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3479B - 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43479B CN103543479B CN201310300871.0A CN201310300871A CN103543479B CN 103543479 B CN103543479 B CN 103543479B CN 201310300871 A CN201310300871 A CN 201310300871A CN 103543479 B CN103543479 B CN 1035434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shaped lens
- sticker
- lens
- sha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率地生产多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提供一种能够制造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层叠配置3列以上的棒状透镜列的多级结构棒状透镜阵列的棒状透镜阵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棒状透镜列和棒状透镜列之间涂敷的粘着剂的厚度比基板和棒状透镜列之间涂敷的粘着剂的厚度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由并列配置的多个棒状透镜构成的棒状透镜列在2层基板之间被层叠配置形成的多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微小透镜的一种,已知有两端面被研磨成镜面的圆柱状的塑料棒状透镜。这样的塑料棒状透镜作为单体被使用之外,也作为将多数根并列排列在2层基板之间的棒状透镜阵列被使用。这样的棒状透镜阵列作为复印机、传真、扫描仪、手持式扫描仪等中使用的影像传感器用光学部件,或者作为使用LED(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LED打印机、使用液晶元件的液晶打印机、使用EL元件的EL打印机等中使用的写入装置被使用。
特别是在近年,由于影像传感器或LED打印机的高分辨率化、高速化,在2层基板之间层叠配置2级以上的棒状透镜的多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的需求正在增大。
作为这样的多级排列结构一例的2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部件的制造方法,已知有一种将2级重叠的棒状透镜列通过真空吸引临时保留在形成有棒状透镜排列槽的排列面上,将该临时保留的2级重叠的棒状透镜列转移到被涂敷有粘着剂的基板面得到2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的方法(专利文献1)。
另外,还已知有一种得到2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的方法(专利文献2),准备两个在基板上通过粘着剂被固定有1级的棒状透镜列的棒状透镜排列体,在这些棒状透镜排列体的一方的棒状透镜上涂敷粘着剂,将另一方的棒状透镜排列体的棒状透镜按压到该粘着剂以贴合两个棒状透镜排列体。
进一步,已知有一种得到以下构成的2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的方法(专利文献3),使在基板上涂敷的粘着剂中为半埋设状态的两个棒状透镜排列体的棒状透镜相对地配置,一边在使棒状透镜之间介入不透光性的树脂片材的状态下进行加热,使构成树脂片材的树脂变成粘稠状态,一边对两个棒状透镜排列体向靠近方向加压,使两棒状透镜排列体的棒状透镜成为完全地埋设状态而将两个排列体粘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9499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51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90105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存在由于棒状透镜间的微细的缝隙使粘着剂的填充变得不充分,或者产生粘合不良的地方使成品率下降,或者在粘着剂的填充需要较长时间等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存在虽然适用于2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但是不适用于3级排列以上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等问题。
进一步,在专利文献3的方法中,存在难以准确地对准两个棒状透镜排列体的位置,在没有正确地对准位置的状态下加压两个棒状透镜排列体的话,会使透镜损坏,由于加热·加压对透镜产生坏影响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这样的的情况下,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率地生产多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解决课题的方法
采用本发明,提供一种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制造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层叠配置有3级以上的棒状透镜列的多级结构棒状透镜阵列,
具有:在第1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3.5%以上15.5%以下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1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1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2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1棒状透镜列向涂敷于所述第1基板材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基板侧的第3步骤,
通过所述第1步骤、第2步骤以及第3步骤形成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
该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还具有:
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1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4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2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5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2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第6步骤,
通过所述第4步骤、第5步骤以及第6步骤形成棒状透镜2级排列体,
该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还具有:
第3级以后重复所述第4步骤~第6步骤,形成棒状透镜多级排列体,之后在第2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7步骤;以及
将所述棒状透镜多级排列体的最上级的棒状透镜列向涂敷于所述第2基板材的一方的面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的第8步骤。
采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的样态,提供一种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制造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层叠配置有3级以上的棒状透镜列的多级结构棒状透镜阵列,
具有:形成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的第1工序、形成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第2工序以及第3工序,
所述第1工序包括:在第1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3.5%以上15.5%以下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1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1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2步骤;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1棒状透镜列向涂敷于所述第1基板材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基板侧,形成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3步骤;
