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3302B - 触头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触头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93302B
CN103493302B CN201180070378.3A CN201180070378A CN103493302B CN 103493302 B CN103493302 B CN 103493302B CN 201180070378 A CN201180070378 A CN 201180070378A CN 103493302 B CN103493302 B CN 1034933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ductive member
pair
contact site
opposing par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03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93302A (zh
Inventor
海老泽刚
中泽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93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3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93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3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7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54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wire spring
    • H01R4/4863Coi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1/00Switchgear having carriage withdrawable for isolation
    • H02B11/02Details
    • H02B11/04Isolating-contacts, e.g. mountings or shielding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件数少、能减少组装所涉及的操作负担并且实现触头的小型化的触头及连接器。触头(40)具备施力构件(60)和一对导电构件(50),该施力构件(60)安装于一对导电构件(50)之间,对一对导电构件(50)向使它们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一对导电构件(50)各自具有基体部(51)和安装部(52),一方导电构件(50)的基体部(51)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基体部(51)相互分离配置,一对导电构件(50)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基体部(51)朝向另一方导电构件(50)延伸并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抵接而支承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支承部(56、57)。

Description

触头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头及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作为电源供给用来使用的触头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如图17及图18所示,已知有如下的触头300,该触头300具备: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的一对细长导电元件310;安装在细长导电元件310之间并对细长导电元件310彼此向使它们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的弹簧机构320,触头300在细长导电元件310之间夹持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330(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以往的触头300中,通过相对于形成在细长导电元件310上的孔311以带有间隙嵌入的状态贯通插入上下位移限制轴340,从而限制细长导电元件310的上下方向的位移量,并且对细长导电元件310进行支承。如图18所示,上下位移限制轴340的两端与框架350连接而被支承,该框架350与细长导电元件310并列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80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的触头300中,为了支承对置且分离配置的细长导电元件310,需要作为支承机构的上下位移限制轴340及框架350,存在部件件数多、组装所涉及的操作负担大的问题。
此外,在以往的触头300中,为了利用上下位移限制轴340支承细长导电元件310,需要在细长导电元件310上形成孔311,存在为了形成该孔311而难以减小细长导电元件3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往的问题而做成的,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部件件数少、能减少组装所涉及的操作负担且实现触头的小型化的触头及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触头通过下述结构解决所述课题,即,该触头具备施力构件和一对导电构件,该施力构件安装于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对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向使该一对导电构件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所述触头夹持插入于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连接对象物而与所述连接对象物连接,所述触头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各自具有基体部和形成于所述基体部、供所述施力构件安装的安装部,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相互分离地配置,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从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朝向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延伸并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抵接而支承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各自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以夹着所述安装部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相反侧并与另一连接对象物接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上相互对置,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施力方向上相互对置。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各自具有移动限制部,所述移动限制部在与所述施力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一部分抵接,限制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在与所述施力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沿所述施力方向贯通形成的孔部,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具有从所述施力方向插入所述孔部内的突起部,所述孔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突起部的外表面作为所述移动限制部发挥功能。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具有相同形状。
也可以构成为,在纯铜的导电率为100%时,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由导电率为50%以上的金属或者合金成形。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导电构件具有在平面上展开的情况下不存在重复的部分的形状。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形成为:在沿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观察时,在所述触头未夹持所述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位于将以所述安装部为基准的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抵接部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形成为:在沿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观察时,在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夹持有所述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位于将以所述安装部为基准的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抵接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形成为:在沿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观察时,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夹持有所述另一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位于将以所述安装部为基准的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抵接部及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
