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1077B - 影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影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1077B
CN103621077B CN201280030032.5A CN201280030032A CN103621077B CN 103621077 B CN103621077 B CN 103621077B CN 201280030032 A CN201280030032 A CN 201280030032A CN 103621077 B CN103621077 B CN 1036210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mentioned
display
left eye
right ey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00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21077A (zh
Inventor
臼仓徹
增谷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ublication of CN103621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1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21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10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02B30/32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f the parallax barriers, e.g. staggered barriers, slanted parallax arrays or parallax arrays of varying shape or siz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66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66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 H04N13/376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for tracking left-right translational head movements, i.e. lateral mov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09Crosstalk reduction, i.e. to reduce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s of signals directed to a certain pixel of the displayed image on other pixels of said image, inclusive of influences affecting pixels in different frames or fields or sub-images which constitute a same image, e.g. left and right images of a stereoscopic displa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 G09G3/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to produce spatial visual eff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影像显示装置不依据观察者的位置及视差壁障的形状来抑制交调失真的发生,为提高立体影像的画质,将右眼用影像与左眼用影像在水平方向交替显示在显示器上,进而在右眼用影像与左眼用影像之间显示黑影像。而且,使用视差障壁,使观察者的右眼只观察右眼用影像,左眼只观察左眼用影像。

Description

影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对平板显示器(等离子、液晶、EL、其它),通过使用障壁(barrier)、双凸透镜(lenticularlen)或者同种装置,能够观察到立体影像的影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不用眼镜显示立体影像的技术,众所周知是采用了视差障壁(parallaxbarrier)及双凸透镜等方式。视差障壁方式是在等离子显示板(PDP:PlasmaDisplayPanel)等的影像显示单元上,显示不同视点的多个影像(例如2个视点时,左眼用影像和右眼用影像),通过视差障壁将这些多个影像分离,使观察者的左眼观察左眼用影像,使观察者的右眼观察右眼用影像,从而实现立体视觉的效果。视差障壁是具有遮光的遮光部和透光的开口部的遮光板,能够实现使用遮光部限制从影像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的方向从而分离影像的功能。
视差障壁是以观察者在适合观察的位置(适合观察位置)上观察立体影像为前提设计的,因此,观察者如果不在适合观察位置时,则有发生观察者的左眼除观察到左眼用影像外还观察到右眼用影像、观察者的右眼除观察到右眼用影像外还观察到左眼用影像的状态(交调失真)的可能性。
针对此问题提出有检测观察者的位置,根据观察者的位置来控制影像显示单元上的显示左眼用影像的位置及显示右眼用影像的位置,从而抑制交调失真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5064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即使使用上述以往的技术,通过观察者的位置及影像分离单元(视差障壁等)的结构,也有不能够抑制交调失真的发生的可能性。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不依靠观察者的位置及影像分离单元的结构,以提供不发生交调失真的影像显示装置为目的。