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42742B - 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42742B
CN103642742B CN201310739463.5A CN201310739463A CN103642742B CN 103642742 B CN103642742 B CN 103642742B CN 201310739463 A CN201310739463 A CN 201310739463A CN 103642742 B CN103642742 B CN 1036427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lkholderia cepasea
preparation
fertilizer
microbial
man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394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42742A (zh
Inventor
赵青云
王�华
庄辉发
赵秋芳
王辉
宋应辉
朱自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ice and Beverag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Spice and Beverag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ice and Beverag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Spice and Beverag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31073946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427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42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2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427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27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0Fertilizers of biological origin, e.g. guano or fertilizers made from animal corpses

Landscapes

  • Fertilizer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本发明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7980。本发明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可以稳定定殖在土壤中,其微生物肥料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消除连作生物障碍,并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可促进香草兰的生长,可应用于防治尖孢镰刀菌和促进香草兰生长中。

Description

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香草兰(VanillaplanifoliaAndrews)是兰科热带藤本香料植物,有“天然食品香料之王”的美誉。其鲜豆荚经过生香加工后含有250多种芳香成分,香气独特,被广泛用于调制各种高级香烟、名酒、茶叶,是各类高档食品和饮料的配香原料,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
由于香草兰对气候条件要求较高,目前我国香草兰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但海南省降水充沛,淋溶作用强烈,土壤酸度较高,土壤中铁,铝与磷形成难溶性的铁磷和铝磷,甚至有效性更低的闭蓄态磷,使土壤磷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磷绝大部分转化为固定态磷,导致绝大部分的酸性土壤严重缺磷,致使香草兰长势较差。另外,香草兰为多年生作物,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调,土传病原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趋于简单,为降低病原菌数量,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民负担加重,豆荚品质下降,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目前,土壤养分缺乏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已经成为制约香草兰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因素,也是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使得该菌株的微生物肥料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能够促进香草兰的生长和在土壤中稳定定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从20年园龄香草兰种植园中长势较好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命名为菌株V-29,筛选分离方法如下:
选择20年园龄香草兰种植园中长势较好的根际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稀释涂布、培养。挑选在NBRIP选择性培养基上有明显解磷圈的菌株,再通过盆栽试验最终复筛出高效促生菌V-29。通过16SrDNA方法(其16SrDNA如SEQIDNO:1所示)鉴定菌种为伯克霍尔德氏菌。该菌株可解磷,在以淀粉、牛肉膏为唯一碳、氮源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V-29可溶解难于被作物吸收利用的磷,施用该菌液或微生物肥料可减少化学磷肥施用量,在制成的微生物有机肥料产品中无需添加任何含磷化肥,使用本产品后能使作物顺利度过苗期磷素敏感期。相比之下,含磷化肥施入土壤后生物有效性较差。
