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13363B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13363B
CN108513363B CN201710102190.1A CN201710102190A CN108513363B CN 108513363 B CN108513363 B CN 108513363B CN 201710102190 A CN201710102190 A CN 201710102190A CN 108513363 B CN108513363 B CN 1085133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data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021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13363A (zh
Inventor
王森
戴晓明
韩双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0219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133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13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33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133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33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based on age of data to be s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在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中的信息重传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背景技术
现有4G标准采用增量冗余(IR)方案作为HARQ的合并方案。在现有4G系统的传输方案中,利用一定的码率的卷积码进行编码后,将编码后数据流为几个码块,并且在传输中按照预定的顺序进行顺序传输。在数据多次传输的时候,每一次传输采用的冗余版本不同,但是不同RV反馈版本所传输的长度是固定的,其灵活性较差,开销也相对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包括:
获取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
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
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在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到基站发来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含有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基于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对目标上行数据进行至少一次传输。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
状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
指示单元,用于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
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在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到基站发来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含有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控制所述通信单元对目标上行数据进行至少一次传输。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根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确定进行至少一次数据传输的方式进行指示,具体可以指示进行至少一次数据传输中每一次数据传输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如此,就能够使得每一次传输相同数据时采用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不同的传输长度,使得重传处理更加灵活,尤其是在多用户场景下,能够减少进行重传的开销,提升了系统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信息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调整长度前后的冗余版本传输对比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信息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用户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01:获取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
步骤102: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
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在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首先针对多用户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的场景进行说明,并且在中场景下可以具备两种具体的处理方式:
处理方式一、也就是基站根据自身保存的一定时长内的上行数据的传输情况确定下一段时长内,多个用户设备中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多次传输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具体如下:
所述获取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获取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历史数据传输记录,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中每一个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表征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比如,可以为1天,或者10天,还可以较短,比如,40ms、80ms等等,具体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这里不进行穷举;
相应的,所述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中每一个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包括:
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具体来说,上述信道质量可以用CQI来表征,CQI体现在通信系统中可以为一个数值或一个向量(一组数值),其中某个数值越高表征相应的信道质量也较高。需要理解的是,CQI本质上体现的可以是信道的SINR,一个数值的情况表示在全带宽反馈一个SINR值,一个向量(一组数值,比如,一组SINR)表示按照子带的粒度进行反馈(每个子带上都反馈相应的CQI结果)。
数据检测结果,可以通过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检测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时所反馈的NACK或ACK的结果,或者将一定周期内NACK的数量或ACK的数量作为数据检测结果;或者,可以以NACK所占比例作为数据检测结果。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包括: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基站侧可以预先保存有多种质量级别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和传输长度;
比如,不同的信道状态信息指:信道条件的好或坏,具体通过CQI信息指示;多用户检测情况是指:多个配对用户各自的译码正确与否的情况,具有由用户各自之前的HARQ中反馈的ACK/NACK情况指示;
根据上面两个或至少第一个条件,决定用户重传码块的顺序(RV版本)以及长度。具体而言:比如:当一个用户信道条件比较差时(CQI低),该用户需要选择包含较完整系统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的冗余(RV)版本进行传输(长度较长),而如果是信道条件好的用户发生重传,则可以选择较短的RV版本进行传输。
总的来说,可以假设有10种质量级别(1-10个质量级别,质量级别越高表示信道质量越好),其中1-3质量级别可以对应相同的冗余版本,4、5对应另一个冗余版本,以此类推;1-5质量级别可以对应一种传输长度,6-8对应另一种传输长度,9、10对应与前两种也不同的传输长度,且依次减小。当然,需要理解的是,前述仅为一种示例,实际上可以由更多或更少的信道质量的质量级别,与冗余版本的对应方式也可以不同,只是在这里不进行穷举。
在多用户(比如:非正交)信息传输时,如图2所示,以其中的用户1为例信道编码后同样将比特流编号为0,1,2和3。在信息传输时,根据当前多用户信道状态信息,基站传输时可根据不同的信道状态信息,和当前多用户检测的情况,改变不同用户的码块传输顺序和长度,即不同的用户使用不同的比特分组传输顺序和长度。