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本发明的影像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单元,将多个第一图像与多个第二图像通过一个显示模式来显示,以及分离单元,将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显示的上述第一图像与上述第二图像进行光学分离;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是在水平方向上交替配置了上述第一图像与上述第二图像,并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上述第一图像与上述第二图像之间配置了不是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任一方的第三图像的模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影像显示装置,能够减少由于观察者的位置及分离单元的结构所发生的交调失真,并能够提高立体影像的画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观察者与影像显示装置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影像显示技术中的影像显示单元、影像分离单元及观察者用单眼观察状态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图2的影像显示单元及影像分离单元变形时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图3的影像分离单元变形时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图2的影像显示单元及影像分离单元变形时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图5的影像分离单元变形时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追加了检测技术的变形例的结构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在图7观察者的左右位置变化与影像显示状态之间关系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开口部观察的范围的变化与影像显示状态之间关系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了双凸透镜的影像显示技术中观察者的左右位置变化与影像显示状态之间关系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了后方视差障壁的影像显示技术中观察者的左右位置变化与影像显示状态之间关系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了前方视差障壁的影像显示技术中观察者的左右位置变化与影像显示状态之间关系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针对本发明者根据研究获知的显示立体影像的课题进行说明。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如上所述,根据观察者的位置,通过控制显示影像显示单元上的左眼用影像的位置及显示右眼用影像的位置来抑制交调失真。具体来说,根据观察者的位置变化,通过使影像显示单元显示的左眼用影像及右眼用影像偏移,从而控制显示左眼用影像及右眼用影像的位置。
然而,在偏移处理中,显示左眼用影像的区域与显示右眼用影像的区域之间的关系不发生变化,但在影像显示单元上,从观察者的左眼观察到的区域(左眼视听范围)与从右眼观察到的区域(右眼视听范围)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因观察者的位置而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通常,从一个开口部观察到的左眼视听范围位于从同一个开口部观察到的右眼视听范围的右侧。观察者移动而离开影像显示装置时,从一个开口部观察到的左眼视听范围及右眼视听范围,向彼此范围重叠的方向,例如左眼视听范围向左,右眼视听范围向右移动。
相反,观察者移动而接近影像显示装置时,从一个开口部观察到的左眼视听范围及右眼视听范围,向左眼视听范围与右眼视听范围远离的方向,例如左眼视听范围向右,右眼视听范围向左移动。
如此,有根据观察者的位置左眼视听范围及右眼视听范围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在偏移处理中,显示左眼用影像的区域与显示右眼用影像的区域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左眼视听范围及右眼视听范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则左眼视听范围与显示左眼用影像的区域(或者右眼视听范围与显示右眼用影像的区域)产生偏差。其结果有发生交调失真,降低立体影像的画质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相关问题而进行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具备:显示单元,将多个第一图像与多个第二图像通过一个显示模式来显示,以及分离单元,将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显示的上述第一图像与上述第二图像进行光学分离;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是在水平方向上交替配置了上述第一图像与上述第二图像,并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上述第一图像与上述第二图像之间配置了不是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任一方的第三图像的模式。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方法的特征为,包括:显示步骤,将多个第一图像与多个第二图像通过一个显示模式来显示,以及分离步骤,将上述第一图像与上述第二图像进行光学分离;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是在水平方向交替配置了上述第一图像与上述第二图像,并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上述第一图像与上述第二图像之间,配置了不是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任一方的第三图像的模式。
据此结构,观察者的位置偏离时,从左眼及右眼观察到的影像成为黑图像,从而能够抑制交调失真的发生。其结果能达到提高立体影像的画质的效果。
进而,通过显示作为第三影像的黑图像,能够抑制电力消耗。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装置的特征为,还具备:检测单元,检测观察者的位置,以及切换单元,根据被检测出的观察者的位置,将上述显示单元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或者,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上述显示单元,在上述第一状态下将多个上述第一图像与多个上述第二图像通过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来显示,在上述第二状态下将多个上述第一图像与多个上述第二图像通过其他显示模式来显示;上述其他显示模式是将上述一个显示模式中的第三图像变更为第一图像或第二图像,交替配置了水平方向上连续的多个第一图像和水平方向上连续的多个第二图像的模式。
