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1268A - 串列式叶片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串列式叶片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11268A CN103511268A CN201310244550.3A CN201310244550A CN103511268A CN 103511268 A CN103511268 A CN 103511268A CN 201310244550 A CN201310244550 A CN 201310244550A CN 103511268 A CN103511268 A CN 1035112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valve
- rotor
- cylinder body
- back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串列式叶片压缩机,包括:壳体;旋转轴;缸体;与缸体配合以在壳体中形成转子室的分隔件;以及转子,每个转子具有槽,叶片可滑动地插在槽中,每个叶片和其对应槽在每个叶片和其对应槽之间形成的背压室。分隔件中的一个具有阀室,阀室与排出压力区连通并且设置有阀,阀具有可移动以关闭和打开阀室的阀构件和推压阀构件以打开阀室的推压构件。分隔件中的该一个还具有连通通道,连通通道连接至阀室并且分叉以连接至相应转子的背压室。存在于排出压力区中的制冷剂通过阀室和连通通道引进相应转子的背压室中。
Description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列式叶片压缩机。
日本未经审查的实用新型申请公开No.3-118294公开了一种串列式叶片压缩机,其中前壳体和后壳体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壳体,该壳体容置一对前缸体和后缸体。在壳体中设置有中央板、前侧板以及后侧板,中央板置于前缸体与后缸体之间,前侧板在前缸体与中央板相反一侧上安装至前缸体,后侧板在后缸体与中央板相反一侧上安装至后缸体。前侧板、前缸体以及中央板配合以限定前转子室,同时中央板、后缸体以及后侧板配合以限定后转子室。压缩机的旋转轴插入穿过前侧板、中央板以及后侧板并且由前侧板、中央板以及后侧板可旋转地支撑。
旋转室中的每个容置转子,转子固定至旋转轴用于与旋转轴一起旋转。转子具有多个径向槽,多个叶片可滑动地插在多个径向槽中。每个叶片的径向内端与其对应槽配合以在每个叶片的径向内端与其对应槽之间限定背压室。在背压室中的压力或者背压使叶片压靠缸体的内表面从而在转子室中限定压缩室。随着转子的旋转,制冷剂气体在压缩室中被压缩。
日本未经审查的实用新型申请公开No.2-64780公开了一种具有单个转子室的叶片压缩机。压缩机具有连接在背压室与排出室之间的连通通道和使连通通道打开直到排出室中的压力或者排出压力达到预定值的阀。在压缩机起动时,排出室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连通通道引进背压室中并且有助于将叶片移动成与缸体的内表面接触,由此允许压缩机的快速起动。
如果如公开文献No.2-64780中公开的阀与如公开文献No.3-118294中公开的叶片压缩机结合,那么此阀需要设置用于每个转子室,这使得部件数量增多和压缩机尺寸增大。
本发明涉及到提供一种防止部件数量增多和压缩机尺寸增大的结构的叶片压缩机。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一种串列式叶片压缩机包括:壳体;容置在壳体中的旋转轴;容置在壳体中的缸体;沿旋转轴轴向设置、并且布置在任两个相邻缸体之间和在缸体组的两侧的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与缸体配合以在壳体中形成转子室;以及容置在相应转子室中并且由旋转轴旋转的转子,所述转子各自具有槽,叶片可滑动地插在槽中,每个叶片和其对应槽在每个叶片和其对应槽之间形成背压室。分隔件中的一个具有阀室,阀室与排出压力区连通,排出压力制冷剂存在于该排出压力区处。阀室设置有阀,阀具有可移动以关闭和打开阀室的阀构件和推压阀构件以打开阀室的推压构件。分隔件中的该一个还具有连通通道,连通通道连接至阀室并且分叉以连接至相应转子的背压室。存在于排出压力区中的制冷剂通过阀构件和连通通道引进相应转子的背压室中。
从结合附图的下列说明中,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势将变得明显,附图通过示例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原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串列式叶片压缩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2为沿着图1的线II-II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3为沿着图1的线III-III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叶片压缩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叶片压缩机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图,该图示出了阀室和其相关的部件;以及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叶片压缩机的再一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图,该图示出了阀室和其相关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串列式叶片压缩机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参照图1,总体由10标记并且意在车辆中使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压缩机具有壳体11,壳体11包括圆筒形后壳体12和圆筒形前壳体13,圆筒形后壳体12在其前端处或者在图1中的左侧上具有开口,圆筒形前壳体13连接至后壳体12以关闭开口。