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5732B -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05732B CN103405732B CN201310266664.8A CN201310266664A CN103405732B CN 103405732 B CN103405732 B CN 103405732B CN 201310266664 A CN201310266664 A CN 201310266664A CN 103405732 B CN103405732 B CN 1034057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eatment
- children
- rhizoma
- medicine
- sple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苍术20-40份、苦参15-25份、黄连15-25份、葛根10-30份、炮姜2-8份。本发明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医属湿热泻的有效的治疗方药,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方面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或接近口服珠芽蓼止泻颗粒对照组,而明显优于口服蒙脱石散对照组,有效率为90%以上,具有显著的缩短疗程,改善症状的作用,疗效接近于口服药,而明显优于纯西药治疗,且使用方便,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易于患儿接受,证实了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轮转病毒肠炎的作用,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原料的药物,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又称为小儿秋季腹泻,自从Bisshop在1973年从腹泻患儿的粪便中发现了轮状病毒(rotavirus,RV),从此揭开了小儿秋冬季腹泻的真正原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每年在世界范围内RV引起越13000万例腹泻,200万例住院,32-68万例死亡。西医在RV感染性肠炎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药物,多采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支持疗法。中医药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方面,无论是内治法还是外治法,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口服汤剂量大,味苦,小儿依从性差,影响了临床使用效果。中医外治法尤其是外治中的脐部贴敷疗法,以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经济方便,患儿乐于接受等优点而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故应加大对外治法的研究和推广。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虽然很多,如中成药:脾可欣、健脾止泻散、肠胃康冲剂等,对与急性腹泻,或伴有呕吐、吃药困难的患儿,控制症状收效缓慢,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上市的治疗婴幼儿腹泻的外用贴剂主要有山西亚宝药业生产的“丁桂儿脐贴”,双鹤药业生产的“儿泻康贴膜”等,尽管其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较高,其功效皆为温中散寒、健脾止泻,其缺点难以适应由湿热引起的腹泻的治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有效率高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苍术20-40份、苦参15-25份、黄连15-25份、葛根10-30份、炮姜2-8份。
优选的,该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苍术20-40份、苦参15-25份、黄连15-25份、葛根10-30份、炮姜2-8份、仙鹤草80-120份、鸡屎藤40-60份、莪术20-40份。
上述的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步骤为:称取上述药材粉碎,过筛,混匀,制备成散剂,包装,即得。
上述的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步骤为:将苍术、炮姜和/或莪术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备用;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材与其余药材混合,加8-12倍水煎煮两次,每次0.5-1小时,合并煎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热测)的稠膏,将稠膏与重量份为10-12份的高岭土混匀,然后一起加入到用重量份为聚乙烯吡咯烷酮8-10份、聚丙烯酸钠15-2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8-10份、甘油40-60份、丙二醇15-20份、桉叶油2-4份的原料混合均匀后制得的空白基质中,最后加入挥发油,混匀,滩涂于无纺布上制成脐饼,均匀敷于的纱布上,即得。
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虽大部分医家认为轮状病毒肠炎中医证型湿热多为,但大多数治疗并未根据中医证型辨证论治,而是采用单一方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在疗效判定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差。在外用药物的剂型上,国内上市药多以温中、散寒、健脾、止泻为主。而本发明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内病外治的理论、子午流注理论及中药透皮吸收理论,以清热利湿健脾止泻为治则,筛选出中药制成经皮渗透的药膏,运用穴位贴敷法,使药物透过皮肤、穴位和经络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针对性强,表明本课题的严谨规范,且为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增加了新途径和方法。
1、祖国医学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