具体而言,码块传输顺序调整或者确定的依据包括:
方式一:优先保证单用户传输性能的方式:比如系统中有K个用户(用户设备),其中的一个用户信道条件比较差,为了保证该用户的传输性能,可以考虑采用一种针对该用户的最优的码块传输顺序;
可以理解的是,所谓最优的码块传输顺序指的是能够使得用户(用户设备)采用该码块传输顺序之后,保证得到更高的频谱效率、或者提升速率性能。其中隐含的概念可以为进行系统性能的预测,比如,对码块传输顺序进行穷举,然后逐个针对穷举后的码块传输顺序进行计算得到预估的系统性能,选择系统性能最好的(最高的频谱效率、或者最快的速率性能)预估结果所对应的那个码块传输顺序作为最优的码块传输顺序。
方式二:综合考虑多个配对用户总(类似于整个系统)的传输性能的方式:比如系统中某一时刻配对用户数为2,这两个用户一个信道条件好,一个信道条件差。由于采用非正交传输时,信道条件好的用户可以解码信道条件差的用户的数据,这时为了保证这两个配对用户总的传输性能,可以考虑采用使得这两个用户总的频谱效率性能较好的码块传输顺序进行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与前述方式一类似,也是进行预估的计算,不同之处在于,本方式中将系统中配对的多个用户均算入考虑范围内,比如,分别针对这几个用户(用户设备)对码块传输顺序进行穷举,然后逐个针对穷举后的码块传输顺序进行计算得到预估的系统性能,选择系统性能最好的(更高的频谱效率、或者最快的速率性能)预估结果所对应的那个码块传输顺序作为最优的码块传输顺序。
还可以理解的是,本处理方式中存在周期性更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的方式,也就是说,在第二预设时长之后,根据在这第二预设时长内得到的历史数据信息,更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并将更新后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给每一个用户设备;具体的更新方式与前述相同,不再进行赘述。
处理方式二、也就是基站侧在接收到前一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之后,根据该次数据确定及时信道状态以及数据检测结果,进而得到针对下一次传输时所要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然后将该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使得用户设备根据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下一次上行目标数据。具体如下:
所述获取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获取到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其中,N为整数;
基于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基站在进行第N次传输时对应的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用户设备与基站在进行第N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其中,所述获取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基于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所述第N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用户设备与基站在进行第N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包括: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本处理方式中需要指出的是,K可以为一个数组,比如,K可以等于1、2、3、4、5……。也就是说,第N+K次传输可以指代一次传输,也可以随着K值的变化,表示在第N次传输之后的K次传输。
在本实施例前述处理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每一个用户设备发来的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进行检测,得到所述第N次传输的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将包含有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发送至对应的用户设备。
用户设备发送上行目标数据可以包括有多个码块,不一定每一个码块的接收检测都是错误或者都是失败,那么下一次重传的时候,可以指示用户设备仅重传出现错误的码块。具体的指示方式,可以为:设置与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包含的码块数量相同的比特位,在检测有误的码块所对应的比特位设置检测失败的标识位,那么用户设备就可以根据该信息确定重传哪个码块。其中,所述表征检测失败的标识位可以为1,表征检测成功的标识位可以为0;或者相反的设置方式也可以,只要基站与用户设备预先进行好协商即可。
也就是,HARQ-ACK/HARQ-NACK反馈比特用于指示一个TB块下不同CB的传输情况,发生重传时,只需要重传发生错误的CB即可。
综上,对于上述每个用户的不同HARQ进程的优化,达到提高多用户整体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的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前述针对了上行目标数据的传输进行说明,下面针对基站发送下行目标数据的处理进行一些描述:
所述方法还包括:向目标用户设备发送下行目标数据;接收到所述目标用户设备发来的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含有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下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下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基于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对所述目标下行数据进行至少一次传输。
其中,所述接收到所述目标用户设备发来的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还包括:接收到所述目标用户设备发来的针对第M次传输下行目标数据的检测结果,所述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其中,M为整数;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确定在第M+1次传输所述下行目标数据时,所要发送的码块。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对比,可以参见图3,左边的图表示现有4G做的做法,其不同RV版本的长度均相同,为L;右图表示本方案中的做法,即重传发生时不同冗余版本的长度可以不同,分别可以为L、L1以及L2。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根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确定进行至少一次数据传输的方式进行指示,具体可以指示进行至少一次数据传输中每一次数据传输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如此,就能够使得每一次传输相同数据时采用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不同的传输长度,使得重传处理更加灵活,尤其是在多用户场景下,能够减少进行重传的开销,提升了系统处理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401:接收到基站发来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含有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步骤402:基于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对目标上行数据进行至少一次传输。
其中,所述接收到基站发来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还包括:
接收到所述基站发来的针对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的检测结果,所述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其中,N为整数;
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确定在第N+K次传输所述上行目标数据时,所要发送的码块。
需要指出的是,执行步骤401之前,还可以为接收到基站发来的针对第二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也就是说,在第二预设时长之后,还会接收到基站发来的更新后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在下一个第二预设时长内采用更新后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进行数据传输,以此类推。
或者,
