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3568A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3568A
CN103503568A CN201280020976.4A CN201280020976A CN103503568A CN 103503568 A CN103503568 A CN 103503568A CN 201280020976 A CN201280020976 A CN 201280020976A CN 103503568 A CN103503568 A CN 1035035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ndering index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component temperature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olour rend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09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保田浩史
若鲁克帝章齐
辻博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03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5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04Personal or domestic articles
    • F21V33/0024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10K50/13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with spacer layers between the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31/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not provided for in codes F21W2102/00-F21W2121/00
    • F21W2131/30Lighting for domestic or personal use
    • F21W2131/305Lighting for domestic or personal use for refrigera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27Combination of fluorescent and phosphorescent emission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合于高温下的食品照明和室温下的室内照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以下特征:在5℃到6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存在于15℃到35℃的范围内;并且在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高于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的温度范围内。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器具以及包括照明器具的食品贮藏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诸如能够使用低电压在高亮度下进行表面发射的原因,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可用作平板显示器、用于液晶显示设备的背光、用于照明的光源等的下一代光源备受关注。
专利文献1公开了传统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一个示例。在这个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发光层由空穴传输发光层(其中添加有第一荧光材料的空穴传输材料用作基体)和电子传输发光层(其中添加有第二荧光材料的电子传输材料用作基体)构成。使空穴传输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发光层同时发射光,使得从这些发光层发出的光的颜色被感知为混合颜色,且空穴传输发光层的第一荧光材料和电子传输发光层的第二荧光材料分别由两种或多种荧光材料制成,使得具有从空穴传输发光层发出的颜色的光的发射光谱与具有从电子传输发光层发出的颜色的光的发射光谱大致相同。固态的这两种或多种荧光材料的荧光峰值波长彼此不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是从防止所发射的光的颜色的色度变化的角度提出的,该色度变化伴随着施加的电流量或所经历的发射时间的变化。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3589960B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本发明人最近关注并研究了当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应用于照明用途时照明器具所使用的温度环境与待照射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问题。
例如,为了在商店显示或贮藏食品、煮熟的菜肴等,食品贮藏设备,例如能够在大约60℃的高温下贮藏食品等的陈列柜等用于抑制细菌生长和防止食品中毒的目的。具有高特定的特殊显色指数的光源在该食品贮藏设备中用作照明,以便增强用于销售的食品等的外观。另一方面,具有高一般显色指数的光源对室内照明是优选的。
传统上,荧光灯主要用作这样的光源。然而,荧光灯的发射光谱的宽度窄,且因此难以获得各种显色特性。因此,已经开发出具有不同的显色特性的荧光灯用于食品贮藏设备中的照明用途和室内照明用途。因此,存在的问题在于难以减少光源的成本。此外,由于荧光灯的一般显色指数的值在大约80是较低的,无法充分改善照明目标在食品贮藏设备中的照明用途或室内照明用途中的外观。
鉴于此,如果可以获得具有能够改善高温下的食品外观的显色特性和室温下的高一般显色指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则不需要根据照明目的而改变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设计。因此,可以以低成本获得高度通用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从这样的角度设计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根据上述情况作出本发明,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合于高温下的食品照明和室温下的室内照明两者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器具,以及提供包括照明器具并能够在高温下贮藏食品和增强食品外观的食品贮藏设备。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以下特征:在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存在于15℃到35℃的范围内;并且在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高于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的温度范围内。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在从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所述显色指数R8、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4和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随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在从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所述显色指数R8和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中的至少一个随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在60℃的元件温度时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处于在25℃的元件温度时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的1.2到1.9倍的范围内。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在5℃到6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4和R15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落入40℃到60℃的范围内。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关于在与构成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多个层被叠置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颜色的u'、v'色度图(CIE1976UCS色度图)中的u'、v'值,u'值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增加更多,而v'值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减小更多。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光的色温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低。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允许在60℃和25℃的元件温度时的电流密度具有相同值所必需的施加电压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低。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对于0℃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8、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4和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在1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具有其最大值。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在0℃到3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一般显色指数Ra、特殊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满足其最小值与其最大值的比例等于0.8或更大的条件,且其值等于70或更大。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在0℃到3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特殊显色指数R9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的比例等于0.75或更大,且具有等于40或更大的值。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关于在与构成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多个层被叠置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颜色u'、v'色度图中的u'、v'值,u'值和v'值在元件温度是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大。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光的色温在元件温度是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低。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多个发光层。多个发光层中的至少一个发光层包含磷光掺杂剂。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设计成发射所述红色区中的光的红色区发光层和设计成发射所述绿色区中的光的绿色区发光层。绿色区发光层布置在红色区发射层上并包含磷光掺杂剂。红色区发光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绿色区发光层的厚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红色区发光层的厚度与绿色区发光层的厚度的比率在2到15%的范围内。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方面,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插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之间的中间层。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器具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食品贮藏设备包括配置成贮藏食品的贮藏器具和配置成照射贮藏器具的内部的照明器具。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适合于高温下的食品照明和室温下的室内照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器具。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包括照明器具并且能够在高温下贮藏食品和增强食品外观的食品贮藏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层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绿色磷光掺杂剂和绿色荧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的温度依赖性的一个实例的曲线图;
