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33686A -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33686A
CN103533686A CN201310521846.5A CN201310521846A CN103533686A CN 103533686 A CN103533686 A CN 103533686A CN 201310521846 A CN201310521846 A CN 201310521846A CN 103533686 A CN103533686 A CN 103533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point
electric heating
heating layer
bus rod
transparent wind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218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33686B (zh
Inventor
福原康太
曾东
林传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2184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336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33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3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33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36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带有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加热层上预设有大小和方向一致的预设电流;所述电加热层的部分轮廓与预设电流的方向不平行时,该部分轮廓上的内侧设置有接入点,所述接入点通过压降电阻与对应的电源高压端或电源低压端电连接。优点在于:不用通过复杂的工艺对电加热层进行处理,仅对电加热层的接入点和母线之间的连接进行改进,则使得整个电加热层上的电流密度基本相等、流向基本一致,最终达到功率密度一致的效果;相比常规母线布置方法而言,本发明实现了挡风玻璃主加热区域表面整体均匀加热,技术效果显著。

Description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加热透明体,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用于电加热的导电层的透明窗板。
背景技术:
对于车辆挡风玻璃,在天气寒冷时,玻璃表面会起霜、起雾、冷凝甚至出现冰雪等,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因此可加热的挡风玻璃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可加热的挡风玻璃包括两块玻璃板以及夹在这两块玻璃板之间的聚乙烯醇缩丁醛(缩写为PVB)膜片,在其中一块玻璃板上设置有导电件,所述导电件为导电丝或透明导电层。该玻璃板上还设置有至少两条汇流母线,所述汇流母线用于跟所述导电件电接触,每条汇流母线通过外部引线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从而将电流导向所述汇流母线和所述导电件,用于电加热所述导电件,并通过热传导而加热挡风玻璃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达到去除雾气和融化冰雪的目的。出于安全及外观需要,要求用于加热的导电件是尽可能不可见的或不引人注目的,因此具有用于电加热的导电层也即电加热层的透明玻璃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电加热层为矩形时,对于具有均匀薄膜电阻的电加热层而言,其面内的电流密度是均匀的,常规设计时,将汇流母线沿电加热层的轮廓进行布置,因此电加热层面内的电流大小、方向均一致,功率密度也一致,具有理想均匀加热的效果。然而可加热窗玻璃的电加热层的形状一般为非矩形,常见的如汽车前挡玻璃的电加热层的形状类似梯形,如果使用常规的汇流母线布置来进行加热,其加热区域的加热不均匀,温差过大,常高达10~20℃以上,局部高温区如加热区的四个角部易产生热点,而局部低温区的除雾、化霜、除冰等效果很差,这些都是实施有电加热层的前挡玻璃在电加热时存在的显著问题。
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包括调整局部电加热层的沉积厚度,用以在不同区域获得不同的薄膜电阻,使得在加热窗户的整个范围内得到均匀的或者近似均匀的电流密度,如欧洲专利EP1168888A2公开的一种窗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而中国专利CN102278043A指出了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沉积的时间被延长了;掩膜的维护需要沉积设备停止工作,并且掩膜上多余的沉积物可能会污染薄膜表面,从而减少该方法的收益;而且,薄膜的沉积条件必须根据每个窗户的几何形状进行精确定制。
该中国专利CN102278043A提供了基于上述理念的另一种实现均匀加热的方法。首先在玻璃片上沉积连续的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该薄膜具有在整个薄膜表面上均匀的薄膜电阻,再对薄膜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增大局部区域的薄膜电阻,从而将薄膜分成多个具有不同薄膜电阻的区域。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玻璃加热不均的问题,但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等离子体处理工艺较为复杂,工艺实施困难;增大局部区域的薄膜电阻会降低玻璃的加热功率;设计方法较为复杂,如薄膜如何分区、各分区的阻值大小等难以用简单的公式来描述;当玻璃形状较为复杂时,该方法只能用以改善加热不均匀性、消除局部热点,难以实现整面玻璃的理想均匀加热效果。以汽车前挡玻璃为例,要实现整面玻璃的理想均匀加热效果,理论上要将薄膜分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具有不同薄膜电阻的区域。
此外,现有玻璃在实施电加热层后通常会使玻璃内外的通信功能减弱甚至消失,为克服此类问题,一般是在玻璃的电加热层上设置通信窗口。对于实施有电加热层的透明窗板,通信窗口为未实施电加热层的区域或者清除了部分电加热层的区域。通信窗口可通过本领域常见的掩膜或除膜的方式形成,除膜手段包括激光除膜、机械除膜、化学刻蚀等。当实施电加热层的玻璃上具有通信窗口时,也会导致通信窗口周围的不均匀加热,并在通信窗口的外围产生热点。通常情况下,热点温度会比膜面平均温度高10~2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实施有电加热层的加热玻璃的加热区存在的加热不均匀、温差过大和局部热点问题,提供一种工艺简单和可实现均匀加热的透明窗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带有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加热层的面内预设有大小和方向一致的预设电流;当所述电加热层的部分轮廓与预设电流的方向平行时,该部分轮廓不设置接入点;当所述电加热层的部分轮廓与预设电流的方向不平行时,该部分轮廓上设置接入点;所述接入点位于所对应部分的轮廓的内侧且与所述电加热层电接触,所述接入点通过压降电阻与对应的电源高压端或电源低压端电连接,选取合适电阻值的压降电阻使得该接入点的周围且距离该接入点50mm以外的电加热层的面内电流与预设电流的大小和方向近似一致;当所述接入点所对应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的流出端时,所述接入点通过压降电阻与电源高压端电连接;当所述接入点所对应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的流入端时,所述接入点通过压降电阻与电源低压端电连接。沿电加热层的轮廓绘制与预设电流方向相同的箭头示意图,且保证整个箭头示意图位于电加热层内,则当预设电流方向的箭头是从轮廓指向电加热层内部的该部分轮廓称为预设电流的流出端;当预设电流方向的箭头是从电加热层内部指向轮廓的该部分轮廓称为预设电流的流入端。