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38250B -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38250B
CN103638250B CN201310713515.1A CN201310713515A CN103638250B CN 103638250 B CN103638250 B CN 103638250B CN 201310713515 A CN201310713515 A CN 201310713515A CN 103638250 B CN103638250 B CN 1036382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radix
rhizoma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135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38250A (zh
Inventor
李宣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71351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382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38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8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38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82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为:细辛,羌活,川芎,白芷,桂枝,全当归,炒牛膝,贯众,桑枝,地龙,僵蚕,木瓜,丝瓜络,王不留行,生黄芪,桃仁,红花,柴胡,桔梗,黄连,人工牛黄,半夏,血竭和水蛭。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温经通络,活血散瘀、散寒通络之强效的功效;且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是成本低廉的新药,采取贴敷面部等疗法可以大大缓解患者面部不适。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周围性面瘫中医亦称为“口僻”,是以一侧口眼窝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三分之二味觉消失、听觉过敏等症。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诸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发病。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诸病源候论》谓之:“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口呙僻,言语不正,而且不能平视”。 其主要病机乃气血痹阻,经筋急而不调。现代医学则认为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部神经麻痹。筋脉弛缓为其病理特征。本病若迁延日久或治疗失当,致使面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可致口眼歪斜难以恢复,甚或面肌抽搐。西医说来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性病变:耳部带状疱疹、脑膜炎、腮腺炎、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2)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3)肿瘤: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颈静脉球肿瘤。(4)外伤:颅底骨折、面部外伤。(5)中毒 :酒精中毒。(6)代谢障碍 :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7)血管机能不全。(8)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周围性面瘫与面神经损伤有关。面神经是人体内居于骨管中最长的神经,也是最容易受到损害的神经。“周围性面瘫病因较为复杂,因为面神经很长,比较容易受累,其行走经络的任何病变都可导致面瘫。”在很多人看来,能患上周围性面瘫的人都是年老体弱者。实际上,年轻人也可能患上面瘫。“有些年轻人喜欢 通宵上网,有的白领则是需要工作到很晚,这时面瘫也可能找上门来。要知道,人如果承受较大的压力,劳累过度休息不足,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于某些疾病自然就没有足够的抵抗力了。而人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以患各种感染疾病,周围性面瘫也与病毒感染有关,常见的如疱疹病毒,很多此病患者患侧耳前或耳后出现疱疹,甚至出现听力异常。”
临床诊断: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④或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障碍,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郭部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及泪液、唾液减少等;⑤排除其他原因。治疗原则:治疗应当益气实脉,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等为原则,配合针灸、激光、外治等法治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部分患者因局部风寒导致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 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 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 轻者有自愈倾向, 重者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口眼歪斜、五官不端正、眼睑闭合不全、颊内食物滞留等,还可遗留面肌痉挛,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临床危害较大。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改善局部血循环、促进水肿炎症消退、避免神经受损、促进功能恢复,西医治疗以激素、维生素为主,但对重症患者疗效多不甚理想。
治疗方法:物理治疗面瘫是针对性、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比较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早期可以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改善血循环。后期时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目前最常用的理疗是瑞典SDT立体定向修复疗法。
针灸治疗:是治疗面瘫的主要的手段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面瘫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针刺时机的选择有争议,目前最普遍的是早期循经远取穴为主组方,不可以轻刺激或是直接刺激面部的患侧。
  神经血管肌蒂移植手术也是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常用阔筋膜张肌、股薄肌移植。移植成功凭借3个环节:肌肉移植、血管吻合、神经吻合。手术难度较大,国内只有少数整型外科医院开展。