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1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4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2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5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2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第6步骤,
所述第2工序包括:在第2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3.5%以上15.5%以下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7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3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8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3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第2基板材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基板侧,形成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9步骤,
所述第3工序包括:在所述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或者所述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一方的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0.5%~10%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10步骤;以及
将所述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和所述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棒状透镜彼此粘合的第11步骤。
采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的样态,提供一种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工序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2工序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3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的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4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4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所述第3棒状透镜列上的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第3棒状透镜列上的步骤。
采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的样态,所述粘着剂的熔融粘度是1000mPa·s至6000mPa·s。
采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的样态,所述粘着剂是以聚氨酯聚合物为主成分的粘着剂。
采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的样态,棒状透镜的直径是0.1mm至1.2mm。
采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的样态,在第3步骤、第6步骤、第9步骤以及第12步骤的各步骤后,所述粘着剂的层达到最上级的列的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至85%的区域。
采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的样态,在所述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以及所述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中,所述粘着剂的层达到最上级的列的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至85%的区域。
采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的样态,所述棒状透镜阵列的临时保留是通过真空吸引进行的。
采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的样态,所述各棒状透镜阵列的列是交错地层叠的。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率地生产多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棒状透镜阵列制造方法所制造的棒状透镜阵列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棒状透镜阵列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装置构成的模式立体图。
图3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4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5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6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7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8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9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0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1是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制造的制造中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模式截面图。
图12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3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4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5是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制造的制造中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模式截面图。
图16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7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8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9是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制造的制造中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模式截面图。
图20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21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22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23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24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25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26是说明使用图2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附图说明
1:棒状透镜阵列
2、4:基板
6:棒状透镜
G1:第1棒状透镜列
G2:第2棒状透镜列
G3:第3棒状透镜列
G4:第4棒状透镜列
10:按压上盘
12、14:基板材安装面
16、18:棒状透镜材排列面
42:第1基板材