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窗板上还设置有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为低电阻率导电件,所述压降电阻通过高电压汇流母线与对应的电源高压端电连接或者通过低电压汇流母线与对应的电源低压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压降电阻的电阻值R满足:R﹦Rf·(H+△h)/d;其中,Rf为电加热层的薄膜方阻;H为接入点高度:以透明窗板上的任意点为坐标原点O,以预设电流的方向为Y轴负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所述接入点的纵坐标的最大值为Ymax,所述接入点的纵坐标的最小值为Ymin,当所述接入点与高电压汇流母线相连时,H为Ymax与该接入点的纵坐标的差值,当所述接入点与低电压汇流母线相连时,H为该接入点的纵坐标与Ymin的差值;△h为等效接入点高度,当接入点(6)与电源高压端(31)相连时,△h为纵坐标最大的接入点(6)所连接的压降电阻(7)的等效接入点高度;当接入点(6)与电源低压端(32)相连时,△h为纵坐标最小的接入点(6)所连接的压降电阻(7)的等效接入点高度;d为接入点间距:将电加热层的轮廓划分为至少两个轮廓段,使得每个轮廓段上的点均为预设电流的流出端/流入端;每个轮廓段在所述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横坐标最大的点与横坐标最小的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max和Xmin,当该接入点为其所在轮廓段上的唯一接入点时,d为Xmax与Xmin的差值;当所述接入点为最靠近所述轮廓段上横坐标最大的点的接入点时,d为该接入点的横坐标跟与之相邻的接入点的横坐标的差值的一半加上Xmax与该接入点的横坐标的差值的和;当所述接入点为最靠近所述轮廓段上横坐标最小的点的接入点时,d为相邻的接入点的横坐标与该接入点的横坐标的差值的一半加上该接入点的横坐标与Xmin的差值的和;当所述接入点为轮廓段上的其他接入点时,d为与该接入点相邻的另外两个接入点的横坐标的差值的绝对值的一半。
进一步地,当所述轮廓段与所述预设电流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该轮廓段上的接入点间距d为15~25mm;当所述轮廓段与所述预设电流之间的夹角小于60°且大于30°时,该轮廓段上的接入点间距d为15~35mm;当所述轮廓段与所述预设电流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时,该轮廓段上的接入点间距d为15~45mm。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窗板的边缘设置有不透明遮挡区域,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低电压汇流母线和压降电阻位于所述透明窗板的非电加热层且位于所述不透明遮挡区域内。当所述透明窗板为前挡玻璃时,所述压降电阻位于所述透明窗板的雨刮闲置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窗板为前挡玻璃,所述压降电阻布置在所述透明窗板的雨刮闲置区域,所述压降电阻的一端通过引出导线与接入点电连接,所述压降电阻的另一端通过引回导线与高电压汇流母线或低电压汇流母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接入点与电加热层的电接触面积为20~80mm2。所述接入点优选为圆形箔片或正方形箔片,所述接入点的中心到该接入点所对应的轮廓段的距离为0~5mm。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窗板为复合透明窗板,该复合透明窗板包括两片玻璃板和夹在两片玻璃板之间的中间膜,所述电加热层位于其中一个玻璃板的表面上且与所述中间膜相邻。
进一步地,所述电加热层上还设置有通信窗口,所述通信窗口包括交替排列且相互平行的导电带和绝缘带,所述绝缘带的宽度为250nm~5mm,所述绝缘带的总面积占所述通信窗口的面积的50%以下,所述绝缘带的方向与预设电流的方向的夹角为10°以下。优选地,所述绝缘带的方向与预设电流的方向平行。
本发明还提供另外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带有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在所述电加热层面内预设有大小和方向一致的预设电流;当所述电加热层的部分轮廓与预设电流的方向不平行时,在所述电加热层的部分轮廓上布置有汇流母线;所述汇流母线以该部分轮廓为内轮廓并向电加热层外延展,所述汇流母线与所述电加热层电接触;当所述汇流母线为预设电流的流出端,所述汇流母线的最宽处与电源高压端电连接;当所述汇流母线为预设电流的流入端,所述汇流母线的最宽处与电源低压端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将至少一条在所述电加热层的部分轮廓上布置的汇流母线替换为布置以上所述的接入点以及电连接所述接入点和电源高压端/电源低压端的压降电阻。
本发明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不用通过复杂的工艺对电加热层进行处理,仅对电加热层的接入点和汇流母线之间的连接进行改进,则使得整个电加热层面内的电流密度近似相等、流向近似一致,最终达到功率密度一致的效果;相比常规汇流母线布置方法而言,本发明实现了挡风玻璃主加热区域表面整体均匀加热,技术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二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三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第四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五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1为透明窗板,2为电加热层,31为电源高压端,32为电源低压端,4为汇流母线,41为高电压汇流母线,42为低电压汇流母线,5为预设电流,6为接入点,7为压降电阻,8为不透明遮挡区域,91为引出导线,92为引回导线,10为通信窗口,101为导电带,102为绝缘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均是以汽车前挡玻璃作为实施情况来讨论,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车辆透明窗板,例如整体或者层叠侧窗、天窗或后窗。而且,可以用于实现本发明的产品包括但是并不局限于家居、商业建筑、墙壁以及冰箱上的窗口。
下文中,“前挡玻璃的大头”是指安装在汽车上时的前挡玻璃的下侧,在附图中位于前挡玻璃的右侧;“前挡玻璃的小头”是指安装在汽车上时的前挡玻璃的上侧,在附图中位于前挡玻璃的左侧;“前挡玻璃的侧边”是指安装在汽车上时的前挡玻璃的左右两侧,在附图中位于前挡玻璃的上下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汽车玻璃都是曲面的,但是针对其烘弯之前的平板玻璃或等面积几何展开后的平玻璃进行的设计加热效果与烘弯之后的成品的实际加热效果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因此为叙述方便、简洁,本发明涉及的技术方案均是在平板玻璃上描述的。
为了清晰起见,本发明示意图中的各元件未按真实比例进行绘制,接入点的数量也未按实际数目标出。
现有技术中,当电加热层2为矩形时,常规设计时,将汇流母线4沿电加热层2的轮廓进行布置,并与电加热层2保持良好的电接触,汇流母线4为等宽的低电阻率金属导电件,如铜箔、铝箔。由于电加热层2为矩形,对于均匀薄膜电阻的导电薄膜,其膜面的电流密度是均匀的,因此膜面上的电流大小、方向均一致,功率密度也一致,具有理想均匀加热的效果。但是,当电加热层2为非矩形时,欲在该电加热层面内实现方向、大小一样的电流,那么就要求在电加热层2的轮廓内侧布置接入点6,并在接入点6上产生特定的电压值,使得该接入点6的周围产生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和大小一致的电流。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到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1,带有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加热层2面内预设有大小和方向一致的预设电流5;当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平行时,该部分轮廓不设置接入点6;当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不平行时,该部分轮廓上设置接入点6;所述接入点6位于所对应部分的轮廓的内侧且与所述电加热层2电接触,所述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对应的电源高压端31或电源低压端32电连接,选取合适电阻值的压降电阻7使得该接入点6的周围且距离该接入点50mm以外的电加热层2的电流与预设电流5的大小和方向一致;当所述接入点6所对应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时,所述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电源高压端31电连接;当所述接入点6所对应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时,所述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电源低压端32电连接。沿电加热层的轮廓绘制与预设电流方向相同的单向箭头线,且保证整个单向箭头线位于电加热层内,则当与预设电流方向相同的单向箭头线是从轮廓指向电加热层内部的该部分轮廓称为预设电流的流出端;当与预设电流方向相同的单向箭头线是从电加热层内部指向轮廓的该部分轮廓称为预设电流的流入端。也就是说,当预设电流5从接入点6流向电加热层2的内部时,该接入点6所对应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当预设电流5从电加热层2的内部流向接入点6时,该接入点6所对应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
