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37233A - 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37233A
CN103537233A CN201210239829.8A CN201210239829A CN103537233A CN 103537233 A CN103537233 A CN 103537233A CN 201210239829 A CN201210239829 A CN 201210239829A CN 103537233 A CN103537233 A CN 1035372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zone
reaction zone
catalyst
methylphenylam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398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国祯
王洪涛
盛世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23982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37233A/zh
Publication of CN103537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72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ole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吲哚收率较低、产品单一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用于在反应温度200~45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1Mpa条件下,将苯胺和乙二醇转化为N-甲基苯胺和吲哚,主要包括第一反应区4、第二反应区7、汽提区11、沉降区12,第一反应区4下部开有催化剂入口分别于循环管3和再生斜管2相连,第一反应区4出口位于第二反应区7内,第二反应区7上部与沉降区12相连,下部开有催化剂出口,分别与汽提区11和循环管3相连,汽提区11下部与待生斜管9相连,沉降区12顶部开有产品出口14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吲哚和N-甲基苯胺的工业生产中。

Description

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吲哚是制各医药、农药、香料、染料和饲料添加剂的重要原料,是重要的杂环精细化工中间体。目前全球的生产能力为7000t/a。随着其应用研究的发展,由其衍生出许多重要的高附加值的医药和农药,特别是目前吲哚衍生物色氨酸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仅此一项全球远景需求量在100000t/a。因此,吲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邻氯甲苯多步法合成吲哚。邻氯甲苯经氯化、氰化、氨化、脱水制得吲哚满,然后脱氢而得吲哚。由于合成步骤繁多,分离过程繁杂,能耗大,成本高,而且制备过程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造成环境污染。我国目前主要应用这种落后的方法生产吲哚,而与此同时,我国现在成功地实现丁吲哚合成色氨酸的工业化,因此,急需替代的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和成本价廉的合成吲哚的新技术。 
以苯胺和乙二醇为原料多相催化一步法合成吲哚不仅原料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操作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具有明显的优点,是合成吲哚最有前途的一种。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该催化剂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Matsuda等发现Cd、Cu、Ag和Zn等催化剂对苯胺和乙二醇一步法合成吲哚的反应都具有一定的活性(美国专利4436917)。在350℃、常压下,固定床反应中吲哚的收率都在20%以上(因苯胺过量,以乙二醇计)。其中Ag/SiO2-ZnO催化剂的吲哚收率达到40%以上。但是实验也发现一个主要的问题:催化剂在数小时失活,收率直线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苯胺和吲哚都含有拥有孤对电子的N原子,这些物质在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特别强,很难脱附,很容易造成催化剂积碳失活。 
T.Honda等研制了Ag-Co/SiO2-ZnO催化剂(欧洲专利0427287)。他首先用水玻璃和硝酸锌共沉淀法制备比表面为240m2/g的SiO2-ZnO载体,然后用分浸法先后负载0.6%Co和11%Ag,制得Ag-Co/SiO2-ZnO催化剂。结果表明,在1.0MPa、375℃条件下,在固定床反应器中,Ag-Co/SiO2-ZnO催化剂上苯胺和乙二醇一步法合成吲哚的收率  达到78%,同时催化剂的稳定性能比较好。而目该催化剂可以通过烧碳再生,再生后催化剂的性能基本不变。 
最近,国内也开始进行了此项研究。文献报道了(催化学报.2003,V24(6),471-474)浸渍法研制了Ag/SiO2和Cu/SiO2催化剂,并考察了苯胺、乙二醇一步法合成吲哚的催化性能。两种催化剂的吲哚收率可达到80%左右,但是催化剂很快失活,反应3小时后催化剂的收率下降很多。 