图3是示出估计是高温下绿色区中出现发射强度的下降的原因的机理的估计机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照明器具的横截面图;
图5是照明器具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示出照明器具中的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食品贮藏设备的一个实例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在各种元件温度下荧光和磷光发光层的发射强度的相对值的实例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在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X的峰位置的45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Y的峰位置的56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Z的峰位置的600nm和对应于位于峰之间的谷位置的500nm的波长处,本发明的第一示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射强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从第一示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绿光和红光的峰强度的温度依赖性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从第一示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绿色峰强度与一般显色指数Ra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12是示出在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X的峰位置的45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Y的峰位置的56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Z的峰位置的616nm和对应于位于峰之间的谷位置的500nm的波长处,本发明的第二示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射强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13是示出从第三示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绿光和红光的峰强度的温度依赖性的曲线图;
图14是示出在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X的峰位置的45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Y的峰位置的56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Z的峰位置的616nm和对应于位于峰之间的谷位置的500nm的波长处,本发明的第二示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射强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图;以及
图15是示出从第三示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绿光和红光的峰强度的温度依赖性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的一个示例。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被定义为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1、第二发光单元12以及夹置在第一发光单元11和第二发光单元12之间的中间层13的多单元元件。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具有依次叠置衬底14、第一电极15、第一发光单元11、中间层13、第二发光单元12和第二电极16的结构。
优选地,衬底14是透光的(透明或半透明的)。衬底14可以是无色的且透明的或稍微带色的。衬底14可具有毛玻璃表面。
用于衬底14的材料的示例包括透明玻璃例如碱石灰玻璃和无碱玻璃;以及塑料例如聚酯树脂、聚烯烃树脂、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和基于氟的树脂。衬底14的形状可以是膜状形状或板状形状。
还优选地,衬底14具有光漫射效应。这个衬底14的结构的示例包括包含基质相和分散在这一基质相中并具有与基质相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的颗粒、粉末、气泡等的结构;用于改善光漫射的成形处理在表面上被执行的结构;以及光散射膜或微透镜膜布置在衬底的表面上以便改善光漫射的结构。
在衬底14不必透射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情况下,衬底14不需要是透光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衬底14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该元件不失去发射特性、寿命特性等。然而优选地,从抑制元件中的温度升高的角度,衬底14由具有高导热率的材料,例如由铝制成的金属箔形成。
第一电极15用作阳极。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阳极是用于将空穴注入发光层2中的电极。优选地,第一电极15由具有大功函数的材料例如金属、合金、导电化合物或其混合物形成。特别是,优选地,第一电极15由具有4eV或更大的功函数的材料形成。换句话说,优选地,第一电极15的功函数大于或等于4eV。用于形成这一第一电极15的材料的示例包括诸如ITO(锡铟氧化物)、SnO2、ZnO和IZO(铟锌氧化物)的金属氧化物。第一电极15可以使用这些材料以适当的方法例如真空气相沉积、溅射或涂覆来形成。在第一电极15透射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情况下,优选地,第一电极15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70%,且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此外,优选地,第一电极15的方块电阻小于或等于几百Ω/□,且特别优选地小于或等于100Ω/□。第一电极15的厚度被适当地选择,使得诸如第一电极15的透光率和方块电阻的特性大致是所需值。虽然第一电极15的有利厚度取决于构成第一电极15的材料而改变,第一电极15的厚度可被选择为小于或等于500nm,且优选地在10nm到200nm的范围内选择。
优选地,空穴注入层布置在第一电极15上,以便在降低的电压下将空穴从第一电极15注入到发光层2中。用于形成空穴注入层的材料的示例包括导电聚合物,例如PEDOT/PSS或聚苯胺、掺杂有任何受体等的导电聚合物、以及具有导电性和透光特性的材料,例如碳纳米管、CuPc(铜酞菁)、MTDATA[4,4',4''-三(3-phenylphenylamino)三-苯胺]、TiOPC(钛氧基-酞菁)和非晶碳。在空穴注入层由例如导电聚合物形成的情况下,导电聚合物被处理成墨形式,且接着使用方法例如涂覆或印刷而形成膜,以形成空穴注入层。在空穴注入层由例如低分子有机材料或无机物质形成的情况下,空穴注入层使用真空气相沉积方法等来形成。
第二电极16用作阴极。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阴极是用于将电子注入发光层2中的电极。优选地,第二电极16由具有小功函数的材料,例如金属、合金、导电化合物或其混合物形成。特别是,优选地,第二电极16由具有5eV或更小的功函数的材料形成。换句话说,优选地,第二电极16的功函数小于或等于5eV。用于形成这样的第二电极16的材料的示例包括Al、Ag和MgAg。第二电极16可以由Al/Al2O3混合物等形成。在第二电极16透射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情况下,优选地,第二电极16由多层构成,且多层的一部分由ITO、IZO等为代表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第二电极16可以使用这些材料以适当的方法例如真空气相沉积或溅射来形成。在第一电极15透射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情况下,优选地,第二电极16的透光率是10%或更小。然而,在第二电极16透射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情况下,优选地,第二电极16的透光率是70%或更大。第二电极16的厚度被适当地选择,使得诸如第二电极16的透光率和方块电阻的特性大致是所需值。虽然第二电极16的有利厚度取决于构成第二电极16的材料而改变,第二电极16的厚度可被选择为小于或等于500nm,且优选地在20nm到200nm的范围内选择。
优选地,空穴注入层布置在第二电极16上,以便在降低的电压下将电子从第二电极16注入到发光层2中。用于形成电子注入层的材料的示例包括碱金属、碱金属卤化物、碱金属氧化物、碱金属碳酸盐、碱土金属和包括这些金属的合金。其中的特定实例包括钠、钠钾合金、锂、氟化锂、Li2O、Li2CO3、镁、MgO、镁铟混合物、铝锂合金和Al/LiF混合物。电子注入层可由掺杂有碱金属例如锂、纳、铯或钙、碱土金属等的有机层形成。
第一发光单元11包括发光层2。第一发光单元11在必要时还可包括空穴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等。第二发光单元12也包括发光层2。第二发光单元12在必要时还可包括空穴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等。每个发光单元具有例如空穴传输层3/一个或多个发光层2/电子传输层4的分层结构。
在这个方面,第一发光单元11包括作为发光层2的蓝色区发光层21和产生荧光的绿色区发光层22(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蓝色区发光层21用作设计成发射蓝光的发光层2,且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用作设计成发射绿光的发光层2。另一方面,第二发光单元12包括作为发光层2的红色区发光层23和表现出磷光的绿色区发光层24(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红色区发光层23用作设计成发射红光的发光层2,且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用作设计成发射绿光的发光层2。
每个发光层2可由掺杂有发光有机物质(掺杂剂)的有机材料(基质材料)形成。
从电子传输材料、空穴传输材料以及电子传输和空穴传输材料选择的任何材料可用作基质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可彼此一起用作基质材料。基质材料可形成为具有在发光层2内部的浓度梯度。例如,发光层2可形成为使得随着离第一电极15的距离在发光层2内部减小时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且随着离第二电极16的距离减小时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对用作基质材料的电子传输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空穴传输材料可适当地选自可构成以后描述的空穴传输层3的材料。此外,电子传输材料可适当地选自可构成以后描述的电子传输层4的材料。
构成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的基质材料的实例包括Alq3(三-(8-氧代喹啉)铝(III))、ADN和BDAF。在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中的荧光掺杂剂的实例包括C545T(香豆素C545T、10-2-(苯并噻唑基)-2,3,6,7-四氢-1,1,7,7-四甲基-1H,5H,11H-(1)苯并吡喃酮并(benzopyropyrano)(6,7,-8-ij)喹嗪-11-酮))、DMQA、香豆素6和红荧烯。优选地,第一绿色发光区22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在1到20%质量比的范围内。
构成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基质材料的实例包括CBP、CzTT、TCTA、mCP和CDBP。在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磷光掺杂剂的实例包括Ir(ppy)3(fac-三)(2-苯基吡啶)铱)、Ir(ppy)2(acac)和Ir(mppy)3。优选地,在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在1到40%质量比的范围内。
构成红色区发光层23的基质材料的实例包括CBP(4,4'-N,N'-二咔唑联苯)、CzTT、TCTA、mCP和CDBP。在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实例包括Btp2Ir(acac)(双-(3-(2-(2-吡啶基)苯并噻吩基)单-乙酰丙酮酸)铱(III))、Bt2Ir(acac)和PtOEP。优选地,在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在1到40%质量比的范围内。
构成蓝色区发光层21的基质材料的实例包括TBADN(2-叔丁基-9,10-二(2-萘基)蒽)、AND和BDAF。在蓝色区发光层21中的掺杂剂的实例包括TBP(1-叔丁基-二萘嵌苯)、BczVBi和二萘嵌苯。电荷传输促进掺杂剂的实例包括NPD(4,4'-双[N-(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TPD(N,N'-双(3-甲苯基)-(1,1'-联苯)-4,4'-二胺)和螺旋-TAD。优选地,在蓝色区发光层21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在1到30%质量比的范围内。
