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7856B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7856B
CN103377856B CN201310150082.3A CN201310150082A CN103377856B CN 103377856 B CN103377856 B CN 103377856B CN 201310150082 A CN201310150082 A CN 201310150082A CN 103377856 B CN103377856 B CN 1033778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electromagnetic relay
terminal
pcb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500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7856A (zh
Inventor
长谷川洋一
柚场誉嗣
岩本大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Component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Componen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Component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Component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7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7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7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78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1Bases; Casings; Covers structurally combining a relay and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e.g. varistor, R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22Power arrangements internal to the switch for operat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 H01H3/28Power arrangements internal to the switch for operat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using electromagn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50/443Connections to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磁继电器(100),其包括:主体(50),该主体包括:第一罩壳(51);电磁体(58),该电磁体具有从第一罩壳(51)的底表面朝向外侧延伸的第一终端(66);以及接触部分(67、68、69和70),该接触部分构造为根据电磁体的磁吸引力打开和关闭,并且具有从第一罩壳(51)的底表面朝向外侧延伸的第二终端(68a和70a);被牵拉至电磁继电器外侧的电缆线(25);以及印刷电路板(20),该印刷电路板构造为通过浸焊将电缆线(25)固定至第一终端(66)和第二终端(68a和70a)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将电缆线(25)电连接至第一终端(66)和第二终端(68a和70a)中的该至少一个。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常规地,已知一种电磁继电器1,所述电磁继电器1包括:电磁体2,在所述电磁体2中铁芯附接至装备有线圈的卷轴;衔铁3,所述衔铁3依据施加于线圈的电压而移动;以及接触部分4,所述接触部分4随着衔铁的移动而打开和关闭,正如在图1A中所说明的(例如见专利文件1)。
电磁继电器1具有印刷电路板5。正如在图1B中所说明的,接触部分4包括移动接触构件4a和固定接触构件4b。移动接触构件4a和固定接触构件4b由弹簧制成。移动接触构件4a和固定接触构件4b的基底终端6a和6b固定至印刷电路板5的后面部,正如在图1A中所说明的。翼片终端7a和7b固定至印刷电路板5的右面部。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公开No.2011-228060
发明内容
本发明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当未示出的连接器电连接至电磁继电器1时,可能需要电缆线,所述电缆线连接至基底终端6a和6b并且被牵拉至外侧。焊接作为用于将电缆线连接至基底终端6a和6b的方法。然而,当电缆线通过手工焊接至基底终端6a和6b时,难以保证连接可靠性,并且由于人工工时增加因此制造成本也上升。额外地,当电磁体2的线圈的两个端部也被焊接至牵拉至外侧的电缆线时,难以保证连接可靠性。
