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5435A - 磁共振成像装置及rf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共振成像装置及rf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5435A
CN103565435A CN201310310958.6A CN201310310958A CN103565435A CN 103565435 A CN103565435 A CN 103565435A CN 201310310958 A CN201310310958 A CN 201310310958A CN 103565435 A CN103565435 A CN 103565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radio communication
signal
communication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109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5435B (zh
Inventor
冈本和也
高森博光
滨村良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65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5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5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54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2Excitation or detection systems, e.g.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G01R33/36Electrical details, e.g. matching or coupling of the coil to the receiver
    • G01R33/3692Electrical details, e.g. matching or coupling of the coil to the receiver involving signal transmission without us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nnections, e.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of the MR signal or an auxiliary signal other than the MR sign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2Excitation or detection systems, e.g.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G01R3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 G01R33/3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comprising surface coils
    • G01R33/34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comprising surface coils comprising arrays of sub-coils, i.e. phased-array coils with flexible receiver chann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2Excitation or detection systems, e.g.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G01R33/36Electrical details, e.g. matching or coupling of the coil to the receiver
    • G01R33/3621NMR receivers or demodulators, e.g. preamplifiers, means for frequency modulation of the MR signal using a digital down converter, means for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sion [ADC] or for filtering or processing of the MR signal such as bandpass filtering, resampling, decimation or interpolation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磁共振成像装置及RF线圈装置。在一实施方式中,MRI装置(20)具有第一无线通信部(200)、第二无线通信部(300)及图像重构部(56)。第一无线通信部取得由RF线圈装置(100)检测到的核磁共振信号,并经由感应电场而将数字化了的核磁共振信号无线发送。第二无线通信部经由感应电场而接收从第一无线通信部无线发送的核磁共振信号。图像重构部根据由第二无线通信部接收到的核磁共振信号,来重构被检体的图像数据。

Description

磁共振成像装置及RF线圈装置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162816(申请日2012年7月23日)及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3-118827(申请日2013年6月5日)作为基于巴黎条约的优先权的基础,根据这些申请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这些申请而包含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磁共振成像装置及RF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MRI是以拉莫尔频率的RF脉冲磁性地激励置于静磁场中的被检体的原子核自旋、并根据伴随着该激励而发生的MR信号来重构图像的摄像法。另外,上述MRI是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F脉冲是指高频脉冲(radio frequency pulse),MR信号是指核磁共振信号(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signal)。
此处,例如通过使RF脉冲电流流过线圈而发送用于被检体内的原子核自旋的RF脉冲、并检测所发生的MR信号的是RF线圈装置(Radio FrequencyCoil Device)。在RF线圈装置中,也有内置于MRI装置自身的,但也有例如局部用RF线圈装置那样地通过与MRI装置的连接端口的连接器连接而由MRI装置的控制部来识别的。
在MRI中,推进了MR信号的收集系统的多通道化。此处的通道是指,分别从RF线圈装置内的各线圈元件输出、并输入到MRI装置的RF接收器中为止的多个MR信号的各路径。通道数被设定为RF接收器的输入接受数以下,但能够将许多RF线圈装置连接到MRI装置。
当RF线圈装置与MRI装置之间的连接线缆的根数由于多通道化而增大时,布线复杂,因此不便。因此期望将RF线圈装置与MRI装置之间的信号的发送及接收无线化,但尚未实现基于模拟信号的无线发送。这是因为有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的降低等各种制约。
更详细地,在MRI装置中,为了抑制对从被检体放射的微弱的MR信号的接收灵敏度的影响,不能够在RF线圈装置与MRI装置之间增大无线通信中使用的电磁波的输出。在不能够增大无线输出的情况下,由于发送信号空间传播时的信号损失,动态范围降低。所以,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将MR信号数字化之后无线发送的数字无线发送方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9644号公报
如果将MR信号数字化之后无线发送,则能够消除动态范围的制约的问题,但会有以下的课题。第一,关于无线,每个国家规定不同,相同的发送频率或相同的发送功率未必在哪个国家都可以使用。第二,在从RF线圈装置向MRI装置无线发送MR信号的情况下,发送电波在周围发生反射,而使自身的无线通信的数据劣化。
因此,在MRI中,迫切需要将数字化了的MR信号从RF线圈装置对MRI装置良好地无线发送的新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MRI中将数字化了的MR信号从RF线圈装置对MRI装置良好地无线发送的新技术。
以下,按每个方式对本发明能够取得的方式进行说明。
(1)一实施方式的MRI装置,从检测从被检体发出的MR信号的RF线圈装置取得MR信号,具备第一无线通信部、第二无线通信部及图像重构部。
第一无线通信部取得由RF线圈装置检测到的MR信号,并经由感应电场而无线发送数字化了的MR信号。
第二无线通信部经由感应电场而接收从第一无线通信部无线发送的MR信号。
图像重构部根据由第二无线通信部接收到的MR信号,来重构被检体的图像数据。
(2)一实施方式的RF线圈装置具备检测部、A/D变换部及无线通信部。
检测部检测从被检体发出的MR信号。
A/D变换部将由检测部检测到的MR信号数字化。
无线通信部经由感应电场而无线发送数字化了的MR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1)的MRI装置,能够将数字化了的MR信号从RF线圈装置对MRI装置良好地无线发送。
根据上述(2)的RF线圈装置,能够将数字化了的MR信号从RF线圈装置对MRI装置良好地无线发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MRI装置的整体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RF线圈装置的构成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被接近固定的情况下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与由RF线圈装置的线圈元件检测到的MR信号的发送有关的各部分的功能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MRI装置的摄像动作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作为第一变形例而表示将RF线圈装置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一体地构成的情况下的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是作为第二变形例而表示在架台的入口侧及里侧配置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图8是表示图7的架台的入口侧的多个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9是表示作为第三变形例而表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的固定方法的另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作为第四变形例而表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侧与MR信号的接收用的线圈元件侧的、构成要素的配置的另一例的框图。
图11是第五变形例涉及的RF线圈装置及顶板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第五变形例中的、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的固定方法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人们想出了,将能够进行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的第一无线通信部和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别配置在RF线圈装置侧和MRI装置的控制侧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将第一无线通信部与第二无线通信部在接近距离内相互固定,将数字化了的MR信号经由感应电场而从第一无线通信部无线发送到第二无线通信部。
