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2238A - 安全带卷收器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收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92238A CN103492238A CN201180065382.0A CN201180065382A CN103492238A CN 103492238 A CN103492238 A CN 103492238A CN 201180065382 A CN201180065382 A CN 201180065382A CN 103492238 A CN103492238 A CN 1034922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tchet
- rolling tube
- ribbon
- housing
- peristo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 B60R22/4633—Linear actuators, e.g. comprising a piston moving along reel axis and rotating along its own ax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7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omprising energy-absorbing means operating between belt reel and retractor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 B60R2022/286—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using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其上卷绕有织带的卷取筒的轴向上的一端由壳体的一个侧壁部可转动地支撑;立设于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轴部由安装于壳体的另一个侧壁部的外端的盖构件可转动地支撑。壳体具有:开口部,其形成于另一个侧壁部,棘轮以在该开口部和棘轮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插入该开口部,所述棘轮形成在卷取筒的位于所述卷取筒的轴向上的另一端侧的边缘的外周;和内齿,其形成于开口部的内周缘。当预紧器机构致动并且预定值以上的张力作用于织带时,盖构件经由轴部塑性地变形并且将棘轮锁定在棘轮与内齿接合的接合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带卷收器,其在诸如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时去除织带的松弛。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经提出各种类型的安全带卷收器,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在诸如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时去除织带的松弛。
例如,传统地使用装备有如下所述地起作用的强制锁定机构的安全带卷收器。在预紧器机构的气体产生构件响应于车辆碰撞而致动的情况下,管状气缸内的活塞从其通常状态向上移动以使小齿轮体转动。由此,小齿轮体的小齿轮部上的齿与布置在基部块体内部的推动块接触,并且向外推推动块。由此,推动块被块施力弹簧进一步向外推,使得转动杆转动。进一步地,转动杆的下端部与齿轮侧的臂的顶端部解除接合。因此,施力弹簧使齿轮侧的臂沿向外的方向转动,同时经由联接轴使机构侧的臂转动。结果,机构侧的臂的转动使棘爪与卷取筒的棘轮接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2418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强制锁定机构需要布置在基部块内部的推动块、块施力弹簧、转动杆、齿轮侧的臂、施力弹簧、联接轴和机构侧的臂作为组装构件。因此,组装构件的数量大,这使得组装复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如下强制锁定机构的安全带卷收器:所述强制锁定机构能够在组装构件的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快速地组装,所述强制锁定机构用于防止卷取筒在预紧器机构部致动时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其包括:壳体;卷取筒,所述卷取筒以可转动的方式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且所述卷取筒被构造成通过在所述卷取筒上卷绕织带来收纳所述织带;和预紧器机构部,所述预紧器机构部被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一个侧壁部的外侧,并且所述预紧器机构部被构造成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使所述卷取筒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以将所述织带卷取在所述卷取筒上,其中,所述卷取筒的轴向上的一端由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个侧壁部可转动地支撑,并且立设于所述卷取筒的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轴部由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一个侧壁部相对的另一个侧壁部的外侧的盖构件可转动地支撑,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另一个侧壁部,并且所述开口部被构造成允许形成于所述卷取筒的所述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边缘部的外周的棘轮插入,使得当所述棘轮插入时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棘轮之间确保预定的空间;和多个内齿,所述多个内齿形成于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棘轮相对的内周并且能够与所述棘轮接合,其中,当所述预紧器机构部致动并且使所述织带接收预定值以上的张力时,所述盖构件经由所述轴部塑性地变形,使得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多个内齿与所述棘轮停留在接合状态。
在上述安全带卷收器中,当预紧器机构由于车辆碰撞而致动并且使织带接收预定值以上的张力时,安装在壳体的另一个侧壁部的外侧的盖构件经由立设于卷取筒的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轴部塑性地变形。由此,在已插入到形成于壳体的另一个侧壁部的开口部的、形成在卷取筒外周的棘轮和形成于开口部的内周的内齿之间产生接合状态,并且棘轮和内齿停留在接合状态。
因此,当织带响应于预紧器机构的致动而卷取时,可以确实地使安装于壳体的另一个侧壁部的外侧的盖构件塑性变形。由此,该机械构造能够确实且快速地防止卷取筒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因此,甚至在预紧器机构致动之后,该机械构造也能够以卷取筒不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的方式确实地保持锁定卷取筒。此外,该机械构造允许卷取筒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使得卷取筒能够响应于预紧器机构的致动确实地将织带卷取于其上。
此外,在形成于壳体的另一个侧壁部的开口部的内周形成有被构造成与棘轮接合的内齿。另外,在壳体的另一个侧壁部安装有盖构件。上述机械元件的配置能够构成当预紧器机构致动时防止卷取筒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的强制锁定机构。由此,关于当预紧器机构致动时防止卷取筒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的强制锁定机构,能够实现组装部件的数量的减少和组装操作的加速。
另外,在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中,可以使所述多个内齿的节距小于所述棘轮的节距。
在上述安全带卷收器中,使内齿的节距小于棘轮的节距。因此,节距尺寸的差异能够确实地缩短当卷取筒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时棘轮与内齿接合的延迟时间。另外,由于使内齿的节距小于棘轮的节距,能够通过冲缘加工(burring)等减小内齿的径向齿高来加厚内齿的齿厚。
另外,在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中,所述多个内齿可以形成在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棘轮相对的内周的如下部分:所述部分相对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线至少从织带拉出侧的径向开始向当所述织带被拉出时所述卷取筒的转动方向侧延伸。
在上述安全带卷收器中,内齿形成在开口部的与棘轮相对的内周的如下部分:所述部分相对于卷取筒的转动轴线至少从织带拉出侧的径向开始向当织带被拉出时卷取筒的转动方向侧延伸。因此,能够在开口部的、与形成于卷取筒的端部的外周并且当盖构件响应于预紧器机构的致动而塑性地变形时移动的棘轮的移动方向相对的内周确实地形成内齿。
此外,在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中,所述盖构件可以通过成型合成树脂而制成。
在上述安全带卷收器中,盖构件通过成型合成树脂而制成。因此,能够容易地设计盖构件的形状和强度。由此,当预紧器机构致动并且使织带接收预定值以上的张力时,能够确实地使盖构件塑性变形,使得棘轮与内齿接合并且保持接合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安全带卷收器的各组件在拆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卷取筒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安全带卷收器的剖视图。
[图5]是卷取筒单元、预紧器单元和卷取弹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壳体单元安装侧观察的预紧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预紧器单元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8]是示出图6中的预紧器单元在拆开状态下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壳体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安全带卷收器的侧视图,其中,从安全带卷收器移除了锁定单元。
[图11]是示出卷取筒单元和卷取弹簧单元以将预紧器单元置于卷取筒单元和卷取弹簧单元之间的方式与预紧器单元联接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引导筒、离合器机构和基板之间的关系的平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引导筒、离合器机构和基板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引导筒、离合器机构和基板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离合器机构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离合器机构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包括卷取筒单元的轴心和铆接销的剖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7中的箭头X1-X1截取的剖视图。
[图19]是从线板安装侧观察的引导筒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形成于引导筒的台阶部的弯曲路径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示出线板的弯曲路径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锁定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操作开始时)。