因此,已有一种方法,在所述方法中基底终端6a和6b以及翼片终端7a和7b通过焊接连接至印刷电路板5上。然而,由于在印刷线路板5的右面部和后面部上进行焊接,因此不能够采用自动焊接(浸焊)。在这种情况下,电缆线不得不被手工焊接至基底终端6a和6b,从而难以保证连接可靠性。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所述电磁继电器能够改进牵拉至外侧的电缆线以及用于电磁体的终端和用于接触部分的终端中至少之一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文公开的电磁继电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第一罩壳;电磁体,所述电磁体具有从第一罩壳的底表面朝向外侧延伸的第一终端;以及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根据电磁体的磁吸引力打开和关闭并且具有从第一罩壳的底表面朝向外侧延伸的第二终端;被牵拉至电磁继电器外侧的电缆线;以及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通过浸焊将电缆线固定至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中至少之一并且将电缆线电连接至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中该至少之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改进牵拉至外侧的电缆线以及用于电磁体的终端和用于接触部分的终端中至少之一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A为说明常规的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的外形图;
图1B为说明接触部分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图;
图3为继电器本体在内罩壳被移除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4为继电器本体从图3的相反的方向看的前视图;
图5A为说明一个示例的示意图,在所述示例中电缆线通过焊接直接连接至基底终端;
图5B为说明一个示例的示意图,在所述示例中电缆线通过焊接直接连接至线圈终端;
图6A为印刷电路板对应于穿过通孔的线的剖视图;
图6B为说明一种状态的示意图,在所述状态中继电器本体和电缆线固定于印刷电路板上;
图7A为说明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的外形图;
图7B为每一个电缆线的剖视图;
图8A为说明一种示例的示意图,在所述示例中在印刷电路板和电缆线之间的连接位置被保护性材料密封;
图8B为说明一种示例的示意图,在所述示例中使用金属线或金属板而非电缆线;
图8C为说明一种示例的示意图,在所述示例中安装至电缆线端部的连接器附接至金属线或金属板;
图9A为说明其上形成有电弧空间的内罩壳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9B为说明上罩壳和内罩壳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0A至10C为说明用于支承电缆线的支承部分的示例的示意图,所述支承部分形成于内罩壳的侧表面上;
图11A至11C为说明设置于印刷电路板和外罩壳之间的减振器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2A为说明其上形成有用于向下按压永磁体的突出部部分的上罩壳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2B为说明其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永磁体的凹处的外罩壳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3A和13B为说明电弧放电和电弧空间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4A和14B为说明印刷电路板的修改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
图2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分解图。电磁继电器100包括:上罩壳10;继电器本体50;印刷电路板20;电缆线25;作为第二盖的外罩壳30;以及永磁体35。电磁继电器100为直流高压继电器,例如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等装备有所述直流高压继电器。
上罩壳10覆盖继电器本体50。上罩壳10具有用于安装插座的安装单元11,所述插座联接至稍后描述的继电器本体50的翼片终端68b和70b。
印刷电路板20包括:用于插入作为稍后描述的第二终端的基底终端68a和70a的通孔21;用于插入作为稍后描述的第一终端的线圈终端66的通孔22;以及用于固定电缆线25的通孔23。导电部件形成于通孔21至23的内周缘上。通孔22通过电路24电连接至通孔23。已经被插入至通孔22内并且与通孔22焊接的线圈终端66通过电路24电连接至固定至通孔23的电缆线25。
外罩壳30容纳继电器本体50、印刷电路板20、电缆线25、以及永磁体35。通过将上罩壳10连结至外罩壳30上,外罩壳30的内侧变为密封的状态。用于将外罩壳30安装至机动车附近的基底40上的螺孔31设置于外罩壳30中。外罩壳30通过螺孔31旋拧至基底40上。为了电弧消磁,永磁体35安装于继电器本体50的外侧中以及外罩壳30的内侧中。
继电器本体50包括基部部分52、中空的箱形内罩壳51(第一盖)、基底终端68a和70a、以及翼片终端68b和70b。在图3和4中说明基底终端68a和70a。
由于各自部件的组装方向受限于如图2中所说明的上下方向中,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100适合用于大规模生产。
图3为继电器本体50在内罩壳51被移除状态下的前视图。图4为继电器本体50从图3的相反方向看的前视图。
基底终端68a和70a分别设置于继电器本体50的两个端部上以增强与印刷电路板20的连接强度,如图3和4中所说明的。翼片终端68b和70b为其中装配有未示出的连接器接收部的终端。
继电器本体50包括电磁体58、开关53、固定接触构件68、以及移动接触构件70。固定接触构件68的热容量大于移动接触构件70的热容量。固定接触构件68和移动接触构件70通过以预定的形状冲压导电金属板并且弯曲冲压后的金属板而形成。基底终端68a和翼片终端68b为固定接触构件68的部件,并且基底终端70a和翼片终端70b为移动接触构件70的部件。因此,基底终端68a和翼片终端68b形成传导。基底终端70a和翼片终端70b形成传导.
