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7159A - 浪涌吸收器 - Google Patents

浪涌吸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7159A
CN103457159A CN2013103548583A CN201310354858A CN103457159A CN 103457159 A CN103457159 A CN 103457159A CN 2013103548583 A CN2013103548583 A CN 2013103548583A CN 201310354858 A CN201310354858 A CN 201310354858A CN 103457159 A CN103457159 A CN 103457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ge absorber
pair
terminal electrode
projection electrod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548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社藤康弘
原田宏一郎
尾木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3368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726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3561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300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57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71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4/00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4/00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 H01T4/10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having a single gap or a plurality of gaps in parallel
    • H01T4/12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having a single gap or a plurality of gaps in parallel hermetically sealed

Landscapes

  • Thermistors And Varistors (AREA)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该浪涌吸收器中,在一对端子电极构件上固定一对突出电极,从端子电极构件的中心偏移,使其关于陶瓷绝缘管的中心成点对称,并将一对突出电极的距离调节至使其可得到所要的放电起始电压。其结果,能够不改变放电电极长度而容易地使放电电极间的距离改变。

Description

浪涌吸收器
本案是母案为如下申请的分案申请:
申请号:200710093632.7
申请日:2007年3月28日
发明名称:浪涌吸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护受异常电压(浪涌电压)冲击的各种各样的设备,将事故防患于未然所使用的浪涌吸收器。该浪涌吸收器被用于例如各种电子设备,或装有电子设备的各类机器的浪涌对策或静电对策等。
本申请对于2006年3月2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06-89955号、2006年12月1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06-336882号、以及2006年12月2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06-356115号主张优先权,这里援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电话机、传真机、调制解调器等的通信设备用的电子设备与通信线路连接的部分,电子设备被连接到电源线的部分,容易受到天线或CRT驱动电路等、由雷电浪涌或静电等的浪涌电压产生的电击的部分上,为了防止由通过异常电压导致电子设备和搭载该设备的印刷电路基板的热损伤或起火等产生的破坏,连接有浪涌吸收器。
伴随近来的电子设备等的高密度安装化的潮流,在该通信线和电源线用的放电型浪涌吸收器也要求小型化而作为表面安装部件,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提出了将双方密封电极形成为凸状的、可表面安装的小型浪涌吸收器(例如参照特开2005-63721号公报)。
在这样的浪涌吸收器中,为了在不改变电极材料、密封气体、密封气压的条件下调整放电起始电压,必须使电极间的距离变化。
但是,在上述文献记载的浪涌吸收器中,为了使电极间的距离变化,必须使放电电极的长度改变,存在每次要制作金属模等制造费用上的问题。
另外,现在,这种浪涌吸收器构成为在具有规定容积的气密容器内设有保持预定的放电间隙而配置的一对放电电极(特开平6-132065号公报)。