本发明的连接器通过具备所述触头来解决所述的课题。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导电构件上形成克服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支承另一方导电构件的支承部,从而无需追加构件就能够维持组装后的触头的立体形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此外,仅通过在一对导电构件上安装施力构件后、以使形成于一方导电构件的支承部与另一方导电构件的规定位置抵接的方式调整一对导电构件的相对姿态的操作,就能实现触头的组装,因此能够减少触头组装所涉及的操作负担。
此外,由于不像以往技术那样需要使支承轴贯通于形成在导电构件上的孔中的支承结构,因此能够减少导电构件的施力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实现触头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一起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触头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的使用状态图。
图3是与连接对象物一起示出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滑动时的触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触头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触头的组装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及剖切触头来表示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触头的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及剖切触头来表示的说明图。
图8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未相对于触头插入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沿施力方向观察时的抵接部、接触部和安装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8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二接触部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沿施力方向观察时的抵接部、接触部和安装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8C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一接触部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沿施力方向观察时的抵接部、接触部和安装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触头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触头的组装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及剖切触头来表示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触头的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及剖切触头来表示的说明图。
图12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未相对于触头插入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沿施力方向观察时的抵接部、接触部和安装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2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二接触部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沿施力方向观察时的抵接部、接触部和安装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2C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一接触部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沿施力方向观察时的抵接部、接触部和安装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触头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触头的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构成第三实施例的触头的导电构件的立体图。
图16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未相对于触头插入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沿施力方向观察时的抵接部、接触部和安装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6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二接触部之间插入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沿施力方向观察时的抵接部、接触部和安装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6C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一接触部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沿施力方向观察时的抵接部、接触部和安装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以往的触头的说明图。
图18是在与图17不同的位置观察以往的触头来表示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导电构件的长边方向限定为第一方向X,将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限定为第二方向Y,将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的方向限定为第三方向Z。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所示的实施例中,对第二方向Y相对于第一方向X正交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二方向Y不与第一方向X正交。
实施例1
连接器10为2次电池用连接器,如图1至图3所示,其安装于内置有蓄电池(2次电池)82的电池单元80的外壳81上,在将电池单元80向收容架(未图示)插入时,该连接器10与安装于收容架(未图示)的架侧连接器90嵌合,用于将内置于电池单元80且与蓄电池82连接的汇流条83和设置于架侧连接器90的架侧触头91之间电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连接器10具备:第一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20以能够沿第二方向Y相对滑动的方式安装的第二壳体30;收容在由第一壳体20及第二壳体30构成的触头收容部70中的电源供给用的触头40;安装于第一壳体20用于保持信号用触头(未图示)的信号用壳体71。
第一壳体20由绝缘性树脂形成,相对于形成在电池单元80的外壳81上的安装开口部81a在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上具有游隙(间隙),并且在能够相对于外壳81在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上移动的状态下利用间隔件84及螺栓85安装于外壳81。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壳体20一体地具有:收容触头40的一部分的第一收容部21;供架侧触头91向第一收容部21内插入的第一开口部22;对后述的第二壳体30的安装弹簧部33以能够沿第二方向Y滑动的状态进行支承的滑动引导部23;控制触头40在触头收容部70内的位置及姿态的第一控制部24;限制触头40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的第一位置限制部(未图示);保持信号用壳体71的信号用壳体保持部26。
如图1及图4所示,第一收容部21在第二壳体30侧开口,且与形成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收容部31共同构成触头收容部70。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控制部24从限定第一收容部21的第一壳体20的内壁沿着第三方向Z朝向第一收容部21内延伸,在第一方向X上的触头40的支承部56、57与第一接触部53之间的区域夹设于一对导电构件50之间。第一控制部24与形成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控制部34配合动作,控制触头40在触头收容部70内的姿态(具体地说是由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限定的平面内的姿态)。更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24将形成在第一壳体20上的第一开口部22与第一接触部53的位置关系控制成以下程度,即,无论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从第一开口部22插入的架侧触头91都能够进入第一接触部53之间。此外,第一控制部24在架侧触头91相对于第一接触部53之间插入时作为限制架侧触头91在第一方向X上的插入位置(插入的深度)的部位发挥功能。
