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0224A - 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及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及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90224A
CN103490224A CN201310227483.4A CN201310227483A CN103490224A CN 103490224 A CN103490224 A CN 103490224A CN 201310227483 A CN201310227483 A CN 201310227483A CN 103490224 A CN103490224 A CN 103490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p
electric connector
section
terminal
dir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274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90224B (zh
Inventor
池田遼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90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0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90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0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及电连接器,能使将扁平导体与电连接器连接时的该扁平导体的倾斜姿势稳定,以顺利且可靠地使该扁平导体来到与电连接器连接的位置。扁平导体(60)具有被导向部(63),该被导向部(63)在处于和端子(20、30、40)的排列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与连接部(62)的至少一方的侧端具有间隙的位置,并从主体部(61)朝前方延伸,电连接器(1)的外壳(10)在所述端子(20、30、40)的排列方向上与所述扁平导体(60)的所述被导向部(63)相对应地在接收空间(12)的至少一方的侧方位置处朝后方开口形成有导向部(15),该导向部(15)对所述被导向部(63)的两个面进行引导。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及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电连接器与和该电连接连接的扁平导体的组装体以及上述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这种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该专利文献1中,扁平导体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从该主体部朝前方延伸的连接部;以及从主体部的侧端朝前方延伸,并位于与上述连接部的两个侧端分别具有间隙的位置的冗长部。该扁平导体朝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电连接器的后方侧插入上述连接部而连接。在插入该扁平导体之后,在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与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上述扁平导体的冗长部在电连接器的侧壁的侧方位置处位于靠近该侧壁外表面的位置。
在该专利文献1中,上述冗长部位于电连接器外,因此,在扁平导体插入电连接器的过程中,能抓住该扁平导体的冗长部以将该扁平导体插入电连接器,从而提高了插入过程中的操作性。另外,在插入扁平导体之后,上述冗长部在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靠近该电连接器的侧壁外表面,因此,通过利用该侧壁来限制冗长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可防止扁平导体在该宽度方向上的错位。
另外,在该专利文献1中,不仅在插入扁平导体之后,即便在插入过程中,也可在该扁平导体的冗长部到达电连接器的侧壁的侧方位置之后、限制冗长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可防止扁平导体在该宽度方向上的错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7-263825号
然而,当扁平导体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电连接器连接时,该扁平导体较多的是以抬起该扁平导体的后端侧这样的倾斜姿势朝向电连接器靠近的。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扁平导体的冗长部在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该电连接器的侧壁外表面的侧方、即该电连接器的外部,因此,在上述冗长部的厚度方向上,不会从该电连接器受到任何限制。因此,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即将连接扁平导体之前,该扁平导体的倾斜姿势不稳定,难以顺利地将该扁平导体插入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及电连接器,能使将扁平导体与电连接器连接时的该扁平导体的倾斜姿势稳定,以顺利且可靠地使该扁平导体来到与电连接器连接的位置。
<第一发明>
第一发明的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包括: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以及扁平导体,该扁平导体与上述电连接器连接,上述扁平导体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从上述主体部朝前方延伸,上述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朝后方开口形成有用于接收上述扁平导体的上述连接部的接收空间;以及多个端子,这多个端子将与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设为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上述外壳,并与上述扁平导体的上述连接部连接。
在上述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中,本发明的特征是,上述扁平导体具有被导向部,该被导向部在处于和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与上述连接部的至少一方的侧端具有间隙的位置,并从上述主体部朝前方延伸,上述电连接器的上述外壳在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上与上述扁平导体的上述被导向部相对应地在上述接收空间的至少一方的侧方位置处朝后方开口形成有导向部,该导向部对上述被导向部的两个面进行引导。
