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7848B - 具有整合到底板的座椅底座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及用于实现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整合到底板的座椅底座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及用于实现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17848B CN103517848B CN201280016790.1A CN201280016790A CN103517848B CN 103517848 B CN103517848 B CN 103517848B CN 201280016790 A CN201280016790 A CN 201280016790A CN 103517848 B CN103517848 B CN 1035178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supporting surface
- base plate
- adjoining edge
- seat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Arrangement of seats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 B60N2/012—The seat support being a part of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中等容量或大容量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1、1’)并涉及用于实现这样的主体(1、1’)的方法。该主体(1、1’)包括座椅底座(5、5’、55、55’)和底板(2、2’),底板(2、2’)包括用于所述座椅底座(5、5’、55、55’)的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和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升高的层。座椅底座通过模制实现并包括焊接到底板(2、2’)的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的至少第一连接边缘(53、53’)和焊接到底板(2、2’)的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的至少第二连接边缘(54、54’)。
Description
发明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造具有中等容量和/或大容量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领域。更确切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该主体具有焊接到主体自身的底板的至少座椅底座。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实现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方法。
现有技术的描述
众所周知,机动交通工具的机舱由主体和连接到主体自身的上部分的顶部件形成。主体包括底板,底板支撑机舱的内部元件,在这些内部元件中座椅用于驾驶员和用于乘客。具体地,每个座椅通常借助于连接螺钉安装在通常通过措辞“座椅底座”表示的支撑结构上。
图1示出了本领域已知类型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底板122’,座椅底座155’连接到底板122’。另一方面,图2示出了与底板122’分开的相同座椅底座155’。在连接到座椅底座155’的表面的部分中,底板122’通过加强板133’来加固。这样的加强板133’是必需的,因为每一个座椅底座155’借助于连接螺钉或螺栓连接到底板。在示出的解决方案中,如在几乎所有的已知解决方案中一样,设置了四个连接点。
加强板133’的功能明显地是局部地增加底板122’的强度和厚度,以便避免其变形和/或其下沉,这可能在座椅及其相应的座椅底座都受压时发生,例如在交通工具的制动期间发生。的确,众所周知座椅底座被检测承受至少1500kg的拉伸应力。显然,当这样的应力集中在仅仅四个连接点时,需要底板122’和加强板133’都具有相当大的厚度。虽然焊接到底板的支撑板133’的确是必需的,然而其在主体制造工艺所用的时间和金钱方面是一个限制。
另外,像通常所使用的连接系统一样,四点连接系统在交通工具行进时产生振动,尤其是如果其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行进的话。换句话说,目前所使用的这样的连接系统对于驾驶员和/或乘客来说是非常不稳定和不舒服的。
图3和4更详细地示出了本领域已知类型的座椅底座155’,类似于目前所使用的一些其它的座椅底座的该座椅底座155’由通常通过焊接彼此组装的多个元件制成。例如,在示出的情况下,座椅底座包括界定用于连接螺钉(未在附图中示出)的壳体188’的前连接部分166’和后连接部分177’。在附图中示出的座椅底座155’还包括用来连接座椅(未在附图中示出)的大体平坦的表面155’’以及横向地支撑连接部分166’和177’的一对侧翼(flank)155’’’。
从主体的制造工艺的角度来看,座椅底座155’最先被组装,然后被油漆且最后连接到底板122’,在此之后,底板122’也在独立的工艺中被油漆。从而明显地,主体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且在制造时间和费用方面深受座椅底座的结构以及不连续点连接系统(借助于螺钉的四个连接点)的存在的影响。
发明概述
根据这些考虑,本发明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允许克服上述缺点的用于商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第一个目的是提供包括可以以降低的制造费用和时间容易地组装的一个或多个座椅底座的类型的主体。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包括特别地稳定和牢固的一个或多个座椅底座的类型的用于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主体,该主体不具有主体自身的底板的加强元件。尤其,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可靠且易于用具有竞争力的费用制造的用于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
