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87329B - 抑制墨液流动的产生的转印片 - Google Patents

抑制墨液流动的产生的转印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87329B
CN103587329B CN201310348800.8A CN201310348800A CN103587329B CN 103587329 B CN103587329 B CN 103587329B CN 201310348800 A CN201310348800 A CN 201310348800A CN 103587329 B CN103587329 B CN 1035873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ard conating
secondary shielding
resin
transfer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488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87329A (zh
Inventor
大崎雅人
小林充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ha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ha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ha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ha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87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873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87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873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coration By Transfer Pictur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图案层的墨液流动的转印片。本发明的转印片(1)具备:基体片(2)、形成于所述基体片(2)上的图案层(4)、形成于所述图案层上的第一屏蔽层(5)、形成于所述第一屏蔽层(5)上的第二屏蔽层(6)、形成于所述第二屏蔽层(6)上的锚固层(7)、形成于所述锚固层(7)上的粘接层(8),所述图案层(4)包含聚氨酯,所述第一屏蔽层(5)和所述第二屏蔽层(6)是保护所述图案层(4)免受成形时产生的热的影响的层,是对添加有分子量100~500的由下式表示的硅烷偶联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进行电子束照射或光照射而得的树脂,所述锚固层(7)包含聚氨酯。

Description

抑制墨液流动的产生的转印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片,特别涉及一种抑制图案层的墨液流动的转印片。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用转印片来保护或装饰塑料部件或外装品的表面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作为支承体的基体片的面上形成有转印层的转印片,以及将该转印片插入注射模塑成形模具内,进行模内注射模塑成形,然后将基体片剥离,得到被装饰了的注射模塑成形体(注射模塑成形的同时转印)。转印片是在作为支承体的基体片的一面上设有转印层而成的构成,该转印层被从基体片转印到物品的表面。转印到物品的表面的转印层是层叠有树脂、图案等的层叠体,在物品表面形成保护被覆或装饰被覆。
保持图案的图案层是在基体片或硬涂层上依次印刷或涂布凹版墨液等印刷墨液或涂料而形成的。在进行注射模塑成形同步转印时,图案层因注射树脂的热而软化,因注射树脂的压力而流动,容易导致图样的外观不良。因注射树脂的热及压力而使墨液发生流动所产生的图样的外观不良被特别地称作“墨液流动”。
作为用于解决墨液流动的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给出过在金属膜上形成有屏蔽层的转印片。上述屏蔽层具有保护金属膜免受注射模塑成形时从模具中注射的树脂的热压的影响,从而防止金属膜发生流动的作用。以下,将借助注射模塑成形法的物品的成形简称为“成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643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932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就专利文献1的转印片而言,在金属膜上形成了包含热固化性树脂的屏蔽层。但是,热固化性树脂与紫外线固化树脂或电子束固化树脂相比,在发生固化之前耗费时间。因此,与使用紫外线固化树脂等作为屏蔽层的情况相比,存在生产效率差的问题。另外,如果使用热固化性树脂作为屏蔽层,则与在屏蔽层中使用紫外线固化树脂或电子束固化树脂的情况相比树脂对热压的耐受性变弱。因此,如果使用热固化性树脂作为屏蔽层,则无法完全保护金属膜免受树脂的热压的影响,还会有在金属膜中产生墨液流动这样的问题。
但是,如果在屏蔽层中使用紫外线固化树脂或电子束固化树脂,则在贴附于被转印品之后仅将基体片剥离时,会在金属膜与屏蔽层之间产生剥离。该问题可以通过在金属膜与屏蔽层之间形成提高密合性的锚固层来解决。但是,如果在金属膜与屏蔽层之间形成锚固层,则会在成形时因熔融树脂的热压而将锚固层溶解,因该原因而出现在金属膜中产生墨液流动这样的问题。该墨液流动的问题在代替金属膜而使用图案层时会更加明显地显现。
另外,在使用紫外线固化树脂或电子束固化树脂作为屏蔽层的情况下,从图案层保护的观点考虑,有时形成多个屏蔽层。该情况下,一旦形成屏蔽层后,即形成下一个屏蔽层。但是,此种情况下,屏蔽层之间的密合性变低。由此,在贴附于被转印品之后仅将基体片剥离时,会有在屏蔽层间产生剥离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印片,其是在图案层上形成有多个包含紫外线固化树脂或电子束固化树脂的屏蔽层的转印片,可以防止在屏蔽层之间、以及在屏蔽层与图案层间产生的层间剥离,并且可以抑制图案层的墨液流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下所示地构成。
以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基体片、形成于上述基体片上的图案层、形成于上述图案层上的第一屏蔽层、形成于上述第一屏蔽层上的第二屏蔽层、形成于上述第二屏蔽层上的锚固层、和形成于上述锚固层上的粘接层,上述图案层包含聚氨酯,上述第一屏蔽层和上述第二屏蔽层是保护上述图案层免受成形时产生的热的影响的层,是对添加有分子量100~500的由下式表示的硅烷偶联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进行电子束照射或光照射而得的树脂,所述锚固层包含聚氨酯。
这里,式中的R是含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环氧丙氧基、乙烯基、甲基丙烯酰基、巯基、苯乙烯基中的任一种的烷基直链,D是OMe、OEt、OEtOMe、OEtOEt中的任一种,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R优选为环氧丙氧基丙基。
这里,如果将硅烷偶联剂添加到第一屏蔽层中,则硅烷偶联剂与第一屏蔽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就会反应。在第二屏蔽层中也相同,如果在第二屏蔽层中添加硅烷偶联剂,则硅烷偶联剂与第二屏蔽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就会反应。这里,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接触。这样,上述反应中得到的反应物之间就会相互作用,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在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剥离。
另外,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接触。这样,在添加有硅烷偶联剂的第一屏蔽层中,如上所述地反应而得的反应物就会与图案层接触。这样,该反应物与构成图案层的聚氨酯就会相互作用,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之间的层间剥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提高的结果是,不需要在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之间形成锚固层。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图案层的墨液流动。
此外,根据本构成,在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第一屏蔽层和第二屏蔽层中添加分子量100~500的硅烷偶联剂,进行了电子束照射或光照射。
通过对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进行光照射或者照射电子束或光,从而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构成要素就会反应,第一屏蔽层和第二屏蔽层的硬度提高。这样,在使用转印片来制成加饰成形品时,可以保护形成于第一屏蔽层上的图案层免受树脂的热压的影响。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图案层的墨液流动。