开关53的一个端部连接至移动接触构件70。开关53的另一个端部为上下移动的自由端部。固定接触构件68具有的固定触点67通过电磁体58的运动接触移动接触构件70具有的移动触点69,并且因此开关53变为关闭状态。开关53的操作稍后详细地描述。
基部部分52包括:由电绝缘树脂形成并且接收电磁体58的第一凹处部分55;接收开关53的第二凹处部分56;以及限定彼此相对的第一凹处部分55和第二凹处部分56之间的边界的隔板57。
电磁体58包括:线轴61;缠绕于线轴61周围的线圈62;以及附接至线轴61的铁芯63(即在电磁体58内的虚线单元)。线轴61由电绝缘树脂形成并且包括:中空的本体单元(未示出);在纵向方向上联接至本体单元的两个端部的一对边缘单元61a和61b;以及连接至线圈62的两个端部的一对线圈终端66。
线圈62缠绕于线轴61的本体单元周围,并且被固定地保持于线轴61的边缘单元61a和61b之间。铁芯63为由例如磁钢制成的近似柱形的构件。铁芯63被固定地接收于线轴61的本体单元中。
形成环绕线圈62的磁路的磁轭例如通过捻缝(caulking)固定地联接至电磁体58的铁芯63。磁轭65为例如由磁钢制成的L形板构件。磁轭65的短板部分沿线轴61的边缘单元61b延伸。磁轭65的长板部分布置为远离线圈62的侧部,并且基本上平行于线圈62延伸。
衔铁60为例如由磁钢制成的L形板构件。衔铁60的平板部分60a布置为与铁芯63相对。衔铁60通过电磁体58操作。在电磁体58的非操作时间内,衔铁60的平板部分60a以给定的距离保持于与铁芯63分离的位置处。当电磁体58操作时,平板部分60a朝向一个方向(即箭头75的方向)移动,在所述方向中衔铁60的弯曲部分主要在磁吸引力的作用下靠近铁芯63。
开关53包括:设置于固定接触构件68上的固定触点67;以及设置于移动接触构件70上的移动触点69。固定接触构件68包括:待固定至印刷电路板20的基底终端68a;管状的翼片终端68b;基本上与基底终端68a和翼片终端68b垂直地相交的管状的居中部分68c;以及从居中部分68c延伸至基底终端68a的腿部分68d。固定触点67由所需的接触材料制成,并且例如通过捻缝固定至基底终端68a的侧部的居中部分68c的表面。
移动接触构件70包括:待固定至印刷电路板20的基底终端70a;管状的翼片终端70b;基本上与基底终端70a和翼片终端70b垂直地相交的管状的居中部分70c;以及以曲柄形从居中部分70c延伸至基底终端70a的腿部分70d。由薄板(诸如用于弹簧的磷青铜)构成的接触弹簧元件70e例如通过捻缝联接至居中部分70c。接触弹簧元件70e在基本上与基底终端70a和管状的翼片终端70b垂直地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移动触点69由所需的接触材料制成,并且例如通过捻缝固定至接触弹簧元件70e的自由端部以及翼片终端70b的侧部的接触弹簧元件70e的表面。
固定接触构件68的居中部分68c插入至基部部分52的第二凹处部分56内,并且固定至基部部分52。移动接触构件70的居中部分70c和接触弹簧元件70e插入至基部部分52的第二凹处部分56内,并且固定至基部部分52。当固定接触构件68和移动接触构件70在适当位置处安装至基部部分52时,空间形成于移动触点69的上方和下方,并且固定触点67和移动触点69布置为使得通过移动触点69上的空间而彼此相对。
操作构件54具有由电绝缘树脂制成的囊结构。操作构件54固定至与衔铁60的另一个端部相对的衔铁60的一个端部,所述衔铁60的另一个端部靠近电磁体58的铁芯63。操作构件54具有从与接受部件71相对的侧部突出的突出部72。操作构件54根据电磁体58的激发或不激发结合衔铁60的振动移动而在箭头76的方向上或与箭头76相对的方向上移动。
将参考图3和4给出开关53的操作的描述。
当电磁体58操作时,衔铁60的平板部分60a在磁吸引力的作用下抵抗接触弹簧元件70e的弹簧力在箭头75的方向上移动靠近铁芯63。因此,操作构件54在推动接触弹簧元件70e的同时朝向双向振动幅度79的极限点80移动。即,操作构件54在箭头76的方向上弹性地弯曲接触弹簧元件70e以使得接触弹簧元件70e靠近固定接触构件68。当衔铁60的平板部分60a被完全地吸收至铁芯63时,操作构件54到达双向振动幅度79的极限点80。移动触点69响应操作构件54和衔铁60的操作在箭头77的方向上移动,接触固定触点67并且电连接至固定触点67。因此,开关53变为关闭状态。
在另一方面,当流动穿过电磁体58的电流被断开时,磁吸引力丢失并且衔铁60的平板部分60a在与箭头75的方向相对的方向上移动。因此,操作构件54朝向与双向振动幅度79的极限点80相对的侧部(即图3的左方向)移动。因此,移动触点69在与箭头77的方向相对的方向上移动,并且与固定触点67分离。开关53变为打开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有电流流动的方向被明确提出为从移动触点69朝向固定触点67的方向。移动触点69变为正极并且固定触点67变为负极。在这种情况下,电弧放电不与内罩壳51碰撞,并且因此能够防止产生引起开关53的打开关闭寿命退化的有机气体。因此,与正极被设置于固定触点67的情况相比,延长了开关53的打开关闭寿命。
(第一实施例)
将给出第一实施例的描述。
当生产密封类型电磁继电器100时,被牵拉至外侧的电缆线25的导电部分25a通过焊接(即焊料29)直接连接至基底终端68a和70a,如图5A中所说明的。然而,当电缆线25的导电部分25a被直接连接至基底终端68a和70a时,有必要将电缆线25的导电部分25a通过手工焊接至基底终端68a和70a。当电缆线25的导电部分25a通过手工焊接至基底终端68a和70a时,难以保证连接可靠性,并且由于人工工时增加因此制造成本也上升。类似地,当电缆线25的导电部分25a通过手工焊接至线圈终端66时,如图5B中所说明的,难以保证连接可靠性,并且由于人工工时增加因此制造成本也上升。
