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7294B - 空气净化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47294B
CN103547294B CN201280024632.0A CN201280024632A CN103547294B CN 103547294 B CN103547294 B CN 103547294B CN 201280024632 A CN201280024632 A CN 201280024632A CN 103547294 B CN103547294 B CN 1035472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odorization
ventilation path
deodorization element
air clea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46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47294A (zh
Inventor
久下洋介
明里好孝
佐藤明久
赤堀克幸
任田保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47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7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47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72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86Catalytic processes
    • B01D53/8621Removing nitrogen compounds
    • B01D53/8634Ammon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5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chemical means
    • F24F8/167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chemical means using catalytic rea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4Filter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6Connections to a HVAC uni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20Method-related aspects
    • A61L2209/22Treatment by sorption, e.g. absorption, adsorption, chemisorption, scrubbing, wet clea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5/00Catalysts
    • B01D2255/10Noble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B01D2255/102Platinum group metals
    • B01D2255/1021Platin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5/00Catalysts
    • B01D2255/20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B01D2255/207Transition metals
    • B01D2255/2073Mangane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40Nitrogen compounds
    • B01D2257/406Ammoni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8/00Sources of waste gases
    • B01D2258/06Polluted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5Gas s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devices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B01D2259/4508Gas s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devices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cleaning air in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Exhaust Gas Treatment By Means Of Catalyst (AREA)

Abstract

将空气净化机(A)构成为包括:可搬式机壳(1),其在内部形成有通风路(R),该通风路(R)具有吸入口(11)和吹出口(42);鼓风部件(44),其设置在机壳(1)的内部,将自吸入口(11)导入到通风路(R)内的室内空气自吹出口(42)吹出;除臭元件(62),其设置为遮住通风路(R),被导入到通风路(R)内的空气通过;控制部件(47),其控制鼓风部件(44)的运转,除臭元件(62)含有催化剂,该催化剂对导入到通风路(R)内的空气中的氨成分进行吸附,从而从空气中捕集氨成分,控制部件(47)将鼓风部件(44)控制为使通过除臭元件(62)的空气的流速为规定值以下,除臭元件捕集被导入到通风路(R)内的室内空气中的氨成分的至少70%以上。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净化机,该空气净化机使利用送风装置吸入到主体内部的室内空气通过除臭部,从而除掉空气中的臭气成分而对室内空气进行除臭。
背景技术
一直有一种空气净化机,该空气净化机包括:主体壳体;空气吸入口,其形成于该主体壳体的前表面;空气吹出口,其形成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后部;风扇,其设置在主体壳体内,用于自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而向空气吹出口吹出该空气;风扇电机,其用于驱动该风扇;集尘过滤器,其设置在风扇的上游侧,用于将被吸入的空气中的灰尘捕集起来,该空气净化机在空气吹出口近旁具有:除臭部,通过在用于吸附臭气成分的吸附材料的表面添附催化剂而构成该除臭部;加热部,其为了使该除臭部的除臭功能恢复而进行加热。
这种空气净化机通过驱动风扇,使室内空气自空气吸入口进入主体壳体内部,在利用集尘过滤器去除了灰尘后,使流到除臭部的室内空气中的臭气成分吸附于除臭部的吸附材料,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除臭。
并且,利用加热部对吸附有臭气的除臭部的吸附材料进行加热,从而去除臭气成分。结果,能使吸附材料的除臭功能恢复(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8126号公报(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气净化机由于在形成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后部的空气吹出口近旁,设置具有用于吸附臭气成分的吸附材料的除臭部,所以需要在非常狭窄的有限区域配置除臭部,很难使用除臭性能更高的除臭容量更大的臭气吸附材料。
因而,在这种构造中,即使使室内空气通过除臭部,也很难一次将臭气大幅去除,所以在人能够感受到室内空气的臭气减少了以前,需要使空气净化机长时间运转。
另外,空气吹出口的开口面积比空气吸入口小很多,所以在空气吹出口和在设置在该空气吹出口近旁的除臭部流动的空气的流速,比在空气吸入口附近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快。
因而,在这种构造中,在吸附材料无法充分地完全吸附在除臭部流动的室内空气所含有的臭气的状态下自空气净化机向室内排出空气,在人能够感受到室内空气的臭气减少了以前,需要使空气净化机长时间运转。
此外,作为通过加热吸附材料而将吸附于吸附材料的臭气去除的加热部的加热器固定设置于吸附材料,所以形成有加热器与吸附材料的距离近的部分和距离远的部分。
由此,能够高效地加热吸附材料的距加热器近的部位,所以能够去除臭气,但是来自加热器的热量可能不能高效地传递到吸附材料的距加热器远的部位,可能无法可靠地将臭气完全去除。
因而,采用这种结构,不能使吸附材料的吸附臭气的能力充分恢复,所以可能导致空气净化机的除臭功能下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减少室内空气的臭气,而且能使吸附材料的吸附臭气的功能高效地恢复的空气净化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如下方式构成空气净化机较佳,即,空气净化机包括:可搬式机壳,其在内部形成有通风路,该通风路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鼓风部件,其设置在机壳的内部,将自吸入口导入到通风路内的室内空气自吹出口吹出;除臭元件,其设置为遮住通风路,供导入到通风路内的空气通过;控制部件,其控制鼓风部件的运转,除臭元件含有催化剂,该催化剂对导入到通风路内的空气中的氨成分进行吸附,从而从空气中捕集氨成分,控制部件将鼓风部件控制为使通过除臭元件的空气的流速为规定值以下,从而,除臭元件捕集被导入到通风路内的室内空气中的氨成分的至少约70%以上。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使更多的室内空气进入、使室内空气的臭气高效地减少的具有急速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实施方式1的空气净化机A的主视图,(b)是该空气净化机A的俯视图,(c)是该空气净化机A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A的将前面板、粗滤器和HEPA过滤器卸下后的状态的(a)主视图、(b)俯视图和(c)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A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A的Y–Y纵剖视图。