以下,根据附图对应用了上述构成的MRI装置、RF线圈装置及MRI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要素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构成〉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MRI装置20的整体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如图1所示,MRI装置20具有架台(gantry)21、诊视床32、及诊视床32上的顶板34。此外,MRI装置20在例如形成为圆筒状的架台21内,具有静磁场磁铁22、匀场线圈24、倾斜磁场线圈26、及发送用RF线圈28。架台21在图中与粗线所示的部分对应。
在顶板34上载置被检体P。静磁场磁铁22及匀场线圈24例如为圆筒状,匀场线圈24被配置为,使其在静磁场磁铁22的内侧与静磁场磁铁22同轴。
此处,作为一例,如以下那样定义装置坐标系的相互正交的X轴、Y轴、Z轴。首先,静磁场磁铁22及匀场线圈24被配置为,它们的轴方向与铅垂方向正交,以静磁场磁铁22及匀场线圈24的轴方向作为Z轴方向。此外,以铅垂方向作为Y轴方向,顶板34被配置为,其载置用的面的法线方向成为Y轴方向。
MRI装置20在其控制侧具有静磁场电源40、匀场线圈电源42、倾斜磁场电源44、RF发送器46、RF接收器48、顶板驱动装置50、系统控制部52、系统总线54、图像重构部56、图像数据库58、图像处理部60、输入装置62、显示装置64、及存储装置66。
静磁场磁铁22通过从静磁场电源40供给的电流而使摄像空间形成静磁场。上述摄像空间是指,例如放置被检体P并施加静磁场的架台21内的空间。
静磁场磁铁22多数由超导线圈构成,在励磁时与静磁场电源40连接而供给电流,但一旦励磁之后,一般成为非连接状态。另外,也可以不设置静磁场电源40,而由永久磁铁构成静磁场磁铁22。
匀场线圈24与匀场线圈电源42连接,通过从匀场线圈电源42供给的电流而将静磁场均匀化。
倾斜磁场线圈26例如在静磁场磁铁22的内侧形成为筒状。倾斜磁场线圈26通过从倾斜磁场电源44供给的电流、而在摄像区域分别形成X轴方向的倾斜磁场Gx、Y轴方向的倾斜磁场Gy、及Z轴方向的倾斜磁场Gz。即,能够将装置坐标系的3轴方向的倾斜磁场Gx、Gy、Gz合成,并任意地设定作为逻辑轴的切片选择方向倾斜磁场Gss、相位编码方向倾斜磁场Gpe及读出方向(频率编码方向)倾斜磁场Gro的各方向。
另外,上述摄像区域是指,例如一个图像或一组图像的生成中使用的MR信号的收集范围,即作为摄像空间的一部分而设定的区域。“一组图像”是指,例如多切片摄像等那样,在一个脉冲序列内汇总收集多个图像的MR信号的情况下的“多个图像”。摄像区域例如能够由装置坐标系三维地规定。
RF发送器46根据从系统控制部52输入的控制信息,来生成用于引起核磁共振的拉莫尔频率的RF脉冲(RF电流脉冲),并将其向发送用RF线圈28发送。发送用RF线圈28从RF发送器46接受RF脉冲,并将该RF脉冲向被检体P发送。另外,在发送用RF线圈28中,还包括内置于架台21、不仅用于RF脉冲的发送、还兼用于接收的全身用线圈(未图示)。
在顶板34的内部配置有接收用RF线圈29。接收用RF线圈29检测通过由RF脉冲激励被检体P内的原子核自旋而发生的MR信号,将所检测到的MR信号向RF接收器48发送。
RF线圈装置100例如为MR信号的接收用的装设型局部线圈。此处,作为RF线圈装置100,而图示了被装设在被检体P的胸部、接收来自胸部的MR信号的,但其只是一例。在MRI装置20中,除了RF线圈装置100以外,还能够将肩用RF线圈装置、腰用RF线圈装置等各种装设型RF线圈装置使用于MR信号的接收。
这些接收用RF线圈装置(100),此处作为一例而作为MRI装置20的一部分,但也可以作为与MRI装置20不同的装置。RF线圈装置100通过线缆102而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连接。
在顶板34的内部配置有多个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与任一个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之间,进行上述的数字化了的MR信号的无线通信。
对于无线通信的动作,将在后面描述。
另外,在图1中由于复杂,因此仅图示了两个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但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可以为三个以上,也可以仅为一个。可是,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分开地配置有许多,比仅配置一个的情况下更加优选。这是因为,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相对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接近固定时的选择的余地多。
换言之,固定地方的选择的余地多是因为,能够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相对与RF线圈装置100最接近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接近固定。如果这样,能够缩短RF线圈装置100-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间的线缆102。另外,上述的“接近固定”是指,例如以能够进行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的程度在彼此被电磁耦合的范围(远近)内,以不会彼此物理移动的方式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到MRI装置20内的发送用RF线圈28为止的RF脉冲的发送、从被检体P检测到的MR信号的传输,除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间之外,有线地进行。
RF接收器48通过对检测到的MR信号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而生成数字化了的MR信号的复数数据(以下称为MR信号的原始数据)。RF接收器48将所生成的MR信号的原始数据向图像重构部56输入。
系统控制部52在摄像动作及摄像后的图像显示中,经由系统总线54等布线而进行MRI装置20整体的系统控制。
为此,系统控制部52存储倾斜磁场电源44、RF发送器46及RF接收器48的驱动所需的控制信息。此处的控制信息是指,例如记述了对倾斜磁场电源44施加的脉冲电流的强度、施加时间、施加定时等动作控制信息的序列信息。
系统控制部52通过按照所存储的规定的序列来驱动倾斜磁场电源44、RF发送器46及RF接收器48,而发生倾斜磁场Gx、Gy、Gz及RF脉冲。
此外,系统控制部52通过控制顶板驱动装置50而使顶板34沿Z轴方向移动,使顶板34相对架台21内部的摄像空间出入。此外,系统控制部52还能够通过控制顶板驱动装置50而使顶板34沿Y轴方向升降。系统控制部52通过这样控制顶板34的位置,而使顶板34上的被检体P的摄像部位位于摄像空间内的磁场中心附近。
此外,系统控制部52还作为摄像条件设定部而发挥作用。即,系统控制部52根据操作者对输入装置62输入的被检体P的信息、一部分摄像条件,来设定主扫描的摄像条件。为此,系统控制部52使显示装置64显示摄像条件的设定画面信息。
输入装置62向操作者提供设定摄像条件、图像处理条件的功能。
上述摄像条件是指,例如通过哪种脉冲序列以什么样的条件来发送RF脉冲等、并以什么样的条件来从被检体收集MR信号。作为摄像条件的例子,能够列举作为摄像空间内的位置的信息的摄像区域、摄像部位、并行成像等脉冲序列的种类、使用的RF线圈装置的种类、切片数、切片间的间隔等。
上述摄像部位是指,例如将头部、胸部、腹部等被检体P的哪个部分作为摄像区域而图像化。
上述“主扫描”是用于质子密度加权图像等作为目的的诊断图像的摄像的扫描,即不包括定位图像用的MR信号收集的扫描、校正用扫描的扫描。扫描是指MR信号的收集动作,不包括图像重构。校正用扫描是指,例如为了决定主扫描的摄像条件中的未确定的条件、主扫描后的图像重构时使用的条件、数据等,而与主扫描分开进行的扫描。后述的预扫描是指,校正用扫描中、在主扫描前进行的扫描。
图像重构部56根据相位编码阶跃(step)数及频率编码阶跃数,将从RF接收器48输入的MR信号的原始数据变换为例如矩阵数据,并将其作为k空间数据来保存。k空间是指频率空间(傅立叶空间)。图像重构部56通过对k空间数据实施包括二维傅立叶变换等的图像重构处理,而生成被检体P的图像数据。图像重构部56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保存到图像数据库58。
图像处理部60从图像数据库58取入图像数据,对其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并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作为显示用图像数据而存储到存储装置66。
存储装置66对上述的显示用图像数据、将该显示用图像数据的生成中所使用的摄像条件、被检体P的信息(患者信息)等作为附带信息而附属地存储。
显示装置64按照系统控制部52的控制,来显示主扫描的摄像条件的设定用画面、由摄像生成的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等。
图2是表示RF线圈装置100的构成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RF线圈装置100具有线缆102和覆盖部件104。覆盖部件104由具有挠性的材料能够进行折弯等变形地形成。作为能够这样变形的材料,能够使用例如日本特开2007-229004号公报所记载的具有挠性的电路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等。
在覆盖部件104内配置有作为检测来自被检体P的MR信号的天线而发挥作用的多个线圈元件(表面线圈)106。此处,作为一例而图示了六个线圈元件106,但对于线圈元件106的数量、形状,并非限定于图示的情况。
此外,RF线圈装置100在覆盖部件104内具有控制电路108和存储有RF线圈装置100的识别信息的存储元件(未图示)。
此处,作为一例而将RF线圈装置100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作为不同的构成要素来说明,但这不过是解释的一例。也可以构成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是RF线圈装置100的一部分。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是RF线圈装置100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08及存储有上述识别信息的存储元件也可以配置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内。
线缆102的一端侧与MRI装置20的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连接。RF线圈装置100的识别信息,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间的无线通信之后,经由MRI装置20内的布线而向系统控制部52输入。
此外,也可以在RF线圈装置100的覆盖部件104内设置有将由线圈元件106检测到的MR信号放大的前置放大器PMP(参照后述的图4)、用于滤波的带通滤波器等。
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此处作为一例而在顶板34中的被检体P的载置面侧配置有八个。被检体P例如在顶板34的宽度方向(图1的X轴方向)上载置在中央。因而,在该例中,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在顶板34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分别以沿着顶板34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的列状而分开地各配置有四个。
另外,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数量、配置地方并非限定于图2的方式(顶板34内部)。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例如可以在顶板34上、架台21上露出地配置,也可以配置在架台21内部,还可以相对诊视床32而配置(参照后述的图7、图8)。