N-甲基苯胺既是杀虫剂噻嗪酮的原料,用于合成其中间体N-氯甲基N-苯基氨基甲酰氯,也是除草剂苯噻酰草胺的中间体,此外还较多地用于染料工业。该品用作有机合成的中间体、酸吸收剂和溶剂,染料工业中用于阳离子艳红FG、阳离子桃红B、活性黄棕KGR等的生产。 
工业中生产N-甲基苯胺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将苯胺与甲醚混合,通过活性氧化铝催化剂,于230-295℃反应制得。另外一种生产N-甲基苯胺的方法是苯胺和甲醇在铅锌铬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粗品N-甲基苯胺,再经蒸馏脱除甲醇、水、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而得N-甲基苯胺成品,该反应也可在三氯化磷存在下反应。 
现有技术尚无在一种催化剂联产吲哚和N-甲基苯胺的方法,而且生产吲哚的技术存在吲哚收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吲哚收率较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该装置用于吲哚和N-甲基苯胺的生产中,具有产品中吲哚收率较高,同时联产N-甲基苯胺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用于在两个反应区内,在反应温度200~45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1Mpa条件下,将苯胺和乙二醇转化为N-甲基苯胺和吲哚,主要包括第一反应区4、第二反应区7、汽提区11、沉降区12,第一反应区4下部开有催化剂入口分别于循环管3和再生斜管2相连,第一反应区4出口位于第二反应区7内,第二反应区7上部与沉降区12相连,下部开有催化剂出口,分别与汽提区11和循环管3相连,汽提区11下部与待生斜管9相连,沉降区12顶部开有产品出口14。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反应区4为提升管,第二反应区7为流化床,第一反应区4出来的气相物流和催化剂一起进入第二反应区7;所述催化剂为Cu基催化剂,Cu的负载质量百分数为0.5~30%,载体为SiO2;所述沉降区12内部设有气固旋风分离器13;所述第二反应区7底部设有原料入口5、6。 
本发明中,苯胺与乙二醇以质量比为2~20:1进入第一反应区4,与催化剂接触,然后第一反应区4出来的气相物流进入第二反应区7,与甲醇或二甲醚原料接触,生成包括吲哚、N-甲基苯胺的产品。其中,第一反应区4中乙二醇转化率大于90%。第一反应区4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00~45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1Mpa,气相停留时间为0.5~10秒;第二反应区7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00~45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1Mpa,气相停留时间为0.5~5秒;所述第二反应区7的甲醇进料量与苯胺进料量质量比为0.5~3:1;所述第一反应区4气相进料中添加体积分数为0.01~5%的氢气。 
本发明所述的Cu基催化剂采用常规的浸渍法制备,选择市售的载体。催化剂在使用前需要氢气混合气还原,一般氢气体积含量在5~100%,混合气体积空速在100~1000小时-1,还原温度在100~500℃之间,还原时间在1~72小时。 
第一反应区4进料中一般添加质量分数0.5~50%的水蒸气,以延缓催化剂的失活,提高目的产物收率。当催化剂失活后,切出原料后,通入氮气吹扫置换干净后,通入含有体积分数为0.1~10%氧气的氮气和氧气混合气进行再生,再生完成后,进行还原后继续使用。 
    采用本发明的装置,首先在第一反应区4中苯胺和乙二醇转化为吲哚,在此反应区中,苯胺一般处于过量状态,而乙二醇转化率很高,在第一反应区可以达到大于90%的转化率,然后第一反应区4的气相物流进入第二反应7,在同一个催化剂下,与甲醇或二甲醚原料接触,第一反应区4未转化的苯胺一方面与未转化的乙二醇反应生产吲哚,另一方面与甲醇和二甲醚反应生成N-甲基苯胺。因此,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吲哚收率,同时产品结构多元化,减少了苯胺的循环量,联产了N-甲基苯胺。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反应区4为提升管,第二反应区7为流化床,第一反应区4出来的气相物流和催化剂一起进入第二反应区7;所述催化剂为Cu基催化剂,Cu的负载质量百分数为0.5~30%,载体为SiO2;所述沉降区12内部设有气固旋风分离器13;所述第二反应区7底部设有原料入口5、6,吲哚质量收率为84.9%(基于乙二醇),N-甲基苯胺质量收率为92.7%(基于甲醇),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如图1所示的反应装置上,苯胺与乙二醇以质量比为2:1进入第一反应区,Cu/SiO2催化剂接触,Cu的负载质量百分数为0.5%,然后第一反应区出来的气相物流进入第二反应区,与甲醇原料接触,生成包括吲哚、N-甲基苯胺的产品。所述第一反应区为提升管,第二反应区为流化床,第一反应区出来的气相物流和催化剂一起进入第二反应区,第一反应区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0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Mpa,气相停留时间为0.5秒;第二反应区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0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Mpa,气相停留时间为0.5秒。第二反应区的甲醇进料量与苯胺进料量质量比为0.5:1,第一反应区气相进料中添加体积分数为5%的氢气。产品采用气相色谱分析,第一反应区中乙二醇转化率为90.7%,吲哚质量收率为68.6%(基于乙二醇),N-甲基苯胺质量收率为74.8%(基于甲醇)。
  