轮状病毒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失论》:“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下泻,皆属于热。”《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泄。”书中关于本证有“洞泄”、“飧泄”、“濡泄”、“注泄”、“溏泄”、“骛溏”等记载,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难经·五十七难》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至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才明确将泄泻和痢疾分开,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在小儿泄泻的命名认识方面,首载小儿泄泻的是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该书在冷利候、热利候、冷热利候中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转归及鉴别已有初步的认识。宋代以后,各位医家对小儿泄泻的认识逐步完善,如《幼科金针泄泻》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纷绪;泻者,如水之泻也,势惟直下。为病不一,总名泄泻。”清·吴谦《医宗金鉴》载有“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消温补治宜精”,简明扼要的讲明了泄泻的病因及治法,切合儿科临床。
病因病机认识
小儿泄泻的病因,多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之所致也。”又如《婴童类萃·泄泻》云:“泄泻一端,有因脾胃虚弱,饮食不能运化而作泄泻;有饮食过伤,食积停滞而作泄者;有久阴动湿而泄者;有寒暑调理失宜而作泄者;有乳母自病,儿吮乳热而作泄者。”《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是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景岳全书·泄泻篇》的总结最为全面而沿用至今:“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1)感受外邪
小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冷暖不知自调,易受外邪所侵。六淫之中,风、寒、暑、热等外邪都可以与湿邪相兼而致泻。湿为阴邪,易困阻脾阳。湿邪困脾,健运失职,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由于时令气候不同,长夏多湿,故外感泄泻以夏秋为多见,其中又以湿热泻最为常见。
2)内伤饮食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尚未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较成人更为迫切,而小儿饮食不知自节,若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油腻及难以消化之物,皆能损伤脾胃,发生泄泻。此即《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脾胃虚弱
小儿若先天禀赋不足,脾气未充;或婴儿出生后护理不当、营养失调,病后调护不周等后天调护失宜,均可导致脾胃损伤,继而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化,水湿停滞,清浊不分而泻下。
另外,脾以阳为运,脾阳根于肾阳,泄泻日久,可伤及脾肾之阳,可导致脾肾阳虚,命门火衰,犹如灶底无火,火不暖土,阴寒内盛。无火则谷不熟不化,便下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洞泻不止。
2、现代医学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
自1973年Bishop从秋冬季腹泻患儿粪便中发现了轮状病毒,揭开了小儿秋冬季节腹泻的原因。我国也于1978年秋季从急性胃肠炎患儿粪便中首次检出轮状病毒。近几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对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研究、致腹泻的机制及免疫因素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3、子午流注理论对于敷脐法的指导
古典“子午流注”是运用中医“天人相应”理论,阐明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按昼夜十二时辰节律流注,即“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而进行的择时针刺法,但从敷脐疗法来说,按照上述子午流注各个脏腑顺序选择时辰敷脐治疗的时间即可。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把贴敷时间定在上午7点~下午三点,因辰时(7点~9点)、已时(9点~11点),脾胃二经最旺,脾胃乃中焦枢纽,主升清降浊,此时敷药,有助于药物的吸收,脾胃功能的恢复,清阳升而浊阴自降,泄泻即止;而午时(11点~13点)、未时(13点~15点),心经与小肠经最旺,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小肠泌辨清浊,此刻行药,助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之恢复,共奏止泻之效。
4、本发明的方药组方分析: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本草纲目》云:“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本草发挥》:“洁古云:苍术气温,味甘。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中湿,力少,加白术。腹中窄狭者须用之。若治胫足湿肿,加白术。又云: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间腠理湿”。其外可解风湿之邪,内能化湿浊之郁,具有祛风胜湿,燥湿健脾止泻之效。
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本草纲目》云:“治肠风泻血,并热痢。”其性寒清热,苦味燥湿,为除去湿热之邪之良药。《日华子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泻血,并热痢。另性寒而具有利尿之效,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从而起到利小便实大便的作用。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神农本草经》云:“主热气目痛,眦伤涕出,肠癖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其性寒能清,味苦可燥,为清中焦胃肠湿热要药。
炮姜: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本草蒙筌》云“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医学入门》:“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癖,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其性苦温,守而不走,可使药力持久;其味芳香,可透皮开穴,有助于药物吸收。