图3是表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被接近固定的情况下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具有框体(日文原文:筐体)202、固定部204、及天线206a、206b、206c、206d。框体202内的控制电路(未图示)经由线缆102而与RF线圈装置100连接。在框体202内还有A/D变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等其它构成要素,而对于其详细内容,将使用图4在后面描述。
天线206a~206d在框体202内配置在其里面(在图3中下侧的面)侧。固定部204为图中朝向左下的斜线所示的三个长方形区域,但也可以不需要分割为三个区域,而例如为一体。固定部204固定在框体202的里面上固定。固定部204例如为MAGIC TAPE(注册商标)或VELCRO(注册商标)等搭扣带(日文原文:面ファスナー)的公侧。
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具有框体302、固定部304及天线306a、306b、306c、306d。在框体302内还有参照信号发送部等其它构成要素,而对于其详细,将使用图4在后面描述。天线306a~306d在框体302内配置在其上面侧。
天线306a~306d分别与上述天线206a~206d成为一对(共计四对)。在天线206a~206d、306a~306d中至少天线206a-306a间,例如为后述的感应电场耦合型耦合器。
固定部304例如为上述搭扣带的母侧。固定部304为图中朝向右下的斜线所示的三个长方形区域,但与固定部204同样,也可以不需要分割为三个区域,而例如为一体。固定部304固定在框体302的上面之上。在该例中,以固定部304与顶板34的表面平行、并且固定部304在顶板34的表面上露出的方式,配置有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
可是上述不过是配置的一例。例如也可以并非仅使固定部304露出,而是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在顶板34上几乎整体露出。即,也可以将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中的与固定部304相反侧的面相对顶板34的载置面固定。
通过固定部204、304,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能够相对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脱离地固定。另外,在该例中,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固定地配置在顶板34内,因此不会移动。此外,也可以使固定部204、304的公侧与母侧颠倒。
此外,在通过固定部204、304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以彼此对置的方式固定的情况下,天线206a~206d被配置在分别与天线306a~306d彼此对置的位置上。
此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分开地配置在顶板34的多个地方。因而,无论RF线圈装置100装设在顶板34上的被检体P的哪个部分上,只要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相对最近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接近固定即可,因此能够缩短线缆102的长度。
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之间,执行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接近无线通信。感应电场是指通过磁通密度的时间变化而产生的电场。作为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接近无线通信,例如,使用将感应电场耦合型耦合器作为天线来使用的TransferJet(注册商标)等即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147922号公报)。
更详细地,感应电场耦合型耦合器具有耦合电极、共振短截线及地线等(未图示)。当对感应电场耦合型耦合器的发送侧的共振短截线输入电信号时,在耦合电极中蓄积电荷,在地线上产生与该电荷同等的虚拟电荷。由这些电荷构成微小电偶极子,该微小电偶极子作为发送侧天线而发挥作用。即,通过微小电偶极子发生的纵波的感应电场,而对接收侧传输数据。与前进方向平行地振动的纵波不依赖天线的朝向,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数据传输。
可是,当使发送侧与接收侧分开过远时,两者不能够电磁耦合,因此不能够发送数据。这是因为,由感应电场耦合型耦合器形成的感应电场,当分离时会急剧地衰减。
在图3中,为了区别各构成要素,而将天线206a~206d彼此分离地配置,并将天线306a~306d彼此分离地配置,但即使不分离地配置,也能够避免四个无线通信路径彼此的干扰。即,在天线206a-306a间、天线206b-306b间、天线206c-306c间、天线206d-306d间,只要将无线频率分开即可(使频率值大大地分开即可)。此时,在各无线通信路径中,希望避免向被检体P发送的RF脉冲的中心频率的整数分之一的频率。
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设置地方,希望距离顶板34的露出面不过深。当顶板34中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天线306a~306d的位置过深时,不能够使两者的间隔D(参照图3)接近到能够将发送侧及接收侧的天线206a~206d、306a~306d彼此电磁耦合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变得困难。即,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希望以能够电磁耦合的程度来配置在能够相对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接近固定的位置上。
由于执行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接近无线通信,因此固定部304不需要连结到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框体302。因而,在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框体302未从顶板34的表面露出(配置在顶板34的内部)的情况下,例如,在顶板34的表面中,沿铅垂方向在位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上方的位置上配置固定部304即可。这是因为,由此能够判断顶板34内部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安装位置,并能够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固定在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最近的位置上。
另外,只要不使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侧的电偶极子自身(天线)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侧的电偶极子自身(天线)直接接触,也可以使覆盖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侧的天线的框体与覆盖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侧的天线的框体接触。这是因为,只要能够确保在发送侧的天线与接收侧的天线之间产生感应电场的间隔D即可。
此外,如果摄像时间为例如10分钟、20分钟、30分钟那样长的期间,则MR信号的发送期间也变长。其间,期望固定成发送侧与接收侧不会错离。因而,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期望构成为具有使发送侧与接收侧不会相互移动地进行固定的机构。通过固定而消除下述担心,由于摄像中的被检体P的移动,被检体P所装设的RF线圈装置100也移动,随之,无线通信装置也移动,不能够无线发送从被检体P检测到的MR信号。
另外,对于固定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机构,并非限定于上述的搭扣带,也可以为其它固定机构。例如,如后述的图9那样,也可以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被插入固定机构的构成。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与由RF线圈装置100的线圈元件106检测到的MR信号的发送有关的各部分的功能的框图。
如图4所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还具有多个A/D变换器212、P/S变换器(Parallel/Serial Converter)214、数据发送部216、参照信号接收部218、电力受供部220、ID发送部(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Unit)222、及选通(gate)信号接收部224。此外,电力受供部220具有充电电池BA和线圈L2。
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还具有数据接收部316、参照信号发送部318、电力供给部320、ID接收部(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Receiving Unit)322、及选通信号发送部324。此外,电力供给部320具有线圈L1。
此外,MRI装置20的控制系统,除了图1所示的构成要素,还具有频率上变换部402、脉冲波形生成部404、固定频率生成部406、及可变频率生成部408。此外,RF接收器48具有频率下变换部410和信号处理部412。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之间,存在发生充电用的感应磁场的区域和四个无线通信路径。以下,按顺序对它们进行说明。
考虑电力受供部220的线圈L2与电力供给部320的线圈L1处于接近到能够电磁耦合的程度的范围内的情况、即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相对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被接近固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由电力供给部320在线圈L1中流过1次侧电流而产生的感应磁场,在线圈L2中产生电动势。通过该电动势而在线圈L2中流过2次侧电流,充电电池BA被充电。
电力受供部220经由未图示的布线,而将如上述那样充电了的电力向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内的各部分供给。此外,电力受供部220对控制电路108等RF线圈装置100的各部分,经由线缆102而供给上述电力。此处,对于在线圈L1中流过的1次侧电流的频率,希望从四个无线通信路径的通信频率分开。这是为了避免天线206a~206d、306a~306d间的四个无线通信路径的信号与上述1次侧电流的干扰。
作为RF线圈装置100的电力确保的方法,也可以取代电力受供部220、电力供给部320,而在RF线圈装置100中内置充电电池,在RF线圈装置100的未使用期间内将充电电池充电。或者,也可以并用在RF线圈装置100的未使用期间内充电的充电电池、和基于上述电力受供部220及电力供给部320的电力供给。
接着,对四个无线通信路径进行说明。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至少在天线206a-306a间进行,但也可以在天线206b-306b间、天线206d-306d间进行。
第一,在天线206c-306c间,将RF线圈装置100的识别信息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向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无线发送。
具体地,例如上述识别信息预先存储在ID发送部222中。当ID接收部322接近ID发送部222时,存储在ID发送部222中的识别信息,作为数字信号而从天线206c向天线306c自动地无线发送。该识别信息的无线通信,也可以为例如与IC标签(Integrated Circuit Tag)等所代表的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同样的机构。