前壳体13和后壳体12都由金属制成,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制成。壳体11在其中容置旋转轴23。后壳体12或者壳体11在其中容置多个缸体、或者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两个缸体,即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都是圆筒形形状并且也由金属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制成。第一缸体14布置在后壳体12中与前壳体13相邻的一侧上。
壳体11容置连接至第一缸体14的前端的前侧板16或者分隔件。前侧板16由金属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制成并且是圆盘的形式。
壳体11还容置中央板17和后侧板18。中央板17或者分隔件插置在第一缸体14与第二缸体15之间并且连接至第一缸体14的后端并且还连接至第二缸体15的前端。中央板17由金属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制成并且是圆盘的形式。
后侧板18或者分隔件连接至第二缸体15的后端。后侧板18由金属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制成并且是圆盘的形式。前侧板16布置在第一缸体14与中央板17相反一侧上,并且后侧板18布置在第二缸体15与中央板17相反一侧上。前侧板16、中央板17以及后侧板18沿旋转轴23轴向地设置。
前侧板16、第一缸体14以及中央板17配合以在壳体11中形成第一转子室21。中央板17、第二缸体15以及后侧板18配合以在壳体11中形成第二转子室22。
旋转轴23布置成延伸穿过前侧板16、第一缸体14、中央板17、第二缸体15以及后侧板18并且由分别地安装在前侧板16、中央板17以及后侧板18的轴向孔中的轴承B1、B2、B3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23连接至离合器K,车辆的发动机的动力通过离合器K传送至旋转轴23以使旋转轴23旋转。
第一转子室21在其中容置圆筒形第一转子31,圆筒形第一转子31固定至旋转轴23以与旋转轴23一起旋转。类似地,第二旋转室22在其中容置圆筒形第二转子32,圆筒形第二转子32固定至旋转轴23以与旋转轴23一起旋转。
参照图2,第一转子31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多个径向第一槽31A、或者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五个槽,并且多个第一叶片31B可滑动地插在第一槽31A中。每个第一槽31A延伸在第一转子31的整个轴向长度上。每个第一叶片31B的径向内端311B与其对应第一槽31A配合以在每个第一叶片31B的径向内端311B与其对应的第一槽31A之间限定第一背压室31C。在第一转子31通过旋转轴23而旋转时,第一叶片31B在其径向外端处与第一缸体14的内周表面接触,由此在第一转子室21中形成第一压缩室21A,每个第一压缩室21A由第一转子31的外周表面、第一缸体14的内周表面、任两个相邻的第一叶片31B、前侧板16以及中央板17所限定。随着第一转子31的旋转,每个第一压缩室21A的容积在吸入阶段中增大并且在压缩阶段中减小。
参照图3,第二转子32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多个径向第二槽32A,或者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五个槽,并且多个第二叶片32B可滑动地插在第二槽32A中。每个第二槽32A延伸在第二转子32的整个轴向长度上。每个第二叶片32B的径向内端321B与其对应的第二槽32A配合以在每个第二叶片32B的径向内端321B与其对应的第二槽32A之间限定第二背压室32C。在第二转子32通过旋转轴23而旋转时,第二叶片32B在其径向外端处与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接触,由此在第二转子室22中形成第二压缩室22A,每个第二压缩室22A由第二转子32的外周表面、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任两个相邻第二叶片32B、中央板17以及后侧板18所限定。随着第二转子32的旋转,每个第二压缩室22A的容积在吸入阶段中增大并且在压缩阶段中减小。
如图1中所示,前壳体13具有进口13A,进口13A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未示出)。进口13A与形成在前壳体13中的吸入空间SA连通。吸入空间SA还与形成为穿过前侧板16的吸入口16A连通。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具有分别地轴向延伸穿过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第一吸入通道14A和第二吸入通道15A。中央板17具有形成为穿过中央板17的第一连通通道17A以在第一吸入通道14A与第二吸入通道15A之间连通。第一压缩室21A在吸入阶段中通过吸入口16A和第一吸入通道14A连接至吸入空间SA,并且第二压缩室22A在吸入阶段中通过吸入口16A、第一吸入通道14A、第一连通通道17A以及第二吸入通道15A连接至吸入空间SA。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空间SA、吸入口16A、第一吸入通道14A、第一连通通道17A以及第二吸入通道15A相当于压缩机的吸入压力区,吸入压力的制冷剂气体存在于压缩机的吸入压力区处。