第二壳体30由绝缘性树脂形成,且相对于第一壳体20以能够沿第二方向Y滑动的状态安装。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壳体30一体地具有:收容触头40的一部分的第二收容部31;供汇流条83向第二收容部31内插入的第二开口部32;安装于第一壳体20的滑动引导部23的安装弹簧部33;控制触头40在触头收容部70内的位置及姿态的第二控制部34;限制触头40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的第二位置限制部(未图示);将汇流条83向第二开口部32引导的引导部36。
如图4所示,第二收容部31在第一壳体20侧开口,且与形成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收容部21共同构成触头收容部70。
如图4所示,第二控制部34从限定第二收容部31的第二壳体30的内壁沿着第三方向Z朝向第二收容部31内延伸,在第一方向X上的触头40的支承部56、57与第二接触部54之间的区域夹持于一对导电构件50之间。第二控制部34与形成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控制部24配合动作,控制触头40在触头收容部70内的姿态(具体地说是由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限定的平面内的姿态)。更详细而言,第二控制部34将形成在第二壳体30上的第二开口部32与第二接触部54的位置关系控制成以下程度,即,无论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从第二开口部32插入的汇流条83都能够进入第二接触部54之间。此外,第二控制部34在汇流条83相对于第二接触部54之间插入时作为限制汇流条83在第一方向X上的插入位置(插入的深度)的部位发挥功能。
触头40是电源供给用的插孔触头,如图1所示,在形成于连接器10的各触头收容部70内,触头40以沿第三方向Z排列的状态以两个为1组配置。各触头40以与包括第一壳体20及第二壳体30在内的任一构件之间均存在游隙(间隙)的状态被收容,换言之,各触头40相对于包括第一壳体20及第二壳体30在内的任一构件均未固定。
如图5所示,各触头40包括一对导电构件50和安装于一对导电构件50之间且对一对导电构件50向使它们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6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施力构件60由螺旋弹簧构成,但具体的形态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橡胶等弹性构件构成。
一对导电构件50由非弹性的导电性金属(韧铜、纯度99%左右的铜)形成,分别具有相同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在纯铜的导电率为100%的情况下,导电构件50具有50%以上的导电率。导电构件50通过将金属板冲裁加工成规定形状后对规定部位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在平面上展开的情况下不存在重复的部分的形状。
如图5所示,各导电构件50各自具有:在一对导电构件50之间分离配置的基体部51;形成于各基体部51、供施力构件60安装的安装部52;分别形成于安装部52的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的第一接触部53及第二接触部54;在基体部51、第一支承部56及第二支承部57连续地形成的安装用孔部55;分别从基体部51的第三方向Z上的两端朝向另一方导电构件50延伸、克服施力构件60的作用力而支承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第一支承部56及第二支承部57。
基体部51的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比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形成得长。
安装部52从基体部51向安装用孔部55侧延伸,且形成为钩状。一方导电构件50的安装部52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安装部52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
第一接触部53从基体部51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沿着第二方向Y突出形成,在触头40组装后的状态下,该第一接触部53在第二方向Y上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第一接触部53对置。第一接触部53配置在第一收容部21内,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第一接触部53配合动作来夹持架侧触头91从而与架侧触头91连接。
第二接触部54从基体部51的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端沿着第二方向Y突出形成,在触头40组装后的状态下,该第二接触部54在第二方向Y上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第二接触部54对置。第二接触部54配置在第二收容部31内,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第二接触部54配合动作来夹持汇流条83从而与汇流条83连接。
安装用孔部55作为将施力构件60向安装部52安装时的安装空间发挥功能。
第一支承部56从基体部51的第三方向Z上的一端沿着第二方向Y竖立设置。第一支承部56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分别具有从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对置的侧面沿着第二方向Y突出形成的第一突起部56a。
第二支承部57从基体部51的第三方向Z上的另一端沿着第二方向Y竖立设置。第二支承部57具有从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对置的侧面沿着第二方向Y突出形成的第二突起部57a。该第二突起部57a以在触头40组装后的状态下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一对第一突起部56a之间沿第一方向X具有游隙的状态配置。
在第一接触部53、安装部52和第二接触部54在第一方向X上大致配置于一直线上的情况下,触头40的动作更为顺畅,形成良好的接触。
如图7所示,各触头40构成为能够以在一对导电构件50上安装施力构件60且在一对导电构件50之间使第一支承部56和第二支承部57相互卡合的状态自律地维持组装后的立体结构。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在触头40的组装状态下,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对置的第二突起部57a的侧面和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对置的第一支承部56的侧面分别作为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抵接的抵接部58发挥功能。
在此,将上述的触头40的组装后的状态分为未相对于触头40插入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二接触部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以及仅在第一接触部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这3种情况,并基于图8A至图8C详细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仅在第一接触部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未在本实施例中实现,假想性地进行说明。此外,图8A至图8C示意性地示出沿施力构件60的施力方向(第二方向Y)观察时的抵接部58、第一接触部53及第二接触部54、以及安装部52的位置关系。
首先,在触头40组装后,在未相对于触头40插入连接对象物(汇流条83、架侧触头91)的状态下,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对置的第二突起部57a的侧面整体与第一支承部56抵接而作为抵接部58发挥功能。并且,在该状态下,如图8A所示,由于安装部52位于将以安装部52为基准的抵接部58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因此能够克服施力构件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50间的相对的姿态。
此外,在触头40组装后,在仅在第二接触部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汇流条83)的状态下,通过连接对象物的插入而使第二接触部54之间扩张,第一接触部53侧的第二突起部57a的端部与第一支承部56抵接而作为抵接部58发挥功能。并且,在该状态下同样地,如图8B所示,由于安装部52位于将以安装部52为基准的抵接部58及第二接触部54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因此能够克服施力构件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50间的相对的姿态。
此外,在触头40组装后,在仅在第一接触部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架侧触头91)的状态下,通过连接对象物的插入而使第一接触部53之间扩张,第二接触部54侧的第二突起部57a的端部与第一支承部56抵接而作为抵接部58发挥功能。并且,在该状态下同样地,如图8C所示,由于安装部52位于将以安装部52为基准的抵接部58及第一接触部53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因此能够克服施力构件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50间的相对的姿态。