图5的(a)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A的从前方观察得到的立体图,(b)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A的从后方观察得到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的(a)所示的空气净化机A的将前面板、粗滤器和HEPA过滤器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的(a)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空气净化机A的除臭部而得到的立体图,(b)是从后方观察除臭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b)所示的除臭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的(a)是实施方式1的空气净化机A的加热单元的背面的平面图,(b)是加热单元的Z–Z剖视图。
图10的(a)是图9所示的加热单元的背面的立体图,(b)是图9所示的加热单元的正面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空气净化机A的除臭部得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12的(a)是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空气净化机A的除臭部而得到的俯视图,(b)是(a)所示的除臭部的X–X剖视图。
图13的(a)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空气净化机A得到的立体图,(b)是从后方观察该空气净化机A得到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空气净化机A的百叶窗关闭了的状态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4的空气净化机A的(a)主视图、(b)该空气净化机A的俯视图、(c)该空气净化机A的侧视图。
图16的(a)是从前方观察图15所示的空气净化机A的立体图,(b)是从后方观察图15所示的空气净化机A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底面侧观察图15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平面图。
图18是使氨的臭气浓度与6个等级的臭气强度相对应而得到的表。
图19是空气净化机的使用例(表示与经过时间相对应的臭气的室内浓度和吹出浓度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6,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机A由构成轮廓的机壳即主体壳体C,和设置于该主体壳体C的除臭部60等各种功能零件构成。
该主体壳体C呈为由树脂形成的箱状,由前面板10、前壳体20和后壳体40等多个零件构成。
前壳体20的主视形状为长方形,具有规定进深的框状的框架21成为基体。在该框架21的前表面形成有长方形的前开口22,后表面的开口被分隔板23覆盖。
并且,在该分隔板23形成有向后方开口的圆形的后开口24。也就是说,前壳体20成为前开口22与后开口24相连通的状态。另外,分隔板23的后开口24在后述的鼓风风扇44的风扇开口44d的周围形成喇叭口。
接着,前壳体20的框架21的下部边整体比左右两边向前方突出,从而形成下突出部25。
另外,框架21的上部边比左右两边向前方突出,从而形成上突出部28,在上部边的上部的前侧设置有由多个操作按钮、形成显示部的LED等构成的操作部26。
并且,与该操作部26相对应地在框架21的上部边的上部内侧,设置有供这些操作按钮、LED安装的操作基板(未图示)。另外,该操作基板与后述的控制部件47电连接。
接着,前面板10的主视形状为长方形,前面板10构成为能从正面覆盖前壳体20的前开口22的形状。
另外,在前面板10的前表面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狭缝,从而形成沿前面板10的前后方向连通的空气吸入口11(以下称为吸入口11)。也就是说,确保了前面板10的通气性,以使空气能够贯穿前后方向地流动。
接着,后壳体40的主视形状为长方形,前开口41在后壳体40的前表面开口,后壳体40在上表面形成有成为空气吹出口42(以下称为吹出口42)的开口,呈后表面43被封闭的箱型形状。
并且,在后表面43设置有:作为鼓风部件的鼓风风扇44,其用于使室内空气进入空气净化机内部;涡卷状的分隔部45,其形成向吹出口42引导自该鼓风风扇44流来的空气的风路。
作为该鼓风部件的鼓风风扇44与控制部件47相连接,利用控制部件47控制该鼓风风扇44的旋转、停止、转速。这样,鼓风风扇44被控制部件47控制,从而风量、风速等鼓风能力得到控制。
另外,在分隔板45的下侧,在由后壳体40和分隔板45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控制部件47,该控制部件47根据规定的程序控制空气净化机A的各部分。
此外,在后壳体40的内侧的上部且吹出口42近旁设置有百叶窗46,该百叶窗46改变自吹出口42向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向或者关闭吹出口42。
另外,在吹出口42的开口部分设置有格子,以防止直接接触百叶窗46。
接着,鼓风风扇44使用采用了多翼叶片的多翼式风扇(西洛克风扇),该多翼式风扇沿旋转方向安装有具有规定宽度的许多个叶片。也就是说,鼓风风扇44在距旋转轴为规定半径的位置具有许多个叶片44a。
并且,鼓风风扇44安装于后壳体40的后表面43。在安装有鼓风风扇44的状态下,对鼓风风扇44的叶片44a进行旋转驱动的电机44b成为使其旋转轴44c处于方向朝向前方而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
另外,四周被叶片44a环绕的风扇开口44d向前方开口。
通过上述那样将鼓风风扇44设置于后壳体40,鼓风风扇44自朝向旋转轴44c的轴向前方的风扇开口44d吸入空气,沿包括鼓风风扇44的上方在内的鼓风风扇44的径向排出空气。
接着,分隔板45以环绕鼓风风扇44的四周的方式自后壳体40的后表面43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分隔板45的一端与吹出口42的右端42a相连接,另一端与吹出口42的左端42b相连接。
也就是说,分隔板45以环绕鼓风风扇44的四周且端部与空气吹出口42相连接的方式,构成为袋状地配置于后壳体40。
百叶窗46由如下部分构成:多个板状的风向板46a;连杆机构46c,其将该多个风向板46a分别连接而使风向板46a以规定角度进行动作;电机等驱动部(未图示),其使该连杆机构46c进行动作。
并且,百叶窗46的多个板状的风向板46a空开规定的间隔以分别平行的方式并列配置在空气吹出口42的开口,利用形成在该风向板46a的两端的轴46d将各风向板46a轴支承于吹出口42。
另外,使连杆机构46c进行动作的驱动部与后述的控制部件47相连接,依据空气净化机A的状态,利用规定的程序使驱动部进行驱动,由此变更百叶窗46的方向。
接下来参照图7~图8,除臭部60是供进入到空气净化机A的内部的室内空气通过,从而从空气内部将臭气除掉的部位,除臭部60包括:框体61,其成为设置各种零件的基体;除臭元件62;加热单元63,其对该除臭元件62进行局部加热;作为位置变更部件的驱动部件64,其使除臭元件62进行动作而变更加热单元63和除臭元件的相面对的部位的相对位置关系。
首先,框体61的主视形状为长方形,是具有规定进深的框状的框架。并且,框体61的外形是能够嵌入到前壳体20的前开口22的内部的大小。
另外,在框体61的内部设置有中分隔板65,以遮住框体61的开口(将开口前后分隔)。
并且,在中分隔板65形成有沿框体61的前后连通的圆形的开口65a。中央支承体65b位于该开口65a的中心,自该中央支承体65b呈放射状形成有多个与开口65a的开口缘相连的梁部65c。另外,在中央支承体65b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轴65j。
另外,在开口65a的前侧设置有能使空气流入开口65a内的框65h。该框65h用于防止使用者与后述的除臭元件62直接接触。
此外,在中分隔板65的背面(后表面),以环绕开口65a的方式形成有向后方竖立设置的环状的引导部65e。
在该引导部65e的缘以向开口65a的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接受部65f,在将后述的除臭元件62安装于该引导部65e时,该接受部65f接受除臭元件62。
另外,引导部65e位于圆形的开口65a的圆形的开口缘的外侧。也就是说,在开口65a的缘与引导部65e之间形成有间隙r。另外,引导部65e所形成的环的直径是能将设置有后述各部分的除臭元件62保持在内部的程度的大小。
并且,中分隔板65的开口65a的中央支承体65b的下方区域且利用以中央支承体65b为中心向左右同等展开的规定开度角(日文:開角)形成的扇形的区域,被扇形的盖体65d覆盖。
另外,该盖体65d由不锈钢形成,自中分隔板65的后表面侧(背面侧)利用螺钉等将该盖体65d固定于梁部65c。
另外,盖体65d配置为位于与后述的加热单元63相面对的位置,盖体65d成为在与加热单元63的加热器单元63a相面对的状态下,能够覆盖加热器单元63a的大小。也就是说,通过使加热单元63与盖体65d相面对,形成后述的除臭元件62的加热空间。
另外,对盖体65d实施了用于提高热辐射率的黑色的耐热涂装。
接着,除臭元件62的平面形状为圆板形,由陶瓷或铝形成,在形成有蜂窝开口那样的多个开口的蜂窝芯子形状的基材上,利用粘合剂涂覆或浸渗有催化剂。