如图2中所示,第一缸体14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一对第一凹部14B,每个第一凹部14B延伸在第一缸体14的整个轴向长度上以在第一缸体14与后壳体12之间形成第一排出空间DA1。第一缸体14具有第一排出口14C,第一压缩室21A在排出阶段中通过第一排出口14C连接至相应的第一排出空间DA1。每个第一排出口14C通常由安装在第一排出空间DA1中的第一排出阀14V所关闭。在第一压缩室21A中压缩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一排出口14C排进第一排出空间DA1中同时推开第一排出阀14V。
如图3中所示,第二缸体15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一对第二凹部15B,每个第二凹部15B在第二缸体15的整个轴向长度上延伸以在第二缸体15与后壳体12之间形成第二排出空间DA2。第二缸体15具有第二排出口15C,第二压缩室22A在排出阶段中通过第二排出口15C连接至相应的第二排出空间DA2。每个第二排出口15C通常由安装在第二排出空间DA2中的第二排出阀15V所关闭。在第二压缩室22A中压缩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二排出口15C排进第二排出空间DA2中同时推开第二排出阀15V。如图1中所示,中央板17具有形成为穿过中央板17的第二连通通道17B以在第一排出空间DA1与第二排出空间DA2之间连通。
后壳体12具有出口12H,出口12H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后壳体12和后侧板18配合以在后壳体12与后侧板18之间形成排出室12A。排出室12A、第一转子室21以及第二转子室22沿旋转轴23轴向地设置。排出室12A装备有油分离器40以分离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润滑油。油分离器40具有圆筒形壳40A和圆筒形油分离缸40B,圆筒形壳40A保持并且固定在后壳体12与后侧板18之间,圆筒形油分离缸40B固定至壳40A的上开口端。壳40A在其下部处具有油通道40C,壳40A的内部通过油通道40C与排出室12A连通。后侧板18和壳40A具有形成为穿过后侧板18和壳40A的通道41以在第二排出空间DA2与壳40A的内部之间连通。
后侧板18具有形成为沿旋转轴23轴向地穿过后侧板18并且在下侧处与排出室12A连通的第一油供应通道181。后侧板18还具有第二油供应通道182,第二油供应通道182沿后侧板18径向延伸、与第一油供应通道181连通。
如图1和图3中所示,后侧板18具有环形第三油供应通道183,环形第三油供应通道183与第二油供应通道182连通并且在后侧板18的整个内圆周上延伸。后侧板18具有与第三油供应通道183连通并且沿旋转轴23轴向延伸的第四油供应通道184。在第二转子32旋转的同时,第四油供应通道184连接至第二背压室32C,该第二背压室32C用于当时处于压缩阶段或者排出阶段的第二压缩室22A。后侧板18在其前端表面处具有一对各自具有基本上扇形形状的第一油凹槽185。当第二转子32旋转时,第一油凹槽185连接至第二背压室32C,该第二背压室32C用于当时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二压缩室22A。第二缸体15具有通道15D,通道15D沿旋转轴23轴向延伸、与第一油供应通道181连通。
如图1中所示,中央板17具有与第二缸体15的通道15d连通并且沿旋转轴23轴向延伸的第五油供应通道171。中央板17还具有沿中央板17径向延伸的与第五油供应通道171连通的第六油供应通道172。
如图1和2中所示,中央板17具有与第六油供应通道172连通并且在中央板17的整个内圆周上延伸的环形第七油供应通道173。中央板17具有与第七油供应通道173连通并且沿旋转轴23轴向延伸的第八油供应通道174。当第一转子31旋转时,第八油供应通道174连接至第一背压室31C,该第一背压室31C用于当时处于压缩阶段或者排出阶段的第一压缩室21A。中央板17在其前端表面中具有一对第二油凹槽175,每个第二油凹槽175具有基本上扇形形状。当第一转子31旋转时,第二油凹槽175连接至第一背压室31C,该第一背压室31C用于当时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一压缩室21A。
如图1中所示,中央板17在其后端表面中具有一对第三油凹槽176,每个第三油凹槽176具有基本上扇形形状。当第二转子32旋转时,第三油凹槽176连接至第二背压室32C,该第二背压室32C用于当时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二压缩室22A。前侧板16在其后端表面中具有一对第四油凹槽161,每个第四油凹槽161具有基本上扇形形状。当第一转子31旋转时,第四油凹槽161连接至第一背压室31C,该第一背压室31C用于当时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一压缩室21A。
在前侧板16的外周表面与前壳体13的内周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S1以在吸入空间SA与第一排出空间DA1之间密封。在后侧板18的外周表面与后壳体12的内周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S2以防止制冷剂气体在后侧板18的外周表面与后壳体12的内周表面之间泄漏。此外在中央板17的外周表面与后壳体12的内周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S3以防止制冷剂气体在中央板17的外周表面与后壳体12的内周表面之间泄漏。
在中央板17的外周表面与后壳体12的内周表面之间、在第三密封件S3与第一缸体14相邻的一侧上存在第一间隙K1。第一间隙K1与第一排出空间DA1连通。而且在中央板17的外周表面与后壳体12的内周表面之间、在第三密封件S3与第二缸体15相邻的一侧上存在第二间隙K2。第二间隙K2与第二排出空间DA2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出空间DA1、第二连通通道17B、第二排出空间DA2、通道41、排出室12A、第一间隙K1以及第二间隙K2相当于压缩机的排出压力区,排出压力的制冷剂气体存在于压缩机的排出压力区处。
