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9712A - 一种用于纤维素脱水机的纤维素脱水网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纤维素脱水机的纤维素脱水网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9712A
CN103459712A CN2012800158688A CN201280015868A CN103459712A CN 103459712 A CN103459712 A CN 103459712A CN 2012800158688 A CN2012800158688 A CN 2012800158688A CN 201280015868 A CN201280015868 A CN 201280015868A CN 103459712 A CN103459712 A CN 1034597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tissue layer
cellulose
float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586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蒂亚斯·豪斯尔
约翰·布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ith Paten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Voith Paten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ith Patent GmbH filed Critical Voith Patent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3459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97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10Wire-cloths
    • D21F1/105Multi-layer wire-cloth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D21F1/0045Triple layer fabrics

Landscapes

  • Paper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纤维素脱水机(40)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其包括用于容纳有待脱水的纤维素浆材料的、浆侧的第一织物层(12)和运行侧的第二织物层(14),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层(12)带有基本上在带纵向(L)上分布的第一纵纱(16)和基本上在带横向(Q)上分布的第一横纱(18)地形成,而所述第二织物层(16)带有基本上在所述带纵向(L)上分布的第二纵纱(20)和基本上在带横向(Q)上分布的第二横纱(22)地形成,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层(12)和所述第二织物层(14)通过联结纱(24)彼此相连,其中,由所述第二纵纱(20)或者所述第二横纱(22)在运行侧的外侧(26)上构成第二浮纱(28),其中,所述第二浮纱(28)的最大浮纱长度和/或平均浮纱长度大于由所述第一纵纱(16)或者所述第一横纱(18)在纤维素浆侧的外侧(30)上构成的第一浮纱(32)的最大浮纱和/或平均浮纱长度。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纤维素脱水机的纤维素脱水网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纤维素脱水网毯,其以无终端带的形式应用于纤维素脱水机中,以便向前运输纤维素浆材料并且在此将液体(一般是水)从纤维素浆材料中排出。
背景技术
为了提供这种脱水特性,纤维素脱水网毯一般带有织物结构地构造而成,所述织物结构包括用于容纳有待脱水的纤维素浆材料的、纤维素浆侧的第一织物层和运行侧的第二织物层,其中,所述第二织物层与纤维素脱水机的不同的使所述网毯向前运动或者转向的辊子接触。这两个织物层包括分别在带纵向上分布的第一或第二纵纱和基本上在带横向上分布的、与所述纵纱交织的第一或第二横纱。这两个织物层的相互连接通过部分地连入第一织物层中并且部分地连入第二织物层中或者与这两个织物层的丝线扎结的联结纱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置一种用于纤维素脱水机的纤维素脱水网毯,其在脱水特性良好的情况下在同样高的机械稳定性下具有针对包含在纤维素浆中的纤维的良好保留能力。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纤维素脱水机的纤维素脱水网毯来实现,其包括用于容纳有待脱水的纤维素浆材料的、浆侧的第一织物层和运行侧的第二织物层,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层带有基本上在带纵向上分布的第一纵纱和基本上在带横向上分布的第一横纱地形成,而所述第二织物层带有基本上在所述带纵向上分布的第二纵纱和基本上在带横向上分布的第二横纱地形成,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层和所述第二织物层通过联结纱彼此相连,其中,由所述第二纵纱或者所述第二横纱在运行侧的外侧上构成第二浮纱,其中,所述第二浮纱的最大浮纱长度和/或平均浮纱长度大于由所述第一纵纱或者所述第一横纱在纤维素浆侧的外侧上构成的第一浮纱的最大浮纱和/或平均浮纱长度。
