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9594B - 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99594B
CN103499594B CN201310418089.9A CN201310418089A CN103499594B CN 103499594 B CN103499594 B CN 103499594B CN 201310418089 A CN201310418089 A CN 201310418089A CN 103499594 B CN103499594 B CN 1034995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e throat
crude oil
oil film
oil
measu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180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99594A (zh
Inventor
侯连华
罗霞
赵忠英
王京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1808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995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99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9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99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9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制作待测岩心样品;确定所述待测岩心样品上的一个或多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对确定出的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分析,确定出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的油膜发育处;对所述油膜发育处进行加热操作,使对应的油膜挥发,以显露出原油可动孔喉;测量原油可动孔喉的特征尺寸;将所测得的特征尺寸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所述待测岩心样品所在原油储层中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的下限。根据本发明的测量方法,可以准确确定出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的下限,从而能够确定出可采原油的储量,以提高原油可采储量评价精度。

Description

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致密储层中的原油主要包括:致密油和页岩油。致密储层中的原油在常规试油条件下,原油产能不能达到工业油流标准,是不具有商业价值的。随着大型体积压裂技术被成功地应用,致密储层中的原油实现了商业开发,2012年美国致密储层原油产量达到了9700万吨。致密储层经大型体积压裂后,破碎的岩石中赋存的原油流动能力增大,初期单井原油产量比较大,然而在1到2年后原油产量将迅速降低,原油产量趋于稳定,原油的生产曲线呈现“L”型。其中,稳定生产期的原油主要来源于致密储层中未被破碎岩石中赋存的原油,稳定生产期的原油累计产量决定了经济效益的好坏。世界上常规石油资源量约为4878亿吨,致密油和页岩油的资源量约为6200亿吨,因此,致密储层中原油资源量大,勘探开发的潜力很大。
油藏储层的宏观孔渗特征是油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喉道大小的反映。储层的孔隙和喉道是油藏储层中原油储集和流动的空间和通道。在一定的压差下,原油能否从油藏储层中流出取决于喉道的粗细,即,取决于孔喉特征尺寸(例如,半径)的大小。
然而,并非所有致密储层中的原油都是可动油,致密储层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决定了致密储层中原油的可采性。致密储层中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是指孔喉特征尺寸低于该下限值的孔隙空间对原油产量无贡献,即,赋存于该孔喉特征尺寸下限以下的孔隙空间中的原油是不可动的,只有孔喉特征尺寸高于该下限值的孔隙中的原油才是可以开采出的。
致密储层中的原油流动机制与常规储层中的原油流动机制存在很大差别,常规储层中原油流动符合达西渗流,而致密储层中原油存在渗透扩散、非线性渗流和达西渗流三种机制,且以非线性渗流和渗透扩散为主。
目前,有多种确定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方法,主要的确定方法有以下三种:1)基于常规压汞和物性分析实验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确定方法;2)基于常规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确定方法;以及3)基于恒速压汞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确定方法。
然而,对于上述方法1)基于常规压汞和物性分析实验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确定方法而言,常规压汞实验是基于常规储层开发的实验技术,对于致密储层常规压汞实验不适用,对于孔隙度小于10%的碎屑岩致密储层,常规压汞实验很难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同时,目前的渗透率测量方法均是基于达西渗流,而致密储层中原油流动中很少部分的流动机制符合达西渗流,因此测量得到的致密储层的渗透率数据不能反映致密储层真实的情况。
对于上述方法2)基于常规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确定方法而言,首先,因为常规压汞实验不适用于致密储层,通过常规压汞法测量得到的孔喉分布不能真实反映致密储层的孔喉特征尺寸值;其次,致密储层中流体的流动以非线性和渗透扩散为主,短时间的离心实验并不能反映出致密储层真实的流体流动,因此,无法将对应孔喉控制的流体全部离心出来;同时,常规压汞和核磁共振方法确定的可动孔喉下限值是计算得到的平均值,不能真实反映出致密储层可动孔喉下限特征。因此,基于核磁共振与常规压汞的方法仅适用于常规储层中原油可动孔喉下限的确定,并不适用于致密储层中原油可动孔喉下限的确定。
