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7048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7048B
CN103457048B CN201310134197.3A CN201310134197A CN103457048B CN 103457048 B CN103457048 B CN 103457048B CN 201310134197 A CN201310134197 A CN 201310134197A CN 103457048 B CN103457048 B CN 1034570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able
terminal
contact site
center conductor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341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7048A (zh
Inventor
泽井隆志
土田雅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57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7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7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70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18Connection to outer conductor by crimping or by crimping ferr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01R4/5066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housing having a cover providing clamping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01R4/507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having an uneven wire 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度低矮化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中,端子包括:上表面与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接触的接触部,以及与配合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绝缘座包括:收容端子的嵌合部的主体部,从主体部沿延伸方向延伸的肩部,以及与主体部的上部连接、连接部分弯曲且至少对配置在端子的接触部的上表面上的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进行夹压的中盖部,外部导体包括:收容绝缘座的主体部的收容部,与收容部的上部连接、连接部分弯曲且对中盖部的外表面和同轴电缆的电介质部进行按压而使其弯曲的外盖部,肩部在比接触部的同轴电缆侧端部更靠延伸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端面,且具有向着前端朝比端子的接触部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延伸的斜面、立设于斜面两侧的壁面。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尤其涉及在同轴电缆的连接中使用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在积极开发移动电话、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PC)、平板型PC等电子设备,但这些电子设备因搬运等而需要小型化。因此,装入这些电子设备内部的各种零件也不得不做小。移动电话、近年来在通信中的应用已很普通的笔记本型PC、平板型PC等所使用的天线与RF电路等各种电子电路的连接常常使用同轴电缆,对于用来将这种同轴电缆与基板连接的电连接器,也要求实现小型化。减小电连接器的高度尺寸这一对高度低矮化的要求特别强烈,例如,人们希望将连接电缆时的连接器高度做成1mm左右。但是,考虑到零件的加工精度、强度和产品规格等,很难简单地将连接器和电缆小型化,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连接器内零件的配置效率来实现高度的低矮化。
作为现有的旨在实现小型化的同轴连接器,例如有日本专利特开平8-17523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技术。专利文献1记载的同轴连接器通过减少用于将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相连的按压连接部来缩短电缆的延伸方向距离。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17523号公报
然而,在日本专利特开平8-17523号公报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中,因同轴电缆的电介质位于同轴连接器的绝缘体部的上部以及电介质的直径由规格规定而无法做细等原因,很难进一步实现高度的低矮化。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高度的低矮化的电连接器。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和新特征通过本说明书的记载和附图会变得明了。
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开发以下电连接器,想到了本发明,在该电连接器中,通过在电连接器的绝缘部分的电缆侧端部设置斜面,即使将同轴电缆的电介质配置在该绝缘部分的外侧以实现高度的低矮化,也能防止在将同轴电缆按压连接于连接器时可能会产生的中心导体的断线等不良情况。
