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60554B - 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60554B CN103460554B CN201280015454.5A CN201280015454A CN103460554B CN 103460554 B CN103460554 B CN 103460554B CN 201280015454 A CN201280015454 A CN 201280015454A CN 103460554 B CN103460554 B CN 1034605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transmission
- building
- transmission coil
- coil
- interior sp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5/00—Floors; Floor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4B5/43—Floor structures of extraordinary design;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elastic stability; Floor structur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resting on columns only, e.g. mushroom flo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5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additional energy repeaters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48—Structures composed of units comprising at least considerable parts of two sides of a room, e.g. box-like or cell-like units closed or in skeleton form
- E04B1/34815—Elements not integrated in a skelet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48—Structures composed of units comprising at least considerable parts of two sides of a room, e.g. box-like or cell-like units closed or in skeleton form
- E04B1/34869—Elements for special technical purposes, e.g. with a sanitary equip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该建筑物具有磁共振式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而且,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包括:将分别设有分割电线的多个建筑构件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连接的工序,所述分隔电线是将作为整体形成回路的送电线圈在沿着其延伸方向的多个部位分割而成的;将所述各分割电线之间进行电连接,从而形成包围所述室内空间的所述送电线圈的工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建筑物及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1年03月3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1-078081号、2011年03月3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1-078082号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住宅或店铺、办公室等建筑物中,在其墙面、天花板面、地板面形成开口,在该开口中设置插座等连接器来保证供电口。而且,通过将电器(负载)的电线的插头等连接到连接器上,能够对电器进行供电。另外,随着近年来电器使用的增加,为了能够同时对更多的电器供电,例如经由台用插头等与插座等连接器连接,或不只在建筑物的墙面、在家具等也设置连接器电器来应对电源需求的增加。
在这样的接触式供电系统中,需要在建筑构件上形成用于设置插座等连接器的开口,而且其设置位置可能会限制室内布局,降低室内设计的自由度。另外,连接器的设置位置也可能限制家电等电器的配置。
针对这种情况,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非接触供电用面板,具有:多个非接触供电部,设置于机箱内的多个位置,产生高频磁场;非接触受电部,将利用由这些非接触供电部产生的高频磁场产生的电磁感应从各非接触供电部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的电力向负载供给;安装装置,将该非接触受电部安装于与上述各非接触供电部对置的机箱外面。
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该非接触供电用面板,能够直接向负载供电,而不需要设置插座等接触式连接器,因此,不需要在建筑构件上设置用于设置连接器的开口。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建筑构件上形成开口而引起的气密性等性能的降低,并且能够实现施工的简化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596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电磁感应式的非接触供电用面板中,需要使非接触供电部和非接触受电部相互对置且准确对位并且该面板还具有难以延长送电距离的性质。因此,存在使用中受到的限制大,不能缓和对室内布局的限制、对室内设计自由度的约束以及对负载配置的限制等问题。另外,供电时,需要使非接触供电部和非接触受电部一一对置并准确对位,因此,不能应对电器使用数量增多的情况。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上述接触式供电系统及电磁感应式的非接触供电用面板所存在的问题,缓和对室内布局的限制、对设计自由度的约束以及对负载配置的限制的具有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的建筑物及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具有磁共振式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
(2)在所述(1)所述的建筑物中,可以在位于面向室内空间的最内层的建筑构件和位于面向室外的最外层的其它建筑构件之间配置有所述送电线圈。
(3)在所述(1)或(2)所述的建筑物中,还可以具有与所述送电线圈以相同的频率进行共振的中继器。
(4)在所述(1)~(3)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建筑物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还具有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连续设置的多个建筑构件,所述送电线圈设于所述各建筑构件,并使其沿所述各建筑构件的排列方向构成包围所述室内空间的回路。
(5)在所述(4)所述的建筑物的情况下,所述送电线圈可以具有分隔于每个所述建筑构件的分割电线以及将这些分割电线之间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
