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05851U - 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05851U
CN203805851U CN201420182038.0U CN201420182038U CN203805851U CN 203805851 U CN203805851 U CN 203805851U CN 201420182038 U CN201420182038 U CN 201420182038U CN 203805851 U CN203805851 U CN 2038058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transparency conducting
conducting layer
layer
electric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8203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连昭志
于裕正
蔡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o Nan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co Nan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o Nan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co Nan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8203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058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058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0585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包括:二透明玻璃层、一透明导电层、至少二电流导入层及二透明胶层;二透明玻璃层彼此相对地间隔设置;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二透明玻璃层间;至少二电流导入层彼此分离地设置于透明导电层上,且电性连接透明导电层,至少二电流导入层的导电率较透明导电层高;透明胶层分别设置于各个透明玻璃层与透明导电层的各个表面间,以使透明导电层的各个表面与各个透明玻璃层接合;其中,二电流导入层将电流导入透明导电层,以使透明导电层对其两侧的透明玻璃层加热,而去除透明玻璃层表面上的雾气。

Description

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尤指一种利用透明导电膜使汽车玻璃升温,以除去汽车玻璃上的雾气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冬季及雨季,由于户外环境与汽车内部的温差以及湿度等因素,空气中的水分子极易凝结于汽车玻璃表面形成水雾,对汽车驾驶人的视线形成妨碍,影响行车安全,为消除该等水雾,近年来发展出一种贴附于汽车挡风玻璃的薄片式电热片(俗称除雾热线)。
此种除雾热线大多是透过多条细小的铜线,分布设置于薄片上,而将薄片贴附于汽车玻璃上后,透过电流流通于铜线,使铜线升温的方式,以使汽车玻璃表面的温度上升,从而达到去除雾气的功效。然而,实际应用中,由于铜线为非透视性的材质,因此,此种除雾热线无法应用于汽车最需要除雾的前挡风玻璃上。再者,铜线的升温速率差,且耗电量大。
诚如上述,由于铜线型的除雾热线的不可透视性,因此现今的除雾热线多是应用于汽车的后挡风玻璃上,但是,现今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除雾方式,多是利用车内的空调,降低车内外的温差,从而达到除雾的效果;然而,此种方式并无法实时地对前挡风玻璃进行除雾,为此造成驾驶安全上的疑虑。基于上述诸多问题,本创作人有感上述缺失的可改善,且依据多年来从事此方面的相关经验,悉心观察且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从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铜线设置于汽车玻璃上进行除雾,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缺失,特别是无法有效应用于前挡风玻璃或前、后视镜上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包括:二个透明玻璃层、一个透明导电层、至少二个电流导入层及二个透明胶层;二个透明玻璃层彼此相对地间隔设置;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二个透明玻璃层间;至少二个电流导入层彼此分离地设置于透明导电层上,且电性连接透明导电层,至少二个电流导入层的导电率较透明导电层高;透明胶层分别设置于各个透明玻璃层与透明导电层的各个表面间,以使透明导电层的各个表面与各个透明玻璃层接合;其中,二个电流导入层将电流导入透明导电层,以使透明导电层对其两侧的透明玻璃层加热,而去除透明玻璃层表面上的雾气。
上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包含一个透明片体及二个透明导电膜,各个所述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透明片体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
上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中,至少二个所述电流导入层都是以涂布或印刷的方式而形成于所述透明片体或所述透明导电膜的两个相对应的侧边上的银胶。
上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中,所述透明片体或所述透明导电膜的两个相对的表面的两个相对的侧边,分别具有所述电流导入层。
上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中,所述透明导电膜具有数个依据一特定图样排列的奈米碳管,且所述透明导电膜的所述奈米碳管的截面积大小与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加热速率呈正相关。
上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包含至少一第一加热区及至少一第二加热区,至少一所述第一加热区的所述奈米碳管的截面积较至少一所述第二加热区大。
上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中,至少一所述第一加热区位于各个所述透明玻璃层的中心位置,至少一所述第二加热区位于至少一所述第一加热区的周围。
上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中,各个所述电流导入层的一端分别与一电源相连接,且越邻近于各个所述电流导入层与所述电源连接的各个所述奈米碳管的截面积越小。