每个发光层2可使用适当的方法形成,方法的实例包括干法工艺,例如真空气相沉积或迁移以及湿法工艺,例如旋涂、喷涂、染料涂覆或凹板印刷。
构成空穴传输层3的材料(空穴传输材料)适当地选自具有空穴传输特性的一组化合物。优选地,空穴传输材料是具有供给电子的特性并在经历由于电子供给造成的自由基阳离子化时是稳定的化合物。空穴传输材料的实例包括:基于三芳香胺的化合物、包含咔唑基团的胺化合物、包含芴衍生物的胺化合物以及星爆(starburst)胺(m-MTDATA),其代表性实例包括聚苯胺、4,4’-双[N-(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α-NPD)、N,N’-双(3-甲苯基)-(1,1’-联苯)-4,4’-二胺(TPD)、2-TNATA、4,4’-4”-三(N-(3-甲苯基)N-苯氨基)三苯胺(MTDATA)、4,4’-N,N’-二咔唑联苯(CBP)、螺旋-NPD、螺旋-TPD、螺旋-TAD和TNB;以及1-TMATA、2-TNATA、p-PMTDATA、TFATA等作为基于TDATA的材料,但其实例不限于这些,且可以使用通常已知的任何空穴传输材料。空穴传输层3可使用适当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来形成。
优选地,用于形成电子传输层4的材料(电子传输材料)是具有能够传输电子、可接受从第二电极16注入的电子并对发光层2产生优良的电子注入影响和此外防止空穴到电子传输层4的运动且从薄膜可成形性方面来说是优良的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的实例包括Alq3、噁二唑衍生物、星爆噁二唑、三唑衍生物、苯基喹喔啉衍生物和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电子传输材料的特定示例包括芴、红菲咯啉、浴铜灵、蒽醌二甲烷、二苯酚合苯醌、噁唑、噁二唑、三唑、咪唑、蒽醌二甲烷、4,4'-N,N'-二咔唑联苯(CBP)等和其化合物、金属-络合化合物和包含氮的五元环衍生物。具体地,金属-络合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三(8-羟基喹啉)铝、三(2-甲基-8-羟基喹啉)铝、三(8-羟基喹啉)镓、双(10-羟基苯并[h]喹啉)铍、二(10-羟基苯并[h]喹啉)锌、双(2-甲基-8-喹啉)(邻苯甲酚)镓、双(2-甲基-8-喹啉)(1-萘酚)铝和双(2-甲基-8-喹啉)-4-苯基苯酚,但不限于此。含氮五元环衍生物的优选实例包括噁唑、噻唑、噁二唑、噻二唑和三唑衍生物,且其特定实例包括2,5-双(1-苯基)-1,3,4-噁唑、2,5-双(1-苯基)-1,3,4-噻唑、2,5-双(1-苯基)-1,3,4-噁二唑、2-(4'-叔丁基苯基)-5-(4"-联苯)1,3,4-噁二唑、2,5-双(1-萘基)-1,3,4-噁二唑、1,4-双[2-(5-苯基噻二唑)]苯、2,5-双(1-萘基)-1,3,4-三唑和3-(4-联苯)-4-苯基-5-(4-叔丁基苯基)-1,2,4-三唑,但不限于此。电子传输材料的实例包括用于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聚合物材料。该聚合物材料的实例包括聚对苯撑乙烯及其衍生物以及芴及其衍生物。对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且例如它被形成为具有在10到300nm的范围内的厚度。电子传输层4可通过适当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法来形成。
中间层13提供串联地电连接两个发光单元的功能。优选地,中间层13具有高透明度,且是高度热和电稳定的。中间层13可由一层形成,该层形成等电位表面、电荷生成层等。形成等电位表面、电荷生成层的一层的材料的实例包括:例如Ag、Au或Al的金属的薄膜;例如氧化钒、氧化钼、氧化铼和氧化钨的金属氧化物;例如ITO、IZO、AZO、GZO、ATO或SnO2的透明导电膜;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所谓的层积体;金属薄膜或透明导电膜的层积体、以及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中的任一个或两个;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混合物;以及金属以及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中的任一个的混合物。对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没有特别的限制,且在必要时可使用所选择的任何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可由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形成。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可以是有机材料和金属的混合物;有机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的组合;或有机材料和有机受体/供体材料或无机受体/供体材料的组合。中间层13可以由BCP:Li、ITO、NPD:MoO3、Liq:Al等形成。BCP表示2,9-二甲基-4,7-联苯-1,10-菲咯啉。例如,中间层13可具有通过将由BCP:Li制成的第一层布置在阳极侧并将由ITO制成的第二层布置在阴极侧而得到的两层配置。优选地,中间层13具有例如Alq3/Li2O/HAT-CN6、Alq3/Li2O或Alq3/Li2O/Alq3/HAT-CN6的层结构。
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具有以下特征:在5℃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内,一般显色指数Ra为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15℃或更大到35℃或更小的范围内。虽然室温通常在大约20℃(被称为标准室温)是令人舒适的,但其在一天中波动并且也随着季节而波动。因为房间中有具有各种颜色的物体,使用一般显色特性来讨论在室内照明中的显色特性是适当的。如果一般显色指数Ra为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如在本实施例中的在15℃或更大到35℃或更小的范围内,则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应用于室内照明用途的情况下,从早晨(在此期间,室温低)到白天(在此期间,温度增加)存在显色特性的绝对波动范围的降低。因此,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物体看起来更好。特别优选地,考虑到元件温度由于在被驱动时产生的热而从室温升高的事实,一般显色指数Ra为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是25℃或接近25℃。
本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在室温下实现高的一般显色指数Ra。然而,由于如上所述产生的热,元件温度变得比环境温度高。例如,在元件温度比环境温度高5℃且对应于室温的温度是10℃到30℃的情况下,元件温度只需要是15℃到35℃。此外,因为人感到舒服时的温度是大约20℃,元件温度是25℃是进一步理想地合乎需要的。
另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在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显色指数R8(紫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落在包括比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的温度的范围内。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具有这样的显色特性,则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包括煮熟的菜肴)在高温下看起来更好。
[第一方面]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第一方面中,优选地,在从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显色指数R8(紫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具有这样的显色特性,则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包括煮熟的菜肴)在高温下看起来更好。
使用显色指数和特殊显色指数评估显色特性(其中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是光源)是基于JIS Z8726。
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影响微红食品例如肉和西红柿的外观。如果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包括比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的温度的范围内,则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中的至少一个值在室温到60℃的温度范围内增加。因此,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微红食品在高温下看上去更好。特别是,优选地,显色指数R8(紫红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两者都在包括比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的温度的范围内。
此外,在从60℃到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如果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中的至少一个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则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中的至少一个值在高温(大约60℃)时最高。因此,微红食品的外观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优选地,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两者都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此外,优选地,在60℃的元件温度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在25℃的元件温度的情况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的1.2到1.9倍(含)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在25℃左右的室内照明的情况下,由光照射的对象的微红颜色没有被过分加重,且微红食品在高温下看起来更好。例如,优选地,R9在25℃的元件温度下大约为50,且在60℃的元件温度下大约为70。在60℃的元件温度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是在25℃的元件温度的情况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的1.2倍或更大,且从而对象的微红颜色在高温下充分加重。此外,在一般显色特性在室内照明时高的情况下(特别是,在90或更大且优选地95或更大的情况下),如果R9太低,则失去平衡,因此优选地,在室温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为大约50。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特殊显色特性的最大值是100,优选地,在60℃的元件温度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其用于在高温下照明时保持一般显色指数Ra与特殊显色指数R9之间的平衡并充分加重高温下对象的微红颜色)是在25℃的元件温度的情况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的1.9倍或更小。
特别是,优选地,在60℃的元件温度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在65到95的范围内,在25℃的元件温度的情况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在45到60的范围内,且在60℃的元件温度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在25℃的元件温度的情况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的1.2到1.9倍(含)的范围内。
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影响食品,例如水果和诸如叶色蔬菜(菠菜等)和块茎(马铃薯等)的外观。如果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包括比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的温度的范围内,则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值在室温到60℃的温度范围内增加。因此,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蔬菜和水果在高温下看起来更好。特别是,优选地,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两者都在包括比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的温度的范围内。