在本发明中,在扁平导体的连接过程中,电连接器的导向部对该扁平导体的被导向部的两个面进行引导,使该被导向部的面受到倾斜姿势的限制。其结果是,扁平导体整体的倾斜姿势稳定,因此,该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可顺利且可靠地来到与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的位置。
扁平导体的被导向部的前端也可位于比连接部的前端更靠前方的位置。通过将上述被导向部设为上述结构,在扁平导体的连接过程中,在该扁平导体的连接部进入电连接器的接收空间之前,首先,扁平导体的被导向部进入电连接器的导向部。其结果是,在被导向部被导向部引导的状态下,连接部进入电连接器的接收空间,因此,能进一步顺利且可靠地使该连接部来到与端子连接的位置。
电连接器的外壳的导向部也可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也朝外侧开口。通过将上述导向部设为上述结构,在扁平导体的连接过程中,能从电连接器的侧方目视观察到被导向部,因此,能确认被导向部是否被可靠地引导。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的电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与扁平导体连接,上述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朝后方开口形成有接收空间,该接收空间用于接收上述扁平导体的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朝前方延伸的连接部;以及多个端子,这多个端子将与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设为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上述外壳。
在上述电连接器中,其特征是,上述外壳在上述接收空间的至少一方的侧方位置朝后方开口形成有导向部,该导向部用于对上述扁平导体进行引导,上述导向部位于在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上与上述扁平导体的被导向部相对应的位置,其中,上述被导向部在处于和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相同方向的上述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与该扁平导体的上述连接部的至少一方的侧端具有间隙的位置,且从上述主体部朝前方延伸,上述导向部对上述被导向面的两个面进行引导。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扁平导体的连接过程中,电连接器的导向部对该扁平导体的被导向部的两个面进行引导,使该被导向部的表面受到倾斜姿势的限制,因此,扁平导体整体的倾斜姿势稳定。其结果是,能顺利且可靠地使扁平导体的连接部来到与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扁平导体与电连接器被示出在彼此未连接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用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将电连接器剖开的剖视图,图2(A)示出了在导向部的位置处的截面,图2(B)示出了在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2(C)示出了在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2(D)示出了在第三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3是表示扁平导体在插入电连接器的接收空间之前的状态的图,图3(A)是立体图,图3(B)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导向部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3(C)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扁平导体的被导向部朝电连接器的导向部的插入刚开始之后的状态的图,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导向部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4(C)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扁平导体的被导向部在插入电连接器的导向部的过程中的状态的图,图5(A)是立体图,图5(B)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导向部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5(C)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扁平导体朝电连接器的接收空间的插入结束、可动构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图,图6(A)是立体图,图6(B)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导向部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6(C)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扁平导体朝电连接器的接收空间的插入结束、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图,图7(A)是立体图,图7(B)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导向部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7(C)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连接器(电连接器)
10    外壳
12       接收空间
15       导向部
20       第一端子(端子)
30       第二端子(端子)
40       第三端子(端子)
60       扁平导体
61       主体部
62       连接部
63       被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和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包括配置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的电连接器1(以下简称为“连接器1”)和与该连接器1连接的扁平导体60。图1是在彼此未连接的状态下示出连接器1和扁平导体60的立体图。图2是用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将连接器1剖开的剖视图,图2(A)示出了在导向部15的位置处的截面,图2(B)示出了在第一端子20的位置处的截面,图2(C)示出了在第二端子30的位置处的截面,图2(D)示出了在第三端子40的位置处的截面。