据此结构,即使观察者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通过根据观察者的位置变化来切换影像显示模式,能够抑制交调失真的发生及逆视状态的形成。其结果能够达到提高立体影像的画质的效果。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一个显示模式中,上述第一图像、上述第二图像以及上述第三图像被配置为斜线条状。
影像显示装置通过将左眼用影像(第2图像)及右眼用影像(第1图像)配置成斜线条状,能够减少针对左眼用影像及右眼用影像的垂直方向的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的偏差。其结果能够减少针对立体影像的垂直分辨率的水平分辨率的劣化。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的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及与观察者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如图1所示,影像显示装置具备影像显示单元21及影像分离单元22。
影像显示单元21,例如是等离子显示器,其具有规则性排列的子像素11,将通过子像素单位将右眼用影像分割成的第1影像及通过子像素单位将左眼用影像分割成的第2影像,用后述显示模式来对各子像素11进行分配显示。图中,显示第1影像的子像素标记为“1”,显示第2影像的子像素标记为“2”。影像显示单元21,例如具有未图示的处理器及存储器,能够实现通过处理器来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而将左眼用影像及右眼用影像(第1影像及第2影像)分配给子像素11的功能。
影像分离单元22,例如是液晶板,其具有通过控制外加电压而使遮光的遮光部与透光的开口部交互地形成的结构。影像分离单元22,通过由遮光部限制从子像素11所发出的光的方向,而从影像显示单元21所显示的影像中将第1影像和第2影像进行光学分离。
如图所示,影像分离单元22配置在影像显示单元21的前面,其设计成在适合观察的位置上的观察者从左眼23只能观察到第2影像,从右眼24只能观察到第1影像。
图2是在实施方式1中的影像显示单元21、影像分离单元22及从观察者的左眼23进行观察的影像显示装置10的概略图。
图2(a)表示影像显示单元21的子像素11显示的第1影像及第2影像的显示模式的一例。如图所示,显示模式为将第1影像按垂直方向排列而成的第1影像列和将第2影像按垂直方向排列而成的第2影像列在水平方向上交互配置,并在第1影像列和第2影像列之间,插入了将不是第1影像及第2影像任一个的影像(第3影像)垂直排列而成的第3影像列的模式。第3影像例如是不使子像素发色的黑影像。从而,在影像显示单元21上,按照“第1影像列-黑影像列-第2影像列-黑影像列”的顺序循环显示。
图2(b)是表示从正面看到的影像分离单元22的结构的图。如图所示,影像分离单元22为遮光部12与开口部13纵向条纹状地形成。开口部13的宽度与子像素11的宽度相同,从某一个开口部13到下一个开口部13的间隔是与从某一个第1影像列到下一个第1影像列的间隔、或者与从某一个第2影像列到下一个第2影像列的间隔实质上相同。另外,这里所说的实质上相同是指针对任意的开口部13,在适合观察位置上的观察者的右眼24与开口部13及第1图像列在一条直线上排列,在适合观察位置上的观察者的左眼23与开口部13及第2图像列在一条直线上排列的这种情况。
图2(c)是表示在适合观察位置上的观察者的从左眼23通过影像分离单元22来观察经影像显示单元21所显示的情形的图。如图所示,在适合观察位置上的观察者从左眼23只观察到分割了左眼用影像的第2影像。由于在第1影像列与第2影像列之间插入了黑影像列,所以当观察者的位置从适合观察位置变化时,左眼23在观察到第1影像列之前能观察到黑影像。根据这种特征,本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装置可以抑制由单眼观察到第1影像与第2影像两者的交调失真的发生。
<变形例>
按照图2所示的第1影像与第2影像的显示模式,因为显示第1影像的列及显示第2影像的列,4列中只有1列存在,故立体影像水平方向的分辨率与垂直方向相比较形成了较大的劣化。针对此问题,可将实施方式1中的影像显示装置变形为如图3-6所示。
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3(a)是表示在第1变形例中的影像显示单元21的子像素11显示的第1影像与第2影像的显示模式的图。如图所示,其显示模式是在针对水平方向上交替配置第1影像与第2影像的,并且在第1影像与第2影像之间插入第3影像,针对垂直方向上还要交替配置第1影像与第2影像的模式。另外,这种显示模式也可将第1影像、第2影像及第3影像斜线条状地配置的模式来表现。此时,线条的倾斜度,与在垂直方向上的一个子像素及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子像素所构成的长方形区域的对角线的倾斜度相同。
图3(b)是表示从正面看到的在第1变形例中的影像分离单元22的结构的图。如图所示,影像分离单元22以阶梯状地配置与子像素11同等大小的格子状地形成的多个开口部13。多个开口部13的位置关系是与显示第1影像的多个子像素11的位置关系、或者是与显示第2影像的多个子像素11的位置关系实质相同。
图3(c)是表示在第1变形例中,在适合观察位置上的观察者从左眼23通过影像分离单元22来观察影像显示单元21的情形的图。如图3所示,第1变形例中,针对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第1影像(第2影像)的配置的偏差减少。从而针对垂直分辨率的水平分辨率的劣化减少。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第2变形例的图。图4(a)影像配置与第1变形例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图4(b)是表示从正面看到的在第2变形例中的影像分离单元22的结构的图。如图所示,影像分离单元22为遮光部12与开口部13以斜线条状地形成。开口部13的宽度与子像素11的宽度相同,从某一个开口部13到下一个开口部13的间隔,与从某一个第1影像列到下一个第1影像列的间隔、或者与从某一个第2影像列到下一个第2影像列的间隔实质相同。斜线条的倾斜度与显示在影像显示单元21上的第1影像、第2影像及第3影像所形成的斜线条的倾斜度相同,即,与在垂直方向上的一个子像素及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子像素所形成的长方形区域的对角线的倾斜度相同。
图4(c)是表示在第2变形例中,在适合观察位置上的观察者从左眼23通过影像分离单元22来观察影像显示单元21的情形的图。如图所示,如果使用斜线条状地形成的视差障壁,即使观察者的位置是适合观察位置,也发生观察者的左眼23观察到黑影像(第3影像)的状态。以往的影像显示装置显示的不是黑影像而是第1影像(右眼用影像),因此会发生交调失真,但本变形例中,由于显示黑影像,所以抑制交调失真的发生。
