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7669A - 触头元件和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触头元件和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97669A
CN103597669A CN201280027791.6A CN201280027791A CN103597669A CN 103597669 A CN103597669 A CN 103597669A CN 201280027791 A CN201280027791 A CN 201280027791A CN 103597669 A CN103597669 A CN 103597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act site
contact
beam portion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77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97669B (zh
Inventor
伊藤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97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7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97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76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以窄节距排列梁部,而且能够容易插入对象侧触头的触头元件和连接器。本发明的触头元件(1)的第2、第4接触部(16、18)在与第1、第2梁部(13、14)的排列方向(DP)和连结部(11)的板厚方向(DB)正交的正交方向(DR)上错开。此外,本发明的触头元件(1)在冲切金属板时,第1、第4接触部(15、18)在第1、第2梁部(13、14)的长度方向(L)上错开,并且第2、第3接触部(16、17)在第1、第2梁部(13、14)的长度方向(L)上错开。

Description

触头元件和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头元件和具备该触头元件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具备触头元件和基座触头的连接器(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该连接器如图23所示,具备1个基座触头62和2个触头元件63。
基座触头62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在基座触头62上形成有槽62a。在槽62a中插入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基座触头61。在基座触头62的相对的内壁面上分别形成有槽62c。槽62c是燕尾槽。
如图24所示,触头元件63具有互相平行地延伸的2列的侧部3a、和架设于侧部3a间的多个网状件3c。触头元件63通过对具有弹性的1张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
在网状件3c的中央部3f的一侧部形成1个凸部3i,在网状件3c的中央部3f的另一侧部形成有1个凹部3m。在凹部3m的两侧形成有2个网状件边缘3k。网状件3c被扭转,凸部3i向侧部3a的厚度方向突出,网状件边缘3k向与凸部3i的突出方向相反方向突出。凸部3i能够与基座触头61接触,网状件边缘3k能够与基座触头62接触。
在网状件3c被扭转前,凸部3i与相邻的网状件3c的凹部3m嵌合,被2个网状件边缘3k夹着。
触头元件63被安装在基座触头62的槽62c中。此时,触头元件63的网状件边缘3k与基座触头62接触。
如图23所示,将基座触头61插入到基座触头62的槽62a时,触头元件63的凸部3i与基座触头61接触。其结果,基座触头61和基座触头62通过触头元件63连通。
如上所述,在该触头元件63中,因为采用了网状件3c被扭转前,凸部3i与凹部3m嵌合的结构,所以能够以窄节距配置网状件3c,其结果,能够增多每单位长度的凸部3i和网状件边缘3k的数量,能够流过大容量的电流。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5,261,8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的触头元件63中,因为多个凸部3i在网状件3c的排列方向上呈一列排列,所以在将基座触头61插入到基座触头62的槽62a时,因为多个凸部3i同时与基座触头61接触,所以为了将基座触头61插入槽62a的深处而需要大的插入力。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以窄节距排列梁部,而且能够容易插入对象侧触头的触头元件和连接器。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是一种触头元件,其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被安装在触头上,其特征在于,该触头元件具备:多个连结部,隔着一定的间隔地互相平行延伸;第1梁部和第2梁部,架设于上述连结部间,以规定的节距交替地排列;第1接触部,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与上述触头接触;第2接触部,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与连接上述触头的对象侧触头接触;第3接触部,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与上述触头接触;以及第4接触部,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与上述对象侧触头接触,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向与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排列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突出,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突出,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被扭转,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向与上述连结部的板厚方向平行的第3方向突出,并且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向与上述第3方向相反的第4方向突出,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在与上述排列方向和上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错开,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在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上错开,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在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上错开。
优选的是,触头元件的特征在于,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沿着与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沿着与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
优选的是,触头元件的特征在于,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的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各1个,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的上述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各1个。
优选的是,触头元件的特征在于,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的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各1个,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的上述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各2个,上述第4接触部位于上述第1接触部的两侧,上述第3接触部位于上述第2接触部的两侧。