本发明与两个织物层中的相应浮纱长度结合成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用于容纳纤维素浆材料而设置的侧上的相对较短的浮纱来实现较高数量的支撑点或者相对均匀的结构,其为了提高机械滞留(也就是改善保留能力)在脱水特性良好的情况下同时照管了包含在纤维素浆材料中的纤维。另一方面,通过网毯的与驱动辊子或转向辊子保持接触一侧上的较长浮纱降低了所谓的原纤化(Fibrillierens)的危险,即第二织物层的纵纱或横纱在运行中所出现的机械负荷下以单个纤维解开的危险,就如尤其基于为了向前运动而出现的牵引负荷而在纵向上出现的那样或者也在有助于加强脱水的压钳口(Pressnip)中所出现的那样。
原纤化危险的非常有效的防止方法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所述第二浮纱具有处于2至11范围内的浮纱长度,优选具有处于3至9范围内的浮纱长度,最优选是具有大约为7的浮纱长度,和/或所述第一浮纱具有最高为4的浮纱长度。
同时,可以实现的是,通过如下方式来优化用于容纳纤维素浆材料而设置的一侧上的滞留能力,即,所述第一织物层带有平纹组织或者罗纹组织地形成。其他联结类型例如像体联结或者图案联结也是可行的。
在两个外侧上形成的浮纱可以通过相同纱型的纵纱和横纱来构成,从而这些浮纱分布在相同方向上要么在纵向上要么在横向上。在一种可供选择的构造类型中,为了在两个外侧上构成浮纱,可以使用不同纱型的纵纱和横纱,从而例如在浆侧的外侧上构成的浮纱分布在纵向上,而在运行侧的外侧上构成的浮纱分布在横向上。
对于容纳大部分纵向负荷并且在运行侧的外侧上承受很大机械负荷的第二纵纱的特别有效的保护方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第一纵纱和/或在所述第一织物层中在所述纵向上分布的联结纱相对于第二纵纱和/或在所述第二织物层中分布的联结纱在所述横向上错开。
尤其是,可以设置,一种纱型的纵纱和横纱由经纱来提供,而另一种纱型的纵纱和横纱由纬纱来提供,所述第一织物层的经纱和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经纱相对于彼此在纬向上错开。通过这种错开的定位,尤其是第一织物层的纵纱在网毯的厚度方向上不仅支撑在第二织物层的唯一的、直接定位在它下面的纵纱上,而且支撑在第二织物层的这种纵纱中的多个或两个纵纱上,这使得负荷分布得以改善。
为了连接两个织物层,可以设置的是,所述联结纱包括由各自并列的、彼此成对配属的联结纱组成的、延续所述第一织物层的联结结构的联结纱对。在这种构造形式中,联结纱因此是形成结构或者延续结构的,其中,可以设置的是,各一个这种联结纱对实际上代替或者提供第一织物层的联结纱,并且就第一织物层的整个联结结构而言作为唯一的联结纱来考虑。
可供选择地,可以设置,所述联结纱包括不延续所述第一织物层的联结结构的、与所述第一纵纱或者所述第一横纱扎结的联结纱。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纤维素脱水机,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具有前述结构的纤维素脱水网毯。
为了在这种纤维素脱水机中将其中所设置的网毯/若干网毯的负荷保持得尽量低,建议的是,所述纤维素脱水机不具有压钳口。取而代之,为了使纤维素浆材料脱水而设置的是,两个纤维素脱水网毯在双筛网区内围绕至少一个转向辊子而受到引导。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附图中:
图1示出一种纤维素脱水网毯的俯视图或者纱走向;
图2以其图示2a、2b、2c分别示出图1的网毯的经纱走向,其配有数字示出的纬纱;
图3示出一种纤维素脱水网毯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构造类型的相应于图1的图示;
图4示出图3的网毯的纬纱走向,其参考数字示出的经纱;
图5示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构造类型的相应于图4的图示;
图6示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构造类型的另一相应于图4的图示;
图7示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构造类型的另一相应于图4的图示;
图8示出具有图7中所示的纬纱或经纱走向的纤维素脱水网毯的俯视图;
图9示出一种纤维素脱水网毯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构造类型的另一相应于图1的图示;