[图24]是用于说明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到锁定状态的过渡阶段)。
[图25]是用于说明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锁定状态)。
[图26]是用于说明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操作开始时)。
[图27]是用于说明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到锁定状态的过渡阶段)。
[图28]是用于说明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锁定状态)。
[图29]是用于说明预紧器操作被传递到引导筒的机构的图(通常操作时)。
[图30]是示出离合器棘爪和引导筒之间的接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未接合时)。
[图31]是用于说明棘轮和壳体的在预紧器机构未致动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32]是用于说明卷取筒和壳体的在预紧器机构未致动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33]是用于说明预紧器操作被传递到引导筒的机构的图(接合开始时)。
[图34]是用于说明预紧器操作被传递到引导筒的机构的图(接合完成时)。
[图35]是示出离合器棘爪和引导筒之间的接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响应于预紧器操作而开始接合时)。
[图36]是示出离合器棘爪和引导筒之间的接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响应于预紧器操作而完成接合时)。
[图37]是用于说明棘轮和壳体的在预紧器机构的致动导致机构盖塑性变形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38]是用于说明卷取筒和壳体的在预紧器机构的致动导致机构盖塑性变形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39]是用于说明线拉出操作的图。
[图40]是用于说明线拉出操作的图。
[图41]是用于说明线拉出操作的图。
[图42]是用于说明线拉出操作的图。
[图43]是示出由各突出销、线和扭杆吸收冲击能量的一个示例的吸收特性图。
[图44]是用于说明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形成于壳体的接合齿轮部的内齿的图。
[图45]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形成于壳体的接合齿轮部的内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的一个实施方式。
[概略构造]
首先,将基于图1和图2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概略构造。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安全带卷收器1的各组件在拆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安全带卷收器1是用于卷收车辆织带3的装置。安全带卷收器1由壳体单元5、卷取筒单元6、预紧器单元7、卷取弹簧单元8和锁定单元9构成。
锁定单元9被固定到构成稍后将说明的壳体单元5的壳体11的侧壁部12。锁定单元9响应于织带3的突然拉出或超过车辆速度的预定加速度而执行致动操作以停止织带3的拉出。
具有稍后将说明的预紧器机构17(参照图6)的预紧器单元7被安装到壳体单元5。更具体地,壳体单元5在平面图中为大致U字状,并且壳体单元5具有构成其相对两侧的侧板部13和侧板部14。螺纹部13A和13B分别从侧板部13的上缘部和下缘部以大致直角的方式从侧板部13向内延伸并且形成有螺纹孔,螺纹部14A和14B分别从侧板部14的上缘部和下缘部以大致直角的方式从侧板部14向内延伸并且形成有螺纹孔。在螺纹部13A、13B、14A和14B处利用三个螺钉15和止动螺钉16螺纹连接预紧器单元7和壳体单元5。由此,预紧器单元7构成壳体11的与侧壁部12相对的另一侧壁部。
卷取弹簧单元8由尼龙锁定件(nylon latch)8A固定到预紧器单元7的外侧,尼龙锁定件8A与弹簧盒56(参照图5)形成为一体。
卷绕有织带3的卷取筒单元6被可转动地支撑在预紧器单元7和固定于壳体单元5的侧壁部12的锁定单元9之间。
[卷取筒单元的概略构造]
接着,将基于图2至图5说明卷取筒单元6的概略构造。
图3是卷取筒单元6的立体图。图4是安全带卷收器1的剖视图。图5是卷取筒单元6、预紧器单元7和卷取弹簧单元8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至图5所示,卷取筒单元6包括引导筒(guiding drum)21、筒轴22、扭杆23、线(wire)24、线板(wire plate)25、棘轮26和轴承32。
引导筒21由铝材等制成并且形成为与预紧器单元7相对的一个端部被闭塞的大致筒状。在引导筒21的轴心方向上的位于预紧器单元7侧的端缘部,形成有从引导筒21的外周部沿径向延伸然后成大致直角向外侧方向延伸的凸缘部27。在该凸缘部27的内周面中形成有稍后将说明的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与各离合器棘爪29接合的离合器齿轮30。
筒状的安装凸台(mounting boss)31被立设于引导筒21的位于预紧器单元7侧的端部的中央位置。此外,由钢材等形成的筒轴22通过压配合等方式被安装在该端部的中央位置。具有筒状部32A和凸缘端部32B的轴承32被装配到安装凸台31的外周,其中,筒状部32A为大致筒状且由诸如聚缩醛树脂(polyacetal resin)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凸缘端部32B被连接在筒状部32A的底端部的外周。卷取筒单元6经由该轴承32被小齿轮体(pinion gear body)33的轴接收部33A(参照图6和图8)可转动地支撑。小齿轮体33由钢材等形成并且构成预紧器单元7。
在引导筒21的内部,形成有沿着引导筒的中心轴线以逐渐变细的方式延伸的轴孔21A。在轴孔21A内的凸缘部27侧,形成有用于装配由钢材等制成的扭杆23的花键槽。扭杆23的花键23A侧被插入到引导筒21的轴孔21A中并且被压配合以与凸缘部27接触。结果,扭杆23以不能相对于引导筒21相对转动的方式被压配合在且被固定在引导筒21内。
在引导筒21的轴向上的锁定单元9侧,形成有凸缘部35,该凸缘部35从引导筒21的端缘部的稍微内侧的外周面沿径向稍微延伸。此外,在凸缘部35的外侧,形成有筒状台阶部36,该台阶部36的位于其外侧的部分的外径在轴向上变细。一对突出销37和37被立设在台阶部36的外端部的径向相对的位置。
如稍后将说明的,在凸缘部35的外侧面形成有预定形状的凸部(参照图18)。由诸如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制成的棒状线24以与该凸部的形状匹配的方式被安装到台阶部36的底端部的外周。
凸缘部35的外周部被在侧视图中为大致卵状的线板25覆盖。线板25由铝材等制成,并且具有允许嵌合从凸缘部35向外突出的线24的凸部38。
在线板25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40,台阶部36将被插入到该通孔40中。在通孔40的轴向外侧的外周部,形成有一对接合凸部41,该对接合凸部41均从通孔40的内周面沿径向向内成圆弧状突出。该对接合凸部41以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的方式布置。在通孔40的轴向外侧的外周部的介于该对接合凸部41之间的部分,以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的方式立设四对铆接销39。在各铆接销39的底端部形成以半圆弧状凹陷到预定深度的凹部39A。
棘轮26具有筒状延伸部42,该筒状延伸部具有圆盘形状并且由钢材等制成。延伸部42从外周部沿轴向延伸到与台阶部36大致相等的长度。在该延伸部42的外周面,形成有棘轮部45。如稍后将说明的,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棘轮部45与由内齿88(参照图10)构成的接合齿轮部89接合并且保持在接合状态。在车辆紧急的情况下,棘爪43(参照图9)与棘轮部45接合。
在延伸部42的轴向上的位于引导筒21侧的端缘部,形成有阻挡凸缘46,该阻挡凸缘46从延伸部42的外周部沿径向延伸。此外,在阻挡凸缘46的外周以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一对接合凹部46B(参照图5)。在阻挡凸缘46的轴向外侧面中以与各铆接销39相对的方式形成以半圆弧状凹陷到预定深度的凹部46A。
通孔47在棘轮26的与各突出销37相对的位置开口,用于插入各突出销37。在各通孔47的周围形成凹陷到预定深度的凹部47A。轴部48立设在棘轮26的外侧中心位置。花键48A形成于轴部48的外周面。从而,卷取筒单元6经由该轴部48被锁定单元9可转动地支撑。
筒状安装凸台49被立设于棘轮26的内侧面的中央部。在安装凸台49的内周面形成花键槽,用于装配形成于扭杆23的另一端的花键23B。形成于扭杆23的另一端的花键23B被形成为具有与形成于扭杆23的一端的花键23A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
因此,棘轮26中的阻挡凸缘46的各接合凹部46B与线板25的各接合凸部41嵌合。此后,各铆接销39以在其基端的凹部39A以及阻挡凸缘46的形成在相对位置的凹部46A的内侧扩张的方式被铆接。线24被安装到引导筒21的凸缘部35的外侧面(参照图18)。
接着,当将线板25和棘轮26应用到凸缘部35的外侧时,在引导筒21的各突出销37被插入到棘轮26的对应通孔47内的状态下,形成于扭杆23的另一端的花键23B被装配到安装凸台49的内部。此后,各突出销37以在形成于通孔47的周围的凹部47A的内侧扩张的方式被铆接。
结果,棘轮26和线板25被安装成使得棘轮26和线板25不能相对转动。棘轮26和线板25也经由扭杆23和各突出销37以使得棘轮26和线板25不能相对于引导筒21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到引导筒21。织带3绕引导筒21的凸缘部27与凸缘部35和线板25之间的外周面卷绕。
[卷取弹簧单元的概略构造]
下面,将基于图2、图4和图5说明卷取弹簧单元8的概略构造。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卷取弹簧单元8具有:卷取施力机构55,其包括螺旋弹簧;弹簧盒56,其用于收纳该卷取施力机构55;和弹簧轴58。卷取弹簧单元8经由设置于弹簧盒56的三个位置的尼龙锁定件8A被固定在盖板57的对应通孔51中,该盖板57构成预紧器单元7的外侧面且由钢材等形成。卷取筒单元6中的筒轴22的顶端部经由弹簧盒56内的弹簧轴58与螺旋弹簧联接。由此,由于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卷取筒单元6总是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被施力。
[预紧器单元的概略构造]
接着,将基于图4至图8说明预紧器单元7的概略构造。
图6是从壳体单元5安装侧观察的预紧器单元7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预紧器单元7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图6中的预紧器单元7在拆开状态下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至图8所示,预紧器单元7由预紧器机构17构成,预紧器机构17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致动气体产生构件61。借助于该气体的压力,这使得卷取筒单元6经由卷取筒单元6的凸缘部27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转动。
这里,预紧器机构17包括:气体产生构件61;管状气缸62;密封板63和活塞64,密封板63和活塞64在来自气体产生构件61的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在管状气缸62内移动;小齿轮体33,其与形成于该活塞64的齿条接合并且转动;基板65,管状气缸62被安装到该基板65;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基部块体66,其与基板65接触并且被安装于管状气缸62的位于小齿轮体33侧的侧面;以及离合器机构68,其被设置于基板65的背面。
小齿轮体33设置有小齿轮部71并且小齿轮体33的外周部为大致筒状。小齿轮体33由钢材等制成并且与形成于活塞64的齿条接合。小齿轮体33还具有筒状支撑部72,该支撑部72被形成为在小齿轮部71的轴向上从小齿轮部71的位于盖板57侧的端部向外延伸。支撑部72被形成为具有与盖板57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且以小齿轮部71的齿根圆直径作为外径。
