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2404A - 一种海岛复合纤维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岛复合纤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2404A
CN103572404A CN201310315513.7A CN201310315513A CN103572404A CN 103572404 A CN103572404 A CN 103572404A CN 201310315513 A CN201310315513 A CN 201310315513A CN 103572404 A CN103572404 A CN 1035724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sland
fiber
composite fibre
polypropylene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155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2404B (zh
Inventor
曹健
倪春健
施泽顺
望月克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31551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724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72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2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2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24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岛复合纤维,其中海成分为聚酰胺,岛成分为聚丙烯或者改性聚丙烯;单根纤维横截面上岛的个数为10~10000个,其中最外侧的岛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1μm~3.0μm;所述海岛复合纤维的密度为0.92~1.05g/cm3。该海岛复合纤维不仅保留了聚丙烯的轻量性,其可纺性和可加工性也很优良,同时由上述纤维制成的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湿特性和染色性。

Description

一种海岛复合纤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岛复合纤维。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纺织产品的发展逐渐趋于轻薄化,密度在1.0g/cm3左右的轻量纤维也随之出现。轻量纤维的性能优越、附加值高且具有多元化功能,受到世界化纤界的广泛关注。
最常用的实现轻量的方法是多孔化或中空化。如专利CN201110008615.5公开了一种多孔的尼龙纤维,由实心的芯部和多孔的外壳部构成,外部的孔是通过金属盐溶液处理后得到的,这种纤维在实现保温效果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轻量性。日本专利特开2004-43999公开了一种中空尼龙短纤维,由皮成分为聚酰胺、芯成分为聚酯的芯鞘复合纤维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减量后得到。但是这两种方法均要进行减量处理,加工步骤多且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
    另外,也有相关文献中提到过通过两种不同密度的聚酯进行复合纺丝的技术来实现轻量的目的。例如文献“丙纶可染性技术进展”(《染料与染色》,第42卷第4期,第34-36页,2005年8月)公开了以聚丙烯作为芯层、可染高聚物如PA、PET、PVA、PBT等作为皮层的复合丝,这种复合丝不仅保留了聚丙烯的轻量,还保留了聚酰胺优良的吸湿特性。但是由于聚丙烯和聚酰胺等聚合物的相容性差,在纤维的后加工及织物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界面剥离、纤维表面破裂等问题。
因此,开发性能优越、市场前景广阔的轻量吸湿素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吸湿性的轻量海岛复合纤维,且在后续的加工及使用过程中纤维的岛成分不易产生剥离。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海岛复合纤维,其中海成分为聚酰胺,岛成分为聚丙烯;单根纤维横截面上岛的数量为10~10000个,其中最外侧的岛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1μm~3.0μm;所述海岛复合纤维的密度为0.92~1.05g/cm3
所述聚酰胺为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610等,或者是它们的改性聚酰胺。上述岛成分聚丙烯为常规聚丙烯或改性聚丙烯,其中优选改性聚丙烯。所说的改性聚丙烯为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马来酰亚胺接枝聚丙烯、丙烯酸接枝聚丙烯或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丙烯,或者前述一种或几种接枝聚丙烯和常规聚丙烯的共混聚丙烯。改性聚丙烯的接枝率为0.01~2.0%。此处所说的常规聚丙烯为未经过改性的普通聚丙烯。将接枝聚丙烯和常规聚丙烯共混时,可以通过挤出机共混挤出后得到共混切片使用,也可以将两种物质混合直接投入纺丝机中进行熔融纺丝。
聚丙烯与聚酰胺的相容性较差,采用普通的皮芯复合技术或海岛复合技术生产的聚丙烯与聚酰胺的复合纤维,在随后的高次加工如拉伸或假捻时会出现界面剥离及皮层破裂的现象,导致最终织物的外观不良。
本发明的重要技术特征之一是单纤维中最外侧岛的外表面到纤维表面的距离为0.1μm~3.0μm。与普通的海岛纤维相比,本发明所述纤维的外层海成分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所有的岛成分都被包围在海成分中,且最外侧岛与纤维表面有足够大的距离,以防止岛成分从纤维表面发生界面剥离,且该外层海成分还可以提高复合纤维的吸湿性。在满足复合纤维轻量性和细纤度的条件下,最外侧岛到纤维表面的距离越大,也外层海成分越厚,纤维中的岛成分越安定,同时纤维的吸湿性也越好。
所述海岛复合纤维的单纤维横截面上最外侧的岛与纤维表面的距离可以为0.1μm~0.6μm。
所述海岛复合纤维的单纤维横截面上最外侧的岛与纤维表面的距离也可以为大于0.6μm小于等于3.0μm。
优选海岛复合纤维的单纤维横截面上最外侧岛的外表面到纤维表面的距离为0.6μm~2.0μm。最外侧的岛的外表面到纤维表面的距离越大,也就是外层海成分越厚,纤维制得的织物经深色染色后,其织物的发色性能会越好。最外侧的岛的外表面到纤维表面的距离太大的话,海成分所需求的比例也就会增加,导致纤维的整体密度增加,不能满足轻量化的要求。
另外,本发明所述海岛复合纤维中,每根单纤维横截面上岛的数量为10~10000。纤维中岛的数量越多,岛的比表面积越大,岛成分与海成分的接触面积也就越大,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岛成分的剥离问题。更进一步的,当岛成分使用改性聚丙烯时,由于聚丙烯上接枝有极性有机单体,从而可以减小非极性聚合物聚丙烯和极性聚合物聚酰胺的表面张力,提高两者的相容性,使得纤维中的岛成分更难剥离,更好地提高纤维的耐磨性。
但是岛的数量过多后会导致最外侧岛的外表面到纤维表面的距离变小,所以单纤维中横截面上岛的数量优选50~8000,更优选60~4000。
普通的海岛喷丝板是很多个芯鞘复合的组合体,所以在喷丝板的加工时存在岛数的限定。本发明中使用的喷丝板是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与普通海岛喷丝板相比,该喷丝板可以实现单纤维中的多岛化。所述分配型喷丝板主要包括计量部分、分配部分及吐出部分,其中分配部分由多块板构成,每块板的厚度为0.2mm左右,板上面具有孔及沟槽,通过改变板的数量可以调整岛数在10~10000范围内变化,而通过改变板上孔的位置及沟槽的流向和数量可以而自由控制岛成分的断面形状。岛成分的断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扁平形、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三叶形、十字形或六叶形等。岛成分断面的异形度越大,其与海成分相接触的表面积越大,从而也更容易避免岛成分的剥离问题。但是异形度过大纺丝困难,从纤维的剥离性和纺丝方面考虑优选岛成分的断面形状为三角形或十字形。