上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中,数个所述奈米碳管是以印刷或涂布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上。
上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为铟锡氧化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透过电流导入层,可快速地将电流均匀地导入透明导电层中,而透过透明导电层可以快速地对其两侧的透明玻璃层进行整面加热,从而可达到快速而整面地对透明玻璃进行除雾的功效。
由于透明导电层具有视觉穿透性,因此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各种玻璃上,特别是可以应用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及前车窗玻璃。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加热铜线是先布设于透明塑料片上后,再贴设于汽车玻璃上,使用者于清洁玻璃时,可能不小心破坏加热铜线;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透明导电层及电流导入层皆透过透明胶层,而接合于两个透明玻璃层间,因此使用者可以直接对透明玻璃层的表面进行清洁,而无须担心毁坏透明导电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结构简单,且制作流程简易,而可快速、大量地生产。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透明导电层及电流导入层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透明导电层及电流导入层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的上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实际应用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汽车玻璃除雾结构,10-透明玻璃层,20-透明导电层,20’-透明导电件,201-透明片体,202-透明导电膜,30-电流导入层,40-透明胶层,2-汽车,A-第一加热区,B-第二加热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也可借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又本实用新型的图示仅为简单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厚度、比例描绘,亦即未反应出相关构成的实际尺寸,先予叙明。
以下实施方式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并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第一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汽车玻璃除雾结构1包含:二透明玻璃层10、一透明导电层20、二电流导入层30及二透明胶层40。二透明玻璃层10彼此相对地间隔设置。透明导电层20设置于二透明玻璃层10间。其中,透明导电层20的材质可以是铟锡氧化物(ITO)或具有数个奈米碳管的薄膜材质。
电流导入层30彼此分离地设置于透明导电层20上,且电流导入层30的导电率较透明导电层20的导电率高,举例来说,可以是银胶或高导电率的金属胶体,实际应用中,该些胶体可以是以涂布或印刷的方式形成于透明导电层20上;较佳地,二电流导入层30可以是分别设置于透明导电层20彼此相对的侧边上;当然在特殊应用需求中,也可以是彼此分离,而设置于透明导电层20相邻的侧边上。特别说明的是,于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电流导入层30,并非局限于层状结构,实际应用中,也可依需求置换为高导电率的金属细导线。
二透明胶层40分别形成于透明导电层20的两个彼此相对的表面与各个透明玻璃层10之间,以使透明导电层20的两个表面分别与其对应的透明玻璃层10接合。其中,关于透明胶层40与透明导电层20及透明玻璃的胶合方式及其胶质种类,非本实用新型所限制的部分,于此不多加赘述。较佳地,透明胶合层40可以由PVB(Polyvinyl Butyral Film)膜所形成。
如图3所示,其为本实施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1的剖视图。于实际制作过程中,本实施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1可以是以层迭的方式进行制作;具体来说,可以是先将其中一透明玻璃的一表面涂布一层透明玻璃胶,以于透明玻璃上形半成品的透明胶层40,随后再将已涂布有电流导入层30的透明导电件(于后实施例详述)设置于半成品的透明胶层40上,以于透明胶层40上形成所述的透明导电层20,最后,再于该透明导电件上,形成另一透明胶层40,以将另一透明玻璃与透明导电件接合。当然,在另外的应用中,也可以是将两片透明玻璃间隔设置,而将已具有电流导入层30的透明导电层20设置于该间隔中,在将透明玻璃胶灌入,透明导电层20与透明玻璃间,据以使透明导电层20与透明玻璃相互接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图1~3中是以透明导电层20与透明玻璃层10具有相同大小为例,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是透明导电层20小于透明玻璃层10,而使部分的透明玻璃胶可以直接使两个透明玻璃层10相互接合。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1的实际制作方式可以依据实际透明胶层20的材质来决定,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举例来说,如是利用PVB膜作为透明胶层20的材料,实际的制作方式则可以是,先将两片PVB膜分别设置于透明导电件20’的两侧,利用加热及加压的方式,使PVB膜先行贴合于透明导电件20’的表面。随后,再将两片玻璃以同样的加热及加压的方式,使两片透明玻璃与PVB膜相互接合,以完成汽车除雾结构1的制作。
诚如上述,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3,当电流导入层30将电流导入透明导电层20后,透明导电层20将快速地升温,从而可对其两侧的透明玻璃层10进行加热,借以可有效地除去透明玻璃层10相对于透明导电层20的外表面的雾气,且由于透明导电层20与透明玻璃层10是以整面接触的方式接合,因此透明导电层20除了可快速对透明玻璃加热外,更可以有效地使透明玻璃层10的整面皆升温,而使透明玻璃层10的整个表面同时具有除雾的效果。举一实际数据来说,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可以于5分钟内使透明玻璃升温至50℃±5℃,且每升温10℃所需功率仅需0.07W~0.12W,而每平方公分仅需耗费0.1±30%W的电量;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仅需少量的电量即可快速地使汽车的玻璃升温,而达到除雾的效果。