ID接收部322将由天线306c接收到的RF线圈装置100的识别信息向系统控制部52输入。由此,能够由系统控制部52识别胸部用RF线圈装置、肩用RF线圈装置等各种RF线圈装置的哪个当前正连接等信息。
第二,在天线306d-206d间,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选通信号发送部324对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选通信号接收部224,在摄像中连续地无线发送选通信号。更详细地,作为切换RF线圈装置100内的各线圈元件106的通断的开关,例如能够使用包含PIN二极管(p-intrinsic-n Diode)的陷波电路等。选通信号为上述开关的控制信号。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从选通信号发送部324向选通信号接收部224发送触发信号,在选通信号接收部224内根据触发信号来生成选通信号。
在向被检体P发送RF脉冲的期间,经由选通信号发送部324、天线306d、206d、选通信号接收部224而向RF线圈装置100输入的选通信号,通常为接通电平。在选通信号为接通电平的期间,上述开关成为断开状态,各线圈元件106成为环路中断了的状态,不能够检测MR信号。
在除了向被检体P发送RF脉冲的期间以外的期间,能够无线发送断开电平的选通信号。在选通信号为断开电平的期间,上述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各线圈元件106能够检测MR信号。通过这样的线圈元件106的通断的切换,而防止进行向被检体P的MR信号的发送的发送用RF线圈28与从被检体P接收MR信号的线圈元件106之间的耦合。
第三,在天线306b-206b间,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参照信号发送部318对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参照信号接收部218,在摄像中连续地无线发送数字的参照信号。
具体地,参照信号为,用于使MR信号的发送侧、即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与以固定频率生成部406为基础的系统的基准频率同步的信号。参照信号发送部318通过对从固定频率生成部406输入的基准时钟信号施以调制、频率变换、放大、滤波等处理,而生成参照信号。
固定频率生成部406用于生成一定频率的基准时钟信号。固定频率生成部406为了生成基准时钟信号,而具有例如稳定度高的水晶振荡器等。固定频率生成部406向参照信号发送部318及可变频率生成部408输入基准时钟信号。此外,固定频率生成部406还向在图像重构部56、脉冲波形生成部404等MRI装置20内进行时钟同步的地方输入基准时钟信号。
可变频率生成部408具有PLL(Phase-Locked Loop:相位同步电路)、DDS(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数字直接合成振荡器)、及混频器等。可变频率生成部408根据上述的基准时钟信号而动作。可变频率生成部408生成与作为RF脉冲的中心频率而与从系统控制部52输入的设定值一致的可变频率的本地信号(时钟信号)。
为此,系统控制部52在预扫描之前将RF脉冲的中心频率的初始值向可变频率生成部408输入。此外,系统控制部52在预扫描后将RF脉冲的中心频率的校正值向可变频率生成部408输入。
可变频率生成部408相对频率下变换部410及频率上变换部402,输入上述的可变频率的本地信号。
此外,决定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A/D变换器212中的采样的定时的触发信号(A/D变换开始信号),从系统控制部52被输入到参照信号发送部318。此处的采样是指,例如每隔一定时间提取模拟信号的强度,并使其为能够进行数字记录的形式。此处,作为一例,参照信号发送部318通过将触发信号叠加到参照信号,而将参照信号及触发信号的双方无线发送到参照信号接收部218。
第四,在天线206a-306a间,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数据发送部216相对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数据接收部316,经由感应电场而无线发送数字的MR信号。
具体地,在RF线圈装置100内,分别与各线圈元件106对应的多个前置放大器PMP配置在各A/D变换器212的前段。由RF线圈装置100的线圈元件106检测到的MR信号,在由各前置放大器PMP放大之后,作为模拟信号而输入到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各A/D变换器212,并变换为数字信号。此时,在各A/D变换器212中,从参照信号接收部218输入参照信号及触发信号。因而,各A/D变换器212与发送了触发信号的定时同步,根据参照信号(采样时钟信号)来开始采样及量子化。
各A/D变换器212将数字的MR信号向P/S变换器214输入。由多个线圈元件106检测、并分别A/D变换的MR信号为多个。因此,P/S变换器214将这多个MR信号为了无线发送用而从并行信号变换为串行信号,并将该串行信号向数据发送部216输入。这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MR信号的发送用的天线仅为天线206a之一。
可是,本实施方式并非作为串行信号而限定于无线发送的方式。例如通过将MR信号的发送用及接收用的天线数增加等,也可以为以并行信号的状态而无线发送的构成。
数据发送部216通过对所输入的串行的MR信号施以纠错编码、交错(interleave)、调制、频率变换、放大、滤波等处理,而生成(串行信号且为数字信号的)无线发送用的MR信号。数据发送部216将无线发送用的MR信号从天线206a向天线306a无线发送。
数据接收部316对由天线306a接收到的MR信号,施以放大、频率变换、解调、逆交错、纠错解码等处理。由此,数据接收部316从无线发送用的MR信号提取原来的数字的MR信号,将所提取的MR信号向RF接收器48的频率下变换部410输入。
频率下变换部410将从可变频率生成部408输入的本地信号乘以从数据接收部316输入的MR信号,进一步通过滤波而仅使所期望的信号频带通过。由此,频率下变换部410将MR信号频率变换(下变换:down conversion),并将降低了频率的MR信号向信号处理部412输入。
信号处理部412通过对上述“降低了频率的MR信号”施以规定的信号处理,而生成MR信号的原始数据。MR信号的原始数据被输入图像重构部56,在图像重构部56中,如上述那样变换为k空间数据并保存。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将RF接收器48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作为不同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说明,但这只不过是一例。例如,也可以构成为RF接收器48是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一部分。
此外,对于上述的选通信号,也可以与触发信号同样地叠加参照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省去天线206d、306d等构成而将无线通信路径数减少一个,因此能够简化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构成。
以上为关于四个无线通信路径的说明。
在图4中,系统控制部52根据操作者经由输入装置62而输入的摄像条件,来决定脉冲序列中的重复时间(RF脉冲周期)、RF脉冲的类别、RF脉冲的中心频率、及RF脉冲的带宽等摄像条件。系统控制部52将这样决定的摄像条件向脉冲波形生成部404输入。
脉冲波形生成部404根据如上述那样从系统控制部52输入的摄像条件,使用从固定频率生成部406输入的基准时钟信号来生成基带的脉冲波形信号。脉冲波形生成部404将基带的脉冲波形信号向频率上变换部402输入。
频率上变换部402对基带的脉冲波形信号乘以从可变频率生成部408输入的本地信号,进一步通过滤波而仅使所期望的信号频带通过,由此实施频率变换(上变换:up conversion)。频率上变换部402将这样提高了频率的基带的脉冲波形信号向RF发送器46输入。RF发送器46根据所输入的脉冲波形信号来生成RF脉冲。
〈本实施方式的动作〉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MRI装置20的摄像动作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以下,适宜参照上述的各图并按照图5所示的步骤编号,来说明MRI装置20的动作。
另外,此处作为一例而说明使用上述RF线圈装置100的例子,但即使在使用肩用、头部用等其它RF线圈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与线圈无线通信装置200同样的构成而得到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步骤S1]在顶板34上的被检体P上装设RF线圈装置100,例如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相对最近的位置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脱离自如地固定。即,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例如在顶板34上、相对任一个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脱离自如地接近固定(参照图2、图3)。
通过上述接近固定,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进入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可通信范围内。当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进入彼此可通信范围内时,在两者间开始上述的电力供给及通信。
具体地,ID发送部222通过根据从ID接收部322无线地供给的电力来动作,而将RF线圈装置100的识别信息向ID接收部322无线发送。
系统控制部52取得该识别信息,并识别RF线圈装置100当前正在连接。由此,系统控制部52许可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之间的进一步的通信,并且执行从电力供给部320向电力受供部220的电力供给。因此,电力供给部320及电力受供部220,如上述那样经由感应磁场,而对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各部分、控制电路108等RF线圈装置100的各部分,开始电力供给。
此外,参照信号发送部318按照系统控制部52的通信许可,通过天线306b-206b间的例如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路径,而对参照信号接收部218,开始数字的参照信号的输入(参照信号被连续地无线发送)。另外,在要发送的参照信号中,还叠加(附加)用于决定采样的定时的触发信号。
此外,顶板驱动装置50(参照图1)按照系统控制部52的控制,而使顶板34在架台21内移动。此后,进入步骤S2。
[步骤S2]系统控制部52根据经由输入装置62而对MRI装置20输入的摄像条件、在步骤S1中取得的使用线圈的信息(在该例中使用RF线圈装置100),来设定主扫描的摄像条件的一部分。此后,进入步骤S3。
[步骤S3]系统控制部52通过控制MRI装置20的各部分,而执行预扫描。在预扫描中,例如,算出RF脉冲的中心频率的校正值,并生成RF线圈装置100内的各线圈元件106的灵敏度分布图。此后,进入步骤S4。
[步骤S4]系统控制部52根据预扫描的执行结果,来设定主扫描的剩余的摄像条件。此后,进入步骤S5。
[步骤S5]系统控制部52通过控制MRI装置20的各部分,而执行主扫描。具体地,通过由静磁场电源40励磁的静磁场磁铁22而在摄像空间中形成静磁场。此外从匀场线圈电源42向匀场线圈24供给电流,而将在摄像空间中形成的静磁场均匀化。另外,在主扫描的执行中,在天线306d-206d间,从选通信号发送部324向选通信号接收部224连续地无线发送上述的选通信号。
此后,当从输入装置62向系统控制部52输入摄像开始指示时,通过依次反复进行以下的〈1〉~〈4〉的处理,而收集来自被检体P的MR信号。
〈1〉系统控制部52通过按照脉冲序列来驱动倾斜磁场电源44、RF发送器46及RF接收器48,而使包含被检体P的摄像部位的摄像区域形成倾斜磁场,并且从发送用RF线圈28向被检体P发送RF脉冲。仅在将RF脉冲向被检体P发送的期间,使选通信号例如为接通电平,RF线圈装置100的各线圈元件106成为断开状态,能够防止上述的耦合。