该任务和这些目的通过一种用于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获得,该主体包括座椅可以连接到的至少第一座椅底座以及界定用于所述座椅底座的至少第一支承表面和至少第二支承表面的底板。特别地,所述第二支承表面具有相对于第一支承表面升高的层(raisedcourse)。根据本发明,座椅底座通过由模制制成的中空体形成,并且包括座椅可以连接到的连接部分和从连接部分延伸的支撑部分。座椅底座包括焊接到底板的第一支承表面的第一连接边缘和焊接到底板的第二支承表面的至少第二连接边缘。
不同于传统的解决方案,根据本发明,座椅底座有利地通过模制制成并在底板自身的两个不同表面上焊接到主体的底板,一个表面具有相对于另一个表面升高的层,也就是说焊接在不同平面上。这样的解决方案允许座椅底座的极其稳定的连接,该连接不会产生振动。特别地,焊接允许座椅底座实际上整合到底板,有利地加固了该结构。同时,作用在座椅底座上的应力被有利地分布在宽的底板表面上,从而应力不被集中于有限数目的点。这样的改进的载荷分布产生了避免使用通常用来增加底板自身的强度的加强板的可能性。
本发明还涉及用来实现中等容量或大容量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实现界定用于所述座椅底座的第一支承表面和第二支承表面的底板,所述第二支承表面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表面升高的层;
-通过金属模制实现界定连接部分和支撑部分的座椅底座,座椅可以连接到该连接部分,支撑部分从所述连接部分延伸,所述座椅底座实现为使得其界定第一连接边缘和至少第二连接边缘;
-将所述第一连接边缘焊接到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一支承表面,并且将所述至少第二连接边缘焊接到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二支承表面。
附图说明
从对根据本发明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另外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仅仅是以图示的方式示出的而不是对附图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工业交通工具的已知主体的第一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主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3和4是从根据现有技术的已知座椅底座的不同视角来看的透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6示出了图5的主体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图5的主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8和9是从图5的座椅底座的不同视角来看的透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主体的侧视图;
-图12示出了图10的主体的分解视图;
-图13、14和15是从图10的主体的座椅底座的不同视角来看的透视图。
发明详述
参考图5到15,根据本发明的主体1、1’包括至少座椅底座5、5’、55、55’,座椅(在附图中未示出)可以以常见的方式连接到该座椅底座5、5’、55、55’,例如借助于连接螺钉和/或螺栓连接。主体1、1’还包括支撑座椅底座5、5’、55、55’的底板2、2’。更确切地,底板2、2’界定用于所述至少第一座椅底座5、5’、55、55’的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底板2、2’还界定用于所述座椅底座5、5’、55、55’的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升高的层。这意味着第二表面12、12’、112、112’至少部分地在与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的平面不同的平面上延伸。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大体上向上突出。
根据本发明,所述至少座椅底座5、5’、55、55’包括由模制实现的优选地由金属制成的主体。特别地,这样的主体包括连接部分51、61’和支撑部分52、52’,座椅(未在附图中示出)可以连接到连接部分51、61’,支撑部分52、52’从连接部分51、61’的至少周边部分延伸。所述支撑部分52、52’的下部分被第一连接边缘53、53’定界,第一连接边缘53、53’形成为使得其在几何上与底板2、2'的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匹配。第一座椅底座5、5’的主体还包括至少第二连接边缘54、54’,第二连接边缘54、54’形成为使得其在几何上与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匹配。措辞“其在几何上匹配”意味着其中一旦第一连接边缘53、53’停靠在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上第一连接边缘53、53’的轮廓就大体上匹配该表面自身的情况。以相同的方式,对于第二连接边缘54、54’来说,措辞“其在几何上匹配”意味着其中这样的边缘一旦停靠在第二表面12、12’、112、112’上就匹配该表面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第一连接边缘53、53’焊接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同时第二连接边缘54、54’焊接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换句话说,座椅底座5、5’被有利地实现为单一件,并且还焊接到底板2、2’的按照不同的平面延伸的两个表面。
