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02706B - 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02706B
CN103602706B CN201310611552.1A CN201310611552A CN103602706B CN 103602706 B CN103602706 B CN 103602706B CN 201310611552 A CN201310611552 A CN 201310611552A CN 103602706 B CN103602706 B CN 1036027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sf
muc1
gene
primer
pires2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115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02706A (zh
Inventor
曹毓琳
左百乐
栗炳南
连杰
林俊堂
丰慧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HUALO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HUALO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HUALO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HUALO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1155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027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02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027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02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027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其沿载体转录方向依次连接有MUC1基因、IRES序列和GM-CSF基因,或者沿载体转录方向依次连接有GM-CSF基因、IRES序列和MUC1基因;所述MUC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所述GM-CS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所述IRES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采用IRES序列来连接MUC1基因和GM-CSF基因,能够在同一载体中同时表达人上皮粘蛋白以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该重组载体可用于肿瘤的基因免疫治疗,既能发挥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又能靶向性地产生特异性抗肿瘤效应。

Description

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癌症是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800万人死于癌症。我国近20年来癌症呈现年轻化及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线”走高的趋势。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
肿瘤免疫治疗技术以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前沿科学为基础,利用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通过生物手段改变肿瘤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调动机体对肿瘤的防御机制,达到控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也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肿瘤免疫治疗的目的,不仅要有效激活消除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还要建立起长远的抗肿瘤记忆效应。肿瘤免疫治疗包括两个主要的策略:非特异性辅助免疫治疗和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非特异性辅助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系统或局部细胞因子或共刺激分子的浓度来刺激免疫系统。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包括抗原的转运、表达和呈递,抗原激活的T细胞的迁移,以及采用抗原负载的DC细胞治疗等。
研究表明,通过载体表达肿瘤相关抗原并共表达细胞因子或共刺激分子,表现出相互协同促进的作用,有助于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由此可见,要诱导强有力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不仅需要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和呈递,还需要增强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作用。在多数研究中,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效果与共表达的免疫促进型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的数目呈正相关。
