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2764A - 光纤判别方法及光纤的熔融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纤判别方法及光纤的熔融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2764A
CN103562764A CN201280024344.5A CN201280024344A CN103562764A CN 103562764 A CN103562764 A CN 103562764A CN 201280024344 A CN201280024344 A CN 201280024344A CN 103562764 A CN103562764 A CN 103562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face
brightness
fiber
mirror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43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中
小沼朋浩
窪敏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62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27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1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using thermal methods, e.g. fusion welding by arc discharge, laser beam, plasma torc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3Splicing machines, e.g. optical fibre fusion splic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光纤判别方法,即使在像具有复杂的折射率分布的光纤或椭圆芯光纤那样、亮度波形的特征难以掌握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进行光纤的种类判别。在将一对光纤(1、3)的端面(1a、3a)彼此熔融连接时,根据对光纤的端面进行拍摄而获得的图像来判别光纤的种类。将利用与光纤的端面面对面配置的拍摄单元(25、27)从正面拍摄该光纤的端面而获得的光纤端面的亮度图形、与预先针对每种光纤而储存的基本亮度图形进行对照,求出与所述亮度图形一致的基本亮度图形而判别光纤的种类。

Description

光纤判别方法及光纤的熔融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纤判别方法及光纤的熔融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公开了一种光纤的熔融连接技术(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在亮部端的两侧求出从侧方用摄像机对光纤的端面进行拍摄而获得的亮度分布的亮部端与最接近该亮部端的亮度峰值之间的距离,以上述距离的和变为最小的方式进行调整,使两光纤的应力施加部一致而进行熔融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282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对用摄像机从侧方拍摄光纤的端面而得到的透射光图像施行了图像处理,所以在像具有复杂的折射率分布的光纤或椭圆芯光纤那样、亮度波形的特征难以掌握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光纤的种类判别。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判别方法及光纤的熔融连接方法,即使在像具有复杂的折射率分布的光纤或椭圆芯光纤那样、亮度波形的特征难以掌握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进行光纤的种类判别。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发明是一种光纤判别方法,在将一对光纤的端面彼此熔融连接时,根据对上述光纤的端面进行拍摄而获得的图像来判别光纤的种类,其特征在于,将利用与上述光纤的端面面对面配置的拍摄单元从正面拍摄该光纤的端面而获得的光纤端面的亮度图形、与预先针对每种光纤储存的基本亮度图形进行对照,求出与所述亮度图形一致的基本亮度图形而判别光纤的种类。
第二发明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光纤的端面放电后,用上述拍摄单元对光纤端面进行拍摄。