特别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态样中,透明导电层20也可以是直接以涂布或印刷的方式形成于透明玻璃的表面上,而电流导入层30再涂布或印刷于该透明导电层20上,而两个表面具有透明导电层20及电流导入层30的透明玻璃,再以透明玻璃胶相互接合。
〔第二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特别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中所载的透明导电层20,实际应用中可以是一透明导电件20’。如图4所示,透明导电件20’可以是由一透明片体201及二透明导电膜202所组成。透明片体201可以是依据需求选取其材料,例如可以是薄型透明玻璃片或透明塑料片。透明导电膜202可以是以涂布的方式或以印刷的方式,形成于透明片体201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而各个透明导电膜202的表面,则再透过印刷、涂布或布线的方式,形成两个彼此分离设置的电流导入层3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述的透明导电件20’的两面皆可设置有透明导电膜202,而各透明导电膜202皆设置有彼此分离设置的电流导入层30;借以,透过两个透明导电膜202可以快速且整面地,分别对两侧的透明玻璃进行加热,以使汽车玻璃的内外表面皆可同时达到快速除雾的效果。
诚如上述,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应用于汽车前挡风玻璃时,可以是透过两个分别对应前挡风玻璃的内外表面的透明导电膜202,同时对前挡风玻璃的内外表面进行加热,借以可更快速地使前挡风玻璃达到除雾的效果。
〔第三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特别说明的是,透明导电层20可以是由数个依据一特定图样排列的奈米碳管所组成(实际应用中,较佳地,该些奈米碳管可以是利用涂布或印刷的方式直接形成于透明玻璃的表面上,或透明片体上),举例来说,可以是由数个平行排列的奈米碳管所组成;且奈米碳管的截面积大小,与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加热速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透明导电层20可以是透过调整各奈米碳管的截面积大小,以调整透明导电层20对透明玻璃的加热速度,借以可有效依据实际需求,而调整制作出符合需求的透明导电层20。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透过调整奈米碳管的分布密度,而来达到调整各区域的加热塑率的效果。
诚如上述,如图6及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1应用于汽车2的前挡风玻璃时,可以是在透明玻璃的中间区域(驾驶人主要的行车视线区域)形成相对加热速率较高的第一加热区A(即此区域的奈米碳管的截面积较大),而相对于第一加热区A的其他区域,则可以是加热速率较低的第二加热区B(即此区域的奈米碳管的截面积较小);借以,当驾驶者开启除雾功能时,驾驶者的视线范围的区域的雾气可以快速地被除去,以确保驾驶者的驾车安全。相同地,如图7及图8所示,应用于汽车2的前车窗玻璃时,可以是使透明导电层20对应于后视镜的位置的奈米碳管的截面积较大,以形成加热速率较高的第一加热区A,而其他区域则为奈米碳管的截面积较小,而加热速率一般的第二加热区域B。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于实际应用中,汽车前挡风玻璃的面积较大,因此在相同的奈米碳管均匀分布于透明导电层20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整片玻璃的加热温度不均匀,进而可能发生区域性的除雾速率不同的问题。因此,较佳地,可以是使透明导电层20邻近于电流导入层30导入电流的位置的奈米碳管的截面积较小,而远离电流导入层30的导入电流的位置的奈米碳管的截面积较大,借以使整片玻璃的加热温度均匀,以使整片玻璃具有相同的除雾速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包括: 
二个透明玻璃层,二个所述透明玻璃层彼此相对地间隔设置; 
一个透明导电层,一个所述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二个所述透明玻璃层间; 
至少二个电流导入层,至少二个所述电流导入层彼此分离地设置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上,且电性连接所述透明导电层,至少二个所述电流导入层的导电率较所述透明导电层高;以及 
二个透明胶层,二个所述透明胶层分别设置于各个所述透明玻璃层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各个表面间,以使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各个表面与各个所述透明玻璃层接合; 
其中,二个所述电流导入层将电流导入所述透明导电层,以使所述透明导电层对其两侧的所述透明玻璃层加热,而去除二个所述透明玻璃层的外表面上的雾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包含一个透明片体及二个透明导电膜,各个所述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透明片体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二个所述电流导入层都是以涂布或印刷的方式而形成于所述透明片体或所述透明导电膜的两个相对应的侧边上的银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片体或所述透明导电膜的两个相对的表面的两个相对的侧边,分别具有所述电流导入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具有数个依据一特定图样排列的奈米碳管,且所述透明导电膜的所述奈米碳管的截面积大小与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加热速率呈正相关。 
6.如权利要求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包含至少一第一加热区及至少一第二加热区,至少一所述第一加热区的所述奈米碳管的截面积较至少一所述第二加热区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第一加热区位于各个所述透明玻璃层的中心位置,至少一所述第二加热区位于至少一所述第一加热区的周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电流导入层的一端分别与一电源相连接,且越邻近于各个所述电流导入层与所述电源连接的各个所述奈米碳管的截面积越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数个所述奈米碳管是以印刷或涂布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玻璃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为铟锡氧化物。 