图15表示一例传统的浪涌吸收器。在该浪涌吸收器S中,在由电气绝缘材料构成的基台300上,以保持预定的间隔且气密状贯通来设置一对引线301a、301b。在该对的引线301a、301b的一端,并行设有由铁(Fe)、镍(Ni)、铜(Cu)或它们的合金构成的放电电极302a、302b,在基台300上设置由玻璃等的电气绝缘材料构成的气密容器303,使其包围放电电极302a、302b。在该气密容器303内充填由氩(Ar)和氮(N)等的惰性气体组成的放电气体。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浪涌吸收器中,引线301a、301b连接至被保护设备的线路之间,例如电子设备的线路之间。然后,一旦在该线路上被施加浪涌时,在放电电极302a、302b之间就形成气体放电,吸收浪涌并保护该电子设备不受浪涌冲击。
但是,在上述的浪涌吸收器S中,难以得到稳定的放电起始电压,在被施加了尖顶的浪涌时,放电起始电压上升,存在不能充分完成作为浪涌吸收器的功能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不改变放电电极的长度而容易地改变放电电极间的距离的浪涌吸收器。
另外,本发明是用以解决上述缺陷所作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得到稳定的高精度的放电起始电压,正确完成作为浪涌吸收器的功能的浪涌吸收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手段。
本发明的浪涌吸收器设有将一对端子电极构件设在两端并在内部密封密封气体的绝缘性管,在上述一对端子电极构件的内表面上固定朝向另一方端子电极构件并突出的一对突出电极,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突出电极从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偏移。
若固定在一对端子电极构件的内表面上的一对突出电极被配置成从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偏移,使其在绝缘性管的内侧且沿轴方向突出,则通过改变该偏移的距离,则可在不改变突出电极长度的情况下容易地使突出电极间的距离变化。
在该浪涌吸收器中,上述一对突出电极最好配置在关于上述绝缘性管的中心成点对称的位置上。
这时,由于形成在一对突出电极之间的触发间隙被形成在绝缘性管的中央附近,可以使放电起始电压稳定化。
在该浪涌吸收器中,从上述一对突出电极的顶端至基端的距离最好等于上述一对电极构件之间的距离的一半,或者一半以下。
若从一对突出电极的顶端至基端的距离等于上述一对电极构件之间的距离的一半,或一半以下,则可以使寿命特性改善。
在该浪涌吸收器中,上述一对突出电极最好形成为螺旋状。
若将一对突出电极的形状形成为螺旋状,则由于可理解为将从突出电极的基端至顶端的长度加大,在将突出电极固定在端子电极构件上时,粘合材料由于表面张力作用而升高到突出电极的顶端,可以防止电极材料的特性变化。
再者,在该浪涌吸收器中,通过在上述突出电极的外表面上形成含银的被膜,可以使响应性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外加尖顶浪涌时,也可以抑制放电起始电压的上升,从而可得到稳定的放电起始电压。
另外,也可通过在形成在上述端子电极构件上的孔内铆接基端部来固定上述突出电极。
若突出电极采用铆接被坚固地固定在端子电极构件上,则不会由于重复放电等的热冲击和来自外部的振动等的冲击使突出电极弯曲,被固定的突出电极不会从端子电极构件上脱落,可以防止放电距离的变化。
另外,本发明的浪涌吸收器,在气密容器内,保持预定的距离而相互平行地设置一对棒状的放电电极,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一对放电电极至少在隔着上述放电间隙而面对的内向侧面的材质中包含Ag或Ag合金。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浪涌吸收器中,在放电起始电压的稳定的包含Ag或Ag合金的一对放电电极间进行放电来吸收浪涌。因而,其放电的起始电压在预定的稳定范围内进行。另外,由于在相互平行的棒状放电电极的内向侧面间进行放电,可以确保其放电表面在长度方向上宽广地遍及放电电极,能够进行稳定的放电。
本发明的浪涌吸收器中,可以至少通过在相互平行的一对棒状放电电极的隔着放电间隙面对的内向侧面来确保宽广的放电面积,同时由于在其内向侧面的材质中包含Ag或Ag合金,其放电的起始电压在稳定的范围内进行,即使被施加尖顶的浪涌时,放电起始电压也不会上升,可以正确地完成作为浪涌吸收器的功能。
这时,也可采用不仅一对放电电极的内向侧面,而是全部表面由Ag或Ag合金构成的结构。
将全部表面设成Ag或Ag合金时,可将一对放电电极整体设成由Ag或Ag合金构成的结构,也可设成由Ag或Ag合金构成的被覆层的结构。
在具有这些结构的浪涌吸收器中,由于表面的宽广的面积用Ag或Ag合金构成,可以进行更稳定的放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3是表示突出电极的长度等于端子电极构件间的距离的一半的浪涌吸收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5是表示一例突出电极的斜视图。
图6是按工序顺序表示突出电极的固定方法的纵向剖面图。
图7是按工序顺序表示突出电极的另一固定方法的纵向剖面图。
