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6534A - 终端装置及数据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及数据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46534A
CN103546534A CN201310292322.3A CN201310292322A CN103546534A CN 103546534 A CN103546534 A CN 103546534A CN 201310292322 A CN201310292322 A CN 201310292322A CN 103546534 A CN103546534 A CN 103546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terminal installation
sub
data
instal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923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46534B (zh
Inventor
大隅刚志
谷冈惠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46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6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46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6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04L67/125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involving control of end-device applications over a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06Configuration setting for initial configuration or provisioning, e.g. plug-and-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4Configuration by using pre-existing information, e.g. using templates or copying from other elements
    • H04L41/0846Configuration by using pre-existing information, e.g. using templates or copying from other elements based on copy from othe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终端装置及数据发送方法。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具备:与其它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部;在本装置是作为数据复制源的终端装置的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部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未发送复制对象的数据的、作为数据复制目的地的终端装置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判别部;在通过所述判别部判别出存在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从存储部读出复制对象的数据,通过所述通信部发送至该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控制部,其中,重复进行从基于所述判别部的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存在的判别直至基于所述控制部的数据的发送的处理。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及数据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及数据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便携式终端等的终端装置的交货商有时向顾客交付多个相同终端装置。该终端装置的台数有时达到数百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操作者进行的以下过程(1)至(4),一台一台地设定终端装置。此外,将数据的发送一侧的终端装置作为母终端,将数据的接收一侧的终端装置作为子终端。
(1)使作为母终端的1台终端装置成为可运行的状态。具体来说,在母终端中进行应用程序安装、各种设定。
(2)生成作为母终端的数据的备份图像文件。
(3)将母终端的备份图像文件复制至子终端。
(4)在子终端上展开备份图像文件,并将子终端生成为母终端的复制品。
在上述步骤中,在(3)的备份图像文件的复制中,需要设定母终端与子终端的数据转移单元。例如,在母终端与子终端之间通过SD(安全数字)卡等介质进行有线连接、或者母终端与子终端利用USB(通用串行总线)等进行有线连接、或者对母终端与子终端进行无线LAN(局域网)连接,为此,需要设置接入点来构建无线LAN的通信环境。因此,操作者需要专有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由于必须自始至终配置对上述过程进行管理/监视的操作者,因此,人工成本高。此外,有可能发生处理备份图像文件时的操作者的误操作错、误作业的人为错误,缺乏安全性。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已知的有将存储在多个终端装置中的数据自动地更新为相同的更新用数据的方法(参见日本特开2009-89259号公报)。具体来说,是预先生成表示多个终端装置的更新用数据的串联连接或者树状的传输路径的更新路径信息,并存储在全部的终端装置中,各终端装置根据更新路径信息通过无线通信依次传输更新用数据,并进行数据更新的方法。
在日本特开2009-89259号公报的方法中,不需要操作者的监视操作,但是需要预先考虑并生成更新用数据的转送路径的路径生成操作。为了高效地进行数据转送和更新,优选的是考虑转送路径,路径生成操作的负担较大,有可能发生转送路径的生成错误。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转送路径是串联连接或树状,结束了向从属的转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的数据转送的转送源的终端装置,因为不进行更新用数据输送,所以没有被有效地使用,因此更新用数据的更新时间有可能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通过在多个终端装置中复制相同数据,可减轻操作者的操作负担,并缩短数据的复制时间。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具备:与其它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部;在本装置是作为数据复制源的终端装置的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部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未发送复制对象的数据的、作为数据复制目的地的终端装置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判别部;在通过所述判别部判别出存在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从存储部读出复制对象的数据,通过所述通信部发送至该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控制部,其中,重复进行从基于所述判别部的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存在的判别直至基于所述控制部的数据发送的处理。
本发明的数据发送方法,是将数据发送至其它终端装置的数据发送方法,其包含:与其它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步骤;在本装置是作为数据复制源的终端装置的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其它终端装置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未发送复制对象的数据的、作为数据复制目的地的终端装置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步骤;在判别出存在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从存储部读出复制对象的数据,发送至该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步骤;重复进行从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存在的判别直至所述数据的发送的处理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多个终端装置中复制相同数据,可减轻操作者的操作负担,并缩短数据的复制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1终端管理系统的框图。