细胞因子基因免疫是目前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因子基因导入宿主体内,并使之稳定有效地表达,使体内持续存在一定水平的内源性细胞因子,以发挥抗肿瘤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细胞因子基因免疫治疗方法只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作用,无法实现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和呈递。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是由活化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等产生并分泌的一种酸性糖蛋白。GM-CSF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剂,广泛参与机体的造血、免疫及抗感染等过程,对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GM-CSF作为目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免疫调节分子,在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并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GM-CSF可通过以下机制参与免疫调节:(1)提高肿瘤细胞MHC分子的表达;(2)诱导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分化并增强抗肿瘤体液免疫;(3)上调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逆转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4)促进效应性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肿瘤部位浸润,杀伤肿瘤细胞。GM-CSF可作为化疗的辅助用药,提升肿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主要为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数量)的同时,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活化,加强对肿瘤的免疫。除上述生物学效应外,GM-CSF还能增加肿瘤基质分泌血管生成抑制素,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转移。GM-CSF的抗肿瘤作用受到广泛共识,并已经正式开始运用于临床肿瘤免疫治疗。GM-CSF的基因治疗及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在研究中同样显示了抗肿瘤作用。GM-CSF以其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和低毒性成为肿瘤疫苗重要的免疫佐剂,转染GM-CSF基因的肿瘤疫苗在伤口愈合、黑色素瘤、肝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目前的GM-CSF基因免疫治疗方法只是局部地提高机体的GM-CSF蛋白表达水平,其免疫调节作用、抗肿瘤能力较小,而且缺乏免疫治疗的靶向性。
粘蛋白(Mucins,MUC)在正常人体内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以及乳腺等多种上皮组织中,对正常的上皮起润滑和保护作用,同时还介导信号转导和细胞粘附。而在肿瘤组织中,MUC多出现异常表达,表现为量和质的改变,并且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预后相关。
人上皮黏蛋白(MUC1)是由MUC1基因表达的粘蛋白家族中的一种I型跨膜蛋白,其多肽骨架主要由胞外段、跨膜段和胞内段组成,胞外区由可变数目(20~125个)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VNTR)组成,抗原表位即位于VNTR区。此种肽链表位在正常表达时,被外周糖链所掩盖,不能被识别;在癌变时,由于糖基转移酶活性增高导致不完全糖基化,不完全糖基化又导致侧链变短及核心肤暴露,显现出相关肤抗原表位、糖抗原表位,从而获得免疫原性。MUC1已确定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包括肺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该重组载体可用于肿瘤的基因免疫治疗,既能发挥细胞因子的的免疫调节作用,又能靶向性地产生特异性抗肿瘤效应。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在肿瘤的基因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其沿载体转录方向依次连接有MUC1基因、IRES序列和GM-CSF基因,或者沿载体转录方向依次连接有GM-CSF基因、IRES序列和MUC1基因;所述MUC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所述GM-CS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所述IRES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3所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载体为pIRES2-EGFP质粒载体,所述的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为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其中,MUC1基因位于IRES序列的上游,GM-CSF基因位于IRES序列的下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pIRES2-EGFP质粒载体中的EGFP序列被GM-CSF基因替代。
本发明所述的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得含有特异性酶切位点的MUC1基因片段;
2)将步骤1)得到的MUC1基因片段连接于载体,构建含有MUC1基因的重组载体;
3)获得含有酶切粘性末端的GM-CSF基因片段;
4)将步骤3)得到的GM-CSF基因片段连接于步骤2)得到的重组载体,构建所述的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获得含有特异性酶切位点的MUC1基因片段:从乳腺癌细胞MCF-7获取cDNA作为模板,用含有Bgl II和EcoR I酶切位点序列的MUC1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含有Bgl II和EcoR I酶切位点的MUC1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6所示;