图8是表示突出电极上形成有导电性被覆的浪涌吸收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9是表示突出电极上形成有导电性被覆与未形成导电性被覆的响应电压特性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的纵向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的纵向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的纵向剖面图。
图13是图12的实施例的放电电极的横向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放电电极及传统放电电极的响应电压特性图。
图15是传统浪涌吸收器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就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1是采用触发间隙的放电型浪涌吸收器。该浪涌吸收器1整体上呈长方体状,如图1所示由下列部分构成:一对相对配置的端子电极构件2、3;端子电极构件2、3设于两端而内部用氩(Ar)等气体密封的绝缘性陶瓷绝缘管4;以及在端子电极构件2、3上分别设置的突出电极5、6。
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由作为镍(Ni)、钴(Co)、铁(Fe)合金的柯伐镍基合金(KOVAR:注册商标)或作为镍(Ni)和铁(Fe)的合金的42号合金构成,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
另一方面,陶瓷绝缘管4由氧化铝(Al2O3)等的陶瓷构成,外周具有与端子电极构件2、3的外周一致的长方形的框状剖面。在该陶瓷绝缘管4的两端面上设有由锰(Mo)-钨(W)合金层与镍(Ni)层组成的2层结构的金属化层7。陶瓷绝缘管4在设有金属化层7的端面上,中间隔以银(Ag)铜(Cu)系的框状的焊料8用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封闭,在陶瓷绝缘管4的内部密封氩气。
在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的内表面上,其各自的突出电极5、6相对于端子电极构件2、3的中心少许偏移,而且,从关于陶瓷绝缘管4的中心成点对称的位置沿陶瓷绝缘管4的轴101方向朝陶瓷绝缘管4内突出。这些突出电极5、6的长度形成为比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稍长。另外,突出电极5、6由钛(Ti)、镍(Ni)或镍(Ni)与铁(Fe)的合金等构成,以焊接方式固定在端子电极构件2、3上。而且,突出电极5与突出电极6之间形成有触发间隙51。
下面,就由以上结构的本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形成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和突出电极5、6。然后,在端子电极构件2的距端子电极构件2的中央稍许偏移的位置上焊接固定突出电极5。
另外,相对于被固定在端子电极构件2上的突出电极5,用焊接方式将突出电极6固定在端子电极构件3上,使焊接位置落在关于陶瓷绝缘管4的中心成点对称处。
这里,将突出电极5和突出电极6配置成可得到所要的放电起始电压那样的距离。
接着,在陶瓷绝缘管4的两端面上,依次形成锰(Mo)-钨(W)合金层与镍(Ni)层,形成用以使其与框状焊料8的浸润性提高的金属化层7。
然后,在固定了突出电极5的端子电极构件2上设置固态焊料8,在端子电极构件2的周边部上设置陶瓷绝缘管4。再在陶瓷绝缘管4的上方载置焊料8,在它的上方载置固定突出电极6的端子电极构件3,作为临时装配。
在这样的临时装配的状态下,经充分抽真空后,在密封气体气氛中进行加热,熔化框状的焊料8并封口,之后急速冷却,制成浪涌吸收器1。
在印刷电路基板等上形成的焊盘和浪涌吸收器1的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的外表面进行锡焊固定,即可使用这样制成的浪涌吸收器1。
若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浪涌吸收器1上外加浪涌电压,则首先由浪涌吸收器1的触发间隙51发生放电,由因该触发间隙51上的放电而电离的氩(Ar)引发出主放电。通过该主放电释放浪涌电压,可以保护安装了浪涌吸收器1的电子设备,不因浪涌电压而遭受损坏。
依据该浪涌吸收器1,即使不改变一对突出电极5、6的长度,也可通过改变固定在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上的一对突出电极5、6的位置使触发间隙51的距离变化。因此,可在相同电极材料、密封气体、密封气压的状态下,改变放电的起始电压。
接着,参照图2就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11进行说明。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过的组成部件上带有相同的标记,其说明省略。
如图2所示,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是,一对突出电极5、6的长度形成得比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稍短。
依据该浪涌吸收器11,由于即使不改变一对突出电极5、6的长度,也可以通过改变固定一对端子电极构件部构件2、3的位置使触发间隙52的距离变化,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另外,通过使此突出电极5与突出电极6接近于陶瓷绝缘管的轴101,即使在极端地缩短一对突出电极5、6之间的触发间隙52的距离的情况下,也不会有由于放电时一对突出电极5、6之间产生的引力使突出电极5与突出电极6接触的可能性。