〈2〉在RF脉冲的发送后,选通信号切换为例如断开电平,各线圈元件106检测由被检体P内的核磁共振产生的MR信号。所检测的模拟的MR信号在从各线圈元件106向各前置放大器PMP输入并放大之后,分别被输入各A/D变换器212(参照图4)。
〈3〉各A/D变换器212与无线发送了触发信号的定时同步,而根据参照信号来开始MR信号的采样及量子化。各A/D变换器212将数字的MR信号分别向P/S变换器214输入。
P/S变换器214将所输入的多个MR信号变换为串行信号,将其向数据发送部216输入。数据发送部216通过对串行的MR信号施以规定的处理而生成无线发送用的MR信号,将其经由感应电场而从天线206a向天线306a无线发送。
〈4〉数据接收部316通过对由天线306a接收到的无线发送用的MR信号施以规定的处理而提取原来的数字的MR信号,将所提取的MR信号向频率下变换部410输入。频率下变换部410施以输入的MR信号的频率下变换,并将降低了频率的MR信号向信号处理部412输入。信号处理部412通过施以规定的信号处理,而生成MR信号的原始数据。MR信号的原始数据被输入图像重构部56,在图像重构部56中变换为k空间数据并保存。
在通过反复进行以上的〈1〉~〈4〉的处理而结束MR信号的收集后,进入步骤S6。
[步骤S6]图像重构部56通过对k空间数据施以包含傅立叶变换等的图像重构处理而重构图像数据,将所得到的图像数据保存到图像数据库58(参照图1)。此后,进入步骤S7。
[步骤S7]图像处理部60通过从图像数据库58取入图像数据、并对其施以规定的图像处理,而生成显示用图像数据,将该显示用图像数据保存到存储装置66。系统控制部52将显示用图像数据向显示装置64传输,使显示装置64显示显示用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
在摄像结束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脱离,当两者成为可通信范围外时,两者间的通信及电力供给结束。
另外,在图5中,作为一例,在步骤S1中开始参照信号的输入,但其只不过是一例。例如也可以在步骤S3的预扫描紧前(即步骤S2中的摄像条件的设定后),开始参照信号的输入。
以上为本实施方式的MRI装置20的动作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时中发送侧及接收侧彼此被接近固定,进行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因此,能够将无线的输出抑制得比以往的数字无线通信低,因此容易应对各个国家的法规制度。
除了发送侧与接收侧接近以外,还可以降低无线的输出。因此,也不会产生发送电波在周围进行反射而自身的发送数据劣化的问题。因而,能够从RF线圈装置100侧对MRI装置20的主体侧(RF接收器48侧)良好地无线发送数字的MR信号。
此外,由多个线圈元件106分别检测到的多个MR信号,被变换为串行信号,并被无线发送。因而,一组MR信号的发送用的天线(无线通信路径)就可以,而且在MR信号彼此之间,不需要进行用于防止干扰的频率区分。
相对于此,在以往的数字无线通信中,接收侧存在于发送侧的远场,因此在同时连接有MR信号的接收用的多个线圈元件的情况下,会产生串音等干扰,因此进行了频率区分、分时的通信。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近距离的无线通信中,不需要分时。
此外构成为,在多个地方设置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对任一个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固定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即可。因而,无论是装设在被检体P的哪个位置的RF线圈装置,即无论在顶板34上的哪个位置存在RF线圈装置100,都能够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接近固定,能够良好地无线发送MR信号。
此外,对于向RF线圈装置100的电力供给、选通信号的发送、触发信号的发送,也由无线进行,因此能够简化MRI装置的构成。其结果是,能够降低MRI装置的制造成本。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MRI中,能够将数字化了的MR信号从RF线圈装置对MRI装置良好地无线发送。
〈本实施方式的补充事项〉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补充事项进行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RF线圈装置100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作为不同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上述那样,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为RF线圈装置100的一部分。对于这种情况,作为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6是作为第一变形例而表示将上述的RF线圈装置100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一体地构成的情况下、即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为RF线圈装置100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的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图6的RF线圈装置100’的构成为,除了取代线缆102、而在覆盖部件104’的端侧一体地形成有包含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翼(日文原文:羽根)部件105这一点,与图2的RF线圈装置100同样。
在RF线圈装置100’的覆盖部件104’内,与RF线圈装置100同样地配置有控制电路(未图示)、存储有RF线圈装置100’的识别信息的存储元件(未图示)、及多个线圈元件106。另外,对于上述存储有识别信息的存储元件,也可以配置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内。
翼部件105,在图6中折弯成L字状,但也能够折弯成其它形状。翼部件105与覆盖部件104’同样,例如形成为能够通过上述的FPC等而进行折弯等的变形。
在图6中由于复杂,因此未示出,但在翼部件105的里面侧,露出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固定部204(参照上述的图3)。通过该固定部204,翼部件105内的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相对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而与上述同样地脱离自如地接近固定,能够进行无线通信。在这样的RF线圈装置100’的构成中,通过没有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连接的线缆102这一点,能够将构造简化。
另外,也可以为,通过在翼部件105自身设置用于相对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脱离自如地固定的固定机构,不使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一部分露出,就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完全埋入翼部件105内。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固定机构侧的)翼部件105的露出面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内部的天线的间隔,优选窄到能够在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之间进行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的程度。
[2]对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配置,作为第二变形例而使用图7及图8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在架台21的入口侧及里侧配置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一例的框图。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并非如图2那样限定为设置在顶板34上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图7那样配置在架台21的任意的位置上。因而,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例如也可以配置在形成作为摄像空间的架台21的空洞部分的内壁上,还可以埋入该内壁的内侧。
图8是表示图7的架台21的入口侧的多个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配置的详细的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如图8所示,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在架台21的入口侧的面上成环状分开地配置。此处,作为一例,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为,以其固定部304的表面与架台21的入口的表面一致的方式(以在固定部304的表面上露出的方式)、埋入架台21的入口。
另外也可以为,通过在架台21上设置用于脱离自如地固定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其它机构,不使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一部分露出,就将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完全埋入架台21的入口侧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架台21的入口的表面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内的天线的间隔,优选窄到在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之间能够进行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的程度。
或者,并非仅使固定部304露出,也可以使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整体地露出。即,也可以将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中的与固定部304相反侧的面相对架台21固定。
这样,通过在架台21的入口侧、里侧等设置多个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无论将RF线圈装置100装设在被检体P的哪个位置,都能够使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相对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接近固定。由此提高处理的自由度。
此外,在这样在架台21上配置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情况下,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向RF接收器48的信号路径不经由可动部(诊视床32与顶板34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MRI装置20的主体侧(RF接收器48侧)与RF线圈装置100之间,不需要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线缆及其折叠机构。
更详细地,在现有技术中,将在顶板上装设在被检体上的RF线圈装置与设置在诊视床的规定地方的连接器接合的线缆,例如存在于诊视床与顶板之间。因而,在顶板在架台里侧滑动移动的情况下,使该线缆为伸长的状态,在顶板从架台里侧向诊视床上返回的情况下,使线缆为折叠了的状态。