此外,根据本构成,在第二屏蔽层上形成有包含聚氨酯的锚固层。如上所述,如果将硅烷偶联剂添加到第二屏蔽层中,则硅烷偶联剂与第二屏蔽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就会反应。这里,第二屏蔽层与锚固层接触。这样,利用上述反应物与构成锚固层的聚氨酯的相互作用,第二屏蔽层与锚固层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第二屏蔽层与锚固层之间的层间剥离。
此外,在锚固层上形成有与锚固层密合良好的粘接层。因而,在将转印片用于被转印物中且将基体片从被转印物中剥离时,可以在各层之间抑制层间剥离。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上述基体片与上述图案层之间的第一硬涂层、和形成于上述第一硬涂层与上述图案层之间的第二硬涂层,上述第一硬涂层和上述第二硬涂层是保护被转印品的表面的层,包含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在上述第二硬涂层中至少添加有分子量100~500的由下式表示的硅烷偶联剂。
这里,式中的R是含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环氧丙氧基、乙烯基、甲基丙烯酰基、巯基、苯乙烯基中的任一种的烷基直链,D是OMe、OEt、OEtOMe、OEtOEt中的任一种,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R优选为环氧丙氧基丙基。
根据本构成,在包含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第二硬涂层中,至少添加有分子量100~500的硅烷偶联剂。
如果向第二硬涂层中至少添加硅烷偶联剂,则硅烷偶联剂与第二硬涂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就会反应。这里,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接触。这样,该反应物与第一硬涂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就会相互作用。其结果是,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的密合性提高,因此可以抑制在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剥离。
另外,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接触。这样,在添加有硅烷偶联剂的第二硬涂层中,如上所述地反应而得的反应物就与图案层接触。这样,该反应物与构成图案层的聚氨酯就会相互作用,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之间的层间剥离。
另外,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提高的结果是,不需要在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之间形成锚固层。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图案层的墨液流动。
另外,图案层被第一屏蔽层与第二硬涂层夹持。这样,由于成形时由树脂压造成的冲击不易向图案层传递,因此可以抑制成形时的图案层的变形。其结果是,可以进一步抑制因成形时的树脂压而产生的图案层的墨液流动。
本发明的转印片的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是第一屏蔽层或第二屏蔽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5.0w%。
如果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小于第一屏蔽层或第二屏蔽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w%,则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密合性基本上不会提高。另一方面,如果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超过5.0w%,则由于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凝胶化,因此无法将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恰当地层叠。鉴于以上的情况,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优选为该添加所涉及的第一屏蔽层或第二屏蔽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5.0w%。
本发明的转印片的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是第二硬涂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5.0w%。
如果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小于第二硬涂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w%,则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的密合性基本上不会提高。另一方面,如果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超过5.0w%,则第二硬涂层就会凝胶化,因此无法在第一硬涂层上恰当地层叠第二硬涂层。鉴于以上的情况,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优选为第二硬涂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5.0w%。
本发明的转印片的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屏蔽层与上述第二屏蔽层的总厚度为1μm~10μm。
如果上述第一屏蔽层与上述第二屏蔽层的总厚度小于1μm,就会丧失耐热性,在图案层中产生墨液流动。另一方面,如果上述总厚度超过10μm,则会产生粘连(ブロツキング)。鉴于以上的情况,上述第一屏蔽层与上述第二屏蔽层的总厚度优选为1~10μm。
本发明的转印片的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硬涂层与上述第二硬涂层的总厚度为1μm~10μm。
如果上述总厚度小于1μm,则作为硬涂层整体的耐磨损性就会变弱。相反,如果上述总厚度超过10μm,则会产生粘连的问题。
本发明的转印片的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基体片为树脂片、金属箔、纤维素系片、或者上述各片的复合体。
如果基体片是树脂片、金属箔、纤维素系片、或者上述各片的复合体,则因硅烷偶联剂的添加,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的密合性就会提高,与之相伴地,基体片从第一硬涂层中的剥离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转印片的成形品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3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转印片的成形品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转印片
2、基体片
3、转印层
4、图案层
5、第一屏蔽层
6、第二屏蔽层
7、锚固层
8、粘接层
9、第一硬涂层
10、第二硬涂层
20、被转印体
21、转印机
22、固定模
23、可动型
24、熔融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记载的部位及部分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位置等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就不是以将该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为宗旨的实施例,只不过是单纯的说明例。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转印片]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印片1的结构的剖面图。转印片1在基体片2的一面设有转印层3。转印层3具有从基体片2一侧起依次层叠的图案层4、第一屏蔽层5、第二屏蔽层6、锚固层7、以及粘接层8。
构成转印层3的层当中,各树脂层的形成只要没有特别指出,就可以利用与以往相同的方法来进行。以往的层形成方法的例子中,有凹版涂布法、辊涂法、逗号涂布法等涂布法,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等印刷法。
[基体片]
基体片由以往用于将图案层等支承在片材上的用途中的片材料或膜材料构成。膜材料是指包含合成树脂的片材料。作为合成树脂,可以使用聚丙烯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等。此外,还可以将铝箔、铜箔等金属箔、玻璃纸、铜版纸(コ一ト紙)、赛璐玢等纤维素系片、或者以上的各片的复合体等作为通常的转印片的基体片来说具有脱模性的材料作为基体片使用。