图2是表示终端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第1终端管理系统的数据转送过程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2终端管理系统的框图。
图6是表示第2数据复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7A是表示第1组终端装置的数据转送过程的时序图。
图7B是表示第2组终端装置的数据转送过程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3终端管理系统的框图。
图9是表示第3数据复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A是表示数据复制过程中的第3终端管理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0B是表示数据复制结束时的第3终端管理系统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依次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图示的例子。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和图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装置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管理系统1的框图。
图2是表示终端装置10A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终端管理系统1是终端装置的交货商或者拥有多个终端装置的用户的系统,是在终端管理系统1中包含的全部终端装置中对同一数据进行复制来存储的系统。
交货商,将通过终端管理系统1生成的、存储有同一数据的多个终端装置交货给顾客。拥有多个终端装置的用户(例如,运营商),使多个从业者使用该通过终端管理系统1生成的,存储有同一数据的多个终端装置。
如图1所示,终端管理系统1具备终端装置10A、10B、10C和10D。但是,在图1中,母终端的终端装置被涂满白色来表示,子终端的终端装置被涂满灰色(施加网点)来表示,图5、图8和图10A以及图10B是同样的。
终端装置10A、10B、10C和10D是作为进行信息收集的终端装置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但是并不限于此。终端装置10A、10B、10C和10D可以是PDA(个人数字助理)、平板PC(个人计算机)等其它的终端装置,其它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也是同样的。
使数据的复制源的终端装置作为母终端,使数据的复制目的地的终端装置作为子终端。在终端装置系统1中,终端装置10A是母终端,终端装置10B、10C和10D是子终端。
但是,母终端的台数并不限定为1台,也可以是多台。然而,在母终端为多台的情况下,从母终端向子终端复制的数据在各母终端为同一的数据。
此外,子终端的台数并不限于3台。此外,终端管理系统1中包含的终端装置的台数不限于4台。
此外,从母终端向子终端复制的同一数据是母终端的备份图像的文件,但是不限于此。
接着,参照图2,说明终端装置10A、10B、10C和10D的内部的功能结构。这里,以终端装置10A的结构为代表来进行说明,但是10B、10C和10D也是同样的。
如图2所示,终端装置10A具备作为判别部、控制部的CPU(中央处理单元)11;作为第1操作部、第2操作部和第3操作部的操作部12;RAM(随机存取存储器)13;显示部14;ROM(只读存储器)15;通信部16;存储部17;终端间通信部18。终端装置10A的各部相互间经由总线19连接。
CPU11控制终端装置10A的各部。CPU11将在各种程序中指定的程序从ROM15中读出在RAM13中展开,利用与所展开的程序的协作来执行各种处理。
CPU11,根据第1数据复制程序151,在本装置为母终端的情况下,检索可以通信的终端装置,判别检索出的终端装置中存在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与该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进行配对来发送复制对象的数据,并从所述终端装置的检索开始重复进行所述数据发送的处理。
CPU11,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数据,存储于存储部17中。
操作部12具备文字输入键、功能键等键组,接受来自用户的各键的按下输入,并将与该按下输入对应的操作信息输出至CPU11。此外,在终端装置10A具有扫描仪部的情况下,操作部12包含扫描仪部的扫描的触发键。
此外,操作部12包含设置在显示部14的画面上的触摸面板,并接受来自用户的触摸式输入。
RAM13是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具有存储各种数据和各种程序的工作区。
显示部14是具备LCD(液晶显示器)、EL(电激发光)显示器等的显示面板的显示部,并根据从CPU11所输入的显示信息在显示面板中进行各种显示。
ROM15是存储各种数据和各种程序的只读半导体存储器。在ROM15中,存储有第1数据复制程序151。
通信部16是进行无线LAN通信的无线通信部。例如,在导入了终端装置10A、10B、10C和10D的店铺中,设置有接入点(图中省略),通信部16进行与接入点的无线通信,并经由接入点与店铺内的服务器等设备进行通信。
通信部16可以包含进行通过扩张器(cradle)的USB、LAN等的有线通信的通信部。基于通信部16的通信并不在第1数据复制处理中进行。
存储部17是可读出并写入地存储信息的闪速存储器、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通过电池维持的RA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
终端间通信部18是可以进行设备间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通信方式的通信部。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可以在终端装置10A、10B、10C和10D的设备间进行直接无线通信。
此外,终端装置10A作为便携式终端设备未图示的功能部,可以具备读取符号的激光扫描仪、取像器等扫描仪部、RFID(射频识别)标签的读取器/记录器部、印刷部等。此外,终端装置10A具有向终端装置10A内的各部进行电源供给的二次电池或者一次电池的电源部(图示省略)。
接着,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终端管理系统1的动作。
图3是表示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终端管理系统1的数据转送过程的时序图。
说明终端管理系统1的各终端装置中执行的第1数据复制处理。第1数据复制处理是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向子终端的终端装置发送数据来进行复制的处理。对终端装置10A中执行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终端装置10B、10C和10D也是同样的。
在母终端的终端装置中,预先根据由交货的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的操作输入,进行应用程序的安装、各种设定等使成为可运行的状态,并生成作为该终端装置的数据的备份图像文件存储在存储部17中。
此外,终端装置10A、10B、10C和10D被配置在可以相互进行终端间通信的位置。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通信方式的可通信范围是几米至几十米。此外,终端装置10A、10B、10C和10D的终端名称(BT(BlueTooth(注册商标))名)作为预先设定的本终端名称,例如,设定为“Windows(注册商标)CE”,并预先决定数据复制时的子终端的临时终端名称为例如“HT_1”。
终端装置10A中,例如,将由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输入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执行指示作为触发,CPU11与从ROM15读出、适当地在RAM13中展开的第1数据复制程序151的协作,来执行第1数据复制处理。此外,在母终端的终端装置10A中执行第1数据复制处理时,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B、10C和10D中也执行第1数据复制处理。
如图3所示,首先,CPU11接受由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进行的将本装置作为母终端还是子终端来使用的选择输入(步骤S11)。
然后,CPU11在步骤S11中判别是否选择了母终端(步骤S12)。
在选择了母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12:是),CPU11将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模式设定为隐形模式(步骤S13)。隐形模式是不响应来自进行配对中的设备以外的设备的通信请求的模式。