该催化剂使用的是采用了锰系(例如由神钢アクテック株式会社制造的锰系除臭用催化剂)、铂系催化剂等具有吸附臭气(特别是氨、甲硫醇、硫化氢的臭气)的性质的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通过吸附臭气成分,发生由催化剂的作用引发的氧化分解,将臭气成分分解为没有臭味的成分。特别是,这种催化剂具有如下特性:通过加热,臭气成分的分解速度加快。
另外,在除臭元件62的中心部形成有开口部62c,在除臭元件62的前表面设置有用于保持除臭元件62的由不锈钢形成的元件框架62a。
这里,如上所述,除臭元件62由蜂窝芯子形成,在设置于除臭元件62的前表面的元件框架62a形成有规定的开口,所以能使空气在除臭元件62的内部贯穿前后方向地流动。
此外,在除臭元件62的周缘以包围除臭元件62的方式设置有齿部62b。
包括该齿部62b的除臭元件62的直径比形成于中分隔板65的圆形的开口65a的直径大。
接下来参照图9~图10,加热单元63由如下部分构成: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器单元63a,其加热除臭元件62;壳体63b,其具有将该加热器单元63a收纳在内部的规定的内部空间。
该加热器单元63a与控制部件47电连接,依据空气净化机A的状态对该加热器单元63a进行通电控制。
另外,加热器单元63a由板状的发热部63f和加热该发热部63f的加热器部63g构成。此外,发热部63f的平面形状呈扇形,对发热部63f的表面实施了用于提高自加热器部63g接受的热量的辐射率的耐热涂装(黑色)。
也就是说,加热器单元63a的板状的发热部63f接受由加热器部63g产生的热量,自整个板面辐射热量,从而能够减少加热不均地加热所面对的除臭元件62。
并且,在以规定时间对加热器单元63a进行了通电的情况下,将加热器单元63a的与除臭元件62相面对的部位,设定为能够上升至能将吸附于除臭元件62的臭气去除的规定温度的加热能力,上述除臭元件62配置为与加热器单元63a之间隔着规定间隙。这样,通过加热除臭元件62,使除臭元件62的捕集臭气的能力恢复。
另外,以使除臭元件62的被加热部位的温度为能够将除臭元件62捕集到的臭气成分分解的约120度以上的方式,进行为了恢复臭气的捕集能力而进行的加热。另外,以在约60分钟以内达到该加热温度的方式构成加热单元63。
这样,能在60分钟以内进行用于恢复臭气的捕集能力的加热工序,所以使用者能够在使用了空气净化机A的作业间歇等,进行除臭元件62的臭气的捕集能力的恢复工序。
另外,加热器部63g使用以钛酸钡为主要成分的半导体陶瓷即PTC加热器。
该PTC加热器具有自身温度控制性,不必自外部控制该PTC加热器的温度,所以不像恒温箱那样地进行断续的控制,因此不会产生火花、噪声,能够稳定地使用。
接着,在壳体63b形成有:凹部63c,其将加热器单元63a保持在内部;凸缘部63d,其自该凹部63c的开口周缘展开。
凹部63c形成为与加热器单元63a的平面形状一致的扇形,在使加热器单元63a面向凹部63c的开口的状态下,将加热器单元63a设置在凹部63c的内部。在凸缘部63d形成有螺纹孔63e,该螺纹孔63e用于在将加热单元63安装在规定位置时供螺钉贯穿。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加热单元63的平面形状与加热器单元63a的发热部63f的形状相匹配地构成为扇形,凹部63c的开口也构成为扇形。
接下来,参照图7,驱动部件64是如下的位置变更部件:使除臭元件62进行动作而使加热单元63与除臭元件62的相面对的部位的相对位置关系变更,即,使除臭元件62的与加热单元63相面对的部位变更。
驱动部件64由电机64a和保持该电机64a的托架64b构成。在电机64a的旋转轴安装有齿部。另外,电机64a与控制部件47电连接,依据空气净化机A的状态对电机64a进行通电控制。
参照图4、图7~图8,上述的除臭元件62、加热单元63和驱动部件64以如下方式安装于框体61,从而构成除臭部60。另外,图7为了易于理解地显示各部分而以将框65h卸下后的状态示出。
首先,除臭元件62的开口部62c以成为轴承的方式,自框体61的背面旋转自如地嵌入设置于中央支承体65b的轴65j。
由此,以除臭元件62面向开口65a的状态(面对的状态),使除臭元件62相对于框体61旋转自如地配置在形成于框体61的背面(后表面)的引导部65e的内部。
并且,在引导部65e的缘以向开口65a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接受部65f。接受部65f是接受除臭元件62的接受部,自后方(背面)将除臭元件62以不会大幅妨碍除臭元件62的旋转方向的动作的程度保持于引导部65e。
以这种方式将除臭元件62安装于框体61,从而除臭元件62以面向中分隔板65的开口65a的状态旋转自如地保持在由中分隔板65的背面(间隙r)、引导部65e和接受部65f包围而成的空间的内部。
另外,也可以不将设置于中央支承体65b的轴65j和除臭元件62的开口部62c构成为上述那种轴与轴承的关系,而是利用引导部65e保持除臭元件62的构造。
接着,在如上述那样将除臭元件62配置于框体61的状态下,以覆盖除臭元件62的一部分的方式如下述这样将加热单元63安装于框体61。
首先,以横跨自除臭元件62的中心到下侧的部位而不妨碍除臭元件62的旋转的方式,配置加热单元63。
在该状态下,以加热单元63的加热器单元63a与除臭元件62直接靠近面对的方式,使设置有加热器单元63a的凹部63c的开口朝向前方。
并且,将加热单元63螺纹固定在位于除臭元件62的开口部62c的中央支承体65b以及形成于位于除臭元件62外侧的中分隔板65的安装位置。
另外,在该状态下,加热单元63和盖体65d为隔着除臭元件62面对的位置关系。
通过构成为上述结构,将加热单元63不妨碍除臭元件62的旋转方向的动作地固定于框体61。
另外,由于将加热单元63和盖体65d面对地配置于框体61,因此以除臭元件62处在加热单元63与盖体65d之间的状态,形成使加热器单元63a的热量停留的空间。此外,由于对发热部63f实施了提高热量的辐射率的涂装,所以高效地辐射自加热器63g接受到的热量。
由此,将加热单元63构成为能够高效地加热所面对的除臭元件62的局部部位。
接着,在将驱动部件64的电机64a保持于托架64b的状态下,将托架64b固定于中分隔板65。此时,安装于电机64a的旋转轴的齿与设置于除臭元件62的齿部62b啮合。
另外,驱动部件64的配置位置是中分隔板65的背面且是处于开口65a和中分隔板65的角65g之间的部位。此外,设置该驱动部件64的部位可以是被开口65a和4个角65g中与加热单元63分开的位于上方的角65g夹持的部位。
通过这样设置驱动部件64,利用由控制部件47进行的通电控制驱动电机64a,从而能使除臭元件62相对于框体61旋转,能使除臭元件62的与加热单元63相面对的部位变更。
也就是说,能使加热单元63与除臭元件62的相对位置关系变更。
另外,由于将驱动部64设置处于开口65a和角65g之间的位置,所以能够对形成于长方形的中分隔板65的开口65a的四周的死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此外,由于将驱动部64设置在与加热单元63分开的位置,所以能够做成驱动部件64不易受到自加热单元63产生的热量的影响的构造。
接着,将以如上方式构成有各部分的前面板10、前壳体20、后壳体40和除臭部60,按照如下方式与其他功能零件共同组装起来,从而构成空气净化机A。
首先,使后壳体40的开口41朝向前方而将后壳体40安装于前壳体20的后表面。此时,设置于后壳体40的鼓风风扇44的开口44d和形成于分隔板23的后开口24成为相面对的位置关系,该分隔板23设置于前壳体20。另外,后开口24的开口中心与鼓风风扇44的旋转轴的轴心沿前后一致。
接着,将除臭部60的框体61自前壳体20的前开口22插入到前壳体20的内部,将框体61的外周保持在前壳体20的内部,从而将除臭部60安装于前壳体20。
在这样将除臭部60安装于前壳体20的状态下,除臭部60的后表面侧(安装有加热单元63的位置侧)配置为朝向前壳体20的后开口24,加热单元63位于除臭元件62与后开口24之间。
这里,除臭元件62和在鼓风风扇44的开口44d的四周形成喇叭口的前壳体20的分隔板23及后开口24,空开规定间隔D地相面对,以不妨碍自除臭元件62向后开口24流动的空气的气流。
加热单元63位于上述那样形成的间隔D的部位。
接着,在安装于前壳体20的除臭部60的框体61的内侧,设置有与框体61的开口相同程度大小的HEPA过滤器12,以覆盖该HEPA过滤器12的前表面的方式设置有粗滤器13。
并且,在粗滤器13的前表面侧以被前壳体20的上突出部28和下突出部25夹持的方式设置有前面板10,从而构成空气净化机A。
另外,HEPA过滤器12是用于将空气中所含的花粉、螨虫的粪便、霉的孢子和房屋灰尘等微细的灰尘除掉的过滤器。
另外,粗滤器13是在利用HEPA过滤器过滤空气之前,预先将空气中所含的较大的灰尘捕集的网眼较粗的过滤器,用于长时间保持HEPA过滤器的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4,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空气净化机A的内部形成有通风路R,从吸入口11到吹出口42,使室内空气进入该通风路R,对进入的空气进行清洁以及除臭而向室内放出。按照空气净化机A的空气清洁运转状态和进入到内部的空气的流动,说明该风路R。
首先,使用者通过对操作部26进行操作,向控制部件47进行输入,从而执行用于进行空气净化机A的运转的规定程序。
在上述的运转开始后,鼓风风扇44进行驱动,产生使室内空气自空气吸入口11进入到空气净化机A内部的吸入力,室内空气向吸入口11流入。
自吸入口11进入的空气在空气净化机A的内部向后方流动,在利用粗滤器13除掉了较大的灰尘后,利用HEPA过滤器12除掉微细的灰尘。
接着,被除掉了灰尘的空气进一步向后方流动而到达除臭部60,通过开口65a而到达配置在面向该开口65a的位置的除臭元件62。该除臭元件62设置为遮住通风路R,形成有自正面通至背面的蜂窝形状的许多个开口,在该除臭元件62的表面涂敷有吸附臭气的催化剂。
因而,在含有臭气的空气自除臭元件62的正面侧向背面侧通过时,会通过蜂窝形状的开口,涂敷在除臭元件62上的催化剂对空气中所含的臭气进行吸附,从而从空气中除掉臭气。
另外,“从空气中除掉臭气”不仅包含使空气中的臭气完全消失的状态,还包含从空气通过除臭元件62之前的状态使臭气减少了的状态。
这里,通过如上述那样地使空气净化机A持续运转,吸附的臭气持续积存于除臭元件62,随着吸附的臭气的增多,除臭元件62的除臭能力下降。
接着,被除掉了灰尘和臭气的空气自除臭元件62进一步向后方流动,通过开口于前壳体20的分隔板23的后开口24,向与该后开口24面对配置的鼓风风扇44流动。
向鼓风风扇44流动的空气自鼓风风扇44的轴向前方向四周被叶片44a包围的风扇开口44d的内部流动,沿包括鼓风风扇44的上方在内的鼓风风扇44的径向被排出到鼓风风扇44的外部。
