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29570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29570A
CN103529570A CN201310280462.9A CN201310280462A CN103529570A CN 103529570 A CN103529570 A CN 103529570A CN 201310280462 A CN201310280462 A CN 201310280462A CN 103529570 A CN103529570 A CN 103529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ing portion
display panel
upper frame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an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804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勇广宣
清水慎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529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295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1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g. against dust or humid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7Intermediate frames, e.g. between backlight housing and front fram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显示面板和由下框架、模制部件及上框架构成的框体,上框架呈一方的面沿侧壁面开口、且在另一方的面上形成开口部的箱体状,模制部件具有:与下框架部件一体或分体地形成,且至少载置显示面板的周边部的载置部;以及与显示面板的端面相对应地形成的卡定部,模制部件的卡定部包括:载置部相反侧的端头部与上框架的内表面抵接的第1卡定部;和从载置部的突出高度低于第1卡定部的突出高度的第2卡定部,第2卡定部形成于在显示面板中显示的图像的下部侧。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尤其涉及提高对于水滴等从显示面板的前表面附着的可靠性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构成为具有:用于收纳由光源及导光板、扩散板等构成的背光装置的下框架;和配置在导光板或扩散板的前表面的光学片及进行液晶显示面板的定位的模制部件。另外,还构成为具有边框形状的上框架,该上框架形成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相对应的开口部,并嵌合于下框架而保持液晶显示面板,且保护液晶显示面板的周缘部。另一方面,构成为,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前表面及背面分别配置偏振板,并且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像的显示面侧即液晶显示面板的前表面还配置用于提高视场角的光学薄膜(视场角提高薄膜)等光学片等。形成为,这些光学片也通过上框架的边框区域而被保持。
因此,在水滴等水分渗入液晶显示装置内部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当该水分附着于信号线的形成区域时,产生由信号线的短路导致的显示不良,另外当水分渗入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区域时,产生显示不均等显示不良。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例如有日本特开2010-134168号公报所记载的薄型显示装置。在该日本特开2010-134168号公报所记载的薄型显示装置中,构成为防止水滴等水分从形成在背面侧的吸气排气口渗入。
在用于医疗用途等的具有旋转机构的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常构成为将偏振板配置在最前表面,因此在该配置在最前表面的偏振板的表面(露出面)上容易附着与使用环境相应的空气中的浮游物或包含软饮料在内的饮料等水滴(包含飞沫)。特别是在附着有饮料等水滴的情况下,水滴的一部分在画面上流动,并从下端侧的、偏振板和上框架之间的间隙渗入液晶显示装置的内部。另外,在有浮游物或水滴附着的情况下,由于浮游物的附着导致显示亮度降低,或者由于饮料等水滴固着引起该部位的局部折射率的变化,导致显示质量降低。因此,一直以来使用清洁剂等除去浮游物,通常的清洁剂为液体状的溶剂。因此,在将大量的清洁剂向画面上喷雾时,与饮料的水滴附着于画面上的情况相同,喷雾的清洁剂的一部分在画面上流动,从下端侧的、偏振板和上框架之间的间隙渗入液晶显示装置的内部。
另一方面,在要求高画质显示的医疗用途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有的会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边缘部即边框区域,在3条边配置用于根据控制信号而生成影像信号及扫描信号的驱动电路。因此,在具有旋转机构的情况下,无法将未配置驱动电路的边部配置在显示装置的下端侧。其结果是,存在以下问题:若在配置驱动电路的边部成为装置下端侧的姿势时水分渗入了边框区域,则由于渗入的水分导致相邻的信号线等短路等,从而产生工作不良。
特别是,在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结构能够防止产生灰尘等异物从上框架与下框架的嵌合部分或上框架与模制部件之间的间隙渗入扩散板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等而导致背光产生显示不均的情况。特别是构成为:沿下框架的内周面形成的模制部件保持扩散板,并且通过模制部件和上框架保持液晶显示面板。因此,以往的模制部件也由形成有开口部的边框状的树脂部件形成,其中该开口部用于供从扩散板照射的背光通过。
在以往的模制部件中,形成为从周缘部分向该模制部件(液晶显示装置)的面内方向延伸,并且该延伸部分具有沿下框架的周缘部分形成为圆环状的载置部。而且,在模制部件上形成有卡定部,该卡定部沿圆环状的载置部外侧的周缘部(外缘部)向下框架的侧壁面的延伸方向即向上框架方向突出,并且呈圆环状。该卡定部的内周面的形状呈沿着搭载于载置部上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面内方向的外形形状的形状,该卡定部的内周面能够防止配置在模制部件的载置部和上框架的边框部分之间的液晶显示面板在平面方向上移动,并且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从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间隙渗入。
另一方面,在附着于液晶显示面板前表面的水滴的量多的情况下,附着的水滴在画面上流动而到达上框架的边框部分,并从该边框部分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间隙渗入内部。其结果是,从上框架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间隙渗入的水分被保持在由驱动电路、上框架的边框部分和模制部件的卡定部形成的空间内。特别是,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在渗入的水分含有软饮料等多种添加物的情况下,水分蒸发后仅残留添加物,由于该残留的添加物导致来自驱动电路的信号线短路,产生显示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点而研发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由从画面表面渗入到装置内部的水分引起的工作不良的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面板;以及框体,所述框体由下框架、模制部件及上框架构成,且以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式保护所述显示面板,上框架呈如下的箱体状:一方的面沿侧壁面开口,另一方的面从侧壁附近以规定量向面内方向延伸而形成与显示区域相对应的开口部,所述模制部件具有:载置部,所述载置部与所述下框架部件一体地形成或分体地形成,且至少载置显示面板的周边部而从背面侧支承显示面板;以及卡定部,所述卡定部从所述载置部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搭载方向突出而沿所述显示面板的侧面形成,并且形成为与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面相对应,所述模制部件的卡定部包括:第1卡定部,所述第1卡定部的、所述载置部相反侧的端头部与所述上框架的内表面抵接;以及第2卡定部,所述第2卡定部的从所述载置部的突出高度低于所述第1卡定部的突出高度,所述第2卡定部形成于在所述显示面板中显示的图像的下部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由从画面表面渗入到装置内部的水分引起的工作不良。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效果,从说明书整体的记载能够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配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下端部的放大图。