b)构建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Bgl II、EcoR I分别酶切pIRES2-EGFP质粒以及步骤a)得到的MUC1基因片段,并采用T4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得到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
c)获得含有酶切粘性末端的GM-CSF基因片段:从CIK细胞获取cDNA作为模板,用含有BstX I和Not I酶切粘性末端的GM-CSF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所得到的PCR反应产物再进行杂交PCR反应,得到GM-CSF基因片段混合物,其中的一种GM-CSF基因片段具有BstX I和Not I酶切粘性末端;
d)构建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BstX I、Not I酶切步骤b)得到的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将步骤c)得到的GM-CSF基因片段混合物与酶切后线性化的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混合,采用T4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得到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a)所述的MUC1特异性引物为:
MUC1上游引物:5’-GAAGATCTATGACACCGGGCACCC-3’,
MUC1下游引物:5’-TTGAATTCCTACAAGTTGGCAGAAGTGG-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c)所述的GM-CSF特异性引物包括GM-CSF第一引物对和GM-CSF第二引物对,所述的GM-CSF第一引物对由GM-CSF上游长引物和GM-CSF下游长引物组成,所述的GM-CSF第二引物对由GM-CSF上游短引物和GM-CSF下游短引物组成:
GM-CSF第一引物对为:
GM-CSF上游长引物:5'-AACCATGTGGCTGCAGAGCCTGCT-3',
GM-CSF下游长引物:5'-GGCCGCTCACTCCTGGACTGGCTC-3';
GM-CSF第二引物对为:
GM-CSF上游短引物:5'-ATGTGGCTGCAGAGCCTGCT-3',
GM-CSF下游短引物:5'-GCTCACTCCTGGACTGGCTC-3'。
本发明所述的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在肿瘤基因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的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转染肿瘤患者自身或异体分离的树突状细胞后植入患者体内,进行肿瘤基因免疫治疗。
本发明所述的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采用IRES序列来连接MUC1基因和GM-CSF基因,能够在同一载体中同时表达人上皮粘蛋白(MUC1)以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减少基因载体的用量,减少非治疗相关的外源基因序列的引入。其中,MUC1是肿瘤靶向性的相关抗原,GM-CSF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两者联合使用,既可以发挥细胞因子的的免疫调节作用,又可以靶向性地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效应,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将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转染肿瘤患者自身或异体分离的树突状细胞后植入患者体内,MUC1的大量表达,可刺激树突状细胞递呈MUC1多肽与MHC复合物,进而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靶向性地杀伤表达MUC1多肽的肿瘤细胞;而GM-CSF的大量表达,能进一步增强主要和次要的抗体反应,还能诱导DC细胞成熟、分化,促进T细胞免疫反应,一方面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免疫佐剂,协同扩大抗肿瘤免疫效应。
IRES序列是来源于某些病毒和细胞mRNA5’端的一段非翻译区,可以不依赖帽的方式启动远端的mRNA翻译,可在上游启动子的控制下和与之相连的基因共同转录,在同一转录本上翻译出不同的蛋白。IRES连接多基因进行共表达时,多个基因的mRNA在同一条转录子上,但转录后的翻译过程相互独立,上游基因以传统方式进行翻译,下游基因依靠IRES序列以不依赖帽的方式进行翻译,保证了各个基因的独立结构及功能。利用IRES代替内部启动子,不但可使多基因共表达载体大大缩小,而且还克服了传统多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之间的相互抑制现象,避免融合蛋白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得的含有特异性酶切位点序列的MUC1基因片段的电泳图,其中,1为MUC1基因,M为标记;
图2为pIRES2-EGFP质粒图谱;
图3为实施例二所得的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图谱;
图4为实施例二所得的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的PCR鉴定电泳图,其中,1为PCR反应产物,M为标记;
图5为实施例二所得的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的酶切鉴定电泳图,其中,1为酶切反应产物,M为标记;
图6为实施例三所得的带有限制性内切酶粘性末端的GM-CSF基因片段的电泳图,其中,1为PCR扩增产物A,2为PCR扩增产物B,M为标记;
图7为实施例三所述的杂交PCR反应的流程图;
图8为实施例四所得的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图谱;