然后,CPU11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检索本装置周边的可进行终端间通信的终端装置(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CPU11从检索出的终端装置接收并取得终端名称。并且,CPU11判别是否接收了由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进行的数据复制处理的中断的操作输入(步骤S15)。
步骤S15的中断的操作输入,例如,在向全部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数据复制结束之后进行。在无中断的操作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15:否),CPU11判别在步骤S14中检索出的终端装置中,是否存在预先设定的临时终端名称“HT_1”的子终端(步骤S16)。
在不存在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16:否),转移至步骤S14。
在存在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16:是),CPU11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从存在的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中的1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并取得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步骤S17)。
然后,CPU11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使用在步骤S17中取得的MAC地址,向该MAC地址的终端装置请求配对来开始配对(步骤S18)。然后,CPU11读出存储部17中存储的复制对象数据(本装置的备份图像文件),并计算出该数据的MD(信息摘要算法)5等的校验和,并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发送至配对中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步骤S19)。
然后,CPU11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将在步骤S19中读出的数据发送至配对中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步骤S20)。并且,CPU11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解除在步骤S18中开始的配对(步骤S21),转移至步骤S14。
在存在中断的操作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15:是),CPU11解除在步骤S13设定的隐形模式(步骤S22)。然后,CPU11在显示部14中显示表示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结束通知的对话(步骤S23),结束第1数据复制处理。
在未选择母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12:否),选择了子终端,CPU11将预先设定的本终端名称(“Windows(注册商标)CE”)存储在存储部17中(步骤S24)。然后,CPU11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变更为预先决定的临时终端名称(“HT_1”)(步骤S25)。
然后,CPU11将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模式设定为配对模式(步骤S26)。然后,CPU11与在母终端的终端装置中执行的步骤S18对应,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响应来自该母终端的终端装置的配对请求并开始配对(步骤S27)。然后,CPU11将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模式设定为隐形模式(步骤S28)。
然后,CPU11根据母终端的终端装置中执行的步骤S19,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从该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数据的校验和(步骤S29)。
然后,CPU11根据母终端的终端装置中执行的步骤S20,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从该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数据并存储在存储部17中(步骤S30)。
然后,CPU11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解除在步骤S27中开始的配对(步骤S31)。然后,CPU11计算出在步骤S30中接收到的数据的校验和,并将该计算出的校验和与步骤S29中接收的校验和相比较,判断是否相同,即判断校验和的确认是否OK(步骤S32)。
在校验和的确认为NG的情况下(步骤S32:否),在步骤S30中接收的数据中存在不匹配(错误),并转移至步骤S26。
在校验和的确认为OK的情况下(步骤S32:是),在步骤S30中接收到的数据中不存在不匹配,CPU11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从临时终端名称恢复设定为存储部17中存储的本装置名称(步骤S33)。
然后,CPU11解除在步骤S28中设定的隐形模式(步骤S34)。然后,CPU11在显示部14中显示表示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结束通知的对话(步骤S35)。
然后,CPU11进行软件重置(步骤S36),并结束第1数据复制处理。在步骤S36中进行了软件重置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在该重置之后,展开了在步骤S30中存储于存储部17中的数据(母终端的备份图像文件),并作为母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复制品而起动。
接着,参照图4,说明终端管理系统1中的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具体例。如图1所示,是终端装置10A为母终端,终端装置10B、10C和10D为子终端的情况。
在终端装置10A、10B、10C和10D的每一个中开始执行第1数据复制处理。如图4所示,首先,在终端装置10A中,在步骤S12中选择母终端,并开始数据的发送准备。
在终端装置10B、10C和10D中,在步骤S12中选择子终端,在步骤S25中终端名称被变更为临时终端名称“HT_1”,在步骤S26中开始配对模式。
然后,在终端装置10A中,在步骤S16中确认临时终端名称的终端装置10B、10C和10D的存在,在步骤S17中取得终端装置10B的MAC地址。
然后,作为第1个数据复制的周期,即第1周期,在步骤S18、S27中,开始终端装置10A与终端装置10B的配对,在步骤S19、S20、S29和S30中从终端装置10A向终端装置10B发送校验和以及数据,在步骤S21、S31中解除配对。
在终端装置10B中,在步骤S32中校验和的确认为OK,执行步骤S33至S36,终端装置10B恢复为本终端名称,成为终端装置10A的复制品。
然后,在终端装置10A中,在步骤S16中确认临时终端名称“HT_1”的终端装置10C和10D的存在,并在步骤S17中取得终端装置10C的MAC地址。
然后,作为第2个数据复制的周期,即第2周期,与第1周期同样地,在步骤S18至S21、S27至S31中,从终端装置10A向终端装置10C发送校验和以及数据。
在终端装置10C中,在步骤S32中校验和的确认为OK,执行步骤S33至S36,终端装置10C恢复为本终端名称,成为本终端名称的终端装置10A的复制品。
然后,在终端装置10A中,在步骤S16中确认临时终端名称的终端装置10D的存在,并在步骤S17中取得终端装置10D的MAC地址。
然后,作为第3个数据复制的周期,即第3周期,与第1周期同样地,在步骤S18至S21、S27至S31中,从终端装置10A向终端装置10D发送校验和以及数据。
在终端装置10D中,在步骤S32中校验和的确认为OK,执行步骤S33至S36,终端装置10D恢复为本终端名称,成为终端装置10A的复制品。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作为未发送复制对象的数据的数据复制目的地的终端装置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检索可通信的终端装置,并判别该检索出的终端装置中是否存在子终端的终端装置)。
终端装置,在判别出存在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从存储部17读出数据,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发送至该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并重复进行从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存在的判别(终端装置的检索)至所述数据的发送的处理。
因此,在多个终端装置中对同一数据进行复制的情况下,不需要基于操作者的数据复制处理的监视操作、生成和设定数据复制路径的操作,能够减轻操作者的操作负担,能够实现人工成本的削减,并能够减少人为的错误,能够安全地进行数据的复制处理。
此外,母终端的终端装置重复进行从判别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存在的判别到数据的发送的处理,因此能够缩短针对终端管理系统1的全终端装置的数据复制时间。