CN201420182038.0U 2014-04-15 2014-04-15 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058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2038.0U CN203805851U (zh) 2014-04-15 2014-04-15 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2038.0U CN203805851U (zh) 2014-04-15 2014-04-15 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05851U true CN203805851U (zh) 2014-09-03

Family

ID=51444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82038.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05851U (zh) 2014-04-15 2014-04-15 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0585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574499A1 (es) * 2016-03-22 2016-06-20 Miguel SANCHEZ LLORACH Dispositivo calefactor anti-vaho para pistas de pádel acristaladas
CN105764172A (zh) * 2016-03-02 2016-07-13 安徽省蚌埠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 除霜除雾ito玻璃基板的制备方法
CN106817784A (zh) * 2015-11-27 2017-06-09 东元奈米应材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加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17784A (zh) * 2015-11-27 2017-06-09 东元奈米应材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加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64172A (zh) * 2016-03-02 2016-07-13 安徽省蚌埠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 除霜除雾ito玻璃基板的制备方法
ES2574499A1 (es) * 2016-03-22 2016-06-20 Miguel SANCHEZ LLORACH Dispositivo calefactor anti-vaho para pistas de pádel acristalad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57910B2 (ja) 電気的に広範囲に加熱可能な透明物品、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使用
US8878101B2 (en) Heat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2293049B (zh) 发热体及其制备方法
US8431869B2 (en) Defrosting, defogging and de-icing structures
CN103718643A (zh) 加热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EP3379897B1 (en) Heating electrode device, electrical heating glass, heat-generating plate, vehicle, window for building, sheet with conductor, conductive pattern sheet, conductive heat-generating body, laminated glas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conductive heat-generating body
JP2018123053A (ja) 電気加熱層を備えているガラス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507858A (ja) 電気加熱層を備えているガラス板
US10638550B2 (en) Pane with an electrical heating region
CN204183984U (zh) 一种具有电加热功能的汽车玻璃贴膜
JP2016532624A (ja) 加熱可能な合わせサイドガラス
JP6381780B2 (ja) 電気加熱層を備えた透明窓板、透明窓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透明窓板の使用
KR101970075B1 (ko) 전기 가열 층을 갖는 투명 판유리,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의 용도
CN102795793A (zh) 一种可电加热的低辐射镀膜夹层玻璃
MX2013011804A (es) Portador electricamente calentable y elemento de calentamiento de panel, asi como metodo para producir los mismos.
JP2014139936A (ja) 電気的に広範囲に加熱可能な透明物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使用
CN103141157A (zh) 加热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3805851U (zh) 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JP2013527561A (ja) 発熱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093982A (zh) 包含带有具有每个本身闭合的烧蚀线的加热层的透明基材的层压窗玻璃
CN107484280B (zh) 一种可加热的侧窗玻璃
CN105338672A (zh) 一种可均匀电加热的汽车夹层玻璃
CN105329213A (zh) 一种加热区设有低电阻区的汽车夹层玻璃
CN103228069B (zh) 一种可加热的透明窗板
CN204669633U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加热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904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