62:第2基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关于通过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被制造的棒状透镜阵列1,以4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为例,说明其构成。图1是表示4级排列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1的一部分的模式立体图。
如图1所示,该棒状透镜阵列1中,在细长的长方形的基板2、4之间配置有多个圆筒状的塑料制的棒状透镜6。在基板2、4和各棒状透镜6之间的空间中,填充有粘着剂8,各棒状透镜6在基板2、4之间以交错层叠的状态被固定。
基板2、4过度柔软时,在后述的制造过程中按压棒状透镜阵列时,会成为基板挠曲、棒状透镜的排列不均匀的原因。因此,基板的拉伸强度(kgf/cm2)优选为300以上。另外,从基板的加工容易性或棒状透镜阵列的外形加工容易性的观点,基板2、4优选为不过于坚硬,拉伸强度(kgf/cm2)优选为3500以下。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基板2、4,能够使用含有碳黑、染料等遮光剂的电木(酚醛树脂)、ABS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玻璃纤维环氧树脂、纸酚醛等板材。
棒状透镜6构成多个棒状透镜被并列配置的棒状透镜列,第1至第4棒状透镜列(G1、G2、G3、G4)被层叠配置在2层基板2、4间。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棒状透镜,优选直径为0.1mm-1.2mm的范围的棒状透镜,进一步优选直径为0.3mm-0.93mm的棒状透镜。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棒状透镜6,以直径0.345mm、长度166mm、中心折射率1.497、折射率分布常数0.840mm-1的塑料制折射率分布型棒状透镜作为材料使用。
作为塑料材料,优选玻璃化温度Tg在60℃以上的材料。玻璃化温度过低时,存在棒状透镜阵列1的耐热性不充分的担忧,又,填充在空间的粘着剂8的选择变难。
作为棒状透镜中使用的塑料材料,能够使用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其他单体的共聚合体等。
作为其他单体,举例有2,2,3,3-四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2,3,3,4,4,5,5-八氟戊基(甲基)丙烯酸酯、2,2,3,4,4,4-六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2,2,2-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氟烷基(甲基)丙烯酸酯(折射率n=1.37~1.44),折射率1.43~1.62的(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乙基(甲基)丙烯酸酯、苯基(甲基)丙烯酸酯、苯酰(甲基)丙烯酸酯、羟烷基(甲基)丙烯酸酯、亚烷基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二或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三或四-(甲基)丙烯酸酯、二甘油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其他的二乙二醇双烯丙基碳酸酯、氟化亚烷基二醇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下面,说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棒状透镜阵列1的制造方法。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棒状透镜阵列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装置构成的模式立体图,图3-图20是说明使用图2的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棒状透镜阵列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的制造装置的构成。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具有长方体(四棱柱)状的金属制的按压上盘10。
按压上盘10的向长度方向延伸的4个外表面中,朝向相反方向的一对表面12、14为基板材安装面,其他一对表面16、18为棒状透镜材排列面。即,本实施方式中,基板材安装面12、14和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18在按压上盘10的外侧面交替地被配置。
基板材安装面12、14是平坦面,形成有多个真空吸引孔20。该真空吸引孔20被连通在真空泵等外部的真空吸引装置(未图示),通过真空吸引装置的吸引,每个基板材安装面12、14能够吸住在切断后成为基板2(4)的基板材。
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18,向宽度方向延伸的筋部22以规定间隔被平行地配置,该筋部22之间形成有并列配置切断后成为棒状透镜6的棒状透镜材的多个棒状透镜材排列槽24。另外,棒状透镜材排列槽24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通过加工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18的表面形成的V槽、U槽等。
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18,形成有多根和棒状透镜材排列槽24正交延伸的真空吸引槽26。该真空吸引槽26也被连通在真空泵等外部的真空吸引装置(未图示),通过真空吸引装置的吸引,每个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18能够吸住棒状透镜材。
按压上盘10构成为能够沿着以长度方向轴线X为中心延伸的轴28为中心旋转。在轴28内形成有使形成在按压上盘10的基板材安装面12、14的真空吸引孔20和形成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18的真空吸引槽26分别独立地连通在外部的真空吸引装置的4根管路30,4根管路30的每个都能够独立地进行来自真空吸引装置的吸引。
因此,基板材安装面12、14以及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18的每个能够独立地进行将基板材或者棒状透镜材向按压上盘10吸引而产生的固定(吸附)以及将吸引停止而产生的取下(吸附停止)。
进一步,按压上盘10构成为能够沿着轴28的轴线方向移位。具体来说,能够在初期位置和从初期位置以排列间距一半的距离向轴28的轴线方向移位的偏移位置之间进行移位。
在按压上盘10的下方,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有按压下盘32。按压下盘32是具有能够载置基板材尺寸的上表面的金属制板状部件。在按压下盘32的上表面34形成有多个真空吸引孔36,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真空泵等真空吸引装置能够将基板材吸附在按压下盘32上。
另外,按压下盘32通过升降机构,能够向按压上盘10升降,构成为能够将吸附在上表面34的基板材向吸附在按压上盘10的棒状透镜阵列排列面16的棒状透镜材按压(按压)。
进一步,按压下盘32具有护套结构,构成为能够将吸附在上表面34的基板材加热或者冷却到规定温度。
按压下盘32被固定在移动台40上,该移动台40能够移动地被配置在从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向侧方延伸的一对直线导轨38上。通过这样的构成,按压下盘32能够在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的位置和从按压上盘10偏移的位置之间移动。
下面,说明使用所述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10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下面,参照图3至图24,说明使用所述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制造装置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另外,图3至图24中,为了明确化,对棒状透镜材的粗细度进行夸张且极端地较粗绘制。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将并列被配置在按压上盘10的棒状透镜阵列材排列面16(18)的棒状透镜材以4级的交错层叠的状态在第1基板材上进行层叠并粘合固定,进一步,在交错层叠状的棒状透镜材上粘合第2基板,制造成为图1所示棒状透镜阵列的原板的棒状透镜阵列原板。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在和棒状透镜阵列材的轴线正交的方向被切断,成为图1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
以下,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3所示,将切断后成为第1基板2的第1基板材42配置在基板材安装面12上,进一步,从基板材安装面12的真空吸引孔20进行吸引,使第1基板材42吸附在基板材安装面12。
接着,使按压上盘10以轴28为中心向箭头A方向旋转90度,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配置为朝向上方。