图10示出一种纤维素脱水网毯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构造类型的另一相应于图1的图示;
图11示出图10中所示的网毯的纬纱走向,其参考数字示出的经纱;
图12示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构造类型的相应于图11的图示;
图13示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构造类型的另一相应于图1的图示;以及
图14示出一种纤维素脱水机的原理性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一种纤维素脱水网毯10的俯视图或纱走向。所述纤维素脱水网毯10形成为织物并且包括纤维素浆侧的第一织物层12和运行侧的第二织物层14。所述第一织物层12带有大量在通常无终端地形成的网毯10的纵向L上(即机器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纵纱16和在横向上(即横向机器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横纱18地形成。相应地,第二织物层带有在纵向L上延伸的第二纵纱20和在横向Q上延伸的第二横纱22地形成。在此,在一种也出于制造原因特别具有优点的方案中,所述第一纵纱16和所述第二纵纱20作为经纱来提供,而所述第一横纱18和所述第二横纱22作为纬纱来提供。
图1中所示的网毯10是经纱连接的,也就是说,第一织物层12与第二织物层14之间的连接通过在纵向L上延伸的、也作为经纱来提供的联结纱24来实现。在此,这些联结纱24中各自直接相邻的联结纱以形成相应联结纱对的方式配属于彼此,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如下方式,即,它们使得在第一织物层12中提供的联结结构(在这里为平纹组织)延续。因此,直接相邻的联结纱24的这种对就第一织物层12中提供的联结结构来看实际上提供了唯一的联结纱。如在图2a至图2c清楚可见的那样,总是在成对地彼此配属的联结纱24之一在第一织物层12中以形成平纹的方式扎结(abbindet)的地方,相应联结纱对的两个联结纱的另一个联结纱布置在两个织物层12、14之间,或者在下方也就是说在第二织物层14的横纱22的运行侧上扎结。因此,由于在两个织物层之间进行重复交替,通过相应联结纱对的两个彼此成对配属的联结纱24在整体上也在第一织物层12中形成平纹组织结构。
在图1中还可以看到,第二横纱20即在第二织物层14中存在的横纱或纬纱22在运行侧的外侧26上提供在下面跨越各两个第二纵纱20延伸的第二浮纱28。在第一织物层12中,第一横纱18在那里所形成的平纹组织的范围内在纤维素浆侧的外侧30上提供第一浮纱32,所述第一浮纱32跨越各一个第一纵纱16地延伸。这也意味着,与纤维素浆侧的外侧30上的第一浮纱的浮纱长度相比,第二织物层14中在运行侧的外侧26上的最大浮纱长度和平均浮纱长度均更大。
通过这种前面所阐述的结构实现了各种优点。首先,在纤维素浆侧的外侧30上设置了针对覆加在该侧上的纤维素浆或者其中所包含的纤维素纤维的支撑点的非常均匀的分布。这实现了非常好的滞留能力,即防止了纤维素纤维穿过织物结构。同时,第二织物层14中较长的第二浮纱28保护了第二纵纱20(所述第二纵纱20由于网毯10在纵向L上的前进运动而承受了大部分负荷),尤其是当这种网毯穿过压钳口的时候。因此,相对承受较强负荷的第一纵纱20在各个纤维组件中纤丝化(即分叉开)的危险能够显著地得以降低。
图1中还可以看到,与基本上提供第二织物层14的第二纵纱20和/或第二横纱22相比,提供第一织物层12的第一纵纱16和/或第一横纱18同样像联结纱24那样具有较小的直径。在这里,针对提供第一织物层12的联结结构的纱,可以将其直径设置为处于提供第二织物层14的纱的直径的25%至100%的范围内,这尤其可以针对形成为经纱的第一纵纱16或者第二纵纱20来设置。
在图3和图4中示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构造类型。在这里,可以看到,两个织物层12、14是纬纱连接的,即提供相互连接的并且在这里优选是彼此成对配属的联结纱24通过纬纱来提供。当在纤维素浆侧的外侧30上形成的第一浮纱32的浮纱长度也在这里再次为1的时候,在运行侧的外侧26上形成的第二浮纱28具有的浮纱长度为7,也就是说,它跨越7个第二纵纱20地延伸。此外,在图3中还可以看到,第一纵纱16的相互间距在较大间距a’与较小间距a之间变化或改变。这也有助于改善机械滞留。
而且,已表明,在图3和图4中所示的结构中,第一织物层12中设置的经纱与第二织物层14中设置的经纱之间的经纱比
Figure BDA00003888198800061
为1:1,而纬纱比为3:2。
图5示出了例如图3中所示的结构的变形方案,在该变形方案中,在第二浮纱28的浮纱长度为7而且第一浮纱32的浮纱长度为1以及经纱比为1:1的情况下,纬纱比为2:1。
图6示出一种用于联结图案的网毯10的纱走向(同样如其他构造类型中那样),其中,在第一织物层12中形成罗纹组织。也就是说,第一横纱18交替地上下跨越各两个第一纵纱16地延伸,从而在这里第一浮纱32的浮纱长度为2。在这种构造方式中,第二浮纱28的浮纱长度也为7。在这里,经纱比设置为1:1,而纬纱比为2:1。