[转印层]
再次参照图1,转印层3是指设于基体片2的一面而被从基体片2向被转印体的表面转印的层。转印层3具有从基体片2的一侧起依次层叠的图案层4、第一屏蔽层5、第二屏蔽层6、锚固层7、以及粘接层8。
<图案层>
图案层是配置于成形品的表面而装饰成形品的层。作为图案层的材质,可以使用含有聚乙烯、聚酰胺、聚丙烯酸酯(ポリアクリル)、聚氨酯、聚乙烯醇缩醛、聚酯型聚氨酯(ポリエステルウレタン)、纤维素酯、醇酸树脂等树脂作为粘合剂,且含有适当的颜色的颜料或染料作为着色剂的着色墨液。另外,在使其发出金属色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铝、钛、青铜等的金属粒子,或在云母上涂布了氧化钛而得的珍珠颜料。需要说明的是,在构成图案层的上述粘合剂当中,优选使用聚氨酯。这是因为,如果使用聚氨酯作为构成图案层的粘合剂,则聚氨酯与后述的构成第一屏蔽层的树脂等就会相互作用,图案层与第一屏蔽层的密合性提高。
作为图案层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胶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等通常的印刷法等。特别是,在进行多色印刷或灰度表现(階調表現)时,适合使用胶版印刷法或凹版印刷法。另外,在单色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凹版涂布法、辊涂法、逗号涂布法等涂布法。
<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
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是在将转印片设置于模具中而从模具中注射树脂时用于保护图案层免受墨液流动的影响的耐热层,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硬度。
作为此种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的材质,可以举出丙烯酸酯等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作为丙烯酸酯,还可以使用将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多元醇(甲基)丙烯酸酯、密胺(甲基)丙烯酸酯、三嗪系丙烯酸酯、环氧改性(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改性(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改性聚酯等不饱和烯属低聚物或不饱和烯属单体适当地混合,在由此而得的混合物中添加聚合引发剂、敏化剂而得的组合物等。
另外,作为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的材质,还可以使用具有反应性双键的化合物即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物质。例如,也可以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苯氧基二甘醇(甲基)丙烯酸酯等单官能型,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型。
另外,还可以是聚酯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低聚丙烯酸酯、醇酸丙烯酸酯、多元醇丙烯酸酯等低聚物等。此外,也可以是具有乙烯基或烯丙基的例如苯乙烯单体、α-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乙酸乙烯酯、戊烯、己烯、不饱和化合物等。在这些化合物中,为了进一步改善与印刷面(后述)的密合性、与基底保护材料的相溶性,有时还导入羟基、氨基、羧基、羰基、环氧基等极性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构成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的树脂,虽然在上述提及,然而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优选使用相同的树脂材料。如果第一屏蔽层的树脂材料与第二屏蔽层的树脂材料相同,则两者的密合性提高。
构成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的树脂的聚合物可以考虑到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前后的屏蔽层的物理的·化学的要求性能而设为特定的配合量。即,从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的固化性的方面考虑,将(甲基)丙烯酰基当量设为100~300g/eq,优选设为150~300g/eq。在(甲基)丙烯酰基当量大于300g/eq的情况下,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后的耐磨损性不够充分,另外难以得到小于100g/eq的聚合物。另外,从与并用的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反应性的方面考虑,将聚合物的羟值设为20~500,优选设为100~300。在羟值小于20的情况下,与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反应不够充分,转印片的第一屏蔽层、以及第二屏蔽层的热交联度降低。因此,会残留粘合性、或耐溶剂性不足,因而会有难以将转印片重复印刷或将转印片缠绕等不利情况。另外,很难得到羟值超过500的聚合物。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50000,优选为8000~40000。如果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小于5000,则会在转印片的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中残留粘合性或耐溶剂性不足,因此仍然难以将转印片重复印刷或将转印片缠绕,会有无法得到鲜明的图样等不利情况。另外,在超过50000的情况下,树脂粘度变得过高,墨液的涂布操作性降低。
作为聚合物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有[1]向含有羟基的聚合物的侧链的一部分中导入(甲基)丙烯酰基的方法、[2]使含有羟基的α,β-不饱和单体与含有羧基的共聚物进行缩合反应的方法、[3]使含有环氧基的α,β-不饱和单体与含有羧基的共聚物进行加成反应的方法、[4]使α,β-不饱和羧酸与含有环氧基的聚合物进行反应的方法等。
以方法[4]为例,对本发明中所用的聚合物的制造方法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例如,可以利用使丙烯酸等α,β-不饱和羧酸与具有缩水甘油基的聚合物进行反应的方法来容易地获得本发明中所用的聚合物。作为具有缩水甘油基的聚合物所优选的聚合物,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均聚物、以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与不含有羧基的α,β-不饱和单体的共聚物等。作为该不含有羧基的α,β-不饱和单体,可以例示出各种(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乙酸乙烯酯、丙烯腈等。如果使用含有羧基的α,β-不饱和单体,则会在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共聚反应时产生交联,发生高粘度化或凝胶化,因此不优选。
在采用上述[1]~[4]的各方法时,为了满足有关聚合物的上述数值限定范围,需要适当地进行使用单体或聚合物的种类、它们的使用量等条件设定。该操作对于本领域专业人员来说是众所周知的。
作为本发明中与聚合物并用的多官能异氰酸酯,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例如,可以使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氢化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1,6-己烷二异氰酸酯、上述的三聚物、使多元醇与上述二异氰酸酯反应而得的预聚物等。本发明中,将多官能异氰酸酯与聚合物并用的理由是,在图案层上层叠第一屏蔽层、以及第二屏蔽层时,在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前保持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的粘合性低,并且在形成图案层、粘接层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墨液中所含的溶剂的耐受性。即,使聚合物中所含的羟基与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反应,形成轻度的热交联物,从而赋予上述性能。
聚合物与多官能异氰酸酯的使用比例是以使得聚合物中的羟基数与异氰酸酯基数的比例为1/0.01~1/1、优选为1/0.05~1/0.8的方式确定的。
另外,第一屏蔽层、以及第二屏蔽层中所用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除了聚合物及多官能异氰酸酯以外,根据需要可以还含有如下所示的成分。即反应性稀释单体、溶剂、着色剂等。另外,在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使用电子束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光聚合引发剂地发挥出充分的效果,然而在使用紫外线的情况下,需要添加公知的各种光聚合引发剂。另外,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既可以是着色的,也可以是未着色的。
