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4656B -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94656B
CN103594656B CN201310500510.0A CN201310500510A CN103594656B CN 103594656 B CN103594656 B CN 103594656B CN 201310500510 A CN201310500510 A CN 201310500510A CN 103594656 B CN103594656 B CN 1035946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ito
ito layer
negative electrode
st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005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94656A (zh
Inventor
丛国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y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LIYANG DONGDA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YANG DONGDA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YANG DONGDA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005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946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94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4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94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46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6Multilayers, e.g. transparent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6Multilayers, e.g. opaque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如下结构:衬底、阳电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电极。

Description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均匀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背景技术
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的特性,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而且OLED显示屏幕可视角度大,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并且其制造方法简单、功耗低、颜色丰富、适用于柔性衬底与大面积显示等,备受业界关注,因此它也一直被业内人士所看好。
OLED的两个电极分别为阴电极和阳电极,为了增加元件的发光效率,在阴电极处,电子与空穴的注入通常需要低功函数;而在阳电极处,却需要高功函数;业内一般采用金属单质作为阴电极,而采用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来作为阳电极;ITO具有高透射率、低电阻率及高功函数等优点,因此业内通常采用ITO来制作OLED的阳电极。
目前,为了提高该ITO阳电极的功函数,业界通常对ITO阳电极的表面进行氧等离子或紫外线/臭氧处理,以提高氧化铟锡层的含氧量,进而提高该阳电极的功函数。或者,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295771A公开的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阳电极的制备方法,其在该阳电极沉积过程中通入氧气或水蒸气或二者的混合气,使该阳电极内部与表面的含氧量皆增加,进而使提高阳电极的功函数。
然而,上述两种方法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阳电极的功函数,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氧等离子体处理能清洁ITO表面有机杂质,使ITO表面终端氧成份增加,进而表面极化增强,从而提高ITO表面功函数,但是氧等离子体对ITO表面的轰击会造成表面光滑度下降,这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功函数的增加效应。紫外光/臭氧处理实际上并不能增加ITO表面的功函数,其实际上仅能清洁ITO表面的有机杂质,去除了有机杂质对功函数的提高作用非常有限。而在阳电极沉积过程中通入氧气或水蒸气或二者的混合气,其工艺周期较长,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并且降低其启动电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如下结构:衬底、阳电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电极;
其中,阳电极由ITO材料构成,其包括位于下部的第一ITO层及其上的第二ITO层;所述第一ITO层的厚度为阳电极厚度的1/3-1/2,所述第二ITO层的厚度为阳电极厚度的1/2-2/3。
其中阴电极包括位于下部的第一阴电极层及其上的第二阴电极层;其中,第一阴电极层由Ag、Al、Ca、In、Li或Mg中的一种构成,第二阴电极层由Mg-Ag合金或Mg-Al构成;所述第一阴电极层的厚度为阴电极厚度的1/2,第二阴电极层的厚度为阴电极厚度的1/2。