   药物治疗:方法有①使用激素:可减轻神经水肿,防止变性。因为神经的Waller变性通常在2周内完成,因此一定要早期应用激素;②补充B族维生素,尤其是VitB12,可促进末梢神经再生;③微循环改善剂:如地巴唑,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配方简单、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是成本低廉的新药。本发明采用不同药性的中药材,进行了科学配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备简单,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易复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的质量份数为:细辛10~35份,羌活10~30份,川芎10~35份,白芷10~30份,桂枝10~35份,全当归15~35份,炒牛膝10~30份,贯众10~30份,桑枝10~35份,地龙10~35份,僵蚕15~30份,木瓜10~30份,丝瓜络10~30份,王不留行10~35份,生黄芪10~30份,桃仁10~35份,红花10~30份,柴胡10~35份,桔梗10~30份,黄连15~35份,人工牛黄10~30份,半夏15~30份,血竭10~30份和水蛭15~30份。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的质量份数还可以为:细辛15~35份,羌活15~30份,川芎15~35份,白芷15~30份,桂枝15~35份,全当归18~35份,炒牛膝15~30份,贯众15~30份,桑枝15~35份,地龙15~35份,僵蚕18~30份,木瓜18~30份,丝瓜络15~30份,王不留行15~35份,生黄芪15~30份,桃仁15~35份,红花15~30份,柴胡15~35份,桔梗15~30份,黄连18~35份,人工牛黄15~30份,半夏18~30份,血竭15~30份和水蛭18~30份。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的质量份数又可以为:细辛18~30份,羌活18~30份,川芎18~30份,白芷18~30份,桂枝18~30份,全当归20~30份,炒牛膝18~30份,贯众18~30份,桑枝18~30份,地龙18~30份,僵蚕20~30份,木瓜20~30份,丝瓜络18~30份,王不留行18~35份,生黄芪20~30份,桃仁18~30份,红花18~30份,柴胡18~30份,桔梗18~30份,黄连20~30份,人工牛黄18~30份,半夏20~30份,血竭18~30份和水蛭20~30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胶囊剂,所述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原料药加入乙醇提取1次,浓缩成浸膏状,得浸膏1;
b、将步骤a中所得的药渣加水提取2次,过滤浓缩为浸膏状,得浸膏2;
c、将上述浸膏1、浸膏2浓缩干燥成干膏状,粉碎混合均匀,灌装胶囊。
所述步骤a中,称取所有原料药,加入上述原料药总重量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1-2小时,取其上清液,药渣备用,将上清液浓缩至浸膏状,得浸膏1。
所述步骤b中,将上述步骤a所得的药渣加水浸泡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80-160目滤过,6000-10000转/分钟离心后,取上清液,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得60℃时相对密度为1.32的浸膏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片剂,所述片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细辛,羌活和地龙放入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得提取液1;
b、再取除细辛、羌活和地龙外剩余的原料药,加水加热回流提取3次,得提取液2;
c、将上述提取液1和提取液2合并,搅拌均匀,静置,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抽滤吸附,得到原料药液,再加入糊精或淀粉压成片状。
所述步骤a中,称取细辛,羌活和地龙,放入上述原料药总重量10倍量的75-90%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提取活性成份,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得提取液1。
所述步骤b中,称取除除细辛、羌活和地龙外剩余的原料药,放入上述原料药总重量10倍量的水中,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30分钟~1小时,将3次提取液合并混合均匀并静置,得提取液2。
所述步骤c中,将提取液1和提取液2合并,混合均匀,静置,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3g/mL,抽滤后,得20℃相对密度为1.06的滤液;上述滤液经体积为10L的大孔吸附树脂柱脱洗,先用10倍树脂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再用5倍树脂柱体积的95%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去除溶剂,得到原料药液,再加入糊精或淀粉压成片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又提供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剂型,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可以为:片剂、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胶囊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剂、口含剂、颗粒剂、冲剂、蜜丸剂、散剂、丹剂、溶液剂、注射剂、栓塞剂、乳膏剂、糖浆剂、散剂、灌肠剂或贴剂。
本发明具有温经通络,活血散瘀、散寒通络之强效的功效,主治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的周围性面瘫;且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是成本低廉的新药,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特点,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根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外邪入侵于面部经络,气血阻滞,经脉失养,以致肌肉弛缓不收。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阳经易受外邪侵袭,风属阳邪,具有向上、向外散发的作用,所以风邪伤人易侵犯人体的高位(如头面和肌表)。
方中细辛、羌活、僵蚕、地龙、人工牛黄祛风通络,用于风邪侵袭面部,川芎、炒牛膝、桃仁、红花、王不留行、血竭、水蛭活血化瘀,用于治疗各种瘀血停滞之病。半夏、桔梗、木瓜、桑枝化痰除湿,可以治疗各种痰湿凝滞之病。贯众、黄连泄热解毒,可以祛邪泻火,用于烦躁叫扰,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之证。桂枝可温通阳气,通调经络。柴胡理气,泻肝清热,用于湿热郁于肝经之证。生黄芪、全当归、白芷可补气补血,扶正祛邪,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诸药配伍可以达到迅速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补气健脾的功效。