此外,在从60℃到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如果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则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值在高温(大约60℃)时最高。因此,蔬菜和水果的外观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优选地,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两者都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此外,优选地,在5℃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中,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40℃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高温下的蔬菜和水果的外观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优选地,在5℃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中,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两者都在40℃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范围内。
此外,优选地,在2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中,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于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红色的外观变得更占优势。微红食品的颜色给出温暖的生理感觉并增加胃口,且因此如果食品的这样的红色在高温下变得更强,则购买动机增加,且因此红色是有效的。
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显色指数R8(紫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任一个满足上述条件,则在高温下由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看起来更好。因为煮熟的菜肴等包括一个菜肴中的原料的各种颜色,为了使这样的各种颜色看起来好,优选地,显色指数R8(紫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多个指数满足上述条件,且更优选地,所有指数满足上述条件。
还优选地,关于在正面方向上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的坐标u'、v'色度图(CIE1976UCS色度图)中的坐标u'、v',u'的值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增加得更多且v'的值降低得更多。正面方向指的是与构成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多个层叠置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变得更红。因此,在高温下观察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的人也观察到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微红颜色,且所发射的光的颜色在心理上影响观察者以促进其购买动机。
还优选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色温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低。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也变得更红。因此,观察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所照射的食品的人也观察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微红色,且所发射的光的颜色在生理上影响观察者以促进他们的购买动机。
除了R8和R9,可以用上述类似方法来设计R14和R15。同样在此情况下,光的颜色整体上在心理上变得更红。因此,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此外,优选地,允许在25℃和60℃的元件温度下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电流密度具有相同的值所必需的施加电压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低。在照明器具3中,AC-DC转换器的转换效率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且因此操作电源电路所需的电压增加。然而,如果施加电压可如上所述在高温下减小,则在高温下照明器具3内部的总电压的增加被抑制。因此,可以减小在室温和高温时照明器具3的功率消耗的差异。
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适合于在室温下的正常室内照明和高温下食品的照明。从室温到高温的不同的意图用途和使用条件可使用一种类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来实现。因此,不需要针对不同的用途和条件开发和制造不同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且因此可减少成本。
根据本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如下实现。
在第一发光单元11中,蓝色区发光层21和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布置成分别接近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在第二发光单元12中,红色区发光层23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布置成分别接近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
如上所述,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包含荧光掺杂剂,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包含磷光掺杂剂。磷光掺杂剂即使在它们处于三线态时也发射光,且因此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比荧光掺杂剂仅在它们处于单线态时发射光的发光效率高大约四倍,且高效的光发射——理想地100%的内部量子效率——是可能的。
此外,关于绿色掺杂剂,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具有比荧光掺杂剂高的温度依赖性。与在高温下的荧光掺杂剂比较,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的值明显降低,如图2所示。这是由于磷光掺杂剂的高热失活。
可以利用这样的绿色磷光掺杂剂的特性来设计在室温和高温下的每个显色特性。换句话说,利用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包括包含荧光掺杂剂的绿色区发光层22和包含磷光掺杂剂的绿色区发光层24,且可以利用这些绿色区发光层22和24的温度依赖性的差异,分别在室温和高温下实现最优显色特性。
例如,在图2所示的曲线图中,如果在由温度引起的荧光掺杂剂和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存在轻微变化的温度区接近于室温,则整个发射光谱的绿色区中的分量的强度增加。红色区发光层23和蓝色区发光层21的发射强度设计成符合绿色的强度,且因此一般显色特性可设计成在室温下显著增加。如果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在高温区中降低,则整个发射光谱的绿色区中的分量的强度相对降低。因此,整个发射光谱的红色区中的分量的强度相对增加,且所发射的光的颜色变得更红。因此,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在高温下增加,且所发射的光的u'值增加并且其v'值降低,由此所发射的光的色温降低。
关于包括设计成发射红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和设计成发射蓝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控制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的发光强度以便设计用于根据元件温度提供显色特性的发射光谱是有效的。这是因为绿色区是在可见光谱中的中段波长区,且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的发射光谱的曲线的底部与长波长侧的红色区和短波长侧的蓝色区重叠。因此,如果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由于从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发射的光的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则长波长侧的红色区和短波长侧的蓝色区中的发射强度也相应地受到影响。因此,利用从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发射的光的强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种显色特性的值,例如主要包含红色和绿色分量且次要地包含蓝色分量、在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中间蓝-绿色等的皮肤颜色的值。换句话说,即使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掺杂剂的类型以及发光层2的膜厚度未被调节成单独地优化从每种颜色的发光层2发射的光,而主要调节从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发射的光的强度,且蓝色和红色在绿色之后被调节,则作为其结果,也可以实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各种显色特性和显色特性的温度依赖性。
首先,为了实现一般显色指数Ra在15℃到35℃的元件温度下具有其最大值的配置,元件配置成使得在落在15℃到35℃的元件温度范围内的温度(例如,25℃)下由发射光谱的波形计算的色温位于色温曲线上,且在绿色区中的发射光谱的相对强度在低温侧增加并在高温侧降低。因此,在u'v'色度图(CIE1976UCS色度图)上的所发射的光的点在从低温到高温的过渡中与色温曲线交叉。如果针对一般显色指数Ra计算该光谱变化,则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在室温周围的峰。
当元件温度降低时,激发子的运动距离几乎不被散射影响并延伸,且从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增加。因此,在一般显色指数Ra在元件温度低时具有其最大值的情况下,优选地,红色区发光层23/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膜厚度比率较小。另一方面,优选地,随着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的升高,红色区发光层23/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膜厚度比率增加地更多。
可通过调节第二发光单元12的红色区发光层23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比率、掺杂剂的浓度等来控制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在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磷光掺杂剂在高温下热失活更多,甚至在单掺杂剂的情况下,且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降低。然而,如果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与红色区发光层23接触,则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在高温下进一步降低。图3示出估计为引起发射强度的下降的出现的机制。可设想,在与红色区发光层23相邻的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不是所有激发子能量都引起绿光发射,且一些激光子能量被转移到红色区发光层23内部的掺杂剂或基质材料,且最终引起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光发射。由于从三线态的转变,在发射磷光时的激发子的激发子寿命通常比荧光材料的激发子寿命长,且因此明显出现从包含磷光掺杂剂的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可通过调节激发子寿命、激发子的运动距离、掺杂剂的浓度等来控制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的量。
例如,当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增加时,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激发子的运动距离增加,且因此所转移的能量的量降低。此外,当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减小和/或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浓度降低时,能量不可能从绿色区发光层22转移到红色区发光层23。此外,除了上述以外,绿色区中的发射在高温下极大地热失活,且因此绿色区中的光谱的强度降低。因此,得到红色区中的光谱相对于绿色区的相对强度增加的效果。因此,通过调节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浓度等,可以设计元件,使得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在室温下充分减小,使得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充分增加,以及在高温下足够量的能量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转移到红色区发光层23,使得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降低或绿色区中的发射由于高温下的热失活而降低。