在径向上延伸的凸缘部73被形成在小齿轮部71的轴向上的位于基板65侧的端部。此外,在小齿轮体33上形成凸台部74,该凸台部74具有从凸缘部73沿向外侧方向形成为大致筒状的轴接收部33A。轴接收部33A适于在其中插入卷取筒单元6的筒轴22并且在其上装配轴承32。外径为凸台部74的底端部的外径的三组花键以中心角为大致120°的间隔形成于该凸台部74的外周面。
离合器机构68具有:由钢材等制成的大致环状的棘爪基部76;由铝材等制成的三个离合器棘爪29;和大致环状的棘爪引导件77,其由诸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成。如稍后将说明地,棘爪引导件77和棘爪基部76被构造成在棘爪引导件77和棘爪基部76之间保持各离合器棘爪29(参照图15)。
在棘爪基部76的内周面上,以中心角为大致120°的间隔形成三组花键槽。这些花键槽与形成于小齿轮体33的凸台部74的花键压配合。棘爪引导件77被形成为使得其内周直径比棘爪基部76中的花键槽大。在棘爪引导件77的外侧面上的同心的三个位置等角度地设置定位突起77A。
设置在离合器机构68中的棘爪引导件77的外侧面上的定位突起77A与形成于基板65的定位孔81接合,以将离合器机构68设定到基板65的外侧面。接着,如图8所示,小齿轮体33的凸台部74被插入到形成于基板65的大致中央部的通孔83中。此后,形成于凸台部74的各花键被压配合且被固定在离合器机构68的棘爪基部76的各花键槽中。结果,离合器机构68和小齿轮体33被设定且被固定到基板65,且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总是被定位在图7所示的位置。
基部块体66由诸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成。小齿轮体33的凸缘部73被插入到通孔82内,该通孔82形成于齿轮收纳部85的底面部。该齿轮收纳部85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从基部块体66内侧的侧缘部沿向内侧方向以大致半圆状凹陷,并且该齿轮收纳部85还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底面。在基部块体66的位于基板65侧的侧部突出的定位凸台79被插入到形成于基板65中的定位孔80中。由此,基部块体66被设定到基板65的内侧面。
弹性接合片66A被形成为从基部块体66的外侧面向基板65侧延伸并且使弹性接合片66A能够在向外侧方向上弹性变形。弹性接合片66B被形成为从基部块体66的下侧面向基板65侧延伸并且使弹性接合片66B能够在向外侧方向上弹性变形。弹性接合片66A和66B与基板65的对应侧端部锁定。结果,基部块体66被设定到基板65。此外,为了轻量化的目的,在基部块体66的中央部形成有在盖板57侧开口的凹部86。
形成于基板65的大致中央部的通孔83所具有的内径能够支撑小齿轮体33的凸台部74的底端部的外径。通孔83还被形成为可转动地支撑小齿轮体33的一端部。齿轮收纳部85被形成为使得其高度与小齿轮体33中的小齿轮部71和凸缘部73的高度之和大致相同。
接着,将基于图5至图8说明构成预紧器机构17的管状气缸62的构造和安装。
如图5至图8所示,管状气缸62由钢管材料等形成为大致L字状。管状气缸62具有形成于其一端(图7中的下侧弯曲部分)的大致筒状的收纳部62A。管状气缸62被构造成收纳气体产生构件61。该气体产生构件61包含火药,其响应于从未示出的控制部传递的点火信号而被点火,由于气体产生剂燃烧而产生气体。
在管状气缸62的另一端(图7中的顶侧弯曲部)形成截面为大致矩形的活塞收纳部62B,并且在与管状气缸62的与小齿轮体33相面对的部分形成缺口部111。当管状气缸62被安装到基板65上时,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被装配在该缺口部111内。在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部形成有缺口部113,该缺口部113与在基部块体66侧的侧面部从基板65大致直角地弯曲的臂部112接合并且用作管状气缸62在上下方向上的防脱落部件。彼此相对且允许止动螺钉16插入的一对通孔114被形成于管状气缸62的相对的侧面部并且位于缺口部113旁边。该止动螺钉16被用于将预紧器单元7安装到壳体单元5并且用作活塞64的防弹出部件。
如图7和图8中所看到的,密封板63由橡胶材料等制成并且形成为允许从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部插入的大致矩形的板状。密封板63具有一对突起部63A,该一对突起部63A在密封板63的纵向两端缘部向上延伸并且在突起部63A的各上端部的整个宽度上向内侧突出。气体释放孔63B被形成在密封板63的中央部。
活塞64由钢材等制成并且整体为长形状,活塞64的截面为允许其从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部插入的大致矩形。在活塞64的下端部形成有接合槽64A,密封板63的各突起部63A从侧向被装配在接合槽64A中。在活塞64的下端面形成有细连通孔64C,该连通孔64C从活塞64的下端面延伸到形成于活塞64的侧面部的通孔64B。
在密封板63的各突起部63A从侧向滑动到活塞64的接合槽64A以在接合槽64A中装配各突起部63A之后,密封板63从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被安装在活塞收纳部62B的内部并且被压配合到活塞收纳部62B的深度方向的后侧。形成于密封板63的气体释放孔63B经由活塞64的连通孔64C与通孔64B连通。
由此,在该状态下,密封板63被在气体产生构件61中产生的气体的压力按压,并且使活塞64向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开口部(图7的上端部)移动。如稍后所述的那样,当在致动预紧器之后再次拉出织带3时,活塞64由于小齿轮体33的反转而下降。由此,经由密封板63的气体释放孔63B以及活塞64的连通孔64C和通孔64B释放管状气缸62内的气体,以使活塞64顺利地下降。
在活塞64的小齿轮体33侧的侧面,形成有与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接合的齿条116。在齿条116的顶端部(图7的上端部),形成有能够与止动螺钉16接触的台阶部117。如图7所示,在气体产生构件61被致动之前的通常状态,活塞64被定位在活塞收纳部62B的底部,并且齿条116的顶端与小齿轮部71解除接合。
如图7所示,管状气缸62以如下方式被安装在基板65上:从基部块体66的齿轮收纳部85的相对两端缘部向外侧突出的各突起部109被装配在如此构造的活塞收纳部62B的缺口部111内侧,并且基板65的臂部112被装配在形成于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部的缺口部113内。截面为大致U字状的齿条锁定销108被立设于基部块体66。齿条锁定销108被插入位于齿条116的上端的齿轮槽中,从而限制活塞64的上下运动。活塞64的顶端部被定位在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附近,由此活塞64处于非接合状态。
由此,管状气缸62的活塞收纳部62B的相对两侧面部被肋110以及靠背部118A和118B支撑。肋110的截面为大致三角形并且肋110被立设在基部块体66的侧面。靠背部118A和118B从基板65的侧缘部的面对小齿轮体33的部分成大致直角延伸。这些靠背部118A和118B略高于活塞收纳部62B地延伸,并且被形成为允许被插入到形成于盖板57的面对靠背部118A和118B的侧端部的对应通孔119A和119B中。
通孔119A和119B的与靠背部118A和118B的外侧面相面对的侧缘部被向内侧(图8中向左)凹陷预定深度(例如,大约1mm深)。由此,当靠背部118A和118B被插入到对应通孔119A和119B中时,通孔119A和119B的内侧面将与靠背部118A和118B的外侧面可靠地接触。
在基部块体66、管状气缸62等被安装于基板65的情况下,该基部块体66的在位于盖板57侧的侧面部突出的定位凸台121与盖板57的对应定位孔122接合。结果,盖板57被安装到基部块体66和管状气缸62等的上侧。同时,小齿轮体33的筒状支撑部72被装配在形成于盖板57的大致中央部的支撑孔125中。
从基板65的侧缘部成大致直角延伸的靠背部118A和118B被插入到形成于盖板57的与靠背部118A和118B相面对的侧缘部的对应的通孔119A和119B中。弹性接合片66C和弹性接合片66D被锁定在盖板57的对应的侧端部。弹性接合片66C从基部块体66的外侧面向盖板57侧延伸并且被形成为能够向外侧弹性变形。弹性接合片66D从基部块体66的上侧面向盖板57侧延伸并且被形成为能够向外侧弹性变形。
因此,盖板57被设定且被固定到基部块体66,管状气缸62被安装在盖板57和基板65之间。形成于小齿轮体33的端部的支撑部72被盖板57中的支撑孔125可转动地支撑。因此,如图4所示,形成于小齿轮体33的一端部的支撑部72被形成于盖板57的支撑孔125可转动地支撑,形成于小齿轮体33的相反的另一端部的凸台部74的底端部被形成于基板65的通孔83可转动地支撑。
管状气缸62的通孔114、盖板57的通孔127和基板65的通孔128在彼此相对的位置被同轴地配置。因此,通过将由钢材等形成的止动螺钉16从盖板57侧朝向基板65侧插入,能够将止动螺钉16螺纹连接至螺纹孔141B(参照图9)中。
因此,管状气缸62被保持在盖板57和基板65之间,此外,管状气缸62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被基部块体66和靠背部118A、118B保持。管状气缸62的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开口被盖部131覆盖,该盖部131从盖板57的上端部与盖板57成大致直角地延伸。密封板63在由气体产生构件61产生的气体的压力的作用下被按压并且使活塞64朝向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开口部(图7的上端)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活塞64的台阶部117与被插入到通孔114中的止动螺钉16接触以停止在止动螺钉16处。
[壳体单元的概略构造]
接着,将基于图9和图10说明壳体单元5的概略构造。
图9是壳体单元5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安全带卷收器1的侧视图,其中去除了锁定单元9。
如图9和图10所示,壳体单元5包括壳体11、支架133、保护器135、棘爪43和棘爪铆钉136。
壳体11由钢材等制成并且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为大致U字状。在壳体11的背面侧的侧壁部12中形成有通孔137,该通孔137允许以如下方式插入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26的棘轮部45:当插入棘轮26时,在通孔137和棘轮部45之间确保预定的空间(例如,大约0.3mm至0.5mm)。通孔137的内周部以面对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26的棘轮部45的方式朝向卷取筒单元6向内侧凹入预定深度。
在通孔137的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相面对的内周部,形成有由内齿88构成的并且能够与棘轮26接合的接合齿轮部89。内齿88形成为沿卷取织带3时卷取筒单元6转动的方向倾斜。因此,内齿88构造成仅在棘轮26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时与棘轮部45接合。
由内齿88构成的接合齿轮部89形成在通孔137的内周部的如下的具有大约90度的中心角度的部分:所述部分相对于立设在棘轮26上的轴部48的转动轴线48B从平行于织带拉出方向(图10中的向上方向)的径向开始向当织带3拉出时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方向侧延伸。
可选地,由内齿88构成的接合齿轮部89可以形成在通孔137的内周部的如下的具有大约180度的中心角度的部分:所述部分相对于立设在棘轮26上的轴部48的转动轴线48B从与织带拉出方向(图10中的向上方向)正交的径向开始向当织带3拉出时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方向侧延伸。因此,如后面将说明地,在预紧器机构17致动时,棘轮26的棘轮部45能够可靠地与内齿88接合。
此外,使形成在通孔137的内周的接合齿轮部89的内齿88的节距为棘轮26的棘轮部45的节距的大约一半。另外,使内齿88的齿高小于棘轮部45的齿高。由此,如后面将说明地,在棘轮部45响应于由于车辆碰撞导致的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而与内齿88接合的情况下,棘轮26倾斜与棘轮部45的节距的大约一半以下的角度对应的沿织带拉出方向的转动角度而与各个内齿88接合。