此外,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数据并存储在存储部17中。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数据复制,同时能够将终端装置作为母终端或者是子终端使用。
此外,终端装置,根据操作部12中输入的信息,判别本装置是母终端还是子终端。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终端装置设定为母终端还是设定为子终端。
此外,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包含预先决定的子终端的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
与此对应地,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变更为该子终端的临时终端名称。因此,母终端的终端装置,通过预先决定的临时终端名称,能够容易地认识子终端的终端装置,同时能够进行配对的自动化。
此外,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变更为临时终端名称的同时,将变更前的本终端名称存储在存储部17中,在接收数据之后,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恢复为存储部17中存储的变更前的本终端名称。
因此,母终端的终端装置,通过临时终端名称,能够容易地认识未结束数据复制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并且,在数据复制处理之后,能够容易地将终端名称恢复为本终端名称。
此外,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开始与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配对,将从存储部17中读出的数据发送至该子终端的终端装置。
与此对应地,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开始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配对,从该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数据。
因此,通过配对,能够将数据可靠地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发送至子终端的终端装置。
此外,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母终端的情况下,将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模式设定为隐形模式。
与此对应地,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在开始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配对时,将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模式设定为隐形模式。
因此,在母终端的终端装置与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配对中,由于不会成为其它设备的通信对象,因此能够避免徒劳的处理,能够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处理速度。
此外,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母终端的情况下,根据从存储部17读出的数据计算校验和,并将该数据与该计算出的校验和发送至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
与此对应地,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数据和校验和,并根据该接收到的数据计算校验和,将接收到的校验和与该计算出的校验和相比较,在该校验和不相同的情况下,再次等待来自母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数据和校验和的发送。
因此,子终端的终端装置,根据校验和的比较结果,能够检测出接收到的数据的不匹配性,在通信环境中发生暂时性变化或故障,发生数据化、通信错误的情况下,也能够再次尝试数据和校验和接收。
此外,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方式为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因此,不需要连接电缆、无线LAN的接入点等别的设备,能够执行终端间通信和数据复制。
特别地,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直接使用标准搭载的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的终端间通信部1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母终端的终端装置仅仅是终端装置10A,但是通过准备多个母终端的终端装置,能够分别对母终端并行地执行数据的复制处理,并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数据的复制效率。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5至图7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5,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装置结构。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管理系统2的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终端管理系统中至少设定一个组,并生成各组中相互不同的母终端的复制品的终端装置。母终端的终端装置和子终端的终端装置属于各组。
如图5所示,终端管理系统2,具备终端装置10E、10F、10G、10H、10I、10J和10K。
终端管理系统2中,作为一例,设定两个组g1和g2。
终端装置10E、10G、10J和10K属于组g1。终端装置10E是组g1的母终端,终端装置10G、10J和10K是组g1的子终端。
此外,终端装置10F、10H和10I属于组g2。
终端装置10F是组g2的母终端,终端装置10H、10I是组g2的子终端。
也就是说,在组g1中,母终端的终端装置10E的数据(备份图像的文件)被复制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G、10J和10K中。
在组g2中,母终端的终端装置10E的数据(备份图像的文件)被复制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H和10I中。
此外,终端管理系统2的终端装置的台数、组的数目、组内的母终端的台数、组内的子终端的台数,并不限于图5的例子。
但是,在组内存在多台母终端的情况下,从母终端复制至子终端的数据在该组内的各母终端中为同一的数据。
此外,终端装置10E至10K内部的功能结构,与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0A的功能结构相同。但是,在终端装置10E至10K的ROM15中,代替第1数据复制程序151而存储将第2数据复制程序。
接着,参照图6和图7A、图7B,来说明终端管理系统2的动作。
图6是表示第2数据复制处理的流程图。图7A是表示组g1的终端装置的数据转送过程的时序图。图7B是表示组g2的终端装置的数据转送过程的时序图。
说明在终端管理系统2的各终端装置中执行的第2数据复制处理。第2数据复制处理是从属于预定的组的母终端的终端装置向该组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发送数据进行复制的处理。说明了在终端装置10E中执行第2数据复制处理的例子,但是在终端装置10F至10K中是同样的。
在母终端的终端装置中,预先根据由交货的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的操作输入,进行应用程序的安装、各种设定等而成为可运行的状态,并生成作为该终端装置的数据的备份图像文件存储在存储部17中。
此外,终端装置10E至10K被配置在可以相互进行终端间通信的位置。
并且,终端装置10E至10K的终端名称作为预先设定的本终端名称,例如,设定为“Windows(注册商标)CE”,分别设定组g1、g2的组名为例如“g1”、“g2”,并决定数据复制时的子终端的临时终端名称为例如“HT_(组名)”。
在终端装置10E中,例如,将由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输入第2数据复制处理的执行指示作为触发,CPU11通过与从ROM15读出并在RAM13中适当地展开的第2数据复制程序的协作,来执行第2数据复制处理。
此外,在组g1的母终端的终端装置10E中执行第2数据复制处理时,在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G、10J和10K中也执行第2数据复制处理。
在组g2的母终端的终端装置10F中执行第2数据复制处理时,在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H、10I中也执行第2数据复制处理。
如图6所示,第2数据复制处理的步骤S41、S4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步骤S11和S12相同。