为了避免由于压降电阻7的发热而影响到电加热层2的温度均匀性,所述压降电阻7优选设置在电加热层2之外,应当理解的是,压降电阻7也可以设置在电加热层2上,但必须保证压降电阻7与除了接入点6外的电加热层2上的其他区域无直接电接触。
在本发明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中,电加热层2的厚度通常为5nm~5μm。电加热层2的层系结构可以单层或多层结构,其中至少有一层为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为Au、Ag、Cu等金属层或者ITO、AZO、ATO、IZO、GZO、IGZO、IMO和LaNiO3等透明导电氧化物层中的一种或几种,导电层还可以为纳米金属丝形成的透明导电层。
在本发明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中,所述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对应的电源高压端31或电源低压端32电连接,高压和低压是相对而言的,只要使得高电压汇流母线41和低电压汇流母线42存在一定的电压降即可。一般膜面功率密度要求在450~600w/m2,加载电压根据薄膜方阻的大小来确定。一般来说,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之间的电压降选为45v以下,膜面功率密度即可达到上述数值范围。
在本发明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中,所述电加热层2的导电层是均匀连续的,能加热前挡玻璃的可视区域。在所述电加热层2面内预设有方向和大小一致的预设电流5,虽然实际电流情况是本发明完成后的效果,但我们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可以实现预设电流5的预设效果。
在本发明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中,所述压降电阻7为金属箔片或金属丝或印制的导电体或刻蚀出的电加热层电阻线。压降电阻7还可以对其所覆盖区域进行其它形式的电工利用,所述压降电阻7可为具备相等电阻的任何电学元器件及设备,如发光器件或外接小风扇。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窗板1上还设置有高电压汇流母线41和低电压汇流母线42,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41和低电压汇流母线42为低电阻率导电件,所述压降电阻7通过高电压汇流母线41与对应的电源高压端31电连接或者通过低电压汇流母线42与对应电源低压端32电连接。为了避免由于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的发热而影响到电加热层2的温度均匀性,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优选设置在电加热层2之外,应当理解的是,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也可以设置在电加热层2上,但必须保证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与除了接入点6外的电加热层2上的其他区域无直接电接触。
在本发明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中,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41的电阻和低电压汇流母线42的电阻趋近于零,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41的电阻和低电压汇流母线42的电阻可选择低电阻率导电件,低电阻率导电件是指其薄膜方阻比电加热层2的薄膜方阻低四个数量级,即所述导电件的薄膜方阻为电加热层2的薄膜方阻的10-4倍左右,以使得流经该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的电流产生的电压降为零或足够小。该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可以使用常见的低电阻率的导电物,例如铜箔、铝箔等导电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压降电阻7的电阻值R满足:R﹦Rf·(H+△h)/d;其中,Rf为电加热层2的薄膜方阻;H为接入点高度:以透明窗板上的任意点为坐标原点O,以预设电流5的方向为Y轴负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所述接入点6的纵坐标的最大值为Ymax,所述接入点6的纵坐标的最小值为Ymin,当所述接入点6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相连时,H为Ymax与该接入点6的纵坐标的差值,当所述接入点6与低电压汇流母线42相连时,H为该接入点6的纵坐标与Ymin的差值;△h为等效接入点高度:当接入点6与电源高压端31相连时,△h为纵坐标最大的接入点6所连接的压降电阻7的等效接入点高度;当接入点6与电源低压端32相连时,△h为纵坐标最小的接入点6所连接的压降电阻7的等效接入点高度;d为接入点间距:将电加热层2的轮廓划分为至少两个轮廓段,使得每个轮廓段上的点均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流入端;每个轮廓段在所述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横坐标最大的点与横坐标最小的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max和Xmin,当该接入点为其所在轮廓段上的唯一接入点时,d为Xmax与Xmin的差值;当所述接入点6为最靠近所述轮廓段上横坐标最大的点的接入点时,d为该接入点6的横坐标跟与之相邻的接入点的横坐标的差值的一半加上Xmax与该接入点6的横坐标的差值的和;当所述接入点6为最靠近所述轮廓段上横坐标最小的点的接入点时,d为相邻的接入点的横坐标与该接入点6的横坐标的差值的一半加上该接入点6的横坐标与Xmin的差值的和;当所述接入点6为轮廓段上的其他接入点时,d为与该接入点6相邻的另外两个接入点的横坐标的差值的绝对值的一半。
在本发明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中,接入点6的横坐标/纵坐标是指接入点6的中心的横坐标/纵坐标,接入点6的中心一般指接入点6的几何中心,可以是中心、重心等,其具体的数学定义并不影响整个玻璃的实际加热效果,因为接入点6的几何尺寸相对整个玻璃的电加热层2的几何尺寸是可以忽略的。另外,在实际设计时,等效接入点高度Δh的确定方法为:首先在电加热层2上布置接入点6,然后根据加热功率等工艺参数来确定纵坐标最大的接入点6所连接的压降电阻7的电阻值R1和纵坐标最小的接入点6所连接的压降电阻7的电阻值R2,则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相连的接入点6的等效接入点高度Δh1=R1·d/Rf,与低电压汇流母线42相连的接入点6的等效接入点高度Δh2=R2·d/Rf。
进一步地,当所述轮廓段与所述预设电流5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该轮廓段上的接入点间距d为15~25mm;当所述轮廓段与所述预设电流5之间的夹角小于60°且大于30°时,该轮廓段上的接入点间距d为15~35mm;当所述轮廓段与所述预设电流5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时,该轮廓段上的接入点间距d为15~45mm。当轮廓段为曲线时,轮廓段与预设电流之间的夹角是指曲线的切线方向与预设电流之间的夹角。相邻接入点水平方向的间距是根据接入点的发热温度设置的,如果轮廓段与预设电流的夹角过大,该轮廓段上的接入点就容易发热,因此该轮廓段的间距就设置的比较小。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窗板1的边缘设置有不透明遮挡区域8,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和压降电阻7位于所述透明窗板1的非电加热层区域且位于所述不透明遮挡区域8内。在夹层玻璃的整个边缘区域上设置有不透明遮挡区域,如在前挡玻璃的边缘设置油墨印边区域8,该油墨印边区域8围绕着前挡视野区。油墨印边区域8一般由不透明、不导电的陶瓷漆形成,常通过在外层玻璃与PVB膜片接触的玻璃面的边缘区域丝网印刷油墨浆料并烘干而成,多为黑色不透明,起到美观、遮挡及辅助粘结的作用。为了表达需要,附图中涉及不透明遮挡区域8或油墨印边区域8的区域仅显示其轮廓,画成透明的。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和压降电阻7优选设置在所述透明窗板1的非电加热层,不需要另外设置绝缘层就可以保证它们与电加热层2绝缘。另外,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和压降电阻7可以用于对其他区域进行加热,同时避免将这些元件的发热传导给电加热层2而导致电加热层2的温度不均匀。当设置有不透明遮挡区域或油墨印边区域8时,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和压降电阻7优选设置于油墨印边区域8所遮挡的区域,从而不影响美观。