方中细辛,出自《神农本草经》,细辛,今处处有之,然它处所出者不及华州者真。其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今人多以杜衡当之,杜衡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杜衡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马蹄形状,高二、三寸,茎如麦藁粗细,每窠上有五、七叶或八、九叶,别无枝蔓。又于叶茎间罅内芦头上贴地生紫花,其花似见不见,阁结实如豆大,窠内有碎子,似天仙子,苗叶俱青,经霜即枯。其根成窠,有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微黄白色。味辛。江、淮呼为马蹄香,以人多误用,故此详述散结消肿;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下气祛痰,通窍。味辛;性温;小毒。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胆经、脾经。乳房痛肿;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羌活,味辛;苦;性温。①《药性论》:味苦辛,无毒。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③《汤液本草》:气微温,味苦甘,平。入膀胱、肾经。①《珍珠囊》: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②《汤液本草》:足太阳、厥阴经。③《本草蒙筌》: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经。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川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考证:出自《汤液本草》主治:治疗头痛之首选药物。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芎藭,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左传》言麦麴、鞠穷御湿,治河鱼腹疾。予治湿泻,每加二味,其应如响。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药中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立止。《本草衍义》:芎藭,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然须以他药佐之。
桂枝,辛;甘;性温。①《医学启源》:气热,味辛甘。②《本经逢原》:辛,甘,微温,无毒。入膀胱、心、肺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阳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③《药品化义》:入肝、肾、膀胱三经。④《本草求真》:入肌表,兼入心、肝。主治: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腹痛;症瘕结块;胸痹;心悸;小便不利。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蓄水,水肿,心悸,奔豚功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燥湿止带。用于乳房疼痛、肿痛、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还具有消炎、解热镇痛、活络散结,与其他中药结合可用于治乳腺结块等作用。白芷外用为美容要药。《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古代美容方中多用之。挑选大而色纯白无霉迹的白芷饮片30—40克,用小刀剔除其黄棕色粗皮,碾为极细末,掺入普通护肤品一小瓶中,充分搅拌和匀。气温在20℃以上时宜放入冰箱冷藏。
全当归,该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或“寸身”。支根称“归尾”或“归腿”,全体称“全归”。全当归既能补血,又可活血,统称和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味甘;辛;苦;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药;调经药;止痛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炒牛膝,1.《滇南本草》:治疔疮、痈疽,敷患处。亦能打胎。同猪肉煨食之,能明目。2.《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有利尿、强精、通经之效。能舒筋活血,专治腰膝疼痛。3.《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4.《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5.《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6.《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症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胎,壮阳。7.《本草衍义》: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捣烂罨之,即出。中医认为,其性味苦甘酸平,具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火)下行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的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妇科病,跌打损伤,肾虚之腰膝酸痛、下肢无力,尿血,小便不利,尿道涩痛以及火热上炎引起的头痛、眩晕、吐血、衄血等证。1.怀牛膝功偏滋补肝肾,壮腰膝: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2、川牛膝以活血通经,祛风湿见长:用于血瘀经闭及风湿痛。本品性善下行,专治上炎之火及上部出血,故常用于虚火上炎或血热上冲之目赤、咽肿、吐血、衄血等症。
贯众,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1、风热感冒,温毒发斑。本品苦寒,既能清气分之实热,有能解血分之热毒,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常与黄连、大青叶、甘草等同用,如贯众散(《普济方》)。单品或配桑叶、金银花等可防治风热感冒;若与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等配伍,又可用于痄腮、温毒发斑、发疹等病。2、血热出血。本品味苦微寒,主入肝经,有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血热所致之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症,尤善治崩漏下血。如《本草图经》治衄血,可单味研末调服;若与黄连为伍,研末糯米饮调服,可治吐血,如贯众散(《圣济总录》);治便血可配伍侧柏叶;治崩漏下血可与五灵脂同用。3、虫疾。本品有杀虫之功。用于驱杀绦虫、钩虫、蛲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可与驱虫药配伍使用。4、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
桑枝,入肝经。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②《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①《本草图经》: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②《本草蒙筌》: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③《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④《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⑤《玉楸药解》:治中风歪斜,咳嗽。⑥《本草再新》:壮肺气,燥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⑦《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⑧《现代实用中药》:嫩枝及叶熬膏服,治高血压,手足麻木。
地龙,清热,镇痉,利尿,解毒。热病惊狂、小儿惊风、咳喘、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小便不通、风湿关节疼痛,半身不遂等症。外用涂丹毒、漆疮等症。用于热病惊狂、小儿惊风、咳喘、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小便不通、风湿关节疼痛,半身不遂等症。外用涂丹毒、漆疮等症。1.清热息风:主治壮热惊痫,动风抽搐。2.清肺定喘:可治肺热痰咳气喘,对肺热型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好。3.利尿通淋:适用于湿热下注,热淋涩痛。4.通行经络:可用治热痹节肿赤痛;适当配伍也可治寒痹;配伍益气行血药常用于气虚血瘀,经络不利,偏瘫失语者。