在本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20被准备好,如图2中所说明的。如上所述,印刷电路板20包括:用于插入基底终端68a和70a的通孔21(第二通孔);用于插入稍后描述的线圈终端66的通孔22(第一通孔);以及用于固定电缆线25的通孔23(第三通孔)。如图6A中所说明的,导电部件21a至23a分别形成于通孔21至23的内周缘上。图6A为印刷电路板对应于穿过通孔21(或者通孔22或23)的线的剖视图。通孔22通过电路24电连接至通孔23。
然后,继电器本体50和电缆线25安装于印刷电路板20上。即,继电器本体50的基底终端68a和70a被插入至通孔21内,线圈终端66被插入至通孔22内,并且电缆线25的导电部分25a被插入至通孔23内。然后,未示出的浸焊设备通过浸焊将继电器本体50和电缆线25固定于印刷电路板20上。已焊接的线圈终端66通过电路24电连接至固定至通孔23内的电缆线25。图6B说明继电器本体50和电缆线25固定于印刷电路板20上的状态。
由于在印刷电路板20的后表面上的通孔21至23通过浸焊焊接,因此继电器本体50和电缆线25被同步地固定于印刷电路板20上。由于已建立的构造方法,因此浸焊具有高的连接可靠性。由于没有必要通过手工执行焊接,因此能够制约制造成本的上升。
在图2中,通孔22通过电路24电连接至通孔23。然而,通孔21可以通过电路24电连接至通孔23,如图14A中所说明的。在这种情况下,基底终端68a和70a电连接至电缆线25。如图14B中所说明的,通孔21可以通过电路24A电连接至通孔23A,并且通孔22可以通过电路24B电连接至通孔23B。在这种情况下,基底终端68a和70a电连接至两个电缆线25,并且一对线圈终端66也电连接至两个剩下的电缆线25。
这里,印刷电路板20不限于图2、14A和14B的电路。例如,通孔21至23的数量能够改变。然后,印刷电路板20可以包括除了上述电路24之外的电子电路以及电子设备(例如移除电流噪声的滤波电路、变压器电路等)。额外地,电缆线25的数量不限于两个或四个。
(第二实施例)
将给出第二实施例的描述。
为了防止对触点的接触可靠性有不良影响的灰尘和有害气体的影响,待安装于车辆中的电磁继电器100需要密封结构。即使当粘合剂被应用于上罩壳10和外罩壳30之间的间隙101以及上罩壳10和电缆线25之间的间隙102时,如图7A中所说明的,也不能保证电磁继电器100的气密性。
例如,每一个电缆线25包括多个导体91以及覆盖导体91的绝缘涂层92,如图7B中所说明的。由于在绝缘涂层92和导体91之间存在间隙93,因此不能够保证电磁继电器100的气密性。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20和电缆线25的连接位置通过绝缘保护性材料103密封,如图8A中所说明的。因此,从间隙93至电磁继电器100的内侧的通路受阻,从而能够保证电磁继电器100的气密性。虽然由硅或树脂制成的绝缘封装材料被用作保护性材料103,但是可以使用由其他成分制成的封装材料。
可以使用诸如镀锡线的金属线27或诸如铜板的金属板28,而非布置于印刷电路板20和内罩壳51的顶端部(即上罩壳10)之间的被外罩壳30覆盖的电缆线25,如在图8B中所说明的。在这种情况下,金属线27或金属板28没有间隙93,因此能够保证电磁继电器100的气密性。
在这种情况下,金属线27或金属板28的一个端部通过浸焊焊接至印刷电路板20,如图8C中所说明的。金属线27或金属板28的另一个端部突出于上罩壳10上方。固定至电缆线25的一个端部的连接器26附接至金属线27或金属板28的另一个端部,以使得电缆线25电连接至印刷电路板20。在连接器26附接至金属线27或金属板28的另一个端部后,粘合剂被应用于连接器26和上罩壳10之间的间隙。
(第三实施例)
将给出第三实施例的描述。
为了防止在制造电磁继电器100时灰尘进入继电器本体50的内侧,继电器本体50被内罩壳51覆盖。在另一个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直流高压继电器产生固定触点67和移动触点69之间的电弧放电。当电弧放电接触内罩壳51时,产生引起接触失效(即差的电连接)的有机气体。因此为了切断电弧放电,需要在内罩壳51上设置延长电弧放电的空间(下文指代为“电弧空间”)。
此时,应当考虑的是如图9A中所说明的电弧空间105设置于内罩壳51上。在这种情况下,电弧空间105与内罩壳51一体成型,并且壁部分106形成为电弧空间105的上表面。因此,为了形成图9A的电弧空间,需要能够在电弧空间105的深度方向上滑动的金属模具,即具有滑动结构的金属模具。一般来说,具有滑动结构的金属模具是昂贵的。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防止外来物质(诸如灰尘)侵入的突出部部分107(第一突出部部分)形成于上罩壳10的后表面上,如图9B中所说明的。因此,待形成为电弧空间105的上表面的壁部分106被移除。即,一体成型于内罩壳51的侧表面的上部分上的电弧空间105的上侧部被打开。突出部部分107设置于与电弧空间105相对的位置处。突出部部分107形成为使得突出部部分107的外周缘107a牢牢地附接至电弧空间105的内周缘105a,所述电弧空间105的内周缘105a为内罩壳51的一部分。额外地,突出部部分107具有防止外来物质的侵入的高度,并且在所述高度中电弧放电不接触突出部部分107。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通过组合上罩壳10和内罩壳51防止诸如灰尘的外来物质的侵入。此外,不需要具有滑动结构的金属模具,从而能够降低电磁继电器100的制造成本。进一步地,与使用具有滑动结构的金属模具的情况相比,缩短了具有电弧空间105的内罩壳51的形成时间,从而改进了电磁继电器100的生产率。