(6)在所述(4)或(5)所述的建筑物中,所述建筑构件可以是墙壁材料、踢脚板、地板材料、天花板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7)在所述(1)~(6)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建筑物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还包括具有面向室内空间的室内面的建筑构件,所述送电线圈包含多个小线圈,并且这些小线圈以将所述室内面区划成多个区域的方式排列。
(8)在所述(7)所述的建筑物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建筑构件是地板材料,其具有配置为格子状的龙骨以及配置于这些龙骨之间的隔热材料,所述小线圈一体地设置在所述隔热材料及所述龙骨的至少之一中。
(9)在所述(7)或(8)所述的建筑物中,在各个区域,所述小线圈的大小可以不同。
(10)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包括:将分别设有分割电线的多个建筑构件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连接的工序,所述分割电线是将送电线圈在沿着其线材方向的多个部位进行分割而形成的;将所述各分割电线之间进行电连接,从而形成包围所述室内空间的所述送电线圈的工序。
发明效果
在上述(1)所述的建筑物中,没有采用能够传输较大功率却难以延长送电距离的电磁感应式或能够延长送电距离却难以增大能够传输的功率的电波式,而是采用电力的送电距离比电磁感应式长,并且能够传输的功率比电波式大的磁共振式非接触供电系统。
而且,由于具有这样的磁共振式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从而能够在建筑物的室内空间的任意位置对家电等负载进行非接触供电。另外,不需要设置插座等连接器,能够实现无线化,并且能够提高内部装修的创意性。另外,不需要在墙壁材料、天花板材料、地板材料等建筑构件上形成布线用的开口,能够实现施工性、设计性的提高。另外,不需要在建筑构件上形成开口,因此能够防止由形成开口所引起的建筑构件乃至建筑物的气密性等的性能降低。
另外,家电等负载配置的自由度得以提高,能够容易地改变室内设计,并且布局不受限制,设计建筑物时,可以不考虑供电因素而决定布局。特别是,建筑物完成后,能够容易地改变布局或室内设计。
另外,建筑物完成后不需要进行布线工程,能够降低布线的施工费用。特别是能够减轻建筑后改变布局等情况下的经济负担。由此,能够按照流行设计调整室内,能够容易地应对与时俱进的建筑物的设计变化。
在上述(2)所述的建筑物的情况下,在内壁和外壁之间、或从位于形成室内空间的最内层的建筑构件到房顶上或外墙面等位于面向室外的最外层的其它建筑构件的范围内设有送电线圈。根据该结构,送电线圈不会暴露在室内空间中,能够防止送电线圈损害建筑物的室内设计。
在上述(3)所述的建筑物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与送电线圈以相同的频率进行共振的中继器(repeater),能够保持供电效率且延长送电距离。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消除对室内布局、设计自由度、家电等负载的配置的限制。
在上述(4)所述的建筑物的情况下,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配设的一系列建筑构件(例如墙壁、踢脚板或梁等)具有送电线圈,所述送电线圈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配设。由此,能够在建筑物的室内空间的任意位置对家电等负载进行非接触供电。另外,不需要设置插座等连接器,能够谋求无线化,同时能够提高内部装修的创意性。另外,不需要在墙壁、天花板、地板等建筑构件上形成布线用的开口,能够谋求施工性、室内设计性的提高。另外,不需要用于设置连接器的开口,因此还能够防止形成开口所引起的建筑构件乃至建筑物的气密性等性能的降低。
另外,能够在建筑物的室内空间的任意位置对家电等负载进行非接触供电,从而家电等负载配置的自由度提高,能够容易地改变设计,同时布局不受限制,设计建筑物时,可以不考虑供电因素而决定布局。特别是,建筑物完成后,能够容易地改变布局或室内设计。
另外,建筑物完成后,不需要进行布线工程,能够降低布线的施工费用。特别是在事后改变布局等情况下,能够减轻经济负担。由此,能够使室内符合流行设计,能够容易地应对与时俱进的住宅等建筑物的设计变化。
在上述(5)所述的建筑物的情况下,能够在例如墙壁或踢脚板等沿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向分割而形成的各建筑构件中设置送电线圈的分割电线,将相邻的建筑构件彼此连接,并且通过连接器电连接相邻的分割电线的彼此之间。其结果是,能够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连接分割电线,从而形成回路状的送电线圈。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可靠且容易地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配设送电线圈。
在上述(6)所述的建筑物的情况下,无论建筑构件是墙壁材料、踢脚板、地板材料、天花板材料中的哪一种,均能够可靠且容易地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配设送电线圈。
在上述(7)所述的建筑物的情况下,与利用单一送电线圈覆盖较大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磁场强度,且能够使沿着室内面的磁场强度分布均匀化。另外,通过对室内面的每个区域精确地设定小线圈的配置、大小、数量等,能够精确地设定室内空间所要求的磁场强度的分布。另外,即使在建筑后改变室内设计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应对。
在上述(8)所述的建筑物的情况下,仅更换龙骨或隔热材料即可同时设置小线圈,因此,由于改建工程而改变室内设计时,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实施工程。另外,不仅是改建工程,在新建工程中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9)所述的建筑物的情况下,由于改建工程而改变室内设计时,能够根据改建后的室内布局,自由设定每个区域的磁场强度及在磁场所能波及的范围内自由地赋予的强弱。
在上述(10)所述的建筑物的施工方法中,能够在例如墙壁或踢脚板等沿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向分割而形成的各建筑构件中设置送电线圈的分割电线,将相邻的建筑构件的彼此之间进行连接,并且将相邻的分割电线的彼此之间进行电连接。其结果是,能够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连接分割电线,从而形成回路状的送电线圈。根据该施工方法,能够可靠且容易地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配设送电线圈。其结果是,能够得到与上述(1)所述的建筑物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该建筑物的房屋单元的图,是表示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该房屋单元的墙壁部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现有建筑物的布线方法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的布线方法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该建筑物的房屋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该房屋单元的建筑构件的图,是具有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的电线的踢脚板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该房屋单元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梁构件具有送电线圈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的房屋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该房屋单元中的送电线圈的配置的图,是从图10的D向观察的平面剖面图;