图6示出带有既在第一织物层12中又在第二织物层14中的固定罗纹结构的网毯10,而在图7和图8中示出各一个带有仅仅位于第二织物层14中的固定罗纹结构的网毯10。同样如图6中所示的构造方式那样,在这里也提供使两个织物层12、14彼此相连的联结纱24,因此所述联结纱通过连入第一织物层12的织物结构中的纬纱延续。
在图9中示出一种网毯10,其中纤维素浆侧的也就是第一织物层12带有平纹组织地形成。联结纱24(在这里作为纬纱来提供)原则上没有连入第一织物层12的平纹组织结构中。更合适的是,它仅仅逐点地在第一织物层12的第一纵纱16(也就是说经纱)上扎结,但是否则的话它分布在两个织物层12、14之间或者在第二织物层14的第二纵纱20下面扎结。
在图9的下部图示中清楚可见的是(所述图示是沿横向Q的剖视图),第一织物层12的第一纵纱16相对于第二织物层14的第二纵纱20在横向Q上错开,其中,原则上,第一织物层12与第二织物层14之间的经纱比设置为1:1。这使得第一纵纱16优选近似居中地定位在两个第二纵纱20之间。在承受压力负荷时,这导致如下结果,即不仅在第一纵纱16与直接处于它下面的第二纵纱20之间出现线状支撑接触,而且所述负荷被分配到另一层的各两个纱线上。这降低了纤丝化的危险。同时,通过第二织物层14的敞开结构(这通过设置纬纱比为2:1来支持)实现了非常好的脱水特性。
对第二织物层14的第二纵纱20的保护通过在各四个这种第二纵纱20下面浮起的(flottierenden)第二横纱22来实现。
图10和图11示出一种网毯10,其带有在各七个第二纵纱20上浮起的第二横纱22,即第二浮纱28的浮纱长度为7。在所述外侧30上或者在第一织物层12中提供一种平纹组织。彼此直接相邻的联结纱24(在这里再次作为纬纱来提供)连入织物结构中,也就是说连入第一织物层12的平纹组织中。在图10的下面的部分和图11中清楚可见的是,以3:2的经纱比分别形成由三个第一纵纱16和两个第二纵纱20组成的五路分组(Fünfergruppen),在所述五路分组中,第一纵纱16相对于在其下面定位的第二纵纱20在横向Q上错开,并且优选还具有很小的横截面尺寸。而且由此实现了第一纵纱16和第二纵纱20的较为均衡的负荷。由于第一纵纱16与第二纵纱20之间的横截面尺寸在图10中也能清楚看到的差别,在第二织物层14的稳定性高的情况下实现了第一织物层12中非常精细的结构。在这种构造方式中,纬纱比为3:2。
前面所述的构造方式的一种变形方案在图12中示出。在这里,第一纵纱16相对于第二纵纱20在横向上(也就是说在纬向上)错开。但是,在这种构造方式中,纬纱比为2:1,其中,在这里,作为纬纱提供的联结纱24彼此成对地配属,并且实际上通过这种联结纱对来提供使得第一织物层12的联结结构延续的整个联结纱。
图13示出一种网毯10,其中第二织物层14的第二横纱22在十个第二纵纱20下面浮起,并因此为它们在运行侧的外侧26上提供保护。在这里作为经纱提供的联结纱24原则上彼此成对地配属,从而它们使得第一织物层12的平纹组织结构得以延续。但是,在这里,彼此成对配属的联结纱24的侧向间距稍微较大,从而各一个第二纵纱20在横向上处于提供这种对的两个联结纱24之间。这使得,在这里所述联结纱24也相对于第二纵纱20在横向Q上错开地布置,并因此可以实现对它们的均匀支撑。
在图14中以原理图示出一种纤维素脱水机40,其中可以应用前面详细阐述的纤维素脱水网毯。尤其是,所述纤维素脱水机40具有两个这种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所述纤维素脱水网毯10’在围绕机架辊42转向之后穿过预脱水区44,在所述预脱水区44中,从安放在纤维素脱水网毯10上的纤维素浆材料Z中在使用真空产生装置46和重力的情况下支持将液体(也就是说水)脱去。在此,所述网毯10在箭头P的方向上穿过预脱水区44运动。在预脱水区44之后,两个网毯10、10’共同地经过双筛网区或者双网毯区48,其中,已经预脱水的纤维素浆材料Z处于两个网毯10、10’之间。在基本上仅仅使网毯10转向的辊子50之后,两个容纳在纤维素浆材料Z之间的网毯10、10’首先围绕转向辊子52运动,所述转向辊子52的辊子转轴A1基本上定位在预脱水区44之上。该转向辊子52上的缠绕角度处于接近180度。跟随该转向辊子52的是另一转向辊子54,其具有位于辊子转轴A1之上的辊子转轴A2,所述另一转向辊子54由两个网毯10、10’同样在接近180度的角度范围内所缠绕。
两个网毯10、10’(其中至少一个网毯像前面所描述的那样形成)在纤维素脱水机40中在网毯纵向上承受3至100kN/m的张力,优选是4至80kN/m的张力,最优选是5至50kN/m的张力。通过所述张力,在两个转向辊子52、54的区域内,将相对强的压力施加到容纳在两个网毯10、10’之间的纤维素浆材料Z上,从而也支持了,通过离心力作用将水从纤维素浆材料Z挤出或者甩出。在此,具有优点的是,两个网毯10、10’以50至500m/min的速度前进,优选是以80至400m/min的速度前进,最优选是以100至300m/min的速度前进。
利用这样构成的纤维素脱水机40能够安放并处理单位面积重量为大约400至2500g/m2的,优选是500至2000g/m2的,最优选是800至1500g/m2的纤维素浆材料Z。非常重要的是,在所述纤维素脱水机40中不用使用压钳口就能实现脱水。仅仅通过设置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的相对高的张力与它们在双筛网区48中的转向相结合,实现了突出的脱水能力。由于放弃了例如处于两个压向彼此的辊子之间的压钳口(也就是线状夹紧),显著降低了网毯10、10’的机械负荷并因此降低了原纤化的危险。