(第四实施例)
将给出第四实施例的描述。
如上所述,当电缆线25通过浸焊焊接至印刷电路板20时,电缆线25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并且因此难以执行焊接。假设制造图6中说明的包括继电器本体50、电缆线25、和印刷电路板20的继电器单元。在生产车间中,多组继电器本体50和电缆线25布置于单个的大印刷电路板上,并且大印刷电路板在焊接后被切割以用于每个继电器单元。因此,形成多个继电器单元。这时,某个继电器单元的电缆线25落在相邻的继电器单元上,从而无法切割大印刷电路板。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支承电缆线25的支承部分与内罩壳51的邻近电缆线25的侧表面51a一体成型。此时,支承部分后方附接至内罩壳51的侧表面51a。即,支承部分能够从侧表面51a分开。
在图10A中,用于将电缆线25夹在中间的梳状突出部部分110(第二突出部部分)如支承部分一样,与侧表面51a一体成型。突出部部分110在远离内罩壳51的方向上延伸。在图10B中,覆盖电缆线25的管部分111如支承部分一样,与侧表面51a一体成型。管部分111从内罩壳51的上端部朝向内罩壳51的下端部延伸。在图10C中,在某一位置处支承每一个电缆线25的环部分112如支承部分一样,与侧表面51a一体成型。环部分112形成于侧表面51a的上部分上以防止电缆线25倒下。
支承部分不限于突出部部分110、管部分111、以及环部分112。此外,虽然管部分111和环部分112的内周缘的水平剖面形状为矩形的,但是水平剖面形状可以为圆形的、三角形的、或多边形的。
根据本实施例,用于支承电缆线25的支承部分与内罩壳51的邻近电缆线25的侧表面51a一体成型,从而其防止电缆线25倒下。因此,将电缆线25焊接至印刷电路板20的工作变得简单。
(第五实施例)
将给出第五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2中所说明的,外罩壳30容纳印刷电路板20,继电器本体50和电缆线25已经被焊接至所述印刷电路板20。这时,由于印刷电路板20直接接触外罩壳30,因此由继电器本体50中的振动而产生印刷电路板20和外罩壳30的接触声音。因此不能够保证电磁继电器100的降噪。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吸收继电器本体50中的振动的振动吸收器设置于印刷电路板20和外罩壳30之间,如图11A至11C中所说明的。在图11A中,弹簧115被用作振动吸收器。在图11B中,U形弹簧116被用作振动吸收器。在图11C中,减振器117被用作振动吸收器。减振器117由橡胶、氨基甲酸乙酯、或硅制成,但是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施例,振动吸收器设置于印刷电路板20和外罩壳30之间。因此,不产生印刷电路板20和外罩壳30的接触声音,并且因此能够保证电磁继电器100的降噪。
(第六实施例)
将给出第六实施例的描述。
在使用用于消磁的永磁体的密封类型继电器中,如在将永磁体固定至外壳的情况下以及如将上罩壳固定至外壳的情况下,需要一共两个粘合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用于消磁的永磁体35的突出部部分120(第三突出部部分)设置于上罩壳10的后表面上,如图12A中所说明的。额外地,用于容纳永磁体35的凹处121设置于外罩壳30的内壁上,如图12B中所说明的。通过将永磁体夹在突出部部分120和凹处121之间,固定永磁体35。因此,能够移除用于将永磁体35固定至外罩壳30所需的粘合过程。
在维持剩余磁通密度和高温环境下使用方面优异的钐-钴磁体被用为永磁体35。因此,继电器能够被减小尺寸,即继电器的实施区域能被减小。在钕磁体中,剩余磁通密度例如随着温度减少。因此,理想的是上述钐-钴磁体被用为永磁体35。
(第七实施例)
将给出第七实施例的描述。
如上所述,在电磁继电器100中,电弧空间105一体成型于内罩壳51的侧表面的上部分上。电弧放电在朝向电弧空间105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被切断。然而,当流动穿过固定触点67和移动触点69的电流的方向与使用者想要的方向相反时,电弧放电在与朝向电弧空间105的方向相对的方向上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电弧放电接触内罩壳51,并且产生引起接触失效(即差的电连接)的有机气体。
图13A和13B为说明电弧放电和电弧空间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在图13A中,流动穿过固定触点67和移动触点69的电流的方向为竖直向下抵靠页面空间。在图13B中,流动穿过固定触点67和移动触点69的电流的方向为竖直向上抵靠页面空间。
在图13A中,出现在固定触点67和移动触点69之间的电弧放电接收由来自永磁体35的磁场发出的洛伦兹力并且在朝向电弧空间105的方向上延伸。在图13A中,用于冷却延伸的电弧放电的冷却构件130设置于电弧空间105的内侧上。特别地,冷却构件130布置于电弧空间105的内侧上并且布置于与电弧空间105的深度方向(即,电弧放电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即,冷却构件130布置于电弧空间105的内侧上并且布置为平行于电弧空间105的内壁105b。冷却构件130例如为金属板或陶瓷板。