如将从本描述的继续而变得更加清楚的,座椅底座5、5’、55、55’到底板2、2’的焊接产生了很多优势,其中第一个是应力在底板自身上的改进分布,且从而减小了传递到座椅的振动。当然,这对乘客产生了更大的舒适度。例如,激光缝焊允许压力在底板2、2’的宽表面上的分布,且避免了将应力集中在减少数目的点,如在传统解决方案中发生的。
如上文表明的,座椅底座5、5’、55、55’由单一件模制金属制成。并且该解决方案具有很多优势,其中第一个是座椅底座5、5’、55、55’以及因此的主体1、1’的制造时间和费用的降低。此外,在将座椅底座5、5’、55、55’焊接到底板之后,相同的底座5、5’、55、55’可能与主体1、1’有利地一起油漆。这样的可能性允许进一步节省处理时间和费用。
图5至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主体1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主体1的底板2以相对于对称平面200大体上对称的方式成形。特别地,底板2包括第一部分(在下文以第一横向部分21表示)、第二部分(在下文以中间部分23表示)以及第三部分(在下文以第二横向部分22表示)。中间部分23形成在两个横向部分21和22之间。第一横向部分21和第二横向部分22具有相对于对称平面200大体上对称的部分,该部分从中间部分23的相对侧延伸。
参考图5,主体1优选地包括相对于底板2的中间部分23对称地布置的两个座椅底座5、5’。底板2的第一横向部分21界定用于第一座椅底座5的第一支承表面11和第二支承表面12。以相同的方式,底板2的第二横向部分22界定用于第二座椅底座5’的第一支承表面11’和第二支承表面12’。
图6是图5的主体1的侧视图且示出了主体自身的第一横向部分21的形状。考虑到底板的对称性,下列考虑对于底板2的第二横向部分22也是有效的。
底板2的第一部分21包括第一区31(在下文表示为前区31)和大体上平坦且升高即在相对于第一区31的向上突出位置中的第二区32(在下文表示为后区32)。这意味着,相对于大体上水平的相同参考平面105,前区31在比后区的高度H2低的高度H1处延伸。底板2的第一横向部分21还包括“倾斜的”中间区33,中间区33将前区31与后区32连接并且大体上在倾斜的平面上延伸。第二区32相对于第一区32升高的位置界定了底板2下面的空间,该空间对于安置工业交通工具的前轮中的一个是有用的。
再次参考图5和6,在主体1的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表面11大体上由“倾斜的”中间区33界定,同时第二支承表面12由大体上“平坦的”后区32界定。因此,第一座椅底板5的第一连接边缘53和第二连接边缘54分别地焊接在底板2的第一横向部分21的倾斜区和“平坦的”后区上。
该技术解决方案允许应力更有效地分布在交通工具的主体1的底板2上并总体上提高第一座椅底座5的稳定性。实际上,依照平行于主体1的对称平面200的纵向方向(在图5中以102表示)定向的可能应力有利地分布在主体1的第一横向部分21的整个中间区33和整个后区32上,并且还由于底板2的部分21、22、23之间存在的连续性而部分地被中间部分23吸收。
再次参考图5和7,第一座椅底座5和第二座椅底座5’中的每一个由通过模制实现的中空体形成,且优选地具有与其他的座椅底座相同的构型。图8和9从不同的视角详细地示出了图5和7的主体1’的座椅底座5、5’的构型。为了简单起见,在继续描述时,我们将参考通过焊接连接到底板2的第一横向部分21的第一座椅底座5,但是这些考虑对于焊接到通过第二横向部分22界定的支承表面11’、12’的第二座椅底座5’也是有效的。
参考图8,第一座椅底座5的主体包括座椅(未在附图中示出)可以连接到的连接部分51。上连接表面51优选地包括用于定位座椅的固定装置的开口58和/或合适地定形的部分。这样的固定装置可以包括连接螺钉或其它功能上等同的元件。
第一座椅底座5的主体包括支撑部分52,支撑部分52从连接部分51延伸并界定第一连接边缘53(在下文中也被表示为前边缘53)和第二连接边缘54(在下文中也被表示为后边缘54)的下部分。
在示出的解决方案中,第一座椅底座5的第二连接边缘54是与第一连接边缘53连续的。换句话说,两个连接边缘53和54一起界定座椅底座5的周边连续焊接边缘。如图8和9所示,连接边缘53、54向外延伸,以便有助于支承表面11、12的焊接。
如上所述,第一连接边缘53的形状与第一横向部分21的第一表面11的形状相匹配并沿着其全部延长部焊接到这样的表面。类似地,第二连接边缘54的形状与第一横向部分21的第二连接表面12的形状相匹配并沿着其全部延长部焊接到这样的表面。
再次参考图6,可能看到第一座椅底座5的支撑部分52被成形为使得在连接边缘53、54焊接到相应的支承表面11和12之后,连接部分51布置在大体上平行于参考水平面105的平面103上。这样的解决方案允许将被安装在座椅底座上的座椅的优选水平定位。
图10和16涉及根据本发明的主体1’的替换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因为不同的底板2’的结构和不同的座椅底座55、55’的结构而不同于在图5至9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图10示出了,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主体1’的中间部分23’具有相对于两个横向部分21’、22’升高的层。措辞“升高的层”意味着中间部分23’相对于主体1’的两个横向部分21’、22’向上延伸。特别地,底板2’的中间部分23’相对于横向部分21’、22’升高,界定底板2’的上位置24,该上位置24形成这样的主体1’将安装到的工业交通工具的发动机室的一部分。
如图10和11所示,中间部分23’包括第一侧翼23’’和第二侧翼,第一侧翼23’’从第一横向部分21’延伸到上部分24,第二侧翼与第一侧翼23’’关于对称平面200对称,第二侧翼从第二横向部分22’延伸到相同的上部分24。
再次参考图10和11,主体1’包括关于底板2’的中间部分23’对称地布置的两个座椅底座55、55’。底板2’的第一横向部分21’界定用于第一座椅底座55的第一支承表面111,而底板2的中间部分23’的第一侧翼23’’界定用于相同的座椅底座55的第二支承表面112。以相同的方式,底板2’的第二横向部分22’界定用于主体1的第二座椅底座55’的第一支承表面111’,而中间部分23’的第二侧翼界定用于第二座椅底座55’的第二支承表面112’。