在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例1中,形成了一对突出电极5、6的长度比在浪涌吸收器1中比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间的距离的一半长,在浪涌吸收器11中,比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间的距离的一半短,而如图3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刚好是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间的距离的一半的长度。在图3所示的浪涌吸收器21的情况下,即使不改变一对突出电极5、6的长度,也可以通过改变一对突出电极5、6固定在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上的位置,改变触发间隙53的距离。另外,即使在极端地缩短了触发间隙53的距离的情况下,由于减少了因放电时在两方的突出电极5、6间产生的引力使突出电极5与突出电极6接触的可能性,也可得到与第二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下面,参照图4就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说明过的组成部件上带有相同的标记,其说明省略。
第三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31与上述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是,如图4所示,一对突出电极形成为螺旋状。
在该浪涌吸收器31中,在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的内表面上,固定朝向另一方的端子电极构件3、2螺旋状伸出的突出电极5、6,使它们关于陶瓷绝缘管4的中心成点对称。而且,突出电极5的端部与突出电极6的端部构成放电部32,在这一对放电部32之间形成为触发间隙54。
本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31按照与第一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1同样的步骤来制造。
这里,突出电极5与突出电极6配置成使各自的放电部32之间的距离配置成可以得到所要的放电起始电压的距离。
依据该浪涌吸收器31,即使不改变从螺旋状的一对突出电极5、6的端部至基端部的距离,也可以通过改变固定在端子电极构件上的位置,使触发间隙54的距离变化,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再者,依据该浪涌吸收器31,作为封口材料的焊料8等流动至螺旋状的突出电极5、6的根部,由于将从螺旋状的突出电极5、6的根部至放电部分32的距离大幅度增长,焊料8也许不至于由于表面张力而到达至放电部分32,可防止出现由于放电部分32的材质变化而使放电起始电压改变的情况。
再者,在以上示出的实施例中,一对突出电极5、6被固定在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上,使其关于陶瓷绝缘管4的中心成点对称,而一对突出电极5、6的点对称中心不限于陶瓷绝缘管4的中心,也可在垂直于轴101的、包含陶瓷绝缘管管4的中心的面上,从陶瓷绝缘管4的中心偏移。
另外,一对突出电极5、6不限定仅是细的圆柱、棱柱等的柱状或螺旋状,也可为三角锥状等朝向顶端看外周的内径减小的形状,再有,也可以是将用冲压加工制成的金属平板圆周状弯成圆周状,也可以是图5所示的形状。图5示出的突出电极41的形成是,将薄的钛(Ti)等的金属板冲压成T字形,将相当于T字形的横棒的横向部分42弯成圆周状后,将相当于T字形的纵棒的纵向部分43向圆周状弄圆后的横向部分42的中心方向压弯。这时,采用将弯成圆周状后的横向部分42的端部熔接在端子电极构件2及端子电极构件3中等固定并使用。在该突出电极41中,由于在冲压金属板后,仅用弯曲加工可以制作突出电极41,比起柱状、锥状或螺旋状的电极来,可以低成本地制作突出电极41。
另外,在以上示出的实施例中,突出电极5、6的固定是采用熔接在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中,但也不限于熔接,也可以是如图6的工序(a)所示,在端子电极构件2、3(在图6中示出端子电极构件3)上开小孔71,如图6(b)所示,将突出电极5、6(在图6中示出突出电极6)的基端部压入上述孔71后,再用焊料固定。另外,突出电极6的压入也可以如图6的工序(c)所示,使其穿过端子电极构件3进行压入,之后,如图6的工序(d)所示,采用从端子电极构件3的方向冲压穿过的突出电极6的端部72,固定在端子电极构件3上,或者,从端子电极构件3的方向仅冲压穿过的突出电极6的端部72,其后,如图6的工序(e)所示,通过冲压,使其相对于端子电极构件3弯折,使端子电极构件3与突出电极6固接而一体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稳定地将端子电极构件3和突出电极6固定。
还有,作为在端子电极构件2、3上固定突出电极的方法,也可为图7所示的铆接方法。亦即,如图7的工序(a)所示,在端子电极构件2、3的孔71内,压入突出电极5、6(在图7中仅示出端子电极构件3和突出电极6)的基端部后,使用内径比突出电极6更大的筒状冲头P,冲压端子电极构件3的孔71的周围,如图7的工序(b)所示,使冲头P进入到端子电极构件3内。通过冲压该冲头P,由于从其冲压部位将内侧的端子电极构件3的材料向如图7的工序(b)中箭头所示那样,向半径内方向挤压而形成积聚部73,一边将孔71的孔径缩小,一边如图7的工序(c)所示,将突出电极6牢靠地固定在端子电极构件3上。