在图13B中,出现在固定触点67和移动触点69之间的电弧放电接收由来自永磁体35的磁场发出的洛伦兹力并且在与朝向电弧空间105相反的朝向内罩壳51的内壁51b的方向上延伸。在图13B中,用于冷却延伸的电弧放电的冷却构件131设置于与电弧空间105相对的位置处。还有,冷却构件131布置为平行于内罩壳51的内壁51b或者布置于与电弧放电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冷却构件131可以被从基部部分52悬吊或者可以固定至未示出的构件。冷却构件131例如为金属板或陶瓷板。即使当电弧放电如图13B中所说明的在与朝向电弧空间105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时,冷却构件131也能够冷却电弧放电并且切断电弧放电。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构件130和131中至少之一可以根据流动穿过固定触点67和移动触点69的电流的方向而被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构件130设置于电弧空间105的内侧上,和/或冷却构件131设置于与电弧空间105相对的位置处。因此,冷却构件130和131中至少之一能够冷却电弧放电并且切断电弧放电。因此,能够改进固定触点67和移动触点69的打开和关闭性能。
本发明不限于具体描述的实施例和变型,而可以做出其他实施例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继电器(100)包括:
主体(50),所述主体(50)包括:
第一罩壳(51);
电磁体(58),所述电磁体(58)具有从第一罩壳(51)的底表面朝向外侧延伸的第一终端(66);以及
接触部分(67、68、69和70),所述接触部分(67、68、69和70)构造为根据电磁体的磁吸引力打开和关闭,并且具有从第一罩壳(51)的底表面朝向外侧延伸的第二终端(68a和70a);
被牵拉至电磁继电器外侧的电缆线(25);
印刷电路板(20),所述印刷电路板(20)构造为通过浸焊将电缆线(25)固定至第一终端(66)和第二终端(68a和70a)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将电缆线(25)电连接至第一终端(66)和第二终端(68a和70a)中的所述至少一个;
构造为安置于主体(50)的上表面上的上罩壳(10);以及
构造为容纳主体(50)、电缆线(25)以及印刷电路板(20)并且固定至上罩壳(10)的外罩壳(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印刷电路板(20)包括:用于插入第一终端(66)的第一通孔(22)、用于插入第二终端(68a和70a)的第二通孔(21)、用于插入电缆线(25)的第三通孔(23)、以及将第一通孔(22)和第二通孔(21)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至第三通孔(23)的电路(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第一终端(66)朝着第一罩壳(51)的外侧向下延伸,第二终端(68a和70a)朝着第一罩壳(51)的外侧向下延伸,电缆线(25)焊接到印刷电路板(20)并且被向上牵拉至外罩壳(30)外侧,并且印刷电路板(20)设置在第一罩壳(51)的底部处并且被容纳在外罩壳(30)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由保护性材料(103)密封印刷电路板(20)的与电缆线(25)接触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保护性材料(103)为绝缘封装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电缆线为金属线(27)或金属板(28)中的至少一个,并且设置于印刷电路板(20)和第一罩壳(51)的顶端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第一罩壳(51)包括在第一罩壳(51)的侧表面的上部分处用于延长出现在接触部分(67、68、69和70)中的电弧放电的空间(105),空间(105)的上侧敞开,并且
上罩壳(10)包括在与空间(105)相对的位置处从上罩壳(10)的后表面突出的第一突出部部分(10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第一罩壳(51)包括在邻近电缆线(25)的侧表面(51a)上用于支承电缆线(25)的支承部分(110、111和1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支承部分(110、111和112)为将电缆线(25)夹在中间的梳状第二突出部部分(110)、覆盖电缆线(25)的管部分(111)、在一个位置处支承电缆线(25)的环部分(112)中的任意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用于吸收振动的振动吸收器(115、116和117)设置于印刷电路板(20)和外罩壳(30)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振动吸收器(115、116和117)为弹簧(115和116)和减振器(117)中的至少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消磁的磁体(35);
设置于上罩壳(10)的后表面上的用于按压磁体(35)的第三突出部部分(120);以及