第三发明是一种光纤的熔融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光纤判别方法判别出光纤的种类后,使光纤沿围绕轴线的方向旋转而进行调心,然后将两光纤的端面彼此熔融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判别方法,使用由拍摄单元从正面对光纤的端面进行拍摄而获得的光纤端面的亮度图形,所以与从斜向对光纤的端面进行拍摄的情况相比,能够获得准确的亮度图形。由此,只要将准确的亮度图形和预先针对每种光纤储存的基本亮度图形进行对照,就能够迅速且准确地求出与该亮度图形一致的基本亮度图形,从而能够容易地判别光纤的种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熔融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熔融连接装置的、保持光纤的部分的侧视图。
图3表示在图1的熔融连接装置中对一侧的光纤的端面进行拍摄的状态,其中,图3(a)是俯视图,图3(b)是图3(a)的右侧视图。
图4表示在图1的熔融连接装置中对另一侧的光纤的端面进行拍摄的状态,其中,图4(a)是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右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1的熔融连接装置中反射镜轴处于上升端位置的状态,其中,图5(a)是从与图1的光纤正交的侧方观察的侧视图,图5(b)是相对于图1的光纤从其长度方向观察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1的熔融连接装置中反射镜轴处于下降端位置的状态,其中,图6(a)是从与图1的光纤正交的侧方观察的侧视图,图6(b)是相对于图1的光纤从其长度方向观察的主视图。
图7是图1的熔融连接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熔融连接装置中的、与图3对应的图,其中,图8(a)是俯视图,图8(b)是图8(a)的右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熔融连接装置中的、与图4对应的图,其中,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图9(a)的右侧视图。
图10表示在用本发明方法判别光纤的种类时所使用的样品,图10(a)是表示熊猫型光纤的端面形状的主视图,图10(b)是表示领结型光纤的端面形状的主视图,图10(c)是表示椭圆套管型光纤的端面形状的主视图。
图11是用本发明方法判别光纤的种类的流程图。
图12表示熊猫型光纤的例子,其中,图12(a)是其端面图像,图12(b)是其亮度图形。
图13表示领结型光纤的例子,其中,图13(a)是其端面图像,图13(b)是其亮度图形。
图14表示椭圆套管型的例子,其中,图14(a)是其端面图像,图14(b)是其亮度图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说明本发明的光纤判别方法之前,对将一对光纤的端面彼此熔融连接的熔融连接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一对光纤1、3在沿其轴线方向彼此相对且使其端面1a、3a彼此分离的状态下由与光纤1、3分别对应设置的图2所示的光纤支架5把持。光纤支架5中,在将光纤1、3收容在可装卸地安装于支架基座7上的支架主体9的凹部中的状态下,利用可从上部开闭的压板11压住以固定光纤1、3。
如图2所示,光纤1、3具备覆盖石英玻璃光纤1A、3A的外周的覆盖树脂1B、3B,光纤支架5把持具备该覆盖树脂1B、3B的部位。此外,除了普通光纤之外,此处的光纤1、3也可以使用保偏光纤。
另外,在比上述光纤支架5靠近光纤1、3的端面1a、3a的一侧,利用V型槽台13、15对光纤1、3进行定位并保持。V型槽台13、15也与光纤支架5同样地对具备覆盖树脂1B、3B的部位进行定位并固定,但是也可以对玻璃光纤1A、3A的部分进行定位并固定。
此外,对于V型槽台13、15,具备未图示的夹具,该夹具的一部分进入到V型槽台13、15的V型槽13a、15a内,并将光纤1、3按压在V型槽台13、15和该夹具之间。
上述光纤支架5在利用后述方法对一对光纤1、3的端面1a、3a进行拍摄并观察后,为了进行光纤1、3彼此之间的调心或轴心对齐,其整体以光纤1、3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一对光纤1、3的适当位置,配置有将光从侧方投射到光纤1、3内的LED灯17、19。由LED灯17、19投射到光纤1、3内的光从光纤1、3的端面1a、3a射出。
此外,利用LED灯17、19投射光的部分的光纤1、3可以是玻璃光纤1A、3A部分,也可以是具备覆盖树脂1B、3B的部分,但是,在具备覆盖树脂1B、3B的部分的情况下,覆盖树脂1B、3B必须是透明的。另外,对于利用LED灯17、19投射光的部分的光纤1、3,需要覆盖外周部,以防止所投射的光向外部泄漏。
另外,在图1中,虽然将LED灯17、19配置在光纤1、3的侧部,但在光纤1、3较短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与端面1a、3a相反侧的端面投射LED灯的光。
而且,将作为反射部件的反射镜轴21可上下移动且可旋转地配置在一对光纤1、3的端面1a、3a相互之间,其中,该反射镜轴21沿与光纤1、3的轴线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延伸。在反射镜轴21的前端(上端)附近的一侧部形成有凹部21a,在该凹部21a安装有构成反射面的反射镜23。