图9为实施例四所得的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的酶切鉴定电泳图,其中,1为Bgl II/EcoR I双酶切反应产物,2为EcoR I/Not I双酶切反应产物,3为Bgl II/Not I双酶切反应产物,M为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到的实验技术,例如PCR技术、引物设计技术、载体构建技术、检测技术、电泳技术等均为基因工程中的常规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实现(例如参考J.萨姆布鲁克等著,黄培堂等译的《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第三版;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在操作过程中所用到的设备、试剂、载体、菌株等,均为通过市场购买得到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一:获取含有特异性酶切位点的MUC1基因片段
1、引物设计
根据MUC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以及pIRES2-EGFP质粒载体上预期插入的多克隆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如下:
MUC1上游引物(如序列表中SEQ ID NO:4所示):
5’-GAAGATCTATGACACCGGGCACCC-3’(下划线部分为Bgl II酶切位点序列),
MUC1下游引物(如序列表中SEQ ID NO:5所示):
5’-TTGAATTCCTACAAGTTGGCAGAAGTGG-3’(下划线部分为EcoR I酶切位点序列)。
2、获取cDNA模板
TRIzon法从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提取RNA(TRIzon总RNA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CW0580),并反转录成cDNA(反转录试剂盒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RR019A)。
3、获取含有特异性酶切位点的MUC1基因片段
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提取的RNA所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在上述含有特异性酶切位点的上、下游引物的作用下,通过PCR反应获得MUC1基因片段,其上游含有Bgl II酶切位点序列,下游含有EcoR I酶切位点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6所示。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电泳结果如图1所示。
PCR反应体系如下(50μL):
其中,2×Prime STAR Max DNA Polymerase为DNA聚合酶-缓冲液复合物,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R045A。
PCR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5min;98℃变性10s,55℃退火5s,72℃延伸5s,30个循环;72℃最终延伸5min。
实施例二: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的构建
使用限制性内切酶Bgl II和EcoR I,分别酶切pIRES2-EGFP质粒(该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处含有Bgl II、EcoR I酶切位点)以及实施例一所得的MUC1基因片段,得到酶切后线性化的pIRES2-EGFP载体以及酶切后的MUC1基因序列;采用T4DNA连接酶体系进行连接反应,在22℃下孵育30分钟,然后在70℃下灭活5分钟,构建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如图3所示)。
由pIRES2-EGFP质粒的结构特点(如图2所示)可知,MUC1基因插入pIRES2-EGFP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位于质粒载体的自身序列IRES的上游(如图3所示),即在同一启动子启动下的MUC1和EGFP序列分别表达。
1、双酶切pIRES2-EGFP质粒
酶切反应体系如下(50μL):
其中,内切酶Bgl II与10×H Buffer为Bgl II内切酶缓冲液体系,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1021A;内切酶EcoR I与10×H Buffer为EcoR I内切酶缓冲液体系,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1040A。
酶切反应条件:在37℃下反应6个小时。
2、双酶切MUC1基因片段
酶切反应体系如下(50μL):
酶切反应条件:在37℃下反应6个小时。
3、连接MUC1基因片段和pIRES2-EGFP载体,构建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
连接反应体系如下(20μL):
其中,T4DNA连接酶及10×Ligation Buffer为DNA连接酶缓冲液体系,购自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CW0805。
连接反应条件:22℃孵育30分钟,70℃灭活5分钟。
4、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的鉴定
在200μL感受态细胞JM109中(1~2×109Bacteria/ml),加入20μL上述连接反应产物,置于冰上冷却30min后,置于42℃水浴锅中热击90s,再置于冰上冷却2min,然后加入LB液体培养基780uL;在37℃条件下,于150转/分钟的摇床上复苏培养60min,将复苏过的菌液涂布在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LB平板上,在37℃下倒置培养16~18小时;挑取阳性菌落至卡那霉素抗性LB液体培养基中,在37℃、200rpm的条件下培养12~16小时。
取阳性菌落菌液,进行菌液PCR初步鉴定,PCR鉴定反应体系如下(20μL):
其中,2×Power Taq PCR Master Mix为DNA聚合酶-酶缓冲液dNTPs复合物,购自百泰克(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PR1701。
PCR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12min;95℃变性30s,55℃退火1min,72℃延伸30s,30个循环;72℃终延伸5min。