优选的是,触头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优选的是,触头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4接触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优选的是,触头元件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接触部~第4接触部的顶端部弯曲成圆弧状。
本发明是一种触头元件,其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被安装在触头上,其特征在于,该触头元件具备:多个连结部,隔着一定的间隔地互相平行延伸;第1梁部、第2梁部和第3梁部,架设于上述连结部间,以规定的节距和规定的顺序排列;第1接触部,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与上述触头接触;第2接触部,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与连接上述触头的对象侧触头接触;第3接触部,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与上述触头接触;第4接触部,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与上述对象侧触头接触;第5接触部,同上述第3梁部连接,与上述触头接触;以及第6接触部,同上述第3梁部连接,与上述对象侧触头接触,上述第1接触部、第3接触部和第5接触部向与上述第1梁部、第2梁部和第3梁部的排列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突出,上述第2接触部、第4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突出,上述第1梁部、第2梁部和第3梁部被扭转,上述第1接触部、第3接触部和第5接触部向与上述连结部的板厚方向平行的第3方向突出,并且上述第2接触部、第4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向与上述第3方向相反的第4方向突出,上述第2接触部、第4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在与上述排列方向和上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错开,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1接触部、第3接触部和第5接触部在上述第1梁部、第2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上错开,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2接触部、第4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在上述第1梁部、第2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上错开。
优选的是,触头元件的特征在于,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沿着与上述第1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沿着与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4接触部和第5接触部沿着与上述第2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
优选的是,触头元件的特征在于,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的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各1个,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的上述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各1个,同上述第3梁部连接的上述第5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各1个。
优选的是,触头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述第1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优选的是,触头元件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接触部~第6接触部的顶端部弯曲成圆弧状。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备:上述触头元件、和安装该触头元件的上述触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仅能够以窄节距排列梁部,而且能够容易插入对象侧触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对象侧触头插入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触头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触头元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被冲切加工时的触头元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触头元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被冲切加工时的触头元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触头元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被冲切加工时的触头元件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触头元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被冲切加工时的触头元件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触头元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触头元件的第1梁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触头元件的第2梁部的立体图。
图13是被冲切加工时的触头元件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插座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5是被插入图14所示的插座型的连接器的触头的对象侧触头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将图15所示的对象侧触头插入到图14所示的插座型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销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供图17所示的销型的连接器的触头插入的对象侧触头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触头元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0是被冲切加工时的触头元件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触头元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2是被冲切加工时的触头元件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将对象侧触头插入以往的连接器的触头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图23所示的连接器的触头元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9具备2个触头元件1和1个触头3。
触头3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具有容纳部31。容纳部31容纳板状的触头(对象侧触头)5。容纳部31向触头3的前方、两侧方开放。在隔着容纳部31相向的(在高度方向H上相向的)触头3的2个内壁面上分别形成有燕尾槽32。燕尾槽32向触头3的宽度方向W延伸。