接着,在朝向按压上盘10的上方的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上,如图4所示,将切断为规定长的多根棒状透镜材44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上铺满,将棒状透镜材44并列配置在全部的棒状透镜材排列槽26内。
一边使棒状透镜材44并列配置,一边从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的棒状透镜材吸引槽26真空吸引棒状透镜材44,作为并列状态的第1棒状透镜列G1使其吸附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
下面,进一步使按压上盘10向箭头A方向旋转90度,吸附有第1基板材42的基板材安装面12朝向下方。接着,使配置在按压上盘10正下方的按压下盘32上升,使按压下盘32的上表面34抵接被吸附在基板材安装面12的第1基板材42的下表面。该状态下,停止从基板材安装面12的真空吸引孔20的吸引的同时,开始从形成在按压下盘32的上表面34的多个真空吸引孔36的吸引,第1基板材42从按压上盘10被吸附在按压下盘32上的规定位置。然后,使按压下盘32下降(图5)。
接着,使按压下盘32以及吸附的第1基板材42沿着直线导轨38向箭头B方向移动,配置在从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偏移的位置,在被吸附在按压下盘32的上表面34的第1基板材42的上表面带状地涂敷粘着剂46,然后,使按压下盘32以及被吸附的第1基板材42沿着直线导轨38向箭头C方向移动,回到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的位置(图6)。
作为粘着剂46,作为能够固定棒状透镜列的粘着剂的例子,能够列举热熔粘着剂、光硬化型粘着剂、热硬化型粘着剂等。热熔粘着剂由于能够在非常短时间内固定棒状透镜列因而非常理想。作为粘着剂使用热熔粘着剂的情况下,在贴附基板时以及按压粘合时优选为将粘着剂的温度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另外,为了缩短粘合工序所需的时间,也可以采用在按压时保持在规定温度后,冷却使热熔粘着剂固化而在短时间固定棒状透镜列的良好排列状态的方法。另外,以湿气硬化型的聚氨酯聚合物为主成分的聚氨酯系热熔粘着剂的涂敷温度、贴附时的温度比较低,由于粘着剂硬化后的耐热温度由于湿气硬化上升,在使用塑料制棒状透镜时非常优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粘着剂46,使用聚氨酯系湿气硬化型热熔粘着剂(商品名称Esudain9607K或者9607R积水化学制)。
粘着剂46涂覆的厚度为棒状透镜材44的直径的13.5%以上。通过将该厚度控制在13%以上能够使排列精度提高。该厚度的下限值优选为13.6%以上,更优选为13.9%以上。另外,该厚度的上限值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为了防止粘着剂和棒状透镜排列面18的接触,优选为棒状透镜材44的直径的15.5%以下,更特别优选为15.1%以下。
粘着剂46的熔融粘度优选为1000mPa·s至6000mPa·s的范围。该熔融粘度在1000mPa·s以上时在基板材44上涂敷粘着剂后、直到按压透镜为止厚度难以发生变化,用粘着剂能够容易地保持棒状透镜材,6000mPa·s以下时基板材和棒状透镜材44能够无缝隙地贴紧。该熔融粘度的下限值更优选为2000mPa·s以上,上限值更优选为5000mPa·s以下。
下面,进一步使按压上盘10向箭头A方向旋转90度,吸附有第1棒状透镜列G1的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配置为朝向下方。接着,使吸附涂敷有粘着剂46的第1基板材42的按压下盘32上升,通过第1基板材42上的粘着剂46,将吸附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的棒状透镜材44向第1基板材42的上表面相对的按压,将棒状透镜材44粘合在第1基板材42上(图7)。
此时,将按压下盘32预先加温到50℃~100℃,使涂敷在第1基板材42的粘着剂46的熔融粘度变成所述适当的粘度(1000mPa·s至6000mPa·s),使棒状透镜材44和第1基板材42之间的间隙消失,完全地贴紧。接着,使按压下盘32的温度降低至大约20℃,冷却粘着剂46。
将按压下盘32向按压上盘10按压的按压压力优选为0.1MPa/cm2~0.5MPa/cm2的范围。按压压力为0.1MPa/cm2以上时能够使棒状透镜材44和基板材42之间的缝隙消失地按压,在0.5MPa/cm2以下时不会对棒状透镜材44和基板材42产生损伤。该按压压力的下限值更优选为0.25MPa/cm2以上,另外,按压压力的上限值更优选为0.4MPa/cm2以下。
接着,停止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的真空吸引后,使按压下盘32下降。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上的第1棒状透镜列G1通过粘着剂46被转移到第1基板材42的上表面,形成包含第1基板材42和第1棒状透镜列G1的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L1,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L1和按压下盘32一起下降(图8)。此时,粘着剂的层优选为达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至85%的区域。粘着剂的层达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以上的区域时能够提高排列精度,达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85%以下的区域时能够防止粘着剂和棒状透镜排列面18的接触。粘着剂的层的下限值更优选为棒状透镜的直径的60%以上,粘着剂的层的上限值更优选为棒状透镜的层的80%以下。
下面,使按压下盘32和、被吸附于按压下盘32的第1基板材42以及第1棒状透镜列G1沿着直线导轨38向箭头B方向移动,配置在从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偏移的位置。在第1棒状透镜列G1的表面涂敷粘着剂50,该第1棒状透镜列G1被粘合在按压下盘32的上表面34所吸附的第1基板材42的上表面,然后,使按压下盘32沿着直线导轨38向箭头C方向移动,回到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的位置(图9)。
接着,在朝向按压上盘10的上方的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上,如图9所示,将切断为规定长度的多根棒状透镜材52铺满,将棒状透镜材52并列配置在全部的棒状透镜材排列槽26内。
一边使棒状透镜材52并列配置,一边从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的真空吸引槽26真空吸引棒状透镜材52,使其作为并列状态的第2棒状透镜列G2吸附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上。另外,棒状透镜材52和棒状透镜材44是相同的。
粘着剂50涂覆的厚度为棒状透镜材52的直径的11%以上。通过将该厚度控制在11%以上能够使排列精度提高。该厚度的下限值优选为11.6%以上,更优选为12.2%以上。另外,该厚度的上限值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为了防止粘着剂和棒状透镜排列面18的接触,更优选为不到棒状透镜材44的直径的13.5%,特别优选为13%以下。另外,涂覆在棒状透镜材52的粘着剂50如图6所示比涂覆在第1基板材42的粘着剂46薄。如后述,,为了使棒状透镜排列体G2错开棒状透镜的排列间距的一半地被配置在棒状透镜排列体G1上,棒状透镜排列体G1和棒状透镜排列体G2交错层叠地被排列。这种情况下,比较棒状透镜排列体G1和第1基板材42之间的空间和、棒状透镜排列体G1和棒状透镜排列体G2之间的空间,后者的空间更为狭窄。因此,即使粘合材50的厚度比粘合材46的厚度薄,棒状透镜排列体G1和棒状透镜排列体G2的之间不会产生缝隙,能够粘合各个排列体。
粘着剂50的熔融粘度优选为1000mPa·s至6000mPa·s的范围。该熔融粘度在1000mPa·s以上时在基板材44上涂敷粘着剂后、直到按压透镜时为止厚度难以发生变化,用粘着剂能够容易地保持棒状透镜材,6000mPa·s以下时棒状透镜材G1和棒状透镜材52能够无缝隙地贴紧。该熔融粘度的下限值更优选为2000mPa·s以上,上限值更优选为5000mPa·s以下。
下面,进一步使按压上盘10向箭头A方向旋转180度,吸附有第2棒状透镜列G2的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配置为朝向下方。此时,预先使按压上盘10从初期位置向轴28的轴线方向移动排列间距一半的距离。
接着,使按压下盘32上升,该按压下盘32上吸附有在第1棒状透镜列G1的表面涂敷有粘着剂50的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L1,通过第1棒状透镜列G1上的粘着剂50,将第1棒状透镜列G1向吸附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的第2棒状透镜列G2相对的按压,第2棒状透镜列G2粘合在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L1上。