例如,如果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增加,则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热失活的影响在高温下增加,且绿色区中的强度降低,以及红色区和蓝色区中的强度的比率相对增加。相反,如果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减小,则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热失活的影响相对降低,且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的比率增加,由此绿色区中的强度增加。如果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过分减小,则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甚至在室温下也太大,从而无法在室温下获得高的一般显色特性。另一方面,如果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增加,则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强度增加,而如果其厚度减小,则红色区中的强度降低。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确定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和红色区发光层23的最优厚度和厚度比率。特别是,优选地,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在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的2%或更大到15%或更小的范围内调节。因为磷光的激发子的运动距离通常大于或等于20nm且小于或等于60nm,优选地,考虑到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是与此相同的大小,即,大于或等于20nm且小于或等于60nm。
从光学设计的角度看,如果红色区发光层23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总厚度是恒定值,则在整个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总厚度保持在光学最优厚度的状态下可以控制红色区发光层23的发射强度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发射强度的比例。因此,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换句话说,可以设计具有低驱动电压和高效率的元件。因此,选择在上述膜厚度的范围内的每个膜厚度是期望的。
此外,如果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浓度过分增加,则发光效率由于浓度猝灭而降低,但掺杂剂的高浓度对于接收来自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能量转移更有利。考虑到这一平衡,来确定掺杂剂的浓度的最优值。特别是,优选地,在0.2%质量比或更大到10%质量比或更小的范围内调节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浓度。浓度猝灭明显出现,特别是在使用磷光掺杂剂的情况下。这是因为激发子的能量运动/热失活可能在掺杂剂之间出现,因为磷光具有长激发子寿命。
在设计元件的具体过程中,例如,基于红色区、蓝色区和绿色区发光层2中使用的各自掺杂剂的光致发光(PL)光谱,使用模拟来分离元件的白光的发射光谱。此时,为了计算给定温度下每种颜色的光谱对显色特性的贡献,首先,元件的白光的发射光谱分成在红色区、蓝色区和绿色区中的光谱。接下来,通过确定每种颜色的光谱的尺寸(例如,光谱的内部面积),可以在给定温度下首先计算每种颜色的光谱占白色光谱的面积%。接下来,通过使用上述方法将不同温度下的白光谱分成RGB光谱,可以确定每种颜色的光谱的面积%随着温度的变化。最后,可通过使用并以多个回归来近似关于随着单独因素的温度的变化的数据,由每种因素(即,每种颜色的面积%随着温度的变化的量值)的贡献来确定由白光谱本身计算的显色特性与上述每种颜色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假设显色特性随着温度的变化是Y且相应颜色的光谱随着温度的变化分别是Rx、Gx和Bx,则Rx、Gx和Bx对Y的贡献仅需要在Y被如下近似时计算:
Y=α×Rx+β×Gx+γ×Bx+(常数项)(其中α、β和γ是系数)。
可通过采用另一方法而不是如上所述或除了此以外设计红色区发光层23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来控制显色特性。
例如,可通过选择构成第一发光单元11、第二发光单元12、中间层13等的有机材料来控制显色特性。这些有机材料的电子迁移率(空穴迁移率或电子迁移率)具有温度依赖性。通过利用这样的电子迁移率的温度依赖性,可以控制发射光谱的温度依赖性。
例如,通过选择有机材料来调节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载流子平衡在高温下具有其最大值时的位置,以便定位在第一发光单元11附近。因此,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在高温下的发射强度被抑制。通常,有机材料的电荷迁移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得较多,且例如,如果第一发光单元11中使用的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迁移率随着温度的变化相对小并且第二发光单元12中使用的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迁移率随着温度的变化相对大,则从第一发光单元11发射的光在高温下更强烈,且因此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发射强度被抑制。
通过选择有机材料,可以实现一种配置,其中使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在25℃和60℃的元件温度下的电流密度具有相同值所需的施加电压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低。换句话说,可通过选择导致随着温度的升高的电荷迁移率(空穴迁移率或电子迁移率)的增加的有机材料来获得具有上述特性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结构不限于上面描述的示例。例如,发光单元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三个或更多。如果发光单元的数量增加,则高发光效率根据单元的数量而增加,即使电流量是恒定的。此外,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总膜厚度的增加,可以抑制由异物或衬底14的微小不均匀度引起的电极之间的短路、由泄漏电流引起的缺陷等。因此,提高了产量。此外,通过向多个发光单元中的每个发光单元提供一个或多个发光层2来增加整个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发光层2的总数。在元件的平面上的变化以及在视角处的亮度、色度和显色特性的变化主要由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光学干涉的偏移引起。因此,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发光层2的总数增加,则光学干涉更加平均,且这些性能变化的变化被减小。因为干涉条件不仅随着发光层2的数量而且随着发光层2在元件中的位置而变化,优选地,彼此对应地设计两者。此外,如果具有相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层2的数量大,则传导时的寿命特性的变化也被平均,且因此可以获得抑制寿命变化的效果。
对一个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层2的数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且其数量可以是一个、二个或更多。此外,在上面描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结构中,可以切换第一发光单元11的发光层2的结构和第二发光单元12中的发光层2的结构。
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的掺杂剂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掺杂剂都可以是磷光掺杂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进一步增加,则显色特性随着温度的变化进一步增加。这样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可应用于例如显色特性随着温度的变化进一步被积极利用的应用。如果具有发射强度的大温度依赖性的荧光掺杂剂被使用,则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的掺杂剂可以仅仅是荧光掺杂剂(例如,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的掺杂剂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掺杂剂都是荧光掺杂剂)。换句话说,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可包括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至少一个发光层2并具有发射强度的高温度依赖性,其中发射强度在高温下降低。
此外,虽然发射光谱的形状如上所述最容易由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的发射强度来调节,例如甚至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包括磷光红色区发光层2和荧光红色区发光层2的情况下,也可获得调节显色特性随着温度的变化的效果。
优选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包括设计成发射绿光的发光层2、设计成发射红光的发光层2和设计成发射蓝光的发光层2中的每个的一个或多个。然而,如果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元件1可通过利用磷光发光层2的发射特性的温度依赖性来实现,则各种发光层2的组合可被采用,例如设计成发射蓝光的发光层2和设计成发射黄光的发光层2的组合、设计成发射蓝光的发光层2、设计成发射橙光的发光层2和设计成发射红光的发光层2的组合,等等。
[第二方面]
在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第二方面中,优选地,相对于0℃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特殊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在1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具有其最大值。在此情况下,改善了在适合人的环境温度下的食品的外观。例如,当显色指数R8和特殊显色指数R9中的至少一个在1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具有其最大值时,改善了微红色肉类的外观。当特殊显色指数R14在1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具有其最大值时,改善了浅蓝色的蔬菜(叶类)和水果的外观。当特殊显色指数R15在1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具有其最大值时,改善了白色蔬菜和真人肤色的外观。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0℃到3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一般显色指数Ra、特殊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满足其最小值与其最大值的比例等于0.8或更大的条件,且其值等于70或更大。在此情况下,在适于人的环境温度与用于在低温下贮藏食品的环境温度之间保持高显色特性。因此,食品色外观在消耗食品情况与贮藏食品情况之间几乎不改变。所以,观察食品的人可以基于食品外观精确地感受到食品的状况。此外,观察食品的人几乎不会获得陌生的心理感觉。
此外,优选地,在0℃到3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特殊显色指数R9具有其最小值与其最大值的比例等于0.75或更大。另外,优选地,特殊显色系数R9在0℃到3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不小于40。在此情况下,特殊显色系数R9在适合人的环境温度与在低温下用于贮藏食品的环境温度之间保持足够高。因此,在消耗食品的情况下与在贮藏食品的情况下之间几乎不改变食品色外观(例如,微红色肉类)。所以,观察食品(例如,微红色肉类)的人可以基于食品的外观精确地感受到食品的状况。如此,促进了食品的卫生管理。
而且,优选地,在元件温度为0℃的情况下在正面方向上的光的颜色的u'、v'色度图中的u'和v'的值大于在元件温度为25℃的情况下的u'和v'的值。在此情况下,在低温下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倾向于整体呈微红色。因此,可以抑制在低温下观察食品的人获得食品是冷的这种印象的心理效果。
另外,在元件温度为0℃的情况下光的色温低于在元件温度为25℃的情况下的色温。在此情况下,在低温下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倾向于整体呈微红色。因此,可以抑制在低温下观察食品的人获得食品是冷的这种印象的心理效果。
如上所述,本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具有从低温到室温的范围内的高显色性能。在从低温到室温的宽范围的温度下,本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可广泛用于各种使用条件下的各种目的。特别是,本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适用于在从低温到室温范围内的温度下的食品照明。