如此,本实施例的触头40构成为,在未相对于触头40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二接触部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一接触部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都能避免对构成后述的移动限制部59的部分等施加过度的负荷、使触头40的顺畅的动作性受损的情况,且能够克服施力构件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50间的相对的姿态。
此外,第一突起部56a的第一方向X上的内侧面和第二突起部57a的第一方向X上的外侧面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抵接(对置),分别作为限制一对导电构件50之间的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移动的移动限制部59发挥功能。
在此,第一突起部56a的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设定为,在未相对于触头40插入有连接对象物情况、仅在第二接触部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一接触部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在第二接触部54之间及第一接触部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该第一突起部56a都相对于第二突起部57a的外侧面在第一方向X上抵接(对置)。
如上所述,各触头40利用形成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控制部24和形成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控制部34来控制触头收容部70内的姿态及位置(具体地说是由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限定的平面内的位置及姿态),此外,利用形成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位置限制部(未图示)和形成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位置限制部(未图示)来限制触头收容部70内的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
如图6和图7所示,施力构件60安装在分别形成于一对导电构件50的安装部52之间,且配置在由分别形成于构成触头40的一对导电构件50的基体部51以及第一支承部56及第二支承部57限定的空间内。
接下来,以下基于图6及图7对触头4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所示,将各导电构件50以在第三方向Z上相互错开的方式配置,使安装部52彼此接近直至能够使施力构件60的两端与形成于各导电构件50的安装部52卡合的位置。
接下来,如图6所示,使施力构件60的两端与形成于各导电构件50的安装部52卡合。
接下来,如图7所示,调整一对导电构件50间的相对的姿态,使施力构件60拉伸,使一方导电构件50的第一支承部56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第二支承部57卡合,由此完成触头40的组装。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说明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
首先,相对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收容部21插入触头40。
在此,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的第一接触部53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形成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控制部24的宽度尺寸(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尺寸)窄。因此,在触头40相对于第一壳体20插入时,利用第一控制部24使第一接触部53之间的间隔暂时扩大,当进一步推进触头40的插入时,第一接触部53越过第一控制部24,第一接触部53间的间隔恢复至原来的间隔,从而利用第一控制部24在第一方向X上防止触头40脱离。
如此,触头40相对于第一壳体20的安装通过触头40相对于第一收容部21的插入这一个动作来实现。
接下来,以安装弹簧部33侧为前端而将第二壳体30相对于第一壳体20插入。
此时,安装弹簧部33与第一壳体20接触而暂时弹性变形,当进一步推进向第一壳体20的插入时,安装弹簧部二33弹性恢复,与第一壳体20的滑动引导部23卡合,从而防止第二壳体30相对于第一壳体20脱离。
在此,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的第二接触部54之间的间隔设定为第二控制部34的宽度尺寸(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尺寸)以上。因此,在相对于第一壳体20插入第二壳体30时,第二接触部54与第二控制部34不会相互钩挂,能够顺利地进行第二壳体30相对于第一壳体20的插入。
如此,第二壳体30相对于第一壳体20的安装通过第二壳体30相对于第一壳体20的插入这一个动作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控制部24同样地,也可以将第二控制部34的宽度尺寸设定得比第二接触部54之间的间隔大。
在如此得到的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导电构件50一体地形成克服施力构件60的作用力而支承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支承部56、57,从而无需追加构件即可维持组装后的触头40的立体形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此外,仅通过在形成于一对导电构件50的安装部52上安装施力构件60、之后以使形成于一方导电构件50的支承部56、57与另一方导电构件50的规定位置抵接的方式调整一对导电构件50的相对姿态的操作,即可实现触头40的组装,因此能够减少触头组装涉及的操作负担。
此外,由于无需如以往技术那样使支承轴贯通形成在导电构件50上的孔的支承结构,因此能够减少导电构件50的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能实现触头40的小型化。
此外,通过各导电构件50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抵接的移动限制部59,从而能够限制一对导电构件50之间的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移动。
实施例2
接下来,基于图9至图12C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触头以外的结构完全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的触头进行说明。
首先,第二实施例的触头140是电源供给用的插孔触头,在形成于连接器10的各触头收容部70内,触头140以沿第三方向Z排列的状态以两个为1组配置。各触头140以与包括第一壳体20及第二壳体30在内的任一构件之间均存在游隙(间隙)的状态被收容,换言之,各触头140相对于包括第一壳体20及第二壳体30在内的任一构件均未固定。
如图9所示,各触头140包括一对导电构件150和安装于一对导电构件150之间且对一对导电构件150向使它们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16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施力构件160由螺旋弹簧构成,但具体的形态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橡胶等弹性构件构成。
一对导电构件150由非弹性的导电性金属(韧铜、纯度99%左右的铜)形成,分别具有相同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在纯铜的导电率为100%的情况下,导电构件150具有50%以上的导电率。导电构件150通过将金属板冲裁加工成规定形状后对规定部位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在平面上展开的情况下不存在重复的部分的形状。
如图9所示,各导电构件150各自具有:在一对导电构件150之间分离配置的基体部151;形成于各基体部151、供施力构件160安装的安装部152;形成于安装部152的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的第一接触部153及第二接触部154;在基体部151及支承部156连续地形成的安装用孔部155;从基体部151的第三方向Z上的一端朝向另一方导电构件150延伸、克服施力构件160的作用力而支承另一方导电构件150的支承部156。
基体部151的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比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形成得长。基体部151具有两个沿着第二方向Y贯通形成的孔部151a。在触头140组装后的状态下,在该孔部151a中插入有形成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的突起部156a。
安装部152从基体部151向安装用孔部155侧延伸,且形成为钩状。一方导电构件150的安装部152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的安装部152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
第一接触部153从基体部151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沿着第二方向Y突出形成,在触头40组装后的状态下,该第一接触部153在第二方向Y上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的第一接触部153对置。第一接触部153配置在第一收容部21内,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的第一接触部153配合动作来夹持架侧触头91从而与架侧触头91连接。