鸡屎藤:甘、微苦,平。归脾、胃、肝、肺经。功效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痹痛,食积腹胀,小儿疳积,腹泻,痢疾,黄疸,烫火伤,湿疹,疮疡肿痛。鸡屎藤健脾消食、行气止痛、利水消胀的效果良好。《草木便方》:补虚劳,调理脾胃元气,治病后虚肿、耳鸣。《岭南草药志》:预防暑毒,消肠胃积滞,化五淋;固阴气耗散;用于痢疾,黄疸,肺痨咳血,咳嗽,百日咳,胃痛,大便下血,疝气偏坠,风寒湿痹,烫火伤,毒蛇咬伤。
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功效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瘕瘕痞块,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本品能行气消积止痛,用于饮食积滞、胸腹满闷作痛。适于饮食失调,脘腹涨满疼痛之证。《本草备要》:莪术辛苦气温,入肝经血分、破气中之血,化瘀通经,开胃化食,解毒止痛。治心腹诸痛……虽为泄剂,亦能益气。
仙鹤草:苦、涩,平。归心、肝经。功效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用于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疟疾,血痢,痈肿疮毒,阴痒带下,脱力劳伤。全草为强壮性收敛止血药,有强心、升血压、凝血、止血、凉血、抗菌等作用;该品涩敛之性,能涩肠止泻止痢,因该品药性平和,兼能补虚,又能止血,故对于血痢及久病泻痢尤为适宜;该品有补虚、强壮的作用,可用治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
纵观全方: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止泻,苦参、黄连性苦寒,清热燥湿止泻,炮姜苦涩温,温中涩肠,防苦参、黄连寒凉伤脾之弊,又守而不走,令药力持久,且辛散透皮,有助于药物吸收;仙鹤草止痢、解毒、补虚强壮,莪术行气消积止痛,鸡屎藤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止泻,解毒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补虚强壮之功,又无寒凉伤脾之弊,且药效持久,容易吸收。
组方分析:其中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善祛脾胃大肠之湿热,为方中之要药。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外解风湿之邪,内化湿浊之郁,具有祛风胜湿,燥湿健脾止泻之效。苦参性寒以清热,味苦可燥湿,为祛除湿热之邪之良药。葛根味甘辛,入脾胃经,升阳止泻,与黄连配伍可治热泻。佐以炮姜,性味苦温,温中涩肠,以防苦参、黄连寒凉伤脾之弊,又守而不走,令药力持久;莪术味辛苦,性温,行气消积止痛,用于饮食积滞、胸腹满闷作痛,适于饮食失调,脘腹涨满疼痛之证。鸡屎藤味甘、微苦,性平,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兼能补虚劳,调理脾胃元气;仙鹤草味苦、涩,性平,涩肠止泻止痢,兼能补虚,又能止血,故对于血痢及久病泻痢尤为适宜,还有补虚强壮之功,与鸡屎藤、莪术合用使消积健脾补虚功效更强,同时可促进患儿的体力恢复;此外,苍术、莪术气味芳香走窜,能增强外用药的窜透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止泻,解毒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补虚强壮之功。小儿泄泻的病因,多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本发明针对上述各种病因筛选组成药物,对各种原因的泄泻,特别是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具有显著的效果。
5、组方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苍术:主要含挥发油,约5%~9%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水煎剂对脾虚泄泻动物,能增加体重,抑制小肠推动作用。另外,苍术还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结核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叶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明显灭菌作用。苍术通过抑制Na+-K+-ATP酶的活性产生利尿作用。关苍术乙酸乙酯提取物还有抗炎作用,其抗炎机理与影响炎症过程的许多环节有关,如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炎症介质的释放、结缔组织的增生等。
苦参:氧化苦参碱具有显著的中枢镇静作用,对心脏具有负性频率、负性自律性及负性传导作用,因此能产生抗心律失常效应。氧化苦参碱能抑制细胞分泌HBeAg及HbsAg;苦参碱主要是通过兴奋β受体,尤其是兴奋中枢的β受体,解除支气管痉挛及抑制抗体和慢反应物质的释放而产生平喘作用的;苦参碱还具有升白细胞和抗肿瘤的作用,以及抗炎和抗免疫的作用。另外苦参具有利尿作用,可使肠道内的水分重新分布,从而有一定的抗腹泻作用。
黄连:黄连对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原虫及各型流感病毒、新城病毒、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其中有效成分黄连素还可以抑制HIV病毒活性的。其中的小檗碱还具有抗心率失常、降压、强心及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小檗碱具有麻醉猫的胆汁有中等程度的增加,还能增加胆汁的形成;口服黄连甲醇提取物及生物碱成分,对盐酸—乙醇所致的胃粘膜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小檗碱能降低霍乱毒素引起大鼠腹泻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并延长潜伏期;小檗碱无论是胃肠给药还是非胃肠给药,均能抑制肠毒素引起的兔肠分泌亢进,也能抑制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引起的幼鼠分泌反应[38]。另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糖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炮姜:主要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树脂、淀粉等。在药理作用方面,炮姜中的挥发油能明显的延长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显著的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其所含的姜醇火醚类的提取物能改善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吸收,且具有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的升高血压的作用,对应激性及幽门结扎型胃溃疡、醋酸诱发的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炮姜因含醇类及醚类物质能提高一些药物经皮渗透速率。