例如,当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发光层2包括蓝色区发光层21(包含荧光掺杂剂)、绿色区发光层22(包含荧光掺杂剂)、红色区发光层23(包含磷光掺杂剂)和绿色区发光层24(包含磷光掺杂剂)时,该第二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发光特性可以通过利用包含荧光掺杂剂的发光层与包含磷光掺杂剂的发光层之间的发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的差异来实现。图8示出了在不同元件温度下荧光发射层的发射强度(包含荧光掺杂剂的蓝色区发光层21的发射强度和包含荧光掺杂剂的绿色区发光层22的发射强度的总和)和磷光发射层的发射强度(包含磷光掺杂剂的红色区发光层23的发射强度和包含磷光掺杂剂的绿色区发光层24的发射强度的总和)的相对值的实例。这表明,在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荧光发射强度具有最大值(局部最大值),但磷光发射强度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减小。因此,通过设计元件以减弱荧光发射强度和磷光发射强度的每个的温度依赖性,可以允许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在1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具有它们的最大值。此外,随着元件温度的降低,磷光发射强度比荧光发射强度增加更多。据此,整个发射光谱的红色区中的分量相对增加,并因而发射颜色变成微红色。因此,在低温时,u'和v'的值增加,且光的色温增加。
[照明器具]
照明器具3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连接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和电源的连接端子以及容纳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壳体。图4到6示出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器具3的一个实例。照明器具3包括: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单元31;保持单元31的壳体;透射从单元31发射的光的前面板32;以及用于向单元31供电的配线单元33。
壳体包括前侧壳体34和后侧壳体35。前侧壳体34形成为框架形状,而后侧壳体35形成为具有开放底部的盖形状。前侧壳体34和后侧壳体35位于彼此的顶部,以便将单元31保持在其间。前侧壳体34具有用于允许配线单元33(其为导线、连接器等)在接触后侧壳体35的侧壁的周围部分处穿过的凹槽,而且,具有透明性的板形状的前面板32布置在开放底部处。
单元31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用于向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供电的电源部件36、前侧外壳37和后侧元件外壳38。前侧外壳37和后侧元件外壳38将有机电致元件1和电源部件36保持在其间。
连接到第一电极15的正电极39和连接到第二电极16的负电极40形成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衬底14上。密封衬底44也设置在衬底14上以覆盖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连接到配线单元33的一对电源单元36分别与正电极39和负电极40接触以向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供电。
电源部件36之一具有与正电极39接触的多个触头41,而另一电源部件36包括与负电极40接触的多个触头41。这些触头41通过元件外壳37和38压抵正电极39和负电极40中的对应一个。因此,电源部件36在许多点处分别机械和电气地连接到正电极39和负电极40。通过对由金属导体例如铜板或不锈钢板制成的电源部件36执行弯曲工艺,将每个触头41形成为凹进形状,且由凹进部分限定的突出与正电极39和负电极40中的对应一个接触。注意,例如,电源部件36可以是通过向线形金属导体提供线圈形触头41而得到的电源单元,而不是通过向板形金属导体提供凹进触头41而得到的电源部件。
元件外壳37和38均形成为盖形状。前侧元件外壳37设置在面向具有用于允许光通过的开口部分42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衬底14的外壳壁处,并设置在具有用于容纳电源部件36的凹槽部分43的外壳侧壁处。元件外壳37和38由树脂例如丙烯等形成,并位于彼此的顶部,使得其侧壁彼此接触以形成矩形平行六面体盒形状,并将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和电源部件3保持在其间。
食品贮藏设备包括配置成贮藏食品的贮藏器具和照明器具3。照明器具3包括配置成照射贮藏器具中的食品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贮藏器具的具体实例包括陈列柜和饮食柜台的菜肴展示架。优选地,食品贮藏设备包括用于加热贮藏在贮藏器具中的食品并保持其温度的加热器。优选地,贮藏温度是大约60℃以主要防止食品中毒。
图7示出这样的食品贮藏设备50的一个实例。食品贮藏设备50包括主体单元51和布置在主体单元52上的贮藏器具51。贮藏器具51是玻璃陈列柜,且搁板53安装在其内部。此外,照明器具3固定到贮藏器具51的顶板。照明器具3照射贮藏器具51的内部。用于加热贮藏器具51的内部的加热器安装在主体单元52内部。
这个食品贮藏设备50可用于在高温下贮藏原料或煮熟的菜肴并将它们显示给消费者,以便出售它们。根据这个食品贮藏设备50,可通过在高温下使用从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照明器具3发射的光照射贮藏在贮藏器具51中的食品来显著改善食品的外观。
示例
[第一示例]
通过在玻璃衬底14上将ITO形成为具有130nm厚度的膜来形成第一电极15。此外,使用湿法在第一电极15上形成由PEDOT/PSS制成并具有35nm厚度的空穴注入层。随后,使用气相沉积方法,连续地形成空穴传输层3、蓝色区发光层21(荧光)、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荧光)和电子传输层4,以使每个层具有5nm到60nm的厚度。接着,具有Alq3/Li2O/Alq3/HAT-CN6的层结构的中间层13布置在其上,该中间层具有15nm的层厚度。接着,空穴传输层3、红色区发光层23(磷光)、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磷光)和电子传输层4连续地形成,以使得每个层具有50nm的最大膜厚度。随后,连续地形成由Li膜构成的电子注入层和由Al膜构成的第二电极16。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是2.5nm,且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是40nm。
蓝色区发光层21中的掺杂剂的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是450nm,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掺杂剂的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是563nm,以及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是620nm。
在30℃的元件温度下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450nm):绿光(563nm):红光(623nm)的峰强度的比例是1:1.5:2.5。
此外,图9示出在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X的峰位置的45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Y的峰位置的56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Z的峰位置的600nm和对应于在XYZ颜色匹配函数中的峰之间的谷位置的500nm的波长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发射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对于显色特性是重要的。
由于选择红色区发光层23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掺杂剂的浓度等,颜色匹配函数的Y峰值波长560nm左右的光谱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增加。颜色匹配函数的Y峰值波长对应于发光因子被最大化时的波长的位置。简而言之,可通过主要控制560nm处的光谱的强度来将显色特性的数值调节为设计值。只需要通过适当地选择掺杂剂的类型、掺杂剂的浓度、发光层2的厚度等和例如发光层2的电荷迁移率来设计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XYZ的峰位置的波长处的强度比例。
使用光谱辐射率计(CS-2000)来测量光谱、各种显色特性和在5到60℃的元件温度下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且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图10示出在不同元件温度下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450nm):绿光(563nm):红光(623nm)的峰强度的相对值(被归一化,使得25℃下的强度等于1)。当元件温度升高时,绿光的峰强度改变得最大,且在高温下降低得最大。
图11示出绿色峰强度与一般显色指数Ra之间的关系。当这两者都使用二次函数近似时,相关系数是91%,且因此它们是高度相关的。当对红色和蓝色峰强度执行类似的近似时,红色的相关系数是56%,而蓝色的相关系数是81%。如从上文看到的,在绿色峰强度和一般显色指数Ra之间的相关性高。
针对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执行类似的绘图以计算相关系数。其结果在表1中示出。这个结果表明,对于所有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与绿色峰强度的相关系数高。因此,根据本示例的配置,可通过优化绿色峰强度的温度依赖性来容易地调节各种显色特性的温度依赖性。
如表1所示,一般显色指数Ra在5℃到60℃的宽元件温度范围内具有85或更大的高值。这由包括荧光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和磷光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根据本示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并且通过利用这些发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来实现。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在25℃的元件温度处的峰值,且一般显色指数Ra的值显著高至95。一般显色指数R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在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为大约10%,且一般显色指数Ra的绝对值最低为86(60℃),并且获得稳定和高显色特性。
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两者都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它们在测量范围内在60℃时被最大化。在60℃时R9的值是25℃时的值的1.4倍。换句话说,一般显色指数Ra在室温下高,且相应地,R9在高温下高。
特殊显色指数R14和R15两者在50℃的元件温度下具有峰值。虽然R9在60℃的元件温度下被最大化,但其绝对值是74,低于R14和R15。如果元件设计成以该方式在高温下稍微抑制R14和R15,则加重R9的红色的效果在60℃的元件温度下增加,且获得在心理上向食品增加温暖感的效果。
[表1]
Figure BDA0000403963390000271
Figure BDA0000403963390000281
在恒定温度测试室中,布置灯泡型荧光灯(R9是25)和根据本示例的元件,布置用作微红食品的西红柿和煮熟的肉菜肴,布置R8和R9的显色特性的颜色表,且观察到当元件温度从25℃增加到60℃时的外观。此时,使用根据本示例的元件,R9在25℃时是53,其比荧光灯的值大两倍或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布置的食品的颜色和颜色表被良好地再现。此外,当温度增加到60℃时,元件的R9增加到74。因此,颜色可显著生动地再现。
表2示出在根据本示例的元件中在元件温度是25℃和60℃的情况下实现5mA/cm2的电流密度所必需的色度u'和v'、色温和施加电压。
[表2]
Figure BDA0000403963390000282
这表明,当元件温度增加到高达60℃时,u'增加且v'降低,以及色温在高温下降低。此外,该电压在高温下降低。因此,根据本示例的元件能够在高温下使用降低的功率发射具有温暖感的光。
由以上显见的,使用本示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可以实现适合于在室温下的室内照明的高一般显色指数Ra。此外,相同的元件可用于在高温环境中改善食品和菜肴的外观的目的。换句话说,可以获得元件可被共同使用且开发成本可减小的效果,且因此可减小生产成本并且可以促进照明器具的标准化。
[第二示例]
通过在玻璃衬底14上将ITO形成为具有130nm厚度的膜来形成第一电极15。此外,使用湿法在第一电极15上形成由PEDOT/PSS制成并具有35nm厚度的空穴注入层。随后,使用气相沉积法,相继形成空穴传输层3、蓝色区发光层21(荧光)、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荧光)和电子传输层4,以使每个层具有5nm到60nm的厚度。接着,具有Alq3/Li2O/Alg3/HAT-CN6的层结构的中间层13布置在其上,该中间层具有15nm的层厚度。接着,相继形成空穴传输层3、红色区发光层23(磷光)、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磷光)和电子传输层4,以使得每个层具有50nm的最大膜厚度。随后,相继形成由Li膜构成的电子注入层和由Al膜构成的第二电极16。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是5nm,且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是40nm。通过此工艺,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