触头元件1从触头3的宽度方向W被插入燕尾槽32。如图2、图3所示,触头元件1具备2个连结部11、多个第1梁部13、和多个第2梁部14。在图2、图3中,只描绘了多个第1梁部13当中的3个第1梁部13。此外,只描绘了多个第2梁部14当中的2个第2梁部14。触头元件1通过对具有弹性和导电性的金属板实施冲切、弯曲等冲压加工而形成。
2个连结部11隔着一定的间隔地互相平行延伸。
多个第1梁部13分别是大致带状,架设于2个连结部11间。多个第2梁部14分别是大致带状,架设于2个连结部11间。第1、第2梁部13、14交替地以规定的节距P(参照图3)排列。
第1梁部13同与触头3接触的第1接触部15连接。第1接触部15位于从第1梁部13的中心向一方的连结部11(图3中右侧的连结部11)偏移了的位置。
第1梁部13同与触头5接触的第2接触部16连接。第2接触部16位于从第1梁部13的中心向一方的连结部11的偏移了的位置。
第1接触部15从第1梁部13向与第1梁部13、第2梁部14的排列方向DP平行的第1方向D1(参照图3)突出。
第2接触部16从第1梁部13向与第1方向D1相反的第2方向D2(参照图3)突出。
第2梁部14同与触头3接触的第3接触部17连接。第3接触部17位于从第2梁部14的中心向另一方的连结部11(图3中左侧的连结部11)偏移了的位置。
第2梁部14同与触头5接触的第4接触部18连接。第4接触部18位于从第2梁部14的中心向另一方的连结部11偏移了的位置。
第3接触部17从第2梁部14向第1方向D1(参照图3)突出。
第4接触部18从第2梁部14向第2方向D2(参照图3)突出。
如图2所示,第1梁部13朝向与其长度方向L平行的中心轴S(参照图3)周围被扭转,第1接触部15向与连结部11的板厚方向DB平行的第3方向D3突出,并且第2接触部16向与第3方向D3相反的第4方向D4突出。
如图2所示,第2梁部14朝向与其长度方向L平行的中心轴S(参照图3)周围被扭转,第3接触部17向第3方向D3突出,并且第4接触部18向第4方向D4突出。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第2梁部13、14的中心轴S与后述的正交方向DR平行。
如图2所示,第2接触部16和与该第2接触部16相邻的第2梁部14的第4接触部18,在与排列方向DP、板厚方向DB正交的正交方向DR上错开。
如图3所示,第1接触部15和第2接触部16相对于第1梁部13的中心轴S处于线对称的关系。同样,第3接触部17和第4接触部18相对于第2梁部14的中心轴S处于线对称的关系。
连结部11同多个突起状的被保持部19连接。
如图3所示,在冲切金属板时,第1接触部15和与该接触部15相邻的第2梁部14的第4接触部18,沿着与第1、第2梁部13、14的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排列,并且第2接触部16和与该接触部16相邻的第2梁部14的第3接触部17,沿着与第1、第2梁部13、14的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排列。此时,第1、第2梁部13、14的节距P,比第1接触部15的顶端和第2接触部16的顶端的间隔(排列方向DP的间隔)a、第3接触部17的顶端和第4接触部18的顶端的间隔(与间隔a相等)小。因而,能谋求第1梁部13、第2梁部14的窄节距化,能够不增大触头元件1的排列方向DP的尺寸地增加第1梁部13、第2梁部14的数量。
如上所述,同1个第1梁部13连接的第1接触部15和第2接触部16各1个,同1个第2梁部14连接的第3接触部17和第4接触部18各1个。
为了形成触头元件1,首先,如图3所示,对金属板实施冲切加工。
接着,将第1梁部13、第2梁部14分别朝向中心轴S周围扭转。
最后,将被保持部19折弯成大致L字形。
通过以上的工序而形成触头元件1。
另外,在上述的冲压加工中,是在冲切之后接下来扭转第1梁部13、第2梁部14,最后折弯被保持部19这样的顺序,但是触头元件1的冲压加工的顺序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冲切之后接下来折弯被保持部19,最后将第1梁部13、第2梁部14分别朝向中心轴S周围扭转这样的顺序。
为了组装连接器9,如图1所示,只要将2个触头元件1插入触头3的2个的燕尾槽32即可。在触头元件1被插入槽32时,被保持部19嵌入槽32的两侧部,被触头3保持。此时,第1接触部15、第3接触部17与触头3接触。
为了将触头5连接于连接器9,如图1所示,只要将触头5从嵌合方向DC插入触头3的容纳部31即可。此时,在触头3的顶端部与第4接触部18抵接时,插入力变大,之后,在触头3的顶端部登上第4接触部18时插入力变小,之后,在触头3的顶端部与第2接触部16抵接时,插入力再次变大,之后,在触头3的顶端部登上第2接触部16登上时,插入力再次变小。因为第2接触部16和第4接触部18在正交方向DR上错开,所以插入力的峰值被分散,插入力的最大值变小。
在触头5被插入容纳部31时,触头元件1的第2接触部16和第4接触部18与触头5接触。
因为同1个第1梁部13连接的第1接触部15和第2接触部16各1个,且同1个第2梁部14连接的第3接触部17和第4接触部18各1个,所以在将触头5插入触头3的容纳部31时的接触部16、18与触头5的接触力不会变得过大,所以触头5的插入力不会变大。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容易插入触头5。
此外,因为在冲切金属板时,第1接触部15和与该第1接触部15相邻的第2梁部14的第4接触部18沿着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排列,第2接触部16和与该第2接触部16相邻的第2梁部14的第3接触部17沿着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排列,所以如上所述,能谋求第1梁部13、第2梁部14的窄节距化,能够不增大触头元件1的排列方向DP的尺寸地增加第1梁部13、第2梁部14的数量,所以能够流过更大的电流。
接着,基于图4、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触头元件。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只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的触头元件1中,同1个第1梁部13连接的第1接触部15和第2接触部16各1个,同1个第2梁部14连接的第3接触部17和第4接触部18各1个。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的触头元件201中,同1个第1梁部13连接的第1接触部215和第2接触部216各1个,同1个第2梁部14连接的第3接触部217和第4接触部218各2个。
如图5所示,在冲切金属板时,第2接触部216和第4接触部218在正交方向DR上错开。此外,第1接触部215和在排列方向DP上与该第1接触部215相邻的第2梁部14的第4接触部218,沿着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排列。第4接触部218在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上,位于第1接触部215的两侧。第2接触部216和在排列方向DP上与该第2接触部216相邻的第2梁部14的第3接触部217,沿着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排列。第3接触部217在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上,位于第2接触部216的两侧位置。
根据第2实施方式,因为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接触部的数量变多,所以能够流过更大的电流。
接着,基于图6、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触头元件301。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只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6、图7所示,第1接触部315、第2接触部316的顶端部被折弯成圆弧状。
接点部316a位于第2接触部316的顶端部的中央部,引导部316b位于接点部316a的两侧。一方的引导部316b向一方的连结部11侧平缓地倾斜,另一方的引导部316b向另一方的连结部11侧平缓地倾斜。
第3接触部317、第4接触部318的顶端部被折弯成圆弧状。
接点部318a位于第4接触部318的顶端部的中央部,引导部318b位于接点部318a的两侧。一方的引导部318b向一方的连结部11侧平缓地倾斜,另一方的引导部318b向另一方的连结部11侧平缓地倾斜。
根据第3实施方式,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在插入对象侧触头(未图示)时,因为对象侧触头利用引导部316b和引导部318b而变得容易登上到接点部316a、318a上,所以能够更容易插入对象侧触头。