图4A至图4D是沿图3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
图5A至图5C是沿图3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
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模制部件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8A和图8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其他模制部件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模制部件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中所示的X、Y、Z分别表示X轴、Y轴、Z轴。
<实施方式1>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配置结构的俯视图,以下,基于图1及图2说明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是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非发光型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使用LED(发光二极管)或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等自发光元件的平板型显示装置。
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是由照射面状的光(面状光)的背光装置、和控制面状光的透过量来进行图像显示的液晶显示面板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并如图2所示构成为,具有由树脂材料形成且呈沿未图示的下框架的外周的形状的模制部件MC。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配置在未图示的下框架的开口面侧,其形状呈沿着侧壁面的形状,由此沿着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周缘部而构成。
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在Y方向上相对的2边即图中的上下短边侧的2边配置有生成扫描信号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栅极驱动器;gate driver)GDR,在X方向上相对的2边中的一个边部即图中左侧的长边侧的边部配置有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漏极驱动器;drain driver)DDR。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是公知的驱动电路,其根据从外部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扫描信号,并向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Y方向上延伸且沿X方向并排设置的未图示的扫描信号线输出扫描信号。另外,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DDR是公知的驱动电路,其根据从外部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影像信号,并向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X方向上延伸且沿Y方向并排设置的未图示的影像信号线输出影像信号。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中,构成为: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及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DDR的一部分从隔着未图示的液晶层而相对配置的一对透明基板的端部向外侧突出地配置。而且,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中,在形成为矩形状的液晶显示面板PNL的4边上形成有向模制部件MC的上表面即搭载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一侧突出的未图示的卡定部。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中,如图1所示,通过模制部件MC和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前表面(显示面)侧的上框架UF来夹持液晶显示面板PNL。此时,上框架UF呈箱体状,一方的面沿未图示的侧壁面开口,另一方的面形成为从侧壁附近以规定量向面内方向延伸而成的1~2cm左右的边框状的区域(图1中用斜线表示的区域)。根据该结构,形成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未图示的显示区域相对应的开口部,经由该开口部输出显示图像。另外,上框架UF和下框架隔着载置于模制部件上的液晶显示面板PNL而嵌合,形成框体,由此形成保护由作为一对透明基板的例如玻璃基板形成的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结构。此外,作为透明基板,不限定于玻璃基板,例如也可以是使用树脂的其他透明基板。
接着,在图3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下端部的放大图,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的详细结构。其中,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中,为了明确以往的模制部件与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的不同之处,在模制部件MC的形成区域内,仅对与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抵接的部分标画斜线,其他区域用白色表示。
如图3所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从隔着未图示的液晶层而相对配置的一对玻璃基板SUB的边缘部突出,并搭载有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及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DDR,从而形成液晶显示面板PNL。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中,搭载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及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DDR的边缘部成为与各驱动电路GDR、DDR相对应的凹凸形状。另一方面,在未搭载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及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DDR的边部即图中右侧的边部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面板PNL的边缘部为直线形状。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中,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及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DDR以从一对玻璃基板SUB的边缘部突出的方式搭载,由此构成为:将从上框架UF和未图示的下框架嵌合而形成框体时的嵌合部分到玻璃基板SUB的边缘部的距离形成得较大,从而防止尘埃等异物渗入内部。