图12示出在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X的峰位置的450nm波长处、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Y的峰位置的560nm波长处、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Z的峰位置的616nm波长处和对应于在XYZ颜色匹配函数中的峰之间的谷位置的500nm波长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发射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对于显色特性是重要的。
此外,在30℃的元件温度下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450nm):绿光(563nm):红光(623nm)的峰强度比例是1:1.1:1.3。
使用光谱辐射率计(CS-2000)来测量在0到60℃的元件温度下的光谱、各种显色特性和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且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图13示出在各种元件温度下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450nm):绿光(563nm):红光(623nm)的峰强度的相对值(被归一化,使得25℃下的强度等于1)。当元件温度升高时,绿光的峰强度改变得最大,且在高温下降低得最大。
如表3所示,一般显色指数Ra在5℃到60℃的宽元件温度范围内具有85或更大的高值。这通过根据本示例的包括荧光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和磷光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并且通过利用这些发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来实现。一般显色指数Ra在25℃的元件温度下具有峰值,且一般显色指数Ra的值明显高。在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一般显色指数R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小,且一般显色指数Ra的绝对值最低为90.1(5℃),并且获得稳定和高显色特性。
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两者都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它们在测量范围内的60℃时是最大的。换句话说,一般显色指数Ra在室温下高,且相应地,R9在高温下高。
特殊显色指数R14和R15两者在高温度下稍微减小。虽然R9在60℃的元件温度下被最大化,但其绝对值低于R14和R15。如果元件设计成以该方式在高温下稍微抑制R14和R15,则加强R9的红色的效果在60℃的元件温度下增加,且获得在心理上对食品增加温暖感的效果。
[表3]
Figure BDA0000403963390000301
表2示出在根据本示例的元件中在元件温度是25℃和60℃的情况下的色度u'和v'及色温。
[表4]
这表明,当元件温度升高到高达60℃时,u'增加且v'降低,以及色温在高温下降低。因此,根据本示例的元件能够在高温下以降低的功率发射具有温暖感的光。
由以上显见的,使用本示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可以实现适于在室温下的室内照明的高的一般显色指数Ra。此外,相同的元件可用于在高温环境中改善食品和菜肴的外观的目的。换句话说,可以获得元件可被共同使用且开发成本可减小的效果,且因此可减小生产成本并且可以促进照明器具的标准化。
[第三示例]
通过在玻璃衬底14上将ITO形成为具有130nm厚度的膜来形成第一电极15。此外,使用湿法在第一电极15上形成由PEDOT/PSS制成并具有35nm厚度的空穴注入层。随后,使用气相沉积法,相继形成空穴传输层3、蓝色区发光层21(荧光)、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荧光)和电子传输层4,以使每个层具有5nm到60nm的厚度。接着,具有Alq3/Li2O/Alg3/HAT-CN6的层结构的中间层13布置在其上,该中间层具有15nm的层厚度。接着,相继形成空穴传输层3、红色区发光层23(磷光)、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磷光)和电子传输层4,以使得每个层具有50nm的最大膜厚度。随后,相继形成由Li膜构成的电子注入层和由Al膜构成的第二电极16。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是2nm,且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是40nm。利用此工艺,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
图14示出在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X的峰位置的450nm波长处、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Y的峰位置的560nm波长处、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Z的峰位置的616nm波长处和对应于在XYZ颜色匹配函数中的峰之间的谷位置的500nm波长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发射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对于显色特性是重要的。
在30℃的元件温度下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450nm):绿光(563nm):红光(623nm)的峰强度的比例是1:0.8:0.9。
使用光谱辐射率计(CS-2000)来测量在0到60℃的元件温度下的光谱、各种显色特性和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且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图15示出在各种元件温度下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450nm):绿光(563nm):红光(623nm)的峰强度的相对值(被归一化,使得25℃下的强度等于1)。当元件温度升高时,红光的峰强度改变得最大,且在高温下降低得最大。
如表5所示,一般显色指数Ra在宽范围内具有高值。这由根据本示例的包括荧光蓝色区发光层21、荧光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磷光红色区发光层23和磷光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并且通过利用这些发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来实现。
此外,关于0℃到6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特殊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在1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具有它们的最大值。
此外,在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一般显色指数Ra、特殊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每个满足其最小值与其最大值的比例等于0.8或更大的条件,且其值等于70或更大。
此外,在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特殊显色指数R9具有其最小值与其最大值的比例等于0.75或更大的比例,且所具有的值等于40或更大。
[表5]
Figure BDA0000403963390000321
表6示出在根据本示例的元件中在元件温度是0℃和25℃的情况下的色度u'和v'及色温。
[表6]
该结果示出在元件温度为0℃的情况下u'和v'的值大于元件温度为25℃的情况下u'和v'的值,且在元件温度为0℃的情况下光的色温低于在元件温度为25℃的情况下光的色温。
参考标记列表
1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2 发光层
3 照明器具

Claims (19)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以下特征:
在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存在于15℃到35℃的范围内;并且
在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高于所述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所述元件温度的温度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在从所述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所述元件温度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所述显色指数R8、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4和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随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在从所述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所述元件温度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所述显色指数R8和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中的至少一个随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在60℃的元件温度时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处于在25℃的元件温度时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的1.2到1.9倍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在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4和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落入40℃到60℃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关于在与构成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多个层被叠置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颜色的u'、v'色度图中的u'、v'值,所述u'值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增加更多,而所述v'值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减小更多。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光的色温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低。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允许在60℃和25℃的元件温度时的电流密度具有相同值所必需的施加电压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对于0℃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8、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4和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在10℃到3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具有其最大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在0℃到3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所述一般显色指数Ra、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8、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4和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15中的至少一个满足其最小值与其最大值的比例等于0.8或更大的条件,且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等于70或更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在0℃到3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的比例等于0.75或更大,且所述特殊显色指数R9具有等于40或更大的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和9到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关于在与构成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多个层被叠置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颜色的u'、v'色度图中的u'、v'值,所述u'值和v'值在元件温度是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和9到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光的色温在元件温度是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低。