本发明所述海岛复合纤维一般作为织物用,其单纤维纤度在0.5detx~5dtex范围之内。单纤维的断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扁平形、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三叶形、十字形或六叶形等。
上述海岛复合纤维不仅保留了聚丙烯的轻量性,其可纺性和可加工性也很优良。另外,根据使用需求的不同,该纤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纤维进行共混加工。
本发明所涉及的主要测试方法包括以下4个:
(1)密度测定:
    根据标准JIS L1013:2010进行测定。
(2)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相邻两岛间距离及岛面积的测定方法:
    先把纤维在长方向的任意位置切断,用岛津公司生产的SS550型走查型电子显微镜(SEM)将得到的纤维断面拍成放大倍率为5000倍的照片。根据需要也可以先进行金属染色。以同样的处理方法取多根纤维进行拍摄。然后分别选取10张照片用图像处理软件(WINROOF)进行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相邻两岛间距离以及岛面积的测定,最终结果取该10张照片的平均值。
(3)吸湿性:
    △MR是指穿衣服时,衣服内的湿气排出而使人体感到舒适的指标。△MR是以30℃、90%RH的吸湿率(MR2)减去20℃、65%RH的吸湿率(MR1)得到的差值(△MR(%)=MR2-MR1)。△MR越大,吸湿能力越强,穿着时的舒适性越好;
MR1、MR2的计算公式如下:
MR1(%)=(W1-W3)/W3,MR2(%)=(W2-W3))/W3
W1:在20℃×65%RH的气氛中放置24小时后试验片的质量(g),
W2:在30℃×90%RH的气氛中放置24小时后试验片的质量(g),
W3:在绝对干燥状态下试验片的质量(g)。
(4)纤维剥离度:
从织物中抽出纤维后,在岛津公司生产的SS550型走查型电子显微镜(SEM)将得到的纤维断面拍成放大倍率为5000倍的照片。以同样的处理方法取多根纤维进行拍摄。然后分别选取10张照片,观察照片中岛成分的剥离状况,判断标准如下:
4级:不剥离,
3级:剥离5%以内,
2级:剥离5%~10%,
1级:剥离10%以上;
最终结果取该10张照片的平均值。
(5)染色性评价方法:
将得到的纤维进行筒编,用下述条件进行染色评价。用高温染色试验机UR·MINI-COLOR(红外线小型染色剂(TEXAM技术研究制造)在95℃× 40min的条件下进行染色。此时所用处理液如下所示:
Lanasyn Black M-DL(科莱恩 染料)  4%owf 
LyogenNH (科莱恩 匀染剂) 0.5%owf
醋酸 1g/L
醋酸钠 0.5g/L
浴比:1:20  
染色后,在70℃×20min的条件下使用如下处理液进行固色处理。
OptifixHF(科莱恩 固色剂) 2%owf
酢酸(调整PH4)
浴比:1:20
然后,将筒编物水洗、风干后用作评价
样品。将样品重叠成8层后用分光测色计(Datacolor Asia Pacific(H.K.)Ltd.制造的Datacolor650)测色,用L*表示。L*是指色系中的明度,数值越小染色性越好。
(6)接枝率测定:
接枝率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如化学滴定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元素分析法等,本发明中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接枝率的测定方法(化学滴定法)如下:
把接枝聚丙烯样品溶于150mL热二甲苯中(110℃以上),倒入200mL乙醇中,未反应的MAH单体和MAH均聚物溶解在乙醇中,沉淀物则为纯接枝聚丙烯,在真空烘箱中干燥24h后取1g纯化后的PP-g-MAH溶于100mL热二甲苯中,用0.04mol/L的KOH甲醇溶液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根据消耗掉的KOH甲醇溶液量,用下列公式计算接枝率:
Figure 293922DEST_PATH_IMAGE001
    式中Gd是PP-g-MAH的接枝率,V0是滴定接枝的PP消耗的KOH甲醇溶液的体积(mL),V是滴定未接枝PP时消耗的KOH甲醇溶液体积(mL),c是KOH的摩尔浓度,m是所滴定的PP-g-MAH的质量(g),98.06是MAH的分子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48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4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8,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7%。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2: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15/85,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48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25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15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8.0 ,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5%。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3级。
实施例3: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40/6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72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9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5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8,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9%。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4: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50/5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48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1.031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6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5,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1%。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5:
以聚酰胺66(NY6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48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8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4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8,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65%。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6: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48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4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8,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7%。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7: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48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4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十字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8,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7%。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8: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36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38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024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8,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7%。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9: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48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4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2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8,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7%。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3级。
实施例10: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24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35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204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9,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7%。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11: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58detx、单纤维数36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65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5,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1%。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12: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58detx、单纤维数36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1.0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2,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1%。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13: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36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1.7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24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1,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1%。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14: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36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2.1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0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7.0,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1%。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15: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58detx、单纤维数36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2.6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8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6.8,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1%。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16: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58detx、单纤维数36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2.95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6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6.5,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1%。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17: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接枝率为2%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H-g-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72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7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6.5,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8%。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18: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H-g-PP)的共混聚丙烯为岛成分,聚丙烯与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质量比为50/50,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接枝率为2%,即在所有岛成分中马来酸酐的接枝率为1%,海岛重量比为20/8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56detx、单纤维数48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48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5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6.8,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1.6%。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19: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H-g-PP)的挤出共混聚丙烯切片为岛成分,聚丙烯与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质量比为90/10,经挤出机共混切粒,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接枝率为2%,即在所有岛成分中马来酸酐的接枝率为0.2%,海岛重量比为40/6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72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9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1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6.3,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0%。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20: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H-g-PP)的挤出共混聚丙烯为岛成分,聚丙烯与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质量比为99.5/0.5,经挤出机共混进行切粒,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接枝率为2%,即在所有岛成分中马来酸酐的接枝率为0.01%,海岛重量比为50/5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72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1.031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1.4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6.2,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1%。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21: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和马来酰亚胺接枝聚丙烯(MI-g-PP)的挤出共混聚丙烯为岛成分,聚丙烯与马来酰亚胺接枝聚丙烯的质量比为97.5/2.5,经挤出机共混进行切粒,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接枝率为2%,即在所有岛成分中马来酸酐的接枝率为0.05%,海岛重量比为40/6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72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9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1.2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6.2,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0%。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实施例22: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和丙烯酸接枝聚丙烯(AA-g-PP)的挤出共混聚丙烯为岛成分,聚丙烯与丙烯酸接枝聚丙烯的质量比为75/25,经挤出机共混进行切粒,丙烯酸接枝聚丙烯的接枝率为2%,即在所有岛成分中马来酸酐的接枝率为0.5%,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分配型海岛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etx、单纤维数72的海岛复合纤维。经测定,所得纤维的密度为0.963g/cm3,最外侧的岛外表面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1.0μm,单根纤维中岛的个数为178个。岛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测试其L*为16.5,染色性优良;将该纤维做成织物后进行吸湿性测试,吸湿性(△MR)为2.1%。从织物中抽出纤维,测试其剥离度为4级。
比较例1: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芯成分,皮芯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芯鞘型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tex、单纤维数36的芯鞘复合纤维。经过断面确认,加工丝大部分出现皮芯界面剥离现象,同时有小部分纤维的皮成分出现破裂现象。该纤维不能以衣料用途正常使用。
比较例2:
以聚酰胺6(NY6)为海成分、常规聚丙烯(PP)为岛成分,海岛重量比为30/70,在装有海岛型复合喷丝板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经过熔融纺丝、假捻加工后得到纤度为84dtex、单纤维数36的海岛复合纤维。经过断面确认,加工丝的最外侧出现少量界面剥离现象,同时海成分破裂现象。该纤维不能以衣料用途使用。
Figure 886709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344235DEST_PATH_IMAGE003

Claims (9)

1.一种海岛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该海岛复合纤维中海成分为聚酰胺,岛成分为聚丙烯;单根纤维横截面上岛的数量为10~10000个,其中最外侧的岛与纤维表面间的距离为0.1μm~3.0μm;所述海岛复合纤维的密度为0.92~1.05g/c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为改性聚丙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岛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丙烯为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马来酰亚胺接枝聚丙烯、丙烯酸接枝聚丙烯或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丙烯,或者前述一种或几种接枝聚丙烯和常规聚丙烯的共混聚丙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海岛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丙烯的接枝率为0.0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海岛复合纤维的单纤维横截面上最外侧的岛与纤维表面的距离为0.1μm~0.6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海岛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海岛复合纤维的单纤维横截面上最外侧的岛与纤维表面的距离为大于0.6μm小于等于3.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2、5或6所述的海岛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海岛复合纤维的单纤维横截面上岛的数量为60~4000。