另外构成为,在从上表面侧即图像显示侧观察时,模制部件MC的外周形状形成得大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面内方向的外周形状,并且在模制部件MC的面内方向形成用于使面状光通过的开口部,该面状光是来自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PNL背面的未图示的背光装置的平面状的光。即,在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中,也与以往的模制部件相同地,具有向其内周侧方向突出的圆环状(边框状)的载置部ML,在该载置部ML上载置液晶显示面板PNL。图3中用虚线表示的部分表示载置部ML的内周侧的周缘部。
另外,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构成为具有卡定部MW,该卡定部MW形成为向Z方向即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搭载面侧突出,并且沿该模制部件MC的外周面形成为壁状。此时,如上所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周缘部伴随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及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DDR的搭载而成为凹凸形状,因此实施方式1的卡定部MW的内周面构成为形成有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及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DDR相对应的口袋状的凹部。即,如图3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的结构中,配置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区域处的卡定部MW的厚度形成得较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外周侧的端部接近于卡定部ML的内壁面。另一方面,未配置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区域处的卡定部MW的厚度形成得较厚,形成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玻璃基板SUB的端部接近于卡定部ML的内壁面。根据该结构,在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中,构成为形成有与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相对应的凹部。
此时,在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中,构成为,在每个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相对应地形成的卡定部MW的凹部处,形成有不形成卡定部MW的区域(切缺部)LW。此时,在实施方式1的卡定部MW的结构中,在各凹部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切缺部LW。
接着,在图4A至图4D中示出沿图3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在图5A至图5C中示出沿图3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以下,基于图4A至图4D及图5A至图5C说明实施方式1的卡定部MW的详细结构。其中,图4A、图5A是未配置上框架UF时的剖视图,图4B、图5B是配置有上框架UF时的剖视图,图4C、图5C是用于说明在配置有上框架UF的情况下水分渗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D是用于说明在配置有上框架UF的情况下渗入的水分的排水路径的剖视图。另外,图4A至图4D及图5A至图5C所示的剖视图是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图像显示形态等中、显示图像的下侧的剖视图。
如图4A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中,具有插入到未图示的下框架内而与该下框架一体的内插部MM,与该内插部MM垂直地形成有载置部ML。此时,在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中,构成为在切缺部LW不形成从内插部MM开始延伸而形成的卡定部MW,因此构成为在玻璃基板SUB及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图4A中的下侧端部未形成卡定部MW。
其结果是,如图4B所示,在配置有上框架UF的情况下,上框架UF的侧壁部分位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下端侧即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下端侧。即,构成为,在形成有切缺部LW的区域,在液晶显示装置被以竖立设置状态使用的情况下,液晶显示面板PNL通过与切缺部LW相邻的卡定部MW的凸部而被卡定,因此在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图中的下端到上框架UF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空间。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水分(水滴)DD从液晶显示面板PNL和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之间渗入的情况下,渗入的水分DD也会经由玻璃基板SUB及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与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之间的区域向其下端部分快速地移动。即,渗入到液晶显示装置内的水分DD如图4C所示那样移动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下方即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因此,即使在该水分DD为含有软饮料等各种添加物的饮料的情况下,由于水分在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蒸发,所以该饮料的添加物也会在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析出。即,由于不会在与玻璃基板SUB及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接触的部分析出添加物,因此能够防止成为显示不良的原因的信号线等的短路等。