在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中所用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根据需要也可以含有润滑剂。这是因为,由于第一屏蔽层、以及第二屏蔽层的表面被粗面化,因此易于以片的形式来卷绕,不易产生粘连。另外,可以增大对擦划或刮划的抵抗性。作为润滑剂,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石蜡、固体石蜡、合成石蜡、褐煤蜡等石蜡类,硅酮系、氟系等的合成树脂类。以0.5~15重量%、优选以1~6重量%的量含有润滑剂。如果润滑剂的量低于0.5重量%,则防止粘连或抵抗摩擦刮划的效果就会变小,如果高于15重量%,则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的透明性就会变得极差。
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中所用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包含烯属不饱和基、羟基和异氰酸酯基。当加热该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时,羟基与异氰酸酯基就会反应,将树脂交联。另外,如果将该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暴露于活性能量射线中,则烯属不饱和基就会聚合,将树脂交联。也就是说,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中所用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利用热及活性能量射线两者来交联。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屏蔽层和第二屏蔽层中,添加有由下述的化学式表示的硅烷偶联剂。
这里,式中的R是含有至少1个以上的环氧丙氧基、乙烯基、甲基丙烯酰基、巯基、苯乙烯基中的任一种的烷基直链,D是OMe、OEt、OEtOMe、OEtOEt中的任一种,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R优选为环氧丙氧基丙基。
这里,当将硅烷偶联剂添加到第一屏蔽层中时,硅烷偶联剂与第一屏蔽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会反应。在第二屏蔽层中也相同,当向第二屏蔽层中添加硅烷偶联剂时,硅烷偶联剂与第二屏蔽层的以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就会反应。这里,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接触。这样,上述反应中得到的反应物之间相互作用,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在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剥离。
另外,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接触。由此,在添加有硅烷偶联剂的第一屏蔽层中,如上所述地反应而得的反应物就会与图案层接触。这样,该反应物与构成图案层的聚氨酯就会相互作用,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之间的层间剥离。
另外,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提高的结果是,不需要在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之间形成锚固层。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图案层的墨液流动。
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优选为第一屏蔽层、或第二屏蔽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5.0w%。如果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小于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w%,则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密合性基本上不会提高。另一方面,如果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超过5.0w%,则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发生凝胶化,因此无法适当地层叠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层间的密合性提高后,如果在第二屏蔽层上形成添加有上述硅烷偶联剂的第三屏蔽层,则第二屏蔽层与第三屏蔽层的密合性提高,可以抑制两者之间的层间剥离。其结果是,可以形成多个屏蔽层,屏蔽层整体的硬度变得非常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总厚度优选为1μm~10μm。如果上述总厚度小于1μm,则会丧失耐热性,在图案层中产生墨液流动。另一方面,如果上述总厚度超过10μm,则会产生粘连。鉴于以上的情况,上述总厚度优选为1μm~10μm。
另外,通过对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进行光照射或电子束照射,从而可提高第一屏蔽层和第二屏蔽层的硬度。这样,在使用转印片制成加饰成形品时,可以保护形成于第一屏蔽层上的图案层免受从模具注射出的树脂的热压的影响。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图案层的墨液流动。
<锚固层>
锚固层为了提高第二屏蔽层与粘接层的密合性而形成于第二屏蔽层与粘接层之间。即,锚固层是防止在第二屏蔽层与粘接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剥离的层。作为锚固层的材质,可以使用聚氨酯、密胺树脂、纤维素酯树脂、含有氯的橡胶树脂、含有氯的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乙烯共聚物树脂等,而在上述树脂当中,优选使用聚氨酯。
这是因为,在这里,当将硅烷偶联剂添加到第二屏蔽层中时,硅烷偶联剂与第二屏蔽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就会反应。在这里,第二屏蔽层与锚固层接触。这样,利用上述反应物与构成锚固层的聚氨酯的相互作用,第二屏蔽层与锚固层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第二屏蔽层与锚固层之间的层间剥离。
另外还因为,与使用其他的树脂的情况相比,与后述的粘接层的密合性更高。因此,如果在锚固层中使用聚氨酯,则在将基体片从被转印物中剥离时,可以抑制在第二屏蔽层与锚固层、以及锚固层与粘接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剥离。
<粘接层>
粘接层根据需要被设于转印层中最接近被转印体的面。粘接层是转印时将转印层3与被转印体粘接的层。作为粘接层,适当地使用适于被转印体的热敏性或压敏性的树脂。例如,在被转印体的材质为丙烯酸系树脂的情况下,使用丙烯酸系树脂较好。
另外,在被转印体的材质为聚苯醚·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苯乙烯共聚物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掺混树脂的情况下,只要使用与这些树脂具有亲和性的丙烯酸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等即可。此外,在被装饰物的材质为聚丙烯树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氯化聚烯烃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环化橡胶、苯并呋喃-茚树脂。
另外,也可以在基体片与转印层之间形成脱模层。脱模层既可以在转印时与基体片一起从转印层中分离,也可以从基体片中分离而形成为转印层的最外表面。作为脱模层的材质,可以使用密胺系树脂、硅酮系树脂、氟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尿素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石蜡系树脂及它们的复合物等。
[转印片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本发明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发明的转印片除了在转印层的第一屏蔽层和第二屏蔽层中添加硅烷偶联剂以外,与以往的转印片相同地制造。
例如,准备基体片,在其一面依次形成构成转印层的层。构成转印层的层如上所述,为图案层、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锚固层、粘接层。如果需要,则在转印层所接触的一侧的基体片的面形成脱模层。
[向物品上的转印方法]