生黄芪,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 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僵蚕,咸、辛,平。归肝、肺、胃经。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皮肤瘙痒。(1)熄风解痉:用于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眩晕症、抽搐。(2)化痰散结:用于瘰疬、扁桃体炎、腮腺炎。(3)偏正头风、夹头风,两太阳穴痛。
木瓜,性味性平、微寒,味甘。归肝、脾经。助消化之余还能消暑解渴、润肺止咳。1.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木瓜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如木瓜煎,治筋急项强,不可转侧,即以本品配乳香、没香、生地。治脚气肿痛,冲心烦闷,常与吴茱萸、槟榔等配伍。2.用于吐泻转筋。木瓜治此症,一则使湿浊得化,中焦调和;二则舒筋活络,使吐利过多而致的足腓挛急得以缓解。如蚕矢汤治疗此症,即以本品与薏苡仁、蚕沙、黄连、吴茱萸等同用。此外,本品尚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证。木瓜的成分:番木瓜碱、木瓜蛋白酶、木瓜凝乳酶、番茄烃、维生素B、C、E、糖分、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隐黄素、蝴蝶梅黄素、隐黄素环氨化物等。2、含齐敦果酸、木瓜酚、皂甙、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维生素 C、黄酮类、鞣质。
丝瓜络,甘,平。入肺、胃、肝经。筋骨酸痛,经闭、睾丸肿痛,便血,崩漏,胸胁胀痛、乳汁不通等。祛风药;通络药;清热药;凉血止血药。治痹痛、拘挛、麻木,与桑枝、忍冬藤、苡仁、地龙同用;治气滞胀痛,与枳壳、橘络、桔梗、青皮等同用。1)《本草纲目》∶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治诸血病。2)《本草便读》:丝瓜络,入经络,解邪热。热除则风去,络中津液不致结合而为痰,变成肿毒诸症,故云解毒耳。3)《医林纂要》:凉血渗血,通经络,托痘毒。4)《本草再新》:通经络,和血脉,化痰顺气。5)《分类草药性》:治乳肿疼痛,火煅存性冲酒服。研末调香油涂汤火伤。6)《现代实用中药》:通乳汁,发痘疮。治痈疽不敛。作黑烧内服,治肠出血,赤痢,子宫出血,睾丸炎肿,痔疮流血等。7)《陆川本草》:凉血解毒,利水去湿。治肺热痰咳,热病谵妄,心热烦躁,手足抽搐。
王不留行,苦,平。归肝,胃经。行血调经、消肿止痛、活血通乳、催生下乳、产后胸腺疏通血瘀经闭,痛经,难产;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热淋,血淋,石淋。1.《本经》: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2.《别录》: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痿乳,妇人难产。3.《药性论》:治风毒,通血脉。4.《日华子本草》:治发背,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5.《纲目》: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之语,可见其性行而不住也。按王执中《资生经》云:一妇人患淋卧久,诸药不效,用剪金花十余叶煎汤,遂令服之,明早来云,病减八分矣。6.《纲目》:利小便。7.《本草从新》:治疔疮8.《本草述》:王不留行,据其得名,似走而不守,其行血当与天名精同也。然细绎诸《本草》主治,觉有稍异,即《日华子》主血经不匀及《别录》难产二说,则应是和血而活之,与行血有殊,试观方书治畜血,乃多用杜牛膝,而是物专动于诸淋,更可明其散滞以活血,非以溃决为事者也。但此味应入肝,肝固血脏,更司小水,故治淋不可少,且风脏即血脏,绎甄权治风毒、通血脉二语,乃见此味于厥阴尤切。9.《本草新编》:王不留行,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凡病逆而上冲者用之可降,故可恃之以作臣使之用也。但其性过速,宜暂而不宜久,又不可不知也。或问:王不留行之可下乳,是亦可上行之物也。不知乳不能下而下之,毕竟是下行,而非上行也。上中焦有可下者,皆可下通,非止行于下焦而不行于上焦也。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经闭,痛经,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桃仁味苦甘而性平,能入心、肝、大肠,活血祛瘀作用甚广,可用治瘀血阻滞各种敝症。在治疗方面,善于治疗内痈,如肺痈;肠痈每持为要要药,是其具特有之性能欤。脂多质润,具润肠通便之功,唯晚近临床专以润肠通便则较少用。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桃仁与红花皆为活血祛瘀之药,作用均甚广泛,往往配合应用,唯桃仁善治肺痈肠痈,且有润肠通便之效;红花则善于活血调经。通便:纤维素可以促进肠壁的蠕动,帮助消化,防止大便干燥。可以润滑肠道,刺激排便。保持肠内粪便湿润,以利通便。B族维生素可促进消化液分泌,维持和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排便。调经:缓解痛经,或是经期腰痛。调理经期过长(短)或是月经过少(多)。止血:含有大量胶质,生成血小板,有止血功效。适宜出血性疾病的患者。适宜月经过多,血崩的妇女。补充能量:含碳水化合物,糖类,能迅速为身体提供能量。
红花,性温,味辛,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打损伤。古人常有於血在体内时,常加红花一小把。纱布包煮开可用一天两次泡脚,适用各种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腿脚麻木或青紫等淤血症。经血不调,产后腹痛,症瘕,外伤瘀血肿痛,痈疽肿痛等症。出自《本草图经》:“红蓝花,即红花也。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多刺,圃人承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及作燕脂。主产后血病为胜。其实亦同。叶颇似蓝,故有蓝名。”《本草述钩元》:“红蓝花,养血水煎,破血酒煮。”
柴胡,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真阴亏损,肝阳上升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②《医学入门》:"元气下绝,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③《本草经疏》:"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疟非少阳经者勿食。"
桔梗,味苦;辛;性平。经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本草衍义》:治肺痈。《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利窍,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胸膈滞气及痛,除鼻塞(元素)。治寒呕(李杲)。
黄连,(根)苦,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据产地、药物形状及性味来看,《本草纲目》所载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后一种即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而《新修本草》所云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其原植物为短萼黄连。《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从其附图的叶形可以确定为短萼黄连。 目前主要产地为湖北省利川市,及重庆市石柱县。