中央板17在其外周表面处凹进在第三密封件S3与第二缸体15相邻的一侧上的位置处由此形成阀室51。阀室51的开口覆盖有保持件52,保持件52具有孔52H,阀室51通过孔52H与第二间隙K2或者排出压力区连通。
阀室51装备有阀50。阀50具有球形阀构件53和弹簧54或者推压构件,球形阀构件53可移动地接纳在阀室51中以关闭和打开阀室51,弹簧54或者推压构件推压阀构件53以打开阀室51。阀室51具有阀座51A,阀构件53安置在阀座51A上以关闭阀室51。
中央板17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通道60A,通道60A连接至阀室51与保持件52相反一侧。通道60A分叉成两个通道,即连接至第二油凹槽175的第一支路通道61和连接至第三油凹槽176的第二支路通道62。阀室51通过通道60A、第一支路通道61以及第二油凹槽175连接至第一背压室31C。阀室51通过通道60A、第二支路通道62以及第三油凹槽176连接至第二背压室32C。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道60A、第一支路通道61、第二油凹槽175、第二支路通道62以及第三油凹槽176一起配合以用作连通通道60,连通通道60连接至阀室51并且分叉以连接至相应的第一转子31和第二转子32的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
下文中将对压缩室10的操作进行描述。在压缩室10的操作过程中,第一转子31和第二转子32通过旋转轴23而旋转由此使得外部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进口13A引进吸入空间SA,旋转轴23通过离合器K接纳来自车辆的发动机的动力而驱动旋转。制冷剂气体进一步通过吸入口16A和第一吸入通道14A引进第一压缩室21A,该第一压缩室21A当时处于吸入阶段并且其容积增大,并且制冷剂气体进一步通过吸入口16A、第一吸入通道14A、第一连通通道17A以及第二吸入通道15A引进第二压缩室22A,该第二压缩室22A当时处于吸入阶段并且其容积增大。
第一压缩室21A的容积在压缩阶段中减小,使得制冷剂气体压缩并且继而通过第一排出口14C排进第一排出空间DA1同时推开第一排出阀14V。类似地,第二压缩室22A的容积在压缩阶段中减小,使得制冷剂气体压缩并且继而通过第二排出口15C排进第二排出空间DA2同时推开第二排出阀15V。
排进第一排出空间DA1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二连通通道17B流进第二排出空间DA2中并且与通过第二排出口15C排进第二排出空间DA2中的制冷剂气体汇聚。制冷剂气体从第二排出空间DA2通过通道41流进油分离器40,在该处制冷剂气体冲击油分离器缸40B的外周表面并且朝向壳40A的下部引导,同时制冷剂气体围绕油分离器缸40B的外周表面旋绕。因此,润滑油通过离心分离与制冷剂气体分离并且收集在壳40A的底部处。润滑油通过油通道40C落进排出室12A中并且储存在其中。另一方面,已经与润滑油分离的制冷剂气体向上流进油分离器40的油分离缸40B中并且通过出口12H离开压缩机10进入外部制冷剂回路。
储存在排出室12A的底部处的润滑油通过第一油供应通道181、通道15D、第五油供应通道171、第六油供应通道172、第七油供应通道173以及第八油供应通道174供应到第一背压室31C,该第一背压室31C用于当时处于压缩阶段或者排出阶段的第一压缩室21A。此润滑油用作背压,背压使第一叶片31B压靠第一缸体14的内周表面,由此防止制冷剂气体在压缩阶段或者排出阶段中从第一压缩室21A中泄漏。
储存在排出室12A的底部处的润滑油还通过第一油供应通道181、第二油供应通道182、第三油供应通道183以及第四油供应通道184供应到第二背压室32C,该第二背压室32C用于当时处于压缩阶段或者排出阶段的第二压缩室22A。此润滑油用作背压,背压使第二叶片32B压靠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由此防止制冷剂气体在压缩阶段或者排出阶段中从第二压缩室22A中泄漏。
随着第一转子31的旋转,第一背压室31C在其一个轴向侧连接至第二油凹槽175并且在其相反轴向侧连接至第四油凹槽161,该第一背压室31C用于当时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一压缩室21A。在压缩阶段和排出阶段期间供应到第一背压室31C的润滑油流进第二油凹槽175和第四油凹槽161中,使得第一背压室31C中的压力变成低于在压缩阶段和排出阶段期间的水平。由此,第一叶片31B在吸入阶段期间比在压缩阶段和排出阶段期间更轻地压靠第一缸体14的内周表面,由此防止第一叶片31B在吸入阶段期间过度地压靠第一缸体14的内周表面。
随着第二转子32的旋转,用于当时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二背压室32C在其一个轴向侧连接至第一油凹槽185并且在其相反轴向侧连接至第三油凹槽176。在压缩阶段和排出阶段期间供应到第二背压室32C的润滑油流进第一油凹槽185和第三油凹槽176中,使得在第二背压室32C中的压力变得低于在压缩和排出阶段期间的水平。因此,第二叶片32B在吸入阶段期间比在压缩阶段和排出阶段期间更轻地压靠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由此防止第二叶片32B在吸入阶段期间过度地压靠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
在压缩机10起动时,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低并且因此在第二排出空间DA2与第二油凹槽175之间和在第二排出空间DA2与第三油凹槽176之间的压差低。在此情形下,由弹簧54推压的阀构件53抵抗第二排出室DA2中的压力保持与保持件52接触由此打开阀室51。