图12是表示该送电线圈的配置的图,是图11的E-E剖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磁场形状的差异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4 天花板面板(天花板材料)
5 墙壁材料(墙壁面板)
6、206 地板材料(地板面板)
8 位于最外层的其它建筑构件(基底)
9 位于最内层的建筑构件(装饰板)
10、111 送电线圈
110 连续设置的多个建筑构件、踢脚板
112 电线(分割电线)
113 连接器
206a 室内面
210 送电线圈、小线圈
A、B 建筑物
H1、H3 室内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建筑物。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是住宅或店铺、办公楼等,采用例如单元组装施工方法构筑。如图1所示,在工厂中,相对于连接多根钢骨架柱1和多根钢骨架梁2(建筑构件)而形成的例如钢架结构的框架结构体3设置天花板面板4、墙壁面板5、地板面板6等(以上为建筑构件),构筑长方体形的房屋单元7。然后,将多个房屋单元7搬运到建筑现场,在基础结构上排列安装。另外,在形成下段的房屋单元7上堆叠形成上段的房屋单元7。另外,通过使所述多个房屋单元7相互一体化,构筑成建筑物A。
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用这样的单元组装施工方法构筑建筑物A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建筑物A的建设效率,并且能够保证较高的结构强度。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A具有用于对家电等电器(负载)进行非接触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是磁共振式供电系统,具有送电线圈(送电侧器件、磁场发生器)和受电线圈(受电侧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2及图3所示,在基底8和装饰板9之间夹持片状或板状的送电线圈10而形成天花板面板4、墙壁面板5、地板面板6等,设置这些建筑构件,从而构筑各房屋单元7。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区划形成室内空间H1的建筑构件4、5、6的内表面9a相比,送电线圈10更靠近室外H2侧设置。另外,设置多个房屋单元7构筑成建筑物A后,与电源连接的送电线(均未图示)与设于天花板面板4、墙壁面板5、地板面板6等的送电线圈10连接,从而能够由上述电源向各送电线圈10供电。
受电线圈具有与送电线圈10相同的共振频率,将受电线圈粘贴到家电等电器(负载)后,通过送电线圈直接与该电器电连接,或经由送电线连接等,从而能够在建筑物A的室内空间H1或室外H2适当地配设电器。需要说明的是,“相同的共振频率”不限于完全相同,是指实质上相同的意思。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具有送电线圈10的建筑物A中,若从上述电源向送电线圈10供给频率与共振频率相同的电流,则送电线圈10和受电线圈之间的磁场振动,送电线圈10和受电线圈之间产生共振现象。而且,若产生这样的共振现象,则经由送电线圈10和受电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从送电线圈10向受电线圈甚至电器供电。
在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A中,没有采用能够传输较大功率却难以延长送电距离的电磁感应式或能够延长送电距离却难以增大能够传输的功率的电波式,而是采用了电力的送电距离比电磁感应式长,且能够传输的功率比电波式大的磁共振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A具有磁共振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10。
通过具有这样的磁共振式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10,能够在建筑物A的室内H1的任意位置对家电等电器(负载)进行非接触供电。另外,不需要设置插座等连接器,能够实现无线化,并且能够提高内部装修的创意性。另外,不需要在墙壁、天花板、地板等建筑构件4、5、6上形成布线用的开口,因此能够提高施工性和设计性,并且能够防止由形成开口所引起的气密性等性能的降低。
另外,供电位置也不再受插座等连接器的设置部位的固定对其的限制。因此,家电等电器的配置自由度得以提高,能够容易地改变室内设计,并且布局不受限制,设计建筑物A时可以不考虑供电因素而决定布局。特别是建筑物A完成后,事后能够容易地改变布局或室内H1的设计。
另外,实质上不需要建筑物A建设时或建设后的布线工程,能够降低布线的施工费用。特别是,事后改变布局等情况下,能够减轻经济负担。由此,能够改变成符合潮流的室内设计,能够容易地应对与时俱进的住宅等建筑物A的设计变化。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A采用单元组装施工方法构筑。另外,房屋单元7的框架结构体3中,使用C型钢作为用于天花板梁或地板梁的钢骨架梁2,另外,钢骨架柱1使用方钢管。而且,目前,在采用这样的单元组装施工方法构筑建筑物A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事先在各个相邻的钢骨架梁2(天花板梁)上穿设通线孔11,通过使电线12通过各通线孔11来进行相邻的房屋单元7之间的布线。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将在工厂内与开关类连接的电线12在建筑现场连接,但是,为了在建筑现场避免配线长度不足,较长地留出电线12。这种情况下,较长地留出的电线12在卷成螺旋状以设置于天花板4的状态,进行各房屋单元7从工厂向建设现场的搬运。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除了室内供电用的送电线圈10以外,上述磁共振式供电系统还可以适用于相邻的房屋单元7之间的接线。即,可以在相邻的房屋单元7中的一个房屋单元7的钢骨架梁2(天花板梁或地板梁)上粘贴小型送电线圈10a,在另一个房屋单元7的钢骨架梁2(天花板梁或地板梁)上粘贴受电线圈13a。这种情况下,在将各房屋单元7设置在规定位置时,优选以送电线圈10a和受电线圈13a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另外,在各钢骨架梁2(天花板梁或地板梁)上形成有通线孔11的情况下,优选以覆盖通线孔11的方式设置送电线圈10a及受电线圈13a。
在这样设置送电线圈10a和受电线圈13a的情况下,通过从上述电源向送电线圈10a供给频率与共振频率相同的电流,使送电线圈10a和受电线圈13a之间产生共振现象引起的磁场,其结果是,电力从送电线圈10a被供给到受电线圈13a。而且,通过将与受电线圈13a连接的电线14和电器连接,能够在相邻的房屋单元7之间进行送电,而不需要像目前这样使电线12通过通线孔11而在相邻的房屋单元7之间进行配线。
由此,不需要在建筑现场进行房屋单元7之间的布线作业,能够削减现场工时。另外,不需要在建筑现场进行开关类与电线12的连接作业,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削减现场工时。另外,不需要较长地留出电线12,因此,能够实现通电时电阻的减小,另外,减少了多余电线从而能够实现建设成本的削减。
另外,随着住宅等的IT化(信息技术化。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全电气化(室内设备的全电气化)的普及,呈现出布线量增加的趋势。而且,若对应于该布线量的增加,需要增大房屋单元7的钢骨架梁2(天花板梁等)上形成的通线孔11的大小,或增加通线孔11的数量,钢骨架梁2的强度可能会降低。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送电线圈10a和受电线圈13a,能够在相邻的房屋单元7之间进行送电,由于不需要通线孔11,因此能够灵活且可靠地应对住宅等的IT化或全电气化。