在选择了母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42:是),CPU11接受由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进行的本装置所属的组的组名的输入(步骤S43)。
步骤S45至S4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步骤S13至S15相同。
在无中断的操作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46:否),CPU11判别在步骤S45中检索出的终端装置中,是否存在与在步骤S43中输入的组名对应的同一组的临时终端名称“HT_(组名)”的子终端(步骤S47)。
在不存在同一组的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47:否),转移至步骤S45。
在存在同一组的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47:是),执行步骤S48。步骤S48至S5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步骤S17至S23相同。
在未选择母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42:否),选择了子终端,CPU11接受由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进行的本装置所属的组的组名的输入(步骤S55)。
步骤S5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步骤S24相同。
然后,CPU11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变更为对应于步骤S55中输入的组名的临时终端名称(“HT_(组名)”)(步骤S57)。步骤S58至S68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1数据复制处理的步骤S26至S36相同。
接着,参照图7A和图7B,说明终端管理系统2中的第2数据复制处理的具体例。
图5所示的情形是:在组g1中,终端装置10E为母终端,终端装置10G、10J和10K为子终端,在组g2中,终端装置10F为母终端,终端装置10H和10I为子终端。
在终端装置10E至10K的每一个中开始执行第2数据复制处理。如图7A所示,首先,在终端装置10E中,在步骤S42中选择母终端,在步骤S43中输入组名“g1”,并开始数据的发送准备。在终端装置10G、10J和10K中,在步骤S42中选择子终端,在步骤S55中输入组名“g1”,并在步骤S57中将终端名称变更为临时终端名称“HT_g1”,在步骤S58中开始配对模式。
然后,在终端装置10E中,在步骤S47中确认临时终端名称“HT_g1”的终端装置10G、10J和10K的存在,在步骤S48中取得终端装置10G的MAC地址。
然后,作为第1周期,在步骤S49、S59中,开始终端装置10E与终端装置10G的配对,在步骤S50、S51、S61和S62中从终端装置10E发送校验和以及数据至终端装置10G,在步骤S52、S63中解除配对。
在终端装置10G中,在步骤S64中校验和的确认为OK,执行步骤S65至S68,终端装置10G恢复至本终端名称,成为终端装置10E的复制品。
然后,在终端装置10E中,在步骤S47中确认临时终端名称“HT_g1”的终端装置10J、10K的存在,并在步骤S48中取得终端装置10J的MAC地址。
然后,作为第2周期,与第1周期同样地,在步骤S49至S52、S59至S63中,从终端装置10E发送校验和以及数据至终端装置10J。
在终端装置10J中,在步骤S64中校验和的确认为OK,执行步骤S65至S68,终端装置10J恢复至本终端名称,成为本终端名称的终端装置10E的复制品。
然后,在终端装置10E中,在步骤S47中确认临时终端名称“HT_g1”的终端装置10K的存在,并在步骤S48中取得终端装置10K的MAC地址。
然后,作为第3周期,与第1周期同样地,在步骤S49至S52、S59至S63中,从终端装置10E发送校验和以及数据至终端装置10K。
在终端装置10K中,在步骤S64中校验和的确认为OK,在步骤S65至S68中执行,终端装置10K恢复至本终端名称,成为本终端名称的终端装置10E的复制品。
与上述组g1的数据复制处理过程并行地进行组g2的数据复制的过程。
如图7B所示,首先,在终端装置10F中,在步骤S42中选择母终端,在步骤S43中输入组名“g2”,并开始数据的发送准备。
在终端装置10H和10I中,在步骤S42中选择子终端,在步骤S55中输入组名“g2”,并在步骤S57中将终端名称变更为临时终端名称“HT_g2”,在步骤S58中开始配对模式。
然后,在终端装置10F中,在步骤S47中确认临时终端名称“HT_g2”的终端装置10H和10I的存在,在步骤S48中取得终端装置10H的MAC地址。
然后,作为第1周期,在步骤S49、S59中,开始终端装置10F与终端装置10H的配对,在步骤S50、S51、S61和S62中从终端装置10F发送校验和以及数据至终端装置10H,在步骤S52、S63中解除配对。
在终端装置10H中,在步骤S64中校验和的确认为OK,执行步骤S65至S68,终端装置10H恢复至本终端名称,成为终端装置10F的复制品
然后,在终端装置10F中,在步骤S47中确认临时终端名称“HT_g2”的终端装置10I的存在,并在步骤S48中取得终端装置10I的MAC地址。
然后,作为第2周期,与第1周期同样地,在步骤S49至S52、S59至S63中,从终端装置10F发送校验和以及数据至终端装置10I。
在终端装置10I中,在步骤S64中校验和的确认为OK,执行步骤S65至S68执行,终端装置10I恢复至本终端名称,成为本终端名称的终端装置10F的复制品。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具有本装置所属的组的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
与此对应地,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变更为本装置所属的组的临时终端名称。
因此,在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的同时,能够在不同组的终端装置中复制不同的数据,同时能够分别对组并行地进行数据的复制处理,并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全部组中的数据的复制效率。
此外,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终端间通信部18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具有与作为通过操作部12输入的识别信息的组名对应的组的临时终端名称的终端装置。
与此对应地,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变更为与通过操作部12输入的组名对应的组的临时终端名称。因此,能够容易地设定终端装置的组的临时终端名称。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8至图10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8,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装置结构。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管理系统3的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终端管理系统中至少设定一个组,并各组中生成相互不同的母终端的复制品的终端装置,并且,被复制的子终端被恢复为母终端。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恢复为母终端”意味着被复制的子终端被设定为母终端,以后作为母终端进行动作。
如图8所示,终端管理系统3具备终端装置10-0至10-48。
在终端管理系统3中,作为一例,设定一个组g1。也就是说,终端装置10-0至10-48属于组g1。
终端装置10-0是组g1的母终端,终端装置10-1至10-48是组g1的子终端。
也就是说,在组g1中,母终端的终端装置10-0的数据(备份图像的文件)被复制至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1至10-48中。
此外,终端装置10-1至10-48内部的功能结构与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0A的功能结构相同。
但是,在终端装置10-1至10-48的ROM15中,代替第1数据复制程序151而存储第3数据复制程序。
接着,参照图9、图10A和图10B,来说明终端管理系统3的动作。
图9是表示第3数据复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A是表示数据复制中途的终端管理系统3的结构的图。
图10B是表示数据复制结束时的终端管理系统3的结构的图。
说明在终端管理系统3的各终端装置中执行的第3数据复制处理。
第3数据复制处理是从属于预定的组的母终端的终端装置向属于该组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发送数据进行复制,并将被进行了数据复制后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恢复为母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处理。
说明了在终端装置10-0中执行第3数据复制处理的例子,但是在终端装置10-1至10-48中也是同样的。
