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8836B -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28836B
CN103428836B CN201210151260.XA CN201210151260A CN103428836B CN 103428836 B CN103428836 B CN 103428836B CN 201210151260 A CN201210151260 A CN 201210151260A CN 103428836 B CN103428836 B CN 1034288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cqi
tti
terminal
candid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512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28836A (zh
Inventor
吴晔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5126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28836B/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74004 priority patent/WO2013170676A1/zh
Priority to EP13791087.3A priority patent/EP2844008B1/en
Publication of CN1034288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8836A/zh
Priority to US14/542,381 priority patent/US951029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288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88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1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channel quality metrics, e.g. SIR, SNR, CIR, Eb/l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during retransmission after error or non-acknowledg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5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at the moment of starting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ccess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4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with feedback of measurements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52/265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quality of service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方法包括: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终端反馈的CQI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CQI,并确定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根据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RV个数NRV;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使用NRV个传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终端发送TB的NRV个RV。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终端和数据传输系统。本实施例在不影响系统吞吐量的基础上,实现了高能效地传输数据。

Description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以下简称:HARQ)技术作为现代无线通信的一种关键技术,为无线数据可靠传输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已在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ighSpeedDownlinkPacketAccess;以下简称:HSDPA)以及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以下简称:LTE)中得到了广泛应用。HARQ从实现机制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HARQ(HARQTypeⅠ)又称传统ARQ,接收端先对数据包进行纠错,若有错误不能纠正,则发送数据包重传请求,同时丢弃错误的数据包,重传时使用相同的前向纠错编码,冗余信息不变。第二类HARQ(HARQTypeⅡ)属于全冗余方式的增加冗余(IncrementalRedundancy;以下简称:IR)的ARQ机制,重传时不包含系统比特信息,只携带新的冗余信息来帮助解码,在接收端与先前收到的信息合并形成纠错能力更强的前向纠错码,进一步降低错误率。第三类HARQ(HARQTypeⅢ)又称部分冗余HARQ,也属于增加冗余机制,接收端多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后解码,重传数据中包含冗余和系统比特,能够自解码。LTE/HSDPA既采用了HARQTypeⅡ,也采用了HARQTypeⅢ,其中,LTE包含4个冗余版本(RedundantVersion;以下简称:RV)(RV0-RV3),HSDPA则包含8个冗余版本(RV0-RV8)。图1为现有技术中典型的HARQ传输机制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典型的HARQ传输机制中,首先由发射端传送1个传输块(TransportBlock;以下简称:TB)的1个RV,接收端接收到该RV后进行解码,若解码成功则反馈肯定应答(PositiveAcknowledgement;以下简称:ACK),若解码失败则反馈否定应答(NegativeAcknowledgement;以下简称:NACK)。发射端在接收到NACK后,继续发送该TB的RV,直到接收端成功解码并反馈ACK为止。
在现有技术中,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ModulationandCoding;以下简称:AMC)在LTE/HSDPA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相应地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QualityIndicator;以下简称:CQI)反馈也是必须的,接收端先测量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Ratio;以下简称:SINR),再对SINR进行CQI匹配,接收端将匹配的CQI反馈到发射端。CQI反馈可以为基站提供动态调整调制编码方式的依据,CQI反馈值越高,接收端SINR越高,其所能承受的调制阶数越高,信道编码码率也越高。每一个CQI都对应一条SINR与误块率(BlockErrorRate;以下简称:BLER)的对应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SINR与BLER的对应关系曲线。对于接收端来说,反馈的CQI是在满足一次空口传输BLER<=0.1的需求下,信道条件能支持的最高CQI,以支持最高可能的瞬时吞吐量。
然而,接收端在追求高吞吐量的同时,需要付出高功耗的代价,导致传输数据的能效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在不影响系统吞吐量的基础上,实现高能效地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终端反馈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CQI;
确定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
根据基站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冗余版本RV个数NRV,所述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其中,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传输块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
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
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另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调整后的信道质量指示CQI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所述调整后的CQI为基站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测量到的CQI进行调整后得到的;
接收基站计算的最佳RV个数NRV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根据基站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得到的,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其中,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传输块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
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
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CQI调整模块,用于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终端反馈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CQI,并确定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基站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冗余版本RV个数NRV,所述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其中,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传输块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
功率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