另外,近年,由于住宅等的IT化、全电气化的普及等,使用的电器(负载)的数量增多。而且,在现有的设有插座等接触式连接器的情况下或电磁感应式非接触供电系统中,接口数量是一定的,因此,能够连接的电器的数量受到限制。另外,即使在连接器上连接分接头等(进行章鱼式布线)来增加接口数量的情况下,能够连接的电器的数量还是受到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具有磁共振式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10、10a,对建筑物A的室内H1内的电器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供电的电器的数量不受限制。从而,即使由于住宅等的IT化、全电气化的普及等造成使用的电器的数量增多,也能够可靠地应对。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建筑物A,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单元组装施工方法构筑建筑物A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普通的现有木结构施工方法等其它施工方法构筑。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建筑构件具有送电线圈10或送电线圈10a,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可以在面向室内空间H1的内壁与外壁或房顶上等之间,即,从形成室内空间H1的最内层的建筑构件(例如装饰板9)到位于面向室外H2的最外层的建筑构件的范围内设置送电线圈10。这种情况下,送电线圈10不会在室内空间H1中显露,能够防止送电线圈10影响建筑物A的室内空间H1的室内设计。另外,例如,可以在内部装饰的墙布上印刷电线而形成送电线圈10,在形成室内空间H1的最表层(最表面侧)的建筑构件上在每个墙布上粘贴送电线圈10。这样,通过在墙布上印刷电线能够容易地将送电线圈10设于建筑构件,并且通过将该墙布以包围室内空间H1的方式粘贴在墙壁面板5或天花板面板4上,能够容易地在建筑物A中形成送电线圈10。
另外,也可以通过适当组合预先设有电线的墙壁面板5、钢骨架梁2以及其它建筑构件的方式,在室内空间H1内配设多个送电线圈10。
另外,也可以将与送电线圈10、10a以相同的频率进行共振的中继器(repeater)设置在送电线圈10、10a和受电线圈13之间。在该情况下,能够保持供电效率且延长送电距离。即,即使送电线圈10、10a和受电线圈13之间的距离较远,也能够保持供电效率。由此,送电线圈10及受电线圈13之间距离的限制变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家电等负载配置的自由度。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6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是住宅或店铺、办公楼等,并且采用例如单元组装施工方法构筑。例如,如图6所示,在工厂中,相对于连接多根钢骨架柱101和多根钢骨架梁102(建筑构件)而形成的例如钢架结构的框架结构体103设置天花板面板104、墙壁面板105、地板面板106等(建筑构件),构筑长方体形的房屋单元107。然后,将多个房屋单元107搬运到建筑现场,在基础结构上排列安装。另外,在形成下段的房屋单元107上堆叠形成上段的房屋单元107。另外,通过使所述多个房屋单元107相互一体化,构筑成建筑物B。
另外,在采用这样的单元组装施工方法构筑建筑物B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建筑物B的建设效率,并且保证较高的结构强度。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具有用于对家电等电器(负载)进行非接触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是磁共振式供电系统,具有送电线圈(送电侧器件、磁场发生器)和受电线圈(受电侧器件)。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B通过相对于对框架结构体设置天花板面板104、墙壁面板105、地板面板106等组装而成。而且,包围该建筑物B的室内空间H3的一系列建筑构件具备送电线圈。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送电线圈具有分个于每个上述建筑构件的分割电线和将这些分割电线之间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8所示,选择沿各墙壁面板105的下端缘安装的装饰线,即踢脚板110作为上述一系列建筑构件,该踢脚板110内置有形成送电线圈111的电线112。俯视观察时,踢脚板110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被分割成四部分。分割后的各踢脚板110(踢脚板片)被安装在各墙壁面板105上,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配设。另外,各踢脚板110内置的形成送电线圈111的多根电线112(分割电线)沿踢脚板110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配设。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B中,具有以包围上述室内空间的方式连续设置的多个建筑构件,即四条踢脚板110,形成送电线圈111的电线112以沿四条踢脚板110的排列方向形成包围室内空间H3的回路的方式设于各踢脚板110。
另外,在各踢脚板110在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配设的状态下,相邻的踢脚板110的端部彼此之间利用连接器113连接。各连接器113内置有用于电连接相邻的一个踢脚板110内置的电线112和另一个踢脚板110内置的电线112的L字形导线等导电构件114。即,各连接器113兼备机械连接各踢脚板110之间的作用和电连接各电线112之间的作用。
通过使用连接器113,以相互之间成直角的方式连接相邻的踢脚板110的各端部之间,来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配设多个(四个)踢脚板110。而且,经由连接器113将相邻的踢脚板110分别内置的电线112以形成线圈状的方式电连接,俯视观察时,送电线圈111形成为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形成的长方形。
对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B进行施工时,在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配设的一系列踢脚板110(建筑构件)上分别设置形成送电线圈111的电线112,将该踢脚板110设置于各墙壁面板105的下端缘,并且沿踢脚板110的延伸方向形成包围室内空间H3的送电线圈111。即,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包括:将分别设有电线112的多个踢脚板110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连接的工序,电线112是将作为整体形成回路的送电线圈111在沿其延伸方向的多个部位分割而成的;将各电线112之间通过连接器113电连接,从而形成包围室内空间H3的送电线圈111的工序。
这样,在设置多个房屋单元107而构筑成建筑物B后,将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的送电线与设于踢脚板110的送电线圈111(电线112)连接。