如所述这样,在通过粘着剂50将第1棒状透镜列G1和第2棒状透镜列G2相对的按压的阶段之前,由于将按压上盘10向轴28的轴线方向移动排列间距一半的距离,第1棒状透镜列G1和第2棒状透镜列G2成为以如图11所示的交错层叠的状态而被层叠粘合固定。此时,粘着剂的层优选为达到处于最上级的列的棒状透镜列G2的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至85%的区域。粘着剂的层达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以上的区域时能够提高排列精度,达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85%以下的区域时能够防止粘着剂和棒状透镜排列面18的接触。粘着剂的层的下限值更优选为棒状透镜的直径的60%以上,粘着剂的层的上限值更优选为棒状透镜的层的80%以下。
接着,停止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的真空吸引后,使按压下盘32下降。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上的第2棒状透镜列G2是通过粘着剂50被转移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L1的第1棒状透镜列G1侧,形成包含第1基板材42和第1以及第2棒状透镜列G1、G2的棒状透镜2级排列体L2,棒状透镜2级排列体L2和按压下盘32一起下降(图12)。
下面,使按压下盘32和、被吸附于按压下盘32的棒状透镜2级排列体L2沿着直线导轨38向箭头B方向移动,配置在从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偏移的位置。并且,在被吸附在按压下盘32的上表面34的棒状透镜2级排列体L2的第2棒状透镜列G2的表面涂敷粘着剂54,然后,使按压下盘32以及吸附的第1基板材42沿着直线导轨38向箭头C方向移动,回到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的位置(图13)。
接着,在朝向按压上盘10的上方的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上,如图13所示,将切断为规定长度的多根棒状透镜材56铺满,将棒状透镜材56并列配置在全部的棒状透镜材排列槽26内。
一边使棒状透镜材56并列配置,一边从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的真空吸引槽26吸引棒状透镜材56,使其作为并列状态的第3棒状透镜列G3吸附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上。另外,棒状透镜材56和棒状透镜材44是相同的。
粘着剂54涂覆的厚度为棒状透镜材56的直径的11%以上。通过将使该厚度在11%以上能够使排列精度提高。该厚度的下限值优选为11.6%以上,更优选为12.2%以上。另外,该厚度的上限值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为了防止粘着剂和棒状透镜排列面18的接触,更优选为不到棒状透镜材44的直径的13.5%,特别优选为13.0%以下。
粘着剂54的熔融粘度优选为1000mPa·s至6000mPa·s的范围。该熔融粘度在1000mPa·s以上时在棒状透镜材46上涂敷粘着剂后、直到按压透镜时为止厚度难以发生变化,用粘着剂能够容易地保持棒状透镜材,6000mPa·s以下时棒状透镜列G2和棒状透镜材54能够无缝隙地贴紧。该熔融粘度的下限值更优选为2000mPa·s以上,上限值更优选为5000mPa·s以下。
下面,进一步使按压上盘10向箭头A方向旋转180度,吸附有棒状透镜材56形成的第3棒状透镜列G3的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配置为朝向下方。
此时,预先使按压上盘10向轴28的轴线方向移动排列间距一半的距离,使按压上盘10回到初期位置。
接着,使按压下盘32上升,该按压下盘32上吸附有在第2棒状透镜列G2的表面涂敷有粘着剂54的棒状透镜2级排列体L2,通过第2棒状透镜列G2上的粘着剂54,将第2棒状透镜列G2向吸附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的第3棒状透镜列G3相对的按压,第3棒状透镜列G3粘合在棒状透镜2级排列体L2上(图14)。
如所述这样,在通过粘着剂54将第2棒状透镜列G2和第3棒状透镜列G3相对的按压的阶段之前,由于使按压上盘10向轴28的轴线方向移动排列间距一半的距离,回到初期位置,所以第2棒状透镜列G2和第3棒状透镜列G3成为以如图15所示的交错层叠的状态而被层叠粘合固定。此时,粘着剂的层优选为达到处于最上级的列的棒状透镜列G2的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至85%的区域。粘着剂的层达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以上的区域时能够提高排列精度,达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85%以下的区域时能够防止粘着剂和棒状透镜排列面18的接触。粘着剂的层的下限值更优选为棒状透镜的直径的60%以上,粘着剂的层的上限值更优选为棒状透镜的层的80%以下。
接着,停止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的真空吸引,使按压下盘32下降。此时,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8上的第3棒状透镜列G3是通过粘着剂54被转移到第1基板材42上的棒状透镜2级排列体L2的第2棒状透镜列G2侧,形成包含第1基板材42和第1至第3棒状透镜列G1、G2、G3的棒状透镜3级排列体L3,棒状透镜3级排列体L3和按压下盘32一起下降(图16)。
接着,使按压下盘32和吸附在按压下盘32的棒状透镜3级排列体L3沿着直线导轨38向箭头B方向移动,配置在从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偏移的位置,在最上部的第3棒状透镜列G3的表面带状地涂敷粘着剂58,然后,使按压下盘32以及被吸附的第1基板材42沿着直线导轨38向箭头C方向移动,回到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的位置(图17)。
接着,在朝向按压上盘10的上方的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上,如图17所示,将切断为规定长度的多根棒状透镜材60铺满,将棒状透镜材60并列配置在全部的棒状透镜材排列槽26内。
一边使棒状透镜材60并列配置,一边从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的真空吸引槽26真空吸引棒状透镜材60,使其作为并列状态的第4棒状透镜列G4吸附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上。另外,棒状透镜材60和棒状透镜材44等是相同的。
粘着剂58涂覆的厚度为棒状透镜材60的直径的11%以上。通过使该厚度为11%以上能够使排列精度提高。该厚度的下限值优选为11.6%以上,更优选为12.2%以上。另外,该厚度的上限值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为了防止粘着剂和棒状透镜排列面18的接触,更优选为不到棒状透镜材44的直径的13.5%,特别优选为13.0%以下。
粘着剂58的熔融粘度优选为1000mPa·s至6000mPa·s的范围。该熔融粘度在1000mPa·s以上时在棒状透镜材60上涂敷粘着剂后、直到按压透镜时为止厚度难以发生变化,用粘着剂能够容易地保持棒状透镜材,6000mPa·s以下时棒状透镜列G3和棒状透镜材60能够无缝隙地贴紧。该熔融粘度的下限值更优选为2000mPa·s以上,上限值更优选为5000mPa·s以下。
下面,进一步使按压上盘10向箭头A方向旋转180度,吸附有棒状透镜材60形成的第3棒状透镜列G3的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配置为朝向下方。
此时,预先使按压上盘10从初期位置向轴28的轴线方向移动排列间距的一半的距离。
接着,使按压下盘32上升,该按压下盘32上吸附有在第3棒状透镜列G3的表面涂敷有粘着剂58的棒状透镜3级排列体L3,通过第3棒状透镜列G3上的粘着剂58,将第3棒状透镜列G3向吸附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的第4棒状透镜列G4相对的按压,第4棒状透镜列G4粘合在棒状透镜3级排列体L3的第3棒状透镜列G3上(图18)。
如所述这样,在通过粘着剂58将第3棒状透镜列G3和第4棒状透镜列G4相对的按压的阶段之前,由于将按压上盘10从初期位置向轴28的轴线方向移动排列间距一半的距离,第3棒状透镜列G3和第4棒状透镜列G4成为以如图19所示的交错层叠的状态而被层叠粘合固定。此时,粘着剂的层优选为达到处于最上级的列的棒状透镜列G4的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至85%的区域。粘着剂的层达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以上的区域时能够提高排列精度,达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85%以下的区域时能够防止粘着剂和棒状透镜排列面18的接触。粘着剂的层的下限值更优选为棒状透镜的直径的60%以上,粘着剂的层的上限值更优选为棒状透镜的层的80%以下。