对于上述3)基于恒速压汞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确定方法而言,恒速压汞是以很低的恒定速度将汞注入岩石孔隙,以保证准静态进汞过程的发生,通过检测汞注入过程中的压力升降将岩石内部的孔隙和喉道分开。根据检测结果可以直观、定量地分析出孔隙、喉道、孔喉特征尺寸比的大小及孔隙和喉道的分布特征。恒速压汞确定储层原油可动孔喉下限的方法对低孔低渗储层较为适用,但不适用于致密储层,特别是对于孔隙度小于10%的碎屑岩致密储层,无法有效确定其可动的孔喉下限值。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用于确定储层中原油可动孔喉下限的方法一般都是基于达西渗流开发的,这些方法仅适用于常规储层和低孔渗储层。然而,致密储层中符合达西渗流的原油体积只占很少一部分,通过现有的确定储层中原油可动孔喉下限的方法无法准确确定出致密储层中原油的可动孔喉下限。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可以同时适应于常规储层和致密储层中原油的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法准确确定致密储层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的下限而导致的原油可采储量无法准确评价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包括:制作待测岩心样品;确定所述待测岩心样品上的一个或多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对确定出的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分析,确定出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的油膜发育处;对所述油膜发育处进行加热操作,使对应的油膜挥发,以显露出原油可动孔喉;测量原油可动孔喉的特征尺寸;将所测得的特征尺寸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所述待测岩心样品所在原油储层中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的下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原油储层是致密储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确定所述待测岩心样品上的一个或多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包括: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所述待测岩心样品进行背散射成像;将背散射成像的结果中明亮程度比周围区域的明亮程度低的区域,确定为所述待测岩心样品上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所述待测岩心样品进行背散射成像包括:在真空压力为10Pa至130Pa的环境中,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所述待测岩心样品进行背散射成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对确定出的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分析,以确定出油膜发育处包括: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确定出的所述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二次电子成像;根据二次电子成像的结果,在所述油膜可能分布区域中确定一个或多个可能的油膜发育处;利用能谱仪对确定出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可能的油膜发育处进行能谱扫描,将检测到的含碳的区域确定为油膜发育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对所述油膜发育处进行加热操作包括: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发出的电子束对所述油膜发育处进行聚焦扫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发出的电子束在小于或等于2μm2的范围内对所述油膜发育处进行聚焦扫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为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在孔喉为圆形的情况下,将圆形的半径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在孔喉为正方形的情况下,将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在孔喉为椭圆形的情况下,将椭圆形的短轴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在孔喉为长方形的情况下,将长方形的宽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在孔喉为三角形的情况下,将三角形中心到三个顶点的平均值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在孔喉为不规则多边形的情况下,将不规则多边形中心点到多边形各顶点的平均值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在孔喉呈现线形的情况下,将线形宽度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制作所述待测岩心样品的过程中,未进行洗油操作,也未添加任何含碳物质。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确定出致密储层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的下限而导致的原油可采储量无法准确评价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确定致密储层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提高原油可采储量评价精度、为准确制定开发方案提供可靠依据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确定待测岩心样品上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确定油膜发育处位置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测量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是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测量方法对一块岩心样品进行测量后得到的原油可动孔喉的特征尺寸的分布情况的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方式1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提供了一种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制作待测岩心样品;
步骤S102:确定所述待测岩心样品上的一个或多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
步骤S103:对确定出的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分析,确定出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的油膜发育处;
步骤S104:对所述油膜发育处进行加热操作,使对应的油膜挥发,以显露出原油可动孔喉;
步骤S105:测量原油可动孔喉的特征尺寸;
步骤S106:将所测得的特征尺寸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所述待测岩心样品所在原油储层中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的下限。