进一步地,当所述透明窗板1为前挡玻璃时,所述压降电阻7布置在所述透明窗板1的雨刮闲置区域,所述压降电阻7的一端通过引出导线91与接入点6电连接,所述压降电阻7的另一端通过引回导线92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或低电压汇流母线42电连接。雨刮闲置区域即雨刮停留的区域,应当理解的是,雨刮电机在一定条件断电时,雨刮可停留在玻璃表面的任意位置,这个区域不是本发明所述的雨刮闲置区域。雨刮闲置区域是指雨刮正常工作时停留的区域,该区域位于前挡玻璃的底部,在冰雪天气容易堆积冰雪。将压降电阻设置在雨刮闲置区域,当电流传导到压降电阻时可以对该区域进行加热,避免在该区域起霜、起雾、冷凝甚至出现冰雪等。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压降电阻7先各自通过一根引出导线91与接入点6连接,再合并汇入同一根引回导线92,然后连接至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以上所述的引出导线91和引回导线92均为低电阻率的金属丝,在本实施例中选用直径为2mm的铜丝,其线电阻为0.5Ω/m,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发热功率可忽略不计。
进一步地,所述接入点6与电加热层2的接触面积为20~80mm2。所述接入点6可以是导线直接电接触所述电加热层2的点,或是与所述电加热层2保持电接触的多边形、正方形、圆形等金属箔片。选择合适的接触面积,可以避免在接入点6上形成局部热点(局部温度过高)。另外,在保证接触面积合适的同时,应避免接入点6的形状为长条形、线状等,否则不仅会形成局部热点,而且也将影响加热区的加热均匀性。
进一步地,所述接入点6优选为圆形箔片或正方形箔片,所述接入点6的中心到该接入点6所对应的轮廓段的距离为0~5mm。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窗板1为复合透明窗板,该复合透明窗板包括两片玻璃板和夹在两片玻璃板之间的中间膜,所述电加热层2位于其中一个玻璃板的表面上且与所述中间膜相邻。
进一步地,所述电加热层2上还设置有通信窗口10,所述通信窗口10包括交替排列且相互平行的导电带101和绝缘带102,所述绝缘带102的宽度为250nm~5mm,所述绝缘带102的总面积占所述通信窗口10的面积的50%以下,所述绝缘带102的方向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的夹角为10°以下。优选地,所述绝缘带102的方向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平行。其中,绝缘带为未实施电加热层的条状带或已清除部分电加热层的条状带,绝缘带的宽度是指与预设电流垂直方向的长度。通过对绝缘带面积和方向的控制,实现了带通信窗口的镀膜加热玻璃的均匀加热和通信窗口周围的热点的消除。
通信窗口可为任意形状,如弧形、梯形和矩形等,其大小根据机动车的常用传感器和照相机系统的需要来设计。本发明的通信窗口优选具有50mm至250mm的宽度以及50mm至250mm的高度,以提供足够大的区域来透射传感器和照相机系统的光路,其中,宽度是指与预设电流垂直方向的长度,高度是指与预设电流平行方向的长度。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仅示出一个窗口,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需要激活或起作用的装置的数量和类型,可以在电加热层2上提供一个以上的通信窗口。
如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另外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1,带有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2,在所述电加热层2上预设有大小和方向一致的预设电流5;当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不平行时,在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上布置有汇流母线4;所述汇流母线4以该部分轮廓为内轮廓并向电加热层2外延展,所述汇流母线4与所述电加热层2电接触;当所述汇流母线4为电流的流出端,所述汇流母线4的最宽处与电源高压端31电连接;当所述汇流母线4为电流的流入端,所述汇流母线4的最宽处与电源低压端32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将至少一条在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上布置的汇流母线4替换为如上所述的接入点6以及电连接所述接入点6和电源高压端31/电源低压端32的压降电阻7。特别地,在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与所述预设电流5之间的夹角较小的地方布置接入点6,如挡风玻璃的侧边。此时,用以计算接入点高度H的Ymax应是所有接入点的最大纵坐标和所有汇流母线的内轮廓上的点的最大纵坐标的大者;相应地,Ymin应是所有接入点的最小纵坐标和所有汇流母线内轮廓上的点的最小纵坐标的小者。当Ymax或Ymin对应的是汇流母线的内轮廓上的点的最大纵坐标或最小纵坐标时,等效接入点高度Δh=0。
当预设电流5从汇流母线4流向电加热层2的内部时,该汇流母线4对应的轮廓段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或该汇流母线4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当预设电流5从电加热层2的内部流向汇流母线4时,该汇流母线4对应的轮廓段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或该汇流母线4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
本发明的电加热层2的层系结构以低辐射薄膜为例,其至少包含一个银层,该薄膜的最外层为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膜层,其薄膜方阻Rf是0.6~4.5Ω/□。在电压≤45v的电源供应下,该电加热层提供200~1000w/m2的加热功率密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说明本发明,下面列举本发明保护范围内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透明窗板1为汽车前挡玻璃,汽车前挡玻璃为夹层结构,其小边为1253mm、大边为1568mm、高为937mm,厚度为2.1mm玻璃+0.76mmPVB+2.1mm玻璃,透明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2以物理气相沉积法或者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公知的方式结合在具有凸形外表面而且具有梯形外围形状的前挡玻璃上。电加热层2位于玻璃与PVB膜片接触的其中一个玻璃面上,占据大部分表面,特别是在其视界上延伸,其薄膜方阻Rf为3.8Ω/□。电加热层2的整个轮廓远离前挡玻璃的边缘,一方面与外部电绝缘,另一方面防止其受到与来自外部环境相关的损害。电加热层2一般以前挡玻璃中轴线对称分布,与玻璃的外轮廓保持一种平行的弧度。应当理解,电加热层2可以具有与图1所示不同的轮廓,电加热层2的实际形状和具体位置取决于安装汽车玻璃的车辆设计等因素。
所述透明窗板1上设置有与电源高压端31相连的高电压汇流母线41以及与电源低压端32相连的低电压汇流母线42,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41和低电压汇流母线42均与所述电加热层2绝缘,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41和低电压汇流母线42为低电阻率导电件,优选为薄膜方阻等于0.00017Ω/□的铜箔。在所述电加热层2上预设有大小和方向一致的预设电流5。
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大头侧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的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低电压汇流母线42电连接,所设置的接入点6之间的间距为30mm。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小头侧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的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电连接,所设置的接入点6之间的间距为30mm。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侧边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的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电连接,所设置的接入点6之间的间距为20mm。为了避免在接入点6上形成局部热点,上述接入点6均为5mm×5mm的正方形箔片,其中心与膜面边缘的距离为2.5mm。压降电阻值根据上述公式:R﹦Rf·(H+△h)/d确定,式中等效接入点高度△h取10mm,公式中其他参数的确定方法如上所述,不再详述。