图13至15从主体1’的座椅底座55、55’的不同视角示出了主体1’的支撑部分62包括面向彼此的第一侧面62’和第二侧面62’’。座椅底座5的第三侧面62’’’以连续的方式从第一侧面62’和第二侧面62’’延伸。换句话说,第三侧面62’’’从一个侧面连接到第一侧面62’并从相反的侧面连接到第二侧面62’’。连接部分61大体上具有四个侧面的构型。可以看出,支撑部分62的第一侧面62’、第二侧面62’’和第三侧面62’’’从连接部分61的相应的侧面61’、61’’和61’’’延伸。特别地,可以看出,支撑部分62的侧面以渐扩的方式从连接部分61延伸,换句话说,其界定朝着连接部分61自身的锥形构型。
根据附图中示出的优选实施方式,下边缘53’沿着支撑部分62的三个侧面62’、62’’、62’’’的全部延长部以连续的方式向外延伸。如上所述,下边缘53’的形状与第一横向部分21’的第一表面111的形状匹配并沿着其全部延长部焊接到这样的表面。这样的解决方案允许增加座椅底座连接到底板2’的强度和稳定性。
特别地参考图13,可以看出,支撑部分62的第一侧面62’、同一支撑部分62的第二侧面62’’以及连接部分61的侧面界定开口部分8的边缘。开口部分8被限定在与支撑部分62的第三侧面62’’’相对的位置中。如在附图中示出的,第二连接边缘54’的边缘关于这样的开口部分8向外折叠。特别地,第一边缘54’’从支撑部分62的第一侧面62’向外突出,第二边缘54’’’从同一支撑部分62的第二侧面62’’突出并且第三边缘54’’’从连接部分61(在图15中示出)的与同一连接部分61的所述第一侧面61’’’相对的侧面61’’’’向外突出。
再次参考图13,边缘54’’、54’’’和54’’’’关于座椅底座5的中空体向外折叠,使得其大体上布置在同一平面上。再次参考图10和11,这样的边缘54’’、54’’’和54’’’’是大体上平坦形状的并在几何上与中间部分23’的第一侧翼23’’的也大体上平坦形状的支承表面112匹配。焊接部分的轮廓之间的几何匹配以及边缘54’’、54’’’和54’’’’的向外延伸使得焊接工艺变得更容易,并且提高了焊接自身的强度。
在示出的解决方案中,三个边缘54’’、54’’’和54’’’’一起界定大体上不连续的第二连接边缘54’。作为替换方案,第二连接边缘54’可以是连续的,例如总是向外延伸,但是沿着开口部分8的整个周边长度延伸。
图11是主体1’的侧视图并允许看到由底板的第一横向部分21’界定的第一支承表面的构型。考虑到底板的对称性,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下列考虑对于由底板2’的第二横向部分22’界定的支承表面111’也是有效的。
底板2’的第一部分21’的支承表面111包括第一区31’(在下文表示为前区31’)和在相对于第一区31’的升高的位置延伸的第二区32’(在下文表示为后区32’)。这意味着,相对于大体上水平的参考平面105(在图11中示出),前区31’在比后区32的高度H2低的高度H1处延伸。第一横向部分111还包括大体上沿着倾斜的平面延伸的连接前区31’与后区32’的中间区33’。第二区32’相对于第一区31’升高的位置界定了底板2’下面的空间,该空间对于安置工业交通工具的前轮中的一个是有用的。
根据优选实施方式,下边缘53’的第一段53’’焊接在第一区31’上,第二段53’’’焊接在中间区33’上并且第三段53’’’焊接在第一横向部分21’的第二区32’上。
该技术方案改进了应力在交通工具的主体1’的底板2’上的分布,并且总体上改进了第一座椅底座55的稳定性。实际上,按照平行于主体1’的对称平面200的纵向方向(在图10中以102表示)定向的可能应力有利地分布在部分21’的第一支承表面111的整个中间区33’上和整个后区32’上,并且还由于焊接到第二支承表面112’而部分地被中间区23’吸收。
再次参考图11,可以看出,支撑部分62被形成为使得在下边缘53’焊接到第一支承表面111之后,连接部分61被布置在大体上平行于参考水平面105的平面103上。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实现中等容量或大容量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1、1’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所述主体1、1’的底板2、2’通过界定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和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来实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在相对于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升高的位置延伸。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座椅底座5、5’、55、55’通过模制来实现,获得座椅可以连接到的连接部分51、61以及从所述连接部分51、61延伸的支撑部分52、62。根据本发明,第一连接边缘53、53’焊接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并且所述至少第二连接边缘53’焊接到底板2、2’的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按照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连接边缘53、53’被界定为使得其与所述底板2、2’的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匹配,且所述第二连接边缘54、54’被界定为使得其与所述底板2、2’的第二表面12、12’、112、112’匹配。
如上所述,从制造工艺的角度来看,所描述的方法允许节省时间和金钱。实际上,不同于传统的解决方案,借助于简单的模制操作来获得座椅底座。从而避免了传统的对各部分的组装,具有显著的费用节省。如上所述,座椅底座5、5’、55、55’焊接到底板2、2’使得主体1、1’特别地稳定和紧凑,允许作用在座椅底座上的应力分布在宽的底板表面上。该有利的情况还允许节约一些材料,因为底板2、2’和相同的座椅底座5、5’、55、55’两者都可以以相对有限的厚度来实现。最后,从实现主体的方法的角度来看,可能要注意,在焊接到底板之后,座椅底座和底板可以有利地一起油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具有明显的优势。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可以受到许多改变或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此外,所有的细部可以被其它的技术等价细部来替换。实际上,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尺寸和形状可以是根据现有技术和需要的任何材料以及尺寸和形状。