已表明,双筛网区48中的脱水特性尤其可能受两个转向辊子52、54的构造形式的影响。因此,例如可以实现的是,它们配备有封闭的、开槽的或者钻孔的辊罩。当然,也可以实现的是,改变缠绕角度,但是,优选的是,该缠绕角度处于120至210度的范围内。在一种可供选择的、由专利文献WO 2008/090052A1公知的纤维素脱水机中,两个脱水辊子并不是布置在预脱水区44之上,而是布置在它的下面。可以配备有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构造的网毯10的这种机器不带有压钳口地工作,并因此设置在它里面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承受相对小的机械负荷。
但是,最后已表明,原则上,在带有压钳口工作的纤维素脱水机40中,根据本发明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尤其由于保护承受负荷的纵纱的浮纱而能够应用于运行侧和改善的负荷分配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设置的是,在压钳口中出现的线压力处于5至1000kN/m的范围内,优选处于6至800kN/m的范围内,最优选处于10至600kN/m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用于纤维素脱水机(40)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其包括用于容纳有待脱水的纤维素浆材料的、浆侧的第一织物层(12)和运行侧的第二织物层(14),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层(12)带有基本上在带纵向(L)上分布的第一纵纱(16)和基本上在带横向(Q)上分布的第一横纱(18)地形成,而所述第二织物层(16)带有基本上在所述带纵向(L)上分布的第二纵纱(20)和基本上在带横向(Q)上分布的第二横纱(22)地形成,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层(12)和所述第二织物层(14)通过联结纱(24)彼此相连,其中,由所述第二纵纱(20)或者所述第二横纱(22)在运行侧的外侧(26)上构成第二浮纱(28),其中,所述第二浮纱(28)的最大浮纱长度和/或平均浮纱长度大于由所述第一纵纱(16)或者所述第一横纱(18)在纤维素浆侧的外侧(30)上构成的第一浮纱(32)的最大浮纱和/或平均浮纱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浮纱(28)具有处于2至11范围内的浮纱长度,优选具有处于3至9范围内的浮纱长度,最优选是具有大约为7的浮纱长度,和/或所述第一浮纱(32)具有最高为4的浮纱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物层(12)带有平纹组织或者罗纹组织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纱(32)和所述第二浮纱(28)由相同纱型的纵纱(16、20)和横纱(18、22)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纱(32)和所述第二浮纱(28)由不同纱型的纵纱(16、20)和横纱(18、22)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其特征在于,第一纵纱(16)和/或在所述第一织物层(12)中在所述纵向(L)上分布的联结纱(24)相对于第二纵纱(20)和/或在所述第二织物层(14)中分布的联结纱(24)在所述横向(Q)上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其特征在于,一种纱型的纵纱(16、20)和横纱(18、22)由经纱来提供,而另一种纱型的纵纱(16、20)和横纱(18、22)由纬纱来提供,所述第一织物层(12)的经纱和所述第二织物层(14)的经纱相对于彼此在纬向上错开。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纱(24)包括由各自并列的、彼此成对配属的联结纱(24)组成的、延续所述第一织物层(12)的联结结构的联结纱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纱(24)包括不延续所述第一织物层(12)的联结结构的、与所述第一纵纱(16)或者所述第一横纱(18)扎结的联结纱(24)。
10.一种纤维素脱水机(40),其包括至少一个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纤维素脱水机(40),其特征在于,两个纤维素脱水网毯(10、10’)在双筛网区(48)内围绕至少一个转向辊子(52、54)而受到引导。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纤维素脱水机(40),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素脱水机(40)不具有压钳口。