接着,基于图8、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触头元件3301。对于与第1、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只对与第1、第3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该变形例的触头元件3301中,使第2接触部3316沿着长度方向L(参照图9)延伸,并且在第2接触部3316的后端部(在第2接触部3316的突出方向上后端侧的部分)形成有狭缝3316c。使第2接触部3316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并加长接点部316a的两侧的引导部316b,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插入对象侧触头。此外,在第2接触部3316形成狭缝3316c,并增加第1梁部13的一方的扭转部分13a的长度,从而减小扭转部分13a的弹簧常数。在该变形例中,一方的扭转部分13a的长度和另一方的扭转部分13b的长度大致相等。
同样,使第4接触部3318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并且在第4接触部3318的后端部形成有狭缝3318c。使第4接触部3318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并加长接点部318a的两侧的引导部318b,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插入对象侧触头。此外,在第4接触部3318形成狭缝3318c,增加第2梁部14的一方的扭转部分14b的长度,从而减小了扭转部分14b的弹簧常数。在该变形例中,一方的扭转部分14b的长度和另一方的扭转部分14a的长度大致相等。
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发挥与第1、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加长第1、第2梁部13、14的扭转部分13a、14b的长度,能够防止第1、第2梁部13、14的扭转部分13a、14b的塑性变形。
接着,基于图10~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触头元件401。对于与第1、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只对与第1、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如图10、图11所示,触头元件401的第1接触部415、第2接触部416位于第1梁部13的中央部侧,第1接触部415、第2接触部416的顶端部被折弯成圆弧状。第2接触部416具有接点部416a,在其两侧形成有引导部416b。
如图12所示,触头元件401的第3接触部417、第4接触部418位于第2梁部14的端部侧,第3接触部417、第4接触部418的顶端部被折弯成圆弧状。第4接触部418具有接点部418a,在其两侧形成有引导部418b。
在第4接触部418形成有狭缝418c(参照图12、图13)。
根据第4实施方式,发挥与第1、2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更加容易插入对象侧触头,此外,能够防止第2梁部14的扭转部分14a、14b的塑性变形。
接着,基于图14、图15、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只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4、图15、图16所示,第5实施方式将图2所示的触头元件1应用于插座型的连接器509。
如图14所示,连接器509具备插座型的1个触头503和1个触头元件1。
如图14所示,触头503是筒状,触头503的内部空间是容纳部531。容纳部531容纳触头505(参照图16)。在触头503的内周面,沿着周向形成有用于安装触头元件1的槽532。槽532不是燕尾槽,槽532的截面形状是矩形。
作为连接器509的对象侧触头的触头505是销型(参照图15)。
为了将触头元件1安装到触头503的槽532中,首先,将带状的触头元件1折弯成筒状。此时的触头元件1的外径比触头503的槽532的部分的内径大。
接着,使筒状的触头元件1的外径比触头503的容纳部531的内径小,在该状态下使触头元件1穿过容纳部531而安装到槽532中。被安装到槽532中的触头元件1利用其弹性力,其外径变大,与槽532的底面贴紧。因为触头元件1的外径比容纳部531的内径大,所以触头元件1不会从槽532脱落。
根据第5实施方式,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着,基于图17、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只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7、图18所示,第6实施方式是将图2所示的触头元件1应用于销型的连接器609的方式。
连接器609具备销型的触头603和触头元件1。
触头603是销状。在触头603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安装触头元件1的槽632。槽632不是燕尾槽,槽632的截面形状是矩形。
作为连接器609的对象侧触头的触头605是插座型(参照图18)。触头605具有容纳触头603的容纳部651。
为了将触头元件1安装到触头603的槽632中,首先,将带状的触头元件1折弯成筒状。此时的触头元件1的内径比触头603的槽632的部分的外径小。
接着,使筒状的触头元件1的内径比触头603的外径大而将触头元件1安装到触头603的槽632中。被配置于槽632内的触头元件1利用其弹性力,其内径变小,与槽632的底面贴紧。因为触头元件1的内径比触头603的外径小,所以触头元件1不会从槽632脱落。
根据第6实施方式,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着,基于图19、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触头元件。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只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梁部是第1梁部13和第2梁部14这2类,但是在第7实施方式中,梁部是第1梁部713、第2梁部714和第3梁部721这3类。
第1梁部713同与触头3(图1参照)接触的第1接触部715连接。第1接触部715位于从第1梁部713的中心向一方的连结部11偏移了的位置。
第1梁部713同与触头5(图1参照)接触的第2接触部716连接。第2接触部716位于从第1梁部713的中心向一方的连结部11偏移了的位置。
第1接触部715从第1梁部713向与第1、第2、第3梁部713、714、721的排列方向DP平行的第1方向D1(参照图20)突出。
第2接触部716从第1梁部713向与第1方向D1相反的第2方向D2(参照图20)突出。
第2梁部714同与触头3接触的第3接触部717连接。第3接触部717位于第2梁部714的中央部。
第2梁部714同与触头5接触的第4接触部718连接。第4接触部718位于第2梁部714的中央部。
第3接触部717从第2梁部714向第1方向D1(参照图20)突出。
第4接触部718从第2梁部714向第2方向D2(参照图20)突出。
第3梁部721同与触头3接触的第5接触部723连接。第5接触部723位于从第3梁部721的中心向另一方的连结部11偏移了的位置。
第3梁部721同与触头5接触的第6接触部724连接。第6接触部724位于从第1梁部713的中心向另一方的连结部11偏移了的位置。
第5接触部723从第3梁部721向第1方向D1(参照图20)突出。
第6接触部724从第3梁部721向第2方向D2(参照图20)突出。
如图19所示,第1梁部713朝向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中心轴S(参照图20)周围被扭转,第1接触部715向与连结部11的板厚方向DB平行的第3方向D3突出,并且第2接触部716向与第3方向D3相反的第4方向D4突出。
如图19所示,第2梁部714朝向与其长度方向L平行的中心轴S(参照图20)周围被扭转,第3接触部717向第3方向D3突出,并且第4接触部718向第4方向D4突出。
如图19所示,第3梁部721朝向与其长度方向L平行的中心轴S(参照图20)周围被扭转,第5接触部723向第3方向D3突出,并且第6接触部724向第4方向D4突出。第1、第2、第3梁部713、714、721的中心轴S与后述的正交方向DR平行。
如图19所示,第2接触部716、第4接触部718和第6接触部724,在与第1、第2、第3梁部713、714、721的排列方向DP和连结部11的板厚方向DB正交的正交方向DR上错开。
如图20所示,第1接触部715和第2接触部716相对于第1梁部713的中心轴S处于线对称的关系。同样,第3接触部717和第4接触部718相对于第2梁部714的中心轴S处于线对称的关系。同样,第5接触部723和第6接触部724相对于第3梁部721的中心轴S处于线对称的关系。