Claims (9)
1.一种用于中等容量或大容量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1、1’),所述主体(1、1’)包括:
-至少第一座椅底座(5、5’、55、55’);
-底板(2、2’),其包括用于所述座椅底座(5、5’、55、55’)的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和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升高的层,
其中所述座椅底座(5、5’、55、55’)包括通过模制实现的中空体,包括:
-连接部分(51、61),所述座椅能够连接到所述连接部分(51、61),
-支撑部分(52、62),其从所述连接部分(51、61)延伸,
-至少第一连接边缘(53、53’)和至少第二连接边缘(54、54’),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边缘(53、53’)焊接到所述底板(2、2’)的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且所述第二连接边缘(54、54’)焊接到所述底板(2、2’)的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边缘(53、53’)在几何上与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匹配,且其中所述第二连接边缘(54、54’)在几何上与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其中所述底板(2’)包括至少第一部分(21’)和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21’)升高的层的至少第二部分(23’),所述第二部分(23’)界定上表面(24)以及在所述第一部分(21’)和所述上表面(24)之间延伸的第一侧翼(23”),所述第一部分(21’)界定所述座椅底座(55)的所述第一连接边缘(53’)所焊接到的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所述第二部分(23’)的所述侧翼(23”)界定所述座椅底座(55)的所述第二连接边缘(54’)所焊接到的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体,其中所述底板(2’)的所述第一部分(21’)包括第一区(31’)和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区(31’)升高的位置延伸的第二区(32’),所述第一部分(21’)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区(31’)与所述第二区(32’)的中间区(33’),所述第一连接边缘(53’)包括焊接到所述第一区(31)的第一段(53”’)、焊接到所述中间区(33’)的第二段(53”’)以及焊接到所述第二区(32’)的第三段(5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其中:
-所述座椅底座(55)的所述连接部分(61)具有大体上四个侧面的构型(61’、61”、61”’、61””),并且其中:
-所述座椅底座(55)的所述支撑部分(62)包括第一侧面(62’)、面向所述第一侧面(62’)的第二侧面(62”)以及在所述第一侧面(62’)和所述第二侧面(62”)之间连续地延伸的第三侧面(62”’),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62’、62”、62”’)从具有大体上四个侧面的构型的所述连接部分(61)的相应的侧面(61’、61”、61”’、61””)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体,其中所述支撑部分(62)的所述第三侧面(62”’)以渐扩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分(61)的第三侧面(61”’)延伸,所述支撑部分(62)的所述第一侧面(62’)、所述支撑部分(62)的所述第二侧面(62”)以及所述连接部分(61)的与所述连接部分(61)的所述第三侧面(61”’)相对的侧面(61””)界定开口部分(8)的边缘,所述开口部分(8)被界定在与所述支撑部分(62)的所述第三侧面(62”’)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二连接边缘(54’)包括三个边缘(54”、54”’、54””),所述三个边缘(54”、54”’、54””)中的每一个从所述开口部分(8)的所述边缘中的一个向外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其中所述座椅底座(55)的所述支撑部分(62)被配置成使得,在所述第一连接边缘(53’)焊接到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之后,所述连接部分(61)布置在大体上平行于参考水平面(105)的平面(103)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其中所述底板(2)包括至少部分(21、22),所述至少部分(21、22)进而包括至少第一区(31)、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区(31)升高的位置延伸的第二区(3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区(31)与所述第二区(32)的中间区(33),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1’)由所述中间区界定,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2、12’)由所述第二区(32)界定。
8.一种工业交通工具,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1、1’)。