仙鹤草:含仙鹤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芹菜素-7-葡萄糖苷、槲皮素、金丝桃苷、儿茶素;鞣花酸、没食子酸等,具有止血、抗菌、抗炎、强心等作用,仙鹤草的热水或乙醇浸液在试管内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亦有抑制作用.全草水提取物及水-醇提取物,对芥子油或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家兔结膜炎,均有消炎作用。
莪术:含挥发油1%~1.5%,油中主要成分为倍半萜类.具有抗菌、消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莪术挥发油试管内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的生长。对醋酸产生的腹膜炎有非常显着的抑制作用,对烫伤性局部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巴豆油引起的耳部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皮下棉球肉芽肿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鸡屎藤:含环烯醚萜甙类。具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抗菌作用。对体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褔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浸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也有抑菌作用。能抑制肠肌收缩,并能拮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肠肌挛缩
综上,本发明所用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利尿,改善小肠内水分分布,抑制肠道毒素分泌等抗腹泻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是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方剂所用药物经中药配伍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的分析,符合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临床疗效显著。对中药贴敷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是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外用药物易于透达的特点,通过经络腧穴导入药物和芳香药物促渗作用而发挥作用,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以免去人体胃酸和酶对药物的破坏和分解,用药量少,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操作简单,符合小儿脏腑娇嫩,易于接受经气的特点。本发明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医属湿热泻的有效的治疗方药,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方面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或接近口服珠芽蓼止泻颗粒对照组,而明显优于口服蒙脱石散对照组,有效率为90%以上,具有显著的缩短疗程,改善症状的作用,疗效接近于口服药,而明显优于纯西药治疗,且使用方便,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易于患儿接受,证实了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轮转病毒肠炎的作用,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的处方如下:
苍术20g、苦参15g、黄连15g、葛根10g、炮姜2g。
实施例二: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的处方如下:
苍术40g、苦参25g、黄连25g、葛根30g、炮姜8g。
实施例三: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的处方如下:
苍术30g、苦参20g、黄连20g、葛根20g、炮姜5g。
实施例四: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的处方如下:
苍术30g、苦参20g、黄连20g、葛根20g、炮姜5g、仙鹤草100g、鸡屎藤50g、莪术30g。
实施例五: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的处方如下:
苍术40g、苦参25g、黄连25g、葛根30g、炮姜8g,仙鹤草120g、鸡屎藤60g、莪术40g。
实施例六: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的处方如下:
苍术20g、苦参15g、黄连15g、葛根10g、炮姜2g,仙鹤草80g、鸡屎藤40g、莪术20g。
实施例七:实施例三处方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步骤为:称取上述药材粉碎,过筛,混匀,制备成散剂,包装,即得。
实施例八:实施例四处方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步骤为:将苍术、炮姜和莪术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备用;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材与其余药材混合,加10倍水煎煮两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热测)的稠膏,将稠膏与重量份为12份的高岭土混匀,然后一起加入到用重量份为聚乙烯吡咯烷酮10份、聚丙烯酸钠1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8份、甘油40份、丙二醇15份、桉叶油2份的原料混合均匀后制得的空白基质中,滩涂于无纺布上制成脐饼,均匀敷于的纱布上,即得。
实施例九:实施例六处方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步骤为:将苍术、炮姜和莪术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备用;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材与其余药材混合,加8倍水煎煮两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热测)的稠膏,将稠膏与重量份为10份的高岭土混匀,然后一起加入到用重量份为聚乙烯吡咯烷酮10份、聚丙烯酸钠18份、羧甲基纤维素钠10份、甘油40份、丙二醇15份、桉叶油4份的原料混合均匀后制得的空白基质中,滩涂于无纺布上制成脐饼,均匀敷于的纱布上,即得。