【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的条件和步骤,苯胺与乙二醇以质量比为20:1进入第一反应区,Cu/SiO2催化剂接触,Cu的负载质量百分数为30%,然后第一反应区出来的气相物流进入第二反应区,与二甲醚原料接触,生成包括吲哚、N-甲基苯胺的产品。第一反应区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5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Mpa,气相停留时间为10秒;第二反应区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5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Mpa,气相停留时间为5秒。第二反应区的甲醇进料量与苯胺进料量质量比为3:1,第一反应区气相进料中添加体积分数为0.01%的氢气。产品采用气相色谱分析,第一反应区中乙二醇转化率为96%,吲哚质量收率为76.5%(基于乙二醇),N-甲基苯胺质量收率为89.5%(基于甲醇)。
  
【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1的条件和步骤,苯胺与乙二醇以质量比为10:1进入第一反应区,Cu/SiO2催化剂接触,Cu的负载质量百分数为22%,然后第一反应区出来的气相物流进入第二反应区,与甲醇原料接触,生成包括吲哚、N-甲基苯胺的产品。第一反应区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75℃,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Mpa,气相停留时间为5秒;第二反应区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0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Mpa,气相停留时间为4秒。第二反应区的甲醇进料量与苯胺进料量质量比为2:1,第一反应区气相进料中添加体积分数为2.4%的氢气。产品采用气相色谱分析,第一反应区中乙二醇转化率为98%,吲哚质量收率为84.9%(基于乙二醇),N-甲基苯胺质量收率为92.7%(基于甲醇)。
  
【实施例4】
按照实施例1的条件和步骤,苯胺与乙二醇以质量比为10:1进入第一反应区,Cu/SiO2催化剂接触,Cu的负载质量百分数为16%,然后第一反应区出来的气相物流进入第二反应区,与甲醇原料接触,生成包括吲哚、N-甲基苯胺的产品。第一反应区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1Mpa,气相停留时间为5秒;第二反应区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9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1Mpa,气相停留时间为5秒。第二反应区的甲醇进料量与苯胺进料量质量比为3:1,第一反应区气相进料中添加体积分数为4%的氢气。产品采用气相色谱分析,第一反应区中乙二醇转化率为97%,吲哚质量收率为82.3%(基于乙二醇),N-甲基苯胺质量收率为90.4%(基于甲醇)。
  
显然,采用本发明的装置,可以达到提高吲哚收率的目的,同时使得产品多元化,联产了N-甲基苯胺,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可用于吲哚和N-甲基苯胺的工业生产中。

Claims (5)

1.一种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用于在两个反应区内,在反应温度200~450℃,反应压力以表压计为0~1Mpa条件下,将苯胺和乙二醇转化为N-甲基苯胺和吲哚,主要包括第一反应区(4)、第二反应区(7)、汽提区(11)、沉降区(12),第一反应区(4)下部开有催化剂入口分别于循环管(3)和再生斜管(2)相连,第一反应区(4)出口位于第二反应区(7)内,第二反应区(7)上部与沉降区(12)相连,下部开有催化剂出口,分别与汽提区(11)和循环管(3)相连,汽提区(11)下部与待生斜管(9)相连,沉降区(12)顶部开有产品出口(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区(4)为提升管,第二反应区(7)为流化床,第一反应区(4)出来的气相物流和催化剂一起进入第二反应区(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Cu基催化剂,Cu的负载质量百分数为0.5~30%,载体为SiO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区(12)内部设有气固旋风分离器(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应区(7)底部设有原料入口(5)、(6)。
CN201210239829.8A 2012-07-12 2012-07-12 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 Pending CN1035372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39829.8A CN103537233A (zh) 2012-07-12 2012-07-12 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39829.8A CN103537233A (zh) 2012-07-12 2012-07-12 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7233A true CN103537233A (zh) 2014-01-29