自鼓风风扇44排出的空气被分隔板45引导到后壳体40,在通过百叶窗46时风向被调整,自吹出口42朝向空气净化机A的上方、从空气净化机A的内部作为清洁空气吹出。
这样,通风路R是自吸入口11沿水平方向与空气净化机主体的后部相连,在该后部将朝向改为上方而通向吹出口42的风路。
也就是说,在以空气的流动为基准进行观察时,通风路R在除臭元件62的上游侧配置有粗滤器13、HEPA过滤器12等灰尘过滤用过滤器,在除臭元件62的下游侧形成有将空气的流动方向弯曲改变为上方的位置即弯曲部。作为鼓风风扇44的西洛克风扇位于该弯曲部。该西洛克风扇使空气自风扇的旋转轴方向进入,沿风扇的径向将进入的空气排出,所以能够制作出使室内空气自主体壳体C的前表面向后方去的直线性气流,并且能够高效地向吹出口42改变室内空气的风向。
另外,沿与在通风路R中流动的空气的朝向垂直的方向,配置除臭元件62、粗滤器13、HEPA过滤器12和鼓风风扇44的开口44d的前表面。
由此,成为如下结构:空气的气流笔直地流到除臭元件,且空气垂直碰到各过滤器表面,所以空气的流动较佳。
这里,开口65a的位置位于主体壳体C的正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主体壳体C的正面观察时的投影面积X与开口65a的正面观察时的面积Y的关系为,Y≥0.6X。
接着,对用于恢复通过以上述方式进行空气清洁运转(除臭运转)而吸附了很多臭气而除臭性能下降了的除臭元件62的除臭性能的动作(再生动作)进行说明。
控制部件47在规定的时机、例如在运转开始后的累积运转时间或在前一次进行的除臭元件62的除臭性能恢复动作后的累积运转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如下进行除臭性能恢复动作。
在鼓风风扇44停止运转的状态下,即,在空气净化机A结束了空气清洁运转后或未进行空气清洁运转的状态下,控制部件47对加热器单元63a通电,从而使加热器单元63a发热,使与加热器单元63a相面对的除臭元件62的部位上升至规定的温度,并加热规定时间。
该除臭元件62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是足以将吸附于除臭元件62的臭气去除的温度和时间。
另外,除臭元件62的被加热的部位的前表面侧被实施了提高热量辐射率的涂装的盖体63d覆盖,后表面侧被加热单元63(加热器单元63a)覆盖。因而,能够利用自加热器单元63a产生的热量和自盖体63d辐射的热量高效地加热除臭元件62。
另外,除臭元件62配置处于被加热器单元63a和盖体63d之间,所以自这些构件辐射的热量易于停留在除臭元件62的近旁,能够更加高效地加热除臭元件62。
接着,如上所述,在与加热单元63相面对的部位的除臭性能恢复动作结束时,控制部件47使用于使除臭元件62转动的驱动部件64进行动作,使除臭元件62以规定角度旋转。
利用该动作,使除臭元件62的与加热单元63相面对的加热处理结束了的部位沿旋转方向偏离加热单元63。
由此,使完成加热处理的除臭元件62的部位偏离处于加热单元63和盖体63d之间的位置,并且使新吸附了很多臭气的除臭元件62的部位位于加热单元63和盖体63d之间的部位。
另外,使除臭元件62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与扇形的加热器单元63a的开度角相同或比该开度角小的角度。通过这样设定旋转角度,在除臭元件62旋转1周的期间内,除臭元件62的任一个部位都一定在加热器单元63a前停留而被加热处理。
另外,关于使除臭元件62进行动作的时机,可以在加热处理后立即使除臭元件62进行动作,另外也可以在即将进行随后的空气清洁运转之前,使除臭元件62进行动作。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空气净化机A的各部分,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除臭元件62,与对该除臭元件62的局部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63的相对位置关系构成为能够变更,能使加热单元63小型化。
该加热单元63的小型化的好处是:例如不必为了能够可靠地加热处理除臭元件62的整个区域而配置与除臭元件62的整个区域面对的那种大型的加热器,从而能够简化构造、降低成本。
另外,由于能够变更加热单元63与除臭元件62的相对位置关系,所以在对除臭元件62的整个区域进行除臭时,变更除臭元件62与加热单元63的相面对的部位即可,不必使加热单元63覆盖除臭元件62的整个区域。
也就是说,除臭元件62与加热单元63相面对的部位始终为有限的部分即可,所以能使由加热单元63对从除臭元件62中流过的空气的流动的妨碍为最小程度。由此,能使更多的空气流到除臭元件62,能够一次从空气中除掉更多的臭气。
此外,由于能够变更除臭元件62与加热单元63的相对位置关系,所以能够可靠地使加热单元63与除臭元件62的各部位相面对地进行加热。
由此,能够减少除臭元件62的各部位间的加热不均,高效地恢复除臭元件62的除臭能力。
接着,空气净化机A的吸入口11形成于主体的前表面,吹出口42形成于主体的侧表面、顶面或背面的任一面。
通过这样构成,易于使大幅开口的吸入口11与臭气的产生源相面对,所以能够更加快速地吸入臭气,从室内空气中去除臭气。
另外,由于吹出口42形成于主体的侧表面、顶面或背面的任一面,所以清洁后的空气不易流到臭气的产生源,能够防止臭气的扩散。
而且,除臭元件62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壳体C,加热单元63以靠近除臭元件62的正面的方式固定于主体壳体C。
由此,作为使加热器单元63a发热的部位的加热单元63在主体壳体C的内部不会移动,所以不必考虑供给用于发热的电源的布线的处理,以及因主体壳体C内部的高温部位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对主体壳体C内部的大范围内的热对策。
另外,除臭元件62通过转动而改变与加热单元63相面对的面,所以只通过使除臭元件62沿1个方向进行动作,就能无不均地使除臭元件62的整个面与加热单元63相面对。
接着,除臭元件62的形状为圆板形状,所以相对于自除臭元件62的旋转轴方向观察到的面积,能使除臭元件62旋转的旋转区域为最小。
也就是说,能够减小主体壳体C内部的除臭元件62的配置区域。
另外,除臭元件62通过旋转而改变与加热单元63相面对的面,所以当除臭元件62的形状为圆板形状时,加热单元63的加热器单元63a的沿除臭元件62的直径方向的大小至少与除臭元件62的旋转半径相同或比该旋转半径小,能够加热除臭元件62的许多区域。
此外,由于除臭元件62的形状为圆板形状,所以具有能实现上述效果的结构,并且相对于作为矩形开口的主体壳体C的开口面积,圆形能够形成最大的区域,所以能够形成能除臭的更大的区域。
由此,能使更多的空气通过除臭元件62地流动,所以能够维持除臭力,且增大风量。
接着,在除臭元件62的表面涂敷或浸渗有具有分解氨的功能的催化剂。由此,能够构成可对宠物臭气、医院、护理院和护理现场等处的护理臭气快速除臭的空气净化机。
特别是,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从更多的空气中除掉臭气,所以能够迅速地解决医院和护理院等很多人利用的场所的护理等的臭气的麻烦。
接着,作为鼓风部件的鼓风风扇44位于通风路内部,除臭元件62在通风路R中位于鼓风风扇44的上游侧,加热单元63位于鼓风风扇44与除臭元件62之间。
由于这样构成,所以能够将为了降低在除臭元件62和鼓风风扇44的开口44d四周产生的压损(空气的流动损失)而设置的空间,用作加热单元63的配置位置。
接着,加热单元63包括:壳体63b,其具有规定的内部空间,与除臭元件62相面对的一侧开口;电气加热器单元63a,其位于该壳体63b的内部空间,通过开口而辐射热量,将加热器单元63a设定为如下的加热能力:在以规定时间对加热器单元63a通电的情况下,使除臭元件62的与加热器单元63a相面对的部分在规定时间(例如30分钟)内上升至规定温度(例如150度)。由此,能够将吸附于除臭元件62的臭气去除。
另外,上述壳体63b的形状为扇形。由此,能使覆盖除臭元件62的面积为所需的最小程度。另外,将使除臭元件62旋转时的1次的旋转角度作为目标地构成扇形的开度角。
接着,在控制部件47中内置有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在规定的时机驱动作为位置变更部件的驱动部件64,而使除臭元件62转动。
由此,在加热除臭元件62时,能够利用控制部件47自动地使除臭元件62转动而使要被除臭的部位与加热单元63相面对。也就是说,在利用控制部件47使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单元63加热除臭元件62的情况下,以加热单元63与除臭元件62的规定区域面对的状态,在规定时间内对加热单元63进行通电,从而将吸附于除臭元件62的臭气去除,恢复除臭元件62的局部的臭气捕集能力。
另外,上述的控制程序具有如下的处理步骤:使驱动部件64在规定的时机进行驱动,在使除臭元件以规定的旋转角度进行转动了后停止,在该停止状态下以规定时间对加热单元进行通电。
由此,能够利用控制部件47自动地进行从除臭元件62的旋转到加热的一连串动作。
另外,在作为鼓风部件的鼓风风扇44的累积运转时间或累积运转次数超过了规定值的情况下,在鼓风风扇44的运转停止后,执行上述将吸附于除臭元件62的臭气去除的控制。
也就是说,控制部件47依据空气净化机A的使用频率反复进行此动作,使除臭元件62与加热单元63的相对位置关系沿规定方向依次变化。
由此,能够维持除臭元件62整体的臭气捕集能力。
接着,在通风路R的比除臭元件62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灰尘过滤用过滤器12、13,具有通气性的作为框体的前面板10能装卸地安装于主体壳体C的前表面,在自主体壳体C卸下了该框体的状态下,能够在主体壳体C的前方取出灰尘过滤用过滤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从主体壳体C的前侧装卸灰尘过滤用过滤器,所以能使易于附着较大灰尘的灰尘过滤用过滤器的维护性得到提高。
接着,通风路R在除臭元件62的下游侧向上方弯曲,并且在该弯曲部配置有鼓风风扇44,该鼓风风扇44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将自主体壳体C的正面侧导入的空气向上方送出的多翼式风扇。
这种多翼式风扇(西洛克风扇)使空气自风扇的旋转轴方向进入,沿风扇的径向将进入的空气排出,所以能够制作出使室内空气自主体壳体C的前表面向后方去的直线性气流,并且能够高效地向吹出口42改变室内风向。