8.根据权利要求1、2、5或6所述的海岛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海岛复合纤维单纤维横截面上岛的形状为圆形、扁平形、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三叶形、十字形或六叶形。
9. 根据权利要8所述的海岛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海岛复合纤维单纤维横截面上岛的形状为三角形或十字形。
CN201310315513.7A 2012-08-08 2013-07-25 一种海岛复合纤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24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15513.7A CN103572404B (zh) 2012-08-08 2013-07-25 一种海岛复合纤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79123.4 2012-08-08
CN2012102791234 2012-08-08
CN201210279123 2012-08-08
CN201210502642.2 2012-11-30
CN2012105026422 2012-11-30
CN201210502642 2012-11-30
CN201310315513.7A CN103572404B (zh) 2012-08-08 2013-07-25 一种海岛复合纤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2404A true CN103572404A (zh) 2014-02-12
CN103572404B CN103572404B (zh) 2016-03-09

Family

ID=50045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1551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2404B (zh) 2012-08-08 2013-07-25 一种海岛复合纤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7240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04735A (zh) * 2017-12-14 2018-04-13 芜湖市皖南造船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挖泥船操作工工作服的涤锦棉纤维
CN112553710A (zh) * 2020-11-24 2021-03-26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超细超短异截面聚丙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0516A (ja) * 1993-02-18 1994-08-30 Toyobo Co Ltd 吸水性複合繊維
CN101532190A (zh) * 2009-04-09 2009-09-16 无锡市奥林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2733002A (zh) * 2012-08-17 2012-10-17 绍兴九洲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导湿性能的超细复合纤维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0516A (ja) * 1993-02-18 1994-08-30 Toyobo Co Ltd 吸水性複合繊維
CN101532190A (zh) * 2009-04-09 2009-09-16 无锡市奥林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2733002A (zh) * 2012-08-17 2012-10-17 绍兴九洲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导湿性能的超细复合纤维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04735A (zh) * 2017-12-14 2018-04-13 芜湖市皖南造船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挖泥船操作工工作服的涤锦棉纤维
CN112553710A (zh) * 2020-11-24 2021-03-26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超细超短异截面聚丙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2404B (zh) 2016-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9926B (zh) 一种皮芯复合制备细旦可染聚丙烯纤维的方法
CN102772081B (zh) 一种凉爽纤维/汉麻复合凉席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19934B (zh) 一种海岛复合纺丝法制备超细可染聚丙烯纤维的方法
CN100400725C (zh) 抗静电、吸湿、可染皮芯型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48514B (zh) 一种吸湿、抗静电、可染聚丙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33002B (zh) 一种具有高导湿性能的超细复合纤维制备方法
Khatri et al. Pad dyeing of cellulose acetate nanofibres with disperse dyes
WO2021073009A1 (zh) 一种聚酰胺海岛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476175A (zh) 可染及抗静电性聚丙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72404B (zh) 一种海岛复合纤维
JP2004011032A (ja) 温度コントロール繊維、および温度コントロール布部材
CN103572406B (zh) 一种轻量海岛复合纤维
CN101333690B (zh) 汽车内饰面料用超细多色涤纶
CN101812741A (zh) 聚丙烯合金纤维
CN103122499B (zh) 一种分割型复合纤维及超细纤维织物
CN102061534A (zh) 一种常压阳离子可染聚酯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CN100360737C (zh) 一种离子交换型可染细旦丙纶的染色方法
CN109577021A (zh) 一种仿真效果良好的假发制备方法
CN112176454B (zh) 一种带颜色的聚乳酸丝束及其制备方法
CN1240888C (zh) 一种高色牢度多异皮芯复合色纱的制备方法
CN102719009B (zh) 一种超细旦可染丙纶用改性聚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4711703A (zh) 一种海岛复合纤维
CN1291081C (zh) 可酸性染色的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JP2005325481A (ja) 不透明性、紫外線遮蔽性、熱遮蔽性、吸放湿性及び発色性に優れたポリアミド芯鞘複合繊維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カバリング弾性糸、嵩高加工糸
CN101372768A (zh) 聚酯复合轻量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7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