如图7所示,受电线圈119a具有与送电线圈111相同的共振频率,粘贴到家电等电器(负载)119后,与该电器119直接电连接,或经由送电线连接等,从而适当配设于建筑物B的室内空间H3。另外,“相同的共振频率”不仅限于完全相同,是指实质上相同的意思。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建筑物B中,若从上述电源向设于踢脚板110的送电线圈111供给频率与共振频率相同的电流,则送电线圈111和受电线圈之间的磁场振动,送电线圈111和受电线圈之间产生共振现象。而且,若这样产生共振现象,则经由送电线圈111和受电线圈119a之间产生的磁场从送电线圈111向受电线圈119a甚至电器119供电。
在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B中,没有采用能够传输较大功率却难以延长送电距离的电磁感应式或能够延长送电距离却难以增大能够传输的功率的电波式,而是采用电力的送电距离比电磁感应方式长,且能够传输的功率比电波式大的磁共振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B具有该磁共振式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111。
而且,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配设的一系列踢脚板110(建筑构件)具有送电线圈111,从而,送电线圈111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配设。由此,能够在建筑物B的室内空间H3的任意位置对家电等电器119进行非接触供电。另外,不需要设置插座等连接器,能够实现无线化,并且能够提高内部装修的创意性。另外,不需要在墙壁、天花板、地板等建筑构件104、105、106上形成布线用的开口。因此,能够提高施工性、设计性,并且能够防止由形成开口所引起的气密性等性能的降低。
另外,供电位置也不再受插座等连接器的设置部位的固定对其的限制。因此,家电等负载的配置自由度得以提高,能够容易地改变室内设计,并且布局不受限制,设计建筑物B时可以不考虑供电因素而决定布局。特别是建筑物B完成后,事后能够容易地改变布局或室内空间H3的设计。
另外,实质上不需要建筑物B建设时或建设后的布线工程,能够降低布线的施工费用。特别是,能够减轻事后改变布局等情况下的经济负担。由此,能够容易地改变成符合潮流的室内设计,能够容易地应对与时俱进的住宅等建筑物B的设计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B中,作为具有送电线圈111的建筑构件,选定踢脚板110,从而能够可靠且容易地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形成送电线圈111。另外,在沿包围室内空间H3的四边形框架的周向分割而形成的各踢脚板110(建筑构件)分别设置电线112,使用连接器113将相邻的踢脚板110彼此之间进行机械连接。通过该连接,相邻的踢脚板110的电线112彼此之间也能够经由导电构件114电连接,其结果是,能够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连接各电线112而形成回路状的送电线圈111。由此,能够可靠且容易地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配设送电线圈1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B的施工方法中,通过在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配设的一系列踢脚板110的方式来设置送电线圈111,能够形成包围室内空间H3的送电线圈111,并且得到具有上述送电线圈111的建筑物B的作用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建筑物B及其施工方法,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单元组装施工方法构筑建筑物B的情况,当然,也可以使用普通的现有木结构施工方法等其它施工方法构筑。这种情况下,通过建筑构件具有送电线圈111,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采用踢脚板110作为设置送电线圈111的建筑构件的情况,但是,作为建筑构件,只要是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配设的一系列建筑构件即可,不仅限于踢脚板110,可以使用墙壁材料、地板材料、天花板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如图7中虚拟线所示,采用具有在垂直方向的规定高度的位置水平铺设的电线112a的墙壁面板105,也可以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例如,如图9所示,俯视观察时,也可以通过在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配设的一系列天花板梁等钢骨架梁102中设置送电线圈111,来以沿钢骨架梁102的延伸方向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形成(配设)送电线圈111。当然,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内部装饰的墙布上印刷而形成电线112,通过在位于形成室内空间H3的最表面(最表面侧)的建筑构件的表面侧或背面侧粘贴墙布,来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形成各电线112,由此,配设送电线圈111。这样,通过在墙布印刷电线112,能够容易地在建筑构件中设置电线112。另外,通过将该墙布以包围室内空间H3的方式粘贴在墙壁面板105或天花板面板104上,能够容易地在建筑物B中形成送电线圈111。
另外,也可以适当组合具有电线112的墙壁面板105或踢脚板110、具有电线112的梁或其它建筑构件,从而配设包围室内空间H3的多个送电线圈111。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0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建筑物。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是住宅或店铺、办公楼等,并且采用例如单元组装施工方法构筑。而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图1说明的建筑物A相同,在工厂中,相对于将多根钢骨架柱和多根钢骨架梁(建筑构件)连接而形成的例如钢架结构的框架结构体设置天花板面板、墙壁面板、地板面板等(建筑构件),构筑长方体形的房屋单元。然后,将多个房屋单元搬运到建筑现场,在基础构造上排列安装。而且,在形成下段的房屋单元上堆叠形成上段的房屋单元。另外,通过使所述多个房屋单元相互一体化而构筑成建筑物。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建筑物A相同,具有用于对家电等电器(负载)进行非接触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另外,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是磁共振式供电系统,具有送电线圈(送电侧器件、磁场发生器)和受电线圈(受电侧器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电线圈的尺寸、个数及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下面,以其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房屋单元207,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房屋单元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包围房屋单元7的地板面板6的大致整面的方式设置单一大送电线圈10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俯视观察时,以铺满地板面板206整面的方式在该地板面板206内设置比上述送电线圈10小的多个送电线圈210(小线圈)。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地板面板206至少具有:底壁352、立设在该底壁352上的多根龙骨301、这些横梁301上支承的地板306、在由底壁352、龙骨301及地板306区划而成的空间302内配置的送电线圈210、隔热材料303、刨花板304及减振隔音片305。