首先,在说明连接器1之前,先对扁平导体6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扁平导体60作为构件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带状的绝缘片材上形成有电路部(未图示)的电缆60A和粘贴于该电缆60A的前端侧部分(图1中的右上侧部分)的上表面的电绝缘材料制的加强板60B构成。另外,扁平导体60作为形态如图1中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形成有后述主体部61、连接部62及被导向部63。电缆60A的上述电路部埋设于上述绝缘片材内部,排列在扁平导体60的宽度方向上,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扁平导体60的前端位置。另外,该电路部的仅前端侧部分在上述连接部62的绝缘片材的下表面露出,能与后述连接器1的端子20、30、40接触。
这种结构的扁平导体6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61;从该主体部61朝前方延伸出的连接部62;以及从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主体部61的两侧端朝前方延伸出的被导向部63。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连接部62是在扁平导体60的前端侧与连接器1连接的部分,主体部61是位于比上述连接部62更靠后方的位置、并在与连接器1连接的状态下位于该连接器1外的部分。
连接部62在该连接部62的前端侧位置形成有从两侧端在扁平导体60的宽度方向上朝外侧突出的耳状的被卡定部62A。被卡定部62A相对于后述连接器1的卡定部(未图示)在后方(扁平导体60的拔出方向、即图1中的左下方)卡定,具有防止扁平导体60从连接器1意外拔出的功能。
如图1所示,被导向部63在主体部61的前端侧位置处从该主体部61的两侧端朝扁平导体6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然后,再朝前方延伸,从上方观察时呈L字状。另外,被导向部63的朝前方延伸的部分的内侧端63A与连接部62的两侧端分别具有间隙,该被导向部63的前端位于比连接部62的前端更靠前方的位置。被导向部63被插入后述电连接器1的导向部15,并在该插入时被该导向部15在上下方向及端子排列方向上引导。
这种结构的扁平导体60是通过在电缆60A的前端侧部分的上表面粘贴完加强板材之后,对电缆60A的前端侧部分及上述加强板材都进行冲裁加工而制作出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被卡定部62A在内的连接部62由电缆60A及加强板60B这两层构成,被导向部63仅由加强板60B这一层构成。另外,连接部由两层构成,被导向部由一层构成并不是必须的,该被卡定部及被导向部可以为一层,也可以为两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扁平导体60上设有加强板60B,但加强板并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不设置加强板,而是在电缆60A的绝缘片材自身上形成上述形状的被卡定部及被导向部。
接着,对连接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连接器1包括:将与扁平导体60的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设为长边方向而延伸的外壳10;在该长边方向上排列保持于外壳10的多个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及第三端子40(参照图2(B)~图2(D));以及在上述长边方向上延伸,并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后述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可动构件50。以下,在无需特别区分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及第三端子40的情况下,总称为“端子20、30、40”。
外壳10由电绝缘材料制作出,如图1所示,在位于该外壳10的长边方向(以下称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的侧壁11彼此之间与扁平导体60的连接部62相对应地形成有用于接收该连接部62的接收空间12。该接收空间12在端子排列方向整个范围中朝后方开口,并且后半部朝上方打开,能从斜上后方接收扁平导体60的连接部62(参照图4、图5)。
如图1所示,外壳10的用于分别保持多个端子20、30、40的端子保持槽13被排列形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如图2(B)~图2(D)所示,该端子保持槽13具有在外壳10的靠前端的位置(图2(B)~图2(D)中靠右端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槽部分和沿着该外壳10的底壁1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横槽部分,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在整体上呈大致L字状,并在前后方向上贯穿。
另外,如图2(B)~图2(D)所示,外壳1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接收空间12的靠两端的位置、换言之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扁平导体60的被卡定部62A(参照图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底壁14朝接收空间12向上方突出的卡定突起16。该卡定突起16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的诱入斜面16A,使用该诱入斜面16A将扁平导体60的被卡定部62A朝前方引导。另外,卡定突起16的前端面形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呈直角的卡定面16B,卡定突起16使用该卡定面16B与扁平导体60的被卡定部62A在后方(扁平导体60的拔出方向)卡定。另外,外壳10在接收空间12的靠两端的位置处,在卡定突起16的上方形成有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上方倾斜的斜面17。换言之,在卡定突起16的上方形成有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上方扩大的空间12A。