人工牛黄,本品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酸、胆红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加工制成。甘,凉。归心、肝经。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牛黄是牛科动物干燥的胆结石。具有清心解毒,开窍豁痰,息风定惊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厥抽搐,咽喉肿痛,口生疮,痈肿疔疮等症。人工牛黄:多为土黄或浅黄疏松粉末状,味苦或略腥,无清凉感。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涂于指甲亦能染成黄色。药理: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的功能。常用于热病发热、咽喉肿痛、痰涎壅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牛黄有解热镇静、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和抗过敏作用,同时对扑热息痛有活化作用,增强解热镇痛效果。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1)燥湿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常配陈皮。(2)降逆止呕:降逆止呕之功颇著,可用于各种呕吐,尤宜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3)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②《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③《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⑤《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⑥《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⑧《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①《本草经集注》: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②《药性论》: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③张元素: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④《医学入门》:凡诸血证及自汗,渴者禁用。⑤ 半夏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言语不清,流涎,味觉消失,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血竭,内服活血散瘀,定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①淤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②症瘕痞块,胸腹刺痛。③跌打损伤,淤血肿痛。④外伤出血,溃疡不敛。甘咸,平。①《雷公炮炙论》:“味微咸甘。”②《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③《本草蒙筌》:  辛咸,气平,有小毒。”入心、肝、脾经。①《纲目》:“手足厥阴。”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手少阴经。”③《本草新编》:“入肾。”内服:研末,1~3克;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药内敷贴。①《日华子本草》:“得密陀僧良。”②《本草经疏》:“凡血病无瘀积者不必用。”1.配没药,其活血破瘀之力增强,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2、配乳香,活血生肌,又敛疮,伸筋,故可用于恶疮痈疽,久不收口,金疮出血,创口不合等症。
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入肝、膀胱经。①《纲目》:"肝经血分。"②《要药分剂》:"入肝、膀胱二经。"月经闭止、症瘕腹痛、蓄血、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等症。①《本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②《别录》:“堕胎。”③《本草拾遗》:“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啖病处,取皮皱肉白,无不差也。”④《本草衍义》:“治伤折。1、《神农本草经》:“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破血瘕积聚……生池泽。”2、梁·《名医别录》:“水蛭生雷泽池泽,五月、六月采,暴干。”3、陶弘景曰:“处处河池有之。歧有数种,以水中马蜞得啮人、腹中有血者,干之为佳。山妓及诸小者,皆不堪用。”4、唐·苏恭曰:“有水蛭、草蛭,大者长尺许,并能咂牛、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食人血满腹者。其草蛭在深山草上,人行即着胫股,不觉入于肉中,产育为害,山人自有疗法。”5、韩保升曰:“惟采水中小者用之。别有石蛭生石上,泥蛭生泥中,二蛭头尖腰粗色赤。”6、宋·寇宗奭曰:“汴人谓大者为马鳖,腹黄者为马蟥。”7、明·《本草蒙筌》:“水蛭即马蝗蜞。入药取水中小者。”8、清·《本草从新》:“水蛭即马蟥。”咸苦,平,有毒。①《本经》:"味咸,平。"②《别录》:"苦,微寒,有毒。”
实施例1胶囊剂
本发明口服药胶囊剂的制作过程为:取细辛1000g,羌活1000g,川芎1000g,白芷1000g,桂枝1000g,全当归1500g,炒牛膝1000g,贯众1000g,桑枝1000g,地龙1000g,僵蚕1500g,木瓜1000g,丝瓜络1000g,王不留行1000g,生黄芪1000g,桃仁1000g,红花1000g,柴胡1000g,桔梗1000g,黄连1500g份,人工牛黄1000g,半夏1000g,血竭1000g,水蛭1500g,取原料药加入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1-2小时,去上清液,药糊浓缩至浸膏状,的浸膏1;将上述所得的药渣加水浸泡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浓缩,80-160目滤过,6000-10000转/分钟离心后的上清液,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60℃时 1.32的浸膏,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35分钟,提取活性成份,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成浸膏状,作为浸膏2;再将上述浸膏1、浸膏2浓缩干燥成干膏状,粉碎混合均匀,灌装胶囊,得每粒0.2g胶囊剂。
实施例2片剂
本发明片剂的制作过程为:取细辛3500g,羌活3000g,川芎3500g,白芷3000g,桂枝3500g,全当归3500g,炒牛膝3000g,贯众3000g,桑枝3500g,地龙3500g,僵蚕3000g,木瓜3000g,丝瓜络3000g,王不留行3500g,生黄芪3000g,桃仁3500g,红花3000g,柴胡3500g,桔梗3000g,黄连3500g份,人工牛黄3000g,半夏3000g,血竭3000g,水蛭3000g,称取所有原料药,加入上述原料药总重量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1-2小时,取其上清液,药渣备用,将上清液浓缩至浸膏状,得浸膏1;将上述所得的药渣加水浸泡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80-160目滤过,6000-10000转/分钟离心后,取上清液,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得60℃时相对密度为1.32的浸膏2;将上述浸膏1、浸膏2浓缩干燥成干膏状,粉碎混合均匀,灌装胶囊。
 实施例3乳膏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组成:细辛18份、羌活19份、地龙22份、川芎21份、白芷18份、桂枝20份、全当归21份、炒牛膝18份、贯众18份、桑枝21份、僵蚕18份、木瓜19份、丝瓜络17份、王不留行22份、生黄芪19份、桃仁23份、红花19份、柴胡21份、桔梗19份、黄连18份、人工牛黄19份、半夏21份、血竭22份和水蛭21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剂型为乳膏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细辛、羌活和地龙,加入上述原料药总重量5-10倍量的水,浸泡1-2小时,提取2-5小时的挥发油,提取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或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收集挥发油,药液滤过,药渣备用;