如图11所示,地板306由配置为格子状的多根横梁301支承,但是在由这些龙骨301区划而成的四边形空间302内个别地配置有送电线圈210。俯视观察时,各送电线圈210形成包围空间302的大致四边形(正方形或长方形)。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送电线圈具有多个小线圈,即送电线圈210,另外,这些送电线圈210以将地板面板206的上表面,即室内面206a区划成多个区域的方式纵横排列。另外,作为各龙骨301之间的间距,可以采用例如45cm。
而且,在图12所示的纵剖面视的情况下,各送电线圈210以包围上述空间302的方式配置于立设在底壁352上的一对龙骨301之间。而且,以从上方覆盖该送电线圈210的方式在上述空间302内铺满隔热材料303,,并且在其上方依次铺满刨花板304及减振隔音片305。最后,在龙骨301的上表面铺设地板306。另外,从隔热材料303到地板306之间的各构件中不含金属,因此,不会在室内空间内对用于使受电线圈受电的磁场350的产生构成妨碍。同理,施工时,需要在送电线圈210的上方不设置可能对磁场350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的铝片等金属制隔热薄膜。
由本实施方式的各送电线圈210形成的磁场350和由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所述送电线圈10形成的磁场351的沿着地板面板206的表面的方向的分布如图13所示。在该图中,横轴表示从地板面板206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送电线圈10或210的配置,纵轴表示磁场所到达的距离地板面的高度。
本实施方式的送电线圈210配置于各龙骨301之间,分别产生具有大致半圆形的强度分布的磁场350。各送电线圈210的大小小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送电线圈10的大小,因此,磁场所能波及的范围(即,水平方向的宽度尺寸及垂直方向的高度)也相对较小。其结果是,形成了所到达的高度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送电线圈10低的多个磁场350,来覆盖地板面板206的上面。由此,与由送电线圈10形成的高度为H2的磁场351相比,磁场350整体上大致平坦,且能够将磁场强度控制在期望的高度H1(例如1.5m左右)。因此,特别适合想要降低磁场所到达的高度及通过配置在接近地板面板206的位置的电器308(负载)的受电线圈308a来受电的情况等。
另一方面,在所述送电线圈10的情况下,根据其大小,磁场351所到达的高度H2变高,因此,适合通过配置在离地板面板206较远的高位置的电器308(负载)的受电线圈308a来受电的情况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将地板面板206的地板面区划成格子状,分别在各区划的区域内配置送电线圈210的结构,因此,能够灵活应对改变房屋单元207的室内设计的改建工程。即,再次参照图13进行说明,以改变室内设计等为目的,例如,即使需要在该图的W1位置新设隔壁,也能够通过纸面左侧的三个送电线圈210使室内分布有与改建工程前相同的高度的磁场。另外,在不需要对隔壁W1的纸面右侧的室内空间内进行供电的情况下,仅通过切断对位于该隔壁W1的纸面右侧的两个送电线圈210的电流的供给,就能够非常容易地应对。
另外,在想要使室内得到的磁场强度(磁场所能波及的范围)的室内分布为期望的分布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各区域(各区划的区域)内分别配置送电线圈210的结构,因此,可以使每个配置位置大小不同。例如,在想要提高磁场强度(磁场所能波及的范围)的情况下,设置较大的送电线圈210,相反,在想要降低磁场强度的情况下,设置较小的送电线圈210。另外,在此所说的大、小是指送电线圈210形成的回路所包围的面积的大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利用各龙骨301之间形成的空间302,在此配置送电线圈210即可进行施工,从这点来看也适合房屋单元207的改建工程。即,对于没有送电线圈210的现有房屋单元207,不需要跨越龙骨301设置送电线圈210,也不需要对龙骨301自身进行加工,因此,能够通过后安装的方式容易地设置送电线圈210。
在对没有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现有房屋单元207进行新增送电线圈210的改装工程的情况下,如果需要进一步谋求便利性,可以在上述隔热材料303内内置送电线圈210并使上述隔热材料303与送电线圈210一体化。这种情况下,事先在工厂制造内置有送电线圈210的隔热材料303,将其搬运到改装工程现场,然后将房屋单元207的地板面板206等剥离后除去旧的隔热材料,作为替代,设置新的隔热材料303。其间,不需要对龙骨301进行加工,只通过更换隔热材料即可铺设多个送电线圈210。
进一步来说,在进行改变室内布局的改建工程的情况下,除去旧的隔热材料303后,作为替代,设置新的隔热材料303,但是,也可以改变每个设置位置的隔热材料303,以使改建后的室内得到的磁场强度(磁场所能波及的范围)的室内分布为期望的分布。例如,可以在想要提高磁场强度(磁场所能波及的范围)的位置配置内置有较大送电线圈210的隔热材料303,在想要降低磁场强度(磁场所能波及的范围)或使磁场强度为零的位置配置内置有较小送电线圈210的隔热材料303或没有送电线圈210的隔热材料303。
另外,在新建房屋单元207的情况下,可以事先在龙骨301自身一体设置送电线圈210。这种情况下,只通过龙骨301的设置即可同时设置多个送电线圈21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体设置送电线圈210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只在隔热材料303或龙骨301中任一者中一体设置送电线圈210,或者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两者上均一体设置送电线圈210。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送电线圈210经由控制电路与电源并联,能够个别地控制流向各送电线圈210的电流值。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精确地调整每个送电线圈210的电流值,因此,能够精确地调整每个送电线圈210产生的磁场强度。其结果是,例如,在俯视观察地板面板206的情况下,通过形成磁场强度局部升高的区域或降低的区域等,能够对沿地板面上的磁场强度分布设定强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各送电线圈210串联后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的情况下,以跨越各龙骨301的上面的方式设置配线,利用该配线将相邻的送电线圈210之间电连接。另外,也可以在各送电线圈210之间设置未图示的中继器(repeater),经由该中继器进行无线连接。这种情况下,需要多个中继器,但是中继器本身的制造成本低,因此不会对施工成本造成较大的影响,反倒是无线连接能够提高施工自由度的优点更胜一筹。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的结构及方法,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变更。另外,适当组合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及方法的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不受室内布局等的限制地向负载供电的具有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的建筑物以及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Claims (7)