如图1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设于接收空间12的两个侧方位置的侧壁11位于在相同方向上与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相对应的位置,且形成有沿与上下方向呈直角的方向扩大的狭缝状的导向部15,该导向部15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并也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外侧开口。如后所述,导向部15从后方接收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并对上下方向及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以插入该被导向部63并对其进行引导。
导向部15的内壁面由相对于上下方向呈直角且彼此相对的上侧内壁面15A及下侧内壁面15B(参照图2(A))和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侧方内壁面15C(参照图1)构成。导向部15的狭缝的间隙的尺寸、即上侧内壁面15A与下侧内壁面15B之间的距离比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的厚度尺寸稍大。
如图2(A)所示,上侧内壁面15A在前后方向整个范围中形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呈直角的面,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用于对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引导的相同方向上的尺寸。另外,在相对于上下方向呈直角的面沿前后方向形成得足够大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在上侧内壁面的靠后端的位置处形成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上方倾斜的诱入斜面,从而能进一步顺利地导入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并对其进行引导。如图2(A)所示,导向部15的下侧内壁面15B在靠后端的位置形成有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的诱入斜面15B-1。另外,位于端子排列方向的两端侧的两个导向部15的侧方内壁面15C(参照图1)彼此之间的距离比在扁平导体6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被导向部63的内侧端63A(参照图1)彼此之间的距离稍小。
如图2(B)~图2(D)所示,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及第三端子40是彼此形状不同的端子,但均是通过维持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并在板厚方向进行冲裁而制作出的。该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及第三端子40以各个板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姿势、并以混合存在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方式排列在外壳1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0从后方压入端子保持槽13内而安装于外壳10,第二端子30及第三端子40从前方压入端子保持槽13内而安装于外壳10。以下,根据图2(B)~图2(D),对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第三端子40各自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2(B)所示,第一端子20具有:在外壳10的靠前方的位置处在端子保持槽13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基部21;以及从该基部21的上端位置、中间位置及下端位置分别朝后方延伸的上臂部22、中间臂部23及下臂部24。
上臂部22的后端部位于接收空间12内,在该后端部以朝下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后述可动构件50的第一轴部54限制成能转动的支承凹部22A。中间臂部23在靠基部21的部分处以随着朝后方而朝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然后,沿着外壳10的底壁14在端子保持槽13内朝后方延伸,并能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在该中间臂部23的后端部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接触突部23A。该接触突部23A从端子保持槽13突出而位于接收空间12内,能与扁平导体60的连接部62接触。
下臂部24沿着外壳10的底壁14在端子保持槽13内朝后方直线状地延伸。该下臂部24的后端部形成有朝下方延伸至端子保持槽13外的连接部24A,该连接部24A通过焊接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连接。
如图2(C)所示,第二端子30具有:在外壳10的靠前方的位置处在端子保持槽13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基部31;从该基部31的上端位置及下端位置分别朝后方延伸的上臂部32及下臂部33;以及从基部31的下端位置朝前方延伸的连接部34。
上臂部32的后端部位于接收空间12内,在该后端部以朝后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后述可动构件50的第二轴部限制成能转动的支承凹部32A。下臂部33在端子保持槽13内以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上方倾斜的方式延伸,能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在该下臂部33的后端部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接触突部33A。该接触突部33A从端子保持槽13突出而位于接收空间12内,能与扁平导体60的连接部62接触。该接触突部33A位于比第一端子20的接触突部23A更靠前方的位置。连接部34从基部31的下端位置朝前方向端子保持槽13外呈曲柄状地延伸,通过焊接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连接。
如图2(D)所示,第二端子40具有:在外壳10的靠前方的位置处在端子保持槽13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基部41;从该基部41的上端位置、中间位置及下端位置分别朝后方延伸的上臂部42、中间臂部43及下臂部44;以及从基部41的下端位置朝前方延伸的连接部45。