在反射镜轴21如图1那样位于上升端的状态下,反射镜23反射光纤1、3的端面1a、3a中的任一端面的像。反射镜23的反射光指向配置于侧方的作为第一拍摄单元的第一电视摄像机25和作为第二拍摄单元的第二电视摄像机27中的任一方。所述第一电视摄像机25和第二电视摄像机27的光学系统的光轴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状态配置,在前端侧分别具备第一透镜25a和第二透镜27a。
此处,如与图1的状态对应的图3所示那样,作为第一状态,通过反射镜23反射一侧的光纤1的端面1a的像并向第一透镜25a入射。另外,在使反射镜轴21从图1、3的状态旋转180度后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作为第二状态,通过反射镜23反射另一侧的光纤3的端面3a的像并向第二透镜27a入射。由于反射镜23的反射面以包含反射镜轴21的旋转轴线的方式定位,所以即使反射镜轴21旋转180度,反射面的位置也不变。
接下来,对以与光纤1、3的轴线正交的反射镜轴21的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的旋转机构进行说明。图5与图1同样地表示反射镜轴21位于上升端的状态,图6表示反射镜轴21位于下降端的状态,且图6的状态相对于图5的状态,从图5的上方来看,反射镜轴21以其旋转轴线为中心顺时针旋转了90度。
反射镜轴21可相对于固定托架29上下移动,固定托架29具备导向筒31,该导向筒31从上板部29a向上方突出并且其下部安装在上板部29a上,插入到该导向筒31内的状态的反射镜轴21上下移动。在反射镜轴21的比导向筒31靠前端侧的反射镜23侧安装有止动凸缘32。在反射镜轴21如图6那样下降后,导向筒31的上端与止动凸缘32抵接,限制反射镜轴21的继续下降。
在反射镜轴21的下端一体地设有圆筒形部件33。在圆筒形部件33的外周部的半圆弧部分的一侧,形成有在图6(a)中作为主视图图示的槽35。该槽35具备:从在轴向上与反射镜轴21的反射镜23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到反射镜23侧的端部附近成为螺旋状的第一倾斜槽35a;和从第一倾斜槽35a的上端朝向与反射镜23相反侧的下方成为螺旋状的第二倾斜槽35b。
此处,第一倾斜槽35a的反射镜23侧的面成为导向倾斜面37。另一方面,在第二倾斜槽35b中,与反射镜23相反侧的面成为导向倾斜面39。所述各导向倾斜面37、39构成呈彼此倾斜方向不同且彼此相对的形状的至少一对凸轮面。
另外,如图5(b)所示,各导向倾斜面37、39沿着旋转方向接近地形成,所述一对导向倾斜面37、39的相互接近的部分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重叠。即,如图5(b)所示,导向倾斜面37的上端37a和导向倾斜面39的上端39a在旋转方向上相互重叠。
另外,如图5(a)所示,在圆筒形部件33的与导向倾斜面37相对的轴向下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下部轴向槽41。如图5(b)所示,在圆筒形部件33的与导向倾斜面39相对的轴向上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部轴向槽43。所述各轴向槽41、43设定在彼此在圆周方向上间隔90度角度的位置上。
而且,在上述的固定托架29中设有沿着这些螺旋形状的槽35及各轴向槽41、43进行相对移动的作为被引导部的突起部45。该突起部45形成为,在从固定托架29的上板部29a的一侧部向下方延伸的臂部29b的前端,向内侧突出并进入到槽35、轴向槽41、43内。此外,该突起部45通过在图5中位于下部轴向槽41内、在图6中位于上部轴向槽43内这样地位于各轴向槽41、43内,来限制反射镜轴23的旋转。
这些螺旋形状的槽35及各轴向槽41、43也同样形成在圆筒形部件33的外周部的半圆弧部分的另一侧,即图5(b)中的纸面背侧。
在具备上述的槽35和各轴向槽41、43的圆筒形部件33的上端面和固定托架29的上板部29a之间,设有作为弹性单元的弹簧47,利用该弹簧47始终向下方按压反射镜轴21。
如图5(b)、图6(b)所示,在固定托架29的与上述臂部29b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反射镜轴驱动机构安装部49,反射镜轴21被夹持在该反射镜轴驱动机构安装部49与上述臂部29b之间。反射镜轴驱动机构安装部49具备:在与反射镜轴21相反的外侧向上方弯曲的电机安装臂51;和在与反射镜轴21相反的外侧向下方弯曲的转动连杆安装臂53。
而且,在电机安装臂51的上部安装有作为驱动单元的电机55,在转动连杆安装臂53的前端经由转动支撑销57可转动地安装有转动连杆59。电机55的旋转驱动轴61与滚珠丝杠的丝杠轴63连接;利用与旋转驱动轴61的旋转相伴的丝杠轴63的旋转,丝杠轴63相对于未图示的螺母旋转并沿着轴向移动。
丝杠轴63的前端与转动连杆59的一侧的端部59a抵接,转动连杆59的另一侧的端部59b与圆筒形部件33的下端面抵接。