实施例十:临床研究实验
1、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湿热泻: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每日数次至数十次,色褐而臭,或见粘液,肛门红赤,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以及《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制定诊断标准如下:急性起病,病程1~3天,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每天3~10余次不等,部分患儿伴有发热、呕吐、纳差,腹胀、可伴有脱水表现;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脂肪球,或见少许白细胞、红细胞,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呈阳性。
2、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治疗前后量化评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主要症状和体征评分:
(1)大便次数正常0分:1~2次/日或与平日次数相同;轻度2分:3~5次/日;中度4分:5~10次/日;重度6分:>10次/日。
(2)大便性状正常0分:成型;轻度2分:稀粘色褐而臭;中度4分:大便水样或者蛋花样;重度6分:泻下急迫或完谷不化。
2)次要症状和体征评分:
(1)脱水程度正常0分:无;轻度2分:轻度脱水;中度4分:中度脱水;重度6分:重度脱水。
(2)发热正常0分:≤37.2℃;轻度1分:37.3℃~38.0℃;中度2分:38.1℃~38.9℃;重度3分:≥39.0℃。
(3)腹痛正常0分:无;轻度1分:便时稍有哭闹;中度2分:便前哭闹频繁;重度3分:便时哭闹明显。
(4)呕吐正常0分:无;轻度1分:1~2次/日;中度2分:3~4次/日;重度3分:5次/日以上。
(5)精神正常0分:无异常;轻度1分:精神不振;中度2分:哭闹不安;重度3分:精神萎靡。
(6)口渴正常0分:无;轻度1分:口微渴;中度2分:口渴喜饮;重度3分:口渴水入即吐。
(7)面色正常0分:正常;轻度1分:面色少华;中度2分:面色微黄;重度3分:面色虚浮。
(8)饮食正常0分:正常;轻度1分:饮食减少约1/3;中度2分:饮食减少约1/2;重度3分:饮食减少约2/3。
(9)小便量正常0分:正常;轻度1分:小便量减少约1/3;中度2分:小便量减少约1/2;重度3分:小便量减少约2/3。
(10)肛门正常0分:正常;轻度1分:肛门微红;中度2分:肛门灼热发红;重度3分:肛门脱肛。
3、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及分组:本课题240例病例均来自2010年8月~2012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人,均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1共60人,治疗组2共60人,对照组1共60人,对照组2共60人。纳入病例标准:1.符合西医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湿热泻诊断标准;3.年龄在6个月~4岁;4.病程在48小时内;5.知情同意者。
4、研究方法
1)观察方法
①研究者在受试者的接受诊治的同时书写研究病历,确保数据记录及时、完整、准确、真实。
②对确诊并同意接受治疗的四组患儿建立临床观察表,用药前详细记录患儿的症状、体征及积分,然后分别给药5天,治疗后再记录患儿的症状、体征、积分及改善情况。
③将观察所得资料进行汇总、复核、整理、编码,然后利用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
2)治疗方法
治疗组1:实施例七的外敷散剂,每次用量以填满脐部为准,醋调成稠糊状,采用5cm×5cm专用防止过敏贴,将适量药物涂抹在贴剂中心直径1.5cm的圆心上,然后敷于神阙穴,于7AM至3PM持续敷贴8小时,每日换药1次。(注意事项:对本药物过敏者或贴敷部位出现皮疹者,应停止用药)。
治疗组2:实施例八的中药贴敷剂(2-5g/帖),敷于神阙穴,于7AM至3PM持续敷贴8小时,每日换药1次;同时(注意事项:对本药物过敏者或贴敷部位出现皮疹者,应停止用药)。
对照组1:口服珠芽蓼止泻颗粒(临汾宝珠制药有限公司),用法:口服,幼儿一次5g;婴儿一次3g;一日3次,首剂加倍。
对照组2:口服蒙脱石散(思密达,博福-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用法:儿童: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用,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用。
四组治疗中如出现脱水,均按常规补液治疗,体温高于38.5℃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辅助治疗。
3)观察指标
1.疗效性指标:
①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性状、颜色的变化及体征的变化。
②治疗前后症候积分的变化。
2.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局部皮肤痒感灼热、刺痛以及水泡、皮肤感染或伴其他全身不良反应等。
3.治疗前后三大常规、病原学检查及肝肾功能。
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
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①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③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较少≥30%。
④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5)安全性评价
记录统计敷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痒感灼热、刺痛、起泡、皮肤感染等。根据不良反应程度按以下标准分级:
一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二级:比较安全,轻度不良反应,如皮肤痒感灼热、皮肤刺痛,不需做任何处理可持续给药。
三级:有中度的不良反应,如贴敷处现水泡,做处理后可继续下次给药。
四级: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严重皮肤感染或其他全身不良反应,须中止治疗。
6)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
5、结果研究
患儿接受治疗后,根据评分及疗效判定标准对四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进行评估,包括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结果如下:
。