另外,在第2变形例中与第1变形例相同,因针对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第1影像(第2影像)的配置的偏差减少,从而针对垂直分辨率的水平分辨率的劣化减少。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第3变形例的图。
图5(a)是表示在第3变形例中影像显示单元21的子像素11所显示的第1影像及第2影像的显示模式的图。如图所示,此显示模式是针对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这两个方向,将第1影像与第2影像交替配置,并且在第1影像与第2影像之间插入第3影像。另外,此显示模式也可表现为将第1影像、第2影像及第3影像配置成线条状的模式。此时,线条的倾斜度与子像素对角线的倾斜度相同。
图5(b)是表示从正面看到在第3变形例中的影像分离单元22的结构的图。如图所示,影像分离单元22为与子像素11同等大小的格子状地形成的多个开口部13以阶梯状地配置。多个开口部13的位置关系是与显示第1影像的多个子像素11的位置关系、或者是与显示第2影像的多个子像素11的位置关系实质相同。
图5(c)是表示在第3变形例中,观察者在适合观察位置上从左眼23通过影像分离单元22来观察影像显示单元21的情形的图。如图5所示,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第1影像(第2影像)的配置的偏差减少。因此针对垂直分辨率的水平分辨率的劣化减少。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第4变形例的图。图6(a)影像配置与第3变形例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图6(b)是表示从正面看到的在第4变形例中的影像分离单元22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影像分离单元22为遮光部12与开口部13斜线条状地形成。开口部13的宽度与子像素11的宽度相同,从某一个开口部13到下一个开口部13的间隔,与从某一个第1影像列到下一个第1影像列的间隔、或者与从某一个第2影像列到下一个第2影像列的间隔实质相同。斜线条的倾斜度与显示在影像显示单元21上的第1影像、第2影像及第3影像所形成的斜线条的倾斜度相同,即,与子像素的对角线的倾斜度相同。
图6(c)是表示在第4变形例中,在适合观察位置上的观察者从左眼23通过影像分离单元22来观察影像显示单元21的情形的图。
在第4变形例中,与第2变形例相同,本发明能够抑制在以往的影像显示装置中观察者即使在适合观察位置上也发生交调失真的现象。
进而,在第4变形例中,与第3变形例相同,由于针对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第1影像(第2影像)的配置偏差减少,从而针对垂直分辨率的水平分辨率的劣化减少。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的影像显示装置,当观察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有可能成为观察者的左眼观察到右眼用影像,而观察者的右眼观察到左眼用影像这种逆视的状态。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针对如下影像显示装置加以说明,该影像显示装置通过检测出观察者的位置,根据观察者的位置来控制显示,即使观察者的位置发生变化,也能抑制交调失真的发生及逆视状态的形成。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的影像显示装置。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2的影像显示装置在实施方式1中的影像显示装置基础上,进一步具备检测单元及影像切换单元。
检测单元具有使用CCD(ChargeCoupledDeviceImageSensor)来获得观察者的影像的功能,以及具有处理器运行存储于存储器中的面部检测程序,并从获得的影像中检测出观察者的头部位置的功能。
影像切换单元根据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观察者的头部位置,输出控制影像显示单元21的显示状态的信号。具体来说,影像切换单元根据观察者的头部位置(观察者的左眼以及右眼的位置),对影像显示单元21中的从观察者左眼观察到的范围(左眼视听范围81)及从右眼观察到的区域(右眼视听范围82)进行计算,并按照算出的左眼视听范围81及右眼视听范围82,将表示第1状态或第2状态的信号输出到影像显示单元21上。影像切换单元能实现处理器运行存储于存储器中的程序的相关功能。
影像显示单元21按照从影像切换单元输出的信号,使用与第1状态和第2状态不同的显示模式来显示立体影像。
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的左眼视听范围及右眼视听范围与影像显示单元21的显示模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a)是表示如观察者在适合观察位置上,左眼视听范围81(右眼视听范围82)与影像显示单元21的1个子像素11重叠的状态。影像切换单元在此状态下,将表示第1状态的信号输出到影像显示单元上。影像显示单元21在影像切换单元输出表示第1状态的信号期间,与实施方式1相同,将第1影像与第2影像在水平方向上交替配置,并在第1影像与第2影像之间插入第3影像,以此模式来显示立体影像。
图8(b),表示例如观察者离开适合观察位置时,左眼视听范围81(右眼视听范围82)位于影像显示单元21的2个子像素11的边界附近的状态。影像切换单元在此状态下,将表示第2状态的信号输出到影像显示单元上。影像显示单元21在影像切换单元输出表示第2状态的信号期间,将第2影像配置在位于左眼视听范围81的2个子像素上,将第1影像配置在位于右眼视听范围82的2个子像素上,以此模式来显示立体影像。第2状态的显示模式,换而言之,在第1状态的显示模式中,是将第3影像变更为第1影像或第2影像的模式,是将水平方向上的连续的2个第1影像及水平方向上的连续的2个第2影像交替配置的模式。
关于左眼视听范围81及右眼视听范围82与影像显示单元21的显示模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图9(a)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9(1)与图8(a)相同,是表示左眼视听范围81及右眼视听范围82与影像显示单元21的1个子像素11重叠的状态。图9(2)是表示观察者在图9(1)的状态下稍向左移动,左眼视听范围81及右眼视听范围82稍向右移动的状态。图9(1)及图9(2)的状态,在左眼视听范围81或右眼视听范围82之内,是包含1个子像素整体的状态。此时,影像切换单元向影像显示单元21输出表示第1状态的信号。