如果如图7、图8那样相对架台21配置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则在能够省略上述线缆、与其折叠有关的机构这一点上,能够将MRI装置的构造简化。其结果是,能够降低MRI装置的制造成本。
[3]对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的固定方法的其它例,作为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9是作为第三变形例而表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的固定方法的另一例的截面示意图。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为分别具有例如搭扣带的固定部204、304的构造(参照图3)。
另一方面,在图9的例子中,通过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脱离自如地插入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α上而固定。即,在以下的例子中,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α具有作为固定部的固定板321,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具有作为固定部的突起221。
以下,对上述第三变形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9的上段所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除了取代固定部204、在其框体202α上形成有例如两个突起221这一点以外,为与图3的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同样的构成。
突起221为了使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的插入及拆下容易,例如横截面形成为半圆状。这是因为,一般与突起221的表面的起伏剧烈的构造相比,平滑地倒角了的更容易进行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的插入。突起221例如可以为球面状,也可以为将圆筒沿其轴方向分割成两半的形状。
此处,作为一例,包含突起221的框体202α由不变形的非磁性体的材料形成。通过由非磁性体的材料形成,而能够避免对介有了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的影响。
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α,除了取代固定部304、而具有例如两个固定板321这一点以外,为与图3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同样的构成。各固定板321例如通过粘接等而相对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α的框体302的两侧的侧面固定。
两个固定板321例如为大致平板状,配置成彼此对置。各固定板321,如图9的下段所示,形成为使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嵌合的形状。即,在两个固定板321中,在彼此对置的面上,分别倒角有使突起221嵌合到与突起221对应的位置上的形状的凹陷部321a(参照图9的上段)。
此外,在各固定板321中,其前端侧(与框体302相反侧)为了容易插入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而倾斜地倒角。对于固定板321,希望由能够进行图9的中段所示的程度的弯曲的非磁性体的弹性材料形成。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塑料、合成树脂等。由非磁性体的材料形成的理由与上述同样。
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α仅以与顶板34的载置用的面距离例如与图3同样的间隔D(能够进行经由了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的间隔)埋设在里面。在顶板34的载置用的面上形成有供固定板321插通的槽,经由该槽,固定板321从顶板34的载置用的面突出。
在上述构成中,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从图9的上段的状态被插入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α侧。此时,如图9的中段所示,各固定板321暂时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弯曲。这是因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的两侧的突起221间的最大宽度比两固定板321的最小宽度大。
而且,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的筺体202α的底面与顶板34的载置面接触的位置上,两侧的突起221分别与凹陷部321a嵌合,各固定板321通过形状复原力而恢复成原来的形状(插入前的图9的上段的形状)。由此,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能够在顶板34上相对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α脱离自如地被固定。
在这样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α彼此接近固定的状态下,天线206a~206d被配置在分别与天线306a~306d对置的位置上。
在摄像结束了的情况下,以使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α从顶板34脱离的方式从固定板321拔出即可。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内配置A/D变换器212、P/S变换器214及充电电池BA的例子(参照图4)。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例如,也可以将充电电池BA配置在RF线圈装置100的覆盖部件104内。或者,也可以将A/D变换器212配置在RF线圈装置100的覆盖部件104内。或者,也可以将A/D变换器212及P/S变换器214配置在RF线圈装置100的覆盖部件104内。
图10是作为第四变形例而表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侧与MR信号的接收用的线圈元件侧的、构成要素的配置的另一例的框图。
在图10的例子中,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具有数据发送部216、参照信号接收部218、线圈L2、ID发送部222、选通信号接收部224及天线206a~206d。
另一方面,在RF线圈装置100β的覆盖部件104β内配置有控制电路108β、多个线圈元件106、分别与多个线圈元件106对应的多个前置放大器PMP及多个A/D变换器212、P/S变换器214、及充电电池BA。
与在图2及图3中说明了的RF线圈装置100及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区别,如以下所述。
具体地,在图10的构成中,到将由多个线圈元件106分别检测到的多个MR信号变换为串行信号为止,通过前置放大器PMP、A/D变换器212及P/S变换器214而在覆盖部件104β内执行。
该串行信号经由线缆而从覆盖部件104β侧的P/S变换器214向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侧的数据发送部216输入。此处的线缆相当于图3的线缆102,用于将覆盖部件104β及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电连接,但在图10中,由于复杂而省略了该图示。
在该线缆内,至少收纳有P/S变换器214-数据发送部216间的信号布线、从线圈L2向充电电池BA的充电电流的供给布线、及选通信号接收部224-控制电路108β间的信号布线。
此外,在图10的构成中,相当于图4的电力受供部220的构成,(作为图10的电力受供部220β而)分离成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内的线圈L2和覆盖部件104β内的充电电池BA而配置。因而,通过在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线圈L1中流动的励磁电流、而经由感应磁场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内的线圈L2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作为充电电流,而经由未图示的线缆内的布线将覆盖部件104β内的充电电池BA充电。
覆盖部件104β的其它构成与图2中说明了的覆盖部件104同样。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的其它构成也与到图5为止说明了的实施方式同样。对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间的固定机构,例如可以为图9中描述了的固定机构,也可以为图3的固定机构。磁共振成像的执行时的信号处理的流程,也与图4、图5中说明的情况的同样。
此外,在图10中,作为一例,而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覆盖部件104β、及将它们连接的未图示的线缆合起来标记为RF线圈装置100β。如上述那样,这不过是解释的一例。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并非RF线圈装置100β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从RF线圈装置100β独立的构成。
如图10那样,在将A/D变换器212、P/S变换器214及充电电池BA配置在RF线圈装置100的覆盖部件104侧的构成中,能够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轻量化。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对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固定时等,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β更容易操作。
可是,图10为实施的一例,充电电池BA、A/D变换器212、P/S变换器214也可以如图4那样包含在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中。
[5]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的位置是固定的、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的位置通过线缆102而相对RF线圈装置100的覆盖部件104可变的例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作为第五变形例,如图11所示,也可以为,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固定在RF线圈装置100γ的覆盖部件104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的位置可变。
图11是第五变形例涉及的RF线圈装置100γ及顶板34’的示意性立体图。在图11中,RF线圈装置100γ除了以下两点以外,为与图2的RF线圈装置100同样的构成。
第一,在RF线圈装置100γ的覆盖部件104γ内埋设有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第二,不省略RF线圈装置侧的线缆102,而将脱离自如地固定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的固定板321(作为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的一部分而)固定在覆盖部件104γ上。另外,线圈元件106、控制电路108γ的构成与RF线圈装置100同样。
此外,在顶板34’上,从与图2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的配置地方对应的位置分别伸出线缆600,在各线缆600的前端连接有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