取菌液PCR鉴定反应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电泳结果如图4所示。电泳结果显示,在795bp处出现一电泳条带,与目的基因MUC1基因的分子量大小一致,表明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构建成功。
采用质粒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CW0511),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提取阳性菌落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
酶切鉴定反应体系如下(10μL):
酶切反应条件:在37℃下反应1个小时。
取酶切鉴定反应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电泳结果如图5所示。电泳结果显示,电泳后出现两条条带,其中一条出现在795bp处,与目的基因MUC1基因的分子量大小一致,表明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构建成功。
实施例三:双PCR法获取带有限制性内切酶粘性末端的GM-CSF基因片段
根据GM-CSF基因序列和pIRES2-EGFP质粒载体上预期插入的多克隆位点,设计两对长度不同、带有限制性内切酶粘性末端的引物;以CIK细胞中提取的RNA所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分别用上述的两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两种PCR扩增产物;将两种PCR扩增产物混合后依次进行变性和退火,得到四种GM-CSF基因片段,其中两种GM-CSF基因片段的两端带有限制性内切酶粘性末端,由此无需使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即可将GM-CSF基因片段定向连接到质粒载体的预期多克隆位点中。
与传统的PCR产物克隆方法相比,本方法(双PCR法)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效率高、通用性好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PCR产物的快速克隆。在本方法中,不需要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PCR产物,即可得到含有限制性内切酶粘性末端的DNA片段,可以充分利用基因载体的多克隆位点,无需考虑目的基因中是否含有与载体多克隆位点相同的酶切位点,可以轻松实现目的基因的定向克隆。
1、引物设计
根据GM-CS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以及pIRES2-EGFP质粒载体上预期插入的多克隆位点,设计两对长度不同、带有限制性内切酶粘性末端的引物,如下:
GM-CSF第一引物对(FL/RL引物对)由GM-CSF上游长引物FL和GM-CSF下游长引物RL组成:
GM-CSF上游长引物FL(如序列表中SEQ ID NO:7所示):
5'-AACCATGTGGCTGCAGAGCCTGCT-3'
下划线部分为限制性内切酶BstX I识别序列中切割位点下游的全部序列,斜体字母ATG为GM-CSF基因的起始密码子;
GM-CSF下游长引物RL(如序列表中SEQ ID NO:8所示):
5'-GGCCGCTCACTCCTGGACTGGCTC-3'
下划线部分为限制性内切酶Not I识别序列中切割位点下游的全部序列。
GM-CSF第二引物对(FS/RS引物对)由GM-CSF上游短引物FS和GM-CSF下游短引物RS组成:
GM-CSF上游短引物FS(如序列表中SEQ ID NO:9所示):
5'-ATGTGGCTGCAGAGCCTGCT-3'
下划线部分为限制性内切酶BstX I识别序列中切割位点上游的全部序列的反向互补序列,AT为GM-CSF基因的起始密码子的一部分;
GM-CSF下游短引物RS(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0所示):
5'-GCTCACTCCTGGACTGGCTC-3'
下划线部分为限制性内切酶Not I识别序列中切割位点上游的全部序列的反向互补序列。
FL/RL引物对和FS/RS引物对的靶序列(即与GM-CSF基因相应的序列)相同。
限制性内切酶BstX I的识别序列为:5'-CCANNNNN/NTGG-3'
限制性内切酶Not I的识别序列为:5'-GC/GGCCGC-3'
2、获取cDNA模板
TRIzon法从CIK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或者人外周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提取RNA(TRIzon总RNA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CW0580),并反转录成cDNA(反转录试剂盒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RR019A)。
3、获取带有限制性内切酶粘性末端的GM-CSF基因片段
以所得到的cDNA为模板,用FL/RL引物对进行PCR扩增,得到PCR扩增产物A;另用FS/RS引物对进行PCR扩增,得到PCR扩增产物B。PCR扩增产物A和PCR扩增产物B均含有GM-CSF基因序列。
PCR反应体系如下(50μL):
PCR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5min;98℃变性10s,55℃退火5s,72℃延伸5s,30个循环;72℃最终延伸5min。
分别取PCR扩增产物A和PCR扩增产物B,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电泳结果如图6所示。电泳结果显示,PCR扩增产物A的电泳条带出现在445bp处,PCR扩增产物B的电泳条带出现在437bp处,均与目的基因的分子量大小一致。
分别取PCR扩增产物A和PCR扩增产物B进行测序,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A的5'端比PCR扩增产物B的5'端多4个核苷酸,PCR扩增产物A的3'端也比PCR扩增产物B的3'端多4个核苷酸,其余序列完全相同。
将PCR扩增产物A和PCR扩增产物B等摩尔混合,进行杂交PCR反应,得到GM-CSF基因片段混合物。
杂交PCR反应体系如下(25μL):
扩增产物A(52.5μM)  10.8μL,
扩增产物B(46.1μM)  12.3μL,
灭菌蒸馏水            1.9μL。
杂交PCR反应条件如下:95℃5min,80℃1min,70℃1min,65℃1min,60℃1min,55℃1min,40℃1min,4℃保存。