(2)、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称取川芎、白芷、桂枝、全当归、炒牛膝、贯众、桑枝、僵蚕、木瓜、丝瓜络、王不留行、生黄芪、桃仁、红花、柴胡、桔梗、黄连、人工牛黄、半夏、血竭和水蛭,与步骤(1)中的药渣混合,放入混合后总重量6-8倍量的95%的乙醇中,浸泡2小时;浸泡后在70~80℃下热提取,得提取液1,药渣备用;
(3)、向步骤(2)的药渣中加入药渣总重量5~8倍量的85%的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得提取液2,药渣备用;
(4)、将步骤(3)的药渣中加药渣重量的5~8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得提取液3;
(5)、将提取液1、提取液2和提取液3合并,减压浓缩得80℃时相对密度为 1.35的滤液,回收乙醇,将所得滤液调整比重到80℃时1.06,减压得浸膏,加甘油调成乳膏剂。
药理药效学实验:
1、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
 以本发明实施例3的乳膏剂为对象,该品依据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 (2002)第二部分“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中6.3节,日本大耳白兔雄性8只,体重2kg~3kg,按照上述“急性经皮毒性试验”的方法,制备涂料,然后取0.3g直接涂抹在动物左侧皮肤上(另一侧作为对照),采用封闭试验,敷用时间4小时,试验结束后用温水冲洗残留受试物,于除去受试物后12h、24h、48h和72h分别观察动物受试区和对照区的皮肤反应,最高积分均值为“0”,判断该品对动物皮肤无刺激性。
2、急性毒性试验:以本发明实施例1的胶囊剂为对象,临床日用量的150倍给白鼠大肠内投药,观察14日。结果所有动物健存,其活动、饮食、毛发、排泄物未发现异常,未见毒性反应。对白鼠阴道和破损皮肤进行刺激性试验,未见有刺激性反应和其它不良反应。毒性试验证明,该药未有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3、对常见菌株的抑菌作用
固体法抗菌作用:以各种试验菌密集划线于血皿或普通营养琼脂平皿上,用8mm打孔器打孔,每孔加入无菌试药约0.2ml,36℃下培养12~48小时,观察抑菌圈的大小,以本发明实施例2的片剂为例,判断其敏感结果如下表。
菌株 株号 100%丸剂 200%丸剂 300%丸剂
金黄色葡萄球菌 M122 -- +++ ++++
白色葡萄球菌 M121 --- +++++ +++++
绿脓杆菌 Ps207 -- ++++ ++++
变形杆菌 E402 +++ ++++
大肠杆菌 E100 - ++ +++
枯草杆菌 63051 ++ ++++ +++
白喉杆菌 C102 + +++ ++++
肺炎双球菌 M311 - ++++  ++++
伤寒杆菌 E686 ++ ++++ +++++
甲型副伤寒杆菌 50073 ++ +++ ++
乙型副伤寒杆菌 50094 + ++  ++++
乙型溶血链球菌 M220 ++ ++++ +++
抑菌圈直径<10mm.,抗药--;抑菌圈直径≥10~15mm,轻度敏感++;抑菌圈直径≥15~18mm,中度敏感+ +;抑菌圈直径≥25~30mm,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30mm,特高度敏感+++。
以上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片剂对常见的细菌确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过敏试验:
取健康白色豚鼠30只,体重250-300g,雌雄兼有,试验前剔除两侧背毛,每侧2.0×2.0cm,随机分为试验组、空白对照组(基质)和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用2,4-二硝基氯苯,致敏用0.4%浓度,激发用0.15%浓度。取本发明实施例3的乳膏剂0.2g涂于背部去毛区,隔日1次,共3次。于末次接触后10天,在背部同一区域涂抹本品0.3g,7h后去除药品后即刻观察,并于24、48、72h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用同法激发接触和观察。试验结果:阳性对照组动物皮肤在致敏1小时后即出现局限性红斑和轻微水肿,24小时过敏反应症状加重,并有硬结形成,致敏率为100%,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动物皮肤均未出现任何过敏反应症状,致敏率为0%。
临床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治疗面神经麻痹共300例,其中,男130例,女170例,年龄20岁以下者130例,20-45岁者140例,45岁以上30例。另外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6例,对照组17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门诊治疗。
1.2诊断标准
(1)急性或亚急性发病。
(2)发病前或有伤风、感冒、受凉史,少数患者与发病前有面部、耳根疼痛或面部不适等症状。
(3)临床表现为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边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健侧向上歪斜。
(4)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
(5)排除因外伤、手术或颅内变,如肿瘤、出血、梗塞等所导致中枢性面瘫。
1.3疗效标准
治愈:眼睑完全闭合,额纹及鼻唇沟能恢复正常,流泪消失。
显效:经治疗后眼睑能闭合,额纹及鼻唇沟恢复,示齿时,出现轻微口嘴歪斜。
好转: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不太明显。
无效:治疗前后无任何改变。
1.4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
1.4.1治疗组随机为3个治疗组1-3,分别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3的不同制剂的中药组合物进行治疗:
(1)治疗组1:42例患者使用实施例1的胶囊剂,一日3次,1次服用1粒,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1-3个疗程后,停药2周再复诊,统计发现28例患者全部治愈,7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无效,治疗期间没有发现药物带来的其他副作用,随访半年,均没有任何复发的症状。
(2)治疗组2:42例患者使用实施例2的片剂,1日3次,一次服2片,7天为一疗程,连续服用1-2个疗程后,停药1周再来复诊,统计发现26者全部治愈,8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无效,治疗期间没有发现药物带来的其他副作用,随访半年,均没有任何复发的症状。
(3)治疗组3:42例患者使用实施例3的乳膏剂,一日2次,一次服用0.3g,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1-3个疗程后,停药1周再复诊,统计发现28例患者全部治愈,9例患者显效,4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无效,治疗期间没有发现药物带来的其他副作用,随访半年,均没有任何复发的症状。
1.4.2对照组随机分成三个对照组1-3,分别使用不同的西药进行治疗:
(1)对照组1:58例患者使用阿昔洛韦片,一次1片,一日3次,连续使用3个月后,停药1周再复诊,统计发现26例患者治愈,10例患者显效,8例患者好转,14例患者无效, 随访半年,统计发现其中有17例患者药后复发。
(2)对照组2:58者服用氯苯氨丁酸,一次2片,每日2-3次,连续服用1个月后,停药1周再复诊,统计发现32例患者治愈,12例患者显效,4例患者好转,10例患者无效,随访半年,统计发现其中10例患者药后复发;另外6例患者用时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副作用。