图9(3)是表示观察者在图9(2)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左移动,左眼视听范围81及右眼视听范围82向右移动的状态。此状态与图8(b)相同,左眼视听范围81及右眼视听范围82位于在影像显示单元21的2个子像素11的边界附近,2个子像素11都不包含在左眼视听范围81或右眼视听范围82之内。此时,影像切换单元将表示第2状态的信号输出到影像显示单元21上。
图9(4)是表示观察者在图9(2)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左移动,在左眼视听范围81及右眼视听范围82之内,再次包含1个子像素整体的状态。图9(5)是表示观察者在图9(4)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左移动,左眼视听范围81及右眼视听范围82与影像显示单元21的1个子像素11重叠的状态。图9(4)及图9(5)时,影像切换单元将表示第1状态的信号输出到影像显示单元21上。但是,影像显示单元21与图9(1)及图9(2)的状态相比,使第1影像及第2影像分别向右偏移1个子像素份来显示。
实施方式2的影像显示装置是将实施方式1的影像显示装置与头部跟踪技术组合在一起,对准观察者的头部位置来控制影像显示模式。据此结构,实施方式2的影像显示装置即使观察者的位置发生很大变化时,也可抑制交调失真的发生及逆视状态的形成。
另外,如图9(b)所示,影像显示单元21,为达到第2状态下的立体影像的亮度与第1状态下的亮度相同,在第2状态下可按包含在左眼视听范围81或右眼视听范围82内的子像素11的面积来调整子像素11的亮度。
例如,如图9(3)-1,局部包含在左眼视听范围81(右眼视听范围82)内的2个子像素中,当左侧的子像素观察到的面积大时,将左侧的子像素的亮度设定为高。相反,如图9(3)-2,当右侧的子像素观察到的面积大时,将右侧的子像素的亮度设定为高。
据此结构,能够使第1状态与第2状态平稳变化。
<补充>
以上虽说明了本发明相关的影像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主题思想也包含如下内容。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影像显示单元,以等离子显示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使用液晶显示器及EL(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器。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使用了CCD作为检测单元,但也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CMOS图像传感器(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ImageSensor)获得观察者的影像,还可以利用红外线感应器等检测出观察者的位置。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影像显示单元的像素配置虽以BRG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RGB等其他的像素配置。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子像素的形状虽以长方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字形等其他的子像素的形状。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可将视差障壁的开口部的宽度等同于子像素的宽度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等同。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影像分离方式,虽以视差障壁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双凸透镜方式。双凸透镜方式使用双凸透镜镜头作为影像分离单元。在此,双凸透镜是将多个圆柱形镜头排列在一起形成的片状透镜。
图10是表示作为影像分离单元22使用双凸透镜101时的影像显示装置图。
如图10(a)所示,观察者在适合观察位置上,如果使用双凸透镜101观察影像显示单元21,圆柱形镜头折射光,观察者的左眼只能观察到第2影像,而观察者的右眼只能观察到第1影像。
作为影像分离单元22,即便使用了双凸透镜,也可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显示模式来显示立体影像,据此结构,可达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抑制交调失真发生的效果。
另外,如图10(b)所示,与实施方式2相同,通过对应观察者的位置而将影像显示单元的显示状态切换到第2状态,也能够抑制交调失真的发生及逆视状态的形成。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将影像分离单元配置在影像显示单元的前面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如图11所示,在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板与逆光板111之间也可使用视差障壁的配置方式。
(8)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光源即逆光板及由壁障控制光线的方式,也可用配置线光源及阶梯光源等微细光源来控制光线的方式来代替。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将显示影像的子像素列(第1影像列与第2影像列)及不显示影像的子像素列(第3影像列)按照一列一列地交替排列进行了说明,但显示影像的子像素列及不显示影像的子像素列的双方或单方可为多数列。
例如,在显示影像的子像素列之间,插入2列以上不显示影像的子像素列,即使观察者与影像显示装置的距离发生变化,也能够抑制交调失真的发生。使用图12,针对对应观察者与影像显示装置的距离的变化的影像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图12(a)表示观察者在适合观察位置上的影像视听范围(左眼视听范围81及右眼视听范围82)。图12(b)表示观察者离开影像显示装置时的影像视听范围。图12(b)与图12(a)相比,左眼视听范围81向左移动,右眼视听范围82向右移动。此时,如图所示,为使显示第1影像的子像素向右方向、显示第2影像的子像素向左方向移动,有必要变更影像显示模式。
图12(c)表示观察者接近影像显示装置时的影像视听范围。与图12(a)相比,左眼视听范围81向右移动,右眼视听范围82向左移动。此时,如图所示,为使显示第1影像的子像素向左方向、显示第2影像的子像素向右方向移动,有必要变更影像显示模式。
在显示影像的子像素列之间,使用2列以上不显示影像的子像素列,可变更成这种影像显示模式。从而,在显示影像的子像素列之间,使用2列以上不显示影像的子像素列,即使观察者与影像显示装置的距离发生变化,也能抑制交调失真的产生。