此时,若是添加物的量较少且其粘度等也较低的水分DD,则即使在水分DD从液晶显示面板PNL和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之间渗入的情况下,也会如图4D所示,渗入的水分DD如箭头S那样,容易地排出到外部。即,从玻璃基板SUB和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之间的区域渗入的水分DD经由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与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之间的区域、以及模制部件MC的内插部MM及未图示的下框架的侧壁部与上框架UF的侧壁部之间的间隙区域(间隙部分)排出到外部。因此,即使在渗入的水分DD多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成为显示不良的原因的信号线等的短路等。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中未形成切缺部LW的区域,如图5A所示,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图中下端,卡定部MW形成为向Z方向(图中右侧)突出。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竖立设置的情况下,卡定部MW的未图示的凸部卡定部与液晶显示面板PNL抵接,从而能够防止液晶显示面板PNL向面内方向即Y方向(图中下侧)移动。
在配置有上框架UF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和卡定部MW的端部之间的间隔与以往一样非常狭窄。特别是,为了可靠地实现卡定部MW对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卡定,形成为使卡定部MW和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之间的间隙小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Z方向的大小即厚度。其结果是,在水分DD从玻璃基板SUB和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之间渗入的情况下,如图5C所示,渗入的水分DD移动至由信号线驱动电路GDR、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和卡定部MW形成的区域内。即,渗入的水分DD移动至与信号线驱动电路GDR、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及卡定部MW抵接的位置。
此时,从图3可知,在实施方式1的模制部件MC的结构中,构成为,形成在卡定部MW处的切缺部LW的形成位置相对于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X方向的宽度形成在大致中央部分。因此,卡定部MW的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相对应的X方向的宽度也以较小的宽度形成,从而向图5C所示的由信号线驱动电路GDR、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和卡定部MW形成的区域内移动的水分DD也能够容易地移动至切缺部LW。在此,如前所述,移动至切缺部LW的水分DD以与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抵接的方式停留、或者经由上框架UF的侧壁部和模制部件MC的内插部MM之间的间隙区域排出到外部。其结果是,不会在与玻璃基板SUB及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接触的部分析出添加物,因此能够防止成为显示不良的原因的信号线等的短路等,即使在渗入的水分DD多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成为显示不良的原因的信号线等的短路等。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PNL背面侧的模制部件MC(包含下框架)、和配置在表面侧的上框架UF形成用于支承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框体。此时,上框架UF呈如下的箱体状:一方的面沿侧壁面开口,另一方的面从侧壁附近以规定量向面内方向延伸而形成与显示区域相对应的开口部。另外,模制部件MC构成为具有:载置部ML,其与下框架一体地形成或分体地组合而形成,是至少载置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周边部的部分,且从背面侧支承液晶显示面板PNL;以及卡定部,其从该载置部ML向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搭载方向即上框架UF的配置方向突出而沿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周侧面形成,并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端面抵接,从而形成为能够防止该液晶显示面板PNL向其面内方向移动。此时,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模制部件MC的卡定部MW构成为由第1卡定部和第2卡定部形成,并且该第2卡定部在一个边上形成有多个,所述第1卡定部以端头部与上框架UF的内表面抵接的突出高度形成,所述第2卡定部从载置部的突出高度低于第1卡定部的突出高度。即构成为,形成在卡定部MW上的切缺部LW在一个边上形成有多个,并且切缺部LW形成在当该液晶显示装置竖立设置时成为下端侧的边部。其结果是,在竖立设置状态下即使水分从液晶显示面板PNL和上框架之间的间隙渗入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渗入的水分经由液晶显示面板PNL及驱动电路移动至上框架的侧壁部分的内壁面,因此能够防止由渗入的水分引起的信号线的短路等。
即,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形成在模制部件MC上的卡定部MW的端部具有突出方向即Z方向的层差,并且层差形成在每个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相对应的部分的卡定部MW上。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即使是在竖立设置状态下水分从液晶显示面板PNL和上框架之间的间隙渗入的情况,渗入的水分也会通过形成的层差经由液晶显示面板PNL及驱动电路移动至上框架的侧壁部分的内壁面,从而能够防止由渗入的水分引起的信号线短路等。
<实施方式2>
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特别是,图6A和图6B的上侧为与实施方式1的图5B相对应的图,图6A和图6B的下侧为与实施方式1的图4B相对应的图。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除卡定部MW的结构以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说明卡定部MW的结构。
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模制部件MC中,在形成有切缺部LW的区域,也与未形成切缺部LW的部分相同地,从载置部ML的表面向配置上框架UF的边框的Z方向(图像的显示侧)形成卡定部MW。即,在实施方式2的模制部件MC中,由未形成切缺部LW的区域的卡定部MW(以下记作第1卡定部MW1)、和形成切缺部LW的区域的卡定部MW(以下记作第2卡定部MW2)构成实施方式2的卡定部MW。
在此,将第1卡定部MW1的从载置部ML的表面向Z方向的突出量作为第1卡定部MW1的高度H1,将第2卡定部MW2的从载置部ML的表面向Z方向的突出量作为第2卡定部MW2的高度H2。在该情况下,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第2卡定部MW2的高度H2低于第1卡定部MW1的高度H1,在将第1卡定部MW1的高度H1与第2卡定部MW2的高度H2的差记作H3的情况下,H3=H1-H2,H3的范围为H1≥H3≥0.1(mm)。此时,高度H2的范围为H1-0.1(mm)>H2≥0(零)。即,切缺部LW的深度(间隙)优选为至少是0.1(mm)。其中,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H1≥H3,在H3=H1(H2=0(零))的情况下即为实施方式1的结构。另外,在本发明中,若鉴于确保排水路径的结构,则也依赖于实施方式2的模制部件MC的形状,因此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形成第2卡定部MW2的区域即形成切缺部LW的区域形成凹部,使切缺部LW的深度大于载置部ML的表面。
根据该结构,在实施方式2的模制部件MC的结构中,与切缺部LW的深度相当的、高度H1与高度H2的差H3形成在H1≥H3≥0.1(mm)的范围内,并且确保足够的间隙以使渗入的水分移动至上框架UF的侧壁部。此外,关于第1卡定部MW1的高度H1与第2卡定部MW2的高度H2的差H3的最优值,根据渗入到内部的水分的表面张力等大幅变化,因此优选通过实验等在H1≥H3≥0.1(mm)的范围内适当选择。