为了说明本实施例的加热效果,需要测试电加热层2不同区域的温度。本实施例采用36V的加热电压,即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之间的电压降为36v,膜面平均功率密度为551w/m2,所选用的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是薄膜方阻为0.00017Ω/□的铜箔,测试环境温度为23℃。最终测得电加热层2的平均温度为45.6℃,电加热层2的温差为6℃,温差较小。另测得前挡玻璃的大头侧的接入点的最高温度为50.8℃,与之相连的压降电阻布置区域的最高温度为56.7℃;前挡玻璃的小头侧的接入点的最高温度为50.8℃,与之相连的压降电阻布置区域的最高温度为58℃;前挡玻璃的侧边的接入点的最高温度为50.1℃,与之相连的压降电阻布置区域的最高温度为39.5℃。
本实施例中的电加热层的不同区域的加热均匀,温差较小,不存在局部热点和局部低温区,加热效果良好,符合汽车玻璃行业标准。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透明窗板1为汽车前挡玻璃,汽车前挡玻璃为夹层结构,其小边为1253mm、大边为1568mm、高为937mm,厚度为2.1mm玻璃+0.76mmPVB+2.1mm玻璃,透明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2以物理气相沉积法或者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公知的方式结合在具有凸形外表面而且具有梯形外围形状的前挡玻璃上。电加热层2位于玻璃与PVB膜片接触的其中一个玻璃面上,占据大部分表面,特别是在其视界上延伸,其薄膜方阻Rf为3.8Ω/□。其与图1的区别为电加热层2的轮廓形状,所述电加热层2的轮廓划分为若干个轮廓段,以轮廓段BB’和轮廓段BC为例进行说明。轮廓段BC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平行,因此BC段的内侧不设置接入点6。
轮廓段BB’上的点均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其中A点为轮廓段BB’上纵坐标最小的点,B点为轮廓段BB’上横坐标最大的点,B’点为轮廓段BB’上横坐标最小的点。轮廓段BB’的内侧设置有接入点D1、D2、D3、D4、D5、D6、D7和D8,其中D1和D8为边界接入点,D2、D3、D4、D5、D6和D7为中间接入点。由于轮廓段BB’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因此接入点D1、D2、D3、D4、D5、D6、D7和D8均与低电压汇流母线42电连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H1为D1的纵坐标与A点的纵坐标的差值,H2为D2的纵坐标与A点的纵坐标的差值,H3为D3的纵坐标与A点的纵坐标的差值,H4为D4的纵坐标与A点的纵坐标的差值;d1为D1的横坐标跟与之相邻的接入点D2的横坐标的差值的一半加上该接入点D1的横坐标与B点的横坐标的差值的和,d2为与该接入点D2相邻的两个接入点D1、D3的横坐标的差值的一半,d3为与该接入点D3相邻的两个接入点D2、D4的横坐标的差值的一半,d4为与该接入点D4相邻的两个接入点D3、D5的横坐标的差值的一半。
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大头侧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的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低电压汇流母线42电连接,所设置的接入点6之间的间距为30mm。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小头侧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的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电连接,所设置的接入点6之间的间距为30mm。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侧边的部分轮廓(BC段除外)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的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电连接,所设置的接入点6之间的间距为20mm。为了避免在接入点6上形成局部热点,上述接入点6均为5mm×5mm的正方形箔片,其中心到膜面边缘的距离为2.5mm。压降电阻值根据上述公式:R﹦Rf·(H+△h)/d确定,式中等效接入点高度△h取10mm,公式中其他参数的确定方法如上所述,不再详述。
为了说明本实施例的加热效果,需要测试电加热层2不同区域的温度。本实施例采用36V的加热电压,即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之间的电压降为36v,膜面平均功率密度为562w/m2,所选用的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是薄膜方阻为0.00017Ω/□的铜箔,测试环境温度为23℃。最终测得电加热层2的平均温度为46.7℃,电加热层2的温差为6℃,温差较小。另测得前挡玻璃的大头侧的接入点的最高温度为49.1℃,与之相连的压降电阻布置区域的最高温度为45℃;前挡玻璃的小头侧的接入点的最高温度为49.1℃,与之相连的压降电阻布置区域的最高温度为56.2℃;前挡玻璃的侧边的接入点的最高温度为48.5℃,与之相连的压降电阻布置区域的最高温度为43℃。
本实施例中的电加热层的不同区域的加热均匀,温差较小,不存在局部热点和局部低温区,加热效果良好,符合汽车玻璃行业标准。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的透明窗板1为汽车前挡玻璃,汽车前挡玻璃为夹层结构,其小边为1253mm、大边为1568mm、高为937mm,厚度为2.1mm玻璃+0.76mmPVB+2.1mm玻璃,透明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2以物理气相沉积法或者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公知的方式结合在具有凸形外表面而且具有梯形外围形状的前挡玻璃上。电加热层2位于玻璃与PVB膜片接触的其中一个玻璃面上,占据大部分表面,特别是在其视界上延伸,其薄膜方阻Rf为3.8Ω/□。
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大头侧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的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低电压汇流母线42电连接,所设置的接入点6之间的间距为40mm。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小头侧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的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电连接,所设置的接入点6之间的间距为40mm。其与图1的区别为前挡玻璃的侧边的轮廓形状。由于接入点E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因此接入点E通过压降电阻e与低电压汇流母线42电连接。由于接入点F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因此接入点F通过压降电阻f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电连接。为了避免在接入点6上形成局部热点,上述接入点6均为5mm×5mm的正方形箔片,其中心到膜面边缘的距离为2.5mm。压降电阻值根据上述公式:R﹦Rf·(H+△h)/d确定,式中等效接入点高度△h取10mm,公式中其他参数的确定方法如上所述,不再详述。
压降电阻e和f设置在透明窗板1上的非电加热层2的区域,一方面可以保证压降电阻与电加热层2绝缘,另一方面还能更好地避免在一些接触点出现局部热点(局部过热),此外还能对该区域进行加热。当所述透明窗板为前挡玻璃时,所述压降电阻e和f优选设置在透明窗板的雨刮闲置区域(即雨刮不工作时停留的区域),该区域位于前挡玻璃的底部,在冰雪天气容易堆积冰雪。将压降电阻设置在雨刮闲置区域,当电流传导到压降电阻时可以对该区域进行加热,避免在该区域出现起霜、起雾、冷凝甚至冰雪等。