CN2012800158688A 2011-01-28 2012-01-24 一种用于纤维素脱水机的纤维素脱水网毯 Pending CN1034597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003304.1 2011-01-28
DE102011003304A DE102011003304A1 (de) 2011-01-28 2011-01-28 Zellstoffentwässerungsbespannung für eine Zellstoffentwässerungsmaschine
PCT/EP2012/051003 WO2012101099A1 (de) 2011-01-28 2012-01-24 Zellstoffentwässerungsbespannung für eine zellstoffentwässerungsmaschin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9712A true CN103459712A (zh) 2013-12-18

Family

ID=45757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58688A Pending CN103459712A (zh) 2011-01-28 2012-01-24 一种用于纤维素脱水机的纤维素脱水网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27080A1 (zh)
EP (1) EP2668332A1 (zh)
CN (1) CN103459712A (zh)
BR (1) BR112013019163A2 (zh)
DE (1) DE102011003304A1 (zh)
WO (1) WO201210109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7181A (zh) * 2016-08-09 2016-11-09 江苏金呢工程织物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经扁丝干燥网制造方法以及双经扁丝干燥网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14001502U1 (de) * 2013-03-01 2014-03-21 Voith Patent Gmbh Gewobenes Sieb mit flachen Kettfäden
RU2703570C2 (ru) * 2015-06-11 2019-10-21 Фельтри Мароне С.П.А. Трехслойная ткань для бумагоделательной машин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2535A (zh) * 2005-09-22 2007-06-20 韦弗艾克斯公司 具有不均匀的上部横向浮线的造纸三层成形织物
DE102006028630A1 (de) * 2006-06-22 2008-01-03 Voith Patent Gmbh Gewebeband für eine 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Bahnmaterial, insbesondere Papier oder Karton
WO2008090052A1 (de) * 2007-01-25 2008-07-31 Voith Patent Gmbh Verfahren zum entwässern von zellstoff und entwässerungsmaschin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DE102008043222A1 (de) * 2008-10-28 2010-04-29 Voith Patent Gmbh Formiersieb
WO2010098979A1 (en) * 2009-02-25 2010-09-02 Weavexx Corporation Multi-layer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paired md binding yar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02950B2 (en) * 2008-06-11 2011-08-23 Voith Patent Gmbh Structured fabric for papermaking and method
US7866350B1 (en) * 2009-07-31 2011-01-11 Voith Patent Gmbh Forming fabric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fibrous web materia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2535A (zh) * 2005-09-22 2007-06-20 韦弗艾克斯公司 具有不均匀的上部横向浮线的造纸三层成形织物