接着,不使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的真空吸引停止,使按压下盘32的真空吸引停止后,使按压下盘32下降。其结果,如图20所示,只有按压下盘32下降,形成包含第1基板材42和第1至第4棒状透镜列G1、G2、G3、G4的棒状透镜4级排列体L4,棒状透镜4级排列体L4成为被吸附在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侧的状态。该状态下,使按压上盘10旋转180度,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朝向上方。接着,使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的真空吸引停止,从棒状透镜材排列面16取下棒状透镜4级排列体L4。
接着,将切断后成为第2基板4的第2基板材62配置在基板材安装面12上,进一步,从基板材安装面12的真空吸引孔20进行吸引,使第2基板材62吸附在基板材安装面12。接着,使按压上盘10以轴28为中心向箭头A方向旋转180度,吸附有第2基板材62的基板材安装面12朝向下方(图21)。
接着,使配置在按压上盘10正下方的按压下盘32上升,使按压下盘32的上表面34抵接被吸附在基板材安装面12的第2基板材62的下表面。该状态下,停止从基板材安装面12的真空吸引孔20的吸引的同时,开始从形成在按压下盘32的上表面34的多个真空吸引孔36的吸引,第1基板材42从按压上盘10被吸附在按压下盘32上的规定位置,使按压下盘32下降(图22)。
接着,使按压下盘32以及被吸附的第1基板材42沿着直线导轨38向箭头B方向移动,配置在从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偏移的位置,在被吸附在按压下盘32的上表面34的第2基板材62的上表面涂敷粘着剂64,然后,使按压下盘32以及被吸附的第2基板材62沿着直线导轨38向箭头C方向移动,回到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的位置(图23)。
粘着剂64涂覆的厚度为棒状透镜材60的直径的11%以上。该厚度在11%以上时能够使基板材62和棒状透镜材60贴紧。该厚度的下限值优选为11.6%以上,更优选为12.2%以上。另外,该厚度的上限值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从使基板材42和棒状透镜材60无缝隙地贴紧的观点,优选为不到棒状透镜材44的直径的13.5%,更特别优选为13.0%以下。
粘着剂64的熔融粘度优选为1000mPa·s至6000mPa·s的范围。该熔融粘度在1000mPa·s以上时在基板材42上涂敷粘着剂后、直到按压透镜为止厚度难以发生变化,6000mPa·s以下时基板材62和棒状透镜材60能够无缝隙地贴紧。该熔融粘度的下限值更优选为2000mPa·s以上,上限值更优选为5000mPa·s以下。
接着,在按压上盘10的基板材安装面14上载置棒状透镜4级排列体L4的第1基板材42,使真空吸引装置运转,使第1基板材42吸附在基板材安装面14上(图24)。
进一步,使按压上盘10旋转180度,按压上盘10的基板材安装面14朝向下方,将吸附在基板材安装面14的棒状透镜4级排列体的第4棒状透镜列G4与配置在按压上盘10的正下方、吸附在按压下盘32的第2基板材62的上表面相对。在该状态下,使按压下盘32上升,通过涂敷在第2基板材62的上表面的粘着剂64,将吸附在按压下盘32的第2基板材62向吸附在基板材安装面14的棒状透镜4级排列体的第4棒状透镜列G4相对的按压,使第2基板材62粘合在棒状透镜4级排列体,形成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图25)。
停止按压下盘32的真空吸引,使按压上盘10旋转180度,基板材安装面14朝向上方(图26),进一步,停止基板材安装面14的真空吸引,从基板材安装面14取下棒状透镜阵列原板。
使粘着剂完全硬化,将棒状透镜阵列原板在和棒状透镜材垂直的方向以规定的宽度切断,得到图1所示的棒状透镜阵列。
不限于本发明的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专利请求的范围所述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做各种变更和变形。
所述实施方式是制造棒状透镜列是4级的棒状透镜阵列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在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棒状透镜层叠作业重复5次以上、制造棒状透镜列被层叠5级以上构成的棒状透镜阵列时也适用。
另外,也可以将第2基板上被配置1级以上的棒状透镜阵列的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和第1基板材上被配置2级以上的棒状透镜阵列的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以棒状透镜相对的状态粘合,制造配置3级以上的棒状透镜阵列的棒状透镜阵列。此时,为了使第1以及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各自的粘着剂的层达到位于最上级的列的棒状透镜列的棒状透镜直径的50%至85%的区域,涂敷的粘着剂层的厚度也可以比所述实施方式更薄。更具体地说,在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或者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中任一个棒状透镜列上,优选以棒状透镜直径的0.5~10%厚度涂敷粘着剂,粘合第1棒状透镜阵列排列体和第2棒状透镜阵列排列体。
另外,关于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和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制造方法,能够和所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同样地进行制造。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将2个棒状透镜排列体以棒状透镜相对的状态粘合,制造多级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例如将2个棒状透镜4级排列体以棒状透镜相对的状态粘合,制造8级结构的棒状透镜阵列。
进一步,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棒状透镜使用塑料棒状透镜,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使用玻璃制的棒状透镜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
Claims (15)
1.一种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制造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层叠配置有3级以上的棒状透镜列的多级结构棒状透镜阵列,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第1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3.5%以上15.5%以下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1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1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2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1棒状透镜列向涂敷于所述第1基板材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基板侧的第3步骤,
通过所述第1步骤、第2步骤以及第3步骤形成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
该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还具有:
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1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4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2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5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2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第6步骤,
通过所述第4步骤、第5步骤以及第6步骤形成棒状透镜2级排列体,
该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还具有:
第3级以后重复所述第4步骤~第6步骤,形成棒状透镜多级排列体,之后在第2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7步骤;以及