排进第二排出空间DA2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二间隙K2、保持件52的孔52H、阀室51、通道60A、第一支路通道61以及第二油凹槽175引进第一背压室31C中。与此同时,排进第二排出空间DA2中的制冷剂气体还通过第二间隙K2、保持件52的孔52H、阀室51、通道60A、第二支路通道62以及第三油凹槽176引进第二背压室32C中。如此引进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的制冷剂气体用作背压,该背压有助于将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移向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它们相关联的内周表面并且与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它们相关联的内周表面接触,由此允许压缩机10的快速起动。
由于在压缩机10正常操作时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高于在压缩机10起动时的压力,在第二排出空间DA2与第二油凹槽175之间和在第二排出空间DA2与第三油凹槽176之间的压差在压缩机10的正常操作过程中高于压缩机10的起动时的压差。阀构件53被第二排出空间DA2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推向阀座51A以安置在阀座51A上由此关闭阀室51。在此情形下,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通过第二油凹槽175、第一支路通道61、通道60A、第二支路通道62以及第三油凹槽176连接并且因此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中的压力变得基本上相等。这允许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均匀地压靠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它们相关联的内周表面并且由此有助于防止压缩机10由于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压靠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的不均匀所引发的振动,从而产生压缩机10的稳定操作。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提供下列优势。
(1)中央板17具有阀室51,阀室51与第二间隙K2或者排出压力区连通并且设置有阀50,阀50具有阀构件53和弹簧54,阀构件53用以关闭和打开阀室51,弹簧54推压阀构件53以打开阀室51。另外,中央板17具有连通通道60,连通通道60连接至阀室51并且分叉以连接至相应的第一转子31和第二转子32的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存在于第二间隙K2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阀室51和连通通道60引进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由弹簧54推压的阀构件53构造成使得在压缩机10的起动时抵抗第二间隙K2中的压力以打开阀室51,使得存在于第二间隙K2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阀室51和连通通道60引进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在压缩机10的起动时仅通过单个阀50能够容易地移向相应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因此,不需要提供用于相应第一转子室21和第二转子室22的多个这种阀,这有助于防止部件的数量和压缩机10的尺寸的增大。
(2)与阀室设置在后侧板18中的情形相比,在中央板17中设置这种阀室51易于使两个不同流动路径——一为在排出压力区与第一背压室31C之间而另一为在排出压力区与第二背压室32C之间——具有基本上相同长度。此构型易于使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在压缩机10的起动之后在基本上相同的时间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压力。
在压缩机10的起动时,由供应至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的润滑油提供的背压不足以使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紧紧地压靠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因此,第一叶片31B、第二叶片32B交替地移动成与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重复地接触或者分开,由此使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颤动。
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构型使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易于在基本上相同的时间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压力。这有助于防止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在压缩机10的起动时颤动并且因此使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易于以基本上相同的正时移向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由此允许压缩机10的快速起动。