为了说明本实施例的加热效果,需要测试电加热层2不同区域的温度。本实施例采用36V的加热电压,即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之间的电压降为36v,膜面平均功率密度为560w/m2,所选用的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是薄膜方阻为0.00017Ω/□的铜箔,测试环境温度为23℃。最终测得电加热层2的平均温度为46.3℃,电加热层2的温差为6℃,温差较小。另测得前挡玻璃的大头侧的接入点的最高温度为54.3℃,与之相连的压降电阻布置区域的最高温度为55.4℃;前挡玻璃的小头侧的接入点的最高温度为54.3℃,与之相连的压降电阻布置区域的最高温度为57.2℃;前挡玻璃的侧边的接入点的最高温度为54.5℃,与之相连的压降电阻布置区域的最高温度为40.1℃。
本实施例中的电加热层的不同区域的加热均匀,温差较小,不存在局部热点和局部低温区,加热效果良好,符合汽车玻璃行业标准。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的透明窗板1为汽车前挡玻璃,汽车前挡玻璃为夹层结构,其小边为1253mm、大边为1568mm、高为937mm,厚度为2.1mm玻璃+0.76mmPVB+2.1mm玻璃,透明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2以物理气相沉积法或者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公知的方式结合在具有凸形外表面而且具有梯形外围形状的前挡玻璃上。电加热层2位于玻璃与PVB膜片接触的其中一个玻璃面上,占据大部分表面,特别是在其视界上延伸,其薄膜方阻Rf为3.8Ω/□。
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大头侧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有汇流母线4,所述汇流母线4以该部分轮廓为内轮廓并向电加热层2外延展,所述汇流母线4与所述电加热层2电接触,所述汇流母线4的最宽处与电源低压端32电连接。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小头侧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有汇流母线4,所述汇流母线4以该部分轮廓为内轮廓并向电加热层2外延展,所述汇流母线4与所述电加热层2电接触,该汇流母线4的最宽处与电源高压端31电连接。在电加热层2中,位于前挡玻璃的侧边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在该部分轮廓上设置的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电连接,所设置的接入点6之间的间距为20mm。为了避免在接入点6上形成局部热点,上述接入点6均为5mm×5mm的正方形箔片,其中心到膜面边缘的距离为2.5mm。压降电阻值根据上述公式:R﹦Rf·(H+△h)/d确定,式中等效接入点高度△h=0,公式中其他参数的确定方法如上所述,不再详述。
为了说明本实施例的加热效果,需要测试电加热层2不同区域的温度。本实施例采用36V的加热电压,即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之间的电压降为36v,膜面平均功率密度为555w/m2,测试环境温度为23℃。最终测得电加热层2的平均温度为45.9℃,电加热层2的温差为6℃,温差较小。另测得前挡玻璃的大头侧的汇流母线的最高温度为53.6℃;前挡玻璃的小头侧的汇流母线的最高温度为53.6℃;前挡玻璃的侧边的接入点的最高温度为52.9℃,与之相连的压降电阻布置区域的最高温度为56.7℃。
本实施例中的电加热层的不同区域的加热均匀,温差较小,不存在局部热点和局部低温区,加热效果良好,符合汽车玻璃行业标准。
实施例5~9
如图5所示的透明窗板1为汽车前挡玻璃,汽车前挡玻璃为夹层结构,其小边为1253mm、大边为1568mm、高为937mm,厚度为2.1mm玻璃+0.76mmPVB+2.1mm玻璃,透明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2以物理气相沉积法或者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公知的方式结合在具有凸形外表面而且具有梯形外围形状的前挡玻璃上。电加热层2位于玻璃与PVB膜片接触的其中一个玻璃面上,占据大部分表面,特别是在其视界上延伸,其薄膜方阻Rf为3.8Ω/□。电加热层2上还设置有通信窗口10,所述通信窗口10为50mm×50mm的正方形,所述通信窗口10包括交替排列且相互平行的导电带101和绝缘带102,所述绝缘带102的宽度为1mm。
实施例5~9之间的区别为:绝缘带102与预设电流的夹角,以及绝缘带102的总面积占通信窗口10的面积的百分比。为了说明实施例5~9的加热效果,需要测试通信窗口10的不同区域的温度,实施例5~9均采用36v的加热电压,即高电压汇流母线和低电压汇流母线之间的电压降为36v,膜面平均功率密度为555w/m2,测试环境温度为23℃。最终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实施例5~9的通信窗口的不同区域的温度测量实验数据
本实施例中的通信窗口的不同区域的加热均匀,温差较小,不存在明显的局部热点和局部低温区,加热效果良好,符合汽车玻璃行业标准。
以上内容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内容的局限,所以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要点进行的任何改进、等同修改和替换等,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1),带有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加热层(2)上预设有大小和方向一致的预设电流(5);
当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平行时,该部分轮廓不设置接入点(6);当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不平行时,该部分轮廓上设置接入点(6);所述接入点(6)位于所对应部分轮廓的内侧且与所述电加热层(2)电接触,所述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对应的电源高压端(31)或电源低压端(32)电连接,选取合适电阻值的压降电阻(7)使得该接入点(6)的周围且距离该接入点(6)50mm以外的电加热层(2)面内的电流与预设电流(5)的大小和方向一致;
当所述接入点(6)所对应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时,所述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电源高压端(31)电连接;当所述接入点(6)所对应的部分轮廓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时,所述接入点(6)通过压降电阻(7)与电源低压端(32)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窗板(1)上还设置有高电压汇流母线(41)和低电压汇流母线(42),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41)和低电压汇流母线(42)为低电阻率导电件,所述压降电阻(7)通过高电压汇流母线(41)与对应的电源高压端(31)电连接或者通过低电压汇流母线(42)与对应的电源低压端(32)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降电阻(7)的电阻值R满足:R﹦Rf·(H+△h)/d;
其中,Rf为电加热层(2)的薄膜方阻;
H为接入点高度:以透明窗板上的任意点为坐标原点O,以预设电流(5)的方向为Y轴负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所述接入点(6)的纵坐标的最大值为Ymax,所述接入点(6)的纵坐标的最小值为Ymin,当所述接入点(6)与电源高压端(31)相连时,H为Ymax与该接入点(6)的纵坐标的差值,当所述接入点(6)与电源低压端(32)相连时,H为该接入点(6)的纵坐标与Ymin的差值;
△h为等效接入点高度:当接入点(6)与电源高压端(31)相连时,△h为纵坐标最大的接入点(6)所连接的压降电阻(7)的等效接入点高度;当接入点(6)与电源低压端(32)相连时,△h为纵坐标最小的接入点(6)所连接的压降电阻(7)的等效接入点高度;