四组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治疗后两两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1于对照组1在改善大便性状、发热、呕吐、肛门红赤、小便短赤、舌苔、脉象或指纹方面,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治疗组1于对照组2在改善大便性状、呕吐、舌苔、脉象和指纹方面,P<0.01,差异极显著,提示清肠止泻散在改善患儿大便性状、呕吐、舌苔、脉象或指纹方面明显优于蒙脱石散;在改善发热、肛门红赤、小便短赤症状上,P>0.05,提示两组治疗无明显差异。治疗组2于对照组1在改善大便性状、发热、呕吐、小便短赤、舌苔、脉象或指纹方面,P>0.05,提示两组治疗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治疗组2与对照组2在改善大便性状、发热、呕吐、舌苔、脉象或指纹方面,P<0.01,差异极显著,提示治疗组2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2。
四组组治疗前积分经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四组各项症状及体征积分均减少。治疗后治疗组1与对照组1各项症状及体征积分经秩和检验,P1>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1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1与对照组2各项症状及体征积分经秩和检验,P2<0.01,差异极显著,提示治疗组各项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2与对照组1各项症状及体征积分经秩和检验,P3>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1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2与对照组2各项症状及体征积分经秩和检验,P4<0.01,差异极显著,提示治疗组各项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
四组综合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1与对照组1经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但是治疗组1于对照组2有效率经检验P<0.01差异极显著,提示治疗组1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2与对照组1经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而且治疗组2于对照组2有效率经检验P<0.01,差异极显著,提示治疗组2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
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观察:
四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少部分患儿在临床观察前后的实验室检查AL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考虑与轮状病毒引起的心肌损害及肝脏损害有关。临床观察前肝、肾功能正常的患儿,临床观察后肝、肾功均未出现异常。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1.治疗组1、治疗组2和对照组2在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2,其中在改善大便性状、舌苔,脉象指纹方面,P<0.01,差异极显著;在改善呕吐、发热、小便短赤、肛门红赤,有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组1与对照组1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1为90%,对照组1为95.0%,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明显差异,提示治疗组1综合疗效与对照组1接近;治疗组2与对照组1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2为93.33%,对照组1为95.0%,P>0.05,无明显差异,提示治疗组1综合疗效与对照组1接近。治疗组2与对照组2比较,对照组2为56.6%,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2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
3.四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临床观察前肝、肾功能正常的患儿,临床观察后肝、肾均未见异常。少部分患儿在临床观察前后的实验室检查ALT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考虑与轮状病毒引功起的心肌损害及肝脏损害有关。
本发明收集轮状病毒肠炎符合中医湿热泻患儿240例,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1外贴本发明的中药醋调散剂,治疗组2外贴本发明的中药贴敷剂,对照组1口服珠芽蓼止泻颗粒,对照组2口服蒙脱石散,用药前详细记录患儿的症状、体征积分,然后分别给药治疗5天,记录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观察结束后,对各项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方面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1、2优于或接近对照组1而明显优于对照组2,本发明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医属湿热泻的有效的药物,具有显著的缩短疗程、改善症状的作用,疗效接近于口服,优于纯西药治疗,且使用方便,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易于患儿接受,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Claims (2)