本发明提供一种朝配合连接器的插接方向与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大致成直角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端子、绝缘座和外部导体,其中,上述端子包括接触部和嵌合部,上述接触部的上表面与上述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接触,上述嵌合部与配合连接器嵌合,上述绝缘座包括主体部、肩部和中盖部,上述主体部收容上述端子的上述嵌合部,上述肩部从上述主体部沿上述延伸方向延伸,上述中盖部与上述主体部的上部连接,且连接部分弯曲,且至少对配置在上述端子的上述接触部的上表面上的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进行夹压,上述外部导体包括收容部和外盖部,上述收容部收容上述绝缘座的上述主体部,上述外盖部与上述收容部的上部连接,且连接部分弯曲,且对上述中盖部的外表面和上述同轴电缆的电介质部进行按压而使其弯曲,上述肩部在比上述接触部的同轴电缆侧端部更靠延伸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端面,并具有向着前端朝比上述端子的上述接触部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延伸的斜面、立设于上述斜面的两侧的壁面。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肩部在比上述端子的同轴电缆侧端面更靠延伸方向外侧的上表面具有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中盖部的厚度比上述同轴电缆的电介质的厚度薄。上述接触部也可在其上表面具有凹凸部。
根据本发明,能实现用于连接同轴电缆的电连接器的高度的低矮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前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前的外部导体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前的绝缘座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前的端子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在将绝缘座和端子压入并嵌合后的状态下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图。
图6是表示在将同轴电缆配置于绝缘座和端子上的状态下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图。
图7是表示在折弯外部导体的外盖部、按压绝缘座的中盖部并将其折弯的状态下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图。
图8是图7所示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将外部导体的外盖部、绝缘座的中盖部完全关闭并固定的状态下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0 外部导体
104 筒状部
106 间隙
108 保持臂
112 外盖部
116 突状座部
120 切入槽
122 环状锁定槽
124a、124b 卡定部
128a、128b 卡定部
132 弯曲部
136 平盖部
140 侧部
144 突状部
148 固定部
152 侧部
156 屏蔽线铆接部
160 侧部
164 突状部
168 外皮铆接部
176 突状部
200 绝缘座
204 主体部
208 肩部
212 中盖部
216 端子收容部
220 凸缘部
224a、224b 突出部
228a、228b 突出部
232 座部
236 中心导体引导面
240 斜面
244 隆起部
248 引导壁
252 肩部端面
256a、256b 端子卡定部
260a、260b 端子卡定部
300 端子
302 电缆侧端部
304 接触部
308 嵌合部
312 凹凸部
314 中盖侧端部
316 突起部
318 中心导体限制面
320 舌状片
322a、322b 压入部
324a、324b 压入部
C1 中心导体
C2 电介质
C3 屏蔽线
C4 外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图中,原则上对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重复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前的状态下的将各构件分离表示的图。另外,图2~图4是表示各构成零件的细节的图。在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中,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L型同轴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的插接方向。该L型同轴连接器由外部导体100、绝缘座200和端子300构成,其中,上述外部导体100与同轴电缆(参照图6~图10)的屏蔽线电连接,上述绝缘座200被外部导体100收容,上述端子300被绝缘座200收容,并与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电连接。
外部导体100是通过对磷青铜等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板进行冲裁、折弯等加工而制成的。如图2所示,外部导体100由筒状部104、两个保持臂108和外盖部112等构成的,其中,上述筒状部104被卷成大致圆筒状,并在周向的一个部位具有间隙106,上述两个保持臂108从间隙106两侧的位置延伸,并与配合连接器插接方向(上下方向)平行,上述外盖部112在直径方向上位于与间隙106相反的一侧,并以从上述筒状部104的上端竖立的方式设置。
筒状部104是将绝缘座200的主体部204收容于同心位置的部分,在其内表面上具有承托绝缘座200的主体部204的突状座部116。另外,在筒状部104的径向外侧,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用于赋予弹性的切入槽120。在筒状部104的与保持臂108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侧的上部以及保持臂108各自的上部形成有卡定部124a、124b、128a、128b,这些卡定部124a、124b、128a、128b用于压入并固定绝缘座200。另外,在筒状部104的外周面下端附近形成有与配合连接器嵌合时起到锁定功能的环状锁定槽122。