缺口部138形成在通孔137斜下侧的与棘爪43相面对的部分,使得棘爪43顺利地转动。通孔139形成在缺口部138的侧方,用于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棘爪43。
在缺口部138的与棘爪43接触的部分,与通孔139同心地形成半圆形引导部140。棘爪43的与引导部140接触且沿着引导部140移动的部分被形成为具有与侧壁部12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高度。该部分具有台阶部43B,该台阶部43B以曲率半径与引导部140的侧缘的曲率半径相同的圆形凹陷。引导销43A被立设在棘爪43的外侧面的顶端部。引导销43A被插入到构成稍后将说明的锁定单元9的离合器202的引导槽202F中。
彼此相对的侧板部13和14从侧壁部12的相对两端缘部延伸。在侧板部13和14的中央部分别形成开口部,以减小重量并且改善织带安装操作的效率。在侧板部13的上缘部和下缘部分别形成螺纹部13A和13B,在侧板部14的上缘部和下缘部分别形成螺纹部14A和14B。这些螺纹部与各侧板部大致成直角地向内延伸预定深度。通过冲缘加工在各螺纹部13A、13B和14A中形成与各螺钉15螺纹连接的螺纹孔141A。通过冲缘加工在螺纹部14B中形成与止动螺钉16螺纹连接的螺纹孔141B。
由各铆钉134安装到侧板部13的上缘部的支架133由钢材等制成。横长的通孔142被形成于从侧板部13的上缘部与该上缘部成大致直角地在向内侧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用于从通孔142拉出织带3。由诸如尼龙等合成树脂等制成的横长的框状保护器135被装配在通孔142内。
由钢材等制成的棘爪43的台阶部43B与引导部140接触,并且被铆钉136可转动地固定,该铆钉136以可转动的方式从侧壁部12的外侧插入到通孔139中。棘爪43的侧面和棘轮26的侧面被定位成与侧壁部12的外侧面大致共面。在通常操作时,棘爪43不与棘轮26接合。
[离合器机构的构造]
接着,将参照图11至图16说明构成预紧器机构17的离合器机构68的构造。
图11是示出以将预紧器单元7置于卷取筒单元6和卷取弹簧单元8之间的方式来联接卷取筒单元6和卷取弹簧单元8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图11表示从背面侧观察图4的剖视图的图。
如图11所示,引导筒21经由筒轴22与卷取弹簧单元8同轴地联接。引导筒21总是被卷取弹簧单元8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施力。
以从预紧器单元7的基板65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离合器机构68被收纳在引导筒21的筒凹部21B内。轴承32以自由滑动的方式被设置在引导筒21和小齿轮体33之间。轴承32具有筒状部32A和凸缘端部32B,该筒状部32A为筒状,该凸缘端部32B被设置在轴承32的一端并且在沿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延伸。轴承32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引导筒21和小齿轮体33之间。
更具体地,轴承32的筒状部32A的内侧面和凸缘端部32B的下侧面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分别与引导筒21的安装凸台31的外侧面和设置于安装凸台31的外侧面的筒凹部21B的底面接触。轴承32的筒状部32A的外侧面和凸缘端部32B的上侧面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分别与小齿轮体33的内侧面和顶端部接触。
在预紧器单元7中,小齿轮体33和离合器机构68经由轴承32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与引导筒21接触。结果,在通常操作时,引导筒21的响应于织带3的拉出和卷收操作的转动不受预紧器单元7的小齿轮体33和离合器机构68的限制。
图12是从卷取弹簧单元8侧观察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平面图。图13和图14均是用于说明引导筒21、离合器机构68和基板65之间的关系的图。为了说明引导筒21、离合器机构68和基板65之间的关系,在预紧器单元7的除了离合器机构68和基板65之外的构成部件中,将省略卷取弹簧单元8和筒轴22。为了示出这些构件之间的关系,部分构件或全部构件根据需要以透视状态示出(用虚线表示)。
如图12至图14所示,离合器机构68与引导筒21同轴地安装。这是因为,离合器机构68经由基板65的通孔83与小齿轮体33同轴地联接,并且因为小齿轮体33的轴接收部33A的内侧面经由安装凸台31的外侧面和轴承32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定位。
在构成引导筒21的筒凹部21B的内周缘部朝向轴心刻设离合器齿轮30。如稍后将说明的那样,被收纳在离合器机构68中的离合器棘爪29在预紧器致动状态下突出。突出的离合器棘爪29与离合器齿轮30接合,并且使引导筒21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转动。
在离合器机构68的与基板65接触的表面,设置与形成在基板65的定位孔81接合的定位突起77A。结果,离合器机构68和基板65被固定成使得在通常操作中离合器机构68和基板65不能相对转动。
如稍后将说明的那样,定位突起77A被形成于离合器机构68的棘爪引导件77。在通常操作和车辆碰撞的初始阶段,棘爪引导件77以使得棘爪引导件77不能相对于基板65转动的方式被固定在基板65中。
当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按压并且驱动活塞64时,使小齿轮体33转动,且棘爪基部76将相对于棘爪引导件77相对地转动。离合器棘爪29响应于该转动运动而向外侧突出。在离合器棘爪29突出之后,维持驱动力,这意味着该驱动力还被施加到棘爪引导件77。一旦棘爪引导件77不能抵抗该驱动力,定位突起77A将断裂。此后,离合器机构68变为一体,并且使引导筒21转动,从而引起织带3的卷收操作。
[离合器机构的构造]
图15和图16是示出离合器机构68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从卷取弹簧单元8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从卷取筒单元6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5和图16所示,离合器机构68包括棘爪基部76、离合器棘爪29和棘爪引导件77。
通孔29A在各离合器棘爪29的底端部开口,并且将被压配合到立设于棘爪引导件77的十字状突起77B。十字状突起77B被形成为使得十字形状的一边比离合器棘爪29的通孔29A的直径长。这将有助于限制离合器棘爪29在压配合状态下的转动。在各离合器棘爪29中,通孔29A的与棘爪引导件77相面对的一侧经受倒角加工。此外,代替通孔29A的倒角加工或与该倒角加工一起,十字状突起77B可以形成为使十字形状的一边在其顶端部较短,或者,可选地,顶端部被形成为比其他部分细。结果,可以顺利地进行压配合操作。
凹部29C被设置于各离合器棘爪29中的通孔29A和接合齿29B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且突起77E被立设在棘爪引导件77中的对应位置。在离合器棘爪29被压配合到十字状突起77B的状态下,突起77E与凹部29C接合。凹部29C和突起77E的配置位置具有确定被压配合到十字状突起77B的各离合器棘爪29的转动位置的效果。该构造用于将被压配合到十字状突起77B的各离合器棘爪29定位在收纳位置。由于凹部29C和突起77E之间的接合并且由于通孔29A被压配合到十字状突起77B,防止了各离合器棘爪29在通常操作中从收纳位置转动,并且防止了接合齿29B向外侧突出。
各引导部77C靠近各离合器棘爪29的内侧设置在棘爪引导件77上。在预紧器单元7被致动的初始阶段,棘爪引导件77不能转动。这是因为,定位突起77A与基板65接合。在该状态下,棘爪基部76转动。响应于该转动,在使十字状突起77B和突起77E断裂的状态下,被棘爪支撑块76B按压的离合器棘爪29在转动方向上移动,移动的离合器棘爪29的内侧的侧面压靠引导部77C。由于棘爪基部76更进一步转动,离合器棘爪29被按压在棘爪支撑块76B和引导部77C中。结果,离合器棘爪29沿着引导部77C被可滑动地向外侧引导,并且离合器棘爪29从棘爪基部76向外侧突出。
通孔76A被设置在棘爪基部76中。这里,十字状突起77B的突出量被形成为比离合器棘爪29的厚度长。一旦离合器棘爪29被压配合到十字状突起77B,十字状突起77B的顶端部将从离合器棘爪29的通孔29A的相反侧突出。当棘爪引导件77和棘爪基部76联接时,十字状突起77B的从离合器棘爪29突出的部分与通孔76A接合。
厚度足够的棘爪支撑块76B被设置成在棘爪基部76的径向外侧包围插入孔76A。棘爪支撑块76B被设置成在离合器棘爪29按压驱动引导筒21时接收载荷,该载荷反过来被离合器棘爪29接收。
离合器棘爪29均具有设置于其顶端部的用于与离合器齿轮30接合的接合齿29B。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三个离合器棘爪29。当引导筒21由于预紧器的致动而被按压驱动时,用于驱动引导筒21的载荷被分散,这使得能够实现有效的压力性能和载荷承受性能。
在棘爪基部76中,锁定块76C被形成在棘爪支撑块76B的径向外端。凹部76D在棘爪支撑块76B的靠近锁定块76C的一个角部开口。在棘爪引导件77中,形成锁定钩77D和十字状突起77F,当棘爪引导件77与棘爪基部76接合时,锁定钩77D与锁定块76C接合,十字状突起77F与凹部76D接合。
这里,锁定块76C与锁定钩77D之间的接合优选使得:在小齿轮体33的转动的初始阶段,棘爪基部76能相对于棘爪引导件77相对地转动。在该转动的初始阶段,棘爪基部76在棘爪引导件77被保持在不能转动状态的情况下转动,并且使离合器棘爪29突出。与凹部76D接合的十字状突起77F响应于棘爪基部76的转动而断裂。
这里,棘爪基部76和离合器棘爪29由金属构件制成,棘爪引导件77由树脂构件制成。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执行例如如下操作:离合器棘爪29的突出操作;在离合器棘爪29的突出操作之后棘爪引导件77与棘爪基部76的一体转动操作;或者相对于棘爪基部76的反转限制操作。
[能量吸收机构]
假设如下情况:在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26响应于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与安装在壳体11的侧壁部12的接合齿轮部89的内齿88接合之后、即在强制锁定卷取筒单元6以防止卷取筒单元6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之后,超过预定值的拉出力作用于织带3。对于这种情况,线24、扭杆23等被设置于卷取筒单元6作为能量吸收机构,该能量吸收机构通过在预定值载荷下控制织带3的拉出来吸收在车辆乘员处产生的冲击能量。
基于图17至图21,将对扭杆23的安装机构和被安装在引导筒21和线板25之间的线24的安装机构进行说明。
图17是包括卷取筒单元6的轴心和铆接销39的剖视图。图18是沿着图17中的箭头X1-X1截取的剖视图。图19是从线板25的安装侧观察的引导筒21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形成于引导筒21的台阶部36中的弯曲路径的局部放大图。图21是示出线板25的弯曲路径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7和图18所示,筒轴22通过压配合被固定到构成卷取筒单元6的引导筒21的位于预紧器单元7侧的端部的中央位置。轴承32被装配到筒轴22的底端部。扭杆23的花键23A以使得花键23A不能相对于轴孔21A相对转动的方式被压配合地安装到引导筒21的轴孔21A的背面侧。
如图18所示,在从主视图观察时为大致圆形且形成于引导筒21的凸缘部35的外侧面的台阶部36的外周,一体地形成有弯曲路径145,线24的一端的弯曲部24A被装配并保持在该弯曲路径145中。
如图19所示,弯曲路径145由如下部分形成:凸部147;凹部148;槽部149;以及位于台阶部36的凹部148与槽部149之间的外周面。凸部147被形成为从主视图中观察时向下定向的大致梯形并且从凸缘部35的轴向外侧面突出。凹部148与形成于台阶部36的外周的凸部147相面对。从台阶部36的稍微离开从主视图观察时的凹部148的左端(图20中的左端)的外周面的斜面起沿向内侧方向在该斜面上形成槽部149。
如图20所示,在凸部147和凹部148的相对的面中沿着弯曲路径145的深度方向设置两组相对的肋151。此外,在槽部149的相对的面中沿着弯曲路径145的深度方向形成一组肋152。相对的肋151和152之间的距离比线24的外径小。
如图18所示,位于线24的一端部的弯曲部24A在挤压各肋151和152的状态下被装配在弯曲路径145中,由此弯曲部24A被固定且保持在弯曲路径145中。在从主视图观察时为大致V字状的弯曲部24B被形成为与线24的弯曲部24A连续。弯曲部24B被形成为比凸缘部35的外周进一步向外突出。与线24的弯曲部24B连续的弯曲部24C沿着台阶部36的外周面被形成为圆弧状。