接着,加热单元63以位于比除臭元件62的旋转中心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主体。
这样,通过将具有加热器单元63a等的具有一定程度重量的加热单元63配置在较低的位置,能够降低空气净化机A的重心。由此,能够构成可稳定地设置在地面上的空气净化机A。
除此之外,开口65a的位置位于主体壳体C的正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主体壳体C的正面观察时的投影面积A与吸入口的正面观察时的面积B的关系构成为,“B≥0.6A”。
该关系是开口65a和吸入口相对于主体壳体C的正面观察时的面积能使室内空气最大程度地进入的关系,能够构成可使更多的室内空气进入而流向除臭元件62的空气净化机。
接着,将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空气净化机A构成为如下结构,从而成为能够任意地靠近即移动到臭气的产生源的可搬式机壳。
参照图15~图17,空气净化机A的轮廓由成为机壳的主体壳体C和设置于该主体壳体C的除臭部60等各种功能零件构成。
该主体壳体C由树脂形成,由前面板10、前壳体20和后壳体40等多个零件构成,正面和侧表面的平面形状为竖长方形的外壳形状。
并且,在主体壳体C的底部设置有4个车轮90。4个车轮在前壳体20的底部设置2个,在后壳体40的底部设置2个,从前侧观察主体壳体C,相对于主体壳体C的中心左右对称地分别在左右各配置1个车轮90。
另外,在构成前壳体20的框架21的上部边的上部的后侧设置有手把91,使用者在移动空气净化机A时把持该手把91。
该手把91设置为握持部91a的中心轴线为主体壳体C的顶面中央,且朝向左右方向。手把91的相对于主体壳体C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位于加热单元63与鼓风风扇44之间。另外,握持部91a的距地面的高度L构成为位于700mm以下的范围内。
在这样配置各部分的状态下,车轮90构成为至少沿握持部91a的长度方向旋转自如。
通过如上述那样将车轮以沿手把91的握持部91a的长度方向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于主体壳体C,即使是大型的空气净化机A,也能容易地推拉。
特别是,由于手把91的相对于主体壳体C的前后位置位于加热单元63与鼓风风扇44之间,所以手把91位于重量密度大的部位的大致中间位置。由此,在握持手把91推拉空气净化机A时,能使空气净化机A以比较容易取得重量平衡的位置为支点进行动作。
因而,能够构成为使用者易于搬运的空气净化机A。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机A构成为手把91的握持部91a的距地面的高度L为700mm以下。
由于这样构成,日本成人的指节点高度(在人站在地面上的状态下,从地面到中指指节点的垂直距离)的平均值为:男性约为695mm,女性约为632mm,整体约为662mm,所以形成为与性别无关、使用者不必大幅弯腰就能易于握持的手把91高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机A的进深S形成为约300mm。
由于这样构成,日本成人的肩宽的平均值为:男性约为426mm,女性约为394mm,整体约为409mm,所以无性别无关,在从侧方推拉空气净化机A时,能够将空气净化机A限制在人的肩宽内。
由此,即使在狭窄的通路、场所,也能使空气净化机A容易地移动。
此外,一般家庭的走廊宽度约为850mm~900mm,所以在将空气净化机A横置放在走廊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约550mm~600mm的空间。
因而,即使将空气净化机A设置在一般家庭的走廊,也能确保供人、物体通过的充足空间。
此外,护理院的走廊宽度约为1800mm以上,所以在将空气净化机A横置放在走廊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约1500mm的空间。
因而,即使将空气净化机A设置在护理院的走廊,也能确保供人、物体通过的充足空间。
另外,通常使用的轮椅的宽度约为700mm,所以即使将空气净化机A设置在护理院的走廊,也能使轮椅彼此通过。
对以上述方式构成各部分的空气净化机A进行如下控制:利用控制部件47将鼓风风扇44控制为使通过除臭元件62的空气的流速为规定值以下,从而使除臭元件62捕集被导入到通风路R内的室内空气中的臭气成分即氨成分等的至少约70%以上。
该结构为:在自吹出口42向主体外部排出自吸入口11进入的含有氨成分等的室内空气时,在氨成分等被去除了约70%以上的状态下,自主体将该室内空气放出到室内空间内。
也就是说,构成为只使含有氨成分的空气通过除臭元件62一次,就能从进入的室内空气中去除约70%的氨成分。
另外,将通过使空气通过除臭元件一次而利用除臭元件62去除空气中所含的臭气成分的比率,称为臭气成分的一过性去除率(一次通过去除率)。
例如在臭气成分完全没去除的情况下,一过性去除率为0%(一次通过去除率为0%),在去除了空气中所含的臭气的80%的情况下,一过性去除率为80%(一次通过去除率为80%)。
这里,参照图18说明臭气强度。图18是使氨的臭气浓度与这6个等级的臭气强度相对应后得到的表。
臭气强度是由臭气判定人等专家,利用嗅觉测量法(感官试验法)对臭气进行测量,将臭的感觉用6个等级来表示的指标,采用臭气强度作为恶臭防止法中的设定22物质的基准值时的评价基准。该臭气强度是一种标准,随着从高等级向低等级下降1级,人的嗅觉感受到臭气的减少。
另外,在臭气强度的各等级下的人对臭气的感觉(臭的程度)如下所述。臭气强度0是无臭(在一定的浓度以下,感觉不到臭)。臭气强度1是能勉强感到臭气的臭(也叫检测阈值)。臭气强度2是知道是何种臭味的气味弱的臭(也叫认知阈值)。臭气强度3是能轻松检测到的臭(时常有关于臭的投诉)。臭气强度4是强烈的臭(所有人感到不舒服,需要改善环境)。臭气强度5是强烈的臭(人无法呆在此处)。
对应于该臭气强度地,说明以往的空气净化机和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机的臭气捕集能力。
首先,当在臭气强度为“4”(氨的臭气浓度为10ppm)的空气中,使用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为50%的以往采用的可搬性的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将从空气中除掉了臭气的50%之后的、氨的臭气浓度为5ppm的空气自主体放出。
也就是说,在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为50%的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臭气强度不到“3”的还留有很强臭味的空气自主体被放出到室内空间内。
因而,在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为50%的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臭气成分虽然减少,但使空气在臭气强度未下降1个等级的状态下返回到室内,所以使用者感觉不到臭气从放出的空气减少。
另外,对于即使进行了除臭但人感觉不到臭气的减少的空气,由于将该空气自主体吹出到室内空间内,所以不仅在室内的除臭上耗费时间,而且还会使臭气扩散到整个室内。
接着,当在臭气强度为“4”(氨的臭气浓度为10ppm)的空气中,使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能将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控制为80%的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自主体放出从进入到主体内部的空气中除掉了氨臭气的80%之后的、氨的臭气浓度为2ppm的空气。
也就是说,在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为80%的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自主体放出臭气强度为“3”的臭气强度下降了1个等级的空气。
因而,在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为80%的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臭气成分大幅减少,将臭气强度下降了1个等级的空气自主体放出到室内,所以使用者能够切实感受到臭气从放出的空气减少。
另外,由于将使用者能够切实感受到臭气的减少的空气自主体吹出到室内空间内,所以能够更快地使含有很多臭气的室内空气变得稀薄,更快地进行室内的除臭,并且不会使臭气扩散到整个室内。
另外,利用将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控制为80%的状态下的空气净化机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在臭气强度为“3”的状态的空气中,使用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为70%的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自吹出口42放出的空气的臭气也减少至臭气强度下降了1个等级的“2”的状态,所以使用者在开始除臭后不久,就能立即切实感受到除臭效果。
这里,空气净化机A构成为能够搬运的大小,所以为了将除臭元件62收纳在能够搬运的主体内部而限制除臭元件62的大小。也就是说不能像设置在规定场所而进行使用的固定型空气净化机那样,为了提高除臭能力而单纯地使除臭元件62的大小(厚度)大型化。
因而,关于空气净化机A,即使是如上所述大小被限制了的除臭元件62,为了将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维持为70%以上,也利用控制部件47将鼓风风扇44控制为:使通过除臭元件62的含有臭气的空气的流速为每秒约0.15米~每秒约1.8米。
这样,通过将风速控制为每秒约1.8米以下,能够构成在将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维持为70%的状态下确保了可搬性的空气净化机。另外,能够抑制随着风速的提高而产生的来自鼓风风扇等的噪音、振动。
另外,通过使风速为约0.15米以上,能够进行自主体每分钟放出1立方米的清洁空气的弱运转。