外盖部112具有:呈缩颈形状的弯曲部132;与弯曲部132相连,弯曲时覆盖筒状部104的平盖部136;弯曲后将保持臂108包围并固定的固定部148;铆接并包围同轴电缆的屏蔽线以进行电连接的屏蔽线铆接部156;以及铆接并包围同轴电缆的外皮的外皮铆接部168。连接同轴电缆时,外盖部112在与筒状部104连接的连接部分即弯曲部132处弯曲,覆盖在同轴电缆上。
平盖部136在其两端具有弯曲时朝下方弯曲的侧部140。另外,在平盖部136的当弯曲部132弯曲时位于内侧的面上通过压花加工形成了突状部144。两个侧部140的内表面彼此间的距离与筒状部104的外径相同或比筒状部104的外径大。
固定部148在其两端具有弯曲时朝下方弯曲的侧部152。弯曲部132弯曲后,侧部152与保持臂108的外表面接触,并绕到保持臂108的下方。
屏蔽线铆接部156具有侧部160,在弯曲部132弯曲后将同轴电缆的屏蔽线铆接并包围来进行电连接。另外,在屏蔽线铆接部156的当弯曲部132弯曲时位于内侧的面上通过压花加工形成了突状部164,即便同轴电缆在延伸方向上被拉拽,同轴电缆也不容易脱离连接器。
外皮铆接部168也具有侧部172,在弯曲部132弯曲后铆接并包围同轴电缆的外皮。另外,在外皮铆接部168的当弯曲部132弯曲时位于内侧的面上通过压花加工形成了突状部176,即便同轴电缆在延伸方向上被拉拽,同轴电缆也不容易脱离连接器。
图3表示绝缘座200的详细结构,图3(a)是立体图,图3(b)是俯视图。绝缘座200是通过对绝缘材料进行模制成形而制成的。作为该绝缘材料,例如可使用在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树脂等中填充了玻璃纤维、碳纤维和云母等填充物的材料等具有耐热性和柔软性的材料。如图3所示,绝缘座200具有:大致圆筒状的主体部204;从主体部204的上部位置朝半径方向外侧的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肩部208;以及在半径方向外侧位于与肩部208相反的一侧,朝上方延伸的中盖部212。在绝缘座200的肩部208两侧倾斜地立设有引导壁248,该引导壁248用于在中盖部212弯曲时对其进行引导。
在绝缘座200的主体部204上沿上下方向贯穿地形成有由大致方形内筒面构成的端子收容部216,该端子收容部216收容端子300的舌片状嵌合部308,在主体部204的上部周缘形成有凸缘部220。另外,在凸缘部220中,在与肩部208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24a、224b。另外,在肩部208上方的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侧也形成有朝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28a、228b。通过将绝缘座200插接在外部导体100上,使突出部224a、224b压入于形成在外部导体100的筒状部104上的矩形的卡定部124a、124b中,使突出部228a、228b安装于形成在外部导体100的保持臂108上的矩形的卡定部128a、128b上。
中盖部212能在与主体部204连接的部分处弯曲。中盖部212的长度是在中盖部212完全弯曲的状态下使中盖部212的前端在延伸方向上位于与肩部208的肩部端面252相同的位置的长度或比该长度稍短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盖部212在弯曲后于切入部的位置从外侧进行切去,在内侧则保持与主体部204连接的状态,但在本发明中,也可在弯曲时将中盖部212与主体部的连接部分全部切断。
肩部208的肩部端面252比端子300的电缆侧端部302(参照图4)更靠电缆延伸方向外侧。在主体部204内侧和臂部内侧,具有以从主体部204的与中盖部212连接的连接位置延伸至肩部端面252的方式从电缆侧观察呈矩形地切除而形成的槽形状。该呈矩形地切除而形成的槽形状的侧壁是上述引导壁248,在底面即座部232的端子收容部侧的一部分配置端子300,座部232在比电缆侧端部302更靠电缆延伸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比端子300的电缆延伸方向长而具有中心导体引导面236,在该中心导体引导面236的上表面不配置端子300。座部232在电缆侧缘部具有向着前端朝比端子的接触面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延伸的斜面240。另外,该中心导体引导面236具有朝上方隆起的隆起部244,隆起部244的端部侧形成上述斜面240的一部分。另外,肩部端面252与突出部228a、228b的电缆延伸方向上的面成为一体。因此,在将同轴电缆配置于连接器时,能可靠地限制同轴电缆的电介质的前端面在电缆延伸方向上的位置。
图4表示端子300的详细结构,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C-C截面处的剖视图。端子300是通过对磷青铜等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板进行冲裁、折弯等加工而制成的。在通常情况下,在支架上以一定的间隔安装多个相同的端子,在例如电缆侧端部302与支架连接的状态下对端子实施折弯加工等。端子300在从支架上拆下端子300的电缆侧端部302后用于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如图4所示,端子300具有与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接触而被电连接的接触部304、与配合连接器的端子嵌合的嵌合部308。另外,端子300具有压入部324a、324b、322a、322b,这些压入部324a、324b、322a、322b用于与绝缘座200的端子卡定部256a、256b、260a、260b分别嵌合。
接触部304呈沿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大致平面形状,且在与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接触的上表面设有凹凸部312,该凹凸部312以与中心导体咬合来防止同轴电缆脱出的方式由多个凹部形成。另外,在与该大致平面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侧的中盖侧端部314附近设有突起部316,该突起部316用于在连接同轴电缆时进行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的定位,并限制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的前端位置。突起部316呈将限制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前端过度进入里侧的中心导体限制面318作为一边(第一边)的大致三角形的平面形状,与上述第一边相对的顶点位于中盖侧端部314的附近。突起部316是通过从接触部304的下侧敲打出凸纹而形成的。另外,突起部316从中心导体限制面318朝中盖侧端部314向下倾斜,在中盖侧端部314附近最低。另外,突起部316在三角形的与上述第一边相对的顶点处最低,为与接触部304的平坦面相同的高度。另外,就突起部316的宽度而言,在平面形状中,中心导体限制面318的宽度最宽,中盖侧端部314附近最窄。