第二接触部154从基体部151的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端沿着第二方向Y突出形成,在触头140组装后的状态下,该第二接触部154在第二方向Y上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的第二接触部154对置。第二接触部154配置在第二收容部31内,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的第二接触部154配合动作来夹持汇流条83从而与汇流条83连接。
安装用孔部155作为将施力构件160向安装部152安装时的安装空间发挥功能。
支承部156从基体部151的第三方向Z上的一端沿着第二方向Y竖立设置。支承部156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分别具有从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对置的侧面沿着第二方向Y突出形成的突起部156a。在触头140组装后的状态下,突起部156a以在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上具有游隙的状态从第二方向Y分别插入形成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的基体部151的孔部151a内。
在第一接触部153、安装部152和第二接触部154在第一方向X上大致配置于一直线上的情况下,触头140的动作更为顺畅,形成良好的接触。
如图11所示,各触头140构成为能够以在一对导电构件150上安装施力构件160且形成于支承部156的突起部156a与形成于基体部151的孔部151a内卡合的状态自律地维持组装后的立体结构。
具体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在触头140的组装状态下,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对置的支承部156的侧面(准确地说是一对突起部156a的内侧的部分)和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对置的基体部151的侧面分别作为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抵接的抵接部158发挥功能。
在此,将上述的触头140的组装后的状态分为未相对于触头140插入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二接触部1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以及仅在第一接触部1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这3种情况,并基于图12A至图12C详细地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仅在第一接触部1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未在本实施例中实现,假想性地进行说明。
此外,图12A至图12C示意性地示出沿施力构件160的施力方向(第二方向Y)观察时的抵接部158、第一接触部153及第二接触部154、以及安装部152的位置关系。
首先,在触头140组装后,在未相对于触头140插入连接对象物(汇流条83、架侧触头91)的状态下,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对置的支承部156的侧面与基体部151抵接而作为抵接部158发挥功能。并且,在该状态下,如图12A所示,由于安装部152位于将以安装部152为基准的抵接部158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因此能够克服施力构件1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150间的相对的姿态。
此外,在触头140组装后,在仅在第二接触部1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汇流条83)的状态下,通过连接对象物的插入而使第二接触部154之间扩张,第一接触部153侧的支承部156的端部与基体部151抵接而作为抵接部158发挥功能。并且,在该状态下同样地,如图12B所示,由于安装部152位于将以安装部152为基准的抵接部158及第二接触部154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因此能够克服施力构件1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150间的相对的姿态。
此外,在触头140组装后,在仅在第一接触部1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架侧触头91)的状态下,通过连接对象物的插入而使第一接触部153之间扩张,第二接触部154侧的支承部156的端部与基体部151抵接而作为抵接部158发挥功能。并且,在该状态下同样地,如图12C所示,由于安装部152位于将以安装部152为基准的抵接部158及第一接触部153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因此能够克服施力构件1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150间的相对的姿态。
如此,本实施例的触头140构成为,在未相对于触头140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二接触部1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一接触部1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都能避免对构成后述的移动限制部159的部分等施加过度的负荷、使触头140的顺畅的动作性受损的情况,且能够克服施力构件1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150间的相对的姿态。
此外,形成于基体部151的孔部151a的内侧面与形成于支承部156的突起部156a的外侧面在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上相互抵接(对置),分别作为限制一对导电构件150之间的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上的相对移动的移动限制部159发挥功能。
在此,突起部156a的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设定为,在未相对于触头140插入有连接对象物情况、仅在第二接触部1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一接触部1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在第二接触部154之间及第一接触部1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该突起部156a都位于孔部151a内且相对于孔部151a的内侧面在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上抵接(对置)。
如上所述,各触头140利用形成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控制部24和形成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控制部34来控制触头收容部70内的姿态及位置(具体地说是由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限定的平面内的位置及姿态),此外,利用形成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位置限制部(未图示)和形成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位置限制部(未图示)来限制触头收容部70内的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
如图11所示,施力构件160安装在分别形成于一对导电构件150的安装部152之间,且配置在由分别形成于构成触头140的一对导电构件150的基体部151以及支承部156限定的空间内。
接下来,以下基于图10及图11对触头14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0所示,将各导电构件150以在第三方向Z上相互错开的方式配置,使安装部152彼此接近直至能够使施力构件160的两端与形成于各导电构件150的安装部152卡合的位置。
接下来,如图10所示,使施力构件160的两端与形成于各导电构件150的安装部152卡合。
接下来,如图11所示,调整一对导电构件150间的相对的姿态,使施力构件160拉伸,使一方导电构件150的孔部151a与另一方导电构件150的突起部156a卡合,由此完成触头140的组装。
在如此得到的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使各导电构件150具有在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上相互抵接的移动限制部159,从而不仅在第一方向X上且在第三方向Z上也能够限制一对导电构件150间的相对移动。
实施例3
接下来,基于图13至图16C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触头以外的结构完全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的触头进行说明。
首先,本实施例的触头240是电源供给用的插孔触头,在形成于连接器10的各触头收容部70内,触头240以沿第三方向Z排列的状态以两个为1组配置。各触头240以与包括第一壳体20及第二壳体30在内的任一构件之间均存在游隙(间隙)的状态被收容,换言之,各触头240相对于包括第一壳体20及第二壳体30在内的任一构件均未固定。
如图13所示,各触头240包括一对导电构件250和安装于一对导电构件250之间且对一对导电构件250向使它们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26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施力构件260由螺旋弹簧构成,但具体的形态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橡胶等弹性构件构成。