如图20所示,在冲切金属板时,第1接触部715和与该接触部715相邻的第4梁部721的第6接触部724,沿着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排列,第2接触部716和与该接触部716相邻的第2梁部714的第3接触部717,沿着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排列,第4接触部718和与该接触部718相邻的第3梁部721的第5接触部723,沿着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方向PL排列。
同1个第1梁部713连接的第1接触部715和第2接触部716各1个,且同1个第2梁部714连接的第3接触部717和第4接触部718各1个,同1个第3梁部721连接的第5接触部723和第6接触部724各1个。
为了形成触头元件701,首先,如图20所示,对金属板实施冲切加工。
接着,将第1梁部713、第2梁部714、第3梁部721分别向中心轴S周围扭转。
最后,将被保持部19折弯成大致L字形。
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触头元件701。
根据第7实施方式,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着,基于图21、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触头元件801。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只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8实施方式的触头元件801的基本构造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1所示,触头元件801的第1接触部815、第2接触部816位于第1梁部813的端部侧,第1接触部815、第2接触部816的顶端部被折弯成圆弧状。第2接触部816具有接点部816a,在其两侧形成有引导部816b。一方的引导部816b向一方的连结部11侧平缓地倾斜,另一方的引导部816b向另一方的连结部11侧平缓地倾斜。
在第2接触部816形成有狭缝816c。
如图21所示,触头元件801的第3接触部817、第4接触部818位于第2梁部814的中央部侧,第3接触部817、第4接触部818的顶端部被折弯成圆弧状。第4接触部818具有接点部818a,在其两侧形成有引导部818b。一方的引导部818b向一方的连结部11侧平缓地倾斜,另一方的引导部818b向另一方的连结部11侧平缓地倾斜。
如图21所示,触头元件801的第5接触部823、第6接触部824位于第3梁部821的端部侧,第5接触部823、第6接触部824的顶端部被折弯成圆弧状。第6接触部824具有接点部824a,在其两侧形成有引导部824b。一方的引导部824b向一方的连结部11侧平缓地倾斜,另一方的引导部824b向另一方的连结部11侧平缓地倾斜。
在第6接触部824形成有狭缝824c。
根据第8实施方式,发挥与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第1接触部315、415、815、第2接触部316、3316、416、816、第3接触部317、417、817、第4接触部318、418、818、第5接触部823、第6接触部824的顶端部弯曲成了弧状,但是没有必要一定如此。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触头元件1的连结部11是2个,但是也可以采用3个以上的连结部11,在这些连结部11间架设多个梁部13、713、813、14、714、721、814、821。
另外,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外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有由在上表面形成有燕尾槽的平板状的触头和被插入该触头的燕尾槽的上述的触头元件1构成的连接器。作为该连接器的对象侧触头,有平板状的对象侧触头。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的触头的上表面重叠对象侧触头,利用螺栓、螺母,将连接器的触头和对象侧触头结合。利用螺栓、螺母结合的连接器的触头和对象侧触头,通过触头元件1互相导通。
此外,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有触头3的后端部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被保持于未图示的外壳的连接器。
另外,在上述的第5、第6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器509、609的触头元件而采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触头元件1,但是也可以代替触头元件1,采用上述的第2~4实施方式、变形例的触头元件201、301、401、3301、第7、第8实施方式的触头元件701、801。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中,第1、第2、第3梁部13、713、813、14、714、814、721、821的长度方向L(中心轴S)与正交方向DR平行,但是长度方向L(中心轴S)也可以相对于正交方向DR倾斜。
附图标记的说明
1、201、301、3301、401、701、801:触头元件、11:连结部、13、713、813:第1梁部、13a、13b:扭转部分、14、714、814:第2梁部、721、821:第3梁部、14a、14b:扭转部分、15、215、315、415、715、815:第1接触部、16、216、316、3316、416、716、816:第2接触部、17、217、317、417、717、817:第3接触部、18、218、318、3318、418、718、818:第4接触部、723、823:第5接触部、724、824:第6接触部、19:被保持部、3、503、603:触头、31、531、651:容纳部、32:燕尾槽、532、632:槽、5、505、605:触头(对象侧触头)、9、509、609:连接器、316a、318a、416a、418a、816a、818a、824a:接点部、316b、318b、416b、418b、816b、818b、824b:引导部、3316c、3318c、418c、816c、818c、824c:狭缝、a:间隔、DB:板厚方向、DC:嵌合方向、DP:排列方向、DR:正交方向、D1:第1方向、D2:第2方向、D3:第3方向、D4:第4方向、H:高度方向、L:长度方向、S:中心轴、W:宽度方向、PL: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

Claims (20)

1.一种触头元件,其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被安装在触头上,其特征在于,
该触头元件具备:
多个连结部,隔着一定的间隔地互相平行延伸;
第1梁部和第2梁部,架设于上述连结部间,以规定的节距交替地排列;
第1接触部,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与上述触头接触;
第2接触部,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与连接上述触头的对象侧触头接触;
第3接触部,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与上述触头接触;以及
第4接触部,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与上述对象侧触头接触,
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向与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排列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突出,
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突出,
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被扭转,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向与上述连结部的板厚方向平行的第3方向突出,并且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向与上述第3方向相反的第4方向突出,
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在与上述排列方向和上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错开,
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在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上错开,
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在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上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沿着与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