如图5、图17、图18和图21所示,形成用于收纳线24、凸缘部35和凸部147的收纳凹部155。该收纳凹部155形成为在线板25中的通孔40的内周与台阶部36的外周部大致相对并且在该通孔40的周缘部与线24接触的状态下收纳上述部件。收纳凹部155被形成为使得覆盖凸缘部35的外周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与凸缘部35的外径大致相同。
在收纳凹部155的与线24的弯曲部24B相面对的部分,形成隆起部155A,该隆起部155A沿径向向外隆起,用于收纳弯曲部24B。在隆起部155A的内侧面,一体地形成凸部38,该凸部38在从主视图观察时为大致山形状并且凸部38被插入到线24的弯曲部24B内,从而如此形成以可滑动的方式引导线24的弯曲路径156。凸部38的位于线板2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着台阶部36的外周面被形成为圆弧状。
因此,如图18所示,为了将线24安装到引导筒21,扭杆23的花键23A被压配合且固定到引导筒21的轴孔21A的深度方向的背面侧。线24的弯曲部24A被塞在形成于台阶部36的弯曲路径145中,并且沿着台阶部36的外周面配置。然后,线板25的凸部38被插入到线24的弯曲部24B内,并且线24的弯曲部24B被插入到弯曲路径156内。此外,使通孔40的周缘部与线24接触,使得线24、台阶部36和凸部147被收纳在收纳凹部155内。
此后,如前面说明的那样,形成于扭杆23的另一端的花键23B被装配到棘轮26的安装凸台49内,并且引导筒21的已经插入到各通孔47中的各突出销37被铆接。结果,棘轮26和线板25经由各突出销37被固定到引导筒21,使得它们不能相对于引导筒21相对转动。通过铆接线板25的各铆接销39,棘轮26和线板25以使得不能相对于扭杆相对转动的方式被固定到扭杆23。
[紧急锁定机构]
除了当预紧器机构17响应于车辆碰撞而致动时强制锁定并防止卷取筒单元6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的强制锁定机构之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还具有在致动锁定单元9时锁定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的两种类型的锁定机构。这两种类型包括响应于织带的突然拉出而被致动的织带感应式锁定系统和响应于由车辆摇动或倾斜引起的加速度而被致动的车身感应式锁定系统。下文,为了与强制锁定机构清楚地区分开,在下面的说明中,这两种类型的锁定机构将被称为紧急锁定机构。
[紧急锁定机构的概略构造]
将参照图4和图22说明构成紧急锁定机构的锁定单元9的概略构造。图22是示出表示紧急锁定机构的锁定单元9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4示出其剖视图。
如图22和图4所示,锁定单元9执行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和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锁定单元9由机构块201、离合器202、导向臂203、恢复弹簧204、车辆传感器205、锁定齿轮206、传感器弹簧207、锁定臂208、惯性块209和机构盖210构成。
大致盘状的离合器202的外周缘设置有肋202A。离合器202通过与机构块201的接合部201A接合而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到机构块201。恢复弹簧204被保持在机构块201的突出保持部201B与离合器202的突出保持部202B之间,突出保持部201B和202B在锁定单元9的上端部彼此相对。由此,离合器202被施力到预定位置。
机构块201具有形成于其中央部的开口。该开口为大致倒置的吉他形状。具有较大直径的开口部比棘轮26的直径大且比离合器202的直径小。结果,在较大直径的开口部,离合器202的背面和棘轮26被配置成彼此靠近且彼此面对。较小直径的开口部和较大直径的开口部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棘爪43的可动区域。被棘爪铆钉136可转动地支撑在轴上的棘爪43被安装在壳体11中。棘爪43响应于棘爪43朝向较大直径的开口部的转动而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接合。
在机构块201中,在较小直径的开口部的相对侧设置传感器安装部201C。车辆传感器205由球传感器205C和置于其上的车辆传感器杆205A构成,且使车辆传感器杆205A指向上。
离合器202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开口部202C。棘轮26的轴部48被松动地插入到开口部202C中。与开口部202C同轴且在轴心的方向上延伸的离合器齿202D以圆形立设于离合器202的前面部。
安装销202E和引导槽202F被设置在离合器202的大致下侧中央部(参照图23)。安装销202E以使得导向臂203被可转动地支撑的方式被设置于前表面。导向臂203被车辆传感器杆205A向上施力。引导槽202F以使得棘爪43的引导销43A被松动地装配在引导槽202F中的方式被设置于背面。引导槽202F被形成为向左方靠近开口部202C的轴心地延伸。结果,通过使离合器202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以靠近棘轮26的方式驱动棘爪43。
此外,引导块202G从安装销202E向左下方延伸。引导块202G被设置成面对车辆传感器205的杆底部205B。引导块202G具有随着从安装销202E向左延伸而在向下的方向上变宽的锥状构造。在顶部,引导块202G具有预定宽度的区域。
锁定齿轮206具有形成于其背面侧的圆形槽部206D(参照图4),锁定齿轮206收纳以圆形立设于离合器202的离合器齿202D。锁定齿轮206以使得槽部206D包围离合器齿202D的方式被配置成靠近离合器202或与离合器202接触。
此外,在锁定齿轮206的中央,以从前面侧到背面侧贯通锁定齿轮206的方式立设有圆筒状的固定凸台206E。在固定凸台206E的内周,形成有允许形成于轴部48的外周的花键48A的压配合的花键槽。此外,松动地插入开口部202C的轴部48被装配在固定凸台206E中,由此将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26和锁定齿轮206以不相对转动的方式同轴地压配合在一起。
锁定齿轮206的外周端部的一个角部设置有向槽部206D延伸的开口部206C。轴支撑销206B被设置在开口部206C附近。锁定臂208被轴支撑销206B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其中,锁定臂208的顶端部可从开口部206C向槽部206D转动。
锁定臂208经由传感器弹簧207与锁定齿轮206联接,在通常操作中,锁定臂208以使得其顶端部不从开口部206C突出的方式被施力。在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中执行锁定操作时,锁定臂208经由开口部206C在槽部206D中突出,且使锁定臂208的顶端部与离合器齿202D接合。
在锁定齿轮206的外周缘,朝向径向向外的方向刻设锁定齿轮齿206A。锁定齿轮206以使得固定凸台206E装配到离合器202的开口部202C并且锁定齿轮齿206A靠近导向臂203的方式被配置在离合器202的背面侧。在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中执行锁定操作时,导向臂203被车辆传感器205的车辆传感器杆205A向上推动,且使导向臂203的顶端部与锁定齿轮齿206A接合。
惯性块209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到锁定齿轮206的前表面。惯性块209具有引导开口部209A。在锁定臂208中延伸的引导销208A被松动地装配在引导开口部209A中。惯性块209由金属构件制成并且用于产生相对于织带的快速拉出的惯性延迟。从功能性的角度看,设置一个引导开口部209A足够。然而,从产生惯性延迟的角度看,可以在惯性块209的中心的点对称的位置设置虚设(dummy)的引导开口部209A。
锁定单元9的前表面被由合成树脂成形的机构盖210覆盖。机构盖210具有在壳体11侧开口的大致箱的形式。在机构盖210中的三个位置、即在两个上侧角部和下边缘部的中央设置有尼龙锁定件210A。尼龙锁定件210A具有与尼龙锁定件8A相似的构造。此外,在机构盖210的位于壳体11侧的中央,直立地配置有筒状的支撑凸台210B,从而允许以可转动的方式装配相对于锁定齿轮206向前突出的固定凸台206E。
在锁定单元9的组装中,首先在机构块201上安装恢复弹簧204、离合器202、导向臂203、车辆传感器205、锁定齿轮206、锁定臂208和惯性块209。之后,将锁定齿轮206的固定凸台206E装配到机构盖210的支撑凸台210B中,并且将各尼龙锁定件210A插入机构块201的开口201D中。
为了将锁定单元9安装到侧壁部12的外侧,将松动地螺入离合器202的开口部202C的轴部48装配到锁定齿轮206的固定凸台206E中。之后,将机构盖210的尼龙锁定件210A推入设置在壳体11的侧壁部12的三个位置处的通孔52中。因此,通过锁定单元9的锁定齿轮206的固定凸台206E,由安装到壳体11的侧壁部12的外侧的机构盖210的支撑凸台210B可转动地支撑卷取筒单元6的轴部48。
在锁定单元9中,除了惯性块209、恢复弹簧204、传感器弹簧207、车辆传感器205的金属球之外的构件由树脂材料制成。此外,在这些构件彼此接触的情况下,这些构件之间的摩擦系数小。
接着,将基于图23至图28说明通常的锁定机构的操作。在这些图中,织带拉出方向如箭头所示。逆时针转动的方向是织带拉出方向。下面的说明集中在锁定操作,为了方便起见省略其他部分的说明。在该操作的说明中,根据需要部分地省略图的内容。在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和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两者中,棘爪43的操作是共同的。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了有碍于说明棘爪43和棘轮26之间的关系的一些部分。
[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
图23至图25是示出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这些图省略了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一些部件,以清楚地图解示出棘爪43和棘轮26之间的关系的部分、示出锁定臂208和离合器齿202D之间的关系的部分以及示出传感器弹簧207的部分。
一旦施加到织带的在织带拉出方向上的加速度超过预定值,传感器弹簧207就不能再维持惯性块209的初始位置。具体地,在惯性块209中出现惯性延迟,并且锁定齿轮206相对于惯性块209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结果,在惯性块209的引导开口部209A中引导锁定臂208的引导销208A,并且使锁定臂208的顶端部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转动并且与一个离合器齿202D接合。这在图23中示出。
如果在锁定臂208与一个离合器齿202D接合之后继续织带的拉出操作,则与棘轮26同轴地安装的锁定齿轮206保持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由于锁定臂208与一个离合器齿202D接合,因此离合器202也将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结果,在离合器202的引导槽202F中引导棘爪43的引导销43A,并且使棘爪43朝向棘轮26转动。在图24中示出该状态。
棘爪43继续转动且与棘轮26接合,于是防止了棘轮26的转动。引导筒21被锁定以防止引导筒21转动,即,卷取筒单元6被锁定以防止卷取筒单元6转动,结果防止了织带3被拉出。在图25中示出该状态。在图25中示出的状态下,恢复弹簧204保持在压缩状态。
因此,当缓和朝向织带拉出方向施加的张力且引导筒21、即卷取筒单元6在织带卷取方向上转动时,离合器202在被压缩的恢复弹簧204的施加力的作用下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由此,在离合器202的引导槽202F中反向引导棘爪43的引导销43A,并且使棘爪43移动离开棘轮26。由此解除了锁定状态。
[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
图26至图28是示出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这些图省略了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一些部分,以清楚地图解示出棘爪43和棘轮26之间的关系的部分。
一旦由车身的摇动或倾斜引起的加速度超过预定值,车辆传感器205的球传感器205C就不能再维持在预定位置,并且使车辆传感器杆205A向上推动导向臂203。结果,导向臂203的顶端部与一个锁定齿轮齿206A接合。在图26中示出该状态。