(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虽将观察者视为1人进行了说明,也可将观察者视为多人。例如,观察者为2人(观察者A及观察者B)时,影像显示单元21有必要显示成与针对观察者A的显示模式及针对观察者B的显示模式不同的2个显示模式。此时,影像显示单元21将针对观察者A的显示模式及针对观察者B的显示模式按时分方式交替显示。据此结构,无论对观察者A还是对观察者B,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交调失真的发生及逆视状态的形成,从而达到提高立体影像的画质的效果。此时,为形成影像分离单元22的开口部及遮光部的位置可变更的结构,可按显示模式来变更影像分离单元22的开口部及遮光部的位置。
(11)在实施方式2中,以某1个子像素是否包含在从某1个开口部观察到的左眼视听范围81(右眼视听范围82)内为基准,对切换第1状态及第2状态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将从某1个开口部观察到的左眼视听范围81(右眼视听范围82)的水平方向的中心位置作为基准位置,该基准位置根据距某子像素群的中心位置近,还是距边界位置近,做成可切换第1状态与第2状态的结构。即,该基准位置若比该子像素群的边界位置更接近中心位置的话,在该子像素群显示第2影像(第1影像)来作为第1状态,该基准位置若比该子像素群的中心位置更接近边界位置的话,在该子像素群及邻接该边界方向的子像素群的双方显示第2影像(第1影像)可作为第2状态。另外,可将显示第1影像、第2影像的1个以上的子像素列作为子像素群。
产业方面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影像显示装置能够抑制因观察位置及影像分离单元的结构发生的交调失真,从而达到提高立体影像的画质效果。作为影像显示装置,对电视、计算机、数字标志、游戏及医疗技术等领域的信息显示起到了作用。
符号的说明
11子像素
12遮光部
13开口部
21影像显示单元
22影像分离单元
23左眼
24右眼
81左眼视听范围
82右眼视听范围
101双凸透镜
111逆光板

Claims (3)

1.一种影像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单元,将多个右眼用图像与多个左眼用图像通过一个显示模式来显示,
分离单元,将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显示的上述右眼用图像与上述左眼用图像进行光学分离;
检测单元,检测观察者的位置;以及
切换单元,根据被检测出的观察者的位置,将上述显示单元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或者,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
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是在水平方向上交替配置了上述右眼用图像与上述左眼用图像,并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上述右眼用图像与上述左眼用图像之间配置了不是右眼用图像和左眼用图像的任一方的第三图像的模式;
上述显示单元,在上述第一状态下将多个上述右眼用图像与多个上述左眼用图像通过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来显示,在上述第二状态下将多个上述右眼用图像与多个上述左眼用图像通过其他显示模式来显示;
上述其他显示模式是将上述一个显示模式中的第三图像变更为右眼用图像或左眼用图像的模式,而且是交替配置了水平方向上连续的多个右眼用图像和水平方向上连续的多个左眼用图像的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影像显示装置,
在上述一个显示模式中,上述右眼用图像、上述左眼用图像以及上述第三图像被配置为斜线条状。
3.一种影像显示方法,包括:
显示步骤,将多个右眼用图像与多个左眼用图像通过一个显示模式来显示,
分离步骤,将上述右眼用图像与上述左眼用图像进行光学分离;
检测步骤,检测观察者的位置;以及
切换步骤,根据被检测出的观察者的位置,将上述显示步骤中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或者,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
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是在水平方向交替配置了上述右眼用图像与上述左眼用图像,并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上述右眼用图像与上述左眼用图像之间,配置了不是右眼用图像和左眼用图像的任一方的第三图像的模式;
上述显示步骤中,在上述第一状态下将多个上述右眼用图像与多个上述左眼用图像通过上述一个显示模式来显示,在上述第二状态下将多个上述右眼用图像与多个上述左眼用图像通过其他显示模式来显示;
上述其他显示模式是将上述一个显示模式中的第三图像变更为右眼用图像或左眼用图像的模式,而且是交替配置了水平方向上连续的多个右眼用图像和水平方向上连续的多个左眼用图像的模式。
CN201280030032.5A 2011-06-20 2012-06-20 影像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210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6636 2011-06-20
JP2011136636 2011-06-20
PCT/JP2012/004005 WO2012176445A1 (ja) 2011-06-20 2012-06-20 映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1077A CN103621077A (zh) 2014-03-05
CN103621077B true CN103621077B (zh) 2016-07-06

Family

ID=47422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003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21077B (zh) 2011-06-20 2012-06-20 影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32658B2 (zh)
JP (1) JP6154323B2 (zh)
CN (1) CN103621077B (zh)
WO (1) WO20121764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2129B2 (ja) * 2013-03-14 2016-06-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US9986226B2 (en) 2014-03-06 2018-05-2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Video display method and video display apparatus