14.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多个发光层,
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层中的至少一个发光层包含磷光掺杂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到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
设计成发射红色区中的光的红色区发光层;以及
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绿色区发光层,所述绿色区发光层布置在所述红色区发射层上并包含磷光掺杂剂,
其中所述红色区发光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绿色区发光层的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红色区发光层的厚度与所述绿色区发光层的厚度的比率处于2到15%的范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到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
第一发光单元;
第二发光单元;以及
插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之间的中间层。
18.一种照明器具,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到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19.一种食品贮藏设备,包括:
贮藏器具,配置成贮藏食品;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器具,配置成照射所述贮藏器具的内部。
CN201280020976.4A 2011-03-24 2012-03-13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Pending CN1035035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6561 2011-03-24
JP2011066561 2011-03-24
PCT/JP2012/056357 WO2012128117A1 (ja) 2011-03-24 2012-03-13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器具、及び食品保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3568A true CN103503568A (zh) 2014-01-08

Family

ID=46879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0976.4A Pending CN103503568A (zh) 2011-03-24 2012-03-13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05857B2 (zh)
JP (1) JP5685734B2 (zh)
CN (1) CN103503568A (zh)
DE (1) DE112012001401B4 (zh)
WO (1) WO201212811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1919A (zh) * 2016-12-27 2019-08-13 日商路米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0635056A (zh) * 2019-09-25 2019-12-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17945B1 (ko) * 2012-03-14 2022-07-0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JP6187917B2 (ja) 2012-06-01 2017-08-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6014675B2 (ja) * 2012-09-05 2016-10-2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2016106347A (ja) * 2013-03-28 2016-06-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5165123B (zh) * 2013-05-17 2017-06-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照明装置
CN103294584B (zh) * 2013-06-24 2016-03-30 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机资源使用情况的展示方法及装置
TWI606623B (zh) * 2014-01-10 2017-11-21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裝置及照明設備
JP6078701B1 (ja) * 2015-07-08 2017-02-08 株式会社カネカ 白色発光有機el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45650A (ja) * 2015-08-27 2017-03-02 株式会社カネカ 白色発光有機el素子及びこれを含む白色発光有機elパネル
KR102645149B1 (ko) * 2016-12-30 2024-03-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151873B1 (ja) * 2017-02-10 2017-06-21 Lumiotec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照明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09631A (ja) * 2006-04-19 2007-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JP2008295534A (ja) * 2007-05-29 2008-12-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ショーケース
US20090045736A1 (en) * 2007-08-16 2009-02-19 Sam-Il Kho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10129301A (ja) * 2008-11-26 2010-06-1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1771071A (zh) * 2008-12-26 2010-07-07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9960B2 (ja) 1999-09-16 2004-11-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素子
US6577073B2 (en) * 2000-05-31 2003-06-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ed lamp
US6872472B2 (en) * 2002-02-15 2005-03-29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oviding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stacked electroluminescent units
US20040218387A1 (en) * 2003-03-18 2004-11-04 Robert Gerlach LED lighting arrays, fixtures and system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human color perception
KR20050039674A (ko) * 2003-10-24 2005-04-29 펜탁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백색 유기 전자 발광 소자
EP2060616A4 (en) * 2006-09-15 2010-08-04 Mitsubishi Chem Corp FLUORESC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FLUORESCENT COMPOSITION, LIGHTING DEVICE, PICTURE INDICATOR AND LIGHTING DEVICE
JP2008288396A (ja) * 2007-05-17 2008-11-27 Sharp Corp 定電流回路、発光装置、発光装置アレイ、カラー表示装置、バックライト、照明装置
JP5102666B2 (ja) * 2008-03-18 2012-12-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2010176992A (ja) * 2009-01-28 2010-08-12 Sharp Corp 光源装置及び該光源装置を備える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09631A (ja) * 2006-04-19 2007-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JP2008295534A (ja) * 2007-05-29 2008-12-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ショーケース
US20090045736A1 (en) * 2007-08-16 2009-02-19 Sam-Il Kho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10129301A (ja) * 2008-11-26 2010-06-1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1771071A (zh) * 2008-12-26 2010-07-07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1919A (zh) * 2016-12-27 2019-08-13 日商路米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0635056A (zh) * 2019-09-25 2019-12-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22769A1 (en) 2014-01-23
DE112012001401B4 (de) 2017-07-27
WO2012128117A1 (ja) 2012-09-27
JP5685734B2 (ja) 2015-03-18
US9105857B2 (en) 2015-08-11
JPWO2012128117A1 (ja) 2014-07-24
DE112012001401T5 (de) 201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3568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CN103503569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CN103443951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器具
KR101963089B1 (ko) 전력 효율적인 rgbw oled 디스플레이
CN103460804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CN102668707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US8981640B2 (en) Simplified patterned light panel
CN107112430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
WO2014068970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CN103636289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05789478B (zh) 用高折射率衬底增加oled输出耦合效率的装置
JP2012204092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器具、及び食品保管装置
Uchida et al. Full color pixel with vertical stack of individual red, green, and blue transpar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dye-dispersed poly (N-vinylcarbazole)
Yadav et al. Advancements and Perspectives of Organic LED: In Depth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haracteristics Parameters, Fabrica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JP5544040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hang et al. RGB optimization in a top-emissio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Park et al. Enhancement of efficiency for white-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 a thin electron-blocking lay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