1.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苍术20-40份、苦参15-25份、黄连15-25份、葛根10-30份、炮姜2-8份、仙鹤草80-120份、鸡屎藤40-60份、莪术20-40份;使用方法为,贴敷时间定在上午7点-下午3点。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步骤为:将苍术、炮姜和/或莪术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备用;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材与其余药材混合,加8-12倍水煎煮两次,每次0.5-1小时,合并煎液,减压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为1.25~1.30的稠膏,将稠膏与重量份为10-12份的高岭土混匀,然后一起加入到用重量份为聚乙烯吡咯烷酮8-10份、聚丙烯酸钠15-2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8-10份、甘油40-60份、丙二醇15-20份、桉叶油2-4份的原料混合均匀后制得的空白基质中,最后加入挥发油,混匀,摊涂于无纺布上制成脐饼,均匀敷于纱布上,即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66664.8A CN103405732B (zh) | 2013-06-29 | 2013-06-29 |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66664.8A CN103405732B (zh) | 2013-06-29 | 2013-06-29 |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05732A CN103405732A (zh) | 2013-11-27 |
CN103405732B true CN103405732B (zh) | 2015-11-18 |
Family
ID=49598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66664.8A Active CN103405732B (zh) | 2013-06-29 | 2013-06-29 |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40573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93720A (zh) * | 2014-02-26 | 2014-07-02 | 高雄英 | 一种儿童急性腹泻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984200A (zh) * | 2015-06-30 | 2015-10-21 | 谭清平 | 一种用于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汤剂 |
CN111529658B (zh) * | 2020-06-29 | 2021-08-27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一种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膏剂及制备方法 |
-
2013
- 2013-06-29 CN CN201310266664.8A patent/CN103405732B/zh active Active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中药颗粒剂敷脐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张永春;《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331;第13卷(第3期);第133-134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05732A (zh) | 2013-1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48933B (zh) |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446385B (zh) | 一种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制剂 | |
CN103099959B (zh) |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98262B (zh) |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187172B (zh) | 用于治疗乌龟肠胃炎病的功能性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205107B (zh) | 一种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43625A (zh) | 一种排毒除湿利胆的蒲公英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284049B (zh) | 一种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用途 | |
CN103623388A (zh) |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032580B (zh) | 一种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药物 | |
CN102641395A (zh) | 一种治疗便秘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02106941A (zh) | 治疗痔疮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405732B (zh) |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贴敷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815192A (zh) | 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4522213A (zh) | 适宜三高人群饮用的茶饮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212031A (zh) | 用于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189413A (zh) | 用于治疗乌龟肠胃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474103B (zh) | 一种天然植物降糖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861041B (zh) | 一种治疗急慢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040975B (zh) | 一种用于护理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3007145B (zh) |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998140A (zh) | 一种用于慢性胃溃疡的中药制剂 | |
CN104258224A (zh) | 一种治疗肺肾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五味子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167915B (zh) |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43394A (zh) | 一种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合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