如图1、图5那样,在反射镜轴21位于上升端的状态下,丝杠轴63前进,此时通过转动连杆59的另一侧的端部59b朝向上方推压圆筒形部件33的下端面,弹簧47成为被压缩的状态。当从该状态驱动电机55而使丝杠轴63后退移动时,转动连杆59在图5(b)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弹簧47随之伸长,在该弹簧47的弹力的作用下,圆筒形部件33与反射镜轴21一同成为如图6那样下降后的状态。
当圆筒形部件33从图5的状态向下方移动时,突起部45从下部轴向槽41向上方相对移动,并与其正上方的导向倾斜面37抵接,抵接后,被导向倾斜面37按压的同时进行相对移动。此处,由于突起部45设置于固定托架29且被固定,所以通过上述的相对移动,圆筒形部件33在从图5(a)的上方观察的俯视视图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成为图6(a)的状态。即,反射镜轴21位于下降端,此时突起部45处于进入到上部轴向槽43内的状态,弹簧47处于拉伸的状态。
接下来,当从图6的状态沿与上述相反的方向驱动电机55旋转而使丝杠轴63前进移动时,转动连杆59在图6(b)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圆筒形部件33抵抗弹簧47上升。当圆筒形部件33上升时,如图6(a)那样位于上部轴向槽43内的突起部45与其正下方的导向倾斜面39抵接并按压导向倾斜面39,所以圆筒形部件33沿与上述相同的方向再旋转90度。
这样一来,反射镜轴21从位于图1、图5的上升端位置的状态,通过驱动电机55使丝杠轴63后退移动而旋转90度并下降,再通过丝杠轴63前进移动而沿相同方向旋转90度并上升。由此,通过往复进行一次丝杠轴63的后退及前进移动,反射镜轴21可成为在上升端位置使反射镜23的朝向旋转了180度的状态。
即,在图1、图5的状态下,一侧的光纤1的端面1a的像可由反射镜23反射并入射到第一透镜25a,由第一电视摄像机25进行拍摄。从该状态,通过上述那种电机55的驱动,使反射镜轴21旋转180度,由此,另一侧的光纤3的端面3a的像可由反射镜23反射并入射到第二透镜27a,由第二电视摄像机27进行拍摄。
在反射镜轴21旋转了180度后,再通过电机55的驱动而往复进行一次丝杠轴63的后退及前进移动,由此反射镜23的朝向返回到初始状态,即返回到图1的反射一侧的光纤1的端面1a的像的状态。
对于用第一、第二电视摄像机25、27拍摄的各图像,如图7所示,通过控制部65的图像处理电路单独地进行图像处理并获得各自的数据,根据所述各数据,使图2所示的光纤支架5的整体以光纤1、3的轴心为中心旋转而进行调心作业。或者,仅使V型槽台13、15沿径向移动而进行轴心对齐。另外,光纤1、3各自的图像数据分别用第一显示部69和第二显示部70单独地显示。
在进行了调心作业或轴心对齐之后,在使光纤1、3的端面1a、3a彼此抵接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放电电极进行熔融连接。在进行熔融连接时,反射镜轴21如图6那样处于下降端位置,反射镜轴21不会妨碍熔融连接。此外,在使端面1a、3a彼此抵接时,通过使光纤支架5沿轴向移动来进行。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进行熔融连接的一对光纤1、3的端面1a、3a进行拍摄时,利用设置在可进行180度旋转的反射镜轴21上的一个反射镜23,从正面对光纤1、3的端面1a、3a进行拍摄而单独地获得图像。因此,与从侧方对光纤进行拍摄的情况相比,通过从正面对端面1a、3a进行拍摄,可获得高精度的图像;而且,通过利用与一对光纤1、3的各端面1a、3a对应的第一电视摄像机25及第二电视摄像机27单独地进行拍摄,可获得高精度的图像。
此时,由于第一电视摄像机25对一侧的光纤1的端面1a的像进行拍摄,所以能够使该像在第一透镜25a的中心受光,由于第二电视摄像机27对另一侧的光纤3的端面3a的像进行拍摄,所以能够使该像在第二透镜27a的中心受光。由此,即使在光纤的直径较大的情况下,也容易收纳于电视摄像机的拍摄范围内,从而可避免像用一个电视摄像机同时对一对光纤两者进行拍摄时那样产生不完整图像,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另外,通过对各光纤1、3的端面1a、3a进行拍摄并观察,也可发现该端面1a、3a上的缺口等损伤部位,也可事先发现熔融连接前的次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镜轴21具有一个反射镜23,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以与光纤1、3的轴线正交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180度,并具备对在上述第一状态下反射的一侧的端面1a的像进行拍摄的第一电视摄像机25和对在上述第二状态下反射的另一侧的端面3a的像进行拍摄的第二电视摄像机27。
由此,可使用一个反射镜23单独地朝向第一、第二电视摄像机25、27反射各端面1a、3a的像,从而可容易地确定由所述第一、第二电视摄像机25、27拍摄的图像是一对光纤1、3中的哪条光纤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具有:导向倾斜面37、39,设置在反射镜轴21上并倾斜成与上述旋转轴线的轴线方向相对且绕旋转轴线回旋的螺旋形状;和突起部45,通过由该导向倾斜面37、39引导而沿着导向倾斜面37、39相对移动,使反射镜轴21沿上述旋转轴线的轴线方向移动的同时以旋转轴线的轴线为中心旋转。而且,关于导向倾斜面37、39,沿旋转方向接近地形成至少一对导向倾斜面37、39,该一对导向倾斜面37、39形成彼此倾斜方向不同且彼此相对的形状,并且,该一对导向倾斜面37、39的相互接近的部分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重叠。