设置于外罩壳(30)的内壁上的用于容纳磁体(35)的凹处部分(121)。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第一罩壳(51)包括在第一罩壳(51)的侧表面的上部分处用于延长出现在接触部分(67、68、69和70)中的电弧放电的空间(105),并且
用于冷却电弧放电的构件(130和131)设置于空间(105)的内侧和与空间(105)相对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
CN201310150082.3A 2012-04-27 2013-04-27 电磁继电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78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2832A JP5992721B2 (ja) 2012-04-27 2012-04-27 電磁継電器
JP2012-102832 2012-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7856A CN103377856A (zh) 2013-10-30
CN103377856B true CN103377856B (zh) 2015-05-27

Family

ID=48128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5008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7856B (zh) 2012-04-27 2013-04-27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04621B2 (zh)
EP (1) EP2657952B1 (zh)
JP (1) JP5992721B2 (zh)
CN (1) CN1033778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65152A (ja) * 2013-02-27 2014-09-08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US9159514B2 (en) * 2013-11-18 2015-10-1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Relay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 relay system
JP6341361B2 (ja) * 2013-12-13 2018-06-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6433706B2 (ja) * 2014-07-28 2018-12-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及びコイル端子
JP6464841B2 (ja) * 2015-03-13 2019-02-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スイッチ
JP6447919B2 (ja) * 2015-04-07 2019-01-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528271B2 (ja) * 2015-04-13 2019-06-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DE102015209468A1 (de) * 2015-05-22 2016-11-24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Anordnung zum Schutz von Elektronik gegenüber Störstrahlung
JP6631068B2 (ja) 2015-07-27 2020-0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US10229803B2 (en) 2015-08-09 2019-03-12 Microsemi Corporation High voltage relay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6558455A (zh) * 2015-09-30 2017-04-05 明光市和诚电气有限公司 空调继电器
US9761397B1 (en) * 2016-06-23 2017-09-12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relay device
JP6808434B2 (ja) 2016-10-05 2021-01-06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102318850B1 (ko) * 2017-03-27 2021-10-28 엘에스일렉트릭 (주) 전자개폐기 및 이의 이동가능한 고정구조
JP6966889B2 (ja) * 2017-07-28 2021-11-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ユニット
KR102032517B1 (ko) * 2018-02-02 2019-10-15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영구자석 하우징을 갖는 직류 릴레이