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沿着与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的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各1个,
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的上述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各1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的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各1个,
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的上述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各1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的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各1个,
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的上述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各2个,
上述第4接触部位于上述第1接触部的两侧,
上述第3接触部位于上述第2接触部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的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各1个,
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的上述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各2个,
上述第4接触部位于上述第1接触部的两侧,
上述第3接触部位于上述第2接触部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4接触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4接触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接触部~第4接触部的顶端部弯曲成圆弧状。
12.一种触头元件,其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被安装在触头上,其特征在于,
该触头元件具备:
多个连结部,隔着一定的间隔地互相平行延伸;
第1梁部、第2梁部和第3梁部,架设于上述连结部间,以规定的节距和规定的顺序排列;
第1接触部,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与上述触头接触;
第2接触部,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与连接上述触头的对象侧触头接触;
第3接触部,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与上述触头接触;
第4接触部,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与上述对象侧触头接触;
第5接触部,同上述第3梁部连接,与上述触头接触;以及
第6接触部,同上述第3梁部连接,与上述对象侧触头接触,
上述第1接触部、第3接触部和第5接触部向与上述第1梁部、第2梁部和第3梁部的排列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突出,
上述第2接触部、第4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突出,
上述第1梁部、第2梁部和第3梁部被扭转,上述第1接触部、第3接触部和第5接触部向与上述连结部的板厚方向平行的第3方向突出,并且上述第2接触部、第4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向与上述第3方向相反的第4方向突出,
上述第2接触部、第4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在与上述排列方向和上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错开,
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1接触部、第3接触部和第5接触部在上述第1梁部、第2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上错开,
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2接触部、第4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在上述第1梁部、第2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上错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沿着与上述第1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
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沿着与上述第1梁部和第2梁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
在冲切上述金属板时,上述第4接触部和第5接触部沿着与上述第2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的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各1个,
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的上述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各1个,
同上述第3梁部连接的上述第5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各1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同上述第1梁部连接的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各1个,
同上述第2梁部连接的上述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各1个,
同上述第3梁部连接的上述第5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各1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述第1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述第1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接触部和第6接触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述第1梁部和第3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19.根据权利要求12~1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接触部~第6接触部的顶端部弯曲成圆弧状。
20.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连接器具备:
权利要求1~10、12~1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元件、和安装该触头元件的上述触头。
CN201280027791.6A 2011-06-07 2012-02-07 触头元件和连接器 Active CN103597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7017A JP5083847B1 (ja) 2011-06-07 2011-06-07 コンタクトエレメント及びコネクタ
JP2011-127017 2011-06-07
PCT/JP2012/052659 WO2012169223A1 (ja) 2011-06-07 2012-02-07 コンタクトエレメント及び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7669A true CN103597669A (zh) 2014-02-19
CN103597669B CN103597669B (zh) 2016-01-20