接着,空气净化机A在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为70%以上的状态下,在鼓风风扇44运转的状态下,控制部件47将鼓风风扇44控制为使通过通风路R的室内的空气的量(风量)为每分钟约10立方米以下。
参照示出使用例1和使用例2的图19,对被这样控制的状态下的空气净化机A进行说明。另外,作为参考例,也说明以往的空气净化机(以往例)。
首先,使用状况是:室内面积为3坪(4.86平方米),室内空间为13.122立方米,初始的氨臭气浓度为1ppm。该使用状况是假想在医院、护理院的多人使用的病房内,用帘子隔出1张床的区域的空间。
也就是说,是从外部将空气净化机搬入到利用墙壁等构造物划分出的规定容积的空间内而进行使用的情况。
经过时间是使用开始后经过的时间。室内浓度是室内的空气中所含的氨臭气的浓度。吹出浓度是自空气净化机A的吹出口42放出的空气中所含的氨臭气的浓度。另外,经过时间的单位用“分”表示,室内浓度和吹出浓度的单位用“ppm”表示。
说明在这种状况下使用下述各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的各臭气浓度相对于经过时间的变化。
(使用例1: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约为80%,每分钟的风量为8立方米)
在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为80%时,自吹出口42放出的空气的臭气强度比室内空间的臭气强度低1个等级以上,所以使用者能够在开始使用该空气净化机后,凭嗅觉感受到臭气的减少。
并且,当每分钟的风量为8立方米时,在使用开始后的3分钟后,自吹出口42放出的空气的臭气浓度下降到初始的室内臭气浓度1ppm的1/20即0.05ppm。这是臭气强度下降了2个等级后的值。
此外,在使用开始后的6分钟内,室内的氨臭气浓度下降到1/20即0.05ppm。该值是感到基本无臭的程度的臭气浓度。
这样,在使用例1的情况下,能够在空气净化机A的使用开始后5分钟~6分钟内,将空气快速除臭为感到基本无臭的程度,所以对于在医院、护理院的床的周围进行的伴有臭气的作业,能够不使臭气扩散到病房内地进行该作业。
例如作为这种作业的一例,以尿布的更换为例进行说明,1个人更换尿布通常需要5分钟~6分钟的时间,处于在上述情况下进行除臭所需的时间内。
也就是说,从为了开始更换尿布而拉上环绕病床的帘子,到更换作业结束而打开帘子为止,在进行尿布更换作业的同时使用空气净化机A,从而能够在尿布更换作业结束的时刻,结束几乎与尿布的更换同时进行的臭气的除臭。
因而,通过使用空气净化机A,当在多个利用者使用的病房内更换尿布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臭气自进行更换作业的病床周边向其他利用者流动。
另外,在很多利用者需要更换尿布的设施内,能够几乎不会使随着尿布的更换而产生的臭气扩散地,高效地进行作业。
(使用例2: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约为90%,每分钟的风量为5立方米)
本使用例是风量比使用例1少但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高的例子。
在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为90%时,自吹出口42放出的空气的臭气强度比室内空间的臭气强度低1个等级以上,所以使用者能够从开始使用该空气净化机后,凭嗅觉感受到臭气的减少。
并且,当每分钟的风量为5立方米时,在使用开始后的2分钟后,自吹出口42放出的空气的臭气浓度下降到初始的室内臭气浓度1ppm的1/20即0.05ppm。这是臭气强度下降了2个等级后的值。
此外,在使用开始后的9分钟内,室内的氨臭气浓度下降到1/20即0.05ppm。该值是感到基本无臭的程度的臭气浓度。这样,能够在空气净化机A的使用开始后9分钟内,将空气快速除臭为感到基本无臭的程度。
在本使用例中,为了使室内的氨臭气浓度下降至1/20,比使用例1耗费时间,但能够在使用开始后的2分钟左右内,使自吹出口42放出的空气的臭气浓度下降到初始的室内臭气浓度的1/20即0.05ppm。
另外,由于以抑制风量的方式进行运转,所以能够将鼓风风扇44等的运转声音抑制为较低,并且能够将运转产生的耗电抑制为较低。
以上,说明了空气净化机A的使用例,在可搬式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即使风量为最大,也最好将每分钟的风量控制为10立方米以下。
这是因为:在构成为能够搬运的程度的大小的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吹出口42的开口面积受到限制。因而,自空气净化机A放出的风量增加的这一现象使自吹出口42放出的空气的风速加快,成为卷起灰尘等的原因。
另外,增加风量使通过除臭元件62的风速变快,可能使除臭元件62的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下降。
(以往例: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约为50%,每分钟的风量为3立方米)
这里,为了比较,说明以往使用的空气净化机的参考使用例。
以往,作为可搬性的空气净化机,有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约为50%的空气净化机。
在这种空气净化机的情况下,自吹出口放出的空气的臭气浓度只能下降至0.5ppm左右,所以不能使臭气强度降低1个等级,使用者很难在使用开始的时刻,凭嗅觉感受到臭气的减少。
另外,由于臭气的一过性去除率约为50%,且每分钟的风量为3立方米,所以从使用者使用开始后到能感受到室内臭气的减少为止,即,为了从初始的室内臭气浓度减少70%以上的臭气浓度,需要约10分钟~11分钟的运转时间。
这样,为了减少室内的臭气而耗费较长时间,所以作为在医院、护理院等更换尿布时使用的空气净化机,不能说是充分的。
在以上的使用例1和使用例2中说明的空气净化机A也可以构成为如下结构。从外部将空气净化机A搬入到利用墙壁等构造物划分的规定容积的空间内,其中,该空气净化机A包括:移动式机壳,其具有吸入口11和吹出口42,在内部形成有通风路R,能够任意地接近在空间内的低层界(日文:低層界)产生的含有氨成分的臭气的产生源;鼓风部件,其设置在机壳的内部,将自吸入口11导入到通风路R内的室内的空气自吹出口42吹出;除臭元件62,其位于机壳内,导入到通风路R内的空气通过该除臭元件62;控制部件,其控制鼓风风扇44的鼓风能力,除臭元件62含有催化剂,该催化剂对导入到通风路R内的空气中的氨成分进行吸附,从而从空气中捕集氨成分,在控制部件47将鼓风风扇44的风量控制为使通过除臭元件62的空气的每分钟的流量为上述空间的容积的1/5以上的状态下,在导入到通风路R内的室内的空气通过除臭元件62一次的过程中,除臭元件62至少捕集该空气中的氨成分的规定率以上。
这样,将空气净化机A构成为能够移动到位于室内的低层界的臭气的产生源近旁,所以能使空气净化机A的吸入口11任意地靠近臭气的产生源,能够使氨的臭气在扩散到空间内之前自吸入口11进入到空气净化机A的内部。
这是如下结构:能使在设置于室内的病床等上更换尿布时漏出的臭气,迅速地进入到空气净化机A的内部。
而且,由于控制部件将鼓风部件的风量控制为,使通过除臭元件62的空气的每分钟的流量为利用墙壁等构造物划分的空间的容积的1/5倍以上,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捕集漂浮在室内空间内的臭气(参照图19)。
另外,室内的低层界是指病房的空间、用帘子围起来的空间等利用墙壁等构造物划分的规定容积的空间的距地面1m以下的范围。
并且,在空气净化机中,吸入口11可以朝向机壳的横向开口,通过该吸入口11的中心的水平线的位置可以在上述空间的地面之上位于30cm~70cm的范围内。
通过这样形成吸入口11,能使来自病房等中成为臭气产生源的病床之上的臭气高效地进入到空气净化机A的内部。
另外,通风路R自位于机壳的正面的吸入口11在下游侧向上方弯曲,从而吹出口42自机壳的顶面朝向上方,除臭元件62在通风路R内位于吸入口11与弯曲部位之间。
这样,将去除了臭气的空气向机壳的上方吹出,所以当使空气净化机A位于臭气的产生源近旁地进行使用时,能够将去除了臭气的空气吹出到比臭气的产生源靠上方的位置。
由此,不易扰乱臭气的产生源近旁的气流,所以能够防止臭气扩散,并且能使含有臭气的室内空气高效地进入到空气净化机A内。
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2说明本发明的变形例。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利用大致扇形的盖体65d自中分隔板65的背面侧将扇形的区域覆盖,该扇形的区域是位于构成除臭部60的中分隔板65的开口65a的内部中央的中央支承体65b的下方区域,且以将中央支承体65b作为中心而向左右同等地展开的规定开度角形成。
该盖体65d由不锈钢形成,自中分隔板65的后表面侧(背面侧)利用螺钉等将该盖体65d固定于梁部65c。另外,盖体65d形成为在与后述的加热单元63的加热器单元63a相面对的状态下,能够覆盖加热器单元63a的大小。
并且,在如上所述地安装了该盖体65d的状态下,将隔热件66设置在由盖体65d的前表面和梁部65c围起来的部位。此外,在该隔热件66的前侧设置有罩67。罩67由树脂形成,自中分隔板65的前表面侧(正面侧)利用螺钉等将罩67固定于梁部65c。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各部分时,由于利用隔热件66覆盖盖体65d的前表面,所以在利用加热单元63加热除臭元件62时,能够使该加热空间的热量不易自通过与加热单元63相面对而形成加热空间的盖体65d的表面逸出。
因而,能使加热空间的温度高效地上升,能够高效地加热除臭元件62,并且使用者不能与达到高温的盖体65d直接接触,所以能够防止烫伤。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4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变形例。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和上述变形例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另外,在图13~图14中,通常在吹出口42的开口部分安装有格子,但为了说明百叶窗46的动作,示出的是将格子卸下的状态。