PCR扩增产物A和PCR扩增产物B变性后,得到四种DNA单链,四种DNA单链随机组合,产生四种等比例的DNA片段——GM-CSF基因片段I、GM-CSF基因片段II、GM-CSF基因片段III和GM-CSF基因片段IV(如图7所示,直线省略区域为序列表SEQ ID NO:2所示的GM-CSF基因序列)。其中,GM-CSF基因片段III、GM-CSF基因片段IV为杂交DNA片段。GM-CSF基因片段III的5'末端具有BstX I粘性末端,其3'末端具有Not I粘性末端。
实施例四: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的构建
使用限制性内切酶BstX I和Not I双酶切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由于内切酶BstX I位于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中的IRES序列下游的终点与EGFP序列上游的起始处,而内切酶Not I位于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中的EGFP序列的下游终点处,因此,通过这两个酶切位点插入GM-CSF基因片段后,GM-CSF基因位于IRES序列的下游,从而使得MUC1基因与GM-CSF基因分别位于IRES序列的两侧(如图8所示),实现了两个目的基因的协同表达,并能避免融合蛋白的产生。
1、Not I酶切反应
Not I酶切反应体系如下(50μL):
酶切反应条件:在37℃下反应6个小时。
内切酶Not I、10×H Buffer、BSA(牛血清白蛋白)与Triton 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为Not I内切酶反应试剂盒,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1166A。
采用DNA快速纯化试剂盒(购自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CW2302)进行纯化,收集经Not I酶切后的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
2、BstX I酶切反应
BstX I酶切反应体系如下(50μL):
其中,内切酶BstX I与10×H Buffer为BstX I内切酶缓冲液体系,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1027A。
酶切反应条件:在37℃下反应6个小时。
采用DNA快速纯化试剂盒(购自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CW2302)进行纯化,收集经BstX I酶切后的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
3、连接GM-CSF基因和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构建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
将实施例三制得的GM-CSF基因片段混合物与双酶切后线性化的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混合(GM-CSF基因片段与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的摩尔比为4︰1),加入T4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在22℃下孵育30分钟,然后在70℃下灭活5分钟,构建出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
GM-CSF基因片段混合物中的四种DNA片段,只有GM-CSF基因片段III具有与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互补的粘性末端,从而能够与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定向连接,其它三种GM-CSF基因片段均不能与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定向连接。
连接反应体系如下(20μL):
连接反应条件:22℃孵育30分钟,70℃灭活5分钟。
4、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的鉴定
将20μL上述连接反应产物加入到200μL感受态细胞JM109中(1~2×109Bacteria/ml),置于冰上冷却30min后,置于42℃水浴锅中热击90s,再置于冰上冷却2min;然后加入LB液体培养基780ul,在37℃条件下,于150转/分钟的摇床上复苏培养60min,将复苏过的菌液涂布在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LB平板上,在37℃下倒置培养16~18小时;挑取阳性菌落至卡那霉素抗性LB液体培养基中,在37℃、200rpm的条件下培养12~16小时。
采用质粒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编号为CW0511),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提取阳性菌落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
酶切反应体系一(10μL):
酶切反应体系二(10μL):
酶切反应体系三(10μL):
酶切反应条件:在37℃下反应1个小时。
分别取上述酶切反应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电泳结果如图9所示。电泳结果显示,Bgl II/EcoR I双酶切反应产物电泳后出现两条条带,其中一条在795bp处,与MUC1基因的分子量大小一致;EcoR I/Not I双酶切反应产物电泳后出现两条条带,其中一条在1020bp处,与GM-CSF基因和IRES序列的分子量之和大小一致;Bgl II/Not I双酶切反应产物电泳后出现两条条带,其中一条在1815bp处,与MUC1基因、GM-CSF基因和IRES序列的分子量之和大小一致。鉴定结果表明,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构建成功。
将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送至金唯智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进行测序,经测序与预期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载体构建成功。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