这样,若突出电极5、6用铆接被牢靠地固定在端子电极构件2、3上,则突出电极不会由于重复放电等的热冲击和来自外部的振动等的冲击变弯曲,被固定的突出电极5、6不会从端子电极构件2、3上脱落,可以防止放电距离的变动。
突出电极的材质除了Ti、Ni、Fe-Ni合金以外,也可以是Fe、Cu、Mo、Mn、W、Ag、AI、Pd、Pt或其2种以上的合金。另外,在上述的突出电极表面上,也可以用溅射等形成SnO2、SiC、ITO、TiC、TiCN、BaAl4或上述金属或合金的导电性被膜。
这时,若将突出电极的外表面用含银(Ag)的金属形成,则可进一步提高响应性。
图8表示在突出电极的外表面上形成了含银导电性被膜后的浪涌吸收器。在该浪涌吸收器81中,形成在突出电极5、6上的导电性被膜82用固定绝缘性管4和端子电极构件2、3的焊料8来构成,作为该焊料8,使用银(Ag)-铜(Cu)系列焊料,在使该焊料8熔化时,通过由表面张力攀爬到突出电极5、6上,在该突出电极5、6的外表面上形成导电性被覆82。
在制造该浪涌吸收器81时,在端子电极构件2、3上压入突出电极5、6的基端部,使突出电极5、6贯穿开有使这个突出电极5、6插通的孔的焊料片(图示略)并盖在端子电极构件2、3上,然后,在其上方配置绝缘性管4,在该绝缘性管4的两端,使焊料片介于中间,配置两端子电极构件2、3。然后,将它们在装配状态下进行加热,焊料8一旦熔化,就将绝缘性管4与端子电极构件2、3之间固定,同时,端子电极构件2、3表面的焊料由于表面张力而在突出电极5、6上攀爬并被覆该突出电极5、6的外表面,构成导电性被覆82。
为了比较这样构成的浪涌吸收器81与没有这样的导电性被覆82的浪涌吸收器的响应特性,测量了以1.2微秒施加最大值为10KV和以50微秒施加该值之一半的脉冲电压时的响应电压(放电起始电压)。如图9所示,可知具有导电性被覆的浪涌吸收器的响应电压较低,且响应电压的波动也小,响应特性优良。
这样,通过将突出电极5、6的外表面用含银的导电性被覆82覆盖,可以使响应性有大的提高,特别是在被施加尖顶的浪涌时,可以抑制放电起始电压的上升,得到稳定的放电起始电压。
下面,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浪涌吸收器的第四实施例。
图1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的纵向剖面图。
该浪涌吸收器S1在由电气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基台201上,保持预定的间隔,气密状贯通设有由杜美丝(铜被覆铁镍合金丝)等的导线构成的一对引线202a、202b,同时,在各引线202a、202b的顶端(图10中的上侧),空出放电间隙G的间隔,相互平行地设置材质由Ag(银)或Ag(银)-Cu(铜)等构成的Ag合金的规定长度的棒状的放电电极203a、203b。也就是在该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S1中,在引线202a、202b的顶端上补接并固定由Ag或Ag合金构成的棒状的放电电极203a、203b。
另外,在基台201上,用粘结剂固定由玻璃等构成的气密容器204,使其包围放电电极203a、203b。然后,在用这个气密容器构件204及基台201所包围的气密容器C内,充填由氩(Ar)、氖(Ne)、氦(He)、氙(Xe)等的稀有气体和氮气等的惰性气体构成的放电气体(密封气体)。
具有上述结构的浪涌吸收器S1中,引线202a、202b连接至被保护设备的线路之间,例如电子设备的线路之间。而一旦线路上被加上浪涌,气体放电就在放电电极203a、203b之间生成,吸收浪涌并保护该电子设备免受浪涌的冲击。该浪涌吸收器S1,放电电极203a、203b形成为棒状并相互平行排列配置,由于构成对置状态的内向侧面F用作为放电面,以放电电极203a、203b的长度方向上的比较宽广的面积确保这个放电面,由于在该宽广面积的放电电极203a、203b之间进行放电来吸收浪涌,能够得到稳定的放电起始电压。
而且,在该气体放电时,由于放电电极203a、203b由放电起始电压稳定的Ag或Ag合金构成,其放电起始电压保持在预定的稳定范围内,即使在被外加尖顶的浪涌时,放电起始电压也不会上升,可以正确地完成作为浪涌吸收器的功能,可以得到更加稳定的放电起始电压。而且,即使由于重复放电,放电电极间203a、203b的表面有一部分飞溅掉,也可长期地得到稳定的放电起始电压。
图1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的纵向剖面图。图中,在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相同的部件上带有相同的标记,其说明简略。
在该浪涌吸收器S2中,在一对引线202a、202b的顶端上分别连接的放电电极205a、205b具有由Fe、Ni、Cu或它们的合金构成的规定长度的棒状基轴206a、206b,并在此基轴206a、206b的整体上形成由Ag或Ag合金构成的涂层207a、207b。
这时,不必另行设置棒状的基轴206a、206b和引线202a、202b,也可延长引线202a、202b来作为基轴。