9.一种用于实现中等容量或大容量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1、1’)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实现界定用于座椅底座(5、5’、55、55’)的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和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的底板(2、2’),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升高的层;
-通过金属模制实现界定连接部分(51、61)和支撑部分(52、62)的座椅底座(5、5’、55、55’),座椅能够连接到所述连接部分(51、61),所述支撑部分(52、62)从所述连接部分(51、61)延伸,所述座椅底座(5、5’、55、55’)实现为使得其界定第一连接边缘(53、53’)和至少第二连接边缘(54、54’);
-将所述第一连接边缘(53、53’)焊接到所述底板(2、2’)的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并且将所述第二连接边缘(54、54’)焊接到所述底板(2、2’)的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边缘(53、53’)被界定为使得其与所述第一支承表面(11、11’、111、111’)匹配,且其中所述第二连接边缘(54、54’)被界定为使得其与所述第二支承表面(12、12’、112、112’)匹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1161321.2A EP2508414B1 (en) | 2011-04-06 | 2011-04-06 | Body of an industrial vehicle with seat base integrated to the floor and method for realizing a body of an industrial vehicle |
EP11161321.2 | 2011-04-06 | ||
PCT/EP2012/056318 WO2012136785A1 (en) | 2011-04-06 | 2012-04-05 | Body of an industrial vehicle with seat base integrated to the floor and method for realizing a body of an industrial vehicl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17848A CN103517848A (zh) | 2014-01-15 |
CN103517848B true CN103517848B (zh) | 2016-10-12 |
Family
ID=44478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16790.1A Active CN103517848B (zh) | 2011-04-06 | 2012-04-05 | 具有整合到底板的座椅底座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及用于实现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508414B1 (zh) |
CN (1) | CN103517848B (zh) |
AU (1) | AU2012238598B2 (zh) |
BR (1) | BR112013025747B1 (zh) |
ES (1) | ES2462003T3 (zh) |
RU (1) | RU2588629C2 (zh) |
WO (1) | WO20121367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10383B1 (fr) * | 2013-09-06 | 2017-05-05 | Plastic Omnium Cie | Planche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vec peau superieure de renfort et ouverture d'accessibilite aux corps creux |
CN106476910A (zh) * | 2016-12-20 | 2017-03-08 | 山东国金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贝壳式汽车底盘防护板 |
CN115366997B (zh) * | 2022-07-20 | 2024-01-09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后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15091A (zh) * | 2004-06-30 | 2006-01-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体结构 |
CN101578218A (zh) * | 2006-12-19 | 2009-11-11 | 陶氏环球技术公司 | 底板模块 |
CN101626919A (zh) * | 2007-03-06 | 2010-01-13 | 雷诺股份公司 | 用于固定汽车座椅的结构 |
DE102009021777A1 (de) * | 2009-05-06 | 2010-11-1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 Transportfahrzeug mit einer Bodenplatt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U602402A1 (ru) * | 1975-10-30 | 1978-03-14 |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А-7701 | Опора дл сидень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JP2010149620A (ja) * | 2008-12-24 | 2010-07-08 | Daimler Ag |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自動車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