(3)对照组3:58者口服泼尼松片,一次0.2g,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后,停药1周再复诊,统计发现24例患者治愈,13例患者显效,7例患者好转,14例患者无效,随访了半年,统计发现15例患者后有复发病症;另外5例患者在服用时出现头痛、失眠等副作用。
通过上述临床试验可知:与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传统西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1-3的中药制剂有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易复发和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2、具体病例
病例1:魏某,男,62岁,退休工人。
患面神经麻痹数十年。表现为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2的片剂,1日3次,一次服2片,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一个疗程后,诸症悉减,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2的片剂1个疗程,经治疗后眼睑能闭合,额纹及鼻唇沟恢复,示齿时,出现轻微口嘴歪斜,仅偶尔感到不适。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2的片剂两个疗程,症状全部消失,患者痊愈。
病例2:景某,女,37岁,教师。
患面神经麻痹多年,患侧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听觉障碍,外耳道与耳郭部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及泪液、唾液减少等。
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胶囊剂7日,经治疗后眼睑能缓慢闭合,额纹及鼻唇沟缓慢恢复,示齿时,出现轻微口嘴歪斜;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胶囊剂,一日3次,一次服用1粒,7天为一疗程,连续两个疗程,症状缓解;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胶囊剂两个疗程后,诸症全除,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例3:赵某,女,17岁,学生。
一个月前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听觉障碍,乳突部疼痛。
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胶囊剂,一日3次,1次服1粒,7天为一个疗程,服用一个疗程后,眼睑能慢慢闭合,额纹及鼻唇沟恢复,示齿时,出现轻微口嘴歪斜;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胶囊剂14日,症状大为改观。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胶囊剂1个月后,症状消失。
病例4:钱某,男,57岁,工程师。
患面神经麻痹已经5年之久,眼睛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
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3的乳膏剂,一日2次,一次0.3g,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面部疼痛减轻,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3的乳膏剂一个疗程后,症状继续缓解,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3的乳膏剂2个月后,诸症全除,再也未复发。
病例5:洪某,男,45岁,经理。
患面神经麻痹6~8个月,医诊面神经麻痹。先用西药治疗5个多月未见明显效果,继又配合中药也无明显改变。细审其症,疼痛以剑突,侧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障碍,外耳道与耳郭部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以及泪液、唾液减少等。
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2的片剂,1日3次,一次服2片,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所述片剂1个疗程后,面部疼痛大为缓减,再继续使用1个疗程后,病痛大为缓解,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2的片剂2个疗程;症状偶作,症状大为改观,继续使用一个疗程,诸症消失,患者痊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的质量份数为:细辛10~35份,羌活10~30份,川芎10~35份,白芷10~30份,桂枝10~35份,全当归15~35份,炒牛膝10~30份,贯众10~30份,桑枝10~35份,地龙10~35份,僵蚕15~30份,木瓜10~30份,丝瓜络10~30份,王不留行10~35份,生黄芪10~30份,桃仁10~35份,红花10~30份,柴胡10~35份,桔梗10~30份,黄连15~35份,人工牛黄10~30份,半夏15~30份,血竭10~30份和水蛭15~3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的质量份数为:细辛15~35份,羌活15~30份,川芎15~35份,白芷15~30份,桂枝15~35份,全当归18~35份,炒牛膝15~30份,贯众15~30份,桑枝15~35份,地龙15~35份,僵蚕18~30份,木瓜18~30份,丝瓜络15~30份,王不留行15~35份,生黄芪15~30份,桃仁15~35份,红花15~30份,柴胡15~35份,桔梗15~30份,黄连18~35份,人工牛黄15~30份,半夏18~30份,血竭15~30份和水蛭18~3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的质量份数为:细辛18~30份,羌活18~30份,川芎18~30份,白芷18~30份,桂枝18~30份,全当归20~30份,炒牛膝18~30份,贯众18~30份,桑枝18~30份,地龙18~30份,僵蚕20~30份,木瓜20~30份,丝瓜络18~30份,王不留行18~35份,生黄芪20~30份,桃仁18~30份,红花18~30份,柴胡18~30份,桔梗18~30份,黄连20~30份,人工牛黄18~30份,半夏20~30份,血竭18~30份和水蛭20~30份。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胶囊剂,所述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原料药加入乙醇提取1次,浓缩成浸膏状,得浸膏1;
b、将步骤a中所得的药渣加水提取2次,过滤浓缩为浸膏状,得浸膏2;
c、将上述浸膏1、浸膏2浓缩干燥成干膏状,粉碎混合均匀,灌装胶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称取所有原料药,加入上述原料药总重量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1-2小时,取其上清液,药渣备用,将上清液浓缩至浸膏状,得浸膏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将上述步骤a所得的药渣加水浸泡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80-160目滤过,6000-10000转/分钟离心后,取上清液,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得60℃时相对密度为1.32的浸膏2。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片剂,所述片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细辛,羌活和地龙放入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得提取液1;
b、再取除细辛、羌活和地龙外剩余的原料药,加水加热回流提取3次,得提取液2;