由此,通过反射镜轴21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突起部45依次由导向倾斜面37、39引导,可使反射镜轴21沿同一方向每次旋转90度,从而可旋转180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镜轴21通过向上述旋转轴线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移动,一对导向倾斜面37、39中的一方与突起部45接触的同时进行移动而旋转90度;通过向上述旋转轴线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移动,上述一对导向倾斜面37、39中的另一方与突起部45接触的同时进行移动而旋转90度。
因此,仅通过使反射镜轴21上下移动即可使反射镜轴21沿同一方向每次旋转90度,从而可旋转180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使反射镜轴21向上述旋转轴线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移动的弹簧47;和使反射镜轴21抵抗弹簧47而向上述旋转轴线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移动的电机55。因此,通过使电机55进行驱动,反射镜轴21抵抗弹簧47向一侧移动;相反,通过解除电机55对弹簧47进行的压缩方向的驱动,反射镜轴21利用弹簧47而可容易地向另一侧移动。此时,由于采用一个电机55即可,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从而能够简化构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对由第一电视摄像机25及第二电视摄像机27拍摄的各个图像进行显示的第一显示部69和第二显示部70,利用所述各显示部69、70单独地显示上述各个图像。由此,能够极其容易地对一对光纤1、3的各端面1a、3a进行观察。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拍摄部设置了两台电视摄像机即第一、第二电视摄像机25、27,但通过从图3(a)的状态使反射镜轴2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可使各端面1a、3a的像的反射光为同一方向(图3(a)中为下方),由此,也可用一台电视摄像机进行应对。但是,在此情况下,需要将反射镜轴23设成在旋转时不进行上下移动的构造,需要仅使反射镜轴21旋转的驱动机构和用于在熔融时使反射镜轴21向下方退避移动的仅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仅在臂部29b的下端设置了一个突起部45,但也可以在与该突起部45相对的位置的反射镜轴驱动机构安装部49的下端,在图5(b)中与突起部45左右对称地设置与突起部45相同的突起部。该另一突起部也与突起部45同样地在槽35内相对移动,并发挥与突起部45相同的功能。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另一突起部相对于突起部45设置在轴向上的不同位置,与此相对应地将与上述槽35相同的槽设置在轴向上的不同位置。
在图8、图9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反射镜轴210上,以沿其轴向彼此分离的状态设置两个反射镜23A、23B。反射镜轴210可在图8(a)、图9(a)中的与纸面正交的轴向上移动,两个反射镜23A、23B的位置以反射镜轴210的轴心为中心相差180度。因此,通过使反射镜轴210沿轴向移动,可以使两个反射镜23A、23B中的任一个位于光纤1、3的轴线上。
图8是使反射镜轴210上升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位于基部侧的反射镜23A位于光纤1、3的轴线上。此时,作为第一状态,反射镜23A反射一侧的光纤1的端面1a的像并向第一电视摄像机25的第一透镜25a入射。
另一方面,图9是使反射镜轴210下降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位于前端侧的反射镜23B位于光纤1、3的轴线上。此时,作为第二状态,反射镜23B反射另一侧的光纤3的端面3a的像并向第二电视摄像机27的第二透镜27a入射。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对一对光纤1、3的各端面1a、3a分别单独地从正面进行拍摄并观察,因此,与从侧方对光纤进行拍摄的情况相比,可获得高精度的图像;而且,通过与一对光纤1、3的各端面1a、3a对应的第一电视摄像机25和第二电视摄像机27,可获得高精度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两个反射镜23A、23B,但仅通过使安装有所述各反射镜23A、23B的反射镜轴210沿其轴向移动,即可从正面对一对光纤1、3的端面1a、3a中的任一端面进行拍摄,与具备使反射镜轴旋转的机构的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简化整体的构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使反射镜轴210旋转的机构,并通过从例如图8的状态使反射镜轴210下降且使反射镜轴210在图8(a)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也可以仅设置图8、图9中的下部的电视摄像机25这一台电视摄像机。