如果导向臂203和一个锁定齿轮齿206A被保持在接合状态,则被施加到锁定齿轮206的沿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力经由导向臂203使可转动地支撑有导向臂的离合器202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由此,在离合器202的引导槽202F中引导棘爪43的引导销43A并且使棘爪43朝向棘轮26转动。在图27中示出该状态。
当棘爪43继续转动并且与棘轮26接合时,棘轮26的转动被锁定。引导筒21、即卷取筒单元6被锁定以防止织带3被拉出。在图28中示出该状态。在图28中示出的状态下,恢复弹簧204被压缩。
如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情况一样,一旦织带3由于被压缩的恢复弹簧204的施加力被卷收,离合器202就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由此使棘爪43和棘轮26解除接合。一旦车辆的加速度达到零,球传感器205C就返回到初始状态。
当锁定状态被解除并且使离合器202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并且返回其通常位置时,引导块202G是防止车辆传感器杆205A响应于车辆的加速度而升高的摇动限制构件。该引导块202G被设置成:当导向臂203的顶端部与车辆传感器205的车辆传感器杆205A接触时,引导块202G防止离合器202的返回被限制。
在锁定状态下,引导块202G的较宽区域的下端部与车辆传感器205的杆底部205B接触。如果该较宽区域的宽度被设定成使得车辆传感器杆205A的顶端部被保持在导向臂203的下端部的移动路径的下方,则即使当离合器202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以返回到其初始位置时,车辆传感器杆205A和导向臂203的顶端部也不接触。
响应于离合器202在顺时针方向上的转动,引导块202G的与杆底部205B接触的下端部具有逐渐变窄的锥状构造。在从锁定状态返回时,当离合器202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以返回到其通常位置时,导向臂203的顶端部以不限制离合器202的返回操作的方式与车辆传感器杆205A接触。在通常操作中,杆底部205B不与引导块202G接触,由车辆的加速度引起的车辆传感器205的摇动不受引导块202G的限制。
[强制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
接着,将基于图29至图38说明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预紧器机构17的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强制锁定机构的操作。
图29、图33和图34示出管状气缸62的剖视图的一部分,以说明配置有活塞64的管状气缸62的内部。这些图示出离合器棘爪29与引导筒21之间的接合状态,省略了基板65和棘爪引导件77。图30、图35和图36是离合器棘爪29与引导筒21之间的接合状态的放大图。
图31示出了棘轮26在预紧器机构17未致动时的转动位置,其中从壳体11的侧壁部12移除了锁定单元9。图32示出了卷取筒单元6在预紧器机构17未致动时的转动位置,其中卷取筒单元6的外部被部分地去除。图37示出了棘轮26在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导致机构盖210塑性变形时的转动位置,其中从壳体11的侧壁部12移除了锁定单元9。
图38示出了卷取筒单元6在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导致机构盖210塑性变形时的转动位置,其中卷取筒单元6的外部被部分地去除。为了方便说明,在图32和图38中,省略了线24和线板25并且以局部切除的方式绘出卷取筒单元6的凸缘部27,以示出安装凸台31和轴承32由小齿轮体33可转动地支撑的状态。
将首先参照图29至图32说明预紧器机构17未致动时的通常状态。
如图29和图30所示,活塞64设置在管状气缸62内的底部位置,由此防止刻设于活塞64的齿条116与小齿轮体33接合。离合器棘爪29被保持在收纳位置。
如图31和图32所示,卷取筒单元6的一端(图32中的右侧端)经由装配到安装凸台31的外周的轴承32由构成预紧器单元7并且由钢材等制成的小齿轮体33的轴接收部33A可转动地支撑。此外,在卷取筒单元6的另一端(图32中的左侧端),棘轮26的轴部48经由锁定齿轮206的固定凸台206E由机构盖210的支撑凸台210B可转动地支撑。
此外,在棘轮26的棘轮部45和形成于壳体的侧壁部12的通孔137的内周之间,确保预定的空间(例如,大约0.3mm至0.5mm)。即,在棘轮26的棘轮部45和形成于接合齿轮部89的各个内齿88之间,确保预定的空间(例如,大约0.3mm至0.5mm)。因此,棘轮26在不与各个内齿88接触的情况下沿织带拉出方向或织带卷取方向平稳地转动。
接着,将参照图33至图38说明预紧器机构17被致动的状态。
如图33和图35所示,在车辆碰撞等时致动预紧器机构17的气体产生构件61的情况下,管状气缸62内的活塞64剪断齿条锁定销108并且从图29示出的通常状态向上(箭头X2的方向)移动,从而与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上的齿接触。
因此,由基板65和盖板57可转动地支撑的小齿轮体33在主视图中开始沿逆时针方向(箭头X3的方向)转动。因此,使一体地固定到小齿轮体33的棘爪基部76开始转动并且使离合器棘爪29开始沿径向向外突出。
此后,如图34所示,在活塞64在管状气缸62内进一步移动并且使小齿轮体33在主视图中沿逆时针方向(箭头X3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一体地固定到小齿轮体33的棘爪基部76的转动继续并且维持离合器棘爪29的突出状态。此外,如图36所示,当离合器棘爪29完成沿径向的突出时,与离合器齿轮30的接合完成。
接着,棘爪引导件77的定位突起77A随着棘爪基部76的转动从棘爪引导件77的外侧面被剪断,因此使离合器机构68和小齿轮体33开始响应于活塞64的移动而一起转动。因此,如图34所示,离合器棘爪29和引导筒21的接合完成并且卷取筒单元6沿织带卷取方向(箭头X4的方向)转动,使得织带3被卷收到引导筒21上,即卷收到安全带卷收器1中(箭头X5的方向)。
此外,如图37和图38所示,在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使卷取筒单元6以高速沿织带卷取方向(箭头X4的方向)转动时,大的张力P1(例如,大约2kN至3kN的张力)沿与织带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沿织带拉出方向(图37中向上方向)作用于织带3。张力P1(例如,大约2kN至3kN的张力)被支撑在卷取筒单元6的轴向两端部、即支撑在轴部48和安装凸台31。
如图38所示,安装凸台31经由轴承32由金属小齿轮体33、基板65和盖板57可转动地支撑。同时,轴部48经由合成树脂制的锁定齿轮206由被固定到金属壳体11的侧壁部12的合成树脂制的机构盖210可转动地支撑。此外,合成树脂制的机构盖210被构造成当预定值以上(例如,大约1kN以上)的压力沿径向向外的方向作用于支撑凸台210B时塑性地变形。
因此,如图38所示,当张力P1(例如,大约2kN至3kN的张力)作用于轴部48时,预定值以上(例如,大约1kN以上)的压力沿径向向外的方向作用于支撑凸台210B并且机构盖210沿张力P1作用的向上方向塑性地变形。此后,机构盖210的塑性变形使轴部48的转动轴线48B以距离L1偏离中心并且使棘轮26的棘轮部45在与形成在金属侧壁部12的接合齿轮部89的内齿88压接的状态下转动。
因此,在棘轮26的棘轮部45和接合齿轮部89上的各个内齿88之间产生摩擦力,使得压力P2(例如,大约0.4kN至0.6kN)相对于引导筒21沿近似径向向内的方向(图37中近似向左)作用。压力P2被支撑在卷取筒单元6的轴向两端部、即支撑在轴部48和安装凸台31。
因此,当限定张力P1(例如,大约2kN到3kN的张力)和压力P2(例如,大约0.4kN到0.6kN)的合力P3时,合力P3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图37中的左斜上方)作用。更具体地,相对于从轴部48和安装凸台31的转动轴线48B以平行于织带拉出方向的方式取向的径向,合力P3沿在织带3拉出时使卷取筒单元6转动的方向(与箭头X4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
因此,如图38所示,在比张力P1(例如,大约2kN至大约3kN的张力)大的合力P3的近似一半作用于轴部48的情况下,机构盖210经由轴部48和锁定齿轮206沿合力P3作用的方向塑性地变形。结果,如图37所示,棘轮26的棘轮部45与形成在金属侧壁部12上的接合齿轮部89的内齿88接合并且停留在接合状态。
因此,构成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26和线板25不能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但是能够沿织带卷取方向(图37中的箭头X4的方向)转动。在该情况下,卷取筒单元6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从而将织带3卷取预定长度,直到活塞64停止移动为止。
[能量吸收]
接着,在由于车辆碰撞等而致动预紧器机构17使得棘轮26的棘轮部45与形成在金属侧壁部12上的接合齿轮部89的内齿88接合的情况下,防止棘轮26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如果在该情况下以超过预定值的拉出力进一步拉出织带3,随着引导筒21的转动,作用于引导筒21的转动扭矩剪断被装配在棘轮26的各通孔47中并且被铆接的各突出销37。此时,通过剪断[第一能量吸收机构]中的突出销37来吸收冲击能量。
同时,如果引导筒21转动,则扭杆23的已经被压配合且固定到引导筒21的轴孔21A的背面侧的花键23A侧转动,从而使扭杆23开始扭曲变形。引导筒21开始响应于扭杆23的扭曲变形而在织带3的拉出方向上转动。这里,通过[第二能量吸收机构]中的扭杆23的扭曲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
由于利用各接合凸部41和接合凹部46B来装配线板25和棘轮26,所以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甚至在线板25和引导筒2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由此,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甚至在线24和线板25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并且通过[第三能量吸收机构]中的线24来吸收冲击能量。
[线拉出操作]
这里,将基于图18以及图39至图42说明吸收冲击能量时的线24的操作。图39至图42是线24的拉出操作的说明图。
如图18所示,在线板25和引导筒21的初始状态下,构成弯曲路径145的凸部147的周向一端被定位成靠近构成弯曲路径156的凸部38的位于拉出侧的端部。此外,弯曲路径145和156的各端部以大致直线的方式彼此面对。
如图39至图41所示,如果引导筒21随着织带3的拉出而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则防止线板25转动。此外,台阶部36随着引导筒21的转动而沿织带拉出方向X7相对地转动。结果,弯曲部24A被固定且保持在台阶部36的弯曲路径145中的线24在被从弯曲路径156顺次引出的状态下沿箭头X8的方向被拉出,其中弯曲路径156在从主视图观察时为大致V字状并且由隆起部155A内的凸部38形成。由此,线24被卷取在台阶部36的外周面上。与线24的拉出同时,扭杆23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而经受扭曲变形。
当线24在变形的状态下经过在主视图中为大致V字状的弯曲路径156时,在凸部38和线24之间产生滑动阻力,在线24自身中产生卷绕阻力。因此,由该滑动阻力和卷绕阻力吸收线24的冲击能量。
如图42所示,当线24的另一端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而移动离开弯曲路径156时,线24对冲击能量的吸收结束。后续的吸收仅包括扭杆23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的扭曲变形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接着,将基于图43说明各突出销37、线24和扭杆23对冲击能量的吸收特性。图43是示出各突出销37、线24和扭杆23对冲击能量的吸收的一个示例的吸收特性图。
如图43所示,在从开始织带3的拉出操作到各突出销37被剪断的时间段,各突出销37和扭杆23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同时进行。因此,从开始织带3的拉出操作到各突出销37被剪断,由突出销37、扭杆23和线24吸收能量。