对上述基轴206a、206b的Ag材料的涂覆层207a、207b可容易地形成,只需在基轴206a、206b上电镀Ag即可。另外,也可以在基轴206a、206b的表面上用印刷方法,或溅射法来形成。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浪涌吸收器S2中,由于放电电极205a、205b的外表面由放电起始电压稳定的Ag或Ag合金构成,其放电的起始电压在预定范围内的稳定范围内进行,即使在外加尖顶的浪涌时,放电起始电压也不会上升,可以正确地完成作为浪涌吸收器的功能。另外,由于在放电电极205a、205b的整个面上设置Ag的涂覆层207a、207b,可以用宽广的面积得到更稳定的放电起始电压,可以长期地得到稳定的放电起始电压。
图12及图13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的纵向剖面图。
在该浪涌吸收器S3中,在一对引线202a、202b的顶端侧分别连接的放电电极208a、208b具有由Fe、Ni、Cu或它们的合金构成的规定长度的棒状的基轴209a、209b的同时,在此基轴209a、209b的外表面中,仅在通过放电间隙G并构成对置状态的内向侧面F上形成由Ag或Ag合金构成的涂覆层210a、210b。在该图12及图13所示的例中,在放电电极208a、208b的大致半个圆周部分的侧面上形成涂覆层210a、210b。这时,为了构成基轴,也可以延长引线202a、202b来作为棒状的基轴209a、209b。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浪涌吸收器S3中,在放电电极208a、208b中,由于放电进行的部分由放电起始电压的稳定的Ag或Ag合金构成,其放电的起始电压在预定范围的稳定范围内进行,即使在外加尖顶的浪涌时,放电起始电压也不会上升,可以正确地完成作为浪涌吸收器的功能。另外,由于将高价的Ag仅涂覆在放电电极208a、208b的大致半圆周部分的内向侧面上,与用Ag材料形成放电电极208a、208b的全体的情况相比较,可以低成本地进行制造。
实施例
对于上述第四实施例的浪涌吸收器,将其放电特性与Ag以外的其它金属进行比较,进行了测量。
图14是表示将放电电极的材质取为Ag、Ni、Cu、Fe时的响应电压特性图。作为浪涌电压,以1.2微秒施加最大值为10KV的脉冲电压,并以50微秒施加最大值为5KV的脉冲电压。将此时的放电起始电压作为响应电压作了测量。图14中,并列示出了每一种材质的响应电压。
从图14可知,本发明的由Ag构成的放电电极的情况比起其它材质的放电电极来,响应电压(放电电压)最低,而且,其波动幅度也小,可以得到稳定的高精度的放电起始电压。
再者,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范围,在不超出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有种种的变更。亦即,本发明不受限于上述的说明,仅受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定。
例如,第一~第三实施例中的一对端子电极构件2、3也可为Cu或Ni系的合金。
另外,陶瓷绝缘管4的两端面的金属化层7也可以是Ag、Cu、Au、Mo-Mn,另外,也可以不用金属化层7,而仅用由活性金属构成的焊料8进行密封。
为了得到所要的电气特性,可以调整密封气体的组成,例如,可以是大气(空气),也可以是Ar、N2、Ne、He、Xe、H2、SF6、C2F6、C3F8、CO2等以及它们的混合气体。
另外,在突出电极上形成导电性被覆时,除了采用上述焊料的方法之外,也可以采用电镀、印刷、溅射等的方法。
还有,在第四~第六实施例中,例如,可以将放电电极用Ag单体来构成,也可以用Ag合金构成,用Ag合金构成时,可以更低成本地进行。另外,不仅在将放电电极的本身用Ag或Ag合金构成的场合,或者在放电电极的表面上形成Ag或Ag合金的涂层的场合,例如,放电电极可以是包含Ag或Ag合金的金属,也可以是由与其它的金属或绝缘物等的混合物构成的物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用基台201与气密容器构件204形成收纳放电电极的气密容器的结构,而如果可以平行保持放电电极,则也可将由一个玻璃筒等构成的筒状容器的两端边熔融边收缩来构成气密容器。

Claims (9)

1.一种浪涌吸收器,其中具备:
在两端具有开口部,具有绝缘性的绝缘性管;
分别堵塞所述绝缘性管的所述开口部而被固定的、具有导电性并与所述绝缘性管连接的一对端子电极构件;
被封入所述绝缘性管的内侧的气体;和
在所述绝缘性管的内侧,分别固接在各端子电极构件的、具有导电性的一对突出电极,
所述一对突出电极偏离彼此相对的位置而配置,
所述突出电极被压入在以穿过端子电极构件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端子电极构件的孔内,对从所述端子电极构件穿过的所述突出电极的端部进行冲压,从而使所述突出电极固接在所述端子电极构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吸收器,其中:
所述一对突出电极被配置在关于所述绝缘性管的中心成点对称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吸收器,其中:从所述一对突出电极的顶端至基端的距离等于所述一对端子电极构件之间的距离的一半,或小于一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吸收器,其中:从所述一对突出电极的顶端至基端的距离等于所述一对端子电极构件之间的距离的一半,或大于一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吸收器,其中:所述突出电极形成为螺旋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吸收器,其中:所述突出电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含银的被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吸收器,其中:所述各端子电极构件为板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吸收器,其中:所述端部被压入后用焊料进行固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吸收器,其中:从所述端子电极构件穿过的所述突出电极的端部以相对于所述端子电极部件弯曲的方式被冲压。