下面,对使用本发明的转印片来制造加饰成形品的方法进行说明。图2是使用本发明的转印片和转印机来制造加饰成形品时的剖面图。图3是将本发明的转印片用于模内成形中而制造加饰成形品时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在使用转印机的情况下,将转印片的转印层3侧(基体片2的相反一侧)的面叠加在被转印体20的表面,使用辊转印机、UP-DOWN转印机等转印机21,从转印片1的基体片2侧施加热及压力。通过如此操作,从而将转印片1与被转印体20的表面粘接。然后,当冷却后将基体片2剥离时,将转印层3转印到被转印体20的表面,物品的表面被涂布(装饰)。
被转印体20的材质只要是以往利用转印片加以转印的材质、或对粘接层的成分加以斟酌而可将转印层粘接在其表面的材质,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用各种合成树脂、金属、玻璃、木、纸制成的构件、它们的涂装物及装饰物用作被转印体。
如图3所示,在模内成形中,首先,向成形用模具内,以使基体片2与模具(固定模22)的内面接触的朝向送入转印片1。然后,关闭模具(固定模22、可动模23),以使熔融树脂24与转印片1的转印层3侧(基体片2的相反一侧)的面接触的方式,即,以使转印片1被熔融树脂24与模具(可动型23)的内面夹持的方式,使熔融树脂24充满模具内。其结果是,使熔融树脂24成形,同时将转印片1粘接在树脂成形品的表面。冷却树脂成形品,打开模具,取出树脂成形品。最后当剥离基体片2时,将转印层3转印到树脂成形品的表面,树脂成形品的表面被涂布(装饰)。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转印层3从基体片2一侧起依次具有第一硬涂层9、第二硬涂层10、图案层4、第一屏蔽层5、第二屏蔽层6、锚固层7、以及粘接层8。
<第一硬涂层·第二硬涂层>
第一硬涂层、以及第二硬涂层在转印后将基体片从被转印体中剥离时,配置于被转印体的表面,为了保护被转印体而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硬度。第一硬涂层、第二硬涂层中所用的聚合物、多官能异氰酸酯、及其制造方法分别与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中所示的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优选使用相同的树脂材料。如果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的树脂材料相同,则两者的密合性提高。
在第二硬涂层中,添加有由下述的化学式表示的硅烷偶联剂。
这里,式中的R是含有至少1个以上的环氧丙氧基、乙烯基、甲基丙烯酰基、巯基、苯乙烯基中的任一种的烷基直链,D是OMe、OEt、OEtOMe、OEtOEt中的任一种,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R优选为环氧丙氧基丙基。
当将硅烷偶联剂至少添加到第二硬涂层中时,硅烷偶联剂与第二硬涂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就会反应。这里,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接触。这样,该反应物与第一硬涂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就会相互作用。其结果是,由于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密合性提高,因此可以抑制在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剥离。
另外,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接触。由此,在添加有硅烷偶联剂的第二硬涂层中,如上所述地反应而得的反应物就与图案层接触。这样,该反应物与构成图案层的聚氨酯就会相互作用,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之间的层间剥离。
另外,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提高的结果是,不需要在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之间形成锚固层。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图案层的墨液流动。
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优选为第二硬涂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5.0w%。如果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小于第二硬涂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w%,则第二硬涂层与第一硬涂层的密合性基本上不会提高。另一方面,如果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超过5.0w%,则由于第二硬涂层发生凝胶化,因此无法在第一硬涂层上适当地层叠第二硬涂层。
如果在第二硬涂层中添加分子量100~500的硅烷偶联剂,则在第二硬涂层中,硅烷偶联剂与第二硬涂层的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就会反应。上述反应物与图案层接触。这样,利用该反应物与构成图案层的聚氨酯树脂的相互作用,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是,可以防止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之间的层间剥离。
另外,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提高的结果是,不需要在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之间形成锚固层。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因成形时的树脂压等而产生的图案层的墨液流动。
此外,图案层被第一屏蔽层与第二硬涂层夹持。其结果是,成形时由树脂压造成的冲击不易向图案层传递,因此可以抑制成形时的图案层的变形。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因成形时产生的树脂压而造成的图案层的墨液流动。
在提高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的密合性后,通过向第一硬涂层中也添加硅烷偶联剂,从而即使在第一硬涂层上形成了第三硬涂层,也可以抑制第一硬涂层与第三硬涂层之间的层间剥离。这样,如果形成多个以上的硬涂层,则硬涂层整体的硬度就会非常高。
另外,如果基体片是树脂片、金属箔、纤维素系片、或者上述各片的复合体,则因硅烷偶联剂的添加而使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的密合性提高,与之相伴地,基体片从第一硬涂层中的剥离性提高。
另外,在将层叠有第一硬涂层、第二硬涂层、图案层、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的转印片暴露于多湿或使用醇的环境中的情况下,若水或醇等进入图案层,则图案层会溶胀,有时会损害构成图案层的设计的形状。
但是,如果像本构成那样,按照被添加有硅烷偶联剂的第一屏蔽层和第二硬涂层夹持图案层的方式来形成,则第一屏蔽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以及第二硬涂层与图案层的密合性就会提高。由此,可以利用第一屏蔽层和第二硬涂层可靠地保护图案层。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的总厚度优选为1μm~10μm。如果上述厚度小于1μm,则硬涂层整体的耐磨损性、耐药品性就会变弱。相反,如果上述厚度超过10μm,则会产生粘连的问题。
利用以下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它们。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以“份”或“%”表示的量只要没有特别指出,就是重量基准。实施例及比较例是基于以下的评价基准进行评价的。
[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使用厚38μm的聚酯树脂膜作为基体片,在基体片上利用凹版印刷法以1μm的厚度涂布密胺树脂系脱模剂而形成脱模层,然后在脱模层上利用凹版印刷法涂布聚氨酯,形成图案层。在其上利用凹版印刷法形成配合有下述清漆A200份(固体成分100份)、1,6-己烷二异氰酸酯三聚物(商品名CORONATEHX、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5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184、Ciba-Geigy公司制)5份、以及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商品名KBM-100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1份的第一屏蔽层。将第一屏蔽层的厚度设为4μm。继而,通过在150℃下加热20秒而使第一屏蔽层半交联固化,在第一屏蔽层上,利用凹版印刷法形成配合有下述清漆A200份(固体成分100份)、1,6-己烷二异氰酸酯三聚物(商品名CORONATEHX、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5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184、Ciba-Geigy公司制)5份、以及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品名KBM-100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1份的第二屏蔽层。将第二屏蔽层的厚度设为4μm。通过在150℃下加热20秒而使第二屏蔽层半交联固化,在第二屏蔽层上,使用聚氨酯形成为锚固层、使用丙烯酸类树脂形成为粘接层,从而得到转印片。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凹版印刷法来形成各层。