DE102006028630A1 (de) * 2006-06-22 2008-01-03 Voith Patent Gmbh Gewebeband für eine 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Bahnmaterial, insbesondere Papier oder Karton
WO2008090052A1 (de) * 2007-01-25 2008-07-31 Voith Patent Gmbh Verfahren zum entwässern von zellstoff und entwässerungsmaschin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DE102008043222A1 (de) * 2008-10-28 2010-04-29 Voith Patent Gmbh Formiersieb
WO2010098979A1 (en) * 2009-02-25 2010-09-02 Weavexx Corporation Multi-layer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paired md binding yarn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7181A (zh) * 2016-08-09 2016-11-09 江苏金呢工程织物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经扁丝干燥网制造方法以及双经扁丝干燥网
CN106087181B (zh) * 2016-08-09 2019-03-22 江苏金呢工程织物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经扁丝干燥网制造方法以及双经扁丝干燥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27080A1 (en) 2014-01-30
EP2668332A1 (de) 2013-12-04
WO2012101099A1 (de) 2012-08-02
DE102011003304A1 (de) 2012-08-02
BR112013019163A2 (pt) 2018-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91719B (zh) 经纱缝合的多层造纸用织物
RU2429322C1 (ru) Бумагоделательная машина
CN101790612B (zh) 用于制造具有接缝的压榨毛毯的方法、压榨毛毯以及底布
CA2672006C (en) Fabric belt for a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web material, particularly paper or cardboard
US8414742B2 (en) Paper machine clothing
CN1081692C (zh) 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织物
WO2001042558B1 (en) Papermaking fabric
US7980275B2 (en) Papermaker's press felt with long machine direction floats in base fabric
FI97158B (fi) Paperikoneen märkäpuristimien monikerroksinen puristinviira
US10060076B2 (en) Paper machine screen
CN103459712A (zh) 一种用于纤维素脱水机的纤维素脱水网毯
BR112012028079B1 (pt) Tela de formação da folha
FI75888C (fi) Paperikoneiden viira
ES2315544T3 (es) Tela secadora con canales para el aire.
CN101001989A (zh) 具有成对内在经纱结线的经向走线三层织物
EP4019696B1 (en) Industrial textile
JP4439977B2 (ja) 工業用2層織物
JP2000192385A (ja) 合成ファブリック形式の三層あるいは多層抄紙機ワイヤ―
JP5861957B2 (ja) 抄紙用プレスフェルト
EP2305883B1 (en) Papermaker's press felt with long machine direction floats in base fabric
CN102197176A (zh) 成型网
CN103290589B (zh) 用于形成具有压花表面的纸幅的织物
US3222246A (en) Backup wire for fourdrinier machine
CN103061191A (zh) 机织造纸织物,具体是成型织物
CN101144700A (zh) 造纸用成型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