首先,在吹出口42近旁,百叶窗46由如下部分构成:多个板状的风向板46a;连杆机构46c,其使该多个风向板46a分别相连而使风向板46a以规定的角度进行动作;驱动部(未图示),其使该连杆机构46c进行动作。
并且,百叶窗46的多个板状的风向板46a以空开规定的间隔彼此平行的方式并列配置在吹出口42的开口,利用形成在各风向板46a的两端的轴将各风向板46a轴支承于吹出口42。
另外,使连杆机构46c进行动作的驱动部与后述的控制部件47相连接,利用规定的程序,依据空气净化机的状态进行驱动,由此变更百叶窗46的方向。
另外,风向板46a的大小构成为前后方向的宽度与吹出口4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大致一致,并且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在关闭了百叶窗46的状态下,即,在风向板46a横置的状态下,利用相邻的风向板46a挡住吹出口42的程度的大小。
并且,在加热处理除臭元件62的期间内,为了使百叶窗46成为各风向板46a横置以挡住吹出口42的状态,控制部件47使用于使连杆机构46c进行动作的驱动部进行动作。
这样,在除臭元件62的加热处理的期间内,利用百叶窗46封闭吹出口42,从而能够不易将在加热处理时产生的来自除臭元件62的臭气等放出到空气净化机A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设置于吹出口42的百叶窗46封闭吹出口42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与百叶窗46相对独立地设置开闭吹出口42的闸门等那样的部件。
另外,也可以不仅在吹出口42设置闸门等,还在吸入口11设置开闭该吸入口11的开口的闸门等,通过在除臭元件62的加热处理时封闭吸入口11,能够更加不易将在加热处理时产生的来自除臭元件62的臭气等放出到空气净化机A的外部。
附图标记说明
A、空气净化机;C、主体壳体;R、通风路;10、前面板;11、空气吸入口;12、HEPA过滤器;13、粗滤器;20、前壳体;21、框架;23、分隔板;26、操作部;40、后壳体;42、空气吹出口;44、鼓风风扇;45、分隔板;46、百叶窗;46a、风向板;46c、连杆机构;47、控制部件;60、除臭部;61、框体;62、除臭元件;63、加热单元;64、驱动部件;65、中分隔板;65d、盖体;66、隔热件;67、罩;90、车轮;91、手把;91a、握持部。

Claims (12)

1.一种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该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包括:可搬式机壳,其在内部形成有通风路,该通风路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鼓风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将自所述吸入口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室内空气自所述吹出口吹出;除臭元件,其设置为遮住所述通风路,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空气通过该除臭元件;控制部件,其控制所述鼓风部件的运转,
所述除臭元件含有催化剂,该催化剂对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空气中的氨成分进行吸附,从而从空气中捕集氨成分,
所述控制部件将所述鼓风部件控制为使通过所述除臭元件的空气的流速为规定值以下,从而所述除臭元件捕集被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而通过所述除臭元件一次的空气中的氨成分的至少7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鼓风部件进行运转的状态下,所述控制部件将所述鼓风部件控制为使通过所述除臭元件的空气的流速为每秒1.8米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鼓风部件进行运转的状态下,所述控制部件将所述鼓风部件控制为使通过所述通风路的室内空气的量为每分钟10立方米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路在所述机壳内部沿水平方向形成,
自所述吹出口的位置观察,所述除臭元件位于被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空气的气流的上游侧。
5.一种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该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包括:可搬式机壳,其在内部形成有通风路,该通风路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鼓风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将自所述吸入口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室内空气自所述吹出口吹出;除臭元件,其设置为遮住所述通风路,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空气通过该除臭元件;加热部件,其加热所述除臭元件;控制部件,其控制所述鼓风部件的运转,
所述除臭元件含有催化剂,该催化剂对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空气中的氨成分进行吸附,从而从空气中捕集氨成分,
所述控制部件将所述鼓风部件控制为使通过所述除臭元件的空气的流速为规定值以下,所述除臭元件捕集被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而通过所述除臭元件一次的空气中的氨成分的70%以上,
所述加热部件具备如下能力:在所述控制部件未使所述鼓风部件运转的期间内,所述加热部件在规定时间以内,将所述除臭元件的规定部分加热到能恢复所述除臭元件的氨成分的捕集能力的规定温度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件具有如下能力:能够在60分钟以内将所述除臭元件的规定部分加热到120度以上的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臭元件构成为使来自所述鼓风部件的空气自第1侧表面向位于相反侧的第2侧表面通过,
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发热体,利用所述控制部件控制对该发热体的通电;加热空间,其包含该发热体,
所述加热部件位于靠近所述除臭元件的所述第1侧表面或所述第2侧表面的至少任一方侧的位置,在与该除臭元件相面对的一侧具有将来自所述加热空间的热量辐射的开口。
8.一种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该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包括:可搬式机壳,其在内部形成有通风路,该通风路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鼓风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将自所述吸入口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室内空气自所述吹出口吹出;除臭元件,其设置为遮住所述通风路,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空气通过该除臭元件;控制部件,其控制所述鼓风部件的运转,
所述除臭元件含有催化剂,该催化剂对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空气中的氨成分进行吸附,从而从空气中捕集氨成分,
所述控制部件将所述鼓风部件控制为使通过所述除臭元件的空气的流速为规定值以下,从而所述除臭元件捕集被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而通过所述除臭元件一次的空气中的氨成分的至少70%以上,
并且,所述控制部件控制为使通过所述通风路的室内空气的量为每分钟4立方米~每分钟10立方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将所述鼓风部件控制为使通过所述除臭元件的空气的流速为每秒0.15米~每秒1.8米。
10.一种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从外部将该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搬入到利用构造物划分的规定容积的空间内,其特征在于,
该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包括:移动式机壳,其在内部形成有通风路,该通风路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能够任意地接近在所述空间内的低层界产生的含有氨成分的臭气的产生源;电动鼓风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将自所述吸入口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室内空气自所述吹出口吹出;除臭元件,其位于所述机壳内,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空气通过该除臭元件;控制部件,其控制所述电动鼓风部件的鼓风能力,
所述低层界是指所述空间的地面上1m以下的范围,
所述除臭元件含有催化剂,该催化剂对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空气中的氨成分进行吸附,从而从空气中捕集氨成分,