将所述棒状透镜多级排列体的最上级的棒状透镜列向涂敷于所述第2基板材的一方的面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的第8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着剂的熔融粘度是1000mPa·s至6000mPa·s。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着剂是以聚氨酯聚合物为主成分的粘着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是0.1mm至1.2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3步骤、第6步骤、第9步骤以及第12步骤的各步骤后,所述粘着剂的层达到最上级的列的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至85%的区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透镜阵列的临时保留是通过真空吸引进行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棒状透镜阵列的列是交错地层叠的。
8.一种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制造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层叠配置有3级以上的棒状透镜列的多级结构棒状透镜阵列,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的第1工序、形成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第2工序以及第3工序,
所述第1工序包括:在第1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3.5%以上15.5%以下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1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1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2步骤;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1棒状透镜列向涂敷于所述第1基板材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基板侧,形成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3步骤;
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1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4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2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5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2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第6步骤,
所述第2工序包括:在第2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3.5%以上15.5%以下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7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3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8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3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第2基板材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基板侧,形成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9步骤,
所述第3工序包括:在所述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或者所述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一方的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0.5%~10%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10步骤;以及
将所述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和所述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棒状透镜彼此粘合的第11步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工序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3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的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4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4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所述第3棒状透镜列上的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第3棒状透镜列上的步骤。
10.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着剂的熔融粘度是1000mPa·s至6000mPa·s。
11.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着剂是以聚氨酯聚合物为主成分的粘着剂。
12.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是0.1mm至1.2mm。
13.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以及所述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中,所述粘着剂的层达到最上级的列的棒状透镜的直径的50%至85%的区域。
14.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透镜阵列的临时保留是通过真空吸引进行的。
15.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棒状透镜阵列的列是交错地层叠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58434 | 2012-07-17 | ||
JP2012158434A JP2014021230A (ja) | 2012-07-17 | 2012-07-17 | ロッドレンズ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43479A CN103543479A (zh) | 2014-01-29 |
CN103543479B true CN103543479B (zh) | 2015-08-05 |
Family
ID=499670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26131.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55498U (zh) | 2012-07-17 | 2013-07-17 | 棒状透镜阵列 |
CN201310300871.0A Active CN103543479B (zh) | 2012-07-17 | 2013-07-17 | 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26131.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55498U (zh) | 2012-07-17 | 2013-07-17 | 棒状透镜阵列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021230A (zh) |
CN (2) | CN203455498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43039B (zh) * | 2014-04-11 | 2016-08-24 |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led显示屏导光面罩的制作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364065B (en) * | 1996-10-31 | 1999-07-11 | Mitsubishi Rayon Co | Low chromatic aberration rod type lens array and device, and an image scanner using such device |
CN1323992A (zh) * | 2000-05-11 | 2001-11-28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杆状透镜阵列机构 |
CN1621872A (zh) * | 2003-11-28 | 2005-06-01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塑料制棒状透镜的制造方法和塑料制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