例如,作为限制中心导体的前端位置的手段,在通过敲打出凸纹来形成长方形的突起部时,压入部324a、324b部分的强度可能会变差。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入部324a、324b的附近、即中盖侧端部314的附近,敲打出的凸纹的宽度和高度最小,因此,该部分的强度可被维持在规定强度以上。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突起部316可利用这样的形状来对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的前端进行定位,并保持端子300的强度。
图4所示的突起部316呈大致三角形,但并不限定于该形状,即使是类似的其它形状,也可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突起部316也可以是梯形。在这种情况下,突起部316形成将同轴电缆侧的第一边(中心导体限制面318)作为下底、将中盖侧端部314侧的第二边作为上底的梯形。另外,上述第一边形成限制中心导体的前端位置的中心导体限制面318,上述第二边位于压入部324a、324b的附近。
如图4所示,嵌合部308具有从接触部304的两端朝下方延长的两个舌状片320a、320b。舌状片320a、320b以越靠下方则彼此间的距离越窄的方式倾斜,该距离最短的部分比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配合端子)的中心导体的大小要小。另外,舌状片320a、320b的前端以彼此间的距离变宽的方式倾斜,以便能将配合端子的中心导体朝中心侧引导。与配合连接器连接时,通过配合连接器的端子的中心导体的嵌合部将两个舌状片320a、320b撑开来产生舌状片320a、320b的朝内侧方向的弹力,利用该弹力来把持配合端子的嵌合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300是阴型端子,但在本发明中,端子也可以是阳型端子。
另外,舌状片并不局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图5是外部导体100、绝缘座200和端子300组装后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上述连接器如下所述地进行组装。首先,以将绝缘座200的主体部204收容于外部导体100的筒状部104的方式进行安装,藉此,将绝缘座200的突出部224a、224b压入于外部导体100的卡定部124a、124b中,并将绝缘座200的突出部228a、228b安装于外部导体100的卡定部128a、128b上。
然后,将端子300的嵌合部308以收容于绝缘座的端子收容部216的方式压入,藉此,使端子300的压入部322a、322b、324a、324b分别压入绝缘座200的端子卡定部260a、260b、256a、256b。由此,将端子300的接触部304的下表面载放并固定于绝缘座200的座部232的上表面。
图6是表示将同轴电缆配置于连接器后的状态的图。在端子300压入并固定后,将同轴电缆配置在连接器上。同轴电缆使用剥线器等进行3级剥线加工,使中心导体C1、电介质C2、屏蔽线C3和外皮C4从同轴电缆的前端依次露出。将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C1配置在端子300的接触部304和绝缘座200的座部232的中心导体引导面236上,以使同轴电缆的电介质的截面与绝缘座200的肩部端面252抵接并使中心导体C1与端子300接触。中心导体C1露出的部分太长时,中心导体C1的前端会与突起部316的中心导体限制面318抵接,使电介质C2的截面不与肩部端面252抵接,或使中心导体C1挠曲,因此,组装操作者能容易地发现组装异常。
图7是在将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C1载放于接触部304后使外盖部112弯曲到中途的图。在弯曲外盖部112时,因受到来自外盖部112的平盖部136的按压力,中盖部212与外盖部112一起弯曲。另外,图8表示图7的A-A截面处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在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C1的因电介质等被剥离而露出的部分C11的下方,存在端子300的接触部304和绝缘座200的座部232的中心导体引导面236。另一方面,同轴电缆的电介质C2、屏蔽线C3和外皮C4位于绝缘座200的电缆延伸方向外侧。
另外,在使外部导体100的外盖部112(特别是平盖部136)以覆盖筒状部104的方式倒下时,使其弯曲部弯曲。此时,利用外部导体100的平盖部136对绝缘座200的中盖部212的外表面施加按压力。然后,中盖部212因受到该按压力而在中盖部212的内表面(即按压面)与端子300的接触部304的上表面(即用于支承中心导体C1的支承面)之间夹压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C1。之后,利用固定部148包围保持臂108,并以外盖部112不会打开的方式固定外盖部112的位置。然后,利用屏蔽线铆接部156将屏蔽线C3铆接并包围,确保屏蔽线C3与外部导体100电连接。另外,利用外皮铆接部168将外皮C4铆接并包围,以同轴电缆不会脱离连接器的方式进行固定。如上所述,中心导体C1被夹压,屏蔽线C3和外皮C4被铆接并包围而大幅度变形,但从屏蔽线露出的电介质C2既不被大力夹压也不被铆接并包围,即使是在同轴电缆被固定于连接器的状态下也不会大幅度变形。因此,连接器连接时电缆的阻抗等电气特性的变化较少。