一对导电构件250由非弹性的导电性金属(韧铜、纯度99%左右的铜)形成,分别具有相同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在纯铜的导电率为100%的情况下,导电构件250具有50%以上的导电率。导电构件250通过将金属板冲裁加工成规定形状后对规定部位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在平面上展开的情况下不存在重复的部分的形状。
如图13所示,各导电构件250各自具有:在一对导电构件250之间分离配置的基体部251;形成于各基体部251、供施力构件260安装的安装部252;形成于安装部252的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的第一接触部253及第二接触部254;形成于基体部251上的安装用孔部255;从基体部251的第三方向Z上的一端朝向另一方导电构件250延伸、克服施力构件260的作用力而支承另一方导电构件250的支承部256。
基体部251的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比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形成得长。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体部251上形成有通过压印加工形成的强度加强部251b。
安装部252从基体部251向安装用孔部255侧延伸,且形成为钩状。一方导电构件250的安装部252与另一方导电构件250的安装部252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
第一接触部253从基体部251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沿着第二方向Y突出形成,在触头240组装后的状态下,该第一接触部253在第二方向Y上与另一方导电构件250的第一接触部253对置。第一接触部253配置在第一收容部21内,与另一方导电构件250的第一接触部253配合动作来夹持架侧触头91从而与架侧触头91连接。
第二接触部254从基体部251的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端沿着第二方向Y突出形成,在触头240组装后的状态下,该第二接触部254在第二方向Y上与另一方导电构件250的第二接触部254对置。第二接触部254配置在第二收容部31内,与另一方导电构件250的第二接触部254配合动作来夹持汇流条83从而与汇流条83连接。
安装用孔部255沿着第二方向Y贯通形成于基体部251,是作为将施力构件260向安装部252安装时的安装空间发挥功能的孔部,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用孔部255朝向第三方向Z的一个方向开口,因此,能够从第三方向Z相对于安装部252安装施力构件260,施力构件260的安装变得容易。安装用孔部255具有在由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限定的平面内弯曲的内侧面。
支承部256从基体部251的第三方向Z上的一端沿着第二方向Y竖立设置。支承部256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面分别具有朝向第一方向X的外侧突出形成的突起部256a。在触头240组装后的状态下,支承部256的前端以在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上具有游隙的状态从第二方向Y插入形成于基体部251上的安装用孔部255内。
在第一接触部253、安装部252和第二接触部254在第一方向X上大致配置于一直线上的情况下,触头240的动作更为顺畅,形成良好的接触。
如图14所示,各触头240构成为能够以在一对导电构件250上安装施力构件260且支承部256的前端插入并卡合于形成在基体部251上的安装用孔部255内的状态自律地维持组装后的立体结构。
具体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在触头240的组装状态下,与另一方导电构件250对置的突起部256a的侧面和与另一方导电构件250对置的基体部251的侧面分别作为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抵接的抵接部258发挥功能。
在此,将上述的触头240的组装后的状态分为未相对于触头240插入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二接触部2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以及仅在第一接触部2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这3种情况,并根据图16A至图16C详细地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仅在第一接触部2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未在本实施例中实现,假想性地进行说明。
此外,图16A至图16C示意性地示出沿施力构件260的施力方向(第二方向Y)观察时的抵接部258、第一接触部253及第二接触部254、以及安装部252的位置关系。
首先,在触头240组装后,在未相对于触头240插入连接对象物(汇流条83、架侧触头91)的状态下,与另一方导电构件250对置的突起部256a的侧面与基体部251抵接而作为抵接部258发挥功能。并且,在该状态下,如图16A所示,由于安装部252位于将以安装部252为基准的抵接部258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因此能够克服施力构件2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250间的相对的姿态。
此外,在触头240组装后,在仅在第二接触部2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汇流条83)的状态下,通过连接对象物的插入而使第二接触部154之间扩张,第一接触部253侧的突起部256a与基体部251抵接而作为抵接部258发挥功能。并且,在该状态下同样地,如图16B所示,由于安装部252位于将以安装部252为基准的抵接部258及第二接触部254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因此能够克服施力构件2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250间的相对的姿态。
此外,在触头240组装后,在仅在第一接触部2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架侧触头91)的状态下,通过连接对象物的插入而使第一接触部253之间扩张,第二接触部254侧的突起部256a与基体部251抵接而作为抵接部258发挥功能。并且,在该状态下同样地,如图16C所示,由于安装部252位于将以安装部252为基准的抵接部258及第一接触部253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因此能够克服施力构件2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250间的相对的姿态。
如此,本实施例的触头240构成为,在未相对于触头240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二接触部2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一接触部2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都能避免对构成后述的移动限制部259的部分等施加过度的负荷、使触头240的顺畅的动作性受损的情况,且能够克服施力构件260的作用力而维持一对导电构件250间的相对的姿态。
此外,安装用孔部255的弯曲的内侧面与支承部256的前端的外侧面在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上相互抵接(对置),分别作为限制一对导电构件250之间的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上的相对移动的移动限制部259发挥功能。
在此,比与另一方导电构件250对置的突起部256a的侧面(抵接部258)靠前端侧的支承部256的第二方向Y上尺寸设定为,在未相对于触头240插入有连接对象物情况、仅在第二接触部254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仅在第一接触部2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在第二接触部254之间及第一接触部253之间插入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该支承部256都在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上相对于安装用孔部255的内侧面抵接(对置)。
如上所述,各触头240利用形成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控制部24和形成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控制部34来控制触头收容部70内的姿态及位置(具体地说是由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限定的平面内的位置及姿态),此外,利用形成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位置限制部(未图示)和形成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位置限制部(未图示)来限制触头收容部70内的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
如图14所示,施力构件260安装在分别形成于一对导电构件250的安装部252之间,且配置在由分别形成于构成触头240的一对导电构件250的基体部251以及支承部256限定的空间内。
接下来,以下基于图13及图14对触头24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各导电构件250以在第三方向Z上相互错开的方式配置,使安装部252彼此接近直至能够使施力构件260的两端与形成于各导电构件250的安装部252卡合的位置。
接下来,使施力构件260的两端与形成于各导电构件250的安装部252卡合。
接下来,调整一对导电构件250间的相对的姿态,使施力构件260拉伸,如图14所示,使一方导电构件250的支承部256的前端与另一方导电构件250的安装用孔部255卡合,由此完成触头240的组装。