1.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利用多个建筑构件形成的房屋单元,将多个房屋单元进行排列安装一体化构成建筑物;
所述房屋单元具有磁共振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单一送电线圈以及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连续设置的多个建筑构件,
所述单一送电线圈具有分割于每个所述建筑构件而设置的多条分割电线以及将这些分割电线之间进行电连接的多个连接器,并且单一送电线圈是在垂直方向上的规定高度位置上,沿各建筑构件的排列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包围所述室内空间的回路状;
将与单一送电线圈具有相同共振频率的受电线圈粘贴到电器负载上,受电线圈与单一送电线圈产生磁共振,经由单一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从单一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和电器负载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在位于面向所述室内空间的最内层的建筑构件和位于面向室外的最外层的其它建筑构件之间配置有所述送电线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与所述单一送电线圈以相同的频率进行共振的中继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构件是墙壁材料、踢脚板、地板材料、天花板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5.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利用多个建筑构件形成的房屋单元,将多个房屋单元进行排列安装一体化构成建筑物;
所述房屋单元具有磁共振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线圈以及具有面向室内空间的室内面的建筑构件,
所述送电线圈包含多个小线圈,并且这些小线圈以将所述室内面划分成多个区域的方式排列;
将小线圈设置在地板材料中,其中,地板是具有配置为格子状的龙骨以及配置于这些龙骨间的隔热材料,从隔热材料到地板之间的各构件不含金属,所述小线圈一体地设置在所述隔热材料及所述龙骨的至少之一中;
将受电线圈粘贴到电器负载上,受电线圈与送电线圈产生磁共振,经由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和电器负载供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在各个所述区域,所述小线圈的大小不同。
7.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将分别设有分割电线的多个建筑构件以包围室内空间的方式连接的工序,所述分割电线是将单一送电线圈在沿着其线材方向的多个部位进行分割而形成的;
将所述各分割电线之间进行电连接,从而形成包围所述室内空间的单一送电线圈的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78081 | 2011-03-31 | ||
JP2011078082 | 2011-03-31 | ||
JP2011-078082 | 2011-03-31 | ||
JP2011078081 | 2011-03-31 | ||
PCT/JP2012/058571 WO2012133762A1 (ja) | 2011-03-31 | 2012-03-30 | 建築物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60554A CN103460554A (zh) | 2013-12-18 |
CN103460554B true CN103460554B (zh) | 2017-06-23 |
Family
ID=46931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1545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60554B (zh) | 2011-03-31 | 2012-03-30 | 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76920B2 (zh) |
JP (1) | JP5847161B2 (zh) |
CN (1) | CN103460554B (zh) |
WO (1) | WO201213376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46425B2 (ja) * | 2011-09-28 | 2014-12-24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子機器 |
JP5817500B2 (ja) * | 2011-12-16 | 2015-11-18 | 株式会社Ihi | 給電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給電方法 |
JP5914879B2 (ja) * | 2012-10-31 | 2016-05-1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可動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の給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
US9780573B2 (en) * | 2014-02-03 | 2017-10-03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Wirelessly charged battery system |
WO2016038772A1 (ja) * | 2014-09-11 | 2016-03-1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建物ユニット及び建物 |
JP6564281B2 (ja) * | 2015-08-28 | 2019-08-21 | 株式会社Lixil | 温度制御システム |
CN107026494B (zh) * | 2017-04-25 | 2024-04-02 | 常州大学 | 用于室内的三维无线充电结构 |
US20220140654A1 (en) * | 2019-02-07 | 2022-05-05 | Powermat Technologies Ltd. |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
WO2021111880A1 (ja) * | 2019-12-05 | 2021-06-10 |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 無線電力伝送ユニット、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無線電力伝送ユニットの設置方法 |
CN111813056B (zh) * | 2020-06-02 | 2023-05-23 | 深圳全景空间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调节室内环境的方法 |
NL2033101B1 (en) * | 2022-09-22 | 2024-03-26 | Copiam Floor Systems B V | Modular building unit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4535A (zh) * | 2009-07-23 | 2011-02-02 | 索尼公司 | 非接触电力供给装置和充电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35988B1 (en) * | 1999-05-28 | 2001-05-22 | Pent Assemblies, Inc. | Wall panel assembly |
JP2005143181A (ja) * | 2003-11-05 | 2005-06-02 | Seiko Epson Corp |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