c、将上述提取液1和提取液2合并,搅拌均匀,静置,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抽滤吸附,得到原料药液,再加入糊精或淀粉压成片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称取细辛,羌活和地龙,放入上述原料药总重量10倍量的75-90%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提取活性成份,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得提取液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称取除细辛、羌活和地龙外剩余的原料药,放入上述原料药总重量10倍量的水中,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30分钟~1小时,将3次提取液合并混合均匀,静置,得提取液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将提取液1和提取液2合并,混合均匀,静置,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3g/mL,抽滤后,得20℃时相对密度为1.06的滤液;上述滤液经体积为10L的大孔吸附树脂柱脱洗,先用10倍树脂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再用5倍树脂柱体积的95%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去除溶剂,得到原料药液,再加入糊精或淀粉压成片状。
CN201310713515.1A 2013-12-23 2013-12-23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382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13515.1A CN103638250B (zh) 2013-12-23 2013-12-23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13515.1A CN103638250B (zh) 2013-12-23 2013-12-23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8250A CN103638250A (zh) 2014-03-19
CN103638250B true CN103638250B (zh) 2015-08-12

Family

ID=50243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1351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38250B (zh) 2013-12-23 2013-12-23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382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1025A (zh) * 2014-11-05 2016-04-27 李进凯 一种治疗咽肌痉挛的中药
CN105194439A (zh) * 2015-10-29 2015-12-30 吴绍莲 一种治疗痰瘀互阻型面瘫的中药组合物
CN105381127A (zh) * 2015-12-21 2016-03-09 陈玉华 一种辅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药冲剂及制备方法
CN105535160A (zh) * 2016-01-21 2016-05-04 李涛 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药液体制剂
CN105998952A (zh) * 2016-06-17 2016-10-12 韩文珍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7679520A (zh) * 2022-09-09 2024-03-12 北京达尔文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防治后遗症期面神经麻痹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132A (zh) * 1993-02-02 1993-07-14 刘万田 一种风寒湿痹痛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66494A (zh) * 2011-07-27 2011-12-07 魏见强 一种治疗面瘫的药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8250A (zh) 201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4166B (zh) 一种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的中药组合物
CN102091258B (zh) 一种祛除疤痕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17904B (zh) 一种治疗慢性唇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38250B (zh)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32475B (zh) 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05728B (zh) 一种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10685A (zh) 一种治疗膝关节炎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55596B (zh) 一种治疗痰湿型乳腺增生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N104069474B (zh) 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655B (zh) 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16245B (zh) 一种治疗小儿遗尿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78781B (zh) 一种治疗阴囊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64600A (zh) 一种治疗痤疮、青春痘的药物
CN103495072B (zh) 一种治疗支气管扩张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32987A (zh) 一种促进神经外科术后康复的中药
CN104147460A (zh) 一种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74630A (zh) 一种止脱生发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643B (zh) 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白内障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89283A (zh) 一种治疗脾虚湿蕴型黄褐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47480A (zh) 一种止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01057A (zh) 用于治疗心肾失调型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644B (zh) 用于治疗痰瘀型高脂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22595A (zh) 一种用于带状疱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77659A (zh) 活力草本液
CN105343394A (zh) 一种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Termination date: 201512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