d为接入点间距:将电加热层2的轮廓划分为至少两个轮廓段,使得每个轮廓段上的点均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流入端;每个轮廓段在所述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横坐标最大的点与横坐标最小的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max和Xmin,当该接入点为其所在轮廓段上的唯一接入点时,d为Xmax与Xmin的差值;当所述接入点(6)为最靠近所述轮廓段上横坐标最大的点的接入点时,d为该接入点(6)的横坐标跟与之相邻的接入点的横坐标的差值的一半加上Xmax与该接入点(6)的横坐标的差值的和;当所述接入点(6)为最靠近所述轮廓段上横坐标最小的点的接入点时,d为相邻的接入点的横坐标与该接入点(6)的横坐标的差值的一半加上该接入点(6)的横坐标与Xmin的差值的和;当所述接入点(6)为轮廓段上的其他接入点时,d为与该接入点(6)相邻的另外两个接入点的横坐标的差值的绝对值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轮廓段与所述预设电流(5)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该轮廓段上的接入点间距d为15~25mm;当所述轮廓段与所述预设电流(5)之间的夹角小于60°且大于30°时,该轮廓段上的接入点间距d为15~35mm;当所述轮廓段与所述预设电流(5)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时,该轮廓段上的接入点间距d为15~4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窗板(1)的边缘设置有不透明遮挡区域(8),所述高电压汇流母线(41)、低电压汇流母线(42)和压降电阻(7)位于所述透明窗板(1)的非电加热层且位于所述不透明遮挡区域(8)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窗板(1)为前挡玻璃,所述压降电阻(7)布置在所述透明窗板(1)的雨刮闲置区域,所述压降电阻(7)的一端通过引出导线(91)与接入点(6)电连接,所述压降电阻(7)的另一端通过引回导线(92)与高电压汇流母线(41)或低电压汇流母线(42)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点(6)与电加热层(2)的电接触面积为20~80mm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点(6)为圆形箔片或正方形箔片,所述接入点(6)的中心到该接入点(6)所对应的轮廓段的距离为0~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窗板(1)为复合透明窗板,该复合透明窗板包括两片玻璃板和夹在两片玻璃板之间的中间膜,所述电加热层(2)位于其中一个玻璃板的表面上且与所述中间膜相邻。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层(2)上还设置有通信窗口(10),所述通信窗口(10)包括交替排列且相互平行的导电带(101)和绝缘带(102),所述绝缘带(102)的宽度为250nm~5mm,所述绝缘带(102)的总面积占所述通信窗口(10)的面积的50%以下,所述绝缘带(102)的方向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的夹角为10°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加热的透明窗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带(102)的方向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平行。
12.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1),带有均匀连续的电加热层(2),在所述电加热层(2)上预设有大小和方向一致的预设电流(5);当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与预设电流(5)的方向不平行时,在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上布置有汇流母线(4);所述汇流母线(4)以该部分轮廓为内轮廓并向电加热层(2)外延展,所述汇流母线(4)与所述电加热层(2)电接触;当所述汇流母线(4)为预设电流(5)的流出端,所述汇流母线(4)的最宽处与电源高压端(31)电连接;当所述汇流母线(4)为预设电流(5)的流入端,所述汇流母线(4)的最宽处与电源低压端(32)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将至少一条在所述电加热层(2)的部分轮廓上布置的汇流母线(4)替换为布置如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接入点(6)以及电连接所述接入点(6)和电源高压端(31)/电源低压端(32)的压降电阻(7)。
CN201310521846.5A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Active CN1035336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21846.5A CN103533686B (zh)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21846.5A CN103533686B (zh)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3686A true CN103533686A (zh) 2014-01-22
CN103533686B CN103533686B (zh) 2015-04-22

Family

ID=49935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21846.5A Active CN103533686B (zh)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33686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6885A (zh) * 2015-10-27 2016-03-02 福建省万达汽车玻璃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竖线过渡区的汽车夹层电加热玻璃
CN106416426A (zh) * 2014-12-16 2017-02-15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具有电加热层的透明玻璃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04064A (zh) * 2015-12-23 2017-06-30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风挡玻璃和车辆尾门
CN108909675A (zh) * 2018-07-26 2018-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及控制方法
CN108966386A (zh) * 2018-07-31 2018-12-07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电加热的前挡风玻璃
CN108973609A (zh) * 2018-07-16 2018-12-11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发光显示的电加热窗玻璃
CN110248434A (zh) * 2019-06-24 2019-09-17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透明导电膜的窗玻璃
CN111818679A (zh) * 2020-07-01 2020-10-23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边窗加热玻璃
CN113165973A (zh) * 2018-12-05 2021-07-23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汽车用夹层玻璃
CN114286750A (zh) * 2019-08-30 2022-04-05 匹兹堡玻璃工厂有限责任公司 Adas照相机系统的汽车玻璃窗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9483A (ja) * 1986-07-21 1988-02-08 日本金属株式会社 面状発熱体
WO2002098176A1 (fr) * 2001-06-01 2002-12-05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Vitre chauffante
CN1620840A (zh) * 2001-12-11 2005-05-25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具有导电表面覆盖层的加热窗玻璃
CN200944682Y (zh) * 2004-10-15 2007-09-05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具有电阻加热涂层的透明玻璃窗
EP1980137A2 (fr) * 2006-01-19 2008-10-15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S.A. Vitrage transparent muni d'un systeme stratifie chauffan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9483A (ja) * 1986-07-21 1988-02-08 日本金属株式会社 面状発熱体