本发明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已于2013年8月3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No.7980。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在制备防治尖孢镰刀菌和促进香草兰生长的微生物肥料中的应用。
当本发明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应用到微生物肥料的制备中时,所述微生物肥料,由保藏编号为CGMCCNo.7980的伯克霍尔德氏菌以及牲畜家禽粪便经固体发酵获得。作为优选,所述牲畜家禽粪便为牛粪、猪粪、羊粪、鸡粪、鸭粪、鹅粪或它们的任意种混合物,更优选的,所述牲畜家禽粪便为腐熟后的牛粪、猪粪、羊粪、鸡粪、鸭粪、鹅粪或它们的任意种混合物。最优选的,所述腐熟的各牲畜家禽粪便中,有机质质量比含量≥35%,有机氮质量比含量为1.0%-2.0%,含水量质量比为25%-30%。
所述微生物肥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保藏编号为CGMCCNo.7980的伯克霍尔德氏菌接种于pH值为6-8的NA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离心菌体,用无菌水重悬,再离心,用等体积的无菌水悬浮后获得菌悬液;
步骤2、将菌悬液接种到牲畜家禽粪便中进行固体发酵至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数量达到108cfu/g以上,期间固体发酵温度不高于50℃,获得微生物菌肥。
其中,作为优选,所述培养条件为28℃-35℃,振荡速度为160-220转/min,培养时间为24h-48h,最优选为36h。作为优选,所述NA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5g/L,蛋白胨10g/L,氯化钠5g/L,余量为水。
作为优选,所述牲畜家禽粪便为牛粪、猪粪、羊粪、鸡粪、鸭粪、鹅粪或它们的任意种混合物,更优选的,所述牲畜家禽粪便为腐熟后的牛粪、猪粪、羊粪、鸡粪、鸭粪、鹅粪或它们的任意种混合物。最优选的,所述腐熟的各牲畜家禽粪便中,有机质质量比含量≥35%,有机氮质量比含量为1.0%-2.0%,含水量质量比为25%-30%。
作为优选,所述菌悬液和牲畜家禽粪便的体积质量比为1mL-2mL:10g。
作为所述微生物肥料制备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步骤3:
将所述微生物菌肥进行后熟3-5天,最后在温度45℃-60℃将其含水量蒸发至30%以下。
本发明所述微生物肥料除了能够明显抑制尖孢镰刀菌外,还能够促进香草兰的生长,如提高香草兰根系干重、茎干重、叶片干重、根系直径、根系总体积等。同时施用含有107cfu/g数量伯克霍尔德氏菌的微生物肥料5个月后,其在土壤中的数量仍保持在106cfu/g以上,充分表明本发明所述微生物肥料可以稳定定殖在土壤中,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可以稳定定殖在土壤中,其微生物肥料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消除连作生物障碍,并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可促进香草兰的生长,可应用于防治尖孢镰刀菌和促进香草兰生长中。
生物保藏说明
分类命名: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tabilis.于2013年8月3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No.7980。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不同处理对香草兰植株地上部及根系干重的影响的柱形图,每个柱形图所代表的含义参见图1图例,柱形图上a、b、c、bc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程度;
图2所示为不同处理对香草兰根系直径和根系总体积的影响的柱形图,每个柱形图所代表的含义参见图2横纵坐标标示,柱形图上a、b、c、bc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程度;
图3所示为不同处理对香草兰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的柱形图,每个柱形图所代表的含义参见图3横纵坐标标示,柱形图上a、b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程度;
图4所示为菌株V-29在香草兰根际土壤定殖情况的柱形图,每个柱形图所代表的含义参见图4横纵坐标标示,柱形图上a、b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程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本发明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选择20年园龄香草兰种植园中长势较好的根际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稀释涂布、培养。挑选在NBRIP选择性培养基上有明显解磷圈的菌株,再通过盆栽试验最终复筛出高效促生菌V-29。通过16SrDNA方法鉴定菌种,该菌株V-29属于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tabilis),可解磷,在以淀粉、牛肉膏为唯一碳、氮源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已于2013年8月3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No.7980。
实施例2:本发明所述微生物肥料的制备
将保藏编号为CGMCCNo.7980的伯克霍尔德氏菌接种于pH值为6-8的NA液体培养基中,在28℃-35℃、160-220转/min转速下振荡培养36h,离心菌体,用无菌水重悬,再离心,用等体积的无菌水悬浮后获得菌悬液;其中,NA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5g/L,蛋白胨10g/L,氯化钠5g/L,余量为水。
将菌悬液接种到腐熟后的牛粪中(菌悬液和腐熟牛粪的体积质量比为2mL:10g)进行固体发酵至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数量达到108cfu/g以上,期间固体发酵温度不高于50℃,每天翻动1次,获得微生物菌肥。其中,腐熟的牛粪中有机质质量比含量≥35%,有机氮质量比含量为1.0%-2.0%,含水量质量比为25%-30%。