(3)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通过第二油凹槽175、第一支路通道61、通道60A、第二支路通道62以及第三油凹槽176连接并且因此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中的压力变成基本上相等。这允许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均匀地压靠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它们相关联的内周表面并且因此有助于防止压缩机10由于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压靠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的不均匀所引发的振动,从而产生压缩机10的稳定操作。
(4)由弹簧54推压以打开阀室51的阀构件53可移动成与安装在阀室51中的保持件52接触。将中央板17安装在后壳体12中的适当位置的过程中,保持件52用来防止由弹簧54推压的阀构件53移出阀室51,由此便于压缩机10的组装。
(5)排出室12A、第一转子室21以及第二转子室22沿旋转轴23轴向地设置。在此情形下,如果两个阀例如50设置用于相应的第一转子室21和第二转子室22,那么阀中的一个比其它阀更靠近排出室12A。这使排出阀12A中的制冷剂气体以不同的正时通过相应阀引进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并且由此使得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以不同的正时移向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但是,阀50和其相关的连通通道60设置在中央板17中的本实施方式允许在排出室12A与第一背压室31C之间和在排出室12A与第二背压室32C之间的两流动路径基本上具有相同长度。这防止排出室12A中的制冷剂气体以不同的正时引进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中。
如下文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多种不同方式进行修改。
可以如此进行修改,如图4中所示,后侧板18在其与排出室12A相邻的一侧具有凹部72并且此凹部72与油分离器40(图1)的壳40A的侧壁401A配合以限定阀室71。阀室71与排出室12A连通并且装备有具有阀构件53和弹簧54的上文所述的阀50。可移动为与壳40A的侧壁401A接触的阀构件53被防止移出阀室71。
后侧板18具有提供在阀室71与第一油凹槽185之间的流体连通的第一通道81并且也具有第二通道82,第二通道82在其一端处与第一通道81连通并且在其另一端处敞开在后侧板18的前端表面处。第二缸体15具有第三通道83,第三通道83在其一端处与第二通道82的另一端连通并且在其另一端处敞开在第二缸体15的前端表面上。中央板17具有第四通道84,第四通道84在其一端处与第三通道83的另一端连通并且第四通道84在其另一端处与第二油凹槽175连通。
阀室71通过第一通道81、第二通道82、第三通道83、第四通道84以及第二油凹槽175连接至第一背压室31C。阀室71通过第一通道81和第一油凹槽185连接至第二背压室32C。在图4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81、第二通道82、第三通道83、第四通道84、第一油凹槽185以及第二油凹槽175一起配合以用作连通通道80,连通通道80连接至阀室71并且分叉成连接至相应的第一转子31和第二转子32的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
在压缩机10的起动时,处于排出室12A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阀室71、第一通道81、第二通道82、第三通道83、第四通道84以及第二油凹槽175引进第一背压室31C中。与此同时,处于排出室12A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阀室71、第一通道81以及第一油凹槽185引进第二背压室32C中。如此引进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中的制冷剂气体用作背压,该背压有助于将第一叶片31B和第二叶片32B移向其相关联的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并且与其相关联的第一缸体14和第二缸体15的内周表面接触,由此允许压缩机10的快速起动。
可以如此进行修改,如图5中所示,中央板17在其与第二缸体15相邻的一侧上具有凹部92,凹部92与第二缸体15的前端配合以限定阀室91。由弹簧54推压并且可移动成与第二缸体15的前端接触的阀构件53被防止移出阀室91。此构型不需要用于防止阀构件53移出阀室91的额外构件,这使得部件数量减小。
可以如此进行修改,如图6中所示,中央板17具有支路通道99A,支路通道99A沿旋转轴23轴向延伸并且支路通道99A在其一端处连接至第二油凹槽175并且在其另一端处连接至第三油凹槽176。通道60A在其与阀室51相反一侧上连接至支路通道99A。阀室51通过通道60A、支路通道99A以及第二油凹槽175连接至第一背压室31C。阀室51通过通道60A、支路通道99A以及第三油凹槽176连接至第二背压室32C。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通道60A、支路通道99A、第二油凹槽175和第三油凹槽176一起配合以用作连通通道99,连通通道99连接至阀室51并且分叉以连接至相应的第一转子31和第二转子32的第一背压室31C和第二背压室32C。