Family

ID=49961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39829.8A Pending CN103537233A (zh) 2012-07-12 2012-07-12 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37233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55051A (ja) * 2000-11-17 2002-05-28 Mitsui Chemicals Inc インドール類の製造方法
CN1438296A (zh) * 2003-03-13 2003-08-2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三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
CN101007779A (zh) * 2006-01-26 2007-08-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制备吲哚的方法及装置
CN102463086A (zh) * 2010-11-17 2012-05-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联产低碳烯烃和对二甲苯的反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55051A (ja) * 2000-11-17 2002-05-28 Mitsui Chemicals Inc インドール類の製造方法
CN1438296A (zh) * 2003-03-13 2003-08-2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三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
CN101007779A (zh) * 2006-01-26 2007-08-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制备吲哚的方法及装置
CN102463086A (zh) * 2010-11-17 2012-05-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联产低碳烯烃和对二甲苯的反应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孙军明等: "Cu/SiO2催化剂上苯胺和乙二醇一步合成吲哚的研究", 《分子催化》, vol. 16, no. 3, 30 June 2002 (2002-06-30), pages 229 - 233 *
石雷等: "用于一步法高效合成吲哚的Cu/SiO2催化剂的研究", 《催化学报》, vol. 25, no. 5, 31 May 2004 (2004-05-31), pages 384 - 386 *
魏文德: "《有机化工原料大全下卷》", 31 August 1999, 化学工业出版社, article "苯胺及其衍生物", pages: 77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9877B (zh) 含氧化合物转化过程中提高乙烯、丙烯收率的方法
CN102824914B (zh) 一种催化剂及用于正丁烯氧化脱氢制备1,3-丁二烯的方法
CN103896768A (zh) 一种制备乙酸甲酯的方法
CN103059926B (zh) 一种轻质烃油催化转化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CN101165022B (zh) 提高乙烯及丙烯收率的方法
CN103962178B (zh) 醋酸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85416A (zh) 一种含氧化合物与芳烃进行烷基化反应的方法
CN101168124A (zh) 一种乙醇脱水制乙烯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1024595A (zh) 一种甲基叔丁基醚裂解制异丁烯的工艺
CN102249890B (zh) 一种以甘油为原料制备丙烯酸的方法
CN103539718B (zh) 吲哚的生产方法
CN103539717B (zh) 生产吲哚的反应装置
CN103537233A (zh) 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反应装置
CN103626620B (zh) 一种由混合c4联合制备丁二烯与异戊二烯的方法
CN103420752B (zh) 生物质乙醇脱水制乙烯的分离精制方法
CN101723778B (zh) 一种用醇或醚制备烯烃与烷烃脱氢的耦合工艺方法
CN102276400B (zh) 甲醇制低碳烯烃反应-再生装置
CN103539678B (zh) 联产n-甲基苯胺和吲哚的方法
CN102872772B (zh) 以甲醇和乙醇为原料联产二甲醚和乙烯的反应装置
CN103739418B (zh) 提高甲醇制低碳烯烃工艺中低碳烯烃收率的方法
CN105523887B (zh) 酯高选择性制备醇的方法
CN103539719B (zh) 以苯胺、乙二醇为原料生产吲哚的方法
CN105585421B (zh) 酯高选择性制备醇的方法
CN103772260B (zh) 生产吲哚的方法
CN102875298B (zh) 以甲醇和乙醇为原料联产二甲醚和乙烯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