执行步骤401之前,用户设备已经向基站发送第N次上行目标数据,然后接收到基站针对第N+K次上行目标数据的传输对应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然后基于该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进行第N+K次上行目标数据的传输,以此类推。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基站在至少一次传输下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下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其中,所述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历史数据传输记录,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通信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表征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相应的,所述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历史数据传输记录,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通信状态,包括:
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所述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包括: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具体来说,上述信道质量可以用CQI来表征,CQI体现在通信系统中可以为一个数值,数值越高可以表征信道质量也较高。
数据检测结果,可以通过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检测下行数据时所反馈的NACK或ACK的,将NACK的数量或ACK的数量作为数据检测结果;或者,可以以NACK所占比例作为数据检测结果。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用户设备可以预先保存有多种质量级别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和传输长度;
比如,不同的信道状态信息指:信道条件的好或坏,具体通过CQI信息指示;多用户检测情况是指:多个配对用户各自的译码正确与否的情况,具有由用户各自之前的HARQ中反馈的ACK/NACK情况指示;
根据上面两个或至少第一个条件,决定用户重传码块的顺序(RV版本)以及长度。具体而言:比如:当一个用户信道条件比较差时(CQI低),该用户需要选择包含较完整系统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的冗余(RV)版本进行传输(长度较长),而如果是信道条件好的用户发生重传,则可以选择较短的RV版本进行传输。
总的来说,可以假设有10种质量级别(1-10个质量级别,质量级别越高表示信道质量越好),其中1-3质量级别可以对应相同的冗余版本,4、5对应另一个冗余版本,以此类推;1-5质量级别可以对应一种传输长度,6-8对应另一种传输长度,9、10对应与前两种也不同的传输长度,且依次减小。当然,需要理解的是,前述仅为一种示例,实际上可以由更多或更少的信道质量的质量级别,与冗余版本的对应方式也可以不同,只是在这里不进行穷举。
所述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获取到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其中,M为整数;
基于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下行通信状态,包括:
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下行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包括:
基于所述下行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所述基站发来的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进行检测,得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
将包含有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基站。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根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确定进行至少一次数据传输的方式进行指示,具体可以指示进行至少一次数据传输中每一次数据传输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如此,就能够使得每一次传输相同数据时采用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不同的传输长度,使得重传处理更加灵活,尤其是在多用户场景下,能够减少进行重传的开销,提升了系统处理效率。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如图5所示,包括:
状态获取单元51,用于获取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
指示单元52,用于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
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在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首先针对多用户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的场景进行说明,并且在中场景下可以具备两种具体的处理方式:
处理方式一、也就是基站根据自身保存的一定时长内的上行数据的传输情况确定下一段时长内,多个用户设备中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多次传输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具体如下:
所述状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历史数据传输记录,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中每一个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表征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
相应的,所述指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其中,所述状态获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具体来说,上述信道质量可以用CQI来表征,CQI体现在通信系统中可以为一个数值,数值越高可以表征信道质量也较高。
数据检测结果,可以通过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检测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时所反馈的NACK或ACK的,将NACK的数量或ACK的数量作为数据检测结果;或者,可以以NACK所占比例作为数据检测结果。
相应的,所述指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基站侧可以预先保存有多种质量级别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和传输长度;
比如,不同的信道状态信息指:信道条件的好或坏,具体通过CQI信息指示;多用户检测情况是指:多个配对用户各自的译码正确与否的情况,具有由用户各自之前的HARQ中反馈的ACK/NACK情况指示;
根据上面两个或至少第一个条件,决定用户重传码块的顺序(RV版本)以及长度。具体而言:比如:当一个用户信道条件比较差时(CQI低),该用户需要选择包含较完整系统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的冗余(RV)版本进行传输(长度较长),而如果是信道条件好的用户发生重传,则可以选择较短的RV版本进行传输。
总的来说,可以假设有10种质量级别(1-10个质量级别,质量级别越高表示信道质量越好),其中1-3质量级别可以对应相同的冗余版本,4、5对应另一个冗余版本,以此类推;1-5质量级别可以对应一种传输长度,6-8对应另一种传输长度,9、10对应与前两种也不同的传输长度,且依次减小。当然,需要理解的是,前述仅为一种示例,实际上可以由更多或更少的信道质量的质量级别,与冗余版本的对应方式也可以不同,只是在这里不进行穷举。
在多用户(比如:非正交)信息传输时,如图2所示,以其中的用户1为例信道编码后同样将比特流编号为0,1,2和3。在信息传输时,根据当前多用户信道状态信息,基站传输时可根据不同的信道状态信息,和当前多用户检测的情况,改变不同用户的码块传输顺序和长度,即不同的用户使用不同的比特分组传输顺序和长度。
还可以理解的是,本处理方式中存在周期性更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的方式,也就是说,在第二预设时长之后,根据在这第二预设时长内得到的历史数据信息,更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并将更新后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给每一个用户设备;具体的更新方式与前述相同,不再进行赘述。
处理方式二、也就是基站侧在接收到前一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之后,根据该次数据确定及时信道状态以及数据检测结果,进而得到针对下一次传输时所要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然后将该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使得用户设备根据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下一次上行目标数据。具体如下:
所述状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其中,N为整数;