然而,从图6A和图6B可知,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为使移动至上框架UF的侧壁部的内侧面的水分和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不会接触,根据切缺部LW的X方向宽度、第2卡定部MW2的Y方向的厚度、以及从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的内周面到第2卡定部MW2的端头部的间隔来确定其容积。另一方面,近年来对液晶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及薄型化的期望越来越大,因此难以增大第2卡定部MW2的Y方向的厚度。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优选的是,通过适当选择切缺部LW的X方向宽度和从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的内周面到第2卡定部MW2的端头部的间隔,来确保用于保持渗入的水分的容积。此时,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在例如将玻璃基板SUB的Z方向的厚度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Z方向的厚度的合计厚度(以下记作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厚度)记作H4的情况下,优选使第2卡定部MW2的高度H2小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厚度H4。这是因为,根据该结构,移动至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图中下部的水分能够进一步在经过第2卡定部MW2的端头部后,容易地向上框架UF的侧壁部移动。
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高度H1的第1卡定部MW1和比高度H1低的高度H2的第2卡定部MW2构成卡定部MW,因此能够在第2卡定部MW2的端头部和上框架UF的边框部分之间形成相当于切缺部LW的区域,从而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模制部件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特别是,与一个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相对应的卡定部MW的放大图。其中,在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除卡定部MW的内周面形状以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说明与一个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相对应的卡定部MW的内周面形状。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将实施方式3的卡定部MW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卡定部MW的情况,但也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2的卡定部MW即第1卡定部MW1的内周面形状。
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卡定部MW中也构成为,在图像显示时成为下端侧的部分形成切缺部LW。此时,在实施方式3的卡定部MW中,其内周面即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抵接的面相对于切缺部LW的形成位置形成为锥状,且其倾斜朝向切缺部LW。特别是,实施方式3的卡定部MW的与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相对应的切缺部LW形成在相对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X方向宽度为大致中间的位置。而且,构成为形成切缺部LW的部分处的卡定部MW的Y方向的大小(卡定部MW的厚度)最小,且构成为卡定部MW的厚度随着远离切缺部LW而变大。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当渗入到未形成切缺部LW的部分的、未图示的水分到达卡定部MW后,容易沿形成在卡定部MW的内壁面上的锥状的倾斜向切缺部LW移动。即,在以形成切缺部LW的边部成为下端侧的状态使用的情况下,从未图示的玻璃基板和上框架之间的区域渗入的水分容易集中在切缺部LW的形成区域。
其结果是,无论从未图示的玻璃基板和上框架之间的区域渗入的水分的渗入位置在哪里,都能够使渗入的水分可靠地向切缺部LW移动,因此在与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进一步减少由渗入的水分引起的显示不良,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然而,在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是在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X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一个切缺部LW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8A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X方向的端部侧形成一个切缺部LW。在该情况下,当水分渗入到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图中左侧端部时,与切缺部LW的距离变大。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3的结构中,卡定部MW的内周面相对于切缺部LW的形成位置呈锥状地形成倾斜,该倾斜的最下部为切缺部LW。因此,当渗入的水分从距离切缺部LW最远的部分到达卡定部MW后,该水分能够沿着形成在卡定部MW内壁面的锥状的倾斜容易地移动至切缺部LW,因此能够得到如前所述的效果。
另外,如图8B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X方向的端部分别形成切缺部LW。此时,例如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X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最向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侧突出,且切缺部LW的形成位置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距离最大,即,构成为形成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X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朝向图中左右的切缺部LW的锥状的倾斜。其结果是,即使在水分从距离两个切缺部LW最远的部分即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X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渗入的情况下,水分也能够沿着形成在卡定部MW的内壁面上的倾斜容易地移动至切缺部LW,因此能够得到如前所述的效果。而且,在图8B所示的结构中,例如,在以与图8A所示的切缺部LW相同的X方向宽度形成各切缺部LW的情况下,能够增大保持水分的容量,从而能够得到能够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这一特殊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模制部件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特别是,与一个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相对应的卡定部MW的放大图。其中,在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除卡定部MW的内周面的形状以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说明与一个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相对应的卡定部MW的内周面的形状。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将实施方式4的卡定部MW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卡定部MW的情况,但也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2的卡定部MW即第1卡定部MW1的内周面形状。