根据该实施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确定致密储层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的下限而导致的原油可采储量无法准确评价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确定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提高原油可采储量评价精度,为致密储层原油开发方案提供可靠依据的技术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描述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原油常规储层。但是,考虑到原油常规储层中原油溢出较快,所制作的待测岩心样品会很快被油膜覆盖住,寻找真正的有油膜发育处的油膜会比较困难;而致密储层中原油溢出较慢,寻找到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一般就是存在油膜发育处的油膜。而且,考虑到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对原油致密储层中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进行有效测量的方法,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方法优选地适用于原油致密储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有效确定原油致密储层的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在上述步骤S102中,确定待测岩心样品上的一个或多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的步骤可以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所述待测岩心样品进行背散射成像;
步骤S202:将背散射成像的结果中明亮程度比周围区域的明亮程度低的区域,确定为所述待测岩心样品上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
所谓的“明亮程度比周围区域的明亮程度低的区域”,是指背散射成像结果中颜色比较暗的区域,例如可以是将背散射成像结果中黑色的区域作为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这主要是因为背散射电子主要反映样品表面的成分特征,样品平均原子序数大的部位会产生较强的背散射电子信号,在荧光屏上形成较亮的区域;而平均原子序数较小的部位则产生较弱的背散射电子信号,在荧光屏上形成较暗的区域,这样就形成原子序数衬度(成分衬度)。油膜主要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而待测岩心样品中其它颗粒或填隙物主要是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等,这些颗粒或者填隙物的平均原子序数要比油膜的平均原子序数大得多,因此,在进行背散射成像时,油膜相较于其它颗粒或填隙物,将呈现比较暗的状态,从而可以将背散射成像中较暗的区域作为油膜可能分布区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对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的成像原理进行如下说明。
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主要是利用样品表面的微区特征,例如形貌、原子序数、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或位向等差异,在电子束作用下产生不同强度的物理信号,使阴极射线管荧光屏上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亮度,从而获得具有一定衬度的图像。一般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成像主要分为:背散射成像和二次电子成像,其中,背散射成像形成的是原子序数衬度像,二次电子成像形成的是形貌衬度像。下面对这两种成像方式进行具体描述:
1)背散射成像:由背散射电子信号所形成的原子序数衬度像。
背散射电子是由样品反射出来的初次电子,其主要特点是:能量高,从50eV到接近入射电子的能量,穿透能力比二次电子强得多,可从样品中较深的区域逸出(微米级),在这样的深度范围,入射电子已有相当宽的侧向扩展,因此在样品中产生的范围大;被散射电子发射系数η随原子序数Z的增大而增加。
背散射成像主要反映样品表面的成分特征,即样品平均原子序数大的部位产生较强的背散射电子信号,在荧光屏上形成较亮的区域;而平均原子序数较低的部位则产生较少的背散射电子,在荧光屏上形成较暗的区域,这样就形成原子序数衬度(成分衬度)。背散射成像主要应用于样品表面不同成分分布情况的观察,例如:有机无机混合物、合金等。
2)二次电子成像:由二次电子信号所形成的形貌衬度像。
二次电子是被入射电子轰击出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其主要特点是:能量小于50eV,在固体样品中的平均自由程只有10~100nm,在这样浅的表层里,入射电子与样品原子只发出有限次数的散射,因此基本上未向侧向扩散;二次电子的产额强烈依赖于入射束与试样表面法线间的夹角α,α大的面发射的二次电子多,反之则少。
二次电子成像主要是反映样品表面10nm左右的形貌特征,像的衬度是形貌衬度,衬度的形成主要取于样品表面相对于入射电子束的倾角。二次电子成像分辨率高、无明显阴影效应、场深大、立体感强,是扫描电镜的主要成像方式,特别适用于粗糙样品表面的形貌观察。
为了保证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工作在低真空工作环境中,例如,在真空压力为10Pa至130Pa的环境中工作。
优选地,在上述步骤S103中,对确定出的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分析,以确定出油膜发育处的步骤可以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确定出的所述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二次电子成像;
步骤S302:根据二次电子成像的结果,在所述油膜可能分布区域中确定一个或多个可能的油膜发育处;
具体地,根据颗粒(待测岩心样品中除了原油以外的物质,也就是岩石本身)在二次电子成像的结果中边界是清楚的,而油膜在二次电子成像的结果中边界是不清楚的特点,可以从二次成像的结果中确定出油膜可能分布区域中哪些区域是油膜,而哪些区域是颗粒,然后将二次成像的结果中确定出的油膜区域作为可能的油膜发育处。
步骤S303:利用能谱仪对确定出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可能的油膜发育处进行能谱扫描,将检测到的含碳的区域确定为油膜发育处。
具体地,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选取一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所选取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二次电子成像;根据二次电子成像结果确定一个或多个可能的油膜发育处;然后利用能谱仪对该一个或多个可能的油膜发育处进行能谱扫描,以确定该一个或多个可能的油膜发育处是否含碳,如果含碳,则将该区域确定为油膜发育处,如果不含碳,则确定该区域不是油膜发育处,放弃该视域,继续寻找其它视域。
为了减少对后期的能谱测量结果的影响,该待测岩心样品在制作过程中,不进行洗油,也不添加使用任何类似原油或含碳类的物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放置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工作腔中的待测岩心样品可以是没有盖玻片的岩心样品薄片。