基于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基站在进行第N次传输时对应的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指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用户设备与基站在进行第N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其中,所述状态获取单元,用于基于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所述第N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指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在本实施例前述处理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还包括:
检测单元53,用于针对每一个用户设备发来的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进行检测,得到所述第N次传输的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
所述指示单元52,还用于将包含有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发送至对应的用户设备。
用户设备发送上行目标数据可以包括有多个码块,不一定每一个码块的接收检测都是错误或者都是失败,那么下一次重传的时候,可以指示用户设备仅重传出现错误的码块。具体的指示方式,可以为:设置与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包含的码块数量相同的比特位,在检测有误的码块所对应的比特位设置检测失败的标识位,那么用户设备就可以根据该信息确定重传哪个码块。
也就是,HARQ-ACK/HARQ-NACK反馈比特用于指示一个TB块下不同CB的传输情况,发生重传时,只需要重传发生错误的CB即可。
综上,对于上述每个用户的不同HARQ进程的优化,达到提高多用户整体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的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前述针对了上行目标数据的传输进行说明,下面针对基站发送下行目标数据的处理进行一些描述:
所述基站还包括:
通信单元54,用于向目标用户设备发送下行目标数据;接收到所述目标用户设备发来的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含有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下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下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基于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对所述目标下行数据进行至少一次传输。
其中,所述接收到所述目标用户设备发来的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还包括:接收到所述目标用户设备发来的针对第M次传输下行目标数据的检测结果,所述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其中,M为整数;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确定在第M+1次传输所述下行目标数据时,所要发送的码块。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对比,可以参见图3,左边的图表示现有4G做的做法,其不同RV版本的长度均相同;右图表示本方案中的做法,即重传发生时不同冗余版本的长度可以不同。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根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确定进行至少一次数据传输的方式进行指示,具体可以指示进行至少一次数据传输中每一次数据传输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如此,就能够使得每一次传输相同数据时采用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不同的传输长度,使得重传处理更加灵活,尤其是在多用户场景下,能够减少进行重传的开销,提升了系统处理效率。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如图6所示,包括:
通信单元61,用于接收到基站发来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含有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上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处理单元62,用于基于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控制所述通信单元对目标上行数据进行至少一次传输。
其中,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基站发来的针对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的检测结果,所述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其中,N为整数;
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确定在第N+K次传输所述上行目标数据时,所要发送的码块。
需要指出的是,还可以为接收到基站发来的针对第二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也就是说,在第二预设时长之后,还会接收到基站发来的更新后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在下一个第二预设时长内采用更新后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进行数据传输,以此类推。
或者,
用户设备已经向基站发送第N次上行目标数据,然后接收到基站针对第N+K次上行目标数据的传输对应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然后基于该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进行第N+K次上行目标数据的传输,以此类推。
进一步地,所述通信单元,用于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基站在至少一次传输下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下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历史数据传输记录,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通信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表征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
相应的,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状态信息获取单元63,用于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具体来说,上述信道质量可以用CQI来表征,CQI体现在通信系统中可以为一个数值,数值越高可以表征信道质量也较高。
数据检测结果,可以通过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检测下行数据时所反馈的NACK或ACK的,将NACK的数量或ACK的数量作为数据检测结果;或者,可以以NACK所占比例作为数据检测结果。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用户设备可以预先保存有多种质量级别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和传输长度;
比如,不同的信道状态信息指:信道条件的好或坏,具体通过CQI信息指示;多用户检测情况是指:多个配对用户各自的译码正确与否的情况,具有由用户各自之前的HARQ中反馈的ACK/NACK情况指示;
根据上面两个或至少第一个条件,决定用户重传码块的顺序(RV版本)以及长度。具体而言:比如:当一个用户信道条件比较差时(CQI低),该用户需要选择包含较完整系统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的冗余(RV)版本进行传输(长度较长),而如果是信道条件好的用户发生重传,则可以选择较短的RV版本进行传输。
总的来说,可以假设有10种质量级别(1-10个质量级别,质量级别越高表示信道质量越好),其中1-3质量级别可以对应相同的冗余版本,4、5对应另一个冗余版本,以此类推;1-5质量级别可以对应一种传输长度,6-8对应另一种传输长度,9、10对应与前两种也不同的传输长度,且依次减小。当然,需要理解的是,前述仅为一种示例,实际上可以由更多或更少的信道质量的质量级别,与冗余版本的对应方式也可以不同,只是在这里不进行穷举。
所述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获取到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其中,M为整数;
基于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下行通信状态,包括:
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下行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包括:
基于所述下行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1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检测单元64,用于针对所述基站发来的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进行检测,得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