接下来,对在用上述的熔融连接装置将光纤1、3的端面1a、3a彼此熔融连接时,根据用第一电视摄像机25和第二电视摄像机27对光纤1、3的端面1a、3a进行拍摄而获得的图像来判别光纤1、3的种类的光纤判别方法进行说明。
光纤1、3是通过从与芯部正交的两方向施加不同应力而等价地具有双折射性的保偏光纤。如图10所示,保偏光纤为例如在芯100的两侧设有应力施加部101、101的结构。根据截面形状,保偏光纤具有所谓的例如图10(a)的熊猫型光纤1(3)、图10(b)的领结型光纤1(3)、图10(c)的椭圆套管型光纤1(3)。在熔融连接该保偏光纤时,需要使彼此的偏振面对齐,所以需要判别该光纤1(3)的截面形状是那种光纤。此外,光纤1、3的种类并不局限于保偏光纤,也可以是普通的光纤,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上述熔融连接装置进行熔融连接前,像下述那样判别光纤的种类。图11表示用于判别光纤的种类的流程。首先,在步骤S1的处理中,通过将电压施加在设置在上述的熔融连接装置上的省略图示的放电电极之间而产生放电。而且,在两光纤1、3的端面1a、3a放电。光纤1、3的端面1a、3a通过放电,在具有添加物的部位和不具有添加物的部位,熔化情况不同,所以在端面1a、3a上产生凹凸,应力施加部101、101被突出。这样一来,容易根据光纤1、3的端面1a、3a的图像来观察折射率分布等特征。
接下来,在步骤S2的处理中,使反射镜23的方向朝向一侧的光纤1的端面1a,利用第一电视摄像机25对该端面1a的图像进行拍摄,同样,使反射镜23的方向朝向另一侧的光纤3的端面3a,利用第二电视摄像机27对该端面3a的图像进行拍摄。而且,在第一和第二显示部69、70分别显示两光纤1、3的图像。图12(a)表示显示部69、70所显示的光纤1(3)的图像。此处,显示熊猫型光纤1的图像。
而且,通过对拍摄该熊猫型光纤1、3的端面1a、3a而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制作图12(b)所示那样的亮度图形。图12(a)的亮度图形表示了在将光纤1(3)的芯部100和设置在其两侧的应力施加部101、101的中心连结的直线X上的亮度。在该图中,与应力施加部101、101对应的部位的亮度A和与芯部100对应部位的亮度B为相同的亮度,并且比其他部位的亮度低。
接下来,在步骤S3的处理中,将从正面拍摄光纤1(3)的端面1a(3a)而获得的光纤端面的亮度图形(图12(b)所示的亮度图形)、与预先针对每种光纤而储存的基本亮度图形进行对照。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基本亮度图形,在存储装置内预先储存了熊猫型光纤、领结型光纤和椭圆套管型光纤三种亮度图形。不言而喻,也可以将这三种光纤之外的光纤的亮度图形作为基本亮度图形储存在存储装置内。
而且,将实际求出的图12(b)的亮度图形与储存在存储装置内的基本亮度图形进行对照。接下来,在步骤S4的处理中,求出与上述亮度图形一致的基本亮度图形,并根据该基本亮度图形来判别光纤1(3)的种类。
图12中为熊猫型光纤的例子,但图13表示领结型光纤的例子,图14表示椭圆套管型光纤的例子。如图13(a)所示,在显示部69、70上显示的领结型光纤1(3)的图像显示为芯部100的亮度和设置在其两侧的构成大致矩形形状的应力施加部101、101的亮度比其他部位小。而且,如图13(b)所示,该领结型光纤1(3)的亮度图形相对于熊猫型光纤1(3)的亮度图形,与应力施加部101、101对应部位的亮度范围变小。
如图14(a)所示,在显示部69、70上显示的椭圆套管型光纤1(3)的图像仅显示了构成椭圆形状的芯部100的亮度。而且,如图14(b)所示,该椭圆套管型光纤1(3)的图像与熊猫型光纤和领结型光纤不同,不存在应力施加部101。
这样一来,通过将从正面拍摄光纤1、3的端面1a、3a而获得的光纤端面的亮度图形、与预先针对每种光纤1、3储存的基本亮度图形进行对照,求出与上述亮度图形一致的基本亮度图形,来判别光纤1、3的种类。像本发明那样,由于不从斜向对光纤1、3的端面1a、3a进行拍摄,而从正面对光纤1、3的端面1a、3a进行拍摄,所以能够获得准确的亮度图形。因此,即使在像具有复杂的折射率分布的光纤或椭圆套管型光纤那样、亮度波形的特征难以掌握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进行光纤的种类判别。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光纤1、3的端面放电后,利用拍摄单元对光纤端面进行拍摄,所以因熔化情况在具有添加物的部位和不具有添加物的部位不同而在端面1a、3a上产生凹凸,从而看到应力施加部101被突出。由此,能够准确地获得用拍摄单元拍摄的光纤端面的亮度图形。