将所得到的微生物菌肥进行后熟4天,最后在温度45℃-60℃将其含水量蒸发至30%以下。
经过后熟的微生物肥料含有108cfu/g以上的伯克霍尔德氏菌,总氮磷钾养分质量比含量为5%-11%,有机质质量比含量为30%-40%。
实施例3:盆栽试验
采集20年园龄、有明显连作生物障碍的香草兰种植园土壤做为供试土壤,试验盆钵采用周转箱(内尺寸600×420×165mm),选取长势一致的健康香草兰做为供试苗。
将绿色荧光蛋白分子标记后的菌株V-29接种至2000ml含0.3mg/ml卡那霉素的NA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36h,离心菌体,用无菌水重悬,再离心,用等体积的无菌水悬浮后获的菌悬液;其中,NA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5g/L,蛋白胨10g/L,氯化钠5g/L,余量为水。
将菌悬液接种到腐熟后的牛粪中(菌悬液和腐熟牛粪的体积质量比为2mL:10g)进行固体发酵至所述伯克霍尔德氏菌数量达到108cfu/g,期间固体发酵温度不高于50℃,每天翻动1次,获得微生物菌肥。其中,腐熟的牛粪中有机质质量比含量≥35%,有机氮质量比含量为1.0%-2.0%,含水量质量比为25%-30%。
试验设4个处理:1)对照(CK,施用等量化肥);2)施用牛粪堆肥(OM,施肥量3%);3)施用标记菌株V-29菌悬液(V-29,接种浓度为107cfu/g土);4)施用微生物肥料(BIO,施肥量3%,V-29接种浓度为107cfu/g土)。该盆栽试验每盆栽种1株香草兰,每处理重复4次,三次独立试验,共48盆。
测定指标:在香草兰移栽5个月后毁灭性采样,采用根系扫描仪测定根系形态;植株地上部及根系干重;根际土壤标记菌株V-29及尖孢镰刀菌数量。结果分别见图1-图3。
由图1可知,施用微生物肥料的处理香草兰根系干重和茎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由图2可知,施用微生物肥料的处理根系直径和根系总体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这说明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促进香草兰根系生长。另外,施用牛粪的处理根系直径和总体积显著低于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处理,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改善香草兰根系生长状况显著好于施用牛粪。
由图3可知,施用微生物肥料的处理香草兰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的处理,另外,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显著抑制香草兰根际土壤有害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长,降低其在根际土壤数量。
由图4可知,施用V-29菌液或其微生物肥料5个月后,V-29在土壤中的浓度分别在105cfu/g及106cfu/g以上,而在对照及施用牛粪堆肥的处理中并未检测到该菌株,这说明V-29可在土壤中稳定定殖,利于香草兰生长及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并且,施用微生物有机肥的处理V-29在根际土壤的数量显著高于单独施用菌液的处理,这表明微生物有机肥可为促生菌V-29提供丰富的碳、氮源,更利于其在土壤中存活。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稳定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tabilis),保藏编号为CGMCCNo.79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稳定伯克霍尔德氏菌,其特征在于,16SrDNA如SEQIDNO:1所示。
3.权利要求1所述稳定伯克霍尔德氏菌在制备防治尖孢镰刀菌和促进香草兰生长的微生物肥料中的应用。
4.一种微生物肥料,其特征在于,由保藏编号为CGMCCNo.7980的稳定伯克霍尔德氏菌以及牲畜家禽粪便经固体发酵获得。
5.一种微生物肥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保藏编号为CGMCCNo.7980的稳定伯克霍尔德氏菌接种于pH值为6-8的NA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离心菌体,用无菌水重悬,再离心,用等体积的无菌水悬浮后获得菌悬液;
步骤2、将菌悬液接种到牲畜家禽粪便中进行固体发酵至所述稳定伯克霍尔德氏菌数量达到108cfu/g以上,期间固体发酵温度不高于50℃,获得微生物菌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3:
将所述微生物菌肥进行后熟3-5天,最后在温度45℃-60℃将其含水量蒸发至3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牲畜家禽粪便为牛粪、猪粪、羊粪、鸡粪、鸭粪、鹅粪或它们的任意种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牲畜家禽粪便为腐熟后的牛粪、猪粪、羊粪、鸡粪、鸭粪、鹅粪或它们的任意种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条件为28℃-35℃,振荡速度为160-220转/min,培养时间为24h-48h。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A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5g/L,蛋白胨10g/L,氯化钠5g/L,余量为水。
CN201310739463.5A 2013-12-27 2013-12-27 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 Active CN1036427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39463.5A CN103642742B (zh) 2013-12-27 2013-12-27 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39463.5A CN103642742B (zh) 2013-12-27 2013-12-27 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2742A CN103642742A (zh) 2014-03-19
CN103642742B true CN103642742B (zh) 2016-01-06