CN2013103548583A 2006-03-29 2007-03-28 浪涌吸收器 Pending CN1034571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89955 2006-03-29
JP2006-089955 2006-03-29
JP2006-336882 2006-12-14
JP2006336882A JP4872645B2 (ja) 2006-12-14 2006-12-14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JP2006-356115 2006-12-28
JP2006356115A JP4930053B2 (ja) 2006-03-29 2006-12-28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093632 Division CN101047056A (zh) 2006-03-29 2007-03-28 浪涌吸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7159A true CN103457159A (zh) 2013-12-18

Family

ID=38171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548583A Pending CN103457159A (zh) 2006-03-29 2007-03-28 浪涌吸收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19815B2 (zh)
EP (1) EP1841027B1 (zh)
KR (1) KR101311686B1 (zh)
CN (1) CN103457159A (zh)
HK (1) HK1111527A1 (zh)
TW (1) TWI36153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9661A (zh) * 2017-12-28 2018-04-17 浙江多格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式浪涌保护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16020B2 (ja) * 2009-01-24 2013-10-1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US8939796B2 (en) * 2011-10-11 2015-01-27 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 Surge protector components having a plurality of spark gap members between a central conductor and an outer housing
DE102013109393A1 (de) 2013-08-29 2015-03-05 Epcos Ag Überspannungsableiter
US10186842B2 (en) 2016-04-01 2019-01-22 Ripd Ip Development Ltd Gas discharge tubes and methods and electrical systems including same
US10685805B2 (en) 2018-11-15 2020-06-16 Ripd Ip Development Ltd Gas discharge tube assembl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471741A (zh) * 1942-05-30
US2562692A (en) * 1948-06-04 1951-07-31 Air Reduction Overvoltage protective device
US3153127A (en) * 1960-07-06 1964-10-1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Circuit interrupter having a rapidly vaporizable coil across a spark gap
DE1280384B (de) * 1964-06-10 1968-10-17 Siemens Ag Gasentladungs-UEberspannungsableiter
US3467877A (en) * 1966-08-16 1969-09-16 Duncan Electric Co Inc Lightning arrester with the frustoconical surface of the parallel electrodes being exposed toward each other at the narrow end of a diverging spark slot