需要说明的是,清漆A如下所示地得到。首先,向具备搅拌装置、冷却管、滴液漏斗及氮气导入管的反应装置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以下称作GMA)175份、甲基丙烯酸甲酯(以下称作MMA)75份、月桂基硫醇1.3份、乙酸丁酯1000份及2,2′-偶氮二异丁腈(以下称作AIBN)7.5份后,在氮气气流下用大约1时间将体系内温度升高到大约90℃,保温1小时。然后,从预先加入了包含GMA525份、MMA225份、月桂基硫醇3.7份及AIBN22.5份的混合液的滴液漏斗中,在氮气气流下将混合液用大约2小时滴加到体系内,保持相同温度3小时后,加入AIBN10份,保温1小时。其后,升温到120℃,保温2小时。冷却到60℃后,将氮气导入管替换为空气导入管,加入丙烯酸(以下称作AA)355份、对羟基苯甲醚(メトキノン)2.0份及三苯基膦5.4份并混合后,在空气鼓泡下,升温到110℃。在相同温度下保温8小时后,加入对羟基苯甲醚1.4份,冷却,加入乙酸乙酯以使不挥发成分为50%,得到清漆A。清漆A中所含的聚合物的丙烯酰基当量为270g/eq,羟值为204,重均分子量为18000(由借助GPC的苯乙烯换算而得到)。
使用该转印片,利用成形同步转印法,转印到成形品的表面后,剥离基体片,照射紫外线,使第一屏蔽层及第二屏蔽层完全地交联固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下述(1)~(3)的评价方法,将成形条件设为树脂温度240℃、模具温度55℃、树脂压力约300kg/cm2,成形树脂使用丙烯酸类树脂,制成纵95mm、横65mm、竖向尺寸为4.5mm、角部的R为2.5mm的托盘状成形品(加饰成形品),进行了各种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下述(4)的墨液流动的评价方法,将成形条件设为树脂温度240℃、模具温度50℃、树脂压力约300kg/cm2,成形树脂使用聚碳酸酯树脂,制成纵50mm、横50mm、宽0.7mm的板状的成形品(加饰成形品)并进行了评价。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情况下照射条件都设为120w/cm、6灯、灯高度10cm、传送带速度15m/min。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2~10及比较例1~10〕
除了将第一屏蔽层的树脂、第二屏蔽层的树脂、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总厚度如表1所示地加以改变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操作,制作转印片,得到转印后的成形品(加饰成形品),进行了各种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评价方法〕
(1)密合性(划格法)
对加饰成形品的密合性进行了测定。密合性的测定方法是依照JISK5600-5-6中记载的划格法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层间的密合性评价是利用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的。
(2)抗粘连性
对转印片的耐粘连进行了测定。抗粘连性的测定方法是依照JISK5701-1的6.2.2中记载的抗粘连性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层的抗粘连性评价是利用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的。
(3)耐醇性
将加饰成形品在甲醇溶液中浸渍10分钟后,自然干燥60分钟。然后对于自然干燥后的加饰成形品,依照JISK5600-5-6中记载的划格法进行了试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述的结果,利用下述的基准进行了评价。
(4)墨液流动
使用Keyence株式会社制的显微镜(商品名:DigitalMicroscope、型号:VHX-900),观察了加饰成形品的表面。此外,测定了在图案层中产生的墨液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案层的墨液流动,利用下述的基准进行了评价。
在加饰成形品的表面确认出1个直径3.5mm以下的孔。
在加饰成形品的表面确认出1个直径3.5mm~4.5mm以下的孔。
× 在加饰成形品的表面确认出1个直径超过4.5mm的孔。
[表1]
〔评价结果〕
从表1的评价结果可以明确以下的情况。在向第一屏蔽层和第二屏蔽层中以聚合物比0.5~5.0w%添加硅烷偶联剂的实施例1~9中,对于密合性、耐醇性、墨液流动来说,大致上良好,抗粘连性优异。另一方面,对于在第一屏蔽层中没有添加硅烷偶联剂的比较例1而言,在密合性、耐醇性方面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就硅烷偶联剂的分子量超过500的比较例2而言,在密合性、抗粘连性、耐醇性方面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硅烷偶联剂的分子量小于100的比较例3中,第一屏蔽层的涂装工序本身无法进行。
在第一屏蔽层中添加了与实施例1~4相同的硅烷偶联剂的比较例4、5中,就硅烷偶联剂的量过少的比较例4而言,在密合性、耐醇性方面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就硅烷偶联剂的量过大的比较例5而言,第一屏蔽层的涂装工序本身无法进行。
另外,在添加了将氨基硅烷、脲基硅烷、异氰酸酯硅烷作为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的比较例6~8中,无法进行第一屏蔽层的涂装工序。
另外,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总厚度为0.5μm以下的比较例9中,对于墨液流动而言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总厚度为10μm以上的比较例11中,对于抗粘连性而言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对于图案层中所用的树脂,使用盐酸-乙酸乙烯酯替换了聚氨酯,在这样的比较例10中,对于密合性、耐醇性、墨液流动来说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实施方式2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使用厚38μm的聚酯树脂膜作为基体片,在基体片上利用凹版印刷法以1μm的厚度涂布密胺树脂系脱模剂而形成脱模层。其后,在脱模层上利用凹版印刷法形成配合有下述清漆A200份(固体成分100份)、1,6-己烷二异氰酸酯三聚物(商品名CORONATEHX、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5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184、Ciba-Geigy公司制)5份及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品名KBM-100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1份的第一硬涂层。将第一硬涂层的厚度设为0.7μm。继而,通过在150℃下加热20秒而使第一硬涂层半交联固化,在第一硬涂层上,利用凹版印刷法形成配合有下述清漆A200份(固体成分100份)、1,6-己烷二异氰酸酯三聚物(商品名CORONATEHX、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5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184、Ciba-Geigy公司制)5份、以及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品名KBM-100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1份的第二硬涂层。将第二硬涂层的厚度设为4μm。通过在150℃下加热20秒而使第二硬涂层半交联固化,形成第二硬涂层。在第二硬涂层上,利用凹版印刷法涂布聚氨酯树脂,形成图案层。在图案层上利用凹版印刷法形成配合有上述清漆A200份(固体成分100份)、1,6-己烷二异氰酸酯三聚物(商品名CORONATEHX、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5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184、Ciba-Geigy公司制)5份及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品名KBM-100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1份的第一屏蔽层。将第一屏蔽层的厚度设为4μm。继而,通过在150℃下加热20秒而将第一屏蔽层半交联固化,在第一屏蔽层上,利用凹版印刷法形成配合有下述清漆A200份(固体成分100份)、1,6-己烷二异氰酸酯三聚物(商品名CORONATEHX、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5份及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184、Ciba-Geigy公司制)5份、以及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品名KBM-100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1份的第二屏蔽层。将第二屏蔽层的厚度设为0.7μm。通过在150℃下加热20秒而将第二屏蔽层半交联固化,在第二屏蔽层上,使用聚氨酯形成为锚固层,使用丙烯酸类树脂形成为粘接层,得到转印片。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凹版印刷法形成各层。