在母终端的终端装置中,预先根据由交货的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的操作输入,进行应用程序的安装、各种设定等而成为可运行的状态,并生成作为该终端装置的数据的备份图像文件存储在存储部17中。
此外,终端装置10-0至10-48被配置在可以相互进行终端间通信的位置。
并且,终端装置10-0至10-48的终端名称作为预先设定的本终端名称,例如,被设定为“Windows(注册商标)CE”,设定组g1的组名为例如“g1”,并决定数据复制时的子终端的临时终端名称为例如“HT_(组名)”。
在终端装置10-0中,例如,将由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输入了第3数据复制处理的执行指示作为触发,CPU11通过与从ROM15读出、在RAM13中适当展开的第3数据复制程序的协作,来执行第3数据复制处理。
此外,在组g1的母终端的终端装置10-0中执行第3数据复制处理时,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1至10-48中也执行第3数据复制处理。
如图9所示,第3数据复制处理的步骤S71至S84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2数据复制处理的步骤S41至S54相同。
在未选择母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72:否),选择了子终端,CPU11判别是否存在由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2进行的在本装置的数据复制结束后作为母终端的恢复设定的输入(步骤S85)。
在存在恢复设定的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85:是),CPU11对本装置进行恢复设定(步骤S86)。在无恢复设定的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85:否),转移至步骤S87。
步骤S87至S97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2数据复制处理的步骤S55至S65相同。
然后,CPU11判别在步骤S86中是否对本装置进行了恢复设定(步骤S98)。
在对本装置进行了恢复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98:是),CPU11将本装置恢复为母终端,并转移至步骤S75。
在未对本装置进行恢复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98:否),转移至步骤S99。步骤S99至步骤S10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2数据复制处理的步骤S66至S68相同。
接着,参照图10A和图10B,来说明终端管理系统3中的第3数据复制处理的具体例。
图8所示的情形是在第3数据复制处理执行之前,在组g1中,终端装置10-0是母终端,终端装置10-1至10-48是子终端。
在终端装置10-0至10-48的每一个中开始执行第3数据复制处理。在步骤S85中,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1至10-48全部被进行了恢复设定输入。
首先,将数据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10-0复制至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1,终端装置10-1成为终端装置10-0的复制品。
终端装置10-1被进行了恢复设定,因此步骤S98为是,并转移至步骤S75,恢复为母终端。即,终端装置10-1作为母终端进行动作。
然后,将数据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10-0复制至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9,终端装置10-9成为终端装置10-0的复制品,同时,将数据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10-1复制至子终端的终端装置10-2,终端装置10-2成为终端装置10-1的复制品。
同样地,将终端装置10-2、10-9恢复为母终端。
这样,如图10A所示,终端管理系统3的母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台数1台→2台→4台→8台……这样逐渐增加。
然后,如图10B所示,全部的终端装置10-0至10-48为母终端,在全部的终端装置10-0至10-48中结束第3数据复制处理。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实现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的同时,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进行设定(恢复),以便在将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的数据存储在存储部17中之后,使本装置作为母终端进行动作。
因此,能够随时间经过的同时,使母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数目逐渐增加,能够分别对母终端并行地进行数据的复制处理,并能够缩短终端管理系统3的全部终端装置的数据复制时间,并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数据的复制效率。
此外,终端装置,在本装置为子终端的情况下,判别在将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的数据存储在存储部17中之后,是否通过操作部12输入了作为母终端进行动作的设定信息(恢复设定),并在输入了该设定信息的情况下,设定本装置作为母终端进行动作。
因此,能够容易地设定在作为终端装置的子终端的动作结束后的作为母终端的动作。
在以上的说明中,公开了使用ROM15作为本发明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介质,但是并不限于该例子。
作为其它的计算机可读取的介质,可以应用闪速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部17)、CD-ROM等便携式记录介质。
此外,作为通过通信线路来提供本发明的程序的数据的介质,载波可适用于本发明。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描述是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和程序的一例,并不限于此。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设定了终端管理系统3的终端装置的组,但是并不限于此。
例如,在终端管理系统3中,如第一实施方式,可以不设定组,也无组名的输入的处理,临时终端名称为1种。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间通信方式是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终端装置间的通信方式可以是Zigbee(注册商标)、UWB(超宽带)等,可进行终端间的无线通信的其它通信方式。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第1、第2或第3数据复制处理的执行中,是通过操作部12,进行本装置是母终端或者是子终端、组名、递归设定的输入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
例如,在第1、第2或第3数据复制处理的执行前,预先生成本装置是母终端还是子终端的信息、组名、恢复设定的有无的信息,存储于存储部17中,在各数据复制处理的执行中,CPU11可以读出存储部17中存储的这些信息来进行判别。
此外,关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管理系统1、2和3的各结构要素的细节结构和细节动作,不言而喻,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包含专利请求的范围中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及其均等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通信部,其与其它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判别部,其在本装置是作为数据复制源的终端装置的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部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未发送复制对象的数据的、作为数据复制目的地的终端装置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以及
控制部,其在通过所述判别部判别出存在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从存储部读出复制对象的数据,通过所述通信部发送至该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