上臂部42及中间臂部43各自的后端部位于接收空间12内,在后端部彼此之间将后述可动构件50的第三轴部56限制成能转动。下臂部44在端子保持槽13内以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上方倾斜的方式延伸,能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在该下臂部44的后端部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接触突部44A。该接触突部44A从端子保持槽13突出而位于接收空间12内,能与扁平导体60的连接部62接触。该接触突部44A在前后方向上设于与第二端子30的接触突部33A相同的位置。连接部45从基部41的下端位置朝前方向端子保持槽13外呈曲柄状地延伸,通过焊接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连接。
接着,对可动构件50的结构进行说明。可动构件50由电绝缘材料制作出,如图1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以与外壳10的接收空间12大致相同的尺寸延伸。可动构件50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能在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的打开位置(参照图2~图6)与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姿势的关闭位置(参照图7)之间转动。当可动构件50位于打开位置时,允许扁平导体60的连接部62插入接收空间12,当可动构件50位于关闭位置时,插入接收空间12的连接部62被可动构件50朝端子20、30、40的接触突部23A、33A、44A按压。
如图2(B)~图2(D)所示,可动构件5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端子20、30、40相对应的位置处,在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下部分别形成有狭缝状的槽部51、52、53。另外,在该槽部51、52、53各自中,将彼此相对的槽内壁面(与纸面呈直角的表面)彼此连接的第一轴部54、第二轴部55及第三轴部56形成为岛状。第一轴部54、第二轴部55及第三轴部56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形成可动构件50的转动中心。
如图2(B)~图2(D)所示,第一轴部54、第二轴部55及第三轴部56以能转动且不脱离的方式被限制成分别位于第一端子20的支承凹部22A内、第二端子30的支承凹部32A内、以及第三端子40的上臂部42与中间臂部43的后端部彼此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50通过设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侧端位置的被锁定部(未图示)与设于外壳10的两侧壁11的彼此相对的壁面(接收空间12侧的壁面)的锁定部(未图示)卡合而被锁定在打开位置或关闭位置上。
接着,根据图3~图5,对连接器1与扁平导体60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在图3~图5中,作为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截面,示出了在连接器1的导向部15的位置处的截面和在第一端子20的位置处的截面。在该第二端子30及第三端子40的位置处的连接动作与在第一端子20的位置处的连接动作相同,因此,未图示出在该第二端子30及第三端子40的位置处的截面。
首先,通过焊接将连接器1的端子20、30、40的连接部24A、34、45与电路基板的对应回路部连接,将连接器1配置于该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另外,预先使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50位于打开位置。接着,如图3(A)~图3(C)所示,使扁平导体60以该扁平导体60的后端侧被抬起而相对于电路基板倾斜的姿势(以下称为“倾斜姿势”)位于连接器1的后上方。
接着,如图4(A)~图4(C)所示,在维持上述倾斜姿势的状态下,使扁平导体60从连接器1的后上方朝该连接器1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的前端位于比连接部62的前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将图4(B)和图4(C)进行比较可知,被导向部63在连接部62到达连接器1的接收空间12之前,先到达连接器1的导向部15的后端侧的开口部(以下称为“后端开口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壁11的后端侧形成有诱入斜面15B-1,导向部15的上述后端开口部扩大。因此,能使被导向部63容易地位于该后端开口部,另外,能利用诱入斜面15B-1对被导向部63进行引导,以将其容易地插入导向部15的深部。
接着,如图5(A)~(C)所示,使扁平导体60进一步朝前方移动。如图5(B)所示,当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朝前方进入导向部15内时,该被导向部63的两个面(上表面及下表面)被连接器1的导向部15的上侧内壁面15A及下侧内壁面15B限制并引导。这样,因被导向部63的两个面被引导而对被导向部63的倾斜姿势进行限制,因此,扁平导体60整体的倾斜姿势稳定。另外,随着被导向部63的两个面一边被引导部15引导一边前进,扁平导体60整体逐渐减小其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倾斜角度,从而接近于与该电路基板平行的姿势。
另一方面,在图5(A)、图5(C)中,在未变位的状态下图示出扁平导体60的被卡定部62A,但实际上,在与卡定突起16的导向面16A抵接之后,该被卡定部62A的侧端被朝上方抬起而沿着该导向面16A变位,一边与该导向面16A滑动抵接,一边被朝前方引导。被卡定部62A的上述变位被形成于卡定突起16上方的空间12A所允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导向部63的内侧端63A(参照图1)靠近导向部15的侧方内壁面15C(参照图1)而与该侧方内壁面15C相对,因此,被导向部63在扁平导体60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也被该侧方内壁面15C限制。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在上下方向及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由导向部15的内壁面限制的状态下被引导,因此,连接部62被相对于接收空间12定位,能顺利且可靠地将连接部62导入连接器1的接收空间12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部15朝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开口,因此,在扁平导体60的连接过程中,能通过目视确认该被导向部63是否被导向部15可靠地引导。