像上述那样进行了光纤1、3的种类判别后,对两光纤1、3进行熔融连接。例如在为保偏光纤的情况下,以使光纤1、3的偏振面一致的方式使该光纤1、3以其轴线为中心旋转而进行调心。然后将两光纤1、3的端面彼此熔融连接。这样一来,在熔融连接后的光纤1、3中,由于在使两光纤1、3的偏振面准确对齐后的状态下被连接,所以能够获得传送损失少的光纤电缆。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在利用从拍摄光纤的端面而获得的图像得到的亮度图形来判别光纤的种类时应用。

Claims (3)

1.一种光纤判别方法,在将一对光纤的端面彼此熔融连接时,根据对所述光纤的端面进行拍摄而获得的图像来判别光纤的种类,其特征在于,
将利用与所述光纤的端面面对面配置的拍摄单元从正面拍摄该光纤的端面而获得的光纤端面的亮度图形、与预先针对每种光纤储存的基本亮度图形进行对照,求出与所述亮度图形一致的基本亮度图形而判别光纤的种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纤的端面放电后,用所述拍摄单元对光纤端面进行拍摄。
3.一种光纤的熔融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纤判别方法判别出光纤的种类后,使光纤沿围绕轴线的方向旋转而进行调心,然后将两光纤的端面彼此熔融连接。
CN201280024344.5A 2011-05-19 2012-01-26 光纤判别方法及光纤的熔融连接方法 Pending CN1035627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2454A JP2012242599A (ja) 2011-05-19 2011-05-19 光ファイバ判別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JP2011-112454 2011-05-19
PCT/JP2012/051629 WO2012157294A1 (ja) 2011-05-19 2012-01-26 光ファイバ判別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2764A true CN103562764A (zh) 2014-02-05

Family

ID=47176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4344.5A Pending CN103562764A (zh) 2011-05-19 2012-01-26 光纤判别方法及光纤的熔融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36256A1 (zh)
EP (1) EP2711751A4 (zh)
JP (1) JP2012242599A (zh)
KR (1) KR20130132641A (zh)
CN (1) CN103562764A (zh)
WO (1) WO201215729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5672A (zh) * 2014-12-31 2015-04-1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一种光纤种类识别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1348B2 (ja) 2015-01-23 2018-11-14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TW201639201A (zh) * 2015-04-20 2016-11-01 億光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模組
JP6943820B2 (ja) * 2018-08-02 2021-10-0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融着接続システム、融着接続機及び光ファイバの回転角判定方法
CN109633819B (zh) * 2018-12-13 2020-10-09 中电科仪器仪表(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熔接机及其熔接方法
CN117642663A (zh) * 2021-08-05 2024-03-01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熔接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9806A (ja) * 1984-07-21 1986-02-1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フアイバの接続方法
JPS61105513A (ja) * 1984-10-29 1986-05-2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アイバの端面観察方法
CN1531661A (zh) * 2000-12-05 2004-09-2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熔接设备和熔接方法
