、大青叶、犀角、白鲜皮、土茯苓、附子、生地黄、凤尾草、木通、大黄、龙胆、滑石、白豆蔻、石菖蒲、桂枝、白术、柴胡、厚朴、通草、竹叶、半夏、车前草、红花、板蓝根、秦艽、川芎、猪胆药物进行组合的,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从而能够有效治疗湿热的复发。其中选用茵陈蒿是因为其性味苦辛,凉,入肝、脾、膀胱经,有清热利湿的功能,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选用栀子是因为其性味苦,寒,入心、肝、肺、胃经,有清热,泻火,凉血的功能,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选用虎杖是因为其性味苦,平,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经的功能,治风湿筋骨疼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痔漏下血,跌扑损伤,烫伤,恶疮癣疾。选用紫苏子是因为其性味辛,温,入肺、大肠经,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的功能,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选用薏苡仁是因为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功能,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选用大青叶是因为其性味苦,寒,入肝、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能,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选用犀角是因为其性味酸咸,寒,入心、肝经,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的功能,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选用白鲜皮是因为其性味苦,咸,寒,入脾、胃经,有祛风,燥湿,清热,解毒的功能,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选用土茯苓是因为其性味甘淡,平,入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能,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选用附子是因为其性味辛甘,热,有毒,入心、脾、肾经,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能,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选用生地黄是因为其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治热病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选用凤尾草是因为其性味淡微苦,性寒,入肾、胃二经,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的功能,治黄疸型肝炎,肠炎,菌痢,淋浊,带下,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扁桃体炎,腮腺炎,痈肿疮毒,湿疹。选用木通是因为其性味苦,凉,入心、小肠、膀胱经,有泻火行水,通利血脉的功能,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选用大黄是因为其性味苦、寒,入胃、大肠、肝径,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能,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赤,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选用龙胆是因为其性味苦,寒,入肝、胆经,有泻肝实火,除下焦湿热的功能,治肝经热盛,惊癎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阴部湿痒。选用滑石是因为其性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祛湿解暑的功能,治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选用白豆蔻是因为其性味辛,温,入肺、脾经,有行风,暖胃,消食,宽中的功能,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选用石菖蒲是因为其性味辛苦,微温,入心、肝、脾经,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的功能,治癫癎,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选用桂枝是因为其性味辛甘,温,入膀胱、心、肺经,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的功能,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癥瘕。选用白术是因为其性味苦甘,温,入脾、胃经,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的功能,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选用柴胡是因为其性味苦,凉,入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功能,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选用厚朴是因为其性味苦辛,温,入脾、胃、大肠经,有温中,下气,燥湿,消痰的功能,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选用通草是因为其性味甘淡,凉,入肺、胃经,有泻肺,利小便,下乳汁的功能,治小便不利,淋病,水肿,产妇乳汁不通,目昏,鼻塞。选用竹叶是因为其性味甘淡,寒,入心、肺、胆、胃经,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能,治热病烦喝,小儿惊癎,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选用半夏是因为其性味辛,温,有毒,入脾、胃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能,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选用车前草是因为其性味甘,寒,入肝、脾二经,有利水,清热,明目,祛痰的功能,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黄疸,水肿,热痢,泄泻,鼻衄,目赤肿痛,喉痹乳蛾,咳嗽,皮肤溃疡。选用红花是因为其性味辛,温,入心、肝经,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的功能,治经闭,癥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选用板蓝根是因为其性味苦,寒,入肝、胃血分,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能,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选用秦艽是因为其性味苦辛,平,入肝、胃、胆经,有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的功能,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选用川芎是因为其性味辛,温,入肝、胆经,有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的功能,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选用猪胆是由于其性味苦、寒,入肝、胆、肺、大肠经,有清热,润燥,解毒的,治热病里热燥渴、便秘,黄疸,百日咳,哮喘,泄泻,痢疾,目赤,喉痹,聤耳,痈肿疔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组分的药物用量也是发明人经过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组分的用量在下述重量范围内都具有较好疗效
茵陈蒿 25-35克 栀 子 5-15克 虎 杖 15-25克
薏苡仁 25-35克 大青叶 5-15克 犀 角 15-25克
白鲜皮 10-20克 土茯苓 5-15克 附 子 10-15克
生地黄 10-20克 凤尾草 5-15克 木 通 10-15克
大 黄 10-20克 龙 胆 5-15克 滑 石 10-15克
白豆蔻 10-20克 石菖蒲 10-20克 桂 枝 15-25克
白 术 25-35克 柴 胡 10-20克 厚 朴 15-25克
通 草 25-35克 竹 叶 10-20克 半 夏 15-25克
车前草 25-35克 红 花 5-15克 板蓝根 15-25克