图9是表示固定后的连接器和同轴电缆的图,图10是表示图9的B-B截面处的剖视图。利用中盖部212的内表面(按压面)和端子300的接触部304的上表面(支承面)来夹压中心导体C1,确保端子300与中心导体C1电连接。由于接触部304上表面的凹凸部312与中心导体C1咬合,因此,中心导体C1不易离开端子300,可稳定地保持中心导体的电连接。另外,利用中盖部212的内表面和绝缘座200的隆起部244所形成的夹压力来保持中心导体C1。中心导体C1利用中盖部212的内表面和端子300的接触部304的上表面所形成的夹压力来确保电连接,并被中盖部212的内表面和隆起部244所形成的夹压力保持,因此,不必通过锡焊将中心导体C1固定在端子上。另外,在沿同轴电缆延伸方向对同轴电缆施加了张力时,该张力会作用于中盖部212与隆起部244之间的中心导体C1的一部分,但由于中盖部212为平面,隆起部244由平滑的曲面形成,通常并不尖锐,因此中心导体不易断线。另一方面,中心导体C1未被中盖部212和隆起部244夹压时,张力作用于中心导体的位于中盖部与端子的接触部的电缆侧端部之间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接触部的电缆侧的前端角部常常是尖锐的,且张力集中于中心导体的与该前端角部接触的部分附近,因此容易成为断线的原因。另外,当接触部的电缆侧的端部是在使用端子前与支架连接的部分时,有时会因端部残留有尖刺等而导致中心导体受损,因此特别容易断线。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以使电介质C2位于绝缘座200外侧的方式配置同轴电缆时,能在被电介质C2覆盖的部分C12的下方形成空间。此时,外盖部112能将电介质C2朝下方按压而使其移动,因此,能将中盖部212的厚度形成为比电介质C2的厚度薄,从而实现高度的低矮化。即使部分C12的中心线移动到比部分C11的中心线更靠下方的位置,由于绝缘座200在电缆侧端部具有斜面240,因此中心导体C1也可在绝缘座的肩部端面252处不发生折弯的情况下沿着斜面240平滑地朝下方弯曲,不易断线。另外,即使从上部受到外盖部112的按压,电介质C2也不会被座部232夹压,不会产生变形,因此,连接连接器时电缆的阻抗等电气特性的变化较少。
另外,通过在弯曲时使中盖部212的前端部与肩部端面252在延伸方向上对齐,可利用绝缘座200以及截面与肩部端面252抵接的电介质C2隔出中心导体C1与外部导体100之间的空间,因此,能使中心导体C1不易接触到外部导体100而产生短路。
通过利用屏蔽线铆接部156对同轴电缆的被屏蔽线C3覆盖但未被外皮覆盖的部分C13进行铆接,来将屏蔽线C3压入电介质C2内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部分C13的中心位置位于与部分C12的中心在高度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但在本发明中,部分C13的中心位置也可朝下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皮C4的一部分因被外皮铆接部168铆接而压缩、变薄,但由于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被外皮覆盖的部分C14内的中心导体会朝下方移动,但在本发明中,部分C14也可保持相同的高度。
上面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这是自不待言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L型同轴连接器这样的电连接器有着各种用途,例如可在信息通信设备产业和汽车产业等广泛的产业领域中用于信息设备和电子设备的内部配线等。

Claims (4)

1.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朝配合连接器的插接方向与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成直角,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子、绝缘座和外部导体,其中,
所述端子包括接触部和嵌合部,所述接触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接触,所述嵌合部与配合连接器嵌合,
所述绝缘座包括主体部、肩部和中盖部,所述主体部收容所述端子的所述嵌合部,所述肩部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所述中盖部与所述主体部的上部连接,且连接部分弯曲,且至少对配置在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上表面上的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进行夹压,
所述外部导体包括收容部和外盖部,所述收容部收容所述绝缘座的所述主体部,所述外盖部与所述收容部的上部连接,且连接部分弯曲,且对所述中盖部的外表面和所述同轴电缆的电介质部进行按压而使外盖部弯曲,
所述肩部在比所述接触部的同轴电缆侧端部更靠延伸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端面,并具有向着前端朝比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延伸的斜面、立设于所述斜面的两侧的壁面;
在所述外盖部将所述电介质部朝下方按压而使所述电介质部移动时,所述中心导体沿着所述斜面朝下方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在比所述端子的同轴电缆侧端面更靠延伸方向外侧的上表面具有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盖部的厚度比所述同轴电缆的电介质的厚度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在其上表面具有凹凸部。
CN201310134197.3A 2012-04-19 2013-04-17 电连接器 Active CN1034570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5604 2012-04-19
JP2012095604A JP5615318B2 (ja) 2012-04-19 2012-04-19 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7048A CN103457048A (zh) 2013-12-18
CN103457048B true CN103457048B (zh) 2017-03-01

Family

ID=49593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34197.3A Active CN103457048B (zh) 2012-04-19 2013-04-17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615318B2 (zh)
KR (1) KR101687862B1 (zh)
CN (1) CN103457048B (zh)