相应的,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将包含有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基站。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根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确定进行至少一次数据传输的方式进行指示,具体可以指示进行至少一次数据传输中每一次数据传输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如此,就能够使得每一次传输相同数据时采用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不同的传输长度,使得重传处理更加灵活,尤其是在多用户场景下,能够减少进行重传的开销,提升了系统处理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装置,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4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
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
所述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在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获取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历史数据传输记录,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中每一个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表征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中每一个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包括:
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包括: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获取到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其中,N为整数;
基于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基站在进行第N次传输时对应的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用户设备与基站在进行第N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基于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所述第N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用户设备与基站在进行第N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包括: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每一个用户设备发来的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进行检测,得到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
将包含有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发送至对应的用户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到目标用户设备发来的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含有至少一次传输下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下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基于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对目标下行数据进行至少一次传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到所述目标用户设备发来的针对第M次传输下行目标数据的检测结果,所述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检测是否成功,其中,M为正整数;
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确定在第M+K次传输所述下行目标数据时,所要发送的码块;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1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到基站发来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含有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不同;
基于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对目标上行数据进行至少一次传输;
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由所述基站基于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确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到基站发来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还包括:
接收到所述基站发来的针对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的检测结果,所述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其中,N为整数;
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确定在第N+K次传输所述上行目标数据时,所要发送的码块;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基站在至少一次传输下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下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历史数据传输记录,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通信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表征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历史数据传输记录,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通信状态,包括:
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包括: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
获取到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其中,M为正整数;
基于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下行通信状态,包括:
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下行通信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包括:
基于所述下行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3-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所述基站发来的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进行检测,得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
将包含有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基站。
2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状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
指示单元,用于基于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发送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