为了使得确定出的油膜发育处的油膜可以有效挥发,从而使得孔喉可以显露出来,需要通过上述步骤S104对孔喉位置进行加热操作,以使得油膜挥发。具体地,可以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发出的电子束对油膜发育处进行加热操作,使对应的油膜挥发,直至显露出被油膜覆盖的孔喉为止。具体地,可以应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发射的高能入射电子束不间断地对确定出的油膜发育处进行聚焦扫描,优选地,扫描范围不大于2μm2。由于入射电子束与待测岩心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99%以上的入射电子的能量转变成待测岩心样品的热能,约1%的入射电子的能量将从待测岩心样品中激发出各种有用的信息,例如:用于二次电子成像的二次电子,通过这些二次电子可以形成二次成像的图像以便观察油膜的挥发状况。
优选地,在上述步骤S105中,可以但不限于按照以下规则中的至少一条规则来测量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圆形的情况下,可以将圆形的半径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正方形的情况下,可以将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椭圆形的情况下,可以将椭圆形的短轴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长方形的情况下,可以将长方形的宽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三角形的情况下,可以将三角形中心到三个顶点的平均值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不规则多边形的情况下,可以将不规则多边形中心点到多边形各顶点的平均值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呈现线形的情况(即孔喉是由裂缝形成)下,可以将线形宽度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优选地,对于近似圆形、近似正方形、近似椭圆形、近似长方形或近似三角形的孔喉,可以按照圆形、正方形、椭圆形、长方形或三角形进行处理。
另外,上面是以圆形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等作为孔喉特征尺寸进行描述的;但是,也可以将圆形的直径、正方形的边长等作为孔喉特征尺寸,在此不再赘述。
一块待测岩心样品一般是有多处油膜的,也就是有多处孔喉,在确定原油可动孔喉下限的时候,需要确定出其中最小的孔喉特征尺寸,从而使确定的原油可采储量最大。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对确定出的多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分别确定孔喉的特征尺寸,然后从中选取最小的特征尺寸作为待测岩心样品所在原油储层中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的下限。
为了减少孔喉特征尺寸测量的次数,在上述步骤S106中,在对同一待测岩心样品中多个不同油膜可能分布区域内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进行测量的时候,可以保证当前测量点的孔喉的特征尺寸小于前一个测量点的孔喉的特征尺寸,然后将最终在该待测岩心样品中寻找到的覆盖油膜的最小孔喉的特征尺寸,作为该待测岩心样品所在的原油储层中原油可动孔喉的特征尺寸的下限。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测量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该具体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而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不当的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原油致密储层为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测量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1:将岩心样品或没有盖玻片的岩心样品薄片放置到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的工作腔中,进行背散射成像,以初步确定一个或多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即,通过背散射成像中的明暗程度找出一个或多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相对于周围比较暗的区域就可以确定为油膜可能分布区域。
步骤S402: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所确定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二次电子成像,并通过能谱仪进行能谱分析确定油膜发育处;即,通过二次电子成像,将边界区域不规则的区域确定为油膜区域,也就是油膜的可能发育处,然后再通过区域内是否含碳来确定哪些区域是油膜发育处。
步骤S403:在确定出的油膜发育处,通过电子束聚焦扫描对油膜进行加热,使油膜挥发,以显露原油可动孔喉;
步骤S404: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测量显露出的原油可动孔喉的特征尺寸;
步骤S405:重复执行上述步骤S401至步骤S404,以测量出同一块岩心样品中不同油膜分布区域内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优选地,可以保证当前测量点的孔喉特征尺寸小于前一个点的孔喉特征尺寸,同一块岩心样品寻找到的覆盖油膜的最小孔喉特征尺寸即可以作为该岩心样品所代表的储层中的原油可动孔喉下限值。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吉174井致密油层段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进行测定。
在本例中,选取了一块吉174的岩心样品,先依次测量了该岩心样品中15个被油膜覆盖的视域的原油可动孔喉的大小;最终找到了第16个被油膜覆盖的视域,通过二次电子成像和能谱分析证明该区域的覆盖物为油膜发育处,加热后油膜挥发,显露出孔喉,然后对该第16个视域的原油可动孔喉的特征尺寸进行测量。在本次测量中,该孔喉呈现裂隙的形状(即变现为线形),测量该裂隙的宽度得到裂隙的特征尺寸为102.65nm。在该岩心样品的所有视域中并没有发现被油膜覆盖且比第16个视域更小的原油可动孔喉,因此最终确定出该岩心样品所代表的原油致密储层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为102.65nm。如图5所示,是对该岩心样品进行测试所得到的各个视域的孔喉的特征尺寸分布曲线,由此可以发现该岩心样品中可动孔喉特征尺寸的最小值为102.65nm,因此,在该岩心样品所在原油致密储层中只要是孔喉的特征尺寸大于102.65nm的孔喉所控制原油都是可动油。该值远小于通过现有方法测量得到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值。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降低了测量得到的致密储层中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值,增大了被评价致密储层中原油可采储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对真实的岩心,采用高分辨率的测量方法,准确性高,对致密储层中原油可动孔喉下限采用逐步逼近方法测量,能真实反映出原油可动孔喉的特征尺寸的下限值。