JP7400689B2 (ja) * 2020-10-20 2023-12-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4624A (zh) * 2000-05-26 2002-02-06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高频信号转换装置
CN101828243A (zh) * 2007-10-18 2010-09-08 泰科电子公司 环氧密封式继电器
CN201797176U (zh) * 2010-08-13 2011-04-1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31306Y2 (zh) * 1973-04-27 1979-10-01
JPS57134885U (zh) * 1981-02-16 1982-08-23
JPS60107552U (ja) * 1983-12-26 1985-07-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H03127424A (ja) * 1989-10-12 1991-05-30 Fujitsu Ltd 電磁継電器
JPH0481434U (zh) * 1990-11-27 1992-07-15
JP3321963B2 (ja) * 1994-02-22 2002-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プランジャ型電磁継電器
JPH10269918A (ja) * 1997-03-26 1998-10-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レーの収容構造
JP2003152286A (ja) * 2001-11-12 2003-05-23 Yazaki Corp 実装基板の静音構造
JP2009032591A (ja) * 2007-07-27 2009-02-12 Mitsuba Corp 電磁継電器
JP5566172B2 (ja) 2010-04-16 2014-08-06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4624A (zh) * 2000-05-26 2002-02-06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高频信号转换装置
CN101828243A (zh) * 2007-10-18 2010-09-08 泰科电子公司 环氧密封式继电器
CN201797176U (zh) * 2010-08-13 2011-04-1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57952B1 (en) 2015-01-28
EP2657952A1 (en) 2013-10-30
JP5992721B2 (ja) 2016-09-14
CN103377856A (zh) 2013-10-30
US8704621B2 (en) 2014-04-22
JP2013232300A (ja) 2013-11-14
US20130285774A1 (en) 201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7856B (zh) 电磁继电器
US900715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120961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coil terminal
CN102820172B (zh)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EP2942798B1 (en) Sealed contact device
CN102891039B (zh) 继电器
CN102804318B (zh) 接点开关装置
US10163588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including yoke-retaining bottom plate
US20130214881A1 (en) Relay
US733504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4704594A (zh) 电磁接触器
EP3118880B1 (en) Sealed contact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5004243B2 (ja) 電磁継電器
CN218385019U (zh) 继电器
JP2022141412A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30019139A1 (en) Relay
CN102054626B (zh) 线圈端
CN218730704U (zh) 继电器
JP2006310251A (ja) リレー用導電バー及びこの製造方法
JP2015019471A (ja) 端子接続具、及び電気接続箱
CN117877930A (zh) 继电器
CN117912892A (zh) 继电器
JP2000100300A (ja) 箱 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

Termination date: 20190427