US3769538A (en) * 1972-03-20 1973-10-30 Gen Electric Vacuum arc devices with ferrous electrodes
US4680665A (en) * 1985-12-03 1987-07-14 Reliance Comm/Tec Corporation Gas discharge arrester
EP0242688B1 (de) * 1986-04-22 1990-07-1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Überspannungsableiter
US4858059A (en) * 1988-09-19 1989-08-15 Masahiko Okura Short-circuit device of a gas-filled triple-pole discharge-tube type arrester for telephone line use
US5718593A (en) * 1995-07-03 1998-02-1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Polarity-sensitive protector device
US6606230B2 (en) * 2000-06-30 2003-08-12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 Chip-type surge absor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4247556B2 (ja) 2003-08-08 2009-04-02 岡谷電機産業株式会社 放電型サージ吸収素子
CN1918760A (zh) * 2004-02-02 2007-02-21 合资会社Csd 火花间隙避雷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9661A (zh) * 2017-12-28 2018-04-17 浙江多格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式浪涌保护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41027B1 (en) 2014-09-24
US20070230081A1 (en) 2007-10-04
EP1841027A2 (en) 2007-10-03
EP1841027A3 (en) 2013-04-24
KR20070098579A (ko) 2007-10-05
US7719815B2 (en) 2010-05-18
TWI361536B (en) 2012-04-01
KR101311686B1 (ko) 2013-09-25
TW200746580A (en) 2007-12-16
HK1111527A1 (zh) 2008-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7159A (zh) 浪涌吸收器
EP1037345B1 (en) Surge absorber without chips
CN101047056A (zh) 浪涌吸收器
TW478229B (en) Chip type surge absorbing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316020B2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JP6094882B2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CN100539338C (zh) 浪涌吸收器及其制造方法
TW498584B (en) Surge absor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20181721A (ja) サージ防護素子の製造方法
JP3777886B2 (ja) チップ型サージアブソーバ(1)
JP3777885B2 (ja) チップ型サージアブソーバ(2)
JP4239422B2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JP4687503B2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JP3134912B2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JP4123981B2 (ja) チップ型サージアブソー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67681B2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JP2003151716A (ja) 放電避雷管
KR100199694B1 (ko) 서지 흡수소자
JP4239420B2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92322A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77161A (ja) 避雷器
WO2012020448A1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1235179A (ja) 放電間隙装置
JPH04349384A (ja) 放電型サージ吸収素子
JP2002083660A (ja) チップ型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