下行传输模块,用于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
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调整后的信道质量指示CQI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所述调整后的CQI为基站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测量到的CQI进行调整后得到的;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计算的最佳RV个数NRV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根据基站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得到的,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其中,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传输块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
上行传输模块,用于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
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上述基站和上述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基站对终端反馈的CQI进行调整,根据SNR增益、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RV个数NRV,并根据RV个数和调整后的CQI调整初始发射功率,然后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终端连续发送TB的NRV个RV;本实施例通过对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来适当降低一个用户的TTI级别的瞬时吞吐量,并根据准确计算出的最佳RV个数,将节省出的发射功率中的一部分用来支持同一TTI下NRV个其它用户同时传输数据,从而在不降低系统的吞吐量的同时,实现了对功率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了高能效地传输数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典型的HARQ传输机制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SINR与BLER的对应关系曲线;
图3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三中进行HARQ节能传输后一个数据块的传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三中使用本发明方案前后发射功率的使用对比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基站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基站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终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终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传统的HSDPA/LTE空口,甚至未来的空口如何利用HARQ技术来进行高能效地传输数据,同时不伤害系统吞吐量。在现有的HSDPA/LTE空口上,HARQ技术主要是在初次传输接收端解码错误的情况下提供高效的重传机制,以保证系统的有效吞吐量。另一方面,在现有的HSDPA/LTE空口上,尤其是HSDPA,无论负载量的高低,介质接入控制(MediaAccessControl;以下简称:MAC)层在进行传输格式资源组合(TransmissionFormatResourceComposite;以下简称:TFRC)的过程中,总是优先满足一个用户进行满功率发射,从而保证单个用户的瞬时吞吐量。但实际上这样对功率资源是一种浪费,因为满功率发射相比非满功率发射并不会带来吞吐量的等比例增加,而追求的是单个用户的极端吞吐量。如果考虑发射端在每个TTI上降低单个用户的发射功率,即适当降低该用户的TTI级别的瞬时吞吐量,将节省出的功率中的一部分用来支持同一TTI下其它用户同时传输数据,这样总体效果是在不降低系统的吞吐量的同时,还能起到节省发射功率的目的。
图3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该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具体应用于HSDPA或LTE系统中,本实施例从基站一侧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即本实施例为下行方向的数据传输过程,该方法可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终端反馈的CQI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CQI,并确定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上述节省发射功率且不降低系统吞吐量的技术问题,需要计算终端节能传输的RV数量,并对发射功率进行适应性调整。本步骤为基站根据当前物理资源调整终端反馈的CQI,得到调整后的CQI,并确定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其中,终端可以周期性或者非周期性向基站反馈CQI以及终端的关于数据的应答反馈,即ACK/NACK,终端反馈的CQI为采用一次传输保证BLER,如满足BLER<0.1的CQI。在LTE中,反馈的CQI可以包含调制编码方式,在HSDPA中可以包含最高码道数、调制方式以及TB最大值。基站在接收到终端反馈的CQI后,由于终端反馈的CQI可能不准确,基站中的TFRC模块会根据最近反馈的CQI以及当前物理资源调整该CQI,调整原则可以为通过调整该CQI确保传输一次Block的出错率在10%以下;再根据调整后的CQI确定对应的TB大小和初始发射功率Pinit,具体的CQI调整方法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类似,此处不再赘述,此处的物理资源可以包括缓存数据量、可用带宽(码道)等。
步骤302,根据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RV个数NRV
在对CQI进行调整后,基站根据调整后的CQI来计算最佳RV个数NRV,基站具体根据SNR增益、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来计算NRV,该SNR增益为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增益。其中,最佳RV个数NRV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SNR增益可以由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具体可以为采用下述公式(1)来计算得到SNR增益:
g SNR = log 10 ( S 1 S 2 ) - - - ( 1 )
其中,gSNR为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增益,S1为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S2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在计算最佳RV个数时,基站可以根据厂家给定的SNR增益与RV个数的对应关系,并结合终端的业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以下简称:QoS)来确定具体的最佳RV个数NRV
步骤303,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
在得到满足终端的QoS需求的最佳RV个数NRV后,基站根据该最佳RV个数和步骤301确定的调整后的CQI,对之前确定的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即对发射功率进行重新分配,获取该最佳RV个数和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发射功率,从而使得终端可以在进行HARQ节能传输的同时,还能满足QoS需求,即在高能效传输数据的同时不伤害系统吞吐量。
步骤304,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终端发送TB的NRV个RV。
在通过上述步骤获取到终端能够进行节能传输且满足终端的QoS需求的最佳RV个数NRV以及对应的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后,基站可以从数据起始发送的TTI开始,使用NRV个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终端连续发送TB的NRV个RV。此处的NRV个RV可以为相同的RV,也可以为不同的RV。终端在约定的时间完成NRV个RV的接收后,可以对接收到的RV进行合并信道解码,若终端成功解码,则向基站反馈ACK;若终端解码失败,则向基站反馈NACK。终端在反馈ACK/NACK的同时,还向基站反馈采用一次传输保证BLER的CQI,从而基站在接收到本次反馈的CQI后开始执行下一次数据传输过程,即重新执行本实施例的上述步骤301-30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基站对终端反馈的CQI进行调整,根据SNR增益、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RV个数NRV,并根据RV个数和调整后的CQI调整初始发射功率,然后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终端连续发送TB的NRV个RV;本实施例通过对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来适当降低一个用户的TTI级别的瞬时吞吐量,并根据准确计算出的最佳RV个数,将节省出的发射功率中的一部分用来支持同一TTI下NRV个其它用户同时传输数据,从而在不降低系统的吞吐量的同时,实现了对功率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了高能效地传输数据。
图4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该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具体应用于HSDPA或LTE系统中,本实施例从终端一侧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即本实施例为上行方向的数据传输过程,该方法可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接收基站发送的调整后的CQI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所述调整后的CQI为基站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测量到的CQI进行调整后得到的。
本实施例为终端向基站传输数据的上行方向的数据传输过程,在上行方向上,基站先测量上行方向的CQI,然后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测量的CQI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CQI,并确定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基站将调整后的CQI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发送给终端,本步骤即为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调整后的CQI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