此外,在从拉出织带3且剪断突出销37的操作到线24移动离开弯曲路径156的时间段,扭杆23的扭曲变形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和线24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同时进行。此外,在从剪断突出销37到从弯曲路径156拉出线24的操作结束的时间段,可能的话,能量吸收载荷可以被设定成比不利地影响车辆乘员的最大载荷F1小的预定载荷。
此外,当线24移动离开弯曲路径156时,线24对冲击能量的吸收操作结束。后续的吸收仅包括扭杆23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的扭曲变形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因此,由于通过将线24的弯曲部24A塞在弯曲路径145中而由各肋151和152将线24固定且保持在适当位置,可以简化构造,并且可以提高线24的组装操作的效率。
关于在车辆碰撞等情况下的冲击能量的吸收,在该冲击能量的吸收刚刚开始之后的初始阶段,由突出销37和扭杆23来执行能量吸收。此后,能量吸收增加,使得由扭杆23和线24来吸收能量,由此可以进行有效的能量吸收。
如以上所详述地,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中,在由于车辆碰撞等而致动预紧器机构17使得卷取筒单元6以高速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大的张力P1(例如,大约2kN至3kN的张力)沿织带拉出方向(图37中向上方向)作用于织带3。因此,预定值以上(例如,大约1kN以上)的压力沿径向向上的方向作用于支撑凸台210B,使得机构盖210经由轴部48和锁定齿轮206沿张力作用的向上方向塑性地变形。
随后,机构盖210的塑性变形在棘轮26的棘轮部45和接合齿轮部89的各内齿88之间产生摩擦力,使得压力P2(例如,大约0.4kN至0.6kN)相对于引导筒21沿近似径向向内的方向作用。因此,张力P1和压力P2的合力P3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图31中的左斜上方)作用。更具体地,相对于从轴部48和安装凸台31的转动轴线48B以平行于织带拉出方向的方式取向的径向,合力P3沿在织带3拉出时使卷取筒单元6转动的方向倾斜。
由于比张力P1(例如,大约2kN至大约3kN的张力)大的合力P3的近似一半作用于轴部48,机构盖210经由轴部48和锁定齿轮206沿合力P3作用的方向进一步塑性地变形。因此,机构盖210的塑性变形导致棘轮26的棘轮部45与形成在金属侧壁部12上的接合齿轮部89的内齿88接合并且停留在接合状态。
因此,以可转动地支撑轴部48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1的侧壁部12的外侧的机构盖210被构造成当沿织带拉出方向作用的张力P1在预定值以上(例如,大约2kN至3kN)时塑性地变形。因此,当织带3响应于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而卷取时,能够确实地使机构盖210塑性变形并且能够迅速可靠地停止卷取筒单元6沿织带拉出方向的转动。
因此,即使在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之后,也能够确实地保持卷取筒单元6被锁定并且防止卷取筒单元6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的状态。此外,该机械构造允许卷取筒单元6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使得卷取筒单元6能够确实地响应于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而沿织带卷取方向卷取织带3。
此外,在形成于壳体11的侧壁部12的通孔137的内周,形成有被构造成与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26接合的内齿88。另外,在壳体11的侧壁部12的外侧,安装有机构盖210。上述机械元件的配置可以构成当预紧器机构17致动时防止卷取筒单元6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的强制锁定机构。因此,关于当预紧器机构17致动时防止卷取筒单元6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的强制锁定机构,能够实现组装操作的加快和组装部件的数量的减少。
此外,使形成在壳体11的侧壁部12中的通孔137的内周的内齿88的节距比棘轮26的棘轮部45的节距小大约一半。因此,这种程度的节距大小的差异能够确实地缩短当卷取筒单元6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时棘轮26的棘轮部45与内齿88接合的延迟时间。另外,由于使内齿88的节距比棘轮26的棘轮部45的节距小一半,所以通过冲缘加工等减小内齿88的径向齿高能够加厚内齿88的齿厚。
内齿88形成在侧壁部12中形成的通孔137的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面对的内周的如下的具有大约90度的中心角度的部分:所述部分相对于轴部48和安装凸台31的转动轴线48B至少从织带拉出侧的径向开始向当织带3拉出时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方向侧延伸。因此,能够确实地将内齿88形成在通孔137的与棘轮26的移动方向相对的内周,其中棘轮26由于机构盖210的响应于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的塑性变形而移动。
此外,机构盖210通过成型合成树脂而制成。因此,能够容易地设计机构盖210的形状和强度。其中,当预紧器机构17致动并且使织带3接收预定值以上(例如,2kN到3kN)的张力P1时,能够确实地使机构盖210塑性变形,使得棘轮26的棘轮部45与内齿88接合以保持接合状态。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发明做出各种改进和变型。例如,可以做出如下变型。
[其他实施方式1]
(A)根据其他实施方式1的安全带卷收器301在结构上与安全带卷收器1近似相同。然而,安全带卷收器301可以构造成例如包括代替接合齿轮部89的、图44中示出的接合齿轮部303。这里将参照图44说明接合齿轮部303。
图44示出了棘轮26在预紧器机构17未致动时的转动位置,其中从壳体11的侧壁部12移除了锁定单元9。在以下说明中,与分配给安全带卷收器1的构造元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安全带卷收器1的构造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造元件。
如图44所示,在通孔137的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相对的内周,形成有由能够与棘轮26接合的内齿303构成的接合齿轮部305。内齿303被构造成具有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的节距相同的节距并且被构造成沿卷取筒单元6卷取织带3时转动的方向倾斜。因此,内齿303形成为使得棘轮部45仅在棘轮26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时与内齿303接合。
此外,由内齿303构成的接合齿轮部305形成在通孔137的内周的如下的具有大约90度的中心角度的部分:所述部分相对于立设在棘轮26上的轴部48的转动轴线48B从平行于织带拉出方向(图44中的向上方向)的径向开始向当织带3拉出时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方向侧延伸。
可选地,由内齿303构成的接合齿轮部305可以形成在通孔137的内周的如下的具有大约180度的中心角度的部分:所述部分相对于立设在棘轮26上的轴部48的转动轴线48B从与织带拉出方向(图44中的向上方向)正交的径向开始向当织带3拉出时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方向侧延伸。因此,在预紧器机构17致动时,棘轮26的棘轮部45能够确实地与内齿303接合。
此外,关于形成在通孔137的内周的接合齿轮部305的内齿303,使内齿303的节距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的节距相同。因此,在棘轮部45响应于由于车辆碰撞的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而与内齿303接触的情况下,棘轮26能够确实地迅速地与内齿303接合。通过使接合齿轮部305的内齿303的节距与棘轮部45的节距相同能够提高各内齿303的强度。
[其他实施方式2]
(B)例如,如图45所示,关于形成在壳体11的侧壁部12的接合齿轮部89的各个内齿88的厚度T2,通过冲缘加工可以使所述厚度T2比侧壁部12的厚度T1厚。因此,能够提高各内齿88的强度。
Claims (4)
1.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其包括:
壳体;
卷取筒,所述卷取筒以可转动的方式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且所述卷取筒被构造成通过在所述卷取筒上卷绕织带来收纳所述织带;和
预紧器机构部,所述预紧器机构部被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一个侧壁部的外侧,并且所述预紧器机构部被构造成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使所述卷取筒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以将所述织带卷取在所述卷取筒上,
其中,所述卷取筒的轴向上的一端由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个侧壁部可转动地支撑,并且立设于所述卷取筒的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轴部由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一个侧壁部相对的另一个侧壁部的外侧的盖构件可转动地支撑,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
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另一个侧壁部,并且所述开口部被构造成允许形成于所述卷取筒的所述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边缘部的外周的棘轮插入,使得当所述棘轮插入时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棘轮之间确保预定的空间;和
多个内齿,所述多个内齿形成于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棘轮相对的内周并且能够与所述棘轮接合,
其中,当所述预紧器机构部致动并且使所述织带接收预定值以上的张力时,所述盖构件经由所述轴部塑性地变形,使得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多个内齿与所述棘轮停留在接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齿的节距小于所述棘轮的节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齿形成在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棘轮相对的内周的如下部分:所述部分相对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线至少从织带拉出侧的径向开始向当所述织带被拉出时所述卷取筒的转动方向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通过成型合成树脂而制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09436 | 2011-01-20 | ||
JP2011009436 | 2011-01-20 | ||
PCT/JP2011/078657 WO2012098784A1 (ja) | 2011-01-20 | 2011-12-12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92238A true CN103492238A (zh) | 2014-01-01 |
CN103492238B CN103492238B (zh) | 2016-03-23 |
Family
ID=46515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5382.0A Active CN103492238B (zh) | 2011-01-20 | 2011-12-12 | 安全带卷收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32803B2 (zh) |