JP2004341452A (ja) * 2003-05-19 2004-12-02 Fujikura Ltd 定偏波光ファイバ自動判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並びに定偏波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44812B2 (ja) 2001-04-26 2006-02-1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定偏波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9806A (ja) * 1984-07-21 1986-02-1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フアイバの接続方法
JPS61105513A (ja) * 1984-10-29 1986-05-2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アイバの端面観察方法
CN1531661A (zh) * 2000-12-05 2004-09-2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熔接设备和熔接方法
JP2004341452A (ja) * 2003-05-19 2004-12-02 Fujikura Ltd 定偏波光ファイバ自動判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並びに定偏波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5672A (zh) * 2014-12-31 2015-04-1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一种光纤种类识别方法
CN104515672B (zh) * 2014-12-31 2018-11-2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一种光纤种类识别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1751A4 (en) 2014-11-26
US20140036256A1 (en) 2014-02-06
WO2012157294A1 (ja) 2012-11-22
EP2711751A1 (en) 2014-03-26
KR20130132641A (ko) 2013-12-04
JP2012242599A (ja) 2012-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1579B2 (en) Multiple-fiber connector inspection
CN103562764A (zh) 光纤判别方法及光纤的熔融连接方法
US603471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serving tip portion of optical fibers butting each other
KR102419783B1 (ko) 렌즈 마운트, 악세사리, 및 카메라 마운트
CN102132187B (zh) 镜头镜筒和摄像装置
JP2013054116A (ja)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の結合方法
CN103329018B (zh) 熔接接合装置及熔接接合方法
WO2013077002A1 (ja)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CN114778445A (zh) 一种基于光程分路的单相机检测装置、方法及卷绕机
JP2014123157A (ja) 光ファイバ判別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WO2023013606A1 (ja) 融着接続機
US11762148B2 (en)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ligning multicore fiber optic cables
JP3613209B2 (ja) 光コネクタ測定装置及びその測定方法
US6522466B2 (en) Apparatus for observing interior from an ultramicropore space
WO2023013591A1 (ja) 融着接続機
EP4382978A1 (en) Fusion splicer
WO2023032506A1 (ja) 光ファイバの調芯方法、調芯装置および接続装置
WO2022045364A1 (en) Optical fiber fusion splicer and optical fiber fusion splicing method
CN114660808A (zh) 近眼显示设备
JP2938317B2 (ja) 光ファイバの位置をv溝に合わせる方法
JPH05341148A (ja) 偏波保持光ファイバの偏波軸合わせ方法および光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