TW (1) TWI5175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8696B2 (ja) * 2016-06-28 2020-04-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JP6443637B2 (ja) * 2016-10-06 2018-12-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同軸ケーブル接続方法
JP6443636B2 (ja) * 2016-10-06 2018-12-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同軸ケーブル接続方法
JP7440460B2 (ja) * 2021-05-26 2024-02-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磁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8128Y (zh) * 2002-02-10 2002-12-25 胡宇栋 连接器
CN1645672A (zh) * 2004-01-20 2005-07-27 星电株式会社 同轴电缆用连接器
CN101834391A (zh) * 2010-05-07 2010-09-15 深圳市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弯式同轴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523A (ja) 1994-06-28 1996-01-19 Smk Corp 同軸コネクタプラグ
JP3186021B2 (ja) * 1995-02-15 2001-07-1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736653B2 (en) 2002-02-27 2004-05-1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coaxial cables
JP3875246B2 (ja) * 2004-08-06 2007-01-3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L型同軸コネクタのための端子及びこれ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US7285011B2 (en) 2005-10-24 2007-10-2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able exit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M365590U (en) * 2009-05-27 2009-09-2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Coaxial micro-connector
JP4923085B2 (ja) * 2009-08-10 2012-04-25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13525994A (ja) * 2010-05-07 2013-06-20 シンセン エレクトリカル コネクター テクノロジー リミテッド 屈曲型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094464A (ja) 2010-10-29 2012-05-17 D D K Ltd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8128Y (zh) * 2002-02-10 2002-12-25 胡宇栋 连接器
CN1645672A (zh) * 2004-01-20 2005-07-27 星电株式会社 同轴电缆用连接器
CN101834391A (zh) * 2010-05-07 2010-09-15 深圳市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弯式同轴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118258A (ko) 2013-10-29
JP5615318B2 (ja) 2014-10-29
TW201401691A (zh) 2014-01-01
TWI517503B (zh) 2016-01-11
CN103457048A (zh) 2013-12-18
JP2013222684A (ja) 2013-10-28
KR101687862B1 (ko) 2016-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8436B (zh) 电连接器
CN103427256B (zh) 电连接器
US9502837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CN101114746B (zh) 多位射频连接器
US8512073B2 (en) Coaxial electric connector
CN103457048B (zh) 电连接器
JP2015135816A (ja) 端子、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US7186141B2 (en) Power connector with fastening member
CN106797092B (zh) 增强安全串行总线连接器
CN111525353A (zh) 电连接器
US72615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
WO2008001453A1 (fr) Connecteur de câble coaxial
US20100190376A1 (en) Receptacle of RF microwave connector for telecommunication
KR20160043192A (ko) 커넥터용 터미널 및 이를 갖는 커넥터
JP2015015177A (ja) 基板用同軸コネクタ
CN110768037A (zh) 超高频极细同轴rf连接器总成
CN216120904U (zh) 电连接器
TWI740139B (zh) 板端連接器
CN116404459A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117096681A (zh) 电连接器
WO2020252716A1 (zh) C型通用串列汇流排连接器
CN202513373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JP2015015176A (ja)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