步骤402,接收基站计算的最佳RV个数NRV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根据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得到的,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的。
基站在对测量的CQI进行调整之后,还针对调整后的CQI和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进行最佳RV个数的计算,并对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本步骤为终端接收基站计算的最佳RV个数NRV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其中,最佳RV个数NRV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NRV为基站根据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增益、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得到的,调整后的发射功率为基站根据最佳RV个数和调整后的CQI对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的,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具体的NRV的计算方法和发射功率的调整方法与下行方向的计算方法一致。其中,在实际情况下,终端可能无法获取到终端上的缓存数据量,此时在计算NRV时可以忽略delay需求,只考虑满足GBR需求的情况。
步骤403,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基站发送TB的NRV个RV。
在终端接收到基站计算得到的NRV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后,终端使用NRV个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基站连续发送TB的NRV个RV。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终端向基站传输数据之前,终端还可以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之前的TTI上,接收基站发送的通知信令,在该通知信令中携带调制编码方式、可用带宽、本次HARQ传输的HARQ进程号、RV发送顺序、所述基站通知的上行传输TB所使用的TTI的起始编号以及基站反馈应答的TTI编号。其中,此处所指的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为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发送RV所使用的第一个TTI,即在使用NRV个TTI发送TB的NRV个RV之前,接收通知信令。假设在第2~(NRV+1)个TTI上发送RV,则终端需要在第1个TTI上接收通知信令。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终端接收基站调整后的CQI,并接收基站根据SNR增益、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的最佳RV个数NRV,以及根据最佳RV个数和调整后的CQI调整的发射功率,终端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基站连续发送传输块TB的NRV个RV;本实施例通过对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来适当降低一个用户的TTI级别的瞬时吞吐量,并根据准确计算出的最佳RV个数,将节省出的发射功率中的一部分用来支持同一TTI下NRV个其它用户同时传输数据,从而在不降低系统的吞吐量的同时,实现了对功率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了高能效地传输数据。
图5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终端向基站反馈采用一次传输保证BLER的CQI。
本步骤为终端在接收到基站传输的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合并信道解码后,根据解码成功或解码失败的结果向基站反馈关于数据的ACK/NACK,同时,终端还向基站反馈采用一次传输保证BLER的CQI,如反馈满足BLER<0.1的CQI。在LTE中,反馈的CQI可以包含调制编码方式,在HSDPA中可以包含最高码道数、调制方式以及TB最大值。
步骤502,基站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终端反馈的CQI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CQI,并确定调整后的CQI对应的TB大小和初始发射功率。
基站在接收到终端反馈的CQI后,根据最近反馈的CQI以及缓存数据量、可用带宽(码道)等调整该CQI,得到调整后的CQI。基站还根据调整后的CQI确定其对应的TB大小和初始发射功率Pinit,具体的CQI调整方法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503,基站根据调整后的CQI以及预设的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确定终端节能传输对应的候选RV个数。
在对CQI进行调整并确定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后,本步骤为基站进行最佳RV个数的计算以及发射功率的分配,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终端反馈NACK后基站传输旧数据时所采用的功率与基站传输新数据时所采用的功率相同,且采用相同的功率分配算法。在本实施例中,SNR增益为采用HARQ传输的SNR增益,该SNR增益定义为对某个CQI来说,增加重传后能达到某个BLER(本实施例中设为0.1)所需的最低SNR比没有重传时所需的SNR所降低的数值。本步骤为基站先根据调整后的CQI以及预设的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确定终端节能传输对应的候选RV个数。其中,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可以根据设备厂家提供的数据来得到,即在不同的CQI下可以得到不同的RV个数与SNR增益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1所示为LTE中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下表2所示为HSDPA中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
表1LTE中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
CQI=0 CQI=1 CQI=2 CQI=3 CQI=4 CQI=5 CQI=6 CQI=7 CQI=8 CQI=9 CQI=10
NRV=2 2.952712 2.98648 3.045172 3.137632 3.250996 3.374008 1.32876 1.3758 1.42872 2.962136
NRV=3 4.696984 4.76536 4.884204 5.071424 5.300972 5.550056 3.92843 4.87315 5.93596 5.016208
NRV=4 5.776468 5.86072 6.007158 6.237848 6.520694 6.827612 4.727392 5.78736 6.979824 6.081248
表2HSDPA中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
CQI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RV=2 3.3 3.7 4 3.8 4.2 4.2 3.8 4.1 4.3 4.5 4.8 4.9 5.3 5.2 5.4 5.5 6 6.4
NRV=3 5.2 5.6 5.7 5.6 6.1 6.1 5.6 6 6.3 6.7 7 7.3 7.7 7.6 7.9 7.9 8.7 8.7
NRV=4 6.4 6.7 6.9 6.9 7.5 7.5 7 7.3 7.5 8 8.3 9 9.5 9.3 9.7 9.8 10.1 10.5
上表1和表2仅为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的示例,其对应的RV发送顺序为RV0、RV1、RV2、RV3,各设备厂家在相同的条件下,由于RV发送顺序的不同可以得到略有不同的对应关系表,即使不是LTE系统或HSPDA系统,只要RV发送顺序确定,便可以得到相应的对应关系表。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候选RV个数时,先根据调整后的CQI从上表1或表2中得到对应的一列SNR增益。如果RV个数为2,即重传次数为1,基站占用连续2个TTI进行RV传输,查表1或表2可以得到对应的SNR增益;当该SNR增益>10lg2时,表明终端可以进行HARQNRV=2节能传输。如果RV个数为3,即重传次数为2,基站占用连续3个TTI进行RV传输,查表1或表2可以得到对应的SNR增益;当该SNR增益>10lg3时,表明终端可以进行HARQNRV=3节能传输。如果RV个数为4,即重传次数为3,基站占用连续4个TTI进行RV传输,查表1或表2可以得到对应的SNR增益;当该SNR增益>10lg4时,表明终端可以进行HARQNRV=4节能传输。以此类推,可以得到终端节能传输对应的所有候选RV个数,即可能得到候选RV个数为2、3、4。
另外,仍以上表1和表2为例,在系统给予一定冗余的情况下,可以对后终端进行HARQ节能传输的条件进行进一步地限定。如当重传次数为1时,SNR增益大于或等于3.8dB时才能初步判定终端可以进行HARQ节能传输;当重传次数为2时,SNR增益大于或等于5.5dB时才能初步判定终端可以进行HARQ节能传输;当重传次数为3时,SNR增益大于或等于6.8dB时才能初步判定终端可以进行HARQ节能传输。
步骤504,基站根据确定的候选RV个数判断终端是否具备HARQ节能传输的条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505,否则结束本流程。
基站根据确定的候选RV个数判断终端是否具备HARQ节能传输的条件,当确定的候选RV个数不为1时,则表明终端具备HARQ节能传输的条件,并执行后续步骤505,否则采用现有的一次TTI传输方法来向终端传输数据,并结束本流程。
步骤505,基站根据前一TTI的滤波速率、预设的滤波窗口长度、当前TTI的传输块大小和各候选RV个数分别计算当前TTI的滤波速率。
在确定满足终端进行HARQ节能传输条件的候选RV个数后,基站可以根据终端的QoS需求从候选RV个数中进一步确定满足QoS需求的最佳RV个数NRV。本实施例中终端的QoS需求可以具体为终端的保证比特速率(GuaranteedBitRate;以下简称:GBR)需求和延时(delay)需求。为了满足GBR需求,基站先根据前一TTI的滤波速率、预设的滤波窗口长度、当前TTI的传输块大小和各候选RV个数分别计算当前TTI的滤波速率。在本实施例中,当当前TTI有数据发送时,可以采用下述公式(2)来计算当前TTI的滤波速率:
R ( i ) = ( N - 1 ) * R ( i - 1 ) N + TBS ( i ) N RV &prime; * V - - - ( 2 )