使用该转印片,利用成形同步转印法转印到成形品的表面,然后剥离基体片,照射紫外线而使第一屏蔽层及第二屏蔽层完全地交联固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为了评价下述(1)~(5)而制成的成形品(加饰成形品)的成形条件、使用树脂、以及照射条件(以下称作成形条件等)而言,与实施方式1中为了评价(1)~(3)而制成的成形品的成形条件等的情况相同。对于为了评价(6)而制成的成形品的成形条件等而言,与实施方式1的为了评价(4)而制成的成形品的成形条件等的情况相同。将其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10及比较例1~10〕
除了将硬涂层的树脂、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图案层的树脂如表2所示地改变以外,与实施例1进行相同的操作,制作转印片,得到转印后的成形品(加饰成形品),进行了各种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评价方法〕
(1)铅笔硬度
作为屏蔽层整体(将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合在一起的部分)和硬涂层整体(将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合在一起的部分)的硬度评价,利用依照JISK5400的方法,测出加饰成形品的铅笔硬度。
(2)密合性(划格法)
对于加饰成形品中的第一硬涂层、第二硬涂层、图案层、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以下称作转印层)间的密合性进行了测定。密合性的测定方法是依照JISK5600-5-6中记载的划格法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转印层间的密合性评价是利用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的。
(3)抗粘连性
对转印片的转印层的抗粘连进行了测定。抗粘连性的测定方法是依照JISK5701-1的6.2.2中记载的抗粘连性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层的抗粘连性评价是利用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的。
(4)耐醇性
将加饰成形品在甲醇溶液中浸渍10分钟后,自然干燥60分钟。然后对于自然干燥后的加饰成形品,依照JISK5600-5-6中记载的划格法进行了试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述的结果,利用下述的基准进行了评价。
(5)耐磨损性
依照JISK7204,使用(株)安田精机制作所制的TABER摩擦试验机(磨损轮:CS-10、载荷:1Kg/arm、转速:500回转),对加饰成形品的表面进行了摩擦。此后,测定出直到转印层磨损而贯穿为止的磨损轮的转速。需要说明的是,转印层的耐磨损性是利用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的。
要使之贯穿而需要1000次以上的转速。
要使之贯穿而需要500~1000次的转速。
× 要使之贯穿而需要小于500的转速。
(6)墨液流动
使用Keyence株式会社制的显微镜(商品名:DigitalMicroscope、型号:VHX-900),观察了加饰成形品的表面。此后,测定了在图案层中产生的墨液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案层的墨液流动,利用下述的基准进行了评价。
在加饰成形品的表面确认出1个直径3.5mm以下的孔。
在加饰成形品的表面确认出1个直径3.5mm~4.5mm以下的孔。
× 在加饰成形品的表面确认出1个直径超过4.5mm的孔。
[表2]
〔评价结果〕
从表2的评价结果可以明确如下的情况。对于在第二硬涂层、第一屏蔽层、以及第二屏蔽层中以聚合物比0.5~5.0w%添加了硅烷偶联剂的实施例1~9而言,铅笔硬度为2H以上,耐磨损性、密合性、墨液流动大致良好,抗粘连性及耐醇性优异。
另一方面,对于在第二硬涂层、第一屏蔽层、以及第二屏蔽层中没有添加硅烷偶联剂的比较例1而言,在耐醇性以及密合性方面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对于硅烷偶联剂的分子量超过500的比较例2而言,在密合性、抗粘连性、耐醇性方面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对于硅烷偶联剂的分子量小于100的比较例3而言,第一硬涂层、第一屏蔽层的涂装工序本身无法进行。
在第二硬涂层、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中添加了与实施例1~3相同的硅烷偶联剂的比较例4、5、9中,就硅烷偶联剂的量过少的比较例4而言,在密合性、耐醇性方面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就硅烷偶联剂的量过大的比较例5而言,硬涂层的涂装工序本身无法进行。比较例9中,即使硅烷偶联剂的量与实施例2大致相同,但是在图案层为盐酸-乙酸乙烯酯树脂单体的情况下,在密合性、耐醇性、墨液流动方面也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比较例10中,即使硅烷偶联剂的量与实施例2大致相同,但是在锚固层为盐酸-乙酸乙烯酯树脂单体的情况下,在密合性方面也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另外,在添加了将氨基硅烷、脲基硅烷、异氰酸酯硅烷作为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的比较例6~8中,无法进行硬涂层的涂装工序。
另外,在第一硬涂层与第二硬涂层的总厚度为10μm以上的比较例11中,对于抗粘连来说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相反,在上述总厚度小于0.5μm的比较例12中,对于耐磨损性而言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Claims (7)

1.一种转印片,
其具备:
基体片、
形成于所述基体片上的图案层、
形成于所述图案层上的第一屏蔽层、
形成于所述第一屏蔽层上的第二屏蔽层、
形成于所述第二屏蔽层上的锚固层、以及
形成于所述锚固层上的粘接层,
所述图案层包含聚氨酯,
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第二屏蔽层是保护所述图案层免受成形时产生的热的影响的层,是对下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进行电子束照射或光照射而得的树脂,所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是添加有分子量100~500的由下式表示的硅烷偶联剂且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所述锚固层包含聚氨酯,
式中的R是含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环氧丙氧基、乙烯基、甲基丙烯酰基、巯基、苯乙烯基中的任一种的烷基直链,D是OMe、OEt、OEtOMe、OEtOEt中的任一种,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片,
其具备:
形成于所述基体片与所述图案层之间的第一硬涂层、和
形成于所述第一硬涂层与所述图案层之间的第二硬涂层,
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二硬涂层是保护被转印品的表面的层,包含将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在所述第二硬涂层中至少添加有分子量100~500的由下式表示的硅烷偶联剂,
式中的R是含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环氧丙氧基、乙烯基、甲基丙烯酰基、巯基、苯乙烯基中的任一种的烷基直链,D是OMe、OEt、OEtOMe、OEtOEt中的任一种,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片,其中,
所述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是第一屏蔽层、或第二屏蔽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5.0w%。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片,其中,
所述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是添加有该硅烷偶联剂的硬涂层中的树脂成分的0.5~5.0w%。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片,其中,