秦 艽 10-20克 川 芎 10-20克 猪 胆 15-25克
优选用量为
茵陈蒿 30克 栀 子 10克 虎 杖 20克
薏苡仁 30克 大青叶 10克 犀 角 20克
白鲜皮 15克 土茯苓 10克 附 子 13克
生地黄 15克 凤尾草 10克 木 通 13克
大 黄 15克 龙 胆 10克 滑 石 13克
白豆蔻 15克 石菖蒲 15克 桂 枝 20克
白 术 30克 柴 胡 15克 厚 朴 20克
通 草 30克 竹 叶 15克 半 夏 20克
车前草 30克 红 花 10克 板蓝根 20克
秦 艽 15克 川 芎 15克 猪 胆 20克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一、备料
1、茵陈蒿: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筛去净泥屑;
2、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3、虎杖:采得后,细锉,晒干;
4、薏苡仁:取原药材,除去残留皮壳、杂质;
5、大青叶:拣去杂质及枯叶,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6、犀角:取犀角劈成瓣,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晒干;
7、白鲜皮:拣净杂质,除去粗皮,洗净,稍润,切片,晒干;
8、土茯苓: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可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
9、附子:用水浸泡,捞出,切片,晾干;
10、生地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11、凤尾草:全年可采,拣净杂质,晒干;
12、木通:用水稍浸泡,闷润至透,切片,晒干;
13、大黄: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
14、龙胆: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润透后切段,晒干;
15、滑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16、白豆蔻: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17、石菖蒲:拣去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
18、桂枝:用水稍浸泡,捞出,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筛去屑;
19、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0、柴胡: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沙,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
21、厚朴: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刮去粗皮,洗净,切丝,晾干;
22、通草:拣去杂质,切片;
23、竹叶:拣净杂质,除去梗叶,晾干;
24、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25、车前草:去尽泥土,晒干;
26、红花:拣净杂质,除去茎叶、蒂头,晒干;
27、板蓝根: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28、秦艽:拣去杂质,除去芦头,稍浸,润透切片,晒干;
29、川芎:拣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用水浸泡,晒晾,闷润后切片,干燥;
30、猪胆:将鲜猪胆剖口,取汁。
二、制备
1、将所述重量的茵陈蒿、栀子、虎杖、薏苡仁、大青叶、犀角、白鲜皮、土茯苓、附子、生地黄、凤尾草、木通、大黄、龙胆、滑石、白豆蔻、石菖蒲、桂枝、白术、柴胡、厚朴、通草、竹叶、半夏、车前草、红花、板蓝根、秦艽、川芎、猪胆药物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6倍量,浸泡120分钟后,武火煎煮沸腾10分钟,再用文火煎煮4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煎煮液。
2、将过滤的药渣加水4倍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40分钟,过滤得第二次煎煮液。
3、将两次煎煮液混合搅拌均匀,分成3剂服用。
本发明药物具有健脾理肝,清热解湿,止渴利尿,解毒消炎的功能,用于治疗湿热,疗程短、见效快、治愈后不复发、无毒副作用。
以下通过试验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述药物的有益效果,这些试验例包括本发明药物的动物毒性试验报告和临床疗效观察资料。
[试验例1]本发明药物的动物毒性试验报告
取家兔30只,雌雄兼用,体重2.0-2.5kg,分两组,每组15只,其中一组为超剂量试验组,另一组为正常量试验组。超常量组为20ml/kg,正常量为10ml/kg,给药方式为灌胃法给药,每天2次,连服7天,每天观察给药反应,结果表明二组家兔活动、饮食正常,药物无不良毒副作用。
[试验例2]本发明药物治疗湿热的临床观察资料
1、一般资料
收治门诊患者共203例。
2、诊断标准
湿热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3、治疗方法
选用上述药剂,给患者服用,每次服用1剂,每天早、中、晚各服1次,5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
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体质恢复正常,观察半年无复发者;
好转:症状明显好转,体质逐步恢复;
无效:达不到好转标准者。
5、治疗结果(见下表)
在上述的治疗中,用本发明药物治疗湿热患者203例,结果显效191例,显效率为94.09%,好转8例,好转率为3.94%,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03%。
Claims (3)
1.一种治疗湿热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范围内的原料药制成:
茵陈蒿 25-35克 栀 子 5-15克 虎 杖 15-25克
薏苡仁 25-35克 大青叶 5-15克 犀 角 15-25克
白鲜皮 10-20克 土茯苓 5-15克 附 子 10-15克
生地黄 10-20克 凤尾草 5-15克 木 通 10-15克
大 黄 10-20克 龙 胆 5-15克 滑 石 10-15克
白豆蔻 10-20克 石菖蒲 10-20克 桂 枝 15-25克
白 术 25-35克 柴 胡 10-20克 厚 朴 15-25克
通 草 25-35克 竹 叶 10-20克 半 夏 15-25克
车前草 25-35克 红 花 5-15克 板蓝根 15-25克
秦 艽 10-20克 川 芎 10-20克 猪 胆 15-25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中各原料药的用量为:
茵陈蒿 30克 栀 子 10克 虎 杖 20克
薏苡仁 30克 大青叶 10克 犀 角 20克
白鲜皮 15克 土茯苓 10克 附 子 13克
生地黄 15克 凤尾草 10克 木 通 13克
大 黄 15克 龙 胆 10克 滑 石 13克
白豆蔻 15克 石菖蒲 15克 桂 枝 20克
白 术 30克 柴 胡 15克 厚 朴 20克
通 草 30克 竹 叶 15克 半 夏 20克
车前草 30克 红 花 10克 板蓝根 20克
秦 艽 15克 川 芎 15克 猪 胆 20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一)备料
(1)茵陈蒿: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筛去净泥屑;
(2)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3)虎杖:采得后,细锉,晒干;
(4)薏苡仁:取原药材,除去残留皮壳、杂质;
(5)大青叶:拣去杂质及枯叶,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6)犀角:取犀角劈成瓣,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晒干;
(7)白鲜皮:拣净杂质,除去粗皮,洗净,稍润,切片,晒干;
(8)土茯苓: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可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
(9)附子:用水浸泡,捞出,切片,晾干;
(10)生地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11)凤尾草:全年可采,拣净杂质,晒干;
(12)木通:用水稍浸泡,闷润至透,切片,晒干;
(13)大黄: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