1.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pIRES2-MUC1-GM-CSF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获得含有特异性酶切位点的MUC1基因片段:从乳腺癌细胞MCF-7获取cDNA作为模板,用含有Bgl II和EcoR I酶切位点序列的MUC1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含有Bgl II和EcoR I酶切位点的MUC1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6所示;
b)构建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Bgl II、EcoR I分别酶切pIRES2-EGFP质粒以及步骤a)得到的MUC1基因片段,并采用T4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得到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
c)获得含有酶切粘性末端的GM-CSF基因片段:从CIK细胞获取cDNA作为模板,用含有BstX I和Not I酶切粘性末端的GM-CSF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所得到的PCR反应产物再进行杂交PCR反应,得到GM-CSF基因片段混合物,其中的一种GM-CSF基因片段具有BstX I和Not I酶切粘性末端;
d)构建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BstX I、Not I酶切步骤b)得到的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将步骤c)得到的GM-CSF基因片段混合物与酶切后线性化的pIRES2-MUC1-EGFP重组载体混合,采用T4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得到pIRES2-MUC1-GM-CSF重组载体;
其中,步骤a)所述的MUC1特异性引物为:
MUC1上游引物:5’-GAAGATCTATGACACCGGGCACCC-3’,
MUC1下游引物:5’-TTGAATTCCTACAAGTTGGCAGAAGTGG-3’;
步骤a)所述PCR扩增的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5min;98℃变性10s,55℃退火5s,72℃延伸5s,30个循环,72℃最终延伸5min;
步骤c)所述的GM-CSF特异性引物包括GM-CSF第一引物对和GM-CSF第二引物对,所述的GM-CSF第一引物对由GM-CSF上游长引物和GM-CSF下游长引物组成,所述的GM-CSF第二引物对由GM-CSF上游短引物和GM-CSF下游短引物组成:
GM-CSF第一引物对为:
GM-CSF上游长引物:5'-AACCATGTGGCTGCAGAGCCTGCT-3',
GM-CSF下游长引物:5'-GGCCGCTCACTCCTGGACTGGCTC-3';
GM-CSF第二引物对为:
GM-CSF上游短引物:5'-ATGTGGCTGCAGAGCCTGCT-3',
GM-CSF下游短引物:5'-GCTCACTCCTGGACTGGCTC-3';
步骤c)所述PCR扩增的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5min;98℃变性10s,55℃退火5s,72℃延伸5s,30个循环,72℃最终延伸5min;
步骤c)所述杂交PCR反应的反应条件为:95℃5min,80℃1min,70℃1min,65℃1min,60℃1min,55℃1min,40℃1min,4℃保存。
CN201310611552.1A 2013-11-25 2013-11-25 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36027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11552.1A CN103602706B (zh) 2013-11-25 2013-11-25 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11552.1A CN103602706B (zh) 2013-11-25 2013-11-25 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02706A CN103602706A (zh) 2014-02-26
CN103602706B true CN103602706B (zh) 2015-07-15