CN104597609A (zh) 2015-02-06 2015-05-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阵列、显示装置以及显示方法
CN104795012B (zh) * 2015-04-02 2017-04-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像素驱动方法
CN104793341B (zh) * 2015-05-12 2018-0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驱动方法和装置
KR101760453B1 (ko) * 2016-01-18 2017-07-24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변형 서브화소 구조를 갖는 무안경식 3차원 영상표시장치
KR102397089B1 (ko) * 2017-07-28 2022-05-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처리 방법 및 이미지 처리 장치
JP7129789B2 (ja) * 2018-02-19 2022-09-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体
JP7188888B2 (ja) * 2018-02-26 2022-12-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体
JP7336782B2 (ja) * 2018-12-21 2023-09-01 公立大学法人大阪 3次元表示装置、3次元表示システム、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及び移動体
JP2020101694A (ja) * 2018-12-21 2020-07-02 公立大学法人大阪 3次元表示装置、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
JP2021057844A (ja) * 2019-10-01 2021-04-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3次元表示装置、3次元表示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
JP7227116B2 (ja) * 2019-10-01 2023-02-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3次元表示装置、コントローラ、3次元表示方法、3次元表示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
US11474372B2 (en) 2020-07-22 2022-10-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Ltd. Laterally offset parallax barriers in multi-view display
EP4262198A1 (en) * 2020-12-14 2023-10-18 Kyocera Corporation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image display system, and moving body
JP2022156858A (ja) * 2021-03-31 2022-10-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5226A (zh) * 2003-09-09 2005-03-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
CN1695077A (zh) * 2002-11-07 2005-11-0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设备
CN1700776A (zh) * 2004-05-21 2005-11-23 株式会社东芝 三维图像显示方法、三维图像捕获方法以及三维显示装置
CN1708995A (zh) * 2002-11-07 2005-12-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立体图像处理方法和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JP4119484B2 (ja) * 1996-12-18 2008-07-16 ゼーレアール テヒノロギース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情報の3次元表示方法及び装置
CN101356832A (zh) * 2006-05-04 2009-01-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隔行扫描图像的高分辨率自动立体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9484A (ja) 1990-09-11 1992-04-20 Hitachi Ltd 三次元形状線画表示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715750A (ja) 1993-06-24 1995-01-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951202B2 (ja) 1994-02-23 1999-09-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メガネ無し立体表示装置
JP2001095014A (ja) 1999-09-24 2001-04-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頭部位置追従型立体表示装置
JP2003107392A (ja) * 2001-09-28 2003-04-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頭部位置追従型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JP2005164916A (ja) 2003-12-02 2005-06-23 Canon Inc 立体表示装置
KR101086412B1 (ko) * 2005-04-04 2011-1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편광격자 스크린을 이용한 2차원/3차원 영상 호환용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7017822A (ja) * 2005-07-11 2007-01-25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表示装置