在如此得到的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使各导电构件250具有在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上相互抵接的移动限制部259,从而不仅在第一方向X上且在第三方向Z上也能够限制一对导电构件250间的相对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触头具有与一方连接对象物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另一方连接对象物接触的第二接触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相对于连接器从外部嵌合的连接对象物为一个的情况下,在触头上仅形成一方接触部即可。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形成在触头的导电构件上的支承部的一部分作为移动限制部发挥功能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支承部分别独立地另外在导电构件上形成作为移动限制部发挥功能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壳体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一个壳体收容或保持触头。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触头整体收容在触头收容部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触头的一部分向触头收容部的外部突出。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触头为电源供给用触头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作为信号触头使用。
符号说明
10···连接器
20···第一壳体
21···第一收容部
22···第一开口部
23···滑动引导部
24···第一控制部
26···信号用壳体保持部
30···第二壳体
31···第二收容部
32···第二开口部
33···安装弹簧部
34···第二控制部
36···引导部
40、140、240···触头
50、150、250···导电构件
51、151、251···基体部
151a···孔部
251b···强度加强部
52、152、252···安装部
53、153、253···第一接触部
54、154、254···第二接触部
55、155、255···安装用孔部
56、156、256···支承部(第一支承部)
56a、156a、256a···突起部(第一突起部)
57···第二支承部
57a···第二突起部
58、158、258···抵接部
59、159、259···移动限制部
60、160、260···施力构件
70···触头收容部
71···信号用壳体
80···电池单元
81···外壳
81a···安装开口部
82···蓄电池
83···汇流条(连接对象物)
84···间隔件
85···螺栓
90···架侧连接器
91···架侧触头(另一连接对象物)
92···架侧壳体
92a···引导部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Claims (11)

1.一种触头,其具备施力构件和一对导电构件,该施力构件安装于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在施力方向上对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向使该一对导电构件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所述触头夹持插入于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连接对象物而与所述连接对象物连接,所述触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各自具有基体部和形成于所述基体部、供所述施力构件安装的安装部,
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相互分离地配置,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具备抵接部的支承部,具备该抵接部的该支承部从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朝向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延伸并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抵接,所述支承部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抵接部抵接,克服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支承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各自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以夹着所述安装部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相反侧并与另一连接对象物接触,
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施力构件的所述施力方向上相互对置,
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施力方向上相互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各自具有移动限制部,所述移动限制部在与所述施力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与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的一部分抵接,限制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在与所述施力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沿所述施力方向贯通形成的孔部,
另一方所述导电构件具有从所述施力方向插入所述孔部内的突起部,
所述孔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突起部的外表面作为所述移动限制部发挥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具有相同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在纯铜的导电率为100%时,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由导电率为50%以上的金属成形,或者分别由导电率为50%以上的合金成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构件具有在平面上展开的情况下不存在重复的部分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形成为:在沿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观察时,在所述触头未夹持所述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位于将以所述安装部为基准的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抵接部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形成为:在沿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观察时,在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夹持有所述另一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位于将以所述安装部为基准的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抵接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形成为:在沿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观察时,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夹持有所述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位于将以所述安装部为基准的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抵接部及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最外点连结而限定的区域的内侧。
1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连接器具备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
CN201180070378.3A 2011-06-27 2011-11-14 触头及连接器 Active CN103493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1575 2011-06-27
JP2011141575A JP4938148B1 (ja) 2011-06-27 2011-06-27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PCT/JP2011/076165 WO2013001672A1 (ja) 2011-06-27 2011-11-14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3302A CN103493302A (zh) 2014-01-01
CN103493302B true CN103493302B (zh) 2016-08-17

Family

ID=46395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0378.3A Active CN103493302B (zh) 2011-06-27 2011-11-14 触头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36698B2 (zh)
EP (1) EP2698877B1 (zh)
JP (1) JP4938148B1 (zh)