在该构成中,RF线圈装置100γ装设在被检体P上,例如与其装设位置最近的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通过线缆600而在RF线圈装置100γ的覆盖部件104γ上抵接,并由固定板321来固定。
因而,各线缆600的长度,为了使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的位置容易接近RF线圈装置100γ,而能够为例如30cm以上。
另外,在图11中,为了极力避免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与线圈元件106的干扰,而避开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的设置地方而配置了线圈元件106,但这只不过是一例。
例如,通过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形成得细长,而能够减小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与周边的线圈元件106的干扰。如果构成为这样减小两者的干扰,则例如也能够在覆盖部件104γ的厚度方向上,在下侧配置线圈元件106,在其上侧配置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同样地,也能够在线圈元件106与线圈元件106之间配置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
图12是表示图11的第五变形例中的、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及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的固定方法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两个固定板321为与图9相同的构成,仅在配置上有区别。即,两个固定板321,一端侧被埋入固定在RF线圈装置100γ的覆盖部件104γ内。
如图12的上段所示,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除了在其框体302γ上形成有例如两个突起380这一点以外,为与图3的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同样的构成。
突起380为与图9的突起221相同的形状及尺寸,由不变形的非磁性体的材料形成。
两个固定板321,如图12的下段所示,配置为使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嵌合。即,在两个固定板321中,在彼此对置的面上,分别倒角有使突起380嵌合到与突起380对应的位置的形状的凹陷部321a(参照图12的上段)。
在上述构成中,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从图12的上段的状态被插入两个固定板321间。此时,如图12的中段所示,各固定板321暂时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弯曲(与图9的情况下同样)。此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的两侧的突起380分别嵌合到凹陷部321a中,各固定板321通过形状复原力而返回原来的形状(图12的上段的形状)。由此,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在覆盖部件104γ上相对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脱离自如地被固定。
在这样将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彼此接近固定的状态下,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γ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γ的间隔,成为能够进行经由了上述的感应电场的无线通信的间隔D。此外,在该状态下,天线206a~206d被配置在分别与天线306a~306d对置的位置上。
[6]作为上述第五变形例的补充,也可以为如下构成,如图2那样,在RF线圈装置100与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之间具有线缆102,并且,如图11那样,在顶板34’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之间具有线缆600。在该构成中,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与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通过例如上述的搭扣带等固定机构而脱离自如地彼此固定。
[7]RF线圈装置100、100’、100β、100γ(参照图2、6、10、11)也可以为,除了预扫描、主扫描等扫描的期间,切断(停止)向A/D变换器212的电力供给。
具体地例如,在连续地发送的选通信号中,在出现特殊波形的情况下,RF线圈装置100、100’、100β、100γ的控制电路(108、108β、108γ)识别扫描开始的定时。此处的特殊波形是指,例如接通电平的选通信号与断开电平的选通信号以短的时间间隔交替反复进行6次或7次。
同样地,在连续地发送的选通信号中,在出现特殊波形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08、108β、108γ)识别扫描结束的定时。因而,RF线圈装置(100、100’、100β、100γ)的控制电路(108、108β、108γ)根据选通信号来判定扫描期间,仅在扫描期间将来自电力受供部220的电力向A/D变换器212供给。
上述扫描期间,在图5的例子中,为步骤S3的预扫描、S5的主扫描的执行期间。通过该构成,能够降低RF线圈装置的消耗电力。
[8]说明权利要求的术语与实施方式的对应关系。另外,以下所示的对应关系是为了参考而示出的一个解释,并非限定本发明。
线圈侧无线通信装置200、200α、200β、200γ是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一无线通信部的一例。
控制侧无线通信装置300、300α、300γ是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二无线通信部的一例。
A/D变换器212是权利要求所述的A/D变换部的一例。
线缆102及翼部件105是权利要求所述的信号传导部件的一例。
线圈元件106是权利要求所述的检测部的一例。
图11及图12的RF线圈装置100γ的固定板321是权利要求所述的固定机构的一例。
[9]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而并非试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且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从检测由被检体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的RF线圈装置取得所述核磁共振信号,该磁共振成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无线通信部,取得由所述RF线圈装置检测到的所述核磁共振信号,经由感应电场而将数字化后的所述核磁共振信号无线发送;
第二无线通信部,经由所述感应电场接收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无线发送的所述核磁共振信号;以及
图像重构部,根据由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接收到的所述核磁共振信号,来重构所述被检体的图像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固定部,该固定部以使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之间被固定时的间隔成为能够进行经由了所述感应电场的无线发送的间隔的方式,将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脱离自如地互相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设置有多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线圈装置为磁共振成像装置的一部分,具有检测所述核磁共振信号的多个线圈元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电力供给部,该电力供给部经由感应磁场向所述RF线圈装置无线地供给电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线圈装置具有将所述多个线圈元件分别检测到的多个核磁共振信号数字化的A/D变换部,在没有执行扫描的期间,切断向A/D变换部的电力供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线圈装置进一步具备前置放大器,该前置放大器被插入所述多个线圈元件与所述A/D变换部之间,并且将从所述多个线圈元件分别输出的模拟的所述核磁共振信号放大并向所述A/D变换部侧发送。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露出地设置在载置所述被检体的顶板上。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设置在载置所述被检体的顶板的内部。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露出地设置在架台上。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设置在架台内部。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线圈装置为磁共振成像装置的一部分,并且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一体地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线圈装置具有检测所述核磁共振信号的多个线圈元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线圈装置具有将所述多个线圈元件分别检测到的所述核磁共振信号数字化的A/D变换部,在没有执行扫描的期间,切断向A/D变换部的电力供给。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线圈装置进一步具备前置放大器,该前置放大器在所述核磁共振信号被数字化之前,将所述核磁共振信号放大。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信号传导部件,该信号传导部件将所述RF线圈装置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有线地连接,将来自所述RF线圈装置的所述核磁共振信号向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发送。
1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电力供给部,该电力供给部经由感应磁场向所述RF线圈装置无线地供给电力。
18.一种RF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检测部,检测从被检体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
A/D变换部,将所述核磁共振信号数字化;以及
无线通信部,经由感应电场将数字化后的所述核磁共振信号无线发送。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RF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前置放大器,该前置放大器将从所述检测部输出的所述核磁共振信号放大并向所述A/D变换部侧发送。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RF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部具有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以使与磁共振成像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之间被固定时的间隔成为能够进行经由了所述感应电场的无线发送的间隔的方式,脱离自如地固定在所述磁共振成像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上,所述磁共振成像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是所述核磁共振信号的发送目的地。