其中,重复进行从基于所述判别部的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存在的判别直至基于所述控制部的数据的发送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本装置是子终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部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数据,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进行设定,以便在本装置是子终端的情况下,在将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的数据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之后,使本装置作为母终端进行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装置具备接受作为母终端进行动作的设定信息的输入的第1操作部,
所述控制部进行设定,以便在本装置是子终端的情况下,在将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的数据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之后,判别是否通过所述第1操作部输入了设定信息,在输入了该设定信息的情况下,使本装置作为母终端进行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装置具备接受本装置是母终端还是子终端的信息的输入的第2操作部,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2操作部中输入的信息,判别本装置是母终端还是子终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别部,在本装置是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部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具有预先决定的子终端的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本装置是子终端的情况下,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变更为该子终端的临时终端名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定母终端的终端装置与子终端的终端装置所属的至少一个组,
所述判别部,在本装置为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部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具有本装置所属的组的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本装置是子终端的情况下,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变更为本装置所属的组的临时终端名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装置具备接受本装置所属的组的识别信息的输入的第3操作部,
所述判别部,在本装置是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部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具有与通过所述第3操作部输入的识别信息对应的组的临时终端名称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本装置是子终端的情况下,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变更为与通过所述第3操作部输入的识别信息对应的组的临时终端名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本装置是子终端的情况下,在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变更为所述临时终端名称的同时,将变更前的终端名称存储于所述存储部,并在接收所述数据之后,将本装置的终端名称恢复为存储的所述变更前的终端名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本装置是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部开始与所述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配对,将所述读出的数据发送至该子终端的终端装置,在本装置是子终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部开始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配对,从该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本装置是母终端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部的通信模式设定为隐形模式,在本装置是子终端的情况下,开始与所述母终端的终端装置的配对时,将所述终端间通信部的通信模式设定为隐形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本装置是母终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读出的数据计算校验和,将该数据与该计算出的校验和发送至所述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在本装置是子终端的情况下,从母终端的终端装置接收数据和校验和,根据该接收的数据计算校验和,并将所述接收的校验和与该计算出的校验和相比较,在该校验和不相同的情况下,再次等待来自母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数据和校验和的发送。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部使用蓝牙作为通信方式。
14.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是将数据发送至其它终端装置的数据发送方法,
所述数据发送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
与其它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步骤;
在本装置是作为数据复制源的终端装置的母终端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其它终端装置的通信,判别是否存在未发送复制对象的数据的、作为数据复制目的地的终端装置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步骤;
在判别出存在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从存储部读出复制对象的数据,发送至该存在的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步骤;
重复进行从所述子终端的终端装置的存在的判别直至所述数据的发送的处理的步骤。
CN201310292322.3A 2012-07-12 2013-07-12 终端装置及数据发送方法 Active CN103546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6057A JP5983118B2 (ja) 2012-07-12 2012-07-12 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156057 2012-07-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6534A true CN103546534A (zh) 2014-01-29
CN103546534B CN103546534B (zh) 2016-09-21

Family

ID=49914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92322.3A Active CN103546534B (zh) 2012-07-12 2013-07-12 终端装置及数据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19521A1 (zh)
JP (1) JP5983118B2 (zh)
CN (1) CN10354653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6328A (zh) * 2015-07-01 2017-01-11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图像发送系统、图像发送装置和图像发送方法
WO2017045112A1 (zh) * 2015-09-15 2017-03-23 武克易 视频数据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3087B2 (ja) * 2014-03-11 2017-09-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システム、及び書き換え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17129476A1 (en) * 2016-01-29 2017-08-03 Philips Lighting Holding B.V. Managing network traffic in application control networks