Family

ID=47295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7791.6A Active CN103597669B (zh) 2011-06-07 2012-02-07 触头元件和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57769B2 (zh)
EP (1) EP2720322B1 (zh)
JP (1) JP5083847B1 (zh)
CN (1) CN103597669B (zh)
WO (1) WO201216922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6791A (zh) * 2015-08-31 2017-03-08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在凸片触头和高电流导体之间建立电连接的装置
CN108140960A (zh) * 2015-09-29 2018-06-08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接触层状部以及具有接触层状部的插接连接器
CN106257755B (zh) * 2015-06-18 2019-03-29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3847B1 (ja) * 2011-06-07 2012-11-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エレメント及びコネクタ
JP5763984B2 (ja) * 2011-06-21 2015-08-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接点構造及びこの端子接点構造を備えた端子
MX355111B (es) * 2013-03-18 2018-04-05 Stae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Elemento de contacto.
FR3051078B1 (fr) * 2016-05-03 2018-09-21 Eaxtron Manchon pour contact femelle, connecteur utilisant le manchon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102016221351A1 (de) * 2016-10-28 2018-05-03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Flachkontaktbuchse mit Ausleger
DE102017001166A1 (de) 2017-01-31 2018-08-02 Kostal Kontakt Systeme Gmbh Kontaktlamelle für ein buchsenartiges Steckverbinderteil und buchsenartiges Steckverbinderteil
US20190273351A1 (en) * 2018-03-02 2019-09-05 Mersen Usa Newburyport-Ma, Ll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541489B2 (en) 2018-03-29 2020-01-21 Amphenol Corporation Electrical socket with contoured contact beams
DE102018005244B4 (de) * 2018-06-30 2024-04-11 Kostal Kontakt Systeme Gmbh Lamellenkontaktelement
JP1631671S (zh) * 2018-08-03 2019-05-20
DE102018214203A1 (de) 2018-08-22 2020-02-27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Kontaktanordnung
AT522822B1 (de) * 2019-08-07 2021-12-15 Neutrik Ag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JP7292190B2 (ja) * 2019-11-29 2023-06-16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グランド端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TWM598550U (zh) * 2020-03-05 2020-07-11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冠簧之電源連接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19077B1 (de) * 2000-01-20 2003-07-23 Multi-Holding AG Kontaktelement zum elektrischen Verbinden zweier Kontaktstücke
DE10324492B3 (de) * 2003-05-30 2004-12-02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Hochstrombelastbare Verbindungsvorrichtung sowie zugehöriges Kontaktierungselement
CN101322288A (zh) * 2005-12-06 2008-1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阴连接器端子和阴连接器
US20110045712A1 (en) * 2009-08-19 2011-02-2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terminal hardwa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8445A (en) * 1970-07-31 1972-07-18 Itt Electrical connector shield
US3861595A (en) * 1973-01-15 1975-01-21 Multilam Corp Electrical conductor with standoff means
NO141299C (no) * 1974-10-10 1980-02-06 Siemens Ag Pakning til hoeyfrekvenstett forbindelse av loesbare metalliske skjermningselementer
US4191445A (en) * 1976-01-16 1980-03-04 Multilam Corporation Louver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013329A (en) * 1976-02-23 1977-03-22 Multilam Corporation Multiple plate assembly for form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or switch
US4080033A (en) * 1976-03-24 1978-03-21 Multilam Corporation Louver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4299431A (en) * 1980-03-03 1981-11-10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Underwater-mate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516815A (en) * 1982-06-07 1985-05-14 Spectrum Control, Inc. RF filter connector
US4529257A (en) * 1983-02-22 1985-07-16 International-Telephone & Telegraph Corp. Combined electrical shield and environmental seal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512623A (en) * 1984-02-03 1985-04-23 Allied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means for shield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DE3518030C2 (de) * 1985-05-20 1987-03-05 Multi-Contact AG Basel, Basel Elektrisch leitfähige Kontaktvorrichtung