KR101255209B1 (ko) 2006-05-04 2013-04-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터레이스 방식으로 영상을 디스플레이 하는 고해상도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289654B1 (ko) * 2010-05-07 2013-07-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영상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9484B2 (ja) * 1996-12-18 2008-07-16 ゼーレアール テヒノロギース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情報の3次元表示方法及び装置
CN1695077A (zh) * 2002-11-07 2005-11-0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设备
CN1708995A (zh) * 2002-11-07 2005-12-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立体图像处理方法和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CN1595226A (zh) * 2003-09-09 2005-03-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
CN1700776A (zh) * 2004-05-21 2005-11-23 株式会社东芝 三维图像显示方法、三维图像捕获方法以及三维显示装置
CN101356832A (zh) * 2006-05-04 2009-01-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隔行扫描图像的高分辨率自动立体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54323B2 (ja) 2017-06-28
CN103621077A (zh) 2014-03-05
US9432658B2 (en) 2016-08-30
JPWO2012176445A1 (ja) 2015-02-23
US20140098205A1 (en) 2014-04-10
WO2012176445A1 (ja) 201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1077B (zh) 影像显示装置
KR100813975B1 (ko) 2차원/3차원 영상 호환용 고해상도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CN104272733B (zh) 自动立体显示设备及驱动方法
JP5710330B2 (ja) 表示装置
US10045013B2 (en) Pixel array,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CN103246071B (zh) 一种3d显示装置
US10230942B2 (en) Pixel array,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JP6018057B2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映像表示方法
CN101923257B (zh) 视差控制元件、显示装置及自动立体影像的形成方法
JP2001166259A (ja) 眼鏡無し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CN102628997A (zh) 使用屏障液晶面板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JP5621501B2 (ja) 立体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表示方法
US20150241710A1 (en) Naked-eye 3d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lens thereof
TWI452345B (zh) 立體顯示器及其顯示方法
JP5806150B2 (ja) 表示装置
JP2010282090A (ja) 立体表示装置
CN104541504B (zh) 用于将多于两个不同图像同时再现的自动立体屏幕及方法
CN103716608A (zh) 多视图自动立体图像显示器及控制其最佳观看距离的方法
JP2013016966A (ja) 表示装置
CN102967941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单元
US10317689B2 (en) 3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KR20130141867A (ko)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KR20120070913A (ko) 2d/3d영상 표시 장치
US2013005028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unit
JP5621500B2 (ja) 立体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表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013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0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013

Address after: Seaman Avenue Tor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California No. 2000 room 200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Applicant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Ltd.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eaman Avenue Torrance the American city of California, No. 20000, room 200, 90503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Seaman Avenue Tor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California No. 2000 room 200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