所述第一屏蔽层与所述第二屏蔽层的总厚度为1~10μ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片,其中,
所述第一硬涂层与所述第二硬涂层的总厚度为1μm~1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片,其中,
所述基体片是树脂片、金属箔、纤维素系片、或者所述各片的复合体。
CN201310348800.8A 2012-08-15 2013-08-12 抑制墨液流动的产生的转印片 Active CN1035873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0184A JP5116900B1 (ja) 2012-08-15 2012-08-15 インキ流れの発生を抑制する転写シート
JP2012-180184 2012-08-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87329A CN103587329A (zh) 2014-02-19
CN103587329B true CN103587329B (zh) 2016-02-03

Family

ID=47676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48800.8A Active CN103587329B (zh) 2012-08-15 2013-08-12 抑制墨液流动的产生的转印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16900B1 (zh)
CN (1) CN1035873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05545B1 (en) * 2015-06-04 2020-10-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m for in-mold molding, in-mold 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in-mold molded article
CN112622382B (zh) * 2020-12-25 2023-04-07 保定乐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膜、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594A (ja) * 1997-07-18 1999-02-09 Sanei Chem Kk 熱転写捺染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法
JP2000103196A (ja) * 1998-09-28 2000-04-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転写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転写方法
JP2001113824A (ja) * 1999-10-15 2001-04-24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可逆性感熱記録材の転写シート
JP2002200871A (ja) * 2000-10-24 2002-07-16 Konica Corp 画像記録体、画像記録体形成方法及び画像記録体を用いた認証識別方法
JP5080079B2 (ja) * 2006-12-28 2012-11-21 大倉工業株式会社 転写シート
JP5095598B2 (ja) * 2008-12-25 2012-12-12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部分マット転写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0228315A (ja) * 2009-03-27 2010-10-14 Dic Corp 熱転写用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33296A (ja) * 2009-08-04 2011-02-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蔵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37084A (ja) 2014-02-27
CN103587329A (zh) 2014-02-19
JP5116900B1 (ja) 2013-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6849B (zh) 转印片和转印片的制造方法
EP1125764B1 (en) Transfer material, surface-protective shee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molded article with these
TW445218B (en) A transfer material and a surface protecting sheet excellent in abrasion resistance and chemical resistan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molded article excellent in abrasion resistance and chemical resistance
US5993588A (en) Thermo and active energy ray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used for protecting layer of transfer material transfer material surface protecting materia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molded article excellent in abrasion resistance and chemical resistance
CN102753344B (zh) 硬涂层形成方法
CN102695618B (zh) 热转印用薄膜及使用其的加饰成形品
CN104972779A (zh) 用于转印印刷的无基材粘接转印带及其制造方法
US20150259540A1 (en) Hydraulic transfer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ecorated molded article using same
KR20110133543A (ko) 공정 박리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3303048A (zh) 装饰用转印膜及成型品
TW201247408A (en) Base membrane of laminated body for transfer printing, laminated body for transfer printin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ase membrane
CN103587329B (zh) 抑制墨液流动的产生的转印片
KR101291937B1 (ko) 하드코팅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저온 성형성 및 슬립성이 우수한 하드코팅 형성용 시트
CN102365179A (zh) 硬涂层组合物、使用其的多层薄片,及其制备方法
JP5159980B1 (ja) クラックの発生を抑制できる転写シート
JP5889179B2 (ja) 加飾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WO2006035708A1 (ja) 水圧転写模様層の保護用塗料組成物、加飾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04656B2 (ja)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樹脂硬化物、積層フィルム、転写フィルム及び積層体
JP2012172094A (ja) 成形用樹脂組成物、シート、粘着シート、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成型体
JP3585748B2 (ja) 転写材、および転写材を用いた耐候性、耐磨耗性および耐薬品性に優れた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KR101178641B1 (ko) 신규한 아크릴레이트계 공중합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하드 코팅 조성물
JP3514640B2 (ja) 耐候性、耐磨耗性および耐薬品性に優れた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H10297185A (ja) 転写材、表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耐光性、耐磨耗性、耐薬品性に優れた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KR101392217B1 (ko) 스탬핑 호일용 착색 조성물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스탬핑 호일
CN110843396B (zh) 一种高拉伸片材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