此外,当插入扁平导体60时,如图6(C)所示,连接部62进入可动构件50与第一端子20的接触突部23A之间。连接部62的下表面与第一端子20的接触突部23A抵接,使中间臂部23朝下方弹性变位。在该状态下,在连接部62的下表面露出的电路部(未图示)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接触突部23A接触。在第二端子30及第三端子40中,也和上述第一端子20相同,连接部62的电路部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第二端子30的接触突部33A及第三端子的接触突部44A接触。其结果是,扁平导体60被临时保持。如图6(C)所示,连接部62朝接收空间12的插入通过该连接部62的前端与接收空间12的前壁面抵接而结束。
在连接部62朝接收空间12的插入结束的时间点,如图6(B)所示,被导向部63的前端到达导向部15的前端位置。另外,扁平导体60的被卡定部62A(参照图1)越过连接器1的外壳10的卡定突起16而返回至自由状态,并位于该卡定突起16的前方。其结果是,该被卡定部62A能在其后端与上述卡定突起16的卡定面16B卡定,可防止扁平导体60的无意的拔出。
接着,使处于打开位置的可动构件50转动,如图7(A)~图7(C)所示,来到关闭位置。如图7(C)所示,可动构件50在关闭位置从上方朝第一端子20的接触突部23A对扁平导体60的连接部62施压。其结果是,第一端子20的中间臂部23朝下方的弹性变位量增加,连接部62的电路部(未图示)和第一端子20的接触突部23A的接触压力提高,以可靠地维持电导通的状态。在第二端子30及第三端子40中,也和上述第一端子20相同,连接部62的电路部与第二端子30的接触突部33A及第三端子40的接触突部44A的接触压力提高。这样,通过使可动构件50来到关闭位置,连接器1与扁平导体60的连接动作结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扁平导体60的连接过程中,因该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的表面的倾斜姿势受到限制而使扁平导体60整体的倾斜姿势稳定,因此,能顺利且可靠地使扁平导体60的连接部62来到与连接器1的端子20、30、40连接的位置。
另外,扁平导体60的倾斜姿势稳定的结果是,在扁平导体60的连接过程中,该扁平导体60的连接部62的电路部不会以过度倾斜姿势与端子20、30、40的接触突部23A、33A、44A抵接。因此,能防止因与该接触突部23A、33A、44A抵接而使电路部曲折或被削去。
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的前端位于比连接部62的前端更靠前方的位置,但作为变形例,被导向部的前端也可位于与连接部的前端相同的位置,另外,也可位于后方。例如,在被导向部的前端位于比连接部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在扁平导体的连接过程中,在被导向部插入连接部的导向部之前,连接部的前端来到该连接器的接收空间的后端侧的开口部。其结果是,扁平导体的倾斜姿势被限制,该扁平导体被大致定位。接着,当上述被导向部被插入上述导向部时,扁平导体被进一步准确地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导体60的被导向部63位于与连接部62的两个侧端分别具有间隙的位置,并且连接器1的导向部15设于接收空间12的两个侧方位置,但作为替代,也可使扁平导体的被导向部位于与连接部的一个侧端具有间隙的位置,并将连接器的导向部与上述被导向部相对应地设于接收空间的一个侧方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的导向部15朝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开口,但作为替代,导向部也可例如不朝上述外侧开口,而是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孔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连接器1的卡定突起16与扁平导体60的被卡定部62A卡定,但卡定突起及被卡定部并不是必须的结构,也可不设置它们。

Claims (4)

1.一种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包括:
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以及
扁平导体,该扁平导体与所述电连接器连接,
所述扁平导体具有:
主体部,该主体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
连接部,该连接部从所述主体部朝前方延伸,
所述电连接器具有:
外壳,该外壳朝后方开口形成有用于接收所述扁平导体的所述连接部的接收空间;以及
多个端子,这多个端子将与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设为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所述外壳,并与所述扁平导体的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扁平导体具有被导向部,该被导向部在处于和所述端子的排列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与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方的侧端具有间隙的位置,并从所述主体部朝前方延伸,
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外壳在所述端子的排列方向上与所述扁平导体的所述被导向部相对应地在所述接收空间的至少一方的侧方位置处朝后方开口形成有导向部,该导向部对所述被导向部的两个面进行引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扁平导体的被导向部的前端位于比连接部的前端更靠前方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电连接器的外壳的导向部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也朝外侧开口。
4.一种电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与扁平导体连接,
所述电连接器具有:
外壳,该外壳朝后方开口形成有接收空间,该接收空间用于接收所述扁平导体的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朝前方延伸的连接部;以及
多个端子,这多个端子将与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设为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所述外壳,
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在所述接收空间的至少一方的侧方位置朝后方开口形成有导向部,该导向部用于对所述扁平导体进行引导,
所述导向部位于在所述端子的排列方向上与所述扁平导体的被导向部相对应的位置,其中,所述被导向部在处于和所述端子的排列方向相同方向的所述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与该扁平导体的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方的侧端具有间隙的位置,且从所述主体部朝前方延伸,所述导向部对所述被导向部的两个面进行引导。