其中,第一ITO层在水蒸气氛围中沉积ITO材料而形成,并且其表面进行了第一次处理;第二ITO层在水蒸气氛围中沉积ITO材料而形成,并且其表面进行了第二次处理;其中第一ITO层经由:在沉积腔内通入水蒸气,在水蒸气的氛围下沉积ITO材料至发光二极管的功能层上而形成;第一次处理是在等离子体腔中通过氧气,使得氧气等离子体化后对第一ITO层表面进行处理;第二ITO层经由:在沉积腔内通入水蒸气,在水蒸气的氛围下沉积ITO材料至第一ITO层上而形成;第二次处理是将第二ITO层以双氧水浸没,对第二ITO层表面进行第一次紫外光照射后干燥,然后在臭氧的氛围中对该第二ITO层表面进行第二次紫外光照射。
其中,第一阴电极层和第二阴电极层都采用溅镀的方式形成。
或者,所述阳电极自下而上依次由第一ITO层、第二ITO层以及第三ITO层组成;其中,第一ITO层、第二ITO层和第三ITO层的厚度分别占ITO阳电极厚度的1/4、1/4和1/2;
其中,第一ITO层的形成方法与前文所述相同,而对第二ITO层的表面进行处理是:在等离子体腔中通过氧气,使得氧气等离子体化后对第二ITO层进行处理;在该步骤中,可以在第二ITO层的表面进一步提高含氧量,进一步提高第二ITO层的功函数;
第三ITO层经由:在沉积腔内通入水蒸气,在水蒸气的氛围下沉积ITO材料至第二ITO层上而形成;这种方式形成的第三ITO层的内部也是富氧的ITO,所以第三ITO层的功函数得以提高;而且,由于第二ITO层表面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因此其表面的平滑度降低,导致增加的功函数有所折损,所以采用水蒸气氛围下的第三ITO层沉积,在沉积过程中,ITO材料可以将第二ITO层表面不平滑的部分填满,相当于使得第二ITO层表面平滑化,这样就克服了等离子体处理第二ITO层表面所带来的功函数折损;
然后对第三ITO层的表面进行处理:以双氧水浸没第三ITO层的表面,然后进行第一次紫外光照射;为了使得紫外光能够照射到第三ITO层的表面,第三ITO层不能被双氧水浸没得太多,在本发明中,以双氧水液面正好将第三ITO层的表面完全覆盖即可。在双氧水中进行第三ITO层表面的第一次紫外光照射之后,对第三ITO层表面进行干燥,然后在臭氧的氛围中对该第三ITO层表面进行第二次紫外光照射,最后得到ITO阳电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3为阳电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阴电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具体介绍本发明提出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参见图1-4,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如下结构:衬底10、阳电极11、空穴注入层12、空穴传输层13、有机发光层14、电子传输层15、电子注入层16、阴电极17;
其中,阳电极11由ITO材料构成,其包括位于下部的第一ITO层1及其上的第二ITO层2;所述第一ITO层1的厚度为阳电极11厚度的1/3-1/2,优选为1/3;所述第二ITO层的厚度为阳电极11厚度的1/2-2/3,优选为2/3。
其中阴电极17包括位于下部的第一阴电极层5及其上的第二阴电极层6;其中,第一阴电极层5由Ag、Al、Ca、In、Li或Mg中的一种构成,第二阴电极层6由Mg-Ag合金或Mg-Al构成;所述第一阴电极层5的厚度为阴电极17厚度的1/2,第二阴电极层6的厚度为阴电极17厚度的1/2。
其中,第一ITO层1在水蒸气氛围中沉积ITO材料而形成,并且其表面进行了第一次处理;第二ITO层2在水蒸气氛围中沉积ITO材料而形成,并且其表面进行了第二次处理;其中第一ITO层1经由:在沉积腔内通入水蒸气,在水蒸气的氛围下沉积ITO材料至发光二极管的功能层上而形成;第一次处理是在等离子体腔中通过氧气,使得氧气等离子体化后对第一ITO层1表面进行处理;第二ITO层2经由:在沉积腔内通入水蒸气,在水蒸气的氛围下沉积ITO材料至第一ITO层1上而形成;第二次处理是将第二ITO层2以双氧水浸没,对第二ITO层2表面进行第一次紫外光照射后干燥,然后在臭氧的氛围中对该第二ITO层2表面进行第二次紫外光照射。
其中,第一阴电极层5和第二阴电极层6都采用溅镀的方式形成。
或者,所述阳电极11自下而上依次由第一ITO层1、第二ITO层2以及第三ITO层3组成;其中,第一ITO层1、第二ITO层2和第三ITO层3的厚度分别占ITO阳电极11厚度的1/4、1/4和1/2;
其中,第一ITO层1的形成方法与前文所述相同,而对第二ITO层2的表面进行处理是:在等离子体腔中通过氧气,使得氧气等离子体化后对第二ITO层2进行处理;在该步骤中,可以在第二ITO层2的表面进一步提高含氧量,进一步提高第二ITO层2的功函数;
第三ITO层3经由:在沉积腔内通入水蒸气,在水蒸气的氛围下沉积ITO材料至第二ITO层2上而形成;这种方式形成的第三ITO层3的内部也是富氧的ITO,所以第三ITO层3的功函数得以提高;而且,由于第二ITO层2表面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因此其表面的平滑度降低,导致增加的功函数有所折损,所以采用水蒸气氛围下的第三ITO层3沉积,在沉积过程中,ITO材料可以将第二ITO层2表面不平滑的部分填满,相当于使得第二ITO层2表面平滑化,这样就克服了等离子体处理第二ITO层2表面所带来的功函数折损;
然后对第三ITO层3的表面进行处理:以双氧水浸没第三ITO层3的表面,然后进行第一次紫外光照射;为了使得紫外光能够照射到第三ITO层3的表面,第三ITO层3不能被双氧水浸没得太多,在本发明中,以双氧水液面正好将第三ITO层3的表面完全覆盖即可。在双氧水中进行第三ITO层3表面的第一次紫外光照射之后,对第三ITO层3表面进行干燥,然后在臭氧的氛围中对该第三ITO层3表面进行第二次紫外光照射,最后得到ITO阳电极11。
其中,第一次紫外光照射和第二次紫外光照射的时间可以相同,例如介于8-10分钟之间;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次紫外光照射的时间为10分钟,第二次紫外光照射的时间为9分钟。
至此已对本发明做了详细的说明,但前文的描述的实施例仅仅只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