EP (1) | EP2666680B1 (zh) |
JP (1) | JP5778697B2 (zh) |
KR (1) | KR101445679B1 (zh) |
CN (1) | CN103492238B (zh) |
WO (1) | WO2012098784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96886A (zh) * | 2016-12-24 | 2017-05-24 | 江阴市达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卷收器及其带有该卷收器的汽车安全带 |
CN107215303A (zh) * | 2016-03-21 | 2017-09-29 | 天合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安全带卷收器、车辆安全带和车辆 |
CN107433928A (zh) * | 2016-05-25 | 2017-12-05 | 株式会社宇信安全系统 | 包括模式转换杠杆的智能型卷收器 |
CN110329205A (zh) * | 2019-07-17 | 2019-10-15 | 重庆光大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可对弯管全方位固定的卷收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10477B2 (ja) * | 2013-02-08 | 2016-10-19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プリテンショナ機構 |
US9744938B2 (en) * | 2015-06-26 | 2017-08-29 | Jeffery L. Biegun | Passenger restraint housing for vehicl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00313A1 (de) * | 1990-01-08 | 1991-07-11 | Autoflug Gmbh | Sicherheitsgurtaufroller mit strammvorrichtung |
JPH075990U (ja) * | 1993-06-26 | 1995-01-27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巻取り装置 |
JPH0840201A (ja) * | 1994-07-29 | 1996-02-13 | Tokai Rika Co Ltd | リトラ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
CN1158109A (zh) * | 1995-07-03 | 1997-08-27 | Trw乘员约束系统公司 | 安全带的牵带器 |
EP0796774A1 (de) * | 1996-03-20 | 1997-09-24 | TRW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GmbH | Gurtaufroller mit an der Gurtspule angreifendem Gurtstraffer |
DE102007051572A1 (de) * | 2007-10-29 | 2009-04-30 | Trw Automotive Gmbh | Sicherheitsgurt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85983B2 (ja) * | 1999-04-27 | 2007-02-28 |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
JP4480208B2 (ja) * | 1999-09-03 | 2010-06-16 | 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EP1488968B1 (en) * | 2002-03-22 | 2006-07-26 |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 Seat belt retractor |
JP4295552B2 (ja) * | 2003-05-16 | 2009-07-15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4617224B2 (ja) * | 2005-08-25 | 2011-01-19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DE102006018455B4 (de) * | 2006-04-19 | 2008-08-07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Endbeschlagstraffer mit gehäuseseitiger Blockierung seiner Gurtwelle |
JP5274868B2 (ja) | 2008-03-31 | 2013-08-28 |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JP5653739B2 (ja) * | 2010-12-13 | 2015-01-14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プリテンショナー、これを有する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2011
- 2011-12-12 KR KR1020137020557A patent/KR10144567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12-12 US US13/991,498 patent/US913280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12-12 JP JP2012553576A patent/JP57786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1-12-12 EP EP11856387.3A patent/EP2666680B1/en active Active
- 2011-12-12 CN CN201180065382.0A patent/CN103492238B/zh active Active
- 2011-12-12 WO PCT/JP2011/078657 patent/WO201209878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00313A1 (de) * | 1990-01-08 | 1991-07-11 | Autoflug Gmbh | Sicherheitsgurtaufroller mit strammvorrichtung |
JPH075990U (ja) * | 1993-06-26 | 1995-01-27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巻取り装置 |
JPH0840201A (ja) * | 1994-07-29 | 1996-02-13 | Tokai Rika Co Ltd | リトラ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
CN1158109A (zh) * | 1995-07-03 | 1997-08-27 | Trw乘员约束系统公司 | 安全带的牵带器 |
EP0796774A1 (de) * | 1996-03-20 | 1997-09-24 | TRW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GmbH | Gurtaufroller mit an der Gurtspule angreifendem Gurtstraffer |
DE102007051572A1 (de) * | 2007-10-29 | 2009-04-30 | Trw Automotive Gmbh | Sicherheitsgurtsystem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15303A (zh) * | 2016-03-21 | 2017-09-29 | 天合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安全带卷收器、车辆安全带和车辆 |
CN107215303B (zh) * | 2016-03-21 | 2021-04-13 | 天合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安全带卷收器、车辆安全带和车辆 |
CN107433928A (zh) * | 2016-05-25 | 2017-12-05 | 株式会社宇信安全系统 | 包括模式转换杠杆的智能型卷收器 |
US10246049B2 (en) | 2016-05-25 | 2019-04-02 | Wooshin Safety Systems Co., Ltd. | Intelligent retractor having mode changing lever |
CN107433928B (zh) * | 2016-05-25 | 2019-11-01 | 株式会社宇信安全系统 | 包括模式转换杠杆的智能型卷收器 |
CN106696886A (zh) * | 2016-12-24 | 2017-05-24 | 江阴市达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卷收器及其带有该卷收器的汽车安全带 |
CN110329205A (zh) * | 2019-07-17 | 2019-10-15 | 重庆光大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可对弯管全方位固定的卷收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2098784A1 (ja) | 2014-06-09 |
WO2012098784A1 (ja) | 2012-07-26 |
KR20130103802A (ko) | 2013-09-24 |
EP2666680A1 (en) | 2013-11-27 |
KR101445679B1 (ko) | 2014-10-01 |
CN103492238B (zh) | 2016-03-23 |
JP5778697B2 (ja) | 2015-09-16 |
EP2666680A4 (en) | 2014-06-11 |
US20130256444A1 (en) | 2013-10-03 |
EP2666680B1 (en) | 2015-12-09 |
US9132803B2 (en) | 2015-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80896B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1980898B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3492238A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2548809B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1980894B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2341278B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1980897B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1980899B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1980893B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4364129A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2470821A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JP5274869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KR102386889B1 (ko) | 시트벨트용 리트랙터 | |
JP2010018071A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5433264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5274872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5276879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