与现有技术确定储层孔喉特征尺寸的下限值的方法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不需要钻取岩心柱子,省去了洗油环节,缩短了测量周期,采用直接测量的方式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间接推测可动孔喉下限值的不确定性,同时在测量的过程中不受致密储层物理特性的限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当孔隙度小于10%时无法进行测量实验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确定出致密储层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而导致的无法准确评价致密储层原油可采储量等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确定致密储层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提高致密储层原油可采储量评价精度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作待测岩心样品;
确定所述待测岩心样品上的一个或多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
对确定出的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分析,确定出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的油膜发育处;
对所述油膜发育处进行加热操作,使对应的油膜挥发,以显露出原油可动孔喉;
测量原油可动孔喉的特征尺寸;
将所测得的特征尺寸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所述待测岩心样品所在原油储层中的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的下限;
其中,确定所述待测岩心样品上的一个或多个油膜可能分布区域包括: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所述待测岩心样品进行背散射成像;将背散射成像的结果中明亮程度比周围区域的明亮程度低的区域,确定为所述待测岩心样品上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
对确定出的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分析确定出各油膜可能分布区域的油膜发育处包括: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确定出的所述油膜可能分布区域进行二次电子成像;根据二次电子成像的结果,在所述油膜可能分布区域中确定一个或多个可能的油膜发育处;利用能谱仪对确定出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可能的油膜发育处进行能谱扫描,将检测到的含碳的区域确定为油膜发育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油储层是致密储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所述待测岩心样品进行背散射成像包括:
在真空压力为10Pa至130Pa的环境中,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所述待测岩心样品进行背散射成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油膜发育处进行加热操作包括:
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发出的电子束对所述油膜发育处进行聚焦扫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发出的电子束在小于或等于2μm2的范围内对所述油膜发育处进行聚焦扫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为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在孔喉为圆形的情况下,将圆形的半径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正方形的情况下,将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椭圆形的情况下,将椭圆形的短轴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长方形的情况下,将长方形的宽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三角形的情况下,将三角形中心到三个顶点的平均值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为不规则多边形的情况下,将不规则多边形中心到多边形各顶点的平均值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在孔喉呈现线形的情况下,将线形宽度的一半作为该孔喉的特征尺寸。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作所述待测岩心样品过程中,未进行洗油操作,也未添加含碳物质。
CN201310418089.9A 2013-09-13 2013-09-13 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 Active CN1034995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18089.9A CN103499594B (zh) 2013-09-13 2013-09-13 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18089.9A CN103499594B (zh) 2013-09-13 2013-09-13 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9594A CN103499594A (zh) 2014-01-08
CN103499594B true CN103499594B (zh) 2015-10-14

Family

ID=49864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18089.9A Active CN103499594B (zh) 2013-09-13 2013-09-13 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995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5654B (zh) * 2015-06-04 2020-04-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判断毛管滞留型油藏的方法
CN106021788B (zh) * 2016-05-31 2017-06-3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孔喉结构特征的致密储层分级评价标准划分方法
CN106841260A (zh) * 2017-03-02 2017-06-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岩心孔隙含油性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7228934A (zh) * 2017-06-27 2017-10-0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致密砂岩油气充注孔喉半径下限的确定方法