-
2011
- 2011-04-06 EP EP11161321.2A patent/EP2508414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4-06 ES ES11161321.2T patent/ES2462003T3/es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4-05 AU AU2012238598A patent/AU2012238598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4-05 RU RU2013149278/11A patent/RU2588629C2/ru active
- 2012-04-05 WO PCT/EP2012/056318 patent/WO201213678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4-05 CN CN201280016790.1A patent/CN103517848B/zh active Active
- 2012-04-05 BR BR112013025747-4A patent/BR112013025747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15091A (zh) * | 2004-06-30 | 2006-01-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体结构 |
CN101578218A (zh) * | 2006-12-19 | 2009-11-11 | 陶氏环球技术公司 | 底板模块 |
CN101626919A (zh) * | 2007-03-06 | 2010-01-13 | 雷诺股份公司 | 用于固定汽车座椅的结构 |
DE102009021777A1 (de) * | 2009-05-06 | 2010-11-1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 Transportfahrzeug mit einer Bodenplatt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112013025747A2 (pt) | 2016-12-13 |
EP2508414B1 (en) | 2014-02-12 |
RU2013149278A (ru) | 2015-05-20 |
AU2012238598B2 (en) | 2017-03-16 |
CN103517848A (zh) | 2014-01-15 |
RU2588629C2 (ru) | 2016-07-10 |
WO2012136785A1 (en) | 2012-10-11 |
BR112013025747B1 (pt) | 2021-08-24 |
ES2462003T3 (es) | 2014-05-22 |
EP2508414A1 (en) | 2012-10-10 |
AU2012238598A1 (en) | 2013-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60950B2 (en) | Battery support and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 |
US10011307B2 (en) | Modular fender assembly | |
US20170001507A1 (en) | Underbody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00381300C (zh) | 保险杠横梁结构体 | |
CN104736418A (zh) | 用于越野车辆的模块化框架结构 | |
CN102149591B (zh) | 用于商用车车架的结构接头和形成有结构接头的车架 | |
CN103182920B (zh) | 车辆用车门 | |
US10046721B2 (en) | Vehicle sport bar with removable decorative panels | |
US10836442B1 (en) | Vehicle skid panel | |
CN103517848B (zh) | 具有整合到底板的座椅底座的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及用于实现工业交通工具的主体的方法 | |
CN103568771A (zh) | 具有用于连接后桥的位于外部的加强件的机动车车身 | |
US20120217769A1 (en) | Reinforced vehicle structure | |
JP2019089488A (ja) |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 |
US20180154718A1 (en) | Hybrid lower arm | |
CN104245417A (zh) | 用于车辆的扶手的支承结构 | |
KR20140121228A (ko) | 트럭 적재함의 플로어패널 | |
JPH0826050A (ja) | トラック用サイドガード | |
CN209972285U (zh) | 一种预制墙体运输车 | |
CN102849115B (zh) | 白车身前顶盖总成和商用车辆 | |
EP3647165A1 (en) | Chassis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 |
CN204955970U (zh) | 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 |
CN206703876U (zh) | 一种空气悬挂车轴与主梁总成 | |
CN206664728U (zh) | 汽车后地板支撑结构及汽车 | |
JP6629544B2 (ja) | パネル構造 | |
CN214729173U (zh) | 一种用于驾驶室翻转支架的新型前悬置骨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