其中,R(i)为所述当前TTI的滤波速率,其可以具体为当前TTI的alpha滤波速率,R(i-1)为所述前一TTI的滤波速率,TBS(i)为所述当前TTI的传输块大小,N′RV为所述候选RV个数,N为所述预设的滤波窗口长度。当然也可以采用等价的R(i)表达式,即TBS(i)除以TTI时长。当当前TTI没有数据发送时,仍需要更新R(i),具体可以采用下述公式(3)来计算当前TTI的滤波速率:
R ( i ) = ( N - 1 ) * R ( i - 1 ) N - - - ( 3 )
本步骤可以根据上述步骤504确定的各候选RV个数N′RV,采用公式(2)或(3)分别得到对应的当前TTI的alpha滤波速率。
步骤506,基站选择候选RV个数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佳RV个数NRV,所述候选RV个数包括满足当前TTI的滤波速率大于预设的GBR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以及满足当前TTI的缓存区数据量与当前TTI的滤波速率的比值,小于预设的延时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
在计算得到各候选RV个数N′RV对应的当前TTI的alpha滤波速率R(i)后,为了满足GBR需求,在有数据发送时,即需要确定传输RV时,判断对应的当前TTI的滤波速率R(i)是否大于预设的GBR需求阈值。基站先选择满足R(i)大于GBR需求阈值条件的候选RV个数,即选择在满足下述公式(4)的候选RV个数:
R(i)>c*GBR(4)
其中,c大于或等于1,c*GBR为预设的GBR需求阈值。为了满足delay需求,基站需要候选RV个数还满足当前TTI的缓存区数据量与当前TTI的滤波速率的比值小于预设的延时需求阈值的条件,即满足如下公式(5)所示的条件:
queuelength ( i ) + bufferlength ( i ) R ( i ) < D - - - ( 5 )
其中,queuelength(i)为当前TTI的MAC队列中的比特数,bufferlength(i)为当前TTI的缓冲(buffer)队列中的比特数,queuelength(i)与bufferlength(i)之和为当前TTI的缓存区数据量,D为预设的延时需求阈值。基站可以选择满足上述公式(4)和公式(5)所示条件的候选RV个数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佳RV个数,从而确定NRV
进一步地,为了满足GBR需求,基站可以具体从满足上述公式(4)所示条件的候选RV个数中,选择SNR增益最大的候选RV个数作为第一候选RV个数,即选择在满足下述公式(4)所能取得的SNR增益最大的候选RV个数。假设上述步骤504确定了4个N′RV,而其中只有2个N′RV满足上述公式(4)所示的条件,然后再查表1或表2,得到这2个N′RV对应的SNR增益,从这2个N′RV中选择候选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最大的候选RV个数作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候选RV个数NRV1。为了满足delay需求,基站可以具体从满足上述公式(5)所示条件的候选RV个数中,选择候选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最大的候选RV个数作为第二候选RV个数NRV2。在确定上述第一候选RV个数NRV1和第二候选RV个数NRV2之后,基站选择第一候选RV个数NRV1和第二候选RV个数NRV2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佳RV个数,即NRV=MIN(NRV1,NRV2)。
步骤507,基站根据最佳RV个数和调整后的CQI,查询预设的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获取最佳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
在通过上述步骤确定最佳RV个数和调整后的CQI后,基站通过查询预设的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即上述表1或表2,获取该最佳RV个数NRV对应的SNR增益。
步骤508,基站根据最佳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对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在确定最佳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后,基站根据该SNR增益对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具体可以采用下述公式(6)或公式(7)来调整初始发射功率:
P adj = P init 10 ( g SNR 10 ) - - - ( 6 )
P adj = P init 10 * log 10 ( g SNR ) - - - ( 7 )
其中,Pinit为所述初始发射功率,Padj为调整后的发射功率,gSNR为所述最佳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在本实施例中,如果SNR增益的单位为dB,则采用上述公式(6)来计算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如果SNR增益为无量纲的绝对值,则采用上述公式(7)来计算调整后的发射功率。
下述表3为与表2对应的HSDPA中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一次TTI发射功率百分比的对应关系表:
表3HSDPA中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一次TTI发射功率百分比的对应关系表
CQI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RV=2 0.47 0.43 0.4 0.42 0.38 0.38 0.42 0.39 0.37 0.35 0.33 0.32 0.3 0.3 0.29 0.28 0.25 0.23
NRV=3 0.3 0.28 0.27 0.28 0.25 0.25 0.28 0.25 0.23 0.21 0.2 0.19 0.17 0.17 0.16 0.16 0.13 0.13
NRV=4 0.23 0.21 0.2 0.2 0.18 0.18 0.2 0.19 0.18 0.16 0.15 0.13 0.11 0.12 0.11 0.1 0.1 0.09
从表3可以看出,在使用本方案后,当CQI为10时,重传次数为1所对应的一次TTI的发射功率为采用传统方法的47%,由此可见,使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使得同一TTI中传输数据所使用的发射功率降低50%以上,因此在一个TTI中可以向至少2个终端发送数据。
步骤509,基站在开始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或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之前的TTI上,向终端发送通知信令,在所述通知信令中携带调制编码方式、可用带宽、本次HARQ传输的HARQ进程号、RV发送顺序以及终端反馈应答的TTI编号。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在向终端发送数据之前,基站可以通过通知信令向终端下发相关物理资源信息。具体地,基站在开始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或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之前的TTI上,向终端发送通知信令,在所述通知信令中携带调制编码方式、可用带宽(码道)、本次HARQ传输的HARQ进程号、RV发送顺序以及终端反馈ACK/NACK的TTI编号,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通知信令在相应的物理资源上进行数据检测。其中,所述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为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RV所使用的第一个TTI。此处的数据检测可以包括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解调等,即使得终端可以在相应的码道上接收数据、根据调制编码方式选择相应的解调方式对数据进行解调。即基站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的TTIn之前的TTI向终端下发通知信令,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例如在HSDPA系统中可以在TTIn-1所在子帧的第2个时隙开始下发通知信令;或者,基站也可以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的同一个TTI上下发通知信令,例如LTE系统中可以在TTIn所在子帧的前2个或3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以下简称:OFDM)符号中发送。
另外,在系统对一个用户具有同时HARQ进程数的限制时,即往返时延(RoundTripTime;以下简称:RRT)固定时,系统也可以不采用通知信令下发终端反馈ACK/NACK的TTI编号,默认可以采用如LTE系统的捆绑(bundling)时ACK/NAC反馈的TTI与HARQ传输最后一个RV的TTI的时序关系。如果系统对HARQ传输的RV发送顺序固定,则可以不采用通知信令通知RV发送顺序。如LTE中系统默认RV发送顺序为{RV0,RV2,RV3,RV1},则不管最终确定的RNV值(NRV<=4),都可以按照该默认顺序依次在TTI中发送。
步骤510,基站使用NRV个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终端连续发送TB的NRV个RV。
在通过上述步骤获取到终端能够进行节能传输且满足终端的QoS需求的最佳RV个数NRV以及对应的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后,基站可以从数据起始发送的TTI开始,使用NRV个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终端连续发送TB的NRV个RV。此处的NRV个RV可以为相同的RV,也可以为不同的RV。图6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三中进行HARQ节能传输后一个数据块的传输示意图,如图6所示,假设上述步骤确定的最佳RV个数NRV为2,则基站使用2个TTI来向终端连续发送TB0的2个RV,分别为RV0和RV1。图7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三中使用本发明方案前后发射功率的使用对比示意图,如图7所示,1个相同大小的TB被分到2个或多个TTI上传输,在使用本方案后,虽然每个终端在一个TTI中被传输的数据量减少了,但由于终端占用的码道资源不变,通常小于或等于5,而系统码道资源有15个,因此,1个TTI上被节约出来的功力可以被其他终端用来传输数据,并额外占用码道,且未降低系统的吞吐量。
步骤511,终端对接收到的NRV个RV进行合并信道解码,并向基站反馈ACK/NACK。