Family

ID=50120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11552.1A Active CN103602706B (zh) 2013-11-25 2013-11-25 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027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11476B (zh) * 2015-11-27 2019-09-27 清华大学 一种用于多元蛋白复合物表达的成套载体及其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26819A2 (en) * 2000-09-26 2002-04-04 Roger Williams Hospital Recombinant bcg vacc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P1256354A1 (en) * 2001-05-11 2002-11-13 Schering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treating cancer
CN1513556A (zh) * 2003-02-19 2004-07-21 台桂香 重组人muc1-mbp融合蛋白抗肿瘤疫苗及生产工艺
WO2004092348A2 (en) * 2003-04-15 2004-10-28 Novartis Ag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oncolytic adenoviruses
CN101575607A (zh) * 2009-04-28 2009-11-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种基于人muc1重复序列与gm-csf融合表达的重组卡介苗疫苗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26819A2 (en) * 2000-09-26 2002-04-04 Roger Williams Hospital Recombinant bcg vacc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P1256354A1 (en) * 2001-05-11 2002-11-13 Schering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treating cancer
CN1513556A (zh) * 2003-02-19 2004-07-21 台桂香 重组人muc1-mbp融合蛋白抗肿瘤疫苗及生产工艺
WO2004092348A2 (en) * 2003-04-15 2004-10-28 Novartis Ag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oncolytic adenoviruses
CN101575607A (zh) * 2009-04-28 2009-11-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种基于人muc1重复序列与gm-csf融合表达的重组卡介苗疫苗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hibitory effects of recombinant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s coexpressing tandem repeats of MUC1 and GM-CSF on the growth of breast cancer;Yuan Shifang(;《China Medical Abstracts(Surgery)》;20120331;第21卷(第1期);6-7 *
MUC1P/Y基因体外冲击树突状细胞诱导抗瘤免疫反应;尹志伟 等;《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0731;第20卷(第7期);第461页摘要 *
NM_000758;Javadi,M. 等;《GENBANK》;20130915;第5页 *
NM_001018016;Goudarzi,H.等;《GENBANK》;20131103;第5页 *
pIRES2-EGFP-mGM质粒的构建及其在GM-CSF基因修饰性肿瘤疫苗中的应用;马明全 等;《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0331;第13卷(第1期);65-68 *
人MUC1与GM-CSF基因融合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袁时芳 等;《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0131;第23卷(第1期);第18页摘要,第23页右栏第1-2段,第23页右栏第2段 *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郭伟韬 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0611;第14卷(第24期);第4402页摘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02706A (zh) 2014-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4270B (zh) 一种腺癌特异性EpCAM‑GM‑CSF基因重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55762B (zh) Afp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9080538A1 (zh) 嵌合抗原受体、其修饰的NK细胞、编码 DNA、mRNA、表达载体、制备方法和应用
US11648306B2 (en) Non-integrative listeria-based vaccine and method for inducing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CN103614414A (zh) Afp和il-2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484776B (zh) 一种融合蛋白、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cres et al.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MVA-based therapeutic cancer vaccines
CN104371025B (zh) 一种针对宫颈癌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及其应用
WO2023123195A1 (zh) 一种目的基因可调控的工程化免疫细胞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602706B (zh) Muc1和gm-csf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180961B (zh) 黑青斑河鲀干扰素IFNγ2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555763B (zh) Il-2和mart-1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754999B (zh) 一种抑制hsa-miR-221-3p的寡核苷酸序列、重组腺病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7036026A1 (zh) 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用于生产BsAb抗体的方法
CN103555764B (zh) Muc1和il-2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225397A (zh) Il-24与egf的融合基因原核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
CN103602695B (zh) Gm-csf和mart-1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217066A (zh) Dna片段与含有该片段的重组载体、构建重组载体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03695327A (zh) 一种口服重组酵母及其介导的靶向肠道DC呈递shRNA的应用
Xue et al. Efficacy of recombinant adenovirus expressing a fusion gene from GM-CSF and Epstein-Barr virus LMP2A in a mouse tumor model
CN102180962A (zh) 黑青斑河鲀干扰素IFNγ1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671669A (zh) 一种肝癌靶向性基因表达元件ae及其应用
CN105176897A (zh) 一种表达GnRH/M2融合多肽的重组工程菌株及其构建和应用
CN113069547B (zh) Bap1作为肿瘤治疗靶点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KR101173042B1 (ko) 재조합 사이토카인 융합 단백질 및 이를 유효성분으로 하는종양 예방 또는 치료용 백신 보조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ei Dan

Inventor after: Li Kui

Inventor after: Cao Yulin

Inventor after: Zuo Baile

Inventor after: Li Bingnan

Inventor after: Lian Jie

Inventor after: Lin Juntang

Inventor after: Feng Huigen

Inventor before: Cao Yulin

Inventor before: Zuo Baile

Inventor before: Li Bingnan

Inventor before: Lian Jie

Inventor before: Lin Juntang

Inventor before: Feng Huige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