CN115002103B (zh) * 2022-08-04 2022-11-29 正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网络中数据极速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7622A (en) * 1996-09-11 2000-12-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100124196A1 (en) * 2005-06-29 2010-05-20 Jumpstart Wireles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automatic communication path selection, distributed device synchronization and task delegation
CN102300169A (zh) * 2010-06-23 2011-1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群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02340334A (zh) * 2010-07-21 2012-02-01 长春曼博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传感器网络转发器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23732A (ja) * 2000-02-14 2001-08-17 Casio Comput Co Ltd 情報配信方法ならびに情報配信装置および情報受信装置
US7512676B2 (en) * 2001-09-13 2009-03-31 Network Foundation Technologies, Llc Systems for distributing data over a computer network and methods for arranging nodes for distribution of data over a computer network
JP3850859B2 (ja) * 2005-01-06 2006-11-29 ダイコク電機株式会社 ホール管理システム
JP2006217558A (ja) * 2005-02-07 2006-08-17 Yoshihiko Ota パケット通信で、特定多数に対して同時に多量の情報を配信するシステム
JP2006229410A (ja) * 2005-02-16 2006-08-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JP4642735B2 (ja) * 2006-11-09 2011-03-02 株式会社第一興商 通信カラオケ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カラオケデータを配信する方法
WO2009092483A1 (en) * 2008-01-23 2009-07-3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JP2009284239A (ja) * 2008-05-22 2009-12-03 Nec Engineering Ltd ネットワーク設定システム及び設定方法
JP5164263B2 (ja) * 2008-07-31 2013-03-21 株式会社第一興商 通信カラオケシステム
JP5434230B2 (ja) * 2009-04-22 2014-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7622A (en) * 1996-09-11 2000-12-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100124196A1 (en) * 2005-06-29 2010-05-20 Jumpstart Wireles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automatic communication path selection, distributed device synchronization and task delegation
CN102300169A (zh) * 2010-06-23 2011-1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群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02340334A (zh) * 2010-07-21 2012-02-01 长春曼博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传感器网络转发器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6328A (zh) * 2015-07-01 2017-01-11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图像发送系统、图像发送装置和图像发送方法
CN106326328B (zh) * 2015-07-01 2019-09-24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图像发送装置、图像发送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WO2017045112A1 (zh) * 2015-09-15 2017-03-23 武克易 视频数据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6534B (zh) 2016-09-21
JP2014021504A (ja) 2014-02-03
US20140019521A1 (en) 2014-01-16
JP5983118B2 (ja) 2016-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6534A (zh) 终端装置及数据发送方法
CN101534365B (zh) 图像处理系统和用于图像处理装置的备份方法
CN108063879B (zh) 远程支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支持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和介质
JP2011120119A (ja) システム、システム構築方法、管理端末、プログラム
CN105933278A (zh) 执行无线近场通信的通信系统
CN104954167A (zh) 一种维护物理设备的方法和系统
CN101971158A (zh) 断开连接的/离线数据处理/输入的同步
TWI220195B (en) Device to be updated using a disk label to update firmware and method using a disk label to update firmware
CN105531674A (zh) 设备、系统和方法
CN105637517A (zh) 图像处理装置认证系统和处理装置
JP5809076B2 (ja) ハンディターミナル更新システム、ハンディターミナル、データ更新装置及びハンディターミナル更新方法
JP2006021359A (ja)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管理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印刷管理方法、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印刷管理プログラム
CN115242778B (zh) 一种文件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JP6429502B2 (ja) 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CA3090597A1 (en) Resource transfer based 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JP2017058864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210081144A1 (en) Rom rewriting module capable of executing rewriting processing independently of firmware
JP6358295B2 (ja) 端末装置、情報送受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70134596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2009042803A (ja) オーダ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5484166B (zh) 用于备份配置信息的方法及装置、服务器、存储介质
JP2020098450A (ja) 情報端末、端末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4244705B (zh) 一种交换机数据安全读写方法及安全读写系统
CN112512042B (zh) 通信密钥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JP6874741B2 (ja) キッティングシステム及びキッティング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