终端在约定的时间完成NRV个RV的接收后,可以对接收到的RV进行合并信道解码,若终端成功解码,则向基站反馈ACK;若终端解码失败,则向基站反馈NACK。终端在反馈ACK/NACK的同时,还向基站反馈采用一次传输保证BLER的CQI,从而基站在接收到本次反馈的CQI后开始执行下一次数据传输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基站对终端反馈的CQI进行调整,根据SNR增益、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RV个数NRV,并根据最佳RV个数和调整后的CQI调整初始发射功率,然后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终端连续发送块TB的NRV个RV;本实施例通过对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来适当降低一个用户的TTI级别的瞬时吞吐量,并根据准确计算出的最佳RV个数,将节省出的发射功率中的一部分用来支持同一TTI下NRV个其它用户同时传输数据,从而在不降低系统的吞吐量的同时,实现了对功率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了高能效地传输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图8为本发明基站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可以具体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一中的各个步骤,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可以包括CQI调整模块801、计算模块802、功率调整模块803和下行传输模块804。其中,CQI调整模块801用于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终端反馈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CQI,并确定调整后的CQI以及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计算模块802用于根据基站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冗余版本RV个数NRV,所述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其中,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传输块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功率调整模块803用于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下行传输模块804用于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
图9为本发明基站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可以具体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三中的各个步骤,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在上述图8所示的基础之上,计算模块802可以具体包括第一计算子模块812和第二计算子模块822。其中,第一计算子模块812用于根据所述调整后的CQI以及预设的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确定所述终端节能传输对应的候选RV个数。第二计算子模块822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和所述候选RV个数确定最佳RV个数NRV
具体地,当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包括保证比特速率GBR需求和延时需求时,第二计算子模块822可以具体包括计算单元8221和选择单元8222。其中,计算单元8221用于根据前一TTI的滤波速率、预设的滤波窗口长度、当前TTI的传输块大小和各候选RV个数,采用上述公式(2)分别计算当前TTI的滤波速率。选择单元8222用于选择候选RV个数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佳RV个数NRV,所述候选RV个数包括满足当前TTI的滤波速率大于预设的GBR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以及满足当前TTI的缓存区数据量与当前TTI的滤波速率的比值小于预设的延时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
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选择单元8222可以具体包括第一选择子单元82221、第二选择子单元82222和第三选择子单元82223。其中,第一选择子单元82221用于从候选RV个数中选择所述候选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最大的候选RV个数作为第一候选RV个数,所述候选RV个数为满足当前TTI的滤波速率大于预设的GBR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第二选择子单元82222用于从候选RV个数中选择所述候选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最大的候选RV个数作为第二候选RV个数,所述候选RV个数为满足当前TTI的缓存区数据量与当前TTI的滤波速率的比值小于预设的延时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第三选择子单元82223用于选择所述第一候选RV个数和所述第二候选RV个数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佳RV个数NRV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功率调整模块803可以具体包括查询子模块813和调整子模块823。其中,查询子模块813用于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查询所述预设的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获取所述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调整子模块823用于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采用上述公式(6)或公式(7)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还可以包括通知模块805,通知模块805用于在所述向所述终端连续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之前,在开始本次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或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之前的TTI上,向所述终端发送通知信令,在所述通知信令中携带调制编码方式、可用带宽、本次HARQ传输的HARQ进程号、RV发送顺序以及所述终端反馈应答的TTI编号,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通知信令在相应的物理资源上进行数据检测。其中,所述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为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RV所使用的第一个TTI。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通过基站对终端反馈的CQI进行调整,根据SNR增益、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RV个数NRV,并根据最佳RV个数和调整后的CQI调整初始发射功率,然后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终端连续发送TB的NRV个RV;本实施例在不影响系统吞吐量的基础上,实现了高能效地传输数据。
图10为本发明终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可以具体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二中的各个步骤,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可以具体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001、第二接收模块1002和上行传输模块1003。其中,第一接收模块1001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调整后的信道质量指示CQI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所述调整后的CQI为基站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测量到的CQI进行调整后得到的。第二接收模块1002用于接收基站计算的最佳RV个数NRV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根据基站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得到的,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其中,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传输块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上行传输模块1003用于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
图11为本发明终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可以具体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三中的各个步骤,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上述图10所示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包括第三接收模块1004,第三接收模块1004用于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之前的TTI上,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通知信令,在所述通知信令中携带调制编码方式、可用带宽、本次HARQ传输的HARQ进程号、RV发送顺序、所述基站通知的上行传输TB所使用的TTI的起始编号以及所述基站反馈应答的TTI编号,并根据所述通知信令在相应的物理资源上进行数据检测。其中,所述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为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发送RV所使用的第一个TTI。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通过终端接收基站调整后的CQI,并接收基站根据SNR增益、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的最佳RV个数NRV,以及根据最佳RV个数和调整后的CQI调整的发射功率,终端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基站连续发送TB的NRV个RV;本实施例通过对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来适当降低一个用户的TTI级别的瞬时吞吐量,并根据准确计算出的最佳RV个数,将节省出的发射功率中的一部分用来支持同一TTI下NRV个其它用户同时传输数据,从而在不降低系统的吞吐量的同时,实现了对功率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了高能效地传输数据。