1.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如下结构:衬底、阳电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电极;
其中,阳电极由ITO材料构成,所述阳电极自下而上依次由第一ITO层、第二ITO层以及第三ITO层组成;其中,第一ITO层、第二ITO层和第三ITO层的厚度分别占ITO阳电极厚度的1/4、1/4和1/2;
其中阴电极包括位于下部的第一阴电极层及其上的第二阴电极层;其中,第一阴电极层由Ag、Al、Ca、In、Li或Mg中的一种构成,第二阴电极层由Mg-Ag合金或Mg-Al构成;所述第一阴电极层的厚度为阴电极厚度的1/2,第二阴电极层的厚度为阴电极厚度的1/2;
其中,第一ITO层在水蒸气氛围中沉积ITO材料而形成,并且其表面进行了第一次处理;第二ITO层在水蒸气氛围中沉积ITO材料而形成,并且其表面进行了第二次处理;其中第一ITO层经由:在沉积腔内通入水蒸气,在水蒸气的氛围下沉积ITO材料至发光二极管的功能层上而形成;第一次处理是在等离子体腔中通过氧气,使得氧气等离子体化后对第一ITO层表面进行处理;
第二ITO层经由:在沉积腔内通入水蒸气,在水蒸气的氛围下沉积ITO材料至第一ITO层上而形成;第二次处理是将第二ITO层以双氧水浸没,对第二ITO层表面进行第一次紫外光照射后干燥,然后在臭氧的氛围中对该第二ITO层表面进行第二次紫外光照射;
第三ITO层经由:在沉积腔内通入水蒸气,在水蒸气的氛围下沉积ITO材料至第二ITO层上而形成,然后对第三ITO层的表面进行处理:以双氧水浸没第三ITO层的表面,然后进行第一次紫外光照射;然后对第三ITO层表面进行干燥,然后在臭氧的氛围中对该第三ITO层表面进行第二次紫外光照射。
CN201310500510.0A 2013-10-22 2013-10-22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Active CN1035946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00510.0A CN103594656B (zh) 2013-10-22 2013-10-22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00510.0A CN103594656B (zh) 2013-10-22 2013-10-22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4656A CN103594656A (zh) 2014-02-19
CN103594656B true CN103594656B (zh) 2016-05-04

Family

ID=50084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00510.0A Active CN103594656B (zh) 2013-10-22 2013-10-22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9465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5211A (en) * 1987-02-11 1989-12-05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improved cathode
CN101295771A (zh) * 2007-04-27 2008-10-29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方法
CN102738345A (zh) * 2012-07-11 2012-10-17 天津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CN102945693A (zh) * 2012-10-31 2013-02-27 清华大学 提高ito透明导电薄膜表面功函数的方法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87645B2 (ja) * 2002-06-06 2008-05-21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Ito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有機el素子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5211A (en) * 1987-02-11 1989-12-05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improved cathode
CN101295771A (zh) * 2007-04-27 2008-10-29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方法
CN102738345A (zh) * 2012-07-11 2012-10-17 天津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CN102945693A (zh) * 2012-10-31 2013-02-27 清华大学 提高ito透明导电薄膜表面功函数的方法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4656A (zh) 2014-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94661B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阳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3921487B (zh) 一种防眩光与可见光减反射双功能镀膜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63451B (zh) 一种oled阳极的制备方法及oled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CN104007610B (zh) 掩模版的清洗方法及装置
CN105624625B (zh) 一种提高ZnO/Ag/ZnO透明导电膜光电性能的方法
WO2015139449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06159108A (zh) 一种qled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94656B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CN203530419U (zh) 一种电子束蒸镀ito膜的蒸镀装置
CN103594655B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电极
KR101746359B1 (ko) 금속 마그네슘의 전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CN106716663A (zh) 柔性基底及其制造方法
CN105206648A (zh) 一种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1299534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용 광추출층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217837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的封装方法
KR101254428B1 (ko) 고효율 광 추출이 가능한 유리기판의 제조방법 및 제조시스템
CN106898707A (zh) 一种顶发射oled器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09980116A (zh) 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KR20120118306A (ko)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용 광추출층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427035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88455A (zh) 用于平板显示器件的氧化锌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
CN203895509U (zh) 一种oled显示装置
CN103682119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05723640U (zh) 一种基于氯化铟水溶性薄膜的oled器件
CN102709490A (zh) 一种有机光电器件透明氧化物电极的溶液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24

Address after: Licheng Town East Street Liyang city 213300 Jiangsu city of Changzhou province No. 182

Patentee after: Liy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Address before: Li Town of Liy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3300 Changzhou City Dongmen Street No. 67

Patentee before: LIYANG DONGDA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