(14)龙胆: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润透后切段,晒干;
(15)滑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16)白豆蔻: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17)石菖蒲:拣去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
(18)桂枝:用水稍浸泡,捞出,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筛去屑;
(19)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0)柴胡: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沙,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
(21)厚朴: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刮去粗皮,洗净,切丝,晾干;
(22)通草:拣去杂质,切片;
(23)竹叶:拣净杂质,除去梗叶,晾干;
(24)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25)车前草:去尽泥土,晒干;
(26)红花:拣净杂质,除去茎叶、蒂头,晒干;
(27)板蓝根: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28)秦艽:拣去杂质,除去芦头,稍浸,润透切片,晒干;
(29)川芎:拣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用水浸泡,晒晾,闷润后切片,干燥;
(30)猪胆:将鲜猪胆剖口,取汁;
(二)制备
(1)将所述重量的茵陈蒿、栀子、虎杖、薏苡仁、大青叶、犀角、白鲜皮、土茯苓、附子、生地黄、凤尾草、木通、大黄、龙胆、滑石、白豆蔻、石菖蒲、桂枝、白术、柴胡、厚朴、通草、竹叶、半夏、车前草、红花、板蓝根、秦艽、川芎、猪胆药物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6倍量,浸泡120分钟后,武火煎煮沸腾10分钟,再用文火煎煮4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煎煮液;
(2)将过滤的药渣加水4倍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40分钟,过滤得第二次煎煮液;
(3)将两次煎煮液混合搅拌均匀,分成3剂服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65436.8A CN103656451B (zh) | 2013-12-11 | 2013-12-11 | 一种治疗湿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65436.8A CN103656451B (zh) | 2013-12-11 | 2013-12-11 | 一种治疗湿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56451A CN103656451A (zh) | 2014-03-26 |
CN103656451B true CN103656451B (zh) | 2015-06-17 |
Family
ID=50296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6543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56451B (zh) | 2013-12-11 | 2013-12-11 | 一种治疗湿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65645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94526A (zh) * | 2015-11-16 | 2015-12-30 | 张冬 | 一种治疗肝胆结石的中药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7354A (zh) * | 2009-02-10 | 2010-08-11 | 周福德 | 治疗湿热的通用方剂(湿热解毒剂和湿热燥湿剂) |
-
2013
- 2013-12-11 CN CN201310665436.8A patent/CN10365645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7354A (zh) * | 2009-02-10 | 2010-08-11 | 周福德 | 治疗湿热的通用方剂(湿热解毒剂和湿热燥湿剂)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论湿热分消法;姚实林等;《中医药学刊》;20060428;第24卷(第04期);672-673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56451A (zh) | 2014-03-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36888A (zh) | 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611019B (zh) | 一种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药 | |
CN103736034B (zh) | 一种治疗胆囊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383364A (zh) | 一种治疗牙周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027611A (zh) | 一种治疗鼻衄的中药制剂 | |
CN103520530B (zh) | 一种治疗丹毒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62822A (zh) | 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735934B (zh) | 一种治疗腰部疼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805834B (zh) | 一种治疗胃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43490A (zh) | 一种治疗痔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830603A (zh) | 一种治疗丹毒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656451B (zh) | 一种治疗湿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735916B (zh) | 一种治疗肾病综合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872405B (zh) | 一种治疗黄疸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166200A (zh) | 一种治疗水火烫伤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4225569A (zh) | 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2988883B (zh) | 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638495A (zh) | 一种治疗副鼻窦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751752B (zh) | 一种治疗痢疾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623331B (zh) | 一种治疗习惯性流产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656489B (zh) | 一种治疗囊肿性痤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43863A (zh) | 一种治疗良性卵巢囊肿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177857A (zh) | 一种治疗习惯性流产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43854A (zh) | 一种治疗胃脘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81317A (zh) | 一种治疗头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5121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