JP4366699B2 (ja) * | 2005-11-25 | 2009-11-18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配線システム及び配線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延長配線モジュール |
US7952322B2 (en) * | 2006-01-31 | 2011-05-31 | Mojo Mobility, Inc. | Inductive power source and charging system |
KR101524892B1 (ko) * | 2007-10-09 | 2015-06-01 | 파워매트 테크놀로지스 엘티디. | 이동식 콘센트가 달린 유도전력 공급장치 |
US20100219183A1 (en) * | 2007-11-19 | 2010-09-02 | Powermat Ltd. | System for inductive power provision within a bounding surface |
KR101261686B1 (ko) * | 2007-11-28 | 2013-05-06 |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 무급전 안테나를 사용한 무선 전력 범위 증가 |
JP2009159675A (ja) | 2007-12-25 | 2009-07-16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非接触給電用パネル |
US8855554B2 (en) | 2008-03-05 | 2014-10-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ckaging and details of a wireless power device |
US9312924B2 (en) * | 2009-02-10 | 2016-04-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relating to multi-dimensional wireless charging |
JP5689587B2 (ja) * | 2009-03-31 | 2015-03-2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力伝送装置 |
JP5417942B2 (ja) * | 2009-03-31 | 2014-02-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送電装置、送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方法 |
JP5387201B2 (ja) | 2009-07-23 | 2014-01-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非接触中継装置、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方法 |
JP2011151900A (ja) * | 2010-01-19 | 2011-08-04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JP5537168B2 (ja) * | 2010-01-19 | 2014-07-0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非接触給電機能付き面状構造物 |
JP5452394B2 (ja) * | 2010-07-05 | 2014-03-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非接触給電機能付き什器 |
-
2012
- 2012-03-30 JP JP2013507781A patent/JP584716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3-30 CN CN201280015454.5A patent/CN10346055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3-30 WO PCT/JP2012/058571 patent/WO201213376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3-30 US US14/005,703 patent/US1017692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4535A (zh) * | 2009-07-23 | 2011-02-02 | 索尼公司 | 非接触电力供给装置和充电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176920B2 (en) | 2019-01-08 |
JPWO2012133762A1 (ja) | 2014-07-28 |
WO2012133762A1 (ja) | 2012-10-04 |
JP5847161B2 (ja) | 2016-01-20 |
US20140008996A1 (en) | 2014-01-09 |
CN103460554A (zh) | 2013-1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60554B (zh) | 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 | |
JP5987213B2 (ja) |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ならびに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を備える発電装置 | |
US9923515B2 (en) | Solar panels with contactless panel-to-panel connections | |
CN102474136B (zh) | 无线电力传输单元、发电机和具有无线电力单元的发电系统 | |
JP2016530854A (ja) | 光起電システム | |
CN105655098B (zh) | 变压器及该变压器的制造方法 | |
CN208623214U (zh) | 一种330kV户内变电站主变压器进线布置结构 | |
CN206685947U (zh) | 用于室内的三维无线充电结构 | |
CN107026494B (zh) | 用于室内的三维无线充电结构 | |
CN109487921A (zh) | 装配式内墙的预制式布线结构及建筑物 | |
CN106451300B (zh) | 通用装配式gis空箱基础的电缆沟 | |
CN204230643U (zh) | 屋顶配电间 | |
CN105391154A (zh) | 集装箱式供能系统 | |
CN101533978A (zh) | 可任意定位的组合导轨式插座系统 | |
CN205476772U (zh) | 一种两基双回路终端杆塔 | |
CN104074377A (zh) | 一种预装式变电站外壳结构 | |
CN203690047U (zh) | 具有散热结构的变压器及运用该变压器的电源供应器 | |
CN202102849U (zh) | 一种高频开关电源变压器 | |
CN205791186U (zh) | Gis配电装置端部出线结构 | |
CN206742802U (zh) | 用于母排异面弯折处连接的连接件 | |
AU2012101345A4 (en) | Extendable solar panel assembly for a container | |
CN2856250Y (zh) | 带线槽网络活动地板 | |
CN219158571U (zh) | 配电装置楼以及变电站 | |
CN102709038A (zh) | 逆变电源中多个变压器组成主变压器的结构 | |
CN201674170U (zh) | 粘贴式布线线槽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33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