WO2002098176A1 (fr) * 2001-06-01 2002-12-05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Vitre chauffante
CN1620840A (zh) * 2001-12-11 2005-05-25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具有导电表面覆盖层的加热窗玻璃
CN200944682Y (zh) * 2004-10-15 2007-09-05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具有电阻加热涂层的透明玻璃窗
EP1980137A2 (fr) * 2006-01-19 2008-10-15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S.A. Vitrage transparent muni d'un systeme stratifie chauffant
CN101406102A (zh) * 2006-01-19 2009-04-08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有加热层压系统的透明窗玻璃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45759B2 (en) 2014-12-16 2020-05-05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Transparent pane with an electrical heating laye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6416426A (zh) * 2014-12-16 2017-02-15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具有电加热层的透明玻璃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76885A (zh) * 2015-10-27 2016-03-02 福建省万达汽车玻璃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竖线过渡区的汽车夹层电加热玻璃
CN106904064A (zh) * 2015-12-23 2017-06-30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风挡玻璃和车辆尾门
CN108973609A (zh) * 2018-07-16 2018-12-11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发光显示的电加热窗玻璃
CN108973609B (zh) * 2018-07-16 2020-04-10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发光显示的电加热窗玻璃
CN108909675A (zh) * 2018-07-26 2018-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及控制方法
US11597352B2 (en) 2018-07-26 2023-03-07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Glas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8966386A (zh) * 2018-07-31 2018-12-07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电加热的前挡风玻璃
CN113165973A (zh) * 2018-12-05 2021-07-23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汽车用夹层玻璃
US11964544B2 (en) 2018-12-05 2024-04-23 Nippon Sheet Glass Company, Limited Automobile laminated glass
CN110248434B (zh) * 2019-06-24 2020-09-18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透明导电膜的窗玻璃
CN110248434A (zh) * 2019-06-24 2019-09-17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透明导电膜的窗玻璃
CN114286750A (zh) * 2019-08-30 2022-04-05 匹兹堡玻璃工厂有限责任公司 Adas照相机系统的汽车玻璃窗
CN114286750B (zh) * 2019-08-30 2023-12-08 匹兹堡玻璃工厂有限责任公司 Adas照相机系统的汽车玻璃窗
CN111818679A (zh) * 2020-07-01 2020-10-23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边窗加热玻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3686B (zh) 2015-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3686B (zh)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JP5372372B2 (ja) 抵抗性加熱コーティングを備える透明窓ガラス
US8859939B2 (en) Electrically heatable carrier and panel radiator,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N102753403B (zh) 带有可加热的覆层的透明的板及其制造方法
JP6978940B2 (ja) 加熱可能なガラスパネル
CA2955702C (en) Transparent pane having an electrical heating layer,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and its use
CA2955732C (en) Transparent pane having an electrical heating layer,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and its use
US8895897B2 (en) Heatable glazing
EA020860B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 обогреваемый на большой площади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прозрачный объект,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и применение
KR102619473B1 (ko) 각각 자체적으로 닫혀진 절제선들이 있는 가열층을 갖는 투명 기판을 포함하는 적층 글레이징
CN105376883A (zh) 带有通讯窗无膜层区域可均匀电加热的汽车夹层玻璃
CN204180311U (zh) 一种电加热玻璃
CN103228069B (zh)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CN105329213A (zh) 一种加热区设有低电阻区的汽车夹层玻璃
CN203805851U (zh) 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BR112021009533A2 (pt) vidraça laminada que compreende um substrato transparente com uma camada de aquecimento tendo linhas de fluxo que, em conjunto, são de largura variável
CN104302026B (zh) 均匀加热的透明导电膜曲面挡风玻璃以及制造方法
CN208046949U (zh)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US11716792B2 (en) Conductive pattern sheet, glazing having the same, vehicle having the glazing,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hee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glazing
CN105338673A (zh) 带有通讯窗的电加热汽车夹层玻璃
CN105338671A (zh) 带有通讯窗加热组件设有导电端子的电加热汽车玻璃
CN203167323U (zh) 带有可加热的覆层的透明的板
CN105376885A (zh) 一种带有竖线过渡区的汽车夹层电加热玻璃
CN105357785A (zh) 一种带有横线过渡区的汽车夹层电加热玻璃
CN112601305A (zh) 圆形电加热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