Family

ID=50248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9463.5A Active CN103642742B (zh) 2013-12-27 2013-12-27 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427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71952B (zh) * 2014-09-30 2017-02-15 云南师范大学 一种伯克氏菌及其在防治三七土传病害中的应用
CN105779341B (zh) * 2016-03-28 2019-06-04 福建农林大学 一株太子参根腐病的拮抗菌及应用
CN106701643A (zh) * 2017-03-16 2017-05-24 新疆肥力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畜禽粪污废弃物的快速腐熟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118000A (zh) * 2017-11-29 2018-06-05 山东神农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浓度抗病复合微生物菌肥及生产方法
CN108148785B (zh) * 2018-01-31 2021-09-0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一株甘蔗内生伯克霍尔德氏菌cz08152及其应用
CN110484574B (zh) * 2019-09-29 2021-04-23 北京工商大学 一株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培养方法及其在催化合成白酒风味酯和降解白酒有害酯中的应用
CN110862937B (zh) * 2019-11-05 2020-05-26 青岛农业大学 一株有抑菌作用的森林伯克霍尔德氏菌mp5菌株及其应用
CN112279710B (zh) * 2020-07-10 2022-05-24 江西农业大学 一种溶磷菌肥及其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1201A (zh) * 2011-04-01 2011-09-21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松树内生细菌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nsm-05及其应用
CN103409336A (zh) * 2013-06-28 2013-11-27 山东鲁虹肥料研究院 伯克霍尔德氏菌lh-zy01及其在抑制立枯丝核菌中的应用
CN103436457A (zh) * 2013-01-15 2013-12-11 西安西诺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1201A (zh) * 2011-04-01 2011-09-21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松树内生细菌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nsm-05及其应用
CN103436457A (zh) * 2013-01-15 2013-12-11 西安西诺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CN103409336A (zh) * 2013-06-28 2013-11-27 山东鲁虹肥料研究院 伯克霍尔德氏菌lh-zy01及其在抑制立枯丝核菌中的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具溶磷能力的植物内生促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生物多样性;黄静 等;《微生物学报》;20100606;第50卷(第6期);710-71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2742A (zh) 201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2742B (zh) 一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
CN103667158B (zh) 一种蜡状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AU2012321092C1 (en) Microbial inoculants and fertilizer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the same
Karthikeyan et al.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plant growth promoting cyanobacteria as inoculants for wheat
CN102976801B (zh) 利用餐饮垃圾制备功能性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CN104672028B (zh) 一种具有抗虫功能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95354B (zh) 超高温好氧堆肥发酵处理城市生活污泥的工艺及应用
CN101948780B (zh) 防治连作辣椒疫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有机肥料
CN103242083A (zh) 一种微生物有机肥料
CN107094568B (zh) 一种轻度盐碱地蓝莓种植方法
CN101851123B (zh) 一种高浓度复合微生物菌肥及其生产方法
CN106754463A (zh) 一株具解磷能力伯克霍尔德菌属细菌njau‑b8及其研制的微生物肥料
CN107580818A (zh) 一种土壤调理与修复的综合方法
CN112746024A (zh) 木霉复合菌剂以及利用其制备的生物有机肥
CN110818500A (zh) 一种红豆草专用菌肥及制备方法
CN102816719B (zh) 一种根际促生菌sxh-2及其应用
CN107418906B (zh) 一种提高彩椒产量和抗根腐病的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CN104106374A (zh) 利用甘蔗渣、桑杆和玉米渣生产姬菇的方法
CN103173387B (zh) 用于促进油菜生长的促生菌及其微生物有机肥料
CN103141517B (zh) 土地类芽孢杆菌生物制剂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CN102827792B (zh) 一种根际促生菌sxh-3及其应用
CN106754563A (zh) 一种防治烟草青枯病的微生物组合物及用途
CN106831143A (zh) 利用核桃林间仿野生栽培黑木耳的方法
CN103409351A (zh) 用于促进香蕉生长的促生菌株及其微生物有机肥料
CN106399167A (zh) 一种百合连作障碍生防制剂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o Qingyun

Inventor after: Wang Hui

Inventor after: Wang Hua

Inventor after: Zhuang Huifa

Inventor after: Zhao Qiufang

Inventor after: Song Yinghui

Inventor after: Zhu Zihui

Inventor before: Zhao Qingyun

Inventor before: Wang Hua

Inventor before: Zhuang Huifa

Inventor before: Zhao Qiufang

Inventor before: Wang Hui

Inventor before: Song Yinghui

Inventor before: Zhu Zihu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