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4的模制部件MC中,与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相对应的切缺部LW形成为大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X方向宽度。即,在实施方式4的结构中,构成为在形成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的区域未形成向未图示的上框架侧突出的卡定部。根据该结构,在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无论从未图示的玻璃基板和上框架之间的区域渗入的水分的渗入位置在哪里,都能够在不伴有渗入的水分向X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使水分仅通过Y方向的移动而可靠地移动至切缺部LW。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与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减少由渗入的水分引起的显示不良,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然而,在将实施方式4的结构应用于实施方式2的卡定部MW的情况下,在切缺部LW的形成区域也形成有向载置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一侧突出的卡定部(第2卡定部)。因此,能够通过该第2卡定部支承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从而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玻璃基板和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GDR来支承液晶显示面板PNL,能够防止对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定部分施加伴随支承的应力。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中,说明了在显示装置的最前表面配置偏振板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在最前表面配置接触传感器等的结构。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中,说明了在液晶显示装置的3边上构成驱动电路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4边上构成驱动电路。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1~4中,构成为在配置作为驱动电路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的边部形成切缺部,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图像显示时配置其他驱动电路(例如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等)的边部成为下端侧的情况下,在该边部也形成切缺部。
以上,基于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由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本发明中所公开的上述内容应当被认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当被理解为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并且附上的权利要求书覆盖落入本发明的主旨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方式。

Claims (7)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面板;以及
框体,所述框体由下框架、模制部件及上框架构成,且以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式保护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上框架呈如下的箱体状:一方的面沿侧壁面开口,另一方的面从侧壁附近以规定量向面内方向延伸而形成与显示区域相对应的开口部,
所述模制部件具有:载置部,所述载置部与所述下框架部件一体地形成或分体地形成,且至少载置显示面板的周边部而从背面侧支承显示面板;以及卡定部,所述卡定部从所述载置部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搭载方向突出而沿所述显示面板的侧面形成,并且形成为与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面相对应,
所述模制部件的卡定部包括:第1卡定部,所述第1卡定部的、所述载置部相反侧的端头部与所述上框架的内表面抵接;以及第2卡定部,所述第2卡定部的从所述载置部的突出高度低于所述第1卡定部的突出高度,
所述第2卡定部形成于在所述显示面板中显示的图像的下部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定部的突出高度为0,即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从背面侧照射的面状的光进行调制的像素以矩阵状配置的透明基板;和配置在所述透明基板的至少3边上的驱动电路,
配置所述驱动电路的3边中的至少一个边在图像显示时成为下端侧,
所述第2卡定部至少形成于在所述图像显示时成为下端侧的配置所述驱动电路的边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在所述图像显示时成为下端侧的边部上的驱动电路从所述透明基板的外周向面内方向突出地配置,
所述卡定部沿着从所述透明基板突出的驱动电路而在内壁面上形成凹部,
所述第2卡定部按照每个所述凹部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定部以形成在内壁面上的凹部以下的宽度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的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的内壁面具有朝向所述第2卡定部的锥状的倾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隔着液晶层而相对配置的一对透明基板;以及隔着所述模制部件而配置在所述一对透明基板的背面侧、且用于照射面状的光的面状光源。
CN201310280462.9A 2012-07-03 2013-07-02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35295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9516 2012-07-03
JP2012149516A JP5950104B2 (ja) 2012-07-03 2012-07-03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29570A true CN103529570A (zh) 2014-01-22

Family

ID=49878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80462.9A Pending CN103529570A (zh) 2012-07-03 2013-07-02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16376B2 (zh)
JP (1) JP5950104B2 (zh)