DE3608276A1 (de) 1986-03-12 1987-09-17 Dunkel Otto Gmbh Kontaktelement in form einer kontaktfederbuchse bzw. eines gefederten steckerstiftes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S4874337A (en) * 1988-11-23 1989-10-17 Amp Incorporated Method of mounting a replaceable EMI spring strip
US5052948A (en) * 1990-11-19 1991-10-01 Itt Corporation Connector ground and shield
DE59206463D1 (de) * 1991-06-27 1996-07-11 Sotax Ag Kontaktorga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Kontaktorgans
ATE141717T1 (de) * 1992-05-08 1996-09-15 Multi Contact Ag Kontaktvorrichtung
JP2929405B2 (ja) * 1993-04-16 1999-08-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スプリング内蔵の平型端子構造
JP3675134B2 (ja) * 1997-10-21 2005-07-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FR2810463B1 (fr) * 2000-06-14 2004-03-05 Alstom Connecteur electrique
US20030060090A1 (en) * 2001-09-21 2003-03-27 Allgood Christopher L. High current automotiv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
CA2673680C (en) * 2007-01-31 2015-06-23 Multi-Holding Ag Contact element and use of such a contact element in a plug connection
DE202010003649U1 (de) * 2010-03-16 2010-07-15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Hochstromsteckverbinder
JP5447971B2 (ja) * 2010-04-08 2014-03-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JP5083847B1 (ja) * 2011-06-07 2012-11-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エレメント及び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19077B1 (de) * 2000-01-20 2003-07-23 Multi-Holding AG Kontaktelement zum elektrischen Verbinden zweier Kontaktstücke
DE10324492B3 (de) * 2003-05-30 2004-12-02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Hochstrombelastbare Verbindungsvorrichtung sowie zugehöriges Kontaktierungselement
CN101322288A (zh) * 2005-12-06 2008-1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阴连接器端子和阴连接器
US20110045712A1 (en) * 2009-08-19 2011-02-2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terminal hardwar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7755B (zh) * 2015-06-18 2019-03-29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6486791A (zh) * 2015-08-31 2017-03-08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在凸片触头和高电流导体之间建立电连接的装置
CN108140960A (zh) * 2015-09-29 2018-06-08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接触层状部以及具有接触层状部的插接连接器
CN108140960B (zh) * 2015-09-29 2019-11-15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接触层状部以及具有接触层状部的插接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7669B (zh) 2016-01-20
US20140099843A1 (en) 2014-04-10
WO2012169223A1 (ja) 2012-12-13
EP2720322B1 (en) 2016-06-29
JP2012252974A (ja) 2012-12-20
US9257769B2 (en) 2016-02-09
JP5083847B1 (ja) 2012-11-28
EP2720322A4 (en) 2014-07-23
EP2720322A1 (en)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97669B (zh) 触头元件和连接器
US8944861B2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it
CN102484187B (zh) 可自如形成曲面的发光二极管安装杆
CN100479264C (zh) 多极连接器
EP2375506A1 (en) Terminal fitting connecting structure
CN202772303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CN105164857A (zh) 电压接接触装置
EP2375507A1 (en) Terminal fitting
EP2477277A1 (en) Joint connector, busba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CN101546881B (zh) 连接器
EP1689033B1 (en) A male terminal fitting, a plate material therefor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it
US8241078B2 (en) Male terminal fitting with a reduced space portion
JP5971899B2 (ja) コンタクトエレメント及びコネクタ
EP1689032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 plate material therefor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it
CN1178606A (zh) 电插座组件及其弹簧触头
US9711878B2 (en) Power connector having a strong contact
EP1689039A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it
US10038293B2 (en) Method of making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contact area geometry enlargement
CN202888488U (zh) 板对板连接器
EP2575215B1 (en) Terminal fitting
JP3141905U (ja) コネクタ
US697923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receptacle contacts
CN109301587B (zh) 接插件母端及采用该接插件母端的接插件
CN217427156U (zh) 一种改进的端子安装结构
CN206878208U (zh) 连接器、连接端子组及连接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