所述指示单元,具体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在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不同。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历史数据传输记录,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中每一个用户设备对应的通信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表征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获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其中,N为整数;基于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基站在进行第N次传输时对应的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指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用户设备与基站在进行第N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获取单元,用于基于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所述第N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每一个用户设备向基站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每一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进行第N+K次传输上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28.根据权利要求21-27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针对每一个用户设备发来的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进行检测,得到所述第N次传输的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
所述指示单元,还用于将包含有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发送至对应的用户设备。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向目标用户设备发送下行目标数据;接收到所述目标用户设备发来的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含有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下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下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基于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对所述目标下行数据进行至少一次传输。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目标用户设备发来的针对第M次传输下行目标数据的检测结果,所述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其中,M为正整数;
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确定在第M+K次传输所述下行目标数据时,所要发送的码块;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31.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到基站发来的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包含有至少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上行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不同;
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控制所述通信单元对目标上行数据进行至少一次传输;
其中,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由所述基站基于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确定。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基站发来的针对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的检测结果,所述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N次传输的上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其中,N为整数;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确定在第N+K次传输所述上行目标数据时,所要发送的码块;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状态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通过所述通信单元发送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信息至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下行数据传输指示中包括所述基站在至少一次传输下行数据时,每一次传输所述下行数据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并且在不同的传输次数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所述传输长度相同或不同。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历史数据传输记录,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通信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表征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
相应的,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传输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进行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通信状态。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时每一次传输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3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其中,M为正整数;
基于所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
相应的,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时对应的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状态;其中,所述信道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和/或,基于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数据检测结果;其中,所述数据检测结果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检测是否成功;
将所述信道状态和/或数据检测结果,作为所述下行通信状态。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下行通信状态中的信道状态确定其对应的质量级别,基于所述质量级别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质量级别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所述质量级别越高对应传输长度越小;
和/或,
基于所述通信状态中的数据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码块传输顺序及其对应的冗余版本,并且确定所述基站第M+K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所采用的传输长度;其中,不同的数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同或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长度,且数据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侧检测成功的比例越高对应的冗余版本中包含有的系统信息比特和/或检验比特总数量越少、传输长度越小。
40.根据权利要求33-39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针对所述基站发来的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进行检测,得到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
相应的,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将包含有第M次传输的下行目标数据中至少一个码块接收是否成功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基站。
CN201710102190.1A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Active CN1085133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02190.1A CN108513363B (zh)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02190.1A CN108513363B (zh)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3363A CN108513363A (zh) 2018-09-07
CN108513363B true CN108513363B (zh) 2022-02-11

Family

ID=63372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02190.1A Active CN108513363B (zh)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133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60284A4 (en) * 2018-09-28 2022-04-27 Ntt Docomo, Inc. USER DEVICE