图12为本发明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系统,该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包括基站1和终端2,其中,基站1可以具体为上述图8或图9所示的基站,终端2可以具体为上述图10或图11所示的终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终端反馈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CQI;
确定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
根据基站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冗余版本RV个数NRV,所述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其中,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传输块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
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
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RV个数NRV包括:
根据所述调整后的CQI以及预设的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确定所述终端节能传输对应的候选RV个数;
根据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和所述候选RV个数确定最佳RV个数NRV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包括保证比特速率GBR需求和延时需求时,所述根据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和所述候选RV个数确定最佳RV个数NRV包括:
根据前一TTI的滤波速率、预设的滤波窗口长度、当前TTI的传输块大小和各候选RV个数,采用下述公式分别计算当前TTI的滤波速率;
R ( i ) = ( N - 1 ) * R ( i - 1 ) N + TBS ( i ) N RV &prime; * N
其中,R(i)为当前TTI的滤波速率,R(i-1)为所述前一TTI的滤波速率,TBS(i)为所述当前TTI的传输块大小,N′RV为所述候选RV个数,N为所述预设的滤波窗口长度;
选择候选RV个数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佳RV个数NRV,所述候选RV个数包括满足当前TTI的滤波速率大于预设的GBR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以及满足当前TTI的缓存区数据量与当前TTI的滤波速率的比值小于预设的延时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候选RV个数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佳RV个数NRV,所述候选RV个数包括满足当前TTI的滤波速率大于预设的GBR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以及满足当前TTI的缓存区数据量与当前TTI的滤波速率的比值小于预设的延时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包括:
从候选RV个数中选择所述候选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最大的候选RV个数作为第一候选RV个数,所述候选RV个数为满足当前TTI的滤波速率大于预设的GBR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
从候选RV个数中选择所述候选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最大的候选RV个数作为第二候选RV个数,所述候选RV个数为满足当前TTI的缓存区数据量与当前TTI的滤波速率的比值小于预设的延时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
选择所述第一候选RV个数和所述第二候选RV个数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佳RV个数NRV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查询预设的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获取所述最佳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
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采用下述公式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P adj = P init 10 ( g SNR 10 ) , 或者 P adj = P init 10 * log 10 ( g SNR )
其中,Pinit为所述初始发射功率,Padj为调整后的发射功率,gSNR为所述最佳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之前,还包括:
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或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之前的TTI上,向所述终端发送通知信令,在所述通知信令中携带调制编码方式、可用带宽、本次HARQ传输的HARQ进程号、RV发送顺序以及所述终端反馈应答的TTI编号,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通知信令在相应的物理资源上进行数据检测;
其中,所述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为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RV所使用的第一个TTI。
7.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调整后的信道质量指示CQI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所述调整后的CQI为基站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测量到的CQI进行调整后得到的;
接收基站计算的最佳RV个数NRV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根据基站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得到的,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其中,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传输块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
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之前的TTI上,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通知信令,在所述通知信令中携带调制编码方式、可用带宽、本次HARQ传输的HARQ进程号、RV发送顺序、所述基站通知的上行传输TB所使用的TTI的起始编号以及所述基站反馈应答的TTI编号,并根据所述通知信令在相应的物理资源上进行数据检测;
其中,所述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为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发送RV所使用的第一个TTI。
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CQI调整模块,用于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终端反馈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CQI,并确定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基站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最佳冗余版本RV个数NRV,所述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其中,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传输块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
功率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
下行传输模块,用于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模块包括:
第一计算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整后的CQI以及预设的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确定所述终端节能传输对应的候选RV个数;
第二计算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和所述候选RV个数确定最佳RV个数NRV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包括保证比特速率GBR需求和延时需求时,所述第二计算子模块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前一TTI的滤波速率、预设的滤波窗口长度、当前TTI的传输块大小和各候选RV个数,采用下述公式分别计算当前TTI的滤波速率:
R ( i ) = ( N - 1 ) * R ( i - 1 ) N + TBS ( i ) N RV &prime; * N ;
其中,R(i)为当前TTI的滤波速率,R(i-1)为所述前一TTI的滤波速率,TBS(i)为所述当前TTI的传输块大小,N′RV为所述候选RV个数,N为所述预设的滤波窗口长度;
选择单元,用于选择候选RV个数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佳RV个数NRV,所述候选RV个数包括满足当前TTI的滤波速率大于预设的GBR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以及满足当前TTI的缓存区数据量与当前TTI的滤波速率的比值小于预设的延时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单元包括:
第一选择子单元,用于从候选RV个数中选择所述候选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最大的候选RV个数作为第一候选RV个数,所述候选RV个数为满足当前TTI的滤波速率大于预设的GBR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
第二选择子单元,用于从候选RV个数中选择所述候选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最大的候选RV个数作为第二候选RV个数,所述候选RV个数为满足当前TTI的缓存区数据量与当前TTI的滤波速率的比值小于预设的延时需求阈值条件的RV个数;
第三选择子单元,用于选择所述第一候选RV个数和所述第二候选RV个数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佳RV个数NRV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调整模块包括:
查询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查询预设的不同CQI下的RV个数与SNR增益对应关系表,获取所述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
调整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采用下述公式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P adj = P init 10 ( g SNR 10 ) , 或者 P adj = P init 10 * log 10 ( g SNR )
其中,Pinit为所述初始发射功率,Padj为调整后的发射功率,gSNR为所述RV个数对应的SNR增益。
14.根据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知模块,用于在所述向所述终端连续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之前,在开始本次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或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之前的TTI上,向所述终端发送通知信令,在所述通知信令中携带调制编码方式、可用带宽、本次HARQ传输的HARQ进程号、RV发送顺序以及所述终端反馈应答的TTI编号,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通知信令在相应的物理资源上进行数据检测;
其中,所述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为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RV所使用的第一个TTI。
15.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调整后的信道质量指示CQI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应的初始发射功率,所述调整后的CQI为基站根据当前物理资源对测量到的CQI进行调整后得到的;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计算的最佳RV个数NRV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根据基站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信噪比SNR增益、所述调整后的CQI和终端的业务质量需求计算得到的,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最佳RV个数和所述调整后的CQI对所述初始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SNR增益由所述基站未采用HARQ传输的SNR与所述基站采用HARQ传输的SNR的比值来确定,其中,所述最佳RV个数为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传输块TB所需要的RV个数,NRV为自然数;
上行传输模块,用于使用NRV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以及所述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TB的NRV个RV。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在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之前的TTI上,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通知信令,在所述通知信令中携带调制编码方式、可用带宽、本次HARQ传输的HARQ进程号、RV发送顺序、所述基站通知的上行传输TB所使用的TTI的起始编号以及所述基站反馈应答的TTI编号,并根据所述通知信令在相应的物理资源上进行数据检测;
其中,所述开始本次HARQ传输所使用的TTI为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发送RV所使用的第一个TTI。
17.一种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和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终端。
CN201210151260.XA 2012-05-16 2012-05-16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Active CN1034288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51260.XA CN103428836B (zh) 2012-05-16 2012-05-16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PCT/CN2013/074004 WO2013170676A1 (zh) 2012-05-16 2013-04-10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EP13791087.3A EP2844008B1 (en) 2012-05-16 2013-04-10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based on harq
US14/542,381 US9510298B2 (en) 2012-05-16 2014-11-14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data based on HARQ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51260.XA CN103428836B (zh) 2012-05-16 2012-05-16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8836A CN103428836A (zh) 2013-12-04
CN103428836B true CN103428836B (zh) 2016-03-30

Family

ID=49583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51260.XA Active CN103428836B (zh) 2012-05-16 2012-05-16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10298B2 (zh)
EP (1) EP2844008B1 (zh)
CN (1) CN103428836B (zh)
WO (1) WO20131706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67621B2 (en) * 2014-10-27 2019-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Fountain HARQ for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CN104468048B (zh) * 2014-12-15 2018-03-27 武汉理工大学 根据重传合并方法确定harq‑i型可用amc方案的方法
CN104579603B (zh) * 2014-12-25 2017-12-26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harq的下行调度方法及装置
US10587373B1 (en) * 2016-12-08 2020-03-10 Sprint Spectrum L.P.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based on acknowledgement delay
US10389487B2 (en) 2017-01-17 2019-08-2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daptive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CN106888477B (zh) * 2017-02-08 2019-07-0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评估综合业务承载能力的方法和装置
CN108513363B (zh) * 2017-02-24 2022-02-1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WO2018236117A1 (ko) * 2017-06-19 2018-12-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ack/nack 피드백을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12073160B (zh) * 2017-09-29 2021-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冗余版本的设计方案
US11005602B2 (en) 2017-10-02 2021-05-11 Mediatek Inc. HARQ buffer size design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491301B2 (en) * 2017-10-27 2019-11-26 King Fahd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nd Minerals Multi-user mixed multi-hop relay network
WO2019100236A1 (en) 2017-11-22 2019-05-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ircular buffer based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for polar codes
US10958383B2 (en) * 2017-12-06 2021-03-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based redundancy version determination for grant-free signaling
US11838870B2 (en) * 2018-08-30 2023-12-05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US10856227B2 (en) * 2018-09-28 2020-12-01 Mediatek Inc. Triggering adaptation mechanisms for UE power-saving
CN111107618A (zh) * 2018-10-29 2020-05-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功率控制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US11259293B2 (en) * 2019-01-10 2022-02-22 Ofinno, Llc Two-stage preamble transmission
CN112398584B (zh) * 2019-08-13 2022-04-22 大唐高鸿智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占用状态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2398574B (zh) * 2019-08-16 2022-04-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调度的方法和设备