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压缩机可以按需要省略保持件52。在此情形下,由弹簧54推压的阀构件53构造成使得抵抗第二排出空间DA2中的压力而与后壳体12的内周表面接触,由此打开阀室51。
阀室51仅需要与排出压力区例如与第二连通通道17B连通。
阀元件53可以是除了球形以外的例如平面的任一适当形状。
可以如此进行修改,壳体11在其中容置沿旋转轴23轴向布置的三个或者更多个缸体和其相关联的多个分隔件。分隔件布置在任两个相邻的缸体之间和在该缸体组的两侧上。分隔件与缸体配合以在壳体中形成多个转子室,每个转子室容置转子。
Claims (4)
1.一种串列式叶片压缩机,包括:
壳体;
容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旋转轴;
容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缸体;
沿所述旋转轴轴向设置、并且布置在任两个相邻缸体之间和在缸体组的两侧的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与所述缸体配合以在所述壳体中形成转子室;以及
容置在相应的所述转子室中并且由所述旋转轴旋转的转子,所述转子各自具有槽,在所述槽中可滑动地插入有叶片,每个叶片与其对应槽在它们之间形成背压室,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件中的一个具有阀室,所述阀室与存在有排出压力制冷剂的排出压力区连通,
所述阀室设置有阀,所述阀具有阀构件和推压构件,所述阀构件能够移动以关闭和打开所述阀室,所述推压构件推压所述阀构件以打开所述阀室,
所述分隔件中的所述一个还具有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连接至所述阀室并且分叉以连接至相应的所述转子的所述背压室,以及
存在于所述排出压力区中的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阀室和所述连通通道引进相应的所述转子的所述背压室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列式叶片压缩机,其中,所述阀室设置在布置于相邻缸体之间的分隔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串列式叶片压缩机,其中,由所述推压构件推压以打开所述阀室的所述阀构件能够移动成与安装在所述阀室中的保持件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串列式叶片压缩机,其中,在所述壳体中具有排出室,所述排出室对应于所述排出压力区,并且所述排出室和所述转子室沿所述旋转轴轴向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38721 | 2012-06-20 | ||
JP2012138721A JP5708571B2 (ja) | 2012-06-20 | 2012-06-20 | タンデム式ベーン型圧縮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11268A true CN103511268A (zh) | 2014-01-15 |
CN103511268B CN103511268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49894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4455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1268B (zh) | 2012-06-20 | 2013-06-19 | 串列式叶片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708571B2 (zh) |
CN (1) | CN103511268B (zh) |
BR (1) | BR102013015326A2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69527A (zh) * | 2016-03-31 | 2017-10-20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叶片式压缩机 |
CN109578277A (zh) * | 2017-09-29 | 2019-04-05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叶片型压缩机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64780U (zh) * | 1988-11-04 | 1990-05-15 | ||
JPH03118294U (zh) * | 1990-03-20 | 1991-12-06 | ||
JPH0431687A (ja) * | 1990-05-28 | 1992-02-03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駆動式熱ポンプ装置 |
JP2006291970A (ja) * | 2006-06-26 | 2006-10-2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多段圧縮式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
CN101842596A (zh) * | 2007-11-08 | 2010-09-2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两级旋转式压缩机 |
CN102132046A (zh) * | 2008-08-29 | 2011-07-20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密闭型压缩机、双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60709B2 (ja) * | 2008-08-29 | 2013-12-04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密閉型圧縮機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2012