JP2005141138A (ja) * | 2003-11-10 | 2005-06-02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ロッドレンズプレートの製造方法 |
CN101598821A (zh) * | 2008-06-05 | 2009-12-09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棒状阵列的制造方法 |
JP2010187187A (ja) * | 2009-02-12 | 2010-08-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密着型イメージセンサ |
CN201812046U (zh) * | 2010-08-24 | 2011-04-27 | 威海华菱光电有限公司 | 棒状透镜阵列及其所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43187B2 (ja) * | 1995-07-17 | 2002-01-07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ロッド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
JP4778220B2 (ja) * | 2004-06-25 | 2011-09-21 |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 光伝送体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
JP4990060B2 (ja) * | 2006-08-08 | 2012-08-01 |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 光伝送体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
-
2012
- 2012-07-17 JP JP2012158434A patent/JP2014021230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7-17 CN CN201320426131.7U patent/CN20345549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3-07-17 CN CN201310300871.0A patent/CN10354347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364065B (en) * | 1996-10-31 | 1999-07-11 | Mitsubishi Rayon Co | Low chromatic aberration rod type lens array and device, and an image scanner using such device |
JP3728032B2 (ja) * | 1996-10-31 | 2005-12-21 |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 低色収差ロッドレンズアレイ及びそのユニット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イメージスキャナ |
CN1323992A (zh) * | 2000-05-11 | 2001-11-28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杆状透镜阵列机构 |
JP2005141138A (ja) * | 2003-11-10 | 2005-06-02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ロッドレンズプレートの製造方法 |
CN1621872A (zh) * | 2003-11-28 | 2005-06-01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塑料制棒状透镜的制造方法和塑料制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
CN101598821A (zh) * | 2008-06-05 | 2009-12-09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棒状阵列的制造方法 |
JP2010187187A (ja) * | 2009-02-12 | 2010-08-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密着型イメージセンサ |
CN201812046U (zh) * | 2010-08-24 | 2011-04-27 | 威海华菱光电有限公司 | 棒状透镜阵列及其所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21230A (ja) | 2014-02-03 |
CN103543479A (zh) | 2014-01-29 |
CN203455498U (zh) | 2014-0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15079B (zh) |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06910429B (zh) | 一种柔性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0441387C (zh) | 软模具以及使用该软模具制造微结构的方法 | |
US9658484B2 (en) | Pattern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pattern structur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1598821B (zh) | 棒状阵列的制造方法 | |
KR101597087B1 (ko) | 판상 접합체의 제조 방법, 접합 장치 및 판상 접합체 | |
CA3099947C (en) | Wafer tiling method to form large-area mold master having sub-micrometer features | |
US9784896B2 (en) | Pattern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pattern structure | |
TWI480650B (zh) | 軟性顯示器及其製作方法 | |
CN103885118B (zh) | 二维无v型槽光纤阵列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KR101241963B1 (ko) | 패턴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8025490A (zh) | 增材制造工艺优化技术及相关系统和方法 | |
CN111261653B (zh) |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转移方法 | |
CN102642353B (zh) | 光学膜粘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3543479B (zh) | 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 |
CN201314989Y (zh) | 超薄柔性液晶显示器 | |
EP3936319A8 (en) | Prescription lens manufacturing | |
US20150029755A1 (en) | Light guide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TW201127501A (en) | Filling device | |
CN109499820B (zh) | 一种显示面板的涂覆方法及装置 | |
JP2008241888A (ja) | 液晶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
US9004734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including optical fiber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
JP5133949B2 (ja) | 摩擦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
CN111856883A (zh) | 一种微型器件转移头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8065318A (ja) | 光伝送体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Japan Tokyo Marunouchi Chiyoda Ku, 1-1-1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Kase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Japan Tokyo Marunouchi Chiyoda Ku, 1-1-1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Reiyon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