在所述控制部件将所述电动鼓风部件的风量控制为,使通过所述除臭元件的空气的每分钟的流量为所述空间的容积的1/5以上的状态下,在导入到所述通风路内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除臭元件一次的过程中,所述除臭元件至少捕集该空气中的氨成分的70%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的所述吸入口为横置,通过该吸入口的中心的水平线的位置在所述空间的地面之上位于30cm~70cm的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除臭功能的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路自位于所述机壳的正面的所述吸入口在下游侧向上方弯曲,从而所述吹出口自所述机壳的顶面朝向上方,
所述除臭元件在所述通风路内位于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弯曲部位之间。
CN201280024632.0A 2011-07-08 2012-04-06 空气净化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472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1364 2011-07-08
JP2011151364 2011-07-08
PCT/JP2012/059451 WO2013008497A1 (ja) 2011-07-08 2012-04-06 空気清浄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7294A CN103547294A (zh) 2014-01-29
CN103547294B true CN103547294B (zh) 2016-04-20

Family

ID=47505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463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47294B (zh) 2011-07-08 2012-04-06 空气净化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730294A4 (zh)
JP (3) JP5790763B2 (zh)
CN (1) CN103547294B (zh)
HK (1) HK1190951A1 (zh)
TW (1) TWI507646B (zh)
WO (1) WO20130084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6080094A1 (ja) * 2014-11-21 2017-05-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CN107429925B (zh) * 2015-03-30 2020-03-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JP6583223B2 (ja) * 2016-03-28 2019-10-02 株式会社ジック 無菌動物飼育装置用のフィルター、滅菌缶及び輸送缶
JP6597891B2 (ja) * 2016-04-22 2019-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7083025B2 (ja) 2018-08-06 2022-06-09 Ykk株式会社 エレメント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23218564A1 (ja) * 2022-05-11 2023-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65456Y (zh) * 2002-08-09 2003-08-13 杨和平 高效光触媒空气净化装置
CN1762501A (zh) * 2005-09-30 2006-04-26 复旦大学 一种低浓度大风量恶臭气体的处理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9967B2 (ja) * 1994-03-30 2000-04-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脱臭装置
JP3331264B2 (ja) * 1994-09-12 2002-10-07 コーベックス株式会社 排ガス濃縮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08112336A (ja) * 1994-10-12 1996-05-07 East Berii:Kk 空気清浄脱臭器
SG52935A1 (en) * 1996-03-25 1998-09-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Garbage disposal apparatus
JPH10274426A (ja) * 1997-03-31 1998-10-13 Hitachi Ltd 電気除湿機
JPH11178905A (ja) * 1997-12-24 1999-07-06 Daikin Ind Ltd シート状材料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浄化用触媒構造体並びに空気清浄機
JP2001038126A (ja) 1999-07-30 2001-02-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3924712B2 (ja) * 2000-02-17 2007-06-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US20030113246A1 (en) * 2000-12-28 2003-06-19 Akiko Saitou Deodorizing device
JP2002349917A (ja) * 2001-05-22 2002-12-04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4209433A (ja) * 2003-01-08 2004-07-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脱臭フィルター及び送風装置
JP3649241B1 (ja) * 2003-03-04 2005-05-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部材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01066A (ja) * 2005-10-04 2007-04-1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4561710B2 (ja) * 2006-01-19 2010-10-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脱臭機能再生装置
JP2007296524A (ja) * 2007-05-24 2007-11-15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9154092A (ja) * 2007-12-26 2009-07-16 Toshiba Carrier Corp 吸着再生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0002068A (ja) * 2008-06-18 2010-01-07 Sharp Corp 空気清浄機
JP2010236722A (ja) * 2009-03-30 2010-10-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2011024936A (ja) * 2009-07-29 2011-02-10 Fujitsu General Ltd 脱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65456Y (zh) * 2002-08-09 2003-08-13 杨和平 高效光触媒空气净化装置
CN1762501A (zh) * 2005-09-30 2006-04-26 复旦大学 一种低浓度大风量恶臭气体的处理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96258B2 (ja) 2017-09-13
JP2016190075A (ja) 2016-11-10
EP2730294A1 (en) 2014-05-14
WO2013008497A1 (ja) 2013-01-17
JP5790763B2 (ja) 2015-10-07
TWI507646B (zh) 2015-11-11
EP2730294A4 (en) 2015-08-19
TW201314140A (zh) 2013-04-01
HK1190951A1 (zh) 2014-07-18
JPWO2013008497A1 (ja) 2015-02-23
NZ616441A (en) 2015-06-26
CN103547294A (zh) 2014-01-29
JP2015147092A (ja) 2015-08-20
JP6217810B2 (ja) 2017-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7294B (zh) 空气净化机
CN103476437B (zh) 空气净化机
TWI500890B (zh) 空氣清淨機
TWI498149B (zh) 空氣清淨機
CN105451782B (zh) 除臭装置
JP5201275B1 (ja) 空気清浄機
TWI460381B (zh) 空氣清淨機
TWI544184B (zh) 空氣清淨機
TWI464351B (zh) 空氣清淨機
JP2014171671A (ja) 脱臭装置
KR100587116B1 (ko) 공기청정기
NZ616441B2 (en) Air cleaner
NZ614821B2 (en) Air purifi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909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909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904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