- 2012-06-20 JP JP2012138721A patent/JP570857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6-18 BR BRBR102013015326-5A patent/BR102013015326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3-06-19 CN CN201310244550.3A patent/CN10351126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64780U (zh) * | 1988-11-04 | 1990-05-15 | ||
JPH03118294U (zh) * | 1990-03-20 | 1991-12-06 | ||
JPH0431687A (ja) * | 1990-05-28 | 1992-02-03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駆動式熱ポンプ装置 |
JP2006291970A (ja) * | 2006-06-26 | 2006-10-2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多段圧縮式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
CN101842596A (zh) * | 2007-11-08 | 2010-09-2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两级旋转式压缩机 |
CN102132046A (zh) * | 2008-08-29 | 2011-07-20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密闭型压缩机、双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69527A (zh) * | 2016-03-31 | 2017-10-20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叶片式压缩机 |
CN107269527B (zh) * | 2016-03-31 | 2019-04-02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叶片式压缩机 |
CN109578277A (zh) * | 2017-09-29 | 2019-04-05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叶片型压缩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01710A (ja) | 2014-01-09 |
CN103511268B (zh) | 2017-04-12 |
BR102013015326A2 (pt) | 2015-08-11 |
JP5708571B2 (ja) | 2015-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679441B1 (en) | Scroll compressor | |
US9784273B2 (en) | Gas compressor having block and pressure supply parts communicating with backpressure space | |
CN105697369B (zh) | 涡旋式压缩机 | |
CN104061158A (zh) | 涡旋压缩机 | |
CN101925744B (zh) | 旋转式流体机械 | |
US9169835B2 (en) | Piston-type compressor | |
CN104471250A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CN101463820B (zh) | 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 | |
CN103362806A (zh) | 旋转叶片式压缩机 | |
CN102374156A (zh) | 压缩机 | |
CN103511268A (zh) | 串列式叶片压缩机 | |
CN101776078A (zh) | 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及其转子压缩机单元 | |
WO2016190380A1 (ja) | 圧縮機 | |
CN104389790B (zh) | 低背压压缩机 | |
CN110573741A (zh) | 内部中压型二级压缩压缩机 | |
CN105805014B (zh) | 多缸旋转压缩机 | |
CN105683577B (zh) | 涡旋型流体设备 | |
CN107269527B (zh) | 叶片式压缩机 | |
CN108506210B (zh) | 叶片型压缩机 | |
CN103511255B (zh) |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 |
CN201513346U (zh) | 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及其转子压缩机单元 | |
CN210290041U (zh) | 带有高压腔双通道后盖的变排量压缩机 | |
CN203272143U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CN201714670U (zh) | 压缩机的油路密封结构 | |
JP5781355B2 (ja) | 密閉型ロータリ圧縮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