CN (1) CN10352957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7160A (zh) * 2019-03-08 2021-08-20 Jvc建伍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0867A (en) * 1995-03-22 2000-02-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apparatus
CN1461965A (zh) * 2002-05-28 2003-12-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组件以及带有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070171346A1 (en) * 2006-01-25 2007-07-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ld frame,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1551539A (zh) * 2008-04-03 2009-10-07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模框架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200660A (zh) * 2010-03-24 2011-09-28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模框及使用该模框的液晶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2152B2 (ja) * 1992-09-01 2000-10-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436240B2 (ja) * 1999-07-14 2003-08-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JP2008145876A (ja) * 2006-12-12 2008-06-26 Funai Electric Co Ltd 液晶モジュール
JP5011469B2 (ja) * 2007-07-31 2012-08-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134168A (ja) * 2008-12-04 2010-06-17 Sharp Corp 薄型表示装置
JP5205287B2 (ja) * 2009-01-07 2013-06-05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451140B2 (ja) * 2009-03-31 2014-03-26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5482593B2 (ja) * 2010-09-14 2014-05-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収容ケース及び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0867A (en) * 1995-03-22 2000-02-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apparatus
CN1461965A (zh) * 2002-05-28 2003-12-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组件以及带有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070171346A1 (en) * 2006-01-25 2007-07-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ld frame,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1551539A (zh) * 2008-04-03 2009-10-07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模框架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200660A (zh) * 2010-03-24 2011-09-28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模框及使用该模框的液晶显示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7160A (zh) * 2019-03-08 2021-08-20 Jvc建伍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09717A1 (en) 2014-01-09
JP5950104B2 (ja) 2016-07-13
JP2014010433A (ja) 2014-01-20
US9116376B2 (en) 2015-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0708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7821594B2 (en) Receiving container,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thereof
US1095571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4965330B (zh) 显示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KR101152545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이 구비된 평판표시장치
KR20230008906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8072515A (ja) 表示装置
US9411193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29653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9658487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upport frame having reflective stepped portion
US8233107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50085222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7520081A (ja) 導光板、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及び端末装置
CN103529570A (zh) 显示装置
KR102329182B1 (ko) 휴대 전자 기기용 커버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 전자 기기
US9664826B2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35256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939556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hat prevent cracking of a display panel without increasing in size
JP2011082098A (ja) 有機el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212247B2 (ja) 液晶パネルの保持治具及び液晶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1144892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2123074B1 (ko) 표시장치
US11614661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120080911A (ko) 표시 장치
JP6546842B2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