CN201310310958.6A 2012-07-23 2013-07-23 磁共振成像装置及rf线圈装置 Active CN1035654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2816 2012-07-23
JP2012-162816 2012-07-23
JP2013-118827 2013-06-05
JP2013118827A JP6211807B2 (ja) 2012-07-23 2013-06-05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5435A true CN103565435A (zh) 2014-02-12
CN103565435B CN103565435B (zh) 2016-04-06

Family

ID=49946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10958.6A Active CN103565435B (zh) 2012-07-23 2013-07-23 磁共振成像装置及rf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19038B2 (zh)
JP (1) JP6211807B2 (zh)
CN (1) CN10356543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9516A (zh) * 2019-04-24 2020-10-30 佳能医疗系统株式会社 磁共振成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211147B4 (de) * 2012-06-28 2017-08-31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Automatische Verstimmung nicht angeschlossener Sende-Empfangsspulen für MRI
US9983281B2 (en) * 2012-07-23 2018-05-29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bed device and RF coil device
JP6073612B2 (ja) * 2012-09-12 2017-02-01 東芝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JP6021652B2 (ja) * 2013-01-16 2016-11-09 東芝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及び、rfコイル装置
JP7030798B2 (ja) * 2016-09-29 2022-03-0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 磁気共鳴像形成(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通信リンク効率及びロバスト性を改善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11041929B2 (en) 2018-08-14 2021-06-22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gnal synchronization in MRI device
EP3663784A1 (en) * 2018-12-07 2020-06-1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od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uppor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9677A (zh) * 2003-07-17 2006-10-18 泰勒斯控股(英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114239A (zh) * 2006-07-25 2008-01-30 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 非接触式智能卡仿真卡
US20090322335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tic apparatus,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tic main unit and coil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40959A (ja) * 1994-11-25 1996-06-04 Hitachi Medical Corp 磁気共鳴撮影用rfコイル
DE69736826T2 (de) * 1996-12-05 2007-05-16 Philips Medical Systems (Cleveland), Inc., Cleveland Radiofrequenzspulen für Kernresonanz
DE10130615C2 (de) * 2001-06-26 2003-07-31 Siemens Ag Verbind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Sensor oder Aktor
US7970452B2 (en) * 2003-09-30 2011-06-28 Hologic, Inc. Open architecture imaging apparatus and coil system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N101052890B (zh) 2004-11-04 2012-01-1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磁共振设备和磁共振成像方法
WO2006067682A2 (en) * 2004-12-21 2006-06-2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agnetic resonance device and method
US7173426B1 (en) * 2005-11-29 2007-02-0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ptical link for transmitting data through air from a plurality of receiver coils in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US20070143921A1 (en) * 2005-12-27 2007-06-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ed apparatus and MRI apparatus
DE102006058848B4 (de) * 2006-12-13 2010-08-05 Siemens Ag Magnetresonanzanlage mit einem Grundkörper und einer Patientenliege
JP4403431B2 (ja) * 2007-06-14 2010-01-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装置
DE102007030629A1 (de) * 2007-07-02 2009-01-08 Siemens Ag Anordnung zur Lagerung eines Patienten
GB0915657D0 (en) * 2009-09-08 2009-10-07 Siemens Ag Amplifier
JP5481163B2 (ja) * 2009-10-30 2014-04-23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共鳴映像装置
US8823378B2 (en) * 2010-12-23 2014-09-0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ly communicating data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9677A (zh) * 2003-07-17 2006-10-18 泰勒斯控股(英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114239A (zh) * 2006-07-25 2008-01-30 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 非接触式智能卡仿真卡
US20090322335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tic apparatus,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tic main unit and coil uni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9516A (zh) * 2019-04-24 2020-10-30 佳能医疗系统株式会社 磁共振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21954A1 (en) 2014-01-23
JP6211807B2 (ja) 2017-10-11
US9519038B2 (en) 2016-12-13
JP2014039795A (ja) 2014-03-06
CN103565435B (zh)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5435B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及rf线圈装置
JP6073612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US9817091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RF coil device
JP6104712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US10175313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RF coil device
JP6073606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及び、デジタル無線通信装置
US20090030305A1 (en) MR Coil With Fiber Optical Connection
US7642779B2 (en) MRI RF coil configured to decouple coil elements and MRI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6453068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US9927504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US9983281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bed device and RF coil device
CN103717131B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诊视床装置及rf线圈装置
CN103930022B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
JP6469773B2 (ja) Rfコイル装置及び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JP2018008105A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07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