CN113176186A (zh) * 2021-03-22 2021-07-2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碳酸盐岩原油注入压力和孔喉下限的判断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3450A (zh) * 2011-04-20 2011-09-14 东北石油大学 储层岩心微观孔隙结构原子力显微镜的表征方法
CN102706913A (zh) * 2012-06-19 2012-10-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成藏孔喉半径下限的测定方法与装置
CN103257151A (zh) * 2013-04-24 2013-08-21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定量评价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孔喉动用规律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3450A (zh) * 2011-04-20 2011-09-14 东北石油大学 储层岩心微观孔隙结构原子力显微镜的表征方法
CN102706913A (zh) * 2012-06-19 2012-10-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成藏孔喉半径下限的测定方法与装置
CN103257151A (zh) * 2013-04-24 2013-08-21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定量评价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孔喉动用规律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扫描电镜与图像分析在储层研究中的联合应用;曹寅 等;《石油实验地质》;20010630;第23卷(第2期);第221-225页 *
致密砂岩储集层孔喉群落发育特征;吴洛菲 等;《新疆石油地质》;20130831;第34卷(第4期);第428-431页 *
页岩孔隙结构扫描电镜分析方法研究;焦淑静 等;《电子显微学报》;20121031;第31卷(第5期);第432-43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9594A (zh) 2014-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99594B (zh) 原油可动孔喉特征尺寸下限的测量方法
Junjian et al. Effects of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of remaining oil
CN107228816B (zh) 一种泥页岩中不同类型孔隙演化评价方法
Hu et 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Permian P1f source rocks in the Fengcheng area, northwest margin, Junggar Basin, N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ight oil accumulation potential assessment
Mitchell et al. Wettability determination: pore surface analysis
Vorster Laser ablation ICP-MS age determination of detrital zircon populations in the Phanerozoic Cape and Lower Karoo Supergroups (South Africa) and correlatives in Argentina.
CN108956424A (zh) 一种页岩中孔隙定量表征的方法
CN110487693A (zh) 一种确定泥页岩不同类型孔隙度的方法
Zhong et al. Microscopic pore throat structures and water flooding in heterogeneous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the Jurassic Yan'an Formation in the Huanjiang area, Ordos Basin, Northern China
Gong et al. Pore throat size distribution and oiliness of tight sands-A case study of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China
CN112147301A (zh) 一种陆相淡水湖盆致密油烃源岩有效性的定量评价方法
CN108088779B (zh) 一种致密储层和常规储层储集空间分类方法
CN109444190B (zh) 利用数字岩心分析提高复杂油气层含水饱和度评价精度的方法
Kamber et al. Transition metal abundances in microbial carbonate: a pilot study based on in situ LA‐ICP‐MS analysis
Jiang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fluid typ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shale oil reservoir: A case study of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Mahu Sag, Junggar Basin, Northwest China
Suyun et 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ight oil enrichment in a continental lake basin
Karimi et al. Characterizing pores and pore-scale flow properties in middle bakken cores
CN103543131B (zh) 一种基于双脉冲和空间限制作用提高元素测量精度的方法
CN110469327B (zh) 一种五步逼近式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立体评价方法
Liu et al. Reconstructing 3D digital model without distortion for poorly conductive porous rock by nanoprobe‐assisted FIB‐SEM tomography
CN106855516B (zh) 一种有机质纹层的微观定量表征方法
CN113916880A (zh) 确定成岩流体演化历史的方法
Wang et al. Lower limits of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for effective reservoirs in ultradeep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from the Deng IV Member, Gaoshiti-Moxi Area, Sichuan Basin, SW China
CN107655915B (zh) 基于斑岩型矿床中白钨矿阴极发光特征的成矿流体氧化还原性的判别方法
CN112284993A (zh) 一种白云岩中继承型孔隙识别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