CN111092699A (zh) * 2019-12-30 2020-05-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245737B (zh) * 2020-01-09 2022-11-08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物联网系统中选择传输数据块大小的方法
CN113595698B (zh) * 2020-04-30 2023-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整信道质量指标cqi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KR20220076130A (ko) * 2020-11-30 2022-06-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긴급 사고 발생 알림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11716745B1 (en) * 2021-06-16 2023-08-01 T-Mobile Innovations Llc Scheduler systems and method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4931A (zh) * 2006-10-30 2008-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重传类型选择方法、相应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及系统
US20080159323A1 (en) * 2007-01-03 2008-07-03 Nokia Corporation Shared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
CN102197617A (zh) * 2008-10-28 2011-09-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使用了协作harq通信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2044694A1 (en) * 2010-10-01 2012-04-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93079B1 (ko) * 2001-11-02 2005-06-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부호 분할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순방향 채널 품질을 보고하는장치 및 방법
US6952591B2 (en) * 2001-11-20 2005-10-0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Uplink power control algorithm
US20040179493A1 (en) * 2003-03-14 2004-09-16 Khan Farooq Ullah Methods of transmitting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224337B2 (ja) * 2003-04-04 2009-0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方法
US8018902B2 (en) * 2003-06-06 2011-09-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determination
CN1258894C (zh) 2003-06-18 2006-06-07 清华大学 用于正交频分复用下差错敏感型业务的资源调度方法
FR2869496B1 (fr) * 2004-04-26 2006-08-11 Nortel Networks Ltd Procede de controle de puissance d'emission sur des canaux de communication et station de base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EP1638239A1 (en) * 2004-09-20 2006-03-22 Alcatel Extended repeat request schem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O2009057922A1 (en) * 2007-10-29 2009-05-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harq
US8532012B2 (en) * 2007-12-07 2013-09-1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calable recep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PL2086145T3 (pl) * 2008-01-30 2019-06-28 Optis Cellular Technology, Llc Sposób do nadawania informacji sterujących łącza w dół
JP5172943B2 (ja) * 2008-03-12 2013-03-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117155B1 (en) 2008-05-06 2014-03-19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Control channel signalling for triggering the independent transmission of a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US8942208B2 (en) 2009-06-22 2015-0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having reduced feedback dela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4931A (zh) * 2006-10-30 2008-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重传类型选择方法、相应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及系统
US20080159323A1 (en) * 2007-01-03 2008-07-03 Nokia Corporation Shared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
CN102197617A (zh) * 2008-10-28 2011-09-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使用了协作harq通信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2044694A1 (en) * 2010-10-01 2012-04-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10298B2 (en) 2016-11-29
EP2844008A4 (en) 2015-07-08
CN103428836A (zh) 2013-12-04
US20150071267A1 (en) 2015-03-12
EP2844008B1 (en) 2017-02-15
EP2844008A1 (en) 2015-03-04
WO2013170676A1 (zh) 2013-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28836B (zh)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US8205127B2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HARQ in wireless multi-carrier systems
US6425105B1 (en) Bidirectional ARQ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26649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850989B1 (ko) 자동 반복 요청(arq)시스템에서응답정보(ack/nack)신호에 대한 전력제어 방법
US10523373B2 (en) Base station device, user equipm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55182C (zh) 基于混合自动重传机制的功率控制方法
US20020080719A1 (en) Scheduling transmission of data over a transmission channel based on signal quality of a receive channel
CN1253682A (zh) 移动通信系统里传输分组交换数据的方法
CN101174931A (zh) 一种重传类型选择方法、相应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及系统
US2010014635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115295A1 (zh) 请求重传方法、重传方法及其设备
CN103384193B (zh) 终端调度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2340385A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0902033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transmitt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03665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2546131B (zh) 无线链路信号的更软合并方法和设备
KR20120032563A (ko) 무선 시스템의 링크 버짓을 개선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JP4949323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626152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재전송 시스템 및 방법
US2008019272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acket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CN101208897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方法和装置
EP2023520A1 (en) Device for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CN103095390B (zh) 一种用于在eNB中配置下行链路的方法与设备
CN118157818A (zh)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相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