CN (1) CN103493302B (zh)
TW (1) TWI505586B (zh)
WO (1) WO20130016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8990B1 (ja) * 2012-02-10 2013-08-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装置
JP5548850B2 (ja) * 2012-07-13 2014-07-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装置
BR112019002989A2 (pt) 2016-08-22 2019-05-14 Interplex Industries, Inc. conector elétrico
US10522945B2 (en) 2016-08-22 2019-12-31 Interplex Industr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JP7067265B2 (ja) * 2018-05-22 2022-05-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2302096B1 (ko) * 2019-02-25 2021-09-13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부스바용 커넥터
BE1028298B1 (de) * 2020-05-12 2021-12-16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Anschlusseinheit, Anschlussanordnung und elektronisches Gerät
DE102020211508A1 (de) 2020-09-14 2022-03-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Kopplungsvorrichtung, Schaltgerät und Montageverfahre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68843A (en) * 1992-07-16 1994-01-19 Gec Alsthom Equip Basse Tens A connecting clamp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2659A (en) 1953-10-30 1959-02-03 Electric Products Company Contact assembly
US2793355A (en) * 1954-02-11 1957-05-21 Vector Mfg Company Geophone clip
US3171709A (en) * 1962-08-20 1965-03-02 Beckman Instruments Inc Fine wire clamp
US3427419A (en) * 1966-03-31 1969-02-1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Disconnecting contact assembly for electrical apparatus
US3566335A (en) * 1968-09-18 1971-02-23 Gen Electric Self-aligning multip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3723940A (en) * 1971-11-18 1973-03-27 Square D Co Electrical contact assembly
US3845523A (en) * 1973-06-11 1974-11-05 Amp Inc Cable clamp
JPS5244369U (zh) * 1975-09-26 1977-03-29
US4121067A (en) * 1977-01-05 1978-10-17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Contact structure for drawout switchgear
US4445732A (en) * 1982-02-11 1984-05-0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ctrical stab connecting means utilizing eddy current electromagnetic repulsion
US4555604A (en) * 1983-12-06 1985-11-2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Circuit breaker having improved stab assembly
JPH0447856Y2 (zh) * 1986-02-13 1992-11-11
JPH029503Y2 (zh) 1987-03-26 1990-03-08
SE460745B (sv) * 1988-02-29 1989-11-13 Fast Industriprodukter Hb Klaemma
JPH02123714A (ja) 1988-11-02 1990-05-11 Murata Mfg Co Ltd チョークコイル
CA2037999A1 (en) 1990-04-10 1991-10-11 Ernst Suter Electrical contact arrangement
CA2046184A1 (en) * 1991-07-04 1993-01-05 Cyril A. Verge Booster cable assembly
JPH10294140A (ja) 1997-04-18 1998-11-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連結装置
US5928022A (en) * 1997-10-28 1999-07-27 Reliance Electric Industrial Company Mechanically-assited clip device for use in testing electrical equipment
JP2003346956A (ja) 2002-05-31 2003-12-05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電線接続用端子
DE102005038114B4 (de) 2004-08-16 2008-09-2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Yokkaichi Elektrischer Anschlusskasten
US7425145B2 (en) * 2006-05-26 2008-09-16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Connectors and contacts for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power
JP2009218063A (ja) * 2008-03-10 2009-09-24 Mitsutoshi Watanabe 電力供給用平形コネクタ
US8672717B2 (en) * 2011-10-13 2014-03-18 Alwyn Ted Li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5548850B2 (ja) 2012-07-13 2014-07-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68843A (en) * 1992-07-16 1994-01-19 Gec Alsthom Equip Basse Tens A connecting clam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05586B (zh) 2015-10-21
EP2698877B1 (en) 2017-02-01
WO2013001672A1 (ja) 2013-01-03
JP2013008617A (ja) 2013-01-10
US20140051308A1 (en) 2014-02-20
TW201310824A (zh) 2013-03-01
US9236698B2 (en) 2016-01-12
EP2698877A4 (en) 2014-11-05
EP2698877A1 (en) 2014-02-19
JP4938148B1 (ja) 2012-05-23
CN103493302A (zh) 201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93302B (zh) 触头及连接器
CN103503244B (zh) 连接器、连接器装置及电池单元
EP3029776B1 (en) Conductive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rail-type electrical terminal
CN105322336B (zh) 连接器
CN103999295B (zh) 触头、连接器及连接装置
CN103378203B (zh) 用于太阳能模块的连接装置
CN103001013A (zh) 导体连接工具和使用其的继电器单元
KR20160002255U (ko) 순방향 및 역방향 플러깅이 가능한 전원 플러그 커넥터
CN105814744A (zh) 接触元件
CN107086383B (zh) 连接器组件、电源组件和终端设备
CN104577406B (zh) Sata复合式连接器
CN104092039A (zh) 大电流对接母排的快插式连接器
CN106207583A (zh) 阴性连接器和用于制造该阴性连接器的方法
CN104124592A (zh) 一种插销式接线端子组合件
JP2017117703A (ja) 分岐コネクタ
CN106549241B (zh) 连接器
CN204497390U (zh) 电源连接器
CN103904460A (zh) 线缆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3809428A (zh) 用于以改善的接触固定纽扣电池的装置
CN106558791A (zh) 正反插usb插头
CN202737428U (zh) 电缆分接箱
CN104953334B (zh) 用于保持带有电线的电气/电子部件的结构
CN106329189B (zh) 用于显示装置的接触弹簧、显示装置以及用于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3187641B (zh) 接线端子
CN203491413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