CN201310227483.4A 2012-06-08 2013-06-07 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及电连接器 Active CN1034902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1274 2012-06-08
JP2012131274A JP5697631B2 (ja) 2012-06-08 2012-06-08 電気コネクタと平型導体との組立体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0224A true CN103490224A (zh) 2014-01-01
CN103490224B CN103490224B (zh) 2017-03-22

Family

ID=49830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7483.4A Active CN103490224B (zh) 2012-06-08 2013-06-07 电连接器与扁平导体的组装体及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97631B2 (zh)
CN (1) CN10349022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6077U (zh) * 1990-10-16 1992-06-10
JP2002124347A (ja) * 2000-10-13 2002-04-26 Fujitsu Ten Ltd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構造及びコネクタの構造並びに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接続構造
TW200816568A (en) * 2006-09-28 2008-04-01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Circuit board-type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7091U (ja) * 1984-03-07 1985-09-30 ミツミティ−ア−ル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5292265A (en) * 1993-03-02 1994-03-08 Molex Incorporated Edge mounted circuit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837997B2 (ja) * 2006-01-18 2011-12-1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Fpc/ffc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6077U (zh) * 1990-10-16 1992-06-10
JP2002124347A (ja) * 2000-10-13 2002-04-26 Fujitsu Ten Ltd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構造及びコネクタの構造並びに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接続構造
TW200816568A (en) * 2006-09-28 2008-04-01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Circuit board-type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97631B2 (ja) 2015-04-08
JP2013254715A (ja) 2013-12-19
CN103490224B (zh) 2017-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2232B (zh) 端子接头、连接器和形成方法
US8690608B2 (en) Special USB plug having different structure from standard USB plug and USB receptacle matable with the special USB plug
US7485016B2 (en) Female terminal with guiding piece
CN104241951A (zh) 带引导零件的电连接器
EP281925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162697B1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US901710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340621B2 (en) Connector with moving plate having partition between terminals to prevent short-circuit
CN201097418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1904058A (zh) 连接器及使用该连接器的电线短路方法
US20180191102A1 (en)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2447185A (zh) 连接器
CN102651525B (zh) 连接器
JP5098875B2 (ja) コネクタ
CN105977704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2651511A (zh) 端子接头和具有该端子接头的防流体连接器
CN105684226A (zh) 端子金属件以及具备其的电连接器
CN105449470A (zh) 电连接器
US10270195B2 (en) Connector
CN101276971A (zh) 连接器
US850048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metal shell with retaining tab for engaging with insulative housing
US6398599B1 (en) Male contact having contact entangling prevention means
US8784133B2 (en) Connector
US805246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metallic shell with a mating opening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interfaces
CN101656364B (zh) 电缆用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