CN113726487B (zh) * 2020-05-26 2022-09-0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冗余版本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US20230421301A1 (en) * 2020-11-12 2023-12-28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s for uplink coverage enhancement,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724485B (zh) * 2021-09-03 2022-08-26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快速密集信息采集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9378A (zh) * 2012-06-06 2012-10-17 东南大学 适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自适应虚拟混合重传方法
CN103312471A (zh) * 2012-03-12 2013-09-18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harq传输方法和发送端设备
WO2013170676A1 (zh) * 2012-05-16 2013-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4380642A (zh) * 2012-06-14 2015-02-25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映射响应于捆绑式nack消息的重发的方法以及用于多层mimo发射的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23040B2 (en) * 2006-10-11 2010-10-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al redundancy version (RV) selection for UMTS HSDPA transmissions
CN101286825A (zh) * 2007-04-11 2008-10-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实现基于可靠性的混合自动重传的方法、发送端和系统
CN101217352B (zh) * 2008-01-11 2013-02-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阶段速率匹配的缓冲设置方法
US8667357B2 (en) * 2008-04-02 2014-03-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ducting HARQ with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3546253B (zh) * 2012-07-09 2018-05-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4301077B (zh) * 2013-07-16 2017-07-28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重传的方法
CN104639300B (zh) * 2013-11-12 2017-12-08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
CN104811284B (zh) * 2014-01-29 2019-05-31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为mtc ue进行上行链路传输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WO2016119229A1 (en) * 2015-01-30 2016-08-04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for repetition desig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2471A (zh) * 2012-03-12 2013-09-18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harq传输方法和发送端设备
WO2013170676A1 (zh) * 2012-05-16 2013-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3428836A (zh) * 2012-05-16 2013-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h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2739378A (zh) * 2012-06-06 2012-10-17 东南大学 适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自适应虚拟混合重传方法
CN104380642A (zh) * 2012-06-14 2015-02-25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映射响应于捆绑式nack消息的重发的方法以及用于多层mimo发射的相关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3363A (zh) 2018-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28541B (zh)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程序存储介质
US1000915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te-less multiple access
US7826871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EP2238704B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in which an acknowledgment message is fed back for a bundle of frames
US7065068B2 (en) Multi channel stop and wait ARQ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A2391634C (en) Multi channel stop and wait arq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513363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6788918A (zh) Harq配置方法、反馈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US10237023B2 (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mpressed-and-forward scheme
JPWO2006101213A1 (ja) Mimo通信装置及びデータ再送方法
EP3637654A1 (en) Retransmission schemes based on llr combining in wlan
KR20200003020A (ko) 기지국 장치, 단말기 장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통신 방법
US20120192026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ata Transmission Management Using HARQ Mechanism for Concatenated Coded System
KR100790365B1 (ko) Mimo 시스템에서의 패킷 재전송 방법
KR20110108807A (ko)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1969372B (zh) 基于帧丢失预测的蜂窝网络上行视频通信QoS优化方法
CN101631009B (zh) 传输块重传方法和装置、终端设备
JP4077333B2 (ja)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Mheich et al. Rate-adaptive secure HARQ protocol for block-fading channels
KR101626152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재전송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755224B1 (ko) 인덱스 코딩과 통계적 특성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재전송 시스템 및 방법
US11463201B2 (en) HARQ TXOP frame exchange for HARQ retransmission using HARQ threads
CN112889235B (zh